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生产企业调整产品品种优化生产计划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萌[1](2020)在《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的方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气候政策目标。世界各国为加强国际合作,于2016年签署了《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作为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体现了公平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考虑到不同国情,符合“国家自主决定”安排。中国在减排政策目标中明确承诺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达峰。与2005年相比,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指标下降60%-6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一方面制定出以老基建为基础,新基建为增量的产业投资政策来促进整体产业结构的低碳化和高效化转型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用市场化政策达到减排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一种区别于传统政治体制决策的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种独特的政策制定过程,也被专家学者们称为“政策试点”。政策试点的制度创新,使得我国在推行新的政策时,可以有效降低试错成本,积累实际操作经验,从而高效率地把有效经验运用到各个领域。2011年中国政府批准在“两省五市”7个省市试点建立碳交易市场,在随后的2年内,这七个试点区域碳市场相继投入运行,这标志着中国向利用市场化的政策机制治理碳排放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随着碳市场的试点效应扩大,其他省市也开始建立自己的区域碳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也被纳入到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之中。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试点设计主要是围绕三个模块展开:(1)政策试点的顶层设计。制定并颁布碳交易市场的上位法,明确其法律地位。(2)政策试点实施范围。确定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的地区、行业和企业。(3)执行政策。碳交易市场执行政策包括监测、报告和核查(MRV)配额分配方法和交易规则。MRV机制是碳市场顺利运行的基础保障环节。根据行业本身的差异性,明确配额有偿分配和无偿分配的比例和具体计算方法。在现有的碳市场政策研究中,较少从政策试点角度去分析研究碳交易市场的政策问题。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体现了政府对碳交易政策体系在整体减排行动中的定位,既要考虑宏观层面问题,即如何保障减排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双实现。也要考虑微观层面问题,包括维护市场稳定的运行、激励减排技术的投资和推广等。因此,本文围绕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对如下问题展开了研究:第一,理论分析现有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梳理碳交易市场政策演变的发展历程。着重基于碳市场政策实施广度和政策实施深度两个维度对碳市场政策试点实施模式进行分析。政策实施广度的三种可选方式,即上游实施、下游实施和复合实施,其中上游实施方式可以实现排放源的充分覆盖,管制成本可控等特点,但是其缺点在于上游实施方式只有在经济体具备充分的能源价格传导机制的条件下,才能有效保障碳市场平稳有效的运行;下游实施方式能够直接管制排放源,然而其最大的缺点在于排放源分布广,导致难以合理有效的控制管制成本;复合实施方式则能够结合以上两种实施方式的优势,规避其劣势,但是复合实施方式实施过程中需要避免对排放源的重复管制。实施深度主要确定具体实施行业及其相应的行业实施门槛值以确定具体被管制的主体。依据文章所构建的微观主体模型:在基本假设下,下游实施更有利于激励碳排放主体从原料到终端全程实施减排措施;在宏观主体模型中,相对于限制配额省区间交易情形下的省区减排成本,当碳排放配额可跨省自由交易的情况下,无论碳价如何波动,省区总的减排成本均是下降的。第二,全面梳理从2014至今,我国主管政府机构出台的与碳市场有关的政策文件,并按照碳市场建设基本要素阐述了目前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进度。从我国碳市场试点政策实施的区域和行业两个维度,分别测算了中国各省区、各工业行业的排放结构特征和排放效率分布情况。从省区碳生产率来看,2012年碳生产率最高的三个省区分为是北京、上海和广东,其值均超过0.70(万元/吨碳)。从工业行业碳生产率来看,烟草制品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排名前三。经济产业结构导致了试点省市碳市场政策实施的差异性,北京和深圳主要试点覆盖了第三产业,包括服务型单位、建筑设施、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类企业。其他碳交易试点则主要运行在第二产业中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如电力、水泥建材、化工、钢铁等行业,其中深圳和上海还将移动源纳入试点运行范围,如航空和交通运输业。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实施交易量方面,具体比较各碳市场成交量和成交价格,湖北和广东两省成交量最大,重庆、福建、天津的成交量相对较低。不同试点碳市场的量价差异不仅是由于各地碳市场配额总量和行业分配方法的差异性所致,而且还与政策实施范围、具体行业、企业的纳入门槛有关联。第三,以湖北省碳市场为案例,分析了目前中国碳市场政策实施的运行态势,并选取水泥行业为对象,阐述碳交易政策实施对该行业发展的影响,最后以公司角度选取华新水泥,分析其在受到碳交易市场政策管制过程,实现的减排和经济效应。第四,研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工业总产值的影响。利用中国30个省区2009-2017年工业层面数据,借助倍差法,构建基准计量模型。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总产值的影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而对工业CO2排放量和工业单位总产值CO2排放量的影响不满足共同趋势假设。基于机制分析角度,碳交易试点政策对工业碳排放密度的影响不显着,但对工业能源强度呈现出显着的负影响,这说明碳交易政策试点会通过提升能源利用技术来降低工业CO2排放。第五,理论分析国外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和实施效果。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以欧盟碳排放交易政策为代表的国家间碳市场,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单一国家碳市场、以美国加州总量交易计划为代表的州级区域碳市场和以日本东京碳市场为代表的城市级区域碳市场。比较这些不同层次的碳市场实施范围发现,政策实施模式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市场所在国家或区域产业结构、能源供需状况,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因素,这不仅有助于碳市场自身平稳运行,更有利于扩大碳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第六,从3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碳市场政策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6条改进建议。最后,在本文研究成果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碳交易市场发展机制,并在保障其平稳运行的同时,也为其在促进全社会碳减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贡献,本文提出来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政策建议。
刘科[2](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陆梦瑶[3](2020)在《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工业控制智能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水泥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原材料,水泥工业也必将向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当前水泥过程控制系统单环节控制较多,且与生产过程数据、产量数据、质量数据等缺少集成,使得大量的数据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利用OPC技术、数据库技术和Web Service等网页客户端开发技术,研发了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是水泥企业生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的一个子系统,系统共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客户端功能模块三部分。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结合水泥过程控制系统和水泥生产工艺,从数据集成、数据监控和分析两个方面对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并根据系统需求对系统整体框架结构和功能结构进行设计。(2)根据现场环境软硬件配置要求,系统采用基于微软的.NET平台的B/S三层架构,数据库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12,编程环境是Visual Studio 2012。(3)对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明确数据采集点,并给出具体的数据采集点信息,并对系统进行详细设计。数据采集采用自动采集和手动录入相结合的采集方式完成;根据各类数据的特点和分类,数据存储由系统管理数据库、生产过程信息数据库和过程控制系统数据库三类数据库组成;客户端功能模块由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数据查询、单环节数据分析、多环节数据分析和用户权限管理等模块组成,系统是以图表分析、数据查询等形式向用户展示水泥过程控制系统的各类信息。(4)编程实现了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数据通用录入模块、控制系统信息数据综合查询与分析功能模块、系统登录和权限管理模块。将水泥过程控制信息与生产过程数据、产量数据和质量数据等进行集成,实现对水泥生产控制过程中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该系统已在某水泥有限公司得到应用,系统运行正常。
陈一君[4](2020)在《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分销渠道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国内水泥行业产能过剩,行业门槛较低,生产工艺普遍相对落后,这些问题迫使水泥行业面临激烈的销售竞争压力。即将到来的行业洗牌使得各个水泥企业意识到做好分销渠道管理才有利于保持和不断提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高效的分销渠道有利于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因此分销渠道研究成为现代营销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构建高效且稳定的分销渠道就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关注要点。本文以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作为研究的样本,在阐述水泥行业的销售背景、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系统的回顾了分销渠道管理的相关理论。本部分首先介绍了分销渠道的定义,介绍了分销渠道的设计方式与运作模式,分销渠道的管理方法,分销渠道面临的冲突与其关系管理。且该部分中重点回顾了以往中西方文献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的理论有渠道冲突理论与关系营销理论。接着,作者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等方法对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分销渠道进行了详细分析,从全国水泥行业大环境到云南省水泥行业的状况最后到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当前营销现状,由大到小,由宏观状况到公司具体经营状况的内外部环境一步步深入分析,并与其主要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分析,取竞争对手之长处,补自我经营之短板。在与华新水泥、海螺水泥、红狮水泥等主要竞争对手对比分析后,作者总结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在分销渠道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分销渠道结构存在冲突、分销渠道的市场覆盖不尽合理、分销渠道管理机制不健全、分销渠道冲突中窜货现象频发等问题。最后,作者主要从分销渠道设计、分销渠道管理和分销渠道冲突优化与关系管理出发,通过对以上内容的优化以达到唤起分销渠道新的生命力的目标。从具体分销渠道设计来看,作者认为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在分销渠道设计中从分销渠道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分销渠道结构中缩短渠道长度、拓宽渠道宽度两个方面。在分销渠道管理优化,作者认为企业可以从分销渠道成员、分销渠道考核和分销渠道激励三方面进行优化,在分销渠道成员优化方面,采用一级经销商评价打分表进行成员筛选;在考核方面,建立渠道成员年度考核打分表;对于分销渠道激励,主要采取经济型激励与服务型激励为主,辅以其他外部激励措施。在分销渠道冲突优化与关系管理方面,安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辆载重系统,加强价格体系梳理等具体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分销渠道冲突发生的可能。最后在构建一套高效、稳定、完备的分销渠道网络的同时也需加强关系管理,以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合作中取得优势位置。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分销渠道的不断优化,提高企业业绩、保持企业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同时,通过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在分销渠道的分析与优化,有利于其他水泥企业更好的分析自身分销渠道中存在的不足,帮助行业企业走出分销渠道中存在的困局提供借鉴之道。从分销渠道的构建与优化为切入点,正视当前行业供、销矛盾,更利于帮助水泥行业提供经营新思路、新模式。
管志贵[5](2019)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文中提出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进一步表明,全球变暖在不断加速且人类活动是主要原因,无论是依据斯特恩还是诺德豪斯的贴现率和气候敏感性设置,全球减排形势都极为严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受着巨大内部和外部压力,在向联合国提交的自主贡献度目标中已明确提出,到203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0%到65%,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并且争取尽早达峰。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1年10月起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湖北和深圳等7个省市开展试点碳市场工作,截至2018年10月,7试点碳市场已覆盖电力、钢铁、水泥等20多个行业,近3000家控排企业,累计成交量突破2.5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60亿元。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中国碳市场中的具体应用入手,系统分析碳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机理、评估试点碳市场政策的作用效果和评价试点碳市场的运行效率,在此基础之上借鉴国内外减排市场的经验教训给出了进一步优化碳市场交易机制的路径选择。通过构建供给锁定型市场供需模型、泰坦伯格边际减排成本模型、控排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拓展模型,分析了碳交易机制对碳市场参与主体的约束和激励效应,指出它主要是通过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对企业的碳排放硬约束、企业追求履约成本最小化和碳资产收益最大化、投资者分享企业碳减排收益的激励、监管惩处和支撑服务等共同起作用。碳市场的约束性政策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决定地方(省级行政单位)节能减排规划,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又决定配额分配总量,因此中央对地方政府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度的考核会产生减少碳排放的约束性政策效果;二是被纳入管控的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时会考虑其实际碳排放量和政府实际发放配额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由配额分配产生了企业被强制参与碳减排的约束性政策效果。碳市场的激励性政策效果则体现在控排企业的减排成本差和投资者参与主体对控排企业减排收益的分享两个方面:首先,由于减排成本差是被纳入管控的企业参与碳交易的原动力。在综合考量减排成本、购碳成本和处罚成本的基础上,通过交易可产生企业为实现降低履约成本和碳资产价值最大化目标的激励性政策效果;其次,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增加了碳市场的活跃度,可降低被纳入管控企业的减排融资成本,同时也可分享企业减排所产生的收益,产生相应的激励性政策效果。此外,为保障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发挥作用,需要相应的监管惩处等保障性政策作为支撑;最后,为确保碳市场的正常运转,还需要交易所、核查机构、咨询服务机构和社会公众等参与主体共同参与,需要相应的参与性政策提供保障。对于中国碳市场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政策效果评估,本文基于中国试点碳市场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5-201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倍差法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各种可能影响区域层面人均碳排放量的变量因素后,中国的试点碳市场政策对区域人均碳排量的减少产生了显着的政策效应,在加入时间趋势项后,倍差项系数依然显着,这进一步说明了就碳减排效果而言,试点碳市场政策整体上是有效的。此外,实证结果也显示,GDP增速的增长会减少人均碳排放量,城市化率、工业产值占比、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国有企业就业人数占比的提升和环保支出的增速的增长则会增加人均碳排放量。在7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部分,本文主要采用专家评分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构建能够表征7试点碳市场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和监管惩处的综合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评价7试点运行效率的差异。评价结果显示,湖北、深圳和上海三个试点运行效率较高,北京和广东次之,天津和重庆较差。同时又由于深圳试点体量较小且所采用的定价点选交易方式造成的“虚假繁荣”,因此,就运行效率而言,7试点碳市场中最为稳健有效的是湖北和上海市场。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美国含铅汽油阶段性下降市场、美国二氧化硫配额交易市场、欧盟碳市场、韩国碳市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碳市场等。通过对比美国的二氧化硫配额市场和中国碳市场,发现两者在理论基础、所处的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对市场手段的重视程度等方面是一致的。但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市场辐射的范围和政策力度方面不尽相同。在对国内外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从约束性、激励性、保障性和参与性等方面给出进一步优化中国碳交易机制的路径选择,如要加强对地方官员碳政绩的考核、配额从紧发放、降低纳管门槛、建立健全碳市场风险防范及预警机制、不断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能力和大力开展碳普惠等。本文的主要贡献有:第一,在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之前,对我国碳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进行研究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将碳交易机制细分为配额分配、交易机制、监管惩处和支撑服务四个有机组成部分,从约束性、激励性、保障性和参与性等多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整体一致的系统性;第二,在评估碳市场政策有效性时,采用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倍差法,可避免政策作为解释变量所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在模型中加入时间趋势项,对试点碳市场运行后的2014-2017长期政策效果进行实证,评估结果更加合理,并为检验政策是否长期持续有效提供了支撑;第三,为解决数据样本不足和评价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本文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指标专家量化评价等方面做了构建性的尝试和改进。调研访谈涵盖了主管部门、碳排放权交易所、碳资产管理公司、碳基金公司和碳核查机构等多元参与主体的30多位行业资深专家,收集整理表征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交易机制和监管惩处情况的400多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数据,进而评价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结果更具可靠性和可信度。
张雨洁[6](2019)在《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近年来产能严重过剩,各企业间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空间大幅缩减。在供给侧改革和环保政策的严格限制下,自2017年以来,水泥行业整体效益水平有所回升,但长期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仍使大部分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当下,水泥行业正步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在确保水泥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化挖掘成本潜力,增强盈利能力,已成为每一个水泥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基于精益成本管理的框架体系,结合湖南YF水泥公司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探讨了精益管理、价值链管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理论对精益成本管理理论的影响,对精益成本管理的内涵及实施工具进行了介绍。其次,本文梳理了YF水泥公司的成本管理现状,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由于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的目标模糊、观念落后,成本管理内容欠缺且责任难以划分清楚,使管理层及员工对于设计、采购、生产和物流等价值链环节的成本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各环节均存在大量的浪费;同时,生产现场缺乏有效管理、设备停机故障等问题也导致公司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基于此,本文将精益成本管理应用到YF水泥公司中,从成本管理组织机构、企业价值链、成本目标和成本责任出发设计了运用精益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并从设计、采购、生产、物流、服务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推进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本文论述了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为精益成本管理在YF水泥公司的有效实施提供基础。本文从YF水泥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与实践融入到公司的各项价值活动中,以期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提高公司的成本管理水平,并为其他中小型水泥企业应用精益成本管理提供借鉴与参考。
潘晨[7](2019)在《基于省级MRIO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结构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温室气体主要构成——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于2016年签署的“巴黎协定”呼吁所有国家共同努力,并确立了“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低于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的目标。中国则因二氧化碳排放居全球首位而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期待。然而,在作出国际承诺的同时,中国的减排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而较大的国土面积也使得各地区发展状况差异显着,加之区域间经济联系复杂多变,使得减排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在此现实背景下,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及其省际转移,并在省区层面探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而探讨了所得结论的政策内涵,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构建了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本文考虑不同年份投入产出基础数据的特殊性,兼顾年间编表方法一致的原则,改进了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利用此法构建了基于列系数模型的中国省级多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并采用分部门的价格指数进行价格调整,构建出中国省级不变价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模型涵盖中国大陆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统称省),2002、2007和2012年3个年份,37个产品部门。(2)核算了中国省区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范围为分部门的化石燃料燃烧及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利用双比例平衡法补全各省分部门、分品种的化石燃料燃烧数据,并采用最新的中国官方二氧化碳排放因子进行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核算结果包含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2、2007和2012年3个年份,37个产品部门及2个家庭部门,并基于核算结果分析了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域特征和部门特征。(3)在省区层面探索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变化。基于所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数据,运用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了中国各省生产侧、消费侧碳排放,并重点分析了2002-2012年间省际碳排放转移的特征及其转移方向、主导需求和沿产业链流动特征的转变。研究发现,中西部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年间的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转移,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相互转移;同时,2007-2012期间,中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期间的出口、投资共同主导转变为投资主导。(4)在省区层面探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在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分析,量化了2002-2012年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生产技术、中间品来源结构、最终品来源结构、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及最终需求规模等六个因素的碳排放效应,并在省区和部门层面分析了各驱动因素的细分效应。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的主导需求由2002-2007年间的出口和投资共同驱动,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投资主要驱动;资源型的高碳排放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然而一些终端排放强度较小但产业链排放较高的部门的生产结构却呈现高碳化趋势。
桑桂川[8](2019)在《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泥建材行业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水泥建材行业生产工艺及装备水平先进成熟,但水泥行业出现了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并且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同时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市场对高品质水泥的需求加大,给水泥建材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并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企业内部因素的制约,大多水泥生产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举步维艰。作为民营企业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走出困境,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全文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含本篇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思路。第二部分是对企业战略理论简述,选择合适的研究工具和方法。第三部分对企业外部环境分析。首先进行了宏观环境PEST分析,然后再运用五力模型对行业竞争环境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分析。第五部分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威胁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确定企业战略。第六部分是企业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第七部分是论文的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本文主要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对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的战略进行研究,结合外部环境,分析研究内部因素,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希望分析研究的结果能够指导公司未来的发展,同时希望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能够为其它水泥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方思淇[9](2019)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HL水泥公司的成本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的问题存在已久,随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求侧的刺激已成为过去式。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基于新的国家发展问题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为改革中心的重点。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整个水泥行业的发展和HL水泥公司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不小的挑战。本文HL水泥公司为案例,首先对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进行说明,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与涵义,分析在改革背景下,HL水泥公司发展的改革机遇和经营困难。同时文章结合公司近三年的财务情况介绍了HL水泥公司的经营现状,并介绍了HL水泥公司的三个供给侧改革过程:错峰生产去产能去库存、绿色生产链降成本利环境、集团成立物流公司降物流成本。并说明了HL水泥公司的成本结构,从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个方面进行近三年的成本指标对比分析。通过同比分析与同业数据分析,总结出HL水泥公司成本控制系统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加强、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需要加强环保成本核算意识、缺乏产品成本控制长远战略方面的成本控制薄弱环节。并对这些问题做出相关建议:从选择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方法、引进ERP信息系统提高成本管理效率两个方面构建有效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系统;通过优化水泥生产工艺提高生产质量、加强物耗能耗管理降低成本的途径优化企业的技术管理及物耗能耗管理;建立成本责任制,提高员工成本意识;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利用“互联网+”经营模式减少交易成本。HL水泥公司是湖北宜昌地区的一家中小型水泥企业,此时以它为例,研究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成本控制,除了为该企业提出关于成本控制的优化建议,改善现状,更为处于发展困境中的水泥中小企业提供成本控制思路借鉴,从而促进中国水泥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陈敏[10](2019)在《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随着进入“新常态阶段”,我国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已由高速增长转变为追求高质量增长。近年来,水泥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产能过剩、管理不足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国家新的发展要求。随着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水泥行业需要加快转型升级,加强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质量,以期保障公司快速有效的发展。本文以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为实际研究对象,在充分分析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光大水泥全面预算管理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光大水泥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全面预算目标与战略匹配度不高、预算组织机构对预算管理支撑度不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不高、预算调整和反馈机制不健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在对问题进行梳理和进一步整合后,研究发现问题的主要成因如下:战略目标缺乏有效引导、全面预算管理观念认识不足、全面预算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复合型人才配备不足。针对问题及其成因,本文提出了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优化意见,并通过采取优化组织架构、健全配套制度、搭建信息化平台三大措施保障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的顺利实施。本研究通过优化光大水泥的全面预算管理,更好的实现公司资源配置,进而促进光大水泥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为光大水泥管理层的科学判断和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同时。也希望可以为水泥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水泥生产企业调整产品品种优化生产计划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生产企业调整产品品种优化生产计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政策试点理论研究综述 |
1.2.2 碳市场政策文献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的创新与特色 |
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的理论基础 |
2.1 碳交易政策试点的基础理论 |
2.1.1 公共物品理论 |
2.1.2 外部性理论 |
2.1.3 比较优势理论 |
2.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与理论效应 |
2.2.1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的影响因素 |
2.2.2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运行的模式比较 |
2.2.3 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模式影响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政策试点 |
3.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现状 |
3.1.1 国家层面政策试点制度逐渐完善 |
3.1.2 碳市场基础要素政策试点构建有序推进 |
3.2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碳排放核算 |
3.2.1 碳排放政策试点核算的基本原则和边界 |
3.2.2 中国省级区域的碳排放和碳生产率 |
3.2.3 中国工业行业政策试点中的碳排放和碳生产率 |
3.3 中国碳市场的实施范围政策试点 |
3.3.1 中国碳市场的实施行业政策试点 |
3.3.2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的企业履约 |
3.4 中国碳市场的执行政策试点 |
3.4.1 中国碳市场的MRV政策试点 |
3.4.2 中国碳市场交易规则试点 |
3.5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交易 |
3.5.1 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中的配额交易 |
3.5.2 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中的金融创新 |
3.6 本章小结 |
4 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典型案例分析 |
4.1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 |
4.1.1 湖北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总览 |
4.1.2 湖北省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中的交易状况 |
4.1.3 湖北省碳交易政策试点的系统与管理机制 |
4.2 碳交易政策试点在水泥行业的实施 |
4.2.1 试点背景 |
4.2.2 水泥企业参与碳交易政策试点的方案 |
4.2.3 水泥企业参与碳交易政策试点凸显问题及其原因 |
4.3 华新水泥的碳交易政策试点案例 |
4.3.1 公司业务转型 |
4.3.2 华新水泥的碳排放交易 |
4.3.3 碳交易政策试点中的政企互动 |
4.4 本章小结 |
5 碳交易政策试点效应评估 |
5.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 |
5.1.1 典型事实分析 |
5.1.2 研究设计与计量模型 |
5.1.3 数据来源与相关处理 |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2 机制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及启示 |
6.1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 |
6.1.1 国家间碳市场的实施(EU ETS) |
6.1.2 单一国家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 |
6.1.3 地区性碳交易市场的政策实施 |
6.2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效果 |
6.2.1 欧盟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
6.2.2 日本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 |
6.2.3 美国区域碳排放交易政策实施效果(RGGI) |
6.3 国外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
6.3.1 国外碳交易市场政策实施比较 |
6.3.2 国际碳交易市场政策对中国碳市场政策试点的启示 |
6.4 本章小结 |
7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问题及改进建议 |
7.1 中国碳交易政策试点存在的问题 |
7.1.1 顶层设计有待加强 |
7.1.2 碳市场基础能力建设有待完善 |
7.1.3 碳市场运行中的市场失灵 |
7.2 碳交易政策改进建议 |
7.2.1 加快建立完善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 |
7.2.2 健全碳市场政府干预机制 |
7.2.3 处理好能源市场改革和全国碳交易市场政策试点推广的关系 |
7.2.4 适度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碳金融产品 |
7.2.5 完善配额分配机制 |
7.2.6 优化市场化交易规则 |
7.3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
1.2 研究背景 |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
1.3.1 低碳建筑 |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1.4 研究现状 |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
1.4.4 现状总结 |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
2.1.1 地域性特征 |
2.1.2 外部性特征 |
2.1.3 经济性特征 |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
5.1.1 太阳能系统 |
5.1.2 清洁风能 |
5.1.3 热泵技术 |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
5.2 结构选材优化 |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项目实施 |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
6.3 项目优化 |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对现状的启示 |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
附录 |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致谢 |
(3)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特色 |
1.4 本文组织机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需求和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控制系统数据整合需求 |
2.1.2 控制系统数据监控和分析需求 |
2.2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设计 |
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开发环境和关键技术研究 |
3.1.NET框架和C#开发语言 |
3.2 数据库SQL Server2012 |
3.3 B/S架构和C/S架构研究 |
3.4 AJAX模式数据传输和JSON数据格式 |
3.5 Web Servic和 CSS hack技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详细设计 |
4.1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选取 |
4.1.1 生料制备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
4.1.2 熟料煅烧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
4.1.3 水泥粉磨过程控制系统信息点 |
4.2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4.2.1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信息自动采集 |
4.2.2 水泥过程控制系统数据信息手动录入采集 |
4.3 数据库模块设计 |
4.3.1 数据库组成 |
4.3.2 过程控制系统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3 生产过程信息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3.4 系统管理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4.4 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
4.4.1 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设计 |
4.4.2 控制系统数据查询页面设计 |
4.4.3 控制系统单环节数据分析画面设计 |
4.4.4 控制系统多环节数据综合分析画面设计 |
4.4.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泥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
5.1 控制系统实时监控模块实现 |
5.1.1 综合监控 |
5.1.2 单环节监控 |
5.2 数据通用录入模块实现 |
5.2.1 数据库配置 |
5.2.2 通用表头 |
5.2.3 数据全屏编辑操作 |
5.2.4 数据存储 |
5.3 控制信息数据综合查询和分析功能模块实现 |
5.3.1 数据查询和导出功能 |
5.3.2 数据综合分析功能 |
5.3.3 数据报警分析功能 |
5.3.4 报表自动发送功能 |
5.4 系统登录和权限管理模块实现 |
5.4.1 系统登录管理 |
5.4.2 角色管理 |
5.4.3 权限管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文章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分销渠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分销渠道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分销渠道概述 |
第二节 分销渠道设计与管理 |
一、分销渠道构成要素 |
二、分销渠道设计 |
三、分销渠道管理 |
第三节 分销渠道冲突与关系管理 |
一、渠道冲突理论 |
二、关系营销理论 |
第三章 云南XN分销渠道分析 |
第一节 水泥行业目前发展状况 |
一、全国水泥行业状况 |
二、云南水泥行业状况 |
第二节 云南XN及分销渠道现状 |
一、云南XN简况 |
二、云南XN分销渠道分析 |
三、云南XN销售结构分析 |
第三节 云南XN内外部环境分析 |
一、云南XN外部环境分析 |
二、云南XN内部环境分析 |
第四节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一、海螺水泥分销渠道分析 |
二、华新水泥分销渠道分析 |
三、红狮水泥分销渠道分析 |
第四章 云南XN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分销渠道存在冲突 |
第二节 分销渠道成员不尽合理 |
第三节 分销渠道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四节 分销渠道冲突中窜货现象频发 |
第五章 云南XN分销渠道优化措施 |
第一节 分销渠道结构优化 |
第二节 分销渠道成员优化 |
一、分销渠道成员选择优化 |
二、分销渠道成员考核优化 |
三、分销渠道成员激励 |
第三节 分销渠道冲突与关系治理 |
一、分销渠道冲突管理 |
二、关系治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相关研究 |
二、碳市场构建和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
三、碳市场政策有效性评估的相关研究 |
四、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的相关研究 |
五、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气候变化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 |
二、气候谈判和碳排博弈 |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外部性理论 |
二、庇古税理论 |
三、科斯产权交易理论 |
四、碳税和碳交易的混合 |
第三节 福利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碳排放权的二元商品属性 |
二、碳排放权交易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界定和说明 |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 |
二、交易标的物 |
三、试点碳市场 |
四、几份重要报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中国碳市场中的应用 |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 |
一、北京碳市场 |
二、天津碳市场 |
三、上海碳市场 |
四、湖北碳市场 |
五、重庆碳市场 |
六、广东碳市场 |
七、深圳碳市场 |
第二节 非试点碳市场 |
一、福建碳市场 |
二、其他非试点碳市场 |
第三节 全国碳市场 |
一、全国碳市场的阶段性演进 |
二、全国碳市场的最新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一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 |
一、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基本逻辑 |
二、碳市场的参与主体及其角色定位 |
第二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约束效应 |
一、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效应 |
二、对控排企业的约束效应 |
第三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激励效应 |
一、对控排企业的激励效应 |
二、对投资者的激励效应 |
第四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其他效应 |
一、保障性政策效应 |
二、参与性政策效应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效果评估:一个准自然实验 |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
一、研究方法 |
二、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变量选取和数据说明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说明 |
第三节 计量检验和实证结果 |
一、计量检验 |
二、实证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 |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运行的基本情况 |
一、交易数据情况 |
二、市场体量情况 |
三、碳价走势情况 |
第二节 碳市场运行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
二、评价指标选取和数据资料来源 |
第三节 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对比和分析 |
一、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对比 |
二、试点碳市场运行效率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应用和启示 |
第一节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在国际减排市场中的应用 |
一、美国含铅汽油阶段性下降市场 |
二、美国二氧化硫配额交易市场 |
三、欧盟碳市场 |
四、韩国碳市场 |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碳市场 |
第二节 美国二氧化硫配额市场与我国碳市场的异同 |
一、两者的相同点 |
二、两者的不同点 |
三、对比分析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和启示 |
一、国际经验借鉴 |
二、对优化我国碳市场交易机制的启示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量控制和交易机制的优化路径选择 |
第一节 约束性优化路径选择 |
一、加强对地方官员碳政绩的考核 |
二、配额发放从紧和留足储备配额 |
第二节 激励性优化路径选择 |
一、降低纳管门槛和开放更多投资主体参与碳市场 |
二、大力支持碳金融和绿色金融发展 |
第三节 保障性优化路径选择 |
一、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大监管力度 |
二、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做好配额发放、量化核查和配额清缴工作 |
三、搭建低碳技术交易流转平台 |
四、建立健全碳市场风险防范和预警机制 |
第四节 参与性优化路径选择 |
一、对接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交易和结算系统 |
二、不断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能力 |
三、深度开发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和林业碳汇项目 |
四、大力发展碳普惠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精益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 |
1.2.2 精益成本管理的支持环境 |
1.2.3 精益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精益成本管理理论基础 |
2.1.1 精益管理理论 |
2.1.2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1.3 作业管理理论 |
2.1.4 战略管理理论 |
2.2 精益成本管理基本概述 |
2.2.1 精益成本管理主要内容 |
2.2.2 精益成本管理基本要素 |
2.2.3 精益成本管理的特点 |
2.3 精益成本管理实施工具 |
2.3.1 6S现场管理 |
2.3.2 TPM设备管理 |
第3章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湖南YF水泥公司简介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行业环境分析 |
3.2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
3.2.1 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3.2.2 公司的成本费用现状 |
3.2.3 成本管理采取的方法 |
3.3 湖南YF水泥公司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研发环节成本管理活动缺失 |
3.3.2 采购成本管理缺乏统一规范 |
3.3.3 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粗放 |
3.3.4 缺乏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 |
3.4 成本管理问题具体成因总结分析 |
第4章 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具体应用 |
4.1 湖南YF水泥公司应用精益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
4.2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总体思路 |
4.2.1 构建精益成本管理组织机构 |
4.2.2 识别企业的价值链 |
4.2.3 制定精益成本管理目标 |
4.2.4 划分精益成本管理责任 |
4.3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
4.3.1 协调各部门参与研发阶段成本规划工作 |
4.3.2 优化物料采购流程且加强供应商管理合作 |
4.3.3 推行6S现场管理和TPM设备精益化管理 |
4.3.4 采用作业成本管理且建立岗位责任制 |
4.3.5 构建完善的精益化物流体系 |
4.3.6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成本改善 |
第5章 湖南YF水泥公司精益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建立精益成本责任考核体系 |
5.2 培养高素质的精益管理适用性人才 |
5.3 整合企业成本信息资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省级MRIO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结构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
2.1 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解分析 |
2.1.1 投入产出模型 |
2.1.2 结构分解分析 |
2.2 编制多区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编制多区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
2.2.2 国内编制多区域/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研究 |
2.3 投入产出模型在中国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 |
2.3.1 经济区域层面的中国碳排放研究 |
2.3.2 省区层面的中国碳排放研究 |
2.3.3 研究现状评述 |
2.4 结构分解分析在中国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中的应用 |
2.4.1 基于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
2.4.2 基于多区域/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研究 |
2.4.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三章 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
3.1 引言 |
3.2 中国省级MRIO模型的构建原则 |
3.3 数据基础 |
3.3.1 省级单区域投入产出表 |
3.3.2 国民核算数据 |
3.3.3 海关数据 |
3.3.4 铁路货物运输数据 |
3.4 省级MRIO模型构建方法 |
3.4.1 省级SRIO表中的贸易数据的标准化 |
3.4.2 省级SRIO表中的省际调入和调出的平衡 |
3.4.3 省际贸易流量的估计 |
3.4.4 基于列系数模型的中国省级MRIO的构建 |
3.4.5 现价 MRIO向不变价 MRIO的转换 |
3.4.6 部门分类的年间协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 |
4.1 引言 |
4.2 数据基础 |
4.2.1 核算范围 |
4.2.2 化石燃料消费数据 |
4.2.3 水泥熟料产量数据 |
4.3 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
4.3.1 化石燃料燃烧的二氧化碳排放 |
4.3.2 水泥生产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 |
4.4 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
4.4.1 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域特征 |
4.4.2 二氧化碳排放的部门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结构变化的省区分析 |
5.1 引言 |
5.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研究数据 |
5.3 省区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的结构变化 |
5.4 省际碳排放转移的结构变化 |
5.4.1 省际碳排放转移总量 |
5.4.2 省际碳排放转移的区域分解 |
5.4.3 省际碳排放转移的产业链分解 |
5.5 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省区分析 |
6.1 引言 |
6.2 研究方法和数据 |
6.2.1 研究方法 |
6.2.2 研究数据 |
6.3 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
6.3.1 驱动因素总效应分析 |
6.3.2 技术变化的碳排放效应 |
6.3.3 产品来源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 |
6.3.4 最终需求产品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 |
6.3.5 最终需求规模变化的碳排放效应 |
6.4 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政策建议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中国各年省级单区域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 |
附录2 省级能源终端消费数据的估计途径 |
(8)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和思路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第一节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一、战略理论概述 |
二、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工具和方法 |
一、PEST分析 |
二、波特五力模型 |
三、麦肯锡7S模型 |
四、SWOT分析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PEST分析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技术因素 |
第二节 行业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
一、供应商分析 |
二、购买者分析 |
三、新进入者的威胁 |
四、替代品的威胁 |
五、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
第一节 战略分析 |
第二节 组织架构分析 |
第三节 制度建设分析 |
第四节 人力资源分析 |
第五节 财务分析 |
第六节 生产、资源条件分析 |
第七节 营销分析 |
第八节 企业文化和品牌分析 |
第五章 公司战略选择 |
第一节 SWOT分析 |
一、内部优势 |
二、内部劣势 |
三、外部机会 |
四、外部威胁 |
五、概括总结 |
第二节 公司发展愿景与战略目标 |
一、发展愿景 |
二、发展目标 |
第三节 公司战略选择 |
一、企业层战略中的稳定型战略 |
二、企业层战略中的紧缩战略 |
三、战略选择的关联性 |
第四节 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 |
一、竞争战略中的成本领先战略 |
二、职能战略 |
第六章 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第三节 强化制度建设与执行 |
第四节 做好财务工作 |
第五节 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
第六节 充分利用外部机会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供给侧改革背景下HL水泥公司的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HL水泥公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2.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述 |
2.2 水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
2.3 改革背景下HL水泥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 供给侧改革以来HL水泥公司的成本控制措施及其效益分析 |
3.1 HL水泥公司发展现状 |
3.2 HL水泥公司供给侧改革过程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 |
3.3 供给侧改革前后HL水泥公司成本指标对比分析 |
4 HL水泥公司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分析 |
4.1 成本控制系统与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
4.2 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 |
4.3 环保成本核算意识有待加强 |
4.4 缺乏产品成本控制长远战略 |
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对HL水泥公司成本控制的建议 |
5.1 构建有效成本管理控制系统 |
5.2 优化技术管理及物耗能耗管理 |
5.3 建立成本责任制,提高员工成本意识 |
5.4 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
5.5 利用“互联网+”经营模式减少交易成本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科研成果 |
(10)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惠州市光大水泥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
2.1 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
2.2 公司现行组织架构 |
2.3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 |
2.3.1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背景 |
2.3.2 公司预算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 |
2.3.3 公司预算管理的目标及编制流程 |
2.3.4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 |
2.4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
2.4.1 全面预算目标与战略匹配度不高 |
2.4.2 预算组织机构对预算管理支撑度不高 |
2.4.3 预算编制的准确度不高 |
2.4.4 预算调整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
2.5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
2.5.1 缺乏战略目标有效引导 |
2.5.2 预算管理观念认识不足 |
2.5.3 预算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 |
2.5.4 预算管理复合型人才缺失 |
第3章 惠州市光大水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优化建议 |
3.1 提高全面预算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匹配度 |
3.1.1 光大水泥内外部价值链分析与优化 |
3.1.2 公司基于价值链理论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 |
3.2 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
3.2.1 从管理体制维度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
3.2.2 从管理重点维度优化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
3.3 改进全面预算编制流程和方法 |
3.3.1 改进全面预算编制流程 |
3.3.2 改进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
3.4 优化全面预算的指标 |
3.4.1 优化全面预算的财务指标 |
3.4.2 优化全面预算的非财务指标 |
第4章 惠州市光大水泥全面预算管理实施与保障 |
4.1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
4.1.1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本原则 |
4.1.2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基本步骤 |
4.2 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 |
4.2.1 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组织 |
4.2.2 完善全面预算管理配套的制度 |
4.2.3 搭建全面预算信息化平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水泥生产企业调整产品品种优化生产计划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政策试点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政策问题研究[D]. 董萌.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3]水泥制造过程控制信息综合管理系统研发[D]. 陆梦瑶. 济南大学, 2020(01)
- [4]云南XN水泥有限公司分销渠道策略研究[D]. 陈一君.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5]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研究[D]. 管志贵. 深圳大学, 2019(11)
- [6]精益成本管理在湖南YF水泥公司的应用研究[D]. 张雨洁. 湖南大学, 2019(06)
- [7]基于省级MRIO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结构变化和驱动因素研究[D]. 潘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1)
- [8]三川科技集团水泥建材公司战略研究[D]. 桑桂川. 厦门大学, 2019(12)
- [9]供给侧改革背景下HL水泥公司的成本控制研究[D]. 方思淇. 三峡大学, 2019(06)
- [10]惠州市光大水泥企业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研究[D]. 陈敏. 湖南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