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州市引黄灌区水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楠,张振华,张倩[1](2022)在《德州引黄工程供水水价机制构建探讨》文中提出山东省德州市以引用黄河水为主要供水水源,但长期存在水资源短缺、供水价格与成本倒挂、供水价格调整制约因素多等问题。在充分调研德州市中心城区及各县(市、区)公共供水、工业、农业等水利工程供水水价的基础上,分析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对用水户的影响,制定公共供水、工业、农业供水水价调整目标,提出引黄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建议。
蔡威熙[2](2021)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指出1985年以来的农业水价改革虽取得明显成效,但始终面临“两难”问题:水价偏低会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农田水利设施运营维护成本不足,水价提高会带来农户收入的减少,甚至影响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相较于传统农业水价改革单纯提高农业水价,2016年起全面推行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强调综合施策,试图通过综合运用“一提一补”、“水权交易”等举措破解“两难”问题。本文综合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廓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解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论参照点,揭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激励约束效应;回顾农业水价改革历程和成效,梳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构建水资源所有者、供水方、用水方三方行为互动分析模型,探析各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机理;以山东省的实践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进行评价;综合运用Meta方法、PSM方法测度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情况;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系统仿真模型,评估改革的效应,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进程是在水资源所有者和供水方、用水方等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过程中推进的,各主体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完善的制度安排是农业水价改革成功的前提,只有各相关主体的利益都能够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得到相应保障,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当前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践,较好地保障了供水方和水资源所有者的利益,但是,用水方的利益只在改革试点的局部地域和短时期内有一定保障,构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广泛推行和长久实施的潜在阻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容激励机制的实现,有赖于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的支持,通过将农业节水高价转入工业和城市用水,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和经济利益,形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良性循环。目前农业水权终端交易既面临市场机制不健全、交易途径有限、计量设施不完善等制度和技术难题,也受到小农户分散经营的限制。应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重点在严重缺水区、农业规模经营区等改革条件相对成熟的地区,探索水权的分解确认、交易形式、交易程序等,逐步形成能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对于大部分区域,在农业节水分散于众多的农业用水户的情形下,为了节约水权转换成本,提升农业节余水权转换效率,重点探索实行水权回购制度。第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状况存在区域差异。各地市的改革进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实施、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各个地区农业发展状况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的差异。粮食主产区农业用水量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经费缺口大,改革任务普遍较重,但农业县区一般经济能力有限,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的地方支持能力不足,改革面积和经费投入失衡。依靠农业水价提升收入补偿水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成本和筹集精准奖补资金目前还难以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财政支持,数量有限、来源不稳定,资金短缺成为许多地区农业水价改革开展的制约因素。国家层面应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为基层推进改革提供制度化的资金来源渠道。应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政策倾斜,并探索经济发达区域在政策、资金、工程等方面对口支援。第三,尽管目前改革执行者和承受者均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措施总体评价较高,但是对于其核心环节“水价形成机制”和“水权制度”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依然主要依赖于工程设施建设和国家加大农田水利财政投入,市场机制能够发挥的作用有限。因而必须继续明确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维护的公益性定位,加大对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同步配套与改革区域任务、财力相适应的终端计量设施,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供基础保障。进一步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核定供水成本、科学制定供水价格,构建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责任明确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运行维护经费分担制度,逐步落实农业供水价格调整到位,从而保障农田水利设施的长期良性运行。第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能够促进农户节水行为响应。提高水价能够激励农户减少灌溉次数、采用节水技术、改种抗旱品种等节水行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提一补”、“水权交易”、“节水奖励”的制度设计,能够在提高农户节水技术采用意愿的同时降低弃灌风险。文化程度、节水技术培训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具有正向影响。相较于水价调整和奖补激励,增加农户收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预期效果有更为显着的影响。运用“一提一补”机制引导规模化与专业化节水,一方面,优先支持规模农户发展节水灌溉、参与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农业灌溉集约化、规模化,提升用水效率与产出效益,另一方面,提供灌溉服务补贴,鼓励规模农户为小农户提供灌溉服务,提高灌溉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从而有效应对小农经济结构对节水农业发展的现实约束。推进农地健康流转,增加农业收益,逐步创造农业水价水权交易机制能够发挥有效激励的制度环境。
刘宝[3](2021)在《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文中提出农业灌溉用水水费,一头连着各级政府,一头连着农民群众;水费政策执行效果,既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关系粮食安全这一国家战略,还关系到到农业水利工程事业的持续发展以及水资源节约利用。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沿黄地区引黄水费政策执行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山东省沿黄地区水费征收问题由来已久,一直是一个非常敏感而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执行的效果并没有达到政策的预先设想,有的地方甚至与政策设计的初衷相背离,没有达到节水灌溉的效果。当前,环境要素制约趋紧、水资源短缺日益突出,农业用水的刚性需求与供水的严重不足矛盾愈发尖锐,通过农业水费政策有效执行来促进水资源节约利用,具有很强现实紧迫性。如何提升农业水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探寻农民、灌区、市县乡政府及部门等多个层面对农业水费政策执行情况的反馈,从表象中找到问题所在。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理论视角,对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资金保障不足和政策调整滞后使得政策的可行性打了折扣,现行的分级管理体制不利于灌区内部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农民对水费政策的认同和支持不够,政治、经济、物理、生态等环境或多或少都存在制约政策执行之处。按照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四个纬度,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理顺引黄灌区管理体制、增强农民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和支持、营造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常态化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提升农业水费政策的执行效果,并希望能对各地水费政策执行提供一定的借鉴。
任强,王志强,冯蕾[4](2021)在《德州市大型引黄灌区节水做法和对策建议》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德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引水指标有限、黄河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如何节水挖掘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黄河水的最大效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德州市作为农业用水大市,近几年来通过加大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增大节水力度,针对县级节水配套工程不完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水库蓄水污染源多、浪费多等突出问题,探讨提出适当加大德州引黄指标倾斜支持力度;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黄河水资源刚性约束;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充分利用客水资源等建议。
夏文君,曲军超,边晓南[5](2020)在《德州市农业节水工作的认识与思考》文中认为山东省德州市水资源匮乏,农业用水量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大力发展农业节水不仅是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首要途径,更是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文章在介绍德州市水资源紧缺形势和农业用水现状的基础上,从工程、管理、改革、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加快建设农业节水工程、建立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推广高效灌溉技术等的措施,以期在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对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参考。
郭姝姝,李昂[6](2020)在《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文章以山东省青岛市、德州市和寿光市为案例,研究了山东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区域综合水价改革、深化城镇供水价格改革的基本情况,凝练了典型经验做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持续深化水价改革、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推进供水成本补偿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为推动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提供参考。
许春芳,晏清洪,祁丽荣[7](2020)在《德州市陵城区农业用水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德州市陵城区水资源概况、农业用水现状、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农业用水管理工作进展,总结分析了德州市陵城区农业用水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提升陵城区农业用水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减少农业用水总量,支撑陵城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王学新[8](2020)在《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水权水市场建设作为我国水利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成为节水、管水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流域、省市、水库、大型灌区等水权研究逐步完善,水权工作呈现出不断细化深化的趋势,县域及以下水权工作处于水权制度改革的末梢,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改革的成败,因此,开展县域水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山东省水权制度改革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持续推进,加强县域水权水市场建设不仅是当前深化水利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下水综合治理机制建设的重要内要。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典型区德州市宁津县为研究区,在开展实地调研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县域初始水权分配、交易指导价确定、水权水市场运行机制及建设效果评价等相关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完成县域初始水权分配。分析了宁津县自然及社会经济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通过构建以经济、社会和地下水环境效益为目标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将县域初始水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分配。其中,将“含水层稳定性”和“控制地下水源分配”引入优化目标,充分体现出地下水压采的要求,完成了县域包括常规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和非常规水源(雨洪水、再生水、微咸水)等多水源、多行业及用水户之间的初始水权配置,实现了水源有协调,水量有落实。(2)确定出农业水权交易指导价。基于初始水权分配成果和县域发展趋势,从可交易水量、水源、交易对象及交易类型等分析了研究区交易潜力,为指导水权交易奠定基础。同时,以农业为重点,开展交易指导价研究,从供需两个角度进行水价测算,分别从供水角度确定出成本水价和调整水价,从需水角度确定出极限水价和承受力水价,以用水户承受能力为依据,按水源类型(地表水和地下水)确定出农业水权交易指导价范围,形成“基础水价+浮动上限”的水价机制,为农业水权交易决策提供参考,指导水市场实践活动。(3)完善了水权水市场运行机制。根据水市场的性质,在以初始水权分配和确定交易指导价为研究核心的基础上,提出确权机制、调整及应急机制、法律体系支撑、保障体系、交易监管及奖补机制等配套机制,构建起完整的水权体系,共同支撑水权水市场建设,促进水权水市场高效运行。(4)进行了水权水市场建设效果评价。为量化水权工作效果并进一步推广改革经验,以水权水市场建设效果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基础工作完成性、工作实施效益性和开拓创新性展开构建起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采用德尔菲法的原理构造判断矩阵,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同时,采用德尔菲法的原理由专家参考评分标准进行评价,最终根据评价值得到评价等级,代表区域水权改革的效果。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的效果评价,通过总结成果,可以激励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工作。另外,评价体系为县域水权工作的绩效评估提供了依据。
尹红,李尚鑫,马悦[9](2020)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黄河下游引黄灌溉涉及的河南、山东两省都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引黄工程在保障城镇自来水及农村饮水安全、工业企业用水及生态补源、改善环境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两省的引黄灌区整体效益提升明显,有效保障了农田灌溉,实现了粮食丰产丰收,改良了大量盐碱土地,补给了地下水源。在政策保障方面,两省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取得良好成效,但我们也注意到地方农业水价政策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水价政策效果的进一步实现。本文从灌区实际情况出发,调查分析了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水价政策落实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部分建议。
曹金萍,靳雪[10](2017)在《山东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山东引黄灌溉的农业水价由政府水利主管部门的统一制定标准,因此各灌区之间的水价水平大同小异,普遍存在水价偏低、定价缺乏科学依据、用水户拖欠水费、实际执行水价失真、按灌溉面积收费而不是按实际用水量收费等问题。建议适当提高农业水价、推行用水户学会管理制度、完善水费收缴制度、完善灌溉计量设施实行计量收费等。
二、德州市引黄灌区水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州市引黄灌区水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德州引黄工程供水水价机制构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德州市中心城区水利工程供水效益分析 |
二、各县(市、区)水利工程供水效益分析 |
1. 公共供水工程供水效益分析 |
2. 工业用水户取用水成本效益分析 |
三、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对用水户的影响 |
1. 供水价格调整对用水户取用水影响 |
2. 以黄河水为水源的供水价格调整对用水户的影响 |
3. 实行综合供水价格对用水户的影响 |
四、水利工程供水价格调整目标分析 |
1. 公共供水水价调整分析 |
2. 工业供水调整水价分析 |
3. 灌溉供水调整水价分析 |
五、建议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水价改革对农户用水行为影响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研究 |
1.2.4 简要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1.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 |
2.2 理论基础 |
2.2.1 资源配置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2.3 理论分析 |
2.3.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制度框架 |
2.3.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效应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与利益相关者分析 |
3.1 农业水价改革的历史演进 |
3.1.1 无偿和低价供水阶段(1949-1984 年) |
3.1.2 农业水价改革起步阶段(1985-2005 年) |
3.1.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阶段(2006 年以来) |
3.2 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困境 |
3.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动因 |
3.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互动分析 |
3.4.1 农业水价改革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 |
3.4.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目标差异 |
3.4.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现状分析 |
4.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分析 |
4.1.1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 |
4.1.2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进展评价 |
4.2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及利益保障分析 |
4.2.1 项目区主要改革举措 |
4.2.2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分析 |
4.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利益相容性缺陷 |
4.3 山东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效果评价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主体评价方法 |
4.3.3 相关主体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分析 |
5.1 理论分析 |
5.2 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驱动因素 |
5.2.1 Meta分析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2.2 Meta分析结果 |
5.3 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响应行为偏好分析 |
5.4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 |
5.4.1 研究方法 |
5.4.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实证分析 |
5.4.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的仿真模拟 |
6.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型构建 |
6.1.1 确定系统边界及结构 |
6.1.2 建构系统因果关系图 |
6.1.3 绘制存量流量图 |
6.2 变量方程赋值 |
6.2.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2.2 指标权重确定及变量方程赋值 |
6.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评价结果分析 |
6.4 情景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6.4.1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仿真模拟 |
6.4.2 各子系统效应仿真模拟 |
6.4.3 模型检验 |
6.4.4 参数情景设置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2.1 构建终端用水户节余水权交易机制 |
7.2.2 完善粮食主产区专项财政支持政策 |
7.2.3 明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分担机制 |
7.2.4 完善“一提一补”机制,提升灌溉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水费政策的研究 |
1.2.2 关于公共政策执行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山东省引黄灌区 |
2.1.2 引黄灌区管理单位 |
2.1.3 农业用水 |
2.1.4 农业用水水价 |
2.2 理论依据 |
2.2.1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2.2.2 流程再造理论 |
第3章 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现状 |
3.1 征收政策的执行 |
3.1.1 引黄灌溉由多级政府共同参与管理 |
3.1.2 水费征收采取分级管理 |
3.2 水价政策的执行 |
3.2.1 水费价格由不同层级制定形成 |
3.2.2 到户水价在省级限定下制定 |
3.2.3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探索中推进 |
3.3 水费收取及支出情况对比 |
3.3.1 水费收取 |
3.3.2 水费支出 |
第4章 山东省引黄灌区农业水费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
4.1 水费收取不够精准 |
4.1.1 “用不上黄河水却要交水费” |
4.1.2“用多用少一个价” |
4.1.3 “搭车收费,黄河水为什么这么贵” |
4.2 灌区收费过低 |
4.2.1 水费低于供水成本 |
4.2.2 部分灌区运转困难 |
4.3 收费困难影响干群关系 |
4.3.1县乡大多面临“收费难”的问题 |
4.3.2 有的县“干脆不收,少惹麻烦” |
第5章 政策执行过程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
5.1 农业水费政策可操作性有一定欠缺 |
5.1.1 政策符合相关法律要求 |
5.1.2 政策具有合理性 |
5.1.3 政策存在难以操作之处 |
5.2 农业水费政策执行机构运转不畅 |
5.2.1 省级有关部门监管责任履行不够到位 |
5.2.2 市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相对宏观 |
5.2.3 市、县灌区管理单位自身运转负担重 |
5.2.4县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难以找到收水费和保稳定的平衡点 |
5.2.5 村委会干部素质能力不足 |
5.3 农业水费政策目标群体认同和支持不足 |
5.3.1 农民“支付意愿”不强 |
5.3.2 农民节水意识较差造成“公地悲剧” |
5.4 农业水费政策环境因素对执行有多方面制约 |
5.4.1 涉粮涉农问题更慎重 |
5.4.2 县乡财力大多较为薄弱 |
5.4.3 工程配套设施不足 |
5.4.4 水资源制约趋紧 |
5.5 农业水费政策执行中的“紧张”“处理”“建制”“反馈” |
5.5.1 政策执行中的自我纠偏 |
5.5.2 政策执行的纠偏仍面临一些问题 |
第6章 对策建议 |
6.1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 |
6.1.1 强化配套资金保障 |
6.1.2 建立更为合理的水价形成及补贴机制 |
6.2 理顺引黄灌区管理体制 |
6.2.1 推进引黄水费征收的流程再造 |
6.2.2 科学确定各级渠系管护主体 |
6.2.3进一步深化灌区管理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 |
6.2.4 加强农民用水协会建设 |
6.3 增强农民对政策执行的认同和支持 |
6.3.1 提高用水农民支付意愿 |
6.3.2 提高用水农民节水意识 |
6.3.3 减少用水农民抵触情绪 |
6.4 营造农业水费政策执行的良好环境 |
6.4.1 增加市县乡财政的水利设施支出占比 |
6.4.2 逐步建设完善测水量水设施 |
6.4.3 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设施建设 |
6.4.4 统筹利用好各类水资源 |
6.5 建立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反馈常态化机制 |
结语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引黄灌区农业用水终端水价最高限价表 |
附录3 山东省大型引黄灌区有关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德州市大型引黄灌区节水做法和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灌区节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
1.1 用水需求增加,供需矛盾突出 |
1.2 县级节水配套工程不完善 |
1.3 部分县市节水意识不强,上下游县市用水矛盾比较突出 |
1.4 水库沿途污染源多,安全供水难度大 |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
2.1 工程措施 |
2.1.1 稳步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
2.1.2 加速完善德州水网工程配套 |
2.1.3 快速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工程 |
2.2 管理措施 |
2.2.1 统筹调度,精密测算 |
2.2.2 加强供水巡查监管 |
2.2.3 通过梯度奖补,全面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2.2.4 技术节水,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
3 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
3.1 适当加大引黄指标倾斜支持力度 |
3.2 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黄河水资源刚性约束 |
3.3 强化域内黄河水水资源统一调度机制 |
3.4 科学制定调度方案,充分利用客水资源 |
3.5 坚持工程措施、制度措施同向发力,全面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
3.6 规划建设一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 |
3.7 用好市场化调节手段 |
(5)德州市农业节水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德州市水资源情况 |
2 德州市农业用水状况 |
3 德州市农业节水对策 |
3.1 工程节水———加快建设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 |
3.1.1 优化工程布局 |
3.1.2 加强部门协调 |
3.1.3 从严督导考核 |
3.2 管理节水———提高引黄灌区用水管理水平 |
3.2.1 加强全市统一调度管理 |
3.2.2 建立健全田间用水组织 |
3.2.3 与基层河长制有效衔接 |
3.3 改革节水———依托机制作用撬动节约用水 |
3.3.1 加快建立水权水市场机制 |
3.3.2 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 |
3.3.3 健全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
3.4 技术节水———提高农田灌溉用水效率 |
3.4.1 推行精准高效灌溉 |
3.4.2 破解管道淤塞难题 |
3.4.3 加强现代化方田建设 |
(6)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
1.1 青岛市水价情况 |
1.2 德州市水价情况 |
1.3 寿光市综合水价改革情况 |
2 主要经验做法 |
2.1 完善农业用水计量,夯实水利工程基础 |
2.2 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完成初始水权分配 |
2.3 健全水价形成机制,促进水资源有偿使用 |
3 存在的问题 |
3.1 水利工程供水成本核算不规范、分摊不合理 |
3.2 水价调整机制不健全 |
3.3 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制约因素多、推进缓慢 |
4 对策建议 |
4.1 制定完善配套政策 |
4.2 持续深化水价改革 |
4.3 建立水价动态调整机制 |
4.4 推进供水成本补偿 |
(7)德州市陵城区农业用水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陵城区水资源概况 |
2 农业用水管理现状分析 |
2.1 农业用水现状 |
2.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
2.3 信息化建设 |
2.4 农业用水管理工作进展 |
2.4.1 实行总量控制,加强定额管理 |
2.4.2 科学核算水价,形成水价机制 |
2.4.3 建立运维机制,完善计量设施 |
3 存在问题 |
3.1 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紧张 |
3.2 农业用水理念落后,农业用水方式粗放 |
3.3 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 |
3.4 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缺抓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推进难 |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
4.1 以水定需、以水定产,科学合理地确定农业计划用水方案 |
4.2 节水优先、系统治理,大力推广应用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
4.3 两手发力、金融创新,拓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的资金渠道 |
4.4 夯实基础、政策落地,切实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在全区开展实施 |
5 结语 |
(8)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权的特征与性质 |
1.2.2 水权制度体系研究进展 |
1.2.3 水权制度建设评价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2.1.2 水文气象及河流水系 |
2.2 社会经济条件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2.3.1 水利设施现状 |
2.3.2 水资源状况 |
2.3.3 地下水超采现状 |
2.4 供需平衡分析 |
第三章 县域初始水权分配研究 |
3.1 分配路线及原则 |
3.1.1 分配路线 |
3.1.2 分配原则 |
3.2 初始水权分配模型构建 |
3.2.1 模型要素 |
3.2.2 模型构建 |
3.2.3 求解方法选择 |
3.3 相关参数确定 |
3.3.1 可分配初始水权 |
3.3.2 关键参数设置 |
3.4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3.4.1 模型求解 |
3.4.2 结果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水权交易指导价研究 |
4.1 本章研究思路 |
4.2 交易潜力分析 |
4.2.1 交易可能性 |
4.2.2 潜在交易水量 |
4.3 交易指导价形成机制 |
4.3.1 供水角度 |
4.3.2 需水角度 |
4.4 水价测算及分析 |
4.4.1 供水角度 |
4.4.2 需水角度 |
4.5 农业水权交易指导价确定 |
4.6 小结 |
第五章 水权水市场运行机制研究 |
5.1 确权机制 |
5.1.1 确权方式 |
5.1.2 登记方式 |
5.2 调整及应急机制 |
5.2.1 水权调整 |
5.2.2 应急机制 |
5.3 法律体系 |
5.4 保障机制 |
5.4.1 设施保障 |
5.4.2 组织保障 |
5.4.3 财政保障 |
5.5 交易监管及奖补机制 |
5.5.1 交易监管 |
5.5.2 奖补机制 |
5.6 小结 |
第六章 水权水市场建设效果评价研究 |
6.1 研究过程 |
6.2 评价体系的建立 |
6.2.1 评价原则 |
6.2.2 体系构建 |
6.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6.3.1 计算过程 |
6.3.2 权重结果分析 |
6.4 评价标准及方法 |
6.4.1 评价标准设置 |
6.4.2 评分方法 |
6.5 评价应用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水价现状 |
(一)山东省东营市王庄灌区 |
1、基本情况 |
2、农业水价情况 |
(二)山东省德州市李家岸灌区 |
1、基本情况 |
2、农业水价情况 |
(三)河南省新乡市祥符朱灌区 |
1、基本情况 |
2、农业水价情况 |
二、典型灌区农业水价政策方面的问题 |
(一)农业供水水价普遍偏低 |
(二)水价纵向传导机制尚未建立 |
(三)农民缴纳水费的积极性不高 |
(四)基层用水管理模式需要创新 |
三、政策建议 |
(一)进一步落实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各项措施 |
(二)“水商品”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
(三)建立有利于节水目标的农业用水补贴方式 |
(四)对农业水价的调整宜采用积极审慎的态度 |
(10)山东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黄灌区农业水价现状 |
1. 山东聊城位山灌区的农业水价 |
2. 山东滨州小开河灌区的农业水价 |
3. 山东滨州韩墩灌区的农业水价 |
4. 山东德州潘庄灌区的农业水价 |
二、引黄灌区农业水价主要问题 |
1. 农业水价明显偏低 |
2. 用水户拖欠水费导致水价失真 |
3. 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缺乏科学依据 |
4. 按亩收费对农业节水形成一种负激励 |
三、引黄灌区农业水价改革建议 |
1. 适当提高农业水价 |
2. 推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管理体制 |
3. 改革和完善水价及水费征收制度 |
4. 完善供水计量设施, 按用水量计收水费 |
四、德州市引黄灌区水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德州引黄工程供水水价机制构建探讨[J]. 李楠,张振华,张倩. 中国水利, 2022(02)
- [2]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蔡威熙.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2)
- [3]农业水费政策执行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引黄灌区为例[D]. 刘宝. 山东大学, 2021
- [4]德州市大型引黄灌区节水做法和对策建议[J]. 任强,王志强,冯蕾. 水利发展研究, 2021(03)
- [5]德州市农业节水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 夏文君,曲军超,边晓南. 水利发展研究, 2020(11)
- [6]山东省水利工程供水价格改革典型实践及建议[J]. 郭姝姝,李昂. 水利发展研究, 2020(09)
- [7]德州市陵城区农业用水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 许春芳,晏清洪,祁丽荣. 水利发展研究, 2020(07)
- [8]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及评价研究[D]. 王学新. 济南大学, 2020(01)
- [9]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J]. 尹红,李尚鑫,马悦. 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 2020(04)
- [10]山东引黄灌区农业水价调查分析[J]. 曹金萍,靳雪.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