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鼻内窥镜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艳丽[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于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鼻内镜手术患者64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标准Ⅰ-Ⅱ级,性别不做限定。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配到试验组(T组)或对照组(C组)。试验设计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的试验研究方法,C组患者连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SDZ-V型),不给予刺激。T组患者连接电子针疗仪(华佗牌SDZ-V型)后,给予一定参数经皮穴位电刺激患者两侧的内关穴与合谷穴。参数选择:频率2 Hz;疏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觉到微麻、酸胀为标准,一般控制在6-9 m A,。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顺序诱导麻醉,选择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麻醉深度。分别记录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动脉压平均值(MAP)和血氧饱和度(SPO2)。采集患者于TEAS前(T0)、手术结束后(T4)两个时间点的静脉血3 ml,离心保存后测β-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的值;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记录患者手术后三个时间点的VAS评分、手术后恶心/呕吐的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T组和C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身高、心率、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与C组相比,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评分降低(P<0.05),应激指标β-EP和NE上升幅度降低(P<0.05),患者满意度更优(P<0.05),有统计学差异;3.与C组相比,T组患者的VAS评分、手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无统计学的差异(P>0.05),但T组患者的VAS评分、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的用量较C组有降低的趋势。结论:1.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减轻鼻内镜手术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使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经皮穴位电刺激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衍生,有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更安全的度过围术期,在鼻内窥镜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林建洪,徐先荣[2](2021)在《重型血友病凝血因子低剂量短疗程治疗下行鼻内镜手术安全性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运用低剂量短疗程替代治疗和鼻内镜技术对重型血友病患者实施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分析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1例重型血友病A患者,在应用血浆FⅧ:C低剂量短疗程替代治疗下行鼻内镜手术。观察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抽取填塞物时间、术后渗血、术后并发症、术后鼻腔粘膜伤口恢复情况等,监测凝血因子活性、APTT的变化。结果:手术时间45分钟,术中出血量约50ml,术后分2次抽取鼻腔填塞物,术后7天拆线、检查鼻腔伤口恢复良好。术中FⅧ:C维持在80%以上,术后3天、7天和10天FⅧ:C依次维持在70%、50%、30%。患者APTT术前100.1秒,运用低剂量短疗程替代治疗后大幅缩短,保持在50s以内。结论:经过围手术期低剂量短疗程替代治疗后,血友病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陈吉[3](2020)在《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内窥镜鼻窦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术后疼痛等不适是慢性鼻窦炎(Chronic RhinoSinustis,CRS)患者填塞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围手术期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以筛选较优的护理方案,并对接受优选护理方案的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疼痛控制情况分析,为CR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提供证据支持和改进建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1)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ine Literature Database,CBM)、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base,WF)、相关网站,并追踪参考文献获取ESS围手术期护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RCTs质量,使用Stata 13.0软件进行不同护理方案效果的调整间接比较,比较患者疼痛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2)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ouston Pain Outcome Instrument,HPOI)调查CRS患者的术后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并使用SPSS26.0对患者疼痛经历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效果比较:纳入61个CRS围手术期护理相关RCTs,整体质量不高。13个RCTs报告患者疼痛评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MD=-2.28,95%CI:-3.65-0.92,p<0.05)、术前行为训练(MD=-1.15,95%CI:-2.04-0.26,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MD=-2.36,95%CI:-3.46-1.26,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MD=-1.52,95%CI:-2.32-0.71,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个RCTs报告了患者焦虑评分,常规护理联合术前行为训练患者焦虑评分低于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MD=-16.57,95%CI:-20.08-13.05,p<0.05)、冷敷(MD=-20.70,95%CI:-23.90-17.49,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MD=-20.80,95%CI:-24.05-17.54,p<0.05)、心理护理+冷敷(MD=-20.90,95%CI:-24.10-17.69,p<0.05)、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MD=-13.55,95%CI:-21.67-5.42,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吸氧(MD=-20.28,95%CI:-23.49-17.08,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个RCTs报告了患者抑郁评分,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患者抑郁评分低于冷敷(MD=-3.46,95%CI:-6.15-0.76,p<0.05)、心理护理+冷敷(MD=-3.44,95%CI:-6.14-0.73,p<0.05)及心理护理+冷敷+吸氧(MD=-3.29,95%CI:-5.98-0.59,p<0.05)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个RCTs报告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心理护理+冷敷、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心理护理+冷敷+吸氧、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吸氧+雾化、心理护理+预防性镇痛、心理护理+冷敷+预防性镇痛及心理护理+冷敷+雾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患者目前疼痛评分、过去24小时最强程度疼痛评分和一般程度疼痛评分分别为3.14±0.98、5.41±1.58、4.24±1.28,疼痛对患者情绪、身体及日常生活的影响为中等水平,除患者对止痛药副作用的教育评分平均分低于5分,其他疼痛控制及疼痛教育满意度平均分均高于5分,患者整体满意度评分为6.19±1.06;是否使用自控镇痛泵及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经历3项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镇痛泵与纳吸棉与患者疼痛经历呈负相关。结论(1)心理护理、术前行为训练、冷敷应作为CRS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常规,吸氧、预防性镇痛、填塞期雾化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2)现有措施仍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疼痛控制效果;患者对目前采用的医护措施的疼痛控制和疼痛教育的满意度较高,应加强止痛药副作用的教育;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程度有差异,护士可进行分层管理;自控镇痛泵疼痛控制效果良好,建议术后第一天使用药物镇痛。
韩玉洁[4](2020)在《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本研究对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并在术中和术后钳取部分术腔黏膜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以及病理观察。探索生肌通窍散用于慢性鼻窦炎术后抑制术腔瘢痕粘连的作用机制。为生机通窍散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2研究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确诊为CRS并符合本次研究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60例患者采用同样的术前处理方案,两组患者均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进行鼻窦开放,对照组予以膨胀海绵填塞术腔,观察组以生肌通窍散喷涂术腔。术后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处理方案和术腔换药方式,观察组在术后换药后术腔喷涂生肌通窍散,并嘱患者24小时内暂停鼻腔冲洗。(1)Lund-Kennedy内镜评分:采用Lund-Kennedy内镜评分表在鼻内镜下对术前鼻黏膜息肉、水肿、鼻漏进行评估,并对术后3周、术后6周、术后9周术腔新生息肉、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等情况进行量化评估。(2)ELISA检测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钳取患者上颌窦黏膜,并且检测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3周、术后9周术腔黏膜中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3)运用r3.6.2软件对Lund-Kennedy评分和ELISA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IL-6、IL-10、Ⅰ型胶原蛋白和Ⅲ型胶原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蛋白比值(Ⅰ/Ⅲ)。(4)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上颌窦再生黏膜组织形态特征。3研究结果(1)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3、6、9周息肉、水肿、鼻漏以及三项总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说明FESS手术效果显着。术后9周观察组息肉、水肿、鼻漏三项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9周观察组结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9周观察组瘢痕粘连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3周、9周观察组患者黏膜中IL-6、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均低于对照组,IL-10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3)IL-6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经过pearson分析发现绝对值均>0.6,具有相关性。建立回归模型发现IL-6的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的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正相关;IL-10表达量与Ⅰ、Ⅲ型胶原表达量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Ⅰ/Ⅲ)呈负相关。(4)对照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和观察组患者的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形态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的组织学表现,HE染色上皮层较为完整,可见纤毛细胞恢复良好,炎症反应轻。Masson三染色见再生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少,结构纤细。对照组的患者再生上颌窦黏膜HE染色,上皮层纤毛分化程度低,炎症反应较重。Masson三染色见再生的上颌窦黏膜中胶原沉积(蓝色)较多,胶原结构粗大,排列不规则。4研究结论(1)FESS手术疗效确切。本次研究表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术后Lund-Kennedy黏膜形态评分均低于术前,临床疗效显着。(2)生肌通窍散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结果表明,FESS术后以生肌通窍散的使用代替术腔填塞并于术后换药时加用生肌通窍散,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膨胀海绵填塞,在减少术后术腔新生息肉,减轻黏膜水肿、鼻漏、结痂以及瘢痕粘连方面效果明显。(3)生肌通窍散抑制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减少胶原合成以及调节胶原比例有关。研究发现观察组促炎因子IL-6的释放、Ⅰ、Ⅲ型胶原的合成以及Ⅰ、Ⅲ型胶原比例均低于对照组,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则高于对照组。并且IL-6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正相关。IL-10与Ⅰ、Ⅲ型胶原以及Ⅰ、Ⅲ型胶原之比呈明显负相关。观察组患者术后9周再生上颌窦黏膜组织学表现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和胶原沉积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蔡福果[5](2019)在《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患者的心理人格调查分析及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评估CRS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人格特点,对CRS患者的心理人格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手术及心理干预在CRS手术患者心理评分中的影响。方法:挑选2018年7月2018年12月168例拟手术治疗的CRS患者。1)入院当天利用SCL-90表和EPQ表调查评估CRS患者的心理特点及人格类型。2)入院当天在医师指导下,全部患者填写量表得出SCL-90、EPQ、SSRS、SNOT-20和VAS等评分;经用仪器检查后分别测量记录患者L-K、TRins、TRexp评分;分别探讨SCL-90评分与EPQ、SSRS、SNOT-20、VAS、L-K、TRins、TRexp等评分的相关性。3)按住院号单、双号把患者分为干预组(79例)、对照组(89例);干预组针对调查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阶段综合心理干预,对照组只予日常一般解释和健康宣传;全部患者按住院程序进行FESS手术,分别于手术前、后在经治医师的指导下填写SCL-90表,评估得出SCL-90评分;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SCl-90评分,分别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SCL-90评分。结果:1.与常模均分相比,CRS患者在6项因子分偏高;在神经质、精神质、掩饰等三种类型人格得分偏高,而在内外向类型人格上得分偏低。2.躯体化、抑郁与内外向E分存在负相关,抑郁、焦虑、恐惧与神经质N分存在正相关,人际关系敏感等4项因子与精神质P分存在正相关。3.躯体化与L-K、、TRins、TRexp、VAS、SNOT-20等之间存在正相关,人际关系敏感与L-K、TRins、TRexp等之间存在正相关,抑郁症状与TRexp、VAS等之间存在正相关,焦虑症状与L-K间存在负相关,精神病性症状与VAS、SNOT-20之间存在正相关。4.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等5项因子与主、客观支持之间存在负相关,对支持利用评分与人际关系敏感症状、偏执症状、敌对症状之间有相关性。5.手术后较手术前在除敌对、偏执之外等7因子上分数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6.干预组较对照组在除敌对、躯体化之外等6因子分偏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在躯体化因子上分数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RS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近一半有社会人际交往中敏感问题;CRS患者总体属于内向、情绪不稳、神经质的人格特点。2.CRS患者心理变化可能与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的人格有关。CRS患者的主、客观不适与社交人际、郁闷焦躁情绪密切关系;SCL-90表多项因子与社会支持有着紧密联系。3.手术干预能改善CRS患者躯体上的不适、缓解社交人际关系障碍、恐惧、焦躁、担心、自卑感等心理;综合心理干预能使CRS患者改善社交人际关系、担忧、抑郁情绪,一定程度上缓解精神分裂征兆和偏执性格。
陈志远[6](2018)在《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尸头鼻旁窦主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对其结构及其毗邻关系进行分析总结,结合鼻窦炎患者的鼻旁窦的CT影像学特点,为临床经鼻内窥镜下手术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形态学资料,为临床鼻内窥镜下手术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选择30例成人干性颅骨、6例成人尸头标本(年龄在20-40岁)的鼻腔外侧壁及邻近鼻旁窦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同时,对76例鼻腔正常者及224例鼻窦炎患者的鼻窦CT扫描图像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和记录鼻腔及相关结构的形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手术进行改良。按先后顺序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本科收治鼻内窥镜手术病人100人为治疗组,行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逆向追踪选择2017年7月之前的经传统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病人100人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1、标本资料结果通过对颅骨及尸头解剖研究发现,中鼻甲、钩突、上颌窦自然口与鼻囟门、筛顶和额隐窝以及筛蝶区域的毗邻关系相对恒定,主要结果如下几个方面:(1)中鼻甲可分为水平部和垂直部,其附着点较为广泛,位置较为恒定。钩突位于中道外侧壁的最前部,构成筛漏斗的内侧壁上部。中鼻甲和钩突的解剖位置相对恒定,可作为鼻内窥镜手术的解剖标志。(2)上颌窦骨性裂口由钩突和下鼻甲的筛突呈十字形的连接分隔成前上、前下、后上和后下四个象限,上颌窦口位于前上象限,其余三个象限由双侧黏膜和致密结缔组织的膜性结构封闭,即鼻囟门。上颌窦自然口呈膜性管状,直径和管长变异较大,其比例大小影响上颌窦的通畅度。自然口后方安全界限较前方范围大,与中鼻甲的距离更远更宽。更适合上颌窦开窗。(3)窦口鼻道复合体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及其邻近结构。此区域与前组鼻窦关系密切,轻微的病变,即可影响鼻窦的通气、引流。2、鼻旁窦CT影像学特点鼻窦炎患者常伴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Haller气房、Onodi气房、鼻丘气房等解剖结构变异。窦口鼻道复合体通常在鼻镜检查及常规x线检查中难以辨别,但在冠状位CT片上显示较清晰。它的引流和通气障碍是发生各鼻窦(如前组鼻窦)慢性炎症的主要病因。矢状位测量数据更符合鼻内窥镜手术径路,是对尸头解剖的数据补充、完善。3、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效果改良的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在术中出血量、治愈率、上颌窦开窗口持续开放等方面都优于传统手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结论:1、鼻腔、鼻旁窦周围具有诸多结构,其位置关系相对稳定,并有主要血管神经相毗邻。通过尸体标本总结分析鼻腔各骨性结构及鼻旁窦的位置关系,对鼻腔鼻旁窦内窥镜手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鼻窦炎患者多具有鼻中隔偏曲、钩突变异、下鼻甲肥大、泡状中鼻甲等变异结构,对鼻窦炎的诊断预防及手术治疗具有积极临床价值。3、改良的内窥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提高了窦口开放率,进一步减少了术后并发症。
张晨霞,王金兰[7](2018)在《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中的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412月接收的40例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手术实施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和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数据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0%(0/2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0.00%(4/20),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0%(20/2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80.00%(16/20),对差异显着(P<0.05)。结论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满意度,效果可靠,应推广使用。
刘健民,张云高[8](2015)在《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文中指出目的探寻最佳的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尽可能减少该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14年5月采用鼻内窥镜行鼻腔鼻窦手术患者710例(1026侧)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鼻窦CT和鼻内窥镜检查,了解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及病变范围,从而确定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前预防用抗生素及止血药物,以有利于减少术中、术后出血。术后加强观察和换药。结果采用上述围手术期处理措施,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观察患者660例(985侧),892侧病情完全控制,22侧仍有小息肉生长,17侧仍少许流脓,54侧中鼻道有不同程度粘连。结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一部分,围手术期的综合治疗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将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的治疗贯穿起来看成一个整体,才能使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钟伦坤,孙永东,胡文健,陈隆晖,张学渊[9](2013)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8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鼻渊舒口服液治疗。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出血量≤50 mL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30例,痊愈率51.72%,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痊愈14例,痊愈率28.00%,总有效率78.00%。2组比较,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王平[10](2013)在《丹红注射液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按半随机法将符合标准的98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术中出血量,术后头痛、流脓涕、通气障碍和嗅觉障碍等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8%(25/48)、93.75%(45/48),对照组分别为30.00%(15/50)、78.00%(39/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头痛、流脓涕、通气障碍和嗅觉障碍消失时间分别为(3.14±0.92)、(4.47±1.28)、(3.35±0.60)和(4.35±1.26)d,对照组分别为(4.25±0.53)、(5.35±1.17)、(4.48±0.66)和(5.49±1.3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常规西医处理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无明显出血风险,且可缩短围手术期症状消失时间,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二、鼻内窥镜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鼻内窥镜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背景回顾 |
2.1 鼻内镜手术 |
2.1.1 鼻部的解剖 |
2.1.2 鼻部疾病的诊疗进展 |
2.1.3 鼻内窥镜手术的特点 |
2.2 经皮穴位电刺激 |
2.2.1 经皮穴位电刺激相关介绍 |
2.2.2 经皮穴位电刺激的研究进展 |
2.3 鼻内镜手术中的应激反应 |
2.3.1 应激反应的概念 |
2.3.2 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研究 |
2.3.3 应激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
2.3.4 机体应激反应的机制及反映应激水平的标志 |
2.4 穴位的选择与配伍 |
2.4.1 穴位的选择原则 |
2.4.2 穴位的配伍原则 |
2.4.3 内关穴和合谷穴浅析 |
2.5 针刺时机和参数的选择 |
2.6 经皮穴位电刺激关于鼻内镜手术的研究 |
2.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试验设计 |
3.2 试验对象及分组 |
3.3 试验方法 |
3.3.1 麻醉前的准备 |
3.3.2 干预措施 |
3.3.3 观察指标 |
3.3.4 术中及术后的管理 |
3.3.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3.3.6 数据的收集 |
3.4 中止试验标准 |
3.5 试验使用的仪器设备及药品 |
3.5.1 主要仪器及检测试剂 |
3.5.2 主要试验药品 |
3.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4.2 术中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量的比较 |
4.3 术后恶心呕吐的比较 |
4.4 术后12h、24h、48h VAS评分的比较 |
4.5 应激指标β-EP、NE的比较 |
4.6 患者的满意度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关于本研究结果部分讨论 |
5.2 TEAS缓解恶心呕吐的讨论 |
5.3 临床试验中相关现象的探究 |
5.4 患者满意度的探讨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创新性 |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 伦理审批表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重型血友病凝血因子低剂量短疗程治疗下行鼻内镜手术安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入院相关检查 |
1.3 围手术期治疗 |
1.4 手术方法 |
1.5 结果 |
2 讨论 |
(3)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慢性鼻窦炎流行病学 |
1.2 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填塞期疼痛 |
1.3 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整间接比较 |
1.4.2 横断面调查 |
1.5 研究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 |
2.1 研究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检索词 |
2.2.3 检索实施 |
2.2.4 纳入排除标准 |
2.2.5 文献筛选 |
2.2.6 质量评价 |
2.2.7 数据提取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
2.3.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
2.3.4 护理措施效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内窥镜鼻窦术后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满意度调查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样本量 |
3.2.3 抽样方法 |
3.2.4 研究工具 |
3.2.5 质量控制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患者一般资料 |
3.3.2 患者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结果 |
3.3.3 疼痛经历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结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展望 |
综述 内窥镜鼻窦术后不同材料填塞鼻腔患者疼痛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件I 检索策略 |
附件II 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件III 休斯顿疼痛控制情况调查表 |
附件IV 检索策略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术腔黏膜修复 |
2 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术后治疗的研究概况 |
2.1 术后全身用药 |
2.2 术腔局部用药 |
2.3 鼻腔冲洗 |
2.4 术腔清理 |
3 祖国医学对功能性鼻内镜术后的辨证分型 |
4 鼻内镜术后中医药治疗 |
4.1 中药内治法 |
4.2 中医外治法 |
5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及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
5.1 FESS术后鼻腔出现瘢痕粘连的原因 |
5.2 导致瘢痕粘连的细胞分子生物因素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CRS的临床分型、分期 |
1.3 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指征 |
1.4 中医诊断标准 |
1.5 纳入标准 |
1.6 排除标准 |
1.7 剔除标准 |
1.8 退出标准 |
2 临床资料 |
2.1 研究病例来源及分组 |
2.2 实验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3 临床研究器械与材料 |
3.1 手术、换药设备及器械 |
3.2 实验主要器材 |
3.3 实验主要试剂 |
3.4 实验药物 |
4 研究方法 |
4.1 术前准备 |
4.2 手术方式 |
4.3 术后处理 |
4.4 观察指标 |
5 统计方法 |
6 研究结果 |
6.1 Lund-Kennedy评分比较 |
6.2 IL-6、IL-10、Ⅰ、Ⅲ型胶原以及Ⅰ和Ⅲ型胶原之比(Ⅰ/Ⅲ)比较 |
6.3 IL-6、IL-10 与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关性分析 |
6.4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9周黏膜组织形态比较 |
7 讨论 |
7.1 研究结果分析 |
7.2 生肌通窍散组方分析 |
7.3 生肌通窍散与术后黏膜无瘢痕修复的相关性 |
第三章 结论 |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患者的心理人格调查分析及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意义前景 |
2.国内外CRS心理评估研究情况和趋势 |
2.1 CRS患者心理人格表现研究 |
2.2 心理人格评估量表情况 |
2.3 干预策略现状 |
第一部分 CRS手术患者的心理、人格特点调查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CRS患者的SCL-90 评分情况 |
2.2 CRS患者的EPQ问卷得分 |
2.3 CRS患者的心理、人格紊乱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
2.4 CRS患者的人格测验评分与常模比较 |
第3章 讨论 |
3.1 CRS患者的心理问题发生情况 |
3.2 CRS患者的人格类型分布特征 |
第4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CRS手术患者的心理紊乱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CRS患者的SCL-90 评分与人格的相关性分析 |
2.2 CRS患者的SCL-90 与主、客观检查评分的关系 |
2.3 CRS患者SCL-90与SSRS的关系 |
2.3.1 168名CRS患者的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情况,如表-8 |
2.3.2 CRS患者的SCL-90 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手术及综合心理干预对CRS手术患者的干预效果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干预内容 |
1.4 统计分析 |
第2章 结果 |
2.1 168例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心理学SCL-90 评分的对比 |
2.2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心理学SCL-90 评分的对比 |
第3章 讨论 |
3.1 手术干预对CRS患者的心理学评分的影响 |
3.2 综合心理干预对CRS患者的心理学评分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鼻旁窦及其相关结构的解剖学及影像学研究 |
引言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资料选择 |
1.1.2 解剖器材及相关设备 |
1.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
1.1.4 数据处理 |
1.2 结果 |
1.2.1 干性颅骨相关测量结果 |
1.2.2 湿性尸头相关数据 |
1.2.3 矢状位影像扫描相关数据 |
1.2.4 鼻腔鼻窦影像学解剖结构变异 |
1.3 讨论 |
1.3.1 中鼻甲和钩突的形态 |
1.3.2 上颌窦自然开口和鼻囟门的形成 |
1.3.3 筛顶与筛板的连接关系 |
1.3.4 额隐窝的界限 |
1.3.5 最后筛房、蝶窦与视神经管 |
1.3.6 蝶窦与颈内动脉 |
1.3.7 鼻中隔与下鼻甲 |
第二章 经鼻内窥镜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的临床应用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研究资料 |
2.1.2 手术方法 |
2.1.3 出血量的计算 |
2.1.4 临床分型分期及手术疗效评估标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出血量比较 |
2.2.2 临床分型分期与疗效 |
2.2.3 上颌窦开窗口开放率 |
2.2.4 两组患者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Lund-Kennedy评分情况(6 个月) |
2.3 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7)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中的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参照组。 |
1.2.2 研究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组间手术时间、VAS评分对比。 |
2.2 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
3 讨论 |
(8)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术前处理 |
3.2术中处理 |
3.3术后处理 |
(9)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1.1 病例选择 |
1.1.2 排除标准 |
1.1.3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
1.3.1 观察指标 |
1.3.2 统计学方法 |
1.4 疗效标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中出血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症状比较 |
2.3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治疗有效情况比较 |
3 讨论 |
四、鼻内窥镜外科围手术期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D]. 李艳丽. 兰州大学, 2021(09)
- [2]重型血友病凝血因子低剂量短疗程治疗下行鼻内镜手术安全性探讨[J]. 林建洪,徐先荣. 黑龙江中医药, 2021(01)
- [3]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方案比较及术后疼痛控制情况调查[D]. 陈吉. 兰州大学, 2020(01)
- [4]生肌通窍散对抑制鼻内镜术后黏膜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研究[D]. 韩玉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患者的心理人格调查分析及干预研究[D]. 蔡福果. 南昌大学, 2019(01)
- [6]鼻旁窦的临床应用解剖及其在鼻内窥镜下手术的应用[D]. 陈志远. 青岛大学, 2018(03)
- [7]全程护理模式用于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中的价值分析[J]. 张晨霞,王金兰.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18(04)
- [8]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J]. 刘健民,张云高. 临床军医杂志, 2015(08)
- [9]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分析[J]. 钟伦坤,孙永东,胡文健,陈隆晖,张学渊.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36)
- [10]丹红注射液在鼻窦炎鼻内窥镜围手术期的应用分析[J]. 王平.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3(33)
标签:围手术期论文; 对照组论文; 鼻窦炎的治疗方法论文; 鼻腔冲洗论文; 内窥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