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下唇缺损的修复重建

功能性下唇缺损的修复重建

一、功能性下唇缺损修复重建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冲冲,辛雨琪,刘茂朋,苑洪,曹钟义,章杰[1](2021)在《Yu瓣和Karapandzic瓣修复下唇2/3以上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对比Yu瓣和Karapandzic瓣修复下唇2/3以上缺损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下唇肿瘤与血管畸形手术切除后下唇缺损达2/3以上患者10例,5例采用Yu瓣修复(Yu瓣组),5例采用Karapandzic瓣修复(Karapandzic瓣组),术后随访至少1年,对重建的下唇进行形态评价(口角对称、小口畸形、唇红暴露)和功能评价(唇部感觉功能、唇部运动功能)。结果所有患者皮瓣均存活,伤口均获得一期愈合,采用Yu瓣或Karapandzic瓣重建的下唇获得相似的令人满意的口腔功能:感觉功能基本恢复,言语、表情无明显障碍,无口水外漏现象发生;Yu瓣组1例出现轻微小口畸形,Karapandzic瓣组2例有轻微小口畸形,3例有中度小口畸形;90%(9/10)患者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Karapandzic瓣组1例基本满意。结论 Yu瓣和Kara-pandzic瓣均可用于修复下唇2/3以上缺损,效果可靠,这两种方法可以取得相似的术后口腔功能,但在美观方面Karapandzic瓣逊色于Yu瓣,常有小口畸形情况发生,而使用Yu瓣修复一般可保持原有口裂的大小。

张冲冲[2](2021)在《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唇颊组织滑行推进瓣(Bernard-Webster皮瓣)、Yu皮瓣和Karapandzic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远期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修复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的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满足纳入标准的的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病例共2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为52~91岁,缺损范围为70~95%。按手术方式分为Bernard-Webster皮瓣组5例,Yu皮瓣组7例和Karapandzic皮瓣组8例。三组研究对象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常规治疗均相同。要求患者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不低于12个月,并根据制定的下唇临床修复效果评分表的评价标准,选取术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术后远期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重建下唇的外观、功能和患者的主观满意度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研究中20例患者的皮瓣全部存活,伤口均为一期愈合,没有血肿、创口裂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间均未见肿瘤复发。在美观方面,三组皮瓣在口角对称情况和红唇暴露情况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术后重建的下唇双侧口角基本对称,唇红协调自然。但在小口畸形情况中,采用Bernard-Webster皮瓣和Yu瓣重建的下唇中各有1例出现轻微的小口畸形,而采用Karapandzic瓣重建的下唇中3例有轻微的小口畸形,5例有中度的小口畸形,三组皮瓣术后的小口畸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方面,尽管相较于Yu皮瓣组和Karapandzic皮瓣组术后功能较快恢复,Bernard-Webster瓣组患者中有4例(80%)在术后早期出现了某些类型的功能障碍(如:休息时流涎、喝水时有液体流出、张口困难、进食障碍、言语异常和/或主观神经感觉异常),但无一例患者出现唇或颏部完全麻木,并且术后30~45天,5例采用Bernard-Webster瓣的患者均能恢复正常饮食和口腔卫生。在术后第12个月的随访结果中,三组皮瓣的患者感觉功能基本恢复,言语、咀嚼、进食及表情无明显障碍,无口水外漏现象发生,三组皮瓣术后的远期唇功能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90%(18/20)患者对术后效果非常满意,10%(2/20)患者对术后效果基本满意,其中Karapandzic皮瓣和Bernard-Webster皮瓣各有1例,三组皮瓣术后患者的远期满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患者主观满意度方面,中老年患者的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的修复重建,采用Bernard-Webster皮瓣、Yu皮瓣和Karapandzic皮瓣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远期临床疗效。2、在美观方面,Karapandzic皮瓣组逊色于Bernard-Webster皮瓣组和Yu瓣组,常会有小口畸形情况发生,而Bernard-Webster皮瓣组和Yu瓣组一般可保持原有口裂的大小。3、在功能方面,尽管Bernard-Webster皮瓣组术后早期常会有不同程度功能异常,而Yu皮瓣组和Karapandzic皮瓣组术后功能很快得到恢复,但在远期功能三种皮瓣没有明显差异。4、综合分析,当下唇全层大面积缺损考虑局部皮瓣修复重建时,建议Yu皮瓣作为第一选择,Karapandzic皮瓣次之,Bernard-Webster皮瓣最后。

王旭东,张成瑶,张士剑,史敬存,吴梓谦,李思毅,王磊[3](2021)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重建下颌骨缺损术后骨吸收及唇感觉恢复情况。方法前瞻性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的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患者,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神经化组和对照组。使用游离血管化髂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时,神经化组同时切取髂腹股沟神经,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一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复合组织瓣,并将髂腹股沟神经和受区下牙槽神经与颏神经吻合。对照组不切取神经,仅形成一蒂(旋髂深血管)双岛(腹内斜肌肌瓣+髂骨瓣)复合组织瓣。比较患者术后6个月时移植骨的以Hu为单位的CT值降低率、移植骨块颊舌径和高度变化,评估移植骨吸收情况,通过针刺辨别痛觉、下唇两点辨距觉,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检查术区下唇感觉恢复情况。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年龄17~38岁,平均29.5岁,下颌骨缺损范围5~9 cm。神经化组4例,对照组4例。移植的髂骨瓣均存活,颌面部外形满意,供、受区均未见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移植骨CT值术后降低率在神经化组为(3.13±1.21)%,显着低于非神经化组的(20.32±5.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401,P=0.006)。两组患者移植骨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颊舌径和高度的改变均较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化组术区下唇感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而对照组无明显痛觉。两点辨距觉检测中,对照组的患侧在20 mm以内均无法辨别两点,神经化组患者的患侧均在20 mm以内可辨别两点,两组的健侧均在14 mm以内可辨别两点。电流感觉阈值检测仪感觉神经定量检测患侧下唇结果显示,神经化组中有2例等级为轻度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轻微感觉功能障碍,1例为中度感觉减退;而对照组均为重度感觉减退。健侧感觉功能障碍轻于患侧。结论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具有预防术后移植骨骨质疏松和帮助恢复术区下唇感觉的作用,有助于重建下颌骨缺损后患者的功能恢复。

赵媛媛[4](2021)在《唇缺损修复的文献回顾性研究与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认为背景唇缺损往往会导致面部畸形,影响面部美观。同时可能会导致进食困难、发音困难、流涎等功能障碍。因此唇缺损修复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唇部组织的功能和解剖形态,同时满足患者对于美观的需求。自1837年Sabatini首次使用唇交叉瓣进行唇组织缺损修复,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及游离组织皮瓣的广泛应用,唇缺损修复的术式选择逐步多样化。目前唇缺损的分类方法尚未统一,修复方法因术者而有所不同,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和病例分析,对唇缺损的分类方法、修复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进一步探讨。目的1.对1991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Pubmed数据库检索获得的64篇文献中978例唇缺损患者进行缺损分类方法、缺损修复方法、术后疗效评估方法的回顾性分析。2.分析本课题组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集的89例唇缺损病例,进行缺损分类方法、缺损修复方法、术后疗效评估方法的系统性分析并总结。3.探讨唇缺损的最佳分类、修复方案及疗效评估方法。材料及方法1.检索唇缺损英文文献,本研究采用Pub Med数据库,关键词为“Lip defect Reconstruction”,检索时限为1991年1月至2020年12月。获得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64篇,病例978例。归纳性别、年龄、缺损部位及程度、病因、修复方法的选择、疗效评估等,回顾分析唇缺损分类方法、修复方案以及术后疗效评估。2.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本课题组手术的89例唇缺损病例,从唇缺损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缺损分类、缺损部位及程度、修复方法、术后患者满意度及疗效评估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并总结。结果1.对64篇文献及符合纳入标准的97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文献收集的病例中,男性547例(55.93%),女性431例(44.07%),平均年龄范围2-98岁。病因外伤75例、血管瘤54例、肿瘤803例、炎症46例。所有文献收集的病例中,使用长度法描述唇缺损程度的文献共45篇,使用面积法描述唇缺损程度的文献共19篇。45篇文献共667例采用长度法描述唇缺损程度,其中拉拢缝合18例、组织移植4例、Karapandzic瓣90例、Abbe瓣20例、Bernard皮瓣48例、Fujimori皮瓣19例、Abbe联合Estlander瓣13例、Estlander联合Karapandzic皮瓣2例、Karapandzic联合Abbe皮瓣5例、管状皮瓣1例、VY瓣41例、推进瓣65例、滑行瓣8例、旋转皮瓣13例、转位皮瓣11例、阶梯状皮瓣8例、扇形瓣4例、颊组织瓣25例、唇组织瓣119例、Yu皮瓣27例、局部皮瓣4例、游离皮瓣1例、前臂皮瓣36例、腓骨瓣4例、股前外侧皮瓣12例、颈阔肌皮瓣6例、唇沟皮瓣1例、眼轮匝肌粘膜瓣28例、神经皮瓣23例、M成形术1例、Webster改良术15例。19篇文献共311例采用面积法描述唇缺损程度,其中拉拢缝合3例、组织移植4例、Estlander瓣1例、岛状皮瓣17例、V-Y瓣41例、推进瓣13例、唇组织瓣1例、Yu皮瓣61例、前臂皮瓣29例、腓骨瓣22例、股前外侧皮瓣18例、降口角肌皮瓣6例、胸大肌皮瓣2例、腹直肌皮瓣1例、腓骨联合股前外皮瓣3例、降口角肌联合颈阔肌皮瓣7例、腹直肌联合前臂皮瓣1例、腹直肌联合腓骨皮瓣5例、前臂联合额部岛状皮瓣1例、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鼻唇瓣1例、股前外侧皮瓣联合邻近皮瓣1例、颈部皮瓣联合舌瓣3例、鼻唇沟皮瓣21例、鼻翼新月形皮瓣20例、Mohs手术25例、Webster改良术4例。当唇缺损小于1/4时,采用的修复方法有:V-Y推进皮瓣25例、拉拢缝合8例、Mohs术4例、Fujimori皮瓣2例、Abbe瓣1例、颏下岛状皮瓣联合鼻唇瓣1例。当唇缺损小于1/2时,采用的修复方法有:唇交叉瓣59例、Abbe瓣18例、Mohs术18例、Yu皮瓣14例、V-Y推进皮瓣13例、岛状瓣13例、拉拢缝合10例、Abbe-Estlander皮瓣8例、颊唇组织滑行瓣5例、Fujimori皮瓣5例、黏膜推进皮瓣2例、T-Z转位皮瓣1例、Karapandzic瓣1例、Bernard重建术1例。当唇缺损小于3/4时,采用的修复方法有:Bernard重建术47例、Karapandzic瓣41例、分离式眼轮匝肌粘膜瓣28例、鼻翼新月形皮瓣20例、V-Y推进皮瓣13例、颊黏膜推进皮瓣13例、上唇肌瓣10例、Yu皮瓣10例、Abbe瓣9例、鼻唇旋转皮瓣6例、股前外皮瓣5例、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5例、岛状瓣4例、前臂皮瓣3例、颈部皮瓣联合舌瓣3例、Mohs术2例、Fujimori皮瓣2例、Abbe-Estlander皮瓣1例、唇滑行瓣1例。当唇缺损近全长时,采用的修复方法有:颊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43例、Yu皮瓣62例、前臂皮瓣55例、Karapandzic瓣22例、V-Y推进皮瓣22例、鼻唇沟皮瓣21例、Karapandzic瓣联合游离皮瓣21例、真皮脂肪瓣联合颊粘膜瓣18例、股前外皮瓣17例、颊黏膜推进皮瓣17例、Webster改良术14例、拉拢缝合13例、腓骨皮瓣9例、Fujimori皮瓣8例、鼻唇旋转皮瓣8例?口降角肌联合颈阔肌肌皮瓣8例?颈阔肌肌皮瓣6例?Karapandzic瓣联合Abbe联合瓣5例、Mutaf’s技术4例、Estlander皮瓣3例、胸大肌皮瓣2例、Mohs术1例、AbbeEstlander瓣1例、Abbe瓣1例、唇滑行瓣1例、扇形瓣1例、管状瓣1例、唇交叉瓣1例。64篇文献采用的评价方法中:25篇采用表格的方式将患者术后的疗效评估结果列出,36篇采用语言描述。2篇采用了测量距离法,2篇采用格拉斯哥口语功能量表进行评估,打分1-5分。1篇采用DRS的口语能力评估量表评定功能恢复及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atient And Pbserver Scar Assessment Scale,POSAS)评定美容效果。2篇采用一种特殊的患者组和对照组的功能和美学评定表格进行评估。1篇采用标准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法。2.本组89例唇缺损患者中男性62例(70%),女性27例(30%),年龄范围为2—86岁,平均54岁。肿瘤是造成唇缺损的主要原因,为53例(占59.55%),其次为外伤15例(16.85%),炎性病变11例(12.36%),血管瘤10例(11.24%)。唇缺损部位累及下唇的患者65例(73.03%),累及上唇的患者24例(26.97%)。所有病例均采用Urken分类方法,分类法与相应修复方法如下:唇缺损小于CUL 1/4时采用拉拢对位缝合8例、唇组织滑行瓣2例。唇缺损小于CUL 1/2时采用拉拢对位缝合7例、唇组织滑行瓣6例。唇缺损小于CUL3/4时采用唇颊组织滑行瓣1例、前臂皮瓣1例。唇缺损小于CLL 1/4时采用拉拢对位缝合17例、唇组织滑行瓣1例。唇缺损小于CLL 1/2时采用拉拢对位缝合8例、唇组织滑行瓣10例、唇颊组织滑行瓣4例、扇形瓣1例。唇缺损小于CLL3/4时采用唇组织滑行瓣8例、唇颊组织滑行瓣8例、扇形瓣5例、前臂皮瓣1例、口轮匝肌皮瓣1例。对89例患者术后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其中Ⅰ级非常满意患者13例(14.61%),Ⅱ级比较满意患者43例(48.31%),Ⅲ级基本满意患者27例(30.34%),Ⅳ级不满意患者6例(6.74%)。结论1.在唇缺损文献回顾性研究中:(1)唇缺损分类方式采用长度法和面积法。(2)采用长度法分类的修复方式中:唇缺损小于1/4时,使用V-Y推进皮瓣及拉拢缝合术较多。唇缺损小于1/2时,使用唇交叉瓣、Abbe瓣、Yu皮瓣较多。唇缺损小于3/4时,Bernard重建术、Karapandzic瓣、分离式眼轮匝肌粘膜瓣等较为常用。唇缺损近全长时前臂皮瓣、V-Y推进皮瓣、鼻唇沟皮瓣、Karapandzic瓣联合游离组织皮瓣。采用面积法分类的修复方式中:岛状皮瓣、V-Y瓣、Yu皮瓣、鼻唇沟皮瓣、鼻翼新月形皮瓣使用较多,当缺损程度较大时采用前臂皮瓣、腓骨瓣、股前外侧皮瓣较多。(3)疗效评估方法中:采用了测量距离法、格拉斯哥口语功能量表、D RS的口语能力评估量表、患者和研究者瘢痕评估量表、标准的视觉模拟评分法。2.临床病例分析中(1)全部采用Urken分类法。(2)唇缺损小于CUL1/4时拉拢缝合修复,唇缺损CUL1/4-CUL1/2时拉拢对位缝合及唇组织滑行瓣修复方法使用较多,唇缺损CUL1/2-CUL3/4时前臂皮瓣及唇颊组织滑行瓣使用较多。唇缺损小于CLL1/4时拉拢对位缝合修复,唇缺损CLL1/4-CLL1/2时拉拢对位缝合、唇组织滑行瓣、唇颊组织滑行瓣修复方法使用较多。唇缺损CLL1/2-CLL3/4时唇组织及唇颊组织瓣、扇形皮瓣使用较多。(3)采用满意度调查进行疗效评估,满意率达到80%以上。3.本研究采纳Urken分类方法发表以来的唇缺损文献,横跨年度为1991至2020年,文献中所用的唇缺损分类、修复、疗效评估法尚未统一,现有Urken分类、李龙江分类等方法的采用率非常低,其主要原因有可能与唇缺损程度的多样化、术前个性化设计与术中感性调整等因素关联。在今后研究中,分类法角度期待建立包含缺损部位、程度、主要解剖功能区以及相邻解剖部位连带缺损的分类方法;在修复方法角度,期待传统方法的改进结合数字化及组织扩张技术的联合应用;在疗效评估法角度,期待包括解剖学、功能学、美学、心理满意度等方面的新型评价方法。

周伟[5](2021)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后对早期颞下颌关节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与应用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比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因下颌骨肿瘤根治导致颌骨节段性缺损,且在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下同期行修复重建的患者20例。按手术应用的不同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分组,使用虚拟手术计划(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VSP)及外科手术导板技术的为导板组(n=9),使用RP技术打印三维模型作术前参考的为对照组(n=11)。对导板组和对照组术中操作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通过颌骨三维重建CT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对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腔间隙、线性比例计算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髁突长轴延长线交角以及髁突外极点、髁突顶点处位置偏差进行测量;通过颞下颌关节问卷调查表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在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6个月对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后带与髁突顶点夹角及下颌功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导板组术中操作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板组患者健侧与患侧在术前、术后关节腔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患侧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变化不明显(p>0.05)。导板组和对照组2组间术前各测量值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及髁突长轴交角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侧髁突顶点处的偏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导板组患者关节盘与髁突顶之间夹角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张口位和闭口位夹角角度变化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出现2例关节弹响,1例关节区压痛;在术后6个月时除有1例关节区压痛外,其余患者均无关节紊乱症状;张口度、侧方以及前伸动度等下颌骨运动功能在术后均不同程度下降,后续可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时已接近术前水平。结论:(1)和仅使用RP模型辅助下颌骨重建手术相比,数字化手术导板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能较好地维持髁突三维位置稳定,为术后下颌功能的保存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2)应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重建术后,下颌骨活动度(张口、侧方、前伸)短期内下降明显,后期可逐渐恢复,至术后6个月已接近术前水平。患侧关节盘在术后呈稍向前移位趋势,但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也不伴有明显症状,后期关节盘位置逐渐向术前靠拢,保持了稳定的盘-髁关系,有利于术后下颌功能的恢复。

王少如[6](2021)在《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生存质量与相关因素的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单侧下颌骨修复重建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内生存质量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期间于青岛市市立医院行下颌骨节段性切除的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单侧下颌骨节段性切除术+同期颌骨修复重建术,其中完成所有随访的患者共29例。采用汉化第四版华盛顿大学生存质量调查表(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quality of life,UW-QOLv4)并进行适当修改的自评式问卷,问卷包括疼痛、外观、活力、娱乐、吞咽、咀嚼、语言、肩膀、味觉、唾液、情绪和焦虑12个疾病相关条目和3个综合问题,每个条目分为3~5个等级,总分为100分,QOL总分为12个项目得分之和,共1200分。分值越低,表明生存质量越差。通过调查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内的生存质量,分析其变化趋势,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术前,患者认为影响最大的三个条目分别是疼痛、焦虑和情绪。术后1月时外观、咀嚼和吞咽受到的影响最大。术后3月和6月时,除外观和咀嚼外,唾液问题开始凸显出来,而在术后12月时,主要体现在咀嚼、唾液和肩膀等生理功能方面。2.患者术后1月时UW-QOL总分最低,随时间延长生存质量逐渐改善,术后12月时基本可恢复至术前水平。在12个疾病相关条目中,疼痛和焦虑在术前得分最低,术后各时间点得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外观、活力、娱乐、吞咽、咀嚼、语言、肩膀和情绪在术后1月时得分最低,较术前差异显着(P<0.05);味觉和唾液在术后3月时得分最低,较术前差异显着(P<0.05)。3.在各因素分析中,UW-QOL总分的动态分布趋势均为术后1月时最低,术后12月时恢复到接近或超过术前水平;性别、文化程度及吸烟对应的各组间在五个时间点上UW-QOL总分无显着差异(P>0.05);年龄、病变类型、重建方式、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及放疗对应的各组间术前UW-QOL总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但术后1月、3月、6月和12月的UW-QOL总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60岁组、颌骨病变者、骨性重建组、未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组及未行放疗组在术后6月时,UW-QOL总分接近于术前水平,而>60岁组、口腔恶性肿瘤组、非骨性重建组、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组及行放疗组在术后12月时,UW-QOL总分才接近于术前术平。结论:1.术前患者自觉影响最大的是疼痛、情绪和焦虑;术后集中在外观和咀嚼、唾液生理功能上,且在不同的时间点上所占的比重不同。2.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术后1年内的短期生存质量逐渐提高,且在术后12月时可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3.在各因素分析中,性别、文化程度和吸烟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年龄、疾病类型、重建方式、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和放疗对患者术后1年内的短期生存质量影响较大,且各因素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

曹峻川[7](2020)在《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牙周炎、畸形、外伤、肿瘤等原因常常导致颌面部骨组织严重缺损,寻找有效治疗颌面部骨组织缺损的方法一直以来都是颌面外科的研究方向。骨组织工程以其优秀的生物安全性、相容性及材料来源广泛等原因,成为了研究热点。骨组织工程主要包含3个组成部分,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其中种子细胞是核心。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具有优异的体外增殖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和种植无免疫排斥反应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研究其成骨分化的机制对促进骨组织工程的发展意义重大。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一种几乎不编码蛋白的RNA,近年来有研究表明lncRNA广泛参与了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揭示lncRNA在hBMSCs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对利用骨组织工程修复颌面部骨缺损有着积极的意义。目的lncRNA-1708是本课题组在前期高通量测序实验中发现的新型lncRNA,本次研究将利用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的表达差异,并利用转染病毒载体的方式构建能稳定高表达及低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诱导其成骨分化,探讨lncRNA-1708在体外环境中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1.hBMSCs成骨分化培养2周,通过碱性磷酸酶染色、茜素红染色等方式对hBMSCs成骨分化效果进行鉴定。用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BMSCs成骨分化前后lncRNA-1708的相对表达量变化。2.构建lncRNA-1708过表达逆转录病毒组及shlncRNA-1708干扰慢病毒组,分别转染hBMSCs,获得能稳定差异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3.诱导转染后的hBMSCs成骨分化2周,RT-PCR检测成骨特异性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碱性磷酸酶(ALP)mRNA的表达量并行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结果1.hBMSCs成骨分化效果明显,与hBMSCs成骨分化前相比,lncRNA-1708表达量在hBMSCs成骨分化后明显降低(P<0.001)。2.在稳定高表达 lncRNA-1708 和低表达 lncRNA-1708 的 hBMSCs 中 lncRNA-1708 的表达量较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相比有明显变化(lncRNA-1708 过表达组,P<0.05;lncRNA-1708 低表达组,P<0.01)。3.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lncRNA-1708的hBMSCs中成骨特异性因子RUNX2、ALP表达水平降低(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颜色变浅,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减少。在低表达lncRNA-1 708的hBMSCs中的RUNX2、ALP表达水平与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碱性磷酸酶染色加深,茜素红染色钙结节相对增多。结论1.LncRNA-1708在hBMSCs体外成骨分化中表达量降低。2.LncRNA-1708在体外具有抑制h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

陈俊文[8](2020)在《改良M形瓣和Abbe瓣在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改良M形皮瓣和传统Abbe皮瓣修复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入院的30例下唇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随访患者皮瓣存活、张口度、义齿使用及双侧口角对称、复发、生存等情况。结果:30例下唇癌患者进行术后即刻重建,肿瘤切除后缺损范围为下唇全长的1/31/2。14例行改良M形皮瓣修复,16例行传统Abbe皮瓣修复,所有患者均重建了口轮匝肌的连续性,皮瓣血供稳定,全部存活,无出血、感染或皮瓣坏死等并发症。两组患者口唇活动及感觉恢复良好,开闭口、发音及饮食功能无明显障碍,行改良M形皮瓣修复后平均最大开口度(3.06±0.23)cm,行传统Abbe皮瓣修复后平均最大开口度(2.98±0.17)cm,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口角均得以保留,皮瓣与面部颜色匹配,下唇形态自然美观,瘢痕不明显,改良M形皮瓣修复后85.7%的患者(12/14)双侧口角基本对称,传统Abbe皮瓣修复后62.5%的患者(10/16)双侧口角基本对称,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M形皮瓣术后总体满意度为85.7%(12/14),传统Abbe皮瓣术后总体满意度为75.0%(12/16),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4年(平均2年5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下唇1/31/2的唇长缺损,行改良M形皮瓣与传统Abbe皮瓣修复无显着功能性和美观性的差异。改良M形皮瓣更适用于重建缺损位于下唇中央的病例,传统Abbe皮瓣更适用于重建缺损偏下唇侧方的病例。

杨文娟[9](2019)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方法:2012年7月2019年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收集8例唇癌患者,唇癌扩大切除术后全层缺损占唇总长度的1/31/2,根据其缺损的具体情况及患者身体条件,均采用以唇动脉及唇动脉弓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进行即刻修复。其中,男患6例,女患2例,年龄在38岁62岁。缺损部位:上唇2例,下唇6例。缺损面积2.3 cm×2.0 cm4.0 cm×3.5 cm。结果:皮瓣成活率为100%,优良率为87.5%,患者满意度75%。目前分别随访16个月至6年,均未见肿瘤复发,且唇部形态美观,功能得到改善,患者较为满意。结论:1、应用以唇动脉及唇动脉弓为轴心的轴型复合组织瓣能够修复唇癌术后累及唇长的1/31/2中小面积全层缺损,因上唇动脉及上下唇动脉弓位置恒定,且唇部有较多血管分支营养,组织瓣成活率高。2、应用该轴型复合组织瓣,术后唇外形良好,口轮匝肌功能基本不受影响,可在恢复患者唇部正常解剖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较好地恢复美学功能。术中无需分离血管与神经,不损伤面颊部组织,术后小口畸形及口角改变的并发症发生率低。3、应用该唇部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癌术后中小面积缺损,操作简单易行,术后唇的颜色、厚度、质地、弹性均与正常唇组织基本相一致。与其他局部组织瓣转移修复相比,创伤小,瘢痕较为隐蔽,外形美观。4、与交叉唇瓣相比,手术可Ⅰ期完成,治疗周期短,患者花费少,术后痛苦小,护理方便,生活质量高。5、对于部分中等面积以上的较大缺损,可以使用该唇轴型复合组织瓣联合局部皮瓣进行修复,术后效果较好。但对于特大面积缺损及全唇缺损,该术式仍不试用。

段沁江,郭晓玲,李建华[10](2018)在《V-Y成形术ICD-9-CM-3编码探讨》文中提出V-Y成形术包括皮肤的V-Y成形术和皮肤以外器官的V-Y成形术。对于皮肤的V-Y成形术,临床和ICD-9-CM-3的概念有一定差异。临床上皮肤的V-Y成形术一般是皮瓣移植术,编码为86.7-。ICD-9-CM-3中皮肤的V-Y成形术分类到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其他修补术和重建术86.89,非皮瓣移植。皮肤以外其他器官的V-Y成形术是器官重建术或修补术,也包含部分器官(如舌、耳等)表层皮肤移植术。编码V-Y成形术时,应阅读手术记录,确定是皮瓣移植还是器官重建术和修补术,再给予正确分类和编码。

二、功能性下唇缺损修复重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性下唇缺损修复重建术(论文提纲范文)

(1)Yu瓣和Karapandzic瓣修复下唇2/3以上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肿瘤切除
        1.2.2 双侧Yu皮瓣设计、切取及转移
        1.2.3 Karapandzic瓣设计、切取及转移
    1.3 术后随访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4 讨论
    4.1 唇部缺损原因
    4.2 唇部重建修复术式
    4.3 常用局部皮瓣

(2)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纳入标准
        2.1.2 病例排除标准
        2.1.3 一般临床资料
    2.2 手术方法
        2.2.1 技术路线图
        2.2.2 术前准备
        2.2.3 原发灶切除
        2.2.4 皮瓣设计、切取及转移
        2.2.5 术后处理
    2.3 术后随访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及具体随访结果
    3.2 三组皮瓣基本资料及具体随访结果对比
第4章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唇部的应用解剖学基础
    5.2 Bernard-Webster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5.3 Yu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5.4 Karapandzic皮瓣重建下唇的优势和局限
    5.5 其他下唇大范围缺损的重建方法及其各自优势和局限
    5.6 不足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下唇缺损修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唇缺损修复的文献回顾性研究与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唇缺损外科修复的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5)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影像资料获取
        2.2 手术方案
        2.3 术后处理
        2.4 评价方法
        2.4.1 手术时间评价
        2.4.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评价
        2.4.3 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3 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分析
        3.1 关节腔间隙比较
        3.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比较
        3.3 髁突长轴延长线夹角比较
        3.4 髁突头位置比较
    4 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变化比较
    5 导板组患者下颌骨动度以及关节、咀嚼肌触诊变化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报告
综述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方法的应用进展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6)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生存质量与相关因素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及分组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临床资料及分组
    2.治疗设计与方案
        2.1 术前设计和模拟手术
        2.2 手术实施
    3.评估方法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患者自选受影响最大的条目
    2.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生存质量的动态变化
    3.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与生存质量相关的单因素分析
        3.1 性别
        3.2 年龄
        3.3 文化程度
        3.4 吸烟
        3.5 病变类型
        3.6 重建方式
        3.7 颈淋巴结清扫术
        3.8 放疗
讨论
    1.下颌骨缺损的原因
    2.颌骨重建修复方法
    3.生存质量动态变化及主要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条目分析
    4.单侧下颌骨修复重建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5.总结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血管化游离腓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体外诱导hBMSCs成骨分化及检则lncRNA-1708的表达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lncRNA-1708在体外对h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展示
    病例1
    病例2
    病例3
    病例4
    病例5
英汉缩略名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改良M形瓣和Abbe瓣在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手术方法
        2.2 术后随访
        2.3 术后疗效评估与患者满意度调查
    3 质量控制
        3.1 研究设计阶段
        3.2 手术阶段
        3.3 资料收集阶段
    4 统计学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9)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前言
    2.2 唇部的解剖
        2.2.1 唇部解剖学标志
        2.2.2 唇部应用解剖
    2.3 唇缺损
        2.3.1 唇缺损病因分类
        2.3.2 唇组织缺损修复原则
    2.4 唇癌术后缺损的修复和重建方法
        2.4.1 红唇部分厚度缺损
        2.4.2 白唇缺损
        2.4.3 唇部全层缺损的修复方式
    2.5 唇缺损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病例资料
    3.2 治疗方法
        3.2.1 术前常规准备
        3.2.2 术前定位
        3.2.3 手术步骤
        3.2.4 评价指标
第4章 结果
    4.1 术后效果评价
        4.1.1 客观评价指标的结果统计
        4.1.2 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统计
    4.2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5.1 唇轴型复合组织瓣解剖学基础
    5.2 唇轴型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的优势
    5.3 唇部轴型复合组织瓣的适应范围及局限性
    5.4 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护理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V-Y成形术ICD-9-CM-3编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编码思路
    1.1 皮肤的V-Y成形术
    1.2 皮肤以外器官的V-Y成形术
2 V-Y成形术案例分析
3 V-Y成形术编码探讨

四、功能性下唇缺损修复重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Yu瓣和Karapandzic瓣修复下唇2/3以上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J]. 张冲冲,辛雨琪,刘茂朋,苑洪,曹钟义,章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21(09)
  • [2]三种局部皮瓣修复下唇全层大范围缺损的临床分析[D]. 张冲冲. 南昌大学, 2021(01)
  • [3]同期神经化的"双系统"骨瓣在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初探[J]. 王旭东,张成瑶,张士剑,史敬存,吴梓谦,李思毅,王磊.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21(05)
  • [4]唇缺损修复的文献回顾性研究与临床病例分析[D]. 赵媛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5]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D]. 周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6]单侧下颌骨重建患者生存质量与相关因素的动态研究[D]. 王少如.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长链非编码RNA-1708抑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体外研究[D]. 曹峻川.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改良M形瓣和Abbe瓣在下唇癌切除术后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 陈俊文.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轴型复合组织瓣在修复唇癌术后缺损中的应用[D]. 杨文娟. 吉林大学, 2019(12)
  • [10]V-Y成形术ICD-9-CM-3编码探讨[J]. 段沁江,郭晓玲,李建华. 中国病案, 2018(09)

标签:;  ;  ;  

功能性下唇缺损的修复重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