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壁可”法加固技术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洋洋[1](2021)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公路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连续梁桥在交通量及环境作用下劣化严重,管理者的重要职责是选用最优加固方案将预计的损失降至最低。目前的优选技术很少考虑到赋权方法的片面性、方案可信度及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鉴于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总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的相关病害及处治措施,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及桥面系的多种加固方法,并分析特点和适用性,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设计提供依据。2.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定义11个定量指标的数学公式及8个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3.在分析目前的赋权方法及优选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1)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片面性及目前组合赋权法的不足,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模型。群体AHP法、熵权法及变异系数法为组合赋权模型的单一赋权法基础。为解决群体AHP法的赋权不一致问题,提出构造专家熵模型确定专家客观权重,整合专家的主、客观权重,得到专家权重,结合专家组下的指标权重矩阵后,确定指标的主观权重;2)针对证据理论的排他性假设的局限性,提出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改进证据组合的加固方案优选模型;3)灰色关联法确定基本概率分配函数(BPA),然后以2)中新证据组合模型融合证据体,得到信任函数,以此对方案排序。4.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韩庄大桥的维修加固工程为依托,验证了本文所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技术的可行性。通过与单一赋权法的对比,表明所提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权重模型更加科学合理。通过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过程,表明本文方法的加固方案优选结果整体不确信度从平均值12.11%降低到了0,较大提高了加固决策的准确性及说服力。通过本文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法和证据理论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验证本文方法在桥梁加固方案优选中的优越性。
杨永杰[2](2020)在《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病害分析与加固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交通建设也更加蓬勃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结构,作为桥梁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近些年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构造简单、施工速度快,但是由于施工不当、车辆超载或后期养护不到位等多种因素影响,易出现各种桥梁病害。因此,对该类桥型的病害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的加固方式十分重要。本文以两座同跨径的连续小箱梁为依托工程,通过对桥梁病害进行统计分析,对桥梁技术状况进行评定,两座桥均为四类桥;以荷载试验数据和《公路桥梁承载能力检测评定规程》为依据,对两座桥的承载能力和工作状态进行评定,两座桥的抗力效应折减值分别为0.848和0.879,其现状均不满足现役荷载,需对两座不同病害的桥梁进行加固。针对A桥纵桥向各联间连续构造失效的病害,以简支梁桥结构为计算原型对该桥进行加固,通过对比粘贴钢板法和粘贴碳纤维加固法的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建议采用性价比更高的粘贴碳纤维加固法进行加固;对于B桥横向联系失效的病害,为避免单梁受力发生,本文主要通过增设横隔板和铺设桥面板来增强桥梁整体横向刚度,通过计算对比分析桥面板厚度的加固效果,建议重新铺设8cm厚的桥面板进行加固。论文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桥梁的技术改造提供参考。
王振航[3](2019)在《连续刚构桥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分析及合龙顺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因其自身优越性已成为桥梁建设中的主要桥型之一。近年来,由于设计缺陷、施工处置不当等,造成该类型桥梁在施工及运营阶段曾出现开裂、下挠等病害。因此,开展关于其复杂受力锚下区域受力行为以及施工合龙顺序研究具有实际意义。本文以一座(40+70+40)m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针对悬臂施工过程中1#块腹板产生的裂缝问题,利用ANSYS建立局部空间模型进行模拟分析,并采用拉压杆简化模型进行计算,试图找出其开裂的力学原因;针对连续刚构桥合龙顺序不同带来的二次应力及线形变化,利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对其施工合龙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考察三种不同合龙张拉顺序对桥梁线形、应力的影响。经过计算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ANSYS软件空间实体有限元非线性模拟计算,以及采用拉压杆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设计配束及张拉力合理,不会造成锚下腹板出现局部开裂。其主要原因应为局部防崩钢筋不够、施工过程中张拉力控制不当以及张拉时混凝土强度可能不足造成的主拉应力过大所致。(2)锚下D区混凝土受力复杂,不满足平截面假定,采用拉压杆模型进行简化计算分析,符合局部传力关系,简化了复杂受力区域的力学分析,方便了局部钢筋配置,可以有效避免设计缺陷,使其更合理。(3)从合龙阶段、成桥阶段及成桥10年结果对比分析来看,分批张拉边、中跨合龙段钢束要优于先张拉边跨合龙段钢束再张拉中跨合龙段钢束和先张拉中跨合龙段钢束再张拉边跨合龙段钢束。先张拉边跨合龙段钢束再张拉中跨合龙段钢束方案在合龙过程中易发生上挠,对桥梁线形造成不利影响。(4)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本桥不同的合龙张拉顺序对桥梁的线形及应力没有明显的影响。(5)当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限制等因素,对常用跨度的三跨连续刚构桥可以采用中边跨同时合龙方案,也能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闫齐建[4](2019)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病害诊处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仁赤高速公路中小箱梁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项目中的部分小箱梁桥,对小箱梁桥病害总结分析。总结小箱梁桥病害出现的类型和频率以及桥梁的整体状况,建立相应有限元模型,研究小箱梁桥典型病害产生的原因和病发机理,评估病害对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对桥梁常用加固方法的加固效率进行分析对比,最后总结小箱梁桥病害处治方法和养护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仁赤高速公路小箱梁桥桥面系和主梁的病害类型,并对主梁底板和腹板裂缝的形态、裂缝位置和裂缝宽度做了详细的分析。(2)对小箱梁桥病害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对小箱梁施工过程中主梁的应力做了计算,对4×30m和4×20m小箱梁桥支座脱空后主梁应力状态和支反力变化做了详细分析。由于主梁底板和腹板纵向数量裂缝较多,通过建立实体有限元模型分析纵向裂缝产生的关键因素。(3)分析不同类型损伤对主梁应力的影响,计算主梁底板纵向裂缝和腹板纵向裂缝对主梁内力的影响,分析了预应力钢束锈蚀后对小箱梁受力和变形的影响。(4)总结了小箱梁病害处治的方法,并针对仁赤高速公路小箱梁桥的病害提出了养护建议。对预应力不足的桥梁进行了加固设计,分析不同加固方式的加固效率。
钟爱民[5](2019)在《斜拉板桥主梁裂缝成因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斜拉板桥在具有连续刚构桥以及斜拉桥的特点的同时,也具有自己的优势,诸如降低桥塔高度、减小主梁截面,大大降低造价成本等,但是国内斜拉板桥多建于90年代,距今已经运营超过20年,不可避免的出现开裂的桥梁病害现象,严重影响了桥梁的外形美观、降低了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危害桥梁的运营安全。所以,对在役斜拉板桥裂缝的成因进行研究分析并根据研究成果对症下药,寻求合适有效的加固方法,防止桥梁结构进一步损害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依托某在役斜拉板桥为工程实例,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依托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结构的杆系单元模型,分析预应力损失、不同温度梯度下、不同年限的收缩徐变、不同车辆荷载以及不同索力损失等因素对结构最大主应力的影响,得到不同因素对于结构最大主应力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的裂缝成因提供数据支撑。(2)采用模拟计算的方式,对影响开裂的各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筛选出对结构腹板以及底板开裂的主要成因。(3)依托有限元软件MIDAS/FEA建立结构的实体单元模型,以敏感性分析为基础,建立模型,分析典型病害箱梁腹板裂缝开裂方向以及裂缝宽度的发展规律。(4)根据既有加固技术以及原理,对模型进行铺装层加固法、粘贴钢板法、体外预应力加固以及组合加固四种方法加固。对加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最优加固方案,为以后类似的桥梁加固提供参考。
吴旭东[6](2019)在《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公路桥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桥梁结构的形式承现出更加丰富的多样性。但对于市政桥梁、中小跨径公路桥梁等而言,仍以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梁桥为主,其主要原因是该类型桥梁具有适应性强、取材方便及标准化施工等特点。其中小箱梁具有较大的抗扭、抗弯刚度,整体性好、受力合理等优点,能够满足高速公路对于行车平稳、舒适的需求,且价格低廉、施工周期短,因此在国内外得到快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依托贵州省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七星II号大桥,针对其上部结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的病害成因、加固方法及加固效果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包括:(1)通过贵州省思南至遵义高速公路七星II号大桥现状检查采集桥梁基本数据(几何参数和材料参数等),查明桥梁小箱梁结构存在的病害和缺陷,对桥梁进行总体质量状况评定。(2)根据桥梁外观检查的结果,分析桥梁小箱梁结构病害的成因,采用理论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研究现有病害及缺陷对桥梁承载能力的影响,对缺陷、病害的属性进行评判。(3)基于桥梁的病害特征,建立有限元模型,研究多个荷载试验条件下的小箱梁横向分布特性,采用简化计算模型、空间计算模型(梁格模型)及实桥荷载试验模型等进行研究,结合实桥试验结果综合评定桥梁的实际受力性能、结构的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性能,对桥梁的整体受力性能进行分析,对桥梁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及交工使用要求进行评判。(4)依托贵州七星II号桥混凝土小箱梁桥检测加固项目,对其进行承载能力检定和工作状态评估,并对七星II号桥的加固决策和后期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持。通过体外预应力、粘贴碳纤维板加固法的加固效果分析研究,得出适合该类混凝土小箱梁桥加固的优选方案,依据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结果和荷载试验结果,对桥梁的病害提出处置方案与措施,为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其他同类型桥梁的加固提供参考。
王志红[7](2019)在《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裂缝加固技术》文中指出简要介绍了组合箱梁裂缝的类型,从原材料选用、设计、施工等方面,分析了组合箱梁裂缝产生的原因,并详细阐述了组合箱梁裂缝的加固技术,旨在避免裂缝发生扩张、恶化、保证组合箱梁的坚固耐久性能。
白雪[8](2018)在《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路网交通量的剧增,许多已建成桥梁不堪重负出现各种病害,如主梁过度下挠、梁体出现裂缝、桥墩下沉等,大量桥梁面临着加固处理。本文以宁夏平罗黄河大桥为依托工程,对多跨PC连续梁桥的加固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多跨PC连续梁桥的主要病害进行了调查、梳理,并对其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针对大跨径桥梁跨中下挠过大问题,从设计、施工角度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其次,针对平罗黄河大桥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病害,分析了病害原因,并结合荷载试验评定结果提出适用于平罗黄河大桥的加固方案;通过对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中的主要控制参数预应力钢筋面积和线形的分析比选,对施工方案进行了优化;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能力,研究了加固工程施工工艺的模拟方法,建立平罗黄河大桥BIM模型,对主要施工工艺仿真模拟。再次,研究了旧桥加固计算中模型的损伤模拟方法,通过对材料强度、主梁刚度等因素的综合比较,认为预应力损失是影响依托桥梁下挠的主要因素。结合桥梁病害情况,考虑结构运营多年导致的结构损伤,根据桥梁线形实际下挠值、裂缝分布情况等资料,通过预应力折减的方式对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修正,使之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结构现状的实际受力状态。通过对拟采用的加固方案进行计算表明,主桥可恢复原设计荷载等级,够改善主梁应力状态,提高抗弯和抗剪承载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桥梁结构的线形,满足加固预期目标。本文提出的多跨PC连续梁桥加固思路及方法在平罗黄河大桥的加固过程中得到了运用,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为进一步完善多跨连续梁桥的加固理论提供了实践参考。
唐涛[9](2017)在《基于金属磁记忆的钢箱梁裂缝检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箱梁构件重量轻,强度高,运输安装便捷,是大跨桥梁主梁结构的首选之一,在国内外应用广泛。然而,目前已建钢箱梁桥随服役时间增长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因此高效、精确地检测钢箱梁裂缝问题刻不容缓。现有无损检测技术,对发现钢箱梁宏观裂缝较为有效,对裂缝早期诊断还存在一定困难,而金属磁记忆检测法有望实现钢箱梁裂缝的早期损伤检测。本文从金属磁记忆检测理论的基础出发,通过理论研究、试验模拟、仿真分析,开展了基于金属磁记忆的钢箱梁裂缝检测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开展了带有裂缝的钢板、T型焊接钢板、钢箱梁试件磁信号检测试验,分析了放置方位、检测路径、提离高度、裂缝尺寸对试件漏磁信号的影响,研究了试件裂缝附近空间位置漏磁信号的变化特征:①漏磁信号切向分量Bx、By在裂缝中心位置存在极大值,法向分量Bz在裂缝两端区域出现反对称的极大极小值且在裂缝中心位置过零点,法向分量Bz梯度在裂缝中心位置出现极大值;②随着裂缝长度、宽度增加,Bx、By极值区域变大,但极大值减小,Bz、Bz梯度极值区域与极值均增大;③随着裂缝深度增加,Bx、By、Bz极值区域与极值均增大。(2)开展了带裂缝钢箱梁加载磁信号检测试验,结合钢箱梁加载过程ABAQUS有限元仿真,运用数字散斑系统、应变片采集系统获取了加载过程应力变化,并通过磁信号监测系统同步采集了相关区域漏磁信号强度,探索了钢箱梁裂缝萌生早期应力与漏磁信号的关系:应力与磁信号关系曲线在应力为30~50MPa出现一个明显拐点,即磁信号强度的大小先随着应力值增大而增大,当应力值超过30~50MPa时,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弹性阶段初期,在一定的加载范围内为克服初始状态不稳定性,磁记忆信号有局部增强现象;弹性阶段后期,应变使试件在不同的部位产生应力,应力使磁记忆信号强度减弱,最终向磁滞状态逼近,随着应力的增大磁记忆信号强度逐渐减小。(3)建立了基于COMSOL有限元仿真软件的钢板裂缝磁记忆检测仿真分析模型,提取不同提离高度和不同尺寸裂缝的钢板磁信号仿真结果,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吻合较好。本文研究成果对于后续基于金属磁记忆钢箱梁裂缝损伤检测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试验基础。
谭晋[10](2016)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过去几十年是我国公路建设的黄金发展期,桥梁工程建设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极大提高。而随着大跨径桥梁建设需求的增加,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以其预应力强度高,跨越能力强,整体稳定性强等显着优势获得了业内的广泛认可,从众多桥型中脱颖而出成为设计方案中最常见的选择。但是随着投入运营时间的增加,近年来发现不少连续刚构桥梁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诸如跨中下挠过大、箱体裂缝急剧增加而普遍开裂等病害,降低了桥梁的实际承载能力,对桥梁的安全运营和使用寿命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考虑到一般来说桥梁新建成本较高,详细研究在役带病工作桥梁的病害成因并且根据原因对症下药对其进行加固维修就显得意义重大。本文依托鹤大高速红岭高架桥(右幅)工程实例,首先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该桥的全桥杆系模型,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两类最典型病害(跨中下挠过大与箱梁开裂)的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了箱梁顶板、底板和腹板等不同位置纵向预应力和混凝土后期收缩徐变以及箱梁开裂对跨中挠度的影响程度,也比较了考虑与不考虑剪切变形时的计算挠度差异;分析了纵向、竖向预应力和温度效应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对箱梁截面主拉应力的影响,从而间接得出了最典型的箱梁裂缝—腹板斜裂缝的主要成因。然后通过建立该桥局部实体模型,分析了典型病害梁段的细部应力分布特点,从而验证了裂缝形成与应力过大的关系及裂缝分布、发展规律。其次,本文结合既有加固相关研究,从作用原理、技术特点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对目前被工程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最常用的几种加固技术:增大截面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加固法以及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进行了介绍。并且通过对各常用加固方法的模拟加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各方法的实际加固效果,同时也比较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混合加固法加固效果,为实际工程中桥梁加固维修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最后,本文依据红岭高架桥(右幅)的桥梁检测报告,简要介绍了该桥的主要病害,同时结合前文理论研究,判断该桥的病害成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加固维修方案。并且在有限元模型中对具体加固措施进行了模拟,通过对比加固前后桥梁各项主要参考指标的变化对实际加固效果予以评价。本文从加固方案设计到具体实施以及后期加固效果评价的思路可供今后类似实桥加固维修案例参考借鉴。
二、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壁可”法加固技术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壁可”法加固技术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加固方法研究现状 |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的现存问题 |
1.3.1 优选方法的问题 |
1.3.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的问题 |
1.4 本文的理论基础 |
1.4.1 模糊数学 |
1.4.2 灰色关联 |
1.4.3 证据理论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相关病害及加固方法 |
2.1 典型病害 |
2.1.1 预应力孔道灌浆不密实 |
2.1.2 梁体裂缝 |
2.1.3 梁中下挠 |
2.2 一般病害 |
2.2.1 桥面铺装层 |
2.2.2 混凝土缺陷 |
2.2.3 钢筋锈蚀 |
2.2.4 伸缩缝病害 |
2.3 加固方法 |
2.3.1 上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2 下部结构加固方法 |
2.3.3 桥面系养护维修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 |
3.1 优选指标体系的建立 |
3.1.1 建立目的 |
3.1.2 构建原则 |
3.1.3 影响因素 |
3.1.4 指标体系 |
3.2 指标定义及量化 |
3.2.1 定量指标 |
3.2.2 定性指标 |
3.2.3 指标的标准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 |
4.1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4.1.1 群体层次分析法的改进 |
4.1.2 熵权法 |
4.1.3 变异系数法 |
4.1.4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组合赋权方法 |
4.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建立 |
4.2.1 加固方案优选模型的计算流程 |
4.2.2 基于灰色关联法计算Mass函数 |
4.2.3 基于Hellinger距离与Pignistic角度的改进证据组合方法确定最优方案 |
4.2.4 改进证据组合优选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工程描述 |
5.1.3 桥梁病害及结构性能评定 |
5.1.4 加固方案 |
5.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流程 |
5.2.1 加固方案优选指标体系及赋值 |
5.2.2 基于组合赋权法确定优选指标的综合权重 |
5.2.3 加固方案优选计算 |
5.3 优选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病害分析与加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结构特点 |
1.2.1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结构的优点 |
1.2.2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结构的缺点 |
1.3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主要病害与加固方法 |
2.1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主要病害及力学特征 |
2.1.1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的主要病害 |
2.1.2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裂缝病害的类型 |
2.1.3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裂缝病害的力学特征 |
2.2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主要病害机理分析 |
2.2.1 荷载作用 |
2.2.2 收缩徐变因素 |
2.2.3 温度因素 |
2.2.4 结构与构造因素 |
2.2.5 预应力损失 |
2.3 桥梁加固原则及要求 |
2.4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主要加固技术 |
2.4.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2.4.2 改变受力结构体系加固法 |
2.4.3 喷混凝土加固法 |
2.4.4 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 |
2.4.5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4.6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在役小箱梁的病害统计与受力现状分析 |
3.1 桥梁病害统计 |
3.2 依托工程概况 |
3.3 桥梁荷载试验评定 |
3.3.1 A桥荷载试验分析 |
3.3.2 B桥荷载试验分析 |
3.4 桥梁病害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运营状态承载力评定 |
4.1 运营状态承载力评估依据 |
4.2 运营状态承载力评估参数 |
4.3 桥梁运营状况下的承载力评定 |
4.3.1 A桥承载力计算分析 |
4.3.2 B桥承载力计算分析 |
4.4 B桥大件运输车计算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加固方案设计 |
5.1 引言 |
5.2 A桥梁加固方案比选 |
5.2.1 粘贴钢板加固方案 |
5.2.2 粘贴碳纤维板加固方案 |
5.2.3 加固方案对比 |
5.3 B桥梁加固方案分析 |
5.3.1 横隔板对桥梁结构的受力影响 |
5.3.2 桥面板对桥梁结构的受力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连续刚构桥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分析及合龙顺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连续刚构桥应用发展概述 |
1.2.1 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2 连续刚构桥受力特点 |
1.2.3 连续刚构桥设计参数 |
1.3 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箱梁施工裂缝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连续刚构桥合龙顺序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连续刚构桥箱梁裂缝成因 |
2.1 裂缝基本概念 |
2.2 裂缝产生的原因 |
2.2.1 荷载裂缝 |
2.2.2 温度裂缝 |
2.2.3 收缩裂缝 |
2.2.4 基础变形裂缝 |
2.2.5 钢筋锈蚀裂缝 |
2.2.6 冻胀裂缝 |
2.2.7 施工方面引起的裂缝 |
2.3 连续刚构桥常见箱梁裂缝及成因 |
2.3.1 腹板裂缝 |
2.3.2 顶、底板裂缝 |
2.3.3 齿板裂缝 |
2.3.4 横隔板裂缝 |
2.4 连续刚构桥锚固区裂缝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续刚构桥腹板锚固区混凝土局部应力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全预应力混凝土控制标准 |
3.1.3 施工中裂缝问题 |
3.2 腹板锚固区有限元分析 |
3.2.1 模型建立方法 |
3.2.2 模型建立采用的单元 |
3.2.3 材料本构关系 |
3.2.4 破坏准则 |
3.2.5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2.6 有限元计算结果 |
3.3 腹板锚固区拉压杆模型分析法 |
3.3.1 拉压杆模型模型概述 |
3.3.2 拉压杆模型构建 |
3.3.3 拉压杆模型配筋 |
3.3.4 压杆及结点强度验算 |
3.4 腹板锚固区力流模型理论解析计算 |
3.4.1 锚下劈裂力计算公式 |
3.4.2 周边剥裂力计算公式 |
3.4.3 边缘拉力计算公式 |
3.4.4 锚固区理论计算结果 |
3.5 局部承压验算 |
3.6 端部锚固区配筋建议 |
3.7 拉压杆模型及简化解析计算与设计对比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连续刚构桥不同合龙顺序对其影响分析 |
4.1 概述 |
4.2 连续刚构桥合龙顺序探讨 |
4.3 合龙中配重的确定 |
4.3.1 配重的作用 |
4.3.2 配重的确定 |
4.4 有限元计算模型 |
4.4.1 模型参数 |
4.4.2 建立有限元模型 |
4.5 方案一合龙过程分析 |
4.5.1 合龙阶段有限元结果 |
4.5.2 成桥阶段有限元结果 |
4.5.3 成桥十年有限元结果 |
4.6 方案二合龙过程分析 |
4.6.1 合龙阶段有限元结果 |
4.6.2 成桥阶段有限元结果 |
4.6.3 成桥十年有限元结果 |
4.7 方案三合龙过程分析 |
4.7.1 合龙阶段有限元结果 |
4.7.2 成桥阶段有限元结果 |
4.7.3 成桥十年有限元结果 |
4.8 三种方案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4.8.1 选取控制截面 |
4.8.2 合龙后结果对比 |
4.8.3 成桥阶段结果对比 |
4.8.4 成桥十年结果对比 |
4.9 合龙张拉顺序的选择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病害诊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必要性 |
1.2 国内外同类技术的现状、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1.3.1 工程背景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简支转连续小箱桥病害总结及分析 |
2.1 概述 |
2.2 桥梁的检测 |
2.3 桥梁检测的主要内容 |
2.4 仁赤高速公路小箱梁桥桥面系病害总结 |
2.5 仁赤高速公路小箱梁桥上部结构病害总结 |
2.5.1 支座病害 |
2.5.2 湿接缝和横梁病害 |
2.5.3 仁赤高速公路小箱梁桥主梁病害 |
2.6 仁赤高速公路下部结构病害总结 |
2.7 实际项目中典型小箱梁病害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桥病害成因分析 |
3.1 概述 |
3.2 桥面系典型病害分析 |
3.3 上部结构典型病害分析 |
3.3.1 工程背景 |
3.3.2 小箱梁主梁受力分析 |
3.3.3 小箱梁裂缝问题分析 |
3.4 下部结构典型病害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梁损伤对连续小箱梁桥受力性能影响 |
4.1 概述 |
4.2 连续小箱梁桥主要损伤类型 |
4.2.1 钢绞线和混凝土的劣化 |
4.2.2 主梁结构损伤的主要形式 |
4.2.3 预应力钢筋锈蚀对连续小箱梁的影响 |
4.2.4 预应力筋锈蚀断开对主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4.2.5 裂缝对单梁受力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桥病害的处治和养护 |
5.1 概述 |
5.2 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桥的病害处治方法 |
5.2.1 桥面系病害处治 |
5.2.2 主梁病害 |
5.3 小箱梁常用加固方式对比分析 |
5.3.1 预应力不足的单梁受力分析 |
5.3.2 铺装层对小箱梁主梁受力的影响 |
5.3.3 粘贴碳纤维板和钢板加固法 |
5.3.4 卸载法粘贴钢板和卸载法粘贴碳纤维板对比 |
5.3.5 如何提高单梁卸载法加固效果分析 |
5.3.6 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法 |
5.4 简支转连续小箱梁桥养护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项目 |
(5)斜拉板桥主梁裂缝成因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裂缝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箱梁裂缝分类 |
1.4.1 顶板裂缝 |
1.4.2 腹板裂缝 |
1.4.3 底板裂缝 |
1.5 箱梁裂缝成因分析理论 |
1.5.1 第一、第二强度理论 |
1.5.2 纵向、竖向应力以及剪应力 |
1.5.3 温度应力 |
1.6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斜拉板桥主梁力学性能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MIDAS/CIVIL有限元模型建立 |
2.3 纵向预应力对主应力影响 |
2.4 温度对主应力的影响 |
2.5 收缩徐变对主应力的影响 |
2.6 车辆荷载对主应力影响 |
2.7 斜拉板拉索索力损失对主应力的影响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斜拉板桥主梁裂缝病害敏感性因素分析 |
3.1 敏感性分析理论 |
3.1.1 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方法 |
3.1.2 敏感性分析在桥梁病害中的应用 |
3.2 斜拉板桥主梁开裂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
3.2.1 裂缝对纵向预应力的敏感性分析 |
3.2.2 裂缝对温度梯度的敏感性分析 |
3.2.3 裂缝对收缩徐变的敏感性分析 |
3.2.4 裂缝对车辆超载的敏感性分析 |
3.2.5 裂缝对斜拉板索力损失的敏感性分析 |
3.3 敏感性因素横向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斜拉板桥主梁裂缝有限元分析 |
4.1 混凝土裂缝有限元分析 |
4.1.1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
4.1.2 裂缝计算模型 |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3 桥梁裂缝有限元分析 |
4.3.1 FEA模型计算结果 |
4.3.2 裂缝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梁裂缝加固方法分析 |
5.1 加固方法简介 |
5.1.1 铺装层加固法 |
5.1.2 粘贴钢板法 |
5.1.3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5.2 铺装层加固方法 |
5.2.1 加固思路 |
5.2.2 加固方案 |
5.2.3 加固效果 |
5.3 粘贴钢板加固方法 |
5.3.1 加固思路 |
5.3.2 加固方案 |
5.3.3 加固效果 |
5.4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法 |
5.4.1 加固思路 |
5.4.2 加固方案 |
5.4.3 加固效果 |
5.5 组合加固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6)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小箱梁桥概述及应用现状 |
1.1.1 小箱梁桥的结构特点 |
1.1.2 小箱梁桥的施工过程 |
1.1.3 小箱梁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
1.1.4 小箱梁加固技术发展 |
1.2 小箱梁受力性能及承载力评定 |
1.2.1 小箱梁横向分布计算研究 |
1.2.2 小箱梁承载力评估研究 |
1.3 小箱梁检测与加固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典型病害与加固方法 |
2.1 预应力小箱梁典型病害 |
2.1.1 腹板斜裂缝 |
2.1.2 顶板纵向裂缝 |
2.1.3 底板纵向裂缝 |
2.1.4 顶板和底板横向裂缝 |
2.1.5 跨中环形裂缝 |
2.2 加固方法 |
2.2.1 增大截面法 |
2.2.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2.2.3 体外预应力法 |
2.2.4 外部粘贴法 |
2.2.5 注浆法 |
2.2.6 横向连接优化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前受力性能评定 |
3.1 工程概况 |
3.2 病害检查结果 |
3.2.1 外观检查结果 |
3.2.2 混凝土回弹测试结果 |
3.3 静载试验分析 |
3.3.1 结构静力计算 |
3.3.2 试验截面及测点布置 |
3.3.3 加载方案 |
3.3.4 静载试验结果与评定 |
3.4 动载试验分析 |
3.4.1 试验截面及测点布置 |
3.4.2 试验结果 |
3.5 加固前受力性能研究 |
3.5.1 箱梁外观病害成因分析 |
3.5.2 结构横向整体性分析 |
3.5.3 结构承载力分析 |
3.5.4 结构抗裂性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措施研究 |
4.1 加固方案比较 |
4.1.1 小箱梁主要加固方法比较 |
4.1.2 本桥小箱梁加固方案 |
4.2 加固方案计算分析 |
4.2.1 荷载工况及计算模型 |
4.2.2 原结构计算 |
4.2.3 基于承载能力折减计算 |
4.2.4 加固后计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七星Ⅱ号大桥加固后受力性能评定 |
5.1 荷载工况 |
5.2 加固后测试结果分析 |
5.3 加固前后受力性能比较分析 |
5.3.1 结构承载力分析 |
5.3.2 结构横向整体性分析 |
5.3.3 结构抗裂性分析 |
5.3.4 结构校验系数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裂缝加固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组合箱梁裂缝成因分析 |
2.1 原材料选用方面原因 |
2.2 设计方面原因 |
2.3 施工方面原因 |
3 组合箱梁裂缝类型 |
3.1 箱梁底板裂缝 |
3.2 箱梁腹板裂缝 |
3.3 箱梁横隔板竖向裂缝 |
4 组合箱梁裂缝加固技术 |
4.1 加固技术一:增大截面法 |
4.2 加固技术二:适当修补法 |
4.3 加固技术三:粘附钢板法 |
4.4 加固技术四:FRP加固法 |
4.5 加固技术五:预应力加固法 |
5 结语 |
(8)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桥梁加固研究现状 |
1.2.2 桥梁加固方案优选研究现状 |
1.3 桥梁加固的意义和必要性 |
1.4 问题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多跨PC混凝土连续梁桥主要病害及成因分析 |
2.1 裂缝与挠度概述 |
2.1.1 裂缝的定义 |
2.1.2 箱梁裂缝类型 |
2.1.3 下挠 |
2.2 箱梁裂缝成因综合分析及改进措施 |
2.2.1 箱梁裂缝成因综合分析 |
2.2.2 预防及改进措施 |
2.3 长期挠度的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2.3.1 长期挠度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
2.3.2 防治措施 |
2.4 多跨连续梁桥的加固方法 |
2.4.1 加固方法选用原则 |
2.4.2 常见加固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跨连续梁桥检测评估及损伤模型研究 |
3.1 工程背景 |
3.2 结构检测与病害分析 |
3.2.1 主要病害检测 |
3.2.2 主要病害原因分析 |
3.3 静载试验及承载能力评定 |
3.3.1 结构内力分析及测试断面选择 |
3.3.2 测点布置 |
3.3.3 试验荷载及加载位置 |
3.3.4 静载试验结果及分析 |
3.4 动载试验及分析 |
3.4.1 结构自振特性测试 |
3.4.2 结构冲击系数测试 |
3.4.3 动载测试结果分析 |
3.5 损伤模型的研究 |
3.5.1 加固基本模型的建立 |
3.5.2 损伤因素的考虑 |
3.5.3 预应力损失对挠度及应力的影响分析 |
3.5.4 现状考虑的其它影响因素 |
3.5.5 模拟效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罗黄河大桥加固设计与计算分析 |
4.1 维修加固的目标及思路 |
4.1.1 维修加固目标 |
4.1.2 维修加固原则 |
4.2 加固设计方案概要 |
4.3 体外预应力加固方案的确定 |
4.3.1 体外束面积的确定 |
4.3.2 体外束线性的优化 |
4.3.3 体外束加固效果比较 |
4.4 加固方案计算分析 |
4.4.1 加固方案计算条件 |
4.4.2 主桥加固计算结果 |
4.4.3 加固效果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M技术在桥梁加固施工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
5.1 BIM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5.2 BIM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
5.3 基于BIM技术的桥梁施工工艺仿真模拟 |
5.3.1 施工工艺模拟的技术流程 |
5.3.2 施工工艺模拟软件介绍及方法 |
5.3.3 桥梁加固施工工艺模拟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基于金属磁记忆的钢箱梁裂缝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钢箱梁桥的发展现状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钢箱梁裂缝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2 金属磁记忆技术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钢箱梁裂缝成因与磁记忆检测基本理论 |
2.1 钢箱梁裂缝成因 |
2.1.1 裂缝破坏机理 |
2.1.2 钢箱梁裂缝种类 |
2.1.3 影响钢箱梁开裂的因素 |
2.2 金属磁记忆技术原理概述 |
2.2.1 磁偶极子模型 |
2.2.2 磁机械效应理论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磁记忆的钢板裂缝检测试验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案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备 |
3.2.3 试验过程 |
3.3 钢板试件裂纹损伤的磁记忆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初始磁信号特征 |
3.3.2 顺裂缝方向与垂直裂缝方向磁信号特征分析 |
3.3.3 钢板正面与反面磁信号特征分析 |
3.3.4 不同尺寸裂缝磁信号对比分析 |
3.3.5 不同提离高度磁信号对比分析 |
3.4 T型焊接钢板试件裂纹损伤的磁记忆试验结果分析 |
3.4.1 初始磁信号特征 |
3.4.2 不同尺寸裂缝磁信号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磁记忆的钢箱梁裂缝检测试验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案及过程 |
4.3.1 加载前钢箱梁裂缝漏磁信号检测 |
4.3.2 钢箱梁加载过程应力与磁信号检测 |
4.4 钢箱梁加载过程应力状态分析 |
4.4.1 钢箱梁静载有限元仿真分析 |
4.4.2 数字散斑与应变片采集应变分析 |
4.5 钢箱梁裂缝漏磁信号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1 加载前钢箱梁裂缝漏磁信号特征分析 |
4.5.2 加载过程钢箱梁裂缝磁信号变化规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COMSOL的钢板裂缝磁记忆检测仿真分析 |
5.1 有限元仿真理论基础 |
5.1.1 有限元方法基本理论 |
5.1.2 电磁场基本理论 |
5.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3 有限元结果与分析 |
5.3.1 钢板开裂后的结果与分析 |
5.3.2 裂缝深度对磁信号的影响 |
5.3.3 裂缝长度、宽度对磁信号的影响 |
5.3.4 提离高度对磁信号的影响 |
5.3.5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PC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过大病害分析 |
2.1 论文依托工程及分析模型介绍 |
2.1.1 依托工程概况 |
2.1.2 有限元分析模型简介 |
2.2 主梁跨中下挠过大病害实例 |
2.2.1 国内病害实例 |
2.2.2 国外病害实例 |
2.3 跨中下挠过大病害成因分析 |
2.3.1 主梁挠度计算原理 |
2.3.2 纵向预应力对跨中挠度的影响 |
2.3.3 收缩徐变对跨中挠度的影响 |
2.3.4 箱梁开裂对跨中挠度的影响 |
2.3.5 跨中下挠过大病害成因总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C连续刚构桥箱梁开裂病害分析 |
3.1 箱梁开裂病害实例与裂缝类型 |
3.1.1 箱梁开裂病害实例 |
3.1.2 箱梁裂缝类型 |
3.2 腹板斜裂缝分析 |
3.2.1 腹板斜裂缝特征 |
3.2.2 腹板斜裂缝成因分析原理 |
3.2.3 纵向预应力对主拉应力影响 |
3.2.4 竖向预应力对主拉应力影响 |
3.2.5 温度效应对主拉应力影响 |
3.2.6 收缩徐变对主拉应力影响 |
3.2.7 局部实体模型分析 |
3.2.8 腹板斜裂缝成因总结 |
3.3 其他常见裂缝介绍及成因分析 |
3.3.1 腹板竖向裂缝 |
3.3.2 底板横向裂缝 |
3.3.3 顶板和底板纵向裂缝 |
3.3.4 悬臂板裂缝 |
3.3.5 齿板裂缝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C连续刚构桥维修加固方法 |
4.1 常用加固方法介绍 |
4.1.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4.1.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4.1.3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 |
4.1.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4.2 各加固方法效果对比分析 |
4.2.1 增大截面加固法效果 |
4.2.2 粘贴钢板加固法效果 |
4.2.3 粘贴碳纤维加固法效果 |
4.2.4 混合加固法效果 |
4.2.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实例分析 |
5.1 实桥病害状况介绍 |
5.1.1 红岭高架桥表观检查裂缝情况 |
5.1.2 动静载试验结果 |
5.2 红岭高架桥加固设计 |
5.2.1 加固维修方案设计 |
5.2.2 加固维修方案具体实施 |
5.3 加固效果评价 |
5.3.1 加固前后正截面抗裂性能对比 |
5.3.2 加固前后斜截面抗裂性能对比 |
5.3.3 加固前后主梁挠度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箱梁裂缝成因分析与“壁可”法加固技术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加固方案优选方法研究[D]. 赵洋洋. 河北大学, 2021(09)
- [2]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病害分析与加固设计研究[D]. 杨永杰. 长安大学, 2020(06)
- [3]连续刚构桥锚下混凝土局部应力分析及合龙顺序研究[D]. 王振航.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4]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病害诊处技术研究[D]. 闫齐建.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斜拉板桥主梁裂缝成因及加固技术研究[D]. 钟爱民.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6]基于荷载试验的预应力连续小箱梁桥加固前后受力性能研究[D]. 吴旭东.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7]高速公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裂缝加固技术[J]. 王志红. 山西建筑, 2019(05)
- [8]基于BIM的多跨PC连续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应用研究[D]. 白雪.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9]基于金属磁记忆的钢箱梁裂缝检测试验研究[D]. 唐涛.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9)
- [10]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病害分析及加固研究[D]. 谭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