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教师“闹”中施教(论文文献综述)
戚宗惠[1](2021)在《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一个人的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童年,而童话则是儿童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在儿童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童话它可以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童话能够为儿童的成长发展提供一个精神层面的支撑作用。研究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小学生在学习童话课的过程中喜爱童话以及喜爱相关的文学作品,同时,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守护学生的童年,让同学们在学习童话的过程中体会到童话中的乐趣。此外,研究者还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使教师将关注到童话教学并且通过教师自己的不断探索与学习,能够对童话这一文体与其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能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方法、手段,从而使学生喜欢童话教学,爱上语文,提高童话教学的质量,促进童话教学的发展。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在本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者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统编版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学生、教学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研究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童话文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目前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的现状,并且根据对现状的分析为童话教学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本研究的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大量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鉴前人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童话的概况。其次,调查一、二年级语文教师和学生对童话的看法,明确目前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并解析童话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成因。最后,在综合分析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者的深入思考后,对一、二年级语文教师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进行童话教学,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并结合实习中记录的课堂实录进行分析。
黄思瑶[2](2021)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观点,同时也是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观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受到了阻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大多数教育者已经慢慢看到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育者对小学语文学科中想象作文这一部分有了重视。在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界定下,想象作文和记实作文的二者地位是处在同一水平的,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应该受到关注,但是在实践教学中教育者并没有重视小学高年级的想象作文,想象作文经常被忽视。基于此,本论文将对一线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式,通过对相关结果的分析整理,归纳出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所在,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的策略,为一线语文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方面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说明使用的研究方法,对想象、想象作文教学等四个概念进行界定以及整理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深入了解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的特点,阐明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的原则,指出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的价值。第三部分:以笔者实习的小学为调查地点,对高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高年级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同时对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进行实时课堂观察,第四部分: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分析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第五部分:针对存在的原因进行成因探究,主要分为教育背景、学生和教师。第六部分:根据原因提出相关策略和建议,具体是围绕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的教学全过程,即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评改三个方面。
赵丹[3](2020)在《《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为方便表述,以下简称《新》)系列教材自首次出版发行到现在已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该教材自身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课文内容及相关句式老旧、缺乏德育元素、经典语料不足等等。但这些缺陷并未影响到该教材在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习者心目中的经典地位。在各种新式英语教材琳琅满目、层出不穷的今天,《新》依然能够保持超高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年年如是,经久不衰。为了分析并揭示这套经典教材成功背后的真实奥秘——《新》的实然编撰理念以及该教材的内在特色,笔者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文章的基本结构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所使用到的主要研究方法、相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研究综述等。在第一章,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文献的挖掘、整理与分析,找到了《新》教材的实然编撰理念——“情景化结构分级”(Situationalized Structural Grading)课程理念。该理念由20世纪英国着名外语教育家哈罗德·帕尔默(Harold Palmer)先生首倡,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与当时教育界盛行的“语法-翻译”式外语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正是《新》中“新概念”一词的确切内涵。笔者在第一章还详细分析了“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具体表征及该理念所具有的重要课程价值,该章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本研究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整个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新理念下《新》所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教材特色,作者分别从教材使用说明、课文呈现形式、句型语法、摘要写作、习题测试、非常规语料等六个方面,对基于“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新》教材特色进行了细致的解读。《新》虽然有着众多外语教材所不具备的独特优点,但受时代的限制,该教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对当代外语教材的开发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笔者在第三章对该教材美中不足之处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第四章,笔者结合我国外语教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就《新》的编撰理念、教材特色等对我国外语教材的开发所带来的若干启示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虽然“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的提出距今已逾一个世纪,但该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本能”与“学能”并重、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段分级、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等观点在今天仍然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语言学价值。亚历山大先生(L.G.Alexander)依据“情景化结构分级”课程理念所开发出的《新》系列教材也因此最终成为了一套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经典外语教材,堪称外语教材中的精品和典范。《新》成功背后的奥秘对当代如何开发出更加科学、实用的外语教材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使用外语教材均具有一定的现实启迪。
于博洋[4](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人民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发展的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承担着为国家输送人才的责任。基于此,各高校应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寻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的具体方法。首先,在提炼总结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着重强调了二者的辩证关系。其次,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方法借鉴。再次,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价值实现的困境。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不足、传统美德观念比较淡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单一;多元文化困惑增多。并且分析了其成因,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环境缺失;育人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载体运用不足;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环境受到冲击。最后,在前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高校应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作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施教方法、修身方法、实践方法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利用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中华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扩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以社会、校园、家庭三方面为主,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使其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要志娟[5](2020)在《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2022的冬奥大背景下以及“三亿人”参与冰雪的目标,当前我国大众滑雪运动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每个雪季都会从雪场传来关于滑雪者受伤甚至死亡的消息。现阶段我国大众滑雪参与者是初学者占主导,因此在大众滑雪的教学中也是初学者占主导。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即双板教学,在教学中更好的降低教学风险,提高大众滑雪的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保证人身安全,可以让初学者有更好的滑雪体验感并从初学者向发烧友迈进是最终的目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客体是学生。在大众滑雪中施教者作为主体,初学者为客体,所以本文主要对施教者和初学者做了调查分析。本文以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对大众滑雪初学者的教学风险指标进行梳理、找出风险源、制定出风险检查表,经过专家两轮的指标评定确定出最终的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风险指标进行构建。最终的研究结果为:(1)初学者方面,从性别、年龄、学历、学习形式这四个方面对初学者进行了基本情况的调查;对初学者四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后得出初学者对滑雪常识的基本认知方面、身体情况、基本技术掌握方面、自我安全意识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2)施教者方面,从性别、年龄、学历、教龄四个方面对施教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施教者在教学中除了要具备滑雪技术外还要具备急救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储备;施教者自身能力储备的加深才能在教学中面对不同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时做出合理的教学应对,从而可以更好的降低教学风险。(3)筛选得出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48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构建层次图,计算结果得出各项指标权重。(4)通过权重分析得出,风险出现概率最大的是在“教学中期阶段”;出现概率最小的是在“教学初始阶段”。(5)依据大众滑雪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采用合理降低教学风险、合理回避教学风险、合理转移教学风险三条路径来降低教学中的风险。由此结果分析来看,在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中的风险不是孤立单独出现或存在的,而是在教学中施教者的“教”中与初学者的“学”中之间的纽带中发生的;所以,在整个大众滑雪的教学四个阶段里特别是在中期阶段的教学中施教者要提高重视程度,在可控的范围内最大程度的降低教学风险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为大众滑雪创造更好的教学安全环境。
袁华[6](2020)在《“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小学童话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认为童话作为儿童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叙事题材,以其特有的趣味性、虚幻性与儿童化、戏剧化特性及特殊的审美价值而深受广大儿童喜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童话教学往往占有很大的比重,其对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纯真需要及情感滋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孩子个体心理发展发生巨变的重要时期,也是接受“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在童话引领学生充分感受形象美、虚幻美、情境美等艺术魅力的同时,促使人们关注儿童作为一个生命的独立个体,在汲取有关生存教育知识,关注自身生活状态方面的体验、认知与感悟。通过童话教学中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可行性及相关特点的分析与探讨,发现二者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其扎实的教育教学过程,既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仿写、体验、感受童话阅读类课程获得感性的认知,又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启迪心智、放飞梦想的价值理性。研究充分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理论及实证的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童话及“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深刻内涵的同时,发现在小学童话教学中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童话教学方法死板单一,不利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渗透;童话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童话教学出现功利化问题,忽视了学生审美体验这三类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建议:在小学低年级段,教师要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更多的无意注意,自觉地把生命教育作为童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在小学中年段,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同时激发学生想象,尊重学生个性解读,注重情节与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克服自身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学会生存技能。针对小学高年段,教师要充分挖掘童话的内涵及价值意蕴,加深学生对“真、善、美”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剖析及挖掘童话中的道德智慧,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生活的理念。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真实地反映当前小学童话教学中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现状,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童话教学时提供启思,同时为如何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语文学科教育引发更为广泛的思考。
范想[7](2020)在《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依赖于评价这一手段的特定功效,目前,高校教学工作的指向已不再追求办学规模的大小,而是注重内涵的提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不断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各部门工作都应基于深刻的思考并进行科学实施。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亦是如此。随着篮球运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应该沿着怎样的方向不断前进?未来应采取哪些措施以保证篮球教学的稳定发展?本文认为,为了保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的有效实施,应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评价,能够为篮球普修课的教学工作指明方向,为培养高质量篮球教学人才奠定基础,使篮球运动的推行与进步具有强进动力。本文通过对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情况为基础,以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为着力点,通过搜集与查询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案例分析法和德尔菲法来构建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旨在推动篮球普修课课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研究结果: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由3个维度组成,即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延伸;二级指标由13个维度组成,即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案编写、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互帮互学、组织措施、学习评价、课后指导、教学反思;65个主要观测点。通过两轮的德尔菲法分析显示:专家权威系数整体大于0.70,重要性均值全部大于3,变异系数介于0.00-0.21之间,肯德尔系数介于0.142-0.475之间,专家协调系数均达到显着差异(P≤0.05)。通过对比德尔菲法的规定要求,上述指标均符合标准,反映出整体指标科学、可靠。
王蓉[8](2020)在《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以其形象立体、情景交融、思维拓展的特点,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历史教学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形成对历史和社会的认识,因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的生活与历史相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是践行历史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生活化教学情境是以生活教育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将它应用于初中历史课堂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遵循一般性原则,这些一般性原则包括情感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艺术性原则。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学生层面:生活经验有限、学习主动性不强、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教师层面: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手段单一。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生活化素养不足、学生学习方式难以转变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具体途径:第一,突出“情”,创设生活化乡土情境。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借助乡土文化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二,注重“思”,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以“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推断事物可能发展的轨迹。第三,追求“真”,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组织历史课堂活动,给予学生从“做”中学的机会。第四,讲究“美”,创设生活化视听情境。通过美的音乐、美的画面“活现”历史当中的情景。总的来说,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离不开“情”、“思”、“真”、“美”这四个方面。本文的最后,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百家争鸣》一课为例,组织教学实践,验证生活化教学情境在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的可行性。
张雁东[9](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行统一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审视我国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成效不显着、不理想问题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知行割裂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论题。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观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体系中进行研究,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知与行相统一的基础理论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知行割裂问题的成因,建设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思路与策略。论文主体部分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是全面系统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引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知行合一蕴含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纵观整个哲学史,关于知行关系的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将知与行混为一谈,混淆了知与行自身特质的规定性;另一种则是把知与行完全割裂开来,忽视了知与行的统一关系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发展的过程。本文在对比分析古今中外先贤哲人知行观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王阳明、班杜拉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即重“知”观、重“行”观、“知”“行”并重观,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我们理解知行统一问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深入剖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的问题。该部分分别从施教者、受教者的单一维度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的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角度来看,知行分离主要表现为施教活动与受教者思想觉悟脱节、与现实生活脱节、知识与信仰脱节等主要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者的角度来看,知行分离主要体现为无知不行、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从环境影响等客观方面以及思想觉悟等主观方面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的主要原因。第三章着重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条件和模式。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做到知行统一,一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主观方面的品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制度安排等客观方面的条件。论文将施教者与受教者的知行统一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深入分析了从施教者的知到受教者的行全过程促进知行统一的条件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规律及模式,提出了主动型统一、被动型统一以及主动被动交叉型统一三种模式。第四章分析总结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思路与对策,从构建施教者的知行统一、受教者的知行统一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等角度阐释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知行统一,对于施教者而言,要逐步提高自身知识及理论素养,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时刻以身作则,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受教者而言,则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根本,不断提高判断力,增强对于认知内容的认同感,促进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统一,培养坚定的意志和信念。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清朗的网络环境,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创造必要的环境条件。
许芳杰[10](2019)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教师教育研究正在发生着鲜明的实践转向。借鉴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影响的隐喻:“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这个隐喻表明理论总是在实践中开显、生成并实现着自身。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关照。论文以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为根系,以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构成性思想为解释理论,以生活体验研究为方法,来展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构,为提升教师的学习品质带来新的理论探索。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形成了本研究理论建构的基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现场学习力,因为教师现场学习力是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发生并涌现于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的过程中,是保持教师专业生命活力的动态能量。在现象学视域中,意识的当下化构造意味着意识总是当场激活、建构着意识对象,同时对象也在意识中构造并显现自身。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与连续充盈符合意识构造发生的意向性特征、结构序列与过程阶段。在此理解之上,导出了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这一隐喻直观显明了教师专业意识与教育现场的认识对象之间的意向性构成关系,即教师专业意识中的伴随情感、理论自觉的超越意识、对学科知识产生教育增益的追求、学习关系互惠意识、学习策略意识以及教育变革中的学习适应感等六个维度,与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教育对象、工作环境之间何以相互引发与缘构的关系。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是对教师现场学习力产生过程的合一论证。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探寻教师专业意识在时间序列中发生的生活体验,获得教师专业意识从原初体验、萌生、发展到建立而产生出来的过程。这一部分采用生活体验研究的解释现象学方法论,从2016-2018年间,通过访谈与参与观察,对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等五个省市地区的三十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其中部分教师进行了历时性的田野调查,收集了一百多份实证材料。通过对实证材料的分析发现,教师专业意识的当场构造,历经原生回忆、想象、理论充盈与再造的阶段,得以产生出关于“教师之教”的现场学习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回应的问题是教师现场学习力一旦产生出来,在教育现场中如何发挥作用。在教师现场学习力理论建构与产生过程的基础之上,从前述六个维度获得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差异状态的显现。具体表现为:停留于自然经验循环或缓慢增长的状态;经验积累下的反思状态;理论自觉地经验超越状态。在教师现场学习力呈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状态中,同时也显现出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困难及实现的可能性。研究发现,教师伴随情感的强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科的知识与意义,反思意识的深度以及超越经验认识的理论意识,对于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发挥着关键作用。历经这一研究过程,既获得了现场学习力理论体系的生成,同时其构成性的思想又伴随教师工作与生活面貌的展开而自如地呈现于其中,并表现出教师现场学习力之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意义,为实现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带来鲜活的生机。同时,以意识构成性的现象学视域,进入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其一以贯之的特征使得本研究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总是努力尝试达到本然同一的状态。
二、美国教师“闹”中施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教师“闹”中施教(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的实施要求 |
(二)小学语文教材的需要 |
(三)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现实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1.“童话”内涵的相关研究 |
2.童话作用的相关研究 |
3.童话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1.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选文的相关研究 |
2.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相关研究 |
3.中国学者对国外童话的研究 |
4.研究述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小学低段 |
(二)童话 |
(三)童话教学 |
五、理论基础 |
(一)认知发展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三)其他相关理论 |
1.情境教学法理论 |
2.快乐教学法理论 |
六、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课堂观察法 |
4.案例分析法 |
5.文本分析法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小学低段语文教材中童话的概况 |
一、童话篇数分析 |
二、童话类型分析 |
(一)主题划分 |
(二)形象划分 |
(三)国内外划分 |
(四)创作来源 |
三、童话特点分析 |
(一)幻想丰富 |
(二)写作手法 |
(三)趣味生动 |
(四)美的化身 |
四、童话价值分析 |
(一)童话对于儿童成长的价值 |
1.激发想象力 |
2.增知识养个性 |
3.调节心理 |
4.提高审美 |
(二)童话对于语文教学的价值 |
1.童话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2.童话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
3.童话丰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 |
第二章 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
一、小学语文低段童话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调查的编制 |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学生的问卷 |
1.学生喜爱童话的程度 |
2.小学生童话阅读途径 |
3.小学生童话学习的效果与主动性 |
4.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 |
5.小学生视角下的教师童话教学情况 |
(二)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教师的调查 |
1.教师的童话理论素养调查 |
2.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理解 |
3.对低段教师对于童话教学的过程的调查 |
4.教师对童话教学的建议与问题 |
第三章 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童话理论的认识 |
1.教师在童话教学的理论素养方面有所欠缺 |
2.教师对童话的文本解读不够充分 |
3.教师对童话教学的理解有所偏差 |
(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
1.教育功能过重 |
2.道德教化过重 |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 |
(四)课外童话阅读环节薄弱 |
1.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 |
2.教师推荐课外阅读不够 |
3.教师很少和学生一起阅读 |
(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
二、小学低段童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教师欠缺一定的童话理论素养 |
1.对童话文体把握不准 |
2.对教参依赖过重 |
(二)教师对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 |
1.忽视了想象力的培养 |
2.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 |
3.忽视学生的主体感知 |
(三)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
(四)教师忽视课外童话阅读的重要性 |
(五)学生自身的原因 |
1.生理原因 |
2.心理原因 |
第四章 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课堂教学实录分析 |
一、案例一:《小蜗牛》 |
(一)课前准备阶段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重难点 |
(二)课堂实施阶段 |
1.导入环节 |
2.整体感知 |
3.深入研读 |
4.总结升华 |
(三)课堂教学反思 |
二、案例二:《纸船和风筝》 |
(一)课前准备阶段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教学目标 |
4.教学重难点 |
(二)课堂实施阶段 |
1.导入环节 |
2.整体感知 |
3.深入研读 |
4.总结升华 |
(三)课堂教学反思 |
第五章 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提升策略 |
一、提升教师童话理论素养 |
(一)提高童话理论知识的储备 |
(二)提高解读童话文本的能力 |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
1.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
2.转化“以生为本”的视角 |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 |
(一)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 |
(二)巧妙利用课文插图 |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1.适当拓展童话形象 |
2.情境式教学 |
3.游戏教学法 |
4.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
三、对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 |
(一)注重培养情感教育 |
(二)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
四、关注学生 |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语文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二)创新时代带给学生的挑战 |
(三)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主要问题带来的思考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课堂观察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想象 |
(二)想象作文 |
(三)想象作文教学 |
(四)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 |
五、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现有研究的启发与不足 |
第二章 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特点、教学原则与教学价值 |
一、高年级想象作文的特点 |
(一)虚拟性 |
(二)丰富性 |
(三)合理性 |
(四)创新性 |
二、高年级想象作文的教学原则 |
(一)遵循学生的兴趣 |
(二)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 |
(三)依照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的目标 |
三、高年级想象作文的教学价值 |
(一)在心理发展重要时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
(二)在习作的成熟期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力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学生问卷结果 |
(三)教师问卷结果 |
二、教师访谈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结果 |
三、课堂观察 |
(一)观察设计 |
(二)观察结果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方面 |
(一)写作前认知 |
(二)写作中行为 |
(三)写作后反思 |
二、教师方面 |
(一)课前准备 |
(二)课中施教 |
(三)课后评改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成因探究 |
一、教育背景因素 |
(一)传统分数观的影响 |
(二)各方教育主体对想象作文教学缺乏重视 |
二、学生因素 |
(一)缺乏精彩丰富的生活经历 |
(二)阅读量不足 |
(三)不重视对想象作文的写作 |
(四)学生的想象作文写作经验不足 |
三、教师因素 |
(一)对想象作文教学的兴趣意识不浓 |
(二)对想象作文教学的理论掌握不足 |
(三)对想象作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不到位 |
第六章 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提升策略 |
一、课前准备提升策略 |
(一)转变想象作文教学观念 |
(二)合理制定想象作文教学目标 |
(三)引导学生积累想象素材 |
二、课中施教提升策略 |
(一)利用有效方法与情境,唤起学生的想象 |
(二)从现实出发,让学生进行合理假设 |
(三)提供展示机会,让学生表达个性想象 |
(四)了解学生在想象作文写作中的困境,给予有效指导 |
三、课后评改提升策略 |
(一)多样化的评改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创造 |
(二)进一步的关注修改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力 |
(三)习惯性的总结反思来加强教师想象作文教学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
附录Ⅱ: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Ⅲ: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教师访问提纲 |
附录Ⅳ:小学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3)《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新》经久不衰、历久弥新之迷 |
2.笔者使用《新》进行教学实践的得失反思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研究法 |
3.案例研究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1.《新概念英语》 |
2.外语教材 |
3.编撰理念 |
(四)文献研究综述 |
1.文献趋势分析 |
2.文献内容分类综述 |
(1)《新》自身教材特色的相关研究 |
(2)《新》与二外教材对比分析的相关研究 |
(3)《新》教材应用的相关研究 |
一、《新》编撰理念概述 |
(一)《新》编撰理念梳理与求真 |
1.《新》编撰理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
2.帕尔默与《新》编撰理念关系溯源 |
(二)《新》编撰理念的具体表征 |
1.“本能”“学能”兼顾 |
2.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 |
3.根据难度和实用性对知识进行分段分级 |
4.遵循具体情景教学原则 |
(三)《新》编撰理念的课程价值 |
1.《新》编撰理念双重课程价值总述 |
2.由我国外语课改的曲折历程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3.由“八年研究”外语课改的失败反观“新概念”课程价值 |
二、新理念下《新》教材特色分析 |
(一)使用说明新锐详实 |
1.教育理念阐述深刻细致 |
2.推荐教法、学法具体独到 |
(二)课文呈现鲜活深刻 |
1.语境生动逼真 |
2.内容风趣幽默 |
3.思想新奇深刻 |
(三)句子句型语法兼顾 |
1.初级阶段以句子为主 |
2.中级阶段以句型为主 |
3.高级阶段句型语法兼顾 |
(四)摘要写作自成体系 |
1.摘要写作的含义和功用 |
2.《新》摘要写作的分布特点 |
(五)习题测试精准周详 |
1.课后习题指向精准,过渡性强 |
2.单元前测全面周详,功能多元 |
(六)非常规语料充分合理 |
1.非常规语料的内涵及特征 |
2.《新》中非常规语料的分布特点 |
三、《新》美中不足处简析 |
(一)德育元素不充分 |
1.德育元素在外语教材中的价值 |
2.《新》德育元素不充分的表现 |
(二)缺乏经典外语语料 |
1.经典外语语料的特征及功用 |
2.《新》缺乏经典外语语料的表现 |
四、《新概念英语》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 |
(一)主动呈现教学理念,扶正师生错误观点 |
(二)兼顾难度及实用性,实现教材科学分级 |
(三)构建具体真实语境,助力养成外语思维 |
(四)关照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持续发展 |
(五)优化语法呈现方式,提升语法学习效率 |
(六)合理融入德育元素,突出教材育人价值 |
(七)打破固化常规语料,增强语言多元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阐释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理论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 |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涵养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升华 |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奠定文化基因 |
一、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
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
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树立精神支撑 |
一、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
二、坚定文化自信 |
三、引导树立正确价值观 |
第三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方法借鉴 |
一、“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结合”的施教方法 |
二、“慎独”、“自省”的修身方法 |
三、“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价值实现的困境 |
第一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困境 |
一、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不足 |
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路径单一 |
三、大学生传统美德观念比较淡薄 |
四、多元文化困惑增多 |
第二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困境成因 |
一、高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不够 |
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实现的方法和载体运用不足 |
三、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环境缺失 |
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实现的环境受到冲击 |
第五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价值实现的路径 |
第一节 筑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作用 |
一、加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
二、转变高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方法 |
三、强化高校传统文化师资队伍 |
第二节 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法 |
一、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施教方法提升教育效果 |
二、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方法注重自我修养 |
三、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方法强化践行意识 |
第三节 扩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 |
一、强调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 |
二、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 |
三、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 |
第四节 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环境 |
一、强化社会多方面的引导作用 |
二、营造校园良好的育人氛围 |
三、重视家庭多样式的熏陶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
1.2.1 选题的理由 |
1.2.2 选题的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众滑雪的概念 |
2.1.2 大众滑雪初学者概念 |
2.1.3 教学的概念 |
2.1.4 教学风险概念 |
2.2 研究综述 |
2.2.1 大众滑雪的发展现状 |
2.2.2 大众滑雪的安全研究 |
2.2.3 大众滑雪的教学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层次分析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大众滑雪初学者调查对象的结果分析 |
4.1.1 初学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2 初学者在准备阶段的基本认知分析 |
4.1.3 初学者在初始阶段的基本认知分析 |
4.1.4 初学者在中期阶段的基本认知分析 |
4.1.5 初学者在结束阶段的基本认知分析 |
4.2 大众滑雪施教者调查对象的结果分析 |
4.2.1 施教者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 |
4.2.2 施教者在准备阶段的教学准备分析 |
4.2.3 施教者在初始阶段的陆地教学分析 |
4.2.4 施教者在中期阶段的教学要素分析 |
4.2.5 施教者在结束阶段的其他教学分析 |
4.3 对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指标的筛选 |
4.3.1 第一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
4.3.2 第二轮专家问卷结果分析 |
4.3.3 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指标最终筛选结果 |
4.4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指标分析 |
4.4.1 构建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层次结构图 |
4.4.2 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各级指标权重排序 |
4.4.3 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指标权重终表 |
4.5 影响大众滑雪初学者各阶段教学主要风险因素 |
4.5.1 教学准备阶段影响因素 |
4.5.2 教学初始阶段影响因素 |
4.5.3 教学中期阶段影响因素 |
4.5.4 教学结束阶段影响因素 |
4.6 合理规避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路径 |
4.6.1 合理降低教学风险 |
4.6.2 合理回避教学风险 |
4.6.3 合理转移教学风险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初学者对滑雪运动的安全认知意识不强 |
5.1.2 施教者整体呈年轻化趋势且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
5.1.3 确定指标及权重 |
5.1.4 各教学阶段存在不同的教学风险 |
5.1.5 规避教学风险路径 |
5.2 建议 |
5.2.1 加大雪场监察和冰雪“+”的推广 |
5.2.2 完善雪场管理制度并积极维护设备 |
5.2.3 施教者需定期参加相关培训以提升专业素养 |
5.2.4 初学者要注重滑雪运动的安全认知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学者问卷 |
附录2 施教者问卷 |
附录3 管理者问卷 |
附录4 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检查表 |
附录5 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权重表 |
附录6 专家效度评议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小学童话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研究 |
一、关于童话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概述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童话的定义 |
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定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对象分析 |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的教学 |
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内容 |
第三节 小学童话教学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内在联系 |
一、认识生命是小学童话教学的目标追求之一 |
二、学习生存技能是小学童话教学的任务要求 |
三、学会健康生活是小学童话教学的价值体现 |
第三章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育人价值分析 |
第一节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一、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 |
二、生存教育的理论渊源 |
三、生活教育的理论渊源 |
第二节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小学童话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分析 |
一、有助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现 |
二、有助于人的价值塑造规律的基本遵循 |
三、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变革 |
四、有助于教育过程中美学意蕴的理性开掘 |
五、有助于多元文化价值导引之下健康教育生态的形成 |
第四章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小学童话教学的可行性 |
第一节 童话的特点决定渗透的可行性 |
一、童话故事形象拟人化的特点 |
二、童话是现实生活反映的特点 |
三、童话故事性强,趣味性浓厚的特点 |
第二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渗透的可行性 |
一、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协调性 |
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可塑性 |
四、小学生的意志薄弱且受暗示性强 |
五、小学生的注意水平有限 |
第三节 童话的内容决定渗透的可行性 |
一、于童话人物上渗透的生命教育 |
二、于童话情节上渗透的生存教育 |
三、于童话主旨和内涵上渗透的生活教育 |
第四节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要求决定渗透的可行性 |
一、“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要求采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 |
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要求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 |
三、“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要渗透于各个学科中进行教育 |
第五章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小学童话教学的情况分析 |
第一节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小学童话教学的情况 |
一、童话教学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访谈基本情况说明 |
二、童话教学渗透“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访谈结果的分析 |
第二节 当前“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渗透于小学童话教学的问题分析 |
一、童话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的渗透 |
二、童话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难以达成“生命、生存、生活”教育目的 |
三、童话教学出现重功利化问题,忽视学生审美体验 |
四、童话教学方法难以根据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做出灵活的应对 |
第六章 “生命、生活、生存”教育渗透于学童话教学的具体方法建议 |
第一节 针对小学低年段童话教学的建议 |
一、低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教师要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更多的无意注意 |
三、教师应自觉把生命教育作为童话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
第二节 针对小学中年段童话教学的建议 |
一、中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
三、激发学生想象,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 |
四、注重情节与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学会生存技能 |
第三节 针对小学高年段童话教学的建议 |
一、高年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
二、充分挖掘童话内涵,加深学生对“真、善、美”的体验 |
三、剖析童话中的道德智慧,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 |
第四节 “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应渗透于语文教育中的理性思考 |
一、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
二、对学校的要求 |
三、对文本选编的要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话选编的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7)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资料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分析法 |
1.5.4 比较研究法 |
1.5.5 德尔菲法 |
1.5.6 数理统计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课堂教学 |
2.1.2 教学质量 |
2.1.3 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研究 |
2.2.2 关于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质量研究 |
2.2.3 关于体育专业篮球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
2.3 国外文献综述 |
2.3.1 关于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
2.3.2 关于英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 |
2.4 简要述评 |
第三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3.1 基本情况 |
3.2 课堂教学设计 |
3.2.1 设计理念 |
3.2.2 教材分析 |
3.2.3 学情分析 |
3.2.4 教学目标 |
3.2.5 教学方法 |
3.3 课堂教学实施 |
3.3.1 教师指导 |
3.3.2 组织措施 |
3.3.3 学习评价 |
3.4 课堂教学延伸 |
3.4.1 课后指导 |
3.4.2 教学反思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案例比对 |
4.1 案例分析 |
4.1.1 案例述要 |
4.1.2 一级指标对比分析 |
4.1.3 二级指标比对分析 |
4.2 假设模型构建 |
第五章 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构 |
5.1 指导思想 |
5.2 构建原则 |
5.3 价值定位 |
5.4 基本原则 |
5.4.1 科学性原则 |
5.4.2 系统性原则 |
5.4.3 导向性原则 |
5.4.4 可操作性原则 |
5.5 构建程序 |
5.5.1 咨询专家的选定 |
5.5.2 调查问卷的制作 |
5.5.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5.5.4 问卷整理与分类 |
5.5.5 问卷统计与分析 |
5.5.6 第一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5.5.7 第二轮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5.5.8 指标体系内容维度的确立 |
5.5.9 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8)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概述 |
第一节 生活化教学情境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生活化 |
二、教学情境 |
三、生活化教学情境 |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依据与基本原则 |
一、初中历史课堂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理论依据 |
二、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意义 |
一、缩短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
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对象及目的 |
二、问卷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
三、访谈情况及分析 |
第二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较弱 |
二、学生学习被动、生活阅历匮乏 |
三、教师教学模式固化 |
四、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
第三节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的樊笼 |
二、教师生活化素养不足 |
三、学生学习方式难以转变 |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策略 |
第一节 突出“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生活化乡土情境 |
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
二、借助乡土历史资源,增强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
第二节 注重“思”-给予学生思考空间,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一、利用鲜活史料,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二、换位思考,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
第三节 追求“真”-链接学生生活世界,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一、制作历史模型,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二、开展历史知识竞赛,创设生活化活动情境 |
第四节 讲究“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创设生活化视听情境 |
一、音乐渲染情境 |
二、图画再现情境 |
第四章 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实践-以部编版《百家争鸣》一课为例 |
第一节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百家争鸣》教学实录 |
第三节 《百家争鸣》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意义和文献综述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三)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五、创新尝试及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知与行的相关理论 |
一、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观的相关概念 |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知 |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行 |
(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观的界定 |
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观的理论资源 |
(一)王阳明的知行观 |
(二)班杜拉的知行观 |
(三)马克思主义的知行观——实践论 |
三、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关系的三种基本类型 |
(一)重“知”观 |
(二)重“行”观 |
(三)“知”“行”并重观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分离问题解析 |
一、施教者的知行分离 |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觉悟分离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脱节 |
(三)知识与信仰脱节 |
二、受教者的知行分离 |
(一)无知不行 |
(二)知而不行 |
(三)行而不知 |
三、施教者与受教者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
(一)施教者知行分离的原因分析 |
(二)受教者知行分离的原因 |
第三章 知行统一的条件与模式 |
一、施教者知行统一的条件与模式 |
(一)主观条件 |
(二)客观条件 |
(三)施教者知行统一的模式 |
二、受教者知行统一的条件及模式 |
(一)受教者知行统一的个体性条件 |
(二)受教者知行统一的环境性条件 |
(三)受教者知行统一的模式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思路与策略 |
一、施教者知行统一 |
(一)施教者自身知识及理论素养的提高 |
(二)认清使命、以身作则 |
(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际运行相结合 |
二、受教者知行统一: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
(一)以“四个自信”为本,增强受教者的判断力和认同感 |
(二)提高情感调控,促进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有效统一 |
(三)加强自身意志训练,培养坚定的信念 |
三、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的环境建设 |
(一)以个体为基础打造和谐向上的人际环境 |
(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推动正面舆论环境建设 |
(三)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优化新媒体时代网络环境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变革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教师学习:一个复杂的问题域 |
三、实践转向: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境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首倡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概念研究 |
三、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容研究 |
四、文献研究带来的启示 |
第五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与设计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理论基础——现象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反思 |
一、学习发生中知行学思的合一关系 |
二、认识过程中个别与普遍走向贯通 |
三、认识内在于实践的构成性反思 |
第二节 现象学意识构成性理论的启发 |
一、何为意识的构成性识度? |
二、意向性是意识构成的根本性质 |
三、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四、意识主动发生与被动发生的阶段 |
第三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与结构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内涵 |
一、现场学习力的构成性识度:对词源的考察 |
二、教师专业意识的当下化构造与显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结构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双螺旋结构 |
二、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的专业意识 |
三、双螺旋结构之教育发生现场中的认识对象 |
四、双螺旋结构之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居间构成 |
第四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源发与生成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生活体验研究的展开线索 |
一、教师专业意识从空乏到充盈的结构序列 |
二、教师专业意识主动构成与被动构成的过程 |
第二节 生活体验之一: 孩童时期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原初体验 |
一、孩童受教的初体验 |
二、孩童施教行为的流露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原生回忆 |
第三节 生活体验之二: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萌生 |
一、基础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觉察 |
二、基础教育中学科知识基础的获得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想象 |
第四节 生活体验之三: 专业教育阶段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发展 |
一、专业教育中教育教学认识的充实 |
二、专业教育中学科知识理解的深化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理论充盈 |
第五节 生活体验之四: 工作现场中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建立 |
一、工作现场中教育信念的重塑 |
二、工作现场中学科知识的增益 |
三、教师专业意识当场构成的再造 |
第五章 教师现场学习力的运作与显现 |
第一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具体维度的行为表现 |
第二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显现的描述状态 |
一、来自于教师同事对教师学习者的评价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不同能级状态的自陈报告 |
第三节 教师现场学习力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一、教师现场学习力三种能级描述状态的评析 |
二、教师现场学习力养成的现实困难与提升可能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所荣获科研成果 |
四、美国教师“闹”中施教(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低段语文童话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为例[D]. 戚宗惠. 大理大学, 2021(08)
- [2]小学语文高年级想象作文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D]. 黄思瑶.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概念英语》编撰理念、特色及其对外语教材开发的启示[D]. 赵丹.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实现研究[D]. 于博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大众滑雪初学者教学风险研究[D]. 要志娟.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6]“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在小学童话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袁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7]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篮球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 范想. 南京体育学院, 2020(11)
- [8]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研究[D]. 王蓉. 扬州大学, 2020(04)
- [9]思想政治教育知行统一问题研究[D]. 张雁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8)
- [10]教师现场学习力的研究[D]. 许芳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