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发展策略

普通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发展策略

一、全科医学教育的困惑和发展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陆萍,陆志敏,翁立立,钱志龙,戈园园[1](2022)在《社区全科医师职业发展路径的质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岗位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历程及困境。方法于2019年10月, 采用典型抽样邀请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岗位全科医师代表参与焦点小组访谈。基于饱和原则, 最终共邀请5名全科医师, 就各自的职业发展历程及困境展开深度访谈, 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整理分析。结果社区全科医师职业发展分为入门阶段、经验积累阶段、职业分化阶段3个阶段。入门阶段, 发生在刚入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0~24个月, 主要通过社区轮岗熟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经验积累阶段, 发生在入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的1~5年, 全科医师在门诊、病房、家庭医生等不同岗位积累临床经验, 同时通过兼职公共卫生条线管理、科教管理、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借调工作等积累管理经验;职业分化阶段, 发生在入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后的5年及以上, 可全职担任管理岗, 亦可担任临床岗位的同时兼任科组负责人。3位受访者在各自职业发展阶段均有职业发展困惑, 主要包括临床技能提升困惑、临床和管理工作平衡困惑。结论在入门阶段需对全科医师加以及时的轮岗培训与科教驱动;职业分化阶段, 在注重临床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的基础上, 还需结合政策发展方向和机构发展需求, 引入专业人才分担慢性病管理、行政类工作, 以促进全科医师职业成功分化。

陈文姬,谢波,姜隽[2](2021)在《江苏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的培训方法和效果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培训全科医学学科带头人为目标,结合成人学习特点,设计江苏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学员(简称学员)的培训方案,采用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小组访谈和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相关资料,阐述骨干师资培训基于的理论基础、实施方法及培训效果。方法编写培训大纲,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全科学科建设和培训方法为教学模块,采取授课、实践和自学相结合,分阶段、小班化进行培训。以问题为导向,灵活运用嵌入式体验法、翻转课堂、拓展性临床访谈法等教学活动,强化行为培训,引导学员反思,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结果培训过程学员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撰写心得。调查人数34人,反馈显示培训收获很大者占88.24%,认为通过培训开拓思路占94.12%,认为提高理论水平占67.65%。对授课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培训的体验和参与过程的满意度分别达85.29%、79.41%、88.24%。结论骨干师资培训需要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问题为导向、以学员为中心,融合知、信、行,强化行为训练,促进师资认识改变,达到提高师资综合能力的培训效果。

龙佳佳,谢宝玉,陈检[3](2021)在《广西区域全科医师培养的难点探析》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广西区域全科医学工作的相关人员开展定量调查和定性访谈,对广西现有全科医生的数量、水平、地域分布、全科医生培养和发展的瓶颈,对全科医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目的是为广西管理部门优化全科医师培养管理提供决策参考。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广西全科医师地域分布不均,全科医师分布数量与经济发展及地区重视程度密切相关,全科医学教育体系不健全。因此,全科医生培养工作需要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由政府主导,统筹布局,在经济不发达地区设专项扶持项目,以需定招,以区定招,解决不同区域全科医师缺乏问题,达到区域同质化医疗目的。完善全科医生全周期制度建设,加强全科医师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科医生待遇,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顾晓青,陈海英,顾杰,祝墡珠,廖莹,曹筱筱,张继学[4](2021)在《以全科医学基层教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的“中山-西渡”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5月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个全科远郊教学点,建立"以教学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文章从实施背景、实施路径、实施效果、总结和展望系统介绍了该全科教学模式,重点探索医、教、研、防融合发展,为基层社区人才培养、工作创新、内涵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形式和模式,以期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

傅佩佩[5](2021)在《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家庭医生,又称为全科医生,其职责是为居民提供健全、有效、连续、适宜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被视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2016年,以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目标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在我国全面正式全面启动。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探索起步阶段,该制度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成熟,上述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与签约服务目标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居民签约率低、知晓率低、家庭医生履约率低和签约服务质量不高等。同时,由于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进在不同地区还相当不平衡。尤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因为卫生基础较差、信息化建设薄弱、人力资源匮乏,以及居民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等传统因素,致使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行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众所周知,农村基本卫生服务体系承担着维护我国广大县域居民健康的重要任务,而且农村卫生一直是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点关注,因此,选取合理的样本地区展开调查研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对于做好我国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山东省相关地市作为研究样本地区,因为山东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占全省总人口数量一半以上,且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差异,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以山东农村地区为样本,通过聚焦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展开研究,对于切实推进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良性发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重要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推行并非水到渠成,而是涉及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同时也受到多个层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政府层面的政策制定、激励措施、考核与监管;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及水平、机构定位及分工;居民个体层面的认知、态度、动机、协作配合情况等。从理论层面来讲,委托代理理论能够建立起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博弈,可以发现最优的激励措施。将委托代理相关理论运用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定和实施策略分析中,建立家庭医生、居民和政府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从新的视角推导和理解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可以为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而基于制度及供需双方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可以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提升与优化提供更全面、更深入、更实际的建议,也可为全国其他农村地区提供经验做法或运行模式方面的参考借鉴。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山东省农村地区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供需双方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政策实施的偏差?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设计,探讨山东农村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如何通过资源保障、监管考核机制、筹资支付机制和问责机制影响政策运行的结果和利益方的行为,最终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建议。具体目的包括:(1)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理论分析框架;(2)系统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以及供、需双方实施现状,探索关键问题影响因素;(3)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分析政策实施的偏差和探索问题产生的原因;(4)提出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政策性建议。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现场调研数据来源于2018年5月7日——24日开展的“山东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项目调研。综合考虑地域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签约服务实施情况,此次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抽样方法,选取了淄博市、聊城市和滨州市已经推行家庭医生签约的6县(沂源县、桓台县、茌平县、东阿县、惠民县和无棣县),从机构和个人两个层面,就当地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制度运行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如下方面:卫生院和卫生室基本药品供应情况、信息化建设情况、签约服务政策工具等;家庭医生服务提供能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情况、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等;居民健康状况、健康行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以及健康需求等信息。本研究的分析过程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山东省和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和制度安排进行归纳和总结,资料主要来自样本地区相关政策文件及研究文献,以及对样本地区机构的调查数据。第二部分是从供方和需方的视角对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基于统计描述、logistic回归等,探究供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及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的方法测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偏好,最后构建基于居民个体、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的多水平分层模型,全方位探索影响家庭医生签约的因素。第三部分结合定性访谈资料,采用主题框架分析法,根据政府和家庭医生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家庭医生和居民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理论,对筹资支付机制、奖惩考核机制、问责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进行分析,找出签约政策实施的偏差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本文综合制度分析框架和政策执行的偏差提出完善签约服务制度的策略性建议。本研究采用SPSS 22.0和Stata 14.2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层回归分析和离散选择实验;采用QSRNvivo 8质性分析软件分析定性访谈资料。研究结果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是:由政府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指导意见,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发改委、中医药管理局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和资源保障;政府通过委托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务人员共同组建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政府通过支付、考核、和监管等激励措施,确保签约服务提供机构和家庭医生提供合格的签约服务,提高签约居民整体健康水平。山东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采用“1+1+1”服务模式,即家庭医生团队依托县域医共体,由村医、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医院医生构成。一般由乡镇卫生院医生担任队长,村诊所医生是签约服务具体提供者。居民通过与乡镇卫生院签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选择签约服务包,接受签约团队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研究发现,目前政府在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运行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资源配置失衡,综合性的服务提供可及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基本药物供应保障还不完善。76.67%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实现将居民健康信息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55.09%的村诊所存在基本药物短缺现象。(2)双向转诊制度尚未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缺少连续性。大部分村诊所医生获得的上级医院相关工作支持不足。基层家庭医生欠缺专科医疗资源、转诊资源、临床经验与技能。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现状签约服务供方运行现状:目前样本地区签约服务供方,即家庭医生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主要存在服务水平低下、工作负荷及压力较大、收入及薪酬感知较低、整体满意度较低等问题,具体表现在:(1)村诊所家庭医生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只有1%的村医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大部分家庭医生只有乡村医生证(76.29%),家庭医生中参加过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者仅占34.32%。仅有22.51%的家庭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合格证;只有15.50%的家庭医生认为其知识和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家庭医生工作的需要,超过80%的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服务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没有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奖惩制度没有落实;家庭医生工作量偏大,平均每人每天工作11小时、管理超过1500人,93.36%的基层医生自我感知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后工作量增加;家庭医生待遇普遍偏低,仅有12.18%的家庭医生认为薪酬与其工作匹配,且卫生院与村诊所家庭医生存在收入差距;(3)家庭医生满意度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医生的职称、收入、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县医院技术支持等在5%的水平上显着。针对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结果如下:(1)签约率低,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获得感差,“签而不知”、“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样本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概率仅为23.8%;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低,55.69%的被调查者完全不了解签约服务;居民被动签约现象普遍;居民不愿意签约是因为不信任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担心乱收费,认为没必要。(2)居民离散选择实验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更愿意选择诊疗水平高(β=2.39)、服务态度好(β=1.39)、基本药品可获得性高(β=0.63)和适当提高医保报销比例(β=0.45)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概率模拟结果表明,签约率与费用关联度很高,签约费用从200元降至免费,签约概率将提升至84%。(3)多水平模型结果显示:居民个体层面上,受教育水平越高(OR=1.7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OR=1.39)、及患有多重慢病(OR=1.53)的居民越愿意签约;在村级层面上,较好的村卫生室信息化程度(OR=1.31)有着更高的签约概率;在镇级层面,卫生院基本药物供应充足(OR=1.53)、信息化程度较好(OR=1.28)、参加过家庭医生相关培训(OR=3.19)以及中心卫生院(OR=1.92)都与较高的签约概率相关。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和归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偏差主要表现在:(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供需不匹配,即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没有通过现有的签约服务提供得到响应和满足;(2)供方激励扭曲,即现有的筹资支付、监管考核制度导致家庭医生工作满意度低、签约服务“重量轻质”。制度实施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安排无法规避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一系列代理人道德风险问题。制度安排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包括:首先,政府对签约制度运行保障作用失灵,信息化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人才培训不完善,导致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卫生服务提供能力和质量纵向不平等,降低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可持续性。其次,居民无法自由选择签约团队,造成团队之间缺乏竞争,不利于团队提升服务质量和签约居民满意度,造成居民服务获得感低。问责机制方面,政府对家庭医生奖惩兑付、监管考核缺失、激励不足,降低了家庭医生团队工作意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的制定依据缺少居民的健康需求和偏好,服务包定价不规范、服务内容不合理等原因,导致签约率不高、“签而不约”现象普遍。最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是一种原则性协议,对家庭医生的行为约束力有限。代理人问题层面对制度实施偏差的影响主要源于多代理人和共同代理两个方面。首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多个代理人,政府对家庭医生的职责、考核、奖惩标准不清晰,导致了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之间缺少合作,尤其是上级医院的医生对基层医务人员缺少业务指导,极易导致“搭便车”现象,降低了委托人的总体效用,造成了签约服务的协同性不高,背离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目标。第二,家庭医生是政府和居民的共同代理人,政府相对于居民处于绝对强势地位,如果政府和居民交付给家庭医生的任务目标不一致,家庭医生将选择强势的委托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降低了共同代理效率。目前,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政府将工作量(签约合同的数量、覆盖面)作为考核支付家庭医生的标准,与居民所偏好的服务质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医生会选择首先完成政府制定的工作考核目标,而忽视了对提升服务质量的努力。这就导致家庭医生服务重量轻质,供需不匹配,居民获得感低。结论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运行效率,需要政府完善运行保障机制,从而实现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签约服务的政策保障。目前,政府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家庭医生团队呈现多代理人的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无论是对签约团队整体还是团队内部不同代理人,均尚未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导致了团队内部代理人互相中立,团队之间缺乏促进发展的良性竞争。政府没有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和对家庭医生的激励机制,相关制度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家庭医生没有将最大化签约居民的利益作为目标,家庭医生没有准确识别居民的签约选择偏好和健康需求,从而导致了家庭医生的行为背离了委托人居民的利益目标。此外,监督和信息公开渠道的缺失致使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家庭医生和居民之间相互问责机制的缺失,也加剧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目标不一致。政策建议为了解决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签约服务效果,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切实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2)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资源下沉”,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3)完善家庭医生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为签约服务提供政策保障。4)建立可持续筹资机制,提高居民自付比例,为签约服务提供资金支持。5)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职责。6)实行按绩效支付,引导家庭医生团队之间竞争,提升签约服务运行效率。7)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建立相应问责监督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8)对签约服务进行合同式管理。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突破以往单一研究视角,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三个核心主体,即政府、家庭医生、居民的视角出发,立足山东省实际,通过对政府运行保障、筹资支付、监管考核与问责等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化策略;2)研究思路方面,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契约理论以及战略购买等经典理论为依据,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优化分析框架,聚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涉及的政府和家庭医生、居民和家庭医生这两个核心委托代理关系,为开展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分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实施的偏差,揭示偏差产生的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的理论科学依据;3)研究方法方面,本研究结合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通过离散选择实验科学测度需方居民家庭医生签约偏好、并利用多水平分层模型从供、需双方研究居民签约行为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定性分析,验证和深入解释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的偏差和原因,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在现场数据获得方面,数据仍旧存在一定偏倚。例如,样本平均年龄偏大,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纳入更多的样本,以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2)由于离散选择实验方法的局限性,对于纳入属性的数量、水平固化了被调查者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选择意愿,而无法反映其他属性对其选择偏好的影响;3)本研究仅选取山东省作为研究地点,因而研究结果的外推性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

朱英茜[6](2021)在《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当下社会中国40-65岁人口已达3.9亿,此年龄段即是人们从生育阶段转为为老年期的生理转化期,其中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断崖式下跌区别于男性的平缓下降,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着远远高于男性的身心健康困扰,影响着女性的生命体验,主要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骨质疏松、情绪波动、抑郁、睡眠困难、性交疼痛、阴道萎缩、泌尿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除身心健康问题之外,家庭问题、社会问题随之而来。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医疗、健康等领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冲击,重塑着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为多方参与者提供系统化服务。对比围绝经期综合症与健康管理的范畴一一耦合,并引入服务接触点构建服务体系。对女性围绝经期的健康管理关注恰逢其时。本课题基于服务接触点,以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立体服务系统,引导用户加深对围绝经期相关信息的了解,辅助围绝经期用户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改善用户身心健康状况的目的。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分为以下四个部分进行:首先对社会、医疗和设计背景分别进行概述,对市场上现有健康管理模式进行阐述,并对服务设计和服务接触点的相关定义、分类进行阐述,阐明服务接触点介入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的必要性,总结出基于接触点进行服务设计的方法。其次,围绕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的各个维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分析围绝经期用户健康管理现状和需求,并结合用户以及利益相关者多方,梳理出产品的服务系统图,整理出对于目标用户进行健康管理的机会点。再次,在前述调研基础上构建用户模型,定义设计方向以及场景闭环,细化用户行为中的关键接触点,并进行用户满意度测试,对关键接触点进行量化研究处理得出有效结论,并以此为优化依据结合利益相关者梳理行为轨迹。提出健康管理产品设计策略。最后,以前述用户分析需求为基石,对物理接触点和数字接触点进行设计实践,构建产品框架,完成界面原型到视觉设计的整体设计实践与可用性测试。本文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利用服务接触点将服务设计导入围绝经期用户的健康管理的体验之中,是对新人群在新领域的新尝试。梳理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流程并优化、转化、融合和创造了接触点。理论方面,提出了构建围绝经期用户在健康管理流程中的服务接触点的方法。实践方面,完成了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实践与验证,为此类健康管理设计和围绝经期相关保健方法提供了可参考案例。

顾锦平,袁俐[7](2021)在《乡村医师全科医学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及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依据乡村医师不同时期需求特点,定制"全科医师从业教学模块"(实习期)、"全科医师执业教学模块"(工作初期)、"全科医师提升学习模块"(经验积累期)等三大在线学习模块,提出了"3451"定制式全科医学在线学习平台构建设想,构建在线教学平台。全科医学定制式在线教学平台的构建,弥补了现场教学中所存在的时间、空间、受教人群及特殊因素(如新冠肺炎流行)等的影响,将使乡村医师随时学习、反复学习、不断提升成为可能,为乡村"全科医学"继续教学的开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发展方向。

甘亚[8](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宋艳华[9](2020)在《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在对中英文文献梳理汇总的基础上,对护理在健康管理中的角色实践、主要作用、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总结。从护理全方位参与健康管理的视角,学习并借鉴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为我国健康管理中护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思路。方法:本研究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可视化分析等方法,对中英文文献分别进行整理分析,具体包括以下:1.确定检索文献的范围与策略(1)数据库检索范围设定为:①中文文献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ANFANG数字化期刊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②英文文献来源于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pus等数据库。(2)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2019年12月31日。(3)中文文献以“护理、护士”和“健康管理、健康护理、慢病管理”为检索词,根据检索式在中文数据库进行交叉组合检索;英文文献以“nurs*”AND“health management、health managed care、health care、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为检索词,根据检索式在外文数据库进行交叉组合检索。2.建立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检索文献的范围与策略的中英文期刊文献。(2)排除标准:①报纸、专利、硕博论文及会议论文;②无法获取全文链接的文章。3.文献的筛选通过文献初次筛选和二次筛选,最终确定中文期刊文献1192篇,英文期刊文献510 篇。4.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建立Excel数据库,并按照题目、作者、地域、期刊、关键词等基本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使用R语言jiebaR包对相应词条进行同义词合并,同时对词频进行统计。使用文献计量学软件VOSviewer1.6使用Association strength算法对关键词共现及作者合作网络进行聚类分析,以分析研究热点的分类及时间分布规律。同时使用R语言及ggpubr、ggplot2等程序包对相关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结果:1.文献发表数量及发展趋势分布情况本研究共纳入中文文献1192篇,英文文献510篇。研究发现中文文献数量从2010年出现较快速增加,并呈持续增长的势头;英文文献在1995年左右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在2000年出现明显下降,2009年到达峰底,2011年之后在中位波动逐渐稳定于平均水平。对比欧美国家,我国健康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护理参与健康管理的实践较为局限,近年来发文数量虽然明显增加,但是论文质量不高。2.文献高产作者、研究团队及合作网络情况分析纳入本研究的中英文文献发现,国内作者及研究团队间合作尚较少,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网络;英文文献的高产作者和研究团队之间已经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中文文献的作者以综合医院、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或护理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各机构间合作较少。健康管理的护理实践以配合医疗的治疗性护理和延续护理为主,尚未建立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专业健康管理团队。英文文献的作者来源,以护理学院、健康管理组织、健康研究中心为主,聚类分析发现团队之间呈现全方位的深度合作,各类健康管理机构协同发展。以高级实践护士或开业护士为主要组成的团队,在护理门诊、社区服务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机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管理实践。3.文献高频关键词分布情况分析纳入本研究的中英文文献高频关键词发现,中文文献主要从疾病管理的角度,重点关注围绕疾病开展的健康管理;英文文献显示护理主导的健康管理真正聚焦人类和健康,并基本实现全人群覆盖。国内护理在健康管理的实践主要是配合疾病治疗开展的慢病管理和社区护理。虽然近年来在健康管理中有新的尝试,但是整体的思路和实践都受到制约;欧美国家的健康管理已经形成了以人为中心,以健康为导向,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高级实践护士是健康管理组织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组织、指导和引领作用。结论:本研究发现欧美国家已经建立规范标准的健康管理体系,由高级实践护士或开业护士主导的健康管理,实现了对个体和群体的社区预防、慢病管理、健康干预、健康促进等全方位的管理,提高了人群的健康素养;我国护理在健康管理中的实践形式还较为局限,更多的依附于临床医生进行疾病护理和延续护理,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论文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健康管理规范化体系的建立,应与整体护理服务优化结合起来。通过专科化管理、培训和延伸,护理人员主动从临床技术型转变为高级护理实践型,全面提升护理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和职业价值。通过借鉴欧美国家健康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研究方法,我国健康管理实践领域应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和协同发展,建立系统、动态和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模型,实现由护理参与和主导的更专业、更深度、更有效的健康管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

谭璐[10](2020)在《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到:“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正是推动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必要手段。2016年,国家通过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家庭医生政策的正式提出与全面实施。从率先实施家庭医生制度的国家执行现状来看,家庭医生政策在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质量,控制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等方面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更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但从当前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呈现出空心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地区间差异大等特征,在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的认知程度低,家庭医生有效签约服务率低,家庭医生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且不足的现实问题。因此,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欠佳,居民、医务人员的政策认同感、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政府部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并未建立起居民与家庭医生之间的信任感。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家庭医生政策的研究成果,基于H市贫困县较多,家庭医生政策覆盖范围较广、政策执行较深入等现实因素,选取H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并借助现有的政策文件和相关部门一手数据,笔者了解到H市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家庭医生政策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从访谈和问卷结果来看,H市在家庭医生政策的认知、家庭医生政策的服务利用等方面表现还较薄弱。因此,基于H市家庭医生政策的执行现状,根据政策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利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剖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提升对策。研究发现,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不佳的成因主要表现在政策文本设计不尽合理、执行机构能力不足、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不强、政策环境支持力度不够四个方面。最后,从影响因素出发,提出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提升对策,主要从完善政策顶层设计、扩大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资源的供给、提升目标群体的家庭医生政策认同感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环境来分别展开阐述。

二、全科医学教育的困惑和发展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科医学教育的困惑和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2)江苏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的培训方法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2 实施过程
    2.1 分阶段培训
    2.2 小班化实践
    2.3“翻转课堂”活动
    2.4“拓展性临床访谈”
3 结果
    3.1 现场观察和小组讨论
    3.2 调查问卷
        3.2.1
        3.2.2
        3.2.3
        3.2.4
4 讨论
    4.1 明确目标,提高学员自我学习的能力
    4.2 根据成人学习特点,引入体验式培训方式
    4.3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员自主解决问题
    4.4 知、信、行合一,强化学员对全科医学的认知
    4.5 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
5 结论

(3)广西区域全科医师培养的难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
    1.1 定量调查对象
        1.1.1 样本量。
        1.1.2 抽样方法。
        1.1.3 调查工具。
    1.2 定性访谈对象
2 方法
    2.1 文献法
    2.2 调查法
    2.3 比较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定量调査数据及反馈结果
    3.2 调査对象的基本情况
    3.3 定量调査结果
        3.3.1 全科医师选择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原因。
        3.3.2 全科医师在住培基地的津贴待遇。
        3.3.3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3.4 定性访谈结果
        3.4.1 广西现有全科医生的数量及地域分布不均。
        3.4.2 广西全科医生的培养及来源。
        3.4.3 广西现有的全科医生激励政策。
4 结论
    4.1 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规模较小,需进一步扩大
    4.2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完善,广西全科全周期教育体系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4.3 广西地区全科医生培养的多部门联动机制有待加强
5 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完善从培养到使用、发展一体化的全周期全科医生制度建设
    5.2 加大对基层卫生服务投入,完善全科医生绩效工资激励机制
    5.3 加强多部门联动机制,探索以区定招,以需定招的区域培养模式
    5.4 加强全科医疗及全科医师全方位宣传工作
    5.5 加强全科医师的全周期培养阶段的思政教育
6 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5)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家庭医生制度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2.2 基于供方的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及激励相关研究
    2.3 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偏好及签约影响因素研究
    2.4 国内外研究不足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4 资料分析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制度安排分析
    4.1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工具
    4.2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能力和激励机制研究
    5.1 家庭医生团队服务能力
    5.2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激励
    5.3 家庭医生签约工作满意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居民家庭医生签约选择偏好和影响因素
    6.1 基于离散选择实验的农村居民签约偏好分析
    6.2 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和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实施偏差和归因
    7.1 政府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分析
    7.2 居民和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7.3 居民和家庭医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8.1 方法学讨论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结论
    8.4 政策建议
创新性和研究不足
附录一 关键知情人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围绝经期人群现状
        1.1.2 医疗背景:围绝经期预防和治疗方式现状
        1.1.3 设计背景:服务接触点和服务设计
    1.2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围绝经期与健康管理的研究现状
        1.2.2 服务设计介入健康管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健康管理与服务接触点设计研究
    2.1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分析
        2.1.1 社区卫生机构的健康管理服务
        2.1.2 健康管理服务在互联网产业中的表现
        2.1.3 健康管理服务发展业态
    2.2 服务接触点概述
        2.2.1 服务接触点的定义
        2.2.2 服务接触点的构建
        2.2.3 服务接触点的衡量
    2.3 服务接触点设计介入健康管理
        2.3.1 服务接触点设计的必要性
        2.3.2 以围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单位的原因
    2.4 服务接触点介入健康管理的案例研究
        2.4.1 案例一:一种以人为本的整体方法来管理糖尿病护理
        2.4.2 案例二:青蛙公司重构盆腔检查
第三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用户研究与分析
    3.1 围绝经期人群健康管理行为调研策略
        3.1.1 调研思路
        3.1.2 调研目的
        3.1.3 调研对象
        3.1.4 调研方法
    3.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性研究
        3.2.1 文献资料调研
        3.2.2 现有app竞品分析
        3.2.3 用户深入访谈
        3.2.4 研究总结
    3.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关键接触点的定量研究
        3.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问卷结果阐述与分析
    3.4 问题思考与机会识别
        3.4.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问题思考
        3.4.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设计机会识别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策略
    4.1 用户角色模型构建
        4.1.1 定义目标用户
        4.1.2 构建用户模型
    4.2 设计定位
        4.2.1 定义场景闭环
        4.2.2 定义设计方向
    4.3 需求点提炼
        4.3.1 需求功能转化
        4.3.2 接触点分析
    4.4 提出设计策略
        4.4.1 增强用户对于接触点的控制感
        4.4.2 强化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理性思维
        4.4.3 引导用户在关键接触点的感性思维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实践
    5.1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设计定义
        5.1.1 设计的概念说明
        5.1.2 利益相关者和商业模式
    5.2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产品的功能内容
        5.2.1 知识普及阶段
        5.2.2 健康锻炼阶段
        5.2.3 饮食管理阶段
        5.2.4 自主监测阶段
        5.2.5 心理健康测试及练习阶段
    5.3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数字接触点设计
        5.3.1 信息架构设计
        5.3.2 原型设计
        5.3.3 视觉设计
        5.3.4 主要交互页面设计
    5.4 围绝经期健康管理产品物理接触点设计
    5.5 方案可用性测试
        5.5.1 确定测试方案
        5.5.2 招募测试用户
        5.5.3 典型任务创建
        5.5.4 测试执行
        5.5.5 测试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研问卷
    问卷A:一份有关40-60 岁女性生命体验的问卷
    问卷B:更年期健康管理满意度调查
附录二 用户访谈
    访谈A:围绝经期用户访谈
    访谈B:妇幼保健院医生访谈
    访谈C:社区工作人员访谈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项目

(7)乡村医师全科医学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及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医师全科医学远程教学的背景
二、乡村医师职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一)理论空窗期:能力提升缺乏深度,影响从业能力
    (二)执业迷茫期:能力提升缺乏动力,动摇执业梦想
    (三)能力停滞期:能力提升缺少途径,影响职业发展
三、全科医学定制式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与教学策略
    (一)全科医学定制式在线学习平台构建
    (二)定制式全科医学在线教学与管理策略
        1. 分层、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
        2. 全科医学从业、执业、提升的教学模块设置策略。
        3. 多元管理,精细化质量监控策略。

(8)“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健康管理的概念
    2 国外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
        2.1 美国健康管理模式
        2.2 芬兰健康管理模式
        2.3 德国健康管理模式
        2.4 日本健康管理模式
    3 我国健康管理的主要模式
    4 健康管理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5 国内健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健康管理的行业标准不规范、机构管理架构不合理
        5.2 健康管理的服务供需不平衡、健康素养亟待提升
        5.3 健康管理的形式单一,从业人员专业化有待加强
    6 护理在我国健康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6.1 护理参与健康管理的各个环节
        6.2 护理在社区健康管理中优势明显
        6.3 护理是慢病人群健康管理的主力军
第二部分 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范围与策略
        1.1.1 数据库
        1.1.2 检索时间
        1.1.3 检索策略
        1.1.3.1 中文检索策略
        1.1.3.2 英文检索策略
        1.2 文献的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文献的筛选方法
        1.3.1 文献初次筛选
        1.3.2 文献二次筛选
        1.4 文献的筛选流程
        1.5 研究方法
        1.5.1 数据预处理
        1.5.2 词频分析法
        1.5.3 共词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1.5.4 可视化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中文文献分析结果
        2.1.1 中文文献发文量情况
        2.1.2 中文文献期刊分布情况
        2.1.3 中文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区分布情况
        2.1.4 中文文献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情况
        2.1.5 中文文献高产团队分布情况
        2.1.6 中文文献发表地域分布情况
        2.1.7 中文文献关键词研究热点情况
        2.2 英文文献分析结果
        2.2.1 英文文献发文量情况
        2.2.2 英文文献期刊分布及SCI影响因子分布情况
        2.2.3 英文文献作者及国家分布情况
        2.2.4 英文文献作者、所属机构及地区分布情况
        2.2.5 英文文献作者合作知识图谱情况
        2.2.6 英文文献高产团队分布情况
        2.2.7 英文文献关键词分析及聚类情况
    3 讨论
        3.1 纳入研究文献的发文量比较分析
        3.2 纳入研究文献的收录期刊情况比较分析
        3.3 纳入研究文献的研究者、研究团队及合作情况比较分析
        3.4 纳入研究文献关键词及关注热点比较分析
        3.5 纳入研究文献关键词年度聚类和热点聚类比较分析
        3.6 纳入研究文献分析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现状
        3.6.1 国外护理参与健康管理中实践研究领域的现状
        3.6.2 国内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现状
        3.7 纳入研究文献分析国内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发展趋势
        3.7.1 从健康管理的对象和目的分析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
        3.7.2 从健康管理的模型和内容分析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
        3.7.3 从健康管理的载体和手段分析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
        3.7.4 从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分析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
        3.8 纳入研究文献分析国内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
        3.8.1 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与公共卫生学科相结合
        3.8.2 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与专科护士培养相结合
        3.8.3 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的人才培养与社区慢病管理相结合
第三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创新和不足
        2.1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2.2 本论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述评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4.1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家庭医生
        2.1.2 家庭医生政策
        2.1.3 政策执行绩效
    2.2 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发展历程
        2.2.1 试点探索阶段(2009-2011年)
        2.2.2 渐进推广阶段(2012-2015年)
        2.2.3 全面实施阶段(2016年以后)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理论
        2.3.2 绩效管理理论
        2.3.3 健康管理理论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基于史密斯模型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3.1 H市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3.2 H市推行家庭医生政策执行举措
        3.2.1 加强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
        3.2.2 推动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3.2.3 扩大家庭医生政策宣传
        3.2.4 建立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3.3 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分析
        3.3.1 家庭医生政策认知分析
        3.3.2 家庭医生政策服务利用分析
        3.3.3 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分析
第4章 基于史密斯模型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4.1 政策文本设计不尽合理
        4.1.1 政策目标存在偏差
        4.1.2 签约服务内容不够明确
        4.1.3 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实施不到位
    4.2 执行机构能力不足
        4.2.1 服务机构和团队建设基础薄弱
        4.2.2 家庭医生提供服务能力较弱
        4.2.3 家庭医生执行政策积极性不高
    4.3 目标群体政策认同感不强
        4.3.1 目标群体健康管理意识不足
        4.3.2 目标群体政策价值认知不清
        4.3.3 目标群体政策获得感不强
    4.4 政策环境支持力度不够
        4.4.1 医联体建设效果不佳
        4.4.2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4.4.3 信息化程度不高
第5章 H市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路径的提升对策
    5.1 我国家庭医生政策典型模式与先进经验
        5.1.1 上海市“1+1+1”签约服务模式
        5.1.2 厦门市“三师共管”签约服务模式
        5.1.3 浙江省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模式
        5.1.4 福建省将乐县“健康大数据管理”签约服务模式
        5.1.5 安徽省定远县“按人数总额预付”签约服务模式
    5.2 完善政策顶层设计
        5.2.1 合理定位政策目标
        5.2.2 规范签约服务内容与流程
        5.2.3 创新绩效考核与监督机制
    5.3 扩大家庭医生政策执行资源的供给
        5.3.1 加强服务机构规划建设管理
        5.3.2 提高执行人员服务能力与素质
        5.3.3 激发执行人员工作积极性
    5.4 提升目标群体的家庭医生政策认同感
        5.4.1 培养目标群体健康管理意识
        5.4.2 提高目标群体政策认知程度
        5.4.3 增强目标群体政策获得感
    5.5 营造良好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环境
        5.5.1 健全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5.5.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5.5.3 提高政策信息化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A 居民对家庭医生政策认知与服务利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家庭医生政策执行的访谈提纲

四、全科医学教育的困惑和发展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全科医师职业发展路径的质性研究[J]. 陆萍,陆志敏,翁立立,钱志龙,戈园园.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2(02)
  • [2]江苏省全科医生骨干师资的培训方法和效果研究[J]. 陈文姬,谢波,姜隽.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1(06)
  • [3]广西区域全科医师培养的难点探析[J]. 龙佳佳,谢宝玉,陈检.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5)
  • [4]以全科医学基层教学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建设的“中山-西渡”模式探讨[J]. 顾晓青,陈海英,顾杰,祝墡珠,廖莹,曹筱筱,张继学.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1(10)
  • [5]委托代理关系视角下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安排和实践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傅佩佩. 山东大学, 2021(11)
  • [6]基于服务接触点的围绝经期健康管理服务设计研究[D]. 朱英茜. 江南大学, 2021(01)
  • [7]乡村医师全科医学在线学习平台构建及教学策略[J]. 顾锦平,袁俐. 江苏教育研究, 2021(12)
  • [8]“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9]护理参与健康管理实践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D]. 宋艳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基于史密斯模型的家庭医生政策执行效果与提升对策研究 ——以H市为例[D]. 谭璐. 湘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普通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发展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