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优化结构,积极推进草牧业发展

依靠科技,优化结构,积极推进草牧业发展

一、依靠科技 优化结构 积极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论文文献综述)

黄彦琳[1](2019)在《财政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论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提出了更平衡、更充分发展的需求,但目前金融发展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普惠金融的研究对解决这个难题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普惠金融致力于解决上述不平衡、不协调的发展的问题。普惠金融旨在推进金融服务更加普及,使低收入人群、小微企业等群体都能获得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实惠和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服务目标群体为那些较少享受传统金融服务的低收入人群及中小企业,在我国这部分群体主要为农户、城镇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财政一方面通过资源配置来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可以视为一种金融资源,财政天然具备的资源配置职能,可以将部分金融资源引入弱势产业、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从而实现国家宏观层面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财政可以缓解普惠金融的市场失灵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财政具有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从中长期角度看,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能助推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此外,普惠金融的普惠性本质与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高度契合。与传统金融相比,普惠金融更加强调公平(居民无论收入高低都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以为高收入者提供理财、保险、投资等高端服务,也可以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储蓄、结算、贷款等收入,满足所有人群的需要。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中提倡公平、和谐、可持续发展,这与普惠金融所倡导的观念一致。本文紧紧围绕“财政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两者的作用关系,理顺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机理,最终得出研究结论,财政通过对“量”、“质”和“结构”等多方面作用,可以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普惠金融从规模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财政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供需平衡,促进普惠金融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财政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实现普惠金融发展质的提升,并不断优化结构,全方位多层次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最终现实目标是实现收入的再分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弱势群体增加收入,发挥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实现财政解决分配问题的生产性手段,促进创业就业、助推脱贫攻坚。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和阐述。同时,本章还对文章的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文献综述”。本章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按照“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如何,如何进行测度?——财政如何影响普惠金融?”的逻辑展开,从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的测度与影响因素、财政与普惠金融发展的关系等四个方面递进阐述。通过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普惠金融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已有文献较少地从财政政策角度分析对普惠金融的作用,且多数都是仅仅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上,从定量的层面上分析的较少。第三章是“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分析了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从西方经济学中福利经济学和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必要性,财政通过产生正外部性企业补贴来缓解普惠金融的市场失灵问题,帮助其更好地发展。从国家分配论的角度分析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性,财政通过资源配置来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可以视为一种金融资源,财政天然具备的资源配置职能,可以将部分金融资源引入弱势产业(中小企业等)、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等)和弱势群体等,从而实现国家宏观层面更为有效的资源配置。财政的职能主要有四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财政拥有经济稳定发展的职能,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发挥“自动稳定”的作用,普惠金融的发展也能助推包容性增长,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与财政的职能高度契合,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财政发挥收入分配的作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积极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普惠金融的普惠性本质与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理念高度契合,此外,普惠金融也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分配,帮助财政发挥收入分配的职能,最终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第四章是“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本章主要对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我国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农村及偏远地区低收入群体、城镇低收入群体、中小微企业。我国普惠金融主要经过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1)20世纪90年代:公益性小额信贷阶段;(2)2000年-2005年:发展性微型金融阶段;(3)2006年-2010年:综合性普惠金融阶段;(4)2011年之后,创新性互联网金融阶段,目前在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支付体系建设、金融创新以及互联网金融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发展。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制度安排包括税收优惠及减免、贷款贴息(扶贫贷款奖补和贴息、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专项资金(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普惠金融发展专项基金等)和其他的相关财政政策,并且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财政扶持普惠金融政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的利用率受限、财政专项资金申报门槛较高、财政专项资金反向激励问题,总体来看,普惠金融的财政政策的受益面有限。下一步发展中亟需解决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普惠金融风险逐渐暴露、和普惠金融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第五章是“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主要在量的增长、质的提升和结构优化等方面。财政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供需平衡,促进普惠金融规模的增长。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供给方和需求方,从而缓解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市场存在供需不平衡的问题。财政积极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培育竞争性市场,推进普惠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二是完善担保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双重效果。三是鼓励发展征信系统,构建普惠金融受众群体依法诚信履约的环境。财政有效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结构优化主要体现为财政积极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平衡。一是加强普惠金融区域发展的平衡,推进普惠金融在各区域间平衡发展。二是加强普惠金融城乡发展的平衡,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和金融排斥,推进普惠金融在城乡平衡发展。三是加强普惠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普惠金融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天然存在高度一致性,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是提倡全面共享,鼓励“人人享有”的概念,普惠金融致力于解决发展的不充分和不平衡问题。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缩小收入差距是最终的现实目标。一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弱势群体增加收入;二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发挥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实现财政解决分配问题的生产性手段,促进创业就业;三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推进生活性补助和生产性金融服务措施并举,助推脱贫攻坚。第六章是“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本章主要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论证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首先,本章对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指数进行了测算,测算的步骤主要有是无量纲化、确定权重分析和指数合成。本文测算的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指数基本特征有:(1)在各省的发展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2)指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程度的地区差异,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的程度也越高。本文指数框架和指标选取维度主要参考了国内学者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保障性金融服务覆盖程度,弥补了对保障性金融服务测度的不足;该指数与焦瑾璞等2015年编制的传统金融普惠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8,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本文编制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指数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但指数更多地侧重于描述普惠金融发展规模情况。本章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了普惠金融专项资金对普惠金融发展规模的作用。首先建立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模型,然后运用2016年-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定量刻画财政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因果关系。最后,对实证结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本文实证分析的主要结果有:1.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作用。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变动情况存在正向冲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证实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财政的正向作用。2.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量”、“质”方面。目前我国在普惠金融发展的渗透性、使用性和保障性金融服务的覆盖程度方面成效较大(更多地体现为“量”的方面),而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用性效果较弱(更多地体现为“质”的方面)。此外,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与普惠金融发展“量”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系数更大,与普惠金融发展“质”的维度得分的相关性系数更小。可以从一定程度说明:普惠金融发展量的增长(规模方面的增长)是更容易通过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来促进其发展,而普惠金融质的提升(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方面)仅仅从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支持的方法提升更困难。3.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结构方面。在经济发达的组别,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与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更大,在经济欠发达的组别,系数较小。可以从一定程度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更容易通过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支持来促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仅仅从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支持的方法提升更困难。第七章是“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案例分析”。本章主要聚焦在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案例和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缩小收入差距的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助于阐述财政助推普惠金融发展,以及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缩小收入差距的现实目标。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方面选择了“财政引导农业保险服务”和“江苏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缓解农民合作社融资难”的案例。“财政惠农信贷通助力家庭农场规模翻番”的案例印证了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而增加居民收入的观点;“财政惠农信贷通圆创业梦”的案例印证了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而促进创业的观点;“宁夏固原市蔡川村早拔穷根”的案例印证了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而助推脱贫攻坚的观点。第八章是“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本章主要是介绍国际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从代理银行、移动支付、多样化的供应商、国有银行改革、消费者保护、金融身份认证等6个方面开展,且目前国际上致力于全球普惠金融发展的组织主要有国际金融公司(IFC)、扶贫协商小组(CGAP)、联合国资本发展基金(UNCDF)等。欧美发达国家、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全球的其他国家都在为普惠金融的发展做出努力。国际发展经验为我国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意义。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政府对普惠金融相关立法制度的支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通过财政政策加强金融服务设施建设、税收优惠政策、财政支持科技创新以及政府对相关行业进行监管、财政支持小额信贷和新型普惠金融产品的发展等。第九章“结论和政策建议”,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财政从“量”、“质”和“结构”多方面影响普惠金融的发展,且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实现收入差距缩小的现实目标。财政通过对“量”、“质”和“结构”多重作用,来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财政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供需平衡,促进普惠金融规模的增长,另一方面财政积极营造发展环境实现普惠金融发展质的提升,且不断优化结构,多层次多角度支持普惠金融的发展。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最终现实目标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弱势群体增加收入,发挥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实现财政解决分配问题的生产性手段,促进创业就业、助推脱贫攻坚。2.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存在正向作用。此外,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证结果显示,财政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动存在正向冲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证实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财政的正向影响。3.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量”、“质”方面。目前我国在普惠金融发展“量”的增长(规模方面的增长)方面成效较大,而普惠金融“质”的提升(服务质量、服务环境等方面)效果较弱,从下一步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角度看,还需要在普惠金融“质”的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普惠金融发展“量”的增长是更容易通过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来促进其发展,而普惠金融“质”的提升仅仅从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的方法提升更困难。“质”的提升更多需要综合性财政手段的协同配合,以及中长期的持续发展。4.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结构方面。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更容易通过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来促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仅仅从财政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的方法提升更困难,更多需要财政金融手段的协同配合。此外,不考虑直辖市的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受到财政的正向冲击程度更小。因此,在直辖市增加财政对普惠金融的支出,可能取得效果更佳。5.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来缩小收入差距。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缩小收入差距是最终的现实目标。一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帮助弱势群体增加收入;二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发挥普惠金融造血功能,实现财政解决分配问题的生产性手段,促进创业就业;三是财政可以通过作用于普惠金融,推进生活性补助和生产性金融服务措施并举,助推脱贫攻坚。6.财政政策需要兼顾“量”、“质”和“结构”,保持和优化作用于普惠金融“量的增长”的相关政策、发展和创新作用于普惠金融“质的提升”的相关政策,不断进行“结构优化”,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普惠金融从规模数量转向高质量发展、质效全面提升的局面。针对我国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应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普惠金融的供给。可以通过适当调整财政政策扶持的门槛和力度,通过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促进基础金融服务条件的完善;此外,拓宽财政支持的覆盖面,有助于推进普惠金融区域性的协调发展。二是应优化财政投入的结构,明确普惠金融的创新导向。多支持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等。此外,运用金融科技创新为普惠金融事业赋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助于流程精简、改善融资慢和资金需求时效性强之间的矛盾。三是应丰富财政支持的形式,积极营造普惠金融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财政具有分类引导金融资源的重要作用,推动城乡平衡发展。财政可以积极支持大中型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积极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金融体系;财政应积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等。财政可以支持担保、征信体系的完善,积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帮助企业获得直接融资渠道。此外,财政政策应该保证这方面政策的持续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四是需要理顺普惠金融发展的“量”、“质”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得“量”、“质”的发展相统一,相互促进、“结构”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财政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生产性功能。财政通过拓宽普惠金融受益面,可以积极营造金融服务机会公平的良好局面。综上所述,普惠金融的财政政策支持要有战略性的思维和眼光,为力争实现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要求的“2020年建立相匹配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提供高效的保障,强有力地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2017)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认为宁政发[2017]2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7年3月9日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张丽娜,郭政强,胡永宁[3](2017)在《对华池县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池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突出,推进迅速,效果显着,但目前主要存在产业链条不紧、龙头企业不强、科技储备不足、市场信息不畅等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针对华池县发展草畜产业存在的问题,今后要更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省、市项目资金,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兴建养殖小区、加大畜种改良力度,通过整合各渠道资金完善畜牧业薄弱环节,壮大畜牧业基础。用科学发展观统揽草畜产业开发,按照"专业养殖示范带动、政府扶持整村跟进"和"龙头带农户、协会搞服务、科技作先导、综合搞开

杨美玲[4](2014)在《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整体实力显着提升的同时,国土开发无序、区域发展失衡成为影响我国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部分地区国土空间开发无序性等问题,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为依据,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域开发方向,规范区域开发秩序,控制区域开发强度,从而形成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格局。据此,“十一五”规划中从国家层面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继“十一五”规划提出主体功能概念之后,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并把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与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放在等量齐观的位置。限制开发生态区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下的一种类型区,是指生态环境对社会经济承载能力较弱,不适宜大规模人口和产业集聚,但对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以空间开发为导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其划分结果体现的是区域主体功能,但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区域其他非主导功能,限制开发区并不意味着全境均限制开发,限制开发也不是限制发展,一些资源环境条件较好的区域可在生态保护优先基础上进行点状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生态区往往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在国家生态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构建区域内生式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是限制开发生态区面临的重要问题。限制开发生态区主要位于地域广阔的西部地区,现有以县(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研究单元的区划,考虑的是县内的同一性,忽视了县内的差异性,势必造成同一类型区内部差异较大,导致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有必要在更小尺度上进行相关细分研究。论文探讨了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区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区域发展应以地域分异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2)从细分原则、细分单元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细分方法选择等方面系统研究了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理论与方法,按照限制等级将限制开发生态区分为禁止开发区、强限制开发生态区、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四类,以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为例进行了主体功能细分研究的实证分析。为了充分体现区内的相似性和区间的差异性,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分别运用综合指数法和景观格局法对限制开发生态区进行主体功能细分,并结合专家意见及区域发展战略对两种方案进行叠加修正,得到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的最终方案。(3)主体功能细分下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机制分析。在主体功能细分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类型区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发展动力。(4)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根据生态优先、防治结合、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和地域差异原则,构建了四类地区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禁止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生态补偿、生态旅游、生态草畜产业、苗木花卉产业型等;强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生态移民、小流域综合治理、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型等;中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劳务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型发展模式;弱限制开发区区域发展的典型模式为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新型城镇化型发展模式。

刘志琴[5](2014)在《草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中研究指明草畜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对草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对策,希望本次研究对更好的提高草畜业的向前发展有一定的助益。

陈富国,李文彬,徐建峰,李三禄,闫晓波[6](2011)在《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平凉红牛产业的形成历程、发展现状、发展前景等作以简要介绍,旨在交流发展经验,探寻产业化发展的新途径,为肉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褚广定[7](2011)在《强力推进养牛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州区坚持把发展草畜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来抓,积极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强力推进养牛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实现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鲁光贵[8](2010)在《做大做强奶肉牛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临泽县奶肉牛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指出奶肉牛产业是临泽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在加快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临泽县奶肉牛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大做强奶肉牛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几点建议和发展措施。

康云,杨文秀[9](2010)在《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朝,郭丞飞[10](2009)在《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兴乡富村乐百姓》文中认为会宁县位于甘肃中部,是历史文化名城、革命圣地、教育名县、绿色产品基地,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美誉,被中国特产之乡委员会命名为“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近年来,会宁人民充分发挥革命圣地的政治资源优势,西北教育名县的教育人才优势,质优价廉的绿?

二、依靠科技 优化结构 积极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依靠科技 优化结构 积极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论文提纲范文)

(1)财政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
        1.3.2 普惠金融概念辨析
    1.4 论文逻辑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逻辑
        1.4.2 研究方法
    1.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普惠金融内涵及发展的文献综述
    2.2 普惠金融测度与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2.1 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
        2.2.2 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
    2.3 财政政策扶持普惠金融发展理论的文献综述
    2.4 财政政策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文献综述
    2.5 文献研究动态评述
3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财政的必要性:财政解决普惠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
        3.1.1 正外部性理论
        3.1.2 不完全信息理论
    3.2 财政的有效性:财政对普惠金融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3.2.1 国家分配论
    3.3 财政职能与普惠金融属性
        3.3.1 财政与经济发展:财政职能与普惠金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属性
        3.3.2 财政与社会和谐发展:财政职能与普惠金融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属性
    3.4 本章小结
4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4.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阶段和基本情况
        4.1.1 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建设
        4.1.2 支付体系的建设
        4.1.3 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4.2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制度安排及成效
        4.2.1 税收优惠及减免
        4.2.2 贷款贴息
        4.2.3 专项资金
        4.2.4 其他财政政策
    4.3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4.3.1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的相关政策存在的问题
        4.3.2 普惠金融未来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机理分析
    5.1 量的增长:财政推动我国普惠金融供需平衡
        5.1.1 普惠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5.1.2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供给方
        5.1.3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需求方
    5.2 质的提升:财政积极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5.2.1 加强培育竞争性市场,推进普惠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5.2.2 完善担保体系,实现普惠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双重效果
        5.2.3 鼓励发展征信系统,构建依法诚信履约的环境
    5.3 结构优化:财政促进普惠金融平衡发展
        5.3.1 财政促进普惠金融区域发展平衡
        5.3.2 财政促进普惠金融城乡发展平衡
        5.3.3 财政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与社会发展平衡
    5.4 现实目标: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缩小收入差距
        5.4.1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
        5.4.2 发挥普惠金融“造血式”的生产性功能,促进创业
        5.4.3 生活性补助与生产性金融服务并举,助推脱贫攻坚
    5.5 本章小结
6 财政作用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普惠金融发展规模的测算
        6.1.1 指数测算的作用
        6.1.2 指数测算的基本框架
        6.1.3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采集
        6.1.4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6.1.5 指标的无量纲化
        6.1.6 指数的计算
        6.1.7 指数的主要结果
        6.1.8 指数评价
    6.2 普惠金融专项资金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规模的计量分析
        6.2.1计量分析框架
        6.2.2 模型的设定
        6.2.3 变量的选取与数据说明
        6.2.4 计量方法的选择
        6.2.5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6 稳健性检验
        6.2.7 模型结论与评价
    6.3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量”、“质”维度的实证分析
        6.3.1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分维度测算
        6.3.2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分维度分析
    6.4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结构的实证分析
        6.4.1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地域性分析(行政区域划分)
        6.4.2 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地域性分析(经济发展划分)
    6.5 实证结论
7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案例分析
    7.1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案例分析
        7.1.1 财政引导农业保险服务“三农”见成效
        7.1.2 江苏农业风险补偿基金缓解农民合作社融资难
    7.2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缩小收入差距的案例分析
        7.2.1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增加居民收入的案例分析
        7.2.2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促进创业的案例分析
        7.2.3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来助推脱贫攻坚的案例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国际发展经验
    8.1 国际普惠金融发展概况和发展阶段
    8.2 普惠金融国际组织
    8.3 欧美发达国家
        8.3.1 发展概况
        8.3.2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案例
    8.4 亚洲发展中国家
        8.4.1 发展概况
        8.4.2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案例
    8.5 美洲、非洲发展中国家
        8.5.1 发展概况
        8.5.2 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案例
    8.6 财政作用于普惠金融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9 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普惠金融的供给
        9.1.1 适当调整财政政策扶持的考量标准和力度
        9.1.2 推进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基础金融服务条件的完善
        9.1.3 拓宽财政支持覆盖面,推进普惠金融区域性协同发展
    9.2 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明确普惠金融的创新导向
        9.2.1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普惠金融产品
        9.2.2 运用金融科技创新为普惠金融发展赋能
        9.2.3 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中的科技创新企业
    9.3 丰富财政支持形式,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9.3.1 财政分类引导金融资源,推动城乡平衡发展
        9.3.2 支持保险行业发展,持续完善担保、征信体系
        9.3.3 进一步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
    9.4 统筹财政资源,激发普惠金融生产性来缩小收入差距
        9.4.1 理顺普惠金融量、质、结构关系,合理配置财政资源
        9.4.2 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普惠金融的生产性功能
        9.4.3 财政拓宽普惠金融受益面,营造金融服务机会公平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4)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主体功能区研究
        2.1.1 主体功能区
        2.1.2 主体功能区划
        2.1.3 主体功能区建设
    2.2 限制开发生态区研究
        2.2.1 限制开发区的内涵
        2.2.2 限制开发区类型
        2.2.3 限制开发生态区的发展
    2.3 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经济地理学理论
        3.1.2 区域经济学理论
        3.1.3 生态经济学理论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2 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约束分析
    3.3 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的动力分析
        3.3.1 内部支持动力
        3.3.2 外部引导动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研究
    4.1 主体功能细分基本思路
        4.1.1 细分的基本内涵
        4.1.2 细分原则
        4.1.3 细分单元选择
        4.1.4 细分思路
    4.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4.2.1 指标选择
        4.2.2 权重确定
        4.2.3 细分方法
    4.3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主体功能细分
        4.3.1 指标选择
        4.3.2 细分方法
    4.4 方案比较与综合修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现状分析
    5.1 区域范围
    5.2 自然地理特征
        5.2.1 地形地貌
        5.2.2 土壤类型
        5.2.3 气候条件
        5.2.4 水文水资源
        5.2.5 植被状况
        5.2.6 自然保护区
    5.3 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5.3.1 人口分布特征
        5.3.2 经济发展现状
    5.4 生态环境状况
        5.4.1 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5.4.2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
    6.1 评价单元选择
    6.2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6.2.1 指标体系构建
        6.2.2 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
        6.2.3 指标涵义与测算
        6.2.4 指标权重确定
        6.2.5 细分方案
    6.3 基于景观格局法的主体功能细分
        6.3.1 数据来源
        6.3.2 生态系统风险评价
        6.3.3 人类活动适宜度评价
        6.3.4 细分方案
    6.4 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方案
        6.4.1 方案比较与综合修正
        6.4.2 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体功能细分下的区域发展机制分析
    7.1 禁止开发区
        7.1.1 现状及特征
        7.1.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1.3 发展动力
    7.2 强限制开发生态区
        7.2.1 现状及特征
        7.2.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2.3 发展动力
    7.3 中限制开发生态区
        7.3.1 现状及特征
        7.3.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3.3 发展动力
    7.4 弱限制开发生态区
        7.4.1 现状及特征
        7.4.2 发展的制约因素
        7.4.3 发展动力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主体功能细分的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1 基于生态保护的禁止开发区发展模式选择
        8.1.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1.2 发展模式
    8.2 基于生态建设的强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2.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2.2 发展模式
    8.3 基于特色产业的中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3.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3.2 发展模式
    8.4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弱限制开发生态区发展模式选择
        8.4.1 发展重点与方向
        8.4.2 发展模式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草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草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群众观念落后,“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影响到产业的发展
    2.产业化发展程度低
    3.基层乡站服务技能不健全,畜疫防治存在较大的漏洞
    4.科技信息服务落后
二、实现草畜业发展新跨越的应对措施
    1.逐步提高农民群众技术含量,加大草畜业的科技含量
    2.加强基层乡站建设,做好服务工作
    3.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4.以草为业,加快饲草基地的建设,实施草业生态工程
结语

(7)强力推进养牛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1 政策优势
    1.1 借西部大开发之东风
    1.2 项目带动示范
2 资源优势
3 发展现状及效益
4 主要措施
5 建议

四、依靠科技 优化结构 积极推进草畜产业发展步伐(论文参考文献)

  • [1]财政在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黄彦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1)
  • [2]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7(S1)
  • [3]对华池县畜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 张丽娜,郭政强,胡永宁.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02)
  • [4]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主体功能细分及其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杨美玲. 西北大学, 2014(12)
  • [5]草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 刘志琴. 农民致富之友, 2014(10)
  • [6]平凉红牛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A]. 陈富国,李文彬,徐建峰,李三禄,闫晓波. 《第六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2011(总第169期)
  • [7]强力推进养牛产业发展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J]. 褚广定.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1(17)
  • [8]做大做强奶肉牛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临泽县奶肉牛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A]. 鲁光贵. 2010中国牛业进展, 2010
  • [9]原州区草畜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 康云,杨文秀. 畜牧兽医杂志, 2010(02)
  • [10]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兴乡富村乐百姓[N]. 马朝,郭丞飞. 甘肃法制报, 2009

标签:;  ;  ;  ;  ;  

依靠科技,优化结构,积极推进草牧业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