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种中国苔藓植物的染色体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兰[1](2021)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云鄂博矿区由于常年进行矿业活动,矿区及周边生态环境逐年恶化。调查发现苔藓植物是白云鄂博矿区主要的优势植物种类,能够吸收和富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重金属,对于改善矿区脆弱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自然条件下苔藓植物的盖度和生物量非常小,使其应用价值受到严重局限。本课题选用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物种—丛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配子体为材料,探索了两种苔藓的组培快繁体系,筛选出了最优的培养条件,扩大了其繁殖数量,以便为充分发挥其多方面的生态功能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用三种消毒剂75%乙醇、1%Na Cl O、0.01%Hg Cl2依次分别处理30 s是丛生真藓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8.9%;尖叶对齿藓用以上三种消毒剂依次分别处理30 s、10 s、30 s是最佳的消毒方式,污染率为零,成活率为40.0%。(2)丛生真藓的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6.0条件下1/2 MS+3.0%蔗糖+0.1 mg/L 6-BA(或+0.3mg/L IBA);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6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1/2 MS+3.0%蔗糖+1.0 mg/L 6-BA+0.5mg/L IBA。(3)尖叶对齿藓原丝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 6.0条件下MS+3.0%蔗糖+0.1 mg/L NAA(或+1.0 mg/L 2,4-D);配子体再生体系的最佳条件为:12h/d光周期、pH8.0条件下1/2MS+1.5%蔗糖+0.5 mg/L 6-BA+0.3mg/L IBA。(4)从生真藓和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过程相似,带有切口的外植体在培养基中先发育出原丝体,然后原丝体分枝生长形成绿丝体,然后在主轴上生长出茎叶分化不明显的芽体,由芽体逐渐发育为成熟的配子体。(5)在采用不同的基质进行两种藓类土培实验中,丛生真藓生长前期(两周时)以蛭石为基质的植株密度、株高、叶片数均为最大值。到了生长后期(一个月时),植株密度和叶片数在不同基质中无显着差异,株高以草炭土或草炭土:蛭石=1:1为基质时生长较高。对于尖叶对齿藓,蛭石为最适培养基质。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尖叶对齿藓和丛生真藓的繁殖体系,预期为白云鄂博干旱、退化的矿区生态系统的植被修复提供理想材料,也可用于其它矿区重金属污染监测、土壤修复以及园艺造景等多方面的应用与研究,并有利于保护现有的野生苔藓资源免受挖掘破坏。
乔刚[2](2021)在《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氧脂类化合物是一大类结构多样的氧化脂肪酸,其通过直接杀菌作用或产生防御信号物质参与植物抗病过程。氧脂类化合物通过脂肪酸氧化途径中的脂氧合酶(LOXs)途径催化产生。基于前期转录组数据发现小立碗藓感染灰霉菌的过程中LOX表达增强,由此推测其可能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当中,目前关于小立碗藓中LOX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尚未报道,本文以小立碗藓为研究材料,对LOX在小立碗藓与灰霉菌互作中的可能机制进行初步探究,得到以下结论:1.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小立碗藓含有脂氧合酶基因8个,蛋白氨基酸长度在640-840 aa之间;亚细胞定位显示:除了Pp Lox7定位在叶绿体,其它全部定位在细胞质;脂氧合酶大部分成员具有7-8个内含子,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为主要构成元件;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分散的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并且进化关系显示脂氧合酶基因家族在进化过程中数目与功能不断发生进化。2.通过RT-PCR分析灰霉菌感染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发现:其中Pp Lox1、Pp Lox3分别在24h、6h与对照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pLox2在48h、72h差异极显着;Pp Lox8在72h差异极显着,其它相关基因并未出现显着差异。3.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在浓度5×10-3m M、浸泡时间3h时,对小立碗藓脂氧合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约为50%。用其处理小立碗藓植株并接种灰霉菌3d后用台盼蓝染色,发现NDGA处理后细胞侵入菌丝数量相对野生型较多,通过菌丝相对定量也证实在接种第3d侵入菌丝数量约为野生型的3.5倍;通过番红对酚类物质染色发现经NDGA浸泡后植株叶片细胞壁间隙和叶脉染色程度相对野生型较深,说明在NDGA处理后植株体内酚类物质积累更多,推测LOX可能通过影响酚类物质的积累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4.检测两种植株(NDGA、WT)在接种灰霉菌(0h、6h、12h、24h、48h、72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查尔酮合酶(CHS)、肉桂醇脱氢酶(CAD)活性,结果显示:WT型植株在接种后PAL酶活先升高后,在12h最高,为186(OD290/min/g FW);72h最低,为15(OD290/min/g FW);经NDGA处理后小立碗藓植株PAL酶活在0~24h相对对照组显着降低。CHS酶活在NDGA处理后与对照组比较6~72h内显着降低,接种72h时降低了约40%。CAD酶活在NDGA处理后6~24h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通过以上酶活的变化说明LOX可能通过影响苯丙烷类、黄酮类等物质合成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防御反应。5.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两种材料在接种灰霉菌后SA与ABA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NDGA处理后小立碗藓体内SA、ABA含量在0~72h内相对对照组出现降低的趋势,而野生型相对对照组均有所增加。同时用上述两种激素分别处理经NDGA浸泡后的植株,植株表型有所恢复,菌丝数量减少、与野生型相似。ELISA检测ET的结果同样显示经NDGA处理后ET的释放量与对照组比较在6~48h差异极显着。说明LOX可能通过合成SA、ABA、ET三种信号物质来参与小立碗藓对灰霉菌的胁迫反应,增加植株对病原菌的抗性。6.构建PpLox2基因敲除载体,通过聚乙二醇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将基因敲除载体分别转化到小立碗藓原生质体中,得到PpLox2-PTN182突变体。综上,对小立碗藓LOX基因家族抗病机制的初步研究,为后续深入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奠定基础。
陈美虹[3](2020)在《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起源和进化》文中研究表明稻壳素(momilactone)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在植物病原体防御和化感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早在稻壳中发现。绝大部分植物暂未有稻壳素研究报道,只有部分禾本科植物与非维管束苔藓植物大灰藓(Insomniella plumaeforme原拉丁名Hypnum plumaeforme)能分泌稻壳素,其中栽培水稻、野生稻和稗草基因组中都含有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大灰藓与禾本科植物属于完全不同的植物学分类,便在进化上引出了稻壳素起源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大灰藓基因组中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分子结构及不同物种中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的进化关系,我们对基部植物大灰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同时测定了稗草合成稻壳素的能力,并进行植物基因组稻壳素基因簇的大规模分析。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大灰藓基因组中存在一个150 Kb大小的区域,该区域内包含串联排列的两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Ip DTC1/Hp DTC1基因和稻壳素A合酶(MAS)基因。酶功能预测和应激性诱导实验证明了这些成簇基因是负责大灰藓稻壳素生物合成的功能性基因簇;(2)稻田稗草可在稻瘟病菌诱导下合成稻壳素;(3)对已测序植物大范围调查发现,只有两类禾本科植物(稻属和稗属)和大灰藓中存在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簇,并且这些基因簇之间没有共线关系。这些结果表明,大灰藓、水稻和稗草稻壳素基因簇功能相近,可能是趋同进化的结果。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苔藓植物防御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这对于探究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的进化起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马月鑫[4](2019)在《内蒙古草原化荒漠典型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桌子山(包括甘德尔山)位于乌海市,属于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衔接阴山山脉和贺兰山,属于贺兰山的余脉,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区域,狼山属于阴山山脉最西段,两山都是内蒙古西部山地,为典型的草原化荒漠区。这两个山地的苔藓植物至今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摸底调查。通过对狼山和桌子山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区系和环境恶劣的干旱地区苔藓植物的解剖研究几个方面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桌子山(包括甘德尔山)苔藓植物共计10科25属60种(包括变种和亚种),其中2科2属3种苔类,8科23属57种藓类,优势科有3个,分别为丛藓科、紫萼藓科、真藓科,包含有18个属和46个种,占桌子山苔藓植物总种数的76.66%,丛藓科为绝对优势科,占苔藓植物总数的53.33%,优势属有两个,分别为丛藓科的对齿藓属和真藓的真藓属,占桌子山苔藓植物总种数的35%,只含1种的科有四个,只含1种的属有14个,单种科和单种属较多。(2)狼山苔藓植物共计11科23属38种(包含变种和亚种),其中2科3属3种苔类,9科20属35种藓类,优势科有2个,分别为丛藓科和紫萼藓科,包含有10个属23个种,占狼山苔藓植物总种数的60.53%,丛藓科为绝对优势科,占苔藓植物总种数的50%,优势属仅有一个,为丛藓科的对齿藓属,只含1种的科有4个,只含1种的属有15个,单种科和单种属较多。(3)桌子山和狼山苔藓植物共有种29个,区系地理成分十分相似,桌子山和狼山北温带成分分别为27种和15种,分别占各山总种数的72.97%和71.43%,均以北温带成分为主。(4)本文对桌子山、狼山、雅布赖山、龙首山、贺兰山、乌拉山、大青山7个山地进行了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苔藓植物的科属种大青山>贺兰山>乌拉山>龙首山,桌子山、狼山、雅布赖山的科数狼山>雅布赖山>桌子山,属数桌子山>狼山>雅布赖山,种数桌子山>雅布赖山>狼山,狼山苔藓植物科数最多,种数最少,大青山、乌拉山、狼山这三个阴山山脉的山地物种丰富度逐级递减,丛藓科与紫萼藓科为七个山地的共有优势科,且丛藓科在桌子山、狼山、贺兰山、乌拉山、雅布赖山、龙首山这些内蒙古西部的山地中为绝对优势科,乌拉山与大青山物种相似系数最高,为65.82%,桌子山和狼山物种相似性系数为59.18%,桌子山与龙首山物种相似性系数46.67%,狼山与龙首山物种相似性系数为50%,桌子山、狼山、龙首山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七个山地均以北温带成分为主,龙首山东亚成分最高,具有一定的东亚色彩。(5)发现了内蒙古新纪录种短丝流苏藓Crossidium aberrans Ho lz.et.Bartr.(见图版15)和澳洲对齿藓Didymodon australasiae(Hook.&Grev.)(见图版35)并做了详细的解剖图。(6)对狼山和桌子山的部分苔藓植物做了解剖并且拍照,发现旱生藓类为了应对干旱的环境有自己独特的适应结构,并附图说明。
吴鹏[5](2018)在《白菜类作物逆境相关基因的进化模式及低温春化下的LncRNA分析》文中提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会经历各种胁迫,这严重的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研究植物逆境相关基因及逆境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白菜类作物主要包括,大白菜(Brassica rapa ssp.pekinensis)、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ssp.chinensis)和芜菁(Brassica rapa ssp.rapa),属于十字花科(Cruciferae)芸薹属(Brassica)植物。大白菜是中国广泛种植的蔬菜之一,在长期的人工驯化选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目前,主要是利用各种组学技术,例如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手段,系统研究各种植物外源胁迫信号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调控。从分子、进化水平和基因功能层面揭示其内在规律,解析其代谢调控和信号传导网络。模式植物拟南芥中逆境相关基因已经研究的比较透彻,关于白菜类作物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白菜类作物逆境相关基因的系统研究,为栽培和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大白菜基因组中鉴定了抗逆相关基因(MAPK级联基因、CDPK-SnRK、TIFY、BES1)及低温春化相关的LncRNA,利用比较基因组学、分子进化以及基因表达分析,揭示相关基因的扩张和保留模式、进化规律和复制分化、挖掘抗逆关键基因。同时通过对不结球白菜低温春化处理后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得了大量与低温春化相关的LncRNA。研究结果如下:1.MAPK级联基因在大白菜和植物系统中不同的进化模式在大白菜基因组中鉴定了 34个BrMAPK、14个BrMAPKK、112个BrMAPKKK基因。通过分析8种植物中MAPK级联基因后发现,MAPK的第三和第四亚族,是在苔藓植物和绿色藻类分离后出现的并且它们的迅速扩张导致了 MAPK家族规模扩大。MAPKK第I亚族是祖先亚族,从藻类到被子植物都是高度保守。MAPKKK中,MEKK和Raf亚族共享同一个进化起源并且Raf在MAPKKK基因家族的扩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顺式元件和互作网络分析显示MAPK级联基因在大白菜的生长发育和逆境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2.比较分析大白菜CDPK-SnRK基因家族及其在植物中的进化意义CDPK-SnRK(钙依赖蛋白激酶-Snf1相关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在植物抗病性和各种胁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白菜中,鉴定了49个BrCPKs、14个BrCRKs、3个BrPPCKs、5个BrPEPRKs、56个BrSnRKs基因。所有的CDPK-SnRK都含有高度保守的蛋白激酶结构域。通过统计不同物种中CDPK-SnRK的基因数量,发现CDPK-SnRK是从被子植物的时期开始扩张。片段复制在CDPK-SnRK扩张中起着主要作用。分析表明PPERK比其他亚家族优先保留下来,并且CPK和SnRK的保留程度相似。在CPK和SnRK中,CPKⅢ和SnRK1比其它亚族要优先保留。CRK和CPK关系很近,有可能共有相同的进化起源。另外,在其它6个物种中还鉴定了 196个CPK基因和252个SnRK基因,并研究了他们的扩张和进化类型。进一步发现CDPK-SnRKs在调节基因表达并响应非生物胁迫(脱落酸、赤霉素、盐、热、冷、PEG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大白菜TIF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鉴定和在逆境下的表达模式TIFY基因家族在植物发育和应激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大白菜中共鉴定出35个TIFY基因。比较分析了基因结构、保留扩张、全基因组复制、大白菜TIFY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在其他8种植物物种中的进化。发现JAZ与PPD关系最近,并在最近迅速扩张,导致TIFYs在十字花科的快速扩张。此外,还发现了 TIFY不同的进化类型。最后,实时定量分析显示JAZ基因响应不同的非生物和生物胁迫。如BraTIFY014和BraTIFY015在四个非生物胁迫下均高表达。4.全基因组分析大白菜BES1转录因子BES1是重要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激素反应和非生物或生物胁迫反应。在大白菜中共鉴定到15个BrBES1基因,根据他们的基因结构特点和motif组成可分为三组。15个BrBES1定位到染色体上,并将染色体进一步分为三个亚基因组和八个祖先核型。分布显示BES1非随机分布到8条染色体上。大白菜和拟南芥之间有14对同源基因。BES1基因在大白菜中的扩张是由于基因组三倍化的结果。实时定量分析表明,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不同处理时期的BrBES1基因的表达差异很大。这些结论为系统分析BES1基因在大白莱中的特性和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5.不结球白菜中LncRNA响应春化作用的分子机制白菜开花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比较转录组分析对照和春化处理后不结球白菜中30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254个差异表达的LncRNAs(DELs)。对128个DEGs和127个DELs进行了层次分类,功能注释和相关的mRNA-LncRNA分析。发现响应光周期和春化的BraZF-HD21(Bra026812)基因与LncRNA(TCONS00035129)相互作用。一部分差异基因标记到植物激素信号传导通路上。春化处理后赤霉素(GA3)含量增加,这表明植物激素可能与春化有关。
刘良淑[6](2016)在《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进行苔藓植物标本收集和采集,共得到1119份标本,经鉴定,发现该地区有70科160属421种(含8变种、3亚种),其中藓类植物有41科120属299种,苔类及角苔类植物有29科40属122种。共有11个变种或亚种,遗传多样性在与其他9个地区比较中排列第四,其中光萼苔属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特点是东亚成分比例最高,为54.55%,中国-日本成分占36.36%,表明该地区苔藓植物起源与日本关系密切;中国特有成分比例较低,仅为9.09%,说明该区苔藓植物种以下分类单位的特有性较弱。包含14个优势科和13个优势属,且单种科、单种属的比例较大。通过与其他9个地区的丰富度比较,该区科的丰富度位居第二,但其属、种的丰富度较低,这与宽阔水地区所含的单种科较多相关。属种相似性比较时,发现该地区苔藓植物与雷公山相似性最高,与尖峰岭相似性最低。第三次综合考察时的种变动率远比第二次考察小,且两次采集的标本中,优势科均以温带分布科为主。7种植被类型中,鹅耳枥-盐肤木林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杉木林最低;杉木林和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林的Wilson-Shmida指数最高,且杉木林和其他5植被类型的WilsonShmida指数都较高;通过7种植被类型的相似性比较发现,亮叶水青冈-箭竹林和杉木-丝栗栲林相似性最高,亮叶水青冈+多脉青冈林和杉木林的物种相似性最小;不同植被类型的优势种有一定的相异性,但更突出的还是相似性。3种湿地类型中,河流生态系统的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沼泽生态系统最低;河流和沼泽的Wilson-Shmida指数最高,种类差别最大,Bray-Curtis指数的变化趋势与Wilson-Shmida指数反映的结果一致。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科有丛藓科、金发藓科、青藓科、真藓科和灰藓科;有15种优势种,都是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耐受性苔藓植物种类。洞口弱光带分布的是丛藓科、青藓科、羽藓科、灰藓科和凤尾藓科等耐旱或弱光的种类。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关系研究发现,乔木郁闭度、草本层盖度、凋落物盖度、坡向和生长基质是综合影响该地区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148种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在2以下,占总数的比例达到55.64%。计算43种苔藓植物生态位重叠值,结合它们的生态分布特征,将其分为3个生态类群。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两两之间高达871组,占总组数的96.46%,说明该地区苔藓植物的资源利用竞争较小或处于不同的资源状态而不存在竞争,能为苔藓植物生长提供丰富资源。森林、湿地、农田和洞口弱光带4种景观的苔藓植物种数差异较大;森林景观多样性最丰富,农田景观多样性最低;农田景观与洞口弱光带的Wilson-Smida指数最高,Bray-Curtis指数反映的不同景观之间差异趋势与Wilson-Smida指数一致。分布格局分为3个样方组:样方组1的景观类型较为混杂,样方组2主要表现为森林景观类型,样方组3主要表现为湿地和农田景观类型。
崔巍[7](2012)在《毛尖紫萼藓组织培养的研究》文中提出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 P. Beauv. Prodr.)属紫萼藓科(Grimmiaceae),紫萼藓属(Grimmia),小型旱生藓类,具有很强的耐旱特性。本研究以毛尖紫萼藓配子体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借助旋流振荡器,对外植体消毒。对研究所使用的消毒液的种类、浓度以及消毒时间进行探索,并成功地得到了无菌的原丝体。对原丝体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出了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的培养基类型、培养基中NH4NO3浓度、糖源种类及浓度、温度、光照、pH值、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在此基础上,对原丝体进行了诱导并成功得到了再生配子体。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毛尖紫萼藓配子体材料通过十五天左右的预培养,预处理,取茎尖部约5mm幼芽,流水冲洗5h。0.025%升汞溶液,借助旋流振荡器,剧烈振荡105s,无菌水冲洗,能有效的进行消毒处理。(2)Beneck培养基适合消毒后的毛尖紫萼藓外植体(配子体)返绿生长。(3)Prat培养基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Beneck培养基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横向分散生长,但原丝体长度较短。Knop培养基不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接在Knop培养上的原丝体发黑,死亡。(4)Prat培养基中,NH4NO3浓度为500mg/L时,最利于原丝体的生长。(5)蔗糖在一定范围内对原丝体在MS培养基生长影响较小;添加了蔗糖、果糖、葡萄糖的Prat培养基以及Beneck均不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原丝体发黑,死亡;(6)当温度为(15±1)℃或(19±1)℃时,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缓慢;(23±1)℃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以及配子体再生;(27±1)℃时,毛尖紫萼藓原丝体褐化严重,原丝体发黑,不适合原丝体生长。(7)光照强度3000lx、光照周期12h/12h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黑暗条件下,毛尖紫萼藓原丝体死亡;全光照条件下,毛尖紫萼藓褐化严重,最终死亡。(8)pH为5.5时的Prat培养基最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pH为6.0时的Beneck培养适合毛尖紫萼藓扩展生长。(9)NAA(1mg/L)不适合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KT、6-BA、2、4-D、IBA、IAA对毛尖紫萼藓原丝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各激素之间对原丝体生长作用差异不显着。当激素的浓度改变为0.5mg/L、1.0mg/L、2.0mg/L时,原丝体生长变化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激素浓度对于原丝体生长影响不大。(10)生长状态较旺盛的原丝体有利于新配子体的生成。(11)添加30g/L葡萄糖的MS培养基能诱导出配子体,但配子体非常弱小,生长状态极差。(12)将褐化的发黄的原丝体以及有假根生长的原丝体继代于pH为5.5的Prat培养基上,20天左右就可以长出新的配子体,配子体生长状态良好。(13)NH4NO3浓度对配子体再生有重要作用,Prat培养基能诱导出毛尖紫萼藓新生配子体,改良的Prat(NH4NO3浓度从原来的2.5g/L改为0.5g/L)不能诱导出新生配子体。(14)一定浓度的激素(2,4-D和6-BA)配比对毛尖紫萼藓配子体诱导效果不佳,2,4-D1mg/L+6-BA2mg/L+Prat培养基能够诱诱导出弱小的新生配子体;2,4-D1mg/L+6-BA1mg/L+Prat培养基诱导出茎叶体分化不明显的弱小芽体。
帕孜来提·拜合提,玛尔孜娅,米娜娃尔,匹柯超,买买提明·苏来曼[8](2011)在《喀喇昆仑山几种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及孢子萌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疆喀喇昆仑山几种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及孢子萌发。[方法]用显微镜观察了新疆喀喇昆仑山3种藓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并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描绘和分析了另2种藓类孢子萌发的基本过程、萌发能力及发育的特点。[结果]新疆喀喇昆仑山3种藓类植物染色体数目为:长尖叶赤藓,n=7;赤茎藓,n=5;狭网真藓,n=10,其中长尖叶赤藓和狭网真藓的染色体数目为国内首次报道。光学显微镜观察表明,卵叶盐土藓的孢子呈不规则球形,深棕色,不透明,为单细胞型孢子,接种7 d后,孢子萌发率可达62%。美姿藓的孢子呈椭圆形,黄绿色,较透明,为单细胞型孢子,接种7 d后,孢子的两极萌发率达42%。[结论]与卵叶盐土藓相比,美姿藓孢子萌发表现明显的极向,一般为单、双极。
杭欢[9](2009)在《一些重要苔类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和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索引更新》文中提出苔藓植物是植物界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分布广泛,它既有独立生活、外形上具有茎叶分化的配子体,又有终生寄居于配子体上、分化亦相当复杂的孢子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数目和核型信息是植物分类学、细胞学、遗传学研究的基础。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等的分析,能为苔藓植物分类学和细胞学提供原始数据,揭示该类群的染色体结构差异,并为讨论苔藓植物的分类和系统进化提供重要依据。比起有花植物,苔藓植物的染色体小,缢痕(着丝粒区)和次缢痕(指核仁组织区)不明显,这群植物又无有丝分裂非常活跃的根尖和茎尖分生组织区,这给苔藓植物染色体形态的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许多细胞学问题尚未解决。本论文研究了采自新加坡、浙江天目山、浙江凤阳山、福建南靖、四川二郎山和吉林长白山的苔类植物材料,应用改良的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对隶属于7科10属的14种苔类植物进行了细胞学研究,其中有3种苔类植物(Acrolejeunea pycnoclada(Taylor)Schiffn.,Archilejeunea planiuscula(Mitt.)Steph.,Schifferiolejeunea pulopenangensis(Gottsche)Gradst.)的染色体数目为世界首次报道,5种苔类植物(Jungermannia atrobrunnea Amakawa,Lejeunea anisophyllaMont.,Plagiochila parvifolia Lindenb.,Ptilidium ciliare(L.)Hamp.,Radula japonicaGottsche ex Steph.)的染色体数目为中国首次报道。同时对这14个种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通过对14种苔类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发现染色体数目主要集中在n=8和n=9,相对较为保守,而核型分析、染色体大小、着丝点位置、最大染色体与最小染色体的比值表明,苔类植物染色体核型变化相对较大,染色体结构也出现多样性。了解不同类群之间染色体的差异在分类和进化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意义。Firtsch(1991)发表了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索引,收集了1990年之前全世界发表的苔藓植物染色体数据,进一步推动了苔藓植物染色体的研究,但这一索引已经有18年没有更新,因此本文更新了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索引,并将最新的染色体数据输入到本实验室的之前建立的染色体数据库,构建了最新版的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数据库。
周甜甜[10](2009)在《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但发展缓慢。主要原因在于苔藓植物非常矮小,植物体大多是由单层细胞组成,材料消毒不彻底,消毒过度时会褐化,大量获得苔藓植物配子体无菌材料仍存在很多困难。进一步探索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构建苔藓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对于开展苔藓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理学、植物化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采用外植体和孢子做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毛尖紫萼藓(Grimmiapilifera P.Beauv.)、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Lindb.)Paur)、小石藓(Weisiacontroversa Hedw.)、拟草藓(Pseudoleskeopsis zippelli(Dozy et Molk.))、淡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pallidifolium(Mitt.)Jaeg)、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 P.Beauv.)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探讨了激素等培养条件对其配子体分化和生长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毛尖紫萼藓孢子和茎尖做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均可获得再生配子体植株,两种方法各有所长。直接将野外采回的大量茎叶体进行外植体培养,材料获得容易,但材料的消毒十分关键。利用毛尖紫萼藓外植体茎尖进行组织培养,消毒的最佳方法是用0.05%浓度的氯化汞对顶端外植体消毒60~70秒,然后用无菌水冲洗7~8次。用野外采到新鲜成熟的孢子培养得到配子体的速度相对较快,在有孢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孢子培养。将孢子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制成孢子悬浮液,接种于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是改良的MS培养基(将MS培养基中无机盐含量调为原来的十分之一,添加同样的有机成分,不添加蔗糖)。萌发后的孢子转移到不添加葡萄糖的Beneck培养基,待轴丝体分化出芽体,并进一步长成幼嫩的配子体后,再将幼嫩的配子体再重新转接到10g/L葡萄糖的Beneck培养基中,继续长大即获得了纯化的毛尖紫萼藓再生配子体。2研究了培养基的pH值、培养基成分以及不同激素对毛尖紫萼藓配子体再生体系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实验采用的pH值范围内,培养基pH对原丝体生长影响不大。(2)0.25mg/L 6-BA对毛尖紫萼藓原丝体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3)糖可以促进原丝体的大量生长,在葡萄糖浓度0~10g/L范围内,原丝体发育量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而再高的葡萄糖浓度反而对原丝体生长不利。(4)BCD培养基中添加酒石酸铵,可以诱导毛尖紫萼藓轴丝体的形成,轴丝体继续发育则分化出芽体,进而发展为配子体。(5)无糖、低浓度无机盐的培养基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培养基中生长素的浓度对孢子萌发后的原丝体生长有一定的影响,6-BA浓度为10-4M,IAA浓度为10-6M时原丝体生长速率最快。3研究了小石藓Weisia controversa Hedw.、淡叶长喙藓Rhynchostegium pallidifolium(Mitt.)Jaeg、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Lindb.)Par、拟草藓Pseudoleskeopsiszippelli(Dozy et Molk.)、波叶仙鹤藓Atrichum undulatum P.Beauv.5种崂山产藓类植物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特征以及配子体的再生体系的建立,结果表明本实验选用的5种藓类植物的孢子萌发均属于孢子壁外萌发。东亚小金发藓和波叶仙鹤藓的原丝体发育类型为葫芦藓型(Funaria-type)。不同藓类原丝体发育特征往往与其环境有关,小石藓、拟草藓和淡叶长喙藓的原丝体发育类型则为真藓型(Bryum-type)。小石藓与毛尖紫萼藓生长环境同为干旱的岩石表面,绿丝体细胞都为较短的圆柱形,绿丝体分枝都短而密集,由一个孢子萌发形成的原丝体系都是形成一团。淡叶长喙藓生于阴湿岩面上,绿丝体细胞长管状,分枝细长。4东亚小金发藓、小石藓、拟草藓、淡叶长喙藓和波叶仙鹤藓很容易获得其成熟孢蒴,而且孢蒴数量多,易于保存,孢子萌发率高,因而采用其孢子培养建立配子体再生体系更快更方便。但不同藓类植物需要采取不同的消毒方法。在相同的培养情况下,淡叶长喙藓孢子接种两个月左右即可获得大量再生配子体;而同为石生藓类的小石藓孢子萌发后,需将其原丝体转接入添加6-BA的培养基中,才能较快分化出多数配子体。
二、四种中国苔藓植物的染色体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种中国苔藓植物的染色体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苔藓植物的应用价值 |
1.2 白云鄂博矿区概况 |
1.3 苔藓组培扩繁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1 对培养材料和基本培养基的研究 |
1.3.2 消毒方法的研究 |
1.3.3 培养条件的研究 |
1.3.4 孢子萌发与原丝体发育的研究 |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性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性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组培材料的野外采集获取 |
2.2.2 组培前的植物材料处理 |
2.2.3 材料清洗 |
2.2.4 培养基、消毒剂溶液的配制 |
2.2.5 灭菌及接种 |
2.2.6 组培材料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具体过程研究: |
2.3 实验仪器设备耗材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配子体最佳消毒条件筛选 |
3.1.1 丛生真藓配子体消毒条件筛选 |
3.1.2 尖叶对齿藓配子体最佳消毒方式筛选 |
3.2 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
3.2.1 从生真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
3.2.2 尖叶对齿藓培养基及蔗糖浓度的筛选 |
3.3 最适pH值的筛选 |
3.3.1 丛生真藓最适pH值的筛选 |
3.3.2 尖叶对齿藓最适pH值的筛选 |
3.4 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
3.4.1 丛生真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
3.4.2 尖叶对齿藓最佳光照周期的筛选 |
3.5 不同激素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
3.5.1 不同激素对丛生真藓生长的影响 |
3.5.2 不同激素对尖叶对齿藓生长的影响 |
3.6 苔藓生长发育情况 |
3.6.1 丛生真藓的生长发育 |
3.6.2 尖叶对齿藓的生长发育 |
3.7 苔藓植物的土培 |
3.7.1 丛生真藓的土培 |
3.7.2 尖叶对齿藓的土培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苔藓植物的消毒方法 |
4.2 不同培养基及蔗糖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
4.3 不同pH值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
4.4 不同光周期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
4.5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苔藓生长的影响 |
4.6 苔藓生长发育过程 |
4.7 苔藓植物的土培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氧脂(oxylipins)类化合物及其抗病功能 |
1.1.1 氧脂类化合物具有直接杀菌作用 |
1.1.2 氧脂类化合物是与防御有关的信号类分子 |
1.2 维管束植物脂氧合酶(LOX)的研究进展 |
1.2.1 LOX与植物抗病的关系 |
1.2.2 LOX参与植物抗病的机制 |
1.2.2.1 LOX的表达与氧脂化合物的产生直接相关 |
1.2.2.2 LOX与植物激素的关系 |
1.2.2.3 LOX与防御基因表达的关系 |
1.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的研究现状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一章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1.2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确定 |
1.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 |
1.4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1.5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1.6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保守结构域及内外显子分析 |
1.7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染色体定位 |
1.8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表达量分析 |
1.9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蛋白序列的确定 |
2.2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蛋白质理化性质及亚细胞定位 |
2.3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2.4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
2.5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保守结构域及内外显子分析 |
2.6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基因家族染色体定位 |
2.7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表达分析 |
3 讨论 |
3.1 小立碗藓LO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 LOX基因家族成员接种灰霉菌后的转录表达 |
第二章 小立碗藓脂氧合酶有效抑制剂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仪器及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试剂及配方 |
1.1.3 常用培养基 |
1.2 实验方法 |
1.2.1 脂氧合酶酶活的测定 |
1.2.2 灰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
1.2.3 植物总DNA的提取 |
1.2.4 植物胞内菌丝相对定量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脂氧合酶有效抑制剂的筛选 |
2.2 抑制剂处理对灰霉菌感染行为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立碗藓LOX参与防御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1.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酚类物质的染色 |
1.2.2 小立碗藓查尔酮合酶(CHS)酶活的测定 |
1.2.3 小立碗藓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的测定 |
1.2.4 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CAD)酶活的测定 |
1.2.5 小立碗藓水杨酸(SA)含量测定 |
1.2.6 .小立碗藓脱落酸(ABA)含量测定 |
1.2.7 小立碗藓乙烯(ET)含量的测定 |
1.2.8 脱落酸(ABA)与水杨酸(SA)对植株的恢复 |
2 实验结果分析 |
2.1 小立碗藓酚类物质的染色 |
2.2 小立碗藓查尔酮合酶(CHS)酶活分析 |
2.3 小立碗藓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酶活分析 |
2.4 小立碗藓肉桂醇脱氢酶(CAD)酶活分析 |
2.5 小立碗藓水杨酸(SA)含量的分析 |
2.6 小立碗藓脱落酸(ABA)含量的分析 |
2.7 脱落酸(ABA)、水杨酸(SA)对植株表型的恢复 |
2.8 小立碗藓乙烯(ET)含量的分析 |
3 讨论 |
3.1 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LOX与信号物质的关系 |
3.2 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LOX与其它防御基因的关系 |
第四章 小立碗藓PpLox2敲除转化株的构建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PpLox2敲除载体的构建 |
1.2.1.1 目的基因的获取 |
1.2.1.2 PpLox2目的基因的克隆 |
1.2.1.3 PpLox2-PTN182敲除载体的构建 |
1.2.2 PEG介导小立碗藓原生质体转化 |
1.2.2.1 原生质体制备 |
1.2.2.2 转基因片段的获取 |
1.2.2.3 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 |
1.2.2.4 转化子的筛选 |
2 结果分析 |
2.1 Pplox2敲除载体的构建 |
2.2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
致谢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起源和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水稻化感 |
1.1.1 化感作用 |
1.1.2 水稻的化感作用 |
1.1.3 化感物质稻壳素的发现 |
1.1.4 稻壳素的作用 |
1.1.5 稻壳素的合成机制 |
1.2 基因簇 |
1.2.1 基因簇起源模型 |
1.2.2 基因簇的鉴定 |
1.2.3 稻壳素基因簇相关基因 |
1.3 其他植物与稻壳素 |
1.3.1 稗草与稻壳素 |
1.3.2 大灰藓与稻壳素 |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测序 |
2.2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实验验证 |
2.2.1 基因组拼接、组装和注释 |
2.2.2 系统发生树和分化时间估计 |
2.2.3 植物基因组中稻壳素基因簇的鉴定 |
2.2.4 RNA提取和定量RT-PCR |
2.2.5 IpMAS基因功能鉴定 |
2.2.6 裂殖酵母中3OH-syn-pimaradienolide的生物转化 |
2.2.7 IpCYP1和IpCYP2 基因功能鉴定 |
3.结果 |
3.1 大灰藓基因组拼接、组装和注释 |
3.2 大灰藓基因组的进化 |
3.3 大灰藓基因组中稻壳素基因簇的鉴定 |
3.4 稻壳素成簇基因的酶功能 |
3.5 稗草中稻壳素的测定 |
3.6 植物中稻壳素基因簇的进化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内蒙古草原化荒漠典型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苔藓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进展 |
1.4 内蒙古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土壤 |
2.4 植被类型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点选取及研究 |
3.2.2 数据分析 |
4 内蒙古桌子山和狼山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1 内蒙古桌子山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1.1 科、属、种的统计 |
4.1.2 优势科的统计 |
4.1.3 优势属的统计 |
4.1.4 仅含1 种的科及属统计 |
4.2 内蒙古巴彦淖尔狼山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2.1 科、属、种的统计 |
4.2.2 优势科的统计 |
4.2.3 优势属的统计 |
4.2.4 仅含1 种的科及属统计 |
4.3 桌子山、狼山物种组成比较 |
5 桌子山和狼山山地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
5.1 区系成分分析 |
5.1.1 世界广布成分 |
5.1.2 北温带成分 |
5.1.3 东亚-北美成分 |
5.1.4 旧大陆温带成分 |
5.1.5 温带亚洲成分 |
5.1.6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 |
5.1.7 中国特有成分 |
5.2 内蒙古桌子山和狼山苔藓植物与其他山地的比较 |
5.2.1 七个山地科、属、种分析统计 |
5.2.2 物种丰富度比较 |
5.2.3 优势科比较 |
5.2.4 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 |
5.2.5 区系地理成分比较分析 |
6 解剖分析及图解 |
6.1 解剖分析 |
6.2 研究区域内的部分苔藓植物图片 |
7 内蒙古新纪录种 |
8 结论与不足 |
8.1 主要结论 |
8.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白菜类作物逆境相关基因的进化模式及低温春化下的LncR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逆境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展 |
1.1 冷和热胁迫信号 |
1.2 渗透胁迫信号 |
1.3 离子胁迫信号 |
1.4 ABA信号 |
2 植物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
2.1 植物基因组测序的研究进展 |
2.2 白菜基因组研究进展 |
2.3 比较基因组学的应用 |
3 植物基因组的多倍化 |
3.1 多倍化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 |
3.2 基因组三倍化驱动芸苔属植物的多样化 |
4 基因复制是植物进化的动力 |
4.1 基因复制的分子机制 |
4.2 复制基因的命运 |
4.3 复制与物种的形成 |
5 非编码RNA在植物逆境中的作用 |
5.1 长链非编码RNA的特点 |
5.2 识别和预测植物LncRNAs功能 |
5.3 LncRNAs对植物逆境的调节 |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MAPK级联基因在大白菜和植物系统中不同的进化模式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MAPK级联基因在大白菜三倍化过程中的不同保留 |
3.2 大白菜MAPK级联基因的结构特征分析 |
3.3 分析大白菜和拟南芥的MAPK级联基因的复制和Ks值 |
3.4 MAPK基因在植物中的扩张和进化 |
3.5 MAPKK基因在植物中的扩张和进化 |
3.6 MAPKKK基因在植物中的扩张和进化 |
3.7 比较分析MAPKKK级联基因在大白菜和拟南芥不同组织中的表达 |
3.8 大白菜MAPKKK级联基因顺式元件和互作网络分析 |
4 讨论 |
第三章 比较分析大白菜CDPK-SNRK基因家族及其在植物中的进化意义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比较分析CDPK-SnRK超级蛋白激酶家族的鉴定和分类 |
3.2 BrCDPK-SnRK蛋白结构特点和扩张分析 |
3.3 BrCDPK-SnRK在大白菜三倍化过程中的不同保留 |
3.4 大白菜CDPK-SnRK基因的染色体分布和重复基因的分析 |
3.5 CDPK-SnRK基因在植物中的进化模式 |
3.6 比较分析大白菜和拟南芥不同组织中的CDPK-SnRK基因表达模式 |
3.7 大白菜CDPK-SnRK基因在逆境下的表达差异和共表达网络 |
4 讨论 |
第四章 大白菜TIFY基因家族全基因组分析鉴定和在逆境下的表达模式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白菜BraTIFY基因拷贝数的不同和差异保留 |
3.2 大白菜TIFY基因的特性 |
3.3 大白菜与拟南芥中TIFY直系同源基因和旁系同源基因 |
3.4 Ks与复制基因的分析 |
3.5 TIFY的进化模式 |
3.6 拟南芥和大白菜TIFY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3.7 不同胁迫下BraTIFY基因的表达 |
3.8 多种胁迫下大白菜TIFY共表达网络 |
4 讨论 |
第五章 全基因组分析大白菜BES1转录因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白菜BES1基因和保守结构域的鉴定 |
3.2 BES1基因的系统进化和分类 |
3.3 大白菜BrBES1基因家族的染色体分布 |
3.4 识别BES1的直系同源和旁系同源基因 |
3.5 BrBES1s在大白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6 BrBES1s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
4 讨论 |
第六章 不结球白菜中LncRNA响应春化作用的分子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结球白菜中LncRNAs的表达 |
3.2 分类注释LncRNAs |
3.3 RNA-Seq鉴定与春化相关的LncRNAs和mRNAs |
3.4 差异表达的LncRNAs和mRNAs的功能分析 |
3.5 确定与春化相关的转录因子 |
3.6 植物春化过程中植物激素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6)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1.3 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1.3.1 国外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1.3.2 国内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
1.4 苔藓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1 国外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
1.4.2 国内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进展 |
1.5 苔藓植物异质景观多样性研究进展 |
1.6 苔藓植物的生态位 |
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概况和研究内容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和地貌 |
2.1.3 气候 |
2.1.4 土壤 |
2.1.5 植被类型 |
2.2 研究目标 |
2.3 研究内容 |
2.4 研究方法 |
2.4.1 调查范围和样点选择 |
2.4.2 样点调查方法 |
2.4.3 环境因子测定方法 |
2.4.4 标本的整理与鉴定 |
2.4.5 数据统计方法 |
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3.1 种以下分类单位的丰富度分析 |
3.2 遗传多样性的特点分析 |
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4.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1.1 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4.1.2 苔藓植物优势科、优势属的组成 |
4.1.3 苔藓植物单种科、单种属 |
4.1.4 与其他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的关系 |
4.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历史与结果分析 |
4.2.1 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研究历史 |
4.2.2 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历次研究结果与分析 |
5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
5.1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
5.1.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
5.1.2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种相似性比较 |
5.1.3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
5.1.4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比较 |
5.1.5 不同植被类型苔藓植物的 β 多样性比较 |
5.2 不同湿地类型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
5.2.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
5.2.2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优势种的比较 |
5.2.3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比较 |
5.2.4 不同湿地类型苔藓植物的 β 多样性比较 |
5.3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物种变化 |
5.3.1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
5.3.2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优势种 |
5.3.3 农田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的 α 多样性 |
5.4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的特点 |
5.4.1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样方调查结果 |
5.4.2 苔藓植物的优势科 |
5.4.3 洞口弱光带苔藓植物多样性与洞口距离的关系 |
5.5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
5.5.1 苔藓植物野外调查结果 |
5.5.2 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
5.5.3 苔藓植物的生态位研究 |
6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苔藓植物分布 |
6.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的物种差异 |
6.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的 α 多样性 |
6.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群落的 β 多样性 |
6.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的分布格局 |
7 全文总结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 |
7.1.2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
7.1.3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
7.1.4 宽阔水自然保护区异质景观中苔藓植物分布 |
7.2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 :44个样方中266种苔藓植物 |
附录II: 266种苔藓植物在44个样方中的盖度 |
附录IV: 52种主要苔藓植物重要值 |
附录V:宽阔水地区苔藓植物名录 |
附录VI: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7)毛尖紫萼藓组织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
1.1 苔藓植物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方面的价值 |
1.1.1 苔藓植物概述 |
1.1.2 苔藓植物国内研究现状 |
1.1.3 苔藓植物国外研究现状 |
1.1.4 苔藓植物应用方面的价值 |
1.2 苔藓植物的组织培养 |
1.2.1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简介 |
1.2.2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消毒方法 |
1.2.3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原丝体培养条件 |
1.2.4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3 毛尖紫萼藓简介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毛尖紫萼藓消毒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外植体材料的预处理及预培养 |
2.2.2 消毒方法、消毒液种类及浓度 |
2.2.3 培养基种类 |
2.2.4 抗生素种类及浓度的筛选 |
2.3 小结与讨论 3 毛尖紫萼藓原丝体培养条件的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1.2 供试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培养基种类 |
3.2.2 Prat 培养基中 NH4NO3浓度 |
3.2.3 糖源的种类及浓度 |
3.2.4 培养基 pH 值 |
3.2.5 培养温度 |
3.2.6 培养光照条件 |
3.2.7 生长调节物质 |
3.3 小结与讨论 4 毛尖紫萼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1.2 供试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MS 培养基对配子体再生诱导 |
4.2.2 低 pH 值 Prat 培养基对配子体再生诱导 |
4.2.3 添加葡萄糖的 MS 培养基对配子体再生诱导 |
4.2.4 NH4NO3浓度对配子体再生的影响 |
4.2.5 激素配比对配子体的诱导 |
4.3 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相关图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
(8)喀喇昆仑山几种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及孢子萌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染色体制片。 |
1.2.2孢子萌发的初步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染色体研究结果 |
2.1.1 长尖叶赤藓[Syntrichia longimucronata (X.J.Li) R.H.Zander (丛藓科Pottiaceae) ]。 |
2.1.2 赤茎藓[Pleurozium schreberi (Brid.) Mitt. (塔藓科Hylocomiaceae) ]。 |
2.1.3 狭网真藓[Bryum algovicum Sendt. (真藓科Bryaceae) ]。 |
2.2 孢子萌发研究结果 |
2.2.1 卵叶盐土藓 (Pterygoneurum ovatum) 。 |
2.2.2 美姿藓 (Timmia megapolitana) 。 |
3 讨论 |
(9)一些重要苔类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和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索引更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一些重要苔类植物染色体的研究 |
1 前言 |
1.1 国内外苔藓植物染色体研究概况 |
1.2 染色体研究方法 |
1.3 染色体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采集和鉴定 |
2.2 染色体制片方法 |
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Frullaniaceae耳叶苔科 |
3.1.1 Frullania Fengyangshanensis |
3.2 Jungermanniaceae叶苔科 |
3.2.1 Jungermannia atrobrunnea |
3.3 Lejeuneaceae细鳞苔科 |
3.3.1 Acrolejeunea fertilis |
3.3.2 Acrolejeunea pycnoclada |
3.3.3 Archilejeunea planiuscula |
3.3.4 Lejeunea anisophylla |
3.3.5 Schiffneriolejeunea pulopenangensis |
3.4 Plagiochilaceae羽苔科 |
3.4.1 Plagiochila fruticosa |
3.4.2 Plagiochila ovalifolia |
3.4.3 Plagiochia parvifolia |
3.4.4 Plagiochila sciophila |
3.5 Porellaceae光萼苔科 |
3.5.1 Porella perrottetiana |
3.6 Ptilidiaceae毛叶苔科 |
3.6.1 Ptilidium ciliare |
3.7 Radulaceae扁萼苔科 |
3.7.1 Radula japonica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世界苔鲜植物染色体数目索引更新 |
1 前言 |
2 索引编写方法 |
2.1 收集文献 |
2.2 整理文献中苔藓植物染色体数据 |
2.3 导入数据库 |
3 索引目录 |
3.1 Chromosome counts of liverworts and hormworts(1990-) |
3.2 Chromosome counts of mosses(1990-)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苔类植物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图版 |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
2 苔藓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毛尖紫萼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培养基的配制 |
2.2 培养基、培养器械的灭菌 |
2.3 毛尖紫萼藓外植体的培养 |
2.4 毛尖紫萼藓孢子的萌发培养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毛尖紫萼藓外植体的培养 |
3.2 毛尖紫萼藓孢子的萌发培养 |
第三章 其它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 几种藓类植物简介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小石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2 淡叶长喙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3 东亚小金发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4 拟草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4.5 波叶仙鹤藓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5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参考文献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四种中国苔藓植物的染色体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云鄂博矿区优势苔藓的组织培养与扩繁研究[D]. 陈亚兰.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灰霉菌胁迫下小立碗藓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抗病功能的初步探究[D]. 乔刚.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稻壳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起源和进化[D]. 陈美虹. 浙江大学, 2020(01)
- [4]内蒙古草原化荒漠典型山地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 马月鑫.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5]白菜类作物逆境相关基因的进化模式及低温春化下的LncRNA分析[D]. 吴鹏.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6]宽阔水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生物多样性研究[D]. 刘良淑. 贵州大学, 2016(03)
- [7]毛尖紫萼藓组织培养的研究[D]. 崔巍. 齐齐哈尔大学, 2012(03)
- [8]喀喇昆仑山几种苔藓植物的细胞学及孢子萌发研究[J]. 帕孜来提·拜合提,玛尔孜娅,米娜娃尔,匹柯超,买买提明·苏来曼. 安徽农业科学, 2011(11)
- [9]一些重要苔类植物的染色体研究和世界苔藓植物染色体数目索引更新[D]. 杭欢.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10]几种藓类植物配子体再生体系的建立[D]. 周甜甜. 曲阜师范大学,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