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题(微型小说)(论文文献综述)
邓玉莲[1](2021)在《浪漫大气 疏朗旷逸——论广西北部湾作家群文学创作的文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受北部湾海洋文化影响,广西北部湾作家群的文学创作呈现浪漫大气、疏朗旷逸的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浪漫自由性、开放多元性、开拓进取性。文学创作的浪漫自由性体现在蔚蓝的梦幻书写与瑰丽的想象中;开放多元性体现在题材和表现手法的多元性上,疍家文化、陆地文化、边境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多元展现,拓展了读者的视野和想象的空间;开拓进取性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他们的精神力量和刚毅的品格,激励着人们勇敢面对困难,开拓新的生活。
陈迟[2](2020)在《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蝴蝶作为爱情意象的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台湾作家陈天佑的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引起思考:蝴蝶作为真挚爱情的意象,一直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屡屡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之中。从蝴蝶这一生物的属性、特征及象征意义入手,浅析蝴蝶在古代文学中作为爱情意象的内在原因及合理性。
王立世[3](2020)在《好诗鉴赏(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说说韭菜吧。这无骨之物/一丛丛抱着,但不结党/这真正的草民/用一生的时间,顺从着刀子/来不及流血,来不及愈合/就急着生长,用雷同的表情/一茬茬,等待——张二棍《草民》好诗在民间,在底层,张二棍的《草民》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不是在底层挣扎的人,再有文化也写不出这样出类拔萃、炉火纯青的诗。这是一首意象诗,和西方那些意象诗相比毫
王瑞瑞[4](2019)在《科幻文学、外星他者与后人类伦理——评莱姆《索拉里斯星》》文中研究说明因其认知与间离相结合、关切未来且指向当下的文类特征,科幻文学成为我们进入后人类思考的绝佳方式。同时,它也极易成为宣传和强化人类主义的场地。这种两极分化的情况在外星遭遇主题的科幻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作祟以及人类自身认知的局限,这类科幻作品往往制造出一种"拟人化的宇宙"。莱姆正视这一问题。他的外星遭遇主题科幻作品《索拉里斯星》通过"索拉里斯学"和"访客"这一人类与外星沟通的中介揭示了人类的认知遇挫和伦理困境,并建构了索拉里斯海洋这一"完全他者"。他在对人类主义进行批判的同时试图探索建构新伦理形式的可能。
袁典[5](2019)在《《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文中指出《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从1988年创刊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作为报纸副刊,《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具有一定商业性,但它对文学性的坚守表现得更为明显,是当代晚报中有文学价值的副刊之一。三十年来它与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产生了难以分割的关系,集中反映在它与山东作家、批评家的紧密联系和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参与。《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是观察这一时期山东地区散文、杂文、微型小说以及诗歌等文体呈现的窗口,为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山东地域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文以1988年到1995年的《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为研究对象,对《齐鲁晚报》文艺副刊中的“青未了”、“文学界”、“文学岛”等主题版面和“连载”栏目做了重点考察。综合文艺版“青未了”体现出异彩纷呈的文体特征和作家自由的文学言说,研究中重点关注了马瑞芳“野狐禅”专栏中古典文学浸润下的散文随笔作品,孔孚山水诗与其诗歌评论以及刘玉堂乡土情怀关照下的都市小说。“文学界”复归了报纸副刊的杂文传统,集聚了一大批国内的杂文名家,出现了一批反映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现实、风格硬朗犀利的杂文作品,对杂文的发展有所助力。“文学岛”主要发表散文,同时重视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宣传,关注文坛信息,积极参与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连载”栏目是副刊文学性的保证,连载增强了作品原有的艺术效果,同时连载形式也延长了文学作品传播的链条,扩大了作品的受众。本文通过对《齐鲁晚报》1988年至1995年副刊版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信息进行梳理,总结出它的文学价值。在经济转型时期,《齐鲁晚报》文艺副刊坚守副刊文学性,培养和扶植本土作家,密切关注文学动态并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
刘红利[6](2019)在《《兵团日报》文艺副刊《胡杨》研究(1983-2004)》文中提出创办于1983年的《兵团日报》文艺副刊《胡杨》,对兵团的文学、文化等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针对文艺副刊《胡杨》进行研究,展现其不同时期的文学特征。结合时代背景下的兵团文学、文化和政治等情况,探究文艺副刊《胡杨》对兵团文学、兵团文化、兵团精神产生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论述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兵团日报》发展的情况进行概述,并阐述其文艺副刊《胡杨》的创刊与发展;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以《兵团日报》名称的变化(时间)为线索,分析并呈现不同历史时期《胡杨》版面的文学特色,探讨其在兵团以及兵团文学发展中的作用;第三部分是依据第二部分的分析及其他资料,对《胡杨》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胡杨》对兵团文学的繁荣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展现着兵团文化、兵团精神。通过对它的研究,能够看到兵团文学的整体面貌及其发展的轨迹。
李振刚[7](2019)在《孙梨《芸斋小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孙犁以真实的笔法陆续写成了一组以《芸斋小说》为总题的短篇小说。在作品中,孙犁回忆了自己在抗日战争、十年大病以及“文革”期间发生在自己以及身边亲人和友人之间的人和事。其中既有民间艺人对艺术的执着与热情,也有造反派对善良人们的打压与欺辱;既有专注于做买卖的独特当权者,也有大发国难之财的女相士。故事的内容稍显繁杂,但小说始终围绕着对生命的哲思与对人性的深深思考。除了对哲学、历史等学科营养的积极汲取,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死亡体验使得孙犁不断构建着自己的人生哲学,这种对生命和艺术的哲思则贯穿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并表现在芸斋小说的创作中。坎坷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文革”中痛苦的生命体验使孙犁对人性的认知更加深刻,晚年孙犁更以独特的视角对文革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思考。芸斋小说作为晚年孙犁唯一的小说创作,始终贯穿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更实践着其“真善美”的文学理念。而小说对作者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以及在文体方面的特点,更是传承着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文学传统。同时,作为回忆性质的创作,芸斋小说与同样是对生活和情感真实记录的“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相比较,在理性追求以及结构体例等形式方面具有相通性。本论文共分五章,前有绪论,后有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结论部分是对本论文的小结。第一章论述芸斋小说所体现的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紧扣其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人生哲学的几个思想维度,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从而深入理解作者如此重视此部小说的缘由。第二章在阐释孙犁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解析芸斋小说所体现的文艺思想。第三章从新时期“文革”叙事入手,考察芸斋小说与“文革”叙事的关系,重点剖析小说独特的文革叙事。第四章从文体方面论述芸斋小说所具备的中国笔记小说的特征与内涵,并具体阐释其新思想与新内涵。第五章细致阐述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在思想、情感与形式体例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更加全面的阐释和理解芸斋小说。第一章,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想。本章从作家孙犁人生哲学思想形成的条件以及具体内涵入手,重点阐释芸斋小说所具备和体现的人生哲学。从中学开始,孙犁便主动地接触并学习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多学科的丰富营养夯实了其人生哲学的理论根基。建国后一系列政治与文艺运动则在客观上提供了其人生哲学构建的现实因素。而其人生哲学主要体现在对名利与交友,作家与命运以及启蒙与人道主义等方面,芸斋小说作为孙犁其晚年创作的重要收获,在叙述自己真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深入阐释了作者对命运及启蒙等思想主题的理解与思考。第二章,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本章从孙犁的文艺思想以及芸斋小说对其重要文艺思想的体现两个方面入手,在全面分析其一系列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细致阐释其对小说文本的影响。作家兼文论家的孙犁,其文艺理论创作贯穿其整个文学创作的始终,而其核心的思想即是现实主义。为人生的文学观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等文论思想既包含在其理论着作中,同时又在芸斋小说等创作中予以具体的实践和体现。具有浓郁纪实色彩的芸斋小说,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再现,折射出作者快乐与忧伤,痛苦与矛盾的情感心理,而这些都是其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体现。第三章,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本章着力论述芸斋小说对文革的独特叙事。作为从解放区走来的老作家,孙犁格外重视自己生命与文学历程中的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与文革,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带给其深刻而复杂的生命体验,孙犁将这种体验融于小说创作中。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文学理念使得作家们对文革这段特殊岁月的理解与认识不尽相同,在芸斋小说中,孙犁以独特的大院视角以及乡村社会现实的描绘,反映了文革对人们生活与情感的影响,深刻表达了对人性与道德的忧思。第四章,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在文体方面,芸斋小说具备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的诸多特征,既表现在对生活的实录精神以及作品的理性追求,又体现在作品的形式体例等方面。这与孙犁主动学习和借鉴笔记小说等古代文学是分不开的。但芸斋小说在借鉴古代笔记小说的传统上,对其进行了突破,它在记录生活事件的同时,融入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与生存困境的探析,更表达了对社会历史的审视以及对民族现实的思考。同时小说创造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表达方式。第五章,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晚年孙犁在历经“文革”等人生坎坷与磨难之后,以惊人的创造力创作了数以百万字的文字作品,其中既有小说也有散文,更有写在书衣上的书衣文录等,这些作品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作背景和写作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无论对现实的实录精神、理性追求等内容旨趣方面,还是在文本的结构、人物以及语言运用等形式方面,三者都存在很多的相似性。分析研究这些不同类型作品的相似点对整体把握晚年孙犁的创作思想以及人生观念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是芸斋小说研究的第一个长篇文本,在全面而具体的剖析小说内容与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地探析作者深邃的生命体验与人生哲思,以及深刻而辩证的文艺思想。透过芸斋小说,我们既可以领悟并体验作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又可以窥见历史的真实风貌;既可以理解并学习作者深刻的文艺思想,亦可以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及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理论价值与文学史意义,而孙犁本人的“大道低回,大味必淡”的做人与创作准则,更为当代社会尤其是作家、学者等树立了标杆与典范。
邱华栋,周瑟瑟[8](2018)在《《201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着名作家、诗人、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邱华栋和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主编的《201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近日出版,这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中国文学排行榜"书系(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诗歌、散文、思想随笔共六本)之一,该书系出版长达八年,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整套图书旨在梳理每年度的文学创作实绩,
谢志强[9](2018)在《细节的能量:塑造蓬勃的姨妈群像》文中研究说明2010年12月,我遇见了《大眼睛的女人》,我就给数位朋友推荐过了。十多个朋友,我期待他们的反应,最后却寥寥无几。仅一两个表示了阅读的快感。可是,我还会推荐。一个千里之外的文友,久未联系,打电话来问候,最近忙什么呢?我趁机推荐《大眼睛的女人》。我这样做,有点幼稚,不过,我遇见一本好书,就会自以为是地向别人推荐,仿佛让别人分享阅读的喜悦,似乎用喜不喜欢《大眼睛的女人》来检验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10](2018)在《铁依甫江·艾里耶夫抒情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撰写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1930-1989)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爱国主义诗人、文学家和研究家。他所创作的爱国主义诗歌、翻译作品与其它散文体裁的作品及学术论文均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圈内,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还有着“爱国主义诗人”的美誉。他在40余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先后出版了《东方之歌》(1951年)、《和平之歌》(1956年)、《唱不完的歌》(1957年)、《祖国颂》(1964年)与《铁依甫江诗选》(1982年)等十多部维吾尔文和汉文诗集。其中不少作品还被译成英、俄、法、日等文字。他的诗歌创作始终以“歌颂党和祖国”“赞美幸福生活”为主线。这些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形式多样的诗歌不仅得到我国多民族读者的喜爱,而且在国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无论是诗人也好,还是诗歌也罢,都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定地位,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铁衣甫江·艾里耶夫从我国多民族文学中积极汲取营养,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观,并得以在诗歌呈现。铁衣甫江诗歌中蕴涵的中西方文化互文特点为他的诗歌研究领域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此外,这些诗歌形式多样、韵律优美、语言精炼但寓意颇深,这实现了诗人诗歌当中的形式和内容的高度一致。本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对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的殷切关怀与政策支持下,少数民族文艺所取得的发展机遇和成果。并进一步讲述了我国当代诗歌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影响。最后将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创作置于我国当代诗歌创作大背景下进行了分析,概括出了研究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创作研究的价值。第一章围绕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被誉为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诗人进行展开,首先有力地探析了他爱国思想的形成。揭示了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深受维吾尔传统文学、中华传统美德与我国着名诗人屈原的影响,此外诗人的个人经历和我国前辈诗人也影响了他爱国思想的形成与深入;其二,运用符号学对诗人爱国主义诗歌中所运用的意象进行符号学解读;其三,仔细分析了他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话语。第二章介绍到铁依甫江·艾里耶夫是在我国多民族文学环境中成长起来,甚至从国外的优秀诗人的诗歌中也吸取了不少营养成分的一位诗人。这自然而然的赋予了他诗作鲜明的互文性特征。本章,笔者将运用米哈伊尔·巴赫金、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杰勒德·热内特等人的互文性理论来系统观察分析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的互文性特点、运用的互文性手法和与原文的关系以及新文本中的作用等。第三章按照俄国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的“文学研究以作品本身为主”观点,以“文学性”、“张力论”、“语境论”、“语义论”及“整体性”等相关理论和观点为切入口,着重探析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创作中为了展现出诗歌的“文学性”而运用的艺术技巧和材料安排。第四章铁依甫江·艾里耶夫与他的诗歌在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认可,不可分离于诗人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况且,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1945-1989)起着积极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深刻地影响到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因此,本章中着重探析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及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美学价值。第五章提到在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研究中其诗歌的接受和读者对他诗歌的再创作中对凸显其创作特点的作用一直被忽略。本章主要以补充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研究的缺陷,完善相关研究为目的。笔者依据接受美学及其相关学科理论,围绕“我国当代文学史讲述中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各民族读者阅读视野中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世界性的译解与接受”及“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研究与批评”等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概括指出了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对本民族文学与主流文学所作出的一份贡献。
二、无题(微型小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题(微型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1)浪漫大气 疏朗旷逸——论广西北部湾作家群文学创作的文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 浪漫自由性 |
(一) 蔚蓝的梦幻书写 |
(二) 瑰丽奇特的想象 |
二、 开放多元性 |
(一) 疍家文化的书写 |
(二) 陆地文化的书写 |
第一,陆地文化书写的开放性在于各民族的团结和谐、互相包容。 |
第二,陆地文化书写的开放性在于敢于批评现实弊端。 |
(三) 边境文化的书写 |
(四) 历史文化的书写 |
三、 开拓进取性 |
(一) 刚毅勇敢的硬汉形象 |
第一,敢于拼搏的海洋硬汉形象。 |
第二,勇于改革与奉献的军人形象。 |
(二) 自强自立的女性形象 |
(三) 积极进取的城乡建设者形象 |
(2)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蝴蝶作为爱情意象的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特的生理美 |
二、斑斓的视觉美 |
三、婉约的情感美 |
(4)科幻文学、外星他者与后人类伦理——评莱姆《索拉里斯星》(论文提纲范文)
科幻文学与后人类主义 |
人类主义批判 |
作为中介的“访客” |
走向后人类伦理 |
(5)《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概述 |
第一节 《齐鲁晚报》副刊版面介绍 |
第二节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作者、编者及读者 |
第二章 名家汇聚的文艺百花园: 综合文艺版“青未了” |
第一节 “青未了”散文随笔与马瑞芳的“野狐禅”专栏 |
第二节 “青未了”诗歌评论与孔孚山水诗 |
第三节 “青未了”微型小说与刘玉堂的都市讽刺小说 |
第三章 大众空间的文学试验田: “文学界”、“文学岛”和连载栏目 |
第一节 “文学界”与杂文复兴 |
第二节 “文学岛”与“90年代散文热” |
第三节 “连载”栏目与小说《活着》 |
结语: 《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的文学价值 |
附录1 《齐鲁晚报》“文学界”作品目录(1992.10.6-1993.10.25) |
附录2 《齐鲁晚报》“文学岛”作品目录(1994.8.31-1995.12.27) |
附录3 《齐鲁晚报》副刊版连载作品目录(1988-1995) |
附录4 新杂文征文专栏目录 |
附录5 “学者沙龙”“学人俱乐部”专栏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6)《兵团日报》文艺副刊《胡杨》研究(1983-200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兵团日报》及其文艺副刊《胡杨》概况 |
第一节 《兵团日报》的发展简况 |
第二节 文艺副刊《胡杨》的创刊与发展 |
第二章 《新疆军垦》时期的《胡杨》(1983-1990) |
第一节 浓郁的兵团色彩 |
(一)刻画兵团建设者的形象 |
(二)记录兵团建设及其变化:以《这边风景》栏目为例 |
(三)别样的兵团文学特色—讽刺的劝谏 |
第二节 作者的培养和作品的推介 |
(一)“新作者”的培植:《处女地》《新苗》等专栏 |
(二)文学评论的促进:以《文艺随笔》栏目为例 |
(三)兵团作品的推广:丰富的作品推介文章 |
(四)主题多样的征文奖项 |
第三节 诗歌的繁盛 |
第三章 《新疆军垦报》时期的《胡杨》(1991-1997) |
第一节 兵团文学视野的扩大 |
(一)文学书写的多样性 |
(二)描写地域的开阔性:以《这边风景》栏目为例 |
第二节 繁荣兵团文学的园地 |
(一)作者成长的见证:《蓓蕾》《作者档案》等 |
(二)文学评论的深刻化:以舒怀的《繁荣兵团文艺散论》为例 |
(三)对具体作品的点评 |
(四)“弘扬兵团精神,讴歌军垦英模”的征文 |
第三节 兵团文学的新时代主题 |
(一)现代化建设对人的双重影响:利弊共存 |
(二)人性的异化:对金钱、利益等的过度追求 |
(三)作家的困境:生存需求与文学追求间的失衡 |
第四章 《兵团日报》时期的《胡杨》(1998-2004) |
第一节 文学主题的变化:“追忆”的泛化 |
(一)抒写兵团经历 |
(二)回望兵团风情 |
第二节 繁荣兵团文学的窗口 |
(一)文学评论的长期引导 |
(二)对作者的创作总评 |
(三)对作品的展示:序言、文学专页等 |
(四)以繁荣军垦文学、培养文学新人为目的的征文 |
第三节 对兵团记忆最真实的文学书写:口述史写作 |
第五章 文艺副刊《胡杨》的作用和影响 |
第一节 反映兵团生活的变化 |
第二节 展现兵团文化:特殊性、心理归属和依赖 |
第三节 促进兵团文学的发展 |
第四节 弘扬兵团精神 |
(一)“爱国、奉献、创业、进取”的精神凝结 |
(二)作品的主旋律:弘扬兵团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学评论、作品论以及简评等的梳理(1983-2004) |
附录二 :诗歌整理(1983-2004) |
附录三 :微型小说作品整理(1983-1993) |
附录四 :“画廊”专栏作品整理(1988-1999) |
附录五 :连载小说的整理(1983-2004) |
附录六 :《这边风景》栏目作品整理(1983-2000)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7)孙梨《芸斋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一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人生哲学思考 |
第一节 哲学家气质彰显的条件 |
第二节 孙犁人生哲学思想的几个维度 |
第三节 芸斋小说的人生哲学 |
第二章 芸斋小说与孙犁的文艺思想 |
第一节 孙犁的文艺思想 |
第二节 芸斋小说所蕴含的文艺思想 |
第三章 芸斋小说与新时期文革叙事 |
第一节 新时期“文革”叙事 |
第二节 芸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 |
第四章 芸斋小说与笔记小说传统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读 |
第二节 芸斋小说的笔记小说传统 |
第三节 芸斋小说对古代笔记小说的突破 |
第五章 芸斋小说与书衣文录、怀人散文的比较 |
第一节 “实录体”的创作精神 |
第二节 理性追求 |
第三节 艺术追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铁依甫江·艾里耶夫抒情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二、本题目的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五、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一章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作的爱国情怀 |
第一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爱国思想的形成 |
一、屈原的爱国思想对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影响 |
二、诗人的个人经历与爱国思想的深入 |
三、维吾尔传统文化的熏陶 |
第二节 爱的呐喊——诗歌的爱国情感与表达 |
一、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内涵 |
二、爱国主义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 |
第三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中的民族团结话语 |
一、爱国情怀的深化:诗作中民族关系的呈现 |
二、文艺与文艺家的任务在诗人诗歌中的真实体现 |
三、新疆各族人民文化在诗作中的呈现 |
注释 |
第二章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创作的互文性 |
第一节 主流文学与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之间的互文性 |
一、鲁迅小说与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讽刺诗歌的互文性 |
二、对艾青诗歌的改动 |
三、符号和代码的替换 |
第二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与维吾尔传统文学之间的互文性 |
一、诗人诗歌与维吾尔民间文学之间的互文性 |
二、诗人诗歌与古典诗歌之间的互文性 |
第三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与国外诗歌之间的互文性 |
一、符号和代码的替换 |
二、仿作伊萨克维斯基 |
三、诗歌跟国内外文学历史的对话性 |
第四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创作中的意象互文现象 |
一、自然意象的互文性 |
二、“动物”意象的互文性 |
第五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中的其他互文性 |
一、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微型小说与诗歌之间的互文性 |
二、歌词语言和诗歌语言的互动 |
注释 |
第三章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形式之美 |
第一节 传统诗歌格律和韵式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中的表现 |
一、阿鲁孜,巴尔玛克 |
二、韵式 |
第二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的“平行式” |
一、排比平行 |
二、复合平行 |
第三节 诗人格律诗(阿鲁孜和巴尔玛克)的语言运用 |
一、隐喻-悖论语言的运用 |
二、语法结构的倒序 |
三、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陌生化审美效果 |
第四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自由体诗歌文本解读 |
一、复议理论:自由体诗歌中的含混 |
二、充满张力的有机整体性 |
第五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文本叙事艺术 |
一、叙事视角与叙述声音 |
二、叙事时间 |
注释 |
第四章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的美学特征 |
第一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 |
一、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创作个性 |
二、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的艺术风格 |
第二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的美学价值 |
一、给读者带来真切的感受 |
二、激发人们对生活与人性的思考 |
三、引导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注释 |
第五章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的接受 |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讲述中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 |
第二节 各民族读者阅读视野中的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 |
一、艺术表现形式 |
二、期待视野的相符合 |
第三节 世界性的译介与接受 |
第四节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诗歌批评与研究 |
注释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创作年表 |
附录二 铁依甫江·艾里耶夫 1945 年到 1989 年的诗歌创作年表 |
附录三 本论文所用的音标对列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的情况 |
致谢 |
四、无题(微型小说)(论文参考文献)
- [1]浪漫大气 疏朗旷逸——论广西北部湾作家群文学创作的文化特征[J]. 邓玉莲. 北部湾大学学报, 2021(03)
- [2]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蝴蝶作为爱情意象的成因[J]. 陈迟. 现代职业教育, 2020(08)
- [3]好诗鉴赏(上)[J]. 王立世. 火花, 2020(01)
- [4]科幻文学、外星他者与后人类伦理——评莱姆《索拉里斯星》[J]. 王瑞瑞. 中国文学研究, 2019(04)
- [5]《齐鲁晚报》文艺副刊研究(1988-1995)[D]. 袁典. 山东大学, 2019(09)
- [6]《兵团日报》文艺副刊《胡杨》研究(1983-2004)[D]. 刘红利. 新疆大学, 2019(12)
- [7]孙梨《芸斋小说》研究[D]. 李振刚.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8]《2018年中国诗歌排行榜》目录[J]. 邱华栋,周瑟瑟.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8(01)
- [9]细节的能量:塑造蓬勃的姨妈群像[J]. 谢志强. 微型小说选刊, 2018(29)
- [10]铁依甫江·艾里耶夫抒情诗歌研究[D]. 祖木来提汗·阿里木. 新疆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