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HAART对FAS介导的CD_4~+T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宇,陈莉华,贾皇超,姜琦,王月圆,朱柯颖,郭会军[1](2022)在《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现状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国内外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认识尚无统一的标准,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相关内在机制尚未有明确的结论。中医认为HIV侵入人体,导致脾肾功能受损,是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发生的主要机制。在现有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的基础上,中医运用补脾益肾法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疗效显着。因此中西医协同治疗必将成为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治疗的主要模式,在HAART疗法对HIV有效抑制的基础上,补脾益肾法将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之关键所在。
许建婷[2](2021)在《HIV感染T细胞转录谱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对HIV复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其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世界各国公共卫生与社会管治方面的重大挑战,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探索艾滋病感染的特征及其治愈的可能性机制迫在眉睫。这不仅切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紧密关系到国民健康安全问题。HIV感染会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宿主整个免疫系统的改变和体内平衡的破坏。此外,HIV感染的特征因感染时期而异,这些特征都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然而,在感染的不同阶段,不同T细胞亚型中激活的特定途径仍不清楚。目的:HIV感染会引起T淋巴细胞功能的变化,从而导致宿主整个免疫系统的改变和体内平衡的破坏。此外,HIV感染的特征因感染时期而异,这些特征都可能决定患者的命运;然而,在感染的不同阶段,不同T细胞亚型中激活的特定途径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阐明HIV感染后,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转录谱特征与代谢特征。发掘关键通路,预测并筛选能够调控HIV感染的蛋白,初步验证其对HIV病毒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IV早期感染者、慢性进展性感染者和未感染者的GEO数据。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评估CD4+和CD8+T细胞的转录组特征,发现可能的抗病毒靶点。应用新的代谢算法分析这两种T细胞在不同感染阶段代谢途径的异同。筛选感兴趣的基因进行下一步验证,进行基因集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预测,并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用于评估基因表达的变化,我们鉴定了不同功能模块,CD4+T细胞可分为23个功能模块,CD8+T细胞可分为20个功能模块,二者具有不同的转录特征。通过相关性的高低,我们在每个细胞的每个阶段筛选了一个关键模块,然后鉴定了模块特征和关键靶点,以确定抗病毒反应。例如:CD4+T细胞早期感染在代谢和感染相关通路显着富集,慢性感染在TGF-β信号通路和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中显着富集。CD8+T细胞早期感染中细胞周期和DNA复制等通路被显着激活,慢性感染的蛋白酶体和鞘脂代谢等通路被显着激活。我们通过应用代谢偶联比较两种T细胞亚型在不同感染阶段的代谢途径改变的特征。对这两个细胞的代谢功能分析表明,CD8+T细胞的代谢特征改变比CD4+T细胞更为明显。且HIV感染后显着改变的代谢途径是“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β-丙氨酸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这三种途径也是CD4+T细胞在早期感染和慢性感染之间变化最大的通路。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预测,我们发现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PYCARD)具有抑制HIV病毒的作用。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初步的结果显示PYCARD在HEK293T细胞及CD4+T细胞中都具有一定降低不同亚型HIV病毒载量的能力,且PYCARD对细胞本身的活力及凋亡没有影响,并在多种潜伏细胞系(Jlat、Ach2等)也同样发现了其表达含量的变化,但目前暂定认为其不会影响潜伏状态。结论:在HIV感染后,CD4+T细胞与CD8+T细胞转录特征各有不同。我们鉴定了不同功能模块,并鉴定了模块特征和关键靶点。在急性感染中,NOD样受体信号通路为可能的关键信号通路。HIV感染破坏了CD4+T细胞与CD8+T细胞的代谢平衡。CD8+T细胞的代谢特征改变比CD4+T细胞更为明显。PYCARD具有降低HIV病毒载量的作用,潜伏状态的改变将改变其表达。
陈思言[3](2021)在《青蒿琥酯片干预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的患者中,T细胞活化水平比病毒载量更能预测CD4+T细胞的耗竭。青蒿琥酯是一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青蒿素衍生物。本临床试验初步探讨了青蒿琥酯片能否对长期接受有效的HAART但免疫恢复不佳的患者产生降低T细胞活化水平和促进免疫功能重建的效果。方法:本试验是一项随机、前瞻性、平行、开放试验,纳入接受HAART治疗时间大于1年,且血浆HIV载量<50copies/ml大于18个月,且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300个/ul或与治疗基线相比增长<20%的受试者。将受试者按2:1随机分为青蒿琥酯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青蒿琥酯片(口服,50mg,每日2次)联合HAART治疗和继续单用HAART治疗,在48周的试验期间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随访点T细胞亚群、活化标志物、增殖与凋亡标志物,检测病毒载量在干预前后的变化和评估药物的安全性。结果:1.共纳入45名受试者,其中,青蒿琥酯组31例,剔除2例;对照组14例。其中,青蒿琥酯组男性26例(89.7%),年龄均值为39.6±7.7,服用NNRTI共25例(86.2%),CD4+T细胞绝对计数中位数为229.0(167.5-253.5)个/ul;对照组两组男性11例(78.6%),年龄均值为38.2±10.2,服用NNRTI共10例(71.4%),CD4+T细胞绝对计数中位数为203.0(148.5-245.5)个/ul。两组在性别、年龄、HAART方案、CD4+T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P>0.05)。2.T淋巴细胞主要亚群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在青蒿琥酯组中,CD4+CD45RA+T细胞数增幅的中位数在第12、24、36、48周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在第12周增幅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蒿琥酯组第48周的CD4+T细胞数增幅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第24周和第48周的CD8+T、CD3+T细胞数增幅的均值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8周,对照组的CD3+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显着高于青蒿琥酯组(P<0.05)。在各个访视点中,CD4+T、CD8+T、CD4+CD45RA+T、CD4+CD45R0+T细胞数和Th/Ts比值在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免疫重建有效率:两组1年内免疫重建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T细胞功能检测:①在青蒿琥酯组中,CD4+CD25+(%)在第24周的降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第24周对比基线显着降低(P<0.05),第48周回升,对比基线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中,CD4+CD25+(%)第24周和第48周对比基线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各随访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CD4+CD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青蒿琥酯组中,CD4+CD38+(%)和CD8+CD38+(%)在第48周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T细胞的增殖及凋亡:①在第48周,青蒿琥酯组的CD4+Ki67+/CD4+(%)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CD8+Ki67+/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青蒿琥酯组的早期凋亡细胞/CD4+(%)、早期凋亡细胞/CD8+(%)和早期凋亡细胞/CD3+(%)在第24周和第48周的降幅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早期凋亡细胞/CD8+(%)在第24周和第48周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早期凋亡细胞/T(%)在第48周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对组内进行三个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青蒿琥酯组中,早期凋亡细胞/CD4+(%)在第24周和第48周均显着低于基线(P<0.05);早期凋亡细胞/CD3+(%)在第24周显着低于基线(P<0.05),在第48周回升并与基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对照组中,三项早期凋亡指标的中位数均呈上升趋势,早期凋亡细胞/CD8+(%)和早期凋亡细胞/CD3+(%)在第48周均显着高于基线值(P<0.05)。6.依从性及病毒载量:两组的受试者依从性良好,在试验期间病毒载量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血浆HIV-1 RNA均低于50copies/ml。7.安全性:2名受试者服用青蒿琥酯片后分别因乏力加重和失眠加重均在第4周退出试验。1名受试者诊断为中度贫血,考虑此不良事件为试验药物导致。在第48周时,青蒿琥酯组的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蒿琥酯片对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患者按50mg/2次/日的剂量干预1年后,有效提高CD4+CD45RA+T细胞数的增长幅度,并显着降低了 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的水平,但对提高CD4+T细胞数和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程度的效果一般。长期(超出半年)服用青蒿琥酯片可能提高T细胞激活标志物的水平。大多数受试者对青蒿琥酯片的耐受性良好。初步表明长期使用青蒿琥酯片可能对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产生实质性的免疫学益处较少。由于本试验纳入的病例数相对较少,需要更大样本量的统计分析以得到更确切的结论。
钟鹏程[4](2021)在《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作为一线肿瘤化疗药物及强力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然而,CTX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引起多种严重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损害、出血性膀胱炎等。此外,在中医药基础科研领域,CTX常被用作复制中医阳虚、血虚证候动物模型的药物。目前针对CTX毒副反应尚无特效药物,预防或缓解CTX化疗导致的毒副反应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艾可清颗粒(AKQ)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创制的专利复方,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已运用多年,具有增强艾滋病患者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本课题组认为AKQ扶阳益气、补肾健脾的功效用于CTX引起的气阳两虚、脾肾双亏副作用的“纠偏”,在理论上具有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以AKQ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内、体外实验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代谢组学以及肠道菌群分析,期望达到以下研究目的:1.明确AKQ对CTX引起的正常与荷瘤小鼠的毒性反应是否具有减毒作用及减毒效应的主要靶器官。2.评估AKQ对CTX毒性代谢产物丙烯醛(ACR)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3.探索AKQ在上述动物和细胞水平减轻CTX毒性的机制,为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1:观察AKQ对CTX所致昆明小鼠毒性反应的影响。(1)昆明小鼠CTX中毒模型的建立:8周龄,体重25±3g的健康昆明小鼠CTX连续4天腹腔注射给药:第1、2天100 mg/kg/d,第3、4天50 mg/kg/d。(2)分组处理及一般状况观察: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正常对照组(第1-4天生理盐水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7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组(第1-4天CTX注射造模+第1-7天AKQ灌胃1.3 g/kg/d),实验周期8天,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小鼠一般状况及死亡数。艾可清给予小鼠1.3 g/kg/d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9倍。(3)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测定: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全血及血清,血细胞分析仪及生化分析仪检测WBC、RBC、PLT、HGB、LYM、MON、AST、ALT、CRE、CK。(4)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结束后处死各组小鼠,取各组小鼠心、肝、脾、肺、肾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2.体内(动物)实验2:观察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1)CTX中毒小鼠心脏毒性模型的建立及分组:8周龄,体重25±3 g的健康昆明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CTX连续4天(第8-11天)腹腔注射造模(方案同体内实验1)。动物分组为正常组(第8-11天N.S 0.3 mL/次/d腹腔注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模型组(第8-11天CTX注射造模+第1-13天纯水灌胃0.3 mL/次/d),艾可清低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0.65 g/kg/d),艾可清中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1.3g/kg/d),艾可清高剂量组(第8-11天CTX腹腔注射+第1-13天AKQ灌胃2.6 g/kg/d),实验周期14天,14天后取血清及心脏,进行相关检测。艾可清给予小鼠低、中、高剂量相当于人临床剂量的4.5、9、18倍。(2)心脏指数的测定:各组小鼠取心脏称重,计算心脏指数。(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GSH、SOD、MDA。(4)心脏的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组织凋亡检测: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及Bcl-2的表达。3.体外(细胞)实验:观察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索(1)AKQ对H9c2活力影响的观察:AKQ颗粒甲醇提取物,加DMSO溶解,加细胞培养基稀释,配成不同浓度梯度,加入H9c2培养液,共孵育24、48及72小时,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2)ACR对H9c2 IC50测定:将不同浓度梯度ACR溶液加入H9c2培养液培养,24小时后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3)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影响的观察:H9c2细胞分5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 20μmol/L干预培养),ACR+AKQ低剂量组(ACR+AKQ 20μg/mL),ACR+AKQ 中剂量组(ACR+AKQ 40 μg/mL),ACR+AKQ 高剂量组(ACR+AKQ 80 μg/mL)。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进行CCK8检测、Hochest染色、流式Annexin V-FITC/PI双染及WB检测bax、Caspase3、Caspase9及bcl-2表达。(4)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进行CTX心脏毒性相关疾病靶点及AKQ药物成分治病靶点筛选并映射,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及PPI网络,对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5)网络药理学分析的实验验证:用RT-qPCR及WB技术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富集的通路靶点表达水平。(6)AKQ对ACR诱导的H9c2毒性损伤机制的探索:H9c2细胞分4组:对照组(正常培养),ACR组(ACR20 μmol/L干预培养),ACR+AKQ组(ACR+AKQ 80μg/mL),AKQ+LY294002 组(ACR+AKQ 80 μg/mL+LY294002 10 μmol/L)。培养 24小时后RT-qPCR及WB检测相关通路蛋白及凋亡蛋白的表达。4.体内(动物)实验3:AKQ对CTX化疗的荷瘤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1)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将密度为1× 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以0.2 mL/只的体积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2)动物分组及处理:将肿瘤体积范围为40-100 mm3的S180荷瘤小鼠24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肿瘤模型对照组(第1-13天纯水0.3 mL/次/d灌胃+第8-11天连续N.S 0.3 mL/次/d腹腔注射),CTX单独化疗组(第8-11天连续CTX腹腔注射,CTX注射方案同前+第1-13天纯水灌胃0.3mL/次/d),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第8-11天CTX连续腹腔注射+第1-13天艾可清2.6g/kg/d灌胃)。实验周期14天,第12天收集新鲜粪便,第14天取血清及心脏,进行后续检测。(3)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测定:各组小鼠取血清检测CK、CK-MB、SOD、MDA。(4)心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取各组小鼠心脏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5)心脏凋亡相关蛋白检测:WB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bax及bcl-2。(6)心脏通路蛋白检测:WB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心脏组织相关通路靶点蛋白表达。(7)荷瘤小鼠瘤体重量测定:实验结束后取各组小鼠瘤体称重。(8)荷瘤小鼠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各组小鼠取血清做G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9)荷瘤小鼠肠道菌群分析:接取小鼠新鲜未污染粪便做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分析。结果:1.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2d,50 mg/kg/d×2d)后可见活动减少,畏寒蜷缩,毛发蓬松、竖立,进食减少,体重减轻等明显的中毒症状,加服AKQ后,上述中毒症状减轻,且死亡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028)。昆明小鼠予环磷酰胺注射后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可出现显着减少(P<0.001,P<0.001,P<0.01),而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单核细胞无明显变化;AST、ALT及CRE无明显改变,CK出现显着上升(P<0.05),加服AKQ 口服后,CK上升情况较模型组明显缓解(P<0.05),其他血液生化指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HE染色显示各组小鼠肝、脾、肺、肾组织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异;模型组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加服AKQ后心肌病变程度减轻。2.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100 mg/kg/d ×2d,50 mg/kg/d×2d)后心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增大(P<0.05),AKQ低、中、高剂量组心脏指数较模型组均有显着性减小(P<0.05,P<0.01,P<0.01)。模型组CK-MB、MDA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GSH 及 SOD 明显降低(P<0.05,P<0.001),加服 AKQ 后,AKQ 各剂量组上述指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高剂量组改善最明显,高剂量组CK、CK-MB、MDA较模型组均显着下降(P<0.05,P<0.001,P<0.001),而GSH及SOD明显上升(P<0.05,P<0.001)。模型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明显心肌损伤改变,艾可清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病变程度较模型组依次减轻。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心脏组织中Bax表达增强,Bcl-2的表达减弱,AKQ各剂量组Bax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减弱,Bcl-2的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强。3.AKQ醇提物在0-80 μg/mL浓度范围呈浓度依赖性促进H9c2细胞的增殖,ACR对H9c2细胞24小时IC50为20.37 μM。ACR作用于H9c2细胞24小时,引起的细胞损伤涉及: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Hochest染色阳性数目增多、流式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增加,凋亡蛋白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增强及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减弱。H9c2细胞予AKQ处理后,与模型组相比,可剂量依赖性地改善H9c2细胞损伤形态、增强细胞活力、减少Hochest染色阳性及Annexin V-FITC/PI双阳性细胞比例,抑制Bax、Caspase3、Caspase9表达而增强Bcl-2表达。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通过靶点筛选及映射得到192个靶点为AKQ主要成分治疗CTX心脏毒性损伤的作用靶点;通过构建AKQ药物-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得到15个关键化合物(包括等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丹参酮Ⅱa、柚皮素等);通过构建PPI网络得到30个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靶点涉及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调控细胞增殖/凋亡过程及氧化/炎症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排名前10的信号通路涉及PI3K-AKT、TNF及MAPK通路。RT-qPCR显示上述3条通路关键靶点中的PI3K及AKT在AKQ组中表达较ACR组显着上调(P<0.001),WB实验也观察到PI3K及AKT总蛋白及磷酸化蛋白水平均显着高于ACR组。AKQ+ACR组加入抑制剂LY294002后,上调的PI3K及AKT mRNA及蛋白水平被逆转;AKQ+ACR组较ACR组中上调的bax、Caspase3、Caspase9及下调的bcl-2同样被逆转。4.以密度为1×107个/mL的S180肉瘤细胞悬液,按0.2mL/只皮下接种于昆明小鼠后颈部,约6天后可成模。CTX单独化疗组CK-MB、MDA较肿瘤模型对照组显着升高(P<0.001,P<0.001),SOD明显降低(P<0.001),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CK、CK-MB、MDA较CTX单独化疗组显着下降(P<0.01,P<0.001,P<0.001),而SOD明显上升(P<0.001)。CTX单独化疗组心脏HE染色可见显着的心肌损伤,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心肌病变程度较CTX单独化疗组明显减轻。与肿瘤模型对照组相比,CTX单独化疗组小鼠心脏组织Bax表达上调,Bcl-2、PI3K及AKT表达下调,加服AKQ后,Bax表达减弱,Bcl-2、PI3K及AKT表达增强。实验结束后,CTX化疗联合AKQ治疗组瘤体重量较单独化疗组显着减轻(P<0.05)。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在三组间共鉴定出44个差异代谢产物,AKQ干预能使CTX化疗改变的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代谢物轮廓向肿瘤模型对照组靠近;CTX联合AKQ治疗后显着增强的代谢通路包括:柠檬酸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氨酰tRNA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组氨酸代谢、D-谷氨酰胺与D-谷氨酸代谢。肠道菌群分析显示CTX单独化疗组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dales)、溶杆菌(Lysobacter)相对丰度下调,普雷沃菌9(Prevotella9)上调,CTX 化疗联合 AKQ 治疗后,Sphingomonadales及Lysobacter 丰度上调,Prevotella9丰度下调。CTX单独化疗组中显着下调的p53信号通路、倍半萜生物合成、胆汁分泌及咖啡因代谢等通路,在AKQ干预后重新被显着上调。结论:1.AKQ能改善CTX引起的昆明小鼠中毒症状,显着降低死亡率;AKQ能降低CTX引起的心肌酶异常升高,减轻氧化应激失衡、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改善CTX诱导的心脏病理形态改变。2.AKQ能促进H9c2心肌细胞增殖,激活PI3K/AKT通路而减少ACR诱导的H9c2凋亡。3.荷瘤小鼠CTX化疗可引起心肌酶异常升高、氧化应激失衡、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及PI3K/AKT表达下调,联用AKQ能改善上述病变,且能增强CTX抑瘤效果。4.AKQ可调节CTX化疗的荷瘤小鼠L-谷氨酸、L-天冬氨酸、柠檬酸、甘氨酸、鸟氨酸等44种差异代谢物表达,增强TCA循环,精氨酸生物合成,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16条代谢通路功能;上调有益菌(目水平Sphingomonadales、属水平Lysobacter),下调有害菌(属水平Prevotella 9)丰度,增强肠道菌p53信号通路、胆汁分泌等功能从而发挥减轻CTX心脏毒性的作用。
田苗苗[5](2021)在《ATP-柠檬酸裂解酶在iTreg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诱导型调节性T细胞(Inducible regulatory T cells,iTreg)是由激活的CD4+T细胞(Th0)在细胞因子TGFβ1的作用下分化而来,通过发挥独特的免疫抑制作用在维持机体的免疫平衡中至关重要。iTreg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可引起多种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虽然iTreg是由Th0分化而来,但二者的代谢表型却有着显着的差异。其中,Th0偏好脂肪酸合成(Fatty acid synthesis,FAS);而iTreg偏好脂肪酸氧化(Fatty acid oxidation,FAO)。因FAS和FAO是两个相反的代谢途径,在同一时刻通常只能以其中一种为主,所以上述的代谢偏好就意味着在Th0分化为iTreg的过程中发生了脂肪酸代谢的重编程,即由FAS转变为FAO。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使用FAS途径中关键酶抑制剂的处理,可显着提高iTreg分化。这表明,降低FAS途径对iTreg分化非常重要,然而其发生机制并不清楚。考虑到代谢途径的旺盛程度主要取决于代谢酶的活性变化,本研究拟首先分析Th0向iTreg分化过程中FAS途径关键酶的活性,筛选出活性发生下降的代谢酶;其次,分析该代谢酶的活性变化对iTreg分化及对代谢表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解析在iTreg分化过程中该代谢酶活性下降的调节机制。最后,利用小鼠炎症模型,系统评估基于对该代谢酶活性进行调节的干预对个体炎症的缓解功效。本研究首先分析了Th0向iTreg分化过程中FAS途径关键酶的活性变化。关键酶包括ATP-柠檬酸裂解酶(ATP-citrate lyase,ACLY)、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Co A carboxylase,ACC)和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N)。结果显示,与Th0相比,iTreg中只有ACLY的活性呈显着下降。当过表达ACLY使细胞维持ACLY活性不发生下降时发现,iTreg分化受到了显着抑制;而通过干涉或使用抑制剂处理进一步抑制ACLY活性时发现,iTreg分化得到进一步增加。以上结果表明,iTreg分化依赖于ACLY的活性下降。其次,探究了ACLY活性下降促进iTreg分化的分子机制。[U-13C]葡萄糖示踪代谢流分析结果显示,ACLY活性下降显着减弱了FAS。当回补FAS途径关键中间产物丙二酰Co A时,因ACLY活性下降引起的iTreg分化增加被显着抑制。由于丙二酰Co A是FAO关键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Carnitine palmitoyltransferase 1,CPT1)的生理抑制剂,可显着抑制CPT1活性和FAO效率。因此,以上结果提示,ACLY活性下降很可能是通过降低丙二酰Co A水平,从而解除其对FAO的生理性抑制,促进了iTreg分化。接下来,通过分析ACLY活性下降对CPT1活性及FAO效率的影响,以及通过干涉CPT1可以显着抑制因ACLY活性下降引起的iTreg分化增加等实验,证实了上述猜测,即ACLY活性下降通过“丙二酰Co A-CPT1-FAO”轴促进iTreg分化。再次,探究了在iTreg分化过程中ACLY活性下降的调节机制。对ACLY的转录水平、蛋白水平以及翻译后修饰水平的分析结果显示,ACLY活性下降是由于其蛋白水平下降所致。对ACLY蛋白合成和降解的分析结果显示,ACLY蛋白水平的下降是由于TGFβ1介导的泛素连接酶CUL3-KLHL25与ACLY结合,进而促进ACLY的泛素化降解。后续的系列实验表明,特异性敲除T细胞CUL3,可废除ACLY的泛素化,进而降低iTreg分化;在此基础上的对ACLY的干涉处理,可消除因CUL3缺陷导致的iTreg分化下降。以上结果表明,TGFβ1是通过促进CUL3-KLHL25介导的ACLY泛素化降解,从而提高iTreg分化。接下来,对上述研究所揭示的分子机制在人的T细胞中进行了验证,发现人iTreg分化过程中存在相同的调节机制。最后,评估了以ACLY活性下降为作用靶点的干预对小鼠炎症的缓解作用。首先建立了实验性IBD小鼠模型和过敏性腹泻小鼠模型,再通过将经不同处理产生的iTreg细胞群过继到炎症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以ACLY活性下降为作用靶点的细胞过继处理或使用ACLY的抑制剂处理,均可有效地缓解小鼠炎症的进程,且对炎症进程的缓解作用依赖于Th0向iTreg分化的程度。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TGFβ1促进iTreg分化的新机制。即TGFβ1通过促进泛素连接酶CUL3-KLHL25介导的ACLY泛素化,导致ACLY降解,进而降低丙二酰Co A水平,解除了对FAO的抑制,实现了在Th0分化为iTreg的过程中发生的FAS向FAO的转变,促进了iTreg分化。本研究不仅从细胞代谢维度揭示了TGFβ1促进iTreg分化的新机制,而且为将来基于iTreg分化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分子靶点。
双洁[6](2021)在《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青蒿琥酯片对HAART后免疫功能重建不全患者进行临床干预,观察上述干预手段对免疫重建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共计纳入44例低病毒载量、低免疫的艾滋病患者,分为平行的2组同时进行临床观察:第一组采用HAART+青蒿琥酯片进行干预(30例),第二组为单纯HAART治疗组(14例),疗程48周。于基线以及治疗后4、12、24、36、48周为随访点。评价CD4+、CD8+、CD45RA+、CD45RO+、CD38+、CD28+、T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免疫重建有效率,以及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44例,实验过程中5例失访,最后完成研究39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12例疗后治疗组CD4+T细胞较基线显着升高(P<0.05),48周时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8+凋亡细胞较基线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48周时治疗组CD8+凋亡细胞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CD45RA+细胞、CD45RO+细胞、CD4+CD28+细胞计数较基线显着升高(P<0.05),CD4+凋亡细胞较基线显着降低(P<0.05),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在改善患者感冒症状时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治疗组在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独立的程度、社会关系、环境、精神世界维度领域积分及总积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蒿琥酯片联合HAART治疗48周后,可显着升高CD4+T细胞计数,抑制CD8+T细胞凋亡,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无不良事件发生,临床应用安全。
赵一霖,蒋悦,凌虹,庄敏[7](2020)在《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机制与相关性因素》文中提出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有9%~45%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者尽管达到了病毒学抑制,但其CD4+T细胞数水平没有恢复,这些感染者被称为免疫重建不良的HIV感染者或免疫无应答者(immunological non-responders, INRs)。免疫重建不良者发生AIDS和non-AIDS的风险更高,预期寿命更低,因此为感染者的治疗带来困难。本文针对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机制,为评估疾病预后以及有针对性的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尚磊[8](2020)在《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T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large granular lymphocytic leukemia,T-LGLL)是一种罕见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位为一种持续的大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异质性疾病。T-LGLL表现为造血功能衰竭或免疫介导的一种或几种细胞系的破坏,包括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患者通常年龄超过50岁,反复细菌感染,偶发脾肿大、类风湿关节炎或其他淋巴增殖性疾病。如何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正确的诊断T-LGLL疾病是关键,本研究通过总结T-LGLL患者的免疫表型及其克隆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对加深该类疾病的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方法:文章选取了 195例临床确诊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并且有克隆性证据的患者,抽取外周血和/或骨髓,总结了首发症状、起病时血常规的情况、循环中T-LGL数量,利用流式细胞术方法分析了其免疫表型及TCR-Vβ(Flow cytometric variableβ-chain repertoire,FC-Vβ),利用多重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患者 TCR 基因重排(T-cell receptor gene rearrangement,TCR-GR),研究T-LGLL的临床特征与循环中LGL数量、免疫表型的特点的相关性。结果:在195例T-LGLL患者中,循环中LGL数量0.13-70.23×109/L,中位数2.10×109/L。以单纯性贫血起病者97例,占全部病例的49.7%;单纯粒细胞缺乏患者有13例,占比6.67%;以两系细胞减少起病者45例,占全部病例的23.1%;以三系细胞减少起病者9例,占全部病例的4.6%;以淋巴细胞增多起病者28例,占全部病例的14.4%;以血小板减少起病者2例,占全部病例的1.0%;无血常规异常者1例,占全部病例的0.5%。就诊时无治疗指证的患者共有57例,138例需要临床干预治疗。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其中TCRαβ型共163例,约占总病例数的83.59%,TCRyδ型共32例,约占总病例数的 16.41%;195 例患者中 CD8+T-LGLL 患者共 159 例,占 81.54%,CD4+T-LGLL共14例,占7.18%,CD4及CD8双阳性者共11例,占5.64%,CD4及CD8双阴性者11例,占5.64%;伴CD57表达者共186例,共占95.38%,不伴CD57表达者共9例,占4.62%;出现CD5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175例,占89.74%,CD7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143例,占73.33%,CD2表达减弱或缺失的患者共78例,占40.00%。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LGL的数量与达到治疗指证呈轻微负相关(P=0.004,OR=0.918),表型是否为TCRγδ型与达到治疗指证无关(P=0.164),CD5表达减弱与否与达到治疗指证正相关(P=0.022,OR=3.830),CD2及CD7表达减弱与否与达到治疗指证无关。贫血及粒缺均与CD56的伴随表达呈正相关(P=0.000,OR=47.269)vs(P=0.025,OR=10.733)。结论:本研究中的T-LGLL病例以CD8+TCRαβ型为主,是否为TCRγδ型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无关,而CD5表达减弱为常见的T-LGLL表型变化且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正相关,而循环中LGL数量与是否达到治疗指证呈现负相关。贫血及粒缺均与CD56的伴随表达呈正相关。
张曦文[9](2020)在《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肺癌是临床最常见的肿瘤,患病率和死亡率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能够有效激活T淋巴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调控关键。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Tumor-associated dendritic cells,TDCs)中脂质过氧化激活内质网应激,引起未折叠蛋白反(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激活下游 IRE1α-XBP1 通路,产生的剪切型XBP1-s通过靶向多个脂质合成基因,诱导TDCs内脂质的异常积累,表现出未成熟表型和功能障碍,抑制了抗肿瘤免疫。有研究表明,PI3K-AKT-mTOR信号途径在脂质代谢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能够通过调节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脂质合成,XBP1过表达会导致PI3K/mTOR表达的上调,敲除XBP1后,PI3K/mTOR表达下调,还有研究表明,抑制mTOR2可以下调脂质的生成。“脂浊”既为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多归属于中医学“痰浊”的病理范畴。肺瘤平膏是由“全国名中医”朴炳奎教授研制的临床治疗肺癌具有确切疗效的中药复方,具有益气养阴、化痰散结、解毒活血的功效,可通过多作用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前期研究表明,肺瘤平膏(FLP)能够明显提高DCs功能,通过调节DCs的抗原递呈功能发挥抗肿瘤效应,并且在调控PI3K/mTOR通路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肺瘤平膏中化痰类代表药物桔梗的主要有效组分,研究表明,桔梗皂苷D(PlatycodinD,PD)具有明确的抗肿瘤、免疫调节、降脂和抗氧化等功能,并且具有抑制ROS聚集、调节PI3K/mTOR信号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PD可能是FLP调控脂质代谢逆转TDCs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可能通过抑制TDCs脂质异常堆积逆转TDCs功能,并希望对其效应机制进行初探。目的:(1)构建TDCs共培养体系,探究肺瘤平膏在毒胡萝卜素(TG)诱导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2)初探PD对TDCs的免疫调节功能,及探究TG激活ERS剪切XBP1s后,对TDCs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效应机制。方法:(1)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建立体外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共培养模型。(2)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FLP含药血清干预TDCs模型后,流式细胞术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CCK8检测混合淋巴细胞增殖、流式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活化,Luminex技术检测TDCs细胞因子分泌。(3)毒胡萝卜素干预TDCs模型,观察TG激活ERS,对IRE1α-XBP1通路的影响,及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4)FLP含药血清,作用TG干预后的ERS激活后的TDCs模型,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5)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FLP 含药血清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6)通过LDH、CCK8检测技术,观察PD对DCs毒性和Lewis肺癌细胞的杀伤能力。(7)模拟肿瘤微环境,通过PD干预TDCs模型后,观察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8)通过构建TG激活ERS后的TDCs模型,观察PD对TDCs脂质含量、共刺激分子表达、混合细胞增殖和亚群活化、细胞因子的影响。(9)通过 Western blot、qPCR 技术,检测 PD 对 BiP-IRE1α-XBPI、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索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流式检测诱导后DCs表面分子CD1 1c+阳性表达比例为76.5%,并与肺癌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冻融抗原刺激,构建TDCs共培养模型。(2)在模拟的肿瘤微环境中,FLP含药血清干预后,降低TDCs胞内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的表达最为明显(P<0.05),FLP刺激共培养淋巴细胞增殖(P<0.05),明显提高T细胞中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表达(P<0.05),提高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3)TG作用后,在TDCs培养模型中,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蛋白表达增加(P<0.05),脂质含量较模型组增加(P<0.05),影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MCH-Ⅱ、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抑制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降低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提高Tregs亚群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P<0.05)。(4)FLP含药血清作用于TG干预后的TDCs,脂质含量明显下降(P<0.05),恢复TDCs表面分子的表达,其中以提高CD80、CD86表达水平较为明显(P<0.05),提高TG干预后的混合淋巴细胞增殖能力(P<0.05),提高Th、CTL细胞亚群比例(P<0.05)、降低Tregs细胞的亚群表达(P<0.05),促进TG作用后 TDCs 细胞因子 IL-12p70、IFN-γ 的分泌(P<0.05)。(5)qPCR、Western blot 结果显示,对于 TG 激活 ERS 后,BiP-IRE1 α-XBP 1、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FLP含药血清干预TG作用后的TDCs,FLP+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对重要脂质调节转录因子XBP1-s,具有降低其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同时,肺瘤平膏含药血清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明显降低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6)LDH结果显示,30uM以下的PD浓度,对DCs无明显损伤,或影响DCs细胞LDH的释放;CCK-8实验结果显示,PD能够有效杀伤Lewis肺癌细胞,其IC50值在13uM左右。(7)在TDCs共培养体系中,PD高中低浓度均能够有效降低TDCs中的脂质含量(P<0.01),提高TDCs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提高CD80(PDH、PDM,P<0.05)、CD86(PDM、PDL,P<0.05)的表达;PDH较强混合淋巴细胞的增殖(P<0.05);PD高中低组均能提高Th、CTL细胞的亚群表达率(P<0.05),抑制 Tregs 亚群表达(PDH,P<0.05);提高 IL-12p70(PDH、PDM,P<0.05)IFN-γ(PDH,P<0.05)细胞因子的分泌。(8)TG干预诱导RES后,PD高、中、低剂量组均能降低TG干预后TDCs中脂质含量(P<0.01);PDH能够提高表面MCH-Ⅱ的表达(P<0.05),各剂量组均能提高CD80及CD86的表达(P<0.05),PDH具有提高淋巴混合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PDH、PDM能够明显提高Th、CTL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PD各剂量组均能降低Tregs细胞亚群的表达(P<0.05),并能促进 TDCs 分泌 IL-12p70(PDH,P<0.05)、IFN-γ(PDH、PDM,P<0.05)细胞因子。(9)q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G激活ERS后,PD+TG组能够显着降低BiP-IRE1α-XBP1(t/u/s)通路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1),同时,PD+TG组作用后,TG激活的PI3K-AKT-mTOR通路mRNA和蛋白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降低p-AKT磷酸化蛋白表达(P<0.05)水平作用较为明显。结论:基于本实验条件下,我们推测:(1)TG诱导ERS,激活IRE1α-XBP1通路,产生XBP1-s剪切形式,可造成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TDCs的功能障碍。(2)FLP含药血清能够逆转TG激活ERS诱导XBP1剪切造成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障碍。(3)PD可能是FLP发挥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有效组分之一。(4)FLP含药血清及其有效组分PD调节改善TDCs脂质异常堆积和抗原呈递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BiP-IRE1α-XBP1 和 PI3K-AKT-mTOR 通路实现的。
史腾飞[10](2020)在《pNCR配体在PCV2诱导猪淋巴细胞减少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PCV2导致猪免疫抑制,从而使猪群更容易受到其它病原感染,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淋巴细胞减少症(Lymphocytopenia)是PCVAD的特征症状,但一直以来,PCV2感染导致仔猪淋巴细胞减少症的机制并不明确。作为淋巴细胞减少症中具有代表性的CD4+T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介导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具有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在体内淋巴细胞数量调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NK细胞通过表面的自然细胞毒性受体(Natural Cytotoxicity Receptors,NCRs)与靶细胞表面表达的相应配体(NCR Ligands,NCRLs)结合后识别并杀伤靶细胞。研究表明,PCV2感染能显着降低仔猪体内CD4+T细胞的数量,同时NK细胞的数量增加。但是,在PCV2感染猪体内NK细胞数量的增加是否与CD4+T细胞数量减少相关,且NCRs与NCRLs的结合是否介导了这一过程,迄今尚无报道。本研究首先构建3种猪NCRs(porcine NCRs,p NCRs)胞外域与人Ig G 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P2/0细胞获得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p NCRLs表达水平的p NCRs-h Fc融合蛋白。然后,通过定量PCR检测PCV2感染后不同时间猪外周血PCV2拷贝数,流式细胞术检测PCV2感染后不同时间猪外周血CD4+T细胞的数量和凋亡率、NK细胞的数量以及CD4+T细胞表面p NCRs配体表达水平。最后,分析猪外周血PCV2拷贝数、CD4+T细胞的数量和凋亡率、NK细胞的数量、CD4+T细胞表面pNCRs配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通过TMHMM Server v.2.0预测并结合已知的人NCRs胞外域,确定了编码p NCR1(NM001123143.1)、p NCR2(XM021098670.1)和p NCR3(EU282355.1)的胞外域的氨基酸序列分别为:1 aa255 aa、1 aa192 aa和1 aa95 aa,基因序列分别为:1 bp765 bp、1 bp576 bp和1 bp285 bp。根据预测结果分别合成p NCR1、p NCR2和p NCR3胞外域编码基因,同时合成人Ig G Fc(MS820429)编码基因。将人Ig G Fc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成功构建pc DNA3.1-h Fc,然后分别将合成的3种p NCRs胞外域编码基因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1-h Fc,成功构建pc DNA3.1-p NCR1-h Fc、pc DNA3.1-p NCR2-h Fc、pc DNA3.1-p NCR3-h Fc真核表达载体。2.分别将构建好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SP2/0细胞,收取上清并纯化后进行浓度和纯度以及SDS 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3种融合蛋白p NCR1-h Fc、p NCR2-h Fc和p NCR3-h Fc均成功表达,含量分别为1.6103μg/μL、1.9697μg/μL和2.3540μg/μL,纯度分别为94%、93%和9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3种融合蛋白均可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p NCRs配体。3.将扩增的PCV2以4×105TCID50滴鼻感染5周龄断奶仔猪,在感染后第0 d、7 d、14 d和28 d分别于前腔静脉采血并分离淋巴细胞。外周血中PCV2拷贝数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CV2感染7 d、14 d和28 d,外周血PCV2拷贝数分别为3.15×105、3.76×105和4.65×105。流式细胞术检测PCV2感染仔猪外周血CD4+T细胞的数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在感染14 d和28 d后CD4+T细胞数量显着减少(p<0.05,p<0.01),且呈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PCV2感染仔猪血液中CD4+T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在感染14 d和28 d后CD4+T细胞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p<0.01),且呈时间依赖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猪外周血中NK细胞数量结果显示,在感染14 d和28 d后,与对照组比较,NK细胞显着增多(p<0.05,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p NCRLs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PCV2感染仔猪CD4+T细胞表面p NCR1L和p NCR3L的表达水平无显着变化(p>0.05),而p NCR2L表达水平在感染后7 d、14 d和28 d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本研究获得了3种可用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p NCR1L、p NCR2L和p NCR3L的融合蛋白p NCR1-h Fc、p NCR2-h Fc和p NCR3-h Fc。分析猪外周血中PCV2拷贝数与CD4+T细胞数量和凋亡率、NK细胞数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PCV2拷贝数与CD4+T细胞的数量呈负相关,与CD4+T细胞的凋亡率呈正相关,与NK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分析猪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 NCR2L表达水平与PCV2拷贝数、CD4+T细胞数量和凋亡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 NCR2L表达水平与PCV2拷贝数呈正相关,与CD4+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与CD4+T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PCV2感染导致仔猪淋巴细胞减少症机制提供了依据。
二、HAART对FAS介导的CD_4~+T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ART对FAS介导的CD_4~+T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现状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认识 |
2 影响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发生机制 |
2.1 现代医学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
2.2 中医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发生机制的认识 |
3 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治疗现状 |
4 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治疗思考 |
(2)HIV感染T细胞转录谱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对HIV复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1.1 艾滋病背景概述 |
1.1.1 艾滋病病毒背景与流行病学概述 |
1.1.2 HIV结构与复制周期 |
1.1.3 HIV感染与潜伏性感染 |
1.2 艾滋病病毒与免疫 |
1.2.1 CD4+T细胞与HIV感染 |
1.2.2 CD8+T细胞与HIV感染 |
1.2.3 其他免疫细胞与HIV感染 |
1.3 PYCARD蛋白研究情况概述 |
1.3.1 PYCARD蛋白概述 |
1.3.2 PYCARD的抗炎机制概述 |
第2章 HIV感染后CD4+T 细胞与CD8+T 细胞转录及代谢特征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软件介绍 |
2.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2.2.3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
2.2.4 差异基因的代谢过程分析 |
2.2.5 GO富集和KEGG途径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HIV感染后CD4+T细胞转录及代谢特征 |
2.3.2 HIV感染后CD8+T细胞转录及代谢特征 |
2.3.3 HIV感染的关键通路 |
2.4 讨论 |
第3章 PYCARD对病毒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细胞系及血液样本 |
3.2.2 菌株及培养基 |
3.2.3 质粒及载体信息 |
3.2.4 抗体 |
3.2.5 工具酶、试剂盒及化学试剂 |
3.2.6 引物合成及测序 |
3.2.7 实验相关仪器 |
3.2.8 溶液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系培养及构建相关实验 |
3.3.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相关实验 |
3.3.3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3.3.4 质粒提取 |
3.3.5 CCK8检测细胞增殖实验 |
3.3.6 ELISA—HIV-1 p24抗原检测 |
3.3.7 细胞转染 |
3.3.8 外周血中分离CD4+T细胞 |
3.3.9 流式细胞分析 |
3.3.10 HIV感染 |
3.3.11 Luciferase荧光报告实验 |
3.3.12 统计学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4.1 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PYCARD降低HIV病毒载量 |
3.4.2 HIV潜伏状态改变影响PYCARD表达 |
3.5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青蒿琥酯片干预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
1.2 中医文献研究 |
1.3 青蒿琥酯的药理学研究综述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伦理声明 |
2.1.2 试验目的 |
2.1.3 研究设计 |
2.1.4 受试者选择 |
2.1.5 治疗方案 |
2.1.6 观察指标 |
2.1.7 依从性评价 |
2.1.8 统计分析 |
2.1.9 实验方法 |
2.2 结果 |
2.2.1 试验流程 |
2.2.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2.2.3 两组T淋巴细胞主要亚群及治疗后各时点增幅的比较 |
2.2.4 两组免疫重建有效率的比较 |
2.2.5 两组T细胞功能指标及治疗后各时点增降幅的比较 |
2.2.6 两组T细胞Ki67水平及治疗后各时点降幅的比较 |
2.2.7 两组T细胞凋亡水平及治疗后各时点降幅的比较 |
2.2.8 两组的病毒载量及依从性分析 |
2.2.9 安全性分析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
在校参与课题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4)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环磷酰胺诱导心脏毒性的分子机制 |
1.2 补肾健脾方对肿瘤化疗增效减毒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
第二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毒副反应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药品及试剂 |
1.1.3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生存曲线分析 |
1.2.3 血常规检测 |
1.2.4 生化指标检测 |
1.2.5 HE染色 |
1.2.6 统计学分析 |
1.3 实验结果 |
1.3.1 实验动物的一般状况 |
1.3.2 生存曲线分析 |
1.3.3 AKQ对CTX染毒小鼠血常规的影响 |
1.3.4 AKQ对CTX染毒小鼠主要脏器生化指标的影响 |
1.3.5 主要脏器HE染色 |
1.4 讨论 |
第三章 艾可清对环磷酰胺中毒小鼠心脏毒性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药品及试剂 |
2.1.3 主要耗材 |
2.1.4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2.2.2 心脏指数计算 |
2.2.3 血清心肌酶及氧化指标测定 |
2.2.4 心脏组织HE染色 |
2.2.5 心肌凋亡相关蛋白免疫印迹 |
2.2.6 统计学分析 |
2.3 实验结果 |
2.3.1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指数的影响 |
2.3.2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肌酶及氧化指标的影响 |
2.3.3 AKQ对CTX中毒小鼠心脏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 |
2.3.4 AKQ对CTX染毒小鼠心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四章 艾可清对丙烯醛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3.1 药物制备及作用剂量的确定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实验结果 |
3.2 AKQ对ACR所致H9C2损伤的影响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实验结果 |
3.3 AKQ缓解CTX心脏毒性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4 AKQ缓解ACR心肌细胞毒性的通路靶点验证 |
3.4.1 实验材料 |
3.4.2 实验方法 |
3.4.3 实验结果 |
3.5 讨论 |
第五章 艾可清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
4.1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的影响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2 AKQ对荷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4.3 AKQ对肉瘤小鼠CTX心脏毒性影响的肠道菌群分析 |
4.3.1 实验材料 |
4.3.2 实验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ATP-柠檬酸裂解酶在iTreg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一、引言 |
(一)调节性T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1.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标志 |
2.调节性T细胞的分类 |
3.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发挥途径 |
4.调节性T细胞与炎症性疾病 |
(二)TGFβ1信号与调节性T细胞分化 |
1.TGFβ信号的分类 |
2.TGFβ1与调节性T细胞分化 |
(三)代谢重编程与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 |
1.调节性T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代谢变化 |
2.细胞代谢变化影响调节性T细胞分化 |
(四)脂肪酸合成途径代谢酶的功能和活性调节 |
1.ACLY的功能和活性调节 |
2.ACC的功能和活性调节 |
3.FASN的功能和活性调节 |
(五)泛素化的功能和调节 |
1.泛素化的分类 |
2.泛素化的调节 |
3.泛素化的功能 |
(六)本研究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和意义 |
1.立题依据 |
2.研究内容和意义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人外周血 |
3.细胞系 |
4.菌株及质粒 |
5.抗体 |
6.试剂及试剂盒 |
7.主要试剂配制 |
8.引物及干涉片段 |
9.主要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iTreg体外诱导 |
2.流式细胞术检测iTreg分化 |
3.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4.实时荧光定量PCR |
5.siRNA转染 |
6.慢病毒的包装和侵染 |
7.线粒体氧消耗率检测 |
8.代谢物水平检测 |
9.脂质合成和磷脂吸收检测 |
10.代谢酶活性分析 |
11.免疫沉淀 |
12.蛋白印迹 |
13.体外T细胞抑制实验 |
14.T细胞过继法建立小鼠IBD模型 |
15.DSS饮水法建立小鼠IBD模型 |
16.OVA诱导建立小鼠过敏性腹泻模型 |
17.结肠固有层细胞的分离 |
18.结肠组织病理学分析 |
19.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一)iTreg分化依赖于ACLY的活性下降 |
(二)ACLY活性下降通过降低丙二酰CoA水平促进iTreg分化 |
(三)丙二酰CoA水平下降通过增强FAO促进iTreg分化 |
(四)ACLY活性下降是由于TGFβ1介导的泛素化降解所致 |
(五)TGFβ1介导的ACLY泛素化依赖于CUL3-KLHL25 |
(六)在人iTreg分化过程中存在相同的ACLY泛素化调节机制 |
(七)ACLY泛素化促进iTreg分化缓解小鼠IBD |
(八)ACLY泛素化促进iTreg分化缓解小鼠过敏性腹泻 |
四、讨论 |
(一)ACLY是TGFβ1调节代谢诱导iTreg分化的一个重要感应者 |
(二)丙二酰CoA-CPT1-FAO是调节iTreg分化的关键 |
(三)iTreg分化需要多条脂代谢途径协调配合 |
(四)CUL3-KLHL25在炎症应答中的可能机制 |
(五)ACLY抑制剂可能成为治疗小鼠肠道炎症的潜在药物靶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基础治疗 |
2.3 干预措施 |
2.4 合并用药 |
2.5 观察指标 |
2.5.1 主要疗效指标 |
2.5.2 次要疗效指标 |
2.5.3 安全指标 |
2.5.4 检测时点 |
2.6 疗效判定 |
2.6.1 主要疗效指标 |
2.6.2 次要疗效指标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HIV感染者免疫异常激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8)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及进展 |
1.2.1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历史及现状 |
1.2.2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2.3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及临床表现 |
1.2.4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
1.2.5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1.2.6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
1.3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创新之处 |
2.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
2.2.1 流式所需主要试剂 |
2.2.2 分子所需主要试剂 |
2.2.3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3.2 PCR重排检测 |
2.4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首发症状、血常规及T-LGL数量情况 |
3.3 免疫表型及克隆性检测 |
3.4 免疫表型与LGL数量与疾病特点的相关性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调节肿瘤免疫应答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 |
1 先天性免疫调节 |
2 适应性免疫调节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
1 树突状细胞亚群分类 |
2 肿瘤免疫中树突状细胞功能 |
3 肿瘤对树突状细胞功能的调节作用 |
4 肿瘤治疗中的树突状细胞功能 |
5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肿瘤免疫疗法 |
6 抗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桔梗皂苷D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调控肿瘤细胞凋亡途径 |
2 调控肿瘤细胞自噬 |
3 调控肿瘤细胞增殖 |
4 抑制血管生成 |
5 抑制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
6 体内抗肿瘤调控 |
7 免疫调节及降脂活性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的诱导培养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脂质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中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及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肺瘤平膏含药血清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桔梗皂苷D对树突状细胞毒性和肿瘤细胞杀伤能力的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七: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脂质含量及功能的调节作用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八: 桔梗皂苷D逆转毒胡萝卜素激活内质网应激对TDCs脂质含量和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九: 桔梗皂苷D对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BiP-IRE1α-XBP1通路和PI3K-AKT-mTOR通路的影响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附件 |
(10)pNCR配体在PCV2诱导猪淋巴细胞减少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病毒感染诱导淋巴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 |
1.1 淋巴细胞减少症概述 |
1.2 NK细胞杀伤靶细胞作用 |
1.3 病毒引起淋巴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 |
1.4 PCV2导致淋巴细胞减少症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二章 猪的3种pNCR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细胞、质粒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预测猪的3种pNCR胞外域 |
2.2.2 IgGFc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2.3 猪的3种p NCR胞外域与人Ig G 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3 试验结果 |
2.3.1 猪的3种pNCRs胞外域预测结果 |
2.3.2 IgGFc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结果 |
2.3.3 IgGFc真核表达载体的鉴定结果 |
2.3.4 猪的3种p NCR胞外域与人Ig G 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结果 |
2.3.5 猪的3种p NCR胞外域与人Ig G Fc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鉴定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猪的3种pNCR融合蛋白表达及鉴定 |
3.1 试验材料 |
3.1.1 细胞、质粒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1.4 试剂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猪的3种p NCR胞外域与人Ig G Fc融合蛋白表达 |
3.2.2 目的蛋白纯化 |
3.2.3 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3.2.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目的蛋白表达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目的蛋白 |
3.3 试验结果 |
3.3.1 目的蛋白SDS-PAGE检测结果 |
3.3.2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
3.3.3 目的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
3.3.4 目的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p NCR配体在PCV2 诱导猪CD4+T 淋巴细胞减少过程中作用 |
4.1 试验材料 |
4.1.1 细胞、质粒、病毒 |
4.1.2 实验动物 |
4.1.3 主要试剂 |
4.1.4 主要仪器 |
4.1.5 试剂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PCV2增殖 |
4.2.2 PCR鉴定PCV2 |
4.2.3 TCID50检测 |
4.2.4 动物试验 |
4.2.5 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 |
4.2.6 猪外周血NK细胞的分离 |
4.2.7 猪外周血PCV2拷贝数测定 |
4.2.8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数量 |
4.2.9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凋亡率 |
4.2.10 流式细胞术检测NK细胞数量 |
4.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表面p NCRs配体表达水平 |
4.3 试验结果 |
4.3.1 PCV2鉴定结果 |
4.3.2 TCID50检测结果 |
4.3.3 猪外周血中PCV2拷贝数检测结果 |
4.3.4 PCV2 感染对仔猪外周血CD4+T 细胞数量的影响 |
4.3.5 PCV2 感染对仔猪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4.3.6 PCV2感染对仔猪外周血中NK细胞的影响 |
4.3.7 PCV2 拷贝数与CD4+T 细胞数量相关性分析 |
4.3.8 PCV2 拷贝数与外周血CD4+T细胞凋亡率相关性分析 |
4.3.9 PCV2拷贝数与外周血NK细胞数量相关性分析 |
4.3.10 PCV2 感染对猪外周血CD4+T 细胞表面p NCR受体表达影响 |
4.3.11 p NCR2L表达水平与PCV2 拷贝数相关性分析 |
4.3.12 p NCR2L表达水平与CD4+T 细胞数量相关性分析 |
4.3.13 p NCR2L表达水平与CD4+T 细胞凋亡率相关性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HAART对FAS介导的CD_4~+T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良的现状与思考[J]. 李鹏宇,陈莉华,贾皇超,姜琦,王月圆,朱柯颖,郭会军.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2(01)
- [2]HIV感染T细胞转录谱和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对HIV复制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 许建婷. 吉林大学, 2021
- [3]青蒿琥酯片干预HAART后免疫重建不良患者的临床研究[D]. 陈思言.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艾可清颗粒减轻环磷酰胺心脏毒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鹏程.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ATP-柠檬酸裂解酶在iTreg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田苗苗.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青蒿琥酯片对HIV/AIDS患者HAART后免疫重建不全影响的观察性研究[D]. 双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机制与相关性因素[J]. 赵一霖,蒋悦,凌虹,庄敏.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0(06)
- [8]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点分析[D]. 尚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9]肺瘤平膏及其有效组分通过调控脂质代谢逆转肿瘤相关树突状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D]. 张曦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10]pNCR配体在PCV2诱导猪淋巴细胞减少症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 史腾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