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楼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1](2020)在《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1980年至2000年建成的全国老旧小区住宅建筑面积达80亿平方米,地产每年的开工面积从最初2000年的每年6亿平米到今天80亿平米。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资料显示,"年龄"超过30岁的老旧居民楼保有量约4万栋。老旧小区硬件破损不堪,能耗高,物业公司维护成本高;因建管不当而引起的水量、水质、水压问题成为业主投诉的重要因素;因泵房缺乏反恐防护而带来极大的风险隐患等问题频发。从国家到地方,
宋斌[2](2020)在《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归纳了传统二次供水方式,指出了传统二次供水存在水资源和电能浪费、水质二次污染等问题。而变频恒压供水方式既能够满足用户用水的水量和水压需求,也能够很好地解决传统二次供水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范围、技术优势进行了系统介绍,并通过搭建供水装置平台,对变频恒压供水和传统的全速节流供水进行研究比较,同时对变频恒压供水方式的最不利点恒压和泵出口恒压控制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通过试验和模拟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首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研究方案,设计并搭建了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且进行了试验。研究了在相同流量下不同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其次通过FLOWMASTER软件,对试验装置进行建模仿真研究,模拟变频恒压供水方式下泵出口恒压和最不利供水点恒压时供水系统的能耗和水泵运行的效率,并将模拟所得结果并与试验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出研究结论,为工程实际运行提供参考。试验和模拟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的恒速恒频二次供水方式,变频恒压供水可以按需供水,能够满足用户水压、流量的要求,同时供水效率也有显着提高,因而在很大的程度上能够减少能耗。(2)通过试验研究发现,流量为1.38m3/h时,变频恒压供水中的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高可下降37.9%。流量为6m3/h时,末端恒压供水比水泵出口恒压供水每吨水能耗最低可下降4.3%。末端恒压供水、水泵出口恒压供水、全速节流供水三种供水方式中,末端恒压供水方式能耗最低,节能效果最为明显,水泵运行效率最高。(3)试验及模拟结果相互印证,均可得出末端恒压供水方式供水系统能耗最低,水泵运行效率最高。
易哲[3](2020)在《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基数大的工农业大国,水资源与能源相对短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城镇供水系统的质量和效益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围绕国内多数高层小区用户供水需求问题,考虑节能性与鲁棒性等特性,提出了在线调控参数的算法模型,建立仿真模型展开分析,并基于PLC实现了工变频与增减泵调节控制,完成了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并搭建了硬件平台,有效解决了小区供水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基于我国城市高层小区供水的需求,提出了相关的控制目标与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的架构。针对时变性、非线性的供水系统中水泵性能做了分析,对阀门开度与变频调速调节方式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恒压供水系统中变频调速节能性更好,对复杂供水系统中泵组并联时的流量与能耗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供水系统的近似等效数学模型。本文重点对传统PID和模糊PID控制策略做了分析,为了验证算法优越性并进行了基于SIMULINK的仿真,经过仿真图像对比表明模糊PID控制算法方案的优越性及可行性,并结合了上述的控制方案以及高层小区供水需求模拟设计出了一套结构简洁,性能优越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其中结合了PLC以及变频技术,进行了合理的硬软件的设计以及传感器和相关控制系统设备的选型,完成了对泵组监控的数据传输、数据采集和报警处理等功能。最后设计了易操作的人机交互界面,并进行恒压供水系统的运行和调试工作。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闭环调节功能,可以长期稳定的运行,鲁棒性好,符合城镇供水的高自动化与节能要求,有着普适性和推广价值。
朱国斌[4](2020)在《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文中认为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供水系统的稳定性以及节能运行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更好的满足供水需求,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本论文主要针对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变频调速方法,实现了恒压供水,并对控制方案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具体来讲,首先对水泵运行的特性曲线、变频调速以及恒压供水原理进行分析,从机理上建立了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的动态模型。根据所建立的动态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恒压供水控制算法及其控制参数自整定方法,并利用Matlab对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和模糊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动态数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变频调速恒压供水过程,并且所提出的模糊PID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最后,选取某个城市供水系统作为实例,通过西门子S7-300系列和WinCC进行控制系统的具体实施,包括PLC选型,I/O端子地址配置,模糊PID控制算法,WinCC组态设计、HMI人机界面等。实施结果表明,通过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在S7-300系列PLC以及WinCC上的实现,完全满足对供水系统的变频调速恒压控制以及节能需求,为城市供水系统的控制提供了参考借鉴。
吴瑕[5](2019)在《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公共建筑耗能耗水情况严重,对其节水节能的研究已成焦点。本文选取公共建筑物中的医院和办公楼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用水量和压力进行长期的在线监测,通过监测的瞬时流量和末端压力得到建筑物内部用水规律和水压变化规律及平均日用水量、最高日用水量、高日高时用水量等参数,将监测而得的各参数与规范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来判断建筑物用水的合理性。同时,为进一步减少供水系统的能耗,本课题在当前使用最广泛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比较新型的节能供水方式——利用管道系统特性曲线来实现曲线变压控制的变频变压供水方式。首先,对监测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通过计算机编程对必要数据进行提取,并用数理统计的数据处理方法获得监测流量的分布规律和流量间的潜在关系,应用随机回归插补的方法对缺失或者异常的数据进行插补,为后续建筑物用水情况和规律的分析奠定良好的数据基础。由监测数据分析医院的用水规律、用水量,将实测的平均日用水量和最高日用水量与规范定额进行比较,并且对相关设计参数进行探讨。通过夜间小流量分析法计算出医院中水漏损量,提出一系列节水措施并进行相应改造,得到改造后中水节水量达到16.8 m3/d。从用水规律、用水量、设计参数三方面对办公楼改造前后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规范对于办公楼建筑用水定额和相关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为后续规范的完善和补充提供参考依据。在获知办公楼用水情况和管网末端压力值的基础上,提出以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作为供水系统水泵出口端压力设置的依据,进而实现变频变压供水。并通过对比水泵变频恒压运行与变频变压运行时水泵轴功率、效率、泵组能耗,定量分析并评估变频变压供水方式的节能效果达23%。本文对医院和办公楼的用水进行研究分析,并将规范中相关设计参数与实测值比较,分析出医院及办公楼用水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为规范的修订和补充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提出的以管道系统特性曲线作为供水系统水泵出口端压力设置依据的变压方式为实现二次供水系统节能供水奠定基础,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公共建筑节水节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李可心[6](2019)在《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文中指出城市供水系统是城镇生存和发展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反映城市服务水平的重要设施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水源水输送到供水管网,再通过二次加压泵站加压或者通过减压阀减压将水资源合理调配到用户端。供水量和售水量间的差额与供水量之比为供水产销差,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水源布局、供水方式、管道材质、管网长度、供水压力、工程建设质量等。产销差是客观存在的,其高低可以从间接反映供水企业的管理水平,例如,较高的产销差会制约了供水企业的发展。泵站的正常运行是保障城市正常供水的必要条件。二次加压泵站在正常运行条件下,还需通过多重手段和措施提高泵站的工作效率、降低泵站的整体运行能耗,进而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在供水企业节能降耗的背景下加压泵站节能降耗是水务集团运营管理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企业降低运行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发展趋势。本论文以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沈河第二营业分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加压泵站的运行现状和能耗现状进行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该公司共有泵站116个,其中二次加压泵站103处,日均供水量6.8万m3。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泵站的节能改造方案,同时对泵站改造后的能耗进行了分析,例如,通过改造石油化工泵站每月可节约供水量2万m3。改造前月均供水量和耗电量分别为689959 m3和141956 k Wh,改造后月均供水量和耗电量分别为537517 m3和117073 k Wh,即,改造后月均供水量降低152442 m3、月均耗电量降低24883 k Wh,这表明泵站的改造在节能降耗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效果显着。此外,本论文对沈河区供水系统的供水管网漏失和泵站漏失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基于此,本论文分别从工程技术和运行管理方面进行了降漏技术分析,结果表明沈河区在2018年1-9月份内网的平均漏损率和漏失率分别为23.63%和45.15%,2019年1-9月份内网的平均漏损率和漏失率分别为25.59%和57.41%。经研究发现,内网管线漏失和内网躺杠的“跑冒滴漏”是内网漏失的主要形式,针对上述现象本论文提出了降低漏失的技术方案,结果表明降漏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小产销差。本文通过对沈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沈河第二营业分公司内二次加压泵站现状和管网漏失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泵站节能的改造方案和降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沈河区第二营业分公司能耗和管网漏失较高的问题,同时为国内其它供水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有益参考。
王轩[7](2019)在《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供水需求一直是生产生活的核心需求。以变频调速为基础的多泵并联供水系统由于供水方式灵活,被广泛应用于供水领域。但目前许多供水系统在运行时对水泵台数与转速控制的选择不当,导致系统运行效率低,能源浪费严重。因此,多泵供水系统在控制策略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优化空间。本文从节能优化的角度出发,对并联泵组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考虑到实际供水系统中的不同水泵组合,本文首先针对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的供水系统,建立了水泵机组的效率模型,以运行过程中泵组效率最大化为目标,通过数学分析法得出在满足不同水力需求时效率最优的泵组控制策略;然后,针对组成更为复杂的不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的供水系统,建立了精确的能耗模型,以系统消耗的总功率最低为目标,采用改进后的差分进化算法寻优,提出了在满足系统不同水力需求的前提下,使系统能耗最低的泵组控制策略。最后,基于提出的最优控制策略设计了多泵并联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并详细阐述了其软硬件实现。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最优控制策略,本文设计了相关实验与仿真。针对不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本文基于MATLAB平台,对实际供水系统常见的水力工况下的能耗最低控制策略的寻优进行了仿真。针对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以所设计的系统为实验平台,进行了多组不同水力需求下的实验。实验与仿真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同时验证了所提出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的可行性与稳定性,以及在实际供水系统的节能运行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印雨乔[8](2019)在《小区供水泵站变频变压供水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泵站每年运行消耗的电量占整个供水系统能耗的绝大部分,采用不同的供水运行方式导致耗电量存在巨大差距。所以,供水企业通过优化供水泵站运行方式降低电耗,提高泵站运行效率,达到供水企业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本文以大连市某小区供水泵站为研究对象,建立实验室供水管网,实验考察分析水泵运行方式对供水能耗的影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连市某小区供水泵站。首先阐述水泵变频供水和水泵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建立水泵调速最小轴功率模型;分析比较变频恒压和变频变压两种供水方式的实现方式和节能情况,研究表明由控制最不利点压力的变频变压供水方式,不仅能保证供水安全,满足用户用水流量和压力,而且控制效果要优于前者。建立实验室模拟供水管网,通过流量、压力数据,拟合水泵流量-扬程、流量-效率、流量-功率曲线方程,校正水泵特性曲线。根据水泵特性曲线,绘制水泵变频调速高效范围,分析水泵高效段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水泵高效范围随着频率降低而减小。实验对比分析恒压供水、变压供水实现方式对供水能耗影响。无漏失情况下,变压水泵能耗最低仅为恒压供水方式的74%;有漏失情况,变压供水能耗最低仅为恒压供水方式的67.5%,且水泵变频变压供水比恒压供水减少7.14%的漏失水量。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有漏失还是无漏失情况下,变频变压供水方式更节能。实验分析供水压力对管网漏失水量的影响,得到供水压力和管网漏失水量拟合曲线:Q=156.91061 P052583。研究表明,漏失水量均随管网压力的增加而增大,可以通过合理降低供水压力来减小管网漏失水量。实验分析水泵出口压力、流量恒定,双泵变频调节能耗变化规律。水泵出口流量为210L/min,水泵出口压力为0.255Mpa,随着两台水泵调节频率逐渐接近至相同,总功率由3.46kW下降至2.10kW,降低了 40%能耗。水泵出口流量为150L/min,水泵出口压力为0.286Mpa时,两台水泵调节频率逐渐接近至相同,总功率由2.6kW下降至1.24kW kW,降低了 52%能耗。实验表明:双泵调节频率之和越小、越接近,二者的总功率之和越小。单泵能满足供水压力和流量时,双泵变频调节功率更低。基于水力模型对小区泵站变压供水进行优化研究。根据大连市某小区历史运行数据设计用水曲线,建立水实验室管网水力模型,手动与自动校核后,模拟值与实际值误差在5%的范围内。以用户水量变化为自变量,以控制最不利点服务水压为目标分别模拟小区泵站恒压供水、变压供水。通过模拟管网供水试运行,结果显示变频变压供水能够在满足管网水压前提下节能约5.73%,证明了变频变压供水使得泵站运行更加优化和科学。在大连市某小区采用变压用水方式试运行两周,将变压供水运行数据与历史恒压运行数据进行比较。优化后每日的平均耗电量从由原来的40.29kWh降至30.17kWh,节省25.12%的耗电量。结果证明变频变压供水不仅能够满足管网大部分的用水压力,而且降低了部分时间段泵站的出厂压力,使得水泵运行更加高效、节能。
陈颉[9](2019)在《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文中研究表明国内的供水行业系统已经逐渐由传统的人工调控转变为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调控的系统模式,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系统调控的效率,降低设备损耗,满足高楼城市对管网水压的需求。本文研究一个基于S7-200PLC可编程控制器开发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形成一个闭环负反馈的调控系统,实现供水的稳定需求。
白龙[10](2018)在《面向恒压供水的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珍贵资源。随着全球人口的逐渐增加以及人们在生活上对水资源需求的增加,如何有效的供水、节水,并满足广大用户的用水感受成为了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课题从供水、节水出发,基于瑞萨的78K系列微处理器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恒压供水的嵌入式软件系统。首先,该系统利用市政管网的输入压力,结合实际需要设定的输出压力值,并通过RS485控制变频水泵的转速,并控制多台水泵之间的调度从而实现恒压输出;其次,该系统根据用水实际情况,在用水低谷时段实现单台泵启停、切换等功能,实现了水泵间的均衡工作,从而延长了水泵的使用寿命并且节约了能源。最后,该系统具有压力设备的检测功能,能够及时反馈故障,有助于管理人员第一时间维修维护,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此外,本论文研究内容还包括恒压供水系统中的多台水泵的之间相互切换的算法研究;低流量时单台水泵的节能算法研究;基于瑞萨78k系列微处理器设计的RTOS,以及基于RS485的通讯处理。实际测试表明该系统功能和性能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二、高楼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楼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背景 |
1.1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需求 |
1.1.1改善民生需求 |
1.1.2未来发展趋势 |
1.2老旧小区供水系统现状 |
1.2.1供水现状规模 |
1.2.2供水方式 |
1.2.3供水各方主体责任 |
1.2.4供水改造现状及模式 |
1.3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政策支持 |
1.3.1国家政策 |
1.3.2地方政策 |
1.3.3相关法规与规范性文件 |
第二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2.1供水问题 |
2.1.1水质二次污染 |
2.1.2水压难以保障 |
2.1.3用水量统计困难 |
2.1.4泵房布置不合理 |
2.1.5供水方式陈旧 |
2.1.6配套设施老旧 |
2.1.7维修效率较低 |
2.2改造资金来源问题 |
2.2.1旧改资金来源 |
2.2.2运行维护资金 |
2.3改造实施问题 |
2.3.1改造实施标准不统一 |
2.3.2改造实施技术方案不匹配 |
2.3.3供水设施改造牵头组织协调难 |
2.3.4供水设施基础资料缺失 |
2.3.5管网改造施工难度大 |
2.3.6泵房改造空间狭窄 |
2.3.7改造期间影响居民用水 |
2.4改造后运行维护服务问题 |
第三章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方案 |
3.1改造标准及流程 |
3.1.1改造标准 |
3.1.2改造流程 |
3.2实施方案/解决方案 |
3.2.1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
3.2.2泵房改造方案 |
3.2.3管理水平提升方案 |
第四章进一步完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建议 |
4.1政策引领支持 |
4.2行业辅助推广 |
4.2.1物业行业协会 |
4.2.2其他相关行业协会 |
4.3各方推动落实 |
4.3.1业主方 |
4.3.2物业服务企业 |
4.3.3供水改造服务企业 |
附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试点示范工程及产业化推广 |
结语 |
(2)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供水方式的发展 |
1.2.1 二次供水方式的类型 |
1.2.2 传统二次供水存在的问题 |
1.3 变频恒压供水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运行原理 |
2.1 变频恒压供水原理 |
2.2 变频恒压供水控制方法 |
2.2.1 泵出口恒压控制 |
2.2.2 最不利点恒压控制 |
2.3 变频调速供水的节能分析 |
2.3.1 水泵工况点的确定与调节 |
2.3.2 泵出口恒压节能分析 |
2.3.3 最不利点恒压节能分析 |
2.4 变频恒压供水装置的运作 |
2.5 变频调速范围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变频恒压供水试验及结果分析 |
3.1 试验台设计搭建 |
3.1.1 试验装置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
3.1.2 试验器材选择及参数设置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方法确定 |
3.2.2 试验步骤 |
3.2.3 最不利供水点的确定 |
3.3 试验运行结果 |
3.3.1 全速节流供水运行结果 |
3.3.2 变频恒压供水运行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3.4.1 试验泵的效率分析 |
3.4.2 不同供水方式能耗对比 |
3.4.3 不同供水方式每吨水能耗等指标及变化趋势 |
3.4.4 不同供水方式的效率 |
3.5 本章小结 |
4 FLOWMASTER建模仿真及能耗分析 |
4.1 建模软件的选择与介绍 |
4.2 试验装置模型构建 |
4.2.1 恒压供水过程分析 |
4.2.2 建模简化原则及元件分析 |
4.2.3 试验装置仿真模型 |
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1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仿真结果 |
4.3.2 相同流量下不同控制方式能耗分析 |
4.3.3 试验与仿真结果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3)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恒压供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供水系统需求与目标分析 |
2.1.1 高层小区供水系统需求分析 |
2.1.2 高层小区供水系统控制目标 |
2.2 恒压供水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恒压控制理论模型 |
2.2.2 控制方案 |
2.2.3 恒压供水系统的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恒压供水系统与算法控制策略分析 |
3.1 变频恒压供水节能原理分析 |
3.1.1 供水系统的特性分析 |
3.1.2 水泵变频调速原理 |
3.1.3 水泵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
3.2 恒压供水系统中并联泵组特性分析 |
3.2.1 并联泵组流量分析 |
3.2.2 并联泵组功耗分析 |
3.3 变频恒压供水系统特点与理论模型 |
3.3.1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 |
3.3.2 供水系统模型建立 |
3.4 供水系统控制策略分析 |
3.4.1 经典PID控制调节 |
3.4.2 数字PID控制 |
3.4.3 模糊PID控制 |
3.5 控制策略仿真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恒压供水系统硬软件设计 |
4.1 PLC简介 |
4.1.1 结构特点 |
4.1.2 工作原理 |
4.1.3 PLC的编程语言 |
4.2 PLC硬件设计 |
4.2.1 整体模型架构设计 |
4.2.2 系统主要设备选择 |
4.2.3 关键电路设计 |
4.2.4 I/O分配 |
4.3 PLC软件设计 |
4.3.1 PLC程序整体架构分析 |
4.3.2 关键程序设计流程 |
4.3.3 主要程序模块 |
4.4 抗干扰措施 |
4.5 本章总结 |
第5章 上位机功能实现与运行调试 |
5.1 上位机整体架构 |
5.2 界面设计与相关操作 |
5.2.1 主显示界面 |
5.2.2 参数界面 |
5.2.3 报警界面 |
5.3 模拟系统运行调试 |
5.4 本章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主要供水调节方式的发展 |
1.3 恒压给水控制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2章 变频调速恒压供水系统研究 |
2.1 水泵理论及水泵工况点分析 |
2.1.1 水泵的工作参数 |
2.1.2 水泵基本特性曲线 |
2.1.3 水泵的相似特性 |
2.1.4 水泵工况调节 |
2.2 变频调速节能机理分析 |
2.2.1 变频调速的原理 |
2.2.2 水泵调速运行的节能原理 |
2.3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及理论模型 |
2.3.1 恒压供水系统的特点 |
2.3.2 恒压供水系统的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模糊PID的恒压供水控制器设计 |
3.1 PID控制方法介绍 |
3.1.1 经典PID控制方法 |
3.1.2 数字PID控制方法 |
3.1.3 PID参数调整方法 |
3.2 恒压供水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2.1 模糊PID基本原理 |
3.2.2 模糊PID自整定 |
3.3 控制方法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供水系统的Matlab仿真 |
4.1 供水泵站仿真系统的设计参数 |
4.2 供水泵站的设计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4.3.1 350S-75A离心泵曲线拟合 |
4.3.2 水泵调速运行特性曲线拟合 |
4.3.3 两同型号水泵并联运行曲线拟合 |
4.3.4 供水系统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恒压供水PLC控制系统设计 |
5.1 恒压供水系统的方案设计 |
5.1.1 恒压供水系统控制方案研究 |
5.1.2 PLC的选型及配置 |
5.2 STEP 7的组态 |
5.3 PLC控制程序设计 |
5.3.1 Step7-V5.4编程功能介绍 |
5.3.2 控制系统的主程序设计 |
5.3.3 加减泵控制及状态分析 |
5.4 监控系统的设计 |
5.4.1 系统的监控调试界面 |
5.4.3 水泵运行画面的组态 |
5.4.4 压力曲线监视画面 |
5.4.5 系统报警信息的组态 |
5.4.6 报表的打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5)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节水研究现状 |
1.2.2 建筑给水系统能耗的研究现状 |
1.2.3 变频调速供水系统的节能研究现状 |
1.3 课题提出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原始文件的转换与必要数据的提取 |
2.2 数据的预处理 |
2.2.1 无效数据阈值的鉴别及识别和输出 |
2.2.2 无效数据的插补方式 |
2.2.3 随机回归插补曲线的预测 |
2.2.4 程序化的随机回归插补 |
第3章 医院用水情况的分析与探究 |
3.1 监测对象的工程概况及用水概况 |
3.2 医院各类水分析 |
3.2.1 生活水分析 |
3.2.2 中水分析 |
3.3 设计参数的探究 |
3.3.1 设计秒流量 |
3.3.2 平均日用水量 |
3.3.3 最高日用水量 |
3.3.4 高日高时用水量 |
3.3.5 实测值与计算值对比 |
3.4 医院节水方案 |
3.4.1 节水型卫生器具的使用 |
3.4.2 无效热水的回收利用 |
3.4.3 空调补水的循环使用 |
3.4.4 超压出流的控制 |
3.5 医院改造前后对比 |
3.5.1 平均日用水量对比 |
3.5.2 夜间小流量对比 |
3.5.3 各阶段用水量对比 |
3.5.4 经济效益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办公楼用水情况的分析与探究 |
4.1 监测对象的工程概况及用水概况 |
4.2 办公楼各类水分析 |
4.2.1 生活水分析 |
4.2.2 中水分析 |
4.3 设计参数的对比探究 |
4.3.1 实测瞬时流量与设计秒流量的对比 |
4.3.2 实测平均日用水量与规范计算值对比 |
4.3.3 实测最高日用水量与规范计算值对比 |
4.3.4 用水时长和时变化系数与规范规定值对比 |
4.4 改造后的节水效果及经济效益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办公楼生活水系统的节能优化 |
5.1 监测对象概况 |
5.2 二次供水系统水泵能效的分析 |
5.3 水泵特性曲线的拟合 |
5.3.1 额定转速下水泵工作的特性曲线 |
5.3.2 任意转速下水泵工作的特性曲线 |
5.3.3 水泵比下限值的确定 |
5.3.4 CRE10-6水泵特性曲线的拟合 |
5.4 管道系统特性曲线的拟合 |
5.4.1 水泵恒压运行的管道系统特性曲线 |
5.4.2 高区给水管道系统特性曲线的拟合 |
5.5 水泵轴功率分析 |
5.5.1 水泵轴功率的计算 |
5.5.2 CRE10-6水泵三种运行方式下轴功率 |
5.6 优化前后对比 |
5.6.1 水泵轴功率对比 |
5.6.2 优化前后泵组能耗对比 |
5.7 生活水系统泵组的优化配置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不足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泵站节能及管网漏失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目的和选题意义 |
1.3.1 主要研究目的 |
1.3.2 选题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沈阳市沈河区供水系统用户特征分析 |
2.1 引言 |
2.2 供水现状 |
2.3 供水企业运行状况 |
2.3.1 营业查收 |
2.3.2 二次加压 |
2.3.3 管网维修维护 |
2.3.4 大伙房管线监护工作 |
2.4 沈河区用户用水类型的分类 |
2.4.1 居民生活用水 |
2.4.2 行政事业用水 |
2.4.3 工业用水 |
2.4.4 经营服务用水 |
2.4.5 特种行业用水 |
2.5 沈河区用水户用水性质分类统计 |
2.6 居民小区用水量的计量方法 |
2.6.1 按表计量 |
2.6.2 按人口计量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沈河区加压泵站运行工况及能耗分析 |
3.1 引言 |
3.2 加压泵站现状 |
3.2.1 沈河区加压泵站现状分析 |
3.2.2 典型小区加压泵站现状分析 |
3.3 加压泵站改造方案研究 |
3.3.1 加压泵站的设备研究 |
3.3.2 加压泵站的设计与施工 |
3.4 泵站改造前后能耗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沈河区供水系统漏失分析及降低漏失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沈河区供水系统漏失现状 |
4.2.1 市街管网漏失 |
4.2.2 小区管网漏失 |
4.3 沈河区供水系统降漏方案及效果分析 |
4.3.1 供水系统降漏技术分析 |
4.3.2 沈河区供水系统降漏方案 |
4.3.3 供水系统降漏措施对漏损率的影响 |
4.3.4 供水系统降漏措施对产销差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沈河二分公司泵站基础汇总表 |
附录2 沈河二分公司泵站产销差统计汇总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2 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原理及节能分析 |
2.1 离心泵的运行调节 |
2.2 离心泵组并联运行特性 |
2.3 变频调速技术的节能性分析 |
2.4 供水系统变频恒压控制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3 并联变频泵组能效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
3.1 同型号水泵机组效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 |
3.2 不同型号水泵机组能耗最低控制策略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验证 |
4.1 并联泵组系统设计方案选取 |
4.2 系统结构及功能 |
4.3 系统硬件设计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4.5 同型号水泵并联机组最优控制策略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小区供水泵站变频变压供水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供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2 国内供水泵站优化运行研究现状 |
1.2.3 小区供水泵站存在问题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水泵变频调速特性分析 |
2.1 水泵基本性能参数 |
2.1.1 水泵工作参数 |
2.1.2 水泵特性曲线 |
2.1.3 水泵工况点 |
2.2 水泵工况点调节 |
2.3 水泵变频调速优化运行 |
2.3.1 水泵变频调速节能原理 |
2.3.2 水泵调速运行数学模型 |
2.4 水泵变频调速影响因素 |
2.5 水泵变频调速供水方式 |
2.5.1 水泵变频调速恒压供水 |
2.5.2 水泵变频调速变压供水 |
2.5.3 变频调速变压供水实现方式 |
2.5.4 水泵变恒压供水与变压供水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3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
3.1 试验装置 |
3.2 试验装置运行原理 |
3.3 试验方法 |
3.3.1 水泵特性曲线实测 |
3.3.2 管网无漏损情况下,泵站变频变压、变频恒压供水模拟 |
3.3.3 管网有漏损情况下,泵站变频变压、变频恒压供水模拟 |
3.3.4 双泵变频调节能耗变化规律 |
4 供水泵站变频变压供水节能试验研究 |
4.1 水泵特性曲线实测 |
4.1.1 水泵流量扬程曲线 |
4.1.2 水泵流量功率曲线 |
4.1.3 水泵流量效率曲线 |
4.1.4 水泵高效段分析 |
4.2 恒压供水、变恒压供水能耗分析 |
4.2.1 管网无漏失供水能耗 |
4.2.2 管网有漏失供水能耗 |
4.3 供水压力与漏失量关系 |
4.4 双泵变频调节能耗 |
4.5 本章小结 |
5 供水泵站变频变压供水优化研究 |
5.1 泵站变频变压供水优化过程 |
5.2 水力模型建立 |
5.2.1 基础数据收集与整理 |
5.2.2 管网拓扑结构建立 |
5.2.3 水泵特性曲线实测与校正 |
5.2.4 水力模型校核 |
5.3 节点流量分配 |
5.4 基于水力模型的恒压、变压供水模拟 |
5.5 实验室管网变频变压供水运行 |
5.6 小区泵站变压供水运行效果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管网无漏失变压、恒压供水能耗数据 |
附录B 管网有漏失变压、恒压供水能耗数据 |
附录C 供水压与漏失水量关系实验数据 |
附录D 双泵变频调节实验数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方案设计 |
1.1 硬件设计 |
1.1.1 主电路 |
1.1.2 控制电路 |
1.1.3 设备选型 |
1) PLC可编程控制器 |
2) 变频器 |
3) 压力传感器 |
4) 触摸屏 |
1.2 软件设计 |
2 系统原理说明 |
3 结论 |
(10)面向恒压供水的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恒压供水系统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介绍 |
2.1 嵌入式系统 |
2.2 PID控制器 |
2.3 RS485总线简介 |
2.4 水泵的Q-H特性介绍 |
第三章 恒压供水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的需求功能简述 |
3.3 硬件系统介绍 |
3.4 软件系统设计 |
3.5 操作系统 |
3.6 通讯协议 |
第四章 面向恒压供水的多台水泵调度算法 |
4.1 恒压控制 |
4.2 水泵切入/切出 |
4.3 水泵切出 |
4.4 测试结果及反馈 |
第五章 面向恒压供水系统低流量时的节能算法 |
5.1 低流量检测条件 |
5.2 低流量检测方法 |
5.3 低流量时水泵启停的处理方式 |
5.4 低流量水泵启停控制 |
5.5 低流量时水泵启停切换判断 |
5.6 测试结果及反馈 |
第六章 系统辅助功能实现 |
6.1 传感器检测 |
6.2 过压检测 |
6.3 缺水保护 |
6.4 备用水泵处理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高楼恒压变频供水系统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老旧小区供水系统改造问题研究[A]. 北京物业管理行业协会. 2020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20
- [2]变频恒压供水试验装置设计及能耗分析[D]. 宋斌. 西华大学, 2020(01)
- [3]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监控系统设计[D]. 易哲. 温州大学, 2020(04)
- [4]基于PLC的恒压供水控制系统[D]. 朱国斌.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5]公共建筑的节水节能研究[D]. 吴瑕. 天津大学, 2019(01)
- [6]沈河区供水系统低耗运行改造技术与效果分析[D]. 李可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7]并联泵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能效控制策略研究与实现[D]. 王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小区供水泵站变频变压供水优化研究[D]. 印雨乔.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PLC的变频恒压供水系统[J]. 陈颉. 仪器仪表用户, 2019(02)
- [10]面向恒压供水的嵌入式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 白龙. 苏州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