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罕见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石任刚[1](2021)在《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矫形手术治疗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9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3例前臂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5例;原发损伤为骨折11例,肘关节脱位1例,中毒昏迷1例;年龄2-32岁,平均13.1岁;均行矫形手术治疗。根据津下分型,轻型10例,11侧,中型3例。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行屈肌起点滑移术或屈肌腱延长术。术后早期行患指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记录患者手指主动活动度、外观满意度、手精细活动能力以及手术并发症,患指术后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M评价系统及手指功能评分调查问卷进行评价。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月-76月,平均47.8月。术前患指平均主动活动度为84.64°,与健侧的比值为31.35%,术后患指平均主动活动度为223.02°,与健侧的比值为8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指TAM优1例,良13例,优良率100%。手指功能评分优10例,良4例,优良率100%。无挛缩复发、严重肌肉萎缩、严重疼痛等并发症。结论: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根据受累手指数量及类型进行临床分类,能有效地帮助临床决策。屈肌腱延长术与屈肌起点滑移术是治疗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的有效方法。
袁小伟[2](2021)在《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在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四肢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O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2018年因毒蛇咬伤导致四肢OCS(包括前臂、手、足及小腿),并且采用多个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的患儿7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儿在切开减压术前、后患肢皮肤颜色、肿胀、疼痛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情况;长期随访患肢外观、感觉及功能。结果:术后患肢皮肤颜色明显好转,肿胀明显消退,疼痛明显缓解。手术时间26.9±16.7min,出血量11.3±9.8ml。术后均无切口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切口愈合时间9.2±2.5天,均无二次缝合。术后平均随访6年,在随访的患儿中没有发现沃尔克曼挛缩,患肢感觉和功能完全恢复。结论: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是治疗毒蛇咬伤导致儿童四肢早期OCS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江海林[3](2021)在《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Transradial access,TRA)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患者对经该途径介入手术的接受度。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我科TRA行外周血管介入手术408例患者,共行762例次手术(男性291例、501例次,女性117例、261例次),平均年龄(57.7±10.7)岁,平均身高(168±7.3)cm。其中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610例次,消化道血管(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栓塞)术31例次、骨肿瘤术前栓塞术70例次、膀胱癌栓塞(±化疗)术15例次,子宫动脉栓塞(±化疗)术31例次,肾动脉成形术5例次。将桡动脉鞘插入至桡动脉内视为穿刺成功,将导管进入靶血管并完成后续操作视为手术成功,记录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及手术的成功率。对既往有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手术史的患者,询问其若再次手术时经桡动脉或股动脉的选择。观察记录穿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62例次手术中,穿刺成功742例次,TRA穿刺成功率为97.38%(742/762),有20例次左侧桡动脉穿刺失败,其中16例次因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导致穿刺失败,另有4例次为前次桡动脉穿刺后桡动脉狭窄,后改行左侧尺动脉途径(7例次)、股动脉途径(Transfemoral access,TFA)(13例次)。742例次手术中,手术成功728例次,TRA的手术成功率为98.11%(728/742)。共有22例次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96%(22/742)。3例次插管过程中出现RAS,9例次术后出现皮下小范围血肿或淤血,9例次术后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1例次出现前臂疼痛。97例曾行经股动脉操作的患者中,95例更倾向再次手术时行TRA途径。有131例肝癌患者共行333次经TRA行TACE术,其中2次者73例、≥3次者58例,穿刺成功率为98.8%(329/333)。1例HCC患者已行左侧桡动脉途径手术9次,桡动脉搏动仍显着,符合再次穿刺要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是安全的、可行的,患者的接受度高。第二部分: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手术者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比较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手术者多个部位所受辐射剂量。研究方法研究2019年1月-2019年11月我院120例首次行TACE术的肝癌患者,按体位及入路途径不同随机分成四组,每组30人。其中A组为足先进体位,左上臂外展呈70-90°置于架手板上,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B组为常规头先进体位,左手置于左侧腹股沟处,经左侧桡动脉途径穿刺;C组为常规头先进体位,经右侧桡动脉途径穿刺;D组为常规头先进体位,经右侧股动脉途径穿刺。术前在手术者身上贴热释光剂量计(thermoluminescent dosemeter,TLD),分别位于头部眼眶旁、颈部甲状腺部、左前胸部、盆腔、左腕、右腕及足部共计7个,术后测量TLD辐射剂量。记录每台TACE手术的透视时间(Fluoroscopy Time,FT)、剂量面积乘积(Dose-Area Product,DAP)、空气比势动能(Air Kerma,AK)、手术者各个部位TLD的数值,对术者辐射剂量进行标准化,标准化计算方式为使用术者部位辐射剂量除以透视时间,比较四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均无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的肿瘤大小、数量、有无肝外转移、有无血管侵犯及巴塞罗那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BCLC)分期也均无统计学差异。插管至腹腔干的平均透视时间分别为A组(47.5±36.1)秒,B组(53.6±21.3)秒,C组(76.0±45.2)秒,D组(40.3±28.3)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组的透视时间、DAP、AK均无统计学差异。各组手术者各部位所受有效辐射剂量中盆腔(P=0.03)、右腕(P<0.01)及总剂量(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头部、甲状腺部、胸部、左腕、足部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经标准化换算后对各组不同部位的辐射剂量进行比较,甲状腺、胸部、盆腔、左腕、右腕及总剂量在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A组的不同部位的术者辐射剂量均较低,而C组在不同部位均有较高的术者辐射剂量。结论在本研究中,经右侧桡动脉途径插管至腹腔干所需透视时间更长。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行TACE术时手术者所受有效辐射剂量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从趋势上看,A组手术者甲状腺部、胸部、盆腔、左手及右手剂量较低,C组所受剂量较高。采用足先进左侧桡动脉体位行TACE术可有效减少手术者的辐射剂量、降低辐射的风险。
吴晨熙[4](2021)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比较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影像学及临床疗效,探讨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为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提供一种新的保守治疗思路。方法:本研究根据标准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治疗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患儿及家属意愿,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依据纳入标准共纳入48名患儿,其中,试验组24例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门急诊进行保守治疗,对照组24例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选择手术治疗。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Baumann角及提携角、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统计软件比较数据,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因各种原因脱落3例,最终纳入45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4例,对照组21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VAS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改善;在治疗后这个时间点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治疗后3月两组间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试验组与对照组经治疗后患侧上臂Baumann角度均明显改善,治疗后3月的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恢复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3)患侧肘关节活动度:治疗3个月后的患侧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度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4)患侧肘关节功能: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指数、日常生活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运动功能、稳定性指数及Mayo评分总分方面对照组优于试验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肘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间治疗后并发症的产生情况及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这两种治疗方式在患侧上臂疼痛、Baumann角度及肘关节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在恢复肘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患侧上臂Baumann角及提携角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但是在肘关节功能改善方面,两种治疗方式无明显差异。因此葛氏伤科手法复位联合塑形纸夹板固定作为一种非手术疗法,为闭合性、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提供了一种简单操作、少痛苦、低费用的治疗思路。
林永昌[5](2020)在《探究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先天性上尺桡融合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先天性前臂骨发育畸形,表现为桡骨和尺骨的近端相互融合,前臂固定在一定角度上的旋前畸形。患者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平时的日常生活。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旋转截骨术,但是手术方式有很多种,且各术式的术后疗效尚不确切,我们改良了旋转截骨术,选择在同一平面进行截骨,现对患者术前术后前臂功能进行评分比较,评估旋转截骨术术后疗效。研究目的:探究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术后疗效。研究对象及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室2013年至2019年6月来治疗的27例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患儿,男23例(85%),女4例(15%)。双侧12例(42%),单侧15例(58%)左侧8例(32%),右侧7例(26%)。年龄3~13岁(平均5.6岁)。术前检查前臂旋前固定角度为40~100°(平均59.7±12.2°)。对27例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患儿,行尺桡骨近端骨性联合处的截骨治疗,术后旋转前臂至术前预期固定的位置,髓内针固定,屈曲位长臂石膏固定。术后4周拆除石膏,术后2~3月后取出髓内针,肘关节进行屈曲伸直的功能锻炼。采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tem scores(日常生活项目评分,ADL评分)评估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能力。研究结果:本组27例病例中,术后旋前固定角度为0~20°(平均8.33±7.98°),末次随访时患者前臂旋前固定角度为0~20°(平均8.59±8.10°)。本组平均随访20.7个月,术后愈合时间平均为5.6周,26例患者术后愈合良好,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了延迟愈合,前臂固定时间延长1个月后截骨处愈合,无相关术后并发症发生。对患者术前术后ADL评分进行评估,其中卫生及自理项目:术前:3.33±0.27;术后:4.38±0.28。饮食活动相关项目:术前:3.30±0.30;术后:4.38±0.22。环境交互活动:术前:4.13±0.23;术后:4.52±0.22。对比术前术后的ADL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旋转截骨术是一种手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的手术方式。用于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融合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刘旭良,刘贻运,李伯庭,方雄明,蒋文中,杨志前,张程,张伊莉[6](2020)在《抗凝血型鼠药中毒致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文中指出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如未及时处理可导致组织坏死,由鼠药中毒导致者罕见,此类患者往往难以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差。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2018年5月收治1例因抗凝血型鼠药中毒引起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经过系统治疗,最终痊愈出院。患者前期表现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最终出现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5 d后确诊,进行切开减压术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持续负压封闭引流手术治疗。
郑少烈[7](2019)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的Meta分析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目前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宫颈癌的生存率存在劣势引起了不同学者的争议。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1]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微创手术组4.5年无病生存率比开腹组降低了10.6%(86%比96.5%),3年总生存率同样显着低于开腹组(93.8%比99.0%)。另有一项同时联合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西北大学以及两个大型数据库——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NCDB)和美国国家癌症中心(NCI)的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2]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微创手术组的死亡风险较开腹组高65%(HR=1.65);在未使用微创手术之前(2000至2006年),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随年份有所增加(虽然无统计学差异,但每年增加了0.3%);自2006年采用微创手术至2010年期间,宫颈癌的4年总生存率反而每年下降了0.8%。2019年NCCN指南明确指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无病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均下降,仅推荐用于治疗IA1期的宫颈癌患者,且术前须告知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短期效益及潜在肿瘤风险,并最终由患者自主选择手术方式。2018年FIGO指南[3]推荐腹腔镜应用于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中。但其安全性、有效性和复发率,是否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宫颈癌一样具有风险,目前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在生存率方面存在劣势,我们通过Meta分析及回顾性研究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病例资料,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安全性。资料与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工具,以“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随机试验”及其同义词为关键词,最大限度的检索自2009年1月至2018年8月发表在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万方数据库、CBM和CNKI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对收集文献进行严格筛选,排除不符合标准及低质量文献;提取各纳入文献中腹腔镜手术组与开腹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复发率、总生存率以及无瘤生存率。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复习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因“子宫内膜样腺癌”收治入院并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的患者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盆腔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盆腔引流量等信息。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1篇随机对照试验,共65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手术时间更长(MD=37.56,95%CI:13.5661.56,P=0.00200)、住院时间更短(MD=-2.41,95%CI:-3.08-1.74,P<0.00001)、术中出血量更少(MD=-97.09,95%CI:-104.91-89.28,P<0.00001)、术中盆腔淋巴结切除数目更多(MD=1.02,95%CI:0.831.21,P<0.00001)、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更高(OR=1.27,95%CI:1.011.60,P=0.040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0.63,95%CI:0.540.73,P<0.00001)、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851.24,P=0.81000)、术后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6,95%CI:0.871.29,P=0.54000)、术后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0.811.16,P=0.74000)。开腹组淋巴结切除数目与复发率相关系数为-0.826;腹腔镜组淋巴结切除数目与复发率相关系数为-0.621。淋巴结切除数目与子宫内膜癌术后复发率无相关关系。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期间因“子宫内膜样腺癌”收治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并行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共123例。腹腔镜手术组(268.44±65.00min)较开腹手术组(234.75±46.99min)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腹腔镜手术组(211.67±347.92ml)较开腹手术组(494.53±493.94ml)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腹腔镜手术组(16.22±6.30天)较开腹手术组(22.31±7.27天)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腹腔镜手术组(496.08±701.97ml)与开腹手术组(423.36±772.55ml)盆腔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500);腹腔镜手术组(42.72±14.89h)较开腹手术组(53.22±19.03h)术后排气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腹腔镜手术组(14.04±6.32枚)较开腹手术组(21.18±6.38枚)淋巴结清扫数目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腹腔镜手术组(6(10.00%)例)与开腹手术组(14(22.22%)例)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00)。结论:1、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相似,虽然腹腔镜手术术中风险略高,但长期疗效无差异。由此推荐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2、早期子宫内膜癌淋巴结切除数目与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关系,切除淋巴结的主要目的是手术病理分期。
倪明,孙万驹,牛文鑫[8](2019)在《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文中指出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是一种相对罕见的临床急重症,常继发于挤压伤或严重外伤。临床治疗上要求及时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减压。由于足部解剖结构复杂,骨筋膜室众多,给诊断和治疗造成较大困扰。通过对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情况、病理特征、疾病诊疗和预后情况等方面资料的收集和再认识,笔者认为从生物力学角度来研究该病,有助于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利于提高诊治水平。
裴新健[9](2019)在《尺桡骨近端去旋转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疗效及可行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尺桡骨近端去旋转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8年5月至2016年8月,对31例(36例前臂)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患者进行了评估,这些患者均在尺桡骨近端融合处行去旋转截骨术。有20例男孩,11例女孩。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4.87±3.06岁(2-13岁)。将前臂旋转到目标位置(旋后20°-旋前10°),然后使用金属板内固定和石膏托外固定。记录前臂的术前和术后的位置;前臂功能是根据Failla提出的评估系统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55.19±27.10个月(24-123月)。平均最初的旋前畸形为62.92±7.11°(55-80°)。获得的平均矫正为70.86±9.58°(50-90°),达到了最终的位置为旋后7.94±7.25°(旋后20°-旋前10°)。根据Failla评估系统,术前有2例前臂被评为良好,30例前臂被评为一般,4例前臂被评为较差。在最后的随访时,34例前臂被评为优秀,2例前臂被评为良好。前臂功能优良率从术前的5.6%增加到术后的100%。所有患者在术后2个月达到骨性愈合。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例一过性神经麻痹和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总并发症发生率为9.7%。结论:尺桡骨近端去旋转截骨后用金属板固定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该技术能有效改善前臂的功能和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杜蒙蒙[10](2019)在《顺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骨折 ——一种新的手术入路》文中认为目的: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DRDMJ)骨折是一种少见的桡骨远端骨折,被认为是不稳定的;儿童DRDMJ骨折的复位和手术固定仍然是一个挑战。本研究的目的是介绍一种在桡骨近端骨间后神经(PIN)“安全区”采用弹性髓内钉(ESIN)治疗儿童DRDMJ骨折的新手术入路,分析顺行ES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ESIN固定与钢板固定治疗儿童DRDMJ骨折的影像学和功能结果。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8月至2018年7月间因儿童DRDMJ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ORIF)或顺行ESIN内固定的所有患者。比较钢板固定组和ESIN固定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结果变量。结果:共60例(平均年龄10.9岁;8-15岁),男性43例,女性17例,符合纳入标准。ESIN固定组36例,男26例,女10例;钢板固定组24例,男17例,女7例。与钢板固定组相比,ESIN固定组手术时间短,失血少,术中透视时间长(P<0.01)。两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功能和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相似。结论:顺行ESIN固定治疗儿童DRDMJ骨折是一种简便、微创、安全的方法,其功能和影像学结果与钢板固定相似,是可选择的治疗方法。
二、罕见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罕见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2)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体位经桡动脉途径及经股动脉途径行TACE术手术者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的相关通路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学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 |
1.1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手法及外固定治疗 |
1.2 肱骨髁上骨折的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学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认识 |
2.1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
2.2 骨折分型 |
2.3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试验组(葛氏伤科正骨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 |
2.2 对照组(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 |
3. 疗效评价 |
3.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简称VAS) |
3.2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
3.3 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测量 |
3.4 肘关节功能 |
3.5 并发症对比 |
3.6 统计学方法 |
3.7 流程图(图1-3) |
3.8 质量控制 |
3.9 伦理审查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1.1 患者的纳入和随访情况 |
1.2 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 |
2. 疼痛情况比较 |
3 Baumann角及提携角的测量 |
4 两组患者双侧活动度的比较 |
5. 两组患侧肘关节功能比较 |
6. 两组并发症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 |
2. 并发症的处理 |
2.1 神经血管损伤 |
2.2 肘内翻畸形 |
2.3 骨筋膜室综合征 |
3. 对本研究治疗方案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
3.1 对影像学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
3.2 对临床症状指标的分析和总结 |
4. 关于本研究的分析 |
4.1 葛氏伤科手法对疗效的影响 |
4.2 固定材料的选择 |
4.2.1 石膏 |
4.2.2 小夹板 |
第五部分 总结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第六部分 典型病例介绍 |
病例一 |
病例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2:肘关节活动度测量表 |
附录3:Mayo评分表 |
附录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 病例观察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探究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评价标准 |
2.4 统计学方法 |
2.5 手术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临床评估 |
3.1.1 总体情况 |
3.1.2 年龄分组情况 |
3.1.3 单双侧分组情况 |
3.1.4 结果总结 |
3.2 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的Meta分析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宫颈癌 |
1.2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 |
1.3 Meta分析 |
第二章 资料检索与方法 |
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检索策略 |
第三章 结果 |
3.1 Meta分析 |
3.2 回顾性病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手术时间 |
4.2 住院时间 |
4.3 术中出血量 |
4.4 淋巴结清扫数目 |
4.5 术后排气时间及盆腔引流量 |
4.6 术中术后并发症 |
4.7 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 |
4.8 淋巴结切除数目与复发率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病率 |
2 足部骨筋膜间隙的解剖特征 |
3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病理机制 |
4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断 |
5 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治疗 |
6 讨论与展望 |
(9)尺桡骨近端去旋转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疗效及可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顺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骨折 ——一种新的手术入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前臂骨折的治疗建议和目前的争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罕见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轻、中度前臂缺血性肌挛缩矫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D]. 石任刚.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多个网状小切口切开减压治疗毒蛇咬伤导致的儿童早期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D]. 袁小伟.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经桡动脉途径行外周血管介入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D]. 江海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葛氏伤科手法联合塑形纸夹板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研究[D]. 吴晨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探究旋转截骨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上尺桡融合的疗效[D]. 林永昌.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6]抗凝血型鼠药中毒致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一例[J]. 刘旭良,刘贻运,李伯庭,方雄明,蒋文中,杨志前,张程,张伊莉.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20(04)
- [7]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疗效的Meta分析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D]. 郑少烈. 暨南大学, 2019(02)
- [8]足部骨筋膜室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 倪明,孙万驹,牛文鑫.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9(01)
- [9]尺桡骨近端去旋转截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疗效及可行性[D]. 裴新健.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顺行弹性髓内钉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干与干骺端交界区骨折 ——一种新的手术入路[D]. 杜蒙蒙.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