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三物理寒假练习试卷(论文文献综述)
袁梁秀[1](2021)在《基于分类观建构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内容繁杂,知识综合性强,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学生大多都觉得学起来容易,但很容易遗忘,或者死记硬背后不会应用。近些年化学教育要求教学不能仅仅帮助学生简单地记忆、理解,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因此,初中化学“酸碱盐”内容中,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分类观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1)学生在酸碱盐知识学习前,对分类观认知的初识情况如何?(2)如何在酸碱盐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构建分类观?(3)基于分类观的教学设计程序对学生建构分类观能否产生正面影响?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基于文献对“化学学科观念”、“分类观”和“教学设计”进行界定。第三部分是利用问卷调查研究学生对分类观的初步认知情况。第四部分是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分析,主要从课程标准,酸碱盐知识的地位和作用,酸碱盐知识的内容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第五部分涉及酸碱盐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目标,形成基于分类观建构的教学设计,付诸于教学实践,并对测评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第六部分是研究的结论、启示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包括:(1)通过测查发现,学生分类观认知上整体较薄弱,尤其在分类本体观上认识存在不足,对物质或反应的分类概念上理解不清,容易混淆。经过教学干预后,实验班学生总分平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班。从差异性角度分析,在分类本体观和方法观上学生整体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实验班学生在分类价值观维度显着优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学生对陌生物质性质预测部分掌握较好,分类迁移能力基本具备,能迁移解决陌生情境。基于对高层次学生和低层次测评数据的整理分析,分类观建构下的教学设计对低层次学生的影响较小,可能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较低,不能较好地调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迁移。(2)相比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基于分类观建构的教学设计有什么特点?从分类观的形成框架来看,该教学设计着重于强调分类本体观,同类物质结构相同,性质相似,再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找到已学同类知识模型,理解分类的意义,进而模仿迁移解决问题。(3)在基于分类观建构下的酸碱盐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显发现,学生能从分类角度分析物质及反应,对“组成相同,性质相似”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新知识”能迅速联想,与已学知识归类分析,这将对后续高中学习物质分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绪峰[2](2020)在《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策略研究 ——以“浮力”为例》文中指出物理学是自然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学生进入中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系统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学科,特别是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后,物理课程作为培养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在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力学知识是八年级物理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初中生第一次学习的系统性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几年随着中学教师物理核心素养的观念逐渐加强,在新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进行以考试为导向的初中综合复习时,大多数仍然采用原有的复习方法,教师反复强调知识内容,学生机械性的做题,这样的过程往往难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物理观念,也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且实验的缺失更是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本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分析了近几年中考试题,走访调查有经验一线教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沟通,再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人教版物理教材“浮力”章节为例,提出了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的若干复习策略。复习策略倡导在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时间计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反思总结等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主要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学生完整的物理观念,通过组织观察分析生活中新鲜事物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形成,以物理实验为载体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并在上述过程中传达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从而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本人在重庆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初2020级7班进行新的复习策略实践后,对比同年级同类型5班,利用数学统计和访谈的方法,对比前后学生成绩和反馈情况,表明上述复习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复习成效、激发学生热情,促使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强化科学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责任与态度。
王哲[3](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提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陈春玲[4](2020)在《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STSE是将科学信息(Science)、技术应用(Technology)、社会发展(Society)、环境保护(Environment)与化学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思维与理念,强调灵活的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之一。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是高中化学的基础,以初中化学教学为起点实施STSE教育理念,使化学课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STSE能力,打开化学学科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大门。本课题研究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初中化学课堂各教学环节探讨了实施策略,并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实践研究,契合现代教育的需求。首先,通过查阅、整理关于STSE的文献及相关的教育文件,对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的STSE内容进行整合,统计分析近五年来部分地区中考试题的STSE内容,同时对学生的STSE能力进行调查。其次,将STSE教育理念与化学课堂相结合,从新课导入、内容讲授、课堂总结及化学实验探究过程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环节融入STSE教育理念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并以时下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信息为背景,结合化学知识自编了课后训练习题;再次,以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为实施途径,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化学教学素材,设计了《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的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探究》、《金刚石、石墨和C60》、《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及《金属材料》四个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以初三年级的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真实情境中探讨STSE教育理念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施途径。教学实践后以课后作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关于STSE能力的调查,结合课堂观察及学生课后的反馈,统计分析了调查数据并总结论文结论。结合STSE教育理念进行初中化学教学实践,有利于落实发展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启迪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科学、技术、社会及环境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通过教学实践,得出以下结论:1.新课导入、内容讲授、课堂总结、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及习题训练均可作为STSE理念的实施途径;2.能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化学与科学史认知、化学与技术应用连结及化学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思维能力;3.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4.能够增加学生小组合作的机会,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及合作能力。以STSE理念为指导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以教材为世界”的传统教学,向“以世界为教材”的观念转变,使化学课程取材于现实生活,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STSE能力,发展科学精神与社会意识素养。
张自[5](2020)在《基于PISA的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OECD(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组织进行的用于国际间教育成果的研究与比较分析计划的逐年落实以及我国普及素质教育和提倡终生学习的双重理念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PISA作为一项主要针对15岁左右青少年学生的评估项目,因其紧跟时代发展的评价理念和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已经开始深入到我国教育研究体系之中,并且对教育评价研究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基于PISA的素养测试方式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测试过程周期长且获取数据信度效度较低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广大学者和被试学生的注意。因此,本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推进的大趋势,选择PISA中的数学素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测试所具有的测试成本低、测试场地不受限、测试数据获取存储方便等优势,设计开发出一款基于PISA的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平台。本研究通过调研和分析国内外PISA的发展现状以及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基于PISA的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平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且总结归纳出了关于PISA数学素养的测评体系,为后续的平台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平台的设计和实现过程中,经过详细的功能性需求分析和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后将平台划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和管理员模块。平台实施过程中,从技术层面上选择基于B/S结构模式,采用Java语言进行开发,使用Vue.js作为前端开发框架,使用SpringBoot作为后台开发框架,采用MySQL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最终实现的功能为:1.三个模块均实现注册登录、邮箱找回密码、修改个人信息、PISA网页跳转等基础功能。2.学生模块实现数学素养测试、查看测试报告、查看测试记录、查看反馈信息等主要功能。3.教师模块实现学生测试信息管理、测试问卷管理、上传反馈信息等主要功能。4.管理员模块实现角色分配、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等主要功能。目前,该平台已经进行了功能性和非功能性的用例测试,各项功能皆满足研究早期的预设和需求分析中提到的所有要求,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新形势,在后续研究中将尝试学习者过程、状态中的数据挖掘与相关功能升级等问题的研究。
高山婷[6](2020)在《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平板电脑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国内外专家学者都积极探索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平板电脑的引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笔者依托所在学校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在个人教学中发现平板电脑运用于初中化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通过查阅文献未见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践研究的硕士论文,为了切实研究平板电脑是否真正有助于初中化学教学、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发挥平板电脑的作用等,笔者确定了此研究题目进行研究,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国内外对平板电脑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绘制了研究思路流程图,确定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研究法、实际教学研究法、问卷调查研究法、个人访谈法。第二部分,对“平板电脑”“平板电脑教学”“APP”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介绍了平板电脑及教学APP的功能,提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选取七个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设计展示、效果分析,展示平板电脑在课前、课中、课后,新课、习题课、实验课等,单元检测、分层教学等中发挥的作用。通过案例123的分析,能看到平板电脑教学与传统信息技术教学相比,真正实现了课前自主预习、课中针对性探究、课后一对一辅导,同时增加了课堂中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利用平板的一些功能如抢答、摇号、实验直播,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专注度;利用共享文件夹可以提供大量的视频、文档等资料。通过案例4567充分展示了电子作业强大的数据统计功能、及时反馈功能,微课进行分层学习的功能,消息中心的交互功能等。第四部分,在进行平板电脑教学前后,分别对笔者进行平板教学的班级、本校初三全体学生、本校化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抽取了五名典型学生、化学教师、本校使用平板较好的五名非化学学科教师进行了访谈。对以上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师生们在平板电脑的使用次数上越来越多,态度上大部分同学和老师都愿意并喜欢使用平板电脑进行化学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作用调查中发现平板提供了许多传统课堂无法代替的功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总概中看到了师生们对平板教学后获得的积极效果的肯定。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了师生们喜欢平板电脑的具体功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硬件、软件、网络、教师方面给提出了建议,推动了平板电脑的完善更新、平板电脑与教学的充分融合及平板电脑在本校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第五部分,详细的阐述了平板电脑的引入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资源、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学生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等方面带来的改变。同时针对初中化学学科特点,提出了平板电脑进行教学的优越性及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六部分,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在问卷的设置上还可以继续改进,研究的范围仅限笔者所在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针对本课题进行研究时间仅一学期。针对这些问题,今后还需要改进后,继续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
罗秀倩[7](2020)在《初中化学错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使学生避免题海战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乃至提高解题思维能力、学习主动性和改善学习习惯,也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进行错题管理的研究是有必要的。首先,在充分了解前人关于错题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研究内容为调查当前初三化学师生错题管理现状,根据该现状制定师生错题管理策略并实施,检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方法为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分析统计法、对比实验法。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分析统计法分析了学生错题管理现状:初三学生化学错题管理整体水平表现中等;在态度、观念、行为维度上也表现中等,其中态度和观念维度比行为维度表现更优异,但是并没有显着性差异,策略维度表现及格水平,和其他维度特别是观念、态度维度存在比较显着的差异。采用访谈法调查了教师自身和指导学生方面的错题管理现状:在教师方面,绝大部分的化学教师认为教师也有必要做错题管理,大部分教师有一定的错题管理策略但是策略方法比较单一;在指导学生方面,教师一致认为错题管理对学生是有利的,但大部分教师缺乏具体且有效的错题管理方法指导和监督。再次,根据师生错题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师生策略并进行了实施,实施时间为4个月。最后,通过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检验实践效果,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有效的错题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且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此外还能端正学生的错题管理和学习化学的态度,对提高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信心乃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都有一定的帮助。(2)教师反复强调错题价值、运用榜样的力量、学生重做错题进行分数对比这三种策略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错题管理观念和态度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求学生订正错题、讲解错题时举一反三、分层指导学生错题管理、错题方法应允许多元化、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错题、及时监督学生的错题管理、指导学生复习和精简错题、加强教师对错题管理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网络形式为学生讲解错题这些错题管理策略都能给大部分学生提供帮助,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马艳[8](2020)在《PBL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60年代,在美国医学教学领域出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基于实际问题、立足于专题项目开展,在医学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致使其他教学领域,如物理、生物、工程技术等都开始采用这一方法。近些年来教育学也开始采用PBL教学以使各学科间、理论与实践之间、国外与本土之间、他者与自我之间融合起来。PBL教学以问题/项目为核心起点、以学生自主探究为实践路径、以小组合作为互动学习形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评价方式,以成果展示代替试卷考试。教师在整个PBL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开发者、指导者的角色,彻底把学习的舞台交给学生。但无论是STEAM教育还是PBL教学法进入中国本土教育领域中,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后,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就是跨学科,但是这种跨学科学习在中国面临着困境,虽然中国近几年也在倡导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但中国的K12教育还是以单学科教学主流,而且在短期的近10年之内仍然是主流,这就给PBL教学的中国本土化带来难题。寒假是中学生假期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假期,时间较长,正逢春节、元宵节、立春等节日,文化氛围浓厚,而且学生过了年就代表又长大一岁,代表着成熟。设计一份精妙有效的寒假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传统的寒假作业设计并不那么得学生的心,也因为量大、繁杂、效用差备受学生吐槽。从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入手,以文献研究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对PBL教学法应用在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展开研究,介绍PBL教学法的概念、特征、设计流程和理论基础,分析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通过“你如何看待校园欺凌”和“欢欢喜喜过大年”两个教学案例具体阐释PBL教学法如何在初中语文寒假设计进行具体操作。最后论述PBL教学法应用在寒假作业设计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
韩嫣[9](2020)在《基于学习科学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提出“学习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技术学等众多研究领域,主要是综合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人是如何学习的”。近年来对于高效课堂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关于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系统性研究还比较少,将“学习科学”的理论应用于初中阶段的教学之中的研究也很少。因此,笔者进行了基于学习科学理论并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实践的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探索。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当前初中生化学学习的现状,当前课堂无论是新授课还是习题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一整节为主,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很少,导致学生容易疲惫,有时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时间教师利用很满,学生有疑问不能及时解决,导致在做题时学以致用效果不佳;完成课后作业时间较长,做过的错题没时间整理会再次出错,体现学生化学学习效率不够高。结合学习科学中神经科学、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认知负荷理论、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等相关理论,利用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形成了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高效课堂策略包括:备课策略、上课策略和课后策略。高效备课策略分为个人初步备课、组内“说课式”集体备课、个人利用平台精细化再备三个环节。高效上课策略为:智趣的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识生活化、情境化,使知识由抽象到具体;巧妙的记忆方法,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利用数字化平台的大数据引领精准教学;输出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互相讲授解决问题。高效的课后策略主要通过利用数字化平台布置分层作业、自动生成电子错题、一对一辅导的功能实现。有效进行针对性备课,是高效课堂的前提,高效的上课策略能使课堂事半功倍,课后有效地复习整理,为知识的巩固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效的备课、上课、课后策略三位一体,助力高效教与学。将高效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实验班使用高效的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策略,对照班则仍使用传统的教学策略,对两个班级进行为期半年的实验对比研究,通过分析学生大型考试的成绩以及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化学学习的情况,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无论是在化学成绩方面还是化学学习的兴趣、习惯方面,都要好于对照班的学生,实验教师也得以快速成长,体现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高效课堂不仅仅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成绩的提升,也体现在对学生兴趣培养、习惯养成、潜能激发、学科素养提升方面有促进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要与时俱进,课堂也更要精益求精。
郑鹤鹤[10](2021)在《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化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逐渐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将线上教学的优势融入到线下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初中教学全新的体验。本论文通过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将线上教学的开放交互、回放灵活、打破时空界限等优势融入到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中,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物理教学模式、为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当前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发现大多数研究普遍集中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涉及的很少,而且研究对象大都是高等教育,中小学方面的混合式教学研究非常少。因此,本论文围绕初中物理教学将线上教学的优势应用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中,构建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施与效果检验。首先通过问卷、访谈了解一线教师、学生对线上物理教学的认识、体会,总结出线上教学的优缺点。然后,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改进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合理地设计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课前、课后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传送学习资料、教学重难点,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巩固,而课中则以线下教学为主,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线上教学元素融入到初三物理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接着,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案例进行实施,并对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设置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比分析教学案例实施前后两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性,并重点跟踪个别学生在实践研究期间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对他们进行前后的知识测验、分析等。实践结果证明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除了常规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外,为了进一步检验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对个别学生进行了详细的案例跟踪。经过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无论是实验班还是着重跟踪的几位学生其物理成绩均有明显提升。以上结果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更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欢迎,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进一步促进因材施教,对初中物理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二、初三物理寒假练习试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初三物理寒假练习试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类观建构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是广东新高考模式下的迫切需求 |
1.1.2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是初中化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3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观念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化学学科观念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
1.2.2 国内有关分类观的研究现状 |
1.2.3 对分类观已有研究的总体认识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1.1 化学学科观念 |
2.1.2 分类观 |
2.1.3 教学设计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化学学科观念的形成过程 |
2.2.2 化学分类观的形成过程 |
3 初中生化学分类观认知现状测评分析 |
3.1 调查目的和对象 |
3.2 测评试题的编制 |
3.3 现状整体描述 |
3.3.1 测评信效度分析 |
3.3.2 试题答题情况分析 |
3.3.3 不同水平学生答题情况对比分析 |
3.4 分类观认知具体答题情况统计 |
3.4.1 客观题答题情况统计 |
3.4.2 主观题答题情况统计 |
4 基于分类观建构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 |
4.1 分类观分析 |
4.1.1 初中化学分类观分析 |
4.1.2 化学教材中渗透的分类观 |
4.1.3 分类观在酸碱盐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
4.2 初中酸碱盐教学知识分析 |
4.2.1 课程标准中的酸碱盐知识 |
4.2.2 酸碱盐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
4.2.3 酸碱盐知识的内容分析 |
4.3 学情分析 |
4.4 教学目标分析 |
4.5 教学策略设计 |
4.5.1 图像表征策略 |
4.5.2 问题驱动策略 |
4.5.3 先行组织者策略 |
4.6 教学流程设计 |
5 基于分类观建构的酸碱盐教学设计的实施研究 |
5.1 实验对象 |
5.2 教学实施与过程 |
5.3 教学效果测评与数据处理 |
5.3.1 测评试题编制 |
5.3.2 测评试卷的信效度分析 |
5.3.3 测评结果的数据整理及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分类观认知现状前测试题 |
附录2 酸碱盐部分测评题目 |
致谢 |
(2)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策略研究 ——以“浮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 实施路径与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文献调查与结果分析 |
2.1 中外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概述 |
2.2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3 初中力学复习的依据及目标 |
3.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初中力学教学的要求 |
3.2 中考对初中力学的要求 |
3.3 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重庆中考试卷力学试题评析 |
3.4 对力学复习策略的启示 |
4 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现状与分析 |
4.1 教师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
4.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分析 |
4.3 对力学复习策略的启示 |
5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力学复习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
5.1 初中力学复习策略的原则 |
5.2 初中力学复习策略的实施设计案例——以浮力为例 |
5.3 初中力学复习策略实践过程及结果 |
6 结论和思考 |
6.1 结论 |
6.2 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师调查问卷及统计结果 |
附录3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与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师访谈记录 |
附录4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附录5 初中物理力学专题复习与物理核心素养的学生访谈记录 |
附录6 学生思维导图作品展示 |
致谢 |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
小结 |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
小结 |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
小结 |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
小结 |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
小结 |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STSE教育理念的要求 |
1.1.2 STSE教育理念符合发展化学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 |
1.1.3 STSE理念适应我国特色社会的发展 |
1.1.4 初中化学教育现状对STSE理念的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学术价值 |
1.2.2 教学实践价值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STSE教育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
1.5.1 概念界定 |
1.5.2 研究现状 |
1.6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6.1 STSE教育理论基础 |
1.6.2 研究方法 |
2 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STSE教育理念的理论研究 |
2.1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STSE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2.2 部分地区中考试题STSE教育内容的统计与分析 |
2.2.1 分值和题型角度分析 |
2.2.2 选题素材的角度分析 |
2.3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2.3.1 调查目的 |
2.3.2 调查数据分析 |
2.4 初中生 STSE 能力调查问卷分析 |
2.4.1 调查目的 |
2.4.2 实验调查对象分析 |
2.4.3 调查结果分析 |
3 STSE教育理念在初中化学教学环节中的实施策略 |
3.1 新课导入环节植入STSE教育理念 |
3.2 内容讲授与STSE的有机结合 |
3.3 课堂总结时进行STSE教育渗透 |
3.4 化学实验过程中强化STSE意识 |
3.5 习题训练植入STSE教育内容 |
4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案例与分析 |
4.1 案例1——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的二氧化锰催化作用的探究 |
4.2 案例2——金刚石、石墨和C60 |
4.3 案例3——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
4.4 案例4——金属材料 |
5 案例教学效果与分析 |
5.1 学生的STSE能力调查结果分析 |
5.2 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动机分析 |
5.3 学生在生活中的STSE意识分析 |
5.4 学生成绩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化学课堂中STSE教育现状 |
附录二 STSE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5)基于PISA的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定位 |
1.3 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
第2章 测评体系与相关技术 |
2.1 数学素养的测评体系 |
2.1.1 基于PISA的学习素养理论 |
2.1.2 数学学习素养的理论研究 |
2.1.3 数学学习素养的评价指标 |
2.1.4 指标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
2.2 相关技术支持 |
2.2.1 B/S结构介绍 |
2.2.2 Vue.js框架介绍 |
2.2.3 SpringBoot框架介绍 |
2.2.4 MySQL数据库介绍 |
2.2.5 JDK软件开发工具包 |
第3章 测试平台的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平台的架构设计 |
3.3 平台的功能设计 |
3.3.1 学生登录模块 |
3.3.2 教师登录模块 |
3.3.3 管理员登录模块 |
3.4 平台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结构分析 |
3.4.2 MySQL表设计 |
3.4.3 MySQL表结构 |
第4章 测试平台的实施 |
4.1 平台开发实施环境介绍 |
4.1.1 硬件环境 |
4.1.2 软件环境 |
4.2 平台基本功能的实施 |
4.2.1 用户注册和登陆 |
4.2.2 个人信息的修改 |
4.2.3 相关介绍网页 |
4.2.4 找回密码的实施 |
4.2.5 网页链接跳转 |
4.3 学生模块功能的实施 |
4.3.1 测试问卷的实施 |
4.3.2 测试问卷计分标准的确定 |
4.3.3 测试报告的生成 |
4.3.4 测试记录的形成 |
4.3.5 查看反馈信息的实施 |
4.4 教师模块功能的实施 |
4.4.1 学生测试信息管理 |
4.4.2 测试问卷管理 |
4.4.3 上传反馈信息 |
4.5 管理员模块功能的实施 |
4.5.1 用户管理 |
第5章 平台的测试分析 |
5.1 平台测试环境 |
5.2 平台测试实施 |
5.2.1 功能性测试 |
5.2.2 非功能性测试 |
5.3 测试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6)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 平板电脑及APP功能介绍和使用 |
2.3 理论基础 |
3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3.1 平板电脑在新课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3.2 平板电脑在其他方面应用的案例分析 |
4 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调查及分析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调查对象和方法 |
4.3 学生问卷分析 |
4.4 教师问卷分析 |
4.5 个别访谈 |
5 研究成果 |
5.1 平板电脑的使用给初中化学教学带来的改变 |
5.2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
5.3 平板电脑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不足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附录Ⅲ |
附录Ⅳ |
附录Ⅴ |
致谢 |
(7)初中化学错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启示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错题 |
2.1.2 错题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桑代克的联结说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
2.2.4 元认知理论 |
3 初中化学师生错题管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3.1 学生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的工具 |
3.1.3 调查问卷的试测 |
3.1.4 调查的实施 |
3.1.5 数据处理 |
3.1.6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教师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
3.2.1 调查的目的和工具 |
3.2.2 调查的实施 |
3.2.3 调查结果分析 |
4 提升师生错题管理现状水平的策略 |
4.1 针对学生层面的策略 |
4.1.1 针对错题管理观念和态度现状提出的策略 |
4.1.2 针对错题管理策略和行为现状提出的策略 |
4.2 针对教师层面的策略 |
4.2.1 提高教师对错题管理的认识 |
4.2.2 加强教师对错题资源的利用 |
4.2.3 通过学生错题改进教学方式 |
4.2.4 教师应学会合理调控时间 |
4.2.5 教师应学会利用网络形式 |
5 错题管理策略的实践和结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对象和时间 |
5.2 学生层面实践过程 |
5.2.1 合理运用榜样的力量案例 |
5.2.2 指导错题管理方法案例 |
5.2.3 讲解错题举一反三案例 |
5.3 教师层面实践过程 |
5.3.1 通过错题改进教学方式案例 |
5.3.2 利用网络错题讲解案例 |
5.4 实践结果分析 |
5.4.1 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
5.4.2 调查问卷效果分析 |
6 研究结论及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初三学生化学错题管理现状的调查 |
附录2 学生卷数据 |
附录3 初三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4 错题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8)PBL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PBL教学法 |
2.1.1 PBL教学法的概念 |
2.1.2 开展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
2.1.3 PBL教学法的特征 |
2.2 寒假作业 |
2.2.1 寒假作业的概念 |
2.2.2 对寒假作业的重新定位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理论 |
2.3.2 合作学习理论 |
2.3.3 多元智能理论 |
2.3.4 诱思探究理论 |
第3章 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定位不准,缺失期待 |
3.1.2 形式单一、内容陈旧 |
3.1.3 量大繁杂、难度超纲 |
3.1.4 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割裂 |
3.2 成因分析 |
3.2.1 教师对寒假作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够 |
3.2.2 教师缺乏寒假作业的整体设计能力 |
3.2.3 学校社区没有良好的可实施性资源 |
3.2.4 家长对学生完成寒假作业的配合度低 |
第4章 PBL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 |
4.1 应用PBL教学法设计寒假作业的思路流程 |
4.1.1 创设问题 |
4.1.2 组织小组 |
4.1.3 解决问题 |
4.1.4 展示成果 |
4.1.5 评价反思 |
4.2 “欢欢喜喜过大年”教学案例实践应用 |
4.2.1 精妙创设驱动问题 |
4.2.2 合理组织合作小组 |
4.2.3 深入解决生活问题 |
4.2.4 灵动展示探究成果 |
4.2.5 师生反思评价结果 |
第5章 PBL教学效果评析及其改进建议 |
5.1 PBL教学法在应用实践中的优势 |
5.2 PBL教学法在应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5.3 改进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基于学习科学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核心概念的界定 |
2.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从神经科学理解学习的本质 |
2.2 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 |
2.3 认知负荷理论 |
2.4 斯金纳程序教学法 |
3.初中化学课堂的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法 |
3.2 教师访谈 |
4.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
4.1 高效备课策略 |
4.2 高效上课策略 |
4.3 高效课后巩固策略 |
5.高效教学策略应用的实例 |
5.1 高效备课 |
5.2 高效上课 |
5.3 课后辅导 |
6.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6.1 实验目的 |
6.2 实验假设 |
6.3 实验方法 |
6.4 实验过程 |
6.5 实验措施 |
6.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7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8 结论 |
7.总结与反思 |
7.1 总结 |
7.2 反思 |
8.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
1.1.2 初中物理新课程理念的需求 |
1.1.3 新冠疫情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思考 |
1.2 研究意义 |
1.2.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1.2.2 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
1.2.3 改善教学模式,为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1.1 建构主义知识观 |
2.1.2 建构主义学习观 |
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3 掌握学习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述 |
3.1 线上、线下物理教学的优缺点比较 |
3.1.1 问卷调查 |
3.1.2 访谈记录 |
3.2 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
3.2.1 线上、线下教学相混合 |
3.2.2 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 |
3.2.3 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自主学习 |
3.3 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 |
3.3.1 文献调研 |
3.3.2 师生调研 |
3.4 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
第四章 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4.1 初三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前期检测 |
4.2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
4.2.1 教学案例 |
4.2.2 实施过程 |
4.3 初三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的后期检测 |
4.4 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 |
4.4.1 前后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4.4.2 与纯线下教学模式的效果比较 |
4.5 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
4.5.1 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 |
4.5.2 教学实践中的改进策略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疫情期间线上物理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教师访谈 |
附录 C 《电流电压》教学案例 |
附录 D 《串联电路》教学案例 |
四、初三物理寒假练习试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类观建构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袁梁秀.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策略研究 ——以“浮力”为例[D]. 杨绪峰. 西南大学, 2020(05)
- [3]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4]STSE理念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D]. 陈春玲. 南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PISA的初三学生数学素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 张自.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平板电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攀枝花市外国语学校为例[D]. 高山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初中化学错题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罗秀倩.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PBL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寒假作业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马艳.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9]基于学习科学的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 韩嫣.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初三物理线上辅助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 郑鹤鹤.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