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UBJECT INDEX FOR VOLUME 15(论文文献综述)
丁斯甘[1](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指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郭昕[2](2018)在《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方法经伦理委员会同意,且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随机选取该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两年间的老年心力衰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8例,分作A、B两组,其中A组为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B组为对照组,进行基础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率为8.82%,护理满意度为97.06%。结论可以看到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值得肯定,可以进行适当推广。
赵燕[3](2016)在《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文中研究说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儿童文学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借鉴历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梳理了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发展线索,即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早期独立性起步,到五四运动之后的激进式发展,再到反思期和深化期。在这几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杂志》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期刊,始终关注儿童文学教育问题,并以近40年的历史忠实地记录了其发展历程。为此,本研究的目标是:首先以一部《教育杂志》期刊的起伏演变为缩影,从中获得有关儿童文学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价值、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丰富的史料;然后以教育活动史的视角,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确立了学术视野下移、微观化的研究取向,探寻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并为儿童文学教育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由此而形成的研究内容与论点如下:首先,通过对《教育杂志》在办刊过程中的历史评介,分析了《教育杂志》作为儿童文学教育发展一个典型缩影在中国近代教育历史中特殊的地位与作用,从而凸显出它以非官方的形式记录的历史资源,推动了儿童文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入开展。与此同时,考察了《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主要对日本现代教育思潮、欧美进步主义儿童教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中国近代儿童观的演变、各种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推广等做了认真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从而形成全部研究的基本理论格调。其次,以《教育杂志》及其史料为基本来源,对儿童文学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等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一是在课程方面,分析《教育杂志》中公布的儿童文学的课程标准,掌握当时的教育行政部门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相关政策导向,同时梳理了儿童文学课程分阶段的实施情况与争论经过,以《教育杂志》为窗口全面展现了官方和民众对儿童文学教育课程的关注点。二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儿童文学化"逐渐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流,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也引发了诸多论争。《教育杂志》以详实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五次有关儿童文学教材论争的过程,认真审视这些争论观点,对现今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比重问题亦有启示。三是教育杂志》从民初、五四到国家本位时期,儿童文学教学法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国人通过大量的新式教学实验,摸索与寻找适宜于近代新教育发展的儿童文学教学方法,以此推动儿童文学理念在中国的深入开展。四是探讨了《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的师资问题,具体措施有加强师培、制定俸给标准和优待条件以及改善教学环境和提升教师的修养等;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个案研究——以连载于《教育杂志》中的教育小说《倪焕之》为例,讨论了小学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对《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进行了深入的追溯,探讨了有关儿童文学"新"与"旧"的争论、渐进式的发展以及本体性的问题等,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观点是,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应形成了一种互动式关系,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陈志坤[4](2014)在《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组织与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电子设备普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数字时代,信息数据在人类生活中无处不在,人类社会已经处于信息爆炸时代。随着参与人员与设备增加,各种分布式应用系统数据正以前所未有速度在增长,这将使得分布式应用系统面临着大数据的挑战。在分布式环境下系统对操作处理性能以及系统扩展性上具有更高要求,在提高系统性能以及扩展性上不仅可以对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同样也可以通过对应用系统的数据管理平台进行优化。应用系统的数据管理平台中数据组织管理形式将直接影响应用系统的性能及扩展能力,因此研究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分布式环境下,数据具有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数据类型多样等特征,这将对数据组织管理带来全新挑战。本文在分析分布式环境对大数据管理平台提出新要求以及新挑战下,在分析相关工作的基础上,主要针对数据组织管理的数据划分、数据块分配和重分配以及索引技术上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针对分布式环境中大数据系统需要支持多维查询分析、快速加载数据以及保证系统扩展能力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范围一致性Hash数据划分策略(HRCH)。首先,根据历史操作选择常用的查询属性,使用降维技术将这些属性进行线性化(保证线性有序),并将该线性值作为数据表的Key;其次,使用一致性Hash将数据分配到多个节点集群中;最后,在每个节点集群中使用范围划分策略来对数据进行划分存储。通过测试基准程序——YCSB来验证HRCH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虽然HRCH在数据操作效率上略低于传统划分策略,但是HRCH具有更高的数据加载能力,同时HRCH还能够提高系统可扩展能力,最后HRCH还能够很好支持多维查询处理。2)针对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变化以及系统负载均衡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负载感知的数据块分配策略(LAFAS)。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处理模式已经从“数据靠近计算”转变为“计算靠近数据”,则数据块位置将直接影响系统中计算执行位置,从而数据位置将影响系统节点负载。为了尽量平衡系统负载,LAFAS针对新加入系统的数据块进行分配。首先,通过信息熵理论来计算影响节点负载因素的权值,从而可以准确计算节点负载;其次,根据节点负载情况对候选存储新数据块的节点集合进行裁剪,再用传统策略将该新数据块分配到候选节点集合,其能保证新数据块不会被分配到高负载节点,从而来对系统负载进行调整。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LAFAS有效性,结果表明在LAFAS下的系统比随机及轮询策略下的系统负载更为均衡,而且在LAFAS下操作处理具有更高的性能。3)针对分布式环境下盲目提高操作并行度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操作的响应能力,反而会很大程度增加操作过程中网络通信代价问题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图的数据块重分配策略(FASBH)来降低操作的通信代价。由于数据处理模式的变化,在保证操作并行度的前提下为了减少操作的网络通信代价,则需要将操作访问的数据块尽量存储到同一节点上,在这样的目标上提出了FASBH。首先,选择较为典型的历史操作,使用超图模型来对历史操作所访问的数据块的相关度进行衡量;其次,使用超图划分算法对数据块超图进行划分,该划分算法保证操作一定并行度的前提下尽量将相关度高的数据块划分到同一节点上,从而降低操作执行过程中的网络通信代价;最后,以最小的迁移代价对数据块进行迁移。通过实验来验证FASBH的有效性,结果表明FASBH在数据块相关性衡量以及系统处理性能上都比传统策略(基于图的策略)具有更高的效率。4)针对大数据的特定应用(微博系统)中对博文建立实时索引效率低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主题的实时分布式索引技术(RDIBT)。RDIBT首先使用主题判断技术对新加入系统的博文的主题进行推断;其次,在该博文对应的主题索引上对该博文建立索引,每个主题索引都是多层索引结构,该结构能够保证最新加入系统的博文只在该索引结构的最低层索引上进行操作,之后再批量将低层索引更新到高层索引上,从而来保证索引更新效率;最后,将主题索引分布存储到系统上实现搜索的并行处理来提高搜索处理的效率。通过真实的Twitter数据集来验证RDIBT的有效性,结果表明RDIBT在索引创建速度以及搜索响应速度都比LSII索引技术具有更高的性能,另外RDIBT还能够保证索引系统的可扩展能力。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对系统的性能及扩展能力上提出要求和挑战,研究了数据划分、数据块分配和重分配以及数据索引等数据组织管理的关键技术,这些研究对提高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应用系统的操作处理性能及可扩展能力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喻永庆[5](2011)在《《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文中研究指明《中华教育界》是我国近代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大的刊物之一,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说,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领域的佼佼者无不在它上面留下了声音,中国教育界的每一次波动无不在它上面存有痕迹,它是中国教育发展与变革的见证者和推动者,对教育的现代化与中国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论文通过对《中华教育界》的研究,疏理了它的内在发展纹理,再现了中国近代办刊人的生存状况与教育活动场景,探讨了近代教育期刊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育技术方面的历史功绩,这不仅能够拓展中国教育史研究视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而且为当前教育期刊的健康发展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经验借鉴与历史启示。论文分为九个部分:引论部分,重点论述了选题源起与研究价值,勾画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阐明论题内涵、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力争对全文的构思与写作做一个宏观涵盖和概述。第一章“《中华教育界》创办动因”,主要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陆费逵的教育情结、中华书局教科书编辑与发行的需要、早期中华书局同仁的共同努力等方面,多角度考察《中华教育教》创办的内外部动因。第二章“《中华教育界》的发展与运作”,该章对《中华教育界》的内在发展纹理进行了疏理,针对期刊的发展、期刊的编纂及期刊的主编、作者的一些情况进行了阐述,全面展现《中华教育界》的内部运作情况,并从其与中国教育互动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其永葆青春活力,始终站在中国教育的最前沿,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尽职尽力,并最终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期刊典范的原因。第三章“《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以中华书局的教科书出版为例,探讨《中华教育界》与中华书局教科书编纂、出版、发行的关系,从《中华教育界》刊发最新的教科书编写法令与审定文件,规范教科书市场;广泛开展征文活动,完善教科书的编写;刊发广告,加大教科书的宣传力度;发表有关教科书研究的文章,加速教科书革新步伐等四个方面加以展开,重点研究《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科书发展中扮演的历史角色与时代贡献。第四章“《中华教育界》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借助《中华教育界》中有关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文献,系统探讨了近代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生、发展、消亡的实况。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国家主义教育人员的群体及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与活动几个方面入手,还原近代历史上国家主义教育思潮活动的历史场景,并对当时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在当时教育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五章“《中华教育界》与道尔顿制实验的推进”,重点研究了《中华教育界》在道尔顿制实验上的影响,借助当时的其它教育类出版物,对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重要代表人物与实验学校进行了梳理,并对《中华教育界》在积极配合道尔顿制的输入,加快道尔顿制的宣传;大量刊发实验报告,引导道尔顿制的深入;多方面开展讨论,促进道尔顿制的健康发展;集中对道尔顿制进行反思,总结其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了诉说,深入地探讨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入、实验到消亡的全过程。第六章“《中华教育界》广告与民国时期教育的传播”,以《中华教育界》刊载的教育类广告为基础,探究了这些广告的种类与刊登广告的策略,并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广告在民国时期教育理论与教育技术传播方面的历史功绩。第七章“《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中华教育界》作为担当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发布平台;导引着近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近代教育的发展三个方面对《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评说,同时也就其对当前教育期刊与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进行了反思。余论“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中华教育界》这一个案出发,对研究的主旨进行深华,探讨近代教育期刊的总的发展概况和其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总结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发展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时代特征。
高光耀,杨峻山,肖培根[6](2000)在《阿朴菲类二聚生物碱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提出对阿朴菲类二聚生物碱在高等植物中的分布、生物合成及生理活性作了简要概述,为开发利用这一类天然产物提供参考。
侯秀清[7](1994)在《应用CA《索引指南》完成医药主题的检索》文中指出 美国《化学文摘》以下简称CA,是世界着名检索工具,除化学化工的文献外,每年还报道十万条与化学有关的生物医学文献。主要是那些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人体正常及疾病状态时生理、生化及病理问题的文献。如果与医学界应用较多的IM相比,则能反应人体正常或疾病状态时另一个侧面。同样一种药品,IM收录有关该药的治疗应用、副作用、投药和剂
梅文青[8](1994)在《试论主题标引对医学期刊规范化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统计分析了我国医药期刊214种的关键词及111种年终索引刊登情况。根据调查及分析,作者认为关键词应能尽量靠近主题词,年终索引应尽量推广使用主题索引,使医学期刊早日实行统一化、规范化。
苑沛青[9](1994)在《查找预防医学文献需要利用的工具书》文中提出 文献是保存知识的载体,载体的种类很多,如:纸张,胶片等。最常见的文献是印刷性书刊资料。 文献类型:对源于实践而写成的论文称为“一次文献”。对庞杂的一次文献进行加工,作成目录、文摘等检索工具书,称为“二次文献”。对二次文献作系统的查阅、提炼和综合,写成的述评性文章,被
刘天煦[10](1993)在《化工产品标准中滴定测试方法的设计初步(二)资料查阅》文中指出 在欲设计的化工产品滴定测试方法的课题明确以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结合课题的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把资料归纳、总结,按课题的要求,设计出实验方案。查阅滴定测试方法资料的要求是,把科研成果中比较成熟、能普及实施的部分结合课题恰当地引用;有时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进行改进,才能引用。对有些资料,虽然其方法很先进,但所用的仪器或化学试剂还处于科研阶段,没有定型和商品化,这就暂时不要引用。对尚处于探讨、有争议的资料、对化学反应不明确、对滴定条件过分严格的资料,也不要引用。资料的重点是近年来发布的国家标准、
二、SUBJECT INDEX FOR VOLUME 1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BJECT INDEX FOR VOLUME 15(论文提纲范文)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三、学术史回顾 |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通报》概况 |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
第二节 《通报》概况 |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
一、《通报》目录索引 |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
一、语言比较研究 |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
一、“Tibet”文章分类 |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
四、《通报》的影响力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境外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教育杂志》 |
1.3.2 儿童文学 |
1.3.3 文学教育 |
1.3.4 儿童文学教育 |
1.4 理论基础 |
1.4.1 儿童哲学 |
1.4.2 教育学学理 |
1.4.3 图式理论 |
1.4.4 接受美学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活动史研究法 |
1.5.3 统计分析法 |
1.5.4 个案研究法 |
1.6 不足与创新 |
1.6.1 不足之处 |
1.6.2 创新之处 |
第2章 《教育杂志》在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2.1 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独立与转型 |
2.1.1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先秦——1904年) |
2.1.2 儿童文学教育初步的独立期(1904—1912) |
2.1.3 儿童文学教育的草创期(1912—1919) |
2.1.4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激进期(1919—1927) |
2.1.5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反思期(1927—1936) |
2.1.6 儿童文学教育发展的深化期(1937—1948) |
2.2 《教育杂志》与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的关联性 |
2.2.1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地位 |
2.2.2 《教育杂志》在近代儿童文学教育中的作用 |
第3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传播 |
3.1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文学教育理论的发展 |
3.1.1 介绍日本现代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1.2 传播欧美进步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儿童文学教育 |
3.2 《教育杂志》与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2.1 "儿童观"的基本含义 |
3.2.2 "儿童观"的主要模式 |
3.2.3 促进中国近代儿童观的发展 |
3.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讨论 |
3.3.1 儿童文学的教育价值的提出 |
3.3.2 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的探讨 |
第4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讨论 |
4.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发展 |
4.1.1 儿童文学课程标准的六次变迁 |
4.1.2 儿童文学教育在六次课标发展历程中的演进 |
4.2 《教育杂志》中对儿童文学课程实施的推进 |
4.2.1 民国初年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2 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课程 |
4.2.3 国家本位主义儿童文学课程 |
4.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问题的争论 |
4.3.1 儿童文学课程主旨的争论——"兴趣"与"教化"之争 |
4.3.2 儿童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争论—"读经与否"之争 |
4.3.3 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国语"与"常识"的分合 |
4.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课程的延伸 |
4.4.1 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 |
4.4.2 儿童文学的课外作业 |
4.4.3 儿童文学体现出的课外休闲教育 |
第5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的建设 |
5.1 《教育杂志》中的小学国语教材概况 |
5.1.1 中国近代第一本儿童文学教育理论专着——《儿童文学概论》 |
5.1.2 小学国语教科书的选择与组织 |
5.1.3 小学国语教科书制度的建立 |
5.1.4 推行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典型案例 |
5.2 《教育杂志》中推动儿童文学教科书建设的阶段性特点 |
5.2.1 民国初年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09—1918) |
5.2.2 儿童文学教材发展的繁荣期(1919—1936) |
5.2.3 抗战时期儿童文学教材的发展(1937—1948) |
5.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材建设的争论 |
5.3.1 儿童文学教材"实用"与"审美"之争 |
5.3.2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章"与"文学"之争 |
5.3.3 儿童文学教材的"文言"与"白话"之争 |
5.3.4 儿童文学教材的"识字"与"欣赏"之争 |
5.4 《教育杂志》中有关儿童文学教材的宣传 |
5.4.1 儿童文学教科书的广告宣传 |
5.4.2 儿童读物的广告宣传 |
5.4.3 儿童文学领域的其它广告宣传 |
第6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改革的推进 |
6.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6.1.1 "儿童本位教育"理论 |
6.1.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心理学基础 |
6.1.3 儿童文学教学原理 |
6.1.4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外来影响 |
6.2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法的阶段性发展 |
6.2.1 民初儿童文学教学法的萌发(1909—1918) |
6.2.2 儿童文学教学法的繁荣发展(1919—1936) |
6.2.3 国家本位儿童文学教学法的发展(1937—1948) |
6.3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3.1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孕育 |
6.3.2 儿童文学自身教学法的发展 |
6.4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学实验的尝试 |
6.4.1 江苏一师附小初年级的设计教学实验 |
6.4.2 小问题的教学实验 |
第7章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探讨 |
7.1 《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及其原因 |
7.1.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引发 |
7.1.2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引发的原因 |
7.2 《教育杂志》中改善儿童文学教育师资问题的建议 |
7.2.1 儿童文学教育师资的培训 |
7.2.2 小学教员俸给标准与优待 |
7.2.3 小学教员要求对教学环境的改善 |
7.3 《教育杂志》中论述儿童文学教师的修养 |
7.3.1 个学教师的职责与使命 |
7.3.2 小学教师的基本修养 |
7.3.3 儿童文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
7.4 《教育杂志》中教育小说叙述乡村教师与儿童文学教育——以《倪焕之》为例 |
7.4.1 小学教师地位的卑微与工作的满腔热情 |
7.4.2 小学教师心目中的儿童地位 |
7.4.3 教师打造的儿童文学教育实验基地——乡村田园农场 |
第8章 结语 |
8.1 儿童文学教育第一个黄金期的追溯 |
8.1.1 儿童文学教育中"新"与"旧"的争论 |
8.1.2 儿童文学教育应以渐进的方式发展 |
8.2 儿童文学教育具有的本体性问题 |
8.2.1 文学教育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走向 |
8.2.2 儿童文学教育要求教学应"以善为美" |
8.2.3 儿童美学应成为教育学的重要内容 |
8.3 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主体性资源 |
8.3.1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科目中应占较大的比重 |
8.3.2 重新审视儿童文学教学中识字、听说、阅读、写作的分与合 |
8.3.3 儿童阅读是拓宽儿童文学教育领域的有效途径 |
8.4 教育传媒应与儿童文学教育建立起情缘关系 |
8.4.1 教育期刊在儿童文学教育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
8.4.2 教育期刊助力儿童文学在学校教育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
8.4.3 教育传媒与儿童文学教育联姻构建本学科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主题索引——《教育杂志》中儿童文学教育的文章 |
附录B:《教育杂志》的相关资料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组织与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大数据 |
1.1.2 大数据处理技术框架 |
1.1.3 大数据组织管理挑战性问题及其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工作 |
1.2.1 分布式文件系统 |
1.2.2 分布式数据管理平台 |
1.2.3 数据组织与管理 |
1.3 本文的工作与创新 |
1.3.1 主要研究工作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基于混合范围一致性Hash的数据划分方法 |
2.1 问题描述 |
2.2 相关研究 |
2.2.1 No SQL数据库数据划分技术 |
2.2.2 基于Key的多维查询 |
2.3 基于混合范围一致性Hash的数据划分方法 |
2.3.1 一致性Hash划分方法 |
2.3.2 混合范围一致性Hash划分方法 |
2.4 实验分析 |
2.4.1 实验设置 |
2.4.2 数据加载能力 |
2.4.3 Workload A——更新为主 |
2.4.4 Workload B——读为主 |
2.4.5 Workload E——范围操作 |
2.4.6 多维操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负载感知的数据块分配策略 |
3.1 问题描述 |
3.2 相关研究 |
3.2.1 No SQL数据库数据块分配研究 |
3.2.2 负载均衡策略 |
3.3 前提假设 |
3.4 基于负载感知的数据块分配策略 |
3.4.1 节点负载 |
3.4.2 数据分布策略 |
3.5 实验分析 |
3.5.1 实验设置 |
3.5.2 实验结果及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超图模型的数据块重分配策略 |
4.1 问题描述 |
4.1.1 相关定义 |
4.1.2 No SQL数据库的数据块重分配 |
4.2 相关研究 |
4.2.1 数据块相关度 |
4.2.2 超图划分 |
4.3 预备知识 |
4.3.1 应用场景 |
4.3.2 超图模型 |
4.4 基于超图的数据块重分配(FASBH) |
4.4.1 FASBH的超图模型 |
4.4.2 迭代划分超图 |
4.4.3 基于代价的数据块重分配(CBRA) |
4.5 实验分析 |
4.5.1 实验设置 |
4.5.2 实验总体性能比较 |
4.5.3 性能因素——Rat |
4.5.4 性能因素——Operation Window |
4.5.5 性能因素——UBfactor |
4.5.6 性能因素——UBN |
4.5.7 性能因素——LBN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主题的微博实时分布式索引 |
5.1 问题描述 |
5.2 相关研究 |
5.2.1 主题模型 |
5.2.2 实时搜索 |
5.3 Twitter-LDA模型 |
5.4 基于主题的分布式实时索引的架构 |
5.4.1 数据预处理 |
5.4.2 索引模块 |
5.4.3 搜索模块 |
5.4.4 排名算法 |
5.5 索引及搜索实现 |
5.5.1 索引实现 |
5.5.2 搜索处理 |
5.5.3 其他考虑 |
5.6 实验分析 |
5.6.1 实验设置 |
5.6.2 索引有效性 |
5.6.3 搜索有效性 |
5.6.4 搜索完整率 |
5.6.5 可扩展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研究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价值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教育界》的创办动因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呼唤 |
二、陆费速的教育情结 |
三、教科书编辑与发行的需要 |
四、早期中华书局同仁的共同努力 |
第二章 《中华教育界》的发展与运作 |
一、《中华教育界》的发展概况 |
(一) 《中华教育界》初创期:1912 |
(二) 《中华教育界》发展期:1913-1917 |
(三) 《中华教育界》改革酝酿期:1918-1920 |
(四) 《中华教育界》快速发展期:1921-1937 |
(五) 《中华教育界》复刊期:1947-1950 |
二、《中华教育界》的编辑 |
(一) 《中华教育界》的栏目设置及其变化 |
(二) 《中华教育界》的编排设计与出版发行 |
(三) 《中华教育界》的宗旨及其比较 |
(四) 《中华教育界》的专号设置 |
三、《中华教育界》的编者与作者 |
(一) 《中华教育界》的主编群 |
(二) 《中华教育界》的作者群 |
第三章 《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科书的发展 |
一、刊发最新的教科书编写法令与审定文件,规范教科书市场 |
(一) 教育部的法令与法规 |
(二) 中华书局教科书的审定文件 |
(三) 各报刊对中华书局教科书的评论 |
(四) 各地对中华书局教科书的审查意见 |
二、广泛开展征文活动,完善教科书的编写 |
(一) 教科书教授案的征集 |
(二) 教科书中教材的征集 |
(三) 教科书编写意见 |
三、刊发广告,加大教科书的宣传力度 |
(一) 连续刊登广告 |
(二) 提前刊发广告 |
(三) 变换广告标题 |
(四) 革新广告内容 |
四、发表有关教科书研究的文章,加速教科书革新步伐 |
(一) 教科书存废问题的讨论 |
(二) 教科书现状的批评 |
(三) 教科书的地位与功能 |
(四) 教科书的选择与使用 |
(五) 教科书的编纂 |
第四章 《中华教育界》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衰 |
一、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 |
(一)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萌芽与兴起 |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高涨 |
(三)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消退 |
二、《中华教育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理论宣传阵地 |
三、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人员群体分析 |
四、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与基本活动 |
(一) 国家主义教育的基本要义 |
(二) 国家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
(三) 国家主义教育的主要活动 |
五、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及其评价 |
(一)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 |
(二)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的评价 |
第五章 《中华教育界》与道尔顿制实验的推进 |
一、道尔顿制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一) 道尔顿制的萌芽与兴起期 |
(二) 道尔顿制的极盛期 |
(三) 道尔顿制的消退期 |
二、道尔顿制的主要代表人物与实验学校 |
(一) 道尔顿制的主要代表人物 |
(二) 道尔顿制的主要实验学校 |
三、《中华教育界》与道尔顿制实验 |
(一) 积极配合道尔顿制的输入,加快道尔顿制的宣传 |
(二) 大量刊发实验报告,引导道尔顿制的深入 |
(三) 多方面开展讨论,促进道尔顿制的健康发展 |
(四) 集中对道尔顿制进行反思,指导其在今后的发展 |
四、道尔顿制的影响与评价 |
(一) 道尔顿制对中国教育产生的影响 |
(二) 道尔顿制实验在中国的评价 |
第六章 《中华教育界》广告与民国时期教育的传播 |
一、《中华教育界》中广告的分类 |
(一) 书籍广告 |
(二) 杂志广告 |
(三) 征文、启事广告 |
(四) 文具与教学用具广告 |
(五) 字典、辞典等工具书广告 |
(六) 函授学校广告 |
二、《中华教育界》中广告的特色 |
(一) 事件营销 |
(二) 重点推介 |
(三) 折扣促销 |
(四) 突出文本 |
三、《中华教育界》中广告对民国时期教育的影响 |
(一) 对教育理论的传播 |
(二) 对教育技术的传播 |
第七章 《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
一、《中华教育界》在民国时期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二、《中华教育界》对当前教育期刊的启示 |
余论: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
一、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同步发展 |
二、近代教育期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相互促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SUBJECT INDEX FOR VOLUME 15(论文参考文献)
-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2]针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的研究[J]. 郭昕. 双足与保健, 2018(23)
- [3]清末民国时期儿童文学教育学术史研究 ——基于《教育杂志》的文献考据[D]. 赵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 [4]分布式环境下大数据组织与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陈志坤.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4(02)
- [5]《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 喻永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0)
- [6]阿朴菲类二聚生物碱研究进展及展望[J]. 高光耀,杨峻山,肖培根.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0(01)
- [7]应用CA《索引指南》完成医药主题的检索[J]. 侯秀清. 医学情报工作, 1994(05)
- [8]试论主题标引对医学期刊规范化的重要作用[J]. 梅文青. 医学情报工作, 1994(04)
- [9]查找预防医学文献需要利用的工具书[J]. 苑沛青. 医学情报工作, 1994(03)
- [10]化工产品标准中滴定测试方法的设计初步(二)资料查阅[J]. 刘天煦. 化工标准化与质量监督, 19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