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兴王府的建造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

南汉兴王府的建造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

一、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论文文献综述)

林广臻,陆琦,林广思[1](2021)在《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文中指出岭南宫苑园林是岭南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概念的形成,对于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的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学术界对于岭南宫苑园林研究还并不多,对于如何继续推动岭南宫苑园林的研究,仍处于开放讨论中。通过对建国后至1990年代中期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文献梳理,厘清了岭南宫苑园林研究的早期历程。对这个研究历程中的基本问题和主要结论进行回溯,从而明确岭南宫苑园林这个学术概念的生成。这对于继续完善岭南园林史的研究,推进岭南古典园林理论体系建构,有着重要作用。

刘琳婕[2](2020)在《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文中认为文化景观作为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是指特定的文化群体为改变生存环境与自然互动创造出的成果,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作用影响下持续进化的人与自然的共同的作品,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审美价值。广州近几十年因城市化经济发展规模效应的影响,城市人口日渐增加,带来对城市绿道公共空间的需求量的增长和品质要求。另一方面,广州建成绿道景观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有着较多承载着宝贵历史印记的文化景观,因建成环境的无序扩张而被蚕食变得孤岛化,乡村地区的文化景观则因人口减少而日渐凋零的现象益增。绿道作为可以连接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景观的桥梁,拥有与各类文化景观整合呈现以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提升景观审美体验品质以及应对多种城市化问题的潜能和前景。本文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进行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梳理,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理论研究方法构建研究框架,从推进城市整体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提升景观审美体验三个角度切入,将广州绿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与文化景观空间环境的保护活化相结合,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和对策。论文首先通过对广州文化景观的类型、发展现状和建成绿道所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梳理,概括出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关系中的主要问题:生态绿道沿线文化景观生态优势待彰显,郊野绿道可加强与主要产业发展的关联,都市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然后提出从生态、经济和审美三个角度搭建研究框架,探索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整合呈现的具体策略,以统筹回应当前的多种现实问题。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通过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结合时代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促进绿道沿线景观要素风貌的多元共融,回应当前广州绿道建设中城乡绿道生态职能区分不明确、绿地和文化景观“破碎化”、景观风貌杂乱等现状问题。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入经济学中城市化研究成果,提出从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选线、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和适应技术发展所带动的需求变化三个方面,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并提出在广州绿道系统文化景观呈现过程中,结合区域发展目标改善城市环境,响应城市双修和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进公众参与和社区建设,以增进建设共识提升绿道系统环境的正面效益;在完善建设过程中,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引入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和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以优化绿道建设运行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提升景观审美体验方面,先对审美客体即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概括提炼,然后结合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分别从生理层次、心理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切入,对绿道系统的可达性、绿道景观多样性和文化性进行优化路径探析;最后从改善审美活动的条件方面,提出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凸显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和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提升景观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对话交融的可能性。

熊梦林[3](2019)在《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化体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发展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代,历史文化对于彰显城市特色文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发展城市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在城市建设中易遭到破坏,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本论文从遗产保护整体性的视角,以广州明清城墙及城墙内部附近的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遗产游步道构建的方法,以广州城墙遗迹为纽带,以揭示广州城墙文化内涵、构建其公众对于广州城墙的认知为主要目的,同时联结城墙附近的遗产资源,形成城墙遗产游步道,从而形成对城墙、文物古迹的整体的保护和利用,达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目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论文的背景和理论研究。第一章基于广州城墙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概念,提出以构建遗产游步道的方式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第二章回顾了遗产游步道概念的起源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实践,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规划设计方法,为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提供指导思路。第三章属于对广州城墙相关遗产资源的认知。本章节梳理了广州城墙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了城墙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初步提出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结构;同时对城墙现状及城墙附近遗产资源、公共空间分布展开了描述,并从城墙现状环境特点论证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可行性,提出了城墙遗产游步道规划的思路。第四章对城墙范围内及附近的文化遗产展开评价,作为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依据。结合遗产游步道的特征及构建的目的搭建了遗产评价体系,建立了量化的评价标准体系。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内容奠定了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结构和遗产构成要素。第五章是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具体规划设计研究,重点提出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设计策略、规划设计内容、配套游憩服务设施的规划以及实施管理策略。

冯楠[4](2019)在《基于建筑审美适应性的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州是我国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其建城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214年。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增长极,广州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是我国极具南中国特色城市的代表。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整个城市却面临着风貌失调、特色缺失的现象。广州城市中轴线作为广州城市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迁过程记录并传递着不同历史时期,广州城市发展的政治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和文化信息。基于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研究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是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双修、贯彻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建筑美学的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借鉴城乡规划学、人类学、地理学、人口学等学科研究成果,从气候、地理、环境等角度分析广州城市轴线的自然适应性;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讨论广州城市中轴线的社会适应性;从设计哲理、价值取向、审美理想等方面探究广州城市中轴线的人文适应性;通过广州城市中轴线在自然、社会、人文三方面展示出的丰富内涵,探索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变迁机制。本文运用文化学和建筑美学相结合的,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法。针对不同内容,合理采用田野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统计法、文献法、层次分析法、信息研究法等科学方法。运用文献法和定性分析法、信息研究法,从山水形胜、礼制需求、重商尚文三个方面分析广州城市古代中轴线变迁的审美适应性;运用统计法、层次分析法,从连通内外、除尘革新、中西共融三个方面分析广州城市近代中轴线变迁的审美适应性;运用田野调查法、信息研究法、统计法,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承古拓今三个方面分析广州城市现代中轴线变迁的审美适应性。本文通过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分析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变迁特点,对比巴黎、巴西利亚、雅典、北京、平遥、开封等城市中轴线情况,总结归纳出自然适应性是城市和城市中轴线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社会适应性是城市和城市中轴线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人文适应性是城市和城市中轴线发展的目标和最终追求。从建筑审美适应性理论出发的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研究,有别于一般城市史研究和城市风貌研究,更关注城市中轴线不断变化的特点,对进一步挖掘审美适应性与城市轴线的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探究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以广州城市中轴线为核心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供素材。

林广臻[5](2018)在《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岭南州府园林的概念,最早由岭南园林的理论家刘管平先生在研究岭南园林历史发展后总结提出,其对于惠州西湖的田野调查和理论总结是岭南州府园林研究的肇始。岭南州府园林的理论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岭南园林研究的内容,扩展岭南园林研究的框架。本研究从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的历史形成和园林特色两个维度展开,对岭南州府园林的形成背景、历史演进、生态建构、公共特性、历史影响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结论。本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基础、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探讨了岭南州府园林形成的时代背景,唐宋时期岭南区域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迁跃发展、岭南地区主要州府城市的建设发展、文化发展与融合、岭外同类型风景园林的建设,都共同构成了唐宋岭南州府园林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章回顾了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典型实例的历史演化过程,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的演化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并提炼了风景营造的四个行为模式,建立了岭南州府园林历史研究的基本框架。第四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整体平衡的生态格局建构,以及这个生态格局对州府城市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农业生产中起到的基础性影响。第五章论述了岭南州府园林的公共特性,对公共与公共性本身的认识进行了基本的区分。从岭南州府园林管治和使用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在古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第六章分析了岭南州府园林旷墺交替的风景空间关系,归纳了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范式,指出了岭南州府园林善于从景致变化中提炼四季游览的主题,以及从风景建筑、风景植物、风景品题三个角度探讨了其营造基本内容。第七章揭示了唐宋时期大规模的州府园林营造实践,是中国古典园林从风景到园林转化历史进程的关键环节。岭南州府园林是古代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其对于当今的城市发展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其公共性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发韧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园林营造,进而指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公家园林”的存在。通过史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多维度的展开研究,本论文回答了有关唐宋时期岭南州府园林营造的基本问题,阐释了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许多复杂现象,认为岭南州府园林作为岭南园林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和研究对象而存在,在古代岭南城市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着社会现实的变迁不断发展。

童匀曦[6](2018)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岭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三大流派之一,与北方皇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相鼎立。岭南园林营造起始于西汉,经过漫长的发展,类型不断丰富,在宫署园林、寺庙园林、风景名胜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富有地方风格特色的岭南庭园及行商园林等形式。民国时期,受当时社会动荡、文化冲击等多重影响,又出现了岭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具有现代大学雏形的南亚热带园林式校园,以及华侨私园中更多的中西合璧样式。1918年,广州还建设了早期国内着名的公园并影响全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传统岭南园林营造转型发展,更多关注现代城市公园建设、城市绿化与风景名胜保护。岭南园林的学术研究起源于1950年代,由夏昌世教授和莫伯治教授率先开展。“岭南园林”一词是1962年11月17日在广东园林学会成立大会上林西同志首次提出,之后被广泛使用。从1956年首篇研究文章发表至今,岭南园林学术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不仅使岭南传统园林的面貌呈现得更加清晰,也使现代岭南园林营造通过技术总结、理论提升变得更加精彩。但是,系统梳理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的研究文章却一直未见报道。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概述了有关岭南地区园林营造活动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阐述了岭南地域、岭南文化、岭南建筑和岭南园林等基本研究,并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类和统计分析,研究岭南园林学术成果的构成情况、各研究领域的成果数量指标及其随年代变化趋势,探究各个时期岭南园林学术研究热点和有重大影响的文献论着,分析岭南园林研究的国际化概况,进而归纳岭南园林学术发展重点与趋势。第三章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重点文献,论述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岭南园林发展脉络。第四章结合文献研究成果,从庭园布局手法、建筑装饰技艺、山水实景构筑要点、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等方面概述了岭南园林艺术风格,归纳了有关岭南园林艺术风格的认知要点。第五章为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就“岭南园林遗产核心价值”与“岭南园林营造传统的传承创新”问题展开了一些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4个方面:(1)梳理了岭南园林的基本概念,包括其适用的地域范围和学术定义。(2)论述了岭南园林学术研究发展的阶段性,分别是1956-1976年起步发展期,1977-1996年缓慢发展期,1997-2017年快速发展期,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各时期学术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主要关注领域有不同的侧重点。(3)基于学术文献的研读对岭南园林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提炼和归纳。(4)明确了岭南园林具备“畅朗轻盈、兼容实用、精巧艳丽”的艺术风格特征。本文研究内容对于全面了解岭南园林的学术发展动态,清晰认识岭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艺术风格,填补岭南园林学术研究若干领域的空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徐攀[7](2016)在《南汉政权与对外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王朝,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期间五十余年的时间之中,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中原以外的地区也相继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分别为前蜀、楚、后蜀、吴越、闽、荆南、吴、南唐和北汉,南汉、史称“十国”。这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纵观“五代十国”这一在中国历史上颇为关注的“乱世”,历来被冠以“分裂时代”“黑暗时代”等等代名词。尽管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呈现出动荡不安的现象,但也由此催生出了一些新制度的萌芽,而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封建社会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南汉是继南越国之后在岭南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政权。唐末五代时期,刘谦、刘隐、刘陟(刘岩)父子三人在乱世中积蓄实力,逐渐崭露头角,建立了地方政权,其中刘陟(刘岩)与后梁贞明三年(917),在番禺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宋开宝四年(971),南汉为宋所灭。南汉国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关于南汉的研究,由于立国时间短,相关资料记载少之又少,且显得十分凌乱和分散,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未引起史家的足够重视。毋庸置疑,南汉国存在于唐宋之际的五代十国时期,是五代十国历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自20世纪初内藤湖南提出“唐宋变革”之说后,史学家将关注视角投向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研究,并取得了一批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上看,五代十国史的研究仍然不容乐观。首先是与其它断代史相比,五代十国史的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仅科研队伍而言,就远不如相邻的唐宋史,且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大的再研空间。而对南汉史各方面的研究,比之同时期其他割据政权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的数量上,而且也表现在研究深度上。显然,这与南汉国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南汉史是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瞄准南汉史研究的薄弱点,以南汉的对外关系和刘谦家族的族属等方面展开研究,尝试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刘谦族属的多种可能性和外交政策。并且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随之,而南汉国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外关系的研究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刘卫[8](2015)在《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主要研究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广州古城位于珠江水系的西、北、东三江汇合处,历史上水网密布,水道纵横,城市的发展变化一直与城市水系的演变息息相关。城市水系环境在城市选址、城市起源起到重要作用,从秦任嚣城、南越国都城至三国步骘城、隋唐广州城,再经五代宋元时期直至明清广州城,水系对广州城址的抉择以及空间布局、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军事防御等均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对考古成果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从秦朝到清末广州古代城市水系对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作用过程。并从城市的交通、经济发展、生产生活、城市防灾、改造城市环境、军事防御等方面阐述了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的几大功用:广州的珠江、河渠、池沼湖泊和地下水系,共同构成了广州相对完善的水系系统,满足了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及防洪、排涝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也为广州城提供了良好的景观生态环境。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国内外城市历史地理、历史水系和广州城市历史研究现状和研究动态进行评述,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点明论文的探新与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秦汉到明清广州古城水系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城市格局、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城市水利和城市军事防御的关系。第三部分:为第六章。在前述章节论述的基础上将广州古城水系与西安、南京古城作了比较,并对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进行理论总结,阐明了研究广州古代城市水系演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谢少亮[9](2015)在《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岭为南岳之臂,由大庾岭来,尽于南海,而融结于羊城”。羊城广州,这一拥有着独特“山川河海”地理格局的古老城市,在《羊城古钞》中,古人这样描述着:“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当中,广州古城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便利的水运交通,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通商口岸,独据着五岭以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与经济核心地带。在上千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中,营建者们以广州独特的自然环境为根基,用非凡的城市营建技艺将广州的古城空间格局逐渐发展成熟。直至明清时期,广州古城的营建已成为我国古代城市中独具特色的艺术杰作。然而,在一轮又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中,我们已然忽视了对广州城市空间传统性的深入了解,逐渐丢失了能让我们在世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城市特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近现代的社会动荡、经济的快速发展、政策的引导以及体制上的不健全等等。但溯其本源,城市特色的淡化是由于传统古城营建思想的断裂。“古城空间格局”这一城市之“魂”,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明清时期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最能体现广州这一古老城市特征的宝贵遗产。古城特色的保护是一项整体的系统工程,不应只局限于建筑单体、城市轴线以及街区层面的“局部”保护,而应对体现古城特色的“空间格局”进行有效的“整体”保护与相应的更新。而对于空间特色已模糊的古城区域,更应努力发掘其空间格局的特色,并以整体性的视角,进行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工作。论文运用文献资料查阅、地图解读、横向对比等方法对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历史发展及其保护问题进行研究,以“明清时期”广州古城为基点,总结其空间格局的特点、营建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回顾民国与建国时期引入“西方规划与建筑”的城市建设,并归纳其发展特点;借鉴国内外城市历史保护和古城更新领域的经验,在深入了解广州古城发展历史与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的方法与思路。通过结合具体工程实践案例提出: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发展应立足于古城空间格局基础上的整体性保护。

张亚红[10](2014)在《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文中指出历史城市地理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现当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在收集和整理国内主要历史、地理论着及相关期刊的基础上,对1979年以来我国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评述,分别从历史时期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城市区域空间组织与内部结构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新领域与新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等方面总结了该区域城市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二、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论文提纲范文)

1 岭南宫苑园林的概念认知
2 关于南越国宫苑园林的研究历程
    2.1 南越国宫苑和王陵遗址的发现
    2.2 岭南古典园林发展起点的回溯
3 关于南汉国宫苑园林的研究历程
    3.1 南汉国宫苑园林营造的研究历程
    3.2 药洲遗址园林史价值的认识演化
4 其它岭南宫苑园林的研究
    4.1 南宋和南明的流亡政权
    4.2 明靖江王府的园林营造
结语

(2)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绿道研究概况
        1.2.2 文化景观研究概况
        1.2.3 现有研究述评
        1.2.4 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对策与思路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
        1.3.2 核心概念内涵讨论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图
第二章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分析
    2.1 广州当前建成绿道的主要问题
        2.1.1 生态型绿道:生态优势待维护和彰显
        2.1.2 郊野型绿道:功能类型差异化待提升
        2.1.3 都市型绿道:需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
    2.2 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主要类型
        2.1.1 纵横古今的广州遗址景观
        2.1.2 生机盎然的广州场所景观
        2.1.3 依山靠水的广州聚落景观
    2.3 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现状问题
        2.3.1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型绿道文化景观周边生态资源待重视
        2.3.2 社会经济关联:郊野型绿道与沿线生态产业关联性待加强
        2.3.3 景观审美体验:都市型绿道对文化景观历史环境维护较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3.1 回归绿道概念的生态保护内涵
        3.1.1 凸显绿道系统的生态特征
        3.1.2 维护文化景观的生态环境
        3.1.3 理清城乡绿道的生态职能
    3.2 结合城市发展推进生态系统的协调
        3.2.1 推进景观生态廊道的构建
        3.2.2 彰显文化景观之间的关联
        3.2.3 延展各类景观资源的功能
    3.3 促进沿线景观风貌要素的和谐共融
        3.3.1 绿道游径规划与文化景观格局相应
        3.3.2 绿道景观形式与文化景观风貌相衬
        3.3.3 绿道景观功能与文化景观资源相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4.1 助力城乡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4.1.1 结合产业发展进行绿道游径规划
        4.1.2 适应技术发展调整绿道设施供应
        4.1.3 依据景观资源优势发展绿色经济
    4.2 增进建设共识以提升绿道系统正面效应
        4.2.1 宏观:结合区域发展,促进绿道对生态产业的带动
        4.2.2 中观:结合城市双修,改善文化景观空间环境品质
        4.2.3 微观:结合社区建设,推进公众参与绿道景观优化
    4.3 调整绿道建设运行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3.1 加强政府对优化绿道系统的政策支持
        4.3.2 尊重专家对完善公共环境的价值引导
        4.3.3 增加市场的参与合作以提升有续运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升景观审美体验的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呈现策略
    5.1 彰显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审美文化特征
        5.1.1 延续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地域技术特征
        5.1.2 展现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社会时代精神
        5.1.3 传承广州绿道系统中文化景观的人文艺术品格
    5.2 依据主体审美结构层次完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
        5.2.1 依据主体审美生理层次提升绿道系统的可达性
        5.2.2 依据主体审美心理层次提升绿道景观的多样性
        5.2.3 依据主体审美社会文化层次提升景观的文化性
    5.3 改善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中审美活动发生的条件
        5.3.1 提升广州绿道系统的关键节点的景观品质
        5.3.2 凸显广州绿道系统中主要游径的主题序列
        5.3.3 完善广州绿道系统与文化景观的网络关联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
        1.1.3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诉求
    1.2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概念的提出
        1.2.1 城墙的内涵和意义
        1.2.2 广州城墙保护的现状
        1.2.3 建立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概念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国际相关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2.1.1 绿道
        2.1.2 遗产廊道
        2.1.3 文化线路
        2.1.4 遗产游步道
        2.1.5 历史文化散步道
    2.2 国际相关案例研究
        2.2.1 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
        2.2.2 东京历史文化散步道
        2.2.3 香港文物径
        2.2.4 国际案例经验小结
    2.3 国内理论实践研究
        2.3.1 遗产游步道概念内涵解读
        2.3.2 遗产游步道规划应用探索
    2.4 小结
第三章 广州明清城墙游步道遗产资源认知
    3.1 广州城墙的历史演变
        3.1.1 秦汉时期——番禺二山,选址建城
        3.1.2 隋唐时期——三江汇流,城池扩张
        3.1.3 宋元时期——增修城池,三城并立
        3.1.4 明清时期——内城外廓,城址南拓
        3.1.5 民国时期——拆除城墙,突破阻碍
        3.1.6 建国至今——城墙消弭,道路扩建
    3.2 广州城墙的文化内涵
        3.2.1 城墙与城市空间格局
        3.2.2 城墙与城市历史文化
    3.3 广州城墙的遗产资源构成及现状认知
        3.3.1 城墙防卫体系
        3.3.2 历史文化遗产
    3.4 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建设条件
    3.5 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遗产资源评价与判别
    4.1 遗产资源评价的对象和评价原则
    4.2 遗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过程
        4.2.2 层次分析法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
    4.3 相关评价经验借鉴
    4.4 遗产评价因子的选取
        4.4.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4.4.2 评价因子选取的依据
    4.5 评价体系的搭建
        4.5.1 评价因子的确定
        4.5.2 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
    4.6 遗产资源综合判别
        4.6.1 遗产评价标准的确立
        4.6.2 遗产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构建
    5.1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原则
    5.2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目标
    5.3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规划设计策略
        5.3.1 遗产游步道的连续性
        5.3.2 遗产游步道分段指引
        5.3.3 遗产游步道重点节点设计
    5.4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主要规划设计内容
        5.4.1 城墙遗迹的暗示与隐喻
        5.4.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
        5.4.3 城市历史文脉的解读与传播
    5.5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配套游憩服务设施
    5.6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保护实施对策探讨
        5.6.1 加强管理监督
        5.6.2 协调各方利益
        5.6.3 深化公众参与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的内容
    6.2 展望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遗产评价因子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附件

(4)基于建筑审美适应性的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2.2 广州城市史研究
        1.2.3 广州城市中轴线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学理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审美适应性的逻辑内涵
    2.1 建筑审美适应性研究概述
        2.1.1 适应性的内涵
        2.1.2 建筑适应性的内涵
        2.1.3 建筑审美适应性的内涵
    2.2 建筑审美的自然适应性
        2.2.1 气候条件
        2.2.2 地理环境
        2.2.3 建筑材料
    2.3 建筑审美的社会适应性
        2.3.1 政治
        2.3.2 经济
        2.3.3 军事
    2.4 建筑审美的人文适应性
        2.4.1 设计哲理
        2.4.2 价值取向
        2.4.3 审美理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城市古代中轴线的形成
    3.1 山水形胜的自然适应性
        3.1.1 龙脉绵长
        3.1.2 河网密布
        3.1.3 轴线天成
    3.2 封建礼制的社会适应性
        3.2.1 中轴线变化
        3.2.2 中轴线发展
        3.2.3 中轴线形成
    3.3 重商尚文的人文适应性
        3.3.1 古代中轴线两侧空间构成分析
        3.3.2 古代中轴线与商业发展
        3.3.3 古代中轴线与书院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城市近代中轴线的成形
    4.1 连通内外的自然适应性
        4.1.1 珠江河道的变化与海珠桥的建设
        4.1.2 城市空间的扩大与城墙的拆除
        4.1.3 街巷肌理的梳理与新式马路的发展
    4.2 除陈革新的社会适应性
        4.2.1 中心西迁
        4.2.2 独立规划
        4.2.3 文化展示
    4.3 中西共融的人文适应性
        4.3.1 维新路的发展
        4.3.2 中央公园的开辟
        4.3.3 中山纪念堂的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城市现代中轴线的发展
    5.1 生态至上的自然适应性
        5.1.1 区域绿带
        5.1.2 都市绿核
        5.1.3 生态绿轴
    5.2 经济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5.2.1 土地市场的改革
        5.2.2 发展策略的调整
        5.2.3 建设投资的多元
    5.3 承古拓今的人文适应性
        5.3.1 以人为本
        5.3.2 地域特色
        5.3.3 合作共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选题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中国古典自然山水园林的理论研究
        1.2.2 关于唐宋岭南地区的相关研究
        1.2.3 岭南古典园林理论的相关研究
        1.2.4 关于岭南州府园林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界定
        1.3.1 研究的时间范畴
        1.3.2 研究的空间范畴
        1.3.3 研究的关键问题
        1.3.4 研究对象的定义
    1.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 园林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
        1.4.2 多学科下的综合视角
        1.4.3 研究的主要工具
        1.4.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时代转折背景下的缘起
    2.1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2.1.1 气候变化下的山水发育
        2.1.2 历史沿革演化
    2.2 岭南地区的跃迁发展
        2.2.1 区域发展的变革时期
        2.2.2 交通线路的结构组织
        2.2.3 贬官谪宦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上的发展与融合
        2.3.1 山水艺文创作与桃源想象
        2.3.2 儒释道文化思想的传播
        2.3.3 文化融合与风水的图示表达
    2.4 主要州府城市建设略论
        2.4.1 广州府
        2.4.2 静江府(桂林)
        2.4.3 潮州
        2.4.4 雷州
        2.4.5 端州(肇庆)
        2.4.6 邕州(南宁)
        2.4.7 惠州
    2.5 岭外同类型风景建设的带动
        2.5.1 绍兴鉴湖
        2.5.2 颍州西湖
        2.5.3 杭州西湖
        2.5.4 福州西湖
        2.5.5 启示与借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历时演进的城市风景
    3.1 代表性风景园林实践
        3.1.1 惠州西湖:钱塘颖水更罗浮
        3.1.2 潮州西湖:潮阳山水东南奇
        3.1.3 桂林城湖:桂林山水甲天下
        3.1.4 端州星湖:一区仙境蓬莱岛
        3.1.5 雷州西湖:烟水苍茫情有无
        3.1.6 广州药洲:惟馀九曜巉岩石
        3.1.7 邕州南湖:鱼稻溪山若江南
        3.1.8 连州海阳湖:千峰立水皆自殊
    3.2 历时演化的风景园林
        3.2.1 历时性与共时性
        3.2.2 城湖共进的历史主线
        3.2.3 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
    3.3 风景营造的行为模式
        3.3.1 风景发现
        3.3.2 风景建设
        3.3.3 风景游乐
        3.3.4 风景传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体平衡的生态建构
    4.1 山水城林湖田的整体认识
        4.1.1 风水术影响的风景格局
        4.1.2 城市水利营建及其风景化
        4.1.3 古代山水城市的实践成果
    4.2 城市生态功能的补充
        4.2.1 调蓄
        4.2.2 涵养
        4.2.3 防灾
        4.2.4 物质交换
    4.3 服务生产的风景空间
        4.3.1 农业灌溉的用水来源
        4.3.2 湖泊的生产
        4.3.3 农业生产的风景化
        4.3.4 交通运输及风景游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经世致用的公家园林
    5.1 关于公共本身的认识
        5.1.1 公共园林和园林的公共性
        5.1.2 中国古代的“公共”与现代西方的公共
        5.1.3 基于历史唯物的事实判断
    5.2 州府当局管治的空间区域
        5.2.1 州府当局的管治责任
        5.2.2 官宦主导的风景“客厅”
        5.2.3 社会参与和财政投入
    5.3 服务州府官民的风景园林
        5.3.1 官民共享的游赏之地
        5.3.2 多元包容的文化空间
        5.3.3 园林活动反映世俗生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景营造的主要内容
    6.1 风景特色
        6.1.1 旷奥交替的风景嵌套
        6.1.2 汀岛桥亭的营造组织
        6.1.3 物相变化的景致捕捉
    6.2 基本营造内容
        6.2.1 风景建筑
        6.2.2 风景植物
        6.2.3 风景品题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后世园林营造的影响初探
    7.1 从风景到园林
        7.1.1 “以石代山”的中唐转折
        7.1.2 药洲:一个特例的再思考
        7.1.3 置石到叠山转化的再观察
        7.1.4 空间同构与尺度收敛
    7.2 功能叠加的大尺度城市风景
        7.2.1 以古为新:朴素实用的风景基础设施
        7.2.2 公家园林:有别于西方的“古典公共园林”
    7.3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岭南州府园林纪事表
附录二:唐宋岭南州府园林部分选文
附录三:唐律疏议相关部分摘录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 研究工作的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文献研究
    2.1 相关研究概念
        2.1.1 岭南地域
        2.1.2 岭南文化
        2.1.3 岭南建筑
        2.1.4 岭南园林
        2.1.4.1 岭南园林名词朔源
        2.1.4.2 岭南园林学术定义
    2.2 岭南园林研究文献采集
        2.2.1 检索平台与方法
        2.2.2 文献分类与计量
    2.3 岭南园林理论研究动态
        2.3.1 研究发展阶段
        2.3.2 重点关注领域
        2.3.2.1 国内研究现状
        2.3.2.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论着作者构成
3 岭南园林的发展脉络
    3.1 岭南古代园林发展轨迹
        3.1.1 秦汉时期
        3.1.2 唐宋时期
        3.1.3 元明清时期
    3.2 岭南近代园林营造概况
        3.2.1 中西合璧的私家园林
        3.2.2 书院园林向校园转型
        3.2.3 城市公园的初步兴起
    3.3 岭南现代园林发展成就
        3.3.1 城市公园建设
        3.3.1.1 依托风景名胜改建城市公园
        3.3.1.2 新建具有岭南特色现代公园
        3.3.2 城市绿化建设
        3.3.2.1 城市绿地系统
        3.3.2.2 立体空间绿化
        3.3.3 风景名胜保护
        3.3.3.1 结合文化遗产保护
        3.3.3.2 结合自然遗产保护
4 岭南园林的营造特色
    4.1 岭南文化与岭南园林
        4.1.1 岭南风情概述
        4.1.2 岭南文化与园林的相关性
    4.2 岭南传统造园艺术风格
        4.2.1 岭南传统庭园布局手法
        4.2.1.1 庭院类型
        4.2.1.2 庭园布局特点
        4.2.2 岭南园林建筑装饰技艺
        4.2.2.1 砖雕
        4.2.2.2 木雕
        4.2.2.3 灰塑
        4.2.2.4 陶塑
        4.2.2.5 套色艺术玻璃
        4.2.3 岭南山水石景构筑要点
        4.2.3.1 岭南园林石景
        4.2.3.2 岭南园林水景
        4.2.4 岭南传统园林植物配置
        4.2.4.1 应用特色
        4.2.4.2 画意构图
        4.2.4.3 诗情空间
    4.3 岭南园林艺术风格认知
        4.3.1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认识表述
        4.3.2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认同分析
        4.3.3 关于岭南园林风格的现代继承
5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相关问题讨论
        5.2.1 岭南园林遗产的核心价值认知
        5.2.2 岭南园林营造传统的传承创新
致谢
参考文献

(7)南汉政权与对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第二节 南汉研究动态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的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意义
    第四节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南汉政权建立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唐朝末年的乱象
    第二节 唐末岭南的社会状况
    第三节 五代十国割据政权的出现
第三章 刘谦家族在岭南的崛起
    第一节 刘谦的族属
    第二节 刘谦势力在岭南的坐大
    第三节 刘谦势力的崛起和南汉的建立
    第四节 南汉对岭南的开发
    第五节 南汉的疆域
    第六节 南汉的衰落及灭亡
第四章 南汉与中原王朝的关系
    第一节 南汉与后梁的关系
    第二节 南汉与后唐的关系
    第三节 南汉与后晋、后汉、后周南汉的关系
第五章 南汉与周邻割据政权的关系
    第一节 南汉与南唐的关系
    第二节 南汉与楚国的关系
    第三节 南汉与闽国、交趾的关系
    第四节 南汉与其他割据政权的关系
第六章 南汉对外关系政策及其影响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 研究综述
        1.2.1 关于城市史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古代城市水系研究
        1.2.3 广州城市历史的相关研究
        1.2.4 广州城市历史地理、城市形态与水系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行性分析
    1.4 本篇论文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设计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设计
        1.4.3 研究的依据和数据来源
        1.4.4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1.5 本篇论文研究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1.5.1 城市水系的概念
        1.5.2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研究的范围界定
        1.5.3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的研究对象:
第2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形态变迁
    2.1 广州城市起源阶段(秦汉时期)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1.1 广州古城起源的地理环境与水系条件
        2.1.2 广州古城水系的组成
        2.1.3 城市水系与广州城市选址
        2.1.4 南越国时期广州水陆状况
        2.1.5 南越国都城形态——古代水城
    2.2 城市发育阶段(隋唐——宋)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2.1 唐朝时期广州城市水系与空间形态
        2.2.2 南汉时期广州兴王府城市水系
        2.2.3 宋代广州古城水系变迁
        2.2.4 宋代广州水系与城市形态演变
    2.3 城市形态稳定阶段(明清时期),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3.1 明代广州城市水系发展
        2.3.2 明代城市水系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2.3.3 清代广州城市水系变迁
        2.3.4 清代:延续明城格局,拓展沿江湿地
    2.4 城市水系对城镇体系格局的影响
        2.4.1 秦汉——六朝时期,广州单中心放射形城镇格局
        2.4.2 隋唐时期广州巨港崛起,促进内外港成为城市副中心
        2.4.3 水系与宋代广州卫星镇的兴起
        2.4.4 明清时期珠江口水系变迁带动广佛陈龙四大镇兴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交通和城市经济发展
    3.1 水系区位条件使广州成为东方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3.1.1 广州古代城市的交通水文条件
        3.1.2 “非水不至”的广州水陆交通特点
        3.1.3 历史时期广州与内地的水路交通变迁
        3.1.4 区域水系环境变迁对广州城市交通的影响
    3.2 城市水系与广州港口发展变迁
        3.2.1 优良的水系环境是广州港口发展的基础
        3.2.2 广州城内水道的变迁对城内水路交通的影响
        3.2.3 广州水系环境的变迁与港口码头的布局
        3.2.4 水马驿站——利用水系节点建设水陆交通枢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水利
    4.1 广州古代城市给水
        4.1.1 广州古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用水
        4.1.2 广州古城给水系统
        4.1.3 广州古城井水系统
        4.1.4 饮用水源对城市格局的影响
        4.1.5 广州古城给水保障工程措施
    4.2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与城市排水
        4.2.1 秦汉至隋唐时期广州古城的排水系统
        4.2.2 宋代广州古代城濠系统
        4.2.3 宋代至明清时期广州六脉渠系统
        4.2.4 广州古代渗井系统
    4.3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防洪
        4.3.1 广州古城面临的洪水威胁
        4.3.2 广州古城防洪体系
        4.3.3 广州古城水系的防洪体系
        4.3.4 广州古代纳潮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军事防御
    5.1 广州古城军事地理
        5.1.1 广州古城的军事地理形势分析
        5.1.2 广州古城军事水文气候特征
    5.2 广州古城水系与军事防御
        5.2.1 广州城市军事防御的建设历程
        5.2.2 古城水系对军事防御的影响
        5.2.3 广州水系在军事防御方面作用
        5.2.4 虎门炮台——因地制宜的水上军事建筑典型
    5.3 广州古代及近代水上防御经典战争案例
        5.3.1 汉武帝平定南越之战
        5.3.2 清中期鸦片战争广州战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广州古城水系与当代借鉴
    6.1 广州古城水系与西安、南京的比较
        6.1.1 明清西安古城水系的特点
        6.1.2 明南京古城水系的特点
        6.1.3 广州、南京、西安古城水系共同点
        6.1.4 广州古城水系的特点
    6.2 广州古代城市发展与城市水系
        6.2.1 水系影响下的城市形态和城市格局
        6.2.2 广州古城因水而兴,因城市水系发展而发展
    6.3 广州现代城市建设因水而困,因城市水系环境遭到破坏而危
    6.4 广州古代城市水系建设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借鉴意义
        6.4.1 传承和发扬传统城市水系的城市规划理念
        6.4.2 发掘并弘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6.4.3 延伸和扩展现代城市水系新功能
        6.4.4 体现人水和谐的生态理念
    6.5 基于挂绿湖水系的广州增城副中心挂绿新城规划策略探讨
        6.5.1 挂绿新城规划概况
        6.5.2 挂绿新城水系规划策略
        6.5.3 挂绿新城水系建设指引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广州大典》古籍方志
    民国文献
    学术着作
    学术期刊
    学位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广州古城的相关研究
        1.2.2 民国时期与建国后的广州城市建设研究
        1.2.3 关于古城空间格局及其保护、更新研究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
        1.4.1 古城空间格局的定义
        1.4.2 时空范围界定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主要创新点
        1.6.1 系统梳理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特点、演变及营建思想
        1.6.2 详细归纳基于空间格局特色的整体性保护思路与方法
        1.6.3 从具体实践中深入探讨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经验
第二章 明清广州古城空间格局
    2.1 广州的山川脉派
        2.1.1 山川格局
        2.1.2 古城水系
        2.1.3 古城岸线
        2.1.4 城内山脉
        2.1.5 南控洲岛
        2.1.6 江中浮石
    2.2 广州古城的营建
        2.2.1 古城选址
        2.2.2 城池营造
        2.2.3 一城之标
        2.2.4 三大崇楼
        2.2.5 越东门户
        2.2.6 筑台立寺
    2.3 广州古城特点与营建思想
        2.3.1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特点
        2.3.2 广州古城营建思想
        2.3.3 古地图与历史景观图像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发展与形成
    3.1 秦汉时期:番山之隅筑立城郭
        3.1.1 秦始皇时:五岭横绝于北辟道遣徙
        3.1.2 秦末汉初:东西广阔千里南越立国
        3.1.3 东汉时期: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
    3.2 隋唐时期:依江面海都邑渐阔
        3.2.1 贸易中心点:三江交汇南面大海
        3.2.2 珠江北岸线:贸易繁荣西南发展
        3.2.3 州城二重局:旧城据北南扩新城
    3.3 五代南汉:山城之地半为离宫苑囿
        3.3.1 凿翠辟郭缭瀛作都
        3.3.2 双阙徼道九轨经途
        3.3.3 门户万千宿卫周庐
    3.4 宋元时期:山川城郭港口贸易繁荣
        3.4.1 城:子城居中东西外郭雁翅南接于海
        3.4.2 池:引水环城汇于西澳与潮汐相上下
        3.4.3 楼:清海军楼睥睨旁围弹压东南十四洲
    3.5 明清时期:山城相融形胜雄壮镇粤
        3.5.1 因借自然筑立城郭:三城合一围北山
        3.5.2 渠通于濠濠达于海:山水绕城入于海
        3.5.3 州城南拓三重格局:内城、外城、雁翅城
        3.5.4 因地制宜增补形胜:二塔、二石、二崇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广州城市建设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4.1 拆城墙修马路,模糊古城边界
        4.1.1 拆城筑路工程
        4.1.2 打破古城边界
    4.2 修建标志建筑,凝聚核心区域
        4.2.1 市政中枢营建
        4.2.2 凝聚核心区域
    4.3 兴修城市公园,延续古城景观
        4.3.1 兴修城市公园
        4.3.2 延续古城景观
    4.4 治理濠渠水系,留濠涌修暗渠
        4.4.1 治理濠渠水系
        4.4.2 留濠涌修暗渠
    4.5 建设内港长堤,江面空间趋窄
        4.5.1 建设内港长堤
        4.5.2 江面空间趋窄
    4.6 民国时期城市建设思想
        4.6.1 引入西方观念
        4.6.2 尊重传统根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国至今广州城市建设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5.1 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
        5.1.1 城市建设
        5.1.2 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5.2 经济体制过度时期(1978~1992)
        5.2.1 城市建设
        5.2.2 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5.3 市场经济时期(1992~今)
        5.3.1 城市建设
        5.3.2 对古城空间格局的影响
    5.4 古城空间格局的现状
        5.4.1 模糊:古城边界及主要元素的弱化
        5.4.2 断裂:“山-城-水”关系的阻断
        5.4.3 无序:城中高层遍地开花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保护思路与方法
    6.1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内容
        6.1.1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演变
        6.1.2 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更新的内容
    6.2 古城空间格局保护要素
        6.2.1 古城所处山水形势
        6.2.2 古城墙遗迹线
        6.2.3 重要的标志物
        6.2.4 主要空间秩序
        6.2.5 历史景观视线通廊
    6.3 国际宪章与国内法规
        6.3.1 国际宪章的保护对象与范围
        6.3.2 国内名城条例法规与保护状况
        6.3.3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状况
    6.4 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原则
        6.4.1 古城内不增量原则
        6.4.2 新旧和谐共融原则
        6.4.3 强化古城景观原则
    6.5 古城空间格局保护方式
        6.5.1 保护延续:保护空间格局中现有的元素
        6.5.2 挖掘重现:挖掘有可能复原的历史遗存
        6.5.3 更新发展:扩大重要古迹遗址的影响力
    6.6 基于空间格局的整体性保护
        6.6.1 设计从古城整体层面考虑
        6.6.2 加强格局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实践——以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区保护更新为例
    7.1 广州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文物保护区
        7.1.1 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
        7.1.2 历史沿革与文物价值
        7.1.3 相关规划与现实状况
    7.2 周边环境“更新发展”——南粤先贤馆主体场馆工程
        7.2.1 方案一:以现代风格为主导
        7.2.2 方案二:以传统元素为主要特征
        7.2.3 抉择:以古城空间格局为出发点
    7.3 历史地貌“挖掘重现”——坡山的挖掘与保护
        7.3.1 思路一:功能主义——使用面积最大化
        7.3.2 思路二:重现坡山古渡历史场景原真性
        7.3.3 抉择:采用下沉庭院空间探索历史地貌
    7.4 历史轴线“保护延续”——通明阁遗址保护工程
        7.4.1 观点一:反对复原重现已毁建筑
        7.4.2 观点二:依据历史信息原样复原
        7.4.3 抉择:恢复通明阁加强轴线格局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广州城市名称及起源的研究
二、城市内部形态及外部空间结构研究
三、历史时期广州城市兴衰的地理背景研究
四、新领域与新方法的运用研究
五、结论

四、南汉兴王府建设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宫苑园林研究历程回顾(1949—1995)[J]. 林广臻,陆琦,林广思. 南方建筑, 2021(02)
  • [2]广州绿道系统中的文化景观呈现研究[D]. 刘琳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3]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D]. 熊梦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建筑审美适应性的广州城市中轴线变迁研究[D]. 冯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唐宋岭南州府园林研究[D]. 林广臻.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6]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岭南园林学术发展研究[D]. 童匀曦.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7]南汉政权与对外关系研究[D]. 徐攀.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12)
  • [8]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D]. 刘卫.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9]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 谢少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10]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J]. 张亚红.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南汉兴王府的建造及其在岭南建筑史上的地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