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橡胶产业共同发展

两岸橡胶产业共同发展

一、海峡两岸携手发展橡胶业(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虹[1](2021)在《何康的广西缘》文中研究说明何康(1923—2021),汉族,福建省福州人,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农林部副部长、国家农林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作为农学家、农业管理专家、社会活动家,何康长期参与和主持国家农业行政、科研、教学和农业生产领导工作,是中国在热带大规模发展橡胶和热带作物生产的奠基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科教事业和乡镇企业,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3年,

王娟[2](2021)在《南安洪濑镇离散人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慧[3](2021)在《安溪茶跨域研究 ——“茶叶”“茶人”“茶业”》文中研究指明

安彩利[4](2018)在《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研究 ——以天然橡胶产业为例》文中指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外经济发展也日益显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而双赢是目前最常见的竞争模式。因此为了实现双赢的目标,产业合作就成了国家或地区之间合作的重要形式。中国与泰国正因为地理位置接近,两国的关系被称为“中泰一家亲”。1975年以来,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不仅促进了中国和泰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建设。中泰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合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双方的产业合作。目前中国已成为泰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及最大出口市场,说明中国市场在泰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地位越来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深化中泰产业合作,将对促进两国经济合作和产业升级等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并以特定产业,即“天然橡胶产业”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天然橡胶作为中国的重要战略物资,同时也是泰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对两国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泰国是全球第一大产胶国,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汽车产业,每年产销量高速增长,使轮胎制造工业也随之发展,从而产生巨大的天然橡胶需求市场,但由于中国天然橡胶产量有限,其产量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因此需要依赖进口为主。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进口市场是泰国,而中国也正是泰国最大的天然橡胶出口市场,因此两国天然橡胶贸易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互补依赖,两国天然橡胶合作领域日益渐深。尽管中泰两国天然橡胶贸易关系紧密,但也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国际橡胶市场不断出现新的竞争对手,中国作为最大天然橡胶的消费市场,中国天然橡胶进口市场也逐步转移到新兴国家,导致泰国橡胶产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竞争,那么中泰在该领域上是否还存在发展潜力;是否还能够进一步发展双边在此领域合作的可能性;有哪些影响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因素等问题。为此,本文将基于上述的背景下,首先对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多种测量方法,如显示性比较优势(RCA)、贸易互补性指数(TC)、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等方法对中泰天然橡胶产业的贸易互补性进行定量分析,以明确双边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以及合作发展空间,并提出中泰在天然橡胶领域上存在的问题;再次,运用PEST分析法对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随后,通过贸易引力模型检验2001-2016年期间中国与泰国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天然橡胶贸易流量的影响因素,其中,以天然橡胶的上下游产业为代表,即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以及橡胶轮胎的双边贸易流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并采用中国与泰国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GDP、人均GDP、进口关税、外商直接投资、汇率作为解释变量,而地理距离、共同边界和中国—东盟自贸区作为虚拟变量,进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量得出影响中国与泰国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发展的因素,实证结果基本上与预期一致,研究结果发现经济规模、收入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特惠贸易协议(ACFTA)和共同边界等影响因素给中国与泰国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天然橡胶贸易带来积极的效应,相反,进口关税、汇率、地理距离给中国与泰国以及贸易伙伴国的双边天然橡胶贸易带来消极效应。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以及现实情况相结合为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发展提出以下六个大方面的相关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政府与政策的支持,充分利用这些多边合作机制;二是加强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促进双方天然橡胶科研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才合作;三是优化天然橡胶产品结构,促进天然橡胶产品的多元化的发展;四是扩大投资,加强经济上的互助;五是对中泰天然橡胶信息化建设的加强,为天然橡胶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六是扩大合作领域,改进了原本单纯的原材料进出口贸易模式。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作为今后的研究者以及对中泰天然橡胶有兴趣的人士的知识库,更希望作为中泰两国的政府与相关企业对双边天然橡胶产业合作提供参考价值。

方鹤婷[5](2017)在《中橡协组团考察台湾橡企增进两岸合作》文中研究表明应台湾橡胶暨弹性体工业同业公会邀请,9月816日,以中国橡胶工业协会会长邓雅俐为团长的一行23位橡胶行业代表对台湾进行了为期9天的考察。本次出访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第三次组织大陆企业赴台湾考察。台湾橡胶工业始于1929年,生产企业约1419家,橡胶制品出口值占出口总值的65.5%。台湾天然橡胶进口关税为零,合成橡胶进口关税为2%3.5%。由于橡胶助剂等原辅材料生

陆书哲[6](2017)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资本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性也日益增强,对外直接投资正开始逐渐挑战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稀缺的资本,使得本国的劳动力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得以发挥,而且高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会随着资本流入形成溢出效应,从而推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成功实践使得理论界对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经济效应产生了极大的研究热情,这一问题也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经济都深陷泥潭、复苏缓慢,这使得反全球化和反对外投资的声音开始不断涌现。尤其在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问题更使得对资本的回流要求提升到了政治层面。但与此同时,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并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重要的战略着力点,大力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这种传统角色的互换使得理论界不得不进一步深入思考另一个问题: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经济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对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本文发现主流理论的发展基本伴随着实践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演变,经济学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观点,而这些又同所研究的国家对象和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在这些理论中,英国着名经济学家邓宁所提出的投资发展路径(IDP)理论显现出了强大的理论一般性和包容性,并成为分析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主流理论工具。根据该理论,本文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进行了检验和判断,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投资发展路径第二阶段。同时,本文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同角度的结构数据也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当前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体现出的特点,并以此再次验证了我国处于投资发展路径第二阶段的判断。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所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工具,通过建立协整方程、ECM模型和VAR模型,分别讨论了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贸易、投资、技术水平和就业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一步地,本文观察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虽然以投向发展中国家的顺梯度投资为主,但逆梯度投资正逐渐呈现增长趋势。因此,本文也分别对我国顺梯度投资和逆梯度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逆梯度投资相对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角度来看,欧洲、美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先后作为各个时期的发展主角,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本文通过回顾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上述主要国家地区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再次从实践角度验证了本文所采用的投资发展路径理论。同时,本文发现,虽然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内在规律,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也会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并进而产生不同的母国经济效应,而这些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息息相关的。这就意味着,一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必须放在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进行考虑。因此,战后由美国等发达国家倡议并主导制定的资本自由化规则未必能够充分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而实践情况也证明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加以有序的管理和监督。最后,基于前述理论推演、实证分析结果和国际实践经验,本文分别从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和流入、战略实施和规则制定、企业能力和政府支持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陈永华(Chan Wing Wah)[7](2017)在《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移民外地的历史悠久而且漂洋过海无处不到,所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异地先侨居,後发展为落地生根,与当地非华族主体共存共荣,渐次融入主流社会。他们把中国文化习惯、物质文明带到异地,经历多年累积构建而成当地多元化民族和多元文化的一分子。同时华侨散布各国,进一步把中国文化发展为世界性的中华文化。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可追朔100年前之清末民初。但由於华侨华人事务、活动繁多,分布的地域国家也非常广泛。於是有着众多可供历史研究的选材下,多数学者的着作是华侨在某国家、某地区生活状况的国别史,或是专科领域的教育、媒体、经济、宗教和社团等,或是专题专案的关於成功企业家、革命家(对中国近代政治而言)、某类物质文明或个别乡族文化。对於海外中华商会或某国家中华商会的专门研究是稀少。发掘海外中华商会的重要性,是近年的事。中国在开放改革後,市场经济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半。商业活动、商人和商会又在国内蓬勃起来,连带推动对近现代中国商业活动和商人组织的经济、社会功能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商人、商人组织的活动和历史展开研究,除了在中国近现代史有学术价值外,实际重要意义是帮助中国寻找一条合适自已的经济发展之路。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着名历史学家章开沅领导团队对中国商会历史作出大规模系统性的研究,继而引发连串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商会研究热潮。进入21世纪,全球急速一体化使中国对世界经济开放的政策加大力度。政府修改了 20世纪90年代的“引进来、走出去”的被动战略转变为21世纪的主动方式“走出去、引进来”。在上世纪末,中国“崛起”的现象已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在未来10年中国对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再度攀昇是可以预期的。另一个影响中国和印尼的关系而又与印尼中华商会相关的是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中、印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与世界华商网络接轨。同时段中国商会学者也发现中国的商会组织随华侨移民海外,并且已经自然发展成为遍布世界各地的海外中华商会网路。他们在中国商会的档案中也发现中国的商会与各地海外中华商会曾经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和通讯。因而在中国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内着名华侨历史研究大学的支持下对海外中华商会(南洋区)的专门研究。南洋区是中国人最早移民也是最多华侨的地域,其中以印尼为最突出。估计印尼华人人口在1000万以上,是中国以外最大华人族群的居住国,当地华商更是印尼经济的主力。可是至今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是稀少。在众多印尼国别史上,学者往往侧重於教育、经济、宗教等明显社会议题的论述。即使在社团的研究论着中,有关印尼中华商会的内容也是稍有涉及,通常是放在业缘社团中的一栏目,给予小篇讨论。从而忽视了中华商会对中国、印尼关系和印尼华人近今100多年历史的重要贡献。论文是采用“总体式”专题研究的方法。印尼中华商会定义为:由印尼华侨华人在印尼成立的商会,组织成员为华商,商会主要服务对象为华侨华人,并承传着中华文化。总体史强调宏观的、综合的、长时段的研究。把握和审视是宏觐的,切入是微观的,描述是全方位的,观察包括了“时段性”和“统合长时段”性两种。在研究分析时也可用历史学、国际关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的说,论文是对印尼中华商会和活跃其中的商人进行研究。透过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研究看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会三者之间复杂的联系,看印尼中华商会与上述三个政社群体之间的关系,看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印关系”作为宏观环境的切入角度,以在过去115年内中、印关系和中华商会的重要事件作为分时段的指标。经过四章的“时段”性分析,清楚显示了印尼中华商会在不同的时段,都对中国近现代史里的中、印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时段,她的角色扮演和功能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对中、印关系中的三大政社群体,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人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最後,综合各时段的研究结果显示出一个动态式的观察来,它成为评论印尼中华商会对中、印关系的总体作用的基础。在中国、印尼近今115年的历史里,两国的内、外政局急剧变化带动着中、印关系的起伏。生存在中、印两国之间的印尼华侨华人固然是两地关系的重要元素之一。在20世纪前,印尼华侨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始祖。到了清末之後,中国和印尼两地政府才成为中、印关系的主导者。由清末至1958年,当时代表着华侨的总机构-印尼中华总商会承担着重大的时代任命,带领着印尼华族在异国生存,维繋着与中国、印尼两国政府和华侨民间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後进行社会主义建国,政府没有使用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里发挥功能。不幸地,在1965年印尼军事强人苏哈托施行邀进的同化华人政策,取缔了所有华人社团包括中华商会在内。从此时计算,印尼中华商会消失了 36年,到苏哈托被推翻下台三年後的2001年才得以复办。在进入21世纪初的15年,印尼中华商会再度在中、印尼关系中发挥她专长的经济功能,成就不少中、印经济贸易合作的成绩,使印尼渡过国家经济重大危机及帮助中、印两国修补过去的历史伤痕,为两国建立全面的战略性夥伴关系出了一分力。总的来说,印尼中华商会在历史的激流里,仍能保持她在中、印关系中的重要位置是靠着他们儒商智慧和坚毅的精神。她使用“三赢”的方程式使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同得益处,其中以经济益处为最基本;并适时地调和这三方面的关系,减少矛盾冲突,加强政治互信,为华侨和中华商会寻求最大的生存空间。在21世纪未来的中、印关系,相信印尼中华商会也会采用这个曾经被长期使用并证实为有效的“三赢”方程式去做出贡献。而且在2015年中、印两国刚宣布了两国的长期经济大战略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经济”,明显展示了双方在国家经济发展方面有非常强的互补性。以中、印关系现时的良好走势看,印尼中华商会在调谐印尼华人与中、印政府的关系是较为容易。但印尼中华商会的三赢方案并不是必胜的。从四个歴史时段的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华商会的作用和“三赢方案”成效与当时“印尼华人国家认同”的争议情度有密切的关系。印尼中华商会的功能作用基本上是经济性质。但在不同时段的中、印内外政治环境形成不同的中、印关系状态时,三个主角,中国政府、印尼政府和印尼华侨社群会赋予它额外的政治、外交、社会文教等其他重要任务,调教着它在不同时段的角色。印尼中华商会未来的挑战仍然是在“印尼华人的国家认同”争议。2015年7月一批“反华人”的人士组成了“原住民党”,并故意在8月17日印尼国庆日宣布,制造声势。现今世代,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国家有责任对国民作出一生的教育、照顾和保护,换取的是国民必须向国家效忠。是一种法理上的承诺。入了外国籍的华人对国家效忠必定是他们的国籍国,是法理上必须要做。如果他们的行为有损国籍国的利益时,必被定为叛国罪行。但在法理以外的感情归属,则各地民族和各人也有不同。人类的情感归属效忠对象可能是出.生国、或是居住国、或是祖籍国,甚至是宗教信仰。但不竟华人问题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敏感问题。中、印关系的三大主角,中、印两国政府和代表印尼华人的重要社圑,必须要合作,共同面对,主动地去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难题。笔者以印尼中华商会为历史研究个案,在论文开始写作之前,并未感到使用“总体史”研究范式的特点和好处。但使用後,意识到它是研究专题个案的很好方法。采用了“总体史式”的方法,能把印尼中华商会的特性和历史角色看得明白,也能总结出印尼中华商会“成功”、“失败”的因素和导致她在近今115年的中、印关系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原因。继而本着“监古知今”学习历史的态度,推论印尼中华总商会在21世纪中、印关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相信此论文不单是一篇对印尼中华商会多面的专题研究,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印经济史、社会史和外交史的一篇辅助参考。

韦文华[8](2015)在《美国印第安人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教育有着自身独特的教育形式与规律。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促进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对民族教育理论的深化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印第安人是美洲大陆最早的主人,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少数民族,它的教育发展源远流长,是美国教育事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管美国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也是世界上教育最早进入大众化与普及化的国家,但是其教育发展并不均衡,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印第安人在美国所有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不足1%,他们经济落后、生活贫困、受尽歧视。由于受教育价值观的误导、教育政策的偏离、教育资金的缺乏以及印第安人教学师资的不足等原因的影响,印第安人教育事业发展遭受严重制约。因此,印第安人教育的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裔白种人、亚裔黄种人、甚至落后于非裔黑种人,他们的不幸遭遇以及在教育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弱势地位其实就是印第安人现实生活的缩影。二十世纪后期,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印第安人教育自决政策,印第安人开始获得教育自主、教育自我控制的权利,他们的教育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也开始关注起印第安人的教育情况,分别从印第安保留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研究并获得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成为世人了解印第安人教育状况的一面镜子,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提供了具有相当价值的理论参考。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大多只是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个印第安部落进行个案研究,重视对当前印第安人教育状况的描述而缺乏从宏观视角对印第安人教育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关照。这也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想象。本研究主要以印第安人教育的历史发展为视角,根据不同时期印第安人教育随着美国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而显示出的不同特点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教育演变背后的秘密。研究认为,印第安人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印第安人传统的教育、印第安人与欧洲白人相互借鉴的教育、美国政府控制下的印第安人教育、印第安人自我控制的教育以及印第安人多元化的教育共五个阶段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印第安人与白人相互独立的教育文化体系与价值观念历经了由碰撞、冲突到走向融合的过程,也就是在进一步的交往中获得了更多的教育自主与控制的权利。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出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其他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一定借鉴。本研究共分为五章,即:第一章,教育自由:原始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606),该章主要阐述了原始时期印第安人的传统教育状况。在欧洲白人到达美洲之前,印第安人按照自己独特的理念与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其教育形式以讲故事、口授历史、宗教仪式、生活技能的学习为主,目的在于培养掌握本民族语言、历史、宗教、文化、价值观念的族人,便于其民族认同与文化识别。第二章,教育碰撞: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607——1775),该章主要讨论了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状况。欧洲白人的到来,印第安人传统的教育方式被打破。欧美两洲不同的文化相互碰撞,在出现差异的同时也体现出自治的特点。美洲的“学校”教育形式开始萌芽,它在办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体现出印第安人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对自治的要求。第三章,教育控制: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的教育(1776——1927),该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建国后,联邦政府企图将白人的教育方式移植给印第安人,目的在于消除印第安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印第安人的教育随着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具体经历了文明开化、种族隔离、强制同化三个阶段,同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第四章,教育自主:印第安人自我控制的教育(1928——1990),即印第安人教育自决。这一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经历了新政时期、回归同化时期、自决时期三个阶段,尽管过程曲折但是结局还算圆满。在印第安人与白人长达数百年的文化、教育观念相互碰撞中,最终实现了印第安人自我控制的教育新模式,这也是印第安人教育未来发展的新趋势。第五章,教育融合:印第安人多元化的教育(1991——至今),该章主要对印第安人教育发展之路进行展望。21世纪以来,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即以印第安人文化为标准,结合现代教育现实所需,确立适合自身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与办学结构。今后印第安人的教育必须要与国际接轨,多元并包,在继承与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其他国家先进教育的理念,以促进自身教育的发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印第安人教育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即使是身在现代文明程度最高的美国,印第安人的教育并没有因为“美国”这张名片展现出傲人的发展态势。尽管美国政府专门为其制定《印第安人教育法》,但美国民主所暴露出的缺陷让印第安人教育成为美国教育之殇,其背后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第一,印第安人教育是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印第安人教育问题其实就是美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针对弱势群体而进行的教育。第二,印第安人教育应该成为美国教育的一部分。印第安人处于美国社会的边缘,这导致了印第安人教育长期以来不被美国主流媒体所接纳,其教育的解构与重构都是被动的。第三,印第安人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在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下,印第安人的教育必须直面当代美国的文化差异与“去工业化”,只有与时代接轨,教育才能有所作为。第四,印第安人教育对我国民族教育的启示。在教育全球观视域下,只有把对教育不平等的研究作为关照教育的一种态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的本质。

盛九元[9](2011)在《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两大特征。随着区域合作的深化与发展,在客观上要求建构起制度性的一体化,以进一步完善在区域内的经济互动关系。这一趋势也明显地体现在两岸经济合作之中,形成现阶段两岸以产业合作为基础的经济互动格局。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同属“一个中国”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基础,在市场机制与大陆单方面市场开放因素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以“民间、单向、间接”的方式,突破台湾的相关政策限制,推动两岸经济合作从原先的分散、零星状态发展到密切、热络、密不可分的经济互动,进而迫使台湾方面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的现实及对台湾经济的正面影响,以默认既成事实的方式应对两岸经济合作的新情势,从而使两岸之间形成了基于“一个中国”框架下、市场开放基础上、密切互动的经济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两岸互蒙其利,功能性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形态也逐步形成,并向制度性一体化的方向迈进。两岸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两岸20多年经贸互动的实践证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可逆转,但在这一进程中仍需要克服诸多的挑战与障碍,才能使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得以更有效的推进。文章从一体化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其他相关的理论对于两岸一体化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基础,由引言和第一章组成。引言部分提出了从经济一体化角度两岸经济合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引出了论文研究思路。第一章通过大量的文献梳理,以WTO为背景,为研究的推展构建起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实践研究部分,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构成,以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两岸产业合作对一体化的影响及签署ECFA后的一体化走向为研究内容,通过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具体实践以及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实现两岸完全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与组织形式;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对本文的主要论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论文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在总结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具体包括:在对两岸经济合作进行适当定位的基础上,以经济一体化的视角分析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与发展趋势,并全面审视两岸经济合作在不同时期调整与变化,从而将实现两岸一体化路径的选择与两岸经济合作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发展之中,文章所做的一些研究与探讨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今后笔者将通过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以使研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樊哲高,李映[10](2010)在《ECFA:促进两岸合作升级》文中指出日前,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在重庆正式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ECFA是一份平等协商、互利双赢的协议,将促进两岸更加紧密合作,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涵盖八?

二、海峡两岸携手发展橡胶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峡两岸携手发展橡胶业(论文提纲范文)

(1)何康的广西缘(论文提纲范文)

早年求学广西
三同学破坚冰
“育我沙塘”

(4)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研究 ——以天然橡胶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产业合作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产业合作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1.2 天然橡胶的相关界定
        2.1.3 国际区域产业合作
    2.2 国际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2.2.1 传统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
        2.2.2 新产业分工与合作理论
        2.2.3 产业分工与合作机制理论
    2.3 产业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2.3.2 区域产业合作的相关文献综述
        2.3.3 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相关文献综述
        2.3.4 引力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第3章 中国与泰国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3.1 中泰产业发展概况
        3.1.1 泰国全面产业发展概况
        3.1.2 中国全面产业发展概况
        3.1.3 中泰产业结构对比
        3.1.4 中泰产业合作关系
    3.2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发展与贸易概况
        3.2.1 天然橡胶产业结构
        3.2.2 全球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
        3.2.3 泰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
        3.2.4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概况
        3.2.5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贸易现状
    3.3 中泰天然橡胶贸易存在的问题
        3.3.1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存在的问题
        3.3.2 泰国天然橡胶产业存在的问题
        3.3.3 中泰天然橡胶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4.1 产业贸易互补关系的评价指标
        4.1.1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1.2 贸易互补性指数
        4.1.3 产业内贸易指数
    4.2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贸易互补性分析
        4.2.1 中国与泰国天然胶乳贸易互补性分析
        4.2.2 中国与泰国烟片胶贸易互补性分析
        4.2.3 中国与泰国标准胶贸易互补性分析
    4.3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贸易互补性的总体评价
    4.4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动因分析
        4.4.1 中泰之间资源互补
        4.4.2 经济规模扩张
第5章 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5.1 中泰全面产业合作影响因素
        5.1.1 经济实力因素
        5.1.2 经济环境因素
        5.1.3 企业投资环境因素
    5.2 中泰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的影响因素
        5.2.1 政治环境影响因素
        5.2.2 经济环境影响因素
        5.2.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5.2.4 技术环境因素
第6章 影响中泰双边产业合作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
    6.1 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6.1.1 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6.1.2 引力模型的构建与扩展
    6.2 引力模型变量及数据来源
        6.2.1 模型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6.2.2 数据来源及计量方法
    6.3 引力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
    6.4 引力模型的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6.4.1 影响双边天然橡胶贸易因素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6.4.2 影响双边合成橡胶贸易因素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6.4.3 影响双边橡胶轮胎贸易因素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促进中泰产业合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策的支持
    7.2 加强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
    7.3 促进产品多元化使产品结构优化
    7.4 扩大投资及加强经济上的互助
    7.5 信息化建设的加强
    7.6 扩大合作领域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引力模型相关数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橡协组团考察台湾橡企增进两岸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参访6家代表性企业
    1. 长泓胶业股份有限公司
    2. 台懋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 建大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4. 全拓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5. 东毓油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6. 嵩赞油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二、参观2个展会并参加国际论坛
    1.2017台湾国际塑胶暨复材工业展
    2. 亚洲工业4.0暨智慧制造系列展
三、拜访橡胶同业公会, 两岸橡胶同业座谈
四、出访体会

(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2.1 投资
        1.2.2 对外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
    1.3 论文的分析思路、理论框架与结构安排
    1.4 理论基础、分析工具与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不足与困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
        2.1.1 垄断优势理论
        2.1.2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1.3 内部化理论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1.5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小规模技术理论和技术地方化理论
        2.2.2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2.2.3 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3 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4 分析性小结
第3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和现状
    3.1 投资发展路径理论
    3.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的判断
        3.2.1 数据源辨析
        3.2.2 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BOP)数据的经验分析
        3.2.3 对外投资阶段的划分标准:2014年数据
        3.2.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再检验:波动函数模型
    3.3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现实特征
        3.3.1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3.3.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特征
    3.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益分析
        3.4.1 存量估值效应视角下的对外投资综合收益
        3.4.2 对外直接投资效益的比较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短期母国经济效应
    4.1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贸易效应
        4.1.1 贸易效应的理论分析
        4.1.2 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4.1.3 贸易效应的进一步检验:顺梯度投资和逆梯度投资
    4.2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投资效应
        4.2.1 投资效应的理论分析
        4.2.2 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4.2.3 投资效应的进一步检验:顺梯度投资和逆梯度投资
    4.3 小结
第5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长期母国经济效应
    5.1 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
        5.1.1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1.2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5.1.3 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顺梯度投资和逆梯度投资
    5.2 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
        5.2.1 就业效应的理论分析
        5.2.2 就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5.2.3 就业效应的进一步检验:顺梯度投资和逆梯度投资
    5.3 小结
第6章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经验与政策建议
    6.1 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史
    6.2 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分析
        6.2.1 欧洲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6.2.2 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6.2.3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6.2.4 亚洲四小龙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点和经验
    6.3 国别分析的启示
    6.4 政策建议
        6.4.1 关注重点领域,重启外资作用
        6.4.2 推进丝路战略,参与规则制定
        6.4.3 提高投资能力,加强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绿起和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二) 中国商会研究。
        (三) 海外中华商会研究
        (四) 研究状况的结论
    三、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尼)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两地的内、外政治环境(1900-1945)
        一、中国的内政、外交
        二、荷兰及其印尼殖民政府的政治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前的中、印(荷政府)关系(1900-1945)
        一、中国的印尼政策
        二、印荷政府对华人政策的改变
        三、中国、印荷政府在印华事务上的角力
        四、中国、印荷政府关系的改善
        五、印尼华侨社会状况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与诞生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孕育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成立
    第四节 中国、印荷政府合作下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加强对印尼中华商会的管理
        二、荷属东印度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
    第五节 印尼中华商会二战前的发展及其功能作用
        一、中国政府在印尼的华侨事务机构
        二、印尼华侨的“市民社会”管治核心
        三、印荷政府的辅助管治工具
        四、华侨”认同中国”的重要推动者
    第六节 印尼中华商会的抗日运动与在日治时期所受的迫害
    第七节 对抗的中、印(荷政府)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二章 二战结束後中、印(尼)关系及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45-1965)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独立战争和“指导民主”时代
        四、印尼的外在环境
    第二节 二战结束後的中、印(尼)关系(1945至1965)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
        二、新中国的印尼外交与侨务管理(1949-1965)
        三、印尼开国政府的对华政策
        四、印尼华侨社会的急剧变化
    第三节、二战结束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取代印尼中华会馆的印尼中华总会
        二、复办的印尼中华商会与新办的中华总会的关系
        三、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成立宗旨、组织、活动、人事布局
        四、印尼中华商会联合会的关键人物分析
    第四节、印尼各地区中华商会重光後的复办
    第五节、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与分裂
        一、印尼中华商会的衰落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分裂
    第六节、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与历史中断
        一、印尼中华商会被查封
        二、印尼中华商会的历史中断
    第七节、复杂多变的中、印关系中的的印尼中华商会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角度
        二、印尼华侨社会的角度
        三、印尼政府、印荷政府、印尼民众的角度
        四、新中国政府的角度
        五、印尼中华商会在中、印关系的整体作用
第三章 世纪之交的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商会再次复办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政治环境(1992-2004)
        一、中国的国内政治环境
        二、中国的外在政治环境
        三、印尼的国内政治环境
        四、印尼的国外政治环境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中、印(尼)关系(1992-2004)
        一、中国的印尼外交
        二、印尼的中国外交及华人政策
        三、印尼华人社会的正向转变
    第三节 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土壤和经过
        一、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政治土壤
        二、印尼中华商会第二次复办的经过
    第四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早期活动与初步成绩
    第五节、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重要领导人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总主席陈大江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执行主席杨克林
        三、印尼中华总商会首任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
    第六节 风雨同舟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
第四章 21世纪初中、印关系与印尼中华总商会
    第一节 中国、印尼的内、外在政治政环境(2004-2015)
        一、中国的大国兴起和新的对外经济策略
        二、印尼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打造海洋大国经济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印关系(2004-2015)
        一、战略夥伴关系
        二、全面战略夥伴关系
    第三节 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中、印关系
        一、世界华人经济的崛起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成立
        二、世界华商大会与中国经济发展
        三、世界华商对印尼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革新扩展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变革更新
        二、领导印尼中华总商会改革的重要人物
    第五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与世界华商大会的接轨
    第六节 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政、商、社关系
        一、印尼中华总商会的活动分析
        二、印尼中华总商会与其他华人社团的关系
    第七节 战略性伙伴的中、印关系中的印尼中华总商会
        一、21世纪初中、印经贸成绩
        二、“一带一路”遇上“海洋大国经济建设”
        三、世界华商大会扩展对中、印关系的帮助
        四、印尼中华总商会在中、印战略性伙伴关系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
附录
论文後记

(8)美国印第安人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缘起
        (一)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何以落后?
        (二)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有何借鉴?
        (三)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发展为谁书写?
        (四) 美国印第安人教育政策演变实质?
    二、选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 选题研究目的
        (二) 选题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概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四、相关概念之界定
        (一) 印第安人
        (二) 美国印第安人
        (三) 土着美国人
        (四) 印第安人教育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历史法
        (三) 比较法
第一章 教育自由: 原始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606)
    一、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背景
        (一) 传统文明——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根基
        (二) 价值追求——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依据
        (三) 社会生活——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保障
    二、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状况
        (一) 教育内容
        (二) 教育形式
        (三) 教育功用
    三、原始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特点
        (一) 教育目的明确
        (二) 教育内容丰富
        (三) 教育方式单一
        (四) 教育场所缺失
    四、小结
第二章 教育碰撞: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607——1775)
    一、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背景
        (一)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社会条件
        (二)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文化条件
        (三)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历史条件
    二、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状况
        (一)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总体概况
        (二)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初中等教育
        (三) 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的高等教育
    三、殖民地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特点
        (一) 教育的实质是对文化征服
        (二) 教育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三) 学校教育的雏形开始形成
        (四) 白人教育的模式开始推行
    四、小结
第三章 教育控制: 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的教育(1776——1927)
    一、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教育的背景
        (一) 美国白人话语下针对印第安人的政策
        (二) 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
    二、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教育的状况
        (一) 文明开化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776——1829)
        (二) 种族隔离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830——1876)
        (三) 强制同化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877——1927)
    三、美国白人话语下印第安人教育的特点
        (一) 教育同化的主题更加鲜明
        (二) 教育同化的内容日趋统一
        (三) 教育同化的手段更加多样
    四、小结
第四章 教育自主: 自我控制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928——1990)
    一、自我控制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背景
        (一) 自我控制时期针对印第安人的政策
        (二) 自我控制时期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
    二、自我控制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状况
        (一) 教育新政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928——1943)
        (二) 回归同化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944——1967)
        (三) 部落自决时期印第安人的教育(1968——1990)
    三、自我控制时期印第安人教育的特点
        (一) 印第安人教育政策的反复
        (二) 印第安人教育思路的转变
        (三) 印第安人教育水平的提高
        (四) 印第安人教育意识的增强
    四、小结
第五章 教育融合: 多元化的印第安人教育(1991——至今)
    一、多元化的印第安人教育的背景
    二、多元化的印第安人教育的状况
        (一) 多元化的印第安人初中等教育发展
        (二) 多元化的印第安人高等教育发展
    三、多元化的印第安人教育的特点
        (一) 印第安人教育阶层化的出现
        (二) 印第安人教育边缘化的凸显
        (三) 印第安人教育公平化的背离
    四、小结
结语
    一、印第安人教育是社会分层模式的产物
    二、印第安人教育应是美国教育的一部分
    三、历史进程中印第安人教育的发展特点
    四、印第安人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9)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两岸及海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思路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WTO 的规则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一、台湾的单独关税区地位
    二、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及在区域合作中的双层结构
    三、关于两岸经济一体化的性质与定位
第二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与类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
第三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及对东亚区域经济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其它理论
    一、产业分工与转移理论
    二、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三、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的理论
    四、微笑曲线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东亚合作:两岸经济合作的周边环境
第一节、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二、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传导机制
    三、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走向
第二节、东亚地区产业结构比较与合作趋势
    一、总体趋势与分析架构
    二、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比较
    三、东亚主要经济体的产业结构特点
第三节、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
    一、台湾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二、中国大陆区域发展战略与两岸经济合作
    三、东亚经济发展格局调整与两岸合作契机
第四节、东亚经济区域合作格局变化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台湾对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考虑及面临的困境
    二、台湾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两岸经济合作的一体化效应
第一节、两岸经济合作概述
第二节、两岸经济合作的形成机制
    一、两岸经贸往来的进程与阶段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因分析
第三节、两岸经济互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两岸经贸互动的特征与内涵
    二、两岸经济互动的量化分析
第四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效应
    一、两岸经济合作的静态效应分析
    二、两岸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与一体化趋势
第一节、两岸产业合作概述
    一、两岸产业合作的形成机制
    二、两岸产业的合作模式
    三、两岸合作的产业区域结构
第二节、台商投资长三角及其动因分析
    一、台商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与发展
    二、台商在长三角投资结构的演化
    三、台商在长三角投资集聚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两岸高科技产业关联度分析——以长三角为例
    一、台湾高科技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特征
    二、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以长三角为例
第四节、长三角地区台商高科技企业投资模式比较
    一、台资高科技企业投资大陆形态的调整
    二、台商高科技产业运作模式及对长三角投资的影响
    三、两岸高科技产业在长三角地区合作
第五节、长三角经济发展趋势及两岸产业互动
    一、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定位
    二、长三角地区台商投资趋势分析
    三、长三角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从 ECFA 到制度性一体化——两岸制度性一体化的建构与前瞻
第一节、两岸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与发展
    一、两岸一体化的发展及面临的障碍
    二、ECFA:两岸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突破
第二节、ECFA 与两岸经济合作
    一、ECFA 的形成与发展
    二、ECFA 早期收获计划实施效果的量化分析
第三节、ECFA 对台湾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ECFA 对台湾经济的直接效应分析
    二、台湾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的制约
    三、ECFA 对两岸经济合作模式的影响
第四节:从功能性一体化到制度性一体化
    一、两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两岸经济一体化延伸的路径选择
    三、两岸经济制度性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海峡两岸携手发展橡胶业(论文参考文献)

  • [1]何康的广西缘[J]. 刘丽虹. 文史春秋, 2021(10)
  • [2]南安洪濑镇离散人群研究[D]. 王娟. 华侨大学, 2021
  • [3]安溪茶跨域研究 ——“茶叶”“茶人”“茶业”[D]. 齐慧. 华侨大学, 2021
  • [4]中国与泰国产业合作研究 ——以天然橡胶产业为例[D]. 安彩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5]中橡协组团考察台湾橡企增进两岸合作[J]. 方鹤婷. 中国橡胶, 2017(20)
  • [6]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经济效应研究[D]. 陆书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05)
  • [7]中、印(尼)关系中的印尼中华商会[D]. 陈永华(Chan Wing Wah). 华中师范大学, 2017(12)
  • [8]美国印第安人教育发展研究[D]. 韦文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15(09)
  • [9]从ECFA到制度性一体化 ——两岸经济合作的性质、特征及走向[D]. 盛九元.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10]ECFA:促进两岸合作升级[N]. 樊哲高,李映. 中国电子报, 2010

标签:;  ;  ;  ;  ;  

两岸橡胶产业共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