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utoCAD 2000的辅助矿山地质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婷[1](2021)在《基于数字化制图技术的矿山地质测绘精准定位系统》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矿山地质测绘点精度,开展了基于数字化制图技术的矿山地质测绘精准定位系统,通过选择GPS无人机型号、设计摄像传感器参数,完成硬件设计,在硬件结构的支撑下,构建矿山地质测绘三维模型、校正与定位测绘点,以此完善系统软件功能。并通过对比实验证明,设计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定位精度更高,地质数据更加真实。
夏元平[2](2020)在《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发放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通过进行合理有序的开采,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于受到经济的利益驱动,部分非法开采分子在未取得矿产资源开采许可证的情况下,私自盗采国家的矿产资源,且开采手段又极具破坏性。有关部门为制止此类行为,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但由于现有的非法采矿监督大多采用“逐级统计上报、群众举报、现场巡查”的“地毯式”方法进行,周期长、时效性差、人为因素影响大、准确度低,以致一些非法采矿监管困难,尽管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屡禁不止,影响矿山正常开采秩序,形成安全事故隐患并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为了实现在人无需进入井下或井下实测空间的条件下确定地下开采区域,进而进行非法采矿识别成为可能,本文在总结地下非法采矿类型和识别途径的基础上,从解决“地表形变信息的获取、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位置的关联、合法与非法开采的甄别”三个关键技术问题入手,综合运用空间对地观测技术、GIS、采矿工程等技术的理论成果,解决矿区范围内In SAR获取地表形变信息的问题,以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为研究对象,在揭示地表形变信息与地下开采面的关联机理的基础上,构建能融合数据多源、反映多层次时空变化过程中地质空间与分布特征的GIS时空数据模型,建立地下合法开采和非法开采的甄别模型,并集成In SAR和GIS技术来实现矿区地下非法采矿的快速高效监测。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总结了当前利用In SAR技术进行矿区地表形变监测的研究发展现状,进一步梳理了SAR成像原理以及D-In SAR、PS-In SAR、SBAS-In SAR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In SAR形变探测的主要误差来源,并从形变梯度、失相关等方面剖析了In SAR在矿区形变监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综述了当前国内外In SAR与GIS技术集成应用以及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研究现状。(2)提出了一种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针对矿山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质现象和动态过程,结合地下非法采矿监测的实际需求,介绍了支持地质事件多因素驱动GIS时空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定义了各种地质对象及相关的地质事件。同时,通过对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过程进行模拟与描述,构建了支持地质时空过程动态表达的GIS数据模型,并对矿山开采沉陷各个类的详细结构和时空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集成In SAR与GIS技术进行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方法,并搭建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为不同类型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和监测提供平台保障。(3)提出了一种基于D-In 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较大量级形变的地下无证开采事件,构建了自动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设计了一种“时序相邻式”的双轨D-In SAR监测方案。通过精化D-In SAR数据处理的流程、方法和相关参数,精准地获取了区域范围内的差分干涉图,再根据由地下开采引起地表沉陷区域独特的空间、几何、形变特征,构建了从分布范围较大的差分干涉图中快速、准确圈定地表开采沉陷区的算法模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从圈定的开采沉陷区中进行非法采矿事件的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和实地验证。通过资料对比和实地调查验证了地下非法开采的识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且定位出的采矿点的位置较准确,与实际位置的差距一般都小于20m。(4)提出了一种融合PS-In 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针对引起地表小量级形变且隐蔽在房屋下的无证开采事件,鉴于这些非法事件开采的都是浅层煤炭资源,且地面上的房屋在较长时间序列中能够保持较强且稳定的雷达散射特性,通过联合PS-In SAR技术和高分光学遥感,提取出地表建筑物(居民地)对应PS点集的沉陷信息,并对提取出的建筑物沉陷信息进行形变时空特征分析,提出了一种从覆盖范围较大的建筑物沉陷信息中快速、准确探测出疑似非法开采点的方法。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山底村为研究对象,选用Quick Bird02和Worldview02高分辨率数据以及20景PALSAR影像数据来进行实验研究,探测出该村2006年12月29日至2011年1月9日间发生过的2个非法采煤点,并将探测出的非法采煤点与历史查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局部区域的准确率达到40%,探测率达到66.67%,且在开采时间上也基本吻合。表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工程适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5)结合In 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和开采沉陷预计方法,提出了一种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采空区位置反演方法。首先依据开采沉陷原理建立起地表沉陷和地下开采面的时空关系模型,然后利用In SAR技术精确获取地表形变信息,最后根据时空关系模型反演出地下倾斜煤层开采的具体位置参数。与其他同类方法相比,该方法由于不依赖复杂非线性模型,因此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使用FLAC3D软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分析,选用峰峰矿区132610工作面和11景Radarsat-2影像数据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演出的采空区位置平均相对误差为6.35%,相比于同类基于复杂非线性模型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1.75%,相比于忽略煤层倾角的算法,平均相对误差缩小了6.25%,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进一步甄别和发现深藏在地下的越界开采事件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方式与途径。该论文有图94幅,表12个,参考文献220篇。
方建锋[3](2020)在《GIS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指出在我国地质资源开发中,矿山资源占有重要位置,在矿山资源收集中,矿山地质测量以及开采活动开展是重要内容。但是矿山测量以及开采等活动开展受到其特殊性限制,会受到较多地质构造影响。各类性质矿物岩石、矿山地貌,加上多种开采方式以及地理环境要素影响,均会产生较多复杂问题。因此,要注重选取科学高效的技术措施展开矿山测量和开采,对各项复杂环境问题进行集中克服。GIS技术应用就是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信息收集整理录入到智能化系统中,在矿山开采以及较多项目建设中能广泛应用。
张汉[4](2020)在《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一直以来,对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高强度开发不仅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损毁与环境破坏,还危及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如何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矿山恢复治理一直是社会广泛关切的问题。为了能够及时动态地对矿产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国家通过遥感技术对矿产开发状况进行监测,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严重影响区域加大地质灾害治理与环境治理力度。因此,评估矿山区域的开采现状与环境破坏程度,科学地进行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是一项重要课题。为了系统地研究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本文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结合相关规范与文献研究,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整体设计,建立了静态与动态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E(ArcGIS Engine)组件相关的程序包,设计并开发了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获得了矿区地质环境等级图,取得了以下成果:(1)建立了静态因子与动态因子结合的指标体系。明确了各影响因子的选取依据与量化规则,对量化过程中的数据输入输出、处理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的整理。(2)系统的研究了评价尺度。通过评价格网的一致性与异质性进行初步判断,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了评价单元大小。(3)研究了AE(ArcGIS Engine)组件式开发,使用C#语言开发了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可以实现静态因子评价格网从地理数据库提取,研究区动态因子数据导入后快速量化,研究区因子量化后通过评价模型快速评价。(4)遵从论文的评价体系设计,选取浙江省为研究区进行实验,对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王立娟[5](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为一矿业大国,非煤矿山数量众多,与之配套的尾矿库设施数量巨大,截止到2018年,全国尾矿库的数量达7400余座。尾矿库既是矿山企业重要的生产设施,也是矿山企业最大的危险源。随着矿山开采规模的不断扩大,尾矿库的安全问题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尾矿库事故具有空间体量大、风险点多,关联性强等特点,一旦发生事故,极易对周边的居民点、厂区以及交通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尾矿库风险管控受限于经济、矿山地理位置、危险源规模、尾矿库结构等,使得传统的人工地面调查方式容易形成监察盲区,极大地影响了地面调查的效率和精度,难以及时地发现尾矿库重大危险源区域性安全风险。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调查、观测技术手段,研究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探索实现尾矿库地灾重大危险源全面、快速、高效、精确地监测以及可靠的安全评估,对提高非煤矿山生产的安全监管能力,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详细分析多种前沿观测技术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研发了一套适用于以尾矿库为代表的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技术。并以攀西地区万年沟尾矿库为例,结合不同观测技术的数据特性,获取了尾矿库安全生产关键指标参数和三维空间数据模型。通过多期次数据的对比分析,实现了尾矿库和周边地区重大危险源全方位动态监测,以精确的三维空间数据为基础,运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尾矿库安全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尾矿库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根据监测和排查结果,对万年沟尾矿库开展了现状风险性评估。最后对极端假设条件下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进行数值模拟并探讨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的建设。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在详细分析各类型数据特性的基础上,采用高分遥感卫星、无人机低空航摄、三维激光扫描、合成孔径雷达以及北斗在线监测等先进的地理信息获取技术,对各数据类型、尺度、格式等信息进行匹配、融合处理,以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的客观现状为基础,运用多种数据源协调集成优化的思想,研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和综合风险评估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2)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在深入了解尾矿库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无人机低空航摄以及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直接反映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性的关键参数(坝体表面位移、库区面积、干滩长度、干滩反坡比等)进行了全方位动态监测,并建立了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结合尾矿库设施设计规范相关参数的对比结果,表明万年沟尾矿库现状处于健康运行状态。(3)尾矿库上游汇水区界线、最终堆排范围界线以及事故可能径流区域界线等影响尾矿库安全的环境要素共同确定了尾矿库周边安全环境动态监测的范围。结合该范围内多期次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影像,提出了适用于矿山及其周边区域监测的面向对象的自动变化检测方法(ELM-OB),并对尾矿库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范围排查和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算法对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提高了尾矿库周边区域的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能力。(4)基于无人机航空影像对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灾害解译,共解译出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在内的地质灾害点共65处,通过多时相遥感数据对尾矿库库区威胁最大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动态监测,甄别出其中一处滑坡正处于缓慢蠕滑变形的阶段,判断发生剧烈滑动的可能性较大,采用北斗定位监测技术对滑坡点开展了实时监测。(5)综合考虑影响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安全稳定的因素,从防范重特大事故的角度出发,结合万年沟尾矿库的实际情况,建立以强制性稳态指标(K)、基础保障性指标(P)以及高风险动态指标(D)为核心的重大危险源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得到万年沟尾矿库风险性低的评估结果。对溃决型泥石流灾害的主要风险承载区,即尾矿库下游支沟与安宁河相接地带进行易损性分析,并结合尾矿库风险性评价结果,最终得到万年沟尾矿库综合风险分布图。(6)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方式分别对尾矿库坝体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分析。运用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坡度、坝高和坝体材料与坝体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多源数据融合生成的尾矿库三维模型为基础,运用FLAC-3D分析不同堆排高度下,尾矿库坝体应力场分布和位移情况,深入分析了坝体堆排高度与坝体变形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同堆排高度下坝体的稳定性。通过FLO-2D对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发生后准确的影响范围以及该范围内各处的泥石流流速和堆积厚度。(7)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关键技术成果,构建了非煤矿山重大危险源全域监管体系。在实现区域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的同时实现日常管理业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流程化。
姜宇焘[6](2019)在《矿山专题地图的批量快速制图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服务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综合分析研究全国陆域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情况,需要开展不同比例尺下全国四万余个矿山的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件制作工作。由于涉及数据量庞大,加之频繁的数据更新和专题图修改,使得单纯的人工操作已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因此寻找新的方法来实现快速高效的制图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通过研究矿山专题地图的图面内容和基本特征,总结批量快速制图技术对矿山专题地图制作的支持,分析矿山矢量和栅格数据的批量处理、不同比例尺尺度下的快速制图等多个部分的设计方法和原则,制定了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的快速制作流程,实现了图件的批量快速制作。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第一,利用空间数据立方体模型构建矿山地理数据库,用于管理多年份、多专题的矿山矢量数据。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标准化存储,实现了建库数据的标准化入库与制图数据的规模化生产;第二,结合矿山地理数据库,利用Python与ArcPy,对地理数据进行批量化处理,实现用于单张图件制图的矢量、栅格数据及相关的部分整饰要素数据的自动化生成,借以最终实现所有图件的批量制作。用户只需要完成少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图过程中需要操作人员手工进行制图数据准备的状况,有效提高制图效率。第三,参照数据立方体思想,构建制图数据库,用以规范图件的各项要素,并借助字库、颜色库等基础素材库以及制图框架CartoFrameWork,实现1:2千-1:10万各比例尺尺度下制图信息的自动配置和整饰,使之能够生产出符合矿政部门图式要求的专题图件。本文制定的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快速制作方法,根据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有效的版面内容组织,能够批量快速制作的符合规范的地图成果,有效提高矿山专题地图制作的数据质量、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土遥感综合调查工程子项目中,快速完成了全国各省各区县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的制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顾华奇,彭惠卿[7](2017)在《基于ArcEngine开发矿山地质地图制图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基于ArcEngine开发矿山地质地图制图系统,实现对地图数据进行样式设置,内置地图模板,可供全部用户选择使用,基于模板加载合适的地质及相关数据,可以进行地图整饰,实现快速制作矿山地质地图。
张生泽,吕玉龙[8](2017)在《矿山地质工作要点》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方面对于矿产资源的需要量逐年增加。这为矿山企业的发展制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在生产过程中,矿山地质工作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生产的安全性问题等。本人研究了矿山地质工作对于整个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对工作要点进行分析。
刘铁标[9](2017)在《基于MapGIS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库辅助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加强和规范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我国矿业科学发展,全国开展新一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编制,将建成统一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数据库数字化过程是规划编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减化繁琐的数据库数字化操作,使矿规编制项目在其工作量大、工期短的情况下正常有序的开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包括:1.阐述了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理论基础GIS国内外发展现状,并对数据库建库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纯手工建库工作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围绕提高工作效率及成果质量,对优化和改进方法进行了研究。2.介绍了MapGIS平台及开发技术,对数据库建库中数据驱动的编图技术等三个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和技术,准确地描述了目前建库工作中在属性处理、图形处理、参数处理以及成果资料整理等方面的软件需求。3.根据辅助软件的用户需求,利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化思想,完成了辅助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并通过数据库逻辑设计、软件各模块详细设计等方面完成了软件的系统设计。4.根据设计方案,基于MapGIS6.7平台提供的组件进行开发,完成了软件代码编写,并对软件在功能及性能上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建库辅助软件的生产应用对提高建库工作效率和数据成果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孔德宏[10](2016)在《AutoCAD中的颜色功能在铜矿山地质制图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铜矿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铜矿开采是一个及其繁琐的过程,尤其在初期,需要对矿上地质进行考察。大部分铜矿矿山的地形是复杂的,在开采之前需要对矿山的整体概貌有一个总体认识,所以制图就显得尤为关键。在地质制图工作中,AutoCAD软件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而使地质制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本文针对AutoCAD软件在铜矿山地质制图中的实际应用状况,阐明了在制图时,AutoCAD的使用技术,同时,探讨了AutoCAD在地质制图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难题。
二、基于AutoCAD 2000的辅助矿山地质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AutoCAD 2000的辅助矿山地质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字化制图技术的矿山地质测绘精准定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硬件设计 |
2 软件设计 |
2.1 基于数字化制图技术构建矿山地质测绘三维模型 |
2.2 融合矿山地质关键信息的测绘点校正与精准定位 |
3 对比实验 |
4 结语 |
(2)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InSAR技术理论基础 |
2.1 SAR成像原理及影像特征 |
2.2 InSAR技术原理 |
2.3 D-InSAR技术原理 |
2.4 时序InSAR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3 面向地下非法采矿识别的GIS时空数据模型 |
3.1 矿山开采沉陷时空变化分析与表达 |
3.2 矿山开采沉陷动态过程模拟与描述 |
3.3 面向非法采矿识别GIS时空数据模型的逻辑组织 |
3.4 地下非法采矿识别平台体系结构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D-InSAR开采沉陷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
4.1 矿山地表与图层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
4.2 矿山地表形变D-InSAR监测 |
4.3 开采沉陷特征提取和沉陷区圈定 |
4.4 实例分析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融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 |
5.1 矿山地表与传感器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
5.2 联合PS-InSAR和光学遥感提取地表建筑物的沉陷信息 |
5.3 基于建筑物沉陷时空特征的地下无证开采识别方法 |
5.4 实例分析与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面向越界开采识别的地下开采面位置反演 |
6.1 矿山地表与开采面对象动态关系构建 |
6.2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规律 |
6.3 开采沉陷预计原理和模型 |
6.4 基于InSAR和沉陷预计理论的地下开采面反演 |
6.5 工程实例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GIS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GIS技术基本内容与特征概述 |
2 GIS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
2.1 科学构建矿山地理信息系统 |
2.2 通过GIS系统建立矿山地质测量信息化系统 |
2.3 通过GIS系统构建矿山地质测量数据模型 |
2.4 三维GIS技术应用 |
2.5 工程地质制图中应用GIS技术 |
2.6 构建资源系统 |
3 结语 |
(4)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
2.1 层次分析法 |
2.1.1 结构模型 |
2.1.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2.3 综合指数法 |
第3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设计 |
3.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目标 |
3.2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要求 |
3.3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表达 |
3.4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 |
第4章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指标选取 |
4.1.1 静态因子与动态因子划分 |
4.1.2 指标选取依据 |
4.2 量化规则与因子权值 |
4.3 量化方法 |
4.3.1 缓冲区法 |
4.3.2 格网法 |
4.3.3 矢量多边形法 |
4.4 评价尺度 |
4.4.1 格网大小选取原则 |
4.4.2 评价单元内部一致性 |
4.4.3 评价单元之间异质性 |
4.4.4 最佳评价尺度选择 |
4.4.5 研究区评价尺度分析 |
4.5 快速量化 |
4.5.1 自然地理 |
4.5.2 基础地质 |
4.5.3 资源损毁 |
4.5.4 地质环境 |
第5章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实验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地形地貌 |
5.1.2 水文特征 |
5.1.3 矿产资源 |
5.1.4 开发现状与恢复治理 |
5.2 快速量化与综合评价系统 |
5.2.1 系统开发模式 |
5.2.2 ArcGIS Engine二次开发技术 |
5.2.3 数据库设计 |
5.2.4 系统设计 |
5.3 成果图表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分遥感技术 |
1.2.2 无人机航测技术 |
1.2.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
1.2.4 非煤矿山监测技术 |
1.2.5 地质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环境条件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地貌 |
2.1.2 地层岩性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构造 |
2.2 万年沟尾矿库工程地质环境特征 |
2.2.1 气象水文条件 |
2.2.2 地形地貌 |
2.2.3 地层岩性 |
2.2.4 地质构造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2.2.6 地震 |
第3章 尾矿库“空-天-地”多源数据耦合方法研究 |
3.1 高分系列卫星影像数据 |
3.1.1 数据源 |
3.1.2 数据处理 |
3.2 无人机低空航摄数据 |
3.2.1 无人机低空航摄 |
3.2.2 三维点云提取和正射影像图编制 |
3.3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 |
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数据 |
3.5 合成孔径雷达数据 |
3.6 其他基础数据 |
3.7 多源异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协同集成 |
3.7.1 投影和坐标系统的统一 |
3.7.2 空间与属性数据的集成 |
3.8 数据应用分析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万年沟尾矿库及其周边环境动态监测 |
4.1 尾矿库基本特征 |
4.1.1 尾矿库概念 |
4.1.2 尾矿库基本组成 |
4.1.3 尾矿库分类 |
4.1.4 万年沟尾矿库基本情况 |
4.2 尾矿库坝体安全稳定动态监测 |
4.2.1 坝体表面位移三维动态监测 |
4.2.2 库区面积动态监测 |
4.2.3 干滩长度动态监测 |
4.2.4 干滩反坡比动态监测 |
4.2.5 堆积坝高度动态监测 |
4.2.6 堆积坝外坡比动态监测 |
4.2.7 堆积库容动态监测 |
4.2.8 尾矿库渗流动态监测 |
4.2.9 监测精度验证 |
4.2.10 尾矿库数字化健康档案建设 |
4.3 尾矿库周边环境安全生产动态监测 |
4.3.1 安全生产红线范围划定 |
4.3.2 变化检测目标确定 |
4.3.3 多源特征提取 |
4.3.4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研究 |
4.3.5 精度评价方法 |
4.3.6 智能变化检测方法比较分析 |
4.3.7 智能变化检测算法示范应用 |
4.3.8 动态监测结果分析 |
4.4 尾矿库周边环境地质灾害动态监测 |
4.4.1 尾矿库周边地质灾害遥感解译 |
4.4.2 地质灾害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
4.4.3 地质灾害北斗动态监测 |
4.5 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InSAR动态监测 |
4.5.1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4.5.2 基于D-In SAR技术的地表形变监测 |
4.5.3 沟尾矿库周边区域地表形变监测分析结果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万年沟尾矿库安全稳定性分析 |
5.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物理模拟试验 |
5.2 基于FLAC的万年沟尾矿库稳定性3D分析 |
5.2.1 矿坝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
5.2.2 稳定性系数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万年沟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综合风险评估 |
6.1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6.2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模型研究 |
6.3 尾矿库综合危险性评价及分析 |
6.4 尾矿库下游易损性分析 |
6.4.1 地物受损程度分析 |
6.4.2 易损性分析 |
6.5 尾矿库综合风险性评估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万年沟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灾害分析 |
7.1 尾矿库溃决诱因分析 |
7.2 尾矿库溃决模式分析 |
7.3 洪水计算分析 |
7.3.1 洪峰流量 |
7.3.2 洪水总量 |
7.3.3 洪水流量过程线 |
7.4 溃决洪水计算分析 |
7.5 泥石流参数计算理论 |
7.6 基于FLO-2D的尾矿库溃决型泥石流数值模拟 |
7.6.1 FLO-2D模型理论分析 |
7.6.2 数值模拟流程 |
7.6.3 模拟结果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全域监管模式研究 |
8.1 全域监管模式的定义 |
8.2 全域监管的建设目标 |
8.3 全域监管的体系构成 |
8.4 全域监管系统建设内容 |
8.4.1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 |
8.4.2 建立有机数据体系 |
8.4.3 建立核心数据库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矿山专题地图的批量快速制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2 专题制图原理与理论基础 |
2.1 数据立方体模型 |
2.1.1 数据立方体概述 |
2.1.2 数据立方体的查询方法 |
2.1.3 空间数据立方体 |
2.2 快速制图原理 |
2.2.1 流程驱动的快速制图 |
2.2.2 快速制图的数据处理原则 |
2.2.3 快速制图的图面配置原则 |
2.3 标准化制图理论 |
2.3.1 数据库约束的标准化制图 |
2.3.2 制图要素标准数据库 |
2.3.3 标准化制图流程 |
2.4 矿山专题地图相关知识 |
2.4.1 矿山专题地图概述 |
2.4.2 矿山专题地图制作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矿山专题制图数据预处理 |
3.1 矿山数据库 |
3.1.1 矿山数据库组织结构 |
3.1.2 标准化数据入库 |
3.1.3 数据处理工具 |
3.2 矿山空间数据预处理 |
3.2.1 矢量数据的提取 |
3.2.2 矢量数据的处理 |
3.2.3 栅格数据的处理 |
3.3 整饰要素预处理 |
3.3.1 统计表格的生成 |
3.3.2 鹰眼图的生成 |
3.3.3 其余文件的生成 |
3.4 本章小结 |
4 矿山专题地图的快速制图 |
4.1 制图数据库 |
4.2 自动化制图框架配置 |
4.2.1 比例尺及坐标系配置 |
4.2.2 制图框架配置 |
4.3 自动化符号配置 |
4.3.1 全矢量符号技术 |
4.3.2 矿山要素的符号化 |
4.4 自动化图面整饰 |
4.5 本章小结 |
5 工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工程背景 |
5.1.2 研究区数据情况 |
5.2 制图数据预处理 |
5.2.1 空间数据成果 |
5.2.2 整饰要素成果 |
5.3 快速制图 |
5.3.1 制图框架配置 |
5.3.2 符号配置 |
5.3.3 图面整饰 |
5.4 效率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存在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矿山开发占地现状遥感调查图(1:2000 比例尺) |
附录2 矿山开发占地现状遥感调查图(1:5000 比例尺) |
附录3 矿山环境遥感监测图(1:25000 比例尺) |
(7)基于ArcEngine开发矿山地质地图制图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总体设计 |
1.1 系统目标设计 |
1.2 系统架构 |
1.3 系统流程 |
(1) 制作新地图业务流程 |
(2) 发布和共享地图业务流程 |
2 系统功能实现 |
2.1 系统功能 |
2.2 地图制图功能 |
2.3 地图分享功能 |
3 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建设 |
4 结语 |
(8)矿山地质工作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地质工作对于矿企生产行业的重要性研究 |
1.1 矿山地质工作在矿企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2 矿山地质工作与矿企生产工作的安全性密切相关 |
2 矿山地质工作中需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
2.1 矿山地质工作中数字化制图技术的应用 |
2.2 矿山地质工作中空间信息系统的应用 |
2.3 矿山地质工作中C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3 结语 |
(9)基于MapGIS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库辅助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IS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GIS软件 |
1.2.3 国内外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MapGIS平台的开发及数据库建设技术分析 |
2.1 MapGIS的发展历程 |
2.2 MapGIS二次开发技术 |
2.3 MapGIS的数据管理 |
2.3.1 工作区的概念 |
2.3.2 工作区管理模块的地位 |
2.3.3 工作区的分类 |
2.4 MapGIS的空间实体及其数据组织 |
2.5 MapGIS的组件开发方法 |
2.6 数据库建设技术研究 |
2.6.1 空间数据库建立 |
2.6.2 非空间数据库建立 |
2.6.3 数据库数字化的问题研究 |
2.6.4 数据库建库关键技术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辅助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3.1 辅助软件功能划分 |
3.2 属性处理 |
3.2.1 图层属性结构表的建立 |
3.2.2 图层属性录入 |
3.2.3 属性自动导入 |
3.2.4 注释属性处理 |
3.3 图形处理 |
3.3.1 探矿权数据处理 |
3.3.2 采矿权数据处理 |
3.3.3 图形文件坐标转换 |
3.3.4 范围线坐标提取 |
3.4 参数处理 |
3.4.1 子图参数处理 |
3.4.2 点图元注记生成 |
3.5 成果整理 |
3.5.1 成果目录生成 |
3.5.2 入库图层文件导出 |
3.5.3 成果文档归类 |
3.5.4 成果附表导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辅助软件设计 |
4.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要素分类代码表 |
4.2.2 图层划分表 |
4.2.3 属性结构定义表 |
4.2.4 下属词对照表 |
4.2.5 行政区划代码表 |
4.2.6 矿产代码词表 |
4.2.7 规划附表 |
4.3 软件模块设计 |
4.3.1 图层属性结构的建立 |
4.3.2 属性录入 |
4.3.3 属性自动导入 |
4.3.4 注释属性处理 |
4.3.5 矿业权数据生成区文件 |
4.3.6 图形文件坐标转换 |
4.3.7 按图元属性自动图形处理 |
4.3.8 注释属性自动录入 |
4.3.9 成果目录建立及文件归类 |
4.3.10 附表MDB数据导出成果附表 |
4.4 用户界面设计 |
4.4.1 主界面的设计 |
4.4.2 图形与属性编辑界面设计 |
4.4.3 其它界面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辅助软件实现与应用 |
5.1 开发平台和环境搭建 |
5.1.1 开发平台和语言 |
5.1.2 GIS组件 |
5.1.3 软件开发环境配置 |
5.2 基于MapGIS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库辅助软件实现 |
5.2.1 公共对象、变量及方法 |
5.2.2 软件主界面 |
5.2.3 图层属性结构处理 |
5.2.4 属性录入 |
5.2.5 属性数据表导入图形文件 |
5.2.6 矿业权数据处理 |
5.2.7 图形文件坐标转换 |
5.2.8 线文件坐标提取 |
5.2.9 图元属性制图 |
5.2.10 系统设置 |
5.2.11 成果目录生成及文件归类 |
5.2.12 入库图层文件导出 |
5.2.13 成果附表导出 |
5.3 辅助软件测试 |
5.3.1 测试细则 |
5.3.2 软件测试环境 |
5.3.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5.4 辅助软件的工程应用 |
5.4.1 矿产资源规划项目情况 |
5.4.2 相关要求及标准 |
5.4.3 工程成果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应用证明 |
(10)AutoCAD中的颜色功能在铜矿山地质制图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Auto CAD软件在铜矿山地质制图中的应用 |
1.1 加工缺省木板 |
1.2 图案的填充 |
1.3 制作以及运用图块 |
2 结语 |
四、基于AutoCAD 2000的辅助矿山地质制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字化制图技术的矿山地质测绘精准定位系统[J]. 李婷婷. 世界有色金属, 2021(18)
- [2]基于InSAR/GIS的矿区地下非法开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D]. 夏元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GIS技术在矿山地质测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方建锋. 世界有色金属, 2020(11)
- [4]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D]. 张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5]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尾矿库地灾危险源监测与风险评估 ——以万年沟尾矿库为例[D]. 王立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6)
- [6]矿山专题地图的批量快速制图技术研究[D]. 姜宇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基于ArcEngine开发矿山地质地图制图系统[J]. 顾华奇,彭惠卿. 世界有色金属, 2017(23)
- [8]矿山地质工作要点[J]. 张生泽,吕玉龙. 世界有色金属, 2017(19)
- [9]基于MapGIS的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库辅助软件设计与实现[D]. 刘铁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10]AutoCAD中的颜色功能在铜矿山地质制图中的应用[J]. 孔德宏. 世界有色金属, 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