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华[1](2021)在《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指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宝库。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图景与喜怒哀乐。每每吟诵时,古人的智慧与趣味总会跃然纸上,令人向往。文言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随着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衔接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言文实际教学过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阻碍了文言文教学的流畅衔接。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流畅衔接,论文以山东省曲阜市中小学教学实践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东省曲阜市两所中小学进行系统地调查,分析、归纳出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衔接的有效策略。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以及方法,并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和“文言文教学衔接”这两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不仅对论文所涉及的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还对衔接工作的实施依据与价值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以问卷的形式,就文言文教学现状及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情况,对山东省曲阜市两所学校的师生进行了详细调查。第四部分基于前一部分调查内容的汇总,主要从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学校教学管理三个维度,对教学衔接中现存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系统地归纳与分析。第五部分在以上几部分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这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教学内容层面的衔接改进主要从研读课程标准、聚焦文言选文、把握题目差异这三方面入手;“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主要涉及对学生的衔接指导、增强方法连续性、制定衔接计划以及建构衔接思维导图;针对教学管理层面的衔接提出应该从加强中小学校际互动、推广文言文成长记录袋、实施衔接课教学机制这三方面着手。在第六部分中,根据第五部分所提出的具体措施,进行了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课示例,通过课前导学案以及教学方案设计,尝试为文言文教学衔接课的实施提供一些思路。
江雪[2](2021)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部编版语文教材在全国的使用,古诗词被大力提倡,更多数量的古诗文被选入教材之中,其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加凸显。而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诗词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提高审美能力,更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小学和初中两个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却存在着衔接不畅、断层横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内容与情感,阻碍理解力和审美力的发展,从而影响学生传统文化的知识积淀和教学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这便要求各学段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有重点地把握教学的相关性,恰当地做好教学衔接,以便顺利完成小升初的过渡,并且为学生奠定一个良好的诗词基础。本篇论文立足这一点,通过调查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况、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现状,对比课标要求,在符合中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梳理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整理分析原因,探寻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改进中小学古诗词衔接教学的策略。
常明[3](2021)在《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探究 ——以郑州市中小学为例》文中提出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颁布以来,教育界就十分重视“九年一贯”的教育理念,因此语文学科的衔接性教学也逐年受到了重视。而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教学衔接性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小升初阶段的文言文衔接性阅读教学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文言文的衔接性教学出发,在分析总结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了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的方法,针对郑州市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的课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在当地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过程中,存在中小学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和教学实施中的不衔接、教材编选和使用的现实差异、中小学教师的衔接问题、小升初阶段中小学学生的衔接差异、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造成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造成衔接性问题的原因,笔者从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具体措施有深入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合理安排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加强教研,提升衔接成效;家校联手,开拓教学视野;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改善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的现状,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衔接性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中小学文言文学习阶段的过渡。
王惠娜[4](2021)在《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文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一个连续、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这个系统里又划分出不同的学段,学段之间相互联系又有所差异。因此,就产生了教学衔接问题,写作教学也产生相应的衔接问题。基于中小衔接研究七年级写作教学,能提高七年级写作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由六年级升至七年级,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指导,就不能实现顺利过渡,写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也不能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得不到很好的发展。笔者深入教学一线,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小学衔接视角下的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联系理论,分析教学目标和教材,结合实际分析了导致中小学写作教学对接不畅的原因,提出了相关的写作教学策略。本文第一章梳理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和教材写作板块,找到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突破口。第二章是对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的调查,了解到七年级学生存在写作不适应问题,而教师在写作教学方面不得要领也加剧学生不适应现象。究其原因有源于教学意识形态的,也有源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写作能力断层。第三章提出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首先要转变观念,构建起基于中小学衔接的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其次,要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写作内驱力;因材施教,关注写困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第三,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写作过程指导,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读者意识,以期达到促进学生综合写作能力衔接的目的,提高学生写作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构思能力、文体运用能力和修改能力。
杨希[5](202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榆林市中小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如何衔接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未被解决却常常被人们忽视的一个问题,事实上,有很多在小学阶段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一旦进入初中以后,语文学习就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跟不上语文老师的上课节奏,成绩出现大幅下降,逐渐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以,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让学生平稳顺利地从小学过渡到初中,是当前语文教育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此课题希望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研究,寻找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衔接的有效途径。本课题研究主要由引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由及意义、目前的研究情况、研究内容和方法。主体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意义,包括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意义。第二部分是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笔者分别对榆林市三所小学的部分六年级学生和老师、三所中学的部分七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教师的教学观念、衔接意识、教学方法六个方面发现了中小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减退,语文学习习惯不良,语文学习方法不当;语文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衔接意识淡薄,教学方法落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二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难易跨度大;三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区别;四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不一致;五是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巨大的差异;六是学段自身存在差异。第三部分是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改进策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研读课标,把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结合;二是熟悉中小学语文教材,找准衔接点;三是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四是关注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衔接;五是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培养习惯,指导学法;六是加强语文教研交流,推广九年一贯制。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之处。
黄佩[6](2021)在《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民需要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和数据分析的能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随机现象又与概率内容息息相关。统计与概率内容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以数据分析为核心,而概率又为人们从不确定性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提供方法。各个学段知识的衔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内容,通过探究中小学“统计与概率”内容的衔接之处,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和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参考。基于相关教育理论,通过文本分析法,结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析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和普通高中人教A版数学教科书中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再通过比较研究法将不同学段的“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以高中教科书中的知识为主,在初中和小学教科书中追溯与之对应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寻找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编写一些教学设计以供中小学教师参考。通过研究得出中小学教科书“统计与概率”知识衔接情况:从整体来看,随着学段的增长,教科书中的知识量显着增加,知识面趋于集中化,知识结构也更加具有条理性;从知识点来看,高中阶段在“统计与概率”模块下的相关知识,大部分可以在初中和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模块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也有一些是和其他模块的知识直接衔接的,如“数与代数”模块;除知识内容的衔接之外,中小学“统计与概率”的衔接还体现在有些在低年级学段就已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在高年级段依然重要。
徐彦腾[7](2021)在《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新课程标准强调了义务教育课程中内容的统一性、整体性,数学作为其中的一门学科也承担着相应的任务。然而,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还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各方面过渡衔接是否顺畅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直接影响。因此,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搜索整理关于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相关文献,结合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详细调查了目前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策略。本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已有的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和解决程度。然后针对小学与初中数学学习衔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利用问卷法、访谈法分别对当地的七年级学生和六、七年级的教师进行调研,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其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衔接不畅现象,中学上课时间没有小学充足,学生遇到和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感到信心受挫,加上教学内容跨度大,原来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初中数学课,数学课思考的方式不同等,都会对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初中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后通过教学实际案例剖析问题,分析问题得出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不紧密的原因:第一,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思维衔接不紧密;第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内容衔接不紧密;第三,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教学方法上衔接不紧密;第四,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在学习方法上衔接不紧密。最后,提出四个改进的策略:第一,注重学习思维的衔接;第二,注重教学内容的衔接;第三,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第四,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依据提出的四个改进策略设计实际教学案例,实践证明我们的策略是有效的,能够减少小升初学生数学学习衔接障碍。对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问题的研究一直在持续,中小学教师也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交流、多教研,通力合作,使学生在中小学数学的学习衔接上更顺畅,也更好的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
陈曼利[8](2020)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文中提出中小学法治教育衔接是从教学上将两个学段阶段进行连接,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法治内容连成一个整体的衔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法治教育的一线阵地,是将中小学法治教育进行教学衔接的关键。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从一年级到九年级都必学的课程。小学的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树立规则意识,让更好地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初中的教育目标是学习更专业的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小学的法治教育教学是初中法治教育的地基,初中法治教育是小学法治教育的深入和拔高,小学法治教育与初中法治教育的衔接能够更好地促进法治教育的教学成效,实现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本论文是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现状,找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最后给出自己的建议,主要是通过关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内容、课堂情况,分析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在教学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对法治教育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作用,促进法治教育从小学到初中的教育教学衔接。笔者先通过搜索引擎收集大量文献,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关于法治教育、中小学衔接教育和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衔接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访谈法,分别对中小学的教师、学生尤其是处于中小学衔接阶段的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想法和看法,进而找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衔接教学中存在的衔接不通,衔接不畅的问题;最后以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教师、教学方法、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学衔接的建议,希望对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有所裨益,使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形成有效衔接,更好的促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成效,实现法治教育的目标,培养更多的法治人才。本文由绪论和四章内容组成。本文绪论部分介绍选题理由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概述,阐述了法治教育及教学衔接的内涵,以及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意义,通过研究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要求,得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法治教育的教学衔接对法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实施成效,有利于提高法治教育的教学效果。第三章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问题及成因分析,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中小学法治教育衔接上存在衔接不通,衔接不上,不重视衔接的问题,法治教育成效不显着,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没有实现,需要解决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问题,才能保证法治教育的有效性。第四章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策略,本文研究建议应科学建设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衔接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法治素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等途径改善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问题,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有效性。
袁虹杰[9](2020)在《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直以来,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许多学生升入初中后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学生无法顺利、平稳地渡过小升初语文学习衔接这一现状较为突出。此外,由于教育硬软件条件的差异,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都无法与城市地区相比较,加之农村小学教师对教学衔接意识的缺乏,加深了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在农村地区的矛盾。因此,围绕农村地区的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尤为必要。本研究以昭通市鲁甸县L中学的初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进行研究。通过对学生语文作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衔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障碍,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指出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衔接过程中存在五大问题:1.教师衔接意识问题;2.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3.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4.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5.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应且具备可行性的解决策略:1.在提升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的同时,要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并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3.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5.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并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本论文基于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所提供的一系列解决策略能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衔接工作,改善学生语文学习过渡的现状,并且为广大教师提供一种研究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新视角。
张子旭[10](2020)在《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数与代数为例》文中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小学与中学教学之间的衔接,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从初一年级的学生角度考虑,他们一方面不能迅速调整好新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一方面初中知识难度加深,思维量增大,学生一时难以接受。从教师角度考虑,首先他们对于初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认识并不全面,不能够很好掌握两个阶段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其次,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的衔接初一新学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状态不能做出清晰的判断与调整。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学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故本研究主要从教师角度讨论如何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小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工作。主要研究的问题有: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衔接认识的现状调查。该校教师教学衔接工作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教学衔接的策略?本文首先采用文献法,在搜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梳理相关研究,归纳总结了一些成果,并对这些相关概念做了初步阐述,从他人已有的研究方向中,思考本研究内容。然后,以盐城某学校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该学校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师对初中和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工作的认识,发现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对策,着重通过内容分析法,以苏科版教材为载体,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以“数与代数”为例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并提出相关衔接策略。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发现:(1)所调查的大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衔接意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体上对教学衔接的认识不充足;(2)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的要求不够严格,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学习;(3)数学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衔接不畅,对小学和初中数学知识不够熟悉,没有形成连贯的知识网络;(4)小学和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同,侧重不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四点对策:(1)通过组织教师研读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和增加教师交流学习来提高教师教学衔接意识;(2)提高学生学习习惯,小学和初中都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做听课笔记和整理错题的习惯,并教会他们如何进行;(3)以苏科版小学四、五、六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数学教材中“数与代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联系,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教学衔接方法;(4)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将小学的教学方法与初中教学方法相结合,做好两阶段的过渡。
二、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成果 |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研究成果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对比分析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个案研究法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相关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文言文及文言文教学 |
二、衔接 |
第二节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施依据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指导 |
二、语文教科书的全新编排 |
三、相关教育理论的有力支撑 |
第三节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价值 |
一、提升中小学文言文教学水平 |
二、提高学生文言文素养 |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
四、增强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教学统筹管理能力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基于教师问卷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第二节 基于学生问卷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三、调查内容 |
第三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群体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衔接意识薄弱,忽视方法层面的衔接 |
二、衔接技能不足,指导行为落实不到位 |
三、理论支撑不足,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解读 |
四、衔接视野狭窄,对文言选文缺少系统认识 |
五、忽视题目差异度,对重难点的定位不够准确、客观 |
第二节 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学习兴趣较低,衔接意识薄弱 |
二、学习自制力较差,错失衔接关键期 |
三、学习主动性较低,日常习惯比较消极被动 |
第三节 学校教学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教师交流渠道单一,缺乏针对性 |
二、重视程度较低,对衔接缺乏关注 |
第四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改进策略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层面的衔接 |
一、研读课程标准,找准衔接立足点 |
二、聚焦文言选文,定位衔接切入点 |
三、把握题目差异,以试题指导教学 |
第二节 “教”“学”方法层面的衔接 |
一、关注学生,加强衔接指导 |
二、增强方法连续性,搭建衔接桥梁 |
三、制定衔接计划,提高学习主动性 |
四、加强知识迁移,构建衔接思维导图 |
第三节 教学管理层面的衔接 |
一、加强中小学校际互动,构建一体化格局 |
二、推广文言文成长记录袋,记录衔接历程 |
三、实施衔接课教学机制,搭建缓冲平台 |
第五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课举隅 |
第一节 课前导学案设计 |
第二节 教学方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一)关于语文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语文诗词教学衔接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衔接 |
(二)古诗词教学 |
二、理论基础 |
(一)系统性理论 |
(二)认知发展理论 |
(三)学习理论 |
(四)语文教育心理学 |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六)新课程语文教育理论 |
第二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 |
一、调查目的和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及实施 |
二、调查结果及现状分析 |
第三章 中小学古诗词衔接教学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方面的因素 |
(一)教师的研究精力投入少 |
(二)教师的研究能力有短板 |
(三)少部分教师不具备研究意识 |
(四)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情分析 |
(五)学校不重视教师衔接教学的培训 |
(六)教研模式阻碍研究发展 |
(七)教师缺乏比较教学意识 |
(八)教师在评价导向的作用下重内容衔接,轻方法指导 |
二、学生方面的因素 |
(一)学生心理准备不足 |
(二)学生学习能力不够 |
(三)知识储备不足,衔接适应困难 |
三、其他方面的因素 |
(一)布局不均,影响集体教研的进行 |
(二)课时减少,指导不及时 |
第四章 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的实践探索 |
一、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的优化策略 |
(一)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三)学校及教育管理部门方面 |
二、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案例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调查问卷(小学) |
附录二:小学到初中古诗词教学衔接问题调查问卷(初中) |
附录三:小学和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一、小学教师访谈提纲 |
二、初中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探究 ——以郑州市中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郑州市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衔接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2.1 中小学人教版、苏教版、统编版文言文选文情况 |
2.2 中小学文言文阅读衔接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概述 |
2.3 学生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2.4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
第三章 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问题及其成因 |
3.1 中小学课程标准设置的要求和教学实施中的不衔接问题 |
3.2 教材编选和使用的现实差异 |
3.3 中小学教师的衔接问题 |
3.4 小升初阶段中小学学生的衔接差异 |
3.5 评价机制的不完善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的建议及策略 |
4.1 深入学习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 |
4.2 合理安排使用中小学语文教材 |
4.3 加强教研,提升衔接成效 |
4.4 家校联手,开拓教学视野 |
4.5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致谢 |
(4)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理论基础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衔接的教学依据 |
第一节 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 |
一、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梳理 |
二、中小学写作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点 |
第二节 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 |
一、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梳理 |
二、中小学教材写作板块内容的衔接体现 |
三、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点 |
第二章 七年级写作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和结果 |
一、调查内容 |
二、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问题归因 |
一、教学意识形态影响教学行为 |
二、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 |
三、学生的阅读、生活和写作内容脱节 |
四、写作能力出现断层 |
五、教师缺少对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 |
第三章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策略 |
第一节 转变观念,构建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体系 |
一、主动衔接,树立“大教学”观念 |
二、研读课标,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方向 |
三、开发教材资源,做好写作知识的衔接 |
第二节 有的放矢,做好写作教学学情的衔接 |
一、消除畏难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
二、尊重学生差异,推进分层教学 |
第三节 循序渐进,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衔接 |
一、加强审美教育,推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衔接 |
二、落实实践指导,推进学生构思能力、修改能力的衔接 |
三、增强文体教学意识,推进学生文体运用能力的衔接 |
第四节 激发学生的读者意识 |
一、巧借互评,唤醒读者意识 |
二、借用文体,明晰读者对象 |
三、创设平台,强化读者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案例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七年级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5)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榆林市中小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相关研究 |
2.国内相关研究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相关概念界定 |
1.语文教学衔接 |
2.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理论依据 |
1.教育学理论依据 |
2.心理学理论依据 |
3.系统论理论依据 |
(三)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意义 |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
2.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
3.有利于语文学科的长期发展 |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情况的调查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2.中小学学生语文学习衔接情况的调查 |
3.中小学教师语文教学衔接情况的调查 |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减退 |
2.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不良 |
3.学生语文学习方法不当 |
4.语文教师教学思想固化 |
5.语文教师衔接意识淡薄 |
6.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脱节的原因 |
1.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 |
2.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难易跨度较大 |
3.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较大的区别 |
4.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不一致 |
5.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
6.小学和初中学段本身存在差异 |
三、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改进策略 |
(一)认真研读课标,将语文教学的阶段性与连贯性相结合 |
(二)熟悉语文教材,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衔接点 |
1.立足于语文课文的人文内涵 |
2.注重联系新旧语文知识 |
3.整合各种语文教学资源 |
(三)因材施教,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衔接 |
1.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
2.做好讲课方式的衔接 |
3.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
4.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
(四)建立评价机制,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衔接 |
1.确定正确的评价标准 |
2.建立科学的评价原则 |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
(五)关注学生身心变化,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
1.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
2.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 |
3.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思维能力 |
(六)加强语文教研交流,推广九年一贯制 |
1.开展教研活动,搭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桥梁 |
2.完善教育体制,推广九年一贯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1.5 创新之处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统计内容之衔接分析 |
2.1 数据的收集 |
2.1.1 全面调查 |
2.1.2 抽样调查 |
2.1.3 获取数据的其他途径 |
2.2 数据的整理 |
2.2.1 条形统计图 |
2.2.2 折线统计图 |
2.2.3 扇形统计图 |
2.2.4 频率分布直方图 |
2.3 数据的分析 |
2.3.1 单个变量的统计分析 |
2.3.2 成对数据的统计分析 |
2.4 统计衔接的教学设计 |
2.5 小结 |
第3章 概率内容之衔接分析 |
3.1 随机事件 |
3.1.1 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
3.1.2 事件的独立性 |
3.2 事件的概率 |
3.2.1 概率的基本性质 |
3.2.2 概率的计算 |
3.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
3.3 概率衔接的教学设计 |
3.4 小结 |
第4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研究理论基础 |
3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设计 |
3.3 调查实施 |
3.4 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
3.5 访谈调查 |
4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 |
4.2 影响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原因的分析 |
5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
5.1 注重学生学习思维的衔接 |
5.2 注重教学内容上的衔接 |
5.3 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
5.4 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
5.5 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案例分析 |
6 结论与思考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小学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3 初中教师访谈记录 |
致谢 |
(8)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理由及意义 |
(1)选题理由 |
(2)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概述 |
1.1 相关概念阐释 |
1.1.1 法治与法治教育相关概念 |
1.1.2 衔接与教学衔接相关概念 |
1.2 理论依据 |
1.2.1 系统论 |
1.2.2 认知发展理论 |
第二章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要求及意义 |
2.1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要求 |
2.1.1 教学目标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
2.1.2 教学内容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 |
2.1.3 教学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 |
2.2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意义 |
2.2.1 促进教学内容的连接 |
2.2.2 促进学生的思想发展 |
2.2.3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 |
第三章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调查现状 |
3.1.1 调查目的及方法 |
3.1.2 调查现状 |
3.2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问题 |
3.2.1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重视衔接工作 |
3.2.2 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衔接不通 |
3.2.3 中小学生对法治教育认识不足 |
3.3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 |
3.3.1 中小学教师法治意识、衔接意识淡薄 |
3.3.2 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不同 |
3.3.3 中小学法治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策略 |
4.1 教师要提高法治意识,重视衔接工作 |
4.1.1 提升教师法治教育水平 |
4.1.2 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师间交流 |
4.2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促进衔接 |
4.2.1 依据课程标准,促进内容衔接 |
4.2.2 依据课程标准,促进课程衔接 |
4.3 丰富教学活动,实施衔接 |
4.3.1 创新中小学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
4.3.2 建立法治活动角,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
4.3.3 拓展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研究》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2 《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的研究》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文献收集的途径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作业 |
二、小升初 |
三、语文教学衔接 |
第二章 农村小学和初中语文之间的差异 |
第一节 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变化 |
一、心理方面的变化 |
二、思维方面的变化 |
第二节 教材内容之间的差异 |
一、教材内容广度的差异 |
二、教材内容难度、深度的差异 |
第三节 教学的差异 |
一、教法的差异 |
二、学法的差异 |
三、评价标准的差异 |
第三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主要理论依据 |
第一节 语文课程标准 |
第二节 教育学依据 |
一、泰勒的课程组织原则 |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
第三节 心理学依据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
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第四节 作业视角的科学性 |
一、巩固与延伸功能 |
二、培养与发展功能 |
三、反馈与交流功能 |
第四章 农村小升初语文作业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访谈过程 |
一、调查访谈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背景 |
四、调查方法 |
五、调查访谈过程 |
第二节 访谈、调查统计分析 |
一、初一学生的语文作业情况统计 |
二、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学生访谈 |
三、初一学生语文作业情况教师访谈 |
四、初一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及成因 |
一、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薄弱 |
二、忽视了学段之间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
三、未重视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及成因 |
一、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未满足开始初中学习的需求 |
二、教师未转变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及成因 |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
二、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三、学生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不强 |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及成因 |
一、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教授重视程度不够 |
二、学生停留在被动记忆型的语文学习方法上 |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衔接问题及成因 |
一、小学高学段与初一语文教学内容脱节 |
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存在缺失问题 |
第六章 作业视角下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意识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提升小学教师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意识 |
二、依据学段之间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衔接 |
三、预防学生在衔接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语文基本能力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落实完成课标中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要求 |
二、转变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侧重点 |
第三节 语文学习习惯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重视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
三、引导学生提升语文学习习惯自主性 |
第四节 语文学习方法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
二、引导学生初步掌握主动理解型的语文学习方法 |
第五节 语文教学内容问题的解决策略 |
一、适当调整小学高学段语文教学内容难度 |
二、对语文教学内容查缺补漏 |
第七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农村小学教师应当切实承担起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的责任 |
二、可以通过作业视角来进行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工作 |
三、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情况不理想 |
四、针对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
第二节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初一学生语文作业现状的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10)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数与代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二、文献综述 |
(一)数学教学衔接方面的研究 |
(二)教师知识方面衔接的研究 |
(三)数与代数方面衔接的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教学衔接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1.小学和初中教师对学生了解情况调查结果 |
2.小学和初中教师在教学内容衔接调查结果 |
(二)访谈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三)调查总结 |
(四)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教师教学过程缺乏衔接意识 |
2.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3.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衔接不顺畅 |
4.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差异 |
五、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对策 |
(一)提高教学衔接意识 |
(二)注重学习习惯衔接 |
(三)注重教学内容衔接 |
1.关于数的衔接 |
2.关于式的衔接 |
3.关于方程的衔接 |
(四)注重教学方法衔接 |
六、反思与展望 |
(一)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数学教师对“中小数学衔接问题”认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教师对“中小数学衔接问题”认识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浅谈中小学衔接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D]. 李国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衔接研究[D]. 江雪.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0)
- [3]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性教学探究 ——以郑州市中小学为例[D]. 常明.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4]中小学衔接视角下七年级写作教学研究 ——以增城区第E中学为例[D]. 王惠娜.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榆林市中小学校为例[D]. 杨希. 延安大学, 2021
- [6]中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衔接之研究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黄佩.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7]小初数学衔接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 徐彦腾.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教育教学衔接研究[D]. 陈曼利.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9]基于作业视角下的农村小升初语文教学衔接研究[D]. 袁虹杰.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数与代数为例[D]. 张子旭.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