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包头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论文文献综述)
卢成照[1](2020)在《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模式是从上级政府往下级政府传递。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各地政府紧锣密鼓的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其中不乏优秀的创新引才机制。当前,温州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口,产业结构蝶变突破发展是温州市未来能否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温州市历来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非常重视,特别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大量关键政策,引才力度很大。但温州存在高层次政策实施效果不好,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的问题。本文以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研究主向,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展开。先从温州的引才政策和实施现状入手,通过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梳理,发现温州存在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片面性、吸引力不强、引才政策粘力弱、政策公众认知程度低、人才引进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等五个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可以从完善高层次引才政策体系、加大引才政策保障力度,促进政策与区域产业融合、加强政策宣传以及人才考核机制等五个方面予以完善。高层次人才是区域竞争发展的核心力量,政策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未来的检验才能得到。对于温州而言,只有积极主动拥抱人才,合理谋划,才能在高层次人才的追引上取得成果,更好让城市得到发展,让区域人民享受智慧果实。
左天宇[2](2020)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我国的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发展原则,着力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质量、效率、动力的“三大变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引起社会广泛共识。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在本世纪初的前十年,较好的资源禀赋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出现环境破坏、发展动力不足、新旧动能转化困难、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还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把握住科技人才资源发展这一关键问题,有重点的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本文在系统的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后,结合内蒙古区域特点,建立包括经济活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六个维度的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内蒙古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显示2009-2018年内蒙古发展质量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发展质量整体不高,其中创新发展维度在内蒙古的发展质量提升中占较大比重。通过测算各个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与科技人才资源的相关度,结合内蒙古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建立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模型,通过数据分析将四川省设为高质量发展地区,对内蒙古和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所需求的科技人才资源数量和结构运用组合预测模型进行测算。结合内蒙古现阶段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学历结构、部门结构、投入和产出的供给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进行供需分析,得出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上的供需缺口,找到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在总量和结构中与高质量发展地区存在的差距。体现在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规模较小、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和科技人才投入与产出偏低等问题上。为提升内蒙古区域发展质量,要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创新科技人才开发的新理念、优化人才结构、改善人才的发展机制以及合理的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发展壮大,为内蒙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周长庆[3](2020)在《呼包鄂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各地区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对地区发展的瓶颈制约。资源利用效率为破解资源环境与地区发展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由于兼顾了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成为综合评价地区经济活动影响的重要方法和学术界研究的前沿热点议题。本文以呼包鄂地区为研究主体,从资源、环境、经济三个方面对呼包鄂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现状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呼包鄂地区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呼包鄂三市进行时空演化特征分析,并加入了自治区其他6个地级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考察呼包鄂地区资源利用效率在2009-2018十年间的演进规律和特征,最后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来为呼包鄂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提出具体意见,包括生态发展政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和科研水平。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资源利用差异较为明显,资源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技术效率导致的,在规模效率上的差异水平变化不大,资源利用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很高的相似度。呼包鄂三市2018年的第一阶段DEA效率值分别为1、0.985、1,第三阶段效率值分别为1、0.88、1,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的资源利用效率分别在2013年和2011年实现了技术有效性,三市中包头市的纯技术效率较低并且十年间增长幅度很小,并认为产业结构、对外开放以及技术创新均会对资源利用效率产生影响,适当的产业结构转变、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冯晨皓[4](2020)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且还促使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已经由资源转为了科学技术。现如今,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国家之间竞争的主战场,而科学技术的竞争究其根本便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资源中位于金字塔顶端的科技人才更是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对象。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属于偏远民族自治地方,同时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与发达地区人才竞争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地位。近10年期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从业人数和增速双双下降,人才流失已经成为基本的事实。造成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经济发展原因,又有科技人才政策原因,还有科技政策执行方面的原因,并且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不仅仅是政策执行过程的问题,而且从实质上来讲更是政策本身的问题,同时又包含了制定政策过程中的观念技术等问题。因此,在坚持市场配置人才的原则下,内蒙古自治区如何通过解决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从而制定和选择适当的人才政策予以解决科技人才不足与流失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人才政策科学有效地培养、吸引、留住以及使用科技人才,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才战略发展的大问题。本研究以人力资本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场动力理论以及制度非均衡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研究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入手,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现状、科技人才政策现状、科技人才政策的执行现状这一逻辑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在政策执行、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付娇[5](2020)在《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以及愈发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过去的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高效开发及管理成为国内学界普遍研究的课题,也成为全社会关注、多方参与的公共问题。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要想提高区域竞争实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科技人才管理水平。本论文以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为对象,以人力资本理论、政府人才开发理论、人才激励理论为理论基础,采取了文献综述法和调查研究法,从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激励和人才评价等方面对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过程中发现铁岭市存在科技人才总量、质量、结构与先进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外部引进困难,科技人才创新激励不足,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也即是说,铁岭市即便在实行“人才强市”和“科技兴市”战略后,科技人才的效能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更好发展。在分析这些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本论文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科技人才管理的经验,提出了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进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人才政策及提高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科技人才管理的保障措施,优化科技人才评价的制度措施等对策。本研究为基层政府开展科技人才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对于推动铁岭市地方经济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丰富了人才强国战略理论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相关理论。
丁惠炯[6](2013)在《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优秀的管理者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科研人才,更需要大量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技艺高超的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加快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内蒙古自治区是制造业大区,能否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强区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目前自治区却面临着技能型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地区和产业分布不均衡等方面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国内外实践的成功经验证明,在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政策的完善是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如何更好地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政策进行研究。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通过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搭建理论的框架,并据此深入剖析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所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而为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完善提出建议。本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背景、选题意义及相关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并加以简要评价,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基本方法和研究的内容框架。其次,在对技能型人才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法律法规依据进行分析的前提下,总结概括了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的有利因素(包括地域辽阔;人口文化程度呈提高趋势;第二产业形成了雄厚基础和鲜明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等);通过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预测了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和供给量,归纳出五个方面的不利因素(包括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级构成失衡;技能型人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偏低;技能型人才总量供给不足;技能型人才生态环境沙化等)。指出政府在制定、实施和完善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时,应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妥善回避和化解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使技能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取得跨越式的发展。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已经实施的政策及取得的成效,并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借鉴。本文认为,可资借鉴的国内外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经验主要有:政府鼓励和引导、财政支持、科学规范的管理、促进和加强技能培养的“就业导向”和“校企合作”等等;国内外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的经验主要有:实施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薪酬福利水平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等等。最后,在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从培养和使用两方面全方位地提出了完善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相关政策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针对培养与使用“政策”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技能型人才相关政策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扩展了技能型人才研究的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探索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对“培养”和“使用”的各自范畴进行了划分,便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政策进行较为细致和清晰的研究,避免由于概念范畴上的交叉而引起研究的混乱;充分体现了欠发达地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政策的特殊性,是在现有技能型人才相关问题研究基础上的拓展;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政策问题加以分析,较为准确地对内蒙古自治区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取得的成就及其缺失和成因进行有效地分析,等等。
赵建慧[7](2013)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共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内蒙古人才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人才重点工程逐步推进,人才强区建设开始全面实施。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人才的发展与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从众多问题选取了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人才共享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事实证明,实现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是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缓解呼包鄂地区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论述了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人才共享的背景、重要意义,对呼包鄂地区人才总量、经济发展状况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计算,并对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才共享的关系进行了有效性分析,立足于二者的关系,指出人才共享现状、优势及动因,指出了该地区实现人才共享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人才共享政策环境不良、人才共享激励机制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人才共享机制缺位等,深入挖掘人才共享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制约因素。通过对人才共享问题和制约因素的解析,结合国内外人才共享的经验,提出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实现人才共享行之有效的创新性路径。
么红杰[8](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认为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2012)在《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文中研究表明目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重大成就 第二节 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战略机遇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四节 指导思想 第五节 基本原则 第六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重点区域 第七节 重点经济区 第八节 农产品主产区
阿拉腾图娜[10](2011)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人才队伍研究 ——以包头市实用人才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管理好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务,为农村公共管理做好服务和贡献,必须加强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人事管理工作。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牧区的实用人才队伍是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需要。就内蒙古自治区而言,内蒙古区党委、区政府根据国家提出的建设目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措施,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支持力度,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目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发展中仍然存在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问题日益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引入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思想,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包头市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人才发展环境、人才结构分布、人才规划和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也对农村牧区人力资源建设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探讨,为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这是本文选题的主要意图。文章通过深入对制约农村牧区实用人才发展的观念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六个机制”,保障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健康发展。即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扶持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牧区聚才引才机制和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这样就可以从观念上、软硬环境建设上、社会氛围的营造上、政策上、技术上、资金上以及社会认知方面扭转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瓶颈,更好的培育、留住、吸引更多的农村牧区实用人才,更好的发挥农村牧区实用人才的作用,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更好的、持续的发展。
二、包头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包头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论文提纲范文)
(1)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1.2.3 研究现状评价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层次人才 |
2.1.2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才激励理论 |
2.2.2 政策扩散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4 新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现状 |
3.1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的历史发展 |
3.1.1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的产生 |
3.1.2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发展历程 |
3.2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的核心内容 |
3.2.1 人才类型划分 |
3.2.2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措施 |
3.3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成效 |
3.3.1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现状 |
3.3.2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现状 |
第四章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的问题 |
4.1.1 调查对象分析 |
4.1.2 问卷编制说明 |
4.1.3 调查结果分析:问题梳理 |
4.2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 |
4.2.1 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制定程序复杂且调整困难 |
4.2.2 政府投入不足 |
4.2.3 未充分结合本土产业结构 |
4.2.4 宣传力度不够 |
4.2.5 考核办法不健全 |
第五章 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优化建议 |
5.1 优化高层次引才政策制定程序 |
5.2 提升高层次引才政策保障力度 |
5.2.1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5.2.2 加强人才保障力度 |
5.2.3 建立社会高层次人才服务组织 |
5.3 提升高层次引才政策与区域产业融合度 |
5.3.1 完善政企间的政策纽带关系 |
5.3.2 加强区域联动,增强政策融合度 |
5.3.3 统筹产业人才 |
5.4 加强高层次引才政策宣传 |
5.4.1 加大引才单位宣传培训 |
5.4.2 注重新媒体平台宣传 |
5.4.3 拓展宣传渠道 |
5.5 优化高层次引进人才考核机制 |
5.5.1 优化考核模式 |
5.5.2 建立负面清单 |
5.5.3 畅通反馈渠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调查表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高质量发展 |
2.科技人才资源 |
3.科技人才资源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1.人力资本理论 |
2.人才学理论 |
三、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需求分析 |
(一)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的影响 |
1.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内蒙古发展质量综合评价 |
3.内蒙古高质量发展与科技人才资源相关性分析 |
4.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影响分析 |
(二)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模型的构建 |
1.灰色预测模型的构建 |
2.回归预测模型的构建 |
3.组合预测模型的构建 |
(三)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对科技人才资源需求预测 |
1.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收集 |
2.高质量发展地区的选择 |
3.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4.基于回归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5.基于组合预测模型的科技人才资源预测 |
四、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
(一)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给现状 |
1.科技人才资源政策分析 |
2.科技人才资源供给总量分析 |
3.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分析 |
4.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分析 |
5.科技人才资源投入分析 |
6.科技人才资源产出分析 |
(二)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分析 |
1.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总量供求缺口分析 |
2.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学历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
3.高质量发展对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部门结构供求缺口分析 |
五、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矛盾及成因分析 |
(一)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 |
1.科技人才资源总量较小,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不足 |
2.科技人才资源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 |
3.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
4.科技人才资源投入不足,产出效率偏低 |
(二)科技人才资源发展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
1.科技人才资源的投入不足 |
2.人才发展观念落后 |
3.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力低 |
4.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 |
六、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培养对策建议 |
(一)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的工作理念 |
1.加大科技人才投入,完善科技人才投入机制 |
2.创新科技人才资源开发理念 |
(二)优化人才结构,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
1.创新人才的引进机制 |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3.深化产学研机制,提高科技产出 |
(三)改革和完善人才发展机制 |
1.改进科技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 |
2.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 |
3.建立科技人才储备制度 |
(四)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流动 |
1.合理配置科技人才资源 |
2.引导科技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攻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呼包鄂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 研究框架 |
2.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资源 |
2.1.2 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
2.2 相关理论介绍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循环经济理论 |
2.2.3 生态经济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评价资源有效利用的方法 |
2.3.2 影响资源有效利用的因素 |
2.3.3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提升对策 |
2.3.4 文献述评 |
3 呼包鄂区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
3.1 呼包鄂区域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
3.1.1 呼包鄂区域资源概况 |
3.1.2 呼包鄂地区资源消耗情况 |
3.1.3 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
3.2 呼包鄂区域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
3.2.1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3.2.2 区域产业趋同 |
3.2.3 创新动力不足 |
3.3 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
3.4 呼包鄂地区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
3.4.1 环境质量有待改善 |
3.4.2 污染治理投入有待提高 |
3.4.3 责任落实不到位 |
4 呼包鄂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评价 |
4.1 评价方法介绍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指标选取原则 |
4.2.2 投入指标的选取 |
4.2.3 研究样本及数据来源 |
4.3 呼包鄂资源利用效率的测算结果 |
4.3.1 第一阶段结果 |
4.3.2 第二阶段SFA回归结果 |
4.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结果 |
4.3.4 呼包鄂区域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分析 |
5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2.1 完善生态发展政策 |
5.2.2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
5.2.3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5.2.4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
5.2.5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1.3.2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科技人才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科技人才政策的相关概念 |
2.1.1 人才、科技人才 |
2.1.2 人力资源、人才资源 |
2.1.3 科技人力资源 |
2.1.4 科技人才政策 |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2.2.3 制度非均衡理论 |
2.2.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5 场动力理论 |
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政策以及政策执行现状 |
3.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现状 |
3.1.1 内蒙古科技人才人数和增速呈现双双下降趋势 |
3.1.2 内蒙古科技人才过度集中在国有事业单位,分布不合理 |
3.1.3 内蒙古科技人才发展指标在全国的地位低 |
3.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现状 |
3.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现状 |
3.3.1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的执行现状 |
3.3.2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使用和培养政策的执行现状 |
3.3.3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激励政策执行现状 |
4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4.1 “官本位”现象导致政策目标不合理 |
4.2 政策缺乏针对性导致政策执行存在盲目性 |
4.2.1 缺少针对科技人才的人才政策 |
4.2.2 缺少以问题为导向的科技人才政策 |
4.2.3 政策内容缺乏针对性 |
4.3 政策缺乏竞争性制约政策执行效果 |
4.3.1 人才经费不足影响政策执行力度 |
4.3.2 对产学研合作和平台建设支持力度不够 |
4.4 政策稳定性弱导致政策执行缺乏保障 |
4.4.1 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监督机制 |
4.4.2 政策体系不完善 |
4.5 忽略了企业在科技人才政策中的主体地位 |
4.5.1 忽略了企业在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 |
4.5.2 政策执行过程中缺少企业的参与 |
5 国外先进经验借鉴 |
5.1 美国的“技术移民”政策 |
5.2 德国的科技人才政策 |
5.3 国外经验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启示 |
6 内蒙古自治区解决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的对策 |
6.1 确立先进、科学、合理的人才价值理念 |
6.1.1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
6.1.2 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 |
6.2 消除“官本位”现象 |
6.3 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针对性 |
6.3.1 制定以问题为导向的、有针对性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 |
6.3.2 制定针对少数民族科技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政策 |
6.3.3 制定有针对性的、灵活的激励政策 |
6.4 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竞争性 |
6.4.1 加大人才经费投入,并使其制度化 |
6.4.2 加大对产学研平台及其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 |
6.4.3 提高对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的服务水平 |
6.4.4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弘扬先进事迹 |
6.5 保持并加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稳定性 |
6.5.1 通过法律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保障 |
6.5.2 建立动态的政策监督和评估机制 |
6.5.3 制定科学的、多元化的人才评价制度 |
6.5.4 加大力度制定配套政策、制度来支撑人才发展 |
6.6 逐步加强企业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中的地位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人才 |
二、科技人才 |
三、科技人才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人才开发理论 |
三、人才激励理论 |
第三章 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铁岭市科技人才概况 |
一、铁岭市基本概况 |
二、铁岭市科技人才概况 |
第二节 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现状 |
一、科技人才引进现状 |
二、科技人才培养现状 |
三、科技人才激励现状 |
四、科技人才评价现状 |
第三节 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失衡 |
二、科技人才外部引进困难 |
三、科技人才创新激励不足 |
四、科技人才流失问题严重 |
第四节 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性较差 |
二、科技人才政策竞争力不足 |
三、科技人才激励制度不健全 |
四、科技人才管理体系不完善 |
第四章 优化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的对策 |
第一节 明确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
一、围绕地区经济的需求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
二、围绕现代产业体系的需求引进科技人才 |
第二节 提高科技人才政策的竞争力 |
一、提高科技人才优惠政策的竞争力 |
二、营造重视科技人才的社会氛围 |
第三节 完善科技人才管理的保障措施 |
一、整合科技人才管理的制度资源 |
二、加强科技人才发展的资金保障 |
第四节 优化科技人才评价的制度措施 |
一、优化科技人才的组织管理体系 |
二、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实际效能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 相关文献述评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 简要评价 |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 研究的基本方法 |
四、 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一) 对内蒙古技能型人才“政策”进行了专门研究 |
(二) 划分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概念范畴 |
(三) 充分体现了欠发达地区相关政策问题的特殊性 |
(四) 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对相关政策问题加以分析 |
附: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与法规依据的阐释 |
一、 核心概念内涵解析 |
(一) 技能型人才内涵解析 |
(二) 技能型人才培养内涵解析 |
(三) 技能型人才使用内涵解析 |
(四)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 |
(五) 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 |
(六)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政府责任 |
二、 基本理论依据阐述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人才强国战略 |
三、 培养与使用政策的法律法规依据 |
(一) 中央的有关法律法规 |
(二) 自治区地方政府规章 |
第二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的影响要素 |
一、 有利要素 |
(一) 地域辽阔 |
(二) 人口文化程度呈提高趋势 |
(三) 第二产业有着雄厚基础和鲜明特色 |
(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加快 |
二、 不利要素 |
(一) 技能型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失衡 |
(二) 技能型人才的技能等级构成失衡 |
(三) 技能型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低 |
(四) 技能型人才总量供给不足 |
(五) 技能型人才生态环境沙化 |
三、 利用有利要素、化解不利要素 |
(一) 利用与发挥优势和机遇 |
(二) 化解不利因素 |
附录 2-1:“倒金字塔”向“正金字塔”结构转型问题的说明 |
附录 2-2:分产业、分行业、分岗位技能型人才需求预测的依据和方法——以包头市为例 |
第三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分析 |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 |
(一) 实施技能型人才振兴政策 |
(二) 建立培训示范基地的政策 |
(三) 完善“校企分工合作”培养模式的政策 |
(四) 多渠道增加教育和培训经费的财政政策 |
(五) 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 |
二、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一) 技能型人才队伍初具规模,结构优化 |
(二) 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日趋完善 |
(三) 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增强 |
三、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现存的问题 |
(一) 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导向尚需强化 |
(三) 对技能培养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 |
(四) “就业导向”培养机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
(五) “校企合作”模式缺乏完善的政策保障 |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借鉴 |
(一) 对政府发挥培养主导作用的借鉴 |
(二) 对财政投入机制的借鉴 |
(三) 对职业教育科学、规范管理的借鉴 |
(四) 对促进“就业导向”培养的借鉴 |
(五) 对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借鉴 |
五、 内蒙古自治区技能型人才培养政策的完善 |
(一) 政府要进一步发挥技能培养的主导作用 |
(二) 政府要建立健全更有效的财政投入机制 |
(三) 政府对技能培养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 |
(四) 完善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五) 为技能培养校企分工合作模式提供保障 |
第四章 内蒙古技能型人才使用政策分析 |
一、 对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的分析 |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 |
(二) 激励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三) 激励政策存在的缺失 |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
(五) 技能型人才激励政策的完善 |
二、 对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的分析 |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 |
(二) 技能型人才保障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三) 技能型人才保障政策存在的缺失 |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
(五) 技能型人才权益保障政策的完善 |
三、 对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的分析 |
(一) 内蒙古现行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 |
(二)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实施的成效 |
(三)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存在的缺失 |
(四) 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政策经验的借鉴和启示 |
(五) 技能型人才社会评价政策的完善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
后记 |
(7)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共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人才资源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四) 创新点与不足 |
1. 创新点 |
2. 不足之处 |
一、人才共享的理论基础分析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 呼包鄂的界定 |
2. 人才的界定 |
3. 人才共享的界定 |
(二) 人才共享的理论基础 |
1. 人力资本理论 |
2. 人才发展战略理论 |
3.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4. 人才柔性流动理论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共享现实基础分析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人才共享的相关性分析 |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人才共享的影响 |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
(二)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共享现状分析 |
1. 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进展情况 |
2. 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的优势 |
(三)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共享的动因分析 |
1. 收益追求是根本性动因 |
2. 政策支持是外部动因 |
3. 人才结构调整是直接动因 |
三、当前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的困境分析 |
(一) 呼包鄂人才共享主要存在的问题 |
1. 各类主体对人才共享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
2. 在人才共享过程中相应的保障制度缺乏 |
3. 行之有效的人才共享机制严重缺位 |
4. 区域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尚未建立 |
5. 人才共享相关法律制度缺位且共享规则不完善 |
6. 缺乏人才共享的有效激励机制 |
7. 人才共享政策环境不良 |
(二) 解析人才共享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制约因素 |
1. 观念因素 |
2. 政策因素 |
3. 组织因素 |
4. 体制因素 |
5. 机制因素 |
四、他山之石:国内外人才共享的经验借鉴 |
(一) 国外人才共享的经验借鉴 |
1. 国外人才共享的主要做法 |
2. 国外人才共享的启示 |
(二) 国内人才共享的经验借鉴 |
1. 国内人才共享的主要做法 |
2. 国内人才共享的启示 |
五、呼包鄂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人才共享创新的路径选择 |
(一) 观念创新 |
1. 树立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 |
2. 修正地方官员的人才共享观 |
(二) 政策设计 |
1. 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人才共享战略发展规划 |
2. 制定和完善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的相关法律制度 |
3. 进一步加大自治区层面的人才政策支持力度 |
(三) 组织形式的创新 |
1. 从自治区层面来讲,建立权威的人才共享协调管理机构 |
2. 从地区层面来讲,创建有效的新型政府人才合作组织 |
3. 从社会层面来讲,促进社会力量在区域人才共享中的广泛参与 |
(四) 体制创新 |
1. 打破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破除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的壁垒 |
2. 健全和完善呼包鄂地区人才共享过程中的保障制度 |
3. 建立以人才共享工作为内容可操作性的政绩指标体系 |
(五) 机制创新 |
1. 建立以利益为中心的人才共享机制是实现人才共享的根本途径 |
2. 建立人才共享政策信息和服务平台机制是实现人才共享的有效途径 |
3. 建立高效的人才共享激励机制是实现人才共享的直接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层面 |
1.1.2 现实层面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4.3.3 攻关计划 |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
5.4.5 科技投资结构 |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
7.1 科技评价综述 |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
7.3.2 样本归集 |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人才队伍研究 ——以包头市实用人才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的相关动态 |
(一) 国外研究 |
(二) 国内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案例研究法 |
第一章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新农村新牧区人才建设现状说明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概念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所需人才 |
三、内蒙古自治区新农村新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
第二节 新农村新牧区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地方政府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人才环境) |
二、现有农村牧区人才结构、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三、现有农村牧区人才流失严重 |
四、现有农村牧区人才培训机制、规划的问题 |
五、农村牧区人才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新农村新牧区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观念因素 |
二、政策因素 |
三、制度因素 |
四、经费投入因素 |
第二章 对加强新农村新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管理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
一、提高认识,树立"新型农民"的观念 |
二、各级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 |
三、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人才管理体系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教育机制,提高整体素质 |
一、集中培训,依靠专业辅导提高素质 |
二、开阔视野,依靠交流合作提高素质 |
三、基地示范,依靠典型引导提高素质 |
四、加大引进力度,改善农村牧区人才队伍结构 |
第三节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扶持机制,打造创业平台 |
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
二、要在技术上给予支持 |
三、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
第四节 优化聚才引才机制,为农村牧区招才引智 |
一、通过扶持农村牧区产业发展吸纳人才 |
二、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农村牧区发展所需人才 |
三、制定完善并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牧区就业的各项政策 |
四、严格选拔程序,在农牧区基层人才选拔上把好关 |
五、完善人才储备制度,为农牧区人才工作服务做好 |
六、优化创业环境,创新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 |
第五节 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 |
一、建立完善农村牧区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 |
二、把农村牧区人才纳入专家评选范围 |
三、对贡献突出的乡土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
第六节 建立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提供保证 |
一、加大财政投入,将农村牧区人才资源开发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
二、建立稳定的多元化农村牧区人才开发资金投入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包头加大人才开发力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温州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研究[D]. 卢成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2]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内蒙古科技人才资源供需预测及对策研究[D]. 左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呼包鄂区域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对策研究[D]. 周长庆.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4]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人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冯晨皓.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铁岭市科技人才管理问题研究[D]. 付娇.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内蒙古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政策实施研究[D]. 丁惠炯. 吉林大学, 2013(08)
- [7]内蒙古呼包鄂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人才共享研究[D]. 赵建慧.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8]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9]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N].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经济日报, 2012
- [10]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的人才队伍研究 ——以包头市实用人才建设为例[D]. 阿拉腾图娜.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