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海牌1号AH-70沥青性能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芳[1](2019)在《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型跨海桥梁的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而桥面铺装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主要材料性能、大型机具设备研发和技术工法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已基本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领先水平。但在路用集料生产、质量控制以及集料加工质量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甚少,集料加工生产缺少规范化管理。因此,十分有必要从改善集料质量的角度开展相关技术及管理研究,以提高桥面铺装的技术性能和使用寿命。本文依托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项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大桥实际需求,开展一系列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及管理的研究,提出具体的管理策略和措施并付诸实施,研究指导引入“工厂化精益生产”理念并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实现对铺装专用集料的工厂化生产,大幅提升集料生产工艺、技术性能和管理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质量,对我国桥面铺装,尤其是大跨径桥面铺装的技术方法改进和施工质量控制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集料加工工艺与标准现状、集料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工程工厂化生产及其管理理论现状进行分析;其次,结合项目特点和难点,简要分析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技术方案及集料要求,并对集料工厂化生产的建设方案、工艺控制及设备配置的优化、生产质量保证体系等进行研究;再次,对比普通工艺生产集料与工厂化生产集料的性能指标评价,并以港珠澳大桥两种典型的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MA-10、GA-10为例,验证其对混合料性能提高的有效性;随后,基于工程委托代理、动态均衡、工程标准化及供应链管理理论,开展集料工厂化生产管理模式的构建研究。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并提出了还需要系统深入研究的内容。本文预期可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茂荣[2](2016)在《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组织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塑性聚合物在商品包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这些材料一旦失去原有功能便作为废料丢弃,既造成了环境污染,也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研究开发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高价值再利用技术刻不容缓。另一方面,我国对高性能沥青材料的需求已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改性沥青的消费大国。快捷高效的物流交通需求为高性能改性沥青的应用和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改性沥青的研究多基于商业目的,主要对聚合物原材料改性沥青在改性工艺及改性配比进行相关开发与应用研究,极少对沥青改性的机理及组织结构等微观进行研究,且尚无完全明确的定论。本课题以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树脂(WPE和WEVA)代替普通聚合物作为改性剂,对基质石油沥青进行改性,首先从四组分组织结构研究了改性沥青相容性与沥青性能的相关性,其次,采用废弃低价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和氧化石墨烯从两种技术层面增强改性沥青组分的相容性,并从组织结构变化研究改性沥青相容性与热稳定性、老化性等性能的关联性,微观和宏观相结合揭示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沥青改性机理,为废弃聚合物的高价值利用和高性能改性沥青的制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沥青改性工艺研究发现,WPE聚合物改性沥青,WPE配比含量占沥青总重量4%左右,改性温度在170℃左右,剪切速率为3900转/分,改性时间控制在60-100 min,所得改性沥青综合性能最优。采用四组分与性能变化关联性研究法对WPE改性沥青研究发现,WPE沥青改性属于物理改性,随着WPE含量的增加,WPE改性沥青四组分中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增加,饱和分含量减少,芳香分含量基本保持不变,WPE与改性沥青的轻质组分芳香分和饱和分具有较好相容性,而与沥青质和胶质相容性较差。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与改性沥青高温性成正比,对沥青高温性能具有决定作用。在改性沥青“沥青质胶团”和“聚合物胶团”作用模型中,芳香分和饱和分为胶团的良性溶剂,对沥青体系相容性起决定作用。采用PAN基碳纤维可增强WPE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碳纤维表层不均匀的层状和表面粗糙化处理的极性基团使得碳纤维与WPE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形成的类荆棘吸附模型增强了 WPE聚合物对改性沥青轻质组分的吸附和溶胀,改善了沥青相容性。沥青相容性改善了热稳定性和抗老化性,随碳纤维含量的增加,WPE和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热分解温度逐渐上升,在相同温度下的热损失逐渐减少,改性沥青的高温性和抗变形能力得到改善。采用熔融共挤和溶解絮凝两种改性剂制备工艺制得复合改性沥青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好,其中,熔融共挤改性剂改性所得复合改性沥青的性能最优。碳纤维和WPE复合改性沥青中,碳纤维通过提高相容性减少沥青体系平衡的破坏,减轻了轻质组分氧化对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改善沥青抗老化性。老化沥青的热分解温度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上升,但碳纤维含量0.12%的复合改性沥青老化后热分解温度低,碳纤维含量不宜超过0.1%,过量的碳纤维将发生自身团聚,从而影响到沥青体系平衡,降低抗老化性能。采用氧化石墨烯增强WEVA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氧化石墨烯以纳米级粒子分散于微米级热塑性WEVA中,降低了氧化石墨烯和WEVA彼此间的表面自由能,抑制了WEVA的团聚,阻止了 WEVA的上浮分层,提高了改性沥青相容性,改善了沥青的综合性能。氧化石墨烯和WEVA复合改性沥青中的氧化石墨烯含量控制在0.08%-0.1%左右为宜,过量的氧化石墨烯不仅增加沥青改性的工艺复杂性,同时对改性沥青的高低温性能也会发生影响。分散在沥青中的氧化石墨烯本身与沥青溶解度差别很大,在高温储存状态下并不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沥青分散体系。本课题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从微观组织结构变化研究了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沥青改性及其改性机理,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及其与碳纤维和氧化石墨烯的复合改性沥青均属于物理改性。热塑性聚合物颗粒的分散和溶胀及其空间网络结构的形成是提高沥青相容性进而改善沥青综合性能的关键。
王俐栋[3](2013)在《环保型抑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当前热拌沥青混合料(HMA,Hot MixAsphalt)由于性能优异,仍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铺装材料,但是在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沥青烟雾不仅对周遭环境造成破坏,同时会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危害。因此,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条件下改性沥青烟尘产生机理与抑制技术研究》为依托,在保证沥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前提下,开发出一种环保型抑烟沥青,该沥青不仅在沥青混合料生产拌合过程中发挥抑烟作用,同时在沥青路面发生火灾时发挥抑烟阻燃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均匀设计法,得到环保型抑烟沥青的最佳复配掺量,并且提出了环保型抑烟沥青的室内制备工艺。研究表明:抑烟沥青的抑烟率相比于基质沥青高出60.8%,相比于掺量3%SBS的改性沥青高出50%。通过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布氏粘度和RTFO老化试验,分析抑烟剂对沥青胶结料的性能影响。研究表明:加入抑烟剂复配后的改性沥青针入度、软化点和延度指标均有提高,抗老化性能也有所增强。采用AC-20配合比,通过高温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蠕变试验、浸水马歇尔试验及冻融劈裂试验,分析抑烟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抑烟剂后的沥青其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性能都有所提高,其水稳定性也有明显改善。同时,通过模拟燃烧试验,对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的阻燃性能进行评价。通过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和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系统评价环保型抑烟沥青的疲劳性,。通过单轴动态蠕变试验研究其粘弹特性。对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的动态模量进行试验研究,分析温度和加载频率对动态模量以及相位角的影响,并与基质沥青作比较,评价分析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同时,分析了位移因子的计算过程,并绘制了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的主曲线,通过主曲线的趋势可以预测其力学特性。
唐相英[4](2010)在《高速公路SBS改性沥青现场生产的技术创新》文中提出随着新技术的发展,SBS改性沥青作为一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新型优质筑路材料,被广泛的应用到了高速公路、桥面铺装等建设上,以其安全又经济的优势赢得了赞誉。本文结合某高速公路SBS改性沥青现场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谈谈SBS改性沥青的优势。
袁青峰[5](2008)在《Duroflex沥青混合料改性剂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Duroflex是引进德国的沥青混合料添加剂,主要成分为聚合物弹性体和纤维。在沥青中加入这种添加剂,可使基质沥青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抗老化性提高,与SBS类改性剂比较,具有节能减排的特点。经对上海浦东航津路工程实践,确定了热料仓各档集料和矿粉比例,最佳沥青用量(5.6%)、木质纤维素用量(0.30%)和Duroflex添加剂用量(0.80%);施工后,体会到动稳定大幅度提高,施工和易性也非常好。
汪日灯[6](2008)在《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防水粘结层破坏是导致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病害的一个主要原因,良好的解决层间胶结材料质量薄弱问题是桥面铺装耐久性的重要保证。本文结合我国桥面防水材料的特点,对目前常用的桥面防水粘结材料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研究了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层、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路用性能,首次提出了“两油一料”改进方法。本文在全面调查研究国内外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典型结构和铺装病害的基础上,对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进行力学分析,确定了层间工作状态,提出了桥面防水粘结层质量控制指标;通过室内剪切、拉拔试验对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层、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路用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防水材料的最佳用量,与国内常用防水粘结材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针对“一油一料”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的不足首次提出“两油一料”改进措施,确定了上、下层最佳沥青洒布量,对“一油一料”和“两油一料”的路用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结合实体工程对防水粘结层合理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以指导工程实践。本文的研究成果较好的解决了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层间胶结材料质量薄弱问题,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对防水粘结材料的选择、质量检测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曾蔚[7](2008)在《同步碎石桥面铺装粘结层层间应力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桥面铺装粘结层破坏是导致桥面铺装病害的一个主要原因,铺装层与桥面板间的接触粘结状态比较复杂,层间既包括粘结层材料的粘结力,也存在混凝土集料与桥面板间的摩阻力,确定粘结层的刚度或模量也很困难。在行车荷载、温度应力作用下,铺装层内部产生较大的剪应力,引起不确定破坏面的剪切变形,或者由于铺装层与桥面板层间粘结力差,抗水平剪切能力较弱,在水平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以致剪切破坏。剪切破坏直接导致有害物质下渗,下渗速度的大小又受使用期间桥面铺装层裂缝大小所支配,而粘结层是阻止有害物质下渗到桥面板的最后一道防线,因而分析粘结层的力学控制指标以及材料性能应用研究对防止桥面铺装病害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形式、病害的调查,分析其病害与粘结层关系,提出用同步碎石作为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粘结层的优越性。利用有限元理论,借助ANSYS手段对同步碎石粘结层进行了系统的荷载应力分析;依据桥面铺装温度应力与普通路面温度应力的差异性,计算了同步碎石粘结层温度应力变化。利用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同步碎石粘结层的抗裂性能,计算出了粘结层的疲劳寿命;通过室内剪切试验、拉拔试验、抗渗性等试验研究确定了同步碎石粘结层沥青、碎石的选材要求以及沥青的最佳撒布量范围,提供了施工工艺参考。综合其力学状态与直剪试验指标分析,推荐出层间工作状态;以及与其它防水粘结层进行施工技术、经济、社会效益等综合对比分析,得出同步碎石作为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粘结层具有优越的性价比与最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应用有限元理论对桥面铺装结构进行力学分析,研究了不同桥型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间应力变化范围。系统而深入的分析了同步碎石粘结层层间荷载、温度应力的变化规律。2、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对桥面铺装和粘结层的抗裂性能和疲劳性能进行计算。当各结构层在车轮荷载及温度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小于其极限抗拉强度时,得出其在一次荷载作用下的开裂应力和反复荷载作用下开裂的疲劳寿命。3、模拟桥面板对同步碎石桥面铺装粘结层分别进行剪切试验、拉拔试验、抗疲劳试验、抗渗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由试验数据进行正交分析研究得出:同步碎石作为防水粘结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抗渗性、抗高温敏感性以及很强的粘结性能。4、通过与其他粘结材料进行性能对比分析得出:同步碎石粘结层抗剪强度大,高温抗剪、低温抗裂性能最优,容易满足高温抗剪与低温抗裂的不利要求。5、通过直剪试验得出:同步碎石粘结层抗剪强度>卷材类>涂膜类;同步碎石粘结层抗剪强度最大可达2.36Mpa;得出常温时[τ] = 0.60~0.65 Mpa;高温时[τ] = 0.30~0.40 Mpa。6、综合粘结层层间荷载应力、温度应力以及疲劳寿命,提出同步碎石桥面铺装粘结层的层间应力工作状态:[τ]R≥0.4 Mpa;并通过直剪试验验证其正确性,可为设计、施工与选材提供借鉴。7、利用净现值法对五种桥面防水粘结层技术方案进行经济比较、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等因素,得出同步碎石作为防水粘结层时其性价比最高,提出同步碎石粘结层应用前景最为广阔。
何中楠[8](2008)在《TLA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有车辙、开裂及水损害等,为了确保沥青路面高强、稳定、安全、耐久性的要求,改性沥青的使用已经成为主要手段。因此,本文结合佛山一环城际快速干线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开展了TLA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针对TLA改性沥青自身的特点并考虑到佛山地区的气候和交通因素,对可能影响工程质量的环节进行了严格控制,并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控制指标,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三个方面。1)根据集料所应用的结构层功能以及混合料结构特点的不同,对规范中某些集料质量指标要求作出适合佛山地区气候特点的调整。提出了TLA改性沥青的制备、运输和储存的方法;通过掺加水泥和抗剥落剂,很好地提高了TLA改性沥青与花岗岩的粘附性。2)进行了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并分别进行了TLA改性沥青混合料与普通沥青混合料之间的路用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由于TLA天然沥青的掺入,在矿料和级配类型相同的情况下,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以及抗渗水性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在生产配合比验证阶段进行了TLA改性沥青混合料抽提检测,分析了TLA中灰分含量对油石比和级配的影响,从而合理地评价并指导拌和楼的油石比和级配控制。3)结合佛山一环试验路的施工以及对室内试验结果的分析,提出了一整套TLA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方法、关键技术和质量控制措施及标准。通过对现场施工质量的控制,检测并分析了试验路的压实效果与路面的强度和刚度,结果表明施工过程中各方面组织良好,路面质量和路用性能优良,通车一年多来,使用效果良好。
黄婉利[9](2006)在《上海F1国际赛道专用重交沥青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上海一级方程式(F1)赛道承重层和粘结层专用重交通道路沥青性能和技术要求,重点阐述了F1赛道专用重交通道路沥青生产原料油的优选、生产工艺条件的优化、质量指标的控制。结果表明:利用进口专用原油加工的优质沥青,达到F1赛道专用重交通道路沥青设计技术要求,经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专用重交通道路沥青综合性能优良,质量稳定, 满足F1赛道施工。
陈丽萍,刘树华[10](2005)在《沥青添加剂在道路石油沥青制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塔河渣油生产高质量道路石油沥青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进其薄膜烘箱性质。在塔河渣油中选择性加入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开发的沥青性能促进剂和沥青高温性能添加剂,使由塔河渣油生产的道路石油沥青薄膜烘箱后性质得到改善,产品性质符合交通部JTG F40- 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A经沥青技术要求。
二、东海牌1号AH-70沥青性能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海牌1号AH-70沥青性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沥青铺装集料技术标准现状 |
1.2.2 国内外集料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现状 |
1.2.3 工程项目工厂化生产及相关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要求分析 |
2.1 桥面铺装技术方案分析 |
2.2.1 项目气象水文环境条件分析 |
2.2.2 桥面铺装项目的特点及难点 |
2.2.3 桥面铺装结构设计方案 |
2.2 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
2.2.1 粗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
2.2.2 细集料技术指标要求 |
2.3 小结 |
第三章 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控制技术 |
3.1 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建设 |
3.1.1 集料工厂建设要求分析 |
3.1.2 集料工厂建设目标与措施 |
3.1.3 集料工厂建设实施方案 |
3.2 集料工厂化生产控制技术 |
3.2.1 细集料的加工工艺与生产线设备配置 |
3.2.2 粗集料的加工工艺与生产线设备配置 |
3.2.3 除尘装置的配置 |
3.3 集料工厂化生产质量保证体系 |
3.3.1 集料生产质量保证机制 |
3.3.2 集料的包装、仓储和运输 |
3.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的技术性能研究 |
4.1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
4.1.1 粗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
4.1.2 细集料技术指标评价 |
4.2 不同工艺生产集料技术变异性分析 |
4.2.1 集料级配变异性 |
4.2.2 集料技术指标变异性 |
4.3 对GMA-10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
4.3.1 原材料 |
4.3.2 GMA-10 混合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
4.3.3 GMA-10 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4 对GA-10 浇注式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分析 |
4.4.1 原材料 |
4.4.2 GA-10 混合料制备与性能测试 |
4.4.3 GA-10 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集料工厂化生产管理模式研究 |
5.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下的集料工厂化决策分析 |
5.1.1 集料工厂化生产情形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5.1.2 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
5.2 基于“质量—进度”动态均衡的管理研究 |
5.3 基于标准化、资源供应链管理的模式研究 |
5.3.1 桥面铺装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
5.3.2 桥面铺装工程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组织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包装废弃物 |
1.1.1 包装废弃物现状 |
1.1.2 包装废弃物的分拣回收处理 |
1.2 沥青 |
1.2.1 石油沥青 |
1.2.2 石油道路沥青的需求与应用 |
1.3 聚合物改性沥青的研究 |
1.3.1 改性沥青 |
1.3.2 聚合物改性沥青 |
1.3.3 聚合物改性沥青机理研究现状 |
1.3.4 热塑性聚合物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2 课题研究的内容 |
2 改性实验 |
2.1 原料及性能指标 |
2.1.1 基质沥青 |
2.1.2 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剂及性能 |
2.2 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1 WPE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2 SBS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3 WPE与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 |
2.2.4 WPE与碳纤维复合改性老化实验沥青的制备 |
2.2.5 EVA与氧化石墨烯复合改性沥青制备 |
2.3 实验设备及测试 |
2.3.1 改性沥青性能指标测定 |
2.3.2 改性沥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2.3.3 改性沥青荧光显微镜测试 |
2.3.4 改性沥青红外光谱分析 |
2.3.5 离析实验测定 |
2.3.6 改性沥青老化实验 |
2.3.7 熔融共挤实验 |
2.3.8 改性沥青四组分测定 |
2.3.9 改性沥青其他设备及测定 |
3 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四组分组织结构研究 |
3.1 前言 |
3.2 WPE沥青改性工艺与沥青性能作用研究 |
3.2.1 WPE配比含量对改性沥青的影响 |
3.2.2 改性温度对包装废聚乙烯改性沥青的影响 |
3.2.3 改性时间对包装废聚乙烯改性沥青的影响 |
3.3 WPE改性沥青四组分变化与沥青性能作用研究 |
3.3.1 WPE改性沥青四组含量分变化 |
3.3.2 改性沥青四组分组织结构研究 |
3.3.3 改性沥青四组分与沥青性能作用机理分析 |
3.4 不同改性沥青四组分组织结构与性能对比研究 |
3.4.1 棒状薄膜四组分测定 |
3.4.2 不同改性沥青性能对比 |
3.4.3 不同改性沥青四组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作用机理分析 |
3.5 本章总结 |
4 碳纤维增强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组分相容性对热稳定性的影响 |
4.2.1 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及其组织结构分析 |
4.2.2 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对热储存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4.2.3 复合改性沥青组分相容性改善其热稳定性机理分析 |
4.2.4 小结 |
4.3 碳纤维复合改性沥青组分相容性对沥青老化性的影响 |
4.3.1 复合改性沥青的老化测试 |
4.3.2 老化前后改性沥青软化点变化 |
4.3.3 老化前后改性沥青延度变化 |
4.3.4 老化前后改性沥青质量损失 |
4.3.5 老化前后沥青红外分析(FTIR) |
4.3.6 老化前后沥青差示扫描热量(DSC)分析 |
4.3.7 老化前后沥青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4.3.8 老化前后改性沥青热失重(TG)分析 |
4.3.9 复合改性沥青组分相容性改善沥青抗老化性机理分析 |
4.3.10 小结 |
4.4 本章总结 |
5 纳米材料增强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及其组织结构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氧化石墨烯增强WEVA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及其组织结构研究 |
5.2.1 氧化石墨烯与WEVA复合改性沥青性能分析 |
5.2.2 氧化石墨烯与WEVA复合改性沥青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
5.2.3 氧化石墨烯增强WEVA复合改性沥青相容性机理分析 |
5.2.4 小结 |
5.3 本章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3)环保型抑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发展 |
1.2.2 国内发展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环保型抑烟沥青的组成及胶结料性能研究 |
2.1 沥青烟雾评测系统及沥青烟雾组成分析 |
2.1.1 评测系统的组成 |
2.1.2 沥青烟雾的测定方法 |
2.1.3 沥青烟雾的组成成分 |
2.1.4 沥青烟雾内毒性物质的研究 |
2.2 抑烟剂的选取及配方确定 |
2.2.1 环保型抑烟沥青配方配料的选取 |
2.2.2 不同掺量抑烟剂对基质沥青胶结料的影响 |
2.2.3 均匀设计法复配抑烟剂最佳掺量 |
2.2.4 环保型抑烟沥青的配制工艺 |
2.2.5 环保型抑烟沥青抑烟效果 |
2.3 环保型抑烟沥青胶结料常规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1 针入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2 软化点试验结果及分析 |
2.3.3 延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 SHRP 实验分析 |
2.4.1 布洛克菲尔德旋转粘度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2 旋转薄膜烘箱(RTFO)试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性能研究 |
3.1 试验原材料 |
3.2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设计 |
3.3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3.3.1 马歇尔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2 高温稳定性 |
3.3.3 水稳定性 |
3.3.4 低温性能 |
3.4 阻燃性能试验 |
3.4.1 燃烧试验模拟介绍 |
3.4.2 燃烧时间 |
3.4.3 质量损失 |
3.4.4 稳定度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保型抑烟沥青疲劳性能及粘弹特性研究 |
4.1 间接拉伸疲劳实验 |
4.1.1 试验方法 |
4.1.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小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3 小梁四点弯曲疲劳寿命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4.3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粘弹性研究 |
4.3.1 试验方案 |
4.3.2 试验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
5.1 基本原理 |
5.1.1 AMPT 计算动态模量 E*的公式 |
5.2 试验方案 |
5.2.1 试件成型 |
5.2.2 实验步骤 |
5.3 试验结果与数据 |
5.3.1 普通沥青(基质 70#)混合料动态模量数据处理 |
5.3.2 环保型抑烟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数据处理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环保型抑烟沥青时间温度等效下动态模量主曲线分析 |
5.4.1 温度效应与时间效应 |
5.4.2 时间温度换算法则 |
5.4.3 动态模量主曲线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4)高速公路SBS改性沥青现场生产的技术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SBS改性沥青质量要求 |
2 生产原料与配比 |
2.1 原料基质 |
2.2 配比 |
3 产工艺与过程 |
4 SBS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
5 SBS改性沥青技术创新的经济分析 |
(6)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1.3 存在问题分析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常见病害与工作状态 |
2.1 桥面铺装病害调查与分析 |
2.1.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构造 |
2.1.2 病害调查 |
2.1.3 病害原因分析 |
2.2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破坏类型与设计指标 |
2.2.1 疲劳开裂 |
2.2.2 粘结层剪切破坏 |
2.2.3 车辙破坏 |
2.2.4 推移拥包破坏 |
2.2.5 温度裂缝 |
2.3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力学分析与工作状态 |
2.3.1 计算模型 |
2.3.2 层间剪应力计算分析 |
2.3.3 层间法向拉应力分析 |
2.3.4 温度应力分析 |
2.3.5 桥面铺装层间工作状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层 |
3.1 桥面防水粘结层作用及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
3.1.1 桥面防水体系特点及要求 |
3.1.2 常用桥面防水粘结层存在问题分析 |
3.2 柔性涂膜类防水材料防水机理研究 |
3.2.1 防水材料成膜机理 |
3.2.2 防水材料防水机理 |
3.2.3 防水材料工作机理 |
3.3 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材料性能研究 |
3.3.1 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材料性能指标要求 |
3.3.2 原材料选择 |
3.3.3 实验步骤 |
3.3.4 层间剪切试验 |
3.3.5 层间拉拔试验 |
3.3.6 最佳用量确定 |
3.3.7 温度影响 |
3.3.8 界面粗糙度影响 |
3.3.9 冻融循环影响 |
3.3.10 国内常用防水粘结材料性能对比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性能研究 |
4.1 异步碎石存在问题分析 |
4.2 同步碎石作为桥面防水粘结层特性研究 |
4.3 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性能研究 |
4.3.1 实验过程及原材料选择 |
4.3.2 最优沥青洒布量及石料撒布量确定 |
4.3.3 单一粒径碎石与级配碎石防水粘结层性能对比试验 |
4.3.4 不同沥青结合料效果对比试验 |
4.3.5 温度对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影响 |
4.3.6 老化对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影响 |
4.3.7 不透水性能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油一料”改进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方法研究 |
5.1 “两油一料”的提出 |
5.2 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
5.2.1 最佳上层沥青洒布量确定 |
5.2.2 最佳下层沥青洒布量确定 |
5.3 “一油一料”与“两油一料”性能对比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防水粘结层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6.1 防水粘结层施工前准备工作 |
6.1.1 施工基本要求 |
6.1.2 桥面处理 |
6.2 防水粘结层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 |
6.2.1 柔性涂膜类防水粘结层施工 |
6.2.2 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施工 |
6.3 工程质量验收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实体工程 |
7.1 实体工程修筑 |
7.1.1 桥梁工程概况 |
7.1.2 实体工程桥面铺装方案 |
7.2 实体工程桥面铺装施工质量检测 |
7.2.1 水泥混凝土桥面质量检测 |
7.2.2 防水粘结层施工质量检测 |
7.2.3 沥青混合料铺装层施工质量检测 |
7.2.4 实体工程跟踪观测 |
7.3 本章小结 |
主要研究结论及进一步设想 |
主要研究结论 |
进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同步碎石桥面铺装粘结层层间应力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沥青砼桥面铺装常见病害与粘结层关系 |
2.1 桥面铺装病害调查与分析 |
2.1.1 水泥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构造 |
2.1.2 病害调查 |
2.1.3 病害原因分析 |
2.2 铺装层病害与粘结层关系 |
2.2.1 疲劳开裂 |
2.2.2 粘结层剪切破坏 |
2.2.3 温度裂缝 |
2.2.4 桥面板的反射裂缝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层间荷载应力分析 |
3.1 层间应力理论 |
3.1.1 广义模型 |
3.1.2 粘弹性层状体系 |
3.1.3 考虑横向剪切影响的平板弯曲元素 |
3.2 防水粘结层结构分析 |
3.2.1 层间接触条件 |
3.2.2 复合结构体系的解 |
3.2.3 层间应力计算理论 |
3.3 模型建立 |
3.3.1 有限单元方法的基本原理 |
3.3.2 有限元模型 |
3.4 不同荷位计算分析 |
3.4.1 横桥向不同荷位时桥面铺装层力学特性分析 |
3.4.2 纵桥向不同荷位时桥面铺装层力学特性分析 |
3.4.3 不同轴载时桥面铺装层力学特性分析 |
3.5 层间应力计算分析 |
3.5.1 层间剪应力计算分析 |
3.5.2 桥面铺装结构层间法向拉应力分析 |
3.5.3 沥青混凝土铺装结构荷载弯曲应力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层间温度应力分析 |
4.1 桥面与路面温度差异 |
4.2 桥面温度场理论 |
4.3 层间边界条件 |
4.4 铺装层温度场计算 |
4.5 桥面结构温度场解析解 |
4.5.1 桥面结构温度场的数学表述 |
4.5.2 桥面结构温度场解析解 |
4.6 温度场的特征参数及其影响因素 |
4.6.1 桥面最高、最低温度 |
4.6.2 温度速率 |
4.7 温度场解析解的修正 |
4.8 粘结层温度应力分析 |
4.9 桥面铺装层间工作状态 |
4.10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同步碎石粘结层抗裂性能研究 |
5.1 层间裂缝分析 |
5.1.1 裂缝的基本理论 |
5.1.2 荷载等效法分析反射裂缝 |
5.1.3 层间防裂设计 |
5.2 粘结层的抗裂性能 |
5.2.1 单调荷载作用下的断裂破坏 |
5.2.2 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断裂破坏 |
5.3 同步碎石粘结层的抗裂性能 |
5.3.1 同步碎石粘结层断裂机理 |
5.3.2 同步碎石粘结层的疲劳寿命 |
5.4 同步碎石粘结层疲劳寿命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
6.1 异步碎石工作原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
6.2 同步碎石作为桥面防水粘结层可行性分析 |
6.3 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
6.3.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6.3.2 试验结果与试验分析 |
6.3.3 层间抗剪强度验算 |
6.4 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
6.4.1 试验过程及原材料选择 |
6.4.2 最优沥青撒布量及石料撒布量确定 |
6.4.3 单一粒径碎石与级配碎石防水粘结层性能对比试验 |
6.4.4 国内常用防水粘结材料性能对比试验 |
6.5 温度稳定性试验 |
6.6 抗老化试验 |
6.7 不透水性能试验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同步碎石粘结层施工技术研究 |
7.1 常用施工设备 |
7.2 同步碎石施工技术及注意事项 |
7.3 工程质量验收 |
7.4 与其他材料粘结层相比优缺点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成果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TLA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工程实体概况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原材料质量控制 |
2.1 集料质量控制 |
2.1.1 粗集料质量控制 |
2.1.2 细集料质量控制 |
2.1.3 填料质量控制 |
2.2 沥青质量控制 |
2.2.1 沥青的作用及种类 |
2.2.2 沥青的各项控制指标 |
2.2.3 沥青选择与质量控制 |
2.3 小结 |
第三章 TLA 改性沥青混合料配合比控制 |
3.1 表面层AC-13C 配合比控制 |
3.1.1 目标配合比设计 |
3.1.2 路用性能检验 |
3.1.3 生产级配验证 |
3.2 中面层AC-20C 配合比控制 |
3.2.1 目标配合比设计 |
3.2.2 路用性能检验 |
3.2.3 生产配合比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施工关键技术控制和处理 |
4.1 混合料拌和质量控制 |
4.1.1 拌和质量检测 |
4.1.2 拌和过程易出现的异常现象 |
4.2 混合料运输质量控制 |
4.3 混合料摊铺质量控制 |
4.3.1 摊铺作业 |
4.3.2 摊铺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处理 |
4.4 混合料碾压质量控制 |
4.4.1 碾压作业程序 |
4.4.2 提高压实质量的关键技术 |
4.4.3 碾压过程中的其他注意问题 |
4.5 小结 |
第五章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 |
5.1 温度的控制 |
5.1.1 拌和出场温度的控制 |
5.1.2 摊铺与碾压温度的控制 |
5.2 路面压实度的控制 |
5.2.1 PQI 工作原理与标定方法 |
5.2.2 PQI 施工现场应用 |
5.3 路面强度和刚度的控制 |
5.3.1 PFWD 基本工作原理 |
5.3.2 PFWD 施工现场应用 |
5.4 路面抗滑性能的控制 |
5.5 路面厚度的控制 |
5.6 路面平整度的控制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9)上海F1国际赛道专用重交沥青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F1赛道专用重交沥青开发生产 |
1.1 原料的控制 |
1.2 深拔与半氧化原料的控制 |
1.3 半氧化工艺条件的优化摸索 |
2 质量和贮运 |
2.1 储存对质量的影响 |
2.2 F1赛道专用重交沥青贮运 |
3 应用 |
4结论 |
(10)沥青添加剂在道路石油沥青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备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FR1加入量与延度的关系 |
2.2 FR1的热老化及对调和沥青延度的影响 |
2.3 PNS的抗老化作用 |
2.4 工业应用 |
3 结论 |
四、东海牌1号AH-70沥青性能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集料工厂化生产技术应用研究[D]. 王芳. 长安大学, 2019(07)
- [2]热塑性包装废弃聚合物改性沥青及其组织结构研究[D]. 张茂荣.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3]环保型抑烟沥青及其混合料性能研究[D]. 王俐栋.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4]高速公路SBS改性沥青现场生产的技术创新[J]. 唐相英. 科技资讯, 2010(02)
- [5]Duroflex沥青混合料改性剂路用性能研究[J]. 袁青峰. 中国市政工程, 2008(04)
- [6]沥青混合料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研究[D]. 汪日灯. 长安大学, 2008(08)
- [7]同步碎石桥面铺装粘结层层间应力分析与应用研究[D]. 曾蔚. 长安大学, 2008(08)
- [8]TLA改性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 何中楠. 长沙理工大学, 2008(12)
- [9]上海F1国际赛道专用重交沥青的开发[J]. 黄婉利. 石油沥青, 2006(03)
- [10]沥青添加剂在道路石油沥青制备中的应用[J]. 陈丽萍,刘树华. 石油沥青,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