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

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

一、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论文文献综述)

薛丹[1](2021)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活动的载体,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间,其利用效率深刻影响着城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长久以来就存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张,有些城市以“摊大饼”形式向外扩延。2018年底,我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5.61万平方公里,约是1981年的7.80倍,城市扩展系数(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高达2.17,远远高于国际上1.12的理想系数。中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生态环境脆弱,气候、地形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城市建设的土地少,在可利用土地少的情况下,与其他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却更为不集约。另外,东部地区经过较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其经济、产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加快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以及全国产业链发展的背景下,随着东部地区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环境约束等成本的上升,需要将产业和技术向西北落后地区转移,而这也给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带来了新的压力。对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对于节约集约利用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缩小东西差距,改善西北生态环境,助推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在系统阐述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规模、结构、效益等城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利用Super-SBM、GML指数和效率损失模型对西北地区39个城市2004-2018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做出客观的评价。然后,将静态和动态、时间和空间相结合,详细分析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时序演化特征、空间关联特征和时空动态特征。接着,本文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厘出具体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机理。最后,构建Tobit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得出本文的结论和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在较低水平,2004-2018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变动趋势近似呈“N”型曲线,2018年效率高值向西北地区东南侧聚集,城市群的聚集作用增强。研究期间,省会中心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增长幅度最快,资源型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增长幅度最慢。从效率损失模型来看,西北地区的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和环境污染的冗余率较高,环境收益的不足率较大,而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的不足率相对较小。(2)2004-2018年西北地区39个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差异特征,差异的大小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组间差异很小,组内差异占绝对支配地位,资源型城市的效率水平差异最大,省会中心城市次之,其他类城市最小。核密度函数曲线揭示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两极分化的空间非均衡特征,集聚类型先低值聚集,后高值聚集,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演进特征有较大的差异。马尔科夫链转移的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2012年之后这一现象减弱,效率水平维持在“低”和“高”类型的概率最大,向上转移的概率大于向下转移的概率,而跳跃转移的概率较小。(3)西北地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关联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状态,2018年聚集地区向西北地区东南侧靠拢。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拥有更加动态的局部空间结构,其他类城市次之,而省会中心城市的局部空间结构较为稳定。(4)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显示,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先降后升的“U”型曲线关系;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人口密度、引进外资和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会显着促进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土地城镇化、环境规制水平、工业用地占比和设施用地占比的提高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负面影响,居住用地占比和土地市场化水平对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西北地区的省会中心城市、资源型城市和其他类城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5)空间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显着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和土地城镇化的回归结果分别从Tobit回归中显着的促进作用和显着的抑制作用变为了均不显着,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结果与T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一致。(6)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升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是控制土地供应面积,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二是发挥城市群的聚集作用,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高”聚集;三是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城市土地所承载的环境污染压力;四是继续推进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五是完善西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水平;六是根据各类城市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韦伟[2](2013)在《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是我国世纪之交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新世纪中国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美国曾经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从19世纪初开始西进运动,走上了拓荒西部、开发西部、发展西部的道路,通过成功的西部开发,为美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西部开发的成功,就不可能有现在全面繁荣的美国。在这个开发西部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工具,就西部开发而言,可供指导的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尤其是后者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又包括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分析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提供了有益的指导。中国历代统治者,在国力许可的情况下,都会致力于西部地区的建设与巩固。但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始终未能达成美国那样的成就。尤其是到了近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已经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在我国近代与现代史上,曾经出现过若干次政府主导下的西部开发的热潮,但都未能促成西部经济持续发展,更未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区域经济开发史上,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注意。本文就中、美两国的西部开发进行横向比较,从政府这个层面作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分析两国政府的异同点,对于厘清我国西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高理性认识,开阔视野,从而走出一条既借鉴西部开发的国际经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西部大开发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两国国情不同,但是政府在各自西部开发过程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移民的重视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但是两国政府更多的是不同点,这些差异性因素包括政府开发自然资源的不同方式、政府对外政策的差异、开发主体的差异、体制上的区别以及对文化影响的不同。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存在的这些差异对于两国西部开发的路径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从美国西部开发史来看,政府在推动西部开发过程中有宝贵的经验,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等等,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其开发过程中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诸如环境问题、基建中的浪费、城镇的盲目建设等,这值得我们参考并引以为鉴。在中国现阶段的西部开发过程中,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有助于我们避免重走弯路,对于我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西部开发之路将起到促进作用。

刘伟[3](2011)在《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地域广袤、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国家,区域对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政治性等多重意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们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区域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思想,适时推动区域战略转型,对中国区域建设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深刻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既有的区域结构。在当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进行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既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要求,也是区域问题集中凸显的理论呼唤,更是区域和谐发展面临挑战的紧迫需要,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本研究综合运用党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视角,以中国现代化发展为主线,立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与逻辑有机统一,对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通过研究,本文将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前30年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改革开放后23年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和新世纪近10年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并依据此划分,深入分析了不同历史阶段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理论资源、内外部因素,系统总结了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客观评价了战略思想的实施成效,进而剖析了建国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逻辑和理论创新,提炼出其发展演进的基本特点和经验教训。通过研究,论文重点提出了以下观点:一是提出“民族问题区域化”和“区域问题民族化”两个概念。强调在当前的背景下应该更多采取“民族问题区域化”策略,就区域谈民族、就经济谈和谐,弱化、消弭民族隔阂,强化、放大经济因素。二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划分。既打破了按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新一届党中央、将“两个大局”割裂开来的传统划分方式,又突破了目前对于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关注不够的问题,提出以“西部大开发”为代表的控制区域差距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的回应、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特征的战略思想,而“统筹区域发展”在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阶段性的意义。三是首次对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系统总结。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经济区经济”发展、“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和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等5个方面阐述了“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并认为实现由“主次性”向“全面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发展的整体性,由“先后性”向“共时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发展权的公平性,由“弥补性”向“互利性”的转变、更加强调区域间的共生性,由“缩小区域生产力水平差距”向“缩小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的转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是“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最独特的理论创新之处。四是从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性角度对不同历史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进行评述,力求做到历史的“公允”。如在分析1958年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时,并没有简单认为这是“大跃进头脑发热”的产物,而是从当时缓解交通运力紧张、“避免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调动地方生产积极性等角度探究了其提出的历史合理性;在认识“三线”建设时,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肯定其军事成效,也分析了经济方面存在的弊病;在探讨“改革开放缘何发起于南方小镇”时,不仅分析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因素,而且从中国渐进性改革、南北区域的政治风险差异等方面探究了党的区域战略初衷。五是分析了60多年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内在逻辑,并从“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角度提炼了四个方面的经验教训。

王疆[4](2010)在《西部大开发中化工企业发展思路》文中研究指明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实现西部化工行业超常规发展。引进东部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推进企业科学化管理和企业管理层科学化决策,推进企业管理和改进决策层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科技力量和装备、引进高科技含量技术,高起点发展西部化工。整合西部化工资源,优化现有企业的资本结构。注重科学论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经济发展模式。避免大中型化工企业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

李微[5](2010)在《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回顾20世纪,人类文明虽然已经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始终困扰和制约着城市,而且日益突显。痛定思痛人类终于体会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改造的客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大力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和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与消费、从事社会与文化活动的高效场所。由于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城市亦进入了全球化竞争、知识经济和营销主导的新时代,环境越来越成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的决定性因素,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力比较的核心指标,有了好的环境,才会形成资本、技术、人才、信息、商品流入的“洼地”,得以发挥城市的优势。西部开发是21世纪伊始我国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城市加快发展的一种战略。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际国内背景下进行的,它以调整生产力布局、协调东西部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在此过程中,通过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使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居民生存环境改善互相协调,东西部共同发展。只有这样,通过发展经济这一强有力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达到西部富民、富区、优化生存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的。银川市结合自身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顺应西部大开发的宏观背景,将银川建设成为21世纪我国西北地区具有浓郁文化特色和现代都市品质、开放的、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空间竞争力和重要辐射带动作用的“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心和焦点,也是科学发展观对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城市,必须强力推进城市的生态化、特色化和现代化。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城市提供了发展的契机,但西部城市要想把握这个机遇使自己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建设通过宜居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优美的生存环境、良好的生活品质,是人类的普遍追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杜军宝[6](2009)在《东桑西移产业转移战略中陕西蚕丝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蚕丝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的重要骨干产业。陕西蚕丝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退耕还林还草、山川秀美工程的推进,陕西蚕丝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商务部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把东部的蚕桑产业重心转移到西部地区,对陕西蚕丝业来说是一个良好发展机遇。但我国和陕西的蚕丝业曾多次出现周期性的大起大落。每次起伏都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因此,面对我国和陕西蚕丝业发展历史中出现的周期性大起大落问题,面对国家实施“东桑西移”的产业政策,陕西迫切需要根据蚕丝业的发展的规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理清发展战略和思路,对确保陕西蚕丝业及“东桑西移”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和陕西蚕丝业发展的兴衰历程,在分析陕西蚕丝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基础上,从蚕丝业发展内在规律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及陕西蚕丝业发展基础几个方面分析了陕西蚕丝业发展过程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总结历史,针对现实,探讨了陕西蚕丝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建议: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模式;合理调整蚕丝业布局;加强蚕茧市场管理,稳定蚕茧价格;加强产业链建设,延长深加工链;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加大技术保障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对陕西蚕丝业发展问题比较系统地进行了探讨。

陈旭,毕玉才,严红枫,夏斐,庄电一,刘勇[7](2009)在《与时俱进的区域政策重在协调》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政策数度变迁。从计划经济的均衡发展战略政策,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政策,进而演化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变化和区域经济格局的演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有特色、最彰显活力的华彩篇章之一。 ?

范卿泽[8](2008)在《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区域间在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主要是由不同地区的城市在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决定的,而后者又是与区域城镇化水平紧紧相连。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能不研究城镇化问题。论文系统归纳了城镇化理论的相关观点,重点对城镇化发展模式、城镇化与企业集群关系研究、我国城镇化的功能作用进行了述评和概述,提出了缩短区域差距、推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必须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主线和突破口,着力解决西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区情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是一个综合发展的过程,衡量与比较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标准不能是一个单一指标,而应该是能够反映这种复杂过程、反映各种主要因素变化的指标体系。论文从构建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入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各项指标的差距中,最大的是西部地区城镇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城镇化水平不高。完善城镇体系、发展城镇经济,是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重点在于适当增加城镇数量,扩大城镇规模,积极构建城镇集群。无论是城镇数量的增加还是规模的扩大,都要依赖于地区经济尤其是城镇经济的发展。发展城镇经济,关键是要选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组织模式。中小企业集群以其特有的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和扩张优势,宜作为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经济的首选。论文介绍了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和优势,分析了城镇群形成的产业背景,提出企业集群模式是中小城镇经济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只有立足于培育企业集群,才能实现大城市的空间转型、增强中小城市竞争力、重点发展小城镇。没有企业集群,就没有中小城(镇)的发展动力,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就不能协调发展。西部地区城镇化的重要目标是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或城镇群),在其内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都有各自的地位和作用,相互联系,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城镇体系中城镇群协同的基础和实质是资源互补和企业集群间的协同,如果城镇之间的产业不互补,城镇群中各城镇功能的合作互补就无法实现。因此,企业集群是城镇集群的基础,城镇集群是企业集群的载体。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通过企业集群与城镇集群的互动共生,走集聚式城镇化道路,是促进西部地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是西部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中国的地方中小企业集群正在迅速崛起,将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论文对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作了全面分析,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吸收了诸多发展道路的优点以及大量理论研究成果,依托其突出优势和广泛适应性,可以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条件,逐步形成能够体现和发挥自身优势的企业集群,从而以企业集群为基础,构建城镇集群成为可能。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是需求条件、要素条件、相关支撑产业条件、社会网络、文化传统、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企业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方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在中小企业集群培育与发展中应积极发挥作用。论文构建了政府在培育区域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的对策建议。论文最后以渝蓉经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论文运用多种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证。研究成果主要是构建了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通过实证分析找到了东西部城镇化的主要差距,为不同区域之间比较分析城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构建了西部地区城镇化路径模型,提出了走企业集群与城镇集群互动发展的集聚式城镇化道路是促进西部城镇化的现实路径;构建了中小企业集群优势与西部地区特征耦合模型,认为企业集群在西部地区有培育发展的可行性,有力佐证了西部地区走集聚式城镇化道路的可能性,也丰富和完善了企业集群理论;构建了政府在培育区域中小企业集群中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建立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张弘[9](2008)在《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西部地区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得益于资源基础和政府的大量投资,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本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大。增长方式依然是一种以资本积累为主要经济增长源泉的资源开发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突出地表现在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害频发、干旱灾害严重、风沙危害蔓延、草场严重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等方面。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近二十年来,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追求更带来了环境的恶化。西部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在于两方面:一是劳动力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为了充分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西部地区在增长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西部地区资源开采成本较高,运输成本较大,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出路,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也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西部“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由于其中大多数企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既无法与东部的先进企业竞争,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西部地区GDP占全国的20%左右,但其排放的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分别占全国的30%左右。西部地区万元产值排放的污染物,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5倍。由于发展环保型可持续的产业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不相符合,会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减慢,因此吸引和接受传统产业的转移就成为理性选择。一些地方政府为局部利益放弃了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责任,现行的环保管理体制的块状分割而不是垂直管理也使地方环保部门难于违背地方政府的意志从而有效地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由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直接危及到当地企业、小煤窑、小矿井以及农产的生计,地方政府的税收、收费利益也受损。于是,私下里甚至明目张胆地强行砍伐,强行采矿的现象普遍存在,环境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加之对政府的考核主要是短期经济业绩而不是环境指标,于是地方政府也对破坏环境的行为给予默许。这使本已脆弱的西部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不堪重负。由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被动接受相对落后、污染环境、低附加值的夕阳产业的转移。甚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接受重污染行业和陈旧设备。受“先污染、后治理”思想的左右,西部地区有的省份为了加快引资速度,盲目招商引资,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工作落后,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某些企业无节制地出售初级产品和稀缺资源,造成资源的消耗加快;很多企业为尽可能多地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采用牺牲环境的手段。这些做法给西部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形成新的环境压力。环境的恶化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过孝民的研究结果,经过保守估算,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约占同期GDP的20%。基本上相当于同期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0%左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减缓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同时,环境恶化使西部地区对私人投资和外资的吸引力不足,甚至导致资本外流。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缺乏可持续性。由于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特点,决定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依赖于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环境重建就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高投入、高消耗、高速度、低质量、低效益,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高投入、低消耗、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益,兼顾速度与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具体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确立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2、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3、积极推进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4、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变本研究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生态环境重建这一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主要采用的理论方法有: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动态计量模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等。力求避免规范研究而尽量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在分析经济增长因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运用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动态计量模型;在讨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时借鉴了过孝民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在研究生态环境重建的效益时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在全文的逻辑演绎和理论的归纳推理方面使用了传统的经济学方法。本研究通过对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因素的论证和探求,凸显了环境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对全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思路,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在具体研究中,采用动态计量模型,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的计量引入到分析中,并对生态环境重建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探索了定量分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方法,能够丰富环境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同时,通过对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途径的研究,对现实的转变途径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丽媪[10](2007)在《“污染西迁”:西部大开发新难题》文中指出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大量东部产业的西移为西部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度困扰东部发展的“阻路石”—环境污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纵容污染项目上马,给西部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此,业内专家已经提出严重警告。面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有时难以两全的状况,地方政府又该如何取舍呢?

二、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标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城市土地
        2.1.2 城市土地利用
        2.1.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的文献综述
        2.2.2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文献综述
        2.2.3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4 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文献综述
        2.2.5 文献评述
    2.3 主要理论基础
        2.3.1 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2.3.2 区位理论
        2.3.3 效率理论
        2.3.4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2.3.5 地租理论
        2.3.6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3.1 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1.1 研究范围
        3.1.2 城市的分类
    3.2 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
        3.2.1 土地面积广阔,但可利用土地偏少
        3.2.2 自然资源富集,但生态系统脆弱
        3.2.3 人文历史悠久,但经济发展落后
        3.2.4 城市规模数量有限,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3.3 西北地区所涉及的国家级战略
        3.3.1 西部大开发战略
        3.3.2 “一带一路”倡议
        3.3.3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4.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规模分析
        4.1.1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分析
        4.1.2 中国西北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
    4.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2.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类标准
        4.2.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4.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的产出效益及环境污染
        4.3.1 经济效益分析
        4.3.2 社会效益分析
        4.3.3 工业污染物排放分析
    4.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
    5.1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分析
    5.2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研究方法
        5.2.2 指标选取与说明
    5.3 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5.4 GML指数及其分解
    5.5 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分析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6.1 研究方法
        6.1.1 差异特征分析方法
        6.1.2 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6.1.3 空间相关分析方法
        6.1.4 时空动态分析方法
    6.2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差异特征分析
    6.3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序演进特征分析
        6.3.1 核密度函数估计结果
        6.3.2 马尔科夫链转移结果
    6.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特征分析
        6.4.1 全局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4.2 局部空间关联特征分析
    6.5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
        6.5.1 LISA时间路径分析
        6.5.2 LISA时空跃迁分析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分析
        7.1.1 作用机制的综合分析框架
        7.1.2 具体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7.2 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7.2.1 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分析
        7.2.2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7.3 本章小节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的回顾与评论
    1.3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注释
第二章 西部开发的理论探索
    2.1 可持续发展论
    2.2 梯度理论
    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注释
第三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
    3.1 美国政府推动的西进运动
    3.2 西部开发对于美国的意义
    3.3 我国政府主导的西部开发史
    3.4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西部开发
    3.5 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的发展
    注释
第四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共性因素的对比
    4.1 中美西部开发演进历史中政府作用的比较
    4.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比较
    4.3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人口迁移政策的比较
    注释
第五章 中美两国政府主导西部开发中差异性因素的对比
    5.1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开发自然资源方面的比较
    5.2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在利用国际环境方面的比较
    5.3 中美西部开发主体的比较
    5.4 中美西部开发政府体制环境的比较
    5.5 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对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
    注释
第六章 结论
    6.1 西部开发的政府思想
    6.2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
    6.3 西部开发政府的经验和教训
    6.4 西部开发史对当代政府的启示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3)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及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 区域
        1.2.2 区域发展战略
        1.2.3 区域平衡发展战略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1.3 文献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总体评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2 研究的主要框架
        1.4.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区域结构格局
    2.1 中国区域的自然地理特点
        2.1.1 疆域环境的丰富性
        2.1.2 地域经济的自足性
        2.1.3 区域生态的脆弱性
    2.2 中国区域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2.2.1 中国区域文化的分布
        2.2.2 文化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3 中国区域结构的历史变迁
        2.3.1 中国古代区域结构的演变
        2.3.2 近代中国区域结构的变动
第3章 以改变生产力布局为重点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1949-1978)
    3.1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产生的现实背景
        3.1.1 历史遗留条件的客观诉求
        3.1.2 国防安全与地缘政治因素
    3.2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区域发展的基本理论
        3.2.2 前苏联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3 建国初期党的"重点建设内地"区域战略思想
        3.3.1 "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论
        3.3.2 "统一规划、合理配置"的生产力布局原则论
        3.3.3 "注重战略防御"的地缘安全论
        3.3.4 "重点建设内地"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评价
    3.4 "八大"前后"注重沿海与内地配合"的区域战略思想
        3.4.1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历史背景
        3.4.2 《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国情区域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
        3.4.3 "八大"前后党的区域战略思想调整的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3.5 "大跃进"时期建立地方工业体系的区域战略思想
        3.5.1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的必要性探究
        3.5.2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5.3 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战略思想的历史局限
    3.6 六十年代后的"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
        3.6.1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提出背景
        3.6.2 "三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3.6.3 "三线"建设区域战略思想的实施效果
        3.6.4 党的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反思
第4章 以效率优先为指向的"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1978—2002)
    4.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4.1.1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新变化
        4.1.2 周边国家快速崛起所带来的发展压力
        4.1.3 自身区域建设经验教训的理论反思
        4.1.4 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的引入
    4.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
        4.2.1 孕育时期
        4.2.2 发展时期
        4.2.3 完善时期
    4.3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4.3.1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4.3.2 "两个大局"区域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4.4 "第一个大局"——"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思想
        4.4.1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4.2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4.3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理论创新
        4.4.4 "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区域战略的实施效应
    4.5 "第二个大局"——"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思想
        4.5.1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启动因素
        4.5.2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基本内涵
        4.5.3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主要内容
        4.5.4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重点措施
        4.5.5 "控制发展差距"区域战略的实施效果
第5章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2002年——至今)
    5.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依据
        5.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
        5.1.2 区域经济的理论创新拓展了发展新视野
    5.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现实基础
        5.2.1 区域发展差距呈继续拉大趋势
        5.2.2 不同类型的区域问题开始集中出现
        5.2.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增加了地方与中央博弈的压力
        5.2.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区域协调方式提出新要求
        5.2.5 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
    5.3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过程
        5.3.1 孕育时期
        5.3.2 发展时期
        5.3.3 成熟时期
    5.4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点
        5.4.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5.4.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特点
    5.5 党的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
        5.5.1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思想
        5.5.2 主体功能区战略思想
        5.5.3 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
        5.5.4 促进"老、少、边、穷"特殊区域发展的思想
        5.5.5 以城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5.6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效应
        5.6.1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对"十一五"中国区域建设的推动作用
        5.6.2 统筹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基本方略
第6章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启示
    6.1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主要特点
        6.1.1 战略内容上,具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6.1.2 战略选择上,具有历史合理性与时代局限性的统一
        6.1.3 战略推进上,具有包容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6.2 建国以来党的区域战略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
        6.2.1 发挥集权与分权的最大效能,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6.2.2 寻求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最佳结合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6.2.3 坚持集中谋划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6.2.4 实现单一目标向综合目标的转变,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西部大开发中化工企业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 实现西部化工行业超常规发展
二、引进东部和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推进企业科学化管理和企业管理层科学化决策
三、充分利用社会现有科技力量和装备、引进高科技含量技术, 高起点发展西部化工
四、整合西部化工资源, 优化现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五、注重科学论证, 制定可操作性强的发展规划
六、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优势, 转化经济发展模式
七、避免大中型化工企业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止环境污染

(5)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宜居城市
        1.1.1 宜居城市的定义
        1.1.2 我国宜居城市的内涵
        1.1.3 与“宜居城市”概念相关的基本因素
    1.2 研究背景
        1.2.1 现代城市发展的困境
        1.2.2 西部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建设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框架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框架、技术路线
        1.3.4 研究的重心
2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
    2.1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
        2.1.1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起源及目前的现状
        2.1.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有关实例以及以后的发展
    2.2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
        2.2.1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的思想渊源
        2.2.2 目前国内建设宜居城市的实践进展
3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模式及要素评价
    3.1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
        3.1.1 人的需要理论
        3.1.2 环境理论及影响因素解析
        3.1.3 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分析
    3.2 建设宜居城市的相关理论模式
        3.2.1 关于人居环境的科学
        3.2.2 生态城市理论
        3.2.3 和谐社会理论
        3.2.4 健康城市理论
        3.2.5 低碳城市理论
    3.3 宜居城市建设要素评价体系
4 我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1 关于西部开发的背景分析
        4.1.1 国际环境背景分析
        4.1.2 国内环境背景分析
    4.2 我国西部地区城市的特点
        4.2.1 西部地区城市的地理环境特点
        4.2.2 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特点
    4.3 西部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3.1 受旧城改造的困扰且常规的城市建设模式滞后
        4.3.2 城中旧村改造缺乏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
        4.3.3 城市孤岛现象初现,经济上形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5 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
    5.1 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战略
        5.1.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5.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准备
        5.1.3 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5.1.4 西部大开发要做到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确保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5.2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含义
    5.3 西部城市目前发展特点
        5.3.1 经济情况方面
        5.3.2 空间分布发展方面
6 西部城市中“宜居城市”的建设研究
    6.1 西部城市中“宜居城市”建设概述
        6.1.1 文化城市——西安
        6.1.2 国际旅游城市——昆明
        6.1.3 生态宜居城市——银川
    6.2 西部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
        6.2.1 集中建设中小城市的宜居城市
        6.2.2 产业的协调发展
        6.2.3 加强城市生态与环境建设
        6.2.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6.2.5 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6.2.6 统筹西部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6.2.7 完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6.2.8 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和法制建设
7 银川“宜居城市”规划
    7.1 银川市现状条件分析
        7.1.1 自然地理概况
        7.1.2 银川建设现状
        7.1.3 银川住区环境分析
    7.2 银川市的城市总体规划
    7.3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目标
    7.4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
        7.4.1 银川的地理区位影响
        7.4.2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7.4.3 自然文化景观
        7.4.4 回族宗教及回族文化
        7.4.5 城市化的进程
    7.5 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评价方法
        7.5.1 指标因子的规范化处理及模型
        7.5.2 层次分析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评价
        7.5.3 银川宜居城市建设相关数据分析
    7.6 银川城市定性
        7.6.1 发展战略分析定位
        7.6.2 银川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定位
    7.7 银川市建设“宜居城市”的展望
        7.7.1 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西部城市
        7.7.2 大银川的构筑发展
        7.7.3 建设塞上湖城市生态城市
        7.7.4 体现浓郁的回乡文化底蕴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东桑西移产业转移战略中陕西蚕丝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关于国内的研究情况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蚕丝业“东桑西移”发展趋势与特点分析
    2.1 我国蚕丝业的兴衰历程
        2.1.1 我国古代和近现代蚕丝业发展简况
        2.1.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蚕丝业的复兴
    2.2 我国现代蚕丝业发展历史特点
        2.2.1 蚕丝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2.2.2 蚕茧生产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经济效益相对突出
        2.2.3 茧丝价格对蚕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2.4 蚕桑产业生产组织结构松散
        2.2.5 国家农商政策对蚕丝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2.3 我国蚕丝业“东桑西移”发展现状
        2.3.1 我国蚕桑生产规模恢复性增长
        2.3.2 种桑养蚕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形成
        2.3.3 蚕桑科技取得重大发展
        2.3.4 国内蚕桑生产受到其他国家的冲击
        2.3.5 蚕桑主产区遭遇成本压力
        2.3.6 供大于求的矛盾造成茧丝绸市场仍呈现一种低迷状态
        2.3.7 蚕桑科技人才缺失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现
        2.3.8 实施“东桑西移”工程效果明显
        2.3.9 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章 陕西蚕丝业发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3.1 陕西蚕丝业的历史
        3.1.1 古代陕西蚕丝业的发展
        3.1.2 民国期间陕西蚕丝业的发展
        3.1.3 建国后陕西蚕丝业的发展
    3.2 陕西蚕丝业发展现状
        3.2.1 陕西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
        3.2.2 “东桑西移”工程实施促进了我省蚕桑产业的发展
        3.2.3 陕西蚕丝业现状分析
    3.3 陕西蚕丝业的优势和机遇
        3.3.1 发展基础条件良好
        3.3.2 蚕桑科技优势明显
        3.3.3 国家茧丝绸产业布局的调整,使陕西蚕丝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
    3.4 陕西蚕丝业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3.4.1 从蚕丝业特点来看面临的挑战
        3.4.2 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来看面临的挑战
        3.4.3 从陕西蚕丝业发展基础看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陕西蚕丝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4.1 陕西蚕丝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4.1.1 转变产业发展理念
        4.1.2 转变发展方式
        4.1.3 理顺利益关系
        4.1.4 调整管理方式
        4.1.5 转变生产突破点
        4.1.6 改变生产方式
    4.2 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管理和生产组织模式
        4.2.1 构建一体化蚕丝业管理新模式的紧迫性
        4.2.2 构建一体化的产业管理机制
    4.3 合理调整蚕丝业的布局
        4.3.1 明确陕西蚕丝业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4.3.2 抓紧做好蚕桑基地的规划布局和标准制定工作
    4.4 稳定蚕茧价格,控制茧丝价格的异常波动
        4.4.1 推进鲜茧收购准入制和缫丝绢纺生产许可证制度
        4.4.2 完善政府调控机制
        4.4.3 建立蚕丝业信息分析系统平台
    4.5 加强产业链建设,延长深加工链条
        4.5.1 稳步推进蚕茧基地建设
        4.5.2 加强品牌建设,促进茧丝绸产业结构升级
    4.6 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实现蚕桑生产现代化
        4.6.1 现代蚕业的发展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
        4.6.2 多种措施促进蚕桑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4.7 加大技术保障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4.7.1 加强蚕桑品种、丝绸加工等关键技术的集合创新,提高茧丝质量水平
        4.7.2 培养茧丝绸产业人才,整合科技创新资源
        4.7.3 依靠政府主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2 城镇化的理论
    2.1 研究轨迹
    2.2 城镇化理论的有关观点
    2.3 城镇化发展模式述评
        2.3.1 大城市重点论
        2.3.2 中等城市重点论
        2.3.3 小城市重点论
    2.4 城镇化与中小企业集群关系研究综述
        2.4.1 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研究概述
        2.4.2 城镇化与企业集群关系研究概述
    2.5 我国城镇化的功能
3 东西部城镇化的差异性分析
    3.1 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构建
        3.1.1 区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指标
        3.1.2 区域产业城镇化水平指标
        3.1.3 区域城镇发展水平指标
        3.1.4 区域内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指标
    3.2 区域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
        3.2.1 基本方法
        3.2.2 指标处理
    3.3 东西部城镇化综合指标的分析
        3.3.1 人口城镇化指标的分值
        3.3.2 产业城镇化指标的分值
        3.3.3 地区城镇发展水平指标的分值
        3.3.4 地区城镇体系完善程度指标的分值
        3.3.5 地区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分值及差异程度
    3.4 东西部城镇化综合水平的评价与政策意义
        3.4.1 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3.4.2 产业城镇化水平的差距与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差距
        3.4.3 城镇发展水平的差距与人口城镇化的差距
        3.4.4 城镇体系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城镇化水平差距
        3.4.5 城镇化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与结论
4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
    4.1 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
        4.1.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4.1.2 规模经济理论
        4.1.3 产业集聚理论
        4.1.4 新产业区理论
        4.1.5 竞争优势理论
    4.2 城镇群形成的产业背景
        4.2.1 世界城市群形成的产业背景分析
        4.2.2 中国城镇群形成和发展的产业机理
    4.3 西部城镇化路径选择
        4.3.1 城镇集群的内涵本质
        4.3.2 西部地区城镇化路径
        4.3.3 西部地区培育中小企业集群的途径
        4.3.4 城镇化的发展模式
5 西部地区培育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
    5.1 中小企业集群的兴起
        5.1.1 中小企业的优势
        5.1.2 中小企业呈集群发展的趋势
        5.1.3 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作用
    5.2 中小企业集群广泛适应的理论依据
    5.3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
        5.3.1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特征分析
        5.3.2 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成因分析
    5.4 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可行性
        5.4.1 西部地区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条件分析
        5.4.2 中小企业集群在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6 政府在培育中小企业集群中的作用
    6.1 中小企业集群的规划引导
        6.1.1 集群规划的目的与功能
        6.1.2 集群规划编制的基本框架
    6.2 促进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对策建议
        6.2.1 加强对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金融与财政支持
        6.2.2 推进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升级与创新
        6.2.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民间行会组织
        6.2.4 注重中小企业集群成长的空间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
    6.3 建立健全区域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
        6.3.1 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促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6.3.2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推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6.3.3 健全区域支撑体系, 提供企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基础保障
7 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实证分析——以渝蓉经济区为例
    7.1 渝蓉经济区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7.1.1 渝蓉经济区范围
        7.1.2 渝蓉经济区基本概况
        7.1.3 渝蓉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7.2 渝蓉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主要特点
        7.2.1 发展现状
        7.2.2 主要特点
    7.3 渝蓉经济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培育
        7.3.1 空间发展战略
        7.3.2 产业发展重点
        7.3.3 围绕战略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中小企业集群
    7.4 渝蓉经济区城镇集群的构建
    7.5 渝蓉经济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
    7.6 渝蓉经济区发展的对策措施
    7.7 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典型案例分析
        7.7.1 龙水五金产业的演变历程及特征
        7.7.2 龙水五金产业集群成长路径与存在问题分析
        7.7.3 龙水五金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探索
        7.7.4 促进龙水五金产业集群成长的建议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成果及得奖情况

(9)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2 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2.1 前经济学时期主要的经济增长思想
    2.2 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增长思想
    2.3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2.4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3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3.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3.3 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3.4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势分析
4 西部地区资本投入情况分析
    4.1 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计量模型与分析
    4.2 西部地区投资分析
    4.3 西部地区投资问题的解决思路
5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环境因素分析
    5.1 西部地区环境状况
    5.2 西部地区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3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
6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重建对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6.1 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效益分析
    6.2 重庆市南岸区水土保持规划的效益分析
    6.3 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6.4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益分析
7 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
    7.1 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转变的必要性和充分性
    7.2 重建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先决条件
    7.3 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4 积极推进工业化,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7.5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使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转变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取得的科研成果

(10)“污染西迁”:西部大开发新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污染西迁”渐成潮流
污染企业为何西部不愁嫁?
如何杜绝“污染西迁”?

四、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西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薛丹. 兰州大学, 2021(09)
  • [2]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 韦伟. 复旦大学, 2013(02)
  • [3]建国以来党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刘伟. 陕西师范大学, 2011(07)
  • [4]西部大开发中化工企业发展思路[J]. 王疆. 现代商业, 2010(33)
  • [5]西部银川建设“宜居城市”的研究[D]. 李微.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6]东桑西移产业转移战略中陕西蚕丝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 杜军宝.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与时俱进的区域政策重在协调[N]. 陈旭,毕玉才,严红枫,夏斐,庄电一,刘勇. 光明日报, 2009
  • [8]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的西部城镇化路径研究[D]. 范卿泽. 重庆大学, 2008(06)
  • [9]基于生态环境重建的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 张弘. 西北大学, 2008(08)
  • [10]“污染西迁”:西部大开发新难题[J]. 杨丽媪. 生态经济, 2007(05)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要防止污染西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