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主干道空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调查

杭州市主干道空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调查

一、Surve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rterial street air of Hangzhou(论文文献综述)

黄琦[1](2020)在《城市地区室内外空气PAHs、NPAHs和O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文中研究指明多环芳烃(PAHs)是大气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占自然界中致癌物质总量1/3以上,多环芳烃的衍生物(NPAHs和OPAHs)的浓度低,但其致癌性和致畸性远高于PAHs。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可以存在于在气相、颗粒相中,低分子量PAHs易挥发,以气相存在;高分子量多环芳烃不易蒸发,且主要以颗粒相存在。降尘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气环境、生态系统及地-气物质交换都会产生—系列重要的影响作用。开展空气和降尘中的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准确把握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污染现状、主要来源及归宿,为有效控制PAHs污染以及保护人群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山东两个城市地区家庭的室内外空气和降尘中的PAHs,NPAHs和OPAHs的污染特征,基于大气被动采样技术于2018年9-11月(非采暖期)、2018年11月-2019年1月(采暖期)在威海市城区和菏泽市城区同时采集了室内外大气、降尘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MS)分析了大气样品中19种PAHs、17种NPAHs及6种OPAHs含量,研究了威海和菏泽两个城市室内外大气空气和降尘中PAHs、NPAHs及OPAHs的浓度水平,室内外关系,来源及健康暴露风险。本研究得到了威海和菏泽两个城市室内外空气和降尘中PAHs、NPAHs及OPAHs的浓度水平。菏泽空气和降尘中PAHs、NPAHs和OPAHs的浓度水平高于威海。室外空气中PAHs、NPAHs及OPAHs的浓度普遍高于厨房和卧室。与空气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分布规律不同,室内降尘样品中PAHs、OPAHs的平均浓度高于相应的室外环境,室外NPAHs的平均浓度高于室内。空气和降尘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组分具有明显差异,空气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2-3环PAHs,NPAHs的主要成分为1N-NAP和2N-NAP,OPAHs的主要成分为NAP-1-ALD、9-FO和ATQ;降尘中PAHs的主要成分为中环和重环PAHs,NPAHs的主要成分为9-ANT、2N-FLT、3N-FLT和1N-PYR,OPAHs的主要成分为9-FO和 ATQ。通过计算室内外空气和降尘中PAHs,NPAHs,OPAHs的室内外浓度比值I/O得出,PAHs在空气中的I/O小于1,表明研究区域空气中PAHs主要来自于室外排放源;在非采暖期,研究区域降尘中PAHs的I/O大于1,降尘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室内,而在采暖期,菏泽降尘中的PAHs在采暖期主要来源于室外,威海降尘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室内。菏泽和威海空气中NPAHs、OPAHs的I/O值大多小于1,说明NPAHs主要来自于室外源,而且在采暖期表现得更为明显;菏泽和威海降尘中NPAHs的I/O值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OPAHs主要来自室内源。利用特征比值法对菏泽、威海室内外大气中PAHs、NPAHs和OPAHs进行源解析。厨房和卧室空气中的PAHs、NPAHs来自取暖和烹饪等室内活动所产生的一次排放源,室外的PAHs、NPAHs主要来自于二次生成源。室内外降尘中PAHs主要来源于煤和生物质燃烧以及石油燃烧,低温石油源也有部分贡献,NPAHs主要来自于一次排放源。通过计算终生致癌风险(ILCR)对威海和菏泽两个城市室内外大气、降尘中PAHs、NPAHs对儿童和成人的健康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对皮肤接触和呼吸摄入,成人的致癌风险要大于儿童,而对吞食降尘,儿童的致癌风险则要大于成人。室外PAHs的总ILCR值高于厨房和卧室,PAHs通过吸入途径的ILCR值明显低于摄入和皮肤接触。NPAHs的ILCR值整体低于PAHs,NPAHs通过吸入途径的ILCR值高于摄入和皮肤接触,卧室中NPAHs的总ILCR值最高。本文为室内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保护人体健康和改善住所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李颖慧[2](2020)在《主要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及其稳定碳、氢同位素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各类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长。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特别是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VOCs)等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VOCs是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典型污染物,部分VOC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特性,且是臭氧生成的前体物,使臭氧浓度升高的同时也使PM2.5升高,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为有效控制VOCs的污染,对其环境行为和特征进行研究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了主要能源利用过程(煤制油、燃煤、溶剂挥发、机动车尾气和汽油挥发)中VOCs的组分及其稳定碳氢同位素的组成特征,选择能源重工业城市太原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VOCs的组分及其稳定碳氢同位素的特征分析,研究环境空气中VOCs的来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能源利用过程中排放的VOCs组分特征(1)煤制油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五个排放工段(污水预处理废气、污水生化处理废气、热电工程、中间罐区油气回收尾气和汽车油气回收装置尾气)所排放的VOCs化合物浓度最高的均为烷烃类化合物,占总VOCs质量百分比为61.66%~87.49%,烯烃次之;除汽车油气回收装置尾气外,其它四类排污口所排放的VOCs中烯烃类化合物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占比最高,占总OFP的比例介于53.77%~77.35%之间,而汽车油气回收装置尾气中OFP占比最高的为烷烃类化合物,占比约63.06%。(2)燃煤源中VOCs主要以烯烃类为主,占总VOCs质量百分比为60.11%。其中1-丁烯占总VOCs比例最高,为41.72%,烷烃和芳香烃占总VOCs的质量百分比接近,分别为17.88%和19.48%;四类VOCs化合物中OFP百分比最高的为烯烃类化合物,占总OFP比例为87.82%;芳香烃次之。(3)溶剂使用源中VOCs主要以芳香烃类为主,其中1,2,4-三甲基苯质量百分比最高,为29.71%;其次为间,对-二甲苯质量百分比为21.85%;质量百分比大于1%的VOCS化合物共计9种化合物,占总VOCs质量的88.91%。2、能源利用过程中典型VOCs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1)机动车尾气中典型VOC(挥发性芳香烃VOCs)δ13C范围为-27.58%‰~-25.50‰,汽油挥发源中δ13C值为-30.96‰~-28.02‰,机动车δ13C值显着富集13C,其中苯的富集程度最大(5.05‰),此特性可作为判断环境空气中机动车尾气来源的依据;机动车尾气中苯的δD值与汽油中苯的δD值相比贫D,机动车尾气中的苯可能为汽油中大分子热解生成的小分子不饱和烃生成,稳定氢同位素可用于污染物转化过程的研究。(2)燃煤源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δ13C范围为-25.14‰~-23.44‰,与机动车尾气源、汽油挥发源、溶剂挥发源相比富集13C;δD范围为-168.30‰~-142.33‰,与其它三类源相比,燃煤烟气中VOCs的δD显着贫D。(3)溶剂挥发源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δ13C范围为-32.13‰~-27.67‰,与其它三类排放源相比贫13C;δD范围介于-147.00‰~-121.08‰之间。3、环境空气中VOCs的组分特征观测期间,太原市环境空气中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127.46 μg·m-3,烷烃和芳香烃浓度占总VOCs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4.44%和45.71%;夏季VOCs化合物平均质量浓度为49.73 μg·m-3,冬季为205.19μg·m-3,冬季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显着增加;环境空气中VOCs浓度在夏季7:00-9:00和冬季9:00-10:00时段达到峰值,显示太原市环境空气中VOCs受到机动车排放和光化学反应影响明显。4、环境空气中典型VOCs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太原市上兰(SL)、桃园(TY)和小店(XD)点位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值范围依次为-26.2‰~-24.8‰,-26.9‰~-24.8‰和-25.4‰~-23.9‰,XD的δ13C与SL和TY相比富集13C。太原市SL和XD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氢同位素值(δD)范围分别为-13 1.66‰~-115.09 ‰和-131.91‰~-74.85‰。5、太原市环境空气中VOCs主要来源(1)基于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分析,太原市全年环境空气VOCs的污染源主要为五类,分别为燃煤源、机动车源、挥发源、液化/天然气和植物源,各污染源占比为燃煤源28.10%、机动车源27.41%、挥发源22.90%、液化石油/天然气源14.90%和植物源6.69%。(2)基于Isosource模型和排放源、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定量计算污染源对太原市不同区域的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贡献率,燃煤源对太原市SL、TY、XD点位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贡献率均值依次为62.3%、46.0%、74.1%,机动车尾气贡献率均值依次为22.0%、30.6%、15.3%,汽油挥发源贡献率均值依次为:8.5%、12.6%、5.8%,溶剂使用源贡献率均值依次为7.2%、10.8%、4.8%,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为太原市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的最主要污染源。(3)基于排放源和环境空气中挥发性芳香烃VOCs稳定氢同位素特征,利用质量平衡方程线性拟合的方法对挥发性芳香烃VOCs进行来源解析,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源为太原市环境空气挥发性芳香烃VOCs主要污染源。(4)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Isosource模型和质量平衡方程线性拟合三种来源解析方法结果均显示,太原市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排放源为燃煤源和机动车尾气源。因此,减少煤炭的使用,控制机动车排放,是减少太原市环境空气中的VOCs污染的重要途径。

锁玉栋[3](2020)在《崇明岛表层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由于其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的毒性特征,近年来备受关注。因为POPs具有远距离传输性,可以通过挥发和沉积等作用长期赋存在土壤中,亦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和地表径流等方式污染其他介质,也可通过生物富集最终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土壤中POPs的污染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系统的探讨了崇明岛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多环芳烃和多溴联苯醚的富集水平,初步分析了总有机碳对土壤中POPs赋存的影响以及土壤中POPs的可能来源,运用多种评价标准及模型对土壤中POPs的潜在风险进行了评估,为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和土壤的修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崇明岛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为47.97ng/g-1674.52ng/g,平均值为497.41 ng/g。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含量呈现了一定的差异性,含量平均值表现出来的特征为道路用地>农业用地>林地。美国环保署规定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均被检出,其中中环(四环)组分所占比例最高,高环(五环和六环)组分所占比例次之,所占比例最低的是低环(二环和三环)。对研究区域土壤中总有机碳进行了检测,TOC的含量范围为0.51%—10.3%,平均含量为2.65%,对TOC与PAHs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TOC的分布对PAHs的赋存没有明显的影响。使用特征比值法和因子/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域土壤中的PAHs来源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是燃烧源,表现为煤炭燃烧、石油燃烧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部分样点指示了石油源,主要以石油泄漏和汽车尾气的排放为主。运用生物毒性评价法分析了土壤中PAHs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崇明岛土壤中各个单体的含量均没有超过ERL,表明崇明岛土壤中多环芳烃对环境的生态风险水平很低;毒性当量评价法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表层土壤的潜在致癌风险处于很低的水平;采用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对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水平分析显示,儿童在不同暴露途径下暴露于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致癌风险,均处于可忽略级别。成人通过皮肤接触和经口摄入途径暴露于农业用地和道路用地的致癌风险值较高,说明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致癌风险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农业用地、道路用地和林地。不同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的贡献从高到低依次为皮肤接触、经口摄入和呼吸吸入。崇明岛表层土壤中BDE209的含量范围为0.08-1.86 ng·g-1,平均值为2.15ng·g-1,除BDE209外其他18种同系物总含量(∑18PBDEs)范围为0.11—14.7ng·g-1,平均值为1.63ng·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呈现了农业用地>道路用地>林地的分布规律。19种多溴联苯醚同系物在研究区域均被检出,其中以十溴代联苯醚所占的比例最大,其含量占7.9%79.4%,平均为44.2%,十溴代联苯醚指示了商业十溴工业品的使用,其次是四溴代联苯醚、五溴代联苯醚和九溴代联苯醚,含量分别占0.5%66.5%(平均为13.5%)、0.7%37.7%(平均为13.2%)和1.7%53.7%(平均为14.2%)。四溴代联苯醚和五溴代联苯醚指示商业五溴工业品的使用,九溴代联苯醚指示商业八溴代工业品的使用。对TOC与PBDEs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TOC的分布对PAHs的赋存没有明显的影响。运用了因子/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域土壤样品中PBDEs的来源进行了初步判源,结果表明崇明岛土壤中PBDEs主要来源于商业十溴工业品的使用,其次在部分样点也有商业五溴工业品和商业八溴工业品的使用。运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对研究区域土壤PBDEs对人体的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经口摄入是最主要的贡献途径,其次是皮肤接触途径,最后是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经过三种途径下摄入的四种PBDEs单体的最大值均小于美国环保署规定的可引致人体神经行为的标准值,表明研究区域PBDEs的赋存对人体不存在致癌风险。

牛玉斌[4](2020)在《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阐明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绿化树种与土壤的影响,本研究以宁东基地马莲台电厂周边盛行风向下风向不同距离的表层土壤和大气降尘及五种主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分析了不同距离大气降尘、土壤的粒径分布、养分和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五种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叶表面微结构和光合生理特征的变化特征,以期揭示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与土壤、绿化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当地工业园区园林部门绿化树种选择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大气降尘的粒径分布及矿物组成分析,马莲台电厂周围大气降尘的成分来源复杂,包括了自然源和人为源降尘。其中自然源降尘主要来自于境内扬尘,主要成分为石英、方解石、斜长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人为源降尘则涉及Ag、Cr、Pb、Co、Mn、As、Cu和二硫化硅以及一些多环芳烃化合物(PHAs)等燃煤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大气降尘中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重金属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重金属存在很强的生态危害风险。(2)土壤的粒径分布曲线在不同距离上均呈非正态性及双峰和多峰分布,说明土壤颗粒组成具有多源性。电厂周边土壤分形维数在2.41-2.56之间,表明土壤质地类型为典型的砂土。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全N含量、重金属含量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尤其是重金属含量普遍高于宁夏土壤重金属含量背景值,存在较强的生态危害风险。(3)不同的绿化树种因其叶表面微观结构的不同导致各自的滞尘能力有明显差异,叶表面微结构越粗糙,沟槽和突起结构越密集,其滞尘能力就越强,叶表面微观结构的差异也会造成绿化树种对大气降尘中不同粒径颗粒物以及矿物组分的选择滞留。大气降尘的滞留会对绿化树种的光合生理特征产生抑制作用,但不同的绿化树种对大气环境污染物的耐受能力和适应性千差万别。(4)大气降尘与土壤的分形维数呈较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大气降尘颗粒粒径越小,土壤分形维数越大。大气降尘携带的营养物质沉降到地表改变了土壤的养分供给,尤其是有机质的增加量最为显着。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与大气降尘中Cr和Cu两种重金属元素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马莲台电厂周边大气降尘粒径分布偏粗,跟其周边绿化树种滞尘能力以气孔吸附型为主导,较细的颗粒物容易被绿化树种滞留有关。火炬树因其粗糙的叶表面、较高的气孔密度使其滞尘能力明显高于臭椿、白蜡、山槐和榆树,可以作为宁东基地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山槐和白蜡对大气降尘中的重金属矿物和多环芳烃有很好的滞留作用,也可以作为宁东基地园林绿化优先考虑的树种。火炬树和山槐在燃煤电厂周边的抗粉尘污染能力突出,是宁东基地燃煤电厂周边绿化应优先考虑的树种。

黄文伟[5](2019)在《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最新的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发布的源解析结果,深圳移动源排放占细颗粒物(PM2.5)的贡献率为52.1%。深圳作为港口运输城市,对柴油商用车的依赖性大,尽管柴油车只占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的10.93%,但是其排放的NOx、PM2.5占机动车排放总量的92.41%、86.77%,柴油商用车排放成为深圳市大气环境治理的关键难题。本文对高温高湿典型地区深圳市的重型柴油商用车的实际道路行驶进行了排放测试和理论研究,研究对深化在典型环境下柴油商用车排放机理和建立本土化国产柴油车排放模型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可为开展柴油商用车的尾气排放治理及其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提供技术支撑。本文利用便携式汽车污染物测试仪器SEMTECH-DS和ELPI以及多种辅助设备搭建了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完成了柴油商用车在实际道路运行过程中各类污染物排放量的测试。利用功基窗口法对所测得的柴油商用车实际道路排放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测试路线包括市区工况、市郊工况和高速工况。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柴油商用车的CO排放总体低于法规限值,在启停较多的市区工况下,燃料燃烧不完全,CO排放相对较高。NOx和PM排放远大于法规限值,不受行驶工况的影响,PM的排放在市区工况偏高。本研究中针对柴油商用车颗粒物排放的理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城市道路工况下,颗粒物数量浓度在粒径为20-30nm之间达到峰值,在高速公路工况下,数量浓度在40nm左右达到峰值。此粒径范围的颗粒物主要是以核模态的形式存在,受到速度和加速度共同影响。分布于100nm以下粒径段的颗粒物数量占全部粒径数量浓度的90%左右。粒径小于100nm的颗粒物数量主导着整个颗粒物的数量浓度,粒径大于100nm的颗粒物质量主导着整个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颗粒物微观形态呈现不规则的形状,由外观光滑的基本粒子聚集而成。整体观察发现,它们大多以聚集体的形式呈现,很少有单个粒子的存在,呈现出块状、絮状或链状结构。经过超声震荡后得到的基本颗粒外观呈现近似球状的结构,其粒径基本上在50nm左右。进一步超声萃取及超声震荡后可以看出,基本粒子呈现出更好的分散性,微观形状更加近似于球形,其粒径范围变化不大。柴油商用车在高速路上行驶采集的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按照质量浓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Al>Mg>Zn>Fe>Cu>Mn。其中Ca、Al、Mg和Zn的含量占据金属元素的绝对比例,Fe的含量相对较少,Cu和Mn的含量相比较之下更少。本研究中对MOVES模型的微观层次中重要参数进行本土化修正,得出以下结论:在用MOVES模型模拟小型客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高速路上,除HC的模拟值远小于实测值,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因子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可以反映小型客车在该类型道路上的实际排放水平。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2和NOx的模拟值接近实际排放值。在用MOVES模型模拟大型柴油商用客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快速路上,污染物NOx、HC和PM的排放因子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可以表征大型柴油商用客车在该类型道路上的实际排放水平,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2和CO的模拟值较能反应其实际排放值。在用MOVES模型模拟重型柴油商用货车的排放因子时,在城市快速路上其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在城市主干道上只有CO、NOx和HC等部分模拟值接近实际排放值。另外,针对深圳市柴油商用车的现状,提出了经济鼓励老旧车提前淘汰、对柴油商用车执行OBDⅢ远程监控和构建深圳市柴油车绿色积分体系三种柴油车排放控制策略途径。

郑权[6](2019)在《南昌市开放源PM2.5中化学组分特征及有害组分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南昌市三种开放源(道路扬尘、建筑施工尘和土壤风沙尘)PM2.5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PM2.5中无机元素、水溶性离子、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组成和Pb、Sr、Nd同位素比值组成,解析开放源PM2.5的来源及计算贡献率,得到以下结论:南昌市土壤风沙尘PM2.5中主要以地壳元素为主,道路扬尘PM2.5中人为活动有关的元素含量较高,建筑施工尘中Ca的占比最高。道路扬尘、建筑施工尘和土壤风沙尘PM2.5化学组成之间存在相似性。开放源PM2.5与潜在源中稀土元素(REEs)整体上呈现轻稀土相对富集;开放源PM2.5中REEs受自然源和工业排放的影响较大。聚类分析表明,各开放源PM2.5重金属主要分为交通来源、工业排放、土壤和燃煤。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南昌市道路扬尘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包括机动车排放与工业活动、土壤源、金属冶炼和燃煤源,各来源贡献率分别为71.81%、2.24%、24.56%和 1.39%。道路扬尘、土壤风沙尘和建筑施工尘PM2.5中ΣPAHs含量范围分别为48.85~166.16 μg·kg-1、31.05~62.92 μg·kg-1 和 60.61~74.95 μg·kg-1。三种源尘 PM2.5中PAHs的环数占比从大到小顺序均为5环>4环>3环>2环>6环,主要是以4-5环的PAHs为主。三种源尘PM2.5中PAHs可能存在相同的来源。特征化合物比值法表明燃烧源是扬尘PM2.5中PAHs的主要来源,道路扬尘中存在石油源的输入;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燃煤和交通源的贡献率之和为51.7%,石油泄漏的贡献率为48.3%。应用Pb-Sr-Nd同位素联合示踪南昌市开放源PM2.5的来源,结果表明开放源PM2.5主要来源于冶金冶炼尘、燃煤尘,而道路扬尘的交通源排放也不容忽视,自然源对土壤风沙尘的贡献比对道路扬尘和建筑施工尘的贡献更大。富集因子结果表明南昌市开放源PM2.5中重金属Hg和Mn均表现为显着富集,Co和V均轻微富集;地累积指数结果表明南昌市开放源PM2.5中重金属Hg和Mn属于偏中度污染,Cr、Co和V均属于无污染水平。开放源PM2.5中的重金属非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摄食途径是产生非致癌风险的主要途径。除0-<3岁外,整体上总非致癌风险值(HQT)呈现出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值(ILCRT)均小于10-6,并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种源尘PM2.5中苯并芘(BaP)的毒性当量含量均最高,致癌性PAHs是扬尘PM2.5中毒性当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暴露途径的PAHs致癌风险值均小于10-6,随着人群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不同暴露途径中,道路扬尘PM2.5中PAHs的致癌风险均最高。3种暴露途径产生的致癌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皮肤接触途径的致癌风险值(ILCRderm)>摄食途径的致癌风险值(ILCRing)>呼吸途径的致癌风险值(ILCRinh),其中 ILCRderm 略大于 ILCRing。

解成祥[7](2019)在《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文中指出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备受关注。为了解西安市大气降尘污染状况,采集西安市不同功能分区各月份的大气降尘样品,共计1年(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对大气降尘通量及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污染水平、来源的时空差异及原因进行探究,并分析与人类活动、城市功能分区间的关系,以期为城市功能分区规划、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利用X-Ray荧光光谱仪和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对大气降尘中8种重金属(Co、Zn、Ni、Cr、Cu、Pb、As和Mn)和16种优先控制的PAH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了其污染水平、组成特征、时空分布、来源、生态健康风险评价及与TOC、粒度等理化指标,以及大气污染常规分析指标之间的关系。其主要结果如下:(1)西安市大气降尘月通量范围约在0.29~2.42 g.d-1·m-2,平均值约为1.12 g.d-1·m2。由不同功能区大气降尘通量估算出8种重金属和16种PAHs的沉降通量。大气降尘中重金属Co、Zn、Ni、Cr、Cu、Pb、As和M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7.01、522.98、34.12、103.43、65.44、120.24、12.70 和 569.34 mg/kg,分别是陕西省土壤背景值的2.5、7.5、1.2、1.7、3.1、5.6、1.1和1.02倍。各功能分区中,Cr含量在工业区最大,平均含量为144.06 mg/kg;Pb含量则在商业区最大,其平均含量约是背景值的7.2倍;Co含量居民区含量最大,平均含量为39.60 mg/kg;文教区的Mn、Zn、Ni和Cu含量及旅游区的Zn和Pb含量较大,其中文教区Mn平均含量为667.50 mg/kg,均高于其他功能区;As含量在居民区含量较低,均在12.00~17.00 mg/kg范围内。利用ArcGIS反距离插值法对各重金属平均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探究,发现郊区降尘Ni和Cr含量高于市区,Pb、Cu和Zn含量在中心市区相对较高,As和Mn含量在北部明显高于南部。各季节、月份变化中,8种重金属整体变化不大,未出现量级变化。(2)大气降尘中∑16PAHs含量范围为0.92~27.58 mg/kg,平均含量为8.60 mg/kg,最高含量位于工业区的灞桥热电厂,最低含量出现在旅游区的南湖。7种致癌芳烃∑7CPAHs的含量范围为0.25~11.30 mg/kg,平均含量占比为30.85%。各功能分区中,工业区∑16PAHs和∑7CPAH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13 mg/kg和8.35 mg/kg,均远高于其他功能区。各季节、月份变化中,整体变化波动不大。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郊区降尘中PAHs含量明显高于中心市区。尤其是东部和西部的工业密集区,由东郊、西郊至中心市区,PAHs含量呈递减趋势。南部和北部相对PAHs污染较轻。各季节降尘中PAHs含量空间变异特征显示:东部工业区和中部PAHs含量变化不大且东部高中部低,西部工业区PAHs含量水平在夏季高,秋冬季较高,春季较低。(3)西安市降尘中重金属均不同程度受人为干扰影响,地累积指数污染评价显示:Co、Zn、Cr、Cu、Pb均存在污染,重金属Zn平均地累积指数最大,存在重度污染;Co和Cr存在轻度污染;Cu和Pb存在偏中程度污染。其中,工业区和旅游区的Zn存在重度污染,商业区和文教区的Zn和Pb存在重度污染,居民区的Zn、Co和Pb存在中度污染。各重金属的地累积指数在不同季节、月份也存在差异。污染负荷指数及时空变异特征显示: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均在1.2~2.7之间,表明西安市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处于偏中度或中度程度,文教区负荷强度最大,冬春季月份污染负荷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尤其在南部变化明显。PAHs组分构成特征显示:西安市大气降尘中PAHs以低环(2~3环)和中环(4环)占比较高,以3环和4环PAHs占比较大,各功能区不同季节、月份占比存在差异。(4)重金属风险评价显示:重金属Zn和Pb可能存在较高潜在生态风险,冬季文教区的重金属存在极高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健康暴露风险显示,各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较小或无风险。PAHs风险评价显示:大气降尘中PAHs存在中等或更高程度潜在生态风险,基于BaP的毒性当量(TEQBaP)浓度范围为0.07~4.01 mg/kg,平均含量为1.38 mg/kg。16种单体PAH均不同程度地超过ERM,2~3环PAHs和4~6环PAHs超过ERM的样品所占比例较大。终身癌症风险增量模型评价中,PAHs对儿童和成人存在人体可耐受致癌风险,无健康影响。(5)利用主成分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对西安市降尘中重金属和PAHs的来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安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主要来自交通活动源,燃煤等工业源以及自然来源。其中,交通活动源的贡献率最高,为48.18%,其次为工业源和自然源,贡献率分别为28.46%和23.36%,不同重金属的各来源贡献率也存在差异。西安市大气降尘中PAHs来源分析显示:主要来源为交通活动,其贡献率为39.7%,其次为化石燃料源、煤燃烧和低温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25.4%、19.4%和15.5%。各季节中,交通活动源贡献率均较高,冬春季节燃煤贡献率相对较高。(6)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影响因素探究中,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AHs、重金属与其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重金属Cr与TOC、TC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Zn含量与磁化率(FD)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Cr、Cu、Pb和As均与沉降通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多种PAHs单体与不同重金属、TOC、沉降通量、大气颗粒物(PM2.5与PM10)、SO2、NO2和CO之间存在较好相关性,可能影响西安市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含量。

赵志鹏[8](2019)在《嘉兴市2016–2017年PM2.5的源解析及细胞毒性初探》文中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是大气中诸多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的总称。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因其极易进入人体呼吸系统诱发肺部病变而备受关注。在本研究中,我们对嘉兴市进行了具有时空特征的多位点、长时间采样,以及全面的组分分析和双模型来源解析,并依据结果为嘉兴市PM2.5的防控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通过对暴露在PM2.5下的细胞氧化应激以及基于NMR的代谢组学分析,发现PM2.5诱导的细胞毒性关键代谢标志物及其相关细胞氧化受损通路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嘉兴的5个位点采集PM2.5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果显示,烟尘聚集体和燃煤飞灰通常是PM2.5中最丰富的成分。通过重量分析法分析所有PM2.5样品的质量浓度,并测定各种组成成分。结果表明,5个位点的PM2.5浓度符合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规律。除微量元素外,各类成分冬季和春季的浓度高于秋季和夏季。5个位点中,含碳组分和水溶性无机离子是PM2.5组成中丰富的成分,分别占总质量浓度的26.17–50.44%和34.27%–49.6%。高SOC/OC比表明嘉兴的二次有机污染严重。5个位点PM2.5的NO3-/SO42-的平均值为1.006–1.246,表明相比于固定源,移动源对嘉兴PM2.5的贡献更大。样品中BeP/(BeP+BaP)的比值(0.52–0.71)反映了嘉兴市PM2.5存在一定的受外来输送的影响。根据手工采样PM2.5浓度、气象条件、NO3-/(NO3-+NO2)比值、二次无机离子质量占比、PMF结果等,综合评估后,得到嘉兴市综合源解析结果。其中,外来输送占21–41%,本地源贡献为59–79%。本地源贡献中,燃煤占23%,扬尘占8%,工业过程占26%,移动源占30%,其它占13%。该结果与长三角周边临近城市源解析结果基本相当。因此,嘉兴市应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扬尘的源头防治,并配合监控措施。同时,做好大气污染联防联治等一体化防治,推进区域协同治理。(2)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嘉兴市PM2.5会以时间和浓度依赖性方式降低细胞存活率以及增加细胞外乳酸脱氢酶(LDH)外漏。我们还发现在PM2.5暴露48小时后,细胞内ROS水平以浓度依赖性方式增加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用核磁共振检测PM2.5处理的A549细胞中的代谢物,以阐明PM2.5诱导的细胞毒性机制。NMR分析显示PM2.5处理的A549细胞中23种代谢物显着改变,包括磷脂酰乙醇胺、乳酸、琥珀酸、肌酸、3-羟基丁酸、醋酸盐、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酪氨酸上调,以及肌苷、次黄嘌呤、黄嘌呤、尿苷、胞苷、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甘油磷酰胆碱、胆碱、α-葡萄糖、β-葡萄糖、烟酰胺、谷氨酰胺、谷氨酸的下调。代谢通路分析结果表明,PM2.5可干扰A549细胞的胆碱磷脂代谢、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综上所述,嘉兴市冬季和春季的PM2.5污染比夏季和秋季严重。二次污染是最重要的来源,因此应注意加大与工业、机动车相关的气态前体物的源头控制和监管力度,本地防治和区域联防相结合。此外,PM2.5诱导细胞毒性,引发细胞氧化应激,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与细胞生物氧化的多条重要代谢通路受到干扰。

胡元洁[9](2018)在《室内外大气颗粒物和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人体呼吸暴露风险》文中研究指明大气颗粒态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健康效应均与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例如数浓度、质量浓度、粒径分布和化学组分等。城市居民有超过9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环境中度过。因此,除了厘清大尺度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状况,还需要兼顾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室内环境的空气污染状况,进而更加系统全面地评估城市居民日常行为活动下通过呼吸暴露大气污染物的健康风险。本研究选择广州作为研究区域,结合扫描电迁移粒径谱仪(SMPS)和多级颗粒物碰撞采样器(MOUDI),分旱季(2014年10月至11月)和雨季(2015年7月至8月)分别对广州市三个行政区(天河区、萝岗区、增城市)的三类功能区(学校、办公室、住宅)的室内和室外环境,同时进行大气颗粒物数浓度(粒径范围14-660 nm)的实时观测,并采集气态和颗粒物分析其不同粒径颗粒态(粒径范围0.056-18μm)典型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有机磷阻燃剂(OPFRs)、多溴联苯醚(PBDEs)和替代性卤代阻燃剂(AHFRs))的浓度水平和粒径分布特征,基于室内外颗粒物数浓度估算渗透作用下室外颗粒物对室内环境的污染贡献;并根据不同粒径颗粒态典型有机污染物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浓度和气态污染物浓度,系统性地评估广州城市居民在日常行为活动下,对大气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每日呼吸暴露量及其健康风险。结果显示广州城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旱季显着高于雨季,而数浓度并未表现出显着的季节性差异。人为活动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以及粒径分布影响明显。尤其是吸烟和烹饪活动被认为是室内颗粒物污染的重要排放源。此外,室外灰霾天气条件下,由于室内外大气交换作用使得室内外颗粒物污染浓度同时增加。室内外颗粒物污染水平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在门窗紧闭的情况下,所有采样点的室内与室外大气细颗粒物数浓度均存在显着相关关系(r2=0.13-0.65,p<0.001),这表明室内外大气环境之间细粒子的渗透交换作用明显。在室内非排放源情况下,穿透系数(Finf)和室内外数浓度比值(I/O ratio)分别为0.30-0.75和0.85-1.5,该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城市地区(0.12-0.76和0.03?1.1)。此外,灰霾天期间,办公室采样点的细颗粒物(粒径50?660 nm)的平均Finf为0.61,进一步证实室内外颗粒物交换作用明显,说明在中国城市地区,居民暴露颗粒物的健康风险可能更高。大气颗粒态和气态PAHs和阻燃剂(FRs)的空间分布均是住宅区浓度高于学校和办公室采样点,室内浓度高于室外环境。此外,室内和室外大气PAHs和FRs的浓度组成和粒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尤其是室外大气颗粒态和气态PAHs对室内环境的污染贡献分别可达38-99%和62-100%。OPFRs是大气阻燃剂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次是PBDEs。广州城区室内外颗粒态PAHs和OPFRs的粒径分布差异明显,表明两类化合物在大气环境中的来源和排放方式存在较大差别。过冷饱和蒸气压、辛醇-气分配系数以及颗粒物粒径都是影响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气相和颗粒相之间分配行为的重要因素。根据国际防辐射委员会提供的ICR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模型,估算分粒径颗粒态典型有机污染物质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效率发现,广州城区室内外环境中,颗粒态PAHs和FRs在人体呼吸系统不同器官的沉积浓度均为鼻腔咽喉部>气管支气管部>肺泡部,其中粗颗粒态主要沉积在鼻腔咽喉部,细颗粒态主要沉积在气管支气管部和肺泡部。广州城区居民对大气PAHs和FRs的每日呼吸摄入量均呈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即儿童组(<6岁,PAHs:1.1 ng kg-1 bw d-1;FRs:208 ng kg-1 bw d-1)>青少年组(6?17岁,PAHs:0.51 ng kg-1 bw d-1;FRs:103 ng kg-1 bw d-1)>成年组(18?60岁,PAHs:0.33 ng kg-1 bw d-1;FRs:81 ng kg-1 bw d-1)>老年组(>60岁,PAHs:0.19 ng kg-1 bw d-1;FRs:69 ng kg-1 bw d-1)。根据不同年龄段对应不同的暴露场景估算人体呼吸暴露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尽管广州城区居民对大气PAHs和FRs的呼吸暴露健康风险低于风险阈值,但是室内环境的健康风险值明显高于室外环境,尤其是室内环境中人体对大气FRs的呼吸暴露非致癌风险值(HQ)和终生致癌风险值(ILCR)值是室外环境的11-15倍。

郭丽[10](2018)在《广州城市公园土壤PAHs本底值现状分析及环境风险筛选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对土壤环境质量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家生态环境部近年来正致力于完善土壤环境整治和管理体系相关的政策及标准。广州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广州市土壤多环芳烃(PAHs)风险筛选值,作为广州市土壤环境调查与管理的基础标准支撑。PAHs通过大气沉降等途径在土壤中累积具有区域普遍分布特征,在研究其土壤环境质量基准时,需要重点考虑在无强烈的外界污染输入的情况下,区域表层土壤本底多环芳烃的含量、结构特征和来源。而对土壤PAH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是对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影响的量化,为土壤环境质量的管理和人体健康防护提供依据。本文首先通过对广州城市公园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研究广州市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PAHs本底含量情况,探讨广州市土壤本底PAHs的含量特征及来源,为土壤PAHs环境质量管理提供指导。其次对美国、英国、荷兰和中国常用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其模型参数,提出最适合本研究使用的模型及参数,计算出广州市本地的土壤风险筛选值。最后,对研究区域土壤PAHs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对广州市19个园龄超过30年的公园中,未受人为活动干扰的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理化性质结果为:土壤有机质含量20.37g/kg,含水率23%,土壤容重1.48g/cm3,比重2.69,土壤PH值5.33。对土壤中PAHs的含量和来源分析结果为:Σ16PAHs含量范围为ND422.9ng/g,均值为60.4 ng/g。在结构上以中、低(23环、4环)环为主,占比69%以上,其中3环比例最高;中心城区5、6环比例相对较高,占41%,其余地区均为低环组分为主。整体含量趋势表现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且空间分布变异性依次减小。经初步来源分析表明,广州城市公园表土中本底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其次为石油或石油类输入和生物质燃烧,其贡献率依次为60.6%,37.6%和1.8%。(2)筛选值的制定过程中,将用地方式分成三类:居住用地、工/商业用地和公园绿地用地;在参数的选取上,人体暴露参数主要取自《中国人群暴露手册》,其中做改动的有暴露受体平均体重(BW)、平均身高(H)、暴露频率(EF)、和每日呼吸空气量(DAIR);土壤理化性质参数采用本研究测得的数据,表层污染土层厚度(d)、下层污染土层顶部埋深(Ls)均取0.5m、下层污染土层厚度(dsub);空气特征参数中,混合区大气流速(Uair)取180cm/s,可吸入颗粒物含量(PM10)数值的选取是由广州市近20年的气象报告分析得来;建筑物特征参数中,地基面积Ab取9.7×105cm2,地基和墙体裂隙表面积所占比例η取0.0005。其它参数包括污染物理化性质参数、毒性参数等,均按国家推荐值选取。(3)本研究补充了国内外一些污染物筛选值的空缺,如美国、英国的Acy、Phe、BghiP筛选值,加拿大的Ace、Flu、Ant、Chy、Acy、Fla筛选值,生态环境部的Acy、Ace、Flu、Phe、Fla、Ant、Pyr和Bghi P等污染物。所得结果居住用地土壤PAHs筛选值最小,工/商业用地方式下,中低环PAHs筛选值相对于公园与绿地用地方式较大,高环PAHs筛选值较小。整体分析本研究结果普遍比北京、上海、浙江和重庆等国内地区筛选值高,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地区的筛选值低;略高于中国生态环境部筛选值,略低于香港基于风险的整治值,但总体上相差很小。相较于美国,广州市住宅用地和工/商业用地方式下,Ace、Flu、Fla和Pyr4种化合物的筛选值远低于美国。(4)使用终生致癌增量模型(ILCRs)模型,对本研究的公园土壤本底PAHs做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9个公园中有7个公园对成人和儿童的致癌风险均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流溪河森林公园对人体各途径的致癌风险均最小,范围为6.01E-141.81E-08,大夫山森林公园对人体各途径的致癌风险均最大,范围为2.79E-108.41E-05。三种暴露途径中,皮肤接触是最主要的暴露途径,其次是口腔食入,呼吸吸入途径产生的暴露风险远小于前两种,几乎可忽略不计。本研究对于成人致癌风险水平均大于儿童,且随着离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其风险水平也逐渐降低。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城市公园未受人为污染的土壤中PAHs本底含量较低,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人体可接受的潜在致癌风险,含量和风险程度均随着城市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土壤风险筛选值的制定非常有必要,且本研究所得的筛选值处于正常范围内,有实用意义。

二、Surve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rterial street air of Hangzhou(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rve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rterial street air of Hangzhou(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地区室内外空气PAHs、NPAHs和O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写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
    1.2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概述
        1.2.1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理化性质
        1.2.2 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来源和危害
    1.3 环境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3.1 空气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3.2 降尘中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及研究方法
    2.1 采样点布设
    2.2 样品采集
        2.2.1 被动空气样品采集
        2.2.2 降尘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
        2.3.1 实验所用仪器试剂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GC/MS分析条件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4.1 采样阶段质量控制
        2.4.2 样品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
第三章 室内外空气、降尘中PAHs的浓度特征
    3.1 室内外空气中PAHs的浓度特征
        3.1.1 PAHs的浓度水平
        3.1.2 各采样点PAHs的分布特征
    3.2 室内外降尘中PAHs的浓度特征
        3.2.1 PAHs的浓度水平
        3.2.2 各采样点PAHs的分布特征
    3.3 空气和降尘中PAHs的组成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外空气、降尘中NPAHs和OPAHs的浓度特征
    4.1 室内外空气中NPAHs、OPAHs的浓度特征
        4.1.1 NPAHs、OPAHs的浓度水平
        4.1.2 各采样点NPAHs、OPAHs的分布特征
    4.2 室内外降尘中NPAHs、OPAHs的浓度特征
        4.2.1 NPAHs、OPAHs的浓度水平
        4.2.2 各采样点NPAHs、OPAHs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外降尘中PAHs、NPAHs和OPAHs的来源
    5.1 室内外空气、降尘中PAHs、NPAHs和OPAHs的I/O比值分析
        5.1.1 PAHs的I/O比值分析
        5.1.2 NPAHs、OPAHs的I/O比值分析
    5.2 特征比值法分析室内外空气、降尘中PAHs、NPAHs和OPAHs的来源
        5.2.1 PAHs来源分析
        5.2.2 NPAHs、OPAHs的来源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室内外大气、降尘中PAHs和NPAHs的健康暴露风险评估
    6.1 室内外大气、降尘中PAHs的TEQ和ILCR
    6.2 室内外大气、降尘中NPAHs的TEQ和ILCR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主要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及其稳定碳、氢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能源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及环境影响
        1.1.1 能源概述及消费现状
        1.1.2 能源利用过程中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1.1.3 能源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1.2 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及其碳氢同位素的组成特征
        1.2.1 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的组成特征
        1.2.2 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的碳氢同位素特征
    1.3 环境空气中VOCs及其碳氢同位素的特征及来源
        1.3.1 环境空气中VOCs的组成特征
        1.3.2 环境空气中VOCs的碳氢同位素特征
        1.3.3 环境空气中VOCs及碳氢同位素来源研究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
    2.1 VOCs样品采集
        2.1.1 污染源样品采集
        2.1.2 环境空气样品采集
    2.2 VOCs样品测试
        2.2.1 浓度组分测试
        2.2.2 碳氢同位素测试
        2.2.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3章 主要能源利用过程VOCS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
    3.1 煤制油排放的VOCs的组分特征
        3.1.1 VOCs的组分特征
        3.1.2 臭氧生成潜势
    3.2 燃煤源排放的VOCs组分特征
        3.2.1 VOCs的组分特征
        3.2.2 臭氧生成潜势评价
    3.3 溶剂使用源排放的VOCs的组分特征
        3.3.1 VOCs的组分特征
        3.3.2 臭氧生成潜势评价
    3.4 小结
第4章 VOCs主要排放源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4.1 机动车尾气源与汽油挥发源的VOCs同位素组成特征
        4.1.1 机动车尾气源与汽油挥发源排放的VOCs碳同位素特征
        4.1.2 机动车尾气源与汽油挥发源的VOCs氢同位素特征
    4.2 燃煤源排放的VOCs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
        4.2.1 燃煤源排放的VOCs碳同位素特征
        4.2.2 燃煤源排放的VOCs氢同位素特征
    4.3 溶剂使用源排放的VOCs同位素组成特征
    4.4 VOCs主要排放源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环境空气中VOCS及碳氢同位素组成特征
    5.1 环境空气中VOCs的浓度特征
        5.1.1 环境空气中VOCs组分特征
        5.1.2 环境空气中VOCs日变化特征
        5.1.3 臭氧生成潜势研究
    5.2 环境空气中VOCs的同位素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环境空气中VOCs的来源研究
    6.1 环境空气中VOCs的来源解析
        6.1.1 特征比值分析
        6.1.2 PMF源解析
    6.2 基于同位素组成的典型VOCs来源解析
        6.2.1 基于Isosource模型来源解析
        6.2.2 质量平衡方程线性拟合来源解析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崇明岛表层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研究方法
        2.3.1 材料与试剂
        2.3.2 实验分析
        2.3.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2.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3.1 多环芳烃的富集水平
        3.1.1 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3.1.2 国内外土壤多环芳烃的比较
        3.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环芳烃的富集差异
    3.2 多环芳烃的组分特征
    3.3 多环芳烃与TOC相关性分析
    3.4 多环芳烃的来源解析
        3.4.1 比值法判源
        3.4.2 因子/主成分分析法判源
    3.5 多环芳烃的风险评价
        3.5.1 生物毒性评价
        3.5.2 毒性当量评价
        3.5.3 终生致癌风险增量模型评价
    3.6 小结
第四章 多溴联苯醚的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
    4.1 多溴联苯醚的富集水平
        4.1.1 多溴联苯醚的污染现状
        4.1.2 国内外土壤多溴联苯醚的比较
        4.1.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溴联苯醚的富集差异
    4.2 多溴联苯醚的组分特征
    4.3 多溴联苯醚与TOC相关性分析
    4.4 多溴联苯醚的来源解析
    4.5 多溴联苯醚的风险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与科研成果
致谢

(4)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的影响
    3.1 燃煤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与土壤的特征分析
    3.2 大气降尘与土壤的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绿化树种的影响
    4.1 绿化树种叶片对降尘的滞留特性
    4.2 大气降尘对不同绿化树种光合生理特征的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型车及发动机的排放型式认证法规
        1.2.1 美国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2 欧洲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3 日本重型车型式排放法规分析
        1.2.4 中国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法规分析
    1.3 国内外柴油车排放特性研究现状
        1.3.1 柴油车颗粒物特征研究现状
        1.3.2 柴油车排放因子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1.3.3 温湿度与商用汽车排放相关性研究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车载排放测试系统及分析方法
    2.1 车载排放气体污染物测试方法
    2.2 车载排放颗粒物测试方法
        2.2.1 数量浓度的测定方法
        2.2.2 质量浓度的测定方法
    2.3 测试系统搭建
        2.3.1 测试系统组成
        2.3.2 测量设备的工作特点分析
        2.3.3 车载测试平台的搭建
    2.4 本章小结
3 高温高湿地区重型柴油商用车排放特性测试研究
    3.1 概述
    3.2 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3.2.1 温度特征分析
        3.2.2 湿度特征分析
    3.3 测试车辆技术性能参数
    3.4 功基窗口法的排放特性分析
        3.4.1 CO排放特征
        3.4.2 NO_x排放特征
        3.4.3 PM排放特征
        3.4.4 功基窗口法的适应性分析
    3.5 排放因子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颗粒物理化特性研究
    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4.2 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分析
        4.2.1 颗粒物排放数量浓度分析
        4.2.2 颗粒物排放质量浓度分析
    4.3 颗粒物理化特性分析方法
        4.3.1 颗粒物形貌分析方法
        4.3.2 颗粒物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方法
        4.3.3 颗粒物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
    4.4 颗粒物形貌特征分析
        4.4.1 颗粒物形貌结构特征的研究
        4.4.2 颗粒物的电镜图像分析
    4.5 颗粒物多环芳烃含量的分析
        4.5.1 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形成机理研究
        4.5.2 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和排放因子分析
    4.6 颗粒物中金属元素含量与排放源的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因子模型及排放控制的分析研究
    5.1 高温高湿地区柴油车排放因子模拟计算
        5.1.1 MOVES模型现状的研究
        5.1.2 高温高湿地区模型的构建
        5.1.3 MOVES模型模拟值分析
    5.2 柴油车排放控制策略途径研究
        5.2.1 促进老旧车淘汰与效益评估
        5.2.2 柴油车辆执行OBD远程监控途径及方案
        5.2.3 柴油车尾气排放绿色积分制政策
    5.3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主要内容及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南昌市开放源PM2.5中化学组分特征及有害组分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大气PM_(2.5)的现状及危害
        1.1.2 大气颗粒物开放源的定义
        1.1.3 开放源对大气PM_(2.5)的贡献
        1.1.4 南昌市PM_(2.5)研究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监测技术
        1.2.2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无机组分研究进展
        1.2.3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1.2.4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同位素研究进展
        1.2.5 开放源排放颗粒物的风险评价研究进展
        1.2.6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样品采集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2.1 道路扬尘
        2.2.2 建筑施工尘
        2.2.3 土壤风沙尘
        2.2.4 潜在源样品采集
    2.3 开放源PM_(2.5)样品分析
        2.3.1 无机元素的测定
        2.3.2 水溶性离子的测定
        2.3.3 多环芳烃的测定
        2.3.4 铅锶钕同位素比值的测定
第3章 南昌市开放源PM_(2.5)中无机组分的组成特征和来源
    3.1 开放源PM_(2.5)中无机组分的组成特征
    3.2 开放源PM_(2.5)中地壳物质组成重构
    3.3 开放源PM_(2.5)中无机组分的相似性
    3.4 开放源PM_(2.5)中的元素比值
    3.5 开放源PM_(2.5)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及来源
        3.5.1 开放源PM_(2.5)和潜在源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
        3.5.2 开放源PM_(2.5)和潜在源中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3.5.3 稀土元素特征参数
        3.5.4 La-Ce-Sm三元图分析稀土元素来源
    3.6 开放源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解析
        3.6.1 开放源PM_(2.5)中重金属的含量
        3.6.2 聚类分析
        3.6.3 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
    3.7 小结
第4章 南昌市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和来源
    4.1 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特征
    4.2 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的环数组成
    4.3 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的相似性
    4.4 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4.4.1 特征化合物比值法
        4.4.2 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PCA-MLR)
    4.5 小结
第5章 南昌市开放源PM_(2.5)中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和来源
    5.1 开放源PM_(2.5)中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开放源PM_(2.5)中Pb同位素来源示踪及贡献率
        5.2.1 Pb同位素来源分析
        5.2.2 Pb来源贡献率计算
    5.3 开放源PM_(2.5)中Sr同位素来源示踪及贡献率
        5.3.1 Sr同位素来源分析
        5.3.2 Sr来源贡献率计算
    5.4 结合Nd同位素与稀土元素示踪来源
    5.5 开放源PM_(2.5)中Pb-Sr-Nd同位素来源示踪及贡献率
        5.5.1 Pb-Sr-Nd同位素来源分析
        5.5.2 Pb-Sr-Nd来源贡献率计算
    5.6 小结
第6章 南昌市开放源PM_(2.5)中有害组分的风险评价
    6.1 开放源PM_(2.5)中重金属的环境风险分析
        6.1.1 富集因子
        6.1.2 地累积指数
    6.2 开放源PM_(2.5)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6.2.1 重金属暴露模型
        6.2.2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6.2.3 重金属非致癌风险评价
        6.2.4 重金属致癌风险评价
    6.3 开放源PM_(2.5)中多环芳烃健康风险评价
        6.3.1 多环芳烃的毒性当量含量
        6.3.2 多环芳烃的致癌风险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与特色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气降尘概述
        1.1.1 大气降尘概念及概况
        1.1.2 大气降尘的环境意义
    1.2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简介
        1.2.1 重金属污染主要特征
        1.2.2 重金属主要来源
        1.2.3 重金属的迁移转化
        1.2.4 重金属危害
    1.3 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简介
        1.3.1 多环芳烃性质及危害
        1.3.2 多环芳烃来源
        1.3.3 多环芳烃迁移转化
        1.3.4 多环芳烃的检测分析与降解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城市大气降尘研究现状
        1.4.2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1.4.3 大气降尘中多环芳烃研究现状
        1.4.4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1.5 研究内容、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社会经济及文化
    2.3 研究区环境状况
第3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3.1.1 样品采集
        3.1.2 样品预处理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主要实验仪器
    3.3 样品测定与分析方法
        3.3.1 大气降尘通量与粒度的测定
        3.3.2 大气降尘的磁化率和TOC/TC测定
        3.3.3 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PAHs的测定
    3.4 质量控制与保证
        3.4.1 重金属质量控制
        3.4.2 多环芳烃质量控制
    3.5 评价与分析方法
        3.5.1 重金属评价方法
        3.5.2 PAHs评价方法
        3.5.3 来源分析方法
第4章 大气降尘的理化性质
    4.1 大气降尘磁化率
    4.2 大气降尘粒度
    4.3 大气降尘TOC与TC
    4.4 大气降尘通量
    4.5 小结
第5章 大气降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5.1 重金属含量及时空变化
        5.1.1 重金属的含量
        5.1.2 重金属时空变化
    5.2 重金属污染评价
        5.2.1 地累积指数评价
        5.2.2 污染负荷指数评价
    5.3 重金属风险评价
        5.3.1 生态风险评价
        5.3.2 健康风险评价
    5.4 重金属来源诊断
        5.4.1 相关性分析
        5.4.2 主成分分析
        5.4.3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大气降尘PAHs污染特征及评价
    6.1 PAHs含量及时空变化
        6.1.1 PAHs含量水平
        6.1.2 PAHs空间分布及变化
    6.2 PAHs构成特征
    6.3 PAHs风险评价
        6.3.1 生态风险
        6.3.2 健康风险
    6.4 PAHs来源诊断
        6.4.1 主成分分析法
        6.4.2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6.5 PAHs影响因素探究
        6.5.1 PAHs与重金属及理化指标的关系
        6.5.2 PAHs与大气污染分析指标的关系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8)嘉兴市2016–2017年PM2.5的源解析及细胞毒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PM_(2.5) 基本知识
        1.2.1 PM_(2.5) 的定义
        1.2.2 PM_(2.5) 的来源简述
        1.2.3 PM_(2.5) 的化学组成
    1.3 大气颗粒物的源解析
        1.3.1 扩散模型和受体模型
        1.3.2 PMF模型和CMB模型
        1.3.2.1 PMF模型简介
        1.3.2.2 CMB模型简介
        1.3.2.3 PMF模型与CMB模型比较
        1.3.3 国内外源解析的发展
        1.3.4 我国部分城市官方公布源解析结果
    1.4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及作用机制
        1.4.1 大气颗粒物的毒性
        1.4.2 代谢组学
        1.4.2.1 代谢组学相关概念及研究方法
        1.4.2.2 代谢组学中的NMR方法
    1.5 研究的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5.1 本文研究内容
        1.5.2 本文的创新点
        1.5.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采样位点的设立与样品采集
        2.1.1 采样位点及时段
        2.1.2 采样方法及数量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用细胞
        2.2.2 主要试剂和器材
        2.2.2.1 试剂和耗材
        2.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M_(2.5) 提取
        2.3.2 PM_(2.5) 质量浓度分析
        2.3.3 PM_(2.5) 的形貌观察
        2.3.4 变温红外光谱分析
        2.3.5 无机元素的分析
        2.3.6 水溶性离子的分析
        2.3.7 多环芳烃的分析
        2.3.8 碳质组分分析
        2.3.9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2.3.9.1 样品的采集
        2.3.9.2 样品分析
        2.3.10 细胞培养和染毒
        2.3.11 细胞增殖实验(MTT法)
        2.3.12 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
        2.3.13 细胞内ROS的测定
        2.3.14 线粒体膜电位(?ψm)检测
        2.3.15 代谢组学实验样品制备
        2.3.16 核磁共振(NMR)分析
        2.3.16.1 ~1H-NMR检测以及图谱前期处理
        2.3.16.2 数据处理和多变量数据分析
第三章 基于手工采样数据的嘉兴市PM_(2.5)源解析
    3.1 PM_(2.5) 颗粒的微观形貌特征
    3.2 PM_(2.5) 的特征官能团
    3.3 PM_(2.5) 正负电荷相关性分析
    3.4 PM_(2.5) 质量浓度
    3.5 PM_(2.5) 化学组成分析
        3.5.1 各位点PM_(2.5)组成及季节规律
        3.5.2 水溶性离子
        3.5.3 含碳组分
        3.5.4 多环芳烃
    3.6 PMF模型解析结果
    3.7 CMB模型解析结果
    3.8 综合源解析结果评定
    3.9 针对嘉兴市PM_(2.5)防控的建议
        3.9.1 加强PM_(2.5)源头防控
        3.9.2 完善污染物监控系统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M_(2.5)的细胞毒性及分子机制初探
    4.1 PM_(2.5) 对细胞活力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影响
    4.2 PM_(2.5) 对线粒体的影响
    4.3 代谢组学分析
        4.3.1 细胞质中代谢物的核磁共振谱
        4.3.2 代谢组学多变量统计分析
        4.3.3 差异代谢物
        4.3.4 PM_(2.5) 对代谢通路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论文

(9)室内外大气颗粒物和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人体呼吸暴露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气颗粒态污染物研究概况
        1.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粒径分布
        1.2.2 大气颗粒物的物理特性
        1.2.3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成分
    1.3 城市地区室内外大气污染研究现状与不足
        1.3.1 城市地区大气环境污染研究
        1.3.2 室内大气环境污染研究
        1.3.3 大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暴露
    1.4 研究内容、思路、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城市地区室内外大气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
    2.1 前言
    2.2 实验与方法
        2.2.1 采样点和采样时间
        2.2.2 采样仪器
        2.2.3 采样设计
        2.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分粒径颗粒物浓度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
        2.3.2 人为活动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分布的影响
        2.3.3 室内外大气颗粒物数浓度日变化分布特征
        2.3.4 灰霾天颗粒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
        2.3.5 城市地区室外细颗粒物通过穿透作用对室内大气环境的污染贡献
        2.3.6 关于大气颗粒物其他理化性质的探究
第3章 城市地区大气多环芳烃的时空分布、室内外交换以及人体呼吸暴露
    3.1 前言
    3.2 实验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样品采集
        3.2.3 样品前处理
        3.2.4 仪器分析
        3.2.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3.2.6 数据处理和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
        3.3.2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多环芳烃的浓度组成特征
        3.3.3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特征
        3.3.4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多环芳烃的相关关系
        3.3.5 广州城区大气分粒径颗粒态多环芳烃在人体呼吸系统的沉积
        3.3.6 广州城区居民对大气多环芳烃的人体呼吸暴露健康风险
第4章 城市地区大气典型阻燃剂的时空分布以及人体呼吸暴露
    4.1 前言
    4.2 实验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前处理
        4.2.4 仪器分析
        4.2.5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4.2.6 数据处理和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典型阻燃剂的浓度水平及时空分布特征
        4.3.2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颗粒态典型阻燃剂的人体呼吸暴露
        4.3.3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典型阻燃剂的人体呼吸摄入
        4.3.4 广州城区室内外大气典型阻燃剂的人体呼吸暴露健康风险
第5章 城市地区室内外大气典型有机污染物的气固分配特征
    5.1 前言
    5.2 数据处理和分析
        5.2.1 几何平均粒径和几何标准偏差
        5.2.2 有机化合物气相/颗粒相分配系数
        5.2.3 颗粒物电迁移粒径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转化
    5.3 探索与讨论
        5.3.1 颗粒态PAHs和OPFRs的粒径分布差异
        5.3.2 大气PAHs和OPFRs的气-固分配差异
        5.3.3 大气典型有机污染物的分粒径气-固分配动态变化特征
第6章 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论文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广州城市公园土壤PAHs本底值现状分析及环境风险筛选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AHs污染场地的风险管理与风险评估
        1.1.2 土壤筛选值的慨念及内涵
        1.1.3 土壤PAHs筛选值的制定
        1.1.4 城市公园PAHs污染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土壤筛选值研究现状
        1.3.2 国内土壤筛选值体系现状
        1.3.3 国内外土壤PAHs筛选值计算模型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广州城市公园土壤PAHs和理化性质采样测定
    2.1 样品检测指标
    2.2 样品采集
        2.2.1 理化性质样品采集
        2.2.2 PAHs样品采集
    2.3 试剂和仪器
        2.3.1 试剂
        2.3.2 仪器
    2.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1 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
        2.4.2 含水率测定
        2.4.3 容重测定
        2.4.4 比重测定
        2.4.5 PH值测定
    2.5 土壤PAHs测定
    2.6 结果分析
        2.6.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结果
        2.6.2 土壤PAHs测定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城市公园土壤本底PAHs含量特征及源分析
    3.1 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
    3.2 土壤PAHs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3.3 土壤PAHs构成特征
    3.4 土壤PAHs来源分析
        3.4.1 多特征比值分析
        3.4.2 主成分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广州市污染场地PAHs筛选值的推导研究
    4.1 土地利用类型
        4.1.1 国内外土地利用方式和暴露途径现状
        4.1.2 广州市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功能分类
        4.1.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暴露情景
        4.1.4 敏感人群划分
    4.2 场地概念模型的构建
    4.3 污染物扩散模型
        4.3.1 吸入土壤颗粒物
        4.3.2 吸入表层土壤室外蒸气
        4.3.3 吸入下层土壤室外蒸气
        4.3.4 吸入下层土壤室内蒸气
    4.4 暴露评估计算模型
        4.4.1 住宅用地方式下的土壤暴露量计算
        4.4.2 工/商业用地方式下的土壤暴露量计算
        4.4.3 公园与绿地用地方式下的土壤暴露量计算
    4.5 土壤风险筛选值的计算
        4.5.1 基于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筛选值
        4.5.2 基于非致癌效应的土壤风险筛选值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壤PAHs风险筛选值计算模型的参数研究
    5.1 暴露受体参数
    5.2 土壤和地下水性质参数
    5.3 空气特征参数
    5.4 建筑物特征参数
    5.5 污染物性质参数
第六章 土壤PAHs风险筛选值的确定及说明
    6.1 理论计算结果
    6.2 筛选值确定原则及结果修正
    6.3 各国家和地区土壤PAHs筛选值结果比较
第七章 广州城市公园土壤PAHs风险评估
    7.1 暴露途径与评估模型
    7.2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Surve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in arterial street air of Hangzhou(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地区室内外空气PAHs、NPAHs和OPAH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解析[D]. 黄琦. 山东大学, 2020(10)
  • [2]主要能源利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及其稳定碳、氢同位素研究[D]. 李颖慧.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3]崇明岛表层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来源及风险评价[D]. 锁玉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燃煤电厂周边大气降尘对土壤及绿化树种的影响[D]. 牛玉斌. 宁夏大学, 2020
  • [5]高温高湿地区柴油商用车有害物排放特性研究[D]. 黄文伟.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南昌市开放源PM2.5中化学组分特征及有害组分风险评价[D]. 郑权. 华侨大学, 2019(01)
  • [7]西安市各功能区大气降尘中重金属与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评价[D]. 解成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嘉兴市2016–2017年PM2.5的源解析及细胞毒性初探[D]. 赵志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室内外大气颗粒物和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及人体呼吸暴露风险[D]. 胡元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8(07)
  • [10]广州城市公园土壤PAHs本底值现状分析及环境风险筛选值研究[D]. 郭丽. 广东工业大学, 2018(12)

标签:;  ;  ;  ;  ;  

杭州市主干道空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