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实验和废物回收的一些改进

分析化学实验和废物回收的一些改进

一、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几点改进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鹏[1](2021)在《北方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定位-路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娜娜[2](2021)在《技术伦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化学实验作为技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育人价值。传统的化学实验设计中,缺乏从技术伦理角度研究实验,间接导致了伦理教育和化学教育的脱节,影响了科学知识与道德价值融合,进而造成化学实验设计规范的缺失。从技术伦理视角分析化学实验设计,使其朝着规范化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伦理技术思想、责任伦理思想和“负责任创新”等基本理论,分析化学实验设计与技术伦理学的关系,初步构建了技术伦理学下化学实验设计的理论框架。经过15位专家对评价框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正完善评价框架。最终得出技术伦理思想下化学实验设计遵循绿色化和经济化原则,实验设计的二级要素为合理设计、成本控制、抽样实验、模型研究、条件控制、系统优化、循环利用、绿色思想、安全有效、环境友好10个要素指标,依据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编制成1-4水平的量表,即40项水平指标。依据评价框架选取4个涉及技术思想的化学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形成实验案例。通过灰色统计量化法和教师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实验创新案例进行测试和分析,建立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严谨有效的评价方法。技术伦理视域下的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是在一定的规范条件下,将与环境、能源、材料等相关的技术要素作为实验设计的思想载体,将实验中蕴含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实验设计过程,以显性和隐形线索并存的方式集中体现技术思想。首先,深入挖掘化学实验设计与化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传统的化学实验设计,追求结果,忽视过程的优化,导致不注重实验与人、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会引起学生对资源、环境和能源的有效认识。其次,通过设计以技术伦理视域下的化学实验,突破了原先实验设计过程只注重技术正面的倾向,很少阐述实验价值的同时,关注化学实验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及应对策略。最后,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是技术活动。技术在本质上是伴随风险的确定性活动。这就需要构建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必要的、合理的技术伦理规范。通过实验设计主体的伦理行为转化到实验设计中。技术和科学密不可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架构起沟通知识与技术的桥梁,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接受技术教育,了解技术伦理,形成技术思想,是化学实验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化学实验的有序创新,离不开技术伦理规范,这是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走向规范和成熟的必经之路。

蒋军泽[3](2021)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教育部提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倡导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展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强调完善和创新实验教学,倡导“教·学·评”一体化,重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通过教学实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和发展“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的化学核心观念。笔者研究大量教学案例、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教师讲授化学实验、学生学习时,侧重于知识的讲授,对实验缺乏深度思考,化学实验课程未起到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深度学习”视野下化学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基于实验的化学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访谈法、课堂观察与实践法、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研究人教版教材中涉及到的化学实验,提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在双流中学2016级、2019级进行实践,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方法,建构教学模型。研究过程及结果从以下七个方面呈现。第一章,前言。介绍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第二章,阐述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深度学习理论,结合实践情况,对深度学习进行概念界定。本研究认为的深度学习是指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深度建构化学知识体系、达到高阶化学学科能力的学习过程,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厘清深度学习概念的基础上,介绍项目式学习方式、活动元设计思路、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过程等相关理论,指导实际教学。第三章,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进行分析。整理统计了教材正文、实验探究、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等板块出现的化学实验。依据实验目的分为七类:(1)物质性质实验;(2)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3)物质制备实验;(4)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5)物质检验实验;(6)反应原理实验;(7)基本操作实验。分析高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及其与实验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第四章,编制《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和《中学化学教师关于深度学习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对双流中学、永安中学、棠湖外国语学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学段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测查,分析深度学习的现状。第五章,思考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化学教学实际,依据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从科学探究能力包含的八个要素进行分析,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第六章,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建构不同类型实验的教学模型,主要从以下六个类别进行课例展示。1)在性质类实验教学中,以“氮及其化合物”教学为例,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将教材中氮元素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实验为载体,基于“教·学·评”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构建性质类实验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2)在制备类实验中,以“海带中碘的提取”为例,介绍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3)在反应原理实验中,以“酸碱中和滴定”为例,分别从“情境线”、“学生活动线”、“核心素养线”三线设计教学流程,总结定量实验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4)对于基本操作类实验,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为例,依据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模式设计活动元,介绍此类实验的教学策略。5)在探究性实验中,以问题链的形式,探究“金属的腐蚀”,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涉及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凝练探究性实验中有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问题追问策略。6)对于在课堂教学中操作难度大、危险性高、耗时长的实验,比如“浓硫酸的性质”、“氯气的性质”等,采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教学情境、实验目标、实验操作、实验演示、有待解决的实验问题、实验结果、教师点评等做成系列微视频,结合学情,将微课合理的运用于教学中,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形象化、具象化。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文以凸显思维方法、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为载体,采用三重表征、思维导图、创新实验、真实情景、概念转变、微课等方式,结合教材、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建构了性质类实验、制备类实验、反应原理实验、基础操作实验、探究性实验、不易操作实验六类教学模型。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实验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化学实验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探索,学生获取、加工、处理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差异,笔者会不懈地研究化学实验教学,凝练和完善更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陈诚[4](2020)在《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风能目前已经成为最具活力、最具商业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自从21世纪以来,我国的风力发电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根据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清洁能源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年末,国内并网风电装机的容量将升到18426万千瓦。不过伴随着建设项目的高速增长,风电工程的质量确是参差不齐,并且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风电建设后评价体系。因此,本文的后评价理论和结果可以为后续的风电项目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实际风电场工程项目为例,全面分析对该项目造成显着影响的各因子,从实施过程评价、财务分析评价、环境影响评价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分析等四个角度来探究影响项目后评价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构建风电项目综合评价体系来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价。本文在阐述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以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项目为例,旨在构建科学的风电项目后评价体系。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现状,着重阐明了风电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并且介绍了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紧接着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概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单项评价,具体评价内容有三项:第一项基于项目执行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整体良好,符合工程质量标准,达到预期水平;第二项运用动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方法对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投资成功,有一定的盈利能力;第三项运用对比法对项目环境影响和可持续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项目节能减排能力较强,对环境影响小,可持续性强。最后,在单项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得到数据和相关单项评价结果,运用模糊AHP综合评价法和成功度评价法对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进行整体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上海崇明前卫风电项目拥有高于平均水平的建设质量,能保障稳定生产,财务盈利水平较高,还能创造客观的环保效益,并且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吴红娥[5](2017)在《硫酸亚铁铵合成改进的分析》文中认为硫酸亚铁铵的制备是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中的综合性实验,合成方法一直在不断的改进中。本文针对合成改进前后的实验方法、原理分析以及改进后的优点进行了综述。

汪曼[6](2016)在《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环境中有机雌激素检测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水是地球生命的源泉,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水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一类有机污染物又被称为环境雌激素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在已确定的环境雌激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含有苯环结构的物质,如多环芳烃(PAHs)、邻苯酸二甲酯类(PAEs)等。这类环境雌激素能在动物体内富集,并沿着食物链向上传递,最终进入食物链顶端-人体。因此,建立其监测方法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由于此类环境有机污染物种类繁多,且在水中溶解度很小,通常为μg/L水平,背景值大,在分析前必须进行样品预处理,即分离和富集,避免其它杂质对测定的干扰和定量。建立环境雌激素分析方法的重点是环境样品的预处理。在众多前处理方法中,由于固相萃取技术(SPE)具有高回收率和富集因子,有机溶剂用量少,且能和色谱和光谱技术相结合的优势,从而是目前样品处理的主流技术。它通过分析物在不同介质中吸附能力的差别将目标物分离富集。因而,固相萃取吸附剂的开发和选择对环境激素的分离和富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影响固相萃取的步骤和效率。为了达到最大的富集效果,选用的吸附剂通常要求比表面积大,易于分散且与目标物有较强的作用。石墨相氮化碳(g-C3N4)是层层堆叠的二维(叔胺连接的三均三嗪)结构,极易合成,价格便宜,而且是碳氮化合物异形体中最稳定的结构。其结构与石墨烯相似,但在水中的分散性要好于石墨烯,而且更易于剥离。g-C3N4的N官能团和电子非定域化结构使其与非极性碳环化合物具有很强的作用力(π-π共轭、氢键作用、静电作用和疏水作用)。这些性质使g-C3N4成为一种创新的固相萃取二维纳米吸附材料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富集和前处理。然而,g-C3N4在水中溶解性好的特点使SPE分离和循环利用成为困难。另外,g-C3N4易团聚,又由于其表面简单,不能有效的吸附分析物。Fe304纳米粒子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磁性材料,其性质稳定,合成简单,比表面积大,在水中溶解性好。因此,在g-C3N4表面固定Fe304可以克服g-C3N4纳米材料作为SPE吸附剂的不足。在外加磁场下,可以简单快速与溶液分离。此法可以提高回收率。MSPE技术在分离科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吸附剂简单的分散在溶液中,从而避免传统SPE吸附剂装柱和样品上样等耗时问题,通过施加一个外部磁场即可实现相分离,操作简单、省时快速、无需离心等繁琐操作,而且不会出现SPE柱堵塞的问题。因此本文目标是设计和准备g-C3N4/Fe304纳米复合材料,并将此材料作为磁固相萃取(MSPE)吸附剂并应用于环境水中有机污染物检测。本文选择了多环芳烃(PAHs)及邻苯酸二甲酯类(PAEs)作为目标物验证g-C3N4/Fe304纳米复合材料作为MSPE吸附剂的可行性。为了使MSPE效率达到最高,对分析物的浓度、盐度、pH、洗脱液、吸附剂的量等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再将MSPE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从而建立一种速度快、选择性强和灵敏的好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本方法对PAHs具有好的检测限(0.05-O.1ng/mL,LOD,S/N=3)、精密度(1.8%-5.3%,RSDs,n=3)和较好的回收率(80.0%-99.8%);本方法也对PAEs显示出很好的检测限(0.05-0.1μg/L,LOD,S/N=3)、精密度(1.1%-2.6%,RSDs,n=5)和较好的回收率(79.4%-99.4%)。本研究为萃取不同基质的目标物提供一个环境友好型、高效及快速很好的吸附剂。为了进一步提高目标物的分离和富集效果,通过对g-C3N4改性合成了掺杂碳的多孔石墨相氮化碳(C-g-C3N4)。通过共沉淀法将Fe304固定在C-g-C3N4表面从而成功合成了C-g-C3N4/Fe304纳米复合材料。此材料与g-C3N4相比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本文选择溴代阻燃剂作为目标物对C-g-C3N4/Fe304作为MSPE吸附剂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响应曲面法对其主要影响吸附因素(盐度、pH和温度等)进行优化,再将MSPE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联用,从而建立一种速度快、选择性强和灵敏的好方法。在最优条件下:此法具有良好的精确度(2.7%-5.2%)和灵敏度(检测限,S/N=3,0.1-0.2μg/L),且回收率达到92.4%-99.8%。本研究为将此材料作为磁固相萃取对不同碳环或疏水污染物预处理提供依据。

郭智慧[7](2014)在《电解法再生离子液体氧化脱硫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工业生产及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H2S)气体是极具危害的环境污染物,也是目前典型的致霾源。近几年新兴的铁基离子液体在非水相催化氧化脱除H2S及资源化方面取得了显着效果。但脱硫剂氧气再生过程受动力学限制,存在再生速率及效率低等问题,并且H2S中氢转化为水,氢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电解法通过外加电源控制直接从体系中抢夺电子实现脱硫剂再生,既可以加快再生速率又可以充分利用氢资源,更符合现代绿色化工的要求。为推动铁基离子液体脱硫电解循环工艺,本论文通过引入Fe(Ⅱ)构建了复合的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Fe(Ⅲ/Ⅱ)-IL)模拟脱硫后铁基离子液体的组成,从电化学性质、脱硫体系性能、电解再生及循环过程几方面开展基础研究:(1)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具有活性粒子浓度高、氧化还原活性强等特点,电化学性质复杂。针对此特殊体系,本论文在无添加其它电解质的前提下,选取超微电极有效降低未补偿电阻的影响,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位阶跃计时电流法等研究了Fe(Ⅲ)-IL和Fe(Ⅱ)IL中含铁离子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机理,测定了两种离子液体的粘度(η)、电导率(σ)、离子在电极附近的表观扩散系数(D’)等电化学参数,探讨了添加溶剂对两种离子液体电化学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Fe(Ⅱ)的引入并未改变铁基离子液体中Fe(Ⅲ)/Fe(Ⅱ)在铂电极上的准可逆反应行为。电极反应可简化为:FeCl4-+e-=FeCl42-; 3FeCl42-=Fe3Cl7-+5Cl-。电活性离子在电极附近的传递受扩散和电迁移共同控制。D’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温度相同的条件下,D’Fe3C17-(Fe(Ⅲ/Ⅱ)-IL)>D’FeCl4-(Fe(Ⅲ)-IL)>D’FeCl4-(Fe(Ⅲ/Ⅱ)-IL).ηFe(Ⅲ/Ⅱ)-IL>ηFe(Ⅲ)-IL、σFe(Ⅲ/Ⅱ)-IL<σFe(Ⅲ)-IL。利用VFT方程拟合研究铁基离子液体粘度等参数与温度的关系比Arrhenius方程更准确。溶剂尤其强极性溶剂的加入会影响离子液体的电极反应,有利于降低体系粘度,增大摩尔电导率,增大活性离子的表观扩散系数。(2)一定量Fe(Ⅱ)有利于脱硫和电解再生过程的匹配。本文采用Fe(Ⅲ/Ⅱ)-IL研究脱除硫化氢的性能,结果显示Fe(Ⅱ)的引入提高了体系的脱硫效率。为进一步改善铁基离子液体性能及脱硫效果,本文还探究了弱碱性极性溶剂与Fe(Ⅲ/Ⅱ)-IL形成的共溶体系的稳定性及脱硫性能,并对比分析了Fe(Ⅲ)-IL和Fe(Ⅲ/Ⅱ)-IL/N,N-二甲基甲酰胺(DMF)体系的脱硫机理。添加中性或弱碱性溶剂可以适当降低铁基离子液体的酸性,促进H2S的溶解吸收,推动气液传质过程,使脱硫性能大大提高。脱硫后有斜方晶型硫磺产生。脱硫机理简化为:6FeCl4-+14[Bmim]+ +3H2S→2Fe3Cl7-+3HCl+3S↓+ 7[Bmim]2C1++3H+。DMF的加入并未改变Fe(Ⅲ/Ⅱ)-IL的主体结构,但与Fe(Ⅲ/Ⅱ)-IL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使体系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有所改变,促进H2S的解离及Fe(Ⅲ)对H2S的氧化,同时也能防止HC1溢出。(3)在分析H+、Cl-等在离子液体中的电化学活性的基础上,本文以离子液体脱硫液体系为阳极液,HCl水溶液为阴极液,构建了隔膜电解槽,分别采用恒电位和恒电流法进行电解再生。恒电位电解的最适阳极电位为0.8V (vs.Ag/AgCl),电解反应速率随Fe(Ⅱ)浓度升高而增大,添加极性溶剂可显着增大Fe(Ⅱ)的氧化转化率和平均氧化速率。电解再生Fe(Ⅲ/Ⅱ)-IL/DMF体系时,少量水有利于电解再生,但略微影响反应稳定性。同一时间内YAB膜比Nafion膜Fe(Ⅱ)转化率高,但电解稳定性相对较差。恒电流电解操作简单,电流设定值越大,Fe(Ⅱ)转化率越高,电流效率越低,更易发生副反应。(4)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间接脱硫电解循环实验。循环过程中脱硫效率均高于98%,电解再生速率基本一致。根据物料衡算推测循环过程能稳定进行。通过红外和循环伏安图分析得出,循环脱硫再生后体系的骨架结构、铁的氧化还原性未发生变化。综上,该体系可用于循环脱硫。

杨国洪[8](2014)在《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制浆造纸行业属于高水耗、高污染的行业,给当地水资源构成了较大的环境承载压力。对造纸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并合理评估造纸行业排清洁生产节水潜力,找出最佳可行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技术是解决经济与水资源矛盾问题的有效方法,对造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研究,构建了造纸企业节水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评价指标的基准值;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系数和综合考评方法;针对制浆造纸企业工艺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寻找节水环节和措施;最后通过物质流分析法对某一造纸企业进行节水减排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其研究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首次成功构建了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指标体系。本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准则层和指标层,其中,准则层包括水资源利用等4个指标,指标层包括取水量等10个指标。(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各指标权重。在所有二级指标中权重值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取水量指标(0.2867)、废水排放量(0.1967)、水重复利用率(0.1491)和COD排放值(0.1221),这四项指标所占比重较大,企业在进行节水减排时应优先考虑这四项指标。(3)总结出了常用的造纸节水技术,如封闭筛选技术、中浓技术、白水回用技术以及废水回用技术;介绍了造纸废水处理的常用方法,即物化预处理+厌氧生物处理+好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工艺,为水污染物减排治理提供参考依据;并提出分析企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的基本步骤。(4)以东莞市道滘东发纸品有限公司为例进行了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价,并对该企业节水减排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废水和白水回用等节水减排方案,提高了企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水平。通过实例分析,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操作性强,准确性高,具有可靠的使用价值,对于造纸企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水平评价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和指导意义。

张可祥[9](2014)在《轿车轮胎翻新打磨压合一体机设计及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汽车轮胎使用量的增加,轮胎翻新制造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我国废旧轮胎翻新率已达到了50%左右。在子午线轮胎翻新过程中,胎面打磨和压合成型是影响翻新轮胎质量的重要因素,成型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整个轮胎翻新质量和生产效率。优化翻新工艺,简化翻新设备,提高翻新质量,降低翻新成本越来越成为翻新轮胎设备应用企业的需求。本文针对上述要求将轮胎翻新工序中打磨和压合工序整合并设计为一体机,能够实现优化、简化一体,并通过研究提出实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方案。主要工作:(1)本文通过阅读文献,结合国内外轮胎翻新成型设备和翻新工艺过程,提出了减少设备数量,简化工艺过程,将轮胎打磨压合集为一体机的设计方案;(2)对子午线翻新轮胎结构及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解了轮胎翻新工艺中的关键工艺-打磨和压合过程。对翻新轮胎胶料粘合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胎面所受压合力、压合轨迹位置、环境温度、界面粗糙度及胎体轮廓外形尺寸是影响翻新轮胎粘合质量的重要因素;(3)通过理论研究,对主压辊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应用Ansys工程软件对主压辊进行了热分析;同时分析得出了辅助压辊最佳压合滚压位置,模拟确定了压辊工艺状态对滚压作用的影响;(4)对打磨和压合机构及关键零部件设计要求进行简要分析介绍,应用Pro/E软件完成了打磨压合一体机总体设计。并对打磨压合动作进行运动仿真,实现胎面打磨压合过程的运动机理的可行性再现,说明机构运动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5)对胎面胶与中垫胶进行实验,确定了胎面胶与中垫胶最佳硫化温度和时间;对影响粘合强度的三个关键因素—压合力、温度及磨面粗糙度进行了实验,得出了合适的磨面粗糙度、压合力和温度。

赵光[10](2013)在《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石化能源日趋枯竭,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亟待开发以高效利用各种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的新技术。目前,利用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产甲烷技术已得到部分地区应用和推广,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实际上普遍应用的厌氧发酵技术仍依靠传统经验实施,缺乏对厌氧消化微生物过程深入的机理研究。因此造成厌氧消化装置和运行工艺简单,系统运行效率低及稳定性差等。尤其在一些高寒地区,受发酵温度制约,更加难以应用和推广。此外,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大量残液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作为生物有机肥应用在加工及施灌等技术方面还不成熟。本文围绕沼气应用中的实际问题及待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构建一套两段式厌氧发酵系统,以北方农村典型的废弃物牛粪和水稻秸秆为产甲烷基质,开展了以利用单一底物牛粪的产甲烷特性研究,以及利用水稻秸秆和糖浆废水混合底物共发酵产甲烷特性的研究。同时,为探索低温条件对厌氧消化微生物作用的抑制机理,采取两种研究技术路线,即从自然生境筛选低温复合产甲烷菌群的传统培养技术,结合两段发酵产甲烷相降温驯化适低温产甲烷菌群的技术途径,探求低温条件下的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特性。此外,在沼液资源化利用方面,提出了以厌氧消化产甲烷残液作为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廉价替代底物,证实并获得较理想絮凝率和絮凝剂产量的可行性。论文取得研究结果如下。发现了结合MFC技术构建的复合产酸系统,可显着促进牛粪降解、产酸速率及有利于末端液相有机挥发酸的定向转化。以单一底物牛粪8%TS稳定运行时,末端液相发酵产物以乙酸为主,占挥发酸总量的78.7%,并显着抑制丙酸浓度积累。生物膜表面优势细菌种群为Acinetobacter sp.、Pseudomonas sp.和Flavobacterium sp.。利用复合产酸系统运行40d的酸化物料作为产甲烷相进料基质,以HRT为40d,OLR为2.5kg VSaddm-3d-1运行时,产甲烷相的沼气容积产量可达1.21±0.047m3m-3reactord-1,甲烷产量为252.6±8.4L kg-1VSfed。产甲烷相优势细菌类群为Lutaonella sp.、Sedimentibacter sp.、Proteiniphilum sp.、和Clostridium sp.;优势产甲烷菌为Methanosaeta sp.、 Methanosarcina sp.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利用水稻秸秆和糖浆废水混合底物共发酵考察两段发酵系统产甲烷特性,结果发现,8%TS的CSTR产酸系统运行至30d时,pH迅速降为6.42,乙酸浓度为3210mg/L,占挥发酸总量72.2%。产酸相优势细菌为Firmicutes,其次是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占微生物总数的90%以上。以产酸相运行30d酸化物料为产甲烷相底物基质,HRT为40d,OLR为3.0kg VSaddm-3d-1和3.5kg VSaddm-3d-1运行时,沼气容积产量分别达1.04±0.025m3mreactor-3d-1和1.12±0.046m3mreactor-3d-1。产甲烷相的优势细菌属γ-Proteobacteria和Clostridia;优势产甲烷菌为Methanosaeta sp.。为研究低温对厌氧发酵产甲烷效能的影响,从自然生境筛选了两组低温产甲烷复合菌群,经6次转代富集培养周期累积沼产气量稳定,分别为180ml和195ml。两组低温菌群均在18°C时产气效率最高,最大沼气产量为0.26m3mreactor-3d-1;18°C时低温复合产甲烷菌群利用牛粪酸化液最大沼气产量为48mld-1。低温复合产甲烷菌群的优势细菌属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可鉴定的产甲烷菌属Methanomicrobiaceae和Methanobacterium sp.。两段发酵产甲烷相降温产甲烷研究发现,25°C和22°C稳定运行时沼气产量可达511.2±15.5和410.1±10.8ml L-1reactord-1。当温度降至20°C以下时,产气波动大且运行不稳定。产甲烷相在30°C、25°C和22°C稳定运行时,优势细菌类群属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20°C时过度为以Proteobacteria为绝对优势种群的群落组成,占微生物群落总数的71.36%。低温运行时Methanosarcina sp.和Methanobacterium sp.始终存在,Methanosarcina sp.属最优势产甲烷菌。寒地海林沼气发酵系统夏、冬季沼气产量分别为0.625和0.35m3m-3digesterd-1,池内优势细菌为Proteiniphilum sp.、Spirochaeta sp.和Wolinella sp.,均属动物消化系统常见菌群,Methanosaeta sp.和Methanosarcina sp.是优势产甲烷古菌。利用不同底物厌氧发酵残液制取生物絮凝剂可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水稻秸秆高浓度厌氧发酵100d的残液,1:1混合配比传统产絮培养基形成复合培养基,絮凝效率可达92.5%,产量为4.28±0.13g/L。对厌氧发酵系统产酸旺盛期细菌群落分析表明,Firmicutes为绝对优势种群,占微生物总序列的92.51%,Clostridiales目Peptostreptococcaceae科的Sporacetigenium属占微生物总量的46.7%。利用海林沼气池残液、以牛粪为底物两段发酵工艺产甲烷残液,以及水稻秸秆与糖浆废水混合底物两段发酵产甲烷残液,分别以1:1配比混合传统产絮培养基,絮凝率分别可达52.3%、91.3%和92.1%,絮凝剂产量分别为1.75±0.03g/L、4.21±0.05g/L和4.18±0.04g/L。

二、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几点改进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几点改进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技术伦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是新课程理念的迫切需要
        2.化学创新实验设计是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应有之义
        3.技术伦理视域下研究化学实验是新课题
    (二)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的界定
        2.文献综述
        (1)技术伦理学的相关研究
        (2)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
        (3)技术伦理思想下高中化学实验相关研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技术伦理思想
    (二)负责任创新理论
    (三)责任伦理思想
三、技术伦理学视域下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评价框架建构
    (一)技术伦理视域下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评价框架建构依据
        1.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何以存在技术伦理
        2.技术伦理视域下化学实验设计存在的现实困境
        3.技术伦理视域下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应然逻辑
        4.技术伦理视域下化学创新实验设计的突破路径
    (二)技术伦理视域下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评价理论框架
        1.化学实验设计中技术伦理内容分析
        2.技术伦理思想下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评价指标框架
    (三)德尔菲法修正指标体系
四、技术伦理学视域的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设计
    (一)基于技术伦理学思想下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设计思路
        1.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流程
        2.融入技术伦理思想的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过程
    (二)基于技术伦理学理论框架下高中化学实验案例设计
        1.案例1:关于化学原理应用类实验——以合成氨实验为例
        2.案例2:关于硫酸的制备实验创新设计
        3.案例3:对系列原电池的创新设计
        4.案例4: “铁系脱氧剂”系列实验设计
五、技术伦理学视域的高中化学实验案例的评价
    (一)技术伦理思想下的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评价方法
        1.化学实验案例设计效度的灰色统计法
        2.化学实验案例设计效度的灰色统计法的应用举例
    (二)技术伦理思想下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案例的评价过程
        1.灰色统计法评价实验案例
        2.访谈法评价实验案例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专家咨询评议表
    附录B 化学创新实验水平划分指标数据统计
    附录C 高中化学创新实验设计评价量表
    附录D 教师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的实施
        1.1.2 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高阶思维的过程
        1.1.3 深度学习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1.4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1.1.5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实验探究过程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1.3.2 实验反馈与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反思学习习惯
        1.3.3 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4 构建实验教学模型,有助于指导教学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1 文献查阅情况
        1.4.2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4.3 化学深度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1.4.4 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1.4.5 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策略
        1.4.6 国外对深度学习的研究
        1.4.7 小结
    1.5 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法
        1.7.2 调查访谈法
        1.7.3 课堂观察与实践法
        1.7.4 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法
        1.7.5 归纳总结法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1.2 深度学习
        2.1.3 化学实验
        2.1.4 教·学·评一体化
        2.1.5 大单元教学设计
        2.1.6 项目式学习
        2.1.7 活动元教学
        2.1.8 问题链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自主学习理论
        2.2.2 探究式学习理论
        2.2.3 元认知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行动主义理论
    2.3 本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3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分析
    3.1 新课标对实验能力的要求
    3.2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布
        3.2.1 必修1
        3.2.2 必修2
        3.2.3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3.2.4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
        3.2.5 小结
    3.3 高中化学实验的分类
        3.3.1 物质性质实验
        3.3.2 物质组成和结构实验
        3.3.3 物质制备实验
        3.3.4 物质分离和提纯实验
        3.3.5 物质检验实验
        3.3.6 化学反应原理实验
        3.3.7 基本操作实验
    3.4 高中化学实验的特征
        3.4.1 探究性
        3.4.2 严谨性
        3.4.3 自主性
        3.4.4 开放性
        3.4.5 趣味性
        3.4.6 综合性
4 问卷调查
    4.1 调查对象
    4.2 问卷调查内容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调查概况
        4.3.2 各题频次统计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交叉分析
    4.4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1 调查概况
        4.4.2 各题频次统计
        4.4.3 相关性分析
5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5.1 实验中的“想当然”
    5.2 某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
    5.3 实验活动的开展缺乏效率
    5.4 实验问题缺乏挑战性
    5.5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差
    5.6 缺乏反馈评价意识
6 策略与课例
    6.1 性质类实验教学
        6.1.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1.2 教学案例——氮及其化合物
    6.2 制备类实验教学
        6.2.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2.2 教学案例——海带中碘的提取
    6.3 反应原理实验教学
        6.3.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3.2 教学案例——酸碱中和滴定
    6.4 基本操作类实验教学
        6.4.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4.2 教学案例——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6.5 探究性实验教学
        6.5.1 教学策略与模型
        6.5.2 教学案例——金属的腐蚀
    6.6 其他实验教学策略模型
        6.6.1 课堂中难以操作的实验教学
        6.6.2 物质组成结构实验
        6.6.3 物质分离提纯实验
        6.6.4 物质检验实验
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学化学教师引导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氮及其化合物》学案设计1-4 课时
附录4 《金属的腐蚀》学案设计

(4)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项目后评价理论简述
    2.1 项目后评价的定义、特点和意义
    2.2 项目后评价的类型
第3章 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工程项目概况
    3.1 项目的基本情况
    3.2 项目前期情况
    3.3 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
    3.4 项目投资和运营情况
    3.5 项目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情况
    3.6 小结
第4章 工程项目单项后评价
    4.1 构建项目单项后评价体系
    4.2 项目实施情况后评价
    4.3 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研究
    4.4 工程项目社会影响和可持续评价研究
第5章 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综合评价研究
    5.1 基于模糊AHP风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
    5.2 项目成功度评价
    5.3 相关改进建议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硫酸亚铁铵合成改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1.1 改进前的实验方法
        1.1.1 硫酸亚铁的制备。
        1.1.2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1.2 改进后的实验方法[8-9]
        1.2.1 硫酸亚铁的制备。
        1.2.2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2 实验原理及内容
    2.1 实验原理
    2.2 实验内容
        2.2.1 废铁屑的清洗。
        2.2.2 硫酸亚铁的制备。
        2.2.3 硫酸亚铁铵的制备。
        2.2.4 硫酸亚铁铵的检验。
3 改进后的优点[8-9]
4 结果与展望

(6)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环境中有机雌激素检测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简介及环境分析的必要性
    1.2 有机污染物分析中的样品前处理方法
        1.2.1 液液萃取(Liquid liquid extraction,LLE)
        1.2.2 液液微萃取(Liquid-phase microextraction,LPME)
        1.2.3 固相萃取及固相微萃取
        1.2.4 膜分离技术
    1.3 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的概述
        1.3.1 SPE的基本原理
        1.3.2 SPE的分类
    1.4 磁性固相萃取(magnetic solid-phase extraction,MSPE)
        1.4.1 磁性固相萃取技术原理
        1.4.2 Fe_3O_4磁性固相萃取吸附剂的简介和制备
        1.4.3 磁性固相萃取的应用
    1.5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概述
        1.5.1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结构
        1.5.2 石墨相氮化碳材料的应用
        1.5.3 g-C_3N_4的合成和改性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文研究内容
        1.6.2 本文研究意义
第2章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作为磁固相萃取剂检测水中的多环芳烃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HPLC分析和实验仪器
        2.2.3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制备标准储备液
        2.2.5 g-C_3N_4/Fe_3O_4对多环芳烃多组分的吸附
        2.2.6 磁固相萃取(MSPE)过程
    2.3 结果和讨论
        2.3.1 g-C_3N_4/Fe_3O_4的表征
        2.3.2 磁固相萃取过程中条件的优化
        2.3.3 g-C_3N_4/Fe_3O_4的重复利用性质
        2.3.4 g-C_3N_4/Fe_3O_4材料的性能和展望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磁固相萃取剂对水中的邻苯酸二甲酯类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药品
        3.2.2 HPLC分析和实验仪器
        3.2.3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2.4 制备标准储备液
        3.2.5 g-C_3N_4/Fe_3O_4对PAEs单组分的吸附
        3.2.6 磁固相萃取(MSPE)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g-C_3N_4/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3.3.2 MSPE过程的优化
        3.3.3 分析性能和应用
        3.3.4 重复实用性能
    3.4 小结
第4章 介孔掺杂碳的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和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药品
        4.2.2 HPLC分析和实验仪器
        4.2.3 C-g-C_3N_4/Fe_3O_4纳米材料的合成
        4.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5 BRFs在C-g-C_3N_4/Fe_3O_4上的吸附作用
        4.2.6 RSM实验设计
        4.2.7 MSPE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表征
        4.3.2 MSPE过程优化
        4.3.3 分析性能和应用
        4.3.4 重复利用性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7)电解法再生离子液体氧化脱硫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氢气的来源及危害
    1.2 硫化氢脱除技术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2.3 生物法
        1.2.4 光催化法
        1.2.5 等离子体法
        1.2.6 物理化学法
    1.3 离子液体脱硫技术的研究
        1.3.1 离子液体简介
        1.3.2 离子液体吸收法
        1.3.3 离子液体吸收-氧化法
        1.3.4 离子液体氧化法
    1.4 间接脱硫再生工艺的研究
        1.4.1 化学氧化法再生
        1.4.2 生物法再生
        1.4.3 电解法再生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思路和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化学特性
    2.1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2.1.1 引言
        2.1.2 材料与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本节小结
    2.2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极反应机理探究
        2.2.1 引言
        2.2.2 材料与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本节小结
    2.3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化学参数测定
        2.3.1 引言
        2.3.2 材料与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本节小结
    2.4 溶剂对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电化学性质的影响
        2.4.1 引言
        2.4.2 材料与方法
        2.4.3 结果与讨论
        2.4.4 本节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溶剂复合体系的脱硫性能
    3.1 离子液体/共溶剂体系脱除硫化氢实验
        3.1.1 引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讨论
        3.1.4 本节小结
    3.2 离子液体/共溶体系脱除硫后产物分析
        3.2.1 引言
        3.2.2 仪器与方法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本节小结
    3.3 离子液体/共溶体系脱除硫化氢机理分析
        3.3.1 引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本节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电解再生
    4.1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脱硫后的电化学性质探究
        4.1.1 引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与讨论
        4.1.4 本节小结
    4.2 恒电位电解再生实验
        4.2.1 引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与讨论
        4.2.4 本节小结
    4.3 恒电流电解再生实验
        4.3.1 引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与讨论
        4.3.4 本节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基咪唑类离子液体脱除硫化氢-电解再生循环工艺探究
    5.1 间接循环过程研究
        5.1.1 引言
        5.1.2 材料与方法
        5.1.3 结果与讨论
        5.1.4 本节小结
    5.2 间接循环脱硫再生后溶液的表征
        5.2.1 引言
        5.2.2 材料与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2.4 本节小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与作者简介
附件

(8)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 清洁生产节水减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原则
    2.2 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方法
    2.3 评价指标筛选及其计算方法
    2.4 评价指标基准值确定
    2.5 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水平等级确定
    2.6 指标标准化
    2.7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8 本章小结
3 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模型确立
    3.1 节水减排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研究
    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3.3 yaahp 层次分析法软件
    3.4 权重指标确定
    3.5 节水减排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3.6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
    3.7 本章小结
4 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方法
    4.1 工艺生产过程节水部位分析
    4.2 常用造纸节水技术
    4.3 水污染防治减排技术
    4.4 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措施分析步骤
    4.5 本章小结
5 东莞市某造纸厂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案例分析
    5.1 企业概况
    5.2 企业废水产排污分析
    5.3 水代谢模型研究
    5.4 企业清洁生产前节水减排水平评价
    5.5 企业节水减排方案实施
    5.6 清洁生产节水减排效益评价
    5.7 敏感度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轿车轮胎翻新打磨压合一体机设计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轮胎翻新发展研究现状
        1.2.1 国外轮胎翻新发展概况
        1.2.2 国内轮胎翻新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翻新轮胎成型机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轮胎翻新成型机发展现状
        1.3.2 国内轮胎翻新成型机发展现状
    1.4 选题的意义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6 本章小结
2 翻新轮胎结构及工艺
    2.1 翻新轮胎结构及使用性能
        2.1.1 子午线轮胎的结构组成
        2.1.2 翻新轮胎的结构组成
        2.1.3 翻新轮胎使用性能
    2.2 翻新轮胎的主要失效形式
    2.3 轮胎翻新工艺
        2.3.1 轮胎翻新工艺分类
        2.3.2 轮胎翻新的优点
    2.4 本章小结
3 胎面打磨和压合对胎面粘合质量的影响
    3.1 胎体打磨目的和技术要求
        3.1.1 胎面打磨的目的
        3.1.2 打磨胎面粗糙度标准
    3.2 胎面打磨的主要形式
    3.3 胎面打磨粗糙度对粘合质量的影响
    3.4 打磨胎体外形尺寸对粘合质量的影响
    3.5 胎面压合对胎面胶粘合质量的影响
        3.5.1 压合胎面胶的主要结构形式
        3.5.2 胎面胶料压合的工艺要求
        3.5.3 胎面胶料粘合性能的影响因素
    3.6 压辊结构形式对粘合质量的影响
        3.6.1 组合压辊的结构分析
        3.6.2 主压辊的结构及热分析
        3.6.3 辅助压辊滚压轨迹位置的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的设计
    4.1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的总体方案
    4.2 胎面打磨压合装置的功能要求
    4.3 胎面打磨压合装置驱动系统的设计
    4.4 胎面打磨压合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
    4.5 胎面打磨压合机械系统的设计
        4.5.1 胎面打磨装置主体部件的设计
        4.5.2 胎面压合装置主体部件的设计
        4.5.3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的总体装配
    4.6 本章小结
5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的运动仿真
    5.1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三维实体建模
        5.1.1 胎面打磨装置的主要零部件建模
        5.1.2 胎面压合装置的主要零部件建模
    5.2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的模拟装配
        5.2.1 打磨压合装置装配约束
        5.2.2 打磨压合装置约束连接
    5.3 胎面打磨压合一体机装置的运动仿真
        5.3.1 机构模块运动仿真介绍
        5.3.2 机构运动仿真基本步骤
        5.3.3 胎面打磨压合装置运动仿真
    5.4 本章小结
6 模拟实验
    6.1 实验原理
    6.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步骤
        6.3.1 胎面胶硫化特性测定实验
        6.3.2 中垫胶与胎面胶门尼粘度的测量实验
        6.3.3 恒温下,不同压合力对胎面胶与中垫胶分离力的影响
        6.3.4 恒压恒温下,不同磨面粗糙度对中垫胶与磨面分离力的影响
        6.3.5 恒压下,不同温度对胎面胶与中垫胶分离力的影响
        6.3.6 恒压下,不同温度对同一磨面与中垫胶分离力的影响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胎面胶硫化特性曲线结果分析
        6.4.2 中垫胶与胎面胶门尼粘度的测量实验结果
        6.4.3 不同压合力下胎面胶与中垫胶分离力大小及结果分析
        6.4.4 不同粗糙度对胎体分离力大小及结果分析
        6.4.5 不同温度对胎面胶与中垫胶分离力大小及结果分析
        6.4.6 不同温度对磨面与中垫胶分离力大小及结果分析
    6.5 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废弃物生物能源化应用途径
    1.3 有机废弃物甲烷转化机理及过程
        1.3.1 水解阶段
        1.3.2 酸化阶段
        1.3.3 产乙酸阶段
        1.3.4 产甲烷阶段
    1.4 影响产甲烷过程的限制因子
        1.4.1 温度
        1.4.2 pH 和挥发性有机酸
        1.4.3 氨
        1.4.4 C/N
        1.4.5 有机负荷率和水力停留时间
        1.4.6 硫化物
        1.4.7 金属离子
    1.5 厌氧消化产甲烷技术研究现状
        1.5.1 高效厌氧装置及复合厌氧消化系统
        1.5.2 多种底物混合共发酵产沼气技术
        1.5.3 高浓度厌氧发酵技术
    1.6 厌氧消化产甲烷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1.6.1 常规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1.6.2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1.7 沼气发酵残液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1.7.1 利用沼液制取生物有机肥研究现状
        1.7.2 利用沼液为廉价底物制取生物絮凝剂可行性研究
    1.8 沼气生产实现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1.8.1 厌氧消化系统及运行工艺落后
        1.8.2 厌氧微生物发酵机理理论深入研究的缺乏
        1.8.3 微生物生态调控技术和应对策略研究的不足
    1.9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9.1 课题来源
        1.9.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9.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9.4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反应装置设计及运行
        2.1.1 反应装置设计
        2.1.2 反应器启动与运行
    2.2 化学指标分析方法
    2.3 复合产酸相电化学分析
        2.3.1 电压数据采集系统
        2.3.2 功率密度和极化曲线的测试方法
        2.3.3 库仑效率的计算
    2.4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形态分析
        2.4.1 水稻秸秆降解结构(FTIR)分析
        2.4.2 荧光原位杂交(FISH)
        2.4.3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2.4.4 扫描电镜观察
        2.4.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2.4.6 454 高通量测序真细菌群落分析
    2.5 絮凝率及产量测定
第3章 单一底物中温两段发酵产甲烷特性及生态调控策略研究
    3.1 CSTR 产酸相与复合产酸相启动和运行
        3.1.1 CSTR 产酸相的运行
        3.1.2 复合产酸相启动及运行
        3.1.3 复合产酸相运行及产酸特性
        3.1.4 复合产酸系统电化学特性分析
        3.1.5 复合产酸相沼气产量变化
        3.1.6 复合产酸相微生物形态观察
        3.1.7 复合产酸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3.2 产甲烷相运行特性
        3.2.1 产甲烷相的启动及运行
        3.2.2 不同工艺参数对产甲烷相运行特性影响
    3.3 产甲烷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高效运行生态调控策略
        3.3.1 454 高通量测序解析各时期样品细菌多样性
        3.3.2 各时期样品细菌系统发育分析
        3.3.3 DGGE 分析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变化
        3.3.4 高效稳定运行微生物生态调控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合底物中温两段发酵产甲烷特性及生态调控策略研究
    4.1 混合底物共发酵产酸相运行特性
        4.1.1 混合底物不同初始 TS%发酵产酸特性
        4.1.2 混合底物不同初始 TS%沼气产量变化
        4.1.3 混合底物 8%TS 产酸相 SCOD 和 TN 变化
        4.1.4 混合底物 8%TS 产酸相秸秆降解 SEM 观察
        4.1.5 混合底物 8%TS 产酸相秸秆降解 FTIR 分析
        4.1.6 454 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产酸相微生物群落结构
    4.2 混合底物共发酵产甲烷相运行特性
        4.2.1 产甲烷相启动及运行
        4.2.2 不同工艺参数对产甲烷相运行特性影响
    4.3 产甲烷相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及高效运行生态调控策略
        4.3.1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3.2 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4.3.3 高效稳定运行微生物生态调控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温对产甲烷发酵特性影响及稳定运行调控策略研究
    5.1 自然生境低温混合菌群产甲烷效能
        5.1.1 低温混合产甲烷菌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1.2 低温混合产甲烷菌群富集与驯化
    5.2 不同温度对低温混合产甲烷菌群产沼气效能影响
        5.2.1 低温混合菌群不同温度下产沼气效能
        5.2.2 低温混合菌群利用有机废物产沼气效能
    5.3 低温两段发酵系统产甲烷特性及稳定运行调控策略
        5.3.1 温度降低对 IC 产甲烷相产沼气效能影响
        5.3.2 各温度稳定运行期产甲烷相细菌多样性分析
        5.3.3 各温度稳定运行期产甲烷菌群落结构分析
    5.4 寒地低温沼气工程运行分析及产业化发展建议
        5.4.1 海林沼气发酵系统运行特性
        5.4.2 海林沼气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4.3 基于厌氧发酵系统微生物群落与运行效能关系分析
        5.4.4 寒地沼气能源产业发展策略及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两段式厌氧发酵产甲烷残液高值利用研究
    6.1 水稻秸秆高浓度厌氧发酵残液产絮效能
        6.1.1 水稻秸秆高浓度厌氧发酵运行特性
        6.1.2 秸秆产酸高峰期微生物群落解析
        6.1.3 秸秆发酵残液为基质产絮效能分析
    6.2 两段式厌氧发酵产甲烷残液产絮效能分析
        6.2.1 不同底物产甲烷残液对产絮效能影响
        6.2.2 不同底物最优配比复合培养基产絮菌生长曲线变化
        6.2.3 不同底物最优配比复合培养基絮凝剂产量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对分析化学实验的几点改进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寒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定位-路径问题研究[D]. 刘鹏.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技术伦理学视域下的高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与评价研究[D]. 李娜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 蒋军泽. 西南大学, 2021(01)
  • [4]上海崇明前卫风电场工程项目后评价研究[D]. 陈诚. 南昌大学, 2020(01)
  • [5]硫酸亚铁铵合成改进的分析[J]. 吴红娥. 西部皮革, 2017(18)
  • [6]磁性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在环境中有机雌激素检测的应用[D]. 汪曼.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7]电解法再生离子液体氧化脱硫工艺的应用基础研究[D]. 郭智慧. 北京化工大学, 2014(02)
  • [8]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节水减排评估方法研究[D]. 杨国洪.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9]轿车轮胎翻新打磨压合一体机设计及研究[D]. 张可祥.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10]两段式厌氧工艺产甲烷发酵特性及微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D]. 赵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2)

标签:;  ;  ;  ;  

分析化学实验和废物回收的一些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