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银行卡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抒[1](2021)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以其业务范围和基数体量而具备着较高的抗风险性能力,同时也对银行整体的经营利润增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已经是数年来各家金融机构一直在探索的课题。在过去十年里,互联网金融时代下的产物——第三方支付,以其独有的运营模式,最为剧烈地冲击着银行的零售业务。本文以我国大型国有零售银行YC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第三方支付的迅猛发展对YC银行传统零售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探究了YC银行目前零售业务转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研究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方向和对策。YC银行为我国第六大国有银行,以其全国最多的物理网点和零售业务占比最高而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大型零售银行。本文首先界定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零售业务的相关概念,明确二者的一般分类,并介绍零售业务转型过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探讨提供理论依据。其次,从机遇和挑战两个视角着手,分析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削弱零售中间业务、冲击银行的客户基础和资金沉淀等,为零售业务的发展带来挑战。另一方面又有助于YC银行自有移动支付打开新局面,在联合竞争对手的形态下,可以降低成本、有效获客以及提高服务质量,为零售业务的转型带来发展机遇。再次,文章总结分析了YC在转型发展中目前存在战略定位和机制管理水平落后,自身移动支付业务建设落后,以及转型基础薄弱等严峻问题。最后,面对第三方支付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提出转型对策。一是强化零售转型的战略定位,二是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三是科技赋能,打造YC银行的支付行业场景。从三个方面提出转型的策略,最终实现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优化。
段文理[2](2021)在《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银行发展过程中,银行卡业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各大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该项任务的发展。FM农信社是一家地方性金融机构,其秉承的发展理念是“服务三农、服务城乡社区”,充分发挥自身服务网点数量多、覆盖面积广、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积极承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责任。近几年,增强了贷记卡服务的推广力度,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FM农信社发展过程中,随着发卡数量的持续增加,贷记卡业务出现很多问题,对其整体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当前FM信用社的贷记卡营销策略存在着一些问题,包括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匹配消费场景少、定价单一、定价机制不灵活、营销依赖线下网点、营销渠道狭窄、促销形式同质化,以及促销手段的指向性不明。经过研究,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的策略建议是:第一,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拓展联名合作来改善产品策略;第二,灵活定制手续费,并兼顾两种盈利模式来优化产品策略;第三,通过引进智能营销终端来优化渠道结构,进一步搭建线上的营销平台,开展联合营销来拓展合作渠道;第四,以现金回报促销、提供短期免息小额分期贷款、衣食住行的促销来丰富促销形式,并且支持提供针对性的特色服务提升促销指向性;第五,通过规范业务流程、吸引培养优秀的营销人才来保障FM信用社贷记卡的营销策略落地。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和大型商业银行对比分析贷记卡营销的细节,在未来的研究中将通过比较分析、强化数据论证进一步优化。
彭烨[3](2021)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商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探讨 ——以江西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的科技在上世纪后半叶开始飞速发展,本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而金融领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会推动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在储蓄行为上也是如此。在此背景下,银行业的业务品种、服务水平、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升,以应对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而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给金融竞争中的各金融机构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自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忽然发力并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巨大的规模,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形成极大地冲击。尤其是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了余额宝业务,其出现以后立刻占据市场最耀眼的位置,六年的时间内其资产净值就近一万一千亿元人民币,互联网金融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了大发展的时代。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其次阐述互联网金融及盈利模式的相关概念,分析出了互联网金融对城市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其中包含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城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然后根据金融中介理论、长尾市场理论、技术溢出理论为基础,以将以江西银行2016年至2020年的财务报表为例,深入分析该行的业务现状、盈利状况以及用杜邦分析对其盈利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江西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相对领先银行如招商银行转型较晚,其中2016年至2020年初为转型前的探索期,通过其财务报表分析,具体指出了其在经营过程中的不足,其中包括收入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利差收入、信货结构不合理、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等,根据这些问题对江西银行的运营现状以及盈利能力提出营销模式转型、业务模式转型、人才模式转型和运营模式转型四个转型建议,指明其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盈利能力提升对策的选择,这些转型建议将对增强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稳定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同时2020年是江西银行正式的转型初年,本论文根据2020年的财务报表对转型效果加以分析,总结出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威胁与机会、成本与风险管理、加快产业转型、扩大中间业务收入、调整信贷结构、重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多点论断,同时以目前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提高利润率的的方式转型得出了三点启示,即通过混业经营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零售业务开展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运用金融科技加固利润屏障,这三点启示能为我国城商业行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优化盈利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学术方面的补充。
王青[4](2021)在《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D银行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传统金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以往的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稳居支付领域的龙头地位,到现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应运而生,后者逐渐与前者在业务范围上产生了重叠,形成了不可避免的竞合关系,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在此背景下探究第三方支付发展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以期对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借记卡业务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综合运用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首先,从第三方支付和借记卡业务的概念界定及发展现状出发,系统性阐述了第三方支付和借记卡业务的基础理论,并分析了二者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全面了解第三方支付和借记卡业务。其次,从借记卡发卡业务和收单业务两个方面系统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其中,第三方支付对借记卡发卡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卡量、交易规模及业务收入三个方面,对收单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终端布放数量、交易规模及业务收入三个方面。再次,运用D银行2014年第一季度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借记卡业务发展规模指标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第三方支付在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中产生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第三方支付对借记卡发卡量有着正向影响,对借记卡交易规模的影响并不显着,但是对借记卡业务收入有负向影响。最后,根据研究所得结果,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借记卡业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认为传统的借记卡业务应定位于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路线,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及中国银联的合作,以拓展其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竞争力。
朱占元[5](2021)在《TL支付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技术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社会各层,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科技与经济共生式成长,逐渐改变着社会的各行各业,同时也促进了新兴行业的产生。支付行业伴随着我国银行卡的诞生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繁荣,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管控下,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获取支付牌照开展业务,为人们支付提供帮助。TL支付公司作为国内第一批获得牌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经过多年的行业拓展,凭借自身技术、服务、人员等优势,已经为上千万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在支付行业,移动互联网与支付不断融合,线上支付、扫码支付,多种多样的支付方式应运而生,不断满足着人们日益变化的支付需求。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市场需求,持续的推动着支付市场的发展,大量的市场机遇也因此出现,这也对力图发展的支付公司提出了更多样化、更高标准的要求。如何应对日趋激烈而又复杂的支付市场竞争,进一步优化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公司业绩,是TL支付公司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本文以TL支付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服务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和访谈研究等方法,分析TL支付公司的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结合营销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探讨TL支付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思路和方案,为公司的营销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首先对TL支付公司目前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公司存在着产品竞争力弱、产品价格固定、分销渠道单一、营销传播力度较弱、忽略客户需求、服务过程被割裂等问题。其次运用PEST等分析模型,对TL支付公司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对其面对的风险、机遇以及公司优劣进行剖析,为TL支付公司营销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上述研究分析结论,本文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人员策略等七个方面出发,提出加速现有产品创新、业务组合定价、建立开发平台、增加品牌宣传、建立专项团队、优化服务流程以及增加体验环节等优化策略。最后,针对组织、人员、技术等方面提出相关措施,以保障营销策略顺利实施与优化。本文通过对TL支付公司的营销策略优化研究,一方面针对其现有营销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提出部分创新的营销方式与策略,从而帮助公司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本文希望通过借对TL支付公司进行分析,不断丰富服务营销理论在支付等新兴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
付豪[6](2021)在《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消费逐渐成为提升GDP的重要产业。与此同时,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整个社会进入了“非常态”,在全民抗疫的关键时点,国家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战略,国内大循环是战略实施的主体,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领域的核心力量,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逐渐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争相发力的业务方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稳定的利润来源。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介入,以及各家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成熟,信用卡业务面临着同业和第三方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提升信用卡业务贡献度,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以中国银行SD分行为对象,对信用卡营销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分析SD分行信用卡业务目前存在的不足,综合分析业务现状、营销环境等因素,寻找适合SD分行信用卡业务稳健发展的路径,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宏观环境方面,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均有利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行业环境方面,信用卡业务受到同业产品及替代品的威胁,面对的购买者议价能力强,然后利用SWOT分析法探讨SD分行信用卡业务的营销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优势是品牌影响力、业务全面、客户资源丰富,劣势是信用卡业务重视程度不足、业务专业性不强、营销渠道少、配套激励措施不完善,机遇是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推陈出新的技术手段,挑战是业务风险越来越高、信用卡领域竞争激烈。然后对营销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信用卡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产品定价方式无明显优势、营销渠道不完善且效率低、营销活动少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其次针对相关的分析,提出营销策略制定方案,运用STP策略分析梳理信用卡目标市场、目标客户,建立清晰完善的产品体系,同时大力开展场景化建设布局工作,强化完善线上线下渠道,提升渠道运营效率,构建灵活多变的定价模式,提高品牌宣传力度,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提升人员营销积极性等。最后为保障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提升信用卡业务比重、重塑营销理念、组建专业化全面化营销队伍、加大信息技术保障力度、完善绩效考核等保障措施。本文通过对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业务的研究,对SD分行信用卡业务未来发展提供思路,助力SD分行抓住市场机遇,促进信用卡业务发展,提升信用卡业务利润水平,也对其他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叶晓菊[7](2021)在《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的建立,有效的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白,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自2017年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建立以来,各地日渐兴起村镇银行,但是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外部环境和内部治理诸多方面都不完善。因此本文详细介绍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境,针对村镇银行发展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寻求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村镇银行发展经营模式。本文的论述通过五个方面进行:第一方面介绍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方面是介绍村镇银行的相关理论及发展情况;第三方面是介绍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从蓝天村镇银行的背景、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等;第四方面是对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原因的分析,主要从蓝天村镇银行定位不准,业务发展受阻,金融产品单一以及支付结算系统不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五方面主要研究破解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对策,从宏观及微观层面来完善政府对村镇银行的配套政策支持,从自身出发发掘村镇银行的发展潜力,向根植于村镇银行的其他金融机构借鉴经验。研究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及破解对策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只有明确村镇银行面临的发展困境,才能有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发展路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镇银行面临的问题,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和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农村经济水平,改善我国农村部分的落后状况。村镇银行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不是凭一之力就能促成的,需要各方通力配合,相互成就。本文蓝天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其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付梦洋[8](2021)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内涵逐渐深化,利率市场化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不单牵涉到许多的市场主体,并且有广泛的影响范围,这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形成了有力的冲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多以资产负债业务作为主营业务,如果不作出改变,商业银行很难在金融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以传统存贷款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这不仅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当借助当前势头发展迅猛的金融科技,重点发展中间业务,进而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不但可以优化商业银行当前的收入来源占比,还可以加速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进程。本文以利率市场化为研究背景,以中间业务的发展为研究内容,运用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对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研究情况及金融市场现状分析中国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从而形成带动示范效应,对于研究全市建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钟明华[9](2021)在《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移动支付产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社会消费需求升级作用的结果。作为基础性商业设施,移动支付可以极大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商业交易效率;作为重要的技术赋能手段,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极大地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当前,能否对移动支付发展实践进行系统理论地归纳总结,放大有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因子,疏通不利于移动支付发展的堵点,对维持移动支付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理论联系实际,以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为基础,围绕移动支付快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展开分析,主要着力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移动支付领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对于货币、消费需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移动支付产业自身发展的宏微观因素有哪些?以这些具体问题为导向展开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围绕如何抓住移动支付技术新趋势,加快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构建了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移动支付领域商业模式。移动支付是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而当前关于这种模式的定性分析较多,而具体分析移动支付市场主体间博弈发展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前沿研究较少。虽然也有学者基于博弈理论对移动支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其假设多局限于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卡公司两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如今随着以支付宝、腾讯金融等为代表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崛起为移动支付市场的头部平台,这就迫切需要与时俱进,综合研究金融机构、移动通信运营商和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三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逻辑。基于此,论文将数理模型引入移动支付三方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之中,并将共享资源、超额收益、超额收益分配系数、资源吸收利用能力系数、背离收益、单独研发收益、罚金等系数纳入博弈模型之中,求解三方博弈最优解。第二,构建计量模型分别分析了移动支付与货币及消费之间的关系。当前关于移动支付的实证论文相对较少,而分析移动支付与货币、消费关系的论文就更加稀缺。论文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家庭微观层面两个维度分析移动支付的发展对现金支付、消费偏好产生的影响,一方面研究移动支付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移动支付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移动支付可以使得广义货币乘数变大;并基于宏观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发现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存在协整关系,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基于微观家庭数据,通过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了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年龄、教育、城乡、区域、城市等因素在两者关系中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了移动支付与家庭消费水平和家庭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素质对移动支付影响家庭消费行为的调节作用。第三,构建量化分析模型研究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通过文献资料梳理发现,当前关于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分析多为定性研究,且现有文献还没有关于移动支付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有鉴于此,一方面,从宏观视角出发,综合采用知名咨询机构关于移动支付的统计数据作为论文被解释变量,并通过误差修正模型(ECM)定量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线上支付场景、线下支付场景、硬件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保护水平、市场化发展水平、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等宏观变量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微观视角出发,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FE)定量研究了户主特征、家庭特征、地区特征等三类变量对我国家庭移动支付使用情况的影响。第四,提出了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移动支付本身兼具商业属性和技术属性,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支付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体验升级,对提升整个经济社会的组织运行效率作用极大;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赋能手段,需要高度重视技术的优化升级,要始终在技术上引领潮流,并深度融入于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实现裂变式发展,这也符合金融“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基于此,论文依据对移动支付产业的理论分析、实证检验以及技术分析,并充分结合移动支付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从“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增强移动支付技术创新水平、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胡超鹏[10](2020)在《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后,逐渐进入了成熟期和退潮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并不是简单融入互联网和金融科技就可以实现业务快速发展,更多的情况是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收益却并不如预期,有时候迎来的是亏损和没有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大多给客户提供的是一种自助服务,从服务的角度进行研究,有助于将看似高深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拉回到企业服务的本质即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以获取收益。HN省农村信用社为顺应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在2018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助服务体系,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但效果不佳。本文在深刻理解自助服务相关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战略管理中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HN省最大的银行业金融机构——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首先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分析了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的宏观外部环境,其次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对微观外部环境中的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再则,进一步分析了内部资源、核心竞争能力等内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发现了自助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运用了SPACE矩阵分析法、银行线下渠道管理和银行线上自助服务相关理论,得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最终得出,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面临着巨大外部发展机会和一定内部优势,应采取积极进取型发展方向;并积极与国家政策相结合,利用营业网点和员工数量众多的优势与人工服务互补,通过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方式弥补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线下网点自助服务发展以提升智能化自助设备占比为重点,线上贷款产品发展采取促销措施提高客户初次使用体验,注重客户积累和后续差异化服务需求挖掘;线上商城采取配备或培养专业运营团队,借鉴唯品会特卖运营模式,加强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等措施。论文在理论上尝试综合运用自助服务、战略管理、银行渠道管理相关理论对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进行研究,提供了研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不同角度。在现实意义上为类似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如何统筹发展线上和线下两类自助服务提供了参考。
二、我国银行卡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银行卡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第三方支付概念界定 |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内涵 |
2.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定义 |
2.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分类 |
2.3 理论基础 |
2.3.1 客户关系理论 |
2.3.2 金融中介理论 |
2.3.3 金融创新理论 |
第3章 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3.1 YC银行概况 |
3.1.1 YC银行基本经营概况 |
3.1.2 YC银行经营特色 |
3.2 YC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2.1 零售资产业务发展现状 |
3.2.2 零售负债业务发展现状 |
3.2.3 零售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3 第三方支付对YC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现状 |
3.3.2 对YC银行带来的挑战 |
3.3.3 对YC银行带来的机遇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 现有转型战略与机制不足 |
4.2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滞后 |
4.2.1 支付业务重点和特色行业不够突出 |
4.2.2 移动支付业务建设落后同业 |
4.3 转型基础薄弱 |
4.3.1 零售客户结构和客户管理不合理 |
4.3.2 金融科技支撑薄弱 |
第5章 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发展的方向及策略 |
5.1 强化零售业务的核心地位 |
5.1.1 巩固树立零售品牌形象 |
5.1.2 科技赋能作为转型驱动 |
5.1.3 完善机制保障 |
5.2 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 |
5.2.1 提升产品更新能力 |
5.2.2 打造差异化服务 |
5.3 赋能数字化营销,打造支付行业场景 |
5.3.1 精细化深耕行业,以质增效 |
5.3.2 发挥优势,下沉式发展农村支付市场 |
5.3.3 提升支付生态圈建设,推动转型升级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相关文献 |
第二节 国内相关文献 |
第三节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FM信用社简介 |
第二节 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现状 |
一、贷记卡发卡数量增长迅速 |
二、贷记卡交易量快速上升 |
三、贷记卡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
第三节 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存在的问题 |
一、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匹配场景少 |
二、价格策略单一,机制不灵活 |
三、渠道依赖线下,狭窄 |
四、促销形式单一,指向不明 |
第四章 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环境分析 |
第一节 贷记卡产品认知度和持有情况的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 |
二、部分借贷卡产品认知度和使用情况分析 |
第二节 FM信用社卡业务PEST分析 |
一、FM农信社贷记卡营销政治环境分析 |
二、FM农信社贷记卡营销经济环境分析 |
三、FM农信社贷记卡营销社会环境分析 |
四、FM农信社贷记卡营销技术发展分析 |
第三节 FM信用社卡业务竞争环境分析 |
第四节 FM信用社卡业务SWOT分析 |
一、贷记卡营销发展优势 |
二、贷记卡营销发展劣势 |
三、贷记卡营销发展的机遇 |
四、贷记卡营销发展面临的威胁 |
第五章 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的策略建议 |
第一节 产品策略 |
一、创新产品能力 |
二、拓展联名合作 |
第二节 价格策略 |
一、灵活制定手续费 |
二、兼顾两种盈利模式 |
第三节 渠道策略 |
一、引进智能营销终端点 |
二、拓展合作渠道 |
第四节 促销策略 |
一、丰富促销形式 |
二、针对性地提供特色服务 |
第五节 保障策略 |
一、业务流程保障 |
二、人才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贷记卡调查问卷 |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商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探讨 ——以江西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综述 |
1.2.2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的研究综述 |
1.2.3 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综述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内容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与盈利模式的相关概念 |
2.1 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1.2 数据金融 |
2.1.3 移动性金融服务 |
2.2 盈利模式的相关概念 |
2.2.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 |
2.2.2 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类型 |
2.3 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 |
2.3.1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影响 |
2.3.2 P2P对城市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 |
2.3.3 互联网货币基金对城市商业银行存款及理财业务的影响 |
2.4 互联网金融与盈利模式的理论基础 |
2.4.1 金融中介理论 |
2.4.2 长尾市场理论 |
2.4.3 技术溢出理论 |
第3章 江西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分析 |
3.1 江西银行发展现状 |
3.1.1 江西银行简介 |
3.1.2 江西银行的互联网化发展现状 |
3.1.3 江西银行的经营现状 |
3.1.4 江西银行的财务分析状况 |
3.2 江西银行转型前的盈利模式分析 |
3.2.1 江西银行转型前的盈利模式现状 |
3.2.2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盈利情况分析 |
3.3 互联网金融对江西银行盈利模式的挑战 |
3.3.1 利差收入逐步收窄 |
3.3.2 江西银行收入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3.3.3 江西银行传统服务模式受到冲击 |
3.4 江西银行盈利模式面临的挑战 |
3.4.1 江西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必要性 |
3.4.2 江西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时遇到的障碍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江西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
4.1 营销模式转型 |
4.1.1 优化数字化转型 |
4.1.2 洞察客户需求 |
4.2 业务模式转型 |
4.2.1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紧密合作 |
4.2.2 提高中间业务发展空间优化收入结构 |
4.3 人才模式转型 |
4.3.1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
4.3.2 提高服务质量 |
4.4 营运模式转型 |
4.4.1 提高资产利用率 |
4.4.2 试点资产证券化 |
4.5 转型效果分析 |
4.5.1 数字化转型效果明显 |
4.5.2 优化渠道建设,零售存款破千亿 |
4.5.3 非利息收入稳步增加 |
4.5.4 不断优化资债结构 |
第5章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
5.1.1 加快业务模式转型 |
5.1.2 加快经营模式转型 |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
5.2.1 通过混业经营拓展业务范围 |
5.2.2 发展零售业务开展新的利润增长点 |
5.2.3 运用金融科技加固利润屏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D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第三方支付的相关研究 |
1.2.2 借记卡业务的相关研究 |
1.2.3 第三方支付对借记卡业务影响的相关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第三方支付 |
2.1.2 借记卡业务 |
2.2 相关理论 |
2.2.1 金融中介理论 |
2.2.2 金融脱媒理论 |
2.2.3 长尾理论 |
2.2.4 双边市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第三方支付及借记卡业务发展现状 |
3.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现状 |
3.1.1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历程 |
3.1.2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趋势 |
3.2 借记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1 借记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2.2 D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发展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分析 |
4.1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卡业务的影响 |
4.1.1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卡量的影响 |
4.1.2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卡业务交易规模的影响 |
4.1.3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发卡业务收入的影响 |
4.2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收单业务的影响 |
4.2.1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受理终端布放数量的影响 |
4.2.2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收单业务交易规模的影响 |
4.2.3 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收单业务收入的影响 |
4.3 第三方支付对D银行借记卡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
4.3.1 样本选取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模型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商业银行提升借记卡业务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借记卡收费管理 |
5.2 充分发挥线下优势加强客户维护工作 |
5.3 加强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建设 |
5.4 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及中国银联的合作 |
5.5 加强借记卡业务风险防控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TL支付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第三方支付 |
2.1.2 收单机构与收单业务流程 |
2.1.3 支付交易手续费 |
2.1.4 移动支付 |
2.2 服务营销理论综述 |
2.3 支付领域市场营销研究综述 |
第3章 TL支付公司市场营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TL支付公司概况 |
3.2 TL支付公司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
3.2.1 TL支付公司目标市场与市场定位 |
3.2.2 TL支付公司现有营销策略 |
3.3 TL支付公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
3.3.1 产品竞争优势不明显 |
3.3.2 产品价格不够灵活 |
3.3.3 营销渠道单一 |
3.3.4 营销传播力度较小 |
3.3.5 人员策略忽略客户需求 |
3.3.6 服务过程被割裂 |
3.3.7 有形展示策略缺失 |
第4章 TL支付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TL支付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支付行业与竞争环境分析 |
4.2.1 同业的竞争能力 |
4.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品威胁 |
4.2.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2.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4.3 TL支付公司客户需求分析 |
4.3.1 客户规模分析 |
4.3.2 客户的需求特征分析 |
4.4 TL支付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4.1 TL支付公司资源分析 |
4.4.2 TL支付公司能力分析 |
4.5 TL支付公司SWOT分析 |
4.5.1 TL支付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4.5.2 TL支付公司竞争劣势分析 |
4.5.3 TL支付公司机遇分析 |
4.5.4 TL支付公司威胁分析 |
第5章 TL支付公司服务营销策略的优化设计 |
5.1 产品策略的优化 |
5.1.1 巩固产品稳定性优势 |
5.1.2 加速现有产品创新 |
5.1.3 整合与叠加外部产品 |
5.2 价格策略的优化 |
5.2.1 客户差异化定价 |
5.2.2 业务组合定价 |
5.3 渠道策略的优化 |
5.3.1 拓宽银行合作范围 |
5.3.2 完善代理渠道合作规则 |
5.3.3 建设软件开发平台 |
5.4 促销策略的优化 |
5.4.1 银企合作共赢 |
5.4.2 增加品牌宣传 |
5.5 人员策略的优化 |
5.5.1 建立专项营销团队 |
5.5.2 注重客户满意度 |
5.6 服务过程策略的优化 |
5.6.1 优化服务流程 |
5.6.2 商户分级管理 |
5.7 有形展示策略的优化 |
5.7.1 优质商户“现身说法” |
5.7.2 增加体验环节 |
第6章 TL支付公司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组织和制度保障 |
6.1.1 完善组织结构 |
6.1.2 加强制度建设 |
6.2 人力资源支撑 |
6.2.1 优化团队人员配置 |
6.2.2 加强内部培训学习 |
6.2.3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6.3 技术支持 |
6.3.1 完善内部系统 |
6.3.2 优化数据系统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局限性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TL支付公司营销人员访谈问题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 |
2.1 基础理论 |
2.1.1 市场营销 |
2.1.2 7Ps理论 |
2.1.3 STP理论 |
2.2 分析工具 |
2.2.1 PEST分析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SWOT分析法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环境分析 |
3.1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微观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 |
3.2.2 潜在的进入者威胁分析 |
3.2.3 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
3.2.4 购买者议价能力分析 |
3.2.5 替代品的威胁分析 |
3.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SWOT分析 |
3.3.1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优势 |
3.3.2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劣势 |
3.3.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机遇 |
3.3.4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挑战 |
3.4 小结 |
第4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现状分析 |
4.1 SD分行简介及信用卡业务概况 |
4.1.1 中国银行SD分行简介 |
4.1.2 中国银行SD分行组织架构 |
4.1.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业务概况 |
4.2 SD分行信用卡业务营销策略 |
4.2.1 产品策略 |
4.2.2 价格策略 |
4.2.3 渠道策略 |
4.2.4 促销策略 |
4.2.5 人员策略 |
4.2.6 服务过程策略 |
4.2.7 有形展示策略 |
4.3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问题分析 |
4.3.1 企业发展方向问题 |
4.3.2 信用卡业务定位问题 |
4.3.3 信用卡产品同质化严重 |
4.3.4 营销渠道不全面且效率较低 |
4.3.5 产品定价无明显优势 |
4.3.6 信用卡营销活动少缺乏吸引力 |
4.3.7 营销人员效率低 |
4.3.8 配套服务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
4.3.9 有形展示力度较小 |
4.4 小结 |
第5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制定 |
5.1 SD分行信用卡营销STP战略 |
5.1.1 市场细分 |
5.1.2 目标市场选择 |
5.1.3 市场定位 |
5.2 产品策略 |
5.2.1 建立清晰、完善的产品体系 |
5.2.2 场景化布局推出特色信用卡 |
5.3 渠道策略 |
5.3.1 强化线下营销渠道 |
5.3.2 完善优化线上渠道 |
5.3.3 提升渠道效率 |
5.4 价格策略 |
5.4.1 构建灵活定价机制 |
5.4.2 适度降低各项费用 |
5.5 促销策略 |
5.5.1 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
5.5.2 积极开展多样化促销活动 |
5.6 人员策略 |
5.6.1 提升营销人员积极性 |
5.6.2 组建业务专业化、全面化的营销队伍 |
5.7 服务过程策略 |
5.7.1 提升客户服务质量 |
5.7.2 优化客户服务系统 |
5.8 有形展示策略 |
5.8.1 线上展示 |
5.8.2 线下展示 |
5.9 小结 |
第6章 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
6.1 转变发展方向提升信用卡业务占比 |
6.2 重塑信用卡营销理念 |
6.3 加大信息技术保障力度 |
6.3.1 建立金融专业化信息科技队伍 |
6.3.2 构建SD分行特色大数据分析平台 |
6.4 构建新型风险管控体系 |
6.5 优化完善全员营销绩效考核机制 |
6.6 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研究的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村镇银行的相关理论基础与发展情况 |
2.1 村镇银行的概念 |
2.2 村镇银行的特点 |
2.3 SWOT分析 |
2.4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 |
2.5 密集型战略-市场渗透战略 |
2.6 密集型战略-产品开发战略 |
第三章 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 |
3.1 蓝天村镇银行的背景 |
3.1.1 蓝天村镇银行的基本介绍 |
3.1.2 蓝天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 |
3.1.3 蓝天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
3.2 蓝天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
3.2.1 上下一心,与市直单位合作全面开花 |
3.2.2 策反、新设平台账户,营销低成本存款 |
3.2.3 “7+2”“白+黑”拆迁代理唯一行 |
3.2.4 服务“三农”,“三资”账户覆盖半市江山 |
3.2.5 按揭类贷款项目实现全覆盖 |
3.2.6 文化赋能,核心引领,提升品牌管理软实力 |
3.3 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 |
3.3.1 经济规模总量受限,业务发展受制约 |
3.3.2 财政类账户开设政策受限,难以解决高成本存款问题 |
3.3.3 有效需求不足,贷款投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
3.3.4 融资成本较高,盈利压力依然较大 |
第四章 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分析 |
4.1 蓝天村镇银行的定位不准 |
4.2 蓝天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受限 |
4.3 蓝天村镇银行的金融产品结构单一 |
4.4 蓝天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系统不全 |
第五章 破解村镇银行发展困境的对策 |
5.1 完善政府对村镇银行的配套政策支持 |
5.2 从自身出发发掘村镇银行发展潜力 |
5.3 向根植于村镇的其他金融机构借鉴经验 |
5.4 采用市场渗透战略,发挥自身特色 |
5.5 采用产品开发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
5.6 创新产品,走特色发展之路 |
5.7 精细化管理破解发展瓶颈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
2.1.2 中间业务的内涵 |
2.2 相关理论 |
2.2.1 协同效应理论 |
2.2.2 金融创新理论 |
2.2.3 PEST分析法 |
2.2.4 波特五力分析 |
第三章 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行业竞争者现有的竞争能力 |
第四章 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4.1 建设银行M支行简介 |
4.2 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4.2.1 各产品收入情况 |
4.2.2 系统内情况 |
4.2.3 同业情况 |
4.3 问卷调查 |
4.3.1 问卷设计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4.4 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现存问题分析 |
4.4.1 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 |
4.4.2 中间业务产品营销方式单一 |
4.4.3 缺乏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 |
第五章 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建议 |
5.1 增加中间业务种类 |
5.1.1 加强银政合作 |
5.1.2 深化银企合作 |
5.1.3 大力开展银医合作 |
5.2 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 |
5.2.1 产品的创新 |
5.2.2 服务的创新 |
5.3 开拓多元化的营销方式 |
5.3.1 微信营销 |
5.3.2 短视频和直播营销 |
5.3.3 线上商城营销 |
5.4 建立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 |
5.4.1 重视员工理论知识学习 |
5.4.2 建立有效的轮岗制度 |
5.4.3 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 |
5.4.4 完善考核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局限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 建设银行中间业务满意度问卷调查 |
致谢 |
(9)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与不足 |
1.3.1 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
2.1.1 移动支付 |
2.1.2 商业模式 |
2.2 移动支付研究综述 |
2.2.1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 |
2.2.2 移动支付业务模式 |
2.2.3 移动支付安全性 |
2.3 商业模式研究综述 |
2.3.1 商业模式组成要素 |
2.3.2 商业模式创新 |
2.3.3 商业模式类型 |
2.4 理论基础 |
2.4.1 博弈理论 |
2.4.2 价值网络理论 |
2.4.3 市场均衡理论 |
2.4.4 系统动力学 |
2.5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移动支付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
3.1 移动支付系统的复杂性 |
3.1.1 有关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
3.1.2 移动支付系统结构解析 |
3.1.3 移动支付的系统复杂性分析 |
3.2 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特性 |
3.2.1 双边市场理论研究 |
3.2.2 移动支付产业的双边市场判定 |
3.2.3 双边市场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影响 |
3.3 移动支付的价值网络特性 |
3.3.1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构建 |
3.3.2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的特征 |
3.3.3 价值网络特性对移动支付产业的作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 |
4.1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
4.2 移动支付的运营主体 |
4.2.1 以移动通信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
4.2.2 以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 |
4.2.3 以第三方移动支付公司为运营主体 |
4.2.4 三个运营主体之间的特殊关系 |
4.3 博弈论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
4.3.1 三方博弈模型 |
4.3.2 博弈模型的求解 |
4.3.3 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
4.3.4 博弈案例分析 |
4.4 价值网络视角下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
4.4.1 价值网络各参与方价值 |
4.4.2 价值网络的价值来源 |
4.4.3 价值网络的价值形成过程 |
4.4.4 移动支付价值网络风险研究 |
4.5 小结 |
第五章 移动支付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
5.1 相关文献回顾 |
5.1.1 移动支付与货币相关的文献综述 |
5.1.2 移动支付与消费相关的文献综述 |
5.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
5.3 移动支付对国家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
5.3.1 移动支付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研究 |
5.3.2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 |
5.4 移动支付对家庭层面的经济效应研究 |
5.4.1 移动支付对家庭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 |
5.4.2 移动支付对家庭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
5.5 小结 |
第六章 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6.1 相关文献回顾 |
6.2 实证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 |
6.3 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研究 |
6.3.1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6.3.2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3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
6.4 基于微观层面的研究 |
6.4.1 模型构建与实证方法及数据来源 |
6.4.2 实证相关的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 |
6.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6.5 移动支付技术研究 |
6.5.1 关键推动技术影响因素研究 |
6.5.2 技术决定论探究 |
6.5.3 技术风险研究 |
6.6 小结 |
第七章 移动支付发展趋势与对策建议 |
7.1 移动支付技术发展趋势 |
7.1.1 区块链移动支付 |
7.1.2 AI刷脸移动支付 |
7.1.3 指纹移动支付 |
7.1.4 可穿戴无线电移动支付 |
7.2 移动支付发展对策和建议 |
7.2.1 细分市场优化移动支付产业结构 |
7.2.2 增强创新水平紧密跟踪新技术 |
7.2.3 推动移动支付应用于实体经济 |
7.2.4 促进移动支付与实体经济融合 |
7.2.5 加强监管预防风险 |
7.3 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论文工作总结 |
8.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2.1 自助服务相关内涵及理论基础 |
2.1.1 自助服务概念及特征 |
2.1.2 自助服务与人工服务的关系 |
2.2 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理论基础及分析方法 |
2.2.1 内外部环境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
2.2.2 PEST分析方法 |
2.2.3 波特五力模型 |
3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概况 |
3.2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3.2.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2.2 外部微观环境分析 |
3.3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3.3.1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3.3.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分析 |
4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战略方向不明确导致发展方向不统一 |
4.1.1 战略目标偏离支农支小市场定位 |
4.1.2 组织内部战略方向选择不统一 |
4.2 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
4.2.1 科技研发能力处于行业弱势地位 |
4.2.2 有效创新能力落后于同业 |
4.3 线下网点自助服务智能化水平低 |
4.3.1 自助设备类型结构不合理 |
4.3.2 村级代理服务点资源利用不充分 |
4.4 线上贷款产品运营方式保守 |
4.4.1 促销宣传和差异化需求挖掘不足 |
4.4.2 与客户经理线下营销未有效结合 |
4.5 线上商城运营未体现差异化 |
4.5.1 运营模式未体现农村金融机构特色 |
4.5.2 商城产品的客户信任问题未解决 |
5 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优化措施 |
5.1 进一步明确战略方向选择 |
5.1.1 以市场定位确定战略目标 |
5.1.2 统一组织内部战略方向选择 |
5.2 弥补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短板 |
5.2.1 科技研发采取市场跟随策略 |
5.2.2 提升有效创新能力 |
5.3 提升线下网点自助服务智能化水平 |
5.3.1 丰富自助设备类型并优化网点业务流程 |
5.3.2 加强村级代理服务点管理和资源开发力度 |
5.4 拓宽线上贷款产品运营方式 |
5.4.1 采取促销措施提升客户初次使用体验 |
5.4.2 注重客户积累和后续差异化服务需求挖掘 |
5.4.3 与线下客户经理营销有机融合 |
5.5 实现线上商城运营差异化 |
5.5.1 配备或培养专业运营团队 |
5.5.2 采取唯品会特卖运营模式 |
5.5.3 加强产品质量和供应链管理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我国银行卡产品的发展方向及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第三方支付发展背景下YC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研究[D]. 李抒.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2]FM信用社贷记卡营销策略研究[D]. 段文理.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城商行的盈利模式转型探讨 ——以江西银行为例[D]. 彭烨.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4]第三方支付对城市商业银行借记卡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D银行为例[D]. 王青.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TL支付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朱占元. 山东大学, 2021(02)
- [6]中国银行SD分行信用卡营销策略研究[D]. 付豪.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7]蓝天村镇银行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D]. 叶晓菊.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8]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建设银行M支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 付梦洋. 河北大学, 2021(02)
- [9]中国的移动支付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钟明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10]HN省农村信用社自助服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胡超鹏. 河南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