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魏华倩[1](2020)在《金代中都文学活动与文学风尚》文中认为金朝以中都(今北京)为京师达61年(1153-1214),此期是金朝国运的鼎盛期。中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学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之统治者以文治国,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科举制度日臻完备,一时间,中都文坛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各体文学的创作活动,游历山水、序跋题画、雅集酬唱、以文会友等文学交游活动,彬彬之盛,蔚为壮观。根据文坛领袖及骨干人物文学活动的轨迹,中都文学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海陵朝时期,由于海陵王完颜亮、蔡松年、蔡珪父子的文学活动,形成了此期以“健”为骨的文学风尚。第二阶段为世、章二帝统治的前中期,此期中都文坛群星璀璨,既有党怀英、王庭筠等领袖人物,也有王寂、耶律履、黄久约、赵沨、周昂等骨干力量,他们交游唱和,或隐或显,助力推动,形成了以党怀英为代表的平易正大和以王庭筠为代表的雅健脱俗等文风,创造了中都繁盛的文坛景象。并且,世、章二帝的好尚及创作活动也对金中期文风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迨至赵秉文与李纯甫主盟文坛,时代已临近宣宗“南渡”,此期为中都文学活动的第三个阶段,中都文学进入了尾声,但赵、李二人的文学活动与“以唐人为旨归”的诗学主张,亦为扭转章宗后期尖新浮艳之习,构建“南渡”文坛健康有力的文风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金代中都文学活动是学界考察金源文学风尚、理论建树、艺术面貌的一个“有意味的”窗口。
于东新,姚立帅[2](2020)在《遗山词研究40年》文中提出自1978至2018年的40年来,遗山词研究既有宏观、正面的整体观照,如遗山词与宋词、稼轩词的渊源承继关系,遗山词在金元词史中的独特地位等,也有具体词类、微观作品的文本细读,如爱情词、咏物词、山水词、涉梦词、遗山词序,以及《雁丘词》《鹧鸪天》等研究;既有词集版本的文献整理,像《遗山乐府校注》,也有立足实证的诠释性分析,像赵永源的一系列研究;既有文学史、文学本位的专业研究,也有立足文化史、民族学、文学地理学等跨学科的多元考察,如张晶、赵维江、胡传志等成果。总之,遗山词研究40年成果丰硕,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侯北辰[3](2018)在《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轼不仅是宋代的重要文人,同时对于金代文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金词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金代词人如金前期的蔡松年,中期的赵秉文,以及后期的元好问等人都对苏轼的词学思想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承继。对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旨在以金代词人的具体创作为出发点,以金代的历史及文学史走向为经纬,对苏轼和金词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还原,从而为体察和分析金词的艺术特色提供参考。第一章探讨的是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苏学北行”是金人学习苏词的大背景。金人在形成本国文化的过程中,对北宋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其中就包括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对苏轼较为全面的肯定。在文学上,苏轼的诗词文都是金人推崇和认定的对象,此外,苏轼的人生遭遇,哲思体悟等更是能获得金初仕金宋儒的认同。金人尚苏,还与当时的政治取向,历史背景和北方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关系。金国统治者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而褒崇元佑,与北宋崇尚新党相反。北地频繁的战争也打破了原有的承平局面,使人们更关注人生、社会,苏学中注重实用的部分受到重视。北方文学传统与南方文学传统不同,其自然健朗、浑厚贞刚的特质与苏轼的文人词传统相通,这是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大背景。第二章则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对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境况进行讨论。从本体论来说,苏轼有着较为明确的诗词同质的观点,这是苏轼对词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苏轼的观点为词体文学提供了新的,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抒情范式,改变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传统词风,“破体以尊体”,强调词的主体抒情性,把词变为一种独特的抒情诗。金代词人也恰恰沿革了苏轼词学中的“破体”,在“尊体”的路径选择上与同时的南宋词坛不同,并且逐渐形成了词体文学中的“北派风格”。虽然金代词人在继承苏轼的词学传统的时候,其词作与词学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对苏轼“破体以尊体”的词学路径始终坚持如一,并且还有所深化。第三章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以金代词人在金代前、中、后期的更替为线索,分析金代词人在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后的具体实践。苏轼有着“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这为金代词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作范式,并且,金人对于苏诗,也景行仰止,有着较为主动的学习和模仿。这也就导致了在对境界和题材的扩展上,在题序和典故的使用上,乃至在化用前人,包括东坡本人之句上,金人都表现出来了明确的以苏为标杆,以“以诗为词”为创作圭臬的倾向。这种对“以诗为词”的遵从,直接促进了金词中部分佳作上品的诞生,也使金词和南宋词一起,共同成为了其时文学生态中的两朵奇葩。
刘美辰[4](2016)在《金代文人词词调研究》文中认为金词是与南宋平行的中国词史在北方发展的有机一环,伴随燕乐输入和发展,基本与金朝一代相始终的金词仍是“音乐文学”。前人对唐宋词调的研究和总结以明清人为代表,近现代也有不少学者对词调进行研究和补充,但针对金代词调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本文从唐圭璋编《全金元词》所录及后人补录的金代文人词和相关书籍、材料入手,对所整理出的金代文人词中所用词调进行研究分析,并对金代文人用调情况和新调、新体加以探究。论文绪论部分对明清两朝编撰词谱的情况和前人对词调的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清代的《词律》及《钦定词谱》是对唐宋词调总结较为完善的两部词谱。绪论部分还明确了金代文人词的界定和本文的研究方向。金代文人词作除《全金元词》所录外,另补张绍清《<全金元词>补辑》和宁希元、宁恢《补<全金元词>二十九首》中补录的十首金代文人词作。论文第一章概述了金代文人词词调的整体情况,首先整理、统计出金代文人所用的一百二十五首词调及各词调的词作数量。并将金代文人词划分为三期,分期统计出金代文人词词调的分布情况,从金朝建国初期到承平时期再到亡国时期文人词在创作和采用词调的数量上都不断上升,金代亡国时期文人词的创作和用调达到了高峰。在这一章中也整理出金代文人词词调所属宫调的情况。第二章对金代文人词创调情况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考出金代文人词词调中的新调有《红袖扶》、《春草碧》、《三奠子》、《一井金》、《愿成双》、《江月晃重山》、《秋色横空》七调,其中《红袖扶》、《一井金》为金代孤调。元好问《江月晃重山》、《秋色横空》及高宪《三奠子》、完颜璹的《春草碧》均被后人采用,但词作不多。文人词调中也仅有《愿成双》、《月上海棠》等调被北曲吸收。第三章对金代文人词词调中的新体进行了整理和考析,将《词律》、《钦定词谱》中所列或参考的金代文人词新体进行汇总,共涉及二十二首金代文人词词作。另通过逐词比对,将《词律》、《钦定词谱》未录新调体进行汇总,并分析新体与两词谱中所录词调正体差别,共列出三十五调新体。金代文人词中的新体词调不容忽视,在探究各词调的演进过程中这些新体词调有着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张楚楚[5](2016)在《宋金元《青玉案》词调研究》文中提出《青玉案》调是词坛上的流行中调之一,其在北宋时期首创,经过初步发展之后,在南宋时期达到繁盛,之后于金、元、明、清等时期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对宋金元《青玉案》词的深入研究对构建中国分调词史有重要的意义。本篇论文以两宋《青玉案》词研究为中心,下明其变于金元。全篇分为六章,有引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其中前五章为综合研究,基于统计分析法,探究词体体制内部的特征,详细剖析了《青玉案》调的调名、体式、用韵分布规律、句法、章法和音乐问题。且从宏观的角度,探讨分析了《青玉案》词自北宋至元代的填制历程和其题材、功能的特征,并从词体文学与时代文化的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了《青玉案》词的各种文化意义。在分析宋金元《青玉案》词的审美艺术时,则从此调的文学属性出发,探讨分析了《青玉案》词的抒情艺术、风格特征和修辞特征。第六章为名家名作的个案研究,对在《青玉案》词的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词人给予了关注,其中有北宋的创调词人贺铸、定体词人苏轼,南宋的女性词人李清照、集大成者辛弃疾以及开拓者吴文英,金元部分主要选择党怀英和顾德辉两位词人加以分析,逐一探讨总结其在《青玉案》词发展史中的意义表现。
程建凤[6](2015)在《元代词人张翥咏物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咏物词作为中国词史上一种重要的题材,自宋以来在词人手中得到充分发挥。元代词人张翥(1287—1368)133首词中以咏物为多,此类词作也最能体现其词的风格特色与艺术成就。本文从张翥词作和相关文献与研究材料入手,结合已有的年谱并联系张翥一生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对张翥及其咏物创作展开详细的论述,以了解他高蹈、超然的文人心态。论文在绪言部分主要说明选题的背景与研究价值,包括对张翥的社会角色进行定位,并论述有关此题的研究,概述了张翥的生平与创作。从张翥创作所涉的文体上看,他诗、词、文作品都有,尤其是有词而无曲创作,说明他的文体观并非词曲统一的“乐府”观,而是将词与曲严格区分的,他追求的是传统诗词雅文学的创作。论文第一章,梳理了咏物词在宋、金、元的发展脉络。先简要说明咏物及咏物词的渊源,再分别将北宋、南宋与金、元代的咏物在题材、格式、语言和代表词人与贡献等多方面的发展演变与轨迹作了统一梳理,为下一步探讨张翥咏物词作好足够的背景铺垫。第二章,主要探讨张翥咏物词的基本定位。在对所有张翥词进行题材分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他的咏物词,并确定咏物与题画词的关系,认为题画词属于广义的咏物词,张翥43首咏物词包含有12首题画词。最后认定张翥的咏物词虽然处于咏物词发展史上的余绪期,仍然具备南北词风融汇与咏物、抒情、叙事三体合一的特色与价值。第三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探讨了张翥咏物词的创作特征与总体风格。思想内容上,因其咏物词以咏梅为主,所以分咏梅词与其他植物类、动物类、自然现象类和生活用品类展开论述。其中咏梅词最能反映出作者高蹈、超然的文人心态。总体风格上,呈现出绮丽深婉、清雅自然两种风格,这要源于他与苏轼“诗化词体观”一脉相承的文学观念和主张。最后总结出作者以四种不同的创作姿态选用了比兴手法、运用典故、使用虚字、引绘画法等艺术手法,为作品内容增色。结语部分对张翥的生存状态与文人心态做出总结。一方面,张翥为“良臣”,维护元代统治,见其“仕”的一面;另一方面,从自号“蜕岩”、咏物词思想内容等见其“隐”的一面,我们由此认为身为元代高层文人的张翥,仍处于这种亦隐亦仕的生存状态,跟苏轼创立的“士人人格范型”以及体现出的审美趣味和美学理想没有本质区别。
李科[7](2014)在《金末咏物词研究》文中指出词之一体,兴于隋唐,盛于两宋,终成一代文学。金与南宋并立,其咏物词较之于南宋却是别有一番风格。中期世宗、章宗对汉化政策的大力推行,使得金末汉化程度继续加深,更加速了文学艺术的发展。金代末期,咏物词出现两大创作主体。一是以元好问、赵秉文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他们亲历家国巨变,其咏物词充满兴亡之叹与身世之忧,然而在隐逸主题影响下,仍有许多性情之作。这些咏物词表现出明显的北派风格和曲化风向。二是以丘处机、王丹桂等人为代表的全真教道士群体。他们创制新调、更改调名,甚至对情感内容的特殊关注,都是为其宣扬教化之意。而其咏物词体现出的雅化倾向,与众不同的咏物意象以及词作自然散发的羽化之境,折射出其不同于文人词作的审美艺术特色。本文最后将金末咏物词与南宋咏物词进行了比较研究,对金末咏物词重质伤浅多仿句与南宋咏物词主清厚重多用典作了详细分析,以便更加清晰明白地勾勒出金末咏物词的总体面貌,对于重新认识这一段词史或有裨益。
段亚婷[8](2013)在《李俊民及其词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李俊民是金末元初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名望仅次于元好问,今存词69首词奠定了他在词史上的地位。他是唐韩王元嘉之后,身处于金朝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有着封侯万里志向,于金章宗时期中进士,应翰林文字、又在沁水当县令,但由于金末政治的腐败,及金元之际社会的战乱,李俊民辞官归隐,南渡隐于嵩山等地。李俊民作为金遗民的重要作家,今存的词作可称是金末元初词坛的中流砥柱。论文结合词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根据史料记载对其家世渊源、任职、辞官隐居、生平交游等作详细的考证。其次重点对词作的题词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主要从词的隐逸情怀、祝寿酬唱、咏物写景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词作中的隐逸情怀反映了词人淡泊名利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手法多样化的祝寿酬唱词和咏物写景词既表现了词人的个人生活情趣也表明金元时期词体向交际功能和抒情言志的转变;他词作的艺术特色,即冲淡平和的词风,“以诗为词”创作倾向和雅俗共存的语言形式,既显示词人深厚的文学素养,也说明金元文人词创作的趋势和整个词坛总体特征。最后重点分析李俊民在深切感受和体验宗社沦亡、家国丘墟的痛苦下,选择了苏轼通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成为李俊民追求的理想人格,他同苏轼一样是一位博采儒、释、道三家思想加以运用的大家,开辟了一条深受苏轼词学理论影响的独具特色的新路。
王定勇[9](2011)在《金代寿词论纲》文中研究说明金代寿词的发展演进经历了"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三个阶段。金代寿词意象独特,意境开阔,摆脱了寿词以功名、富贵、长生祝祷的套路,跳出了谀辞谄语的窠臼,迥异于同时的南宋寿词。其原因与北方的苏学流衍、贱老之俗、全真教传播有很大关系。
王昊[10](2011)在《论金词与元词的异质性——兼析“词衰于元”传统命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词属于"歌本"与"辞本"同体统一的"声学",其创作接受系文学—文化现象;"词曲递变"发生、词体蜕变下元词的创作和传播方式走向案头化,大部已仅是"辞本"的案头之作,书册阅读为其主要传播方式。金词在"移植性发生"之后,亦完成了北派风格的本土化建构,允称词史北派风格典型体现者;元词则由于金词和南宋词北、南两个遗留性发生源的存在,北、南词风交汇而逆向嬗递,难称总体性之"北派"词,以故金词与元词异质。从词史定位言,金词对元词的发生和演化虽不无影响,但金词属于词史高峰进程中的产物,元词则是词史高峰后的余波,两者分野于不同的词史阶段。从"文化建构文学史观"观照12—14世纪词体文学内部的宋金元词演化和外部的"词曲递变","词衰于元"表明近世文学二维文化构型中雅消俗长、文化权力下移的趋势。
二、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金代中都文学活动与文学风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金中都的创建与中都文人队伍的构成 |
第一节 肇建中都与燕京的历史地理文化 |
第二节 金源文治与中都文人队伍的形成 |
第二章 海陵朝中都文学活动与以“健”为骨的文学风尚 |
第一节 海陵王的文学活动与雄健文风的确立 |
第二节 蔡松年、蔡珪的文学活动与雅健文风的建构 |
第三章 世、章朝党怀英中都文学活动与平易正大文学风尚 |
第一节 世、章二帝文学活动的启迪与引导 |
第二节 党怀英的文学活动与平易正大文风的建设 |
第四章 世、章朝王庭筠等中都文学活动与高雅脱俗文学风尚 |
第一节 王庭筠的文学活动与幽峭之笔绵邈之音 |
第二节 赵秉文、李纯甫的文学活动与“以唐人为旨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 |
第一节 “苏学北行”: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之背景 |
第二节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原因 |
第二章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
第一节 苏轼的“诗词同质”词学本体论 |
第二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接受 |
第三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深化 |
第三章 从创作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
第一节 苏轼的“以诗为词”词学创作论 |
第二节 金人的“以诗为词”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金代文人词词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金代文人词词调概述 |
第一节 金代文人词词调统计 |
第二节 金代文人词调分布统计及分析 |
第三节 金代文人词词调所属宫调 |
第二章 金代文人词创调 |
第一节 金代文人词中的新词调 |
第二节 金代文人词词调被后世接受的情况 |
第三章 金代文人词中的新体 |
第一节 《词律》、《词谱》所载金代文人词调之新体 |
第二节 《词律》、《词谱》未载金代文人词调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介绍 |
后记 |
(5)宋金元《青玉案》词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上编 综论 |
第一章 《青玉案》词调名称考源 |
第一节 《青玉案》词调溯源 |
第二节 《青玉案》词调的异名问题 |
第三节 《青玉案》词调的音乐问题 |
第二章 《青玉案》词调的体制 |
第一节 《青玉案》词调的格律 |
第二节 《青玉案》词调的句法 |
第三节 《青玉案》词调的章法 |
第三章 《青玉案》词的填制历程 |
第一节 《青玉案》词的填制总貌 |
第二节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题材特征 |
第四章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功用与文化意义 |
第一节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功能特征 |
第二节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文化意义 |
第五章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艺术特征 |
第一节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抒情艺术 |
第二节 宋金元《青玉案》调的风格特征 |
下编 宋金元《青玉案》词名家专论 |
第一章 填制《青玉案》调最早的词人——贺铸 |
第二章 《青玉案》词定体的功臣——苏轼 |
第三章 《青玉案》词的杰出女性词人——李清照 |
第四章 《青玉案》词的集大成者——辛弃疾 |
第五章 《青玉案》词的开拓者——吴文英 |
第六章 《青玉案》词在金朝的代表词人——党怀英 |
第七章 《青玉案》词在元朝的代表词人——顾德辉 |
结语 宋金元《青玉案》词的词史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元代词人张翥咏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价值 |
二、 张翥生平、创作 |
(一) 张翥生平经历 |
(二) 张翥诗词文创作 |
第一章 宋金元咏物词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咏物及咏物词的渊源 |
第二节 北宋咏物词 |
第三节 南宋、金咏物词 |
第四节 元代咏物词 |
第二章 张翥咏物词的基本定位 |
第一节 张翥词题材分类 |
一、 张翥词题材分类 |
二、 咏物与题画词关系 |
第二节 张翥咏物词的基本定位 |
第三章 张翥咏物词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张翥咏物词的内容 |
一、 咏梅词 |
(一) 离思别绪与流年不再的伤感 |
(二) 隐逸山林的乐趣 |
(三) 题画的高洁雅致 |
二、 其他 |
(一) 单纯绘物 |
(二) 感物伤情 |
(三) 托物言志 |
第二节 张翥咏物词的总体风格 |
一、 文学观念和主张 |
二、 总体风格特征 |
(一) 绮丽深婉 |
(二) 清雅自然 |
第三节 张翥咏物词的创作姿态和艺术手法 |
一、 创作姿态 |
(一) 主客分离式 |
(二) 客体情韵式 |
(三) 主体注入式 |
(四) 主客交融式 |
二、 艺术手法 |
(一) 比兴言志,咏物寄怀 |
(二) 巧用典故,融而为一 |
(三) 喜用虚字,侧面凸显 |
(四) 引绘画法,勾勒渲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介绍 |
后记 |
(7)金末咏物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与理论意义 |
二、 咏物起源与咏物词概念 |
三、 金词分期与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文人咏物词 |
第一节 题材分类与内容特征 |
一、 题材分类 |
二、 内容特征 |
(一) 单纯咏物,歌咏生活 |
(二) 感叹兴亡,悲叹身世 |
(三) 嗟叹不遇,向往隐逸 |
(四) 借物抒怀,吟咏爱情 |
第二节 艺术特色 |
一、 北派风格 |
(一) 崇苏学苏,超然旷逸 |
(二) 洗尽铅华,不事尖新 |
(三) 清劲树骨,伉爽清疏 |
(四) 哀而不伤,萧散洒脱 |
(五) 渊雅深厚,寄托遥深 |
二、 趋向曲化 |
(一) 人生态度的俗化 |
(二) 语言审美的曲化 |
(三) 体裁体式的曲化 |
第二章 道士咏物词 |
第一节 体式新变与题材内容 |
一、 体式新变 |
(一) 创制新调 |
(二) 更改调名 |
二、 题材内容 |
(一) 咏物托志之作 |
(二) 劝化修道之作 |
(三) 咏物明道之作 |
第二节 艺术特色 |
一、 雅化倾向 |
(一) 咏物内容的雅化 |
(二) 审美风格的雅化 |
(三) 处世态度的雅化 |
二、 独特的物象 |
(一) 清冷诡怪的物象 |
(二) 富含道意的物象 |
三、 将具体景物象喻化,抒发其羽化之境 |
第三章 与宋末咏物词的比较 |
第一节 金词“伤浅”,宋词“沉痛” |
第二节 金词重气质,宋词主清绮 |
第三节 金词多仿句,宋词多用典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李俊民及其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价值 |
研究现状 |
研究思路 |
1 生平行状考述 |
1.1 生活的时代及文化背景 |
1.2 家世渊源 |
1.3 生平与交游 |
1.3.1 泽州读书期 |
1.3.2 仕宦时期 |
1.3.3 金亡前流徙时期 |
1.3.4 金亡元初遗民时期 |
2 李俊民词的题材内容 |
2.1 隐逸情怀 |
2.2 祝寿酬唱 |
2.3 咏物写景 |
3 李俊民词的艺术特征 |
3.1 冲淡平和的词风 |
3.2 善于用典、以诗为词 |
3.3 雅俗共存的语言形式 |
3.4 多样化的表达手法 |
4 苏轼对李俊民的影响 |
4.1 苏轼词风的影响 |
4.2 李俊民对苏轼人生哲学的推崇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李俊民词作 |
(9)金代寿词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代寿词的历史演进 |
(一) 金前期寿词 |
(二) 金中期寿词 |
(三) 金后期寿词 |
二、金代寿词对南宋寿词的超越 |
(一) 数量对比 |
(二) 意象对比 |
(三) 意境对比 |
三、金代寿词北派风格的成因 |
(一) 苏学流衍 |
(二) 贱老之俗 |
(三) 道教熏陶 |
四、论金词北派风格之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代中都文学活动与文学风尚[D]. 魏华倩.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遗山词研究40年[J]. 于东新,姚立帅.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1)
- [3]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D]. 侯北辰. 吉林大学, 2018(01)
- [4]金代文人词词调研究[D]. 刘美辰. 吉林大学, 2016(10)
- [5]宋金元《青玉案》词调研究[D]. 张楚楚.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6]元代词人张翥咏物词研究[D]. 程建凤. 吉林大学, 2015(08)
- [7]金末咏物词研究[D]. 李科. 湖南大学, 2014(03)
- [8]李俊民及其词作研究[D]. 段亚婷. 山西师范大学, 2013(10)
- [9]金代寿词论纲[J]. 王定勇.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03)
- [10]论金词与元词的异质性——兼析“词衰于元”传统命题[J]. 王昊. 文学遗产, 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