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雨潜[1](2021)在《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速发展新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攀升的生活成本、盛行的量化绩效考核方式……使高校青年教师陷入相互竞争、加速追逐、与时间赛跑的焦虑状态。出世与入世的纠结、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由思想与体制规范的对立复杂交错,使心浮气躁之态和急功近利之风盛行,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再守着“一张安静的书桌”平心静气地“十年磨一剑”,“闲逸的好奇”成为一种浪漫主义奢望。匆忙原本无可厚非,但若匆忙的动因并非源于浓厚的学术旨趣或发自纯粹的理想坚守,就需重新思考造成匆忙的原因究竟为何。罗萨提出的“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将时间视为一种社会总体现象,认为加速几乎无差别地对社会结构、进程、体制、人际关系、个体经验和个人认知等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是在特定时代背景和与其他社会变量的关系中产生的,社会时间有其不同层面与结构,“社会时间类型学”为解释现代人的时间症候提供了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的理论框架。该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每一层面都有各自的时间结构化特征:在个体层面是“自我时间”,在群体层面是适应于非正式互动的“互动时间”和适应于官僚机构或其他正式组织的“制度时间”,在社会文化层面是“文化时间”。四种时间层面相互“嵌入”,形成“分层”,在寻求结构性“同步”的过程中相互牵制,决定了身处时间结构中的人们的时间感受。基于此,本研究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并开发出一套《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对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在性别、学历、抚养未成年子女人数、学校层次、地区几个方面呈现异质性特征。此外,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与工作绩效之间呈现出倒“U”的关联性,与身体亚健康程度之间也具有显着二元相关性。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目的性访谈发现: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主要表现在“自发性”加班导致的过劳焦虑、“竞赛式”匆忙引发的加速焦虑和“自责式”时间管理引致的时间失控焦虑三个方面。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影响因素发现:在文化时间层面,政策话语中的“加速”偏好与社会舆论中的“人才年轻化”取向共同塑造了一种“竞速”文化,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职生活驶向“快车道”;在制度时间层面,各种考核要求中的时间节点造成强烈的“倒计时压力”,生活与工作时间边界模糊增加了“隐性工作时间”,时间碎片化引发注意力障碍延长了“无效工作时间”;在互动时间层面,竞争逻辑使高校青年教师之间情感淡漠、互动疏离,然而在不愿掉队的同步偏好下又难以摆脱对他人的持续关注和暗中比较;最后在自我时间层面,膨胀的时间期望与较低的时间效能感将高校青年教师推向或“战”或“逃”的两极,沦为辛劳的“时间穷人”。现代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四个构面形成层层相扣的完整结构——自我时间受互动时间同步偏好的影响,在制度时间的规定下,通过文化时间的价值导向,意义完整的联系在了一起。时间的结构化要求与行动者期望在“产生冲突”与“达成一致”间不断碰撞、摩擦,通过行动者对自己的“反思性监控”达成与时间结构的调和与共生,由此产生的行动结果为高校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再加速”提供支持,促成高校学术职业“加速循环圈”的进一步加速运转,由此循环往复、不断加速。学术职业时间结构的加速循环促成了高校“青焦”(时间焦虑感偏高的青年教师)群体的诞生,也造成部分高校青年教师选择“躺平”的意外结果。因此,国家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各项支持政策应遵循学术职业内在发展规律,灵活设置时间要求,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高校行政部门应转变工作职能观念,从高校教师的“管理者”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服务者”,淡化“淘汰”色彩,减少管理的形式主义,以为教师提供更高效、便捷的制度支持;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高校青年教师互动时间生态,营造以“相互信任”为基调的教师文化,充分激发高校青年教师的学术热情与教学活力;高校青年教师也应加深自我认知,对个人职业生涯作出长远、合理的规划。
覃章成[2](2020)在《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思考——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论文和当当网出版物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在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省级区域之间和大中专院校之间的差距悬殊,使得道德取向初始样式、软能力取向过渡样式、职业人取向成熟样式三种职业素养教育样式长期并存;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职业素养评价研究缓慢跟进;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进入萌芽阶段。总结三十年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经验,校企合作研究和调研是科学有效的研究方式方法,企业发展研究和岗位职业素养研究是基础性、特色性的研究内容,校企融合是理想的教改方式。深入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研究,需要直面顶层设计瓶颈、校企分离、企业发展研究滞后三大难题,聚焦企业发展、职业素养培养目标、职业素养体系、职业素养培养途径、职业素养评价、校企合作六大重点研究领域,组织协同研究。
杨怡[3](2019)在《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江苏省J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学校建设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学校环境教育运动中的重点内容,国内学者也对创建绿色学校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高职高专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更应当响应国家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培育出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人才。进而再由学生带动家庭、社区、企业,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绿色学校是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营造浓厚的校园绿色生态文化氛围,功能是培育绿色人才。根据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绿色学校评价体系,包括学校管理、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成果、毕业生综合素质五个评价指标。根据江苏省J学院绿色学校建设现状的调查,发现高职高专院校在绿色学校建设过程中存在绿色学校规划和建设缺失、管理制度不成体系、学生培养重专业轻实践、学生绿色素质偏低等问题。主要原因是学校是受到利益驱使、受传统教育理念、体制的影响,绿色学校建设未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体系,用人单位不注重人才的绿色技能。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的对策建议,即政府要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绿色学校建设模式,建立绿色学校考核制度,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为绿色学校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学校通过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优化校园环境、培育师资队伍、改革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学生绿色技能来引导学生成为绿色人才。
王岚[4](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郭春娟[5](2017)在《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就业需求对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日益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认可,就业问题更是关注的热点和难点。然而,由于人才供需方面存在的差异,目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本研究以教育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分析、个案研究、问卷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论证。首先,通过对麦可思研究院近三年相关就业数据以及对用人单位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确定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就业的需求状况;通过对高职院校在校生问卷调查和案例院校就业质量的分析,确定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供应状况。通过比较供需两端状况,确定目前高职高专教育中存在的供需差异。其次,在明确供需差异的基础上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最后,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以提升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的的具体改进措施。研究认为:1.目前高职高专会计教育的供需差异主要体现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培养目标与整体就业形势相脱节、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脱节、岗位胜任能力不足和职业素养不够五个方面。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民营企业,培养能在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会计监督等工作的人才,并具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较强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在于重构以专业面向岗位、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体系。3、教学的改进措施: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优秀教师队伍、建立以“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为主的课程体系;设计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深度融合的课程内容、运用“刻意练习”+“及时反馈”的教学方法、实行以围绕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研究着眼于培养具有综合性职业能力的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改进措施均强调与工作任务建立较高关联度,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莫小满,谭玲[6](2016)在《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文中研究说明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资金短缺、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存在困难等,面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职高专院校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刘青[7](2016)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工业化和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一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显的越来越迫切。如此,不仅能够形成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更能够满足国家调整产业结构的需求。同时,这些高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将会在产业升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竞争力提高等方面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难以跟上社会的发展,加大对具有实践能力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显得愈发迫切。本文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开展系统研究,能够给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者提供现实和理论依据,并有利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部门的管理者和相关专业的教师重新定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核体系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自主规划等方面,本文也能对一些具体问题起到指导作用。为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等三种研究方法,结合典型的国内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收集真实的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总结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之一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真实案例,探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根据前面研究的现状和问题,重构符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符合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材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提升学生自主规划意识,从这六方面探讨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保障体系。
高芦瑶[8](2016)在《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甘肃省“十二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全省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全省人口素质,努力建成西部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甘肃省教育厅、各级各类学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甘肃省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就,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同时受经济发展制约、地理环境较差的影响,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建设缓慢、高级职称教师比重较小、生师比偏高、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师资队伍年轻化等问题,这与全国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数量规模和质量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甘肃省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关键时期,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结构合理、比例均衡、稳定发展、效益显着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校师资队伍。那么,目前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优势和问题?具体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和措施保证这支队伍的合理建设,并有效促进甘肃省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本研究以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45所)教师为基本研究对象,主要依据甘肃省17所普通本科院校、5所独立学院、23所高职高专院校报送甘肃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的文件和材料、各普通本科院校报送教育厅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各普通高等学校门户网站(“概况简介”、“师资队伍”)数据统计,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将普通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分类讨论。从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规模、师资队伍结构等两个层面,生师比、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高层次专家队伍结构、“双师型”教师比例六个方面进行较为全面的现状分析,借助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师职业特征及成长理论剖析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运用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激励理论从制度设计、体系建立等入手,确立有利于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的先进理念,探索加强建立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结构合理、比例均衡、稳定发展、效益显着的高素质、高水平高校师资队伍的有效途径。
殷云飞[9](2015)在《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招生人数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从各大高职高专院校的校门走向会计工作岗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同时,各院校因为没有很好地将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教育同研究生和普通本科层次的会计教育加以区别,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快,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的步伐也随之加快。到今天为止,中小企业所占数量几乎已经达到了企业总量的九成,创造的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日益显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因为中小企业工作量偏大,工资也比较低的原因不愿意选择到中小型企业工作的背景下,有着对会计专业人才巨大需求的中小型企业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本文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实例,在分析了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对国内外一些已经取得广泛认可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对未来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梁忠军[10](2014)在《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主要是为国家、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学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者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校园和谐稳定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当代优秀大学生的培育和高校今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新特点,给高校辅导员建设增添了新要求、新任务,由于高职高专对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其与社会需求的相适应性。因此,加强和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职业化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高专培养优秀大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选择。本论文从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出发,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为依托,在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标准指导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体制因素等角度具体分析当前各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职业角色定位不清、职业认同感低不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自身建设动力不足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从高职高专辅导员自身建设、以人为本的职业能力建设的理念创新、准入机制、职后培训、工作经验积累、完善职责制度与管理体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考评机制等若干方面深入剖析,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探讨符合高职高专院校特点的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对策。总之,加强高职高专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提高辅导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是做好学生工作、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和有力保障。
二、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视角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 |
六、研究意义 |
第一章 研究模型设计 |
第一节 理论基础与逻辑起点 |
一、社会加速批判理论 |
二、社会时间类型学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概念 |
二、时间焦虑感的概念 |
三、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核心概念 |
第三节 概念模型构想 |
一、研究假设提出 |
二、概念模型建构 |
第二章 测量工具开发与验证 |
第一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量表修订 |
一、时间焦虑感量表选择依据 |
二、时间焦虑感量表变量解释 |
三、时间焦虑感量表初步修订 |
第二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开发 |
一、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变量解释 |
二、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模型建构 |
三、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初步修订 |
第三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影响因素量表检验与修订 |
一、预测实施程序 |
二、预测样本概况 |
三、量表预测分析 |
第四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生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量表修订 |
二、调查问卷结构与内容设置 |
三、部分问题表述修订与说明 |
第三章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现状与特征分析 |
第一节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
一、数据来源 |
二、调查过程 |
三、样本信息 |
四、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总体状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作用结果分析 |
一、时间焦虑感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绩效的影响 |
二、时间焦虑感对高校青年教师身体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
第四章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信效度检验 |
一、正态分析 |
二、信度分析 |
三、效度分析 |
四、验证因子分析 |
五、判别效度分析 |
第二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差异性分析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总体状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一、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模型适配度检验 |
二、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
第五章 “青焦”的诞生: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现状讨论 |
第一节 调查方法与调查程序 |
一、抽样方法与样本信息 |
二、调查程序与注意事项 |
第二节 “反思性”时间规训: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表现 |
一、“自发性”加班——高校青年教师的过劳焦虑 |
二、“竞赛型”匆忙——高校青年教师的加速焦虑 |
三、“自责式”时间管理——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失控焦虑 |
第三节 结构中的“时间差”: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异质性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性别差异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学历及学校层次差异 |
三、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未成年子女人数差异 |
四、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地区差异 |
第四节 寻找“适宜”的速度:时间焦虑感的作用结果 |
一、“痛快淋漓”的加速体验 |
二、“恰到好处”的时间焦虑 |
第六章 时间结构的力量: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讨论 |
第一节 文化时间:弥漫的“竞速文化”与“快车道”上的学术生活 |
一、话语中的“加速”导向 |
二、“快车道”上的学术生活 |
三、“竞速”文化的技术支持 |
第二节 制度时间:管理主义鞭策下的“赶死线”与“无效劳动” |
一、时间节点逼迫造成“倒计时压力” |
二、时间边界模糊增加“隐性工作时间” |
三、时间碎片化延长“无效工作时间” |
第三节 互动时间:竞争逻辑与同步偏好中的“群体孤独” |
一、“竞争逻辑”导致“信任危机”,塑造“短平快”互动模式 |
二、“同步偏好”隐藏“暗中较劲”,造就“群体孤独” |
第四节 自我时间:膨胀的时间期望与辛劳的“时间穷人” |
一、“增值期望”与“加速期望” |
二、“效能低下”与“时间穷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调查结果 |
一、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总体情况 |
二、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异质性特征 |
三、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作用结果 |
四、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影响因素 |
第二节 结构化生存:学术职业的加速与高校“青焦”的诞生 |
一、“加速话语”营造“竞速文化”,催生“新管理主义”盛行 |
二、“效率至上”覆盖“慢速需求”,重塑学术职业时间秩序 |
三、“同步偏好”触及“竞争逻辑”,制造人际互动信任危机 |
四、“时间期望”遭遇“时间低效”,塑造“时间贫穷”心理 |
五、“标准制定”转向“资源诱导”,转嫁时间管理责任主体 |
六、“反思性”时间规训:“青焦”的诞生与“加速”再生产 |
第三节 缓解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对策建议 |
一、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 |
二、转变管理理念,淡化“淘汰”色彩 |
三、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互动条件 |
四、加深自我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2)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思考——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论文和当当网出版物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进展 |
(一)研究热度 |
1. 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在区域间差距悬殊、区域内趋于平衡。 |
2. 各类研究单位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差距悬殊。 |
3. 职业素养教育研究初期疲软,中期乏力。 |
(二)研究方法 |
1. 调研和校企合作研究是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式方法。 |
2. 调研类论文和校企合作完成论文的阶段性分布不平衡。 |
(三)研究队伍 |
(四)研究内容 |
1. 三种取向的职业素养教育样式并存。 |
2. 岗位职业素养研究受到重视。 |
3. 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 |
4. 职业素养评价研究缓慢跟进。 |
5. 中小学职业素养教育研究进入萌芽阶段。 |
二、深入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的思考 |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顶层设计瓶颈。 |
2. 校企分离。 |
3. 企业发展研究滞后。 |
(二)重点研究领域 |
1. 企业发展研究。 |
2. 职业素养培养目标研究。 |
3. 职业素养体系研究。 |
4. 职业素养培养途径研究。 |
5. 职业素养评价研究。 |
6. 校企合作研究。 |
(三)组织协同研究 |
(3)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江苏省J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框架结构与基本思路 |
1.4 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绿色学校建设的理论阐释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2.1.1 生态文明 |
2.1.2 绿色学校 |
2.2 “绿色学校”建设的基本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教育的功能理论 |
2.2.3 系统理论 |
2.3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的学理分析 |
2.3.1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的主体 |
2.3.2 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高校“绿色学校”建设的差异与联系 |
第3章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的评价体系构建 |
3.1 “绿色学校”的评价维度 |
3.2 “绿色学校”评价体系 |
3.2.1 学校管理 |
3.2.2 环境建设 |
3.2.3 教育教学活动 |
3.2.4 教育成果 |
3.2.5 毕业生综合素质 |
第4章 江苏省J学院“绿色学校”建设的现状调查 |
4.1 研究设计 |
4.1.1 调查目的 |
4.1.2 调查对象 |
4.1.3 调查工具 |
4.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4.2 调查概况 |
4.2.1 学校管理现状 |
4.2.2 环境建设现状 |
4.2.3 教育教学活动现状 |
4.2.4 教育成果现状 |
4.2.5 毕业生综合素质现状 |
第5章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出现的问题及成因 |
5.1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出现的问题 |
5.1.1 绿色学校规划缺失 |
5.1.2 绿色学校管理制度体系不完整 |
5.1.3 学生培养重专业轻生态 |
5.1.4 学校绿色师资匮乏 |
5.1.5 学生绿色素质偏低 |
5.2 高职高专院校建设“绿色学校”出现问题的成因 |
5.2.1 绿色学校建设会增加教育成本 |
5.2.2 受传统教育理念、体制的影响 |
5.2.3 “绿色学校建设”未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体系 |
5.2.4 用人单位不注重人才的绿色技能 |
第6章 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的对策建议 |
6.1 政府要提供建设“绿色学校”的制度保障 |
6.1.1 构建多元主体合作的“绿色学校”建设模式 |
6.1.2 建立“绿色学校”考核制度 |
6.1.3 完善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拨款制度 |
6.2 学校引导学生成为绿色人才 |
6.2.1 转变传统教育理念 |
6.2.2 优化绿色校园环境 |
6.2.3 培育绿色师资队伍 |
6.2.4 改革、完善绿色课程体系 |
6.2.5 重视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4)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就业需求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1.4.3 研究逻辑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特色 |
1.5.2 创新说明 |
第2章 高职高专会计人才需求分析 |
2.1 高职高专院校整体就业形势与需求分析 |
2.1.1 数据来源 |
2.1.2 主要数据分析 |
2.2 用人单位调查分析 |
2.2.1 样本来源 |
2.2.2 主要数据分析 |
2.2.3 主要结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供给分析 |
3.1 在校生问卷调查分析 |
3.1.1 样本来源 |
3.1.2 学习态度调查 |
3.1.3 课程学习状况调查 |
3.1.4 实训实习状况调查 |
3.1.5 业余生活状况调查 |
3.2 个案分析 |
3.2.1 院校介绍 |
3.2.2 就业状况和培养质量分析 |
3.3 供需差异分析 |
3.3.1 职业价值观教育缺失 |
3.3.2 目标定位与整体就业形势相错位 |
3.3.3 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脱节 |
3.3.4 岗位胜任能力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
3.3.5 学生职业素养不足以维持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重构 |
4.1 人才培养目标重构 |
4.2 人才培养方案重构 |
4.2.1 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
4.2.2 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需求的错位分析 |
4.2.3 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 |
5.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
5.1.1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
5.1.2 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
5.2 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
5.2.1 课程设计思路 |
5.2.2 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课程体系 |
5.2.3 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 |
5.3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
5.4 改进教学方法 |
5.5 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 |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能力要求 |
(一) 先进的教学理念 |
(二) 高尚的职业道德 |
(三) 良好的文化素养 |
(四) 较强的教学能力 |
三、影响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因素 |
(一) 师资队伍建设 |
(二) 教师职业倦怠 |
(三) 教学科研问题 |
四、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 |
(一)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条件 |
(二) 鼓励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自我发展 |
(三) 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
结束语 |
(7)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及问题 |
2.1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调查 |
2.2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及实践应用 |
3.1 课堂教学模式 |
3.2 见习——实习模式 |
3.3 校企合作模式 |
3.4 社区服务模式 |
3.5 生活磨砺模式 |
4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 |
4.1 重构课程体系 |
4.2 建设高职高专特色的教材体系 |
4.3 完善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 |
4.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
4.5 完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
4.6 提升学生的自主规划意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调查问卷 |
(8)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新形势下加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
二、新任务下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
第二节 研究价值 |
一、理论价值 |
二、应用价值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外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综述 |
二、国内外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第五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六节 研究说明 |
第二章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等学校 |
二、高等学校教师 |
三、双师型教师 |
四、高等学校师资队伍 |
五、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
第二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结构内涵 |
第三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激励理论 |
第三章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
第一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的总体情况 |
第二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概况 |
第三节 甘肃省普通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
一、专任教师规模发展不平衡,师资总量不足 |
二、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合理,各本科院校差距明显 |
第四节 甘肃省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
一、专任教师规模稳定性差,师资队伍流动性强 |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四章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师资队伍建设理念陈旧,缺少科学化的管理制度 |
二、师资队伍总量不足,高职高专院校稳定性差 |
三、生师比较高,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均衡 |
四、师资队伍结构尚不合理,整体素质急需提高 |
五、普通本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顶尖青年人才极具匮乏,一枝独秀现象严重 |
六、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重视度不高 |
第二节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客观原因 |
二、主观原因 |
第五章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探析 |
第一节 转变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
第二节 制定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双一流”建设 |
第三节 建立人性化的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大保障力度 |
一、全面贯彻教师资格制度 |
二、改革与完善聘任制度 |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
四、完善公平合理的激励、竞争机制 |
第四节 适度扩大专任教师规模,优化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结构 |
一、确立合理的生师比 |
二、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 |
三、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
四、优化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 |
五、优化师资队伍的高层次人才结构 |
六、实施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
第五节 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的预期创新点 |
一、理论视角务实性高 |
二、研究对象针对性强 |
三、数据资料第一手新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一、数据存在偏差,量化研究比重较大 |
二、对策探究浅显,微观性建议过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3.1 创新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供需现状 |
2.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
2.2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素质要求 |
2.2.1 职业价值观 |
2.2.2 基本能力 |
2.2.3 专业能力 |
2.2.4 拓展能力 |
2.3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 |
第3章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
3.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3.1.2“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3.1.3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
3.2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成果 |
3.2.1 专业建设根底扎实 |
3.2.2 突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人才培养 |
3.2.3 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优化创新 |
3.2.4 注重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3.3 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
3.3.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
3.3.2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不够“职业化” |
3.3.3“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 |
3.3.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
3.3.5 评价体系不合理 |
第4章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先进经验 |
4.1 国内先进经验 |
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
4.1.2“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 |
4.1.3“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
4.1.4“1+1+1”人才培养模式 |
4.2 国外先进经验 |
4.2.1 美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2.2 英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2.3 德国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2.4 澳大利亚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4.2.5 加拿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
第5章 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
5.1 服务区域经济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
5.2 注重技能训练调整课程体系 |
5.3 校企深度融合改革教材编写 |
5.4 传统现代相结合改进教学方式 |
5.5 校内外实战并重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5.6 多措并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5.7 系部联动建立多元化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部分 |
一、选题依据 |
(一) 研究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本文的创新性 |
(一) 角度的创新 |
(二) 内容的创新 |
第一章 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 辅导员 |
(二) 辅导员能力 |
(三) 辅导员职业能力 |
(四) 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 |
二、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理论与现实基础 |
(一) 理论基础 |
(二) 现实基础 |
三、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标准 |
(一) 初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标准 |
(二) 中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标准 |
(三) 高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标准 |
第二章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 |
一、关于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相关问卷调查 |
(一) 关于辅导员基本情况方面的调查 |
(二) 关于辅导员工作内容方面的调查 |
(三) 关于辅导员科研方面的调查 |
(四) 关于辅导员职业生涯方面的调查 |
(五) 关于辅导员福利待遇方面的调查 |
二、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现状深度访谈调查 |
(一) 辅导员工作实录 |
(二) 对高职高专辅导员的访谈 |
第三章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影响因素 |
一、主体因素分析 |
(一)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角色担当困惑 |
(二)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认同显尴尬 |
(三) 高职高专辅导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
(四) 高职高专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 |
(五) 高职高专辅导员自身建设动力不够 |
二、客体因素分析 |
(一) 民主与平等意识不够 |
(二) 友好与和谐精神不足 |
(三) 尊重与信任心理欠缺 |
三、体制因素分析 |
(一) 高职高专院校重视程度不够 |
(二) 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 |
(三) 考评体制不健全 |
(四) 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对策研究 |
一、加强学习,积累工作经验 |
(一) 完善个人知识储备,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
(二) 善于积累与总结工作经验,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
二、以人为本的职业能力建设的理念创新 |
(一) 德育理念的创新 |
(二) 管理理念的创新 |
(三) 服务理念的创新 |
三、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机制,加强职后培训 |
(一) 完善高职高专辅导员准入机制 |
(二) 加强引导辅导员参加职后培训 |
四、完善高职高专辅导员职责制度与管理体系制度 |
(一) 明确高职高专辅导员工作职责 |
(二) 构建与完善辅导员管理体系 |
五、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促进工作能力提升 |
(一) 完善高职高专辅导员的薪酬制度 |
(二) 完善高职高专辅导员的晋升制度 |
六、完善高职高专辅导员考评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髙职髙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调査问卷(学生版) |
附录二: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调查问卷(辅导员版)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高职高专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研究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视角[D]. 李雨潜.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三十年:进展与思考——基于CNKI期刊数据库论文和当当网出版物的实证分析[J]. 覃章成. 河北职业教育, 2020(01)
- [3]高职高专院校“绿色学校”建设研究 ——以江苏省J学院为例[D]. 杨怡. 湖北工业大学, 2019(11)
- [4]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5]高职高专会计教育与就业需求对接研究[D]. 郭春娟.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6]探讨高职高专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J]. 莫小满,谭玲.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20)
- [7]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实践能力研究[D]. 刘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8]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高芦瑶. 兰州大学, 2016(11)
- [9]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殷云飞. 河北大学, 2015(03)
- [10]高职高专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研究 ——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梁忠军. 广西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