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RD矿山在清港的应用

CVRD矿山在清港的应用

一、CVRD矿在青钢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贺[1](2018)在《基于烧结杯的生物质烧结过程模拟仿真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钢铁工业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支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铁矿烧结作为钢铁工业中一道重要的工艺,其高能耗和高染物的排放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铁矿烧结过程高能耗的特点,对烧结混合料进行了热分析实验研究,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生物质木质碳替代混合料中的焦粉来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生物质木碳作为一种清洁燃料还能起到减排的作用,本文以青岛特钢烧结杯实验室为依托,进行了不同比例生物质木碳替代焦粉燃料后对节能减排方面影响的烧结杯实验研究,并以CFD理论为基础,在Fluent中对不同比例生物质木碳替代焦粉后的烧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对实现烧结过程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对热重分析测量原理,DSC差示扫描量热原理进行了分析,采用HCT-1综合热分析仪对粒径分别为4060目、6080目、80120目的烧结混合料进行了热重分析实验,采用FWO方法对活化能和指前因子进行了计算。并对粒径为80120目的常规烧结混合料及不同比例木质碳替代焦粉燃料后的烧结混合料进行了比热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比热拟合公式,为烧结过程的数值模拟提供了准确的混合料参数。(2)以青岛特钢烧结杯试验室为依托,对常规及不同比例生物质木质碳替代焦粉燃料后的烧结混合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烧结混合料在烧结过程中不同高度处的料层温度变化值,烟气浓度变化值,将这些数据整理成曲线,对产生变化规律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烧结矿质量指标如烧结速度、转鼓强度、落下强度进行了检测,并对不同条件下的烧结矿进行了微观结构检测。(3)建立了以烧结杯为基础的几何模型、流场气体动力学模型、多孔介质模型、化学反应模型。并在Fluent中对建立好的烧结杯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比例木质碳替代焦粉后的料层温度值与烟气浓度值。

汪书朝[2](2019)在《熔剂性球团生产过程回转窑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数值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某炉料有限公司熔剂性球团用回转窑为模型,以热工标定得到数据为初始参数,首先对回转窑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热工计算,然后建立回转窑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了窑内流场、温度场及浓度场的分布情况,分析了空燃比和燃料种类等热工参数对窑内温度分布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现场工况下的熔剂性球团用回转窑进行热工计算,得出其能源消耗指标为1301.83kJ/kg,热效率为59.96%,热利用率为70.4%,尚有一定的节能空间。2)建立了回转窑的三维数学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所用四通道煤粉燃烧器性能良好,能够有效的促进煤粉与一次风和二次风的混合;但由于无烟煤挥发分低,不易着火,形成了黑火头较长、局部温度高的火焰,不利于熔剂性球团的生产;回转窑内的NOx主要集中于窑头区域和高温区域且整体含量较低,能够较好的控制NOx的生成。3)从燃料品质和空燃比入手对回转窑内燃烧特性和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随着窑内喷煤量增加,火焰的长度和燃烧区域也相应的增加,窑内平均温度升高;分别以某褐煤、烟煤、焦炉煤气作为燃料时,褐煤由于含碳量低,致使窑内平均温度偏低,无法满足焙烧要求;而烟煤或者焦炉煤气可以有效的解决黑火头较长的问题,经过进一步的参数优化能够满足熔剂性球团焙烧的基本要求,可以考虑作为熔剂性球团回转窑的替代燃料;适当降低二次风速,有利于加快煤粉着火,缩短黑火头,增加了回转窑内有效传热面积,提高了熔剂性球团矿的产量。图35幅;表12个;参62篇。

刘欢[3](2017)在《高硅铁精矿粉高碱度烧结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高炉的主要入炉含铁原料,高碱度烧结矿质量的高低对炼铁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国内某钢铁厂的自产铁精矿粉具有硅含量高、铁品位低的特点,是不利于烧结矿质量和冶金性能的提高。为充分利用其自产精矿及周边铁矿资源,对该钢铁厂烧结原料进行分析,研究其自产铁精矿粉在不同燃料配比、不同高碱度配比下对烧结过程和烧结矿质量的影响,从而为指导该厂烧结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烧结杯实验获取的不同燃料、不同高碱度配比烧结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及IPP软件对显微结构和矿物含量进行系统研究。探讨了不同燃料配比和碱度配比对烧结矿矿物组成与显微结构的影响,分析了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对烧结矿强度和冶金性能的影响。使用FactSage7.0软件的Equilib模块研究了碱度对液相生成量的影响规律,考察了烧结过程中理论液相量对烧结矿强度和冶金性能的影响。随燃料配比从4.0%增加到5.5%,烧结矿的成品率和转鼓系数呈线性增加,垂直烧结速率、利用系数先增加后减小。烧结矿的平均粒度随着燃料配比的增加而增加,当燃料配比为4.5%后,烧结矿的粒度增长速度减小。烧结矿的矿物组成中磁铁矿含量增加,赤铁矿含量则降低了5%,铁酸钙含量在燃料配比为4.5%达到最高值24%。烧结矿的显微结构在此时主要为交织熔蚀结构,矿相分布比较均匀。烧结矿的冶金性能在燃料配比为4.5%时为最佳,还原度较高,软熔特性也较好。在燃料配比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碱度升高,烧结矿的垂直烧结速度和转鼓指数线性增加,成品率、利用系数和烧成率先增加后减少。当碱度从1.5提高到2.0时,烧结矿中的赤铁矿质量分数增加了6%,磁铁矿质量分数降低了11%,铁酸钙质量分数增加了12%,磁铁矿与铁酸钙形成熔蚀结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和还原性均得到较大改善,烧结矿的软熔特性在碱度1.72.0间熔滴特性值较好。碱度对烧结过程中液相生成量影响较大,随碱度从1.5增大到2.0,混合料中理论液相生成量从27.70%增加到34.32%。随着烧结理论液相量的增多,烧结矿的转鼓指数近似线性增加。成品率先增加后降低,且在理论液相量为29.38%时成品率达到最大值,为80.65%。随着液相量的增大,烧结矿的还原度基本不变,稳定在90%左右,低温还原粉化指数有所改善。烧结矿的软熔特性值在理论液相量为29%最小,为1440kPa·℃。结合高硅高碱度烧结矿的技术指标和冶金性能以及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适宜该厂烧结矿最佳燃料配比为4.5%,碱度为1.7,理论液相量的适宜范围为2930%。此时烧结矿矿物组成简单,针状铁酸钙含量较高,主要呈交织熔蚀结构,烧结矿质量也最好。

陈子罗,张建良,张亚鹏,闫志武,王东,高斌[4](2016)在《烧结矿适宜的SiO2质量分数和碱度》文中提出研究了烧结矿适宜的SiO2质量分数和碱度,用来指导生产具有良好经济技术指标的烧结矿。首先对青钢烧结用铁矿粉进行了基础性能分析,并结合青钢烧结矿生产实际采用烧结杯进行试验,设计了4种SiO2质量分数和3种碱度,研究SiO2质量分数和碱度对烧结生产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矿二元碱度为1.9,SiO2质量分数为5.4%时,烧结杯试验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借助扫描电镜(SEM)对烧结矿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发现随着SiO2质量分数的增加,烧结矿内液相量和溶蚀结构逐渐增多,烧结矿化学成分均匀化,但SiO2质量分数达到5.7%时,烧结矿内硅酸盐类物质过分发展,反而使得烧结矿质量劣化。碱度的提高有利于铁酸钙的发展和黏结相比例的增加,从而提高烧结矿还原性,改善烧结矿质量,但碱度为2.0时也存在玻璃质增多的现象。

张登毅[5](2016)在《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文物产地的研究可以了解早期人类的活动范围、获取资源的途径和方式等重大问题。中国先秦考古出土大量的绿松石制品,但是学术界对考古出土绿松石制品产地的研究不够。本研究采用色差分析、拉曼光谱、XRF、LA-ICP-AES、TIMS检测等方法对来自中国先秦时期8处遗址的128件绿松石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并将检测结果与5处绿松石矿源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临汾下靳墓地的绿松石制品至少有3处不同的矿源,其中两处指向竹山喇嘛洞和洛南辣子崖地区。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绿松石制品的矿源特殊且复杂,大多数矿源未知,这或许表征了其作为早期物资交流集散地这一特征。偃师二里头绿松石制品矿源大部分指向陕西洛南辣子崖古绿松石矿。商代早期盘龙城遗址,商代晚期殷墟、闰楼遗址及西周早期叶家山墓地出土绿松石制品的矿源均较复杂。春秋晚期的定襄中霍绿松石制品至少有3处不同的矿源,其中两处矿源大致指向竹山喇嘛洞和洛南辣子崖地区。绿松石样品科技数据与考古背景相结合讨论得出:先秦“绿松石之路”分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两种形式。“太行山西路”是陆路传播最典型的代表,“洛河一线”是水路交通的典型代表。在先秦,绿松石制品具有一种等级表征的特质,在早期社会复杂化及文明起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翔[6](2016)在《转炉留渣双渣工艺倒渣及脱磷应用基础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钢铁工业面临产能过剩,行业利润微薄,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转炉留渣双渣工艺使用上炉终渣替代本炉部分石灰,相对传统单、双渣工艺能大幅降低转炉石灰消耗,这对于降低转炉生产成本,并减少钢渣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工艺冶炼过程分为脱磷及脱碳两阶段,脱磷阶段需要完成脱除大部分磷并将脱磷渣从炉内倒出的双重任务,其中炉渣泡沫化是将脱磷渣从炉内倒出的主要手段,脱磷阶段倒渣和脱磷是整个留渣双渣工艺的关键环节。因此,本文重点研究了脱磷阶段炉渣泡沫化及脱磷相关理论,为认识和完善留渣双渣工艺倒渣及脱磷技术提供指导。通过统计50t转炉留渣双渣工艺大量生产数据,进一步明确了脱磷阶段结束倒渣量、倒渣铁损,脱磷阶段脱磷是留渣双渣工艺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难点,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在50t转炉脱磷阶段结束倒渣现场取样,并统计泡沫渣电镜照片,研究表明:泡沫渣由气泡、渣相、铁珠组成。泡沫渣至上而下气泡数量逐渐增加,气泡尺寸及孔隙率逐渐减小,气泡球形度多集中在0.9~1.0。通过分析泡沫渣形成过程,提出了获得更大倒渣量的有利条件:减少泡沫渣的析液时间即快速倒渣,同时增加碳氧反应速率。针对倒渣铁损过大,泡沫渣中含有大量铁珠等问题,使用水/硅油界面模拟了气泡穿越钢/渣界面气泡夹带行为,研究表明:增加炉渣粘度及减小气泡尺寸,有利于降低气泡夹带率。回归相关参数后,得到了气泡夹带率(M)计算公式,M=4.6Eob2.57(ηs/ηd)-0.75(ps/pd)-5进一步探讨气泡夹带机理表明:大尺寸液滴主要由高速运动的球冠形气泡夹带,而小尺寸液滴则主要是由运动速度较慢的锥球形气泡夹带。Factsage热力学理论计算及热态试验结果表明:脱磷渣中物相主要由富磷相、富铁相及基体相组成,碱度在1.5~2.5时,处在硅酸二钙初生区内,随着炉渣碱度的降低,2Ca0.SiO2析出量略微减少,从而使富磷相中磷含量增加,有利于转炉脱磷:当碱度<1.5时,处于CaSiO3初生区内,2CaO·SiO2相析出量显着减少,不利于转炉脱磷,结合提高碱度有利于渣钢脱磷反应的传统脱磷理论,适宜的脱磷渣碱度范围为1.5~2.5。50t转炉生产优化试验表明,对于倒渣环节,通过倒渣前0.5~1min批量加入矿石2~6kg/t来提高碳氧反应速率,并将倒渣时间控制在3min以内,使倒渣量增加了32.6%。对于脱磷环节,脱磷阶段:吹氧时间、温度、炉渣碱度、Fe2O3含量控制区间分别为4-6min、1350~1400℃、1.6~2.2、20-25%。脱碳阶段,温度在1610~1700℃、炉渣碱度在3.2~5.2、Fe2O3含量在17~30%之间时,降低温度、提高碱度及Fe2O3含量有利于脱磷,根据钢种脱磷需求合理控制脱碳阶段炉渣成分及温度。工艺优化后,转炉终点平均脱磷率达到了92.7%,吨钢石灰消耗下降了30.3%,钢铁料消耗降低了0.55%。

白仟[7](2015)在《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钾盐产业作为将钾盐资源转变为钾盐产品的专业行业部门,肩负着为农业提供钾肥以及为社会发展提供钾盐产品的重任。我国作为人口与农业大国,对钾盐产品具有巨大需求。本论文选题开展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试图通过全球钾盐资源分布与产出特征、资源属性与钾盐资源开采和技术的系统总结以及对钾盐资源保障能力、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企业经营绩效、进出口贸易等方面的对比研究与定量分析,提出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思路与目标,以期为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及其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和素材。论文明确了钾盐产业的属性、结构及其关联关系,认为它是将钾盐资源转变为钾盐产品的专业行业部门,由采矿、选矿和加工等链条组成,属于第二产业;该产业向上与第三产业的地质勘查业关联,向下与第一产业的农业以及第二产业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关联。系统总结了钾盐的资源属性,强调了钾石盐、光卤石、钾盐镁矾、无水钾镁矾等水溶性矿物在钾盐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我国钾盐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属性较差的特点。研究认为,我国钾盐产业经过半个世纪的艰难发展,在现代盐湖钾盐资源采选与加工领域形成了相对技术优势,盘活了大量低品位、难利用资源,提高了我国钾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能力。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近十年来钾肥进出口贸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钾肥进口量与价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认为进口价格升高是导致进口量降低的原因。采用多指标定量分析方法,对比研究了全球及我国钾盐资源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发现全球范围内钾盐资源保障能力非常强,但我国较弱;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企业综合绩效较好,但产业综合竞争力偏弱。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重要考量”的钾盐产业发展思路以及未来10年钾盐产业发展的“1234566”目标,即:每年平均新增水溶性钾盐可采储量1000?104t左右;建设23个规模化钾盐产业基地;培育34家产能在150?104t以上的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以氯化钾、硫酸钾和硫酸钾镁肥为主、长效缓释钾肥与新型复合钾肥为辅的产品格局;钾盐产能控制在600?104t左右;钾盐自给率保持在60%左右。

刘树海,李福高,高旭[8](2014)在《含铁氧化物在80t转炉冶炼中的应用》文中提出青钢第二炼钢厂80 t转炉在冶炼过程中使用烧结返矿、回收渣钢等氧化物作为造渣辅料和冷却剂,能够增加渣中TFe含量,有利于化渣,同时还能降低氧气和钢铁料的消耗,吹炼过程调整方便,吹炼终点对终渣氧化性无明显影响,以此达到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转炉配加烧结返矿、回收渣钢等,含铁氧化物基本上稳定在在70 kg/t(钢)以上;转炉加含铁氧化物按照70 k8/t(钢)的用量计算,每年可创造效益10302.9万元。

郑梅[9](2014)在《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下行压力、国内钢铁产能过剩、钢企成本居高不下、钢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以及短期经济需求收缩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风险叠加的大经济背景下,本论文深入探讨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问题、寻找适应新形势下的铁矿石供应链管理的科学模式,对于指导我国钢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度过危机阶段、实现成功的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紧迫性与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针对新形势下的钢铁行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进行研究,又有助于深化供应链理论,推动供应链研究的深入。本论文立足于对策研究,依据国内外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理论、战略联盟理论、管理学等有关理论,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思路,规范研究与对策研究相结合,按照逐步递进的逻辑顺序,得出研究结论。本论文分析指出,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供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铁矿石国内供给严重不足、铁矿石供应对外依存度过大、铁矿石进口价格波动过快,市场风险较大。基于铁矿石供应链是效率型供应链、矿石供应链不均衡性强的特点,钢铁企业有必要确定如下的供应链管理目标:一是降低成本;二是确保供应链的均衡性;三是降低供应链各环节波动性。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外部供应网络有待改造、运输制约现象严重、内部供应网络急需优化、库存管理策略有待细化、仓储管理水平急需提高。在前面分析基础上,研究指出,我国钢铁企业有必要采用创新的一体化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设计内容如下:①一体化模式核心——供应网络设计。要形成以钢铁企业为核心的太阳系结构。外部供应厂商负责铁矿石的供应、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等具体业务,钢铁企业自身则重在整合资源、协调管理以及优化库存管理,使整个供应链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整体。②一体化模式支撑——电子信息系统管理。电子信息系统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功能:一是信息共享平台,二是在线订单功能。③一体化模式具体实施策略。包括供应商策略、库存策略、运输策略、仓储策略等几个方面。其中,针对库存策略本文提出了创新的卖方库存管理策略,它是由供应商为买方做主要的存货补充决策,是一种供应链集成化运作的决策代理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供应商动态跟踪买方的库存和生产情况,并充分考虑订货量、运输时间等因素做出存货补充决策。基于以上创新模式的主要思想,为提高青钢在钢铁企业中的同行竞争力,整合内外资源与网络,优化整个供应链管理,实现低成本运营,青钢有必要打造并创新适应当前铁矿石市场环境的新型钢铁企业铁矿原料供应链管理。

李博[10](2014)在《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国内钢铁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形势下,钢铁生产流程工艺技术优化是降本增效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转炉炼钢工序,原料成本占炼钢总成本的70%以上,通过优化炉料结构来降低成本是可行的。明确转炉原料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对于指导转炉炉料结构设计,进而降低转炉原料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根据国内某钢铁企业转炉原料条件,以转炉物料平衡、热平衡为基础,以成本控制为目标,首先建立了转炉吨钢原料成本计算模型并开发了原料成本计算软件。应用该软件考察了转炉原料成本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降低铁水温度、降低铁水硅含量、提高矿石加入比例、提高石灰石加入比例和降低废钢比均有利于降低吨钢原料成本,转炉冷却剂结构优化可显着降低吨钢原料成本。根据转炉原料成本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综合考虑转炉冷却效果和吹炼过程稳定性,确定了“先降低废钢比,依次用矿石和石灰石平衡转炉热量”的冷却工艺优化原则,并应用转炉原料成本计算软件辅助设计了不同铁水条件下的转炉冷却工艺。根据优化设计的转炉冷却工艺,开展了转炉冷却工艺优化工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转炉吹炼过程平稳,冶炼终点钢水温度控制准确,终点钢水成分和终渣成分控制稳定。转炉终点钢水C、Mn、S和溶解氧含量,转炉终渣碱度和FeO含量与优化前控制水平基本相当,且转炉脱磷效果有所改善。转炉冶炼数据跟踪和统计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冷却工艺后,转炉吨钢原料成本平均可降低14.9元,以课题依托钢铁厂年产Q235B钢种150万吨计算,预测每年可降低成本2235万元。

二、CVRD矿在青钢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VRD矿在青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烧结杯的生物质烧结过程模拟仿真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1.2 烧结发展现状及问题
    1.2 生物质能用于铁矿烧结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铁矿烧结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烧结混合料化学反应动力特性及比热研究
    2.1 热分析方法的测量原理
        2.1.1 热重分析测量原理
        2.1.2 差示扫描量热测量原理
        2.1.3 热分析仪器的选用
    2.2 烧结混合料燃烧过程分析及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
        2.2.1 烧结过程燃烧机理分析
        2.2.2 烧结原料的制备
        2.2.3 烧结混合料热重曲线分析
    2.3 烧结混合料比热实验研究
        2.3.1 实验原理
        2.3.2 烧结混合料比热分析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烧结杯的生物质用于铁矿烧结实验研究
    3.1 烧结杯试验平台
    3.2 生物质用于铁矿烧结试验过程
        3.2.1 试验步骤
        3.2.2 烟气浓度及料层温度测量仪表的选用
    3.3 料层温度及烟气浓度实验结果分析
        3.3.1 常规烧结杯料层温度的变化规律
        3.3.2 常规烧结杯烟气变化规律
        3.3.3 不同比例生物质木碳替代的料层温度场变化规律
        3.3.4 不同比例生物质木碳替代的烧结烟气排放规律
    3.4 烧结质量指标的分析
        3.4.1 烧结速度及烧结矿强度的对比分析
        3.4.2 烧结矿的微观结构检测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烧结杯的生物质烧结过程模拟仿真
    4.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4.1.2 流场气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3 多孔介质模型的建立
        4.1.4 化学反应模型的建立
    4.2 基于烧结杯的铁矿烧结过程模拟
        4.2.1 烧结杯几何模型的网格划分及导入
        4.2.2 材料物性的设定及化学反应机理的设置
        4.2.3 边界条件的参数设定
        4.2.4 求解控制参数设定
    4.3 常规烧结及生物质替代后的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4.3.1 常规及生物质替代后的烧结料层温度场分析
        4.3.2 常规及生物质替代后的烧结烟气浓度场分析
        4.3.3 常规及生物质替代后的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2)熔剂性球团生产过程回转窑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球团对炼铁工序的影响
    1.2 国内外球团行业生产现状
    1.3 链篦机-回转窑工艺简介及特点
        1.3.1 工艺简介
        1.3.2 工艺特点
    1.4 回转窑内传热行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回转窑内热工计算
    2.1 物料平衡计算
        2.1.1 回转窑物料收入项
        2.1.2 回转窑物料支出项
        2.1.3 回转窑系统物料平衡表
    2.2 热平衡计算
        2.2.1 回转窑热收入项
        2.2.2 回转窑热支出项
        2.2.3 回转窑系统热效率
        2.2.4 回转窑热平衡表
    2.3 煤粉燃烧计算
        2.3.1 理论空气量
        2.3.2 空气过剩系数
        2.3.3 烟气生成量
        2.3.4 理论燃烧温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熔剂性球团回转窑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1 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3.1.1 模型建立
        3.1.2 网格划分
    3.2 边界条件与求解方法
        3.2.1 边界条件和燃料参数
        3.2.2 求解方法
        3.2.3 求解设置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网格无关性验证
        3.3.2 试验与模拟对比
        3.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工参数模拟及优化
    4.1 喷煤量对回转窑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4.1.1 喷煤量对回转窑内流场的影响
        4.1.2 喷煤量对回转窑内温度场的影响
        4.1.3 喷煤量对回转窑内浓度场的影响
    4.2 燃料种类对回转窑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4.2.1 燃料种类对回转窑内流场的影响
        4.2.2 燃料种类对回转窑内温度场的影响
        4.2.3 燃料种类对回转窑内浓度场的影响
    4.3 二次风速对回转窑内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
        4.3.1 二次风速对回转窑内流场的影响
        4.3.2 二次风速对回转窑内温度场的影响
        4.3.3 二次风速对回转窑内浓度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高硅铁精矿粉高碱度烧结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碱度烧结矿研究现状
        1.1.1 国外研究现状
        1.1.2 国内研究现状
    1.2 高碱度烧结矿矿相结构
        1.2.1 烧结矿的矿物组成
        1.2.2 烧结矿中各种矿物的形成过程
    1.3 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1.3.1 对烧结矿强度的影响
        1.3.2 对烧结矿还原性的影响
        1.3.3 对烧结矿低温还原粉化性能的影响
    1.4 液相生成量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烧结原料基础性能的研究
    2.1 化学成分
    2.2 粒度分布
    2.3 矿物组成
    2.4 显微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燃料配比对烧结过程影响的研究
    3.1 配矿方案
    3.2 实验及方法
        3.2.1 烧结杯实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3.2.2 烧结矿技术指标的测定方法
        3.2.3 烧结矿冶金性能的测定方法
        3.2.4 烧结矿矿物组成的测定方法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3.3.2 对烧结矿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3.3.3 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碱度对烧结过程影响的研究
    4.1 配矿方案
    4.2 实验结果及讨论
        4.2.1 对烧结矿质量的影响
        4.2.2 对烧结矿矿物组成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4.2.3 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高硅铁精矿粉烧结过程中液相生成的研究
    5.1 计算条件
    5.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烧结理论液相量的计算
        5.2.2 理论液相量对烧结矿强度及成品率的影响
        5.2.3 理论液相量对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4)烧结矿适宜的SiO2质量分数和碱度(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料
2 试验方案
3 试验结果
    3.1 Si O2质量分数对烧结矿主要生产指标的影响
    3.2 碱度对烧结矿主要生产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5)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中国绿松石古文献记载
    2.2 国内外学者对绿松石的研究概况
        2.2.1 国内学者研究概况
        2.2.2 国外学者的科学研究
    2.3 中国先秦绿松石制品考古发现
        2.3.1 新石器时代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2.3.2 二里头时期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2.3.3 商代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2.3.4 周代绿松石制品的考古发现
    2.4 中亚、西亚及西奈半岛绿松石考古
        2.4.1 中亚与俄罗斯绿松石考古
        2.4.2 伊朗高原绿松石考古
        2.4.3 西奈半岛绿松石考古
3 研究意义、内容、方法与课题创新性
    3.1 研究意义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选题的创新性
4 新石器时代晚期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4.1 样品描述
        4.1.1 山西临汾下靳墓地
        4.1.2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4.2 检测分析
        4.2.1 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4.2.2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4.2.3 XRF检测及成分
        4.2.4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4.2.5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4.3 小结
5 二里头时期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5.1 样品描述
    5.2 检测分析
        5.2.1 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5.2.2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5.2.3 XRF检测及成分
        5.2.4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5.2.5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5.3 小结
6 商代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6.1 二里岗时期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6.1.1 样品描述
        6.1.2 检测分析——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6.1.3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6.1.4 XRF检测及成分
        6.1.5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6.1.6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6.2 殷墟时期安阳殷墟遗址和驻马店闰楼墓地
        6.2.1 样品描述
        6.2.2 检测分析——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6.2.3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6.2.4 XRF检测及成分
        6.2.5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6.2.6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6.3 小结
7 周代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7.1 西周早期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
        7.1.1 样品描述
        7.1.2 检测分析——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7.1.3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7.1.4 XRF检测及成分
        7.1.5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7.1.6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7.2 东周山西定襄中霍墓地
        7.2.1 样品描述
        7.2.2 检测分析——拉曼检测及物相判断
        7.2.3 色差分析及颜色定量表征
        7.2.4 XRF检测及成分
        7.2.5 LA-ICP-AES检测及化学元素分析
        7.2.6 TIMS检测与Pb、Sr同位素分析
    7.3 小结
8 讨论
    8.1 不同遗址和产地绿松石制品拉曼谱图差别的试分析
    8.2 不同遗址绿松石颜色的定量表征及绿松石呈色机理的讨论
    8.3 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8.3.1 山西三处遗址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8.3.2 其他五处遗址绿松石制品产源特征
    8.4 中国先秦绿松石制品化学成分特征
        8.4.1 化学成分对山西三处遗址绿松石制品产源的判定
        8.4.2 化学成分对其他五处遗址绿松石制品产源的判定
        8.4.3 化学成分对出土绿松石文物矿源示踪的可行性分析
    8.5 先秦绿松石矿源的产出量与输出辐射圈
    8.6 先秦“绿松石之路”的推测与建构
    8.7 先秦绿松石制品背后的社会等级信息与文明信号表征
    8.8 科技方法在示踪绿松石制品产源方面的可行性讨论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出土绿松石制品超景深显微镜照片
附录B 所取样品拉曼光谱图
附录C 绿松石拉曼特征峰研究(cm~(-1))
附录D 绿松石制品LA-ICP-AES检测值(wt/%)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转炉留渣双渣工艺倒渣及脱磷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转炉脱磷工艺的研究现状
        2.1.1 国外转炉脱磷工艺的研究
        2.1.2 国内转炉脱磷工艺的研究
    2.2 转炉脱磷基本理论
        2.2.1 脱磷反应描述形式
        2.2.2 脱磷反应评价参数
        2.2.3 脱磷反应影响因素
    2.3 泡沫及泡沫渣的研究
        2.3.1 泡沫的定义及分类
        2.3.2 冶金熔体的泡沫化
        2.3.3 泡沫的演化
        2.3.4 炉渣泡沫化气泡夹带现象
    2.4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2.4.1 研究背景
        2.4.2 研究内容
        2.4.3 研究路线
3 50t转炉脱磷工艺现状评价
    3.1 50t转炉工艺装备概况
        3.1.1 转炉冶炼工艺流程
        3.1.2 转炉供氧工艺
        3.1.3 转炉原料条件
    3.2 转炉冶炼工艺对脱磷及成本控制的影响
        3.2.1 脱磷效果对比
        3.2.2 石灰消耗对比
        3.2.3 供氧时间对比
        3.2.4 钢铁料消耗对比
    3.3 留渣双渣工艺技术难点
        3.3.1 脱磷阶段结束倒渣量
        3.3.2 脱磷阶段结束倒渣铁损
        3.3.3 脱磷阶段脱磷
    3.4 本章小结
4 脱磷渣泡沫化形成及控制研究
    4.1 实验概述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方案
        4.1.3 分析方法
    4.2 脱磷阶段泡沫渣形貌分析
        4.2.1 泡沫渣宏观形貌
        4.2.2 泡沫渣微观形貌
    4.3 脱磷阶段泡沫渣气泡分布特点
        4.3.1 气泡尺寸分布
        4.3.2 气泡形态分布
    4.4 脱磷阶段泡沫渣形成过程
    4.5 脱磷阶段结束倒渣量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脱磷渣泡沫化气泡夹带行为研究
    5.1 实验概述
        5.1.1 实验原理
        5.1.2 实验装置
        5.1.3 实验方案
    5.2 不同条件下气泡夹带行为
        5.2.1 硅油粘度变化时气泡夹带行为
        5.2.2 气泡尺寸变化时气泡夹带行为
    5.3 液滴运动特征分析
        5.3.1 液滴沉降终端速率
        5.3.2 液滴相关运动函数
    5.4 气泡夹带机理
        5.4.1 液柱受力分析
        5.4.2 液滴形成规律
        5.4.3 气泡夹带机理
    5.5 本章小结
6 脱磷渣物相析出与脱磷的关系研究
    6.1 研究方法
        6.1.1 实验装置及原料
        6.1.2 实验方案设计与思路
    6.2 脱磷渣物相析出规律
        6.2.1 碱度1.0炉渣物相析出情况
        6.2.2 碱度1.5炉渣物相析出情况
        6.2.3 碱度2.0炉渣物相析出情况
        6.2.4 碱度2.5炉渣物相析出情况
    6.3 脱磷渣中磷的赋存形式
        6.3.1 碱度1.0脱磷渣中磷的赋存形式
        6.3.2 碱度1.5脱磷渣中磷的赋存形式
        6.3.3 碱度2.0脱磷渣中磷的赋存形式
        6.3.4 碱度2.5脱磷渣中磷的赋存形式
    6.4 碱度对渣中磷的赋存形式影响
    6.5 脱磷渣中磷分配行为
    6.6 本章小结
7 留渣双渣工艺技术应用研究
    7.1 脱磷渣倒渣工艺优化
        7.1.1 试验原料及方法
        7.1.2 倒渣量影响因素分析
        7.1.3 倒渣工艺优化效果
    7.2 连续留渣研究
        7.2.1 试验原料及方法
        7.2.2 全留渣连续留渣
        7.2.3 部分留渣连续留渣
    7.3 脱磷工艺控制条件分析
        7.3.1 试验原料及方法
        7.3.2 脱磷阶段控制条件
        7.3.3 脱碳阶段控制条件
        7.3.4 两阶段脱磷反应对比
    7.4 留渣双渣工艺效益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钾与植物生长
        1.1.2 钾肥与农业发展
        1.1.3 钾肥与钾盐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及其战略地位
        1.1.4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以资源为核心的“增储扩产”发展战略
        1.2.2 以市场为导向的“稳进口”战略
        1.2.3 以“走出去”为目标的海外发展战略
        1.2.4 以“技术”为支撑的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战略
        1.2.5 以“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综合效应型”发展战略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钾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钾盐资源概述
    2.2 钾盐产业类型与产业结构
    2.3 国内外钾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1 国内外钾盐产业发展概况
        2.3.2 国内外典型钾盐企业对比及其发展现状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钾盐资源属性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3.1 钾盐资源的时空分布
        3.1.1 钾盐矿床的时间序列
        3.1.2 钾盐矿床的空间分布
    3.2 钾盐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3.2.1 钾石盐型矿床
        3.2.2 光卤石型矿床
        3.2.3 硫酸盐型矿床
        3.2.4 混合型矿床
        3.2.5 我国水溶性钾盐矿床的主要特征
    3.3 典型钾盐矿床的资源属性
        3.3.1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钾盐矿床
        3.3.2 俄罗斯涅普钾盐矿床
        3.3.3 德国蔡希斯坦盆地钾盐矿床
        3.3.4 察尔汗盐湖钾盐矿床
        3.3.5 新疆罗布泊盐湖钾盐矿床
        3.3.6 云南勐野井钾盐矿床
    3.4 资源属性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3.5 小结
第四章 钾盐资源开采与加工技术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4.1 钾盐开采方式与技术
        4.1.1 固体钾盐的地下开采
        4.1.2 固体钾盐的地下溶采
        4.1.3 现代盐湖钾盐的开采
        4.1.4 地下富钾卤水的开采
    4.2 钾盐选矿与加工技术
        4.2.1 钾石盐型钾矿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4.2.2 光卤石型钾矿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4.2.3 硫酸盐型钾盐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4.2.4 混合型钾盐的选矿方法与技术
    4.3 钾盐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4.3.1 氯化物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4.3.2 硫酸盐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4.3.3 碳酸盐型卤水综合利用工艺与技术
    4.4 钾盐开采与加工技术对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钾肥进出口贸易及其对我国钾盐产业的影响
    5.1 国际钾盐市场概况
    5.2 我国钾盐及钾肥进出口贸易概况
    5.3 近十年来我国钾肥进出口贸易特征
    5.4 我国钾肥进口贸易的时间序列分析
        5.4.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4.2 差分序列的协整检验
        5.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4.4 时间序列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
    5.5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钾盐产业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钾盐产业发展环境与竞争力及其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6.1 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6.1.1 研究方法
        6.1.2 结果与讨论
    6.2 钾盐产业竞争力分析
        6.2.1 评价指标构建及数据处理
        6.2.2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其显示竞争指数计算
        6.2.3 结果与讨论
    6.3 钾盐企业经营绩效分析
        6.3.1 研究方法
        6.3.2 结果与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7.1 钾盐产业发展要素分析
        7.1.1 钾盐市场需求分析
        7.1.2 资源保障能力分析
    7.2 对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7.2.1 影响我国钾盐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
        7.2.2 对中国钾盐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供应链管理与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1.1 供应链
        2.1.2 供应链管理
    2.2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研究
3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现状分析
    3.1 铁矿石供给现状
        3.1.1 国际市场铁矿石资源及供给情况
        3.1.2. 国内铁矿石资源及供给情况
    3.2 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货源及进口情况
    3.3 我国钢铁行业铁矿石供应存在问题分析
        3.3.1 铁矿石国内供给严重不足
        3.3.2 铁矿石供应对外依存度过大
        3.3.3 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过快
4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分析
    4.1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的依据
        4.1.1 钢铁企业供应链的特性分析
        4.1.2 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4.2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现状与问题
        4.2.l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4.2.2 我国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4.3 新型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设计——一体化供应链管理
        4.3.1 一体化模式核心——供应网络设计
        4.3.2 一体化模式支撑——电子信息系统管理
        4.3.3 一体化模式具体策略
5 青钢集团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5.1 青钢集团的基本情况
    5.2 青钢集团铁矿石供应管理的现状分析
        5.2.1 青钢集团铁矿石供应现状
        5.2.2 青钢铁矿石供应管理存在的问题
    5.3 青钢集团新型市场环境下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
        5.3.1 建立一体化的钢铁企业铁矿供应链管理模式
        5.3.2 铁矿石资源采购团队组织机构改革
6 结论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尚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转炉炼钢工艺概述
        2.1.1 冶炼过程概述
        2.1.2 吹炼过程基本规律
        2.1.3 转炉造渣制度
        2.1.4 转炉顶吹供氧制度
        2.1.5 转炉脱磷
        2.1.6 炼钢用石灰
    2.2 转炉冷却剂及其应用
        2.2.1 废钢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2.2.2 铁矿石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2.2.3 石灰石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现状
第3章 转炉冷却工艺优化设计
    3.1 转炉原料成本计算模型的建立
        3.1.1 模型建立思路
        3.1.2 物料平衡计算
        3.1.3 热平衡计算
        3.1.4 原料成本计算
        3.1.5 成本计算软件开发
    3.2 转炉原料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2.1 计算基础数据
        3.2.2 铁水温度对成本的影响
        3.2.3 铁水硅含量对成本的影响
        3.2.4 矿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3.2.5 石灰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3.2.6 废钢比对成本的影响
        3.2.7 固定废钢比条件下石灰石加入比例对成本的影响
        3.2.8 废钢价格对成本的影响
    3.3 转炉冷却工艺设计
        3.3.1 冷却工艺合理性探究
        3.3.2 冷却工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炉冷却工艺优化工业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区间选取
        4.1.2 造渣制度
        4.1.3 供氧制度
        4.1.4 检测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4.2.1 转炉冶炼效果
        4.2.2 原料成本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CVRD矿在青钢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烧结杯的生物质烧结过程模拟仿真及实验研究[D]. 陈贺.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2]熔剂性球团生产过程回转窑内温度场和流场分布数值模拟[D]. 汪书朝.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3]高硅铁精矿粉高碱度烧结实验研究[D]. 刘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4]烧结矿适宜的SiO2质量分数和碱度[J]. 陈子罗,张建良,张亚鹏,闫志武,王东,高斌. 钢铁, 2016(12)
  • [5]中原先秦绿松石制品产源探索[D]. 张登毅. 北京科技大学, 2016(10)
  • [6]转炉留渣双渣工艺倒渣及脱磷应用基础研究[D]. 李翔.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 [7]中国钾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D]. 白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2)
  • [8]含铁氧化物在80t转炉冶炼中的应用[A]. 刘树海,李福高,高旭. 中国冶金——“创新创意;青年先行”第七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会论文集, 2014
  • [9]钢铁企业铁矿石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郑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基于成本控制的转炉冷却工艺优化研究[D]. 李博. 东北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CVRD矿山在清港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