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结合博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17例(论文文献综述)
廖书恒[1](2020)在《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并通过观察“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评价消岩汤加味在其中的“增效减毒”作用,为骨转移患者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检索及临床观察,筛选出可能与NSCLC骨转移发生密切相关的因素,制定符合研究标准的调查问卷。通过纳排标准,对符合标准的患者进行问卷信息采集,包括人口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疾病诊断信息,如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基因突变情况;疾病治疗信息,如手术史、放疗史、化疗史、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中药治疗史等;及相关生化指标变化,如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凝血功能、D-二聚体、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水平等。对可能影响NSCLC骨转移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差异显着者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索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识别骨转移高危患者提供参考。第二部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岩汤”加味。观察并评价两组干预方法对患者骨转移灶、骨相关事件、骨痛、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卡式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钙、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研究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有效回收152份,其中骨转移患者65例,非骨转移患者87例。经单因素分析,两组在性别、年龄、BMI、烟酒史、肿瘤家族史、病理类型、EGFR/ALK突变、治疗方式、凝血功能(除PT、APTT外)、肿瘤标志物、T淋巴细胞亚群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别(P>0.05),而在T分期、N分期、KPS评分、PT、APTT、PLT、ALP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N分期、KPS评分、ALP水平等因素与NSCLC骨转移具有显着相关性,而PT、APTT、PLT水平与骨转移的发生无明显关联(P>0.05)。第二部分:经纳排标准后,收集到合格的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患者60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平均分至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具有可比性,4周期干预治疗后,治疗组在骨转移灶、骨痛、中医症候、ALP、血清钙、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状态评分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发热、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肾功能指标Scr、BUN水平的轻度升高,且治疗组出现了血小板水平的下降,但治疗组的发热程度、发生率及Scr、BUN水平较对照组更低(P<0.05),总体安全性好。研究结论1.T4分期,N3分期、KPS评分<70、ALP水平高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风险大。2.“消岩汤”加味可增强唑来膦酸抗骨转移的作用,增强其对骨转移灶、骨痛、外周血ALP和血钙水平的改善作用。3.“消岩汤”加味可显着改善患者的刺痛、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消岩汤”加味可显着影响骨转移患者的免疫功能,上调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5.“消岩汤”加味可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同时减少唑来膦酸药物性发热的不良反应,降低其肾毒性。
孙晨耀[2](2020)在《“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转移是晚期肿瘤患者最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乳腺癌、肺癌、肾癌、胃癌等,常发生于脊柱、骨盆、股骨、肱骨近端、肋骨等处,可导致顽固疼痛、病理性骨折、运动障碍等症状。目前,对症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方法以“三阶梯止痛方案”为主,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布洛芬,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加减非甾体类抗炎药,例如曲马多,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例如奥施康定。然而,阿片类药物可导致恶心、呕吐、瞻望等不良反应,且长期服用须逐渐加量。中药内服、中药外敷、针灸等中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整体调节的优势,疗效在临床研究中已被证实。骨转移患者往往合并局部水肿、筋膜粘连,客观上适合推拿手法,但中医传统推拿手法通常是以痛止痛,对于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具有引起病理性骨折等隐患,因此既往极少参与骨转移疼痛治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是一种轻柔的按摩手法,避开疼痛局部,采用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先阳后阴、以不痛解痛的治疗思路,临床实践中对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具有良好疗效,既能发挥推拿手法疏经通络止痛的治疗作用,又能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值得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下的恶性肿瘤骨转移中重度疼痛患者进行“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与单纯使用标准化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对照组作比较,观察“指尖易筋”推拿手法在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疼痛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招募符合入组标准的中重度骨转移疼痛患者,患者自愿选择是否接受“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若接受则纳入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基础上合并手法治疗,不接受则纳入对照组,仅采用三级阶梯止痛治疗。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接受三阶梯止痛治疗,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止痛药物,试验组在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的基础上,以课题设计的标准取穴、力度、振幅、频率、频次为患者行手法治疗,每次约操作20-30分钟,每周操作1-2次,以4次治疗为一个观察周期。对比两组患者综合疗效、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止痛药用量、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不良反应,以及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爆发痛次数、体力状况评分、疼痛影响评分。结果①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有差异(试验组63.33%、对照组36.67%),但在本试验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试验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30±2.04、对照组4.67±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爆发痛次数、阿片类药物用量、体力状况评分、不良反应频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后,试验组的疼痛影响评分低于对照组(试验组30.37±12.67、对照组34.33±7.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疼痛对情绪影响、疼痛对睡眠影响两个细目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日常工作、步行能力、正常工作、与他人关系、生活享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手法治疗前后止痛药用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RS评分由4.77±1.55下降至3.3±2.04(P<0.001),爆发痛次数由1.13±0.21下降至0.77±0.17(P<0.05);⑥试验组在手法治疗前后体力状况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影响评分由35.00±10.63下降至30.37±12.67(P<0.001),细目中,在日常活动、情绪、睡眠和生活享受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在正常工作与与他人之间关系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步行能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中重度骨转移疼痛,可在阿片类药物镇痛基础上进一步缓解疼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三阶梯止痛方案未完全止痛下的补充疗法。
王曼[3](2020)在《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CCN癌痛指南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难以避免。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癌痛方面也颇有疗效,还可以减轻癌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级别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所以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中医药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癌性疼痛,我院着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论治癌性疼痛八法,即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化痰止痛、固涩止痛、清热止痛、安神止痛,补虚止痛,同时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课题组前期对科室既往治疗癌痛相关课题文章进行研究,发现以温阳为主的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大法,其中以研究丁香止痛膏外用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居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疗效较好,但既往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仅有2篇RCT研究且仅针对癌性腹痛和骨转移癌痛进行研究,而临床实践发现丁香止痛膏外敷对多种癌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二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一级设计方案,循证级别较高,具体实施过程是对两组受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再经过洗脱期,然后互换两组干预措施,使得每个受试对象都可以接受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只是干预措施的顺序不同,从而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既避免了组间差异,又消除了个体间的差异,且患者自身比较,效果评价更准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在温阳理论指导下,以“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采用科室改良后的经验方“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患者,以探究扩大癌痛范围后丁香止痛膏的疗效。[研究目的]1.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2.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同时接受科室外治室负责人全程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培训研究者,外治室依据循证医学中心预先设定的盲底准备药品(丁香止痛膏和丁香止痛膏安慰剂)。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或B组),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贴敷,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贴敷。A组第一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B组第一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两个阶段均连续干预3天。两个阶段之间药物洗脱期为3天。3.收集临床数据资料,《病例报告表》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填写,《患者日志》由患者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主要结局指标包括NRS评分和QOL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满意度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皮肤不良反应。4.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评价丁香止痛膏贴敷治疗癌痛疗效。[研究结果]1.本课题严格按照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完成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研究,基本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课题要求招募58例癌性疼痛患者入组,历时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死亡脱落,2例患者因中途要求出院脱落,共计5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基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RS评分、QOL评分、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癌痛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2.主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止痛药剂量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受试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4.对于安全性指标,无论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例患者出现瘙痒,均为B组患者且处于第二阶段干预期,停止药物外敷后自行缓解,未经药物处理;1例患者(B组患者)对敷料过敏,外用时仅使膏药与患者皮肤接触,敷料四周卷起,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余未发现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6%。[研究结论]1.本课题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双盲、单中心临床课题设计,严格执行并完成本课题,属于循证医学较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根据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受试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但对改善轻度癌痛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没有明显优势。3.根据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丁香止痛膏外敷对改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降低止痛药剂量和改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没有明显优势。满意度评价显示,受试者对丁香止痛膏的治疗更满意。4.外敷“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安全可靠,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不影响“丁香止痛膏”的临床使用。
孙立巧[4](2020)在《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大的负担之一,癌痛控制不足的现象在我国仍较为普遍,癌痛给病人带来的心身影响极其严重,超过50%的患者遭受过癌痛的折磨。癌痛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属带来一种负担。如果癌痛得不到控制,一方面会加速肿瘤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影响患者的睡眠、食欲、免疫力,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果慢性疼痛不能解决将会发展成顽固性癌痛,导致患者自杀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癌痛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阶梯止痛的方案,虽然这种方案可以解决临床上大部分的疼痛,但是由于其成瘾、不良反应,使得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受限。近几年,中药在临床上发挥了一定的疗效。尽管华蟾素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癌痛的治疗,但是对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潜在机制研究甚少,近几年来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癌痛的地位备受关注,本课题将初步观察华蟾素胶囊的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对阿片类药物便秘的改善情况以及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二者与华蟾素治疗疼痛的关系,从而对临床癌痛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研究目的]观察和评价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平行性随机对照的方法,收集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服用药物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口服华蟾素胶囊(陕西东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上市销售的药品),3粒,3次/日。观察14天,研究结束时评价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情况及阿片类药物便秘情况、测定β-内啡肽、5-羟色胺的水平等。[研究结果]1.疼痛改善方面:根据WHO疼痛评价标准,收集的6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0例,轻微缓解3例,无效2例,对照组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4例,轻微缓解8例,无效5例,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计算有效率,治疗组疼痛的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6.6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合NRS评分,治疗前NRS评分治疗组为:5.6±1.48分;对照组30例癌痛患者为5.6±1.75分;经t检验,P=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NRS评分治疗组为:3.7±2.17分;对照组3.7±2.17分,经t检验,t值P=0.029<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生活质量改善方面:依据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评价生活质量。治疗组改善17例,稳定8例,无效5例,显效率83.33%;对照组改善11例,稳定5例,无效14例,显效率53.33%,经秩和检验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症状积分方面:依据中医对癌痛的评价标准和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疼痛、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等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方面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前治疗下降,其中治疗组的烦热、渴喜冷饮、便秘、舌红或紫、苔黄或燥的中医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烦热症状改善不明显,对比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4.阿片类药物便秘效果的评价:依据便秘患者症状自评量表(PAC-SYM)来评价便秘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痊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经检验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疼痛相关因子情况: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β-内啡肽及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39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β-内啡肽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疼痛相关因子5-HT治疗前后改变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5-HT肽水平,经检验P=0.5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5-HT水平,经检验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评价方面:依据体格检查及实验检查来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安全等级分为4级,以1级和2级计算安全率,其中治疗组的1级安全的人数为12例,2级安全的人数14例,3例安全的人数4例,4级安全0例,安全率为86.66%,对照组1级安全的人数为8例,2级安全的人数9例,3例安全的人数13例,4级安全的人数0例,安全率为56.66%,经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可以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部分中医症状评分、减轻患者的便秘、安全性好,发挥止痛的机制考虑和提高癌痛患者体内的β内啡肽水平,降低5-HT炎症指标水平有关,对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鹭[5](2019)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中药散结通络颗粒联合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病灶的疗效,对患者疼痛评分、中医证侯、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以及对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碱性磷酸酶等化验指标的影响。探讨散结通络法治疗肿瘤骨转移的临床效果,为肿瘤骨转移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纳入66例确诊为肿瘤骨转移的患者,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照组采用唑来膦酸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中药散结通络颗粒,28天为1个周期,连续观察治疗6个周期,研究结束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骨转移灶的变化以及骨转移无进展时间,疼痛缓解率、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和止痛药物用量,以及血清钙、碱性磷酸酶、肿瘤标志物(CEA、CA153、CA125、CA199)、免疫指标(CD3+、CD4+、CD8+、NK)的改变,以及中医证候、卡氏评分、生活质量的改善,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同时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1)骨转移灶疗效:在治疗后的第2、第4、第6月,治疗组患者骨转移灶客观缓解率以及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6月后两组客观缓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疼痛情况比较: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缓解的有效率以及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均高于对照组,24h羟考酮剂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AL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肿瘤标志物变化:治疗后第6月治疗组患者血清CEA、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指标变化: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症候及临床症状改善:治疗4月后治疗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月后,治疗组患者腰膝酸软症状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月后,治疗组患者疼痛症状、腰膝酸软症状、乏力症状好转率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KPS)改变:治疗后第4月、第6月有效率及第6月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EORTC QLQ-BM22量表中,同时治疗后第4月、第6月,治疗组疼痛部位模块和功能障碍模块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散结通络颗粒能够抑制肿瘤骨转移病灶发展,提高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2)散结通络颗粒能缓解或减轻骨转移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持续时间,减少镇痛药物用量;(3)散结通络颗粒能降低血清CEA、CA153、碱性磷酸酶水平,抑制骨转移肿瘤的代谢;(4)散结通络颗粒通过增加CD3+、CD4+细胞数量,提高患者免疫功能;(5)散结通络颗粒可改善骨转移患者的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向菊花[6](2017)在《仲景附子粳米汤加减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阳虚痰凝型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附子粳米汤加减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阳虚痰凝型中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附子与半夏同方配伍的安全性。方法:本临床观察拟观察病例数72例,由于存在脱落和剔除病例,最终得到观察组35例,对照组34例。观察时间为2周。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NRS评分、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用量、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疼痛缓解程度,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显效率85.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显效率58.8%;治疗前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NRS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评分数值较前明显降低。两组间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的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用量(mg)D1与D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7与D14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8%,高于对照组的67.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KPS评分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观察组为94.28%,对照组为85.29%,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KPS评分值较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本生命体征(静息心率、呼吸、脉搏、血压)无明显改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二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及心电图),在用药前后,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附子粳米汤加减联合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治疗中度证属阳虚痰凝型癌性疼痛疗效确切;癌性疼痛在辨证为阳虚痰凝证时,附子与半夏可以同方配伍运用。
田惠中,王云启[7](2016)在《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从中药复方、中药单药、中医特色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中医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概况,展示了中医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前景,同时为临床治疗乳腺癌骨转移提供了西医手段外的可选方案。
鲍晓玲[8](2016)在《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骨转移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WHO三阶梯镇痛方案的实施,以及抑制骨转移药物的应用,非药物疗法的实施,癌痛已得到较满意的控制。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也从单纯的药物治疗,向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模式发展。阿片类药物已成为中重度疼痛的首选药物,但由于其副作用明显,以及患者对麻醉性镇痛药物的恐惧心理,制约了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中药外敷通过体表给药,止痛迅速,避免了口服给药引起的胃肠不适,以及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特别是肿瘤患者正气亏虚、不耐攻伐尤为适宜。而且中药外敷止痛费用低、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及研究。骨转移疼痛多为昼轻夜重或阴雨天加重,故辩证为寒、痰、瘀血所致之阴证且“毒损络脉”的假说认为癌症患者病程长,邪气舍于络而成“病络”,即“久病入络”的思想,日久可导致疼痛、痛积等。病邪侵袭络脉,损伤络气,使络气郁滞,导致津凝为痰、血滞为瘀,产生瘀血、痰浊等“癌毒”。因此治疗上多以温阳散寒、活血通络治法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骨痛方”,药物组成包括丁香、细辛、肉桂、炮姜、全蝎、穿山甲、半夏。[研究目的]通过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获得骨痛方外敷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数据以及有效率,丰富三阶梯止痛治疗的内容。[研究方法]根据治疗前有无口服阿片类止痛药将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单纯中药组、联合治疗组,全部病例均给予骨痛方外敷,联合组给予阿片类止痛药物镇痛。全部病例出现爆发痛均给予阿片类药物进行解救。每日记录治疗前后疼痛NRS评分,观察局部不良反应。1个疗程结束后,比较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计算治疗后疼痛缓解率和有效率,记录治疗前后阿片类药物剂量。[研究结果]1.疼痛强度改善方面: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改善情况,发现NRS评分随着治疗的进展,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单纯中药组及联合组均可明显缓解疼痛。33例患者治疗前NRS评分为(4.97±1.20),治疗后NRS评分为(2.58±1.15),经统计学分析,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NRS评分为(4.27±1.01),治疗后NRS评分为(1.7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吗啡用量:治疗前后吗啡用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经统计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治疗后分别为60.6%、93.9%。单纯中药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90.9%。4.治疗前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33例患者治疗前KPS评分(66.06±4.15),治疗后KPS评分(70.15±4.6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中药组治疗前KPS评分(64.55±6.79),治疗后KPS评分(68.64±7.2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KPS评分(66.82±5.32),治疗后KPS评分(70.91±6.1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过程中,骨痛方外敷局部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研究结论]本研究使用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通过临床观察病例,验证了骨痛方外敷治疗癌性骨转移疼痛阴证的疗效。得到结论如下:1.骨痛方可改善骨转移疼痛,单纯中药组可缓解NRS≤5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81.8%、100%:联合组可缓解NRS≤7分疼痛,疼痛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50.0%、90.9%。2.骨痛方可明显改善骨转移疼痛的生活质量。3.局部无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安全。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王青,许玲,张杰[9](2015)在《中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与单纯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来验证传统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和优势。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BM、CNKI和Cochrane Databases中的相关文献,结局指标包括疼痛缓解评价、活动能力改善评价、骨质修评价、KPS改善评价以及毒副反应。运用Meta分析软件Stata 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19篇,涉及患者人数为1 080,结果提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组能显着改善疼痛症状(RR=0.807 9,95%CI=0.754-0.85,P<0.001)、改善活动能力(RR=0.787,95%CI=0.69-0.897,P<0.001)、改善骨质破坏(RR=0.71,95%CI=0.52-0.96,P=0.026)、提高KPS(RR=0.726 8,95%CI=0.61-0.85,0.58-0.81,P<0.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药汤剂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够显着提高其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董昌盛,王青,张杰,许玲[10](2015)在《中医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与单纯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疗效,来验证传统中医药疗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作用和优势。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和Cochrane databases搜索相关文献,结局指标包括:疼痛缓解评价、活动能力改善评价、骨质修评价、KPS改善评价以及毒副反应。运用meta分析软件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20篇,包含研究人数共计1140人,结果提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组能显着改善疼痛症状(RR=0.79,95%CI=0.74-0.85,p<0.001)、改善活动能力(RP=0.77,95%CI=0.69-0.87,p<0.001)、改善骨质破坏(RR=0.71,95%CI=0.52-0.96,p=0.026)、提高KPS(RR=0.68,95%CI=0.58-0.81,p<0.001)。结论:双磷酸盐联合传统中医药疗法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能够显着提高其疗效,同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中药结合博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17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结合博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17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结果 |
3.小结 |
实验二 “消岩汤”加味联合唑来膦酸维持治疗气虚毒瘀型NSCLC骨转移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统计分析 |
4.统计结果 |
5.小结 |
讨论 |
1.NSCLC骨转移发生率分析 |
2.NSCLC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
3.中医对肺癌骨转移的认识 |
4.“消岩汤”加味治疗NSCLC骨转移的依据 |
5.治疗前后的疗效分析 |
6.安全性分析 |
7.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肺癌的骨转移机制及综合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现状 |
1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症状 |
2 骨转移疼痛的发病机制 |
3 骨转移疼痛的治疗 |
4 结语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古代记载 |
2 中医学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中医学对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4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痛的研究进展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组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 |
2.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分析 |
2.3 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 |
2.4 统计结论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回顾 |
1.1 样本构成 |
1.2 研究不足 |
1.3 研究展望 |
2 讨论 |
2.1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中医机理 |
2.2 “指尖易筋”推拿手法治疗骨转移疼痛的现代医学机理 |
2.3 疗效特点 |
2.4 验案举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3)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 癌性疼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发病机制 |
3. 诊断标准 |
4. 治疗 |
(二) 癌性疼痛的中医文献研究 |
1.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 |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
3. 文献阅读体会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临床试验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试验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
3. 研究方法 |
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
5. 研究程序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
8. 研究路线图 |
(二) 研究结果 |
1.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
2.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
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
4. 安全性评价 |
(三) 讨论 |
1. 立法依据 |
2. 丁香止痛膏组方的中医理论探讨 |
3. 本研究相比前期研究的改进 |
4.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研究中心伦理批件 |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
附录4. 受试者日记 |
附录5.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
个人简历 |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及研究现状 |
1. 中医概述 |
2. 癌痛的病因病机 |
3. 中医内治法 |
4. 中医外治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二 癌性疼痛的西医认识 |
前言 |
1. 癌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 |
2. 癌痛的评估 |
3. 癌痛治疗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华蟾素胶囊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入组标准 |
1.3 病例脱落标准及处理 |
2. 临床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周期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标准 |
2.5 研究内容 |
3. 临床研究结果 |
3.1 病例来源 |
3.2 一般资料 |
3.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研究结果分析 |
4.3 华蟾素胶囊镇痛机理 |
5. 结语 |
5.1 研究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原发恶性肿瘤诊断标准 |
1.2.2 骨转移诊断标准 |
1.2.3 痰瘀互结辨证标准 |
1.3 入选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类型 |
2.2 样本估算 |
2.3 病例分组 |
2.4 研究药物 |
2.5 治疗方案 |
2.5.1 分组治疗 |
2.5.2 疼痛治疗 |
3 观察指标 |
3.1 骨转移灶变化 |
3.1.1 评价标准 |
3.1.2 客观缓解率 |
3.1.3 疾病控制率 |
3.1.4 无进展生存期 |
3.2 疼痛评价 |
3.2.1 疼痛程度评分 |
3.2.2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3.2.3 24h盐酸羟考酮剂量 |
3.3 血清钙、碱性磷酸酶 |
3.4 血清肿瘤标志物 |
3.5 免疫功能指标 |
3.6 中医证候和临床症状 |
3.7 体力状况 |
3.8 生活质量 |
3.9 安全性指标 |
3.9.1 一般检查项目 |
3.9.2 血液检查 |
3.9.3 心电图检查 |
3.9.4 不良反应 |
3.10 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 |
4.1.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4.1.3 两组患者原发肿瘤情况 |
4.1.4 两组患者骨转移部位情况 |
4.1.5 两组患者骨转移数目情况 |
4.1.6 两组患者入组时NRS评分情况 |
4.1.7 两组患者入组时KPS评分情况 |
4.1.8 两组患者入组前治疗情况 |
4.2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及无进展时间 |
4.2.1 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疗效评价 |
4.2.2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客观缓解率比较 |
4.2.3 两组治疗后骨转移控制率比较 |
4.2.4 骨转移无进展时间(PFS) |
4.3 治疗后疼痛评价 |
4.3.1 两组治疗后NRS评分分布情况 |
4.3.2 疼痛缓解率比较 |
4.3.3 疼痛缓解持续时间 |
4.3.4 两组疼痛患者24h羟考酮剂量的变化 |
4.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情况 |
4.4.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钙情况 |
4.4.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碱性磷酸酶情况 |
4.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4.5.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EA情况 |
4.5.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25情况 |
4.5.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53情况 |
4.5.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A199情况 |
4.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免疫功能变化情况 |
4.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3+水平变化情况 |
4.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水平变化情况 |
4.6.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8+水平变化情况 |
4.6.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K细胞水平变化情况 |
4.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和症状情况 |
4.7.1 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改善情况 |
4.7.2 治疗后患者腰膝酸软症状改善情况 |
4.7.3 治疗后患者肢体困重症状改善情况 |
4.7.4 治疗后患者乏力症状改善情况 |
4.7.5 治疗后患者失眠状改善情况 |
4.7.6 治疗后患者食欲不振症状改善情况 |
4.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4.8.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体能状况评分比较 |
4.8.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
4.9 药物毒副反应情况 |
4.10 安全性指标 |
5 讨论 |
5.1 现代医学对肿瘤骨转移的研究及治疗 |
5.2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的认识 |
5.2.1 中医对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的认识 |
5.2.2 从痰瘀论治肿瘤骨转移 |
5.3 散结通络颗粒的组方原则及药物分析 |
5.4 散结通络颗粒的疗效分析 |
5.4.1 散结通络颗粒对骨转移病灶治疗的作用 |
5.4.2 散结通络颗粒减轻骨转移疼痛的作用 |
5.4.3 散结通络颗粒对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影响 |
5.4.4 散结通络颗粒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作用 |
5.4.5 散结通络颗粒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5.4.6 散结通络颗粒对中医证候和症状的影响 |
5.4.7 散结通络颗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
5.5 观察观察中的毒副反应及药物安全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WHO疼痛数字评分 |
附录二 功能状态评分 |
附录三 生活质量测定量表 |
附录四 中医症候评价表 |
附录五 血液毒性反应评价标准 |
附录六 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仲景附子粳米汤加减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阳虚痰凝型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实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案设计 |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观测方法 |
2.3 观察时间 |
2.4 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案 |
2.5 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1 性别分布 |
2 年龄分布 |
3 KPS评分比较 |
4 癌种分布 |
5 疼痛部位分布 |
6 NRS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观察结果 |
1 疗效性观察指标 |
1.1 疼痛缓解程度分析 |
1.2 NRS评分比较分析 |
1.3 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用量比较 |
1.4 证候疗效分析 |
1.5 KPS评分比较 |
2 安全性指标 |
2.1 实验室检查分析 |
2.2 不良事件分析 |
3 典型病案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中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1.1 中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1.2 西医对癌性疼痛的认识 |
2 中西医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2.1 西医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2.2 中医治疗癌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3 目前癌痛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
4 附子粳米汤治疗阳虚痰凝型癌痛的分析 |
4.1 附子粳米汤方解 |
4.2 组方思路 |
4.3 组方特点 |
5 问题及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7)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复方研究进展 |
1.1 临床观察 |
1.2基于OPG/RANKL/RANK系统的现代研究 |
1.3 基于Tac1/NK1R通路的现代研究 |
2 单药现代研究 |
2.1 减少骨吸收、保护骨质 |
2.2 抑制骨转移瘤生长 |
3 中医特色治疗进展 |
3.1 中药外敷 |
3.2 针灸推拿法 |
4 结语 |
(8)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癌性骨转移中医机制及疼痛治疗 |
1. 古代对骨转移瘤的认识 |
2. 中医对肿瘤转移机制的认识 |
3 中医骨转移癌痛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骨转移的认识及疼痛治疗 |
1 骨转移机制 |
2 现代医学对骨转移疼痛治疗 |
3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结果 |
讨论 |
(一) 提出问题 |
(二) 与文献研究可比性分析 |
(三) 疗效分析 |
(四) 骨痛方外用辅助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中西医理论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中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研究设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干预措施 |
1.1.4 结局指标 |
1.1.5 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有效性评价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2.2 发表偏移分析 |
2.3 Meta分析结果 |
2.3.1疼痛 |
2.3.2 活动能力 |
2.3.3 骨质修复 |
2.3.4 KPS |
2.3.5 毒副作用 |
3 讨论与结论 |
四、中药结合博宁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17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消岩汤加味干预研究[D]. 廖书恒.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指尖易筋”推拿手法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治疗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孙晨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华蟾素胶囊治疗癌性疼痛的疗效观察[D]. 孙立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中药散结通络颗粒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鹭.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仲景附子粳米汤加减联合盐酸曲马多治疗阳虚痰凝型癌性疼痛的临床观察[D]. 向菊花.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乳腺癌骨转移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田惠中,王云启. 中医药导报, 2016(14)
- [8]骨痛方外敷治疗局部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D]. 鲍晓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中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J].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王青,许玲,张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5(10)
- [10]中医药联合双磷酸盐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疗效的meta分析[A]. 王胜飞,王芹,付艳丽,焦丽静,董昌盛,王青,张杰,许玲. 第一届青年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