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选》地图

《毛泽东文选》地图

一、《毛泽东选集》上的地图(论文文献综述)

白倩[1](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诸多的负面言论和抹黑话语使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核心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声音较小,外交力量薄弱。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为解决凸显的民族矛盾,开启了红色外交的大门,积极主动寻求外界援助,中国共产党人注重从中国的革命实际出发,深入挖掘研究马克主义理论经典着作,融合中华优秀传统外交文化的精髓,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坚定抗日决心,为夺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主动发声阐明立场,全面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钻研、实践探索、舆论斗争、组织宣传和引导外交话语等手段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积极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话语指导、以中国实际为话语立足点、以群众路线为工作方法的话语表达和外交话语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既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性,又蕴含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的深刻把握。探究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可以为当代外交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历史参考。本文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践与理论探索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阐述了最终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即形成了毛泽东外交话语思想的基本范畴、基本立场、基本方略和语言风格,并对外交话语的现实启示进行阐述和总结。新时代我们要汲取延安时期的外交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播媒介载体,传播中国声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促进马克思主义外交话语的全面提升,助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杨豆豆[2](2021)在《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的漫画是延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当时革命思想传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党的文艺政策为漫画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知识分子聚集延安为漫画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延安宽松的环境为漫画的发展提供自由的文化氛围。延安时期漫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35年10月至1939年12月初步发展时期;1940年1月至1942年4月高潮时期;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曲折中走向新发展时期;1945年8月至1948年3月新高潮时期。围绕四个阶段党的不同任务,延安时期漫画发挥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党群形象,发挥了政治导向的功能;刻画了日本侵略事实,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启发了人们的阶级觉悟;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提升了民众思想道德水平;宣传生产运动和劳动模范,激发了人们生产热情。延安时期,党充分发挥了漫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漫画育人指明方向;注重漫画作品思想性,为漫画育人提供科学的内容;加强对漫画创作者思想引导,为漫画育人提供队伍支持;创新宣传形式和传播平台,为漫画育人提供有效路径。

张琳[3](2021)在《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正式成立后,对华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正规化的统一管理。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除陈布新,开创性地展开中小学教育改革,开启新中国人民教育发展的先河。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历史学教育教学改革。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学校教科书杂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充斥其中。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革故鼎新,统一编审与修订解放区教科书,从体例、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破旧立新,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史学教育为培养新中国、新社会建设者服务的教育思想。编审者的爱国情怀、进步思想倾注于新教材编写、审订之中。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吸收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科书的优点和经验,而且赋予了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崭新内容,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教科书雏形,为当今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张玉龙[4](2021)在《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随着“5G”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信息化也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给人们思想所带来的多元、多变、多样可谓是前所未有,社会思想领域的交流、交融、交锋亦连绵不绝。那么,大数据时代究竟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以说,大数据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方法、技术、工具以及思维方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大数据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论文从强烈的问题意识出发,围绕着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主题,力图聚焦“大数据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什么样的重大变化”这一突出问题,探索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图景与方向。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的内容。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全面梳理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相应的述评,凝练地概括了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论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一章旨在阐明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之间的深度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研究是一种交叉研究,涉及多方面的理论。除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之外,大数据、教育大数据以及科技哲学中的范式理论都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该章系统梳理了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来龙去脉,从数据科学、数据技术、数据价值、认识论方法论、时代等维度对大数据的内涵进行了多维解读,阐述了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类型、基本功能以及面临的问题。该章引入了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吉姆·格雷提出的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认为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也将成为观测自然的“仪表盘”和观察人类社会自身行为的“显微镜”,也将给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带来根本性变革。第二章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特征及其所带来的范式创新。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首先需要聚焦“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这一核心概念。对大数据的理解不能停留在一般概念上,需要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独特“秉性”。一是从大数据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契合点,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把握大数据运用和研究的特殊性。在分析相关核心要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特征。认为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基础性作用,大数据以其可操作性方式解决了思想情感量化问题。深入分析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量化的内在机制,认为对思想情感的量化主要是通过对人的行为以及语言符号的量化间接实现的。第三章主要对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加以重新审视和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融入使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大数据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催生了新主体的出现,一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但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同时,大数据深刻地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话语方式。教育对象通过数据画像可以对自身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但克服大数据对教育对象所造成的“信息茧房”又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重要问题。第四章旨在探讨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内容为王”,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食粮”,没有好的内容,相应的教育活动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本章分析了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了大数据的来源,梳理了大数据创新教育内容的主要途径,并提供了若干大数据创新发展教育内容建设的案例。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不仅能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能够“以数据取信于人”,推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得教育内容向着更优、更精、更符合时代特色的方向发展。第五章进一步透视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本章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方法的创新、发展与改进。大数据重构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原则,为方法创新增添了复杂性原则、客观关联原则和可视化原则方法。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的认识方法更为精准、实施方法更加以数据驱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更加“让数据说话”。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复杂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复杂性思维、复杂性方法、复杂性工具。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转变思维方式,学习新的方法,掌握复杂性工具。大数据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大数据力求实现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量化和精准化把握,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事实”的把握能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客观的、全面的和复杂的。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努力实现大数据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与艺术的有机统一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陈立夫[5](2021)在《地方革命与国家统领 ——建政时期的广东反“地方主义”运动研究》文中认为发生在1952年广东的反“地方主义”运动是建国初期南方新解放区中最大的一起针对地方干部的政治运动,在建国后的广东历史中,反“地方主义”曾多次发生。发生于1952年的这场运动的结果,是南下干部在广东各区县的领导岗位上取代了此前曾在此地长期活动的广东地方干部群体,大批的地方干部遭到了批斗与整顿。与其它南方新解放区相比,广东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中心。当党中央北移后,地方干部仍长期在当地活跃,在与当地社会建立了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开展了组织建设、政权建设与武装活动。当南下大军抵达广东前,地方干部已在广东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了政权。而在广东解放后,围绕着“土改”政策,南下干部与地方干部产生了分歧,并最终酿成了1952年反“地方主义”运动的发生。如何理解建国后发生在广东的反“地方主义”运动?在这一历史事件的基础上,本文将超越传统党史研究的视角,试图基于新中国建政初期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互动的视角来诠释这一事件,从而回答中央权力实现国家统领的过程是由哪些因素塑造的。在行文中,本文将基于历史比较与过程追踪的方式,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的分析来进行研究。并基于革命经历差异、地方政治结构与社会时机三者之间的互动来回答上述的问题。首先,由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华南革命与由党中央领导的并最终走向全国政权的华北革命的差异,为建国后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在政策执行上的张力埋下了潜在的伏笔。其次,地方力量长期的革命活动使其拥有了更为稳固的地方社会权力,这使其在建国后广东地方政治结构中保持稳定位置,并支持这一群体对当地发挥长期影响,从而形成了与南下干部相对应的权力格局。社会时机的变动,尤其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激化了在政策执行上的分歧,推动了代表中央权力的南下干部与兼顾当地的地方干部的张力走向冲突,从而酿成事件最终以反“地方主义”运动收场。以结果而言,反“地方主义”运动既重新塑造了中央与地方在广东的权力均衡,也使这一偶然性的政治事件成为建国后广东政治生态中的一个持续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在反地方主义运动中,通过以更忠诚中央的干部取代原有地方干部的形式,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得以重新界定,从而使其达到了一种中央主导下的平衡。这对于理解建国之初中央与地方互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张春红[6](2021)在《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不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带有巨大的感召力,吸引着无数学者一探究竟。通过对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学习研究,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当今的幸福生活,避免生命陷入消极的状态,也有利于我们激发出生命应有的积极进取状态。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思想精华,也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关于生命价值的精髓,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着生命价值,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思想。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通过探索研究,我们不难得知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中对奉献的不懈追求,生命价值在奉献的过程中得以不断扩大,在毛泽东的一生中,他对奉献的追求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不仅贡献了其全部的聪明才智,更以大公无私的奉献谨守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政治信仰,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保持着明确的底线原则,即便是亲人的巨大牺牲,也不改毛泽东对奉献的追求初衷。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是斗争的一生,他的斗争表现为绝不向命运屈服,机敏灵活应对挑战,以及超前思考出奇制胜。此外,毛泽东始终谨守着“无我”的生命价值本质,不仅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生命价值的使命。这些丰富的生命价值思想内容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彰显了对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不断追求,呈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形态,体现了人生价值原理,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和情感性,更体现了对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学习研究有其当代价值,不仅可以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也可以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泠[7](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提出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施春梅[8](2020)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的历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创立、发展、繁荣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新时期发展过程中累积而成的新问题,使党和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与迫切性,将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这一重担主要落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足以证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大多数大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使命感,能够担当社会赋予的责任。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偏差,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无足轻重;在情感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抵触、甚至厌烦情绪;在信念上不够坚定,意志力薄弱;在行为实践上很难将“知”转化为“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大学生原有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不够合理、不够完善,高校教育者对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按照大学生认知结构发展的规律来安排、组织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为选题,拟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除引言外从以下五个部分开展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概述认知结构的本质、主要特征、影响因素及经典理论。认知结构是个体过去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其本质是表征特定概念、事物或事件的心理结构,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储存和呈现方式,是思维的秩序,是行为实践的路线图,也是社会文化的积淀。认知结构由知识及其结构、认知风格、认知策略、元认知、思维方式以及需要、情感、意志等要素构成,具有开放性、稳定性、建构性、整体性、可激活性等主要特征。认知结构的形成受认知主体的语言、民族心理、成长经历、社会交往等因素的影响。由于人们对认知结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把握,因而认知结构理论或学说也不尽相同。为了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认知结构理论,梳理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是十分必要的。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对于建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很有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从五个方面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认知结构作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知识结构、调控结构、动力结构和逻辑结构。二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即大学生头脑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其意义在于教育者首先要知道学生“有什么”,再决定“给什么”,以及“怎么给”,而不是自己“有什么”就“给什么”。三是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本身是动态发展的。它是确认或规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是整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准则,是解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四是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五是认知结构之认知自觉,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跃迁或迁移。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固性等特点,促进思想道德的跃迁或迁移的发生。第三部分,主要探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从中国儒家理想人格理论、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三个侧面加以剖析。孔子的君子人格、孟子的道德人格、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都包含德育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西方哲学中柏拉图的理念论、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康德的图式说、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建构提供了参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发生的认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第四部分,主要剖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这部分主要包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及其归因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是思想政治课学习累积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实践内化的过程;是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共同作用下不断建构和重构的发展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内部构成要素和谐、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其理想目标,对其优化构建既有必要,又具现实的依据和条件。因有时代格局的大变动、社会转型与信息化发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完全到位、家庭教育的非生态,加之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等诸多“现实版”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存有缺乏立体感、相对封闭、思维僵化、缺乏辩证性、缺乏系统性等现存的问题。这是问题要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大学生自身层面进行归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探究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是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启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是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在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中的作用,激发道德需要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培养积极情感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锻造顽强意志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从改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等外部环境和优化以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主的内部环境的共同打造入手,为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营设好的保障环境。

应星,荣思恒[9](2020)在《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文中认为要从多维度、多学科拓展对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理解,地理学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本文在美国学者施坚雅和霍夫亨兹的相关研究启发下,对1921年至1945年发生中共革命的地域进行了"地文大区"的划分,对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诸因素(包括地缘、南北、东西、山河、路江、红白、政区、文武、客家等)进行了述要分析,辨识了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核心区、次核心区和边缘区,并在地理示意图的绘制上尝试应用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王力杰[10](2020)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是一个宏观系统的伟大工程,它的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内容丰富、取得的效果显着,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时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面临的困难极大,既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艰苦奋斗,又要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当时人民有着经济发展需要、民主权利需要、文化教育需要、改良社会风气需要。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减轻人民生活负担、增加人民福祉;通过加强党性教育、密切联系群众,更好的知民情、了民意,扎扎实实推进民生建设;通过建设“三三制政权”,汲取民主人士的智慧,壮大了实现人民幸福的政治力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主要体现在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实行民主政治给予人民政治权利,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科学素养,移风易俗培育社会新风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然产生新的需要,满足人民新的需要,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全面系统的增加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宝贵经验和理论资源,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依次进行了论证分析:第一部分是引言。重点对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梳理,同时也对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案作了简要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渊源。主要论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幸福思想。第三部分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必要性。主要从延安时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和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要求方面论述。第四部分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实践。主要论述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建设和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举措。第五部分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当代启示。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障人民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需要在执政方式、党员党性、服务能力上加强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需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取得的成就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毛泽东选集》上的地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选集》上的地图(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厘定
    (一)话语
    (二)外交话语
    (三)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发展壮大
        1.中国共产党人员数量增加
        2.中国共产党实力逐渐增强
    (二)摆脱共产国际的束缚
        1.苏共关系变化
        2.中国共产党主动探索
        3.中国共产党重视外交
    (三)日本侵华战争
        1.日本对外扩张,刺激党解放民族热情
        2.日本暴露侵略野心
    (四)国民党的丑化宣传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探索
    (一)理论探索
        1.外交基本政策的提出
        2.“宣传出去,争取过来”的宣教方针
        3.争取各方力量,增强战线宽度
    (二)实践探索
        1.邀请中外记者访问团来延安
        2.建立外事机构
        3.成立延安交际处
        4.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
        5.与华侨和爱国民主人士的交往
        6.参加国际会议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主要成就——毛泽东外交话语思想
    (一)外交话语的基本范畴
        1.抗日
        2.独立
        3.自主
        4.联合
        5.统一
    (二)外交话语的基本立场
        1.国家主权至上
        2.人民利益当先
    (三)外交话语的基本方略
        1.联合与斗争相结合
        2.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
        3.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四)外交话语的语言风格
        1.外交话语灵活化
        2.外交语言大众化
        3.外交话语中国化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指导
        1.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
        2.坚定人民为中心的观点
    (二)坚持党对外交的绝对领导
        1.加强党对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
        2.强化党对外交工作队伍建设
    (三)推进开创性特色大国外交
        1.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观
        2.以“中国梦”联结中国与世界
        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话语体系
        1.坚定外交话语体系的战略目标
        2.坚持外交话语体系的根本原则
        3.巩固外交话语体系的逻辑主线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一、延安时期漫画的概述
    (一)延安时期漫画发展的概况
    (二)延安时期漫画的主要内容
    (三)延安时期漫画的基本特征
    (四)延安时期漫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背景
    (一)党的文艺政策为漫画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
    (二)知识分子聚集延安为漫画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延安宽松的环境为漫画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宽松的的文化氛围
三、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历程
    (一)文艺开创时期的漫画育人实践(1935.10-1939.12)
    (二)文艺发展时期的漫画育人实践(1940.1-1942.4)
    (三)新文艺方向确定时期的漫画育人实践(1942.5-1945.8)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漫画育人(1945.8-1948.3)
四、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成效
    (一)塑造了积极正面的党群形象,发挥了政治导向的功能
    (二)刻画了日本侵略事实,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
    (三)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启发了人们的阶级觉悟
    (四)融入了群众日常生活,提升了民众思想道德水平
    (五)宣传生产运动和劳动模范,激发了人们生产热情
五、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启示
    (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漫画育人指明方向
    (二)注重漫画作品思想性,为漫画育人提供科学的内容
    (三)加强对漫画创作者思想引导,为漫画育人提供队伍支持
    (四)创新宣传形式和传播平台,为漫画育人提供有效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概说
    (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解放战争前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二、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一)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与出版
三、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内容、特点
    (一)《新编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的体例、内容
    (二)《初级中学中国近代史》的体例、内容
    (三)《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体例、内容
    (四)中学与小学历史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
    (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四、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思考
    (一)唯物史观传播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统一
    (三)促进新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恢复与发展
    (四)对当代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五)对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六)探索中的遗憾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文献调研的方法及整体状况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涵义的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研究
        (四)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研究
        (五)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内容研究
        (六)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方法创新研究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时代教育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
    一、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一)数据的含义
        (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
        (三)对大数据的多维解读
        (四)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教育大数据
        (一)教育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
        (二)教育大数据的类型
        (三)教育大数据的基本功能
        (四)教育大数据面临的问题
    三、范式理论
        (一)范式概念的内涵
        (二)范式的表现形式
        (三)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涵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及其发展形式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理解
        (二)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主要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范式的重要特征
        (一)体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二)大数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三)大数据提升了对人的思想进行量化分析的能力
    四、大数据对人的思想量化分析的内在机制
        (一)通过测量人的行为来分析人的思想
        (二)通过语言来分析人的思想
第三章 大数据视域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审视与反思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对象
        (三)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关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新主体
        (一)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主体的萌发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新的主体类型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主体基本功能是数据治理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中的教育对象
        (一)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行为方式
        (二)大数据深刻影响着教育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方式
        (三)大数据通过数据画像提升了对自身的认知
        (四)“信息茧房”对教育对象的束缚
第四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其特征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守正与创新
    二、大数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用数据说话日渐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
        (二)大数据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代特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来源
        (一)已有大数据研究成果
        (二)搜索引擎大数据
        (三)专业大数据平台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数据库
        (五)专业在线调查平台
        (六)教育者自己进行大数据挖掘
    四、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途径
        (一)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成方式
        (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空间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
        (四)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话语表达
        (五)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视化表达
    五、大数据对内容创新的案例分析及借鉴
        (一)大数据生成的《纸牌屋》
        (二)“编年系地”创造的叙事新图景
        (三)对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规划的大数据分析
第五章 大数据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理论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涵及层次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构
    二、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一般原则
        (一)复杂性原则
        (二)关联性原则
        (三)可视化原则
    三、精准化的认识方法
        (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涵
        (二)大数据极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能力
        (三)大数据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分析方法
        (四)大数据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四、数据驱动的实施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驱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深互动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推动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共享协动
    五、“让数据说话”的评价方法
        (一)大数据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客观性
        (二)大数据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依据的多样性
        (三)大数据增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地方革命与国家统领 ——建政时期的广东反“地方主义”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产生与选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现状、基本假定与本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革命与国家建设
    第一节 国家与革命:从旧制度到新政权
    第二节 革命政权的挑战:苏联与越南
    第三节 回到中国:从革命到治理
    第四节 广东的特殊性:反地方主义背后的政治逻辑
第三章 政治结构与社会时机:中央权力的扩张与调适
    第一节 革命经历差异是中央权力与地方干部冲突的潜在背景
    第二节 地方政治结构左右了国家统领能力实现的方式
    第三节 社会时机是国家统领方式的约束条件
第四章 差异化的革命:反地方主义运动的社会起源
    第一节 地方活动的出现: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1928-1937)
    第二节 革命重心北移后的地方活动:政权、武装与干部建设(1937-1949)
    第三节 “华北”革命:全国政权的预演
    小结 地方特殊性与冲突的起源
第五章 国家统领的建立:从广东解放到第一次反地方主义运动
    第一节 赣州会议与南北干部的汇合:广东解放(1949 前后)
    第二节 权力格局、干部建设与试点土改(1950-1951)
    第三节 从土改整队到第一次反地方主义运动(1951-1953)
    小结 国家与地方再平衡:地方干部的长久影响
结论 从广东反地方主义到建国初国家统领能力建构
参考文献
附录 A 本文主要涉及的近现代广东地方人物索引
附录 B 建国初期中南区与广东行政区划示意
附录 C 广东地方党组织领导机构沿革示意
致谢

(6)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关于毛泽东对生命价值思想的践行
        三、关于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内容
        四、关于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意义
        五、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一、选题视角上具有独特性
        二、研究内容上具有创新性
    第五节 基本概念
        一、价值
        二、生命价值
第一章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价值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一)“心系苍生”的儒学传统
        (二)“生命至上”的道家思想
        (三)“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佛家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对毛泽东的影响
        (一)生命的本质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社会性本质
        (二)生命的最根本价值是奉献社会
        (三)生命的过程需要积极奋斗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1920年前毛泽东关于生命价值思想的实践经历
        二、1920年后毛泽东关于生命价值思想的实践经历
第二章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内容
    第一节 生命价值的追求在于奉献
        一、贡献全部的聪明才智
        二、大公无私的奉献
        三、亲人的巨大牺牲
    第二节 生命价值的实现在于斗争
        一、绝不向命运屈服
        二、机敏灵活应对挑战
        三、超前思考出奇制胜
    第三节 生命价值的本质是“无我”
        一、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生命价值的导向
第三章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特点
    第一节 契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
        一、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呈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状态
        三、体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第二节 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和情感性
        一、强烈的生活性
        二、强烈的情感性
    第三节 体现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一、体现了对自由的追求
        二、体现了对平等的追求
第四章 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一、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促进“个人梦”对接“中国梦”
        三、有利于身心和谐与全面发展
    第二节 助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契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高教师生命价值教育能力
        三、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第三节 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二、助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认知结构概述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一)认知结构的内涵
        (二)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
    二、认知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语言
        (二)民族心理
        (三)成长经历
        (四)社会交往
    三、认知结构的主要特征
        (一)认知结构具有稳定性
        (二)认知结构具有开放性
        (三)认知结构具有建构性
        (四)认知结构具有整体性
        (五)认知结构具有可激活性
    四、认知结构的经典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解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本质及其结构维度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知识结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调控结构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动力结构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逻辑结构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一)何为逻辑起点
        (二)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加工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思维工具
        (一)认知结构是大学生确认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选择框架
        (二)认知结构是大学生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规范准则
        (三)认知结构是大学生解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方法系统
    四、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认知
        (一)自我认知
        (二)大学生的自我认知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认知的影响
        (四)正确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思想道德走向成熟的基石
    五、认知结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迁移与应用
        (一)学习迁移理论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三)认知结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迁移与应用的影响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儒家理想人格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孔子的君子人格说
        (二)孟子的道德人格说
        (三)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二、西方哲学的认知理论中可借鉴的思想资源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
        (三)康德的“图式说”
        (四)海德格尔的“理解前结构”理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础
        (一)认知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和信息选择
        (二)认识的辩证运动揭示了认知结构的变迁
        (三)认知结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重要参照之一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及其现存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形成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理想目标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立体感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相对封闭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思维僵化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辩证性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缺乏系统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现存问题归因分析
        (一)从社会层面分析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
        (三)从家庭层面分析
        (四)从大学生自身层面分析
第五章 新时期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对策思路
    一、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应遵循的原则
        (一)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二)系统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
        (四)精准供给与有效需求相统一
    二、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知识联结、优化认知结构
        (二)培养“元认知”、调控认知结构
        (三)减少认知失调、完善认知结构
        (四)攻关薄弱环节、重构认知结构
        (五)启动多维表征、构建立体认知结构
    三、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要高度重视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在认知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激发道德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三)培养积极情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锻造顽强意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的优化
    四、优化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
        (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
        (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报纸
    3.学位论文
    4.电子文献
    5.外文文献
附录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后记

(9)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国时期的地文大区
二、影响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诸地理因素
三、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综合地理分析
四、余论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
    (二)中国优秀传统幸福思想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必要性
    (一)延安时期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要求
    (三)实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要求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具体实践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身建设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举措
四、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当代启示
    (一)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需要以人民为中心
    (二)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三)为人民谋幸福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四、《毛泽东选集》上的地图(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研究[D]. 白倩. 延安大学, 2021(11)
  • [2]延安时期党发挥漫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杨豆豆. 延安大学, 2021(12)
  • [3]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张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大数据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玉龙.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地方革命与国家统领 ——建政时期的广东反“地方主义”运动研究[D]. 陈立夫. 北京大学, 2021(12)
  • [6]毛泽东生命价值思想研究[D]. 张春红. 喀什大学, 2021(07)
  • [7]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8]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结构研究[D]. 施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中共革命及其组织的地理学视角(1921—1945)[J]. 应星,荣思恒. 中共党史研究, 2020(03)
  • [10]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研究[D]. 王力杰. 延安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毛泽东文选》地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