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洪波,周轩,王淼[1](2021)在《杭州湾北部海域凤鲚个体繁殖力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2020年5—8月对杭州湾北部海域凤鲚的繁殖力和生物学指标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5—8月杭州湾凤鲚产卵群体的平均体长(L)和体质量(W)分别为(163.13±24.02) mm和(11.34±5.40) g,体质量(W)与体长(L)呈幂函数正相关,W=0.000 002L3.087 5(R2=0.925);5—8月杭州湾凤鲚的个体绝对繁殖力平均为(11 683±5 480)粒,个体绝对繁殖力(F)、个体相对繁殖力(FL,FW)与体长(L)、体质量(W)、净体质量(W2)均呈线性正相关;5—8月凤鲚的平均卵径为(0.707±0.085)mm,各月份之间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6月份卵径最大,7月份卵径最小。
胡园,周朝生,朱洁,柯爱英,郑伊诺,吴越,胡忠键,刘志坚,郭安托[2](2021)在《性腺发育不同阶段野生瓯江凤鲚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旨在针对不同性腺发育阶段(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野生瓯江凤鲚(Coiliamystus)性腺发育情况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在雌、雄野生瓯江凤鲚性腺从Ⅰ期发育至Ⅴ期的过程中,成熟系数呈现上升趋势,凤鲚卵巢的GSI值是精巢GSI值的5倍。在卵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粗蛋白和水分显着上升(P<0.05);在精巢发育Ⅰ—Ⅴ期,粗脂肪含量显着上升,粗蛋白和水分显着下降(P<0.05),灰分含量先升后降,说明野生瓯江凤鲚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脂肪为主要供能物质。雌凤鲚肌肉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显着上升(P<0.05),雄凤鲚肌肉氨基酸含量在精巢发育Ⅰ—Ⅴ期显着下降(P<0.05)。但各性腺发育阶段氨基酸组成相对稳定,雌、雄鱼肌肉总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分别为(37.88±0.32)%—(41.66±0.44)%和(40.30±0.69)%—(40.94±0.29)%。依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标准,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野生瓯江雌、雄凤鲚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甲硫氨酸(Met)和胱氨酸(Cys)。在卵巢发育Ⅰ—Ⅴ期,性腺发育阶段含量最丰富的C16﹕0和C18﹕1呈下降趋势,可能是作为主要的供能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脂肪酸DHA在卵巢发育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精巢发育Ⅰ—Ⅴ期,多不饱和脂肪酸呈现下降趋势。因此,在繁殖过程中,野生瓯江凤鲚雌雄鱼的发育特征和肌肉营养组成变化规律及差异与生殖洄游产卵的繁殖习性密切相关。
黄承伟[3](2021)在《长江口凤鲚繁殖力和产卵分数研究》文中认为长江口是我国最大、最典型的河口,是我国许多鱼类的产卵场、育幼场、索饵场和洄游通道。凤鲚是长江口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资源几近枯竭。2020年1月农业农村部发布《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在此背景下,亟需开展禁捕前后长江口凤鲚资源评估等相关工作,为长江禁渔等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依据2018年5-7月和2019年5月和8月长江口崇明岛附近水域(121°58′E,31°00′N、122°01′E,31°23′N、121°24′18″E,31°31′21″N、121°52′24″E,31°22′42″N、121°26′12″E,31°31′48″N)定置刺网所采集的凤鲚样本,开展了繁殖群体的性比、卵巢指数、肥满度、卵径、个体繁殖力和产卵分数等初步研究,其中关于长江口凤鲚产卵分数的研究为初次报道。1.长江口凤鲚基础繁殖生物学特征雌性凤鲚体长和体重普遍大于雄性,年龄结构简单,1龄和2龄个体占大多数(77.5%);凤鲚的雌雄性比逐月上升,在7月达到最大,与历史文献比较,雌雄性比有所上升,可能是凤鲚繁殖策略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造成的。其次,雌性个体肥满度呈逐月降低的趋势,且月间差异显着(P<0.05)。其中,2018年肥满度的均值为0.418±0.061,范围为0.260-0.744;2019年均值为0.409±0.077,范围为0.278-0.853。第三,凤鲚卵径变化范围为0.55-0.94mm,均值为0.7mm;凤鲚卵径频率分布图仅有一个波峰,说明其为不分批产卵型,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2.长江口凤鲚繁殖力及产卵分数1)2018和2019年凤鲚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分别为1869-34908粒和1958-11760粒,均值分别为11621±6526粒和6131±2585粒,且2018和2019年间绝对繁殖力差异显着(P<0.05)。2018年和2019年凤鲚的月绝对繁殖力呈显着差异(P<0.05),其中2018年5-7月的月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14602±3233粒、12266±6859粒和5427±2425粒,2019年5月和8月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5876±2716粒和6545±2346粒。从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看,随着年龄增大其绝对繁殖力均值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着(P<0.05),其中1-3龄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7129±2722粒、13579±1951粒和18831±6049粒,因此在长江口凤鲚繁殖盛期,高龄大个体先产卵,且怀卵量较大,个体绝对繁殖力相对较高,与历史研究结果基本一致。2)2018和2019年,凤鲚体长相对繁殖力范围分别为147-1887粒/cm,158-956粒/cm,均值分别为768±338粒/cm,473±194粒/cm;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分别为165-1347粒/g,254-1439粒/g,均值分别为848±241粒/g,700±269粒/g。从年间变化看,2018和2019年凤鲚年间体长和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显着(P<0.05)。从月间变化看,体长相对繁殖力在2018年5、6和7月之间差异显着(P<0.05),在2019年5和8月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体重相对繁殖力在2018和2019年的各月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3)凤鲚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重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体长相对繁殖力与卵巢重以及卵巢指数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体重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体重相对繁殖力与卵巢重和卵巢指数亦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凤鲚个体绝对繁殖力与卵巢重关系式为F=5059.5W0+1009(R2=0.731,P<0.01),体重相对繁殖力与体长、卵巢指数和卵巢重的关系式为FW=-170.49L-1345.45GSI+597.85W0+2846.55(R2=0.63,P<0.01),体长相对繁殖力与体长、卵巢重的关系式为FL=-45.77L+409.64W0+649.32(R2=0.692,P<0.01)。4)利用卵巢组织切片法,发现凤鲚卵巢中只存在有卵黄累积和细胞核发生位移的卵子,未发现同时存在产后滤泡和Ⅳ时相卵子的卵巢或同时存在水化卵和Ⅳ时相卵子的卵巢,说明凤鲚卵巢的发育是同步的。5)长江口凤鲚2018年5、6和7月的产卵分数分别为0.23、0.27和0.30,2019年5月和8月的产卵分数分别为0.23和0.25。本文研究了资源衰退趋势下长江口凤鲚繁殖生物学参数的变化规律,可为未来凤鲚繁殖习性对环境变化的潜在响应研究,提供思路,并为长江口全面禁捕效果的评估提供本底数据和参考依据。
胡丽娟[4](2021)在《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鲚(Coilia mystus),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ae),鲚属(Coilia),主要栖息于沿岸浅海区或近海,曾是长江口着名的“五大渔汛”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人为影响和环境变化等的共同影响,凤鲚资源量明显减少,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应激性强,凤鲚的人工繁殖也尚未成功。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凤鲚资源,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情况以及仔稚鱼丰度与环境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为掌握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于2019年5月-2021年1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10个调查站点对凤鲚的仔稚鱼进行采样,总结了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凤鲚卵黄囊期仔鱼口裂已经形成,卵黄囊呈椭圆形;前弯曲期仔鱼卵黄囊完全吸收,仅剩一个较小的梨形油球,肌节“V”型;弯曲期仔鱼上下颌呈鸭嘴状,油球弯全消失,鳃盖后缘至腹鳍、腹鳍到臀鳍外缘和尾鳍基部黑色素明显,尾下骨后缘未出现与体轴垂直的情况;后弯曲期仔鱼背鳍发生前移,肌节变为“W”型,尾下骨完全形成并与体轴垂直;稚鱼体型和外观已与成鱼非常相似。不同发育阶段凤鲚仔稚鱼的形态都有明显变化,可以用油球消失和鳞片出现时间等特征与近似种作区别。通过脂肪酸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脂肪酸变化和食性特征。凤鲚仔稚鱼共检测到22种脂肪酸,其中有7种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10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前弯曲期和弯曲期相对含量占比较高的主要为SFA(47.70%-52.02%),后弯曲期和稚鱼期相对含量占比较高的主要为MUFA(42.18%-45.75%)。单个脂肪酸中,C18:1n9c和C16:0相对含量占比最多,分别为(22.9%-38.83%)和(22.27%-37.46%)。研究发现凤鲚仔稚鱼DHA/EPA的比值在1.571.75之间,营养级低,随着发育期的推后,营养级升高,随着发育阶段的推后,浮游植物特征脂肪酸含量不断下降,呈现出偏向浮游动物食性的趋势,凤鲚仔稚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2.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为查明凤鲚仔稚鱼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情况,分别在2019年5月2020年1月设置的10个站点和2020年8月设置的2个站点采集凤鲚仔稚鱼并测定环境数据,从时间、空间、潮汐作用、昼夜变化、离岸距离等方面研究了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凤鲚仔稚鱼丰度分布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10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其中5-8月份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凤鲚仔稚鱼在5-9月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10月主要分布在南支水域。涨潮时凤鲚仔稚鱼丰度大于落潮,水温高的情况下,多分布在中层水域,涨潮时夜晚丰度较高,落潮时,白天丰度较高。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3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着(P<0.05),GAM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512,温度在2028℃时相对适宜,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约在5.28.0mg/L。
蒋俊[5](2021)在《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鲚属(Coilia)为中小型鱼类物种,属鲱形目(Clupeiformes),鳀科(Engraulidea),太平洋中西部至印度洋沿岸是其主要的分布水域。刀鲚(Coilia nasus)俗称、毛鲚、野毛鲚、刀鱼等,为江海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以长江下游水域以及长江口水域年产量最高。凤鲚(Coilia mystus)俗称凤尾鱼、烤籽鱼、籽鲚等,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均有分布,为半溯河洄游性鱼类。本文从生化、细胞及分子三个水平层次对刀鲚与凤鲚乳酸脱氢酶(LDH)、染色体核型组成和性别特异SNP分子标记进行实验与分析,描述长江口主要鲚属鱼类的种质特性,旨在为刀鲚、凤鲚的种质检验标准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刀鲚、凤鲚的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刀鲚和凤鲚LDH同工酶研究采用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分别对刀鲚与凤鲚的心脏、肝脏、肾脏、眼睛、肌肉、鳃6种组织进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结果表明:LDH在刀鲚和凤鲚体内分布较为广泛,具有明显组织特异性。刀鲚6种组织中LDH酶带共有6条,分别由LDH-A4、LDH-A3B、LDH-A2B2、LDH-AB3、LDH-B4、LDH-C4酶带6种组成,除LDH-C4酶带以外,其余5种酶带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而由LDH-C位点组合而成的LDH-C4酶带仅在肝脏组织中有所表达,可称其为“肝带”;凤鲚6种组织LDH酶带同样共有6条酶带,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各组织均仅能检测到4条酶带,酶带表达和活性强度表现出明显的组织差异性;通过LDH酶谱结构的不同,可体现出刀鲚与凤鲚的种间差异性。本研究与以往刀鲚不同组织LDH的研究之间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总酶带数、LDH-C4酶带的表达以及肌肉组织的酶带表达数量三点,通过对不同群体刀鲚LDH比较分析,以上三点均得以验证,刀鲚LDH总酶带数为6条,存在LDH-C4酶带的表达并仅在肝脏中表达,肌肉酶带数为5条,而非4条,刀鲚LDH酶带表达存在着个体差异性。根据生化遗传标记选择的参考指标,发现刀鲚眼睛组织LDH表达稳定、强烈并易获取,建议可将其作为鉴定刀鲚种质特征的生物遗传标记。2.长江口鲚属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以上海市崇明内河刀鲚和临港近岸海域凤鲚为实验材料,采用鳃丝细胞进行短期离体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并对刀鲚、凤鲚染色体核型予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刀鲚、凤鲚雌雄染色体数量不存在差异,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均属于端部着丝粒染色体(t),核型为2n=48 t;臂数(NF)=48,其性染色体类型为ZW/ZZ型。刀鲚雄性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98±0.24-5.67±0.34,雌性为2.32±0.30-5.67±0.22;凤鲚雄性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2.66±0.27-5.54±0.25,雌性为2.31±0.33-5.60±0.36。对刀鲚与凤鲚染色体相对长度进行T检验,刀鲚、凤鲚雌鱼相对长度差异无显着性(P>0.05),雄鱼相对长度差异显着(P<0.05)。与以往研究中刀鲚与短颌鲚染色体核型为ZO/ZZ型不同,本研究发现刀鲚和凤鲚雌性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均存在的一个明显的“点”状染色体,对其进行众数分析后发现,该“点”分布概率在84.2%以上(240个中期分裂相),确认其为鲚属鱼类异型性染色体。3.刀鲚与凤鲚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研究采用测序基因分型(GBS)技术对采自上海市长江口崇明岛水域的40尾刀鲚、凤鲚,其中刀鲚20尾(10♀,10♂)、凤鲚20尾(10♀,10♂),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并对刀鲚、凤鲚的性别特异性SNP标记进行筛选。DNA样本质量检测、数据质量评估以及数据比对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测序获得了高质量的基因组测序数据。刀鲚、凤鲚性别特异候补序列初步筛选结果:得到刀鲚标记候选序列共有115条(100♀,15条♂);凤鲚未筛选到候补序列。对候补序列深入筛选(与刀鲚基因组注释文件相比对并提高测序的平均深度),得到11个刀鲚性别特异SNP标记,均为雌性突变碱基类型,分别位于2条染色体上,确定了刀鲚雄性基因型为纯合子,雌性为杂合子,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确定了刀鲚的性染色体类型为ZW/ZZ型,纠正了以往研究“ZO/ZZ”型的错误。
薛向平[6](2021)在《长江下游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刀鲚(Coilia nasus)产卵场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地处感潮区,受潮汐作用强烈,水文环境特殊,是长江洄游型刀鲚的必经洄游通道,同时该江段拥有多沙洲、浅滩分布,具有独特的干流-沙洲生境。为了解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概况和该特殊生境下苏通江段的两个主要沙洲(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的群聚特征,本研究于2018~2020年每年5~8月对该江段共累计进行84天的早期资源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长江苏通江段鱼类资源组成分析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到仔稚鱼58718尾,隶属6目8科51个仔稚鱼类群,鲤科最多(37种),占采集样品总数的91.97%;鳀科数量位居第二,占采集总数的4.80%,其余6科占总数的3.23%;相对重要性指数显示,该江段优势种组成有(?)、贝氏(?)、刀鲚、子陵吻鰕虎鱼和寡鳞飘鱼,其中(?)呈现绝对优势(IRI:4821.00),刀鲚仔稚鱼数量占比较高,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82.73作为该江段优势种存在;常见种有银鲴、翘嘴鲌和鳜鱼。优势种与常见种出现频率分析发现,处于第一位的(?)在整个采样中出现频率达77.35%,子陵吻鰕虎鱼(48.29%)、寡鳞飘鱼(41.67%)和刀鲚(38.03%)。仔稚鱼丰度时间分布结果表明,高丰度均出现在7月份,其中2019年7月份各采集断面的平均丰度最高为275.81 ind./100m3;2018-2019年5月份的仔稚鱼的平均丰度相对处于较低水平,最低丰度出现在2018年的5月为29.45 ind./100m3。针对苏通江段重点水域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群聚特征研究结果发现:6和7月该江段各断面仔稚鱼的平均丰度明显高于其它采集月份,第一优势种(?)丰度最高出现在2019年7月(S11#,204.75 ind./100m3),北汊江仔稚鱼总体丰度高于南汊江。基于14个站点仔稚鱼丰度的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性为84.60的水平上分为三组,组间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着(R=0.76,P<0.05)。调查期间群落多样性特征值显示,Margalef(R)变幅为2.08~2.74,Shannon(H)为0.70~1.48,Pielou’s(J)为0.24~0.46,均呈现增长趋势,群落多样性、稳定性良好。单因素方差分析,南、北汊江相似性系数(Jaccard’s,I)为0.68,处于0.5~0.75之间,表明长青沙和民主沙南、北汊江物种分布均匀,差异不明显。2、对苏通江段仔稚鱼丰度影响显着(P<0.05)的三个环境因子统计发现,温度变幅20.1-32.4℃,均值26.84±2.77℃;浊度变幅为5.20-163.00,均值44.32±25.44;透明度变幅0.10-0.80 m,均值0.39±0.13 m,仔稚鱼高丰度多集中于6和7月,此时正值长江下游鱼类繁殖盛期,也是长江水流量较大时期,江水浊度较高。RDA排序图显示,贝氏(?)、(?)、寡鳞飘鱼、子陵吻鰕虎与温度呈现正相关;刀鲚、鳜鱼、翘嘴鲌与温度呈现负相关;(?)、银鲴、子陵吻鰕虎与浊度呈正相关,透明度呈现负相关性,受特殊水文影响,物种与环境的分布特点呈现出一定的无序性。长青沙、民主沙优势种与常见种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仔稚鱼丰度和温度(T)、浊度(TUR)在调查数据范围内呈正相关,与透明度(SD)呈负相关。受分流作用影响,南汊江的流速明显高于北汊江,北汊江的平均温度则比南汊江高0.19℃。同时北汊江的岸线完整性较高;仔稚鱼丰度分布显示:长青沙北汊江>民主沙北汊江>长青沙南汊江>民主沙南汊江。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干流-沙洲生境对仔稚鱼的群聚结构具有影响,在调查水域分流作用较弱的北汊江更适合多数鱼类繁殖及其仔稚鱼的生存发育。3、长江苏通江段刀鲚潜在产卵场的研究发现:调查期间共采集到刀鲚受精卵646枚,其中2019年采集到328枚,占总数的50.77%;4月没有采集到刀鲚受精卵,5和6月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均显着高于其它采集月份(P<0.05),各年份采集到刀鲚受精卵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15日(4.96 ind./100m3),6月16日(26.48 ind./100m3),5月24日(26.11 ind./100m3)。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各采样断面空间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平均丰度分布江北岸(1.42ind/100m3)>江南岸(0.87 ind./100m3)>江心(0.69 ind./100m3);苏通江段下游S1(崇明岛绿华镇水域)和S2(海门市新通海沙水域)、中游S5(南通港闸区水域)和上游S8(如皋长青沙典园水域)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平均丰度和频次均明显高于其它采集断面。环境因子分析显示,刀鲚受精卵丰度与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在水温21.1~25.3℃、溶氧6.80~7.41 mg/L范围内采集到刀鲚受精卵的丰度较高。结果表明,5和6月为长江苏通江段刀鲚产卵高峰期,在水温21.1~25.3℃、溶氧6.80~7.41 mg/L范围内适宜刀鲚产卵,推测崇明岛绿华镇、海门市新通海沙、南通港闸区和如皋长青沙典园附近水域为刀鲚的潜在产卵场。综上所述,本研究从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分布切入,结合水域生境(DO、p H、TUR等)对该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分布及刀鲚潜在产卵水域进行分析探讨,为潮汐影响强烈的河口段鱼类的资源补充机制及产卵与育幼场的探明提供科学依据。
芮银[7](2021)在《瓯江口凤鲚渔业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状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凤鲚(Coilia mystus)是瓯江口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每年4月下旬开始从近岸浅海区域溯江繁殖洄游,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资源日渐衰退。本研究于2015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在瓯江口进行渔业生物资源监测调查,在灵昆岛至桥下镇处设置11个站点(F01-F11),调查网具分别为群众使用的流刺网和小型双拖网,调查时间为每年4-8月凤鲚的繁殖洄游季节。本文从凤鲚的生物学特征、食性、资源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凤鲚生物学本次研究中凤鲚洄游4个世代的群体年龄结构比较相似,即1龄、2龄和3龄占比超过90%,高龄个体(3龄以上)数量都较少。体长体重:凤鲚4个世代体长均值为162.71±21.04mm,体重均值为19.39±8.79g,4个世代的体长、体重的平均值都较为相似,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2015年;4个世代体长差异均不显着(P>0.05),而体重差异除了2015年与2019年不显着(P>0.05),其他世代之间均显着(P<0.05);2015年5-8月凤鲚体长体重的均值逐渐变小,2019年7月和2020年的8月凤鲚体长体重的均值较大,相对来说其他几个月份均值较小。繁殖力:凤鲚的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17711±7817。2018年与2019年之间的绝对繁殖力差异显着(P<0.05),2018年与2020年之间的绝对繁殖力差异显着(P<0.05),2019年与2020年之间的绝对繁殖力差异也显着(P<0.05)。2、凤鲚摄食习性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瓯江口的凤鲚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瓯江口凤鲚的δ13C平均值为(-17.09±1.88)‰,其变化范围为-26.80‰-(-15.09‰);δ15N平均值为(11.69±0.85)‰,其变化范围为9.59‰-17.14‰。Person相关分析表明,凤鲚δ13C值和δ15N值都与体长呈显着正相关。根据δ15N值计算得出瓯江口凤鲚的平均营养级为3.67±0.20,且营养级与体长呈显着正相关。瓯江口凤鲚摄食的饵料生物有鱼类、蟹类、十足类、桡足类、糠虾类和磷虾类等,其中十足类的营养贡献率最高。十足类、糠虾类、桡足类在瓯江口对凤鲚的营养贡献率相较于近海明显增高,而磷虾类在近海的贡献率则较高。3、凤鲚资源瓯江口凤鲚流刺网监测数据结果显示:渔汛期间,凤鲚洄游繁殖群体的捕捞量大致表现为江心屿邻近水域(F02站位和F01站位以及最下游的F10站位产量较高,而最上游的F03站位产量很少)。月变化:拖网调查4月未采集到凤鲚,5月出现少量凤鲚,6月和7月凤鲚渔获量较高,8月凤鲚消失。凤鲚索饵场和越冬场主要分布在瓯江口邻近海域,产卵场主要分布于瓯江的江心屿一带;从鱼卵仔稚鱼的月变化可以看出,凤鲚在每年的4月开始向瓯江河口集群,5月在河口内开始产卵,6月是凤鲚的产卵高峰期,到了7月产卵明显减少,8月产卵即将结束。4、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瓯江口是凤鲚的主要栖息场所之一,掌握其早期资源在瓯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能够为凤鲚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凤鲚的鱼卵、仔稚鱼及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应用GAM模型研究影响其早期群体分布的环境因子。基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性能,对2020年5-7月的凤鲚鱼卵、仔稚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5-7月是瓯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表温、表盐是影响瓯江口凤鲚早期群体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表盐对于凤鲚的鱼卵分布具有极显着影响,适宜盐度在0-0.3‰;仔稚鱼对水温、水盐的适宜度宽于鱼卵,资源分布受表温影响较大,最适表温在23-25℃。2020年预测结果与实际调查相似,瓯江上游七都岛附近低盐水域是凤鲚鱼卵主要分布水域,凤鲚仔稚鱼在瓯江水域均有分布,仔稚鱼适宜分布区在灵昆岛近岸水域及入海口附近。
陈锦辉,王学昉,田思泉,吴建辉,戴黎斌,高春霞,童剑锋,赵静[8](2021)在《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监测现状分析》文中指出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是我国多种重要鱼类产卵、索饵、育肥的优良场所和洄游通道,对于该水域渔业资源进行有效监测是开展资源评估和养护的基础。以渔业资源监测的4种常见途径,即注册制度、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直接监测和报告制度为框架,对照总结了这一水域各种监测项目的发展水平和缺陷,特别针对依赖于渔业的调查和独立于渔业的调查,详细分析了渔业观察员项目、科考船、采样调查设计、渔业声学调查、标志放流、鱼卵仔稚鱼调查等环节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监测项目的发展完善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该水域后续建立科学合理的渔业资源监测体系积累基础参考资料。
胡丽娟,宋超,耿智,赵峰,蒋俊,刘若晖,庄平[9](2021)在《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主要繁殖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文中认为为掌握凤鲚(Coilia mystus)早期资源在长江口的时空分布特征,于2019年5—10月在长江口沿岸水域设置10个调查站点,对凤鲚的仔、稚鱼及其环境因子进行逐月采样,统计分析了凤鲚的体长、发育期及丰度等数据,研究了凤鲚在长江口的主要繁殖时间及早期个体分布情况,并利用GAM模型分析了丰度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5—10月是长江口凤鲚的主要繁殖期,其中5—8月为繁殖盛期。长江口北支的东旺沙-北八滧-启隆乡沿岸水域为凤鲚仔稚鱼主要分布水域,为长江口凤鲚的重要育幼场。GAM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分布主要受盐度、温度和溶解氧的影响, 3个环境因子均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显着(P<0.05), GAM最优模型偏差解释率为65.50%。凤鲚仔稚鱼的最适盐度在5~12,温度在20~28℃时相对适宜,凤鲚仔稚鱼生长适宜的溶解氧为5.2~8.0 mg/L。
倪健夫,郭弘艺,唐文乔,刘东,张亚,沈林宏[10](2020)在《长江靖江段沿岸凤鲚丰度的时间格局及生物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长江南通段以上凤鲚(Coilia mystus)的资源动态,通过在靖江段沿岸连续10年(2008—2017年)的定置张网实地监测,初步分析了该江段凤鲚丰度的时间格局;采用逐年拟合群体体长-体质量关系,绘制体长和体质量频率曲线图,分析了凤鲚生物学参数的时间变化。结果显示,在10年343次采样中,采集到凤鲚样本130次,出现率为37.9%。凤鲚在靖江段渔获物中的数量与重量占比分别仅为0.72%、0.44%,且丰度和出现率在年间均呈递减趋势。在繁殖季节共采集到721尾,占全部个体数的87.5%;在非繁殖季节采集到103尾,占全部个体数的12.5%,表明在非繁殖季节仍有少部分凤鲚个体滞留在淡水。互相关分析显示,靖江沿岸凤鲚丰度与当年长江口凤鲚繁殖期的捕捞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r=0.819,P<0.05),表明长江口繁殖群体中有部分个体可继续上溯到靖江以上的上游江段。生物学研究显示,凤鲚群体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05.6±1.8) mm和(5.07±0.28) g,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2.958×10-6L3.020(R2=0.964 7)。与同期长江口的风鲚群体相比,靖江段群体的体长和生长参数b均很接近,但体质量和丰满度略小。
二、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杭州湾北部海域凤鲚个体繁殖力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样品采集和测定 |
1.2 数据计算及处理 |
2 结果 |
2.1 体长和体质量 |
2.2 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的关系 |
2.3 凤鲚个体绝对繁殖力与体质量、纯体质量的关系 |
2.4 凤鲚的个体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的关系 |
3 讨论 |
3.1 杭州湾北部凤鲚的生长特性 |
3.2 杭州湾北部凤鲚的体长和体质量 |
3.3 杭州湾北部凤鲚的繁殖力大小及其与体长、体质量的关系 |
3.4 杭州湾北部凤鲚的卵径 |
(3)长江口凤鲚繁殖力和产卵分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凤鲚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1.2.1 基础繁殖生物学 |
1.2.2 产卵类型与繁殖力 |
1.2.3 产卵分数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长江口凤鲚的基础繁殖生物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处理与数据收集 |
2.3 结果 |
2.3.1 雌雄性比 |
2.3.2 肥满度 |
2.3.3 卵巢指数 |
2.4 讨论 |
第3章 长江口凤鲚个体繁殖力和产卵分数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样品采集 |
3.2.2 样品处理与数据收集 |
3.3 结果 |
3.3.1 个体繁殖力和卵径 |
3.3.2 繁殖力与生物学参数关系 |
3.3.3 产卵分数 |
3.4 讨论 |
3.4.1 个体繁殖力和卵径 |
3.4.2 产卵分数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早期资源相关研究 |
1.1.1 早期资源调查及分类鉴定 |
1.1.2 早期发育阶段划分 |
1.1.3 长江口主要仔稚鱼组成 |
1.2 凤鲚仔稚鱼的研究现状 |
1.2.1 繁殖育幼场研究 |
1.2.2 时空分布研究 |
1.2.3 环境影响研究 |
1.3 仔稚鱼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1 非生物影响因素 |
1.3.2 生物影响因素 |
1.3.3 环境影响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区域与采样方法 |
2.1.2 种类鉴定与测量 |
2.1.3 脂肪酸含量测定 |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形态变化特征 |
2.2.2 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脂肪酸变化 |
2.2.3 特征脂肪酸对凤鲚仔稚鱼食性的指示作用 |
2.3 讨论 |
2.3.1 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变化特征 |
2.3.2 凤鲚仔稚鱼脂肪酸组成变化情况 |
2.3.3 基于脂肪酸标记法对凤鲚仔稚鱼食性的推测 |
第三章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调查区域与采样方法 |
3.1.2 丰度计算 |
3.1.3 GAM模型的构建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月份凤鲚仔稚鱼不同发育期的分布 |
3.2.2 不同月份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空间分布 |
3.2.3 潮汐作用下北支水域凤鲚仔稚鱼分布特征 |
3.2.4 环境因子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
3.3.2 长江口北支水域凤鲚仔稚鱼的分布特征 |
3.3.3 潮汐作用下凤鲚仔稚鱼的分布差异 |
3.3.4 凤鲚仔稚鱼丰度与环境的相关性 |
3.3.5 长江口凤鲚的重点保护水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鱼类同工酶研究 |
1.1.1 同工酶分析方法 |
1.1.2 鱼类同工酶研究进展 |
1.1.3 鱼类LDH研究 |
1.2 鱼类染色体研究 |
1.2.1 染色体核型分析 |
1.2.2 鱼类染色体研究进展 |
1.3 鱼类性别决定研究进展 |
1.3.1 鱼类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 |
1.3.2 鱼类性别特异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
1.4 我国鲚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4.1 我国鲚属鱼类分类及地理分布 |
1.4.2 鲚属鱼类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1.4.2.1 基础生物学研究现状 |
1.4.2.2 细胞遗传学研究现状 |
1.4.2.3 生化遗传学研究现状 |
1.4.2.4 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刀鲚和凤鲚LDH同工酶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实验用鱼 |
2.1.1.2 实验试剂 |
2.1.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2 方法 |
2.1.2.1 实验样品保存方法 |
2.1.2.2 组织酶液的制备 |
2.1.2.3 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PAGE) |
2.1.2.4 染色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1.3.1 酶谱分析 |
2.2 结果分析 |
2.2.1 刀鲚不同组织LDH分析结果 |
2.2.2 凤鲚不同组织LDH分析结果 |
2.2.3 不同群体刀鲚LDH比较分析 |
2.2.3.1 眼睛LDH比较分析 |
2.2.3.2 肌肉LDH比较分析 |
2.2.3.3 肝脏LDH比较分析 |
2.2.3.4 心脏LDH比较分析 |
2.2.3.5 肾脏LDH比较分析 |
2.2.3.6 鳃LDH比较分析 |
2.3 讨论 |
2.3.1 同工酶表达的组织特异性 |
2.3.2 刀鲚LDH在不同群体的表达 |
2.3.3 刀鲚与凤鲚LDH比较分析 |
2.3.4 刀鲚生化遗传标记的选择 |
2.3.5 关于LDH实验的改进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长江口鲚属鱼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1.1 实验用鱼 |
3.1.1.2 实验试剂 |
3.1.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
3.1.2 方法 |
3.1.2.1 样品的获取 |
3.1.2.2 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
3.1.2.3 核型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刀鲚、凤鲚染色体数目 |
3.2.2 刀鲚、凤鲚的染色体核型 |
3.3 讨论 |
3.3.1 染色体标本制备方法的改进 |
3.3.2 刀鲚、凤鲚染色体核型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刀鲚与凤鲚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与主要方法 |
4.1.1.1 实验材料 |
4.1.1.2 性别相关SNP的挖掘 |
4.1.2 样品采集及DNA提取 |
4.1.3 样品检测 |
4.1.4 文库构建 |
4.1.5 文库质控 |
4.1.6 上机测序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4.2.2 刀鲚、凤鲚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2.3 数据比对结果 |
4.2.4 性别特异SNP标记的筛选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长江下游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刀鲚(Coilia nasus)产卵场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长江下游江苏段鱼类资源概况 |
1.2 鱼类早期资源研究概况 |
1.2.1 鱼类早期资源采集与鉴定方法 |
1.2.2 鱼类早期资源在渔业领域中的应用 |
1.3 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
1.3.1 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格局 |
1.3.2 鱼类早期资源变动与水环境因子 |
1.3.3 鱼类早期资源变动与生境特征 |
1.4 长江下游刀鲚资源现状 |
1.4.1 刀鲚成鱼资源现状 |
1.4.2 刀鲚早期资源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仔稚鱼时空动态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
2.1.2 调查方法和样品的保存与鉴定 |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仔稚鱼组成 |
2.2.2 苏通江段仔稚鱼的时空变动规律 |
2.2.3 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群聚特征 |
2.3 讨论 |
2.3.1 河口段鱼类资源现状 |
2.3.2 苏通江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
2.3.3 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的分布特征 |
第三章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仔稚鱼发生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
3.1.2 调查方法和样品的保存与鉴定 |
3.1.3 环境因子数据收集与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长江苏通江段仔稚鱼丰度与环境因子变动关系 |
3.2.2 长青沙和民主沙仔稚鱼分布与相关生境联系 |
3.3 讨论 |
3.3.1 仔稚鱼分布差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3.3.2 仔稚鱼时空分布与生境特征的关系 |
第四章 长江下游苏通江段刀鲚(Coilia nasus)产卵场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4.1.2 调查方法和样品的保存及鉴定 |
4.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1.4 刀鲚产卵场位置绘制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刀鲚受精卵的数量与鉴定 |
4.2.2 刀鲚受精卵时空分布特征 |
4.2.3 长江苏通江段刀鲚潜在产卵场推测 |
4.2.4 刀鲚受精卵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4.3 讨论 |
4.3.1 刀鲚受精卵的时空分布特征 |
4.3.2 长江苏通江段刀鲚潜在产卵场分布 |
4.3.3 刀鲚产卵与环境因子关系 |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7)瓯江口凤鲚渔业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凤鲚研究概况 |
1.2.1 鲚属鱼类 |
1.2.2 地理分布 |
1.2.3 资源状况 |
1.2.4 生活史 |
1.2.5 摄食食性 |
1.2.6 环境因素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瓯江口凤鲚洄游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年龄结构 |
2.2.2 体长、体重 |
2.2.3 繁殖力 |
2.3 讨论 |
2.3.1 年龄结构 |
2.3.2 体长、体重 |
2.3.3 繁殖力大小及与其体长、体重的关系 |
第三章 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瓯江口凤鲚的摄食习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样品采集 |
3.1.2 稳定同位素分析 |
3.1.3 营养级 |
3.1.4 饵料贡献比 |
3.1.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凤鲚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
3.2.2 凤鲚饵料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
3.2.3 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体长的关系 |
3.2.4 凤鲚的营养级 |
3.2.5 饵料生物的贡献率 |
3.3 讨论 |
第四章 瓯江口凤鲚资源状况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4.1.2 数据计算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繁殖群体的时空分布 |
4.2.2 鱼卵仔稚鱼的时空分布 |
4.3 讨论 |
第五章 应用GAM模型分析凤鲚产卵场的影响因素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数据来源 |
5.1.2 GAM模型构建 |
5.1.3 因子筛选与模型拟合 |
5.1.4 模型验证 |
5.1.5 适宜性预测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5.2.2 环境因子的影响 |
5.2.3 模型预测结果 |
5.3 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监测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注册制度 |
2 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 |
3 直接监测 |
3.1 观察员 |
3.2 研究人员依赖于渔业的调查 |
3.3 研究人员独立于渔业的调查 |
3.3.1 科考船 |
3.3.2 采样设计 |
3.3.3 渔业声学调查 |
3.3.4 标志放流-重捕研究 |
3.3.5 仔稚鱼调查 |
4 报告制度 |
5 总结与展望 |
(9)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主要繁殖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区域与采样方法 |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
1.2.1 种类鉴定与测量 |
1.2.2 丰度计算 |
1.2.3 GAM模型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月份凤鲚体长分布频率及发育分期 |
2.2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时空分布特征 |
2.3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2.3.1 最优模型的筛选 |
2.3.2 环境因子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丰度变化及主要繁殖期 |
3.2 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
3.3 环境因子对凤鲚仔稚鱼丰度的影响 |
(10)长江靖江段沿岸凤鲚丰度的时间格局及生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采样地点及采样方法 |
1.2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PUE和出现率的时间尺度变化 |
2.2 生物学特征 |
2.2.1 体长、体质量组成时间异质性 |
2.2.2 丰满度的时间差异性 |
2.2.3 体长-体质量关系 |
2.3 丰度与长江口繁殖群体的关系 |
3 讨论 |
四、长江口凤鲚资源变动及最大持续产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杭州湾北部海域凤鲚个体繁殖力初步研究[J]. 洪波,周轩,王淼. 水产科技情报, 2021(06)
- [2]性腺发育不同阶段野生瓯江凤鲚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J]. 胡园,周朝生,朱洁,柯爱英,郑伊诺,吴越,胡忠键,刘志坚,郭安托. 水生生物学报, 2021(04)
- [3]长江口凤鲚繁殖力和产卵分数研究[D]. 黄承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4]长江口凤鲚仔稚鱼的发育特征和时空分布[D]. 胡丽娟.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5]长江口鲚属鱼类种质特征及性别决定机制研究[D]. 蒋俊.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6]长江下游苏通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刀鲚(Coilia nasus)产卵场初探[D]. 薛向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7]瓯江口凤鲚渔业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状况分析[D]. 芮银.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8]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渔业资源监测现状分析[J]. 陈锦辉,王学昉,田思泉,吴建辉,戴黎斌,高春霞,童剑锋,赵静.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01)
- [9]长江口凤鲚仔稚鱼主要繁殖季节的时空分布特征[J]. 胡丽娟,宋超,耿智,赵峰,蒋俊,刘若晖,庄平. 中国水产科学, 2021(09)
- [10]长江靖江段沿岸凤鲚丰度的时间格局及生物学研究[J]. 倪健夫,郭弘艺,唐文乔,刘东,张亚,沈林宏. 海洋渔业,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