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看人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薛峰[1](2019)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资本与技术的冲击令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度的变革。由于信息载体的跨领域统合,社会媒介则持续性的相互介入和渗透;新的概念和意义在媒介融合的文化生态中不断产生。通过广泛的社会传播,媒体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全面深入的影响,既规训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与生活模式,也涉及国家文化形象的构建与塑造。同时,动画作为当今社会生活中具有“时代符号”意义的文化实践与现象,在全球化的语境中通行于文化艺术、产业经济、社会应用等各个领域;从而与民族审美意识形态、国际文化霸权的对抗、以及自我民族文化的完善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本文从动画相关的媒体文化现象研究入手,结合社会学相关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深人系统的剖析媒介融合环境下动画技术与应用的形态和规律;在宏观的视野下研究和梳理动画在当代媒体文化限阈中的概念生成、文本构建、语言结构、表述范式;继而进一步对动画媒体奇观的形态表现展开批判式的诊断,并结合当下媒介语境对动画中民族文化美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陈晓晖[2](2018)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高速发展对于市政管线扩容增容的需求呈几何基数上涨,城市居民对于城市市容环境的要求大幅提升,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基于此,以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为研究对象,汇总整理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实施现状,对现有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评价对比分析,提出地下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提出了拓展融资渠道并防范融资风险、进行投资控制、建立定价模型和完善制度机制等关键策略,最后对该模式做出评价论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所示:(1)提出地下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通过分析评价国内外地下管廊现有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及相关研究,构建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评价模型对其进行评价,指出目前我国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还存在法制不完善、管理模式陈旧、融资渠道不畅、缺乏科学的成本估算和切实可行的定价方案等问题。结合地下管廊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周期长等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市场化专业化(M--Marketization或Market oriented,S--Specialization)运作模式(简称“M&S模式”),并进行评价,评定结果良好。通过对M&S模式论证和分析发现,影响其运作的主要因素在于建设运营资金的管理,引入社会资本可以更好的解决地下管廊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带来更专业的管理资源,但社会资本的逐利需求可能与地下管廊建设的公益需求间存在博弈。(2)拓展“融资渠道”并防范融资风险来实现M&S模式。从资金的流入角度分析,M&S模式是PPP模式的一种形式,但不同于通常意义的PPP模式。市场化融资可更好的解决资金来源问题,M&S模式中的私有资本范围更大,投入管廊建设的私有资本不仅包括私人企业的投资,还包括其它除政府投资外的各种形式的社会投资。提出建立地下管廊建设市场化融资平台,方便个人进行地下管廊项目的投资以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可为项目融资提供更大的资本市场,另一方面,进行项目融资时可利用平台进行宣传,加强个人与项目之间除经济利益以外的其它利益关系,促进人们为了改善周边生活环境与提高所在区域的生活供给水平而进行投资。结合地下管廊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与融资平台风险,全面的选取了衡量当前地下管廊融资风险的风险因子,通过项目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了三级地下管廊项目融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却确定了每个指标对于风险控制的重要程度。通过重要程度指出对当前地下管廊融资风险控制需要从建设成本控制、运营定价机制、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管理控制。(3)进行“投资控制”来支撑M&S模式的运作。从资金的流出角度分析,M&S模式下多数项目均基于初步设计概算甚至基于项目可研来开展招标,此阶段项目处于早期,不确定性大,项目规划及投资决策是投资控制的重点。尤其对于地下管廊这种区域性、全局性极强的建设项目,项目规划的整体性决定项目建成效果,项目投资决策直接影响投资控制效果。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方法构建数学模型,期望实现代入相关指标便能实现此阶段的决策依据。文中选取规划阶段和设计阶段影响投资控制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管廊路径规划”和“管廊设计选型”进行模拟,分别建立了基于模拟退火蚁群算法的地下管廊综合路径优化模型和鱼聚决策模型,为地下管廊建设投资控制重点提供了定量化的决策工具。对于路径优化问题,设计了一些数值算例,得到了最优地下管廊综合路径,验证了模拟退火蚁群算法对求解该问题的有效性。对于投资决策问题,采用灰度关联理论中的灰度聚类法对影响管廊投资决策的各要素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利用人工鱼群算法对聚类点的选取进行优化实现聚类点的快速定位,得到兼顾投资者的经济效益、政府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投资方案。(4)运用“效益管理”来推动M&S模式的开展。从资金的再流入角度来看,对M&S模式下的投融资成本费用进行分析,科学开展效益管理,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文中运用工程经济学理论找出影响地下管廊的运营管理综合费用定价因子,建立综合收费定价模型。据分析,地下管廊建设运营市场化管理必须平衡公私利益,充分考虑投资者收益、管线单位需求、政府补贴策略及补助金额等,将适当的收费定价模式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可保证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收费的稳定性,确保投资者利益。(5)完善“制度机制”来保障M&S模式的运行。通过梳理现有地下管廊政策制度,根据政策构建原则与目标建立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政策体系,确认专业化管廊公司在地下管廊建设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完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法规制度,建立运作机制并制定绩效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对某地三个片区的管廊建设进行建设管理市场化运作模式应用。研究成果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政府制定合理的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策略提供参考,可推进地下管廊建设可持续发展。
曹胜[3](20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科学制定和实施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时代潮流,解决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除导论外,主体部分共由5章组成,现将主要内容扼要概述如下: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世界形势和科学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时代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必须首先探讨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和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展了重大变化: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发展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各类国家都面临着发和平与发展的任务。时代主题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时代主题的转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新要求。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对中国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新科技革命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使世界经济联为一体,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组织者和主要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发展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新材料技术为基础,能源技术为支柱,以生物技术为前景,以空间技术为延伸的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必然要影响到中国在新科技革命的应对决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新特点: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巨大发展、生产关系实现了从一般垄断到国家垄断的转变、上层建筑和阶级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新的变化,正确处理好两制关系,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主题转变的客观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和平发展道路”有一个由学术界提出、国家领导人阐述、国家政策宣示并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其内涵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了中国和平发展与世界和平发展的良性互动。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发展模式,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为人类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模式。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要发展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走开放发展道路是我国历史教训所得出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国际比较后的自觉选择。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在中国走开放发展道路,不损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利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偏离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中国积极加入国际经济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面的开放,其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国际劳务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采取渐进式开放步骤,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逐步开放。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经济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发展、完善开放型经济,不断提高开放水平。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的时代发展要求,以中国国情为现实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汲取了传统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改革僵化体制,借鉴了世界市场经济理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赶上时代步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制度创新。传统经济体制拘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具有时代的局限性的科学预设,尽管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逐渐僵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必然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替代。中国共产党把市场经济从制度属性里剥离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是:多种所有制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与市场经济的优越性结合起来。民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来就是进步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把握民主政治是时代的要求,成立90年以来,对民主政治孜孜以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目标,丰富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总体布局,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时代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要汲取苏共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法治是当代世界文明国家治理国家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新科技革命的时代潮流,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确立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刻体现时代的精神,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国家、人类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经验,既避免了资本主义未充分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又借助世界市场经济吸收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并大大缩短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毫无异议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现有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指导思想上的借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建立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启迪、经济体制、所有制改革的启示、对时代认识的借鉴、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国家具有借鉴意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任务、不附加如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和合作,都使这些国家对中国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也就会激起发展中国家情感上的共鸣,实践中的学习。主要的借鉴价值有:从本国实际出发,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是一种开放的、引领时代的道路,是世界发展道路的直接继续,是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以自身的发展以及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贡献。同时,中国也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直接的贡献。和平发展道路为人类发展开辟了一新路,其崇高目标是构建“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促进世界和谐。
徐娟[4](2013)在《我国弱势高校的发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末开始的高等教育大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与特性。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在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同时,其内部分化也日益加剧。根据伯顿·克拉克对高等教育系统等级形成类型的划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等级结构主要是以声望为基础形成了不同的地位等级。而这种声望的获得更多是国家行政力量主导、控制的结果。近几年,我国的高等学校数已经接近系统容量的极限。目前的在校生规模大约只能供2000余所的高等学校维持正常运转。这就决定了必然有一批高校陷入生存和发展困境,并沦为弱势高校。这种高校的出现已不是个别现象,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高校已经形成了一个群体,覆盖面不断扩大,薄弱程度不断增强。这些弱势高校普遍表现出计划内招生指标难以完成、缺乏资金艰难运转、毕业生就业率低和就业质量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管理落后等典型特征。弱势高校的存在会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稳定性。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取决于社会结构为其设计的制度环境所具有的容量。在中国的社会结构条件下,我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行政控制的资源配置机制,制度环境掌握着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的分配权,将弱势高校置于三类资本的边缘位置,使得弱势高校的生成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在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和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两方面,制度环境对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间经济资本分配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在国家行政权力逐渐收缩的现实背景下,精英大学处于“圈子”的中心,而弱势高校则渴望进入圈子内,形成一种中心与边缘的结构。同时,被贴上不同标签和没有被贴上标签的高校被建构成了一个个分离的群体,孕育出一种象征资本。没有被贴上标签的弱势高校,会因象征资本的缺失而越来越形成一个具有较多相似性表征的群体。制度环境在弱势高校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是强制性的,而这种强制机制并非直接发挥作用,而是通过资本分配作用于弱势高校,因此是一种弱意义上的强制机制。在这种激励机制的影响下,不少弱势高校陷入了合法性陷阱。在弱势高校形成的过程中精英大学对其施加的影响、控制不可忽视。重点大学制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制度这三大重点建设措施保证了精英大学拥有各种资本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使其成为游戏规则的建构者。规则的建构者与被建构者是资本分布状况的表征。在高等教育场域中,对于精英大学来说,规则成为一种精英大学用于规制其他高校行为的资源。规则的真正作用,一方面是直接决定行动,另一方面是对高校的生存环境进行建构。由于本身就具有模仿潜质的弱势高校成为被建构者,当其面临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不确定性时,它就选择模仿精英大学的办学方式。模仿机制就成为精英大学建构的逻辑规则在弱势高校中的实践方式。除了制度环境和精英大学的影响外,弱势高校自身的策略选择也是造成其陷入困境的一大关键因素。弱势高校的非理性组织行为主要体现为信息不对称中的机会主义、组织结构的无序化倾向、角色混沌下与区域利益的分离以及“位置感”缺失。这些非理性行为诱发普通大学组织功能异化,进而产生了无组织力量。无组织力量的增加使一所普通大学组织走向生命的老化阶段,逐渐沦为弱势高校。在实践中弱势高校的组织演化有两种类型:超稳定型和灭绝型,Y学院和W学院可能属于前者,H学院可能属于后者。任何一个固定的大学组织,只要它不可能向新的结构转化,那么功能异化必然全部表现为无组织力量的增加。由于缺乏负反馈调节机制以定期清除积累起来的无组织力量,因此,弱势高校的非理性行为使其走向老化进而演变为弱势高校将变得不可避免。对于一种功能,总能找到一种对应的组织结构;相反,对于一种结构,则对应着多种功能,即同一结构的多功能性,其中能够决定组织存在的是维生结构。从系统哲学的角度看,大学组织演变为弱势高校是由于功能异化产生的无组织力量破坏了自身的维生结构。大学的维生结构由资源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和大学精神子系统功能耦合而成。维生结构的瓦解,使得大学一旦沦为弱势高校就很难扭转局势,因此具有不可逆性。
荆娴[5](2011)在《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带动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新潮流。我国要加大力度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自由化和跨国公司抢占中国市场的挑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亟需资本市场的支持。央行最新调查数据表明,目前银行贷款仍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通过银行贷款获取资金支持并非易事,通过其他间接融资筹得资金更是难上加难。据统计,经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数量只占我国上市公司总量的1%左右。根据作者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份调查数据也显示,60%的企业认为银行贷款是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在吸纳风险投资方面,只有大约10%-20%的企业表示已获得风险投资,即使获得风险投资也有一半的企业认为风险投资额度过低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相应地大部分企业没有获得任何形式的风险投资。显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渠道主要集中于银行贷款,而创业投资尚无力提供大规模融资。基于调研结果,作者认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待完善,金融产品创新水平也亟待提高。我们应该着手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尽快建立区域性产权市场,为创投企业退出和金融产品创新提供机制保证;其二则是顺应发展趋势,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银行贷款进行证券化操作,通过发行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一方面可以提高银行资产的变现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区域性产权市场提供合理的金融工具,进一步刺激区域性金融市场的发展;其三则是各级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区域性金融市场和相关金融产品创新的健康发展。最终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渠道大为扩展,融资能力日趋强大。本研究从多个视角、跨不同学科对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行了系统研究。本课题研究方法的选择遵循以下原则: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国内情况与国际接轨相结合、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主要创新如下:(1)本论文利用系统论、经济控制论等观点,分析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各影响因素分析,将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困境的手段不再局限于政策性的金融支持机制,而是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最优配置。(2)通过23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产权市场、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发展的互相依存和促进关系。提出了中等城市建立区域性产权市场的构想,并且论证了建立的可行性和创建途径。提出了区域性金融体系的创新的路径,论证了建立以上海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可能性和对策。(3)借鉴了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设计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用随机模拟方法证明其在财务技术上是可行,并且其风险由于企业数量的增加完全可以控制在银行和资本市场投资者可以接受的幅度之内。这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论文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对丰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理论、资本市场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价值;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给我国各级政府科学地制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植政策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本论文提出的构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一旦应用于实践,将大大拓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渠道,有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总之,本课题研究成果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可带来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徐金龙[6](2011)在《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漫艺术跨越国界、种族、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是一门世界通行的视听艺术,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大众娱乐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早期国产动漫因鲜明的民族风格而在世界动漫艺术之林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学派”,成绩斐然、活力四射,而如今的国产动漫辉煌不再。全球化语境下,在甚嚣尘上的美、日等外来动漫的冲击下,国产动漫内外交困,背弃了立身之本和生存之基——民间文学传统,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和“失语症”,丧失话语权力,陷入发展困境。更有甚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反而成了他者的嫁衣裳,《木兰》、《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等洋动漫出口转内销,赚取中国巨额的经济利益、掠夺中国文化资源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不说,在意识形态方面,对我们的青少年代的审美情趣、价值理想、思想观念等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国产动漫沦落到如此尴尬、颜面无存的境地,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它舍本逐末,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对现成的丰饶的民间文学资源整合创新不够,没有正确处理好本土化、国际化、审美化、现代化、人文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考察中外动漫艺术发展史可以清楚看到,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文学资源是各国动漫艺术创作的源头活水,美国和日本等动漫强国开掘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本土的和域外的),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早期国产动漫注重民族文化资源的运用与创新,因此被誉为“中国学派”。然而,当下的国产动漫迷失了民间文学传统,导致民族化的失忆、国际化的失语。振兴国产动漫,实现困境中的突围,应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民间文学资源召唤着国产动漫艺术,它具有多重价值和功能:作为政治资源坚守动漫艺术民间立场、作为经济资源创造动漫艺术商业价值、作为文化资源彰显动漫艺术本土身份、作为教育资源传扬动漫艺术民族精神、作为艺术资源激发动漫艺术文化创意、作为娱乐资源提升动漫艺术喜剧品格。当下,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民间文学资源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必然,有着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国产动漫在民间文学资源的表层形式方面,除了借鉴吸收民间文学资源多元化、多样性的民间艺术和民间叙事两方面的艺术形式之外,更重要的也是更能出彩的,是对民间文学资源的深层次内涵即幻想性的诗性思维、民族性的民俗传统、普适性的道德情操、大众化的民间立场、模式化的叙事范型、娱乐化的喜剧精神的整合创新。国产动漫在对民间文学形与神全方位的整合创新过程中,应以现代化的本土化为根基,以审美化的人文化为旨归,以国际化的产业化为方向,将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兼顾并重、情感艺术与技术理性交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惟其如此,才能打造文艺精品,弘扬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彰显民族身份,扞卫文化安全,抗击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创造经济效益,产生社会效应,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经济;开启儿童智慧,重视寓教于乐,培育国民创造想象能力。这样,造福于人类社会,自立于世界动漫艺术之林。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这两门综合性艺术结合起来进行应用性研究,是个新的探索和开掘。本文主要以民间文学为出发点和观照点,审视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共有的特质和契合点,研究在全球化语境下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互动关系,以期借用动漫艺术这一高新技术、表现方式、艺术手段和大众传播媒介,实现民间文学资源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创造性转换,在实践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提供借鉴经验;另一方面,为动漫艺术的现代发展和整合创新指明前进方向和根本出路,提供理论指导。在微观操作层面,国产动漫艺术走民族化发展道路的口号,虽然已经提了很多年,但是究竟怎么整合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只有笼而统之的宏观叙述,不见具体化操作指南。本文着力解决动漫艺术如何对民间文学这种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借鉴融合、开掘创新的问题,这对动漫文化创意产业实践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也是一种实践探索。同时,在民间文学本体研究层面,重中了民间文学的文学性、艺术性、审美性,这对学界过分倚重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而漠视了民间文学作为文学的本质属性,起到一定的反拨和启示作用。
熊威[7](2011)在《社会网络的资本化 ——广州化隆拉面馆从业人员的民族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广州青海化隆拉面馆从业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一少数民族城‘市农民工职业群体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建立自己的社会交往网络,开设拉面馆的现实。目前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是学界的热点,但是对于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职业群体移动到城市,并在城市开展相对独立、封闭的社会网络,并使之与城市的社会生活相适应,以促进自己社会经济文化生活需要的研究却鲜有人问津。本文旨在通过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来透视化隆拉面馆从业人员如何在广州构建自己社会网络的过程,并且借助于这种社会网络开设拉面馆,获得经济上支持和人的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又是在体现国家、社会、宗教、组织等各种关系的互动中获得的,从另一方面这种互动又构成了社会网络的一部分,开始在资本化的过程中获得新生。此良性的运转颠覆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建构起新的社会资本体系;也正是这种新的社会资本体系萌芽了一种全新的文化机制,当然这种文化机制既是对旧有文化的创新,也是继承;诞生在原有乡土文化之上、适应新的社会条件的否定之否定。只有以对化隆拉面馆从业群体内在文化机制的研究为核心,才能解释这个独特的少数民族群体如何来到城市,并生存下来,以及他们的这种变化是否具有可复制性。从这一点来说,也是我国少数民族得以新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推而广之,中华文明在落后中变异,在变异中新生,之所以生生不息的源泉。基于这一研究意识,本文选取化隆县外出务工人员在广州开设拉面馆这—事件和空间上的关联作为调查点,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探求这群化隆少数民族农民如何聚集到广州,自发有序地按照一贯的操作规律开设其拉面馆,并最终形成有共同认识、共同生活习惯和共同文化背景的社会网络;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适应社会、把准市场经济的脉搏的核心是社会网络资本化。正是由于这一点,随之而来的城市适应和文化变迁都随之而变,变得一切都那么的顺理成章。本文抓住“开设拉面馆”这一线索,叙述并讨论了这一群体所联系的社会网络有关因素,并且,通过展示这些拉面馆从业人员生活各个侧面,包括与之相关的国家机关之间的交流,反映那些支撑和维护其社会网络变迁的背后文化机制。为获得网络资本化过程中化隆拉面馆从业群体的可靠材料,本研究选择了多地点与多个案的田野调查与比较研究方法,以复杂的城市和相对简单的农村社会为调查点,摸索化隆拉面从业群体在化隆和广州两点生活网络的不同与内在关联。此次调查共持续了一年零四个月,让我有较为充裕的时间与调查对象相处,获得他们的信任与认可。同时,较长时间的田野工作也让我有多次的反思,较好的把握了本文的主线索。总而言之,本文希望通过多点民族志写作的方式,通过展示这个独特群体在广州生活的真正面貌,来揭示本质上支撑他们的与社会互动的文化机制。
张莫,王小波[8](2009)在《天使投资:羽翼难丰谁来呵护》文中研究说明对于自己屡次被“忽悠”的经历,张涛至今记忆犹新。作为北京高创天成国际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的总裁,他多次为其孵化器旗下的小企业牵线搭桥吸引投资,往往开始觉得挺“有戏”,但一到关键时刻,投资方就没了下文。“经常是我这边挺热情,可对方真正想投的不多,大多数投资方?
徐炳胜[9](2009)在《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考》文中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战略,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是推进这一国家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上海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较齐全的金融市场体系,但金融市场发展还面临着市场间发展不均衡、产品较为单一、间接融资比例偏高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现有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市场类型层次化、产品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发展国际化、运行规范化、监管服务化建设。
崔永华[10](2008)在《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规划,作为从国家层次促进和引导科技发展的重要举措,20世纪20年代首次在前苏联成功实施以来,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世界范围的科技与经济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过去长期采取的对科技发展不干预政策,纷纷制定科技规划或科技计划,大幅度增加研究开发支出,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定了八次重大科技规划。从中国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看,这些相继制定的“科技规划”虽反映着各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等方面的需求和战略选择,但其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相差很大,相比之下,1956年和1986年颁布的科技规划较为成功。但是,关于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包括政策史和思想史)的研究,而对科技规划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尝试突破科技史的研究范围,采用“线上串珠”方式,以历史进程为线索,在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四个系统的框架下,对建国以来五个时期的科技规划递嬗和个案进行历史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以资益于我国当代。科技发展规划是以科技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科技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勾画未来科技发展以及以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蓝图,并通过规划的实施来推动这一蓝图的实现。科技规划的目标、期限、涉及范围、组织实施的机构和方法、评估与调整是构成科技规划的五大要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科技规划体制基本上是因循前苏联的科技规划模式。但是由于不断的政治运动的干扰,我国科技规划体系从未达到与前苏联同等周密完善的程度。“一五”计划顺利完成以后,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双百”方针,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推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出现了新中国科技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56年科技规划成功实施的主要原因,包括:国家化的科学建制、高效的动员机制、留学生的作用、前苏联的援助、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忱和艰苦奋斗精神。这次科技规划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有突出国防重工业、轻视基础研究、农业付出沉重代价等局限性。自1957年夏起,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运动波及到科技规划的实施。一是来自国内。反右扩大化,使被错划为右派的科技人员受到压抑,“双百”方针受到损害;“大跃进”运动中大闹技术革命使科技事业元气大伤。二是来自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助合同。中央在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科技战线也随即进行调整,颁布“科技宪法”,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十年规划》(1963-1972)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规划方向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切实可行,执行措施有力,对指导我国科技事业的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历史作用。国防科技规划特别是“两弹一星”取得巨大成功。“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使规划的执行基本陷入停顿,但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和为实现《十年科学规划》所制定的一些措施,其发生作用的时间并不局限在执行规划的那三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十年科学规划》一直影响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科技规划由“冒进”与调整逐步转变为比较完善的规划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1978年,面临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邓小平成为科技事业的领路人,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拔乱反正,唤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反映出的浮躁和不切实际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国人对于现实认识的深入,1982年对于“八年规划”的全面调整,也就不难理解了。回溯“八年规划”的制定及其调整。从八年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科技和经济互相脱节,没有很好倾听经济专家的意见,没有真正吸收经济专家来参与科技规划制定,也就难以搞好科技规划。只有经济和科技部门共同努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规划,才能真正做到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国家确立了“依靠”、“面向”和攀高峰的科技发展方针。90年代,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落实这一战略。世纪之交,面对知识经济浪潮,我国科技政策进行了新的调整与完善,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时期制定实施了多个科学规划,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把科技工作部署为四个层次,真正形成了全面而趋于完善的科技规划体系,即远景规划(15年)→5年滚动计划→专项科技计划→年度计划。其中,《1986-2000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影响深远,较为成功。这一规划摒弃“赶超”战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科学技术体系。突出特点:一是强调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二是技术政策的颁布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迅速广泛地应用于生产;三是相继出台了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推动高技术产业化的火炬计划、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支持基础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计划,保证了规划的实施,为国家管理科技活动、配置科技资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科学和技术R&D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加快。加入WTO后,中国的开放速度进一步加快,需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自己的创新和突破,从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特点包括:第一,明确国家目标,即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大的科学和技术支持。第二,突出战略重点,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第三,重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第四,强化制度创新。第五,体现区域特色。第六,注重开放环境,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中找到中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位置。同时,规划制定的过程面向国际开放。第七,鼓励公众参与,使得规划制定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本文最后从共性与变化、时间维度、偏误现象等几个角度对建国以来重大科技规划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技规划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的几点建议:重视技术预见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服务国家目标,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系统,加强科技规划法制化和程序化建设,建立和完善评估体系和评估制度等。
二、看看人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看看人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范围 |
三、研究重点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现代媒介分析研究 |
二、影像与景观社会的研究 |
二、媒体奇观问题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思路的创新 |
二、观点的创新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一、学科研究 |
二、文献分析 |
三、演绎推理 |
第一章 、当前动画奇观之滥觞 |
第一节 、景观与奇观的概念重建 |
一、概念原意——社会生产方式结构的导向 |
二、衍生条件——文本交互在数字网络中的进化 |
三、理念重建——文本主体与话语权力的分解 |
第二节 、媒介融合环境中的泛动画 |
一、泛动画的外因——虚拟现实的后读图时代 |
二、泛动画的内因——数字基因的动画影像 |
三、泛动画的特征——奇观堆积的虚假真实 |
第二章 、动画奇观的内部构建 |
第一节 、非线化的文本逻辑 |
一、世界观多层异化 |
二、叙事要素游移 |
三、趣味娱乐反讽 |
第二节 、常态更迭的图像语素 |
一、全球化符号消费 |
二、瞬间式情感传递 |
第三节 、内爆的表义系统 |
一、传播——交互与航行 |
二、样式——消解与重构 |
三、内容——改写与再造 |
四、评判——道德与伪善 |
第三章 、动画奇观的外部延展 |
第一节 、产业奇观的延展 |
一、产业延展的基础 |
二、大数据下的影视娱乐 |
(一)感官与情怀的院线社交 |
(二)当下主义弥散的动画番剧 |
(三)病毒式营销的短视频 |
三、互联网产业赛博空间的化身 |
(一)虚拟的代言 |
(二)符码的互动 |
(三)现实的二元 |
第二节 、新艺术生态的延展 |
一、主题内容的延展 |
二、言说空间的延展 |
三、价值内涵的延展 |
第四章 、本土语境下动画奇观的深层读解 |
第一节 、文化政治的冲突与调和 |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分层弥合 |
二、新文化权力的生态构建 |
第二节 、文化霸权的争夺和渗融 |
一、他者认同的矛盾 |
二、在地元素的整合 |
第三节 、当下本土动画审美范式的塑形 |
一、技术唯美的现状 |
二、根茎思维下的发展格局 |
结语 |
附录一:本文图录 |
附录二:各章思维导图 |
附录三:“第四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部分实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相关学术成果 |
致谢 |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研究综述 |
1.2.1 必要性的研究 |
1.2.2 管理现况研究 |
1.2.3 管理优化问题研究 |
1.2.4 类似公共设施项目建运管理的研究 |
1.2.5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1.6 本章小结 |
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现状概述 |
2.1.1 国外建设运营现状 |
2.1.2 国内建设运营现状 |
2.2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分类 |
2.2.1 国外管理模式 |
2.2.2 国内管理模式 |
2.3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模式评价 |
2.3.1 评价指标选取 |
2.3.2 评价模型构建 |
2.3.3 管理模式分析评价 |
2.4 地下管廊建设运营管理主要问题梳理 |
2.4.1 管理模式 |
2.4.2 融资渠道 |
2.4.3 投资控制 |
2.4.4 后期运营 |
2.4.5 政策法规 |
2.5 本章小结 |
3 地下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点 |
3.1 市场化运作的前提分析 |
3.1.1 法律权属关系 |
3.1.2 经济学属性 |
3.2 M&S模式的构建 |
3.2.1 M&S模式的理念 |
3.2.2 M&S模式运作的机制设计 |
3.3 M&S模式的评价 |
3.3.1 与传统模式的对比 |
3.3.2 传统模式的案例分析 |
3.3.3 管理模式历史发展分析 |
3.4 M&S模式运行的关键探索 |
3.4.1 运行和管理的特点分析 |
3.4.2 融资方式 |
3.4.3 投资控制 |
3.4.4 收费定价 |
3.4.5 法规制度政策 |
3.5 本章小结 |
4 实现M&S模式的融资策略研究 |
4.1 市场化运作资金来源分析 |
4.2 市场融资渠道的探寻 |
4.2.1 融资形式分析 |
4.2.2 融资模式识别和运作流程 |
4.2.3 网络融资方式 |
4.3 融资风险的控制 |
4.3.1 融资风险分析 |
4.3.2 融资风险因子的筛选 |
4.3.3 融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 |
4.3.4 基于熵值法的融资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
4.3.5 融资风险控制因子的重要程度评价 |
4.3.6 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5 运作M&S模式的投资策略研究 |
5.1 建设投资控制分析 |
5.2 投资控制的关键环节找寻 |
5.2.1 投资规划环节 |
5.2.2 投资决策环节 |
5.3 投资路线规划 |
5.3.1 模拟退火蚁群算法模型构建 |
5.3.2 地下管廊建设路线优化控制 |
5.3.3 案例试算 |
5.4 投资选型决策 |
5.4.1 鱼聚决策模型构建 |
5.4.2 投资决策控制 |
5.4.3 案例试算 |
5.5 本章小结 |
6 推动M&S模式的资金回收策略研究 |
6.1 效益管理概述 |
6.2 管理效益分析 |
6.2.1 费用效益主体 |
6.2.2 定价经济理论 |
6.2.3 费用估算和补偿 |
6.3 收费模型和使用策略的提出 |
6.3.1 综合费定价影响因子识别 |
6.3.2 综合收费定价模型的构建 |
6.3.3 费用模型使用策略的辨析 |
6.4 本章小结 |
7 保障M&S模式的外部环境策略研究 |
7.1 外部环境的含义 |
7.2 公共政策的梳理 |
7.2.1 国家层面 |
7.2.2 标准规范 |
7.2.3 现有政策的管理范围 |
7.2.4 现有政策的不足 |
7.3 公共政策的完善 |
7.3.1 成立专门机构 |
7.3.2 公共政策导向 |
7.3.3 政策体系构建 |
7.4 运作绩效评价体系的制定 |
7.4.1 国家层面 |
7.4.2 地方层面 |
7.4.3 公司层面 |
7.5 本章小结 |
8 工程应用 |
8.1 工程概况 |
8.2 运作机制 |
8.2.1 建设运营 |
8.2.2 考核机制 |
8.3 规划实施方案 |
8.3.1 总体系统布局 |
8.3.2 项目布局 |
8.4 投融资方案 |
8.4.1 建设资金计划 |
8.4.2 资金来源情况 |
8.5 项目三大片区地下管廊管理模式及策略应用 |
8.5.1 中心城区地下管廊 |
8.5.2 郑东新区白沙组团地下管廊 |
8.5.3 航空港商务区园博园片区地下管廊 |
8.6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当前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同融资形式对比 |
附录2 归一化矩阵 |
附录3 地方层面地下管廊相关政策文件汇总 |
附录4 Z市PPP项目支出比例表 |
附录5 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框架结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框架结构 |
四、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背景 |
一、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一) 时代主题的转换 |
(二) 时代主题转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 |
二、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
(一)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 |
(二)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三、 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 |
(一) 新科技革命的特征 |
(二) 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
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一)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动因及特点 |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道路 |
一、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成因 |
(一) 时代主题的客观需求 |
(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三)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的需要 |
(四) 回应“中国威胁论”的需要 |
二、 和平发展道路的形成 |
三、 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
(一) 利用世界和平促进中国发展 |
(二) 利用中国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
四、 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开放发展道路 |
一、 开放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
(一) 总结历史教训的必然结论 |
(二)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
(三)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 |
(四) 国际比较后的主动选择 |
二、 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
(一) 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 |
(二) 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
(三)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 实施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一)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二) 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合作共赢发展 |
(三)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新发展道路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性特征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
(一) 利用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三) 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价值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活力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经验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 |
(一) 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
(二) 走独立自主的开放发展道路 |
(三) 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发展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促进世界和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我国弱势高校的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趋势 |
2.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分化 |
2.2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容量与地方高校的发展空间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弱势高校群体 |
3.1 弱势高校群体现状描述 |
3.2 弱势高校群体的典型特征 |
3.3 弱势高校群体对高等教育系统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制度分析:制度环境在弱势高校形成中的影响 |
4.1 制度环境生产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 |
4.2 经济资本的贫乏者:国家重点建设政策拉大了重点高校与非重点高校之间的差距 |
4.3 社会资本的守望者:国家行政权力逐渐减弱背景下的中心——边缘结构 |
4.4 象征资本的被边缘者:制度环境对合法性秩序的重建 |
4.5 制度环境对弱势高校的作用方式:弱意义上的强制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5 结构分析:精英大学在弱势高校形成中的影响 |
5.1 精英大学资源垄断的隐蔽性 |
5.2 精英大学建构高等教育场域的逻辑规则 |
5.3 合法性机制的动态演变:社会价值观与逻辑规则的同构 |
5.4 精英大学建构的逻辑规则在弱势高校中是如何实践的:模仿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6 行动者分析:弱势高校自身策略选择的影响 |
6.1 制度化的意外后果:信息不对称中的机会主义 |
6.2 组织结构的无序化倾向 |
6.3 角色混沌下与区域利益的分离 |
6.4 弱势高校“位置感”缺失 |
6.5 弱势高校的非理性行为产生无组织力量,进而诱发功能异化,使组织走向生存困境 |
6.6 本章小结 |
7 弱势高校发生机制的综合分析 |
7.1 弱势高校发生过程的机理描述 |
7.2 弱势高校发生机制的本质探讨:大学组织的系统哲学 |
8 结语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附录 2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
附录 3 “211 工程”高校办学规模 |
附录 4 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1977-2012 年 |
附录 5 2010 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高校分布情况 |
附录 6 调研访谈提纲 |
附录 7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
(5)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的界定 |
1.2.1 高新技术的内涵 |
1.2.2 高新技术产业的涵义 |
1.2.3 资本市场的内涵 |
1.2.4 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创新模式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发达国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模式 |
2.1 美国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融资模式分析 |
2.1.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美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
2.1.2 美国资本市场主要融资方式 |
2.1.3 美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主要模式 |
2.1.4 主要启示 |
2.2 日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模式分析 |
2.2.1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2.2 日本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
2.2.3 日本资本市场主要融资方式 |
2.2.4 日本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主要模式 |
2.2.5 主要启示 |
2.3 韩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模式分析 |
2.3.1 韩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现状分析 |
2.3.2 韩国资本市场现状分析 |
2.3.3 韩国资本市场主要融资方式 |
2.3.4 韩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主要模式 |
2.3.5 主要启示 |
2.4 各国模式的比较、评价和借鉴 |
2.4.1 各国模式的比较和评价 |
2.4.2 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调研分析 |
3.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分析 |
3.1.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间比较 |
3.2 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宁波已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分析 |
3.3.2 宁波市未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分析 |
3.3.3 宁波科技型小企业(孵化器内企业)分析 |
3.4 高新技术产业化融资的案例分析 |
3.4.1 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 |
3.4.2 宁波当地创投机构 |
3.5 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与资本市场互动分析 |
第4章 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系统分析 |
4.1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特征 |
4.2 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的风险特征及其融资环境 |
4.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分析 |
4.4 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系统控制分析 |
第5章 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区域产权市场的构建及其一体化研究 |
5.1 产权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1 产权市场、风险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理论分析 |
5.1.2 模型与数据说明 |
5.1.3 产权交易与风险投资关系分析 |
5.1.4 模型估计 |
5.1.5 结论 |
5.2 构建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
5.2.1 构建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制度环境逐步健全 |
5.2.2 企业融资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两旺 |
5.2.3 构建区域性产权市场的现存组织准备充分 |
5.3 区域性产权市场的发展路径选择 |
5.3.1 对现有产权交易中心进行市场化改造,打造区域产权市场雏形 |
5.3.2 逐步完善区域产权市场功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多种要求 |
5.3.3 不断提升区域产权市场层次,推出衍生交易产品 |
5.4 建立共同产权市场的可行性实证分析——以长江流域为例 |
5.4.1 产权交易市场案例分析 |
5.4.2 我国产权交易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 |
5.4.3 一体化实证分析 |
5.5 长江流域产权一体化市场构建主要对策 |
第6章 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债券设计 |
6.1 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的设计 |
6.2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企业资产价值波动随机模拟分析 |
6.2.1 基本假设 |
6.2.2 随机建模及其参数设定 |
6.2.3 基本结果 |
6.3 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的可行性分析 |
6.3.1 大样本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设计 |
6.3.2 有限样本条件下高新技术产业化债券的风险分析 |
6.4 分析 |
6.5 金融危机条件下宁波科技贷款证券化的实证分析 |
6.5.1 数据整理与bootstrap抽样 |
6.5.2 企业价值年波动率估算 |
6.5.3 科技贷款证券化的随机模拟 |
6.6 关于债券的相关刘策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
致谢 |
附录:贷款证券化可行性分析过程 |
(6)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主体内容与研究价值 |
一、主体内容 |
二、研究价值 |
第三节 主要理论与研究方法 |
一、主要理论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特色与创新 |
一、独特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
二、新的观点和理论发展 |
三、运用新材料 |
第五节 关键术语界定 |
一、资源、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
二、资本、动漫、国产动漫、动漫文化、动漫产业、创意产业 |
第二章 民间文学资源——动漫艺术的源头活水 |
第一节 美、日动漫强国开掘民间文学资源谱写华章 |
一、美国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二、日本动漫开掘民间文学资源呈现的民族特色 |
第二节 "中国学派"融合民间文学传统造就辉煌 |
一、"中国学派"探民族风格之路 |
二、"中国学派"民族化的成功之道 |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的不解之缘 |
一、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艺术宝库 |
二、民间文学作为动漫的文化资本 |
第三章 当下国产动漫艺术对民间文学传统的迷失 |
第一节 民族化的失忆 |
一、不中不洋的《魔比斯环》 |
二、中为洋用的《功夫熊猫》 |
第二节 国际化的失语 |
一、黯然无亮的《宝莲灯》 |
二、有形无神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
第三节 困境中的突围: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一、动漫受众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
二、突围之策:以内容为王、重塑民间文学传统 |
第四章 民间文学资源转化为国产动漫资本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必要性 |
一、时代趋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身份确立 |
二、内在要求:动漫艺术在民族化基础上的内涵发展 |
第二节 重要性 |
一、文化功能: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实力 |
二、商业价值:创造经济效益、推动文化创意产业 |
第三节 可能性 |
一、本体层面:相同或相似的特性 |
二、政策层面:动漫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
三、操作层面:大众传媒和数字化技术 |
第四节 紧迫性 |
一、内忧:民族化的没落与迷失 |
二、外患:洋动漫的冲击和挑战 |
第五章 国产动漫对民间文学从形到神的借鉴融合 |
第一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表层叙事形式 |
一、神话——严肃神圣的叙事形式 |
二、传说——口述历史的叙事形式 |
三、民间故事——世俗娱乐的叙事形式 |
四、民间叙事长诗——吟咏歌唱的叙事形式 |
第二节 国产动漫与民间文学深层文化内蕴 |
一、幻想性的诗性思维 |
二、民族性的民俗传统 |
三、普适性的道德情操 |
四、大众化的民间立场 |
五、模式化的叙事范型 |
六、娱乐化的喜剧精神 |
第六章 从民间文学资源到国产动漫资本转化的现实路径 |
第一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民族特色与全球视野兼顾 |
第二节 审美化与现代化:情感艺术与理性技术交融 |
第三节 人文化与产业化: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并重 |
第七章 《MULAN》:民间文学资源创造性转化为动漫产业资本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形神兼具:对中国民间文学资源表层形式与深层内涵的整合开掘 |
二、内外双修:本土化与国际化、审美化与现代化、人文化与产业化的交融 |
三、《Mulan》对国产动漫的深刻启示 |
结语 民间文学资源与国产动漫艺术整合创新的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民间文学13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附录2:动漫受众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社会网络的资本化 ——广州化隆拉面馆从业人员的民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走进化隆 |
一、化隆生态经济和人文环境 |
二、群科镇向东村 |
三、走出化隆 |
第三章 友谊、亲情与合作 |
一、血缘、地缘与教缘 |
二、传统社会关系的演化 |
第四章 广州化隆籍拉面从业人员特征 |
一、广州市化隆拉面经营群体的民族学特征 |
二、广州市化隆拉面经营群体的社会学特征 |
第五章 社会网络的资本化(一):拉面馆老板 |
一、融资、找店面、办证、装修 |
二、办证 |
三、装修、开业庆典 |
四、经营 |
五、管理 |
六、观念转变 |
七、休闲、生活 |
第六章 社会网络的资本化(二):拉面馆工人和老板的家属 |
一、拉面师傅 |
二、小工 |
三、汉族师傅 |
四、拉面馆老板的家属 |
第七章 社会网络的资本化(三):阿訇 |
一、阿訇的宗教身份 |
二、阿訇作为调解主任 |
三、阿訇的总结 |
第八章 政府部门的管理 |
一、化隆住穗办事处 |
二、广州市政府主管部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9)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融市场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内容 |
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有利于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
三、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发展现状 |
四、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路径分析 |
1. 金融市场的类型层次化 |
2. 金融市场的产品多样化 |
3. 金融市场的主体多元化 |
4. 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化 |
5. 金融市场的运行规范化 |
6. 金融市场的监管服务化 |
(10)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科技规划的概念 |
二、选题的论据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五、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六、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首次科技规划成功实施 |
第一节 新中国首次科技规划的背景 |
一、冷战国际环境和“一边倒”外交政策 |
二、“一五”计划与大规模工业建设 |
三、现代技术革命和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 |
第二节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与执行 |
一、中国科学院制定发展规划 |
二、“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 |
三、十二年规划的制定 |
四、十二年科学规划的内容与特点 |
五、十二年规划的执行 |
第三节 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成功因素分析 |
一、科学活动全面纳入国家目标 |
二、留学归国人员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 |
三、新体制下的奖励制度 |
四、苏联的国际主义援助 |
第四节 十二年规划的历史贡献与几点反思 |
一、科学技术宏观管理的“规划模式” |
二、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 |
三、科技管理体制的形成 |
四、几点反思 |
第二章 “文革”时期科技规划实施与中断 |
第一节 十年科技规划的背景 |
一、国内经济危机与中苏关系恶化 |
二、反右扩大化、“大跃进”与技术革命运动及其影响 |
三、“科学十四条”与“脱帽加冕”——科技战线的调整 |
第二节 十年科技规划的制定 |
第三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实施与中断 |
一、编制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
二、制定发展科学技术的若干政策条例 |
三、第三个五年计划 |
四、十年规划实施取得的成绩 |
第四节 《十年科学规划》的特点及其影响 |
一、自力更生的思想 |
二、赶超战略的调整 |
三、强调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 |
第五节 “两弹一星”工程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反思 |
一、“两弹一星”工程——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突出成果 |
二、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意义的“大科学”体制 |
第三章 1978年前后科技规划“冒进”与调整 |
第一节 1978年前后科技规划的内外环境 |
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 |
二、科学技术事业遭受严重摧残 |
三、国内经济建设的恢复与“新冒进” |
第二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制定 |
一、《汇报提纲》关于制定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设想 |
二、《八年规划》的制定过程 |
三、《八年规划》中提出的奋斗目标及其内容 |
四、《八年规划》承袭了“文革”前的赶超思想 |
第三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调整 |
一、国家经济目标的调整 |
二、对《八年规划》的批评和重新估价 |
三、确定科学技术发展新方针 |
四、1982年调整《八年规划》 |
第四节 八年科技规划的教训与反思 |
一、以科技工作者为主制定规划会带来局限 |
二、经济专家应参与科技规划的制定 |
第五节 科技规划对农业技术现代化的作用 |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
第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形成的背景 |
一、政治精英主导下的改革 |
二、社会主义的挫折与市场化改革浪潮 |
三、从国防到经济的科技发展动力转变 |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战略转移和科技体制改革 |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历程 |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构成分析 |
一、远景科技规划的制定与调整 |
二、5年科技攻关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三、专项科技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
四、科技规划体系的完善 |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技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五章 21世纪初期中国科技发展规划与战略选择 |
第一节 当代科技规划发展的国际态势 |
第二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背景与意义 |
一、整体发展目标: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二、经济发展阶段: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区间 |
三、总体判断:中国科技发展形势与任务 |
第三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制定过程 |
一、制定程序的变化 |
二、《规划纲要》主要内容 |
三、规划制定前后的争议 |
第四节 2006-2020中长期科技规划与战略选择 |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选择 |
二、“自主创新”:战略基点 |
三、重点突破:战略部署 |
四、政策要点:战略保障 |
第五节 关于如何实施《规划纲要》的思考 |
第六章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整体分析与建议 |
第一节 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整体分析 |
一、科技规划共性与变化分析 |
二、科技规划时间维度分析 |
三、科技规划制定主体及模式分析 |
四、科技规划偏误现象分析 |
五、科技规划局限性分析 |
第二节 对未来科技规划的几点建议 |
一、重视技术预见在科技规划中的作用 |
二、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要服务国家目标 |
三、构建基于Web Services的科技规划专家咨询系统 |
四、加强科技规划法制化和程序化建设 |
五、建立中长期科技规划评估体系 |
参考文献 |
读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看看人家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媒介融合语境下之动画奇观研究[D].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模式及其关键策略研究[D]. 陈晓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12)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曹胜.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8)
- [4]我国弱势高校的发生机制研究[D]. 徐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0)
- [5]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 荆娴. 东华大学, 2011(06)
- [6]从资源到资本 ——民间文学与国产动漫的整合创新研究[D]. 徐金龙.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7]社会网络的资本化 ——广州化隆拉面馆从业人员的民族学研究[D]. 熊威. 兰州大学, 2011(06)
- [8]天使投资:羽翼难丰谁来呵护[N]. 张莫,王小波. 经济参考报, 2009
- [9]完善上海金融市场体系的思考[J]. 徐炳胜. 经济研究导刊, 2009(16)
- [10]当代中国重大科技规划制定与实施研究[D]. 崔永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6)
标签:地下管廊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动漫设计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