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室内装修材料中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英[1](2021)在《民用建筑室内装修空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改善居室装修活动引起的室内空气污染对施工人员健康的影响,为居室装修施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进行了民用建筑室内装修空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本研究在青岛市典型住宅开展室内室外空气观测实验,对装修不同阶段室内甲醛、室内外PM2.5及其化学组成(水溶性离子、OC、EC和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并利用多种统计和分析方法如相关性分析、I/O比值和非致癌/致癌风险评估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居室不同装修阶段室内甲醛质量浓度、室内外PM2.5的质量浓度、化学组成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基于观测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居室装修不同阶段室内甲醛的浓度变化特征,发现装修活动对室内甲醛污染有较大贡献。喷乳胶漆阶段室内甲醛浓度最高,且该阶段人体甲醛暴露潜在剂量值最高、非致癌效应及致癌效应均达到最高;在橱柜和衣柜等板材大量使用的工段,室内甲醛浓度也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在全部装修工程结束20天后,室内甲醛浓度明显下降,但仍然是装修前的5.0倍,装修所带来的甲醛污染可对人体产生极大的非致癌和致癌风险。因此,装修活动造成的室内甲醛污染不容忽视。本研究测定了居室装修不同阶段室内外PM2.5的质量浓度及其化学组成。研究发现改水电阶段由于水泥粉尘的大量产生和铁合金钻头的使用导致室内空气PM2.5中Ca2+浓度显着升高;元素Ca和元素Fe含量增加。吊顶阶段石膏板的大量使用使得PM2.5中SO42-含量显着升高。喷乳胶漆阶段室内PM2.5的质量浓度仅次于改水电阶段,该阶段对于乳胶漆涂料的大量使用使得PM2.5中元素Ti的含量明显上升,室内SOC的浓度在该阶段达到装修期间峰值,乳胶漆喷涂能够显着促进室内PM2.5中SOC的增加。通风处理能明显降低装修活动对室内PM2.5的贡献。改水电阶段的非致癌性健康风险最大,贴瓷砖阶段有着较高的致癌性风险。针对以上居室装修不同阶段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结合实际环境管理及污染防治要求,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室内装修污染防治管理对策及建议。具体包括:各级主管部门应该严格落实装修装饰行业职责分工,确保整个装修装饰行业规范运行;各级行政管理单位都应遵照规定规范开展工作,加强对装修装饰材料生产加工企业的监管,严禁企业生产不能满足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产品,从装修装饰材料源头上杜绝污染;装修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有关施工要求、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开展工作,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工人的安全防护;工人应尽量使用新型装配工艺,以期减少现场装修工序,施工期间尽量开窗通风,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建议科技、财政等部门设立专项资金,鼓励绿色、环保、低毒、低成本装修装饰材料研发,对取得重大突破进展的企业进行奖励。
孟子言[2](2021)在《儿童室内空气相PAEs污染、暴露与健康危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作为增塑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日常消费品的生产制造中,由于其理化性质的特殊性,PAEs不仅成为了当代新型室内环境污染物,同时作为一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可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对于儿童人群而言,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暴露问题不可避免,且长期暴露会给儿童带来健康隐患。因此,了解儿童所处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污染特征及暴露水平,探究PAEs暴露与儿童健康问题的关联性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被动采样法,对济南两所小学的60名四年级儿童所系家庭(共60户)与教室(共8间)环境进行空气相PAEs采样。通过家长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儿童所处家庭居住环境及成员基本信息、PAEs潜在释放源及污染浓度影响因素信息,以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室内环境因素与污染浓度水平的影响关系。通过健康体检对儿童的体重指数、血压、肺功能及呼出气一氧化氮等健康指标进行收集。依照实测浓度及暴露参数计算儿童空气相PAEs暴露水平,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将PAEs暴露水平与儿童健康指标进行关联。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主被动校准实验,得出本研究采用的聚氨酯泡沫(Polyurethane Foam,PUF)的被动采样速率范围是0.4-1.53 m3/d,被动采样器形式与采样环境风速差异可能对PUF的被动采样速率大小产生影响。(2)所检测72个空气相PAEs样本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 BP)、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 BP)、邻苯二甲酸(2-甲氧基)乙酯(DMEP)、邻苯二甲酸二丁氧基乙酯(DBE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与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 OP)检出率均高于90%,邻苯二甲酸丁卞酯(BBz P)检出率为36.11%,其余污染物检出率均低于30%。儿童所处家庭环境∑9PAEs中值浓度为1704.61 ng/m3,教室环境∑9PAEs中值浓度为1498.45 ng/m3,Di BP与Dn BP and DEHP三种污染物为儿童所处室内环境主要的空气相PAEs污染物。(3)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所系家庭环境DMP、DMEP与DBEP中值浓度显着高于教室环境(P<0.05);所处不同城区家庭中DMP、Di BP与Dn OP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家庭环境中DMP、Dn BP与DEHP来源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与涂料,DEP与Di BP来源于化妆品与护肤品,DMEP与DBEP来源于建筑材料,BBz P来源于塑料及钢制窗框材料;教室环境中BBz P与DBEP来源于建筑墙体材质和水泥材料,DEP和Di BP来源于儿童护肤品,Dn BP与DMEP来自源纤维塑料制品,DEHP来源于教学用品电线电缆。(5)家庭所在城区、住房面积、楼层、与主干道距离、家长受教育程度、室内温度、室内PM2.5浓度、客厅开窗时长、室内供暖方式、墙面装修材质与使用燃香、艾灸、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类颗粒物释放源等环境因素为室内空气相PAEs浓度的风险因素。(6)本研究60名儿童所处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个人总暴露范围为10.18-555.47ng/(kg·day),其中Di BP与Dn BP的个人暴露水平较高。分子量相对较小的DMP、DEP、Di BP、Dn BP、DMEP与BBz P,皮肤接触为主要的暴露途径,而对于分子量相对较大的DBEP、DEHP与Dn OP,呼吸吸入为主要的暴露途径。以儿童个人DEHP暴露量为基础计算DEHP致癌风险,结果显示儿童在家庭内、教室内以及总环境中的致癌风险范围分别为1.92×10-7-1.88×10-5、2.62×10-7-1.29×10-5与5.31×10-7-2.06×10-5,致癌风险均超过限值,表明儿童具有潜在致癌风险。(7)蒙特卡洛模拟计算所得人群总暴露与稳态法计算所得个人总暴露相比,人群总暴露均值小于个人总暴露,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存在差异。但应用不同计算方法所得总暴露水平占比趋势大致相同,两种计算方法均可反映儿童真实的空气相PAEs暴露情况。(8)排除对儿童疾病成因影响的混杂因素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空气相DMP、DEHP与Dn OP高暴露水平下儿童超重的概率是低暴露水平的5.13、6.51与7.26倍(P<0.05);BBz P与DEHP高暴露水平下引发儿童呼吸气道炎症的概率是低暴露水平的2.91与1.68倍(P<0.05)。空气相PAEs暴露可能导致儿童肥胖,并引发儿童呼吸气道炎症。研究表明,儿童所处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污染水平较严重,且潜在污染源较多,构成成分相对复杂。家庭与教室环境中空气相PAEs暴露问题会对儿童产生致癌风险,同时会增加儿童患肥胖、呼吸道炎症疾病的概率。通过减少以塑化剂为添加成分的日常生活用品使用,增加家庭室内开窗通风换气频率,远离交通主干道,适度降低室温等方法可有效降低家庭中空气相PAEs污染。同时,有效控制儿童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污染水平可帮助学龄儿童改善基本健康状况。
渠美楠[3](2021)在《儿童家庭和学校降尘相PAEs污染特征及暴露研究》文中指出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作为一种重要的塑化剂,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可以通过口入、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等非膳食暴露途径进入人体,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儿童作为一类典型人群,研究显示接触PAEs可能会增加过敏、哮喘、生长发育等多方面的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对成人和学龄前儿童人群的家庭、办公室、幼儿园、教室、宿舍环境做了PAEs分析,但没有研究小学生人群所处环境的污染特征和暴露评估。因此本研究于2019年12月,在山东省济南市的市中区和历城区各选择一所小学,对9-11岁的四年级小学生所处家庭卧室、客厅和学校教室、室外环境进行了现场调研,对室内降尘中的PAEs进行污染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暴露风险评估及健康关联,得到儿童家庭和学校降尘中PAEs污染特征及暴露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关于PAEs研究的数据库、为我国相关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基础,同时探讨降低PAEs对小学生人群危害的有效措施。对60名四年级小学生的家庭和学校室内环境进行降尘采样,分析污染特征。138个降尘样本中检出13种PAEs,其中DEP、DBP、DBEP、DCHP、DEHP和Dn OP的检出率均为100%。家庭室内降尘中的DEHP浓度中位数为1892μg/g,教室室内降尘中的DEHP浓度中位数为1570μg/g,学校室外降尘中的DEHP浓度中位数为332μg/g,DEHP是家庭和学校降尘中主要的PAEs。经Shapiro-Wilk检验,降尘样本数据整体不符合正态分布,分别对不同分类条件的PAEs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Mann-Whitney U差异性检验。主成分分析(PCA)的结果显示,在家庭室内、教室室内、学校室外环境分别有五种、三种、四种释放源。DMEP、Dn OP和DNP的浓度在家庭和教室室内具有显着差异(P<0.05);DMEP、DEHP和Dn OP的浓度在教室室内和学校室外降尘中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DMEP的浓度在卧室和客厅中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DEHP的浓度在男童和女童卧室中具有显着差异(P<0.05);Dn OP的浓度在城区和郊区的卧室具有显着差异(P<0.05),DBP的浓度在城区和郊区的学校室外具有显着差异(P<0.05)。通过58份有效问卷,调查掌握了可能影响室内降尘中PAEs浓度的因素,进一步分析了降尘中PAEs浓度与影响因素的关联性。结果最终确定年收入、所住城区、房屋建成年数、地面材料、室内PM2.5浓度等五种因素对PAEs浓度产生显着影响(P<0.05)。房屋建成年数越低DEP的浓度越高,室内PM2.5浓度越高DBP的浓度越高,年收入越高DNHP的浓度越高。本研究基于辛醇-空气分配系数(Koa)建立暴露评估模型,计算PAEs浓度和个人暴露量;对PAEs浓度进行Monte-Carlo模拟,得到儿童人群的浓度分布,采用适合于我国儿童人群的暴露参数模拟估算经口入、皮肤接触和呼吸吸入途径进入人体的PAEs暴露量,个人暴露量和人群暴露量平均值的分布相差不大。我们对所调查儿童人群的DEHP暴露进行致癌风险评估,儿童人群接触的DEHP暴露具有一定致癌风险(家庭:CR=4.35×10-5-3.33×10-4;教室:CR=1.29×10-5-1.50×10-5;总室内:CR=5.64×10-5-3.48×10-4)。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将PAEs暴露量与血压、Fe NO、肺功能、肥胖、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关联性分析。对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的逻辑回归结果显示,暴露量越高,越可能导致儿童患呼吸系统疾病。
徐子涵[4](2021)在《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室内空气品质是衡量室内环境优劣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提出,室内空气品质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室内空气环境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气态污染物的含量。其中,源自室内装修建材中的甲醛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长时间在甲醛环境中停留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然而,仅仅通过自然通风来净化甲醛难以使其浓度满足健康要求,为有效地控制甲醛含量,需要研究甲醛在室内的分布特征。本文以上海市某套精装修住宅户型为研究案例,在其精装修竣工后,首先对室内的甲醛浓度进行了检测,然后采用Airpak软件对几种不同送风工况下的室内环境进行了模拟分析,获得了甲醛浓度的分布特征,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以案例建筑某一卧室为对象,在建立其物理模型的基础上,采用Airpak软件构建了卧室甲醛分布的数值模型,然后利用实测数据对模型的精确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Airpak软件可用于对不同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模型的构建。2.利用已验证模型对比分析了侧送上回、侧送下回和上送下回三种送风方式下室内甲醛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侧送上回方式下室内甲醛的分布最为理想,而上送下回方式最不利于室内甲醛消散。3.分析了送风风速分别为0.3m/s和0.6m/s,送风温度分别为22℃、24℃和26℃时,各送回风方式下的室内甲醛浓度的分布情况。得到:侧送上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6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侧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上送下回方式的最佳送风风速为0.3m/s,最佳送风温度为22℃。4.对比分析了室内有无家具布置对甲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家具布置一定程度上影响室内的气流组织,不利于甲醛的消散。本文获得了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的分布特征,以期为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的进展研究提供理论,并为不同送风方式的实际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孟晓郁[5](2021)在《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普遍存在,对人民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目前我国室内空气污染的判断与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污染物浓度与国家规定的标准浓度限值进行综合对比,容易忽视污染物间的协同作用,不足以客观准确的判别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研究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角度出发,通过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和生物指标的检测,筛选对室内空气污染敏感的生物指标,从而建立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的新方法。主要发现如下:对保定市新装修住房进行检测发现室内空气污染问题严重,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在42个新装修居室中的检出率高达100%,其中主卧的甲醛平均浓度为0.13mg/m3,超标率为76%;TVOC平均浓度为0.86 mg/m3,超标率为85%。装修材料是影响新装修室内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因素,颗粒板材的使用易产生甲醛污染,使用环保材料纤维板应关注TVOC污染。分析暴露前后人体生物指标的变化发现,室内空气污染短期暴露可刺激呼吸道的舒缩功能,影响小气道呼吸功能,PEF变异率可以用来初步判断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甲醛污染易引起人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降低,淋巴细胞(Lym)水平升高。TVOC污染易引起白细胞介素(IL)-1β、免疫球蛋白(Ig)A、IgG和集落刺激因子(CSF)水平升高。比较有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和无呼吸净化器的志愿者暴露前后的各生物指标的统计学差异,发现室内环境空气综合污染可引起WBC、Neu、TNF-α水平显着降低,IL-4、IL-6、IgA和IgG水平升高。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生物指标与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合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水平对人体生物指标影响的分析结果,筛选出了受室内环境空气污染影响的指标,包括:Neu%、Eos%、Eos#、Lym%、IL-6、IL-10和CSF。利用这些生物指标进行综合指数计算,与通过环境污染物浓度计算出的环境污染等级相对应,发现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小于1.417时,室内环境空气不存在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在1.418到1.502之间时,室内环境空气存在轻度污染。当暴露后的生物指标综合指数大于1.503时室内环境空气为重污染。将暴露后生物综合指数与上述范围对照,可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本研究建立了生物指标综合指数与污染等级对照表,进而实现对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评估,是对用生物指标检测评估室内空气污染的新探索,可为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完善我国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改进室内污染评估方法,提供了基础的理论和数据支持。
王智伟[6](2020)在《住宅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源散发及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住宅室内常见的一类空气污染物,包括醛类、醇类、苯系物、萜类物质和各类烷烃、烯烃等等。VOCs会对室内环境中的人员造成负面的健康影响,如感官刺激、头晕、呕吐等。我国国标对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甲醛和主要苯系物的建筑室内浓度作了规定,这几种物质也是目前室内空气污染监测的重点指标。已有研究表明住宅室内VOCs的主要来源是装修建材和家庭生活用品。国外对于这两者的VOCs散发都有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国内则主要聚焦于建材的VOCs散发,对于生活用品还关注不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已建立了多个VOCs散发源数据库,其目标对象大多是装修建材,仅有少量数据库包含家庭生活用品的散发信息。我国在VOCs散发源数据库方面进展尚呈空白状态。本文整理了现有的室内VOCs散发源数据库,总结了常用的VOCs散发源实验测试方法,回顾了家庭生活用品VOCs散发的相关研究;采用环境舱测试法测定了37种装修建材的VOCs散发,采用顶空分析法测定了24种家庭生活用品的VOCs散发,并从TVOC、高频率散发物质、散发VOCs的组成、散发的高浓度物质、散发的特异性物质、散发气味这几个方面分析了测试结果;对南京当地的住宅户型进行了调研,建立了一个标准住宅空间,根据实验测试结果设定了建材和生活用品的使用工况,对标准住宅空间内的VOCs源散发进行了模拟,并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住宅室内VOCs控制提出针对性建议。实验结果表明,建材中VOCs散发较强的是湿材料,生活用品中VOCs散发较强的是清洁产品;建材散发的VOCs主要是苯系物和醛类(包括甲醛),生活用品散发的VOCs主要是萜烯类和酯类;癸醛和乙酸是建材散发气味的主要来源,萜烯类和醛类物质是生活用品散发气味的主要来源。模拟结果表明,装修建材中VOCs散发贡献较大的是涂料和柜类;房间窗户中等幅度打开时可以获得较大的通风量,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散发的VOCs浓度;建材散发VOCs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生活用品散发VOCs则是一个短期而迅速的过程,在装修完成后的使用时期,生活用品将成为住宅室内VOCs的主要来源。本文的研究工作为住宅室内VOCs源散发和控制摸索实践了一条可行的研究路线,为我国室内VOCs散发源数据库的搭建打下了初步基础,也部分填补了国内目前在家庭生活用品VOCs散发研究方面的空白。受限于实验条件和时间,此次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国住宅室内VOCs散发源的研究还有很多工作亟待完成,室内VOCs散发源数据库的建立也需要各学科人员、各类专业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协同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有利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笔者相信该课题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宿莉颖[7](2020)在《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家居装修引发的室内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造成重要影响。因此,研究新装修住宅的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关控制措施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结合问卷调查和现场检测的方法,研究室内环境污染物在装修过程中和装修结束后的分布规律和污染程度,并利用室内污染物随温度升高可加速其释放,以及通风有助于其扩散的特性,研究烘焙通风稀释对小型住宅室内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问卷调查总结了100户新装修住宅的装修程度,并从中抽取10户已装完工半年内的住宅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室内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甲醛的超标率为100%,苯的超标率为70%,TVOC的超标率为50%,得出甲醛和苯是此次问卷调查对象室内的最主要污染物。(2)选取2户即将动工装修、户型完全一致的住宅,即样本A和样本B,跟踪监测装修前、装修不同阶段直至装修结束后6个月内的室内污染物,结果显示,样本A和样本B的氨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墙面涂刷阶段,分别为0.251 mg/m3和0.741mg/m3。样本A的甲醛、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233 mg/m3、0.242mg/m3、1.385 mg/m3;样本B的苯、TVOC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家具入驻阶段,分别为0.962mg/m3、4.401 mg/m3,而甲醛的浓度最大值出现在木工阶段中后期,为0.746 mg/m3。(3)在约为45 m2通风良好的小面积新装住宅中,采用间歇通风烘焙法,研究间歇烘焙前后室内苯和甲醛的浓度变化。结果显示,间歇通风烘焙有利于加速室内污染物扩散,当温度达到30 oC以上,实验中的小面积住宅中,甲醛去除率可达27%,苯去除率可达34%。并探究利用间歇通风烘焙法解决实际装修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案可行性,初步提出了适用普通新装住宅的具体方案的操作步骤。尽量选择在室内外温差较大、通风换气效率高的时节,关闭门窗升温30 oC以上,5-6 h后关闭加热设备后,打开门窗对室内进行自然通风4-5 h,再次关闭门窗升温至30 oC进行密闭,5-6 h后开窗且自然通风4-5 h,如此反复至少30个周期。
刘炜伦[8](2020)在《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全世界八大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之一。由于污染物种类和来源的多样性、作用于人体的长期性、累积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要求高品位高质量生活,越来越多的室内装修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这些环保材料不再含有或含量较低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污染物,但会出现新的污染物。因此,急需筛查新的污染物和建立相应的检测方法。本论文针对目前实际现状,以及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差的问题,发展了集气体吸附、富集、检测于一体的自动化联用技术,即在线静态顶空-热解析、顶空固相微萃取、顶空瓶取样的固相微萃取技术与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水基质涂料中VOCs、木制地板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第一章:本章概述了室内污染的现状,来源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简要介绍了我国室内装修材料和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量规定和检测方法,以及装修材料和空气中VOCs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详细介绍了三种顶空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第二章:将顶空进样器、热解吸与气相色谱-质谱仪连接,建立了在线静态顶空-热解吸-气质联用法用于检测水性涂料中10种VOCs。在本方法中,样品顶空气多次抽取输送至Tenax管吸附富集和热脱附后进入GC/MS分析,此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790.9992)、精密度(RSD为3.1%11.2%)以及较低的方法检出限(LOD为12.9820.80μg·L-1)和较好的回收率(87110%)。该方法简便、快速、环保,可用于自动化吸附、富集和测定水性涂料中常见的VOCs。第三章:采用基于ZIF-7纤维涂层的固相微萃取装置结合顶空萃取,GC/MS分析测定了木制地板中的6种苯系物(BTEX)。基于ZIFs材料良好的吸附效果,采用常温常压合成的方法成功制备ZIF-7和ZIF-8。将它们用作SPME的涂层材料并对两种涂层的吸附解吸效果进行了优化和对比。ZIF-7对所选苯系物的吸附效果好于ZIF-8,故选择ZIF-7作为SPME的纤维涂层测定实际样品中的苯系物。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840.9990)、精密度(RSD为1.9%9.8%)以及较低的方法检出限(LOD为0.621.91μg L-1)和较好的回收率(85116%)。该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可用于木质地板中多种苯系物的同时测定。第四章:建立了基于顶空瓶取样的SPME-CG/MS法用于装修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20 mL顶空小瓶取代了传统大体积采样容器的测定方式,方便了现场取样和快速分析。使用标准加入的校准方法可以简单快速的实现校准,取代了以往需要去除空气和惰性气体填充的“零”空气要求。延用了对苯系物吸附效果好的ZIF-7涂层对空气中的苯系物进行吸附富集。苯系物在20200μg m-3浓度范围内有着较好线性关系(R2>0.99)和较好的精密度(RSD≤8.9%)。经过实验条件优化和方法验证,成功用于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
倪博[9](2020)在《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的建筑环境是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艺术馆为人们进行艺术活动提供专门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艺术馆内参观、学习和工作,既有艺术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内照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参观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既有艺术馆进行健康设计改造从而改善既有艺术馆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内照明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艺术馆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从艺术馆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健康需求出发,阐述了健康建筑的发展、定义并对健康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和介绍;其次对当前既有艺术馆的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归纳整理出普遍存在影响使用者健康的室内环境因素,从建筑功能改造、优化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室内照明环境及其他室内环境优化改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结合实际完成改造的既有艺术馆项目,从艺术馆健康设计理念的融入、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设置、艺术馆内部结构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对改造过程进行全面解析,重点分析室内照明环境的设计改造和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化,最后完成自我测评,以实践案例来论证健康设计改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对既有艺术馆相关的健康设计改造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同时为促进新建艺术馆的健康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吴可[10](2020)在《新装修住宅室内VOCs及其污染影响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称VOCs)是造成室内不良空气品质的主要原因,其主要散发源是各类建筑装修材料,尤其是新装修住宅室内空气品质受建筑装修材料所散发VOCs的影响更为严重。本文从现场测试、材料散发特性和VOCs影响评价三方面展开,研究了新装修住宅室内VOCs及其污染影响的长期变化特征,主要学术成果包括:(1)对南京某新装修住宅室内VOCs进行了长期现场测试,分析了装修期间与装修完工后该住宅室内VOCs种类、成分与浓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新装修住宅室内主要VOCs为芳香族、醛和烷烃,这三类VOCs的总浓度占TVOC浓度的60%以上。装修期间室内VOCs种类与浓度均随装修的推进呈阶跃性变化,室内TVOC浓度范围为151–2535μg/m3,其中地板安装完成后室内TVOC浓度最高。装修完工后室内VOCs种类逐渐减少,TVOC浓度逐渐降低,其范围为46–317μg/m3,但部分VOCs浓度则随室内温湿度有所变化。(2)对目标住宅室内主要建筑装修材料进行了环境舱测试,结合干材料的单相传质模型和湿材料的双指数模型,对各材料的关键散发参数进行拟合,从各材料所散发VOCs的成分与散发强度分析了其散发特性,并结合现场测试结果分析了装修期间各类VOCs的主要散发源。(3)根据室内主要装修材料的散发参数,利用VOCs预评估模拟方法,对目标住宅室内VOCs浓度进行了单区模拟。通过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分析了实际住宅室内VOCs对室内装修施工人员和普通住户的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通过气味污染评价方法,分别分析了主要装修材料所散发VOCs和实际住宅室内VOCs的气味污染状况。室内主要的致癌和非致癌VOCs均为甲醛,其占比超过了40%,主要的气味污染均来自于气味阈值较低的庚醛、辛醛、壬醛和己醛等醛类VOCs,其中气味污染最严重的为辛醛,装修完成时其OAV达到了43.664。此外,湿材料的气味污染普遍高于干材料,其中气味污染最大的为墙固,最小的为踢脚线。
二、室内装修材料中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室内装修材料中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民用建筑室内装修空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室内装修常见污染物类型和危害 |
1.2.1 气态污染物 |
1.2.2 颗粒态污染物 |
1.3 国内外室内装修污染研究进展 |
1.3.1 室内装修使用的主要建筑装饰材料 |
1.3.2 装修材料使用产生的空气污染 |
1.3.3 装修过程施工技术研究 |
1.3.4 装修完成后室内空气质量研究 |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方法 |
2.1.1 采样点布设 |
2.1.2 样品采集 |
2.1.3 在线甲醛浓度测定 |
2.1.4 PM_(2.5)浓度及组分测定 |
2.1.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
2.2 风险评估方法 |
第3章 装修过程中甲醛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
3.1 装修不同阶段甲醛浓度水平 |
3.2 装修完成后室内甲醛释放规律 |
3.3 室内甲醛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估 |
3.3.1 室内甲醛潜在剂量 |
3.3.2 非致癌与致癌效应风险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装修PM_(2.5)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
4.1 装修不同阶段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分析 |
4.1.1 PM_(2.5)质量浓度分析 |
4.1.2 PM_(2.5)质量浓度I/O分析 |
4.2 PM_(2.5)中水溶性离子分析 |
4.2.1 水溶性离子浓度分析 |
4.2.2 水溶性离子浓度I/O分析 |
4.3 PM_(2.5)中无机元素分析 |
4.3.1 无机元素浓度分析 |
4.3.2 无机元素浓度I/O分析 |
4.4 PM_(2.5)中OC和 EC分析 |
4.4.1 OC和EC浓度分析 |
4.4.2 OC和 EC的 I/O分析 |
4.5 PM_(2.5)中重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理对策及建议 |
5.1 室内装修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 |
5.1.1 装修装饰材料质量不达标 |
5.1.2 装修施工不规范 |
5.1.3 技术升级换代慢 |
5.2 主要管理对策及建议 |
5.2.1 加强源头管控 |
5.2.2 规范施工行为 |
5.2.3 鼓励科技创新 |
5.2.4 强化行政监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不同装修阶段甲醛污染特征 |
6.1.2 不同装修阶段空气PM_(2.5)及其化学成分污染特征 |
6.1.3 管理对策及建议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2)儿童室内空气相PAEs污染、暴露与健康危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PAEs概述 |
1.2.1 PAEs的理化性质 |
1.2.2 PAEs的用途 |
1.2.3 PAEs的暴露途径与评估方法 |
1.2.4 PAEs的毒性 |
1.2.5 空气相PAEs采样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室内环境中PAEs的污染概况 |
1.3.2 国外空气相PAEs污染现状 |
1.3.3 国内空气相PAEs污染现状 |
1.3.4 PAEs污染所带来的人体健康危害 |
1.4 相关法律法规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章 问卷调查与实验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问卷调查方法 |
2.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采集方法 |
2.3.2 样品预清洗与前处理方法 |
2.3.3 分析方法 |
2.3.4 标准曲线 |
2.4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
2.4.1 仪器检出限与方法检出限 |
2.4.2 回收率 |
2.4.3 精密度 |
2.4.4 残余量 |
2.4.5 空白实验 |
2.5 统计分析 |
2.6 小结 |
第3章 儿童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污染特征 |
3.1 PAEs被动采样校准 |
3.1.1 被动采样速率R |
3.1.2 被动吸附速率影响因素 |
3.2 室内环境中空气相PAEs浓度水平及检出情况 |
3.3 室内环境中空气相PAEs污染特征 |
3.3.1 室内环境中空气相PAEs的浓度分布特征 |
3.3.2 不同室内环境之间空气相PAEs污染差异性 |
3.3.3 不同城区之间家庭空气相PAEs污染差异性 |
3.3.4 室内环境中空气相PAEs相关性分析 |
3.3.5 主成分分析 |
3.4 国内外研究浓度水平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儿童家庭空气相PAEs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4.1 调查问卷结果 |
4.1.1 家庭居住环境及家庭成员基本信息 |
4.1.2 家庭空气相PAEs潜在释放源及影响因素 |
4.2 家庭环境参数采样结果 |
4.3 儿童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卡方检验 |
4.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儿童PAEs暴露分析与风险评估 |
5.1 暴露水平计算方法 |
5.1.1 稳态算法 |
5.1.2 模拟算法 |
5.2 气相、颗粒相PAEs浓度计算 |
5.3 室内环境空气相PAEs暴露水平分析 |
5.3.1 基于稳态算法的个人暴露水平 |
5.3.2 基于模拟法计算的人群暴露及与稳态法个人暴露比较 |
5.4 敏感度分析 |
5.5 致癌风险评估 |
5.6 小结 |
第6章 室内空气相PAEs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 |
6.1 儿童健康指标诊断标准 |
6.2 儿童健康指标调查结果 |
6.3 空气相暴露与儿童健康问题关联分析 |
6.3.1 数据处理方法 |
6.3.2 单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3.3 混杂因素分析 |
6.3.4 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儿童家庭和学校降尘相PAEs污染特征及暴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邻苯二甲酸酯的生产及应用 |
1.1.2 邻苯二甲酸酯的性质 |
1.1.3 PAEs的相关行业标准及规范 |
1.1.4 PAEs的暴露途径及危害 |
1.1.5 PAEs的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室内降尘中PAEs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室内降尘中PAEs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问卷调查与实验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问卷内容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试剂及标样 |
2.2.2 实验仪器与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本采集 |
2.3.2 采样前处理方法 |
2.3.3 分析方法及标准曲线 |
2.4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2.4.1 检测限 |
2.4.2 回收率实验 |
2.4.3 残余量实验 |
2.4.4 空白实验 |
2.4.5 精密度实验 |
2.4.6 定量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降尘相PAEs的污染特征 |
3.1 室内PAEs的浓度水平及检出情况 |
3.2 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 |
3.3 家庭和学校降尘中PAEs浓度的比较 |
3.4 儿童家庭的卧室和客厅中PAEs浓度的比较 |
3.5 不同性别儿童卧室中PAEs浓度的比较 |
3.6 城区和郊区房间降尘中PAEs浓度的比较 |
3.7 与国内外儿童室内降尘中PAEs浓度比较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降尘中PAEs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4.1 问卷调查结果 |
4.1.1 室内装修及房屋情况 |
4.1.2 家庭人员生活习惯 |
4.2 降尘中PAEs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卡方检验 |
4.2.2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室内降尘中PAEs的暴露与风险评估 |
5.1 室内PAEs的个人暴露 |
5.1.1 室内PAEs浓度水平 |
5.1.2 室内PAEs个人暴露 |
5.2 人群模拟暴露 |
5.2.1 基于Monte-carlo模拟的室内PAEs浓度水平 |
5.2.2 人群暴露量估算 |
5.3 室内PAEs的个人暴露量与模拟暴露量比较 |
5.4 室内PAEs的致癌风险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室内降尘相PAEs暴露与儿童健康效应 |
6.1 儿童健康情况 |
6.1.1 体质量指数BMI |
6.1.2 血压 |
6.1.3 FeNO |
6.1.4 肺功能 |
6.1.5 疾病 |
6.2 PAEs暴露与儿童健康的分析 |
6.2.1 未调整的暴露量与儿童健康回归分析 |
6.2.2 混杂因素的筛选 |
6.2.3 排除混杂因素后的PAEs暴露与儿童健康关联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室内空气环境研究现状 |
1.1.2 绿色建筑和健康建筑标准要求 |
1.1.3 室内空气污染物研究必要性 |
1.2 主要空气污染物种类 |
1.2.1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 |
1.2.2 PM2.5、PM10 |
1.2.3 甲醛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行业及标准研究现状 |
1.3.2 检测和实验研究现状 |
1.3.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模拟理论基础 |
2.1 室内空气流动模拟数学模型 |
2.1.1 湍流模拟方法 |
2.1.2 雷诺时均模型 |
2.1.3 标准k-eplison模型 |
2.2 污染物扩散 |
2.2.1 菲克扩散定律 |
2.2.2 对流传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D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
3.1 CFD软件选用 |
3.2 模型介绍 |
3.2.1 案例建筑选取 |
3.2.2 模型的简化 |
3.2.3 室内材料选用 |
3.2.4 新风机组产品选型 |
3.3 数值模型的搭建与结果分析 |
3.3.1 模型搭建 |
3.3.2 网格划分 |
3.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
3.3.4 模拟结果分析 |
3.4 模型的实验验证 |
3.4.1 实验方法简介 |
3.4.2 实验方案 |
3.4.3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4.4 实测结果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送风工况下甲醛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
4.1 不同送风方式和研究对象点位确定 |
4.1.1 侧送上回工况 |
4.1.2 侧送下回工况 |
4.1.3 上送下回工况 |
4.1.4 小结 |
4.2 不同送风风速 |
4.2.1 侧送上回工况 |
4.2.2 侧送下回工况 |
4.2.3 上送下回工况 |
4.3 不同送风温度 |
4.3.1 侧送上回工况 |
4.3.2 侧送下回工况 |
4.3.3 上送下回工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家具布置前后甲醛分布对比分析 |
5.1 交付状态(无家具布置)下室内甲醛分布 |
5.1.1 送风风速0.3m/s |
5.1.2 送风风速0.6m/s |
5.2 监测点位空气环境对比分析 |
5.2.1 送风风速0.3m/s |
5.2.2 送风风速0.6m/s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地点选择 |
2.2 实验志愿者招募 |
2.3 环境样本采集及分析 |
2.3.1 环境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3.2 试剂及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3 操作过程 |
2.4 生物样本采集及分析 |
2.4.1 生物样本采集所需仪器和试剂汇总 |
2.4.2 肺功能指标检测 |
2.4.3 血常规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4 血液炎症因子指标采集及分析 |
2.4.5 人体氧化应激水平和DNA损伤分析 |
2.5 统计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1 保定市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特征 |
3.2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污染特征 |
3.3 实验所选暴露环境的甲醛和TVOC的污染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生物样本的影响 |
4.1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呼吸系统的影响 |
4.1.1 研究肺功能指标的意义 |
4.1.2 暴露实验期间各肺功能指标的变化 |
4.2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4.2.1 研究血常规指标的意义 |
4.2.2 受试者血常规水平超标情况 |
4.2.3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常规水平差异 |
4.2.4 各组受试者血常规水平之间的差异 |
4.3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体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4.3.1 研究炎性细胞因子的意义 |
4.3.2 暴露前后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差异 |
4.3.3 各组受试者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之间的差异 |
4.4 室内污染浓度差异对人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4.4.1 研究DNA损伤和氧化应激水平的意义 |
4.4.2 暴露前后基因甲基化水平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生物样本水平的影响 |
5.1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外周血血常规的影响 |
5.2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5.3 室内空气综合污染对人体氧化应激水平、DNA损伤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样本间的相关性 |
6.1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与生物指标间的相关性 |
6.2 生物样本之间的相关性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建立 |
7.1 评价方法选择及模型建立 |
7.2 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的计算 |
7.3 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计算 |
7.4 基于生物样本综合指数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等级分级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住宅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源散发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1.1.2 住宅室内VOCs的主要来源 |
1.2 现有研究回顾 |
1.2.1 室内VOCs散发源数据库 |
1.2.2 室内VOCs散发源测试方法 |
1.2.3 家庭生活用品的VOCs散发 |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常见装修建材VOCs散发特征研究 |
2.1 测试及分析方法 |
2.1.1 测试样品信息及制备 |
2.1.2 实验流程和实验仪器 |
2.1.3 样品分析 |
2.2 测试结果 |
2.2.1 TVOC |
2.2.2 高频率散发物质清单 |
2.2.3 各建材散发VOCs的组成 |
2.2.4 各建材散发的高浓度VOCs |
2.2.5 各建材散发的特异性物质 |
2.2.6 各建材散发气味分析 |
2.3 建筑材料散发特性 |
2.3.1 建筑材料散发模型及拟合方法 |
2.3.2 干材料散发参数拟合结果 |
2.3.3 湿材料和复合材料散发参数拟合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常见家庭生活用品VOCs散发特征研究 |
3.1 实验研究方法 |
3.1.1 定性研究的家庭生活用品种类 |
3.1.2 定性研究实验方法 |
3.1.3 定量研究实验方法 |
3.2 定性研究结果 |
3.2.1 高频率散发物质 |
3.2.2 TVOC和 VOCs组成 |
3.2.3 特异性物质和高浓度物质 |
3.2.4 气味分析 |
3.3 定量研究结果 |
3.3.1 散发VOCs清单 |
3.3.2 散发特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住宅室内VOCs模拟研究 |
4.1 室内VOCs模拟方法 |
4.2 输入条件 |
4.2.1 我国住宅功能分区及住宅装修流程 |
4.2.2 户型数据统计 |
4.2.3 标准住宅空间 |
4.2.4 通风 |
4.2.5 装修工况设定 |
4.2.6 家庭生活用品使用工况设定 |
4.3 模拟结果 |
4.3.1 典型装修工况下建材的VOCs散发 |
4.3.2 各房间各建材的散发贡献 |
4.3.3 起居室不同地面材质对VOCs散发的影响 |
4.3.4 开关窗模式对VOCs散发的影响 |
4.3.5 家庭生活用品散发VOCs分析 |
4.3.6 住宅室内VOCs控制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
5.3 研究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室内空气污染物概述 |
1.2.1 室内空气污染物分类 |
1.2.2 室内空气污染物特点 |
1.3 室内装修常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
1.3.1 甲醛 |
1.3.2 氨 |
1.3.3 苯 |
1.3.4 VOCs |
1.3.5 TVOC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外室内装修污染研究 |
1.4.2 国内外烘焙法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实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现场监测实验的方法、仪器及相关标准 |
2.2.1 现场监测实验的检测方法、仪器 |
2.2.2 相关标准要求 |
3 新装住宅室内污染物浓度分布研究 |
3.1 引言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内容 |
3.2.2 问卷调查结果 |
3.2.3 问卷调查中检测样本的抽取 |
3.2.4 结果分析 |
3.3 装修不同阶段室内污染物分布规律研究 |
3.3.1 采样及布点 |
3.3.2 装饰情况 |
3.3.3 监测时间 |
3.3.4 样本A、B浓度分布规律 |
3.3.5 样本A、B的室内空气质量评价 |
3.4 小结 |
4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烘焙通风稀释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选取对象及检测方法 |
4.2.1 实验选取对象 |
4.2.2 实验方法及步骤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4.3.1 污染物浓度变化分析 |
4.3.2 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
4.4 烘焙法对住宅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可行性探讨 |
4.4.1 实型住宅与实验小型住宅运行烘焙通风法的差异分析 |
4.4.2 实型住宅间歇烘焙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
4.5 建议 |
4.6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装修不同阶段甲醛、氨、苯、TVOC的浓度分布规律 |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8)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室内环境污染概述 |
1.1.1 国际和国内室内环境污染情况 |
1.1.2 室内空气中VOCs的来源 |
1.1.3 室内VOC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
1.1.4 我国关于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相关规定 |
1.1.5 我国关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中污染物的相关规定 |
1.2 室内装修材料和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1 涂料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2 地板、家具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
1.2.3 空气中VOCs检测的研究进展 |
1.3 顶空分析方法及其在VOCs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
1.3.1 静态顶空及其研究进展 |
1.3.2 动态顶空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1.3.3 顶空-固相微萃取及其研究进展 |
1.4 吸附富集VOCs的新型吸附剂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在线静态顶空-热解吸-气质联用技术测定水性涂料中的VOCs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样品与试剂 |
2.2.2 GC/MS仪器参数 |
2.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4 SHS-TD-GC/MS分析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HS-TD仪器连接方法及与SHS方法对比 |
2.3.2 SHS-TD条件的优化 |
2.3.3 方法有效性评价 |
2.3.4 实际样品分析 |
2.3.5 释放规律研究 |
2.4 结论 |
第3章 基于ZIF-7涂层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木制地板中的苯系物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样品与试剂 |
3.2.2 ZIF-7和ZIF-8 的合成 |
3.2.3 固相微萃取涂层的制备 |
3.2.4 标准溶液的制备 |
3.2.5 样品前处理与HS-SPME实验步骤 |
3.2.6 色谱质谱条件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ZIF-7与ZIF-8 的表征 |
3.3.2 萃取溶剂的选择 |
3.3.3 HS-SPME萃取条件的优化 |
3.3.4 HS-SPME解吸条件的优化 |
3.3.5 SPME纤维的选择 |
3.3.6 萃取纤维的稳定性 |
3.3.7 方法有效性评价 |
3.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4 结论 |
第4章 基于顶空瓶取样的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装修房屋空气中的苯系物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剂 |
4.2.2 采样袋和顶空小瓶操作步骤 |
4.2.3 ZIF-7 的制备 |
4.2.4 制备ZIF-7 涂层的纤维 |
4.2.5 校准溶液的配制 |
4.2.6 SPME操作步骤 |
4.2.7 GC/MS工作条件 |
4.2.8 室内样品的采集和检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条件的优化 |
4.3.2 方法优化 |
4.3.3 室内空气中BTEX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基础研究 |
2.1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2.1.1 相关概念界定 |
2.1.2 艺术馆的功能组成 |
2.1.3 艺术馆的分类 |
2.1.4 艺术馆的发展 |
2.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影响因素与目标 |
2.2.1 既有艺术馆健康影响因素 |
2.2.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目标 |
2.3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相关评价标准 |
2.3.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
2.3.2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
2.3.3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与WELL建筑标准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艺术馆相关案例调研分析 |
3.1 既有艺术馆调研概述 |
3.2 艺术馆实地调研测试方案 |
3.3 艺术馆实地调研分析 |
3.3.1 临潼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
3.3.2 西安马柯艺术博物馆 |
3.3.3 上海当代艺术馆 |
3.4 既有艺术馆调研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策略研究 |
4.1 满足健康需求的建筑功能改造策略 |
4.2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健康设计改造 |
4.3 优化室内照明环境的健康设计改造 |
4.3.1 艺术馆室内照明环境的优化指标 |
4.3.2 不同空间区域照明环境的改造策略 |
4.4 其他室内环境的健康设计改造策略 |
4.4.1 改善室内热环境 |
4.4.2 优化室内声环境 |
4.4.3 优化服务设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实践探索研究 |
5.1 健康设计改造的艺术馆项目概述 |
5.1.1 艺术馆设计改造的背景 |
5.1.2 艺术馆设计理念的融入及设计分析 |
5.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全过程解析 |
5.2.1 空间布局与功能设置解析 |
5.2.2 艺术馆室内健康照明设计解析 |
5.2.3 既有艺术馆装饰材料与设备改造设计解析 |
5.3 艺术馆参观使用者调查问卷情况综述 |
5.4 艺术馆改造完成后评价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表一艺术馆参观人员及使用者调查问卷 |
(10)新装修住宅室内VOCs及其污染影响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现场测试相关研究现状 |
1.2.2 材料散发特性相关研究现状 |
1.2.3 污染物影响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
1.2.4 小结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际建筑装修过程及装修后的现场测试 |
2.1 实验测试方法 |
2.1.1 甲醛的采样分析方法与仪器 |
2.1.2 VOCs的采样分析方法与仪器 |
2.1.3 温湿度的测试方法与仪器 |
2.1.4 换气次数的测试方法与仪器 |
2.1.5 窗户的开关状态测试方法与仪器 |
2.2 实际测试环境 |
2.2.1 装修进程与测试时间表 |
2.2.2 温度、湿度与通风状况 |
2.3 装修各阶段测试结果分析讨论 |
2.3.1 实际测试污染物种数 |
2.3.2 室内VOCs成分分析 |
2.3.3 VOCs浓度变化趋势 |
2.4 装修完工后测试结果分析讨论 |
2.4.1 实际测试污染物种数 |
2.4.2 室内VOCs成分分析 |
2.4.3 VOCs浓度变化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3 装修材料散发特性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环境舱测试系统 |
3.1.2 装修材料的试样制备 |
3.1.3 测试方法 |
3.2 材料散发参数拟合方法 |
3.2.1 干材料的散发参数拟合方法 |
3.2.2 湿材料的散发参数拟合方法 |
3.3 测试与拟合结果分析讨论 |
3.3.1 装修材料所散发VOCs成分 |
3.3.2 装修材料所散发VOCs散发强度 |
3.3.3 环境舱测试与现场测试结果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4 污染物影响评价与分析 |
4.1 室内VOCs的模拟 |
4.1.1 室内VOCs模拟参数 |
4.1.2 室内VOCs模拟结果 |
4.2 健康风险评价 |
4.2.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与标准 |
4.2.2 目标建筑室内健康风险评价 |
4.3 气味污染评价 |
4.3.1 气味污染评价方法与标准 |
4.3.2 装修材料气味污染评价 |
4.3.3 目标住宅室内气味污染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室内装修材料中污染物损害人体健康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民用建筑室内装修空气污染物污染特征及防治对策研究[D]. 张瑞英.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儿童室内空气相PAEs污染、暴露与健康危害研究[D]. 孟子言.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儿童家庭和学校降尘相PAEs污染特征及暴露研究[D]. 渠美楠.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4]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甲醛分布特征研究[D]. 徐子涵. 扬州大学, 2021(08)
- [5]基于生物样本检测的室内环境空气污染评估方法研究[D]. 孟晓郁. 河北大学, 2021(09)
- [6]住宅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源散发及模拟研究[D]. 王智伟. 南京大学, 2020(12)
- [7]新装修室内典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稀释实验研究[D]. 宿莉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8]室内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顶空GC-MS的测定方法研究[D]. 刘炜伦. 河北大学, 2020(08)
- [9]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D]. 倪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新装修住宅室内VOCs及其污染影响的长期变化特征研究[D]. 吴可.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室内装修污染论文; 空气污染物论文; 甲醛去除方法论文; 装修论文;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