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

超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

一、高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韦玉磊[1](2021)在《创新纱线对纺织服装的影响》文中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纺织服装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条件,市场需求日益多元化,纱线创新变得尤为重要。通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纱线对纺织服装产生的实际影响,实现服装纺织应用跨越式发展,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实现研究针对性,现借助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创新纱线对当前纺织服装产生的深入性影响。

刘铃旋,朱士满,孙喜平,徐阳,王鸿博[2](2018)在《短纤长丝气流复合仿麻纱线及其面料开发》文中研究说明在GA014MD型络筒机上对涤纶低弹丝与粘胶短纤纱进行交并气流复合,制备了外观与性能兼具的仿麻型纱线。介绍了短纤长丝气流复合仿麻纱线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对所制备复合纱线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复合仿麻面料的组织规格、织造生产流程进行了设计,对关键生产工艺进行了探讨。所织造的仿麻织物具有麻织物不规则的异色条布面风格,且手感软滑,弹性更佳。

汪丽霞,张凯,刘青[3](2017)在《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发展概况,从高仿真差别化纤维(细旦化、异截面化、异收缩、异线密度、混纤丝、复合纤维)、新型功能化纤维等方面介绍了"十一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从高性能差别化(超仿棉、超仿毛、超仿丝、超仿麻)、超细旦化、功能化(异形细旦吸湿排汗、异收缩复合聚酯纤维、原液着色、循环再生)等方面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介绍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指出了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工业存在的品种单一、规格少、无突出特点等问题,对20052015年我国涤纶长丝差别化产品及产量进行了统计。针对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对涤纶长丝差别化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指出,近期我国涤纶长丝差别化开发品种应侧重于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和绿色纤维和新型聚酯纤维。

吴颖[4](2017)在《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运动逐渐成为全民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服装在现代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人们对运动服的需求不断升级,使得运动服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然而,在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增加的同时,服装市场对运动服装的发展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健康、舒适、美观的中高端运动服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研究的关注点都在纤维截面形状、组织结构和后整理方法等方面,而对于纱线捻度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舒适性的研究比较缺少。在对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的研究上,针对织物粘体性方面的主客观分析更是少之又少,但它却对服装舒适性的影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课题结合海天公司实际开发产品需求和生产经验,进行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的开发研究,对其服用舒适性进行分析探索。本文首先将四种不同捻系数规格的涤纶细旦长丝和无捻涤纶长丝进行交织,针对性地设计了三种以集圈组织为基础的不同组织结构,完成加捻针织运动面料的织造、染整后,获得12种试样。其次,论文探讨分析了纱线捻度和织物组织结构对热传导性、透湿性、芯吸、快干性、粘体性、透气性、柔软性、抗起毛起球性以及抗勾丝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加捻的涤纶长丝有利于提高针织物的芯吸性能、快干性能和透气性,但加捻过大,反而会降低其织物的芯吸性、快干性和透气性;捻系数越大,纱线表面越粗糙,使其织物与人体接触面积减少从而使织物的抗粘体性提高;能形成网眼的集圈组织,有利于降低湿阻,而多列集圈能形成较大空隙,更有利于提高透湿能力。为了能准确地分析捻度和组织结构共同对高捻涤纶长丝针织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影响的差异性,本课题还通过模糊数学方法对服用性能测试数据进行综合评判。此外,为了进一步验证客观测试评价的准确性,以及更真实地反映人体实际穿着服装时的服用感,本论文还设计了着装模拟主观实验,通过人体运动测试,对12种面料穿着跑步时的闷感、湿感、热感、粘感、厚重感、柔软感六种感觉进行评分,并同样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进行主观舒适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组织结构的织物,随着涤纶长丝捻系数的增加,其服用舒适性的主客观评价值先是随之而增加,但捻系数过大,主客观服用性能评价值反而下降,并且捻系数为500时的织物服用舒适性主客观评价值都是最好。对于相同捻系数的织物,集圈的数量、形式(如多列集圈)、分布合理与否都会使面料产生不同的表面效应和手感,从而影响着其服用舒适性。在两层平针组织之间配置集圈组织的组织结构(C组织结构),因织物内外层间连接点少,导致了其快干性能、芯吸能力和抗粘体性很差,从而未能使其织物的服用舒适性和快干性能变好,反而在三种组织中呈现出主客观舒适性评价均为最差;有多列集圈和浮线结合的双面复合组织(B组织结构)因其具有很好的芯吸性能、快干性以及较好的其它热湿舒适性能,其综合服用舒适性能最好。组织结构良好、捻系数适度的高捻针织物(B3组织)具有很好的服用舒适性能。

左杨芬[5](2016)在《超仿棉染色后整理技术及产品开发》文中研究指明棉纺织品因其优良的吸湿性、柔软性、保暖性和舒适感等性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纺织与服装工业有着重要应用。但是我国棉花资源有限,供不应求,且棉织物在染料利用率、抗皱保形性、导水性、防污、防水和防霉等方面尚存在问题。而聚酯纤维织物,上染率高,保形性良好,且产能相对富余,但其回潮率和吸湿透气性较差,从而限制了它的发展。目前开发的超仿棉纤维,高吸湿的纤维吸湿率仅达到2.0%左右,最好的阳离子可染的超仿棉纤维回潮率在3.0%左右(常规涤纶在0.4%,棉在8%)。因此,此类面料在染色及后整理时,提高产品的吸湿性和回潮率是染整技术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在这种背景下,对超仿棉染色和后整理技术的探索,有助于超仿棉产品的形成及在市场上的推广,可以有效利用我国聚酯过剩的产能,增加聚酯产品的附加值,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棉花紧张的局面。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重要意义。本文致力于研究超仿棉的染色和后整理,并通过后整理提高超仿棉的吸湿性、亲水性和抗静电等性能。主要对两类超仿棉织物进行研究:仪纶与两种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t917、t919)。通过对仪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染色,并研究上染速率,得出仪纶染色的最适温度为110120℃,保温时间为30min。与普通的涤纶织物染色相比,节约能源与成本。且仪纶染色性能优于涤纶,同浓度染料染色,仪纶表观得色量高。仪纶染色后,耐摩擦色牢度都在4级以上;耐光色牢度因染料而异;耐洗、耐升华色牢度和普通涤纶相近。普通分散染料染色织物耐洗牢度不好,高水洗分散染料染色后耐洗牢度优良。通过对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的染色性能研究发现,其染色过程比普通涤纶耗能少,且阳离子染料色泽鲜艳、色谱齐全,染色后织物耐摩擦色牢度、耐洗色牢度、耐升华色牢度等色牢度优良,耐光色牢度因染料而异。通过大量的实验筛选出两种效果较好的后整理剂:多功能整理剂tf-406c、亲水柔软剂。采用浸轧法和染整同浴法两种方法对织物进行对比整理。浸轧法整理效果较好,但耐久性较差;染整同浴法效果较差,但耐久性较好。通过对不同后处理温度、时间的研究,得出仪纶浸轧法合适的工艺:配制整理液(30g/l)→浸轧(轧余率60%80%)→预烘(105℃×3min)→焙烘(130℃×20s);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浸轧法合适的工艺:配制整理液→浸轧(轧余率60%80%)→预烘(65℃×3min)→焙烘(120℃×20s)。染整同浴整理剂合适的浓度:2%,仪纶热定型条件:160℃×25 s,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热定型条件:110℃×20 s。处理后,织物的手感、亲水性和抗静电性效果皆较佳。

孙淑瑶[6](2014)在《润湿状态下织物与皮肤贴附性能的测试与分析》文中认为当人体大量出汗时,服装会被汗液浸湿贴附于人体皮肤上,该贴附现象会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强烈的不舒适感。当前国内外服用面料生产厂商致力于设计研发吸湿、快干、不贴体的功能型面料,但由于缺少测试手段支持及缺乏理论研究指导,所开发的面料出汗抗贴体的舒适性和功能性程度难以进行比较和表征,由此导致生产成本、研发成本及检测成本大量增加。所以对面料贴体舒适性的研究在服装热湿舒适性领域不可或缺,并且对功能型面料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被汗液浸透的面料在湿态下与皮肤的切向湿态摩擦力非常大,故欲令湿态面料与皮肤脱离往往须使其与皮肤表面成一定角度揭离。所以表征贴体舒适性时湿态织物与皮肤表面垂直方向上的粘附力更重要。为此,本课题研发了织物湿态贴附仪用于测试和表征面料脱离皮肤过程中贴附力的动态变化,并描绘时间/距离—贴附力曲线,即粘附曲线;在粘附曲线中能够计算出最大粘附力、最大粘附距离和粘附功等指标。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和对比不同织物的粘附曲线,制定该仪器的操作规范和标准,规范了使用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常用面料的粘附力-距离曲线的形状特征,本文大致将曲线分为3个区域:快速上升区,缓慢发展区和分离区。针织物与机织物的粘附曲线的差别更加明显地体现在粘附曲线的第二区—缓慢发展区,实验发现机织物试样的屈服较针织试样不明显,机织物试样的粘附曲线整体斜率也较大。通过KES系统的拉伸和弯曲测试观察织物的形变对织物湿态粘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在低速度(速度小于50mm/min)分离下比较显着。织物试样的拉伸功和弯曲刚度与最大粘附力对比发现具有较大拉伸功和较小弯曲刚度的织物,最大粘附力相对小,最大粘附距离大,从而该粘附曲线的起始斜率小,屈服点明显,第二区变长。润湿的织物与皮肤分离时,需要克服由于液体的存在对皮肤的粘附力做的功,不同类型的织物材料在完全汗湿后与皮肤分离所需的能量不同,人体对汗湿贴体面料的不适性也随面料不同而异。所以织物的吸水能力和吸水量,以及水分在织物的存在形式对织物,汗水,皮肤这三者构成的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织物最大含水量和含水状态对于理解湿态织物对皮肤的贴附性能非常关键。本文测试了16种规律变化的机织物和10种针织物的最大含水量和含水率,分析其对织物贴附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水分与织物的结合形式以及在织物-皮肤分离过程中的转移对润湿织物与皮肤分离时的粘附性能产生影响。实验发现面料的纤维成分及经纬密影响面料的含水量同时也影响粘附性能。对于本文中的平纹机织物,经密/纬密在153/89和115/59(/5cm)时导致最大粘附力过大,不利于皮肤和织物的分离。对于疏水面料的针织织物,最大含水量很小,水分也容易转移,使得湿润织物的粘附力比相同组织结构的亲水面料的织物小。而且在相同纤维成分的情况下,结构规整的针织物粘附力要大于集圈组织织物。本论文针对织物的出汗贴体舒适性提出了测试和表征方法,研发了可测湿态织物动态粘附力的测试仪器,并针对影响贴附性能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分析,这为将来建立更系统,更全面的热湿舒适性的评价方法起到重要作用,并为织物湿态舒适性的检测标准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有利于功能性运动面料的开发。

刘渊[7](2013)在《仿棉共聚酯的合成、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具有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较高的断裂强度和模量、较好的耐酸碱性、优秀的抗氧化和漂白等性能,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但是PET也存在诸多缺点,尤其是吸湿性很差、手感硬、保暖性不好。目前,我国已成为涤纶生产消费第一大国。棉纤维具有优异的吸湿性、柔软性、保暖性等诸多优点,它是纺织工业的重要原料。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和世界人口增长给粮食安全带来的威胁日益严重,为保证粮食耕地,棉纤维的供给日益紧张。面对棉花供不应求而涤纶产能相对富余的局面,根据现代消费者对服装要求舒适、方便、健康、时尚等特点的需求,聚酯仿棉的思想应运而生,人们希望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使得聚酯纤维具有棉一般的外观和舒适性,又兼具聚酯纤维的优点。本文以第三单体改性剂SIPE(间苯二甲酸双羟乙酯-5-磺酸钠)与不同含量的第四单体多元醇A低聚物以及不同含量的第五单体二元醇B小分子作为共聚单体,选择适宜的工艺条件,聚合出三个系列仿棉共聚酯样品,并对共聚酯切片进行表征。利用核磁共振仪(NMR)与红外光谱仪(FT-IR)对共聚酯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差热扫描量热仪(DSC)分析研究了共聚酯的基本热性能参数,利用热失重仪(TG)考察了共聚酯的热稳定性;并进一步通过测试经不同温度和时间烘燥后的共聚酯样品的特性粘度,研究其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热降解性能;同时,选取了其中两种共聚酯切片进行纺丝,并对所纺纤维的力学性能、回潮率和保暖性及其聚集态结构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FT-IR测试表明,改性后样品出现了共聚酯的几个主要的特征峰;NMR研究表明,三单SIPE、四单A和五单B的投料比与其在共聚物中的实际含量比例基本一致。2.DSC测试表明,共聚酯样品系列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冷结晶温度TCC以及熔点Tm随着四单A含量的增加单调降低;共聚酯样品系列2随着五单B含量的增加,其Tg和TCC依次下降,而熔点Tm则上升;共聚酯样品系列3随着五单B含量的增加,其Tg下降,当加入的第五单体B含量较高时,TCC和Tm,均消失。3.TGA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三单SIPE、四单A以及五单B后,共聚酯的表观活化能降低,共聚酯的热稳定性有所下降。4.通过测试经不同烘燥条件处理后样品的特性粘度,结果发现系列3样品的热稳定性最好。5.在四单A含量添加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五单B含量的增加,纤维的拉伸强度、初始模量、取向度和结晶度都有所降低,但断裂伸长率增加。四单A和五单B的加入,使得共聚酯链柔性增大,而结晶度减小,这有利于改善纤维的柔软性能。加入四单A和五单B后的共聚酯的回潮率和接触冷暖感值Qmax明显高于PET纤维,且随着五单B含量的增加,回潮率和接触冷暖感值均有上升。

方婷[8](2012)在《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及其针织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度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越来越高的生活条件,人们开始最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对服装的要求也从基本的遮身蔽体转变到现在的舒适、健康、环保。而近年来,休闲服与运动服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对这类服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汗流浃背,服装也不会粘贴皮肤产生不适感。因此,服装吸湿排汗的功能越来越受到关注。本实验研究对象为中国上虞弘强公司通过三年半的努力,研制成功的吸湿排汗纤维——即具有内外贯穿的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该纤维最大特点是:吸湿性极强。本文对该纤维与普通聚酯纤维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的吸放湿能力比普通聚酯纤维强,分析纤维横截面可知,蜂窝状微孔结构有利于纤维导湿能力的提升。测试织物的舒适性能,包括透气性、吸湿排汗性、导热性,通过10种不同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织物与涤纶织物的对比分析发现,透气性与面密度、厚度、横向密度有关,织物吸湿排汗性能受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影响较大,热阻和厚度与面密度关系密切。并进行了穿着试验,将主观试验结果与客观数据对比可知,两者之间相关度较高。通过KES对上述织物基本风格与综合风格进行测试,以及通过穿着试验对上述织物基本风格与综合风格进行主观评价,将两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由此可得:硬挺度与弯曲、剪切紧密关联,丰满度与压缩功关系紧密,滑爽度受表面粗糙度与弯曲刚度的影响最大等;针织物综合风格主客观评价结果上有明显差异,趋势也不相似,而织物的基本风格主客观评价结果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其趋势相近,略微有些差别。

霍春艳[9](2011)在《珍珠贝壳涤纶纤维的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涤纶产量大国,涤纶短纤维的用量在化纤中比例高达60%,但涤纶的差别化、功能性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生产珍珠的珍珠贝壳是我国的优势资源,产量高、成本低廉,其粉体作为添加剂可以使纺织材料具有远红外保健和抗紫外线的作用;再者,利用异形纤维生产技术而成的吸湿排汗型面料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受到市场和广大运动爱好者的追捧。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以珍珠贝壳粉体作为功能添加剂,进行了差别化吸湿排汗涤纶短纤维的研制及其纱线、面料和袜子产品的全面开发。课题首先依托超细粉碎技术,制备珍珠贝壳功能性母粒,然后与聚酯切片以一定比例混合进行聚酯共混纺丝,采用十异形截面喷丝方法制备出珍珠粉体含量为2.1%的十字形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维,通过对纤维的性能和形态研究得出纤维内部粉体分布状态、异形截面形态、表面凹槽、以及可加工性能。进而进行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纱的制备和测试,采用常规纱线品质的测试方法研究其强度、捻度、毛羽及条干均匀度等性能,根据实验数据提出纤维和纱线生产环节的反馈和后续产品开发引导。课题进而以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维和短纤纱的开发研究为基础,进行了珍珠贝壳吸湿排汗面料及袜子的开发和评价,主要采用对面料进行远红外保健、抗紫外线的功能性测试,吸湿排汗性能测试,以及常规服用舒适性测试的客观评价方法及袜子试穿实验的主观评价方法对珍珠贝壳吸湿排汗涤纶产品进行功能性和舒适性的综合评价,对实验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研究表明:2.1%珍珠贝壳粉体含量的十字形涤纶短纤维产品远红外发射能力超过纺织行业标准的要求、抗紫外线能力大幅度增强、产品吸湿排汗能力较好,与普通涤纶相比,其服用舒适性得到明显改善,是同时具有抗紫外线、远红外保健、美白护肤等功能的新型吸湿排汗功能性产品。将珍珠贝壳粉体作为添加剂用于差别化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开发,在实质上将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维及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得以深入和扩展,其产品的推广不仅会为消费者提供更为舒适保健的吸湿排汗服饰,也会丰富我国差别化涤纶的品种,同时废弃的珍珠贝壳的利用对时代低碳环保的趋势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陈继娥[10](2009)在《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涤/粘织物以其挺括、耐穿、缩水小、保型好、手感丰满、滑糯,富有弹性,毛型感强,美观大方等诸多优点,在纺织行业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涤粘织物含有涤纶,所以,它也含有涤纶织物的一些缺点。起毛起球和静电,就是一个严重影响其服用性的缺点。如何提高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和抗静电性,是改善涤粘织物服用性能,提高产品档次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织造缩率也是影响织物结构的重要参数之一,在产品设计中,一般采用参考同类织物的织造缩率或用经验公式估算,但与实测误差较大。近几年来,虽有不少有关介绍织造缩率的估算方法,但对于确定品种,还不是很适用。本论文针对涤/粘织物存在的问题和织造缩率的确定,首先阐述了涤/粘混纺织物产品的开发—普通涤粘混纺产品、改性涤纶与粘胶混纺产品、大豆蛋白与涤粘混纺产品,以及涤粘弹力仿牛仔产品的开发,分析了不同产品的工艺过程与工艺参数的确定,对涤/粘产品的设计开发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分析了涤/粘混纺织物起毛起球与静电的机理、研究现状,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评价指标,结合实际的测试数据分析得出:涤/粘混纺织物的起毛起球程度与其含有涤纶的比例有关,涤纶含量越多,起毛起球越严重;采用改性涤纶织物的抗起毛起球性有明显改善;涤/粘织物的静电性与涤纶的含量有关,涤纶含量越多,静电越严重;采用改性涤纶的抗静电性有明显改善。本文还阐述了织物织造缩率的测试方法,对涤/粘混纺织物的织造缩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给出了涤/粘混纺织物不同品种的织造缩率的数据范围:经纱织造缩率为4.46%~12.02%,纬纱织造缩率为1.1%~8.39%,为涤/粘产品开发人员合理确定涤/粘新产品的织造缩率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高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纱线对纺织服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尔兹纱线
2 晴雨面料
    2.1 防水原理
    2.2 防水特点
3 纱线分类
4纺纱生产工艺流程
    4.1 复合纤维
    4.2 纤维的后加工
        4.2.1 水洗
        4.2.2 拉伸
        4.2.3 热定型
        4.2.4 卷曲
        4.2.5 其他加工
5 结语

(2)短纤长丝气流复合仿麻纱线及其面料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纱线设计
    1.1 原料选择
    1.2 纱线设计与生产
    1.3 纱线表征
    1.4 成纱性能检测
    1.5 气流复合技术探讨
2 织物组织规格设计与生产
3 结语

(3)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十一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
    1.1 高仿真差别化纤维
        1.1.1 细旦化
        1.1.2 异截面化
        1.1.3 异收缩
        1.1.4 异线密度
        1.1.5 混纤丝
        1.1.5. 1 异收缩混纤丝
        1.1.5. 2 异色混纤丝
        1.1.5. 3 异线密度混纤丝
        1.1.5. 4 异形截面混纤丝
        1.1.6 复合纤维
        1.1.6. 1 并列型
        1.1.6. 2 皮芯型
        1.1.6. 3 分散型
    1.2 新型功能化纤维
2“十二五”期间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开发
    2.1 高性能差别化
        2.1.1 超仿棉———新一代仿棉聚酯纤维
        2.1.2 超仿毛
        2.1.3 超仿丝
        2.1.4 超仿麻
    2.2 超细旦化
    2.3 功能化
        2.3.1 异形细旦吸湿排汗纤维
        2.3.2 异收缩复合聚酯纤维
        2.3.3 原液着色纤维
        2.3.4 循环再生
3 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生产技术的发展
4 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工业存在的问题
5 差别化涤纶长丝的发展趋势
    5.1 原液着色
    5.2 功能性纤维
        5.2.1 化学改性纤维
        5.2.2 物理改性纤维
    5.3 绿色纤维
    5.4 新型聚酯纤维

(4)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捻织物的开发现状
    1.3 运动面料的研究状况
    1.4 服用舒适性概述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2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准备
    2.1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的编织
    2.2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的染整工艺
    2.3 高捻涤纶针织试样基本参数的测试
3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测试方法
    3.1 热阻和湿阻
    3.2 芯吸性能
    3.3 快干性
    3.4 粘体性
    3.5 透气性
    3.6 刚柔性
    3.7 起毛起球
    3.8 勾丝性
4 纱线捻度和组织结构对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影响
    4.1 不同纱线捻度的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分析
    4.2 不同组织结构的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分析
    4.3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能的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高捻涤纶针织运动面料服用舒适性的主观测试研究
    5.1 主观实验设计
    5.2 人体穿着模拟实验的结果分析
    5.3 服用舒适性主客观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本课题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5)超仿棉染色后整理技术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超仿棉概述
        1.2.1 超仿棉与传统仿棉的区别
        1.2.2 超仿棉发展简介
        1.2.3 超仿棉的研究现状
        1.2.4 超仿棉的发展前景
    1.3 改性涤纶纤维的研究现状
        1.3.1 分散染料常压可染改性涤纶
        1.3.2 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
    1.4 染色及后整理的技术关键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药品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染料
        2.1.3 实验药品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散染料对仪纶织物的染色
        2.2.2 阳离子染料对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的染色
        2.2.3 升温上染速率曲线
        2.2.4 提升力的测定
        2.2.5 亲水后整理
    2.3 测试
        2.3.1 织物各项性能的测定
        2.3.2 染色织物K/S值的测定
        2.3.3 织物各项色牢度测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超仿棉热性能研究
    3.2 超仿棉染色性能研究
        3.2.1 仪纶和涤纶的染色性能对比
        3.2.2 阳离子可染改性聚酯和涤纶的染色性能对比
    3.3 超仿棉上染速率曲线的绘制
        3.3.1 分散染料染仪纶
        3.3.2 阳离子染料染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
    3.4 超仿棉的染色提升力
        3.4.1 分散染料染仪纶提升力
        3.4.2 阳离子染料染阳离子可染改性涤纶提升力
    3.5 染色织物的色牢度性能
        3.5.1 耐洗色牢度
        3.5.2 耐摩擦色牢度
        3.5.3 耐光色牢度
        3.5.4 耐升华色牢度
    3.6 超仿棉的后整理
        3.6.1 浸轧法整理
        3.6.2 染整同浴法整理
    3.7 超仿棉的各项性能
        3.7.1 仪纶
        3.7.2 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涤纶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润湿状态下织物与皮肤贴附性能的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织物热湿舒适性介绍
    1.3 湿舒适性测试方法
        1.3.1 湿传递测试方法
        1.3.2 导湿测试方法
    1.4 贴体舒适性研究进展
        1.4.1 湿态贴体舒适性测试方法
        1.4.2 数学统计理论
        1.4.3 运动舒适性面料的开发
    1.5 课题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织物湿贴体性仪器介绍与测试方法的研究
    2.1 贴体性测试装置的设计
        2.1.1 装置设计原理
        2.1.2 装置结构简介
        2.1.3 贴体性的表征
    2.2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
    2.3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的操作规范及标准
        2.3.1 实验条件
        2.3.2 XAD-1织物湿态贴附性测试仪的操作方法
    2.4 仪器测试结果分析
        2.4.1 多次实验的可重复性
        2.4.2 不同面料的测试结果对比
        2.4.3 仪器的分离速度对贴附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织物的形变对其湿态贴体性的影响分析
    3.1 概述
    3.2 实验测试方法
        3.2.1 织物试样的选取
        3.2.2 织物贴附性能测试
        3.2.3 KES拉伸和弯曲测试
    3.3 实验数据
        3.3.1 试样贴体性测试结果
        3.3.2 KES拉伸和弯曲测试结果
    3.4 实验结果分析
        3.4.1 粘附曲线形状分析
        3.4.2 织物形变对贴附性能的影响
        3.4.3 粘附曲线的指导意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织物吸附水对其湿态贴体性的影响分析
    4.1 概述
    4.2 实验试样的选取
    4.3 实验测试
        4.3.1 织物含水量测试
        4.3.2 织物贴体性测试
    4.4 数据分析
        4.4.1 机织物含水量数据及分析
        4.4.2 机织物贴体性测试数据及分析
        4.4.3 针织物含水量数据及分析
        4.4.4 针织物贴体性测试数据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织物湿态贴体性试验方法标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仿棉共聚酯的合成、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仿棉共聚酯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1.3 聚酯仿棉的改性方法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仿棉共聚酯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2.1 引言
    2.2 合成工艺简介
    2.3 实验部分
    2.4 结果与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仿棉共聚酯的热性能研究
    3.1 DSC测试
    3.2 TG测试
    3.3 粘度测试
    3.4 结果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仿棉共聚酯纤维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4.1 绪论
    4.2 纤维制备
    4.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参加项目、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8)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及其针织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吸湿排汗纤维的发展与前景
    1.2 吸湿排汗织物机理及生产方法
        1.2.1 吸湿排汗机理
        1.2.2 吸湿排汗织物生产方法
    1.3 国内外吸湿排汗纤维及织物
    1.4 课题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2.1 微观结构
    2.2 纤维断裂强力测试
    2.3 摩擦性能测试
    2.4 纤维吸放湿试验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针织物结构和基本性能研究
    3.1 针织物的基本参数分析
        3.1.1 针织物密度
        3.1.2 针织物厚度与面密度
    3.2 针织物顶破试验
    3.3 针织物耐磨性试验
    3.4 针织物抗起毛起球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针织物热湿舒适性及主客观评价研究
    4.1 针织物透气性研究
    4.2 针织物吸湿排汗性能研究
        4.2.1 针织物吸水试验
        4.2.2 针织物导湿性能测试
        4.2.3 针织物透湿试验
        4.2.4 针织物快干试验
    4.3 针织物热传导与热阻测试
    4.4 热湿主客观评价
        4.4.1 服装主观评价
        4.4.2 热湿主客观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物风格及主观舒适性能研究
    5.1 织物风格测试
        5.1.1 织物风格测试
        5.1.2 织物风格主观评价
    5.2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珍珠贝壳涤纶纤维的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主题及意义
        1.1.1 研究主题
        1.1.2 研究内容
        1.1.3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相关技术研究
        1.2.1 功能性涤纶纤维的发展及生产技术研究
        1.2.2 异形吸湿排汗纤维的原理和应用
        1.2.3 织物的功能和舒适性评价
        1.2.4 小结
    1.3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关键问题
        1.3.1 课题的技术路线
        1.3.2 课题的关键问题
2. 珍珠贝壳吸湿排汗涤纶短纤维的制备
    2.1 珍珠贝壳异形涤纶短纤维的纺丝工艺
    2.2 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维的制备过程
    2.3 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维的性能测试及形态分析
        2.3.1 纤维吸湿性测试分析
        2.3.2 纤维拉伸性测试分析
        2.3.3 纤维比电阻测试分析
        2.3.4 纤维表面和截面的形态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纱的生产及性能研究
    3.1 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纱的制备
    3.2 珍珠贝壳涤纶短纤纱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3.2.1 纱线的线密度和回潮率
        3.2.2 纱线捻度测试
        3.2.3 单纱强力测试
        3.2.4 条干均匀度测试
        3.2.5 毛羽指数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珍珠贝壳吸湿排汗涤纶面料的开发及研究
    4.1 珍珠贝壳涤纶针织面料的制备过程
    4.2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的抗紫外线功能测试和机理研究
        4.2.1 抗紫外线性能测试
        4.2.2 抗紫外线测试结果分析
        4.2.3 珍珠贝壳抗紫外线功能的机理研究
    4.3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的远红外保健功能的测试和机理研究
        4.3.1 远红外发射率测试
        4.3.2 远红外功能测试结果分析
        4.3.3 珍珠贝壳远红外功能的机理研究
    4.4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的吸湿排汗性能测试和机理研究
        4.4.1 芯吸毛细效应
        4.4.2 水分蒸发率
        4.4.3 吸湿回潮率
        4.4.4 透湿性
        4.4.5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吸湿排汗性能的综合评价
    4.5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的服用舒适性测试及分析
        4.5.1 透气性
        4.5.2 弹性、拉伸性
        4.5.3 起毛起球性
        4.5.4 抗静电性
        4.5.5 耐磨性
        4.5.6 珍珠贝壳涤纶面料服用舒适性的综合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珍珠贝壳涤纶吸湿排汗短袜的开发及评价
    5.1 珍珠贝壳涤纶吸湿排汗短袜的制备
    5.2 珍珠贝壳涤纶吸湿排汗短袜的物理性能研究
        5.2.1 短袜的基本物理参数测试
        5.2.2 短袜的顶破强力测试与分析
    5.3 珍珠贝壳吸湿排汗涤纶短袜的主观实验方案设计
        5.3.1 纺织品的主观舒适性评价方法
        5.3.2 短袜的主观穿着实验方案设计
    5.4 短袜的主观穿着实验分析
        5.4.1 试穿样本的信息分析
        5.4.2 短袜试穿实验问卷评分的信度分析
        5.4.3 短袜的主观穿着实验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结论
    6.2 课题不足和改进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涤/粘织物概述
    1.2 涤/粘中长织物开发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 涤/粘中长织物开发现状
        1.2.2 涤/粘中长织物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
    2.1 涤/粘灯芯绒产品的开发
        2.1.1 开发思路
        2.1.2 织物规格与工艺
    2.2 涤/粘中长高吸水产品的开发
        2.2.1 高吸水涤纶纤维的开发机理
        2.2.2 产品工艺设计
    2.3 涤/粘中长改性仿毛产品的开发
        2.3.1 产品工艺设计
        2.3.2 纺、织工艺设计
    2.4 涤/粘/大豆蛋白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
        2.4.1 原料特性
        2.4.2 织物规格
        2.4.3 产品工艺设计
        2.4.4 纺、织工艺设计
        2.4.5 纺、织关键技术与措施
        2.4.6 产品的主要物理指标
    2.5 涤/粘/竹节弹力仿牛仔产品(6#产品)的开发
        2.5.1 原料选择
        2.5.2 产品设计
        2.5.3 工艺流程
        2.5.4 主要工序及工艺参数的确定
    2.6 产品评价
第三章 涤粘中长织物织造缩率的试验研究
    3.1 织物织造缩率的基本知识
        3.1.1 关于织造缩率
        3.1.2 影响织造缩率的因素
    3.2 织造缩率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3.3 织造缩率的影响因素
        3.3.1 织物原料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3.3.2 经纬纱的线密度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3.3.3 织物经纬纱密度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3.3.4 织物组织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3.3.5 织造工艺参数对织造缩率的影响
    3.4 织造缩率范围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涤/粘中长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测试与分析
    4.1 概述
        4.1.1 织物起毛起球的机理
        4.1.2 织物起毛起球的评价方法
        4.1.3 国外纺织品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与评价指标
        4.1.4 国内起毛起球测试方法与标准
        4.1.5 影响织物起毛起球的因素分析
    4.2 涤粘中长织物起毛起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涤/粘中长织物的抗静电研究
    5.1 概述
        5.1.1 纤维在纺织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的静电现象
        5.1.2 关于防静电的措施
        5.1.3 抗静电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
    5.2 涤粘中长织物抗静电指标的测试
        5.2.1 抗静电指标的测试方法
        5.2.2 抗静电数据的测试结果
    5.3 涤/粘中长织物抗静电性能的结果分析
        5.3.1 开发品种的测试结果分析
        5.3.2 其它品种的测试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的总结
    6.2 论文的主要贡献
    6.3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高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纱线对纺织服装的影响[J]. 韦玉磊.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1(06)
  • [2]短纤长丝气流复合仿麻纱线及其面料开发[J]. 刘铃旋,朱士满,孙喜平,徐阳,王鸿博. 上海纺织科技, 2018(08)
  • [3]我国差别化涤纶长丝发展近况及发展趋势[J]. 汪丽霞,张凯,刘青. 聚酯工业, 2017(03)
  • [4]高捻涤纶长丝针织运动面料的服用舒适性能研究[D]. 吴颖. 东华大学, 2017(06)
  • [5]超仿棉染色后整理技术及产品开发[D]. 左杨芬. 东华大学, 2016(02)
  • [6]润湿状态下织物与皮肤贴附性能的测试与分析[D]. 孙淑瑶. 东华大学, 2014(05)
  • [7]仿棉共聚酯的合成、纤维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 刘渊. 东华大学, 2013(06)
  • [8]蜂窝状微孔结构聚酯改性纤维及其针织物性能研究[D]. 方婷. 河北科技大学, 2012(06)
  • [9]珍珠贝壳涤纶纤维的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D]. 霍春艳. 东华大学, 2011(06)
  • [10]涤粘混纺产品的开发及其性能研究[D]. 陈继娥. 苏州大学, 2009(S1)

标签:;  ;  ;  ;  

超吸水仿麻织物的纱线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