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腰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莹莹,邓欢,陈园园[1](2021)在《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康复指导及护理,对照组44例进行床尾抬高,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予气压治疗仪按摩双下肢,观察两组病人的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 D二聚体(D-Dimer)水平;血流动力学:股静脉血流峰速度(Vp)、平均速度(Va)、血流量(BF);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住院病人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D-Dimer、Fib水平、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T、APTT、Vp、Va、BF水平、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对腰椎内固定术后病人干预,可促进凝血功能恢复和血流动力学,有效预防DVT发生,提升病人住院满意度。
骆彦如[2](2021)在《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DVT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建立标准化沟通下(SBAR)的医护一体化模式,并应用于临床,探索此模式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以期降低胸腰椎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率,加快患者康复,为预防DVT的发生提供新思路。方法将108例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应用SAS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剔除转科患者及中途退出患者9例,最终干预组纳入50例患者,对照组纳入49例患者,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成立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DVT防治小组,对医护人员进行DVT防治知识及SBAR标准化沟通的培训。干预组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DVT风险评估、分级预防措施、医护共同查房、晨晚间交接班和医护一体化的健康教育。收集患者住院期间DVT以及DVT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情况、平均住院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入院、出院当天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评价,应用住院患者护理工作满意度量表评估出院时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1.干预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干预组患者出现Homan征、Nenhof征例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浅表静脉曲张例数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出现下肢胫骨粗隆下10cm肿胀、下肢沿深静脉走向压痛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总得分及各维度得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表现在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4个维度,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干预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干预组患者出院时,入院接待、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及指导、服务质量、出院指导五个维度评分以及服务满意度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2.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的实施使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不断提升。3.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能够促进患者康复,提升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患者平均住院日,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苏奇[3](2021)在《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对策。方法:采用自拟的临床病例调查表、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调查表及查阅电子病例系统(Hiss系统)的方式展开调查。对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从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情况、实验室检查、中医体质方面进行详细调查。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s回归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研究共纳入4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其中38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5%,没有病人进展为肺栓塞症。18例病人在单侧肢体肌间静脉出现了血栓,3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肌间静脉出现了血栓(共21例),占总病例的55.26%;8例病人单侧肢体腓静脉出现了血栓,2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腓静脉出现了血栓(共10例),占总病例的26.32%;4例病人在单侧肢体胫后静脉出现了血栓,1例病人在双侧肢体胫后静脉出现了血栓(共5例),占总病例的13.16%;还有2例病人发生血栓的数量超过两根静脉血管,占总病例的5.26%。2.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手术用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应用止血带、术后卧床时间、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及中医体质类型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高龄、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用时>2.5小时、麻醉方式(全麻)、术中出血量≥500ml、输血、术后卧床>3天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是防止下肢骨折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将病人的骨折部位与是否有饮酒史同手术后深静脉血栓比较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明显的相关性。3.不同骨折部位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率分别是:髋关节18.42%、股骨13.16%、膝关节13.16%、胫腓骨26.32%、踝关节10.53%、足18.42%。4.下肢骨折术后发生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的实验室指标比较结果:术后第血栓发生组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数值均低于未发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D-二聚体在术后血栓组的测定数值均高于未发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体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得出气虚质与血瘀质患者中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占比较高。结论:1.本调查研究中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为9.5%,以单侧肢体的单独肌间静脉血栓为主。2.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史、合理应用抗凝药物、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输血、应用止血带、使用负压引流、术后卧床时间、中医体质均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其中高龄、女性、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手术用持续时间>2.5h、全麻、术中出血量≥500ml、输血、术后卧床时间>3天均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使用负压引流为是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保护因素。3.下肢骨折中胫腓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最高。4.连续动态的监测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等相关指标,有利于做到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治。5.本研究发现在气虚质与血瘀质两种体质中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占比较高。
宋永财,卫永鲲,杨立峰,杨斌辉,于洋[4](2021)在《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D-D)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20年4月三二〇一医院创伤关节外科收治胸腰椎结核术后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22例和无DVT组110例。比较2组患者抗凝治疗前后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上述指标单独及联合预测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DVT的效能。结果术后1个月内DVT发生率为16.67%(22/132);抗凝治疗前后DVT组凝血反应时间(R)均短于无DVT组,血液凝固时间(K)、凝固角(α)、最大振幅(MA)和D-D水平均高于无DVT组(抗凝前:t=12.265、9.471、5.273、3.895、7.352,P均=0.000;抗凝后:t=21.733、21.789、8.546、7.023、35.498,P均=0.000);抗凝治疗后2组患者R均较抗凝治疗前延长,K、α、MA和D-D水平均较抗凝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DVT组:t=5.298、6.141、2.058、2.079、3.277,P均=0.000;无DVT组:t=29.636、31.021、9.082、8.362、35.723,P均=0.000);R、K、α、MA和D-D联合预测DVT的敏感度与单独预测相近,特异度和AUC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DVT的风险高,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D水平对其预测效能较高。
梅鹏飞[5](2020)在《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身痛逐瘀汤不同用法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发挥祖国传统医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改善预后,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2019年02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空港院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05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口服联合组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口服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熏洗联合组患者术后予身痛逐瘀汤外熏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单纯肝素组患者术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余治疗举措无差异,三组患者疗程均定为10天。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5天、术后第11天的D-二聚体、FIB、VAS疼痛评分、健侧及患侧大腿周径之差,统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其它不良反应发生等指标状况,随访患者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然后将统计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观察其疗效是否有差异。结果:1、凝血功能方面(D-二聚体、FIB):术后第1、5天、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凝血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D二聚体及FI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天与术后第11天,组间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及口服联合组较单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术后凝血功能(D二聚体、FIB)改善更佳。2、VAS疼痛评分:术后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三组患者组间比较,疼痛评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组内比较,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相比较于单纯肝素组对术后患者疼痛改善更为明显。3、大腿周径差:术后第1、5、11天,组内比较三组患者双下肢大腿周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口服联合组、熏洗联合组、单纯肝素组三组患者大腿周径差组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11天,比较三组患者间大腿周径差,口服联合组及熏洗联合组与单纯肝素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联合组与熏洗联合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熏洗联合组对大腿肿胀改善效果最佳,口服联合组次之,单纯肝素组最次。4、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术后第11天,三组患者均于我院彩超室行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检查,单纯肝素组检查发现4例(11.4%)深静脉血栓,其余两组中熏洗联合组2例(5.7%),口服联合组1例(2.8%),三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着(P>0.05),表明三组治疗均有效防止了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三组间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差异不显着。5、不良反应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熏洗联合组术后有一例伤口感染发生,其余两组无伤口感染发生情况,三组术后均未发生其它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6、术后1个月返院率: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均未再入住我院骨科。结论:(1)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比较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都能够更为显着地改善术后患者D-二聚体、FIB等相关凝血指标,降低肢体肿胀程度,减轻疼痛,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栓发生。其中,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与外用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于术后患者凝血指标的改善情况相似,对于术后患者疼痛的改善相似,均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治疗效果。但三组中,身痛逐瘀汤熏洗联合组对于术后患者肢体肿胀的改善则最优,口服身痛逐瘀汤联合组次之,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则疗效最差。(2)三组受试者近期疗效均较好,术后1个月内无返院住院治疗情况发生。
汪伟剑[6](2020)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活血散瘀散经穴位离子导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探讨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预防脊柱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60例,经过简单随机化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单节段腰椎髓核摘除并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组于手术结束后第1天给予活血散瘀散酊剂离子导入干预,对照组予生理盐水离子导入,20分钟/次,每日两次,连续7天。于术前1天、手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抽取血样观察PT、APTT、TT、FIB、D-二聚体及血栓弹力图的变化,分析凝血功能状态;并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行双下肢静脉彩超判断是否发生DVT。结果:(1)两组患者在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1天的各凝血指标水平的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与手术前1天比较,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天PT、APTT、TT、R值、K值降低,FIB、D-二聚体、α角、MA值、CI值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PT、APTT、TT均呈逐渐延长趋势,FIB、D-二聚体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二聚体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术后第3、7天,R值、K值均呈逐渐上升趋势,α角、MA值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值、α角、MA值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值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凝血综合指数CI来看,两组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趋势走向相似,但治疗组CI值在术后第3、7天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术后均无DVT发生。结论:活血散瘀散经穴位离子导入能降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有效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是预防腰椎术后DVT形成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宋良琛[7](2020)在《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建立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兔模型,以消栓饮进行干预,观察其对大兔股静脉血管组织TMm RNA、m EPCRm RNA表达的影响,探讨消栓饮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5月龄,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选取27只采用钳夹联合石膏外固定法建立创伤性股静脉血栓兔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A消栓饮组,B低分子肝素钠组,C生理盐水组,剩下的归为D假手术组,每组9只;之后分组给药喂养,连续1周,在术后第1、3、7d第二次给药后4h取股静脉血管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造模成功后的相同时间段里,完成造模的消栓饮组、低分子肝素钠组、生理盐水组的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均<0.01)。术后第1d,低分子肝素钠组TMm RNA、m EPCRm RNA水平较消栓饮组、生理盐水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消栓饮、生理盐水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第3、7d,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TMm RNA、m EPCRm RNA水平均显着升高(P<0.01),而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P>0.05)。在同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消栓饮与低分子肝素钠两组术后第3、7d的TMm RNA、m EPCRm RNA表达较术后第1d均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d较第3d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生理盐水组的TMm RNA、m EPCRm RNA在第3d达到最低值,但与第1、7d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假手术组的TMm RNA、m EPCRm RNA一直保持最高表达,且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中药消栓饮能提升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上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促进蛋白C抗凝系统活性,达到治疗DVT的目的。
阙敏强[8](2020)在《香槟方对THA术后胃肠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理论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A)目前是临床现阶段治疗老年患者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案。但THA术后患者常出现胃肠功能、凝血功能障碍以及深静脉血栓(DVT)等并发症,针对这些并发症,目前普遍存在治疗针对性不明确,临床疗效不明显,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等情况,需要从理论方法上找到解决这些临床难题的思路及路径。中医学将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症状归属于脾胃病“痞满”、“胃脘痛”、“便秘”等范畴,凝血功能障碍及深静脉血栓归属于“股肿”、“血瘀”、“瘀证”等范畴。麻醉、手术创伤及长时间卧床可伤及经络血脉,血瘀气滞,血液运行不畅凝固形成瘀血;肠道失运则胀痛拒按,大便不通或脾胃运化失职,水谷相杂而下。气机升降失调为主要病机,调升降、疏理气机以畅通三焦为其主要治法。中医药治疗THA术后并发症有不良反应少,效果明显的优势,本次研究所用香槟方具有行气理气、益气活血的功效,拟通过临床研究为其治疗THA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科学的临床依据。目的:本课题拟探究香槟方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患者并发症的影响,通过检测患者胃肠、凝血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香槟方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凝反应和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因股骨颈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起每天皮下注射依诺肝素钠4000U,用药时间为7天。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第一天开始口服中药香槟方(槟榔10g、人参9g、乌药10g、砂仁6g、桃仁10g),中药为颗粒剂,温水200ml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用药时间为7日。两组均在术后行常规康复治疗,疗程均为7日。术后4h、8h、12h、24h、48h、72h分次记录肠鸣音活动情况,同时记录术后肛门首次排气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1d、3d、7d进行早晨空腹抽血,检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并进行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建立数据库,用SPSS 22.0数据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本研究共收集病例60例,研究过程均无脱落,其中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其中男性14例,女性46例,最小年龄为60岁,最大为8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其基线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肠鸣音次数比较术前两组肠鸣音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12h、24h、48h实验组肠鸣音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两组肠鸣音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实验组肠鸣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48h较术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对照组肠鸣音接近术前水平,术后72h较术前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比较实验组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对比对照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功能评分表得分情况比较实验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胃肠功能评分表,对比对照组均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PT、APTT值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中PT两组变化程度不同,而APTT两组变化程度相同。两组PT、APTT值呈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的比较发现两组在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PT、APTT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PT、APTT值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天比较 PT、APTT值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同一时间点的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PT值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PT值比较,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TT两组变化程度相同(P>0.05)。6.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FIB、D-二聚体值呈先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相比,发现术后第1天与术前FIB、D-二聚体值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FIB、D-二聚体值均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与术后第3天比较FIB、D-二聚体值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同一时间点相比,发现在术前、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3天的时间点上,两组间的FIB、D-二聚体值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FIB、D-二聚体值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下肢血管彩超结果比较60例患者中只有对照组出现1例小腿肌间隙静脉血栓,经Fisher检验,两组术后7d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1>0.05)。结论:1.香槟方可以改善THA术后患者的胃肠蠕动功能,促进排气排便。2.香槟方可以延长THA术后患者PT时间,可降低THA术后患者FIB、D-二聚体水平。因而,香槟方可以改善THA术后患者的高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香槟方联合西药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
王燕波[9](2020)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究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收治的并获得良好随访的胫骨平台骨折的60例病例,依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24h开始给予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每次4100AXaIU,每日1次,连续治疗14天;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24h开始加用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治疗,透药部位为患膝及小腿内外侧,方药选用身痛逐瘀汤,每次20min,每天2次,连续治疗14天。检测并记录两组病例在术前1天、术后1天(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凝血四项、D-二聚体、VAS疼痛评分、肿胀值、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的数据,通过对比来评价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损伤部位、骨折类型分级,术前1天凝血四项、D-二聚体、VAS疼痛评分、肿胀值、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对比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基线水准条件相同,具有可比性。2.凝血四项、D-二聚体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经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明显升高PT、APTT、TT的数值,明显降低FIB、D-二聚体的数值,达到改善凝血功能的效果。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表明:治疗后1周在PT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PTT上(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TT、FIB、D-二聚体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升高P T、APTT数值上观察组强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在PT、APTT上(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TT、FIB、D-二聚体上(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升高PT、APTT、TT数值上观察组强于对照组,在降低FIB、D-二聚体数值上观察组强于对照组。3.VAS疼痛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经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明显降低VAS评分,明显缓解患肢疼痛。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表明:治疗后1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评分上观察组明显强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检验表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肿胀值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1周、2周与治疗前经统计学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明显降低肿胀值,明显改善患肢肿胀程度。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表明:治疗后1周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降低肿胀值上观察组明显强于对照组;治疗后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0%,经统计学检验表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侧下肢血管彩超结果阳性率0%,对照组患侧下肢血管彩超结果阳性率7%;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侧下肢血管彩超结果阳性率0%,对照组患侧下肢血管彩超结果阳性率1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指标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主要指标均在安全范围内,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对于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改善凝血功能,缓解患肢疼痛,改善患肢肿胀等方面具有更好临床疗效。从而加快静脉血流速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术后早日痊愈以降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梁秋金,温志玲,覃慧花,孔雁如,叶兵[10](2020)在《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仪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0例腰椎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气压组、沐足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宣教及术后运动指引,在此基础上,气压组给予气压治疗仪按摩双下肢治疗,沐足组给予通络祛风散沐足治疗,联合组给予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仪按摩双下肢治疗,连续治疗7 d。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7天血浆D-二聚体(D-D)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情况,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各组患者下肢DVT的发生情况。【结果】(1)术后第1天和第7天,各组患者的血浆PT、PT-INR、APTT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血浆FIB水平均有升高趋势,但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各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在术后第7天,各组患者的血浆D-D水平仍高于术前,但术前术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各组患者彩超提示均无下肢DVT;术后第7天,复查彩超提示对照组有10例发生DVT,气压组和沐足组各有2例发生DVT,但均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联合组均未发生DVT。各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DVT,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及手术效果,联合应用的效果略优于单一预防措施。
二、胸腰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胸腰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饮食方面 |
1.2.2 功能训练 |
1.2.3 预防便秘训练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
2.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对比 |
2.3 两组病人住院病人满意度比较 |
2.4 两组病人DVT发生率对比 |
3 讨论 |
3.1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
3.2 腰椎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和床尾抬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恢复效果 |
3.3 气压治疗仪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对凝血功能、血流动力学影响 |
(2)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DVT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深静脉血栓防治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骨折诊断标准 |
1.3 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 |
1.4 中医体质分类分类与判定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和脱落标准(满足一项为排除) |
1.8 研究方法 |
1.9 观察指标 |
2.统计分析 |
3.技术路线图 |
二、研究结果 |
2.1.下肢骨折患者一般情况 |
2.2.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
2.3.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分布情况 |
2.4.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前相关因素比较 |
2.5.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中相关因素比较 |
2.6.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术后相关因素比较 |
2.7.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实验室检查比较 |
2.8.中医体质的比较 |
2.9.下肢骨折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三、讨论 |
四、结论 |
五、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对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 |
(4)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测指标与方法 |
1.4.1 DVT发生率: |
1.4.2 血栓弹力图参数检查: |
1.4.3 血浆D-D水平检测: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血栓弹力图参数比较 |
2.2 2组抗凝治疗前后血浆D-D水平比较 |
2.3 血栓弹力图参数和血浆D-D水平对术后DVT的预测效能分析 |
3 讨 论 |
(5)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案 |
2.4 术后处理 |
2.5 术后试验用药 |
2.6 观察及记录指标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完成状况 |
2 一般资料均衡性比较 |
2.1 三组患者性别、手术部位、疾病类型比较 |
2.2 三组患者的BMI、年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比较 |
3 三组患者术后D二聚体比较 |
4 三组患者术后纤维蛋白原(FIB)比较 |
5 三组患者术后双下肢周径差比较 |
6 三组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 |
7 DVT等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
8 术后1个月返院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传统中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
1.1 DVT在传统医学中的概念 |
1.2 传统医学认为的DVT发生因素 |
1.3 传统医学预防DVT |
2 西医对DVT的认识及预防 |
2.1 DVT的概念 |
2.2 DVT的形成因素 |
2.3 髋关节置换术后DVT产生机理 |
2.4 DVT的诊断 |
2.5 DVT的预防 |
3 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 |
3.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3.2 神经损伤 |
3.3 术后脱位 |
3.4 术后假体无菌性松动 |
3.5 术后感染 |
3.6 术后疼痛 |
3.7 其它并发症 |
4 中医药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应用 |
4.1 中医外治 |
4.2 中药内服 |
4.3 中药静滴 |
4.4 中医复合疗法 |
5 身痛逐瘀汤现代研究 |
5.1 组方整体研究 |
5.2 单药研究 |
5.3 小结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身痛逐瘀汤在骨伤科的临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手术治疗 |
2.3 分组治疗方法 |
3 临床疗效观察 |
3.1 疗效性观察项目 |
3.2 意外情况分析 |
4 临床试验伦理规范 |
5 数据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2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 治疗结果 |
3.1 手术后凝血指标的比较 |
3.2 影像学结果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 病证结合改善血栓前状态 |
2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选择依据 |
3 手术前后凝血指标分析 |
4 两种治疗方法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作用分析 |
4.1 治疗后凝血四项指标分析 |
4.2 治疗后血清D-二聚体浓度分析 |
4.3 治疗后血栓弹力图指标分析 |
5 活血散瘀散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术后血栓前状态疗效的参考意义 |
6 安全性分析 |
7 创新性分析 |
8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及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及实验中心 |
1.2 实验主要用药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 |
2.2 动物分组 |
2.3 实验给药 |
2.4 处理方法 |
2.5 标本采集 |
3 指标观察与检测 |
3.1 大体观察 |
3.2 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 |
3.2.1 RNA 提取 |
3.2.2 RNA反转录 |
3.2.3 RT-q PCR检测 |
3.3 兔股静脉血管病理切片检测 |
4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兔的一般情况比较 |
2 DVT模型建立 |
2.1 肉眼观察各组兔子左侧股静脉形态、颜色 |
2.2 兔股静脉病理学切片结果 |
3 一般资料比较 |
4 各组兔股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上TMm RNA的表达 |
5 各组兔股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上m EPCRm 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及分析 |
1 现代医学对DVT的研究与认识 |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炎症的关系 |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内皮细胞的关系 |
1.3 对内皮细胞蛋白C抗凝系统的认识 |
1.4 关于指标TMm RNA、m EPCRm RNA |
1.5 现代医学对DVT的治疗 |
1.6 低分子肝素的抗炎作用 |
2 祖国医学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的认识与研究 |
3 消栓饮组方及药理学研究分析 |
4 消栓饮对内皮细胞TMm RNA、m EPCRm RNA的表达的影响 |
5 缺陷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实验相关图片 |
(8)香槟方对THA术后胃肠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股骨颈骨折相关治疗研究现状 |
1.2 THA术后常见并发症成因 |
1.3 国内外对THA术后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研究现状 |
1.4 国内外对THA术后并发凝血功能障碍、深静脉血栓研究现状 |
1.5 中医药对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1.5.1 中医药对围手术期胃肠功能并发症的研究现状 |
1.5.2 中医药对THA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1.6 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
1.7 香槟方药物组成与现代药理作用 |
1.8 香槟方现代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对象 |
2.3.1 研究病例来源 |
2.3.2 诊断标准 |
2.3.3 纳入标准 |
2.3.4 排除标准 |
2.3.5 脱落标准 |
2.3.6 脱落病例的处理 |
2.3.7 分组方法 |
2.4 研究方法 |
2.4.1 治疗方法 |
2.4.2 观察指标 |
2.4.3 标本采集 |
2.4.4 统计方法 |
2.5 技术线路 |
2.6 研究结果 |
2.6.1 一般资料比较 |
2.6.2 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3.1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因分析 |
3.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优势 |
3.3 目前临床预防THA术后并发症的解决方案 |
3.4 香槟方的组方原则 |
3.5 相关观察指标评价意义 |
3.5.1 胃肠功能指标 |
3.5.2 凝血功能指标 |
3.5.3 影像学检查 |
3.6 疗效分析 |
3.6.1 胃肠功能方面 |
3.6.2 凝血功能方面 |
3.6.3 下肢血管彩超检查 |
3.7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8 创新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宙核证明 |
(9)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退出(脱落)标准 |
1.7 中止试验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设计 |
2.2 入院后处理及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2.4.1 术后常规处理和治疗 |
2.4.2 康复训练 |
2.4.3 对照组的治疗 |
2.4.4 观察组的治疗 |
2.5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1 安全性观察指标 |
2.5.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6.1 VAS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6.2 肿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2.6.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基线资料对比 |
3.1.1 两组患者性别对比 |
3.1.2 两组患者年龄对比 |
3.1.3 两组患者损伤部位对比 |
3.1.4 两组患者骨折Schatzker分型对比 |
3.1.5 术前1天两组患者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对比 |
3.1.6 术前1天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对比 |
3.1.7 术前1天两组患者肿胀值对比 |
3.1.8 术前1天两组患者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对比 |
3.2 疗效性观察指标对比 |
3.2.1 观察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对比 |
3.2.2 对照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对比 |
3.2.3 观察组VAS疼痛评分对比 |
3.2.4 对照组VAS疼痛评分对比 |
3.2.5 观察组肿胀值对比 |
3.2.6 对照组肿胀值对比 |
3.2.7 两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对比 |
3.2.8 两组VAS疼痛评分对比 |
3.2.9 两组周肿胀值对比 |
3.2.10 两组下肢血管彩超结果对比 |
3.3 安全性评价 |
3.3.1 不良反应 |
3.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安全性指标对比 |
4 讨论 |
4.1 中西医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认识 |
4.1.1 现代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认识 |
4.1.2 祖国传统医学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认识 |
4.2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的认识与研究 |
4.3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确立 |
4.4 身痛逐瘀汤的分析 |
4.4.1 身痛逐瘀汤的方义分析及选方依据 |
4.4.2 身痛逐瘀汤的药物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5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疗效分析 |
4.5.1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改善凝血功能的分析 |
4.5.1.1 凝血四项、D-二聚体对DVT的意义分析 |
4.5.1.2 观察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的对比分析 |
4.5.1.3 对照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的对比分析 |
4.5.1.4 两组凝血四项、D-二聚体数值的对比分析 |
4.5.2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缓解患肢疼痛的分析 |
4.5.2.1 观察组VAS疼痛评分的对比分析 |
4.5.2.2 对照组VAS疼痛评分的对比分析 |
4.5.2.3 两组VAS疼痛评分的对比分析 |
4.5.3 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改善患肢肿胀程度的分析 |
4.5.3.1 观察组肿胀值的对比分析 |
4.5.3.2 对照组肿胀值的对比分析 |
4.5.3.3 两组肿胀值的对比分析 |
4.5.4 观察组和对照组下肢血管彩超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5 安全性指标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6.1 存在的不足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骨伤科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预防DVT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及身痛逐瘀汤在骨科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
附录2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VAS疼痛评分表 |
附录4 肿胀指标观察表 |
附录5 技术路线图 |
致谢 |
(10)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5.1 实验室指标检测 |
1.5.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2.2 各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
2.3 各组患者术前术后D-D检测结果比较 |
2.4 各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四、胸腰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压治疗仪联合床尾抬高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及其对凝血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宋莹莹,邓欢,陈园园. 全科护理, 2021(28)
- [2]标准化沟通(SBAR)下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胸腰椎骨折患者围术期DVT防治中的应用研究[D]. 骆彦如.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
- [3]下肢骨折术后形成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研究[D]. 苏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血栓弹力图参数联合D-二聚体对胸腰椎结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J]. 宋永财,卫永鲲,杨立峰,杨斌辉,于洋. 疑难病杂志, 2021(02)
- [5]身痛逐瘀汤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梅鹏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中药离子导入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血栓前状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 汪伟剑.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消栓饮对创伤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兔股静脉血管TMmRNA、mEPCRmRNA表达的影响[D]. 宋良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香槟方对THA术后胃肠功能及血栓形成的影响[D]. 阙敏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7)
- [9]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预防胫骨平台骨折术后DVT的临床研究[D]. 王燕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通络祛风散沐足联合气压治疗预防腰椎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J]. 梁秋金,温志玲,覃慧花,孔雁如,叶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