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古代汉语词本义与假借义的定义(论文文献综述)
郭丽娟[1](2020)在《基于“字本位”的初中文言文语言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了从古至今数千年的历史演变,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传递,民族语言的流变,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从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诸多角度已经有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很显着的成绩。我们这里是尝试着从“字本位”的视角,探讨文言文的语言教学问题。所谓的“字本位”教学,就是以汉字作为基本结构单位进行教学;文言文“字本位”语言教学,就是以汉字作为文言文语言教学的基本单位,综合运用字形分析、字义系联、音义梳理和溯源探流等方式,讲授文言文中的语言常识,使学生能够阅读浅显文言文,建构文言语言知识体系,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汉字是表意文字,文言中大体上是字、词、素对应的格局。我们从汉字入手进行“字本位”教学,实际上就是自觉地进行字形教学、词义教学、语法教学。我们认为,从汉字入手,结合形音义辨别各类文字现象,从本义出发系联引申义,提升单字注释的使用效率,在文字中探寻文化内涵,将汉字教学贯穿于文字、词汇、文化教学始终等等,基于“字本位”的教学思路是可行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运用汉字表意性开展文言文语言教学的实践,深入的教学实践必然推进“字本位”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深入进行。
王茜[2](2020)在《《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逸周书》是一部周王朝历史文献,其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含了周人的很多治国理政思想,还保留了很多珍贵的语料,对展示西周的社会状况和上古汉语词汇面貌都有较高价值。本论文以《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爲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全面统计与分类释义,探索其结构特点和内部规律,分析其所反映的经济问题,旨在揭示该行业词的基本特徵和周王时期该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而爲《逸周书》词汇研究、上古汉语词汇研究以及上古经济史研究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材料。《逸周书》经济类词汇共370个,按照行业内部构成和语义聚合关系,分爲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国家财政四类。其中,手工业类词最多,有126个,占34.05%;商业类词最少,仅30个,占8.1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手工业的繁荣和发展。从篇目分布来看,《逸周书》经济类词汇主要集中在《王会解》《大聚解》《职方解》《文传解》等27篇中,其中,《王会解》中经济类词汇数量最多,有79个。论文对370个词进行了详细的释义,其主体上反映了商周词汇,少数词不见於先秦其他文献,但在後世文献中有所使用,如雕饰、轻吕、玄钺、五均、善芳、兹白、游旅。这些词主要分布於《大匡解第十一》《克殷解》《大聚解》和《王会解》。《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音节与构词方式上的特点表现爲:单音词占比较重,占总数的56.49%;复音词构词方式多样,以合成词爲主,占复音词的88.82%。复音词中,单纯词18个,包括叠音词、外来音译词、联绵词;合成词143个,包括并列式、偏正式、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合成词数量最多,有100个,其构词能力较强的中心语素爲表物的。如葛木、材木、閵木、钟牛、每牛、?牛等。偏正式中有三音节合成词,如天智玉、比翼鸟、兹白牛。《逸周书》经济类词汇中单义词占优势,共298个,占80.54%。从音节构成来看,单义词中复音词较多,占单义词的53.02%;多义词中单音词较多,占多义词的95.83%。体现出复音词词义的稳定性和单音词词义的多义性与灵活性。从词义使用情况来看,单义词多使用本义;多义词多既用本义又用引申义。这类词词义引申的方式有连环式、辐射式和综合式。其中,连环式最多,占57.33%。《逸周书》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较多,以商业和赈荒问题最爲典型。其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并爲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便利,如设置便於交换的“市”“关市”及调控物价的官员“五均”等,以保证商人利益。在货币流通方面,实施“作母以行其子”的措施。在赈荒措施中,涉及“货币借贷”的问题。借贷时,由“乡正保贷”,且提倡“成年不偿”“以辅殖财”,等到财丰食足了,再作征收。以上措施,均与《管子》《周礼》等战国文献相合,这又爲判定该措施所在篇目的写作时间提供了依据。因此,《大匡解》写定时间不会早於战国中期。
李晓莉[3](2020)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研究》文中认为理论上,“通”用来注释通假字,“同”用来注释异体字。实践中,注“通”的字,不仅包括通假字,还有大量的古今字,异体字等,注“同”者亦然,给教学和阅读带来了较大困惑,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立足于字际关系从字的音、形特征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或立足于训诂学从字用关系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是学界常有的两种思维方式,但最终都难免出现理论上清楚,实践中含混,训诂学角度合理,文字学角度矛盾。把握通假字古今字的本质特征,建立统一区分标准,才能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立足于汉字的记词职能,以及记词的常规职能是否有先后的转移作为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分标准,抓住通假字的本字始终是常规用字,没有发生职能的转移;古今字的古字是前一时代的常规用字,今字是后一时代的常规用字,古字与今字之间发生了记词职能上的交接转移。将区分标准统一到同一个平面上,有助于真正地区分通假字与古今字,是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新思路。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进行理论分析。对现有学术研究进行综述,发现研究问题,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探索通假字古今字各自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建立统一的区分标准,并从字用属性、字用职能、字用时间、结合字义关系层面探索区分方法。第二部进行分字例分析。基于第一部分理论基础,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注释的199组注“通”注“同”字进行穷尽式分析,确定其用字属。第三部分提出注“通”注“同”字的规范化处理意见,以期能为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为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部分作注及修订提供参考,为学术界关于通假字古今字的争论提供思考。
刘影[4](2020)在《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的转注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20世纪学者们对转注研究的意义存有异议,或认为转注研究已经过时,或认为它无足轻重。其实,文字学史无法回避转注问题,文字学理论也以转注学説为重要源头之一。就20世纪转注学説的研究现状而言,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目前没有出现专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研究的论着。对专人专书中转注学説的研究而言,存在研究面狭窄、不够深入的问题;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而言,其研究广度深度有待於扩展和挖掘。因此,本文旨在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梳理出转注观点的承继脉络,总结其研究特点。这不但可以让学术界更清楚地把握20世纪的转注观点及其发展,有利於进一步研究转注问题,也为转注学术史的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也有助於完善六书理论,还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汉字和汉语的关系,为“六书”学术史以及汉语文字学史的研究贡献力量。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全面搜集20世纪的转注研究材料,并进行筛选。其次,分析各种观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并进行客观描述。再次,探究各观点的异同。并从历时的角度分析各观点的来源及发展。最後,评论此时期转注研究成就和不足、继承和影响。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法、多学科相交融法等研究方法。本文从转注学説分类述评、转注性质、总体评价等三部分对20世纪的转注学説展开论述,其主要观点如下:一、在对20世纪转注学説进行分类述评方面,从转注所涉字的字际关系和转注字的发展过程入手,把20世纪的转注学説分为形体构造类、意义关系类、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其他类等五大类。其中,“形体构造类”包括“部首统领説”“改字説”“合体部首説”“重文説”“形体变转説”等五小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文字的形体为主讨论转注,间及字义。“意义关系类”包括“意同説”“同部同义説”“引申説”等三类观点。这几类主要以不同文字之间的意义关系为主体讨论转注,有的也指单个文字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关系,某些观点涉及字形问题。其中,“意同説”可以细分为“互训説”“同义説”“同意説”“同意连用説”等四个小类。“音义关系类”主要指“同源孳乳説”,该观点多把语言研究和文字研究相结合,认为语言的变化造成了文字的孳乳或变易,形成了转注字。“形音义关系类”包括“形音义综合説”和“加注形符声符説”两类观点。其中,“形音义综合説”可以细分为“同部同源孳乳説”和“形通音近义同説”,它们是从文字三要素出发,认为转注相关字的形音义均要相同或相近;“加注形符声符説”可以细分为“加注形符説”“加注声符説”“加注形符、声符説”,它们是从文字发展角度出发,认为转注字是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注形符或加注声符而成,这样加注前後的两个字在形音义上往往相关。“其他类”是除以上四大类之外的观点,如兼书説、复辅音声母分化説、同形分化説等,均为新角度的阐释。以上各类每一类都详细阐释了代表性观点(含其影响),鉴定观点价值,分析各家观点的异同,追溯其首创者及承继关系,最後进行总体评析。最後指出:20世纪的学者研究转注,不仅仅是为了探求许慎转注之原意,更多的是借转注之名,阐发其对汉字形、音、义以及汉字与汉字之间关系的看法。以上观点中,“同部同义説”“音义关系类”“形音义关系类”数量众多,代表了转注研究的总趋势。从许慎定义以及“六书”的系统性来看,每种观点均有其合理之处,又有不合理的地方,这也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可的原因。二、在“六书”和转注的性质梳理部分,分为两个方面展开。首先,在六书性质方面,得出20世纪的三个新认识:1.从“六书”功用看,共有造字法説、用字法説、识字法説三类观点,而後者是新观点。我们认为,识字法説是从“六书”的功用上来看的,并没有从文字发生发展的根本上探讨“六书”之本质。2.从字词关系看,不少学者从文字记词的角度认为“转注”是一种“写词法”。我们认为这也回避了“六书”的本质。3.四体六法説,此説是对造字法説和“四体二用”説的中和説法。其次,在转注的性质方面,本文整理出三类观点:转注为造字法,转注为用字法,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由此可见,20世纪的学者试图调和以前学説的矛盾,逐渐走出传统的用字法和造字法説的藩篱,从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六书”功用上探讨,这也是此阶段研究的一大进步。三、20世纪的转注学説,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了众多新视角。如从古文字材料、音韵学理论等等多个角度研究。2.提出了众多转注新观点。如张汝舟的“重文説”等。这都丰富了转注的内涵。其不足之处表现在研究求奇、不深入彻底、不系统,以今律古、人云亦云等五方面。目前我对材料的搜集以及对各家观点的评价尚不足,需进一步补足和研究。
冯蒸[5](2020)在《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训诂学界多认为训诂学没有理论,这从近百年来出版的75部训诂学通论性着作中可见一斑。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文章在确立训诂学新体系应该是:"古籍训解学+古汉语语义学与词汇学+古汉语音义学"三分的框架下,首次确认了训诂学的三十一个理论及其名称,并对每个理论的内涵和价值做了论述。
张金芳[6](2020)在《《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华书局大徐本《说文解字》为研究材料,对整理出来的《说文·心部》的119组单音节同源词进行了研究。文章从现有资料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同源词义素分析法、平行互证法等研究方法,再参之以先秦两汉文献、注疏,借鉴前人和今人学者的研究成果及方法,分析了每一组同源词的语音和语义的关联,试图为《说文·心部》同源词的系联提供可靠的文献语言材料。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为本文的绪论,包括研究综述、材料、任务、方法、意义、说明这几部分;第二章交代了同源词研究的依据及判定原则;第三章对《说文·心部》119组单音节同源词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结语部分是对《说文·心部》同源词研究这一课题的反思。
牛晗[7](2020)在《《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同源词研究作为词源学研究的中心问题,许多前辈先贤在系联同源词、探讨构词理据方面颇有建树,作为汉语词汇意义系统研究的基础,同源词研究成为不断适应学术发展的新课题。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认识词、剖析词的重要方面,就词义来看,抽象概括化的定义是主体人在认识过程中思维作用的结果,因而同源词的分析在尊重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有必要从主体认知出发,探寻先民认识词义形成词源义的理据所在。本篇论文在凭借传统同源词系联方法的同时,结合西方认知理论的发展,从认知的角度,掌握由典型词义特征构建的认知框架在系联同源词、建立同源词范畴中的积极作用。本篇论文以《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的字为研究材料,探讨手部及相关部首,包括寸部、攵部、又部、殳部中的同源词问题。本篇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言,针对本文的选题背景,同源词研究理论、本文的研究材料及研究目的与意义作出概括性说明。第二部分同源词研究,就已有的同源词问题,包括同源词界定、性质,判定标准及分析依据作出说明。第三部分就手部及相关部首中的63组同源词进行音义关系的个例分析。第四部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中的转喻、隐喻思维及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对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意义关系进行探讨分析。第五部分结语。总之,本文旨在通过对手部及相关部首字的音、义分析,从中发现汉语词汇各个类别中有同源关系的词,按照音近义通的总原则,建立同一词源意义系统,并突破音义系联的平面理论,使同源词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文化、认知理论相观照,进而促进汉语词汇的系统性认识。
刘惜[8](2020)在《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假字是文言文实词教学的一部分,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字是汉语文字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教学中却处境尴尬,通假字在教学中的作用略逊于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本文针对通假字在教学中被忽视的现象,通过相关通假字知识的研究,结合一线教学现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通假字教学提出建议与方法。本文对通假字教学的研究可分为通假字研究与教学研究两方面。首先对通假字进行了整理统计,具体表现在数量、注释与分布情况上,指出通假字在注释上的问题,辨析通假字与古今字、异体字等的区别。并基于已有的通假字相关研究理论,以及通假字教学策略研究现状,结合问卷、访谈、阅读文献等研究方法,总结出通假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程不足、教师被动、学生不积极。针对这些问题,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理论分析,这些理论分析具体表现在教案中,通过《优美的汉字》与通假字专题教学研究,展示通假字教学策略。最后将这些策略迁移至高考语文通假字习题中,充分利用策略教学。
韩金秒[9](2020)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捌)》虚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是2008年清华大学校友赵伟国自香港购回并捐赠给清华大学的一批竹简,在迄今发现的战国竹简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华简第七1和第八1分别於2017年和2018年发布,其内容涉及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史事和治国理政的思想。由於面世时间较短,加之竹简本身容量大且复杂,学界对其的研究仍主要处在字词释疑阶段,对词汇的研究比较薄弱。有鉴於此,本文以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为研究材料,通过计量的方法,对其中的虚词进行较为全面地整理,客观地反映其中虚词的实际概况,以期揭示了汉语虚词发展的规律与特点,为《清华简(柒-捌)》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参考。论文在结构上分为七个部分。绪论主要从本文的研究材料、研究意义和方法三个部分进行简单论述,对本文研究的虚词范围进行界定。第一章是《清华简(柒-捌)》副词的相关研究,从语法意义角度将副词分为判断、时间、程度、状态、疑问、关联、范围、劝令、否定、推度十类。第二章是《清华简(柒-捌)》介词的相关研究,从语法功能角度将介词分为五类:引进工具、条件、方法和依据,引进对象,引进原因或目的,引进时间以及引进处所或范围。第三章是《清华简(柒-捌)》连词的相关研究,从语法功能角度将连词分为并列、顺承、假设、选择、让步、因果、转折连词七类。第四章是《清华简(柒-捌)》语气词的相关研究,从语义角度将语气词分为表陈述语气、表疑问语气、表感叹语气三类。第五章是《清华简(柒-捌)》助词的相关研究,从语法功能角度把助词分为结构助词、语助词、语缀助词三类。这五章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辅之以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资料,对《清华简(柒-捌)》中的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和助词五大类虚词进行计量整理、全面分析,揭示出不同类、不同个体虚词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结语部分是从虚词各大类和虚词内部各小类用例的不均衡方面对《清华简(柒-捌)》中的虚词进行分析,从语音形式、语义和语法功能、历史演变等方面总结出一些结论。研究表明,《清华简(柒-捌)》中的虚词具有鲜明的语法特点和语用特徵,对於汉语语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这些虚词研究材料能够为《清华简(柒-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吕晓雪[10](2020)在《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医学词汇包括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与非医籍中的医学词汇。非医学典籍主要包括辞书及文史杂书。其中辞书中收录的医学词汇数量占非医籍医学词汇数量的绝大多数。本文将我国古代重要的、影响力大且具有代表性的11部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研究语料,旨在揭示我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的面貌与特点,描述词义的演变发展轨迹,探讨辞书对医学词汇的处理方式与传承创新。意义第一,研究辞书医学词汇,可与医籍中的医学词汇互补互证;第二,为医学词汇史提供素材;第三,为编纂医学词汇词典提供借鉴;第四,为中医词汇的训诂和研究提供语料。方法本文将古代辞书中的医学词汇作为封闭材料,将词汇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类别中医词的数目,用静态描写法描绘医学词汇的发展概貌;利用历时与共时的比较方法探究词汇的历史演变轨迹及释义的传承、演变;将词义间有关联的词汇类聚,探究名源,互相比堪,发现其异同,发掘内部系统,沟通词际关系。医学词汇兼涉医学与语言学两个领域,具有普通汉语词汇的特点,又具备医学专业词汇的特殊性,本文综合运用语言学、文献学等文史界的研究方法对医学词汇进行考证。结论医学词汇数目逐渐增多,新词、新义的不断涌现是医学词汇的总体特点。在音节层面上,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特点由以单音节词爲主逐步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在复合词中以联合式复合词为主;在词汇义类层面上,以名物词为主,性状词与动词数目较少;在词义层面上,医学词汇的义项逐渐增多,词义变化丰富,并与普通词汇有交叉点,部分医学词汇词义扩大到普通词汇范畴;文字方面,异体字增多是医学词汇最大的特点。同时,伴随医学的发展,同形字大量产生,同一个字形常常用来表示不同的医学概念。在辞书的释义方面,对被释词的训释逐步精细、明晰,在继承前代辞书释义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词汇新的认识。由两汉时期对医学词汇的单一释义形式发展到後世的综合性释义。
二、关于古代汉语词本义与假借义的定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古代汉语词本义与假借义的定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字本位”的初中文言文语言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1. 学术价值 |
2. 应用价值 |
(四) 研究现状 |
(五) 研究方法 |
1. 文献法 |
2. 观察法 |
3. 调查法 |
一、 以“字本位”为视角实施文言文语言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一) 研究对象界定 |
1. 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语言教学 |
2. “字本位”和字本位语言教学 |
(二) “字本位”运用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理论依据 |
1. “字本位”理论的研究发展历程及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适用性 |
2. 以“字本位”实施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三) 基于“字本位”的文言文语言教学的作用 |
1. 有助于教师扩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
2. 有助于课外阅读正确提取字义,深刻理解文章内涵 |
3. 有助于缩小联想范围,提升阅读效率 |
4. 有助于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 |
(四) 基于“字本位”的文言文语言教学的原则 |
1. 坚定教学目标,切忌主次颠倒 |
2. 强调兴趣培养,拒绝死记硬背 |
3. 理论实际相结合,适量又适度 |
二、 以“字本位”为视角初中文言文语言教学情况分析 |
(一) 问卷调查与访谈 |
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情况 |
3. 调查结果阐述 |
4. 调查结果分析 |
(二) 文言文语言教学问题释因 |
1. 教师方面 |
2. 学生方面 |
三、 基于“字本位”的初中文言文语言教学策略 |
(一) 以形音义为基准,辨别各类文字现象 |
1. 课内深究汉字知识准确性,科学讲授 |
2. 课外拓宽汉字知识延展度,发散教学 |
(二) 以字义为统摄,有效联结词义义项 |
1. 依托字形、找到词本义 |
2. 横向延伸,关注实词义项的演变 |
3. 纵向溯源,探究虚词虚化之来历 |
(三) 以翻译教学为外延,提升注释使用效率 |
1. 单字注释,分解语段 |
2. 逐字对译,整体系联 |
(四) 以文字兼顾文化,文字文化相得益彰 |
1. 依托形义,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 |
2. 依托音义,探析字音中的文化意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附录 三 |
致谢 |
(2)《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逸周书》概述 |
二、《逸周书》经济类问题及词汇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难点 |
第一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的界定及分类 |
第一节古汉语词的判定方法 |
一、字与词的关系 |
二、单音词的判定 |
三、复音词的判定 |
第二节《逸周书》“经济类词”的界定依据 |
一、经济概念 |
二、词汇意义 |
第三节《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的统计及分类 |
第四节《逸周书》经济类词汇概貌 |
第二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分类释义 |
第一节农牧业类词汇 |
一、农业类 |
二、畜牧类 |
三、渔猎类 |
第二节手工业类词汇 |
一、工匠名称 |
二、生产原料名称 |
三、生产方式 |
四、手工业产品 |
第三节商业类词汇 |
一、商贾名称 |
二、市场名称及交易行爲 |
三、财货名称 |
四、货币名称 |
第四节国家财政类词汇 |
一、财政收入 |
二、财政支出 |
第三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音节与构词方式分析 |
第一节构词音节 |
第二节复音词的构词方式 |
一、单纯词 |
二、合成词 |
第三节音节与构词方式的特点 |
第四章 《逸周书》经济类词汇语义分析 |
第一节单音词语义分析 |
一、义项数量 |
二、义项类型 |
第二节复音词语义分析 |
一、义项数量 |
二、义项类型 |
第三节语义特点 |
第五章 《逸周书》所反映的经济状况 |
第一节农牧业 |
第二节手工业 |
第三节商业 |
第四节国家财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逸周书》经济类词汇释义、构词及语义情况汇总 |
致谢 |
(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通假字古今字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通假字的研究 |
二、关于古今字的研究 |
三、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关系研究 |
第二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混注的原因探析 |
一、基本概念不统一 |
二、通假字古今字的区分标准不严密 |
三、通假字古今字的区分角度有重合 |
第三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界定 |
一、通假字的界定 |
二、古今字的界定 |
第四节 通假字与古今字的区分 |
一、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属性上的区别 |
二、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职能上的区别 |
三、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用时间上的区别 |
四、通假字与古今字在字义关系上的区别 |
第二章 对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的分析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通”“同”字分布情况 |
第二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通”字分析 |
一、注“通”者为通假字 |
二、注“通”者为古今字 |
三、注“通”者为异体字 |
四、注“通”者为同源通用字 |
五、注“通”者仅为借音标字 |
第三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同”字分析 |
一、注“同”者为通假字 |
二、注“同”者为古今字 |
三、注“同”者为异体字 |
四、注“同”者同源通用字 |
第三章 关于注“通”“同”字的规范化处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对专人专着中转注学説的研究 |
二、对转注学术史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转注学説相关文献概览 |
第一节 着作类 |
一、涉及转注研究的着作 |
二、专门研究转注的着作 |
第二节 论文类 |
第三节 目录汇编类 |
第二章 20世纪转注学説分类述评 |
第一节 形体构造类 |
一、部首统领説 |
二、改字説 |
三、合体部首説 |
四、重文説 |
五、形体变转説 |
小结 |
第二节 意义关系类 |
一、意同説 |
二、同部同义説 |
三、引申説 |
小结 |
第三节 音义关系类 |
小结 |
第四节 形音义关系类 |
一、形音义综合説 |
二、加注形符声符説 |
小结 |
第五节 其他类 |
第三章 转注与“六书”性质研究 |
第一节 “六书”性质 |
一、从“造字之本”到“四体二用” |
二、20世纪以来“六书”体用之争 |
三、20世纪以来对“六书”性质的新认识 |
第二节 转注性质研究 |
一、转注为造字法 |
二、转注为用字法 |
三、转注非造字法,亦非用字法 |
第四章 对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一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取得的成就 |
一、扩大了转注研究新视角 |
二、提出了转注学説新观点 |
第二节 20世纪转注研究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什么是训诂学理论 |
二、当前训诂学通论性着作缺失“训诂学理论”现状的反思 |
三、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 |
四、训诂学三分新体系框架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述要 |
(一)训诂结构理论(冯蒸) |
(二)声训与义训性质不同说及声训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形式说(龙宇纯、王力) |
(三)《广雅》中存有汉代经师故训说([清]王念孙、虞万里) |
(四)训诂术语的内涵及其体系理论([清]段玉裁、[清]阮元、齐佩、蒋礼鸿、王力) |
(五)形义关系理论一(形1):“形训”和“因形求义”理论指六书前三书说([汉]许慎、[元]戴侗、洪成玉、朱宗莱) |
(六)形义关系理论二(形2):形声字、声训、同源词三种词义为核心义说(王云路) |
(七)形义关系理论三(形3):古汉语“同类词”理论与“义近形旁通用”说([汉]许慎、王力、高明) |
(八)音义关系理论(音):假借字/本字说与“因声求义”理论([清]王引之、[清]段玉裁) |
(九)一词多义、义项排列、义项划分与义项数量理论([元]熊忠、[清]陈澧、王力) |
(十)古汉语词义三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与四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别义)理论([清]段玉裁、[清]朱骏声) |
(十一)训诂体式中小学家之训诂与经学家之训诂性质不同说([清]段玉裁、黄侃) |
(十二)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常用词汇/基本词汇理论与先秦儒家经典用字理论(王力、张世禄) |
(十三)古汉语名物词汇与一般词汇性质与研究方法不同说(《尔雅》编者、王国维、黄金贵) |
(十四)《说文》同义词及其辨析与《说文》同义词按语音分类理论([清]段玉裁、冯蒸) |
(十五)段玉裁的“古今字”说和“字义行废”说([清]段玉裁、石云孙) |
(十六)古汉语有三种复音词(重言词、联绵词、复合词)理论(王力、张世禄、王显、周法高、王国维、李添富、[清]王引之) |
(十七)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词汇意义分类与类义词理论(《尔雅》编者、黎锦熙、张世禄) |
(十八)训诂学视角下的古汉语虚词理论([清]王引之) |
(二十)音义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理论([唐]陆德明、周祖谟、方孝岳) |
(二十一)同源词理论一(音):构词音变论———古汉语派生新词有11种语音模式说(俞敏、王力) |
(二十二)同源词理论二(形1):徐灏、王力的古今字说与龙宇纯、郑张尚芳的新转注字说均为同源字说([清]徐灏、王力、龙宇纯、郑张尚芳、洪成玉) |
(二十三)同源词理论三(形2):右文说(声符表义说)与声符原则上即语根说(沈兼士、郑张尚芳) |
(二十四)同源词理论四(语法1):声训的名事(动词、形容词)义同源且名词义源自动词义说(黄侃、蒋礼鸿) |
(二十五)同源词理论五(语法2):古汉语别义异读词语法形态构词论(周祖谟、周法高、王力、唐纳、梅祖麟、潘悟云、黄坤尧、万献初、金理新、沈建民、孙玉文、王月婷、杨秀芳等) |
(二十六)章太炎的同源词理论(“语根”说与“孳乳、变易”说)与“重文/变易字”亦为同源词说(章太炎、沈兼士) |
(二十七)《经典释文》音义匹配理论(岳利民) |
(二十八)汉代声训多为俗词源说(俞敏) |
(二十九)四声别义与四声圈发法始于汉代光大于六朝唐宋说(周祖谟) |
(三十)汉代“譬况”非最早注音法乃是别义形态手段说(方平权、郑张尚芳、白一平、沙加尔) |
(三十一)“义同换读”说与“同形异字”说(沈兼士、戴君仁) |
(6)《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1.1 同源词研究概况 |
1.1.2 《说文·心部》研究概况 |
1.2 研究材料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几点说明 |
2 同源词研究 |
2.1 同源词概说 |
2.1.1 同源词概念界定 |
2.1.2 同源词的判定 |
2.2 《说文·心部》同源词分析的依据 |
2.2.1 判定同源词语音关系的依据 |
2.2.2 判定同源词词义关系的依据 |
3 《说文·心部》同源词分析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同源词研究综述 |
1.5 本篇论文的研究材料 |
1.6 研究目的与任务 |
2 同源词研究 |
2.1 同源词概说 |
2.2 手部同源词判定的依据 |
2.3 手部同源词判定的原则 |
3 63组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 |
4 认知视角下的手部同源词研究 |
4.1 认知理论与手部同源词研究 |
4.2 手部同源词研究中的转喻隐喻思维 |
4.3 原型范畴与手部同源词研究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依据 |
1.1.1 理论依据 |
1.1.2 实践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2.1 通假字的研究现状 |
1.2.2 中学一线教师关于通假字教学的研究 |
1.2.3 高校硕士论文关于通假字的研究 |
1.2.4 创新点 |
1.3 通假字研究现有理论基础 |
1.3.1 通假字的含义 |
1.3.2 通假字的特点 |
1.3.3 通假字的成因 |
1.3.4 通假字的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地听课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第2章 通假字运用情况与分析 |
2.1 通假字运用情况 |
2.1.1 通假字数量统计 |
2.1.2 通假字注释情况 |
2.1.3 通假字分布情况 |
2.2 通假字分析 |
2.2.1 相关理论阐述 |
2.2.2 实际案例分析 |
第3章 通假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
3.1 课程设置 |
3.1.1 教学政策 |
3.1.2 课时安排 |
3.1.3 课本使用 |
3.2 教师教学受限 |
3.2.1 调查结果分析 |
3.2.2 原因分析 |
3.3 学生学习内外缺失 |
3.3.1 调查结果分析 |
3.3.2 原因分析 |
第4章 通假字教学策略研究 |
4.1 教师:提高自身修养,优化教学策略 |
4.1.1 阅读古籍,提高自身古汉语修养 |
4.1.2 准确认识并利用课本 |
4.1.3 适当渗透文字学知识 |
4.1.4 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
4.2 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培养良好习惯 |
4.2.1 树立“字际关系平等”意识 |
4.2.2 注重文言字词积累 |
4.3 与通假字相关的教学设计 |
4.3.1 《优美的汉字》教学设计 |
4.3.2 通假字专题教学 |
4.3.2.1 教学目标设计 |
4.3.2.2 教学课时设计 |
第5章 高考通假字迁移 |
5.1 高考中的通假字 |
5.2 高考通假字分析及迁移 |
5.2.1 字音相近或相同 |
5.2.2 增删、替换形旁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捌)》虚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材料、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材料介绍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节 虚词及本文考察虚词范围 |
第一章 副词 |
第一节 状态副词 |
第二节 时间副词 |
第三节 范围副词 |
第四节 程度副词 |
第五节 判断副词 |
第六节 关联副词 |
第七节 推度副词 |
第八节 否定副词 |
第九节 疑问副词 |
第十节 劝令副词 |
第十一节 副词的统计及分析 |
一、《清华简(柒-捌)》副词各类词频差异 |
二、《清华简(柒-捌)》副词的语法功能差异 |
第二章 介词 |
第一节 引进时间的介词 |
第二节 引进处所、范围的介词 |
第三节 引进工具、条件、方法和依据的介词 |
第四节 引进对象的介词 |
第五节 引进原因、目的的介词 |
第六节 介词统计及其分析 |
一、《清华简(柒-捌)》介词各类词频差异 |
二、介词与宾语之间关系的多样性 |
三、介词“於”和“于”的区别和联系 |
第三章 连词 |
第一节 并列连词 |
第二节 顺承连词 |
第三节 转折连词 |
第四节 假设连词 |
第五节 选择连词 |
第六节 让步连词 |
第七节 因果连词 |
第八节 连词统计及其分析 |
一、《清华简(柒-捌)》连词各类词频差异 |
二、《清华简(柒-捌)》连词内部词频的差异性 |
第四章 语气词 |
第一节 陈述语气词 |
第二节 疑问语气词 |
第三节 感叹语气词 |
第四节 语气词统计及其分析 |
一、《清华简(柒-捌)》语气词各类词频差异 |
二、《清华简(柒-捌)》语气词在各类句子中分布的不均衡性 |
第五章 助词 |
第一节 结构助词 |
第二节 语助词 |
第三节 语缀助词 |
第四节 助词的统计和分析 |
一、《清华简(柒-捌)》助词各类词频差异 |
二、《清华简(柒-捌)》助词的语法功能差异 |
结语 |
一、虚词使用的不均衡性 |
二、各类虚词内部的不均衡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录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代辞书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医学词汇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辞书医学词汇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论 |
1 选题理由 |
2 研究意羲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4 研究目标 |
5 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材料 |
2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概况 |
第一节 单音节词 |
1 概况 |
2 单音节造词法分析 |
3 辞书医学词汇单音节词的特点 |
第二节 复音节词 |
1 概况 |
2 双音节词 |
3 多音节词 |
第三章 辞书医学词汇分类研究 |
第一节 名物词 |
1 分类 |
2 名实关系 |
3 名羲考察 |
第二节 性状词 |
第三节 动词 |
第四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际关系研究 |
第一节 同义词 |
1 同训、互训、递训 |
2 统言、析言 |
第二节 反义词 |
第三节 同音词 |
第四节 同形词 |
第五节 同源词 |
第五章 辞书医学词义内部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本义---引申义 |
第二节 义项逐渐增多 |
第六章 医学词汇语义分析 |
第一节 义素分析法 |
第二节 语义场 |
1 人体语义场 |
2 疾病语义场 |
3 药名语义场 |
第三节 语义演变 |
1 扩大 |
2 缩小 |
3 转移 |
4 义位增加 |
第七章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研究 |
第一节 辞书医学词汇字形发展趋势 |
1 早期人体名中象形字、会意字居多 |
2 後期多发展为形声字 |
第二节 异体字 |
1 改变义符 |
2 改变声符 |
第三节 通假字 |
第四节 字形类聚 |
第五节 医学词汇字形的选用 |
1 误字行而正字废 |
2 借字行而本字废 |
第六节 本原字---区别字 |
第七节 古今字 |
第八章 辞书医学词汇音韵研究 |
第一节 反切中反映出的语音流变 |
第二节 音训 |
第三节 音转 |
第九章 辞书医学词汇词绦与释义研究 |
第一节 辞书释义特点(以《说文》《释名》为例) |
1 《说文》训释特点 |
2 《释名》训释特点 |
第二节 历代辞书对医学词条的传承与改造 |
1 後代辞书传承前代辞书内容 |
2 後代辞书补充前代辞书医词训释 |
第三节 释义越来越细化、明晰 |
第四节 音项 |
第十章 辞书医学词汇考释举例 |
[嗌、噎、喝、(?)] |
[疥、痎、痟、(?)] |
[芎劳、蘪芜、江蓠、蓠] |
[疛、殟、(?)、(?)、痫] |
[痿、痹] |
小结 |
1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史分期特点 |
1.1 两汉 |
1.2 魏晋南北朝 |
1.3 唐宋 |
1.4 明清 |
2 古代辞书医学词汇历时层面特点 |
2.1 两汉时期的医学词汇奠定俊世医学词汇的基础 |
2.2 单音节向复音节转换 |
2.3 词的历时替换 |
3 二次注家释义特点 |
3.1 《尔雅》郭璞注 |
3.2 邢昺《尔雅疏》 |
3.3 《尔雅正义》《尔雅义疏》 |
3.4 《尔雅补注》 |
3.5 《陆锦燧日记》 |
3.6 《方言笺疏》 |
3.7 《段注》 |
3.8 《义证》《句读》 |
3.9 《通训定声》 |
3.10 《广雅疏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四、关于古代汉语词本义与假借义的定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字本位”的初中文言文语言教学研究[D]. 郭丽娟.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2]《逸周书》经济类词汇研究[D]. 王茜.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3]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通”注“同”字研究[D]. 李晓莉.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2)
- [4]20世纪转注学説研究[D]. 刘影.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5]论新三分框架体系下的三十一个训诂学理论——兼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例和王力《古代汉语》“通论”对构建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启示[J]. 冯蒸. 辞书研究, 2020(03)
- [6]《说文解字·心部》同源词研究[D]. 张金芳.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说文解字》手部及相关部首同源词研究[D]. 牛晗.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8]高中文言文通假字教学研究[D]. 刘惜. 集美大学, 2020(08)
- [9]《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捌)》虚词研究[D]. 韩金秒. 集美大学, 2020(08)
- [10]中国古代辞书医学词汇研究[D]. 吕晓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