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

世间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

一、世界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怡[1](2021)在《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文中认为动物观是一扇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世界。目前学术界对先秦时期动物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学史、动物文化史以及动物伦理学等方面,但有关先秦儒家动物观的内容、特征、实质等尚缺乏系统性研究。先秦儒家动物观旨在探索先秦儒家如何认识动物以及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不仅要把握人类对动物的基本认识,而且要探索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政治、经济、道德、信仰等领域的作用和地位,考察动物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先秦儒家对动物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即动物的起源和动物的特征。先秦儒家从天地化育的宇宙论模式、动物的生殖以及化生现象等角度考察了动物的起源。动物与人类共享同样的起源方式和生殖模式,两者共存于统一的宇宙体系当中。动物与人一样,都是天地化育的产物,都是由血气构成的“血气之属”,都是有血有肉、有知觉、有情感、有语言的生命体。但动物和人类有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动物是无仁无义、无社群组织、无劳动创造能力的生命体,只能依靠本能而生活,而人类独具有理性与道德的能力,能够建立有人伦秩序的国家与社会。先秦儒家所论人禽之辨一方面肯定了动物与人类在生物特征方面的共通之处,另一方面确立起两者在道德领域内的差异,这深刻影响到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世界和信仰世界中。在两者的生活联系方面,动物能够广泛运用于饮食、衣物饰品、商品贸易、运输畜力、礼物交换、祭祀牺牲等活动中,是保障人类社会秩序的基本物质条件。动物管理是合理使用动物的重要条件。从孔子的正名思想到《周礼》动物职官体系的设置,动物管理逐渐纳入到人类社会制度体系中,使动物管理与人类社会管理相得益彰。在具体的治理方式上,先秦儒家主张人类对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礼制的约束和道德的要求,这与西方动物福利论可能产生某种共鸣。在动物的法律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并没有赋予动物独立的法律地位,但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了人类对动物的职责和义务。人兽冲突实质上是礼法分歧,是一项政治管理问题。人类也是动物的保护者。先秦儒家注重从利益需求、王道政治、礼仪规范、仁义道德等方面提出保护动物的思想。动物的合理使用、有序管理、妥善保护,是先秦儒家王道政治的重要表现,也是圣王明君实现国泰民安的展现。动物与人类在道德方面有密切关联,这主要表现在动物的道德形象、道德地位及其道德教化等方面。在道德形象方面,禽兽是无仁无义的象征,但某些动物却可以因其生活习性、情感特征而升华成为仁禽义兽,由此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寓意和道德含义。这种变化为动物敞开了道德领域的大门。在道德地位方面,先秦儒家尽物之性、仁民爱物的思想强调人们应当关爱动物,一方面扩展了道德的视野,使动物成为了儒家扩充仁心、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又确立起人与动物的道德阶梯。仁民爱物与西方动物解放论、动物权利论、敬畏生命的哲学不同,实是一种拓展式的伦理,本质上仍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先秦儒家认为圣王明君不仅应当关爱动物,而且能够以仁爱道德驯化动物。儒家的乐教理论能够实现百兽共舞、游鱼倾听的场景,不仅能有效遏制动物的残暴之心,而且能实现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表面上看,这是对动物兽性的遏制,实质上反映出儒家仁义道德的教化作用。动物还能够进入人类的信仰体系中,这主要集中在动物神灵、动物献祭与动物占卜等方面。动物神灵是人类神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儒家拒斥精怪,排除淫祀,将动物神灵集中在农业动物神与灵禽瑞兽的范围内,表达出对农业的关注和对人文道德的重视。先秦儒家坚持动物献祭的仪式,同时悬置人神关系,在献祭对象、祭品样式、献祭仪式等方面进行了变革,动物牺牲由沟通神灵的媒介演变成象征礼仪秩序的符号。动物与占卜的关系主要涉及到龟甲占卜、占梦术、占星术等。先秦儒家批判了占卜的神秘成份,但继承了占卜的思维方式,经此转化,动物由沟通人神的工具转变为天道的承载者。先秦儒家虽然深受原始巫术的影响,但更强调人文的信仰,倡导神道设教。动物在先秦儒家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领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元素。先秦儒家动物观基本确定了儒家动物观的面貌,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确定了中国古代动物观的基本状况。通过动物而思,我们不仅可以透视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而且能够深入理解先秦儒家对人与动物伦理关系的思考。

邹广胜[2](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李舒羽[3](2021)在《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普作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能向社会大众普及最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由于科技语体的特殊性,科普翻译在坚持“忠实”和“通顺”的原则下,还需考虑其逻辑的严谨性和受众性。而在口译过程中,顺句驱动原则无需大幅调整语序,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保证译语忠实、且以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输出,能极大帮助译员减轻记忆压力,同时保证口译的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科技类的口译工作中运用顺句驱动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报告以BBC科普类纪录片《宇宙奇观》为材料进行模拟同传,以顺句驱动原则作为指导,但口译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笔者以此次实践作为案例,将录音进行转写。通过分析反思,笔者总结了在顺句驱动过程中导致译语内容自相矛盾、表意模糊等错误的难点主要源于三种情况:英语中修饰语的位置,There be句型和主语从句,这些均为英语语体特有的句式。经研究,笔者给出了实用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口译学习者尤其是科技类口译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吴成业[4](2021)在《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旅游歌曲影响的不断扩大,学术界已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歌曲的创作、作用与功能以及对旅游地的形象塑造与传播等方面,对旅游歌曲本身的文本内容分析以及对具体区域的意象建构分析的研究虽有涉及,但还未进行过多探讨。而旅游歌曲能否真正发挥其效果,其歌词文本中所建构的区域意象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作为中国旅游歌曲较为丰富和运用旅游歌曲推动区域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之一,对其旅游歌曲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故文章选择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中建构的区域意象进行探讨,以期丰富旅游歌曲在研究内容和研究区域上的多样性。文章以“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目前中国最常用的四大互联网音乐平台为主,以抖音短视频、新浪微博、百度搜索引擎等其他互联网媒体为辅,结合网友评论与推荐选取235首云南旅游歌曲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符号学理论、文化表征理论、意象理论、地理想象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可视化法、空间分析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技术提取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意象符号,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旅游歌曲中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建构进行分析,并对云南各市(州)的区域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差异性展开相关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自然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地形地貌”“水文”“生物”以及“田园风光”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自然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江湖广布的水乡泽国”“物种丰富的动植物王国”“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的云南区域自然意象。(2)云南旅游歌曲样本中运用较多的人文意象符号主要集中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故乡”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并通过对这些人文意象符号的组合与运用建构了“海纳百川的多民族聚居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形象”“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心灵与现实的双重‘故乡’”“社会全面发展的彩云之南”的云南区域人文意象。(3)受所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各市(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也直接体现在各市(州)旅游歌曲样本中区域意象符号的选取和区域意象的建构上。(4)在自然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丽江市、大理州、迪庆州、保山市、玉溪市、昭通市、怒江州主要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临沧市、曲靖市、楚雄州主要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红河州、德宏州、文山州主要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西双版纳州主要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5)在人文意象建构的差异性方面,迪庆州、临沧市、红河州、昭通市、西双版纳州、德宏州、文山州、楚雄州、怒江州主要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普洱市、保山市、玉溪市、曲靖市主要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丽江市主要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大理州主要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昆明市主要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

孙玉洁[5](2021)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属于设计艺术学研究范畴,是设计艺术学与积极心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学科结合的综合性交叉研究。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是一种以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数字媒体为主要技术和工具,营建某种场景,通过刺激体验者的感觉和知觉,令其达到沉浸其间、忘却他物的状态的艺术设计类型。它是沉浸式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媒体艺术为研究范围,沉浸式(设计)为设计方式,场景设计为具体设计手段。其中,“场景”一词源于交互设计师、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约翰·卡罗尔提出的“基于场景”的人机交互方式,将“场景”这一戏剧表演要素用于分析、描绘一个应用被使用时用户最可能所处的情境。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主要对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相关定义以及历史、类型、特性等内容进行阐释,此外,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误区,对沉浸式设计进行美学溯源,指出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章分别从主题、时空、技术以及主体此四大因素解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之“场景”。第三章将意境这一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与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进行观照,分别从意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与境偕”三个层次进行阐释,意在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中的应用可能性。第四章透过各产业领域争相应用、信息时代典型社交媒体等“热闹”表象,冷静思考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审美距离,艺术接受,策展、收藏等学术层面引发的新课题及给体验者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五章对当下及未来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在文旅发展、艺术治疗、生态设计等多个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从设计师、体验者、产业者三个视角,对如何促进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向纵深发展给出建议。本论文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它是体验经济呼唤新型设计方式的结果。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曾先后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部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若干政策予以扶持,以促进稳健推动、鼓励包括数字媒体沉浸式场景设计在内的高科技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但在相关产业“万物沉浸”的蓬勃表象下,有一些问题需要被关注和研究,主要表现为产业亟待成熟、认知亟需深入,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都可说明本论文题目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张金[6](2021)在《谭嗣同心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近代心学思潮中,谭嗣同的心学是不容忽视的部分。他的哲学倾向基本以唯心论为主体,强调人的内心蕴藏着巨大精神力量,并试图通过“以心挽劫”的方式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谭嗣同哲学思想内容庞杂,涉猎颇多。本文试图从“心”这一范畴,对谭嗣同本体论、认识论、无我说等哲学思想进行探究。文章先对谭嗣同由气学转向心学的心路历程作了简要分析。接着从甲午战败的影响、个体觉醒的时代背景、谭嗣同自身价值追求等三个角度揭示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又对谭嗣同心学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一一介绍。中间重点对谭嗣同的心学思想作具体的阐述,由他的心本体论出发,到“以心挽劫”作为救亡图存的新探索,继而延展到他的认识论以及无我境界论等哲学思想。最后,通过与古代心学和近代康梁心学的对比,从两个不同维度凸显谭嗣同独树一帜的心学思想。

马龙[7](2021)在《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文中研究说明晚清科学小说中存在着大量对“科学”的鲜活表达,这些表达不似专业科学书籍那般严谨细致,却因生发自小说这一文类的虚拟空间而显得想象力十足,可称之为“想象性”的科学表达。从作为西学思想之核心的“进化论”,到作为西学技术之代表的“声光化电”,从用以疗救人心的“医学”,到颇具神秘色彩的“催眠术”,通过晚清科学小说的实际创作,晚清时期的中国文人已开始直接参与诸如此类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立足于此,本文重点关注与把握的,正是晚清科学小说作家是如何具体参与、实施了上述科学话语的想象性表达与建构,以及在这种想象与建构的背后,所折射的晚清一代知识分子(主要指科学小说创作者)的科学观念。论文共包括三部分,各部分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引言,首先申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其次,对晚清科学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写作的创新点;最后,点明本文基本概念的使用和研究的范围。第二部分,正文,分三个章节来展开论述。第一章是晚清“科学小说”概说,主要对晚清科学小说的一些基本情况进行说明,包括“‘科学小说’的由来”“‘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以及“‘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三个部分;第二章以“进化论”“声光化电”“医学”“催眠术”这四类科学话语为关键词,仔细梳理并考察晚清科学小说中与之相应的科学表达。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和“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四个部分;第三章以前一章的分析研究为基本参照和依据,进一步探究晚清小说家在“科学”表达的背后所呈现的科学观,主要包括“‘唯科学主义’的显露”和“‘器物’科学观的复苏”两部分。第三部分,结语。总结全文,并进一步指出,晚清科学小说对于“科学”的表达与想象,是如马泰·卡林内斯库提出的所谓“资产阶级现代性”的生动体现,但未能上升到“美学现代性”的高度,对“科学”有所质疑甚至批判,这是晚清科学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遗憾。

韩一哲[8](2020)在《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文中提出书画相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人们对其认识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当二者于内在的艺术规律层面相通的时候,就是自觉远离模仿客体外形而发扬人的创造力来塑造书画意象。伴随着这一过程,笔墨形式作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并独立出来。徐渭的书画作品属于文人书法和文人画体系,强调自律而反对他律。书画相通是文人画的重要特质,书画不但笔法相通,而且取物造象的思想也相通。都不是描摹自然万物之外形,而是采用抽象性与形象性相结合的方式,塑造意象来传达情感。徐渭生逢晚明时期个性大解放潮流,加之其天生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其文艺理论强调表现自我,尊重个体的情感。文人画在明代逐步由小写意向大写意演变,在沈周的作品中趋向豪放,至陈淳则书与画都是进一步豪放,徐渭便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创了大写意书画。除笔墨豪放之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扬弃模仿,而以独立的笔墨形式来大胆而主动地构建意象。徐渭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果敢的思维勇气使其具有自觉地创新意识,能够高质量处理信息并且能够迅速把握不同表象的事物内含的共同本质。丰富的想象力使他能突破现有经验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书画意象。丰富的联想力使其对己有表象进行重组和改造,进而亦是产生新的书画意象。徐渭思维具有的深刻思辨性,不断开拓其眼界和心胸。成就其自我面貌并且能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学理,也使徐渭在诗、文、书、画多个领域融汇贯通。徐渭思维具备良好的悟性,使其拥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意识和本末意识,并且能够抽象把握事物核心要素。这样就方便领悟和感受不同事物所拥有的审美通感,在此基础上书画之间的审美同构得以顺利生发。徐渭的书画创作均明确要求以神驭形,将神放置在首要位置,根据神的需要来造形。也就是意在笔先,其优点是可以有的放矢。书画意象均是以毛笔的运用做为基石,毛笔在中国文化中既有工具层面的意义,又在文化层面具有独特的内涵。徐渭在笔性、笔意、笔法三个层面都有出色的表现,并且在这三个层面详细阐释书画意象的构建问题。正是徐渭成熟的意象理论,使其大胆地冲破形似和传统字形的束缚,主动以笔墨形式营构书画意象,来传达无限意蕴。徐渭的书画意象具有鲜活的生命情趣,亦得益于其因“兴”而处于亢奋状态。这种状态需要解衣盘礴的自由舒适做为前提条件。这种特殊的状态使徐渭的潜能高效地迸发出来,不但感官系统变得敏锐,而且以律动的方式运笔、泼墨。因此其物化在纸面的书画意象活力四射、神采照人。同时徐渭以势造形,这样一是使书画意象充满律动感,二是以有限的意象传达出无限的意蕴。徐渭自觉的形式意识和强烈表现真实情感的欲望,使其深谙形式与情感的对立关系,创作出奋发、愤懑、野逸三种情感类型的书画意象。采用豪健的形式元素、迅捷的视觉节奏,郁勃的组合方式来构建出劲健的书画意象,来表现其奋发有为的精神。采用乖戾的形式元素、急促的视觉节奏、紧密与交叉的组合方式来营构出峥嵘的书画意象,来宣泄其愤懑之气。采用圆润的形式元素、舒缓的视觉节奏、疏朗的组合方式来建构出萧散的书画意象,来抒发其野逸的情怀。徐渭书画相通所结硕果被后世继承并发扬光大。在创作方面文人画更加脱离形似而追求不似之似,书法之笔法与墨法均进一步发展,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情感而采用相应的笔墨形式。在书画理论方面,不断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更加重视主动思考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对于“兴”在书画创作中所起作用亦有新的认识,并提出在音乐感很强的状态下创作,对于形式与情感的对应关系亦有更新的认识。另外,徐渭的书画创作对于当代书画教学,在要领意识、主体意识、正气意识、严谨意识、律动意识方面均有启示意义。

韩敏[9](2020)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作家创作的萨满题材汉语小说在创作理念、主题意蕴、文本内涵、人物塑造以及艺术风格等方面都显示出不同特质,以一股绵延不绝的强劲创作潮流进入大众视野。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文本的细致阐释,试图厘清萨满文化对作家艺术创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分析萨满题材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回顾了蒙古族萨满教信仰的历史渊源,阐述了萨满题材小说的含义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的创作概况。此外,还分析了论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对萨满文化书写这一总主题进行分析。认为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对“万物有灵”主题进行了诗性构筑;在生态主题方面主要表现了敬畏心理与和谐愿望;仪式作为文化符号昭示着作家的萨满文化书写倾向。第二章主要分析小说中萨满人物形象。认为超凡能力、刚毅精神、保护生态、传承文化是萨满形象的主要特质。并指出萨满形象塑造直接参与到了当代蒙古族民族形象建构和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第三章分析了小说的艺术风格。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通过梦境和幻境的书写以及神秘叙事手法的运用,总体呈现出魔幻色彩和泛神倾向两大艺术特色。最后,本文得出结论: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具有重要文学贡献。一是其提供了崭新的文学经验;二是成为重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三是成为蒙古族作家建构民族认同的话语实践成果。

付晓娟[10](2020)在《网络“神X”族词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词族”这一概念提出后,虽被语言学界所使用,但学者们对汉语中“词族”的界定标准并不统一。近年来,在灵活多变的网络环境下,产生了很多具有“族群化”特征的汉语新词语,如“零X”“轻X”“微X”等,使得“词族”研究备受关注。以“神器”和“神回复”为代表,一大批“神X”结构的词语在网络世界中产生并迅速走红,使“神X”结构在频繁的动态使用中稳固为一个能产性极高的固定结构。本文的研究对象就是依托于网络而产生的“神X”结构的词语,即网络“神X”族词语。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界定和来源分析、语义、语法、语用以及流行动因五个方面对网络“神X”族词语展开研究。文章内容分为绪论、主体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和价值、词族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研究所用的理论和方法以及语料的来源说明。主体部分共五章,第一章对网络“神X”族词语的概念和来源进行了界定和说明,余下四章分别从语义、语法、语用以及流行动因四个角度对网络“神X”族词语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和分析。其中第二章对旧有语素“神”的语义进行了历时梳理和归纳,整理出了“神”的引申脉络;根据现有语料分析提取语素“神”在网络“神X”族词语中的义位,考察旧有语素“神”与网络“神X”中“神”的义位继承与发展关系;在“神”的不同义位下对“X”进行相应语义分类,考察能够进入网络“神X”结构的“X”的语义类别,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神”对“X”的语义选择的强弱序列。第三章分别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对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法特征进行描写和分析。第四章从语境、话语功能两方面对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用特征进行探讨,细致描写了网络“神X”族词语存在的上下文语境及情景语境,归纳出网络“神X”族词语“偏离预期”和“表达丰富的情感色彩”两方面的话语功能。第五章从语言内部机制和外部动力两个角度分析和归纳了网络“神X”族词语的流行动因。结语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

二、世界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论文提纲范文)

(1)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原因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辨析
        (一)动物
        (二)动物观
    四、研究综述
        (一)动物学史的研究
        (二)动物文化史的研究
        (三)动物伦理学的研究
        (四)总体评价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天地化育万物
    第二节 动物的生殖现象
    第三节 动物的化生现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生物特征
        一、“血气”的解说
        二、“血气之属”的生理特征
        三、“血气之属”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社会特征
        一、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道德属性之别
        二、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社会结构之别
        三、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类劳动能力之别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生活联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利用
        一、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情况
        二、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基本理由
        三、先秦儒家利用动物的主要困境
    第二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管理
        一、动物职官与儒家制度规范
        二、驯养动物与儒家统治艺术
        三、人兽冲突与儒家礼法之争
        四、动物管理与儒家政治理念
    第三节 先秦儒家对动物的保护
        一、儒家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二、动物保护与儒家社会蓝图
        三、儒家动物保护的生态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道德关系
    第一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形象
        一、人类的禽兽化与禽兽的仁义形象
        二、仁禽义兽与凶禽猛兽
    第二节 先秦儒家论动物的道德地位
        一、动物道德地位的依据
        二、儒家动物伦理的发展历程
        三、仁民爱物的等差秩序
        四、仁民爱物的伦理困境
    第三节 先秦儒家论“德化动物”
        一、恩及禽兽与德化鸟兽
        二、百兽共舞与儒家乐教
        三、万舞翼翼与墨子“非乐”
        四、沉鱼落雁与道家天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秦儒家论动物与人的信仰联系
    第一节 动物神灵与儒家信仰体系的建构
        一、山川精怪
        二、灵禽瑞兽
        三、农业动物神
        四、人兽变形
    第二节 动物献祭与儒家祭祀礼仪的转向
        一、动物献祭的传统
        二、动物祭品的道德化
        三、动物献祭仪式的变革
    第三节 动物占卜与儒家天命观念的转型
        一、龟甲占卜
        二、动物与占梦术
        三、动物与占星术
    第四节 动物与神道设教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内容
    二、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特征
    三、先秦儒家动物观的主要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Task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Features of the Task
    1.3 Organization of the Report
2.Task Description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
        2.1.1 Knowledge Preparation
        2.1.2 Video Material and Tools Preparation
        2.1.3 Glossary Creation
    2.2 In-interpretation
    2.3 Post-interpretation
3.Syntactic Linearity Principle
4.Case Analysis
    4.1 Application of Basic Methods of Syntactic Linearity Principle
        4.1.1 Segmentation
        4.1.2 Supplement
        4.1.3 Conversion
        4.1.4 Prediction
    4.2.Analysis of Major Difficulties and the Solutions
        4.2.1 Multiple Modifiers
        4.2.2 “There Be” Sentence Pattern
        4.2.3 Subjective Clause
5.Summary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Glossary
Appendix Ⅲ:Acknowledgements

(4)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旅游歌曲研究进展
        1.2.2 区域意象研究进展
    1.3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
        1.3.1 理论基础
        1.3.2 相关概念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本选取
    2.1 区域概况
    2.2 样本选取
第3章 区域自然意象建构分析
    3.1 区域自然意象的符号分析
    3.2 区域自然意象的建构分析
        3.2.1 地形地貌自然意象建构
        3.2.2 水文自然意象建构
        3.2.3 生物自然意象建构
        3.2.4 田园风光自然意象建构
第4章 区域人文意象建构分析
    4.1 区域人文意象的符号分析
    4.2 区域人文意象的建构分析
        4.2.1 少数民族人文意象建构
        4.2.2 历史与文化人文意象建构
        4.2.3 故乡人文意象建构
        4.2.4 社会发展人文意象建构
第5章 自然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5.1 以“山水”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1.1 丽江市
        5.1.2 大理州
        5.1.3 迪庆州
        5.1.4 保山市
        5.1.5 玉溪市
        5.1.6 昭通市
        5.1.7 怒江州
    5.2 以“生物”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2.1 普洱市
        5.2.2 临沧市
        5.2.3 曲靖市
        5.2.4 楚雄州
    5.3 以“田园风光”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3.1 红河州
        5.3.2 德宏州
        5.3.3 文山州
    5.4 以“气候”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5.4.1 昆明市
        5.4.2 西双版纳州
第6章 人文意象建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6.1 以“少数民族风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1.1 迪庆州
        6.1.2 临沧市
        6.1.3 红河州
        6.1.4 昭通市
        6.1.5 西双版纳州
        6.1.6 德宏州
        6.1.7 文山州
        6.1.8 楚雄州
        6.1.9 怒江州
    6.2 以“历史与文化”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2.1 普洱市
        6.2.2 保山市
        6.2.3 玉溪市
        6.2.4 曲靖市
    6.3 以“爱情”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4 以“心灵治愈”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6.5 以“社会发展”意象建构为主的区域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旅游歌曲样本歌词文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必要性
        一、沉浸式设计疾速发展的时代性
        二、提升个人幸福、构建人际和谐
        三、中国沉浸式产业的问题与差距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综述
        一、本文相关范畴研究现状
        二、本文特色、价值与研究方法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世今?
    第一节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前体与回身
        ?、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理论依据
        二、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幻觉本质
    第二节 基于心流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一、沉浸隐含其间的数字媒体艺术流变历程
        ?、多且杂的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
        三、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交互为重
第?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协同要素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题
        一、一般主题
        二、根本主题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时空
        一、时间再造
        二、空间构建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技术
        一、VR引领
        二、裸眼沉浸
    第四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主体
        一、主体交互
        二、联觉感知
第三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重意境
    第?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情景交融
        一、仰俯自得,化景为情
        二、景真情切,是为境界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虚实相?
        一、写境为主的实景与造境为主的虚景
        二、意境美学的虚实与技术美学的虚实
    第三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意与境偕
        一、有我之境
        二、无我之境
第四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双生效应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热”表象
        一、相关产业的“万物沉浸”
        二、信息时代的典型社交媒体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冷”思考
        ?、 极致消减审美距离
        二、 “成瘾”负面效应
        三、传播及展藏难题
第五章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立体走向
    第一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
        一、为文旅发展贡献新思路
        二、为艺术治疗提供新方法
        三、为生态设计增添新内容
    第二节 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的纵深化
        一、设计师:适度设计、分层设计
        二、体验者:精心品味、深度学习
        三、产业方:打造IP、构建系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谭嗣同心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谭嗣同由气学转向心学原因
    第一节 甲午战败的刺激
    第二节 个体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价值取向的指引
第二章 谭嗣同心学思想来源
    第一节 佛教心学的影响
    第二节 儒家心学的影响
    第三节 道家心学的影响
    第四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
第三章 谭嗣同心学对救亡图存的省思
    第一节 以仁心消机心
        一、实现心与心的相通
        二、保障个体平等
    第二节 心力挽劫运
        一、发挥心之精神力量
        二、发挥心之感化力量
第四章 心学视角下的谭嗣同认识论思想
    第一节 万物不可知
        一、“心主司血”
        二、感官的局限性
        三、世界之“微生灭”
    第二节 认识的终极目标
第五章 谭嗣同心学中的“无我”境界
    第一节 无我的内涵
    第二节 无我是实现心灵相通的方式
    第三节 无我的心学意趣
第六章 谭嗣同心学比较研究
    第一节 谭嗣同心学与古代心学异同
        一、心的功能上
        二、心的内涵上
        三、心的主客观性
        四、心的价值旨趣
    第二节 谭嗣同心学与近代心学异同
        一、谭嗣同和康有为心学异同
        二、谭嗣同和梁启超的心学异同
第七章 谭嗣同心学的评价
    第一节 谭嗣同心学的影响
    第二节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论争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晚清科学小说研究综述
    三、概念的使用和本文的研究范围
第一章 晚清“科学小说”概说
    第一节 “科学小说”的由来
    第二节 “科学小说”的理论探讨
        一、梁启超的科学小说观
        二、周树人的科学小说观
        三、其他人的科学小说观
    第三节 “科学小说”的翻译与创作
        一、晚清科学小说的翻译情况
        二、晚清科学小说的创作情况
第二章 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
    第一节 未来神话——“进化论”的文学展示
        一、未来中国的诞生
        二、大同世界的实现
        三、未来其它事件的发生
    第二节 机器王国——“声光化电”的技术演绎
        一、声学器具的虚拟
        二、光学奇镜的问世
        三、化学元素的利用
        四、电学发明的炫示
    第三节 洗脑换心——神奇的“医术”表演
        一、医学知识的浅薄
        二、作为隐喻的疾病
        三、外科手术的扭曲
    第四节 催眠之术——被误读的“科学”
        一、作为新近之“科学”的催眠术
        二、“催眠术”视域下的“灵魂”
第三章 “科学”表达背后的科学观
    第一节 “唯科学主义”的显露
        一、“科学有用论”的散播
        二、未经反思或批判的“科学”
        三、“科学”与“政治”的联姻
    第二节 “器物”科学观的复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形成
    1.1 文人画体系中的徐渭书画
        1.1.1 文人画的特征
        1.1.2 徐渭的文人书、画态度
    1.2 徐渭书画相通的历史因素
        1.2.1 晚明时期文化特征
        1.2.2 徐渭文艺理论的特征
        1.2.3 徐渭性情对其书画的影响
        1.2.4 徐渭书画意象的历史承接
    1.3 徐渭书画相通所需要素
        1.3.1 本质意识与一般规律意识
        1.3.2 清晰的表现原则
        1.3.3 亢奋状态
        1.3.4 兼善多种路数
    1.4 徐渭书画相通的贡献
        1.4.1 以笔墨形式主动创造意象
        1.4.2 开创多种风格类型书画意象
第二章 徐渭书画相通的思维机制
    2.1 果敢的思维勇气
        2.1.1 创新精神
        2.1.2 丰富的想象力
        2.1.3 丰富的联想
    2.2 深刻的思辨性
        2.2.1 思维的广阔性
        2.2.2 思维的辩证性
    2.3 良好的悟性
        2.3.1 思维的深度
        2.3.2 审美通感
        2.3.3 审美同构
第三章 徐渭书画之表现原则
    3.1 神采为上
        3.1.1 动静如生悦性弄情——徐渭言神采
        3.1.2 深识书者唯观神采
        3.1.3 画尽意在以全神气
    3.2 意在笔先
        3.2.1 意前笔后者胜
        3.2.2 徐渭的笔性、笔意与笔法
    3.3 意象表达
        3.3.1 意象传统
        3.3.2 嚼之不已更有余味——徐渭诗文意象
        3.3.3 能书者发其笔意——徐渭书法意象
        3.3.4 不求似而有余——徐渭绘画意象
第四章 徐渭书画之艺术传达
    4.1 解衣盘礴
        4.1.1 先散怀抱
        4.1.2 忌讳拘谨
        4.1.3 以酒助力
    4.2 乘兴展开
        4.2.1 贵于词者兴——徐渭言兴
        4.2.2 乘兴挥毫作书
        4.2.3 乘兴泼墨作画
    4.3 以势造形
        4.3.1 势范畴及徐渭的势意识
        4.3.2 传统书论言势
        4.3.3 书要认势——徐渭书法之势
        4.3.4 传统画论言势
        4.3.5 总看奔逸势——徐渭绘画之势
第五章 徐渭多种类型的书画意象
    5.1 奋发类书画意象
        5.1.1 徐渭奋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1.2 形式元素的特征——豪健
        5.1.3 形式元素的节奏——迅捷
        5.1.4 形式元素的组合——郁勃
    5.2 愤懑类书画意象
        5.2.1 徐渭愤懑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2.2 形式元素的特征——乖戾
        5.2.3 形式元素的节奏——急促
        5.2.4 形式元素的组合——紧密、交叉
    5.3 野逸类书画意象
        5.3.1 徐渭野逸类书画作品的特征
        5.3.2 形式元素的特征——圆润
        5.3.3 形式元素的节奏——舒缓
        5.3.4 形式元素的组合——疏朗
第六章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后世的影响
    6.1 后世书画创作继承与发展徐渭书画
        6.1.1 绘画更加脱离形似的束缚
        6.1.2 书法之笔法与墨法进一步发展
        6.1.3 书画创作自觉使用多种风格
    6.2 后世对书画相通的继续思考
        6.2.1 深化对书画相通意义的认识
        6.2.2 注重思对于书画相通的重要作用
        6.2.3 深化对“兴”的认识
        6.2.4 深入探究形式与情感的对应
    6.3 徐渭书画相通性对当代书画教学的启示
        6.3.1 要领意识
        6.3.2 主体意识
        6.3.3 正气意识
        6.3.4 严谨意识
        6.3.5 律动意识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9)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一、萨满文化书写与多元主题构成
    (一)万物有灵的诗性构筑
    (二)和谐敬畏的生态主题
    (三)再现萨满仪式
二、演绎生命神性的萨满形象
    (一)超凡能力的拥有者
    (二)刚毅精神的代言人
    (三)孤独的生态保护者
    (四)落寞的文化传承者
三、魔幻色彩与泛神倾向
    (一)梦境和幻境书写
        1.描述萨满经验
        2.表现生存困境
    (二)神秘叙事
        1.生存环境的魔幻化
        2.再现萨满信仰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网络“神X”族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内容
        三、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词族定义概述
        二、词族整体研究
        三、词族个案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语料来源
        一、语料库与词典
        二、网络平台
第一章 网络“神X”族词语的界定及来源
    第一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界定
        一、网络词语
        二、网络“神X”族词语
    第二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来源
        一、旧词新义
        二、新造词语
第二章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语素“神”的语义演变系统
        一、“神”的历时语义演变
        二、“神”的引申义列整理
    第二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义分析
        一、“神X”中“神”的语义分析
        二、“神X”中“X”的语义类别
第三章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法分析
    第一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词法特征
        一、网络“神X”中“神”的词性
        二、网络“神X”中“X”的词性统计
        三、网络“神X”的语法属性
        四、“神X”的构词方式及其语法意义
    第二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句法特征
        一、充当的句法成分
        二、作分句
        三、独立成句
第四章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用分析
    第一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言环境
        一、语境要素综述
        二、网络“神X”词语的语境要素特征
    第二节 网络“神X”族词语的语用功能
        一、“偏离预期”的话语功能
        二、情感色彩功能
第五章 网络“神X”族词语的流行动因
    第一节 语言内部机制
        一、语言的类推机制
        二、语言的经济原则
    第二节 语言外部动力
        一、社会创新的需求
        二、网络传媒的推动
        三、网民的心理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神+单音节X
    二、神+双音节X
致谢

四、世界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先秦儒家动物观探究[D]. 刘怡. 西北大学, 2021(12)
  • [2]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顺句驱动原则下纪录片《宇宙奇观》模拟同传报告[D]. 李舒羽.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4]旅游歌曲中的区域意象建构 ——以近70年来云南旅游歌曲为例[D]. 吴成业.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数字媒体艺术沉浸式场景设计研究[D]. 孙玉洁.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谭嗣同心学思想研究[D]. 张金.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想象科学的方法 ——论晚清科学小说的“科学”表达[D]. 马龙.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8]徐渭书画相通性研究[D]. 韩一哲. 西北大学, 2020(07)
  • [9]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萨满题材汉语小说研究[D]. 韩敏. 内蒙古大学, 2020(10)
  • [10]网络“神X”族词语研究[D]. 付晓娟.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世间万物变化的神奇速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