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熟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足(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09)在《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范围内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日益表现为知识生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竞争,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就某个区域而言,紧跟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借鉴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赶超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无疑是今后一段时间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政府一直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项基本方针反复强调。“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在国家政策方针指引下,各省市都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山东省也不例外。作为经济大省,山东省一直在努力探寻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办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但应该看到还存在诸多问题,规模、质量和效益远未达到理想状态。那么,目前山东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与其他省市有何差距?近几年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趋势有何变化?如果要实现快速发展,今后需要在哪些方面采取对策、措施?这些即是本文力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前言主要是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文章结构、研究方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国内外学者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归纳和综述。第二部分为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概述,主要总结概述国内外对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并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以及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等进行总结分析。第三部分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主要对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并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相关研究及统计数据,构建出合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简要介绍了本文采用的评价方法。第五部分是实证部分,也是本文的核心部分。根据第四部分构建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搜集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三种评价方法和一致性检验,对10个沿海省市2003—2007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比较。第六部分是政策性建议。在第五部分实证分析和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山东省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颜春[2](2008)在《中国服装三十年 ——新时期中国服装发展史研究之一(1978-1992)》文中研究说明全文结合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国经济文化转型的社会背景,以真实鲜活的历史事件为出发点,找出了十五年里起着重要作用的决策因素,探究了新时期服装业从起步到规模化发展的历史规律。改革开放的前十五年里,虽然受意识形态、政治风云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严重,中国服装业仍是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十五年。其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思考,不仅清晰了新时期服装业的历史轨迹,更对产业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经济学、服饰文化学的观点出发,对已总结出的三条规律分别展开论述。结合典型事例,记录下了市场经济作用下,服装国有、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以服装为龙头”地位的确立,行业和媒体如何发挥其积极效应;再认识服装特点,服装科技、博览会、设计、模特各领域繁荣服装产业。结尾处结合2008产业现状及中国服装协会工作报告内容,总结了这三条规律的延伸及发展,并指出直到现在它们仍然发挥积极作用。
秦婧[3](2008)在《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发展地位、作用与展望》文中提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的苏南模式到新世纪的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显着成绩。苏南取得的经济成就与民营企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民营企业已经在苏南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各种调查资料和数据已证明,民营企业在苏南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更进一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亟待加以研究、解决。本文即以苏南地区尤其是无锡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例,立足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原苏南模式向新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地位、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作用、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发展展望等多个方面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剖析,试探性地提出了一些见解、思路和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赵晓颖[4](2008)在《“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而江苏又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大省。2005年1月1日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但也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而且,面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加,相关进口国势必转向其他贸易壁垒以保护其本国纺织服装产业。因此,正确认识和判断“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品服装出口所面临的情况,深入分析可能出现的新贸易壁垒,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应对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后配额时代”,本文分析了纺织服装业的市场竞争。认为纺织品服装配额的取消将重新分割世界纺织服装市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江苏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会持续增长,但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以及欧美等国家对纺织品服装的重新“设限”,都将对江苏纺织服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充分吸取国内外纺织服装业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江苏的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苏纺织服装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在论证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从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合理化这两个重要层面,深入剖析了“后配额时代”如何提升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论文指出,要提升“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产业升级是根本出路,强化技术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是关键环节,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是重要策略,实施品牌战略是必经之路,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有效途径,优化经营管理,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是立足点,避免无序竞争是当务之急,完善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是必要措施。
郑显理[5](2006)在《“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在WTO和配额取消的双重背景下,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如何继续保持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解决好该课题,将有效促进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论文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文章首先分析了“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竞争。认为配额取消将重新分割世界纺织服装市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和浙江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会持续增长,但是价格和利润将出现滑坡;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以及欧美国家对纺织品的“设限”,都将对中国和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文章接着分析了“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优势。指出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但是竞争优势有逐年下降的隐患;产业发展具有大规模、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和集群优势;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浙江纺织服装产业的主体,能够有效实现产销结合,丝绸、服装出口优势显着。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劣势。认为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存在着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产业损害和贸易预警机制缺乏、行业无序竞争严重、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薄弱等诸多明显劣势。 在论证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论文从产业升级和产业组织合理化这两个重要层面,深入剖析了如何提升“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 论文指出,推进产业升级是提升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品牌开发与建设、提升人力资本等重要途径来充分发挥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全面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文章认为,产业组织合理化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应该通过挖掘产业自组织功能、发挥集群优势、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企业应该通过推行“走出去”战略、建全企业制度和优化经营管理、发展电子商务、实施
胡渝[6](2001)在《摩托车出口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重庆的摩托车工业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摩托车工业近几年的出口额已占到重庆市出口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全国摩托车出口额的40%强,使重庆市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中小排量摩托车之都”的美誉。目前,重庆摩托车工业面临的形势是:一方面国内市场的需求和产量增长速度已经放慢,消费市场细分日益完善,我国业已加入“WTO”,面临国外摩托车行业巨人们的新的一轮大规模挑战,营销竞争异常激烈;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努力扩大产品出口,提高重庆摩托车出口的比较优势,已成为促进重庆摩托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重庆摩托车产业的出路,已经是国内市场、国外市场两根拐杖缺一不可了。本文共分为四部分来探讨重庆摩托车工业的出口现状及对策。首先,在第一部份中简要介绍了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和市场现状,;在第二部分中,介绍了国际市场的摩托车贸易现状,对中国摩托车出口的国际市场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影响中国摩托车出口的各类因素;在第三部分中,通过对重庆市摩托车近期出口现状的分析,指出扩大重庆摩托车出口所面临的瓶颈问题;第四部分,在对加入“WTO”以后我国摩托车工业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扩大重庆摩托车产品的出口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二、常熟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熟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足(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2 论文结构 |
0.3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 |
1 文献综述 |
1.1 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1.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
1.3 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发展评价研究 |
2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概述 |
2.1 高新技术的概念 |
2.1.1 国外对高(新)技术的概念界定 |
2.1.2 我国对高新技术的概念界定 |
2.2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 |
2.2.1 国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
2.2.2 我国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
2.3 高新技术产业的特征 |
2.4 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 |
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 山东省与其他省市发展现状的比较 |
3.3 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与方法 |
4.1 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1.3 评价指标的解释说明 |
4.2 评价方法 |
4.2.1 主成分分析法 |
4.2.2 熵值法 |
4.2.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4.3 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分析 |
5 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
5.1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5.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各类指标评价分析 |
5.2.1 投入水平指标评价 |
5.2.2 产出水平指标评价 |
5.2.3 发展潜力指标评价 |
5.3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
5.4 基于熵值法的评价结果 |
5.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结果 |
5.6 几种评价方法的综合分析 |
6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2)中国服装三十年 ——新时期中国服装发展史研究之一(1978-199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 章 绪论 |
1.1 综述 |
1.2 缘起及意义 |
1.3 研究视角 |
第2 章 探索市场经济规律大规模发展服装业 |
2.1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禁锢 |
2.2 新时期服装业蓬勃发展的原因 |
2.2.1 国内经济体制变革引发价值观的根本转变 |
2.2.2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引发对外加工的大量出现 |
2.3 国营企业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
2.3.1 风口浪尖上的裁缝明星——步鑫生 |
2.4 私营企业成为改革的生力军 |
2.4.1 雅戈尔记录了私营企业如何在改革浪潮中“淘金” |
2.5 与外资“联姻”向服装大国挺进 |
2.5.1 从顺美看合资企业的发展模式 |
2.6 小结 |
第3 章 以服装为龙头推动产业链的壮大 |
3.1 “小马拉大车” |
3.1.1 领导人对服装的极力倡导 |
3.1.2 “掌舵手”组织机构的成立 |
3.2 龙头作用调动起来、发挥出来 |
3.2.1 “民族化与时代感”的思考打破传统设计理念 |
3.2.2 服装媒体的摇旗呐喊、引路指航 |
3.2.3 以科研带动服装生产 |
3.3 小结 |
第4 章 再认识服装特点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齐头并进 |
4.1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 |
4.1.1 新号型的制定为成衣化大生产先行 |
4.1.2 服装领域高科技的里程碑 |
4.1.3 留为历史遗憾的中国人台 |
4.2 迎进来走出去 |
4.2.1 “传教士”皮尔.卡丹来了 |
4.2.2 “三巨头”CHIC 齐亮相 |
4.2.3 中国开放的大门向巴黎打开 |
4.2.4 到巴黎争得一席之地 |
4.3 不断坚实的设计力量 |
4.3.1 “金剪”奖吹响号角 |
4.3.2 人才辈出的“兄弟”杯舞台 |
4.4 模特的正名之路 |
4.4.1 新中国的第一支时装表演队 |
4.4.2 勇气十足的第一次模特大赛 |
4.4.3 模特表演初露曙光 |
4.5 小结 |
第5 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说明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发展地位、作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新苏南模式解读 |
第一节 新苏南模式是原苏南模式的创新演进 |
第二节 新苏南模式是温州模式的地域改装与政策融合 |
第三节 新苏南模式是昆(山)—江(阴)模式的资源整合 |
第二章 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地位 |
第一节 民营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
一、民营经济是构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
二、民营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
三、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节 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主导地位 |
一、由乡镇企业到民营经济 |
二、当代苏南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 |
第三章 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作用 |
第一节 民营经济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带动人民群众发家致富 |
第二节 民营经济有利于推动机制转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第三节 民营经济有利于加快“三创”载体建设,促进科技兴国 |
第四节 民营经济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走出去与国际接轨 |
第四章 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发展展望 |
第一节 新苏南民营经济在发展中的困惑及原因 |
一、新苏南民营经济的发展困惑 |
二、新苏南民营经济的发展希望 |
第二节 新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 |
一、新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机遇 |
二、新苏南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
第三节 新苏南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后配额时代”的由来及ATC 协议的签署 |
1.2.1 关于配额 |
1.2.2 ATC 协议及“后配额时代” |
1.3 “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主要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思路 |
第二章 国内外关于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2.1 国外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1.1 关于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2.1.2 关于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
2.1.3 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保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 |
2.2 国内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2.1 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2.2.2 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升级问题 |
2.2.3 关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集群和产业链问题 |
2.2.4 关于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制度建设和体制问题 |
第三章 纺织服装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3.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
3.2 江苏纺织服装业现状分析 |
3.2.1 行业背景 |
3.2.2 江苏纺织服装产业的重要地位 |
3.3 “后配额时代”与江苏纺织服装业 |
第四章“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的SWOT 分析 |
4.1 江苏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 |
4.1.1 主要产品产量均已名列全国前茅 |
4.1.2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下降 |
4.1.3 总体增长迅速 |
4.1.4 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
4.1.5 外向型特征明显,出口增长迅速 |
4.2 江苏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劣势 |
4.2.1 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 |
4.2.2 纺织服装业的出口竞争力弱化 |
4.2.3 产业损害和贸易预警机制缺乏 |
4.2.4 纺织服装业无序竞争日益突出 |
4.2.5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
4.2.6 品牌建设薄弱 |
4.2.7 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 |
4.3 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机遇 |
4.3.1 配额的取消 |
4.3.2 政府的政策扶持 |
4.3.3 出口关税的取消 |
4.3.4 出口退税机制的调整 |
4.4 江苏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挑战 |
4.4.1 频繁使用的特保措施以及欧美的重新设限 |
4.4.2 种类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 |
4.4.3 双边和区域性贸易优惠的威胁 |
4.4.4 来自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威胁 |
4.4.5 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风险 |
4.4.6 出口退税进一步下调带来的风险 |
第五章 “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提升举措 |
5.1 转变增长方式,优化出口结构 |
5.1.1 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 |
5.1.2 发展高新技术,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5.1.3 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纺织服装产品的附加值 |
5.1.4 优化产品结构,优先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
5.2 实施“走出去”战略 |
5.2.1 “走出去”的迫切性 |
5.2.2 “走出去”模式的选择 |
5.2.3 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
5.3 政府、行会、企业密切合作,规避各种贸易壁垒 |
5.3.1 政府 |
5.3.2 行会 |
5.3.3 企业 |
5.4 完善产业链,发挥集群优势 |
5.4.1 以产品的升级推动产业集群层次的提高 |
5.4.2 继续完善壮大上下游产业链 |
5.4.3 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服务体系 |
5.4.4 加大宣传,打造区域品牌 |
5.5 积极推广电子商务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
2.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2.1 国外关于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2 国内有关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
2.3 相关研究评述 |
3.“后配额时代”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竞争分析 |
3.1 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市场竞争环境 |
3.2 “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
4.“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优势分析 |
4.1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内竞争力 |
4.2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
4.3 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优势和特征 |
5.“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劣势分析 |
5.1 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 |
5.2 产业损害和贸易预警机制缺乏 |
5.3 行业无序竞争严重 |
5.4 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 |
5.5 品牌建设薄弱 |
6.提升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升级途径 |
6.1 优化产业布局 |
6.2 充分发挥产业比较优势 |
6.3 产业集群途径 |
6.4 技术创新途径 |
6.5 品牌开发与建设途径 |
6.6 提升人力资本 |
7.提升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合理化途径 |
7.1 挖掘产业自组织功能 |
7.2 充分发挥集群优势 |
7.3 强化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 |
7.4 实施“走出去”战略 |
7.5 健全企业制度,优化经营管理 |
7.6 加快实施企业人才策略 |
7.7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
8.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摩托车出口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1 绪论 |
2 我国摩托车的生产与市场概况 |
2.1 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概况 |
2.2 摩托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2.3 国内摩托车市场的主要特征 |
2.4 影响摩托车市场的几个主要因素 |
2.5 国内摩托车市场的近期发展趋势 |
2.6 ”入世”对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影响 |
3 我国摩托车的出口现状 |
3.1 国际摩托车市场的生产与消费概况 |
3.2 国际摩托车贸易概况 |
3.3 中国摩托车工业在世界摩托车工业中占有重要位置 |
3.4 中国摩托车出口的历史概况 |
3.5 我国2001年1~7月份摩托车出口现状分析 |
3.6 中国摩托车出口存在的主要问题 |
3.7 中国摩托车出口面临的良好机遇 |
4 重庆摩托车的近期出口状况分析 |
4.1 重庆摩托车的出口状况简介 |
4.2 重庆摩托车出口的主要优势 |
4.3 重庆摩托车在主要出口目标国的近期竞争态势分析 |
4.4 重庆摩托车的国内主要竞争对手的版块态势分析 |
5 促进重庆摩托车出口的措施与对策 |
5.1 促进重庆摩托车出口的措施与对策 |
5.2 促进我国摩托车工业的发展的几点建议 |
5.3 我国摩托车工业应该重点思考的五大问题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常熟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势头足(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王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2]中国服装三十年 ——新时期中国服装发展史研究之一(1978-1992)[D]. 颜春. 北京服装学院, 2008(07)
- [3]民营经济在新苏南模式中的发展地位、作用与展望[D]. 秦婧. 江南大学, 2008(03)
- [4]“后配额时代”江苏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研究[D]. 赵晓颖. 南京财经大学, 2008(01)
- [5]“后配额时代”浙江省纺织服装产业的竞争力研究[D]. 郑显理. 浙江大学, 2006(06)
- [6]摩托车出口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D]. 胡渝. 重庆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