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员工的效绩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徐刚[1](2009)在《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方法》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环境问题,有关“绿色”的举措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和企业在世界市场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和决定因素。有鉴于此,将“绿色”理念融入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得整个供应链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将成为现代制造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效绩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领域,有效的效绩评价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促进绿色供应链的良性运作和不断改进,所以实施有效的效绩评价是推动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回顾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文献,对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并结合管理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出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接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供应链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运作模型,详细分析了进行绿色供应链综合效绩评价、各因素权重评价时所应考虑的关键指标,并基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建立了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目前的效绩评价方法分析,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方法体系,并对该方法体系进行了实例验证;最后用VB语言实现了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开发,形成一套完整、简单、方便的实用方法。
王亮[2](2008)在《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框架体系及效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合资铁路作为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有效的解决了铁路建设资金短缺的困难,对加快铁路建设速度、推动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合资铁路的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营,合资铁路发展中的问题目益显现,总体情况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合资铁路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现阶段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存在结构上的问题,且没有明确的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论述了合资铁路的发展经营现状,然后对相关的监管理论和效绩评价理论进行了综述。在分析了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和效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后,创造性的提出了由相对独立于铁道部的合资铁路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来代替铁路局行使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作用;并且结合现行的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设计了由财务性指标、非财务性指标和评议指标组成的我国合资铁路效绩评价体系,加入了一些反映合资铁路特点的指标,并对相关的评价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解释。
余海涛[3](2007)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行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实现,我国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组建了五大发电集团公司,形成了发电侧电力市场。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进行企业效绩评价,是当前电力企业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在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将对经营单位的效绩评价等同于对经营者团体的效绩评价,这样反映不出经营者在任职期间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做的主观努力,对经营者起不到很好的激励与约束作用。同时,现行的评价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对结果效绩的评价上,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预算管理、激励约束机制以及资源配置等缺乏密切的联系。针对现行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形成与经营者效绩形成过程中存在的特殊性为出发点,以效绩形成和效绩管理为主线,通过研究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目标的协同机理以及两者的关系,同时充分考虑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发电企业的行业特性和经营特点,为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改善发电集团公司下属的发电企业子公司整体效绩管理水平,提高其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监管手段,为下属发电企业经营者的选择、监管、约束和有效激励提供可靠依据,为促进发电集团现代企业制度和效绩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手段。这套体系包括财务效绩评价体系和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评价体系,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过程效绩评价与结果效绩评价的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的统一、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并重。
陆庆平[4](2006)在《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绩效评价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用于监管企业的科学方法和有效手段。借鉴国外市场经济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运用企业绩效评价监督约束企业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向。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之一的企业绩效评价,正经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及企业管理方式不断更新的考验,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日益深入的讨论。就我国企业绩效评价工作而言,如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对于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每一项应用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本文从企业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原理为出发点,研究评价活动本身遵循的理论,构建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柜架。并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为研究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着重从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全面预算理论、激励理论等入手,深入研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产生、构建、完善及应用等理论性内容。企业绩效评价理念是发挥评价导向的前提,为充分发挥企业绩效评价的导向功能,必须确立评价的基本理念。本文认为,正确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谋求企业的战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应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目标所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企业管理要求,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应是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本文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体现企业各利益主体目标的最大化,即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的利益保障,员工权益保障,政府公共收益保障,企业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各利益主体目标得到了充分的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就得到了实现。本文首次以利益相关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五维一体”的绩效价值理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建构新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企业绩效评价服务于包括企业出资人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目标。本文认为,应按照新的企业绩效评价理念,研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短期财务指标的改善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只有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全面、系统地考评一个企业的经营绩效情况。即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根本宗旨;在具体财务指标的设计上,吸取杜邦分析方法财务指标至上的合理内核,同时考虑非财务指标的辅助作用,关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某部分团体的特殊利益;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客观标准与主观标准互相补充。采取平衡计分卡思维方式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企业绩效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开放的综合判断。建立和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作用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为政府间接管理国有企业服务;二是为企业出资人服务;三是为企业的债权人服务;四是为激励企业经营者服务;五是为企业经营者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六是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七是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服务等。企业绩效评价是一门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由于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发展迅猛,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企业经营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与冲击。与此相适应,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进行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的方向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需要。
陈志军[5](2005)在《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社会公益事业。国有林业企业是国民经济和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国有营林企业和国有林产工业企业。效绩评价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监管手段,对建立国有林业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效绩评价的起源和理论解释为逻辑起点,在吸收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和平衡计分卡等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国有林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态势,试图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文章重点从经济管理思想和现代林业理论发展的视角,论述了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发展原理和演进历程,着重介绍平衡计分卡在国外林业效绩评价中的应用,在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国有林业企业战略环境变革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缺陷,提出构建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框架,然后采取专家评定法,分别设计了国有营林企业和国有林产工业企业的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最终认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战略管理的需要,建立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体系,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为核心,以评价指标选定为重点,以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结合为基点,按照不同类型国有林业企业特点分类设计指标体系。
王贺贤,刘卫[6](2004)在《浅谈效绩评价与以人为本》文中研究指明人力资源在未来的竞争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以人为本”并做到“人尽其才”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效绩评价成为该理念下检验人与企业融合度的最佳工具
孟建民[7](2004)在《中国企业效绩评价研究(下)》文中研究说明 三、构建中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法选择 企业效绩评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企业综合效绩评价体系,必须以系统理论思想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等科学理论、科学方法为基础,做到理论方法研究与评价实际应用之间有机衔接,构成集成式智能化的评价支持系统。
阳晓晖,赵宪武[8](2004)在《试论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及平衡记分卡,并结合企业价值取向,提出企业应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观点。同时本文提出了企业集团进行经营效绩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遵循系统原则、权变原则、员工参与原则。
毛育晖[9](2004)在《论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及平衡记分卡,并结合企业价值取向,提出企业应以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观点。同时,本文还提出了企业集团进行经营效绩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原则,即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出发点,遵循系统原则、权变原则和员工参与原则。
马会起[10](2004)在《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完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效绩评价是当今世界企业界和会计界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我国企业效绩评价曾几经改进,先后实施了三个企业效绩评价体系:《企业财务通则》(1993)、《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5)、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1999年颁布并于2002年修订)。事实上,无论是财务评价还是非财务评价,我国目前都尚未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我国现行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及其数量的选择、指标权重及标准值的确定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也就难以对新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经营效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财务分析的过程,我们不仅需要通过依据企业报出的财务数据的计算与整合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业绩,我们还应关注财务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功能:通过相关指标的设置与计算,破解企业报出的财务报表,将其中严重失实的数据揭示出来。尤其在企业利润操纵屡禁不止、国有资源流失严重、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的今天,这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由此,笔者通过采用案例验证、案例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指出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企业效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历史演进、企业效绩评价的内涵和我国的现实状况,对如何完善我国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文章引言部分是破题之论,明确了本文写作的出发点。接着,文章从企业效绩评价的涵义开始,阐述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绩评价应赋予新的内容,并对中西方企业效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做一探讨,旨在为改进并规范我国企业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一条思路;然后,文章分别通过对银广夏、蓝田股份两家公司的案例验证分析和对现行企业效绩评价中定性分析的归纳总结,指出我国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财务评价)与评议指标体系(非财务评价)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关键词: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定量评价指标评议指标
二、企业员工的效绩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企业员工的效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
1.3 制造业企业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
1.4 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的概念 |
1.5 实施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的必要性 |
1.6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6.1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
1.6.2 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在国内外的发展 |
1.6.3 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1.7 本论文的贡献 |
1.8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1.9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 |
2.1 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指导思想 |
2.2 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建设框架 |
2.2.1 绿色供应链的供给环节 |
2.2.2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
2.2.3 绿色供应链的支付环节 |
2.2.4 绿色供应链的回收环节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 |
3.1 制造业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的指导思想 |
3.2 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2.1 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2.2 绿色供应链管理各环节影响因子分析 |
3.2.3 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
3.3 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方法的选择 |
3.3.1 效绩评价方法综述 |
3.3.2 层次分析法 |
3.3.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
3.4 确定权重与模糊综合评判 |
3.4.1 确定评价目标及评价层次 |
3.4.2 组成评价小组 |
3.4.3 建立评价尺度集 |
3.4.4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3.4.5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3.4.6 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
3.5 实例运算 |
3.5.1 评价小组的建立 |
3.5.2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
3.5.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3.5.4 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供应链管理效绩评价系统原型的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工作流程 |
4.2 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
4.2.1 数据管理模块 |
4.2.2 效绩评价模块 |
4.2.3 效绩分析模块 |
4.2.4 结果输出功能 |
4.2.5 系统设置模块 |
4.2.6 系统帮助模块 |
4.3 系统开发所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
4.4 系统运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框架体系及效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文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我国合资铁路概述 |
2.1 合资铁路的界定 |
2.2 我国合资铁路的发展历程 |
2.3 我国合资铁路发展及经营现状 |
2.3.1 合资铁路规模及分布 |
2.3.2 合资铁路资本结构 |
2.3.3 合资铁路经营效益 |
2.4 合资铁路存在的问题 |
2.4.1 合资铁路概念的界定过于狭隘 |
2.4.2 合资铁路产权的不完整性问题 |
2.4.3 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 |
2.4.4 缺乏合理有效的国有资本效绩考核机制 |
3 国有资本监管与效绩评价理论综述 |
3.1 监管理论综述 |
3.1.1 产权理论 |
3.1.2 委托代理理论 |
3.1.3 组织理论 |
3.2 效绩评价理论综述 |
3.2.1 西方国家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
3.2.2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
3.2.3 传统效绩评价理论不适用于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 |
4 构建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 |
4.1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1.1 我国铁路行业现行国有资本监管体系 |
4.1.2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 国外铁路国有资本监管的经验 |
4.2.1 美国的铁路监管政策 |
4.2.2 英国的铁路监管政策 |
4.2.3 日本的铁路监管政策 |
4.2.4 以上国家的铁路监管政策对我国合资铁路监管的启示 |
4.3 构建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的设想 |
4.3.1 我国合资铁路监管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
4.3.2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体系框架研究 |
5 构建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 |
5.1 我国合资铁路效绩评价体系现状 |
5.1.1 我国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现状 |
5.1.2 我国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现状 |
5.1.3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现状 |
5.2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的主体和客体 |
5.3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的目的 |
5.4 构建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的指标设计 |
5.4.1 评价指标的设计方法 |
5.4.2 指标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 |
5.4.3 财务性指标 |
5.4.4 非财务性指标 |
5.4.5 评议性指标 |
5.4.6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指标体系 |
5.5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 |
5.6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的评价标准 |
5.6.1 计量指标评价标准 |
5.6.2 评议指标参考标准 |
5.7 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效绩评价的计分方法 |
5.7.1 计量指标的计分方法 |
5.7.2 评议指标的计分方法 |
5.7.3 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 |
6 结论 |
6.1 本文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
1.2.2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
1.2.3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理论的发展 |
1.2.4 国内外效绩评价理论发展的启示 |
1.2.5 我国电力企业效绩评价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委托代理理论与效绩评价 |
2.2 系统论与效绩评价 |
2.3 企业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
2.3.1 企业效绩评价的概念 |
2.3.2 企业效绩评价系统的要素 |
2.4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相关理论 |
2.4.1 企业集团及其效绩评价模式 |
2.4.2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
2.4.3 企业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的意义 |
2.5 有关概念内涵的界定 |
2.5.1 发电集团内涵的界定 |
2.5.2 下属企业内涵的界定 |
2.5.3 财务效绩内涵的界定 |
2.5.4 经营者效绩内涵的界定 |
第3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特性分析 |
3.1 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和发电集团组建 |
3.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影响因素分析 |
3.2.1 外部因素 |
3.2.2 内部因素 |
3.3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理论分析 |
3.3.1 效绩形成投入要素分析 |
3.3.2 效绩形成产出要素分析 |
3.4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形成的特殊性分析 |
3.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技术特性和管理特性分析 |
3.4.2 技术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
3.4.3 管理特性决定和影响效绩形成的特殊性 |
第4章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关系研究 |
4.1 发电集团下属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
4.1.1 体制变革前后发电企业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
4.1.2 发电企业责权利关系分析 |
4.2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目标确定 |
4.2.1 财务效绩目标确定 |
4.2.2 经营者效绩目标确定 |
4.3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作用关系分析 |
4.3.1 财务效绩形成分析 |
4.3.2 经营者效绩形成分析 |
4.3.3 财务效绩与经营者效绩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关系 |
第5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
5.1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5.2 发电集团内部财务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
5.2.1 财务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2.2 财务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
5.2.3 财务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选择 |
5.3 发电集团内部经营者效绩评价体系构建 |
5.3.1 经营者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经营者效绩评价标准的选取 |
5.3.3 关于经营者效绩评价计分方法的说明 |
第6章 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案例研究 |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6.2 评价实施过程 |
6.2.1 评价所需数据的收集 |
6.2.2 评价标准的选择 |
6.2.3 财务成果指标评价计分 |
6.2.4 非财务指标评价计分 |
6.2.5 财务效绩评价总得分的计算 |
6.3 评价结果的分析与求证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详 细 摘 要 |
(4)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命题的提出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依据问题 |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导向问题 |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思想问题 |
(四) 企业绩效评价的服务功能问题 |
(五) 企业绩效评价的应用方向及使用范围 |
二、研究的基础 |
(一) 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状况 |
(二) 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的目标 |
(一)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核心的立意 |
(二) 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核心的现实意义 |
(三) 构筑企业绩效评价的思想体系 |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柜架安排 |
(一)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三)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 |
(四)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现实选择 |
(五)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六) 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七)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八)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及其展望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一) 创新 |
1、观念创新 |
2、思路创新 |
3、方法创新 |
4、应用创新 |
(二) 不足 |
第一章 企业绩效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一、评价的概念 |
二、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
(一) 企业绩效的概念 |
(二) 企业绩效评价的涵义 |
三、企业绩效评价系统的构成要素及评价原理 |
(一) 评价主体 |
(二) 评价客体 |
(三) 评价目标 |
(四) 评价内容 |
(五) 评价指标 |
(六) 评价标准 |
(七) 评价方法 |
(八) 评价结论 |
四、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的原则 |
(一) 目标一致原则 |
(二) 沟通原则 |
(三) 激励原则 |
(四) 客观公正原则 |
(五) 比较原则 |
(六) 成本效益原则 |
(七) 可控原则 |
(八) 实用性原则 |
五、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意义 |
(一) 完善和改进国家管理企业的有效方式 |
(二) 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 |
(三) 正确引导和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
(四) 促进企业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
(五) 正确了解自身差距,树立高标准的发展目标 |
(六) 增强企业形象意识,提高国际竞争力 |
第二章 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 |
一、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直接动因,也是企业绩效评价的理论核心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使企业绩效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为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三、战略管理理论是企业绩效评价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根本要求 |
四、系统管理理论为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以利于评价系统的规范发展和完善 |
五、权变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完善,保持评价体系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
六、组织行为理论为企业绩效评价激励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给予了理论支持,力求评价体系应用和发挥更大的激励约束作用 |
七、全面预算理论是实施企业绩效评价的前提,为实现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提供了保障 |
八、激励理论实现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其比较研究 |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评价的两种形式 |
(一) 社会评价主要是信用评价,由社会中介机构完成 |
(二) 政府评价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绩评价 |
二、国外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及现状 |
(一) 成本评价 |
(二) 财务评价 |
(三) 价值评价 |
(四) 综合评价 |
三、国内企业绩效评价的现状 |
(一) 总量指标评价 |
(二) 财务指标评价 |
(三) 企业效绩评价 |
四、国内外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
(一) 国外三种评价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
(二) 国内评价方法的贡献与局限 |
第四章 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及现实选择 |
一、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经济环境 |
(一) 企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
(二) 企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
(三) “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企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
(四) 企业的战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向企业价值最大化 |
二、新的经济环境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的要求 |
(一)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满足企业战略管理要求 |
(二)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满足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需要 |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
(四)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综合绩效成果 |
(五)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六)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企业的综合价值观 |
三、新环境下我国企业绩效评价面临的现实选择 |
(一)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
(二) 经济转轨时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具有特殊性 |
(三) 新时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初步构想 |
(四) 关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中的相关问题 |
第五章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建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导向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一、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内涵及意义 |
(一)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含义 |
(二)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特点 |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
(四) 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绩效评价目标的意义 |
二、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企业绩效的核心 |
三、债权人的利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 |
(一) 债权人的影响 |
(二) 债权人的地位 |
(三) 债权人的权益保障 |
四、员工权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基础 |
(一) 员工权益涉及物质权益和精神权益两个方面 |
(二) 员工对企业组织工作体系的影响 |
(三) 员工权益保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五、政府公共收益保障是企业绩效的重要体现 |
(一) 在企业发展中,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
(二) 政府政策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
六、社会责任是企业长远绩效的根本保证 |
(一)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提升企业业绩 |
(二)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
(三) 增强社会责任,可以提高企业销售量和顾客忠诚度 |
(四)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构筑人才高地 |
(五) 增强社会责任,有助于攻破市场壁垒 |
第六章 以利益相关者视角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一、树立企业绩效以价值判断为导向的评价理念,正确引导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方向 |
(一) 经济增加值(EVA)的本质特征 |
(二) 借鉴EVA体系,以价值判断为导向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三) 以EVA作为企业价值增值的衡量指标,明确了提升企业价值的主要途径 |
(四) EVA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
二、坚持企业绩效以财务效益为核心,运用并优化较为成熟的财务分析方法为评价体系建设服务 |
(一)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特征 |
(二)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的不足与评价体系的优化思路 |
(三) 借鉴杜邦财务分析,构筑以财务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三、学习企业效绩评价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经验,建立规范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一) 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基本特征 |
(二) 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优化思路 |
(三) 借鉴企业效绩评价方法,采取定量与定性结合、客观与主观并用的方法构建新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四、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维方式,构建多维度企业绩效评价系统 |
(一) 平衡计分卡的特征 |
(二) 平衡计分卡为我国研究建立综合评价企业绩效新体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三) 借鉴平衡计分卡构建思想,建立“五维一体”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
第七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一、企业绩效评价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
(一) 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 |
(二) 债权人利益保障 |
(三) 员工权益保障 |
(四) 政府公共收益保障 |
(五) 企业社会责任 |
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评价内容 |
(一) 所有者(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评价内容 |
(二) 债权人利益保障评价内容 |
(三) 员工权益保障评价内容 |
(四) 政府公共收益保障评价内容 |
(五)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内容 |
三、构筑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式 |
(一) “五维一体”评价模式的建立 |
(二) “五维一体”评价模式的研究内容 |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构想 |
四、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一)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原则 |
(二)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框架 |
(三) 评价指标的权数确定 |
(四) 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一) 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原则 |
(二) 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标准的比较分析 |
(三)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选择 |
六、企业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
(一) 定量指标评价的方法选择 |
(二) 定性指标评价的方法选择 |
七、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及结论的产生 |
第八章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及其展望 |
一、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应用方向 |
(一) 为政府间接管理国有企业服务 |
(二) 为企业出资人服务 |
(三) 为债权人服务 |
(四) 为激励经营者服务 |
(五) 为企业经营者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
(六) 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服务 |
(七) 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服务 |
二、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是满足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客观要求 |
(一) 不断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二) 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目标,是建立战略性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关键 |
(三) 改革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思想 |
三、发展与完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 |
(一) 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建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
(二) 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 |
(三) 进一步拓展企业绩效评价的应用领域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的研究概述 |
1.1 企业效绩评价的概述 |
1.1.1 企业效绩评价的涵义 |
1.1.2 企业效绩评价的基本内容 |
1.2 国有林业企业的相关概念 |
1.2.1 林业 |
1.2.2 林业产业 |
1.2.3 林业企业 |
1.2.4 国有林业企业 |
1.3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假设 |
1.4.1 基本思路 |
1.4.2 基本假设 |
1.5 研究的主要技术与方法 |
2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起源与理论解释 |
2.1 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起源与变革 |
2.1.1 人类社会早期的效绩评价思想 |
2.1.2 现代公司的诞生与两权分离 |
2.1.3 现代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发展变革 |
2.2 管理相关理论对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解释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最大”、“最小”法则 |
2.2.4 权变管理理论 |
2.2.5 系统管理理论 |
2.2.6 战略管理理论 |
2.3 现代林业理论对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指导 |
2.3.1 现代林业的内涵及其标准和指标体系 |
2.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
2.3.3 林业分类经营 |
2.3.4 现代林业理论的启示 |
3 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历史进程与发展演变 |
3.1 国外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
3.1.1 原苏联森工企业经济效益指标 |
3.1.2 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森工企业传统的财务效绩考核 |
3.1.3 平衡计分卡思想在国外林业企业中的应用 |
3.2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的发展历程 |
3.2.1 20世纪6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3.2.2 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3.2.3 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森工企业的考核 |
3.2.4 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 |
3.2.5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方法演变的历史启示 |
3.3 我国建立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
3.3.1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的概况 |
3.3.2 我国建立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制度的现实意义 |
4 我国林业企业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的分析 |
4.1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现行效绩评价制度的概述 |
4.1.1 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 |
4.1.2 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
4.1.3 地方林业企业效绩考核办法 |
4.2 新时期国有林业企业战略环境变化分析 |
4.2.1 知识经济时代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4.2.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林业的科学定位 |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
4.2.4 林业经济全球化与林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
4.2.5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林业在生态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
4.2.6 推进五大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
4.2.7 《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我国林业发展的影响深远 |
4.3 我国林业企业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缺陷 |
4.3.1 不能适应新时期林业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 |
4.3.2 不能反映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殊性 |
4.3.3 不能体现不同地区林业企业的可比性 |
4.3.4 不能反映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4.3.5 不能保证基本假设的充分实现 |
4.3.6 不能反映指标间的动态平衡性 |
5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
5.1 构建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 |
5.1.1 按照林业行业特点设计 |
5.1.2 从我国的国情和林情出发 |
5.1.3 突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 |
5.1.4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
5.1.5 首要目标是为国有出资者服务 |
5.1.6 按照国有营林和国有林产工业分类设计 |
5.1.7 实现结果层面指标与动因层面指标的平衡 |
5.2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
6 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6.1 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
6.1.1 导向性原则 |
6.1.2 全面性原则 |
6.1.3 重要性原则 |
6.1.4 相关性原则 |
6.1.5 效益性原则 |
6.1.6 可行性原则 |
6.2 评价指标设计方法 |
6.2.1 理论分析与实地考察 |
6.2.2 专家访谈与指标筛选 |
6.2.3 问卷设计与专家选择 |
6.2.4 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
6.2.5 指标论证与意见征求 |
6.3 国有营林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析 |
6.3.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6.3.2 客户层面评价指标 |
6.3.3 技术创新层面评价指标 |
6.3.4 业务流程层面评价指标 |
6.3.5 员工层面评价指标 |
6.4 国有林产工业企业效绩评价指标解析 |
6.4.1 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6.4.2 非财务层面评价指标 |
6.5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与配套措施 |
6.5.1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
6.5.2 国有林业企业战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配套措施 |
7 结束语 |
7.1 全文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成果目录清单 |
(7)中国企业效绩评价研究(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构建中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技术方法选择 |
(一)以系统分析思想为建立评价体系的基础理论。 |
(二)以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为建立评价体系的科学基础。 |
(三)以投入产出分析为评价体系的内在核心。 |
(四)以多目标决策法建立多层次、多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
(五)以隶属因子赋值法建立定性分析指标体系。 |
(六)以平衡计分法使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 |
(七)以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不同权重。 |
(八)以沃尔比重法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比标准体系。 |
(九)以功效系数法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计分方法。 |
四、构建中国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
(一)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定。 |
1. 基本指标。 |
2. 修正指标。 |
3. 评议指标。 |
(二)企业效绩评价指标权数的确定。 |
1. 总权数与分层次权数的设置。 |
2. 分项指标权数的具体设置。 |
(三)企业效绩评价标准的选择与测算。 |
1. 分行业、分规模定量标准。 |
2. 定性评议标准。 |
(8)试论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外经营效绩评价模型简介 |
1、财政部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模型。 |
2、平衡计分卡。 |
二、企业的价值取向 |
三、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四、工业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参考 |
(10)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关于选题 |
1.2 文章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结构 |
2. 企业效绩评价概述 |
2.1 企业效绩评价的涵义 |
2.2 中西方企业效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 |
2.2.1 西方企业效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 |
2.2.2 我国企业效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演进 |
2.3 中西方企业效绩评价演进的启示及展望 |
3. 我国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探讨 |
3.1.1 引入案例对现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验证 |
3.1.2 结合案例分析现行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不足 |
3.2 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中评议指标体系的现状探讨 |
4. 对现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完善建议 |
4.1 关于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对策探讨 |
4.2 关于评议指标体系完善的对策探讨 |
结束语 |
附注 |
参考文献 |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声明 |
后记 |
四、企业员工的效绩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制造业企业绿色供应链效绩评价方法[D]. 徐刚.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2]我国合资铁路国有资本监管框架体系及效绩评价研究[D]. 王亮.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3]发电集团内部效绩评价研究[D]. 余海涛. 长沙理工大学, 2007(02)
- [4]企业绩效评价新论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研究[D]. 陆庆平. 东北财经大学, 2006(05)
- [5]我国国有林业企业效绩评价问题研究[D]. 陈志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5)
- [6]浅谈效绩评价与以人为本[J]. 王贺贤,刘卫. 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 2004(04)
- [7]中国企业效绩评价研究(下)[J]. 孟建民. 财政研究, 2004(08)
- [8]试论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阳晓晖,赵宪武. 财会通讯, 2004(12)
- [9]论企业经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毛育晖. 冶金财会, 2004(04)
- [10]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体系的完善研究[D]. 马会起. 四川大学, 2004(02)
标签:绿色供应链论文; 绩效评价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企业绩效评价体系论文; 企业价值最大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