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检验检疫局全力服务武夷山旅游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祁洪玲[1](2018)在《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机制与调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中期,西方学者开始关注旅游地演化的动态规律,认识到旅游要素演化对旅游地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1980年巴特勒提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详细描述了旅游地演化进程的六个阶段,分析了六个阶段旅游地各要素的变化,提出了旅游地演化的机制。这一理论迅速引起旅游学术界的兴趣,各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和修正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我国学者较多关注不同类型旅游地生命周期形态,而较少关注中国旅游地系统内各要素演化与西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差异。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5A级旅游景区及国务院首批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过三十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滨海旅游地,积累了丰富的发展资料。作为中国开发最早的滨海旅游地,金石滩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变化,以及旅游地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对其他滨海旅游地的发展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陈述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首先是基本概念,其次介绍了滨海旅游地演化理论和旅游地管理理论,最后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旅游地演化和旅游地管理的研究文献,并进行了总结评述。第三章基于文献调研资料和专家组判断,结合金石滩旅游业发展数据分析,将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整体演化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金石滩滨海旅游地供给系统、需求系统的演化特征,结合旅游地演化的背景环境,分析了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在空间的演化特征。第四章从旅游供给子系统和旅游需求子系统角度,分析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影响因素,梳理出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动力机制、限制机制、破坏机制和保障机制,为金石滩旅游发展管理奠定基础。第五章提出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含原有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旅游需求不断改变、旅游地社区诉求复杂化、旅游地恢复力亟待提高。基于旅游地利益相关者访谈,提出金石滩旅游地管理的相关对策,如合理控制旅游业发展规模和速度,重视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重视旅游地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与参与,实现旅游地容量管理,培育旅游地恢复力,提高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总结论文主要创新之处有两个,一是理论研究方法创新,利用德尔菲法划分并命名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阶段,梳理总结各个阶段旅游地要素特征变化,提出中国特定政治、经济、环境下,旅游地供给主体构成的变化规律、游客性格的变化规律、主客互动水平的变化规律。二是管理方法创新,通过旅游地居民、游客的感知和态度,判断旅游地容量、旅游地恢复力水平、旅游地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以此监测旅游地容量、旅游地恢复力的动态变化,有利于提升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水平。论文不足之处主要是部分统计数据可信度存疑,访谈时存在样本年龄趋同,无法做定量分析并推断总体特征,没有深入研究旅游地恢复力的问题。展望未来研究趋势,认为应该做更多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的比较研究,侧重研究滨海旅游地衰退阶段转型的对策,提高滨海旅游地恢复力的相关对策。
叶凌[2](2016)在《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十年来,农业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对武夷山茶叶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促进作用。经过政府扶持和相关各方的努力,茶叶产业已成为武夷山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如何对现有政策进行甄别,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和有效调整,进一步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产业竞争力提升,是政府相关部门接下来订策施政的出发点和目的。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武夷山茶叶产业政策进行研究。同时,参考借鉴国内外已被证明有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结合武夷山茶叶产业现状,围绕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这一根本目的,进一步对武夷山茶叶产业政策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本文对选题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不足进行论述。其次,本文对研究涉及的相关公共管理理论、政策理论和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解释,并结合本文的具体研究对象——武夷山茶叶产业政策,对其特点、作用和效果进行了仔细分析,确定了影响武夷山茶叶产业政策制定的相关竞争力因素。再次,本文结合全面了解武夷山茶叶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总结武夷山茶叶产业拥有的竞争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把握政策制定的脉搏;通过研究产业政策对其竞争力提升产生的影响效果,对各产业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甄别,掌握现有政策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中的失效政策进行失效性分析,找准调整完善政策的方向;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其它地区茶叶产业政策的经验教训,为政策制定提供借鉴。最后,在对前文进行总结,特别是在对武夷山及国内外其它地区茶叶产业政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汪倩[3](2014)在《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陆地港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武夷山陆地港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设立武夷山陆地港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提出了武夷山陆地港的发展战略。
庄亚界[4](2014)在《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文中认为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我国的农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然而在由传统农业过渡到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传统农业文化由于缺乏足够的价值关注度而面临失传的困境。因此,将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辩证统一于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中,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挖掘传统农业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对保护与传承农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也需要文化的浸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一个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基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思路,既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本身的内涵,又是农业产业提升的有效路径,其作用体现在可有利于提升农业的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因此,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农业产业提升意义重大。本课题研究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将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农业产业提升的一种思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文化资源开发的二重规律理论、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文化艺术品供求机理、农业文化生态理论、产业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指导下,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思路,将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综合文献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案例研究法以及系统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对我国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价值进行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对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和农业创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两大类,对农业产业的提升价值主要表现在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实现农业产业创新、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等方面,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底数不清、资源开发方式有待规范、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粗、散、泛”现象等问题,其障碍性因素主要存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政府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农业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法律规范机制不健全和专业人才匮乏等方面。第二,通过实证研究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本研究以福建永春县为例,以其拥有“地理标志产品”的四大传统农业产业——永春佛手茶、永春老醋、永春芦柑和永春篾香等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其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进行探索。研究的思路为:首先,分析了各地理标志产品的源起与历史沿革、各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各地理标志产品所蕴含的文化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其次,在借鉴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相应提出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策略,以实现文化资源对农业产业提升的推动作用。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明确佛手茶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茶叶农耕文化、禅茶文化和茶叶养生文化;二是重视佛手茶文化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建设生态观光茶园、茶文化展示厅以及开发养生文化茶品;三是制定茶产业资源匹配下的文化战略;四是加快永春佛手文化品牌塑造;五是加快推进永春佛手茶文化中介的发展。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理清永春老醋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酿造文化、民俗文化和饮食保健文化;二是重视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参观层面上的醋酿造文化项目设计、参与层面上的醋文化体验项目设计以及消费层面上的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三是加大文化挖掘与宣传力度;四是依托醋文化提升品牌内涵;五是通过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带动产业提升。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明确永春芦柑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芦柑的农耕文化、文学作品中的芦柑文化、芦柑馈赠文化以及药食文化;二是重视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建设现代生产示范园、芦柑文化展览馆、举办芦柑文化节以及创新芦柑菜谱;三是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层次;四是以芦柑文化为依托带动芦柑产业转型升级;五是重视芦柑文化传播。通过研究形成的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有:一是理清永春篾香文化资源挖掘方向,主要包括蒲氏制香世家、传统篾香制作工艺、香道文化以及药用文化;二是重视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主要包括开辟蒲氏手工香制作展示区、设立香文化展示馆和香道养生馆;三是注重永春篾香产业链延伸;四是加强永春篾香文化氛围营造;五是加快永春篾香产品档次提升。第三,进行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本研究以福建省永春四个传统产业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路径进行探索,并进一步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以期使得个案研究的成果对农业产业的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一是文化资源开发机制,包括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和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等;二是产业组织机制,包括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和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等;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包括政府在宏观层面的利益引导、企业在中观层面的利益选择和农户在微观层面的利益行为等;四是经营机制,包括科学决策、加强营销和控制内部成本等;五是保障机制,包括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和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等。
聂艳梅,康艳,顾旖,吴莺莺,吴冰冰[5](2013)在《产业,挺起城市的脊梁——单一产业型城市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观点"产业型城市"就是以某一产业为发展核心动力的城市。现阶段,在中国走"产业型城市"定位的以三四级城市为主,这些城市在城市群或城市带中成为新兴的中心,选择产业从分工的角度考虑,不强求产业的完整性,而是根据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基础。本课题选取了石狮服装城和石狮、海宁服装城和海宁、小龙虾和盱眙、大闸蟹和巴城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产业型城市的形象传播之道。
张显庭[6](2012)在《福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中国旅游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代,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许多大城市周边逐步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大力支持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发展乡村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可以吸取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并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例,在评价了其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研究福建省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和途径,达到优化地区乡村旅游模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文章从乡村旅游发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入手,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现状及其相关理论。进而尝试乡村旅游景区评价指标体系,为福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更有说服力依据。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对区域乡村旅游的启示。最后,以福建省乡村旅游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对福建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价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福建省开发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张俊峰[7](2012)在《福建武夷星大红袍品牌市场推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综观我国茶产业与市场的全局,从茶资源、茶营销到茶品牌、茶文化等系列现状来看,其“品牌”茶建设和茶营销理念的落后已成为我国茶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在如今品牌营销盛行的大环境下,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占有率,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没有品牌就没有国际影响力。鉴于此并结合其长远发展来看,茶行业打造消费者宠爱的茶品牌,实际上就是打造一种符合市场需求、现代生活方式与国际趋势发展的品牌体验。同时,积极地实施茶品牌的培育和推广,也是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牌企业未来走向世界,无不具有前瞻性意义。因此,本文在广告学、品牌学、营销学视域下,运用文献分析法、个案分析法、实证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武夷星大红袍品牌市场推广进行研究。大红袍是我国武夷岩茶类的杰出代表,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一路走到今天,并作为武夷星公司的主导产品品牌,它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另外,社会的发展变化也让我们看到,大红袍在走向大众消费者时,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环境因素。因此,从茶产业政策、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竞争者因素、消费者因素和游资炒作大红袍这些层面进行分析,来阐述大红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武夷星公司从战略高度对大红袍品牌进行了全方位设计和包装,借助于差异化来进行传播:在品牌定位方面,利用大红袍品质不可复制和加工技术讲究的特点,进行品质定位;及大红袍极具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又进行功效定位。在产品包装及价位策略上,则把大红袍统一按小包装形式接触消费者,这是不同于其它岩茶企业的特色经营。在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全程跟踪策略上,实行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产品电子信息档案,方便消费者查询;其不同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体现了武夷星公司品牌推广中所树立的标杆作用。武夷星公司为了推广大红袍品牌,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如:广告媒介策略、事件营销、文化营销、茶旅营销、会展营销及公关赞助等多种营销方式,并进行了这方面的创新。在事件营销活动中,武夷星大红袍通过参加国家外事活动,不仅提高了大红袍的知名度,而且使影响力扩展到全世界。在文化营销活动中,通过“印象大红袍”全球公演,将茶叶与艺术相结合,实行跨界经营,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上茶叶品牌向全球扩张的特色之路。至此,对武夷星大红袍品牌的市场推广作详细而充分研究,以期能对其它产茶企业如何打造、推广品牌提供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应杭军[8](2011)在《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环境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愈加严峻,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为面对现实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其中,这标志着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生态文明是对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益探索,也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变期的有力发展。建设武夷山生态文明城市,是解决武夷山生态环境危机,摆脱武夷山生态困境的最佳途径,系统良好的武夷山生态文明是文明的明智选择。武夷山生态文明研究与武夷山生态哲学、环境科学、武夷山生态规划等相关学科相结合,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和新的理论研究武夷山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武夷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论文通过文献检索与分析确定研究背景和研究选题,深入剖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随后,通过对生态文明相关概念和理论的阐述,确定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访谈,了解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武夷山市生态文明体系和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考核评价指标,提出了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通过研究论文认为,武夷山市虽然具备相对较好的政策环境和较好的生态优势及经济发展后劲,但是武夷山市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经济环境与资源环境保护矛盾凸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认识不足的问题,应该从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生态文化和社会文明四个层面来构建武夷山市生态文明体系,确保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取得实效。由于本人是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对于理论的把握可能不是很深入,不能把生态文明相关理论很好的应用到论文的写作中,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此外,对于如何利用评价指标对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考核,本文只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没有讨论采取何种评价方法进行考核,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的研究。
费伟伟,赵鹏[9](2011)在《八闽飞歌唱跨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这是一曲仅用两年时间谱写的八闽壮歌。 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国务院又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两年来,喜欢高歌《爱拼才会赢》的八闽儿女,借政策东风,凝心聚力,谱写了一?
李延林[10](2010)在《武夷茶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人总结的开门七件事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叶在古代就已经成为生活中重要的必需品。茶叶是健康、天然、和谐、时尚的饮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和喜爱,市场前景无限广阔。作为中国茶叶一个优秀的代表,武夷茶具有多种的医药保健功能、丰富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底蕴、独特的品质风味和工艺茶艺。本文在论述国内外的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调研、走访、咨询等方式方法,分析了武夷茶的基本信息、发展历程及现状,发现了武夷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不重视茶文化和茶工艺的宣传、忽视泡制品饮方法的教育、出现制假售假产品、生产标准不规范、营销手段体系不健全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武夷茶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武夷茶的文化、制作工艺、泡制品饮方法等方面的宣传推介,以提升武夷茶的文化精神内涵和价值魅力,增强武夷茶的市场认可度;以及强化营销手段、完善地理标志、加强行政干预等措施,以提升武夷茶的品质和知名度,壮大武夷茶规模龙头企业,扩大武夷茶的市场占有率、销售量。
二、福建检验检疫局全力服务武夷山旅游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检验检疫局全力服务武夷山旅游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机制与调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旅游相关的基础概念 |
二、滨海旅游地的相关概念 |
三、演化相关的概念 |
第二节 旅游地演化的基本理论 |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二、旅游地演化机制的相关理论 |
第三节 旅游地管理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旅游社区参与理论 |
四、旅游环境容量理论 |
五、旅游地恢复力理论 |
第四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演化进程分析 |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简介及演化进程的判定 |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概述 |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判定方法 |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演化进程 |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特征分析 |
一、金石滩旅游供给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 |
二、金石滩旅游需求系统的演化特征分析 |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环境演化特征分析 |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空间演化特征分析 |
第四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的影响因素和演化机制 |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演化的影响因素构成 |
二、影响金石滩滨海旅游地供给系统演化的因素 |
三、影响金石滩滨海旅游地需求系统演化的因素 |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机制 |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动力机制 |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限制机制 |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的破坏机制 |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的保障机制 |
五、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系统整体演化机制 |
第五章 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的调控对策 |
第一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金石滩滨海旅游地发展亟需发展路径的转变 |
二、金石滩滨海旅游地面临不断改变的旅游需求 |
三、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社区管理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 |
四、金石滩滨海旅游地社区恢复力亟待提高 |
第二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旅游业整体发展思路调整 |
一、保持金石滩旅游业发展的合理规模与速度 |
二、避免金石滩旅游业发展过度占用其他产业发展空间 |
三、重视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
第三节 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恢复力培育与容量管理 |
一、转变政府角色,引导利益相关者之间良性互动 |
二、关注不同社区居民对区域发展诉求的差异 |
三、帮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就业与决策 |
四、实时监测居民与游客的心理容量变化 |
五、鼓励多方参与旅游地发展决策与管理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一、研究结论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茶叶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茶叶产业政府政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茶叶产业 |
2.1.2 产业竞争力 |
2.1.3 产业政策 |
2.2 相关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产业政策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竞争优势理论与钻石体系 |
2.2.5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3 茶叶产业政策制定需要考虑的竞争力影响因素 |
3.1 茶产业资源禀赋 |
3.2 茶产业环境 |
3.3 茶产业组织结构 |
4 武夷山茶叶产业现状分析 |
4.1 武夷山茶叶产业现况 |
4.2 武夷山茶叶产业具有的竞争优势 |
4.2.1 核心优势 |
4.2.2 其它优势 |
4.3 武夷山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 |
4.4 武夷山茶叶产业面临的机遇 |
4.5 武夷山茶叶产业面临的挑战 |
5 武夷山茶叶产业政策效果分析 |
5.1 武夷山现有的茶叶产业相关政策 |
5.2 武夷山现有茶叶产业相关政策有效性分析 |
5.3 武夷山现有茶叶产业相关政策失效分析 |
5.3.1 鼓励银行等金融服务业为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政策失效分析 |
5.3.2 制定产业标准和推行商标授权使用许可政策失效分析 |
6 国内外茶叶产业政策及其启示 |
6.1 斯里兰卡茶叶产业政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分析 |
6.2 国内部分茶叶产区政府政策对产业竞争力影响的分析 |
7 提升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7.1 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发展茶文化旅游 |
7.2 完善监管机制,维护武夷茶独特品质 |
7.3 优化茶园结构,提升茶农技艺,推动转型升级 |
7.4 加强资金支持,鼓励开拓创新 |
7.5 培育龙头企业,扩大产业规模 |
7.6 重视发挥“互联网+”作用,搭建网上交易平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陆地港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陆地港的概念、功能及特征 |
2 武夷山陆地港发展现状 |
3 武夷山设立“陆地港”的意义 |
3.1 有利于整体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
3.2 有利于加快推进海峡西岸腹地发展 |
3.3 有利于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外开放 |
4 武夷山陆地港的SWOT分析 |
4.1 内部优势分析 |
4.1.1 产业发展支撑 |
4.1.2 口岸机构完备 |
4.1.3 便捷的综合服务 |
4.2 内部劣势分析 |
4.2.1 发展初期市场需求较小 |
4.2.2 直通关模式尚未真正到位 |
4.2.3 铁路客运占较大比重, 海铁联运优势难以发挥 |
4.2.4 人才资源匮乏 |
4.3 外部机遇分析 |
4.3.1 福建省经济及区位优势 |
4.3.2 政策优势 |
4.3.3 便捷的交通优势 |
4.4 外部挑战分析 |
4.4.1 福建省内四个陆地港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
4.4.2 区域内同类港口的竞争 |
5 武夷山陆地港的发展战略 |
5.1 主动推介, 寻找货源, 稳定货源 |
5.2 推行优惠政策, 吸引物流、货代公司入驻 |
5.3 进一步落实直通关模式 |
5.4 加强海铁联运优势 |
5.5 加强电子信息平台建设 |
5.6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
(4)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提出 |
1.1.2 国家高度重视农业 |
1.1.3 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
1.1.4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传统农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1.2.2 有利于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
1.2.3 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
1.3 研究对象与基本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界定 |
1.3.2 基本概念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
1.4.2 农业文化相关研究综述 |
1.4.3 产业提升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评述 |
2.1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2.2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二重规律理论 |
2.3 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文化艺术品供求机理 |
2.4 农业文化生态理论 |
2.5 产业发展理论 |
2.6 产业融合理论 |
2.7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8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价值分析 |
3.1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形式 |
3.1.1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3.1.2 农业创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
3.2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对农业产业的提升价值 |
3.2.1 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
3.2.2 实现农业产业创新 |
3.2.3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3.2.4 丰富农产品品牌内涵 |
3.3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底数不清 |
3.3.2 资源开发方式有待规范 |
3.3.3 传统农业文化资源整合存在“粗、散、泛”现象 |
3.4 农业产业中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
3.4.1 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缺乏利益协调机制 |
3.4.2 政府缺乏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规划 |
3.4.3 农业文化产业化发展程度不够 |
3.4.4 法律规范机制不健全 |
3.4.5 专业人才匮乏 |
4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茶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
4.1 永春佛手茶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4.2 永春佛手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4.2.1 种植面积趋于稳定 |
4.2.2 单产和总产逐年提高 |
4.2.3 总产值快速增长 |
4.3 永春佛手茶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4.3.1 永春佛手茶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
4.3.2 永春佛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4.4 案例研究——武夷岩茶的经验与启示 |
4.4.1 基本情况 |
4.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4.4.3 启示 |
4.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佛手茶产业提升策略 |
4.5.1 明确佛手茶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
4.5.2 重视佛手茶文化项目设计 |
4.5.3 制定茶产业资源匹配下的文化战略 |
4.5.4 加快永春佛手文化品牌塑造 |
4.5.5 加快推进永春佛手茶文化中介的发展 |
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
5.1 永春老醋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5.2 永春老醋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2.1 总产值快速增长 |
5.2.2 产品出口带动效果明显 |
5.2.3 配套服务日趋完善 |
5.3 永春老醋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5.3.1 永春老醋蕴含的文化资源 |
5.3.2 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5.4 案例研究——山西陈醋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
5.4.1 基本情况 |
5.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5.4.3 启示 |
5.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老醋产业提升策略 |
5.5.1 理清永春老醋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
5.5.2 重视永春老醋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
5.5.3 加大文化挖掘与宣传力度 |
5.5.4 依托醋文化提升品牌内涵 |
5.5.5 通过醋文化产品项目设计带动产业提升 |
6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
6.1 永春芦柑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6.2 永春县芦柑产业发展现状 |
6.2.1 产业基础扎实 |
6.2.2 市场知名度较高 |
6.2.3 总产量、总产值停滞下滑 |
6.2.4 产业面临柑桔黄龙病威胁 |
6.3 永春芦柑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6.3.1 永春芦柑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
6.3.2 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6.4 案例研究——云霄枇杷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
6.4.1 基本情况 |
6.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6.4.3 启示 |
6.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芦柑产业提升策略 |
6.5.1 明确永春芦柑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
6.5.2 重视永春芦柑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
6.5.3 注入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层次 |
6.5.4 以芦柑文化为依托带动芦柑产业转型升级 |
6.5.5 重视芦柑文化传播 |
7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
7.1 永春篾香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
7.2 永春篾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7.2.1 产业集群效应初显 |
7.2.2 产品多样化 |
7.2.3 品牌初步创立 |
7.2.4 总产值稳步增长 |
7.3 永春篾香蕴含的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7.3.1 永春篾香蕴含的文化资源分析 |
7.3.2 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7.4 案例研究——山东佛香产业提升的经验与启示 |
7.4.1 基本情况 |
7.4.2 主要做法与经验 |
7.4.3 启示 |
7.5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永春篾香产业提升策略研究 |
7.5.1 理清永春篾香文化资源挖掘方向 |
7.5.2 重视永春篾香文化资源开发项目设计 |
7.5.3 注重永春篾香产业链延伸 |
7.5.4 加强永春篾香文化氛围营造 |
7.5.5 加快永春篾香产品档次提升 |
8 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研究 |
8.1 文化资源开发机制 |
8.1.1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
8.1.2 创新文化资源开发模式 |
8.2 产业组织机制 |
8.2.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8.2.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
8.3 利益联结机制 |
8.3.1 政府——宏观层面的利益引导 |
8.3.2 企业——中观层面的利益选择 |
8.3.3 农户——微观层面的利益行为 |
8.4 经营机制 |
8.4.1 科学决策 |
8.4.2 加强营销 |
8.4.3 控制内部成本 |
8.5 保障机制 |
8.5.1 加强制度规范建设 |
8.5.2 强化技术支撑 |
8.5.3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主要结论 |
9.1.1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文化的浸润 |
9.1.2 通过实证研究对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路径进行探索 |
9.1.3 应注重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机制构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5)产业,挺起城市的脊梁——单一产业型城市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铺天盖地万式装, 有街无处不经商 |
(二) 爱拼敢赢话石狮 |
(三) 石狮服装城在石狮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体现 |
(四) 石狮城市形象传播策略研究 |
1. 沉寂 |
2. 起步 |
3. 腾飞 |
4. 运用新媒体——游戏植入 |
5. 口碑营销——产业整合 |
(6)福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成果 |
2.2 国内研究成果 |
3 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 |
3.2 乡村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
4 乡村旅游景区评价体系构建 |
4.1 构建的背景及原则 |
4.2 指标的提出与确立 |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乡村旅游景区的模糊综合评价 |
5 国内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 |
5.1 国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模式 |
5.2 国内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模式 |
5.3 国内外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启示 |
6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实证研究 |
6.1 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6.2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区资源评价 |
6.3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SWOT分析 |
6.4 福建省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福建武夷星大红袍品牌市场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四)创新之处 |
1.研究视角的创新 |
2.文化营销内容创新 |
一、大红袍历史变迁与武夷星公司简介 |
(一)大红袍历史变迁 |
(二)武夷星公司简介 |
二、大红袍市场环境分析 |
(一)产业政策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文化环境分析 |
(四)竞争者分析 |
(五)消费者分析 |
(六)游资炒作大红袍 |
1.产量有限被炒作 |
2.信息不对称导致被炒作 |
3.大红袍成为热钱的猎物 |
4. 大量“山寨大红袍”涌入市场 |
三、大红袍品牌化战略 |
(一)品牌定位策略 |
1.品质定位 |
2.功效定位 |
(二)产品包装及价位策略 |
(三)复合式渠道策略 |
1.直营店和连锁专柜 |
2.加盟(代理)连锁模式 |
3.淘宝商城武夷星官方旗舰店 |
(四)品牌维护策略 |
1.商标注册 |
2.专利申请与防伪技术 |
(五)从茶园到茶杯质量全程跟踪策略 |
四、大红袍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
(一)广告媒介策略 |
1.传统媒体推广 |
2.微博互动营销 |
(二)事件营销 |
(三)文化营销 |
1.印象·大红袍全球公演 |
2.CCTV 倾力打造武夷山茶文化 |
3.举办大红袍国际禅茶文化节 |
(四)茶旅营销 |
(五)会展营销 |
(六)公关赞助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生态文明研究进展 |
1.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进展 |
1.2.3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1.3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流程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生态文明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文明与生态文明 |
2.1.2 生态文明的内涵 |
2.2 生态文明的特征 |
2.2.1 在伦理价值观上,树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观(生态文化) |
2.2.2 在生产方式上,树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 |
2.2.3 在生活方式上,树立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观(社会文明) |
2.2.4 在社会结构上,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社会文明) |
2.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生态学理论 |
2.3.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
2.3.3 科学发展观 |
第3章 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与问题 |
3.1 武夷山市生态文明现状 |
3.1.1 良好的政策环境 |
3.1.2 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生态优势 |
3.1.3 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
3.2 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3.2.1 经济发展存在差距 |
3.2.2 资源开发与保护矛盾日益凸显 |
3.2.3 生态文明建设全民认识不足 |
第4章 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 |
4.1 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强化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整治 |
4.2 发展生态经济,为生态文明建设夯实物质基础 |
4.3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文化、科技和教育支撑,培育生态文化 |
4.3.1 加强生态文化的基础建设 |
4.3.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科技教育支撑 |
4.4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机制,实现社会文明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武夷茶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世界茶产业发展情况 |
1.2 我国茶产业发展情况 |
1.2.1 我国茶产业的态势及国际地位 |
1.2.2 我国茶产业经济链多元化、品种多样化 |
第2章 武夷茶概况 |
2.1 武夷茶的生长环境 |
2.2 武夷茶的种类 |
2.3 武夷茶的气候与土壤 |
2.4 武夷茶的发展历程 |
第3章 武夷茶产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1 “十一五”期间武夷茶发展成效 |
3.2 武夷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思路 |
4.1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
4.2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定位 |
4.3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目标 |
4.4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4.5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5章 武夷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茶文化工艺保健宣传,提升武夷茶价值魅力 |
5.1.1 弘扬武夷茶文化,助力茶产业发展 |
5.1.2 传播武夷岩茶工艺,公开透明生产环节 |
5.1.3 宣传岩茶保健功能,扩大茶叶消费总量 |
5.2 多种措施内外兼顾,促进武夷茶营销推广 |
5.2.1 大力发展内销市场,积极拓展营销渠道 |
5.2.2 积极发展茶叶出口,强化安全管理生产 |
5.2.3 贯彻实施茶旅营销,商业运作茶叶魅力 |
5.3 加强行政支持和干预,注重标志使用茶园管理 |
5.3.1 强化地理标志保护,加强标志使用管理 |
5.3.2 规范茶园生产基地,生态保护服务茶业 |
5.3.3 强化政府职能作用,监督规范茶叶市场 |
5.4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全方位扶持企业成长 |
5.4.1 扶持茶叶规模企业,强化品牌企业制度 |
5.4.2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促进茶产业加快发展 |
5.4.3 实施科研兴茶战略,科技创新长远发展 |
5.5 注重泡茶赏茶茶艺表演,引领论茶品茶新风尚 |
5.5.1 提升品茶赏茶境界,体会名优好茶魅力 |
5.5.2 引导茶艺表演时尚,教育百姓泡茶工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福建检验检疫局全力服务武夷山旅游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金石滩滨海旅游地演化进程、机制与调控对策研究[D]. 祁洪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2]促进武夷山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政策研究[D]. 叶凌. 福建农林大学, 2016(10)
- [3]基于SWOT分析的武夷山陆地港发展战略研究[J]. 汪倩. 科技视界, 2014(11)
- [4]基于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农业产业提升研究 ——以福建永春县为例[D]. 庄亚界.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5]产业,挺起城市的脊梁——单一产业型城市的形象传播策略研究[J]. 聂艳梅,康艳,顾旖,吴莺莺,吴冰冰.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3(04)
- [6]福建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D]. 张显庭. 浙江大学, 2012(02)
- [7]福建武夷星大红袍品牌市场推广研究[D]. 张俊峰. 河南大学, 2012(10)
- [8]武夷山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应杭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9]八闽飞歌唱跨越[N]. 费伟伟,赵鹏. 人民日报, 2011
- [10]武夷茶产业发展对策的研究[D]. 李延林. 集美大学,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