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一、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孙雪梅,黄彦,孙艳玲[1](2022)在《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及栽培模式下粳稻生长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粳稻种植可持续发展,开展不同灌溉栽培模式下粳稻生长特性、耗水规律研究,为粳稻节水栽培技术提供支撑。【方法】利用称重式蒸渗仪,设置了湿润灌溉(SR)、控制灌溉(KZ)、浅湿灌溉(QS)3种节水灌溉方式,水直播(SZB)、旱直播(HZB)2种栽培模式,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和栽培模式下粳稻生长特性、耗水规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相同栽培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方式下,KZ处理在有效分蘖数、耗水量、产量方面均最优,水分生产率与SR处理相当,是最优的节水高产灌溉制度;QS处理耗水量比KZ处理高19.90%,产量比KZ处理低4.22%,水分生产率比KZ处理低20.11%,产生无效分蘖多,株高高于KZ处理;SR处理水分控制严格,粳稻有效分蘖不足,耗水量低、水分生产率高,但产量远低于KZ处理和QS处理。相同节水灌溉方式不同栽培模式下,直播种植模式在生长期上较移栽种植滞后,但分蘖中后期直播种植分蘖和耗水表现出补偿效应,SZB处理分蘖数与KZ处理基本持平,HZB处理补偿效应后劲不足;直播种植在同种节水灌溉方式下产量低于移栽种植,HZB处理尤为明显,与移栽条件下不同节水灌溉方式相比,SZB处理产量优于SR处理,水分生产率优于QS处理;同种节水灌溉方式下直播和移栽种植生育期耗水量差异较小,综合比较,SZB处理推广前景优于HZB处理。【结论】在灌溉制度方面,控制灌溉为粳稻最优节水灌溉制度,浅湿灌溉次之;在栽培模式方面,移栽仍是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模式,水直播在省工方面优势明显,具有推广前景。

王昭[2](2021)在《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长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快速增长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相继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持续集约技术以其有效结合农业生产收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性受到了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和采用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本文从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问题,致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首先,借鉴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和采用系统,并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三,从空间视角研究了异质环境下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从行为视角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机理;最后,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行为机理的揭示,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业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构建。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农户行为理论,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扩散源,以可持续集约技术为代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以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支撑,以技术“势差”为动力,以信息和物资的流通为条件的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技术扩散和采用的分析框架,在对扩散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空间扩散规律;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看成是“技术信息获取—采用意愿形成—做出采用决策”的行为过程,并对这一行为过程进行深入分析。(2)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与验证。构建以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扩散源,以苹果矮砧技术为可持续集约技术典型代表,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技术扩散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的扩散与采用系统。通过识别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来源、偏好及其与杨凌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信息联系,分析技术信息联系对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影响,验证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的现实存在。(3)揭示了异质环境下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基于扩散环境评价,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技术扩散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由气候、地形、外部交通联系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园区苹果矮砧技术在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表现出以扩展扩散为主、带状扩散和等级扩散为辅的空间扩散规律;在扩散环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扩散概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扩散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效应;扩散概率的衰减程度随着扩散环境质量的提升而降低,改善扩散环境可以削弱距离的衰减效应。(4)基于理性小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Tobit模型和CLAD模型检验了推广服务、社会网络、技术来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广强度、推广质量和与技术信息联系强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规模和弱社会联系有显着促作用,社会网络密度和强社会联系有显着抑制作用;公共推广来源和大众媒体来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和私人推广来源的影响不显着;教育和信贷获取有显着促进作用,负责人年龄、资源禀赋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并不显着。(5)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技术采用意愿和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影响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所有因素中,区域农业生态条件差异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对优势、感知障碍和农技推广服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有显着影响,但在采用意愿阶段的作用小于采用决策阶段;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采用意愿都没有影响,而对采用决策则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规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没有影响;采用意愿对采用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6)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技术采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从技术扩散路径优化和技术采用行为干预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技术扩散路径优化方面:要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方式改善技术扩散环境;要注重等级效应发生的区域,通过在此类区域建设实验示范站等方式扩大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范围;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通过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均衡发展。技术采用行为干预方面:要实施以经营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推广策略;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模式;要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在所推广区域的适宜性;要针对潜在采用者制定有针对性技术推广方案。

张静[3](2021)在《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文中认为水资源匮缺是干旱半干旱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因此,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用尽量少的水促进栽培草地的高效生产,不仅是干旱半干旱区草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是解决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间矛盾的重要举措。分根区灌溉是一种低成本、宜推广、节水效果明显的节水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世界多地的多类作物生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是我国北方种植最广的草种,其面积随种植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建设将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以河西走廊、科尔沁草地和河套灌区为主的三大紫花苜蓿生产基地,其干旱半干旱的生境迫使高效节水,成为我国北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高效生产的重要科学问题。虽然已有研究采用一年三茬、或两年且年内一茬的试验,证实了分根区灌溉能够应用于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的生产,但紫花苜蓿栽培草地收获年限介于5-10年,且每年可收获多次,因此,亟需研究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生产周期内产量稳定性的影响。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的土壤干湿循环,必然影响土壤的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可利用性和作物养分利用。我国北方地区土壤缺磷少氮富钾,因此,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氮磷利用及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影响,是阐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维持的重要科学问题。本研究以灌溉方式为主区,灌溉量为副区,设置田间裂区试验(灌溉方式为分根区灌溉(以交替沟灌的方式操作)和常规沟灌(以每条沟均灌溉的方式进行);灌溉量为紫花苜蓿需水量(ETc)的0.7 ETc、0.85 ETc、1.0 ETc和1.15 ETc),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节水效益的影响,从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根系特征、氮磷分配、及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角度,尝试分析分根区灌溉维持产量稳定和高效节水的途径,查明分根区灌溉与灌溉量的最优组合模式,理论上为分根区灌溉影响多年生牧草的生产提供研究思路,生产上为优化紫花苜蓿栽培草地节水和氮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每茬和生长季内紫花苜蓿产量和节水效益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能够维持紫花苜蓿产量的稳定性,且具有明显的节水效果。分根区灌溉没有影响每年每茬次紫花苜蓿产量,但是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增幅达到了71.41%;同时,分根区灌溉还显着增加了灌溉水分生产力、总用水量水分生产力和经济水分生产力,三年数据平均后的增幅分别为117%、87.56%和87.33%。分根区灌溉显着降低了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生产的总投入,三年平均降低16.92%,同时,显着增加了总收益、净收益和净收益比,三年的平均增幅为8.73%、17.40%和6.76%。三年试验数据结果说明,分根区灌溉能够维持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且能够提高作物水分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再次证实分根区灌溉是一项能够面向农户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2.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影响的变化特征,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茎、根生物量,但减少了叶生物量。分根区灌溉增加了每茬和生长季紫花苜蓿茎生物量和生长季根生物量,但是显着降低了每茬和生长季叶生物量。分根区灌溉显着促进生物量向紫花苜蓿茎和根的分配,但是减弱了其向叶片的分配,说明分根区灌溉通过权衡茎和叶的生物量,及改变生物量在紫花苜蓿不同器官的分配来维持紫花苜蓿地上产量稳定。3.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颈特征、根系特征及根系活性吸收面积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促进了紫花苜蓿根颈和根系生长,增强了根系生理活性。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大了紫花苜蓿根颈直径、根颈芽、主根直径、侧根长、侧根数、总根长、总根系面积和根瘤数,同时显着增大了根系活性吸收面积,但是没有影响紫花苜蓿主根长,说明分根区灌溉通过促进根系补偿性生长,确保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为紫花苜蓿产量稳定和提高水分生产力奠定了基础。4.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氮磷吸收和分配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促进了紫花苜蓿植株叶茎根的氮吸收和根的磷吸收,促进氮向紫花苜蓿叶的分配和磷向紫花苜蓿根的分配。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加了每茬紫花苜蓿叶、茎氮含量及生长季根的氮和磷含量,同时显着增加了每茬和生长季紫花苜蓿叶、茎和生长季紫花苜蓿根系氮和磷的吸收。分根区灌溉促进氮向紫花苜蓿植株叶片分配,而促进磷向紫花苜蓿根系分配,说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植株不同器官的氮磷吸收,及氮磷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是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稳定的途径之一。5.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中氮磷计量比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的氮磷计量比,其根系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和路径系数大于茎叶的变异系数和路径系数。分根区灌溉显着增加了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的氮磷比。2017,2018和2019年,分根区灌溉使紫花苜蓿叶片氮磷计量比分别从常规沟灌条件下的14.54增加至16.24,由14.21增加至16.20,由14.67增加至16.32,说明分根区促使紫花苜蓿从氮磷共同限制状态转向磷限制状态。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大于茎和根氮磷计量比的变异系数,且结构方程模型中根系氮磷计量比的路径系数大于茎和叶的路径系数,说明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根系氮磷计量比,较叶和茎的氮磷计量比能更好的表征紫花苜蓿生长所处环境的氮磷限制状态。6.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储量和全氮储量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储量,但是降低了土壤全氮储量。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硝态氮与铵态氮比值和土壤无机氮储量,表明分根区灌溉增加了土壤氮可利用性。然而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全氮储量,表明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氮可利用性的潜力,说明采用不同氮素形态含量和储量,评价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栽培草地氮可利用性的关系时,会出现分异现象。7.通过分析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速效磷及全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发现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但对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没有影响。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土壤磷含量和储量的变异系数基本一致,因此择其一就可以评价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磷可利用性的影响;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但是没有影响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说明分根区灌溉降低了土壤磷的可利用性,但是没有影响土壤磷可利用性的潜力。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虽然显示速效磷对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栽培草地生产的贡献很大,但需要关注土壤磷供给的潜力。8.发现紫花苜蓿因研究主要目标不同时,灌溉方式和灌溉量具有不同的最优组合模式。基于Matlab 2017a构建的二元二次回归模型,经过fminsearch函数寻优,发现灌溉方式和灌溉量的最优组合,因目标函数不同而存异,其中维持高产的最优组合为:分根区灌溉+1.06ETc灌溉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生产力、总用水量水分生产和经济水分生产力最优组合分别为:分根区灌溉+0.70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70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86ETc灌溉量和分根区灌溉+0.87ETc灌溉量。最大根系氮含量、氮吸收和磷含量的最优组合基本一致,为分根区灌溉+0.98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99ETc灌溉量、分根区灌溉+0.98ETc灌溉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无机氮储量最大值对应的最优组合模式分别为:分根区灌溉+1.08ETc的灌溉量和分根区灌溉+0.98ETc的灌溉量。

戚迎龙[4](2020)在《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西辽河流域农业用水量的逐年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的问题日益突出,必然要求限制农业水资源的使用,而推行节水优先的用水理念,要求有适宜的灌溉技术配合科学合理的水分调控手段才能兼顾稳产和节约农业水资源。基于当地的背景和需求,围绕西辽河流域玉米灌溉技术的优选、分阶段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及水分消耗利用的调控机制、农业水模型比选及使用过程中的参数敏感性和模拟精度问题,开展了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研究,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覆膜提高了玉米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的叶面积指数,缩短了群体冠层发育时间。在播后75d内提高了 1m 土层贮水量达3.9%~15.7%,冠层发育完全后接近或小于裸地。土壤热增减随水分供应与消耗呈现交替循环的波动性,覆膜明显增加了生育前期及快速生长期土壤温度,5cm 土层75d多得到44.92℃的日均地积温,显着表现在井灌水和降雨后至地温回升期,能稳定地温振幅且在土壤冷凉时获得更多的地积温。综合效益分析得出膜下滴灌仅技术效果得分最高,而覆土浅埋滴灌获得经济效益最高分0.369和环境效益最高分0.577使其总分1.012排序第一,优选为适宜的灌溉技术。(2)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10%变化时全生育期土壤蒸发量E、作物蒸腾量T、蒸散量ET最大值较最小值分别高18.72%、25.37%、19.9%。模拟E的敏感参数为土壤表层可蒸发水量TEW、生长中期基础作物系数Kcb(mid),其全局敏感性指数为0.662、0.321,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3.6~69.4倍。模拟T的敏感参数为根系不受水分胁迫的临界土壤贮水量Wj、Kcb(mid)、田间持水量Wfc,其敏感性指数为0.569、0.485、0.455,是不敏感参数均值的34.5~43倍。(3)AquaCrop和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比较相似地表达了冠层发育到最大而未开始衰减期间玉米对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而对快速生长期与后期1m 土层贮水量SWS的模拟差异大。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低估SWS的情形较多,AquaCrop模型多数情况模拟正负偏差分布较均匀而在SWS偏低时会高估。AquaCrop模型描述各生育期蒸散量ETstage因亏水情形而变化的能力略优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2 模型模拟 ETstage 的均方根误差 NRMSE 分别为 8.158%~9.510%、5.980%~15.022%。AquaCrop的模拟精度总体略优,推荐为适宜于当地覆土浅埋滴灌的玉米水分管理模型。(4)分阶段亏水(0.6ETc)对玉米冠层覆盖度CC影响最小的情形是初期亏水(DI-α),不会影响生殖阶段的冠层水平。快速生长期亏水(DI-β)降低冠层快速发育期间CC的同时会持续影响至生殖阶段。中期亏水(DI-γ)会降低冠层维持在最大水平的持续时间而引起冠层早衰。初期及快速生长期连续亏水(DI-αβ)明显降低了生殖阶段CC。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DI-βγ)削弱冠层的程度最深。相比全生育期充分灌溉FI,单阶段亏水降低了 3.27%~10.91%的最终生物量B,2阶段连续亏水减少B达16.84%~25.86%。分阶段亏水不同情形玉米籽粒产量Y由高而低排序为:DI-α、DI-β、DI-γ、DI-αγ、DI-αβ、DI-βγ,初期亏水不显着影响籽粒产量。初期或快速生长期亏水均能促使更多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籽粒,而生殖阶段亏水会降低收获指数HI,不同情形2阶段亏水均降低了HI。快速生长冠层期间亏水会持续影响到中期蒸散量ETmid,会削弱生殖阶段蒸腾能力,而初期亏水并不降低ETmid。初期亏水对生育期总蒸散量ET影响程度最小,冠层快速生长期间或生殖过程的单个生育阶段亏水均显着降低了 ET。相比充分灌溉FI,相邻2阶段连续段亏水处理DI-αβ、DI-βγ降低了10.40%~12.32%、12.01%~13.14%的ET。初期亏水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显着高于单阶段亏水发生在生殖阶段的WUE,2阶段连续亏水对Y和WUE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快速生长期及中期连续亏水的WUE最低。生长初期0.6ETc的亏水可做到节水增效稳产,是最佳的分阶段亏水调控方式。(5)AquaCrop模型原始参数不能有效描述不同分阶段亏水情形对作物系统产生的变化,本研究校准取得的一套修正模型参数可获得较好的模拟精度,各项模拟指标的平均绝对误差比原始参数低25.39%~67.08%。模型对CC、Bi(随时间变化的生物量)测量值较低和较高时模拟精度高,而对CC快速变化阶段模拟误差大,在茎叶快速生长的前半段会明显高估生物量。模拟充分灌溉CC的NRMSE为7.523%~9.865%,模拟单阶段、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CC的NRMSE分别为6.395%~18.714%、11.935%~19.537%;模拟Bi时充分灌溉、单阶段亏水、相邻2阶段连续亏水的NRMSE分别为 10.718%~11.810%、12.852%~20.372%、17.588%~26.033%。AquaCrop 模型对全生育期充分灌溉情形模拟效果更好,而有水分亏缺时误差增大,2阶段连续亏水情形下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的模拟精度明显降低,模型使用时须注意此缺点而避免决策失误,此模型描述生物量与作物蒸腾的关系及水分亏缺的响应程度方面仍须从机理方面做出改进。

张震[5](2020)在《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文中认为水稻和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气候变暖对稻麦生产和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具有昼夜增温不对称性,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是稻麦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农田管理措施。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和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产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目前尚不明确。稻麦抽穗期和开花期是影响产量的关键期,也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重要时期。因而,实时、准确、快速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及估算土壤CH4、N2O排放,是稻麦生产和农田减排的重要前提。地面高光谱遥感具有高分辨率、实时、快速、无损等优点,已广泛用于作物长势监测。但是,基于地面高光谱遥感量化监测稻麦抽穗期、开花期及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在田间条件下开展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及冬小麦适时晚播试验,研究了夜间增温下水稻节水灌溉/冬小麦适时晚播对稻麦生长、农田CH4和N2O排放及冠层光谱特征等方面的影响,并基于冠层光谱构建了监测稻麦抽穗、开花进程和估算农田CH4、N2O排放的模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夜间增温降低了两种灌溉方式下水稻分蘖数、净光合速率、分蘖期后的地上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夜间增温对水稻株高的影响与灌溉方式及生长阶段有关。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因播期不同存在差异;与正常播种相比,适时晚播显着降低了两种温度(夜间增温和不增温)条件下冬小麦冬前分蘖数、株高、地上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和分蘖-拔节期的净光合速率。(2)夜间增温对稻田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因灌溉方式不同存在差异。在传统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降低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提高了晒田后N2O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在节水灌溉条件下,夜间增温提高了水稻土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降低了水稻土N2O排放通量与累积排放量。两种温度条件下,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土壤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均低于传统灌溉。夜间增温提高了两种播期下冬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和累积排放量,但对冬小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播期而异。夜间增温显着增加了正常播种下小麦田GWP和GHGI,但未显着影响适时晚播下小麦田GWP和GHGI。(3)两种灌溉方式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水稻拔节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随后采样期的水稻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两种播期条件下,夜间增温均提高了冬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近红外波段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但降低了冬小麦抽穗期和开花期的近红外平台反射率、红边幅值和红边面积。(4)夜间增温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水分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节水灌溉使水稻抽穗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传统灌溉提前。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734-R838)/(R734+R838-2R812)为监测水稻抽穗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夜间增温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播期条件下均较不增温提前;适时晚播使冬小麦开花进程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均较正常播种推迟。新构建的光谱指数(R446-R472)/(R446+R472)为监测冬小麦开花率效果最好的光谱指数。(5)综合比较所有两波段光谱指数(归一化光谱指数、差值光谱指数、比值光谱指数)、三波段光谱指数(4/)(5)+6))、(4)-5))/(4)+6))、(4)-6))/(5)-6))和(4)-5))/(4)+5)-26)))和已有光谱指数在估算稻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模型精度,结果表明:(R1139-R960)/(R1139+R960-2R944)和(R656-R686)/(R656+R686)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CH4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R956-R456)/(R955-R456)和(R849-R850)/(R849+R1300)分别为估算水稻和小麦土壤N2O排放通量的最佳光谱指数。

金宁[6](2020)在《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文中指出为探明基质栽培黄瓜适宜的灌水下限,实现农艺节水。本试验以“博特209”品种黄瓜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栽培,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用A、B、C、D表示,统一设定田间持水量的90%为灌水上限,采用TDR350水分速测仪控制基质的水分含量,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植株生长、叶片水分状况、抗氧化系统、光合日变化、荧光参数、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选取了4个处理黄瓜的生长、产量及品质相关的2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株高和叶面积处理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茎粗为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的茎粗最大且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适当降低灌水下限有利于茎粗的增大;不同灌水下限下黄瓜干物质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根干物质占全株干物质和果实干质量占全株干质量的比例都以7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最高。2.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黄瓜叶片自由水和相对含水量较高,细胞汁液浓度与其他两个处理相比更为适宜,有利于维持叶片细胞正常形态;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丙二醛(MDA)及脯氨酸(Pro)含量低于其他两个处理,抗氧化酶活性表现为60%>50%>70%>80%。3.5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着低于其他三个处理,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显着高于其他三个处理,说明该处理显着抑制了黄瓜叶片光能的转化。70%-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具有较高的Fv/Fm、ΦPSⅡ、qP和较低的NPQ,有利于光能的有效转化,光能转化速率高。4.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的植株叶片的叶绿素a、b含量最高;灌水下限为70%和8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变化趋势基本相同,灌水下限为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Ci变化趋势一致;灌水下限为50%田间持水量处理的植株蒸腾速率(Tr)峰值出现早于其他三个处理,为12:00,而其他三个处理峰值出现在14:00。造成各个处理植株出现“光合午休”现象的原因也不同,70%和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的“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气孔限制因素,而造成50%和6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理植株“光合午休”现象的出现原因为非气孔限制因素,且70%和80%处理植株的净光合速率(Pn)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始终高于其他两个处理。5.黄瓜的单果重、单株果数及亩产量随着灌水下限的升高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以8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的最高,但单果重及亩产量与70%处理的无显着差异;水分利用率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的水分利用率最高,相较于50%、60%、80%的增幅为33.14%、13.23%和10.30%。6.黄瓜果实的瓜长、瓜粗、含水量及商品瓜率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均以80%田间持水量灌水下限处的最高;黄瓜果实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K和Ca含量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均以7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处的最高。7.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灌水下限处理对黄瓜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评价的指标由最初的22个方面降为3个主成分,达到了降维的目的。3个主成分代替了原指标100%的信息,综合评价结果,各处理的得分顺序依次为70%、80%、60%、50%田间持水量的灌水下限。综上可知,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都较为适宜黄瓜的生长发育,但从节水的角度考虑,灌水下限为70%田间持水量处理与80%田间持水量的处理相比,在不降低产量,提高品质的同时,水分利用率最高,因此,70%田间持水量可作为基质栽培黄瓜节水灌溉的适宜灌水下限。

李晴[7](2020)在《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培育‘秀场’海棠大苗研究》文中认为观赏海棠是我国北方重要观赏花灌木和园林绿化树种,施肥和灌溉是海棠大苗培育的关键。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肥料浪费严重,为提高大规格苗木质量同时,达到节水节肥、提高苗木肥料利用效率的目的,急需积极探索园林大规格苗木培育的新方式。本试验选用2-3年生‘秀场’海棠(Malus‘Showtime’)作为试验材料,在北京市顺义区河庄村林场基地建立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区。本文主要应用滴灌系统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园林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灌溉和施肥规律,建立不同园林植物精准的灌溉和施肥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率,达到节水和节肥的目的。通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获得滴灌条件下‘秀场’海棠沿树行土壤水分运移规律,使用流量为2L/h、滴头间距50cm的滴灌管,连续滴灌6h,即可在‘秀场’海棠吸收根系主要分布土层0-40cm范围内沿树行形成湿润带,为滴灌系统设计和精准灌溉管理提供重要参数。2.研究在智能滴灌栽培下,二年生‘秀场’海棠生长季4-10月间的耗水量年变化规律,为指导滴灌栽培‘秀场’海棠不同季节及整个生长季内的精准灌溉提供参考。3.提出滴灌栽培三年生‘秀场’海棠的精准灌溉制度。以土壤含水量为指导进行灌溉,当土壤体积含水率达到70%田间持水量时开始灌溉,单次灌溉时长为6h,海棠每公顷2500株单次灌溉量120 m3/hm2,年灌溉总量720 m3/hm2,全年约灌溉6次。4.提出滴灌栽培三年生‘秀场’海棠的精细施肥制度。以植物生长季内对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吸收量为依据,进行精准滴灌施肥,海棠幼树单株年施肥量为18.76g N+P2O5+K2O,通过智能滴灌系统在生长季内分10次进行施肥。本文研究成果,将为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北京市绿化大苗培育和园林养护的推广和应用奠定基础,对北京低碳和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徐强[8](2020)在《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滴灌水分临界期不同含水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充分了解该作物在不同生长或发育阶段的耗水量,确定滴灌水稻各阶段耗水量、耗水模数及耗水强度。分析关键期水分调控对水稻株高、叶面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确定滴灌水稻适宜的灌水下限指标和优质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方法:在石河子大学试验场进行了2年试验,分别在分蘖期和灌浆期设置3个水分梯度,在各生育期分别取样,测定不同处理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分蘖动态、株高、产量及外观品质等指标,分析了水分调控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滴灌条件下水稻主要吸收在030 cm土层,分蘖期前水稻耗水在030 cm土层,分蘖期后水稻耗水层扩展到4060 cm土层。(2)分蘖期控制灌水下限在75%θs左右,对成穗率具有显着的影响,有利于增加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发生,水稻在分蘖期干旱处理期间及复水后均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W2(75%θs)水分条件更适合于分蘖期水分调控,拔节期复水后补偿能力较强,能减缓叶片衰老速度,提高生育后期光合叶面积,延长叶片的光合作用时间,有利于分蘖成穗和籽粒灌浆。(3)分蘖期水分调控对水稻的有效穗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有极显着影响;灌浆期水分调控对水稻的千粒重、结实率、产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极显着影响;覆膜处理仅对水稻的分蘖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有极显着影响。水分调控与与覆膜处理交互作用对水稻的结实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极显着,对千粒重影响显着。(4)淹灌的整精米率达到96.39%,与覆膜最优组合A2B3(分蘖期75%θs,灌浆期90%θs)没有显着差异。(5)以覆膜模式最优处理A2B3(分蘖期75%θs,灌浆期90%θs)为依据,初步拟定了滴灌水稻灌溉制度:全生育期总灌水量为1212.96 mm,苗期灌水控制下限为85%θs,灌水定额为10 mm/次,灌水次数15次,灌水量为153.33 mm;分蘖期灌水控制下限为75%θs,灌水定额为15 mm/次,灌水次数15次,灌溉量为252.32 mm;拔节期灌水控制下限为85%θs,灌水定额为15 mm/次,灌水次数25次,灌溉量为386.65 mm;灌浆期控制灌水下限为90%θs,灌水定额为10 mm/次,灌水次数28次,灌水量285.32 mm;成熟期控制灌水下限为75%θs,灌水定额为20 mm/次,灌水次数6次,灌水量135.33 mm。结论:滴灌覆膜水稻分蘖期水分调控时应考虑充分利用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于分蘖期采用75%θs控水措施,灌浆期控制灌水下限为90%θs,有利于滴灌水稻水分利用率的提高,达到滴灌水稻的优质、高产和高效的目标。

袁珅[9](2020)在《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文中提出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水稻生产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生产成本过高等一系列挑战的重大转型时期,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收,有越来越多的农民采用节本栽培管理方式并用成本低的常规稻品种代替成本高的杂交稻品种来应对这些挑战。有研究表明在资源投入充足的高产栽培管理下,杂交稻一般比常规稻具有更高的产量。但是在节本栽培条件下,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产量及其他农学特性表现孰优孰劣,前人研究的较少。此外,关于我国水稻生产能量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常规稻和杂交稻在不同栽培条件下的能量利用效率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于2014-2015年在湖北省武穴市以常规稻黄华占(HHZ)和杂交稻扬两优6号(YLY6)为供试材料,在移栽条件下,比较了在对照(当地农民习惯栽培)和五个节本栽培:减氮、节水、长秧龄、低密和综合低投入(包括全部四个单项节本栽培)处理中两个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氮素利用效率、能量平衡和经济效益。该试验旨在明确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管理,这一结果将为优化水稻生产布局,建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YLY6在6个栽培管理条件下的平均产量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9%和5.9%,差异均达显着水平。YLY6产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千粒重比HHZ分别高出12.9%、24.3%和34.7%。此外,YLY6的产量在不同栽培处理和年份之间差异较小,表现出比HHZ较高的稳产性。在对照和节本栽培(5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条件下,YLY6的产量分别比HHZ高11.9%和10.8%,说明杂交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产量优势。不同的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同。与对照相比,减氮和综合低投入降低了水稻产量,节水和低密处理对产量没有显着的影响,而长秧龄处理显着增加了水稻产量。与对照相比,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大幅度降低是减氮和综合低投入减产的主要原因,而长秧龄处理产量的提高是因为单位面积颖花数的增加。同时,节本栽培管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具体来看,与HHZ相比,YLY6在减氮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降幅更低,但是其在综合低投入处理中的产量降幅更大。HHZ在长秧龄处理中相对于对照的产量增幅高于YLY6。(2)从6个栽培处理和2个年份的平均值来看,YLY6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比HHZ高11.2%、6.4%、5.5%和6.0%。不同栽培处理间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主要受氮肥用量的影响,降低氮肥用量能够显着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与对照相比,减氮处理和综合低投入的氮肥用量降低了50%,显着提高了这两个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节水和低密处理对氮素利用效率没有显着的影响,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氮素利用效率。(3)与对照相比,由于氮肥、灌溉、种子或/和劳动力投入的减少,节本栽培处理(除长秧龄处理外,4个节本栽培处理的平均)的能量投入降低了0.8-32.3%。能量投入在YLY6和HHZ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而YLY6的能量产出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20.1%和5.0%。因此,YLY6的净能量和能量利用效率均显着高于HHZ。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YLY6的能量利用效率分别比HHZ高10.5%和9.3%。与对照相比,减氮、节水和综合低投入处理均显着提高了YLY6和HHZ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长秧龄处理仅显着提高了HHZ的能量利用效率。(4)由于YLY6的种子、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YLY6在各个栽培处理下的平均生产成本在2014和2015年分别比HHZ高16.2%和17.3%。YLY6的农药和劳动成本高于HHZ是因为其作物群体更大导致农药用量和打药次数增加。然而,YLY6和HHZ的经济产出没有显着的差异。HHZ在2014和2015年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27.2%和41.8%。HHZ在2014和2015年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是1.40和1.88,分别比YLY6高10.2%和22.9%。与对照相比,节本栽培降低了生产成本(长秧龄处理除外),并提高了水稻生产的净收益和产出投入比(减氮处理除外)。在对照和节本栽培条件下,HHZ的净收益分别比YLY6高39.0%和35.9%,HHZ的产出投入比分别比YLY6高15.4%和17.5%,说明常规稻品种在节本栽培条件下仍然表现出与高产栽培条件下一致的经济效益优势。综上所述,除减氮处理外节本栽培没有显着降低水稻产量,但是节本栽培减少了资源投入并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能量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在节本栽培条件下,杂交稻的产量表现、氮素利用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仍然优于常规稻,因此从水稻高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杂交稻比常规稻更适合于节本栽培。但是从节本增收和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角度出发,利用节本栽培技术种植常规稻比杂交稻更有优势。

李博灵[10](2020)在《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粮食产量,是解决黄土高原农村贫困和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物质基础,重视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能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山仑自1954年以来,扎根黄土高原,六十余年致力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研究,成功实现用科学技术改变农民广种薄收的困境,同时达成水土保持的双重目标。山仑既是我国最早倡导现代旱地农业研究和促进节水农业研究的专家之一,同时也是作物生理学家和作物栽培学家。他将植物生理与农业研究相结合,开拓了旱地农业研究中的生理生态新领域,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新思路;对干旱逆境成苗的生理机制进行探究论证,研制出新型抗旱剂;证明有限水分亏缺对作物的补偿效应,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以上在农学研究领域的诸多重要科学贡献,山仑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2001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本文基于翔实的史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概述山仑的农学研究生涯,着重论述山仑在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中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从一位杰出科学家一生兴农的视角展现新中国黄土高原农业发展、水土保持取得卓着成就的壮阔图景,以期为新时代我国旱地农业研究和节水农业研究提供些许历史借鉴。

二、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及栽培模式下粳稻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粳稻分蘖动态变化
    2.2 不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粳稻株高动态变化
    2.3 不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粳稻耗水对比分析
        2.3.1 蒸腾蒸发量动态变化规律
        2.3.2 耗水量对比分析
    2.4 不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粳稻产量及构成因素
3 讨论
4 结论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集约技术
        2.1.2 苹果矮砧技术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业技术采用
        2.1.5 农业科技园区
        2.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扩散理论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研究评述
        2.3.1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2.3.2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3.3 文献评述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
        2.4.2 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区选择
        3.1.1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
        3.1.2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主推技术
        3.1.3 苹果矮砧技术—典型可持续集约技术
        3.1.4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
        3.1.5 苹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3.2 实地调研及数据获取
        3.2.1 调研安排
        3.2.2 调研内容
        3.2.3 空间及统计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样本特征分析
        3.3.2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来源及偏好
        3.3.3 技术来源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4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5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3.6 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空间扩散
    4.1 技术扩散环境评价及HSDM参数确定
        4.1.1 扩散环境质量评价
        4.1.2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思路
        4.1.3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参数的确定
    4.2 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技术扩散规律
        4.2.1 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
        4.2.3 扩散概率和扩散环境的相互关系
    4.3 扩散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
    5.1 技术信息获取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5.1.1 推广服务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1.2 社会网络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5.2.1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计量模型
        5.2.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变量界定
    5.3 公共推广服务、社会网络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5.3.1 公共推广服务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3.2 社会网络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4 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5.4.1 影响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模型结果对比
        5.4.3 公共推广服务的影响分析
        5.4.4 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
        5.4.5 技术来源的影响分析
        5.4.6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
    6.1 技术采用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1 技术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2 组织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3 环境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4 采用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2 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6.2.1 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
        6.2.2 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选取
    6.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6.3.1 结构方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性检验
    6.4 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技术属性的影响分析
        6.4.2 组织特征的影响分析
        6.4.3 自然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
        6.4.4 采用意愿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技术扩散路径优化
        7.1.1 改善技术扩散环境
        7.1.2 加强技术扩散网络节点建设
        7.1.3 提高技术扩散滞后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7.2 技术采用行为干预
        7.2.1 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策略
        7.2.2 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园区技术扩散模式
        7.2.3 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的区域适宜性
        7.2.4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扩散方案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分根区灌溉技术提出、优点及其应用
        1.2.2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地上生物量及节水效益影响的研究
        1.2.3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根系生物量、形态及生理活性影响的研究
        1.2.4 分根区灌溉对作物氮磷利用的影响研究
        1.2.5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氮磷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1 试验设计
        2.2.2 试验小区建立
        2.2.3 灌溉处理与田间管理
        2.2.4 土壤水分监测
    2.3 植物和土壤样品采集、测定及指标计算
        2.3.1 样品采集
        2.3.2 样品处理
        2.3.3 植物土壤样品测定
        2.3.4 指标计算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第三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节水效益的影响
    3.1 结果
        3.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3.1.3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水分生产力的影响
        3.1.4 分根区灌溉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产量的稳定性
        3.2.2 分根区灌溉与节水效益
        3.2.3 分根区灌溉与经济效益
    3.3 小结
第四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1 结果
        4.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生物量的影响
        4.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2 讨论
        4.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叶片、茎和根系生物量
        4.2.2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生物量在叶片、茎和根系的分配
    4.3 小结
第五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吸收能力的影响
    5.1 结果
        5.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颈特征的影响
        5.1.2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5.1.3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5.1.4 根颈特征、根系形态特征与生理活性间的关系
    5.2 讨论
        5.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颈特征
        5.2.2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学特征
        5.2.3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根系生理活性
    5.3 小结
第六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氮磷吸收和分配的影响
    6.1 结果
        6.1.1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氮含量的影响
        6.1.2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磷含量的影响
        6.1.3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氮吸收量的影响
        6.1.4 分根区灌溉对叶、茎和根磷吸收量的影响
        6.1.5 分根区灌溉对氮磷在紫花苜蓿植株叶茎和根分配的影响
    6.2 讨论
        6.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植株叶茎根的氮磷吸收
        6.2.2 分根区灌溉与氮磷在紫花苜蓿植株叶片茎和根系的分配
    6.3 小结
第七章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植株氮磷计量比的影响
    7.1 结果
        7.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叶茎根氮磷计量比和氮磷关系的影响
        7.1.2 生物量与氮磷计量比的关系
    7.2 讨论
        7.2.1 分根区灌溉与紫花苜蓿叶茎根中的氮磷计量比
        7.2.2 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叶、茎和根中氮磷比与生物量的关系
    7.3 小结
第八章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氮可利用性的影响
    8.1 结果
        8.1.1 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栽培草地土壤水分、pH和容重的影响
        8.1.2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8.1.3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无机氮和全氮储量的影响
    8.2 讨论
        8.2.1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水分和容重
        8.2.2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氮可利用性
    8.3 小结
第九章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磷可利用性影响
    9.1 结果
        9.1.1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9.1.2 分根区灌溉对土壤全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
        9.1.3 紫花苜蓿生长季产量与土壤磷可利用性的关系
    9.2 讨论
        9.2.1 分根区灌溉与土壤磷可利用性
        9.2.2 分根区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产量与磷可利用性的关系
    9.3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与优选
        1.2.2 水分亏缺对作物生长与水分利用的影响及其灌溉调控机制
        1.2.3 农业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1.2.4 基于双作物系数理论估算蒸发蒸腾量的模型模拟
        1.2.5 AquaCrop模型对作物-土壤系统的模拟
    1.3 小结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与试验方案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与方案
        2.2.1 地膜覆盖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评价优选
        2.2.2 模拟蒸发蒸腾量及田间土壤水分动态的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2.2.3 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调控机制的试验研究
        2.2.4 玉米覆土浅埋滴灌应用不同模型的精度比选
        2.2.5 AquaCrop模型对玉米分阶段亏水情形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2.3 田间观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2.3.1 土壤基础理化性质
        2.3.2 玉米株高及冠层发育
        2.3.3 玉米地上生物量
        2.3.4 玉米氮磷钾养分含量
        2.3.5 土壤含水率
        2.3.6 蒸发蒸腾量
        2.3.7 土壤温度
        2.3.8 玉米籽粒产量
    2.4 模型与算法
        2.4.1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
        2.4.2 AquaCrop模型
        2.4.3 拓展傅里叶幅度敏感性检验(EFAST)
    2.5 数据统计方法
        2.5.1 数据运算及统计指标
        2.5.2 模拟误差评价
3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的调控及玉米灌溉技术评价优选
    3.1 覆膜对玉米冠层发育及滴灌土壤水热的影响
        3.1.1 覆膜对滴灌玉米冠层叶片发育的影响
        3.1.2 覆膜对滴灌土壤1m土层贮水量的影响
        3.1.3 覆膜对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的影响
        3.1.4 覆膜对滴灌土壤水热动态的影响
    3.2 西辽河流域玉米节水灌溉技术评价与优选
        3.2.1 技术优选方法与评价模型构建
        3.2.2 各评价指标值及数据规范化处理
        3.2.3 构造比较矩阵与判断矩阵
        3.2.4 矩阵计算与层次排序
        3.2.5 一致性检验
        3.2.6 各节水灌溉技术总得分及其综合评价
    3.3 小结与讨论
        3.3.1 讨论
        3.3.2 小结
4 覆土浅埋滴灌分阶段水分亏缺对玉米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4.1 各生育阶段的蒸散发耗水量
    4.2 玉米冠层发育过程
    4.3 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其收获指数
    4.4 全生育期蒸散发耗水总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4.5 小结与讨论
        4.5.1 讨论
        4.5.2 小结
5 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及ET_0的气象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1 浅埋滴灌典型种植区参考作物腾发量ET_0的气象参数敏感性分析
        5.1.1 数据运算过程
        5.1.2 气象因子与ET_0的相关性
        5.1.3 气象因子的敏感性指数
        5.1.4 不同条件下ET_0的分布
    5.2 基于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参数全局敏感性分析
        5.2.1 模型运算所须的田间试验数据
        5.2.2 数据处理与敏感性检验运算流程
        5.2.3 模型参数的敏感性指数
        5.2.4 敏感参数对土壤蒸发及作物蒸腾的影响
        5.2.5 土壤蒸发、作物蒸腾总量为最值条件下的耗水过程
    5.3 小结与讨论
        5.3.1 讨论
        5.3.2 小结
6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模拟土壤水及蒸散发的精度对比
    6.1 AquaCrop与Dual Crop Coefficient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6.2 不同模型模拟土壤水分的对比
        6.2.1 生育期土壤贮水量连续模拟值与离散测量值
        6.2.2 土壤贮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2.3 模拟土壤贮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3 不同模型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对比
        6.3.1 蒸散发耗水量的模拟值和测量值
        6.3.2 蒸散发耗水量模拟值和测量值的关系
        6.3.3 模拟各生育阶段蒸散发耗水量的误差评价指标
    6.4 小结与讨论
        6.4.1 讨论
        6.4.2 小结
7 AquaCrop模型对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的系统模拟与精度分析
    7.1 AquaCrop模型的参数化及精度评价指标
    7.2 AquaCrop模拟冠层覆盖度
        7.2.1 冠层覆盖度CC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2.2 冠层覆盖度CC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3 AquaCrop模拟生物量积累
        7.3.1 生育期内地上生物量Bi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3.2 生物量Bi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4 AquaCrop模拟总蒸散量和水分生产力
        7.4.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4.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5 AquaCrop模拟最终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收获指数
        7.5.1 模拟值与测量值的对比
        7.5.2 模拟误差分析及变化趋势
    7.6 小结与讨论
        7.6.1 讨论
        7.6.2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1.1 揭示了滴灌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的调控机制
        8.1.2 综合评价选出了适宜节水灌溉技术
        8.1.3 揭示了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水分亏缺的调控机制
        8.1.4 取得了模型全局敏感参数并探讨了玉米田蒸散发耗水结构变化的成因
        8.1.5 基于分阶段亏水试验对比了2个模型的模拟精度而选出适宜模型
        8.1.6 获得了一套适宜的作物-水模型参数并找到模型精度的变化规律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野外增温模拟研究方法
        1.2.2 夜间增温、水分管理及晚播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影响
        1.2.3 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2.4 监测作物生育期及农田温室气体的传统方法
        1.2.5 遥感估算作物生育期、温室气体排放
    1.3 问题提出
    1.4 本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水稻试验
        2.2.2 小麦试验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2.3.1 温度及生长参数
        2.3.2 生理参数
        2.3.3 产量
        2.3.4 气体采集与分析
        2.3.5 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
        2.3.6 光谱数据测定
    2.4 数据分析
        2.4.1 一阶微分光谱
        2.4.2 红边参数
        2.4.3 光谱指数提取
        2.4.4 回归分析与模型评价
第三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及生理影响
    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3.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冠层温度的影响
        3.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夜间土壤温度的影响
    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生育期的影响
    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3.3.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分蘖数的影响
        3.3.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株高的影响
        3.3.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3.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光合生理的影响
        3.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叶片SPAD值的影响
        3.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3.5 讨论
        3.5.1 田间被动式增温方式及增温效应
        3.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育期的影响
        3.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的影响
        3.5.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理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N_2O排放影响
    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1.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
        4.1.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累积排放的影响
    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2.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影响
        4.2.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累积排放的影响
    4.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的影响
    4.4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和GHGI的影响
        4.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产量的影响
        4.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GHGI影响
    4.5 讨论
        4.5.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CH_4排放的影响
        4.5.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4.5.3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土壤GWP和 GHGI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高光谱特征影响
    5.1 稻麦冠层原始光谱曲线特征
    5.2 稻麦冠层一阶导数光谱特征
    5.3 稻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
    5.4 讨论
        5.4.1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反射率的影响
        5.4.2 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冠层光谱红边参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及小麦开花期量化监测
    6.1 基于冠层光谱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1.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率动态变化
        6.1.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1.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水稻抽穗率估算
    6.2 基于冠层光谱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2.1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率动态变化
        6.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3 基于三波段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冬小麦开花率估算
    6.3 讨论
        6.3.1 夜间增温下节水灌溉的水稻抽穗期监测
        6.3.2 夜间增温下适时晚播的冬小麦开花期监测
    6.4 结论
第七章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和N_2O排放估算
    7.1 CH_4和N_2O排放与植株特性的相关性
    7.2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1 稻麦土壤CH_4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2.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2.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CH_4排放估算
    7.3 基于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1 稻麦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3 基于两波段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3.4 基于已有光谱指数的稻麦土壤N_2O排放估算
    7.4 讨论
        7.4.1 植株与气体排放的关系
        7.4.2 光谱指数对气体排放通量的估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瓜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1.2 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戈壁农业的发展
    1.3 设施园艺及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1.3.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1.3.2 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现状
        1.3.3 基质栽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3.4 水培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4 国内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1.4.1 国外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1.4.2 我国蔬菜抗旱性及节水灌溉研究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3.1 植株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叶片水分状况的测定
        2.3.3 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3.4 叶片荧光参数的测定
        2.3.5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2.3.6 产量指标的测定
        2.3.7 品质指标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的影响
        3.1.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影响
        3.1.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的影响
    3.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3.3.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3.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3.5.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3.5.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WUEi和 Ls的影响
    3.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3.7.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3.7.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3.7.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果实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3.8.1 主成分分析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3.8.2 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荧光特性的影响
    4.4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4.5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4.6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品质的影响
    4.7 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培育‘秀场’海棠大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观赏海棠的研究进展
        1.1.1 观赏海棠的引种栽培历史
        1.1.2 ‘秀场’海棠品种介绍
        1.1.3 观赏海棠苗圃大苗培育存在问题与建议
    1.2 灌溉的土壤水分管理研究
        1.2.1 土壤田间持水量测定方法研究
        1.2.2 影响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因素
        1.2.3 土壤湿润体耗水量测定研究
    1.3 施肥的养分管理研究
        1.3.1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1.4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研究
        1.4.1 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发展
        1.4.2 智能控制系统与滴灌系统的结合
        1.4.3 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与推广
    1.5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方案与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智能滴灌条件下‘秀场’海棠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测定
        2.1.2 田间持水量的测定
        2.1.3 土壤湿润体耗水量估算
        2.1.4 数据分析与绘图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运用土壤水分传感器估算土壤田间持水量
        2.2.2 不同土壤深度田间持水量比较
        2.2.3 滴灌栽培‘秀场’海棠不同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
        2.2.4 滴灌栽培‘秀场’海棠土壤湿润体耗水量年变化规律
        2.2.5 滴灌栽培‘秀场’海棠不同深度土壤湿润体耗水量分析
    2.3 讨论
3.智能滴灌栽培‘秀场’海棠灌溉量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实验
        3.1.2 灌溉量试验方案设计
        3.1.3 生长表现因子调查
        3.1.4 叶绿素荧光测定
        3.1.5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3.1.6 数据分析与绘图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滴灌过程中土壤湿润锋运移规律和单次有效灌溉量
        3.2.2 不同灌溉处理对‘秀场’海棠株高、地径和冠幅年生长量的影响
        3.2.3 不同灌溉处理对‘秀场’海棠生物量年增长量的影响
        3.2.4 不同灌溉处理对‘秀场’海棠当年生枝条和全株叶片年生长量影响
        3.2.5 不同灌溉处理对‘秀场’海棠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6 不同灌溉处理‘秀场’海棠的水分利用效率
    3.3 讨论
4.智能滴灌栽培‘秀场’海棠施肥量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各器官养分含量测定
        4.1.2 施肥量试验方案设计
        4.1.3 生长表现因子调查
        4.1.4 叶绿素荧光测定
        4.1.5 ‘秀场’海棠养分利用效率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秀场’海棠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和基准施肥量的确定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秀场’海棠株高、地径和冠幅年生长量的影响
        4.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秀场’海棠生物量年增长量的影响
        4.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秀场’海棠当年生枝条和全株叶片年生长量影响
        4.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秀场’海棠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2.6 不同施肥处理对‘秀场’海棠氮磷钾元素含量和积累量的影响
        4.2.7 不同施肥处理‘秀场’海棠的养分利用效率研究
    4.3 讨论
5.智能滴灌栽培‘秀场’海棠水肥耦合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水肥耦合试验方案设计
        5.1.2 生长表现因子调查
        5.1.3 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5.1.4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计算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秀场’海棠株高、地径和冠幅增量的影响
        5.2.2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秀场’海棠生物量年增长量的影响
        5.2.3 不同水肥耦合处理对‘秀场’海棠当年生枝条生长、全株叶片数的影响
        5.2.4 水肥耦合对水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3 讨论
6.智能滴灌栽培‘秀场’海棠的优化灌溉和施肥制度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制定‘秀场’海棠精准灌溉制度
        6.1.2 制定‘秀场’海棠精细施肥制度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优化灌溉制度
        6.2.2 优化施肥制度
    6.3 讨论
7.智能滴灌栽培‘秀场’海棠的效益分析
    7.1 节水效益
    7.2 节肥效益
    7.3 节省人工投入
8.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8)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缩略词名词、术语等注释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第三章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生长的影响
    3.1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土壤含水率动态变化的影响
    3.2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3.3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3.4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荧光参数的影响
    3.5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生长指标的影响
    3.6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产量的影响
    3.7 分蘖期不同水分条件对滴灌水稻耗水量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生长及灌溉制度的影响研究
    4.1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株高的影响
    4.2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3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4.4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干物质量的影响
    4.5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4.6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稻米外观品质影响
    4.7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各参数相关性的影响
    4.8 水分调控对覆膜滴灌水稻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9 覆膜滴灌水稻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前言
    1.1 中国水稻生产的发展与现状
        1.1.1 水稻生产的发展变化
        1.1.2 水稻生产面临的挑战
    1.2 中国水稻品种改良历程
    1.3 栽培管理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1.3.1 氮肥管理和氮素利用效率
        1.3.2 水分管理和水分利用效率
        1.3.3 秧龄
        1.3.4 移栽密度
    1.4 能量分析和经济分析
        1.4.1 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
        1.4.2 经济成本和经济效益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育进程
        2.4.2 农艺性状与生长特性
        2.4.3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4 氮素积累与利用效率
        2.4.5 能量投入-产出与能量利用效率
        2.4.6 生产成本与经济效益
    2.5 数据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气象条件
    3.2 作物生育进程
    3.3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3.1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的影响
        3.3.2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稳定性分析
        3.3.3 常规稻和杂交稻在各处理中的日产量
        3.3.4 节本栽培对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5 常规稻和杂交稻产量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 常规稻和杂交稻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和干物质转运特性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4.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特性
        3.4.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3.4.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干物质转运特性
        3.4.4 干物质积累、转运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3.5 常规稻和杂交稻群体特征对节本栽培的响应差异
        3.5.1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茎蘖动态
        3.5.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成穗率
        3.5.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单茎叶面积
        3.5.4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叶面积指数
        3.5.5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作物生长速率
    3.6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积累、转运和氮素利用效率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3.6.1 常规稻和杂交稻不同时期氮素浓度和氮素积累
        3.6.2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转运特性
        3.6.3 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氮素利用效率
    3.7 不同栽培管理对能量投入和能量利用效率的影响
        3.7.1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投入
        3.7.2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产出
        3.7.3 不同栽培处理的能量利用效率
    3.8 不同栽培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8.1 不同栽培处理的经济投入和产出
        3.8.2 不同栽培处理的净收益
4.讨论
    4.1 常规稻和杂交稻农学表现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2 常规稻和杂交稻氮素利用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3 常规稻和杂交稻能量平衡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4 常规稻和杂交稻经济性状对节本栽培的响应
    4.5 研究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仑从事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研究六十年历程概况
    第一节 勤奋求学奠定农业研究学术基础
    第二节 踏上艰难曲折的旱地农业研究之路
    第三节 开辟出作物抗旱生理生态研究新领域
    第四节 大力倡导节水农业
第二章 山仑在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增产体系建构方面的建树
    第一节 实现旱地农业增产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二节 关于深化旱地农业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第三章 山仑在旱地农作物生理生态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
    第一节 对黄土高原地区主要作物及牧草抗旱性的研究
    第二节 揭示出干旱条件下植物成苗的生理机制
第四章 山仑力促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
    第一节 从植物生理生态学角度倡导节水农业的先行者
    第二节 做身体力行倡导节水农业的实践者
结语
附录 山仑从事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大事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节水灌溉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及栽培模式下粳稻生长特性研究[J]. 孙雪梅,黄彦,孙艳玲. 灌溉排水学报, 2022(01)
  •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D]. 王昭. 西北大学, 2021(10)
  • [3]分根区灌溉对紫花苜蓿产量稳定性和氮磷利用的影响[D]. 张静. 兰州大学, 2021(09)
  • [4]覆土浅埋滴灌玉米分阶段亏水调控机制及其模拟研究[D]. 戚迎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6)
  • [5]夜间增温下水分管理/播期对稻麦生长和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及估算[D]. 张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1)
  • [6]基质栽培黄瓜生长生理、产量及品质对不同灌水下限的响应[D]. 金宁.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
  • [7]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培育‘秀场’海棠大苗研究[D]. 李晴.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8]水分调控对滴灌水稻生长及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D]. 徐强.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常规稻和杂交稻在节本栽培条件下的农学表现及能量与经济分析[D]. 袁珅.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10]山仑与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研究探析(1950-2017)[D]. 李博灵.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节水灌溉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