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论文文献综述)
姜鑫[1](2021)在《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对朝鲜族初中生安全感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恺龙[2](2021)在《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课程是来华留学生预科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来华预科留学生本科阶段学习理工类、医学类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障。研究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育,对于提高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水平和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了解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解决其中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量化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和质性研究方法(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从数学能力、数学语言、数学学习情况、数学教材以及数学教学情况等方面对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展开全面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阐释和归因;最后,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原理,针对以上内容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本研究共分为四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从课程体系和定位、课时安排、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各方面介绍预科数学教育的现状;同时,在对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数学语言、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建构研究框架,界定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并确定研究问题。第二章对应本研究的调查设计阶段。根据研究框架确定的调查内容,本研究调查分为五项:第一,结合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水平、《预科数学教学大纲》编制数学能力测试题1 1份,分别测试来华预科留学生的三项数学能力,即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数学计算能力以及直观想象能力。题目涵盖的知识点全面具体,并按照难度进行了分层级处理。第二,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根据数学语言的性质,我们将数学语言分为数学专用汉语(即自然语言)和数学符号语言(即符号语言)两种,从数学内容(包括数字、代数式、运算指令、度量单位)的汉语读法、数学词汇的选择、语序的辨析、句意理解、数学词汇的联想、两种数学语言的转化等方面检测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第三,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从课堂表现、学习习惯、解题策略、数学考试、学习动机、数学观、问题解决、数学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学习投入等维度设计学情调查。第四,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材调查。在参考教材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从教材语言、教材内容、教材练习、教材使用、意见建议等方面设计出预科数学教材调查问卷;第五,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结合预科数学课堂实际,编制预科数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师生互动交流、作业安排和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等维度。第三章对测试结果和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运用访谈法和观察法进行辅助研究。首先是数学能力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来华预科留学生在数学基本概念方面存在理解不够透彻、相近概念难以辨析、变式题目无从下手、答题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数学计算方面出现算理和计算术语含义理解不清(带分数、科学计数法、系数)、符号判断错误(经常忽略负号)、计算方法和策略欠佳(缺少简化计算的能力,计算工具使用不当)、计算完整性和规范性不足等问题。在直观想象能力检测中我们发现,来华预科留学生的几何感知能力和观察水平还有待提高,几何思维不够严密,不能很好地进行合理的几何推断;在图形处理时容易忽略细节和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没有掌握几何概念的本质,数形结合能力和几何技能也存在问题。其次是关于数学语言的测试结果。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专用汉语突出表现在:①较大数字难以读出,繁分数和对数只掌握部分读法;②不熟悉运算结果相关的词汇,无法正确分辨相近的运算指令词;③部分数学词语出现遗忘和混淆,词汇联想时过于关注图片表层,未涉及核心意义,也产生了一些临时生造的不规范词语;④面对较复杂的数学语句时,基本上无法将打乱后的词汇还原到正常语序。数学符号方面问题主要是:①忽略公式中的限制条件;③公式书写时的符号问题仍然突出。第三是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数据表明:①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求知意愿强烈,并且喜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②学生比较注重数学题目的最终结果。同时,在预习环节上存在比较大的缺失,没有及时进行错题整理和错因分析;③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学生对计算器还有比较强的依赖性。解答选择题时,新生更倾向于直接根据题干信息解题,老生更倾向于观察题目中的选项,并使用解题技巧;④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考试存在焦虑感,比较在意考试结果;⑤学习动机以“应对预科结业考试”和“为高等数学课做准备”两项为主,从整体来看呈现出明显的工具性特征;⑥学生对数学学科内容存在片面认识。绝大多数学生将数学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的程度,较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难题;⑦学生基本没有掌握电脑绘制函数图象的技能,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也很少接触数学学习软件;⑧学生在数学课程上投入的学习的时间较少。第四是教学情况调查结果。预科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没有得到保证,对学生表现的反馈并未做到全面覆盖;②课后练习题过于统一,较少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过于依赖教材和课件,题目来源单一;③在数学知识的选取和数学语言的教学方面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学内容以结业考试为主导,目的性比较明显,对数学语言教学的关注度还不够;④教学形式仍较为传统,以直接纠错为主,很少划分小组开展教学,教学风格较为稳定。对于预科数学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倾向于教师讲授,同时辅以随堂练习的模式,同时,对于分组学习、课下学习课上提问的新型课堂,学生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最后是对预科数学教材的调查统计。学生普遍认为教材语言较难,存在阅读障碍。课后练习难度也偏大,学生表示应增加课后练习题的答案解析模块,以便了解解题过程,核对答案。教材内容方面,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不清楚数学概念和公式的来源。教材使用使用率不高,教材主要用于查找数学公式、定义,以及查看例题的解答过程。学生在教材的趣味性、练习题答案解析、概念公式来源和过程、说明性内容上给出了教材建议。第四章就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首先,针对学生现有的数学能力,有必要实施过程性教学,以深入揭示数学概念、公式的生成过程,提升学生参与感。这部分通过教学设计(分式方程及其解法、对数的运算性质)展示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的讲解方法。其次,针对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出现的逻辑思维方面的问题,给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对于预科数学教材,主要从数学知识讲解、例题和习题的设置、数学技能的培养等方面改进。具体包括:①改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强化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作用;注重概念引入时的自然性,结合学生特点以问题链的形式推进数学知识;强调概念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部分内容需要搭配图象和图形;②增强例题的示范性,突出方法和思路;③加强课后练习与例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丰富练习形式,凸显练习梯度;④留出动手操作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对于预科数学教学,提出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通过设计微课、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更新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同样以教学设计的方式呈现,在对教学内容、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预科数学翻转课堂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流程和活动安排。
陈维彪[3](2020)在《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迁移可以更好地架构不等式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在不等式实际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有必要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对迁移概念的了解、迁移作用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困惑、对学习迁移理论的了解、影响迁移效果因素的看法及在教学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接着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学习迁移理论能提升学生不等式学习效果的结论.最后,提出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1)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2)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3)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4)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5)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6)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7)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把学习迁移理论用到不等式教学过程中,系统地研究不等式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张亚玉[4](2020)在《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标准是受到各国课程研究者普遍关注的文件。在各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作为独立主题呈现体现了函数是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函数也是联结代数与几何的纽带。函数的引入和初步学习是在初中时期,初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中有对函数内容的明确要求。确定研究问题:(1)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分布和内容广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2)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深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3)八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函数内容难度水平及其特征如何?首先,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八国初中课标中函数部分进行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函数的引入、函数知识主题的分布、各国课标函数内容主线以及对函数内容的聚类分析。然后计算各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对总体内容广度进行比较;计算函数各知识主题的内容广度,对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广度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八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的编码信度,编码一致性在87.5%以上。紧接着对八国课标函数部分从内容深度维度进行编码,计算函数内容深度:从函数部分总体内容深度、函数内容深度各层次分布、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深度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函数内容深度编码一致性在85%以上。最后,根据函数内容广度与函数内容深度计算函数内容难度,得到内容难度水平及特征。得到如下研究结论:第一,在函数内容广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广度由广到窄依次为:中国(G=1.00)、澳大利亚(G=0.85)、日本(G=0.80)新加坡(G=0.55)、韩国(G=0.50)、芬兰(G=0.45)、英国(G=0.40)、美国(G=0.40)。第二,在函数内容深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深度由深到浅依次为:日本(S=1.00)、澳大利亚(S=0.94)、韩国(S=0.87)、新加坡(S=0.84)、美国(S=0.84)、中国(S=0.83)、英国(S=0.78)、芬兰(S=0.75)。第三,在函数内容难度上,各国课标函数内容难度由难到易依次为:日本(N=0.92)、澳大利亚(N=0.91)、中国(N=0.90)、新加坡(N=0.73)、韩国(N=0.72)、美国(N=0.67)、英国(N=0.63)、芬兰(N=0.63)。各国课标函数内容显着特征:美国、英国和芬兰课标重视基础教育,提倡夯实基础,美国课标还重视数学生活的应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课标重视信息技术,提倡对数学软件的应用,同时,两国课标均重视对函数图像的学习;澳大利亚、中国和日本课标重视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通过对八国课标函数内容难度研究,得到如下启示:第一,对修订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将函数内容进行细化,按年级进行编排;加强函数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倡数学软件在函数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函数内容渗透本土文化,融合价值观教育。第二,对函数教学的启示:增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更好地把握函数课程标准;从学生角度出发,把握分析的现实意义。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把握知识的深浅度,做到重点突出。第二,重视平面坐标系的教学,加强知识间的衔接与联系。第三,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第四,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学会学以致用。第五,通过数形结合,加深知识理解。
易斌[5](2019)在《“会—熟—通—对”——数学高考复习的四境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会—熟—通—对"是数学高考复习的四境界,"会"当凌绝顶,"熟"至庖丁解牛,"通"须打通经脉,"对"要颗粒归仓。
梧静[6](2011)在《中学数学竞赛中二次多项式与二次函数问题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数学竞赛是中学数学的有益补充,它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训练思维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为主,剖析典型例题,归类梳理,总结方法.在中学数学中,“四个二次(二次三项式、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是代数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二次三项式是基础,它衍生出“三个二次(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本研究以二次三项式为基础,以二次函数为中心,建构“四个二次”这一核心体系的同时,再以此为中心辐射开来,囊括与之相关的其他竞赛内容,如求代数式的值、求解方程组、证明不等式等,建立一个更大更完整的体系.由于“三个二次”在解题方面具都有较强的工具性,它们渗透到很多其他竞赛内容中,故本研究不仅对“四个二次”的竞赛题型进行归类,还探讨它们在其他竞赛内容中的应用,尤其是“三个二次”的应用,分析解题方法与思维方式,同时将现有文献中专家们的高见整合于一文,融入一体.在分析文献的过程中发现,赛题的综合性越来越强,有一种从学科内综合到跨学科综合的发展趋势,这对解题思维、方法与技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特点在第八章中编拟出了几道综合竞赛题,供读者阅读参考.希望本研究能对辅导竞赛的教师,参赛的学生,数学爱好者及数学竞赛的命题与解题有所帮助.
孔宪懿[7](2006)在《高三数学复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更需要大力改革。另一方面,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蓬勃展开,已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强调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研究主要基于为高中数学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正确指导学生的高三数学总复习,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的基本理念。他主要作了三部分的研究工作:(1)影响高三数学复习效果的因素有哪些?(2)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策略有哪些?(3)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数学高考复习的效率有何作用?通过对影响高三学生数学复习的诸方面因素的理论分析,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学原理,探讨了在高三数学教学中自觉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非智力因素的方法与途径,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①“准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数学初等化的可行途径。②教会学生调适心理会给学生数学复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③学习方法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④高中生数学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
赵欣[8](2006)在《200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科试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高考作为选拔高校新生的主要方式,具有经济、实用、快捷、公平等诸多优点,是其他选拔方式所无法取代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数学科考试,要发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作用,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对考试成绩,(即考试结果)进行评价分析,是考试管理总结评估工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用以去指导、改进新一轮的考试管理工作。考试质量分析和信息反馈是现代考试流程的一个基本环节,是现代考试管理的一项重要常规工作。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这个环节获取的大量信息,经过整理、研究,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对于改进和完善考试工作,提高考试质量,促进考试走向科学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工作目的:分析高考,从目的、原则等不同的角度审视我们现行的高考,针对高考中出现的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析。从定量、定性两个角度正确分析高考试卷,洞察和透视命题者的心理,分析和把握高考的脉络,预测高考的变化和发展,努力达到能够正确认识高考、理解高考、评价高考、预知其发展的这样一个目的,从而对教育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研究方法:主要借助于统计分析的方法,在收集数据中采用的问卷法和调查法,使问题能够反映大多数实际情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成果和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和判断达到如下目的。1.准确地分析和判断高考的具体情况,并在新一轮高考中得到验证。2.通过对比分析,更好地理解高考命题中的试卷测评工作,并在此过程中分析各方面因素,得出自己关于此问题的看法。3.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旧大纲的对比研究,体会到过程与方法的考查是一个可行的过程,在今后的考试中将很快得以体现。
王方方[9](200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文中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学什么,怎么学,倡导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才能经济、高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已成为各国教育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今天的学校里,即使是再优质的教育,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文明都教给学生,一个严肃的选择摆在了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教给学生具体的内容性知识?还是教给学生方法性知识?所以,我们必须对传统的“遗传式”、“复制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说“不”,从理论和实践中改变传统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缺失,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去体验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形成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追求、创新精神。 本文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到解读研究性学习,既论述了进行研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和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还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以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总之,在中学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仍需要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怎样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合理部分并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有效的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是今后需继续实践、探讨、并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马和平[10](2000)在《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中学代数中的二次三项式 ax2+bx+c,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二次函数y= ax2+bx+c,一元二次不等式 ax2+bx+c>0(或<0),这“四个二次式”中的 a 均不为零.串起来形成“四个二次式”的知识结构.其中二次三项式是以因式分解为主,分解的方法有公式法、十字相乘法、配方法等,它是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基础;一元二次方程又包括了一元二次方
二、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论文提纲范文)
(2)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1.5.1 来华预科留学生预科数学教育现状 |
1.5.2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研究综述 |
1.5.2.1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的内涵研究 |
1.5.2.2 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测评研究 |
1.5.3 关于数学语言的研究综述 |
1.5.4 关于数学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
第二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2.1 调查一: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1.3 调查内容 |
2.1.4 调查设计 |
2.1.4.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题(试题1——试题11)的设计 |
2.1.4.2 数学计算题(1—3)的设计 |
2.1.4.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题的设计 |
2.2 调查二: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 |
2.2.1 调查的必要性 |
2.2.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3 调查三: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 |
2.4 调查四: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 |
2.5 调查五: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材调查 |
2.5.1 调查的必要性 |
2.5.2 调查设计与实施 |
第三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调查分析 |
3.1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结论及分析 |
3.1.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调查结论 |
3.1.2 数学计算能力调查结论 |
3.1.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调查结论 |
3.2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结论 |
3.2.1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专用汉语调查结论 |
3.2.2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符号语言调查结论 |
3.3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3.3.1 课堂表现 |
3.3.2 学习习惯 |
3.3.3 解题策略 |
3.3.4 数学考试 |
3.3.5 学习动机 |
3.3.6 数学观 |
3.3.7 问题解决 |
3.3.8 数学信息技术能力 |
3.3.9 学习投入 |
3.4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学情况调查结论 |
3.4.1 师生互动交流 |
3.4.2 作业安排和处理 |
3.4.3 教学内容 |
3.4.4 教学方法 |
3.4.5 教学风格 |
3.5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材调查结论 |
3.5.1 教材语言 |
3.5.2 教材内容 |
3.5.3 教材练习 |
3.5.4 教材使用 |
3.5.5 教材意见和建议 |
第四章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对策及建议 |
4.1 提升数学基本概念感知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
4.1.1 过程性教学的含义及其与预科数学教学的关系 |
4.1.2 预科数学过程性教学设计 |
4.2 提升数学思维严谨性和灵活性的对策及建议 |
4.2.1 数学思想方法的含义及其特点 |
4.2.2 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 |
4.3 改进数学教材编写方式的对策及建议 |
4.3.1 改变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强化教材的启发性和引导作用 |
4.3.2 增强例题的示范性,突出方法和思路 |
4.3.3 加强课后练习与例题、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丰富练习形式,凸显练习梯度 |
4.3.4 留出动手操作空间,强化学生的数学技能 |
4.4 转变教学思路和创新教学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
4.4.1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含义及其背景 |
4.4.2 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4.4.3 翻转课堂在预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
结语 |
附录 |
调查一: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测试题 |
A.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题 |
B. 数学计算能力测试题 |
C.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题 |
调查二: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 |
A.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测试题(1) |
B.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语言调查测试题(2) |
调查三: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
调查四: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
调查五: 来华留学生预科数学教材调查问卷 |
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能力调查数据 |
1. 数学基本概念的感知和理解能力测试结果 |
A. 集合测试题作答情况 |
B. 不等式测试题作答情况 |
C. 映射与函数测试题作答情况 |
D. 三角函数(1)测试题作答情况 |
E. 三角函数(2)测试题作答情况 |
F. 数列测试题作答情况 |
G. 直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H. 圆测试题作答情况 |
I. 椭圆测试题作答情况 |
J. 双曲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K. 抛物线测试题作答情况 |
2. 数学计算能力测试结果 |
A. 数学计算题(1)作答情况 |
B. 数学计算题(2)作答情况 |
C. 数学计算题(3)作答情况 |
3. 数学直观想象能力测试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不等式学习的重要性 |
1.1.2 不等式教学中的困境 |
1.1.3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中的作用 |
1.2 核心名词界定 |
1.2.1 教学 |
1.2.2 教学设计 |
1.2.3 解题 |
1.2.4 迁移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 |
1.4.1 研究计划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
2.1.2 迁移的分类 |
2.1.3 早期的迁移理论 |
2.1.4 现代的迁移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文献搜集 |
2.2.2 不等式的研究现状 |
2.2.2.1 不等式教材的研究现状 |
2.2.2.2 不等式解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
2.2.2.3 不等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
2.2.3 学习迁移理论的在数学中的研究现状 |
2.2.4 不等式中的迁移的研究现状 |
2.2.5 文献评述 |
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痕迹分析法 |
3.2.5 案例研究法 |
3.2.6 微型实验研究法 |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
3.4 研究伦理 |
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3.6 小结 |
第4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现状调查 |
4.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分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实施调查 |
4.1.3 问卷可靠性分析 |
4.1.4 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结果分析 |
4.1.4.1 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迁移体会 |
4.1.4.2 学生对教师的迁移教学的感受 |
4.1.4.3 学生对迁移作用的观点 |
4.1.4.4 学生对解题中所涉及到迁移的体会 |
4.1.4.5 学生对数学内部及其他学科间的迁移的认识 |
4.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访谈研究 |
4.2.1 访谈设计 |
4.2.2 实施访谈 |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
4.2.3.1 教师访谈记录 |
4.2.3.2 教师访谈分析 |
4.2.3.3 学生访谈记录 |
4.2.3.4 学生访谈分析 |
4.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结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 |
5.1 新、旧课标的不等式对比分析 |
5.1.1 内容方面 |
5.1.2 要求方面 |
5.2 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 不等式知识中的迁移 |
5.2.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中的迁移 |
5.2.1.3 基本不等式中的迁移 |
5.2.1.4 教材其他内容的迁移 |
5.2.2 数学文化中的迁移 |
5.2.3 思想方法的迁移 |
5.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目的 |
5.4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原则 |
5.5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流程 |
5.6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案例 |
5.6.1 实验班、对照班的选择 |
5.6.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案例 |
5.6.2.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构想 |
5.6.2.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
5.6.2.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访谈 |
5.6.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案例 |
5.6.3.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构想 |
5.6.3.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
5.6.3.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访谈 |
5.6.4 迁移教学效果分析 |
5.6.4.1 实验班解题痕迹分析 |
5.6.4.2 第10周周测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
6.1.1 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 |
6.1.2 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 |
6.1.3 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 |
6.1.4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
6.1.5 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
6.1.6 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 |
6.1.7 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 |
6.2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1.1 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的结果 |
7.1.2 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7.1.3 不等式教学建议 |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D 后测题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的 |
第2章 关键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关键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3章 文献综述 |
3.1 关于数学课程的概述 |
3.2 关于教科书的研究综述 |
3.3 关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概述 |
3.4 文献研究总结 |
第4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内容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工具 |
4.5 研究思路 |
4.6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5章 函数内容分布与内容广度的比较研究 |
5.1 函数内容分布的比较研究 |
5.2 函数内容广度的比较研究 |
5.3 函数内容广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
第6章 函数内容深度的比较研究 |
6.1 函数内容深度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
6.2 函数内容深度各层次的比较与分析 |
6.3 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深度的比较与分析 |
6.4 函数内容深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
第7章 函数内容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 |
7.1 函数内容难度的整体比较与分析 |
7.2 函数各知识主题内容难度的比较与分析 |
7.3 函数内容难度的编码信度检验 |
第8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启示 |
8.3 函数教学建议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会—熟—通—对”——数学高考复习的四境界(论文提纲范文)
境界一:会 |
(一)读透考纲 |
(二)啃透教材 |
(三)研透考题 |
(四)做透教辅 |
境界二:熟 |
境界三:通 |
境界四:对 |
(6)中学数学竞赛中二次多项式与二次函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诞生与发展 |
1.1.2 国内数学竞赛的诞生与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内容概要 |
2.1 论文核心体系——"四个二次" |
2.2 论文整体体系 |
第三章 竞赛中的二次三项式 |
3.1 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 |
3.2 二次三项式的取值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竞赛中的一元二次方程 |
4.1 方程的根 |
4.1.1 根的性质 |
4.1.2 根的求解 |
4.1.3 两根代数式 |
4.2 三种重要且常见的方法与技巧 |
4.2.1 根的判别式 |
4.2.2 韦达定理 |
4.2.3 求根公式 |
4.3 方程在代数中的应用 |
4.3.1 证明等式 |
4.3.2 求解其他方程 |
4.3.3 求解应用题 |
4.4 方程在几何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竞赛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
5.1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
5.2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竞赛中的二次函数 |
6.1 函数的解析式 |
6.1.1 利用基本形式确定解析式 |
6.1.2 利用方程的知识确定解析式 |
6.1.3 利用抛物线的特征确定解析式 |
6.1.4 利用三角形的性质确定解析式 |
6.1.5 利用圆的有关知识确定解析式 |
6.2 函数的最值问题 |
6.2.1 最值的求解 |
6.2.2 最值的应用 |
6.3 函数综合题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竞赛中的"三个二次" |
7.1 函数与方程 |
7.2 函数与不等式 |
7.3 方程与不等式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几道竞赛题的编拟 |
第九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高三数学复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的背景 |
(二) 研究的意义 |
(三) 研究的文化环境 |
(四) 研究问题的表述 |
二、文献综述 |
(一) 国外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 |
(二) 国内高三数学复习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一) 研究过程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一) 影响高三学生数学复习因素的理论分析 |
(二) 高三数学总复习阶段复习策略及教学片断设计分析 |
(三)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高考数学复习的影响 |
五、研究结论及其分析 |
一、“准数学语言”的教学是数学初等化的可行途径 |
二、教会学生调适心理会给学生数学复习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 |
三、学习方法与学业成绩存在正相关 |
四、高中生数学学习焦虑、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对学业成绩均有预测作用。 |
六、对教师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数学学习兴趣诊断量表 |
附录二 学习动机的诊断量表 |
附录三 意志品质诊断量表 |
附录四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调查问卷 |
附录五 数学焦虑调查表 |
后记 |
(8)200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科试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二、考试评估的意义 |
第二章 试卷的整体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 |
第一节 试卷的整体分析 |
一、200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科试卷的特点 |
二、试卷的整体情况 |
第二节 试题的统计数据分析 |
一、知识目标 |
二、能力目标 |
第三章 试题解答情况分析 |
第一节 试题分析及典型例题分析 |
一、选择题——平平淡淡考功底 |
二、填空题——知识灵活运用的考查 |
三、解答题——衡量学生数学水平和素养的最好标尺 |
第二节 试题解答中错误产生原因及留给我们的思考 |
一、试题解答中错误产生原因 |
二、认真分析2004年高考数学试题,把握命题方向 |
三、正确认识教学内容与高考内容的关系,把握复习的尺度 |
四、2005年高考复习的思考 |
结论 |
附录1 2003年高考数学试题(辽宁) |
附录2 2004年高考数学试题(辽宁)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 研究性学习产生的背景 |
(一) 一个时代的命题 |
(二) 社会发展的需要 |
(三) 学生发展的需要 |
二、 解读研究性学习 |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
(二) 从脑科学角度解读研究性学习 |
(三) 建构主义对研究性学习的解读 |
(四) 全面理解研究性学习 |
三、 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原则 |
四、 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五、 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
(一) 问题策略 |
(二) 实践策略 |
(三) 归纳策略 |
(四) 创新策略 |
六、 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
七、 研究性学习收获与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对朝鲜族初中生安全感的干预研究[D]. 姜鑫. 延边大学, 2021
- [2]来华预科留学生数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王恺龙. 山东大学, 2021
- [3]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D]. 陈维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八国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函数内容难度的比较研究[D]. 张亚玉.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会—熟—通—对”——数学高考复习的四境界[J]. 易斌.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9(19)
- [6]中学数学竞赛中二次多项式与二次函数问题的研究[D]. 梧静. 广州大学, 2011(06)
- [7]高三数学复习研究[D]. 孔宪懿. 西北师范大学, 2006(04)
- [8]2004年辽宁省高考数学科试卷分析[D]. 赵欣. 河北师范大学, 2006(08)
- [9]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D]. 王方方. 东北师范大学, 2003(02)
- [10]利用“四个二次”间的联系改编题目[J]. 马和平. 数学教学通讯,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