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FDM系统符号粗同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申冰冰[1](2021)在《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认知无线电的背景下,NC-OFDM通信系统成为了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通信体制,它不仅具有传统OFDM通信系统的优点,还具有整合非连续频谱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特点,这也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抗干扰手段。本文重点研究了NC-OFDM系统中的同步技术,为了在干扰环境中部分子带可用时仍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同步算法,并基于NI-USRP平台采用Lab VIEW FPGA编程方式进行了实现和性能测试。本文第二章介绍了信道模型以及瞄准式窄带干扰、部分带噪声干扰和多音干扰等典型干扰样式;阐述了NC-OFDM系统原理,设计了系统参数以及帧格式;提出了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同步方案,分析了同步序列的选取方式,并给出了同步序列结构设计。本文第三章研究了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系统同步技术,旨在当NC-OFDM系统中有90%子带被干扰时,仍能满足系统可靠的同步性能。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给出了其同步捕获和定时估计原理,分析了同步捕获性能和定时同步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AWGN信道和EVA衰落信道下,当有90%子带被干扰时,在Es N0分别为3d B和14d B时捕获概率大于99%,虚警概率小于10-3;本章还研究了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可对(7)-fs 2,f s2(8)范围内的频偏进行有效估计,仿真结果表明:AWGN信道无干扰环境下,频偏估计的NRMSE性能几乎接近克拉美罗界,当有90%子带被干扰时,频偏估计的NRMSE性能与克拉美罗界相差1d B左右;它们均在SNR?2d B时,NRMSE<10-3。本文第四章给出了基于NI USRP平台的NC-OFDM同步链路实现方案。首先介绍了USRP平台XC7K410T芯片的FPGA内部结构与资源,简述了采用Lab VIEW FPGA对其进行开发的方式。接着重点给出了所研究的同步算法实现方案,对于定时同步,主要给出了滑动相关运算、平均功率运算、峰值捕获以及定时输出的实现方法;对于频率同步,主要给出了寻找最大频点、计算插值器以及采用DDS IP核进行频偏补偿的实现方法。最后,基于USRP平台对设计的同步算法进行了同步性能的实际测试。实测结果表明,无干扰环境下同步捕获性能实测与仿真相差1d B左右,频偏估计性能相差0.6d B;干扰环境下,同步捕获性能实测与仿真相差1~2d B左右,频偏估计性能相差1d B左右,差异来源于浮点与定点之间的精度差异以及器件带来的误差。
王雨新[2](2020)在《数据辅助的OFDM系统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联合估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主要利用多个存在正交关系的子载波来传输数据信息流,该技术具有高频谱利用率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优点,因此在现代通信技术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OFDM技术中子载波的正交性是该技术的突出特点,但也会导致OFDM信号极易受到同步偏差的影响,同步偏差会导致信号产生相位旋转并且破坏载波之间正交性,从而影响信号的传输。为了解决OFDM传输系统产生同步偏差的问题,本文在基于数据辅助同步算法的基础上重构了一种具有强相关性的训练序列数据块,以此实现对符号偏差和载波偏差的联合估计。主要内容有:(1)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并总结概括了同步算法的研究和发展,其中同步算法主要介绍了数据辅助型同步算法和非数据辅助型同步算法两类;(2)理论推导了符号定时同步、载波同步和采样钟同步的同步偏差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并仿真验证,根据同步偏差之间的联系构建了传输系统的整体同步框架模型,并分析系统的同步过程;(3)最后对原有的基于训练序列的同步算法进行理论分析及仿真验证,综合考虑原有同步算法在训练序列构造上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联合同步偏差估计的改进算法。该改进算法主要通过对OFDM传输信号中引入伪随机序列加权因子,构建了具有共轭对称相关性且传输数据相同的OFDM符号作为同步序列数据块,该数据块序列具有良好的自相关和延迟相关性,依据数据块的特殊性质提出相对应的定时同步测量函数,以估计得到的正确定时同步位置来确定接收端解调的FFT窗口,在定时同步完成的基础上,利用载波间的固定关系来估计载波频偏,进而完成载波同步。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尖锐的定时同步峰值,且有效提高了载波频率偏差的估计精度,并在同步之后对传输系统的误码率性能进行分析,有效证明信号误码率呈下降趋势,尤其在低信噪比条件下,克服了传统算法同步精度低的问题,整体同步性能良好。
赵汝雪[3](2020)在《VDES中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甚高频数据交换系统(VHF Data Exchange System,VDES)最初是为解决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的数据链路过载而提出,同时可以为E-航海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提供更大的数据交换能力。VDES是将船与船、船与岸、船与卫星等连接起来的系统,具有能提供全球覆盖的通信潜力,在改善船舶通信拥堵和海上安全航行等海事应用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前景。然而,无线通信系统有限的带宽限制了应用的可发展性。对于VDES,同样也面临着在分配的有限带宽内容纳更多信息的挑战。为此,将高速率传输技术之一——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融入到 VDES 中,通过提高数据的传输速率来改善系统性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传输技术,OFDM高速率传输的特点能够满足系统对高速数据的需求,具有的抗多径性还可以有效地抵抗多径效应。然而,OFDM信号对同步误差特别敏感,为了提升系统的稳健性,本文重点对VDES中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同步技术进行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讨论几种用于解决OFDM中同步问题的算法。包括S&C算法、Minn算法和Park算法,对算法的理论推导部分进行详细分析,并进行实验仿真。在S&C算法的定时度量曲线中有一个较大的平台,Minn算法消除了峰值平台,并在符号的正确起点处有峰值,Park算法在正确的符号定时处有峰值,而且其它所有的值都很小。(2)针对同步算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S&C算法的平台、Minn算法的若干侧峰,以及Park算法的侧峰等,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同步算法。该算法根据时域训练序列结构的共轭特性进行符号定时,并重新定义度量函数。改进的同步算法的度量曲线能在正确的估计点处生成尖锐的峰值,提高了符号定时的准确性。并且,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具有更小的均方误差。(3)基于提出具有共轭对称结构的改进算法,以VDES为研究背景,通过对海上VHF数据传输系统和仿真模型的分析,将高速传输技术OFDM集成到VDES中,并对VDES的物理层采用数字调制OFDM技术进行系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具有较低的误码率,有效地提高了海上VHF信息传输速率。
陈立[4](2020)在《地空宽带OFDM系统下的同步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民航通信中,飞机与地面无线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传输的机载通信方式是确保飞行安全和通信联络迅速、准确所必不可少的通信手段。但和机载导航、控制、智能化和机械等技术的成熟化与高集成度的领先地位相比,我国机载通信的发展显得相对滞后。本文以地空宽带系统为背景,研究了OFDM系统应用在机载通信中的传输性能。本文首先研究了OFDM体制的系统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其中包括调制与解调技术、同步技术、信道估计技术以及信道编译码技术,并对地空宽带信道进行了信道建模。其次针对OFDM系统的同步敏感性问题,本文研究了S&C、Minn以及共轭反对称三种经典估计算法,仿真了其误比特性能。同时为达到更加良好的定时准确概率,提出了一种基于共轭反对称的改进型定时同步算法。研究了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包括Moose算法以及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算法,其MSE可以达到10e-5的良好估计性能。然后结合信道建模理论,查阅相关信道参数标准,针对飞机起飞、降落、飞行等多场景,建立贴合的信道模型,并结合同步算法,仿真地空宽带通信下的OFDM系统的误码性能。最后,研究了Turbo码信道编译码技术,对比分析了Turbo码与TPC码的编译码性能,选定Turbo作为OFDM系统中的信道编码技术,构建相应的信道编码系统并对其进行系统仿真,结合算法复杂度和误比特性能两方面,给出误比特性能相对较好的OFDM设计方案。
许森[5](2019)在《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通信应用场景愈加丰富,人们对通信质量与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MIMO-OFDM)技术,利用多天线的分集与复用可以显着提高信道容量,有着频谱利用率高、传输速率快、调制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在即将到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Fifth Generation,5G)中将作为最主要的传输技术服务于用户。对于搭载MIMO-OFDM技术的通信系统,接收数据的同步与恢复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本文针对提高系统接收机在复杂信道下的性能,重点研究了定时同步算法以及频偏恢复控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并总结了国内外定时同步算法的研究与发展。研究了MIMO-OFDM系统接收机同步的类型,分为符号定时同步、采样钟同步以及频率同步三大类,其中符号定时同步与采样钟同步构成定时同步。分别分析了三类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接收机同步的系统模型。根据估计误差的逻辑关系给出了接收机定时同步的系统模型与总体实现方案,并拟定了系统同步从MATLAB到FPGA的验证方案。其次,对定时同步方案的实现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符号定时同步算法。介绍了联合最大似然估计(Joint Maximum Likelihood,ML)、ML改进算法以及多点集相关(Multiple Point Set Correlation,MPSC)等几种经典算法。使用MATLAB对恶劣信道下的同步估计进行建模,通过仿真比较了各个算法的优缺点,最后针对MPSC算法的实现方式做出了一些改进。针对采样钟定时同步算法,给出了两类通用的采样钟定时同步实现模型。详细介绍了非同步采样钟恢复方案,该方案的主体是一个Farrow结构的内插滤波器,通过对高倍采样数据进行内插来恢复原始数据。对其进行MATLAB仿真后,验证了采样钟定时的性能。最后,给出了一个通用型MIMO-OFDM收发系统的实现结构。根据前述的理论与算法,设计了系统接收机的整体定时同步方案,包括粗符号定时同步、采样钟定时同步以及频偏控制与恢复三大部分。基于FPGA分别设计了三个部分的硬件实现总体结构及其各个子模块的实现结构。同时,联合射频捷变收发芯片AD9361设计了数据的射频接口模块,完善了收发系统并给出整体同步方案在FPGA中的资源占用率。最终将整体MIMO-OFDM系统硬件程序下载到FPGA中,结合MATLAB对同步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验证了接收端同步的性能算法以及硬件实现结构的可靠性。
许彦朋[6](2019)在《CO-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干光正交频分复用(CO-OFDM)系统的接收灵敏度高,而且调制方式灵活,频谱效率更高,可以同时抑制色度色散与偏振模色散,在光通信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但OFDM技术存在易受频偏的影响和对定时误差十分敏感的缺陷,因此系统的同步算法必须要准确的估计出定时与频率偏差,并对它们进行补偿。本文主要研究的是CO-OFDM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及载波频率同步,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OFDM技术的原理、CO-OFDM系统的结构及其包含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了其中的同步技术问题,并在仿真平台搭建了CO-OFDM系统。其次,通过对基于伪噪声(PN)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的研究,如Schmidl&Cox算法、Minn算法及Park算法分析其特点及存在的弊端,针对PN序列算法存在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恒幅零自相关(CAZAC)序列的改进算法,当序列的长度为4096时,通过仿真结果可知,基于CAZAC序列的改进算法的PAPR值恒为零,比基于PN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的PAPR值至少降低了8d B,且该算法的定时度量函数具有唯一脉冲状峰值,且改进算法的定时稳定性较好,在低信噪比的信道条件下,仍能实现精准定时,对色散的容忍度也比较高。此外,为了解决基于PN序列符号定时同步定时位置不准确及基于CAZAC序列加权实值PN序列的Ren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ZAC序列与PN序列结合的定时同步算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唯一的脉冲状定时度量函数,能够准确实现定时同步,并且相对于Ren算法,在接收端的计算复杂度大大降低了。最后,在分析了Schmidl&Cox载波频率同步算法与基于训练序列和虚子载波时频同步算法之后,提出了一种以格雷互补序列作为加权因子的时频联合同步算法,通过将格雷互补序列中的Shapiro-Rudin(S-R)序列作为加权因子加权到CAZAC序列上,实现符号定时同步和小数倍频偏估计,然后利用虚子载波法完成整数倍频偏估计,该算法只使用了一个训练符号,相比Schmidl&Cox算法节约了频谱资源。通过仿真结果表明,不管是在高斯信道还是色散信道,改进算法的精确性都比Schmidl&Cox载波频率同步算法和基于训练序列和虚子载波时频同步算法要高。
黄海凌[7](2013)在《协作OFDM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4G移动通信兴起,OFDM技术、MIMO技术与协作OFDM作为4G通信系统中的关键候选技术成为研究热点。系统的同步是任何通信系统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数据正确传输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协作OFDM系统的符号定时同步和频率同步问题。本文介绍了无线通信信道特性、OFDM系统和协作OFDM系统的原理,并详细分析了基于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误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介绍了三种SISO-OFDM时频同步方案,重点介绍了协作OFDM定时同步方案和载波同步方案。针对SISO-OFDM系统,提出一种基于CAZAC序列的时频同步改进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具有良好的抗多径性能,因而提高了定时偏移估计性能。针对协作OFDM系统中已有同步方案精度不高、运算复杂等缺点进行了改进,联合了基于伪随机加权与CAZAC序列的协作OFDM时频同步方案,该方案训练序列结构简单,运算复杂度低。仿真结果表明,方案的改进相比已有的两种算法提高了多径衰落信道下的定时同步精度。
蔡星星[8](2012)在《双选信道下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可以进行高效、高速的信息传输,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术成为许多通信系统和标准的调制技术之一。而对突发双选信道下进行高效高速的OFDM传输,还存在着很多的技术瓶颈,其中突发帧的结构设计和突发同步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本文主要以教研室项目为背景,研究突发双选信道下OFDM传输系统的帧结构设计和各种同步方法。具体而言,本文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对目前常规的基于突发OFDM系统的同步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些算法在双选信道中的应用局限,探讨其改进的方法;(2)针对多径信道下,特别是时变的多径信道下,很多算法会出现如多个峰值或峰值淹没或峰值不易检测、对循环前缀长度敏感、不同信噪比条件下设置不同的门限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不受载波频率偏差影响的多重相关性算法。该算法充分考虑了循环前缀对符号定时的影响,峰值单一且便于检测,而且在一定的信噪比范围内,可以使用同一个门限值对信号进行检测。(3)针对突发双选信道,探讨了一种新的帧结构模式。新的帧结构模式只需要两个OFDM符号即可完成同步以及信道估计。在新的帧结构模式下,提出了一种Schmidl算法的改进算法,改进算法的符号定时更加精确,改进算法的载波频偏估计性能更好。通过MATLAB和CCS软件对改进算法进行了仿真与实现: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能够很好的工作在时变信道下;CCS实现表明接收数据的定点处理对算法造成的误差在系统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黄宗伟[9](2011)在《OFDM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是宽带无线接入领域和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数据传输速率高,抗多径衰落能力强的优点,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OFDM技术有众所周知的缺点:对定时偏差和频率偏差十分敏感。定时偏差会导致码间干扰,频率偏差会破坏子载波间的正交性,引起子载波间干扰,从而使系统整体性能急剧下降。所以,需要研究有效的定时同步算法和频率同步算法,对定时偏差和频率偏差进行有效的估计和补偿,尽可能减小对系统性能的不利影响。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所研究的内容有着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意义。论文首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实用意义以及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对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同步技术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符号定时误差、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一步说明了同步问题对于OFDM系统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基于循环前缀的ML同步算法的原理,利用循环前缀中所包含的冗余信息,采用最大似然估计的方法进行符号定时和载波频率偏移的联合估计。在此基础上,引入了两种新的ML改进方案,来提高定时估计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算法优于传统的ML算法。最后,详细分析了基于符号训练的Schmidl符号定时与载波频率的联合同步算法。针对SC算法定时峰出现平台的问题,引入了三种演进算法:SC滑动窗口算法、Minn算法、Park算法,在此基础上,对这三种算法在定时同步方面的性能进行了大量仿真分析和比较。仿真表明,改进算法在定时同步方面的性能要明显优越于SC算法。
赵海峰[10](2011)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制系统中的同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是一种多载波调制技术,它在频域把信道分成许多正交子信道,各子信道频谱相互重叠,这样不仅减少了子信道间的相互干扰,而且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由于每个子信道上的信号带宽均小于整个信道的相干带宽,所以即使整个信道是频率选择性衰落的,但是对每个子信道来说是相对平坦的、非频率选择性的,因此能够大大的降低符号间干扰。由于具有抗多径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等优点,OFDM系统适用于多径无线环境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局域网(WLAN)、宽带无线接入等系统,随着4G标准的制定,OFDM技术将作为主流物理层技术写入4G标准中。但是OFDM技术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一个主要缺点是对同步误差十分敏感。OFDM系统在频域上要求子载波问保持严格正交,子载波频率的偏差会带来严重的子载波间干扰,子载波间的干扰将会大大降低系统的性能。在发送端OFDM系统采用快速傅立叶反变换将并行数据调制到子载波上,在接收端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把数据从子载波上解调下来,所以接收端OFDM符号位置能否确定在正确的位置也会影响到系统的性能。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无线通信中的OFDM系统同步算法尤其是载波同步和OFDM符号同步算法,并将同步算法的性能在GNU Radio平台上进行了验证。首先分析了无线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包括其大尺度衰落和小尺度衰落,接下来介绍了OFDM调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其优势与不足。由于当数据传输方式为突发传输时,在多载波调制的数据帧中采用单载波调制系统中的训练序列进行同步,可以同样取得较好的结果,单载波调制系统的同步对于多载波系统同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析了单载波调制情况下基于数字锁相环的单载波QPSK的同步,对单载波调制情况下的同步进行了仿真,给出了仿真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OFDM系统的同步,分析了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包括载波频率偏差和定时同步偏差的影响等,接下来介绍了几种常用的OFDM系统同步算法,在MATLAB中对不同算法进行了仿真,根据算法对OFDM系统影响的特点,设计了适于在GNU Radio平台上进行验证的系统结构,并在GNU Radio平台上对常用同步算法的性能进行了验证。
二、OFDM系统符号粗同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OFDM系统符号粗同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主要技术研究现状 |
1.2.1 NC-OFDM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NC-OFDM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 技术小结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NC-OFDM同步方案设计 |
2.1 信道模型与干扰样式 |
2.1.1 信道模型 |
2.1.2 干扰样式 |
2.2 NC-OFDM系统原理和参数设计 |
2.2.1 NC-OFDM系统原理 |
2.2.2 系统参数 |
2.2.3 帧格式设计 |
2.3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同步方案设计 |
2.4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自适应同步序列设计 |
2.4.1 同步序列的选取 |
2.4.2 同步序列长度设计 |
2.4.3 同步序列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NC-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 |
3.1 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
3.1.1 符号定时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3.1.2 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3.2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研究 |
3.2.1 OFDM传统定时同步算法原理概述 |
3.2.2 基于非连续ZC序列的定时同步算法原理 |
3.2.3 干扰对定时同步的影响 |
3.3 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研究 |
3.3.1 传统的频偏估计算法原理概述 |
3.3.2 基于DFT插值的频偏估计算法原理 |
3.3.3 干扰对频偏估计的影响 |
3.4 同步性能仿真分析 |
3.4.1 无干扰环境 |
3.4.2 瞄准式干扰 |
3.4.3 部分带噪声干扰 |
3.4.4多音干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I-USRP平台的NC-OFDM同步实现方案设计 |
4.1 NI-USRP平台及FPGA开发方式 |
4.1.1 NI-USRP平台介绍 |
4.1.2 LabVIEW FPGA模块开发方式 |
4.2 同步链路实现方案 |
4.2.1 同步序列的生成实现方案 |
4.2.2 定时同步实现方案 |
4.2.3 频偏估计实现方案 |
4.3 实现中的经验与问题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C-OFDM系统同步性能测试 |
5.1 测试系统搭建 |
5.2 同步性能实测 |
5.2.1 无干扰环境同步性能实测 |
5.2.2 干扰环境同步性能实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6.1 本文主要贡献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数据辅助的OFDM系统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联合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工作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OFDM发展现状 |
1.2.2 同步方法发展与现状 |
1.3 主要研究工作与章节安排 |
2 OFDM系统原理及偏差分析 |
2.1 OFDM系统基本原理 |
2.1.1 调制原理 |
2.1.2 OFDM系统的基本模型 |
2.1.3 系统技术特点 |
2.2 同步偏差对OFDM通信系统的影响 |
2.2.1 载波同步原理与偏差影响 |
2.2.2 符号同步原理与偏差影响 |
2.2.3 采样钟同步的原理与偏差影响 |
2.3 小结 |
3 OFDM系统整体同步方案 |
3.1 引言 |
3.2 OFDM同步模型 |
3.2.1 系统同步模型 |
3.2.2 OFDM同步处理过程 |
3.3 定时和载波同步模型 |
3.3.1 定时同步 |
3.3.2 载波同步 |
3.4 采样钟同步模型 |
3.5 小结 |
4 基于数据辅助的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联合估计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训练序列的符号定时偏差估计方法 |
4.2.1 Schmidl&Cox算法 |
4.2.2 H.Minn算法 |
4.3 基于训练序列的载波频偏估计方法 |
4.3.1 P.H.Moose算法 |
4.3.2 Schmidl&Cox算法 |
4.4 基于训练序列的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联合估计方法 |
4.4.1 训练序列的构造 |
4.4.2 改进算法原理 |
4.4.3 仿真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 |
5.1 本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VDES中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VDES发展现状 |
1.3 OFDM技术特点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2 OFDM系统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
2.1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1 正交性 |
2.2.2 调制技术 |
2.2.3 保护间隔 |
2.2.4 同步技术 |
2.3 OFDM系统的同步误差 |
2.3.1 同步误差对系统的影响 |
2.3.2 同步误差的处理过程 |
2.3.3 常用的符号同步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定时同步算法 |
3.1 S&C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1 S&C算法训练序列的结构 |
3.1.2 S&C算法实现符号定时同步 |
3.2 Minn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2.1 Minn算法训练序列的结构 |
3.2.2 Minn算法实现符号定时同步 |
3.3 Park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3.1 Park算法训练序列的结构 |
3.3.2 Park算法实现符号定时同步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的训练序列定时同步算法 |
4.1 改进的训练序列结构 |
4.1.1 CAZAC序列 |
4.1.2 新的训练序列结构 |
4.2 改进的算法实现符号定时同步 |
4.2.1 定时度量函数的计算 |
4.2.2 定时度量函数曲线仿真 |
4.3 仿真及性能分析 |
4.3.1 定时度量曲线对比 |
4.3.2 MSE性能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OFDM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 |
5.1 OFDM系统建模 |
5.1.1 比特流模块 |
5.1.2 调制解调模块 |
5.1.3 频谱加窗模块 |
5.2 仿真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地空宽带OFDM系统下的同步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地空宽带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OFDM通信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OFDM技术 |
1.3.1 OFDM技术的特点 |
1.3.2 OFDM系统同步算法的研究概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做工作 |
第二章 OFDM系统及其技术介绍 |
2.1 系统模型介绍 |
2.2 发送端的主要关键技术 |
2.2.1 调制与解调技术 |
2.2.2 同步技术 |
2.2.3 信道估计 |
2.2.4 峰值平均功率比 |
2.2.5 信道编译码技术 |
2.3 地空宽带信道模型特点分析与建模 |
2.3.1 地空通信系统的特性分析 |
2.3.2 地空信道的传播特性 |
第三章 OFDM系统中的经典同步算法 |
3.1 定时同步算法 |
3.1.1 基于S&C算法的定时同步 |
3.1.2 基于Minn算法的定时同步 |
3.1.3 基于共轭反对称结构的定时同步算法 |
3.1.4 改进型共轭反对称定时同步 |
3.2 小数倍频偏估计 |
3.2.1 Moose小数倍频偏估计算法 |
3.2.2 基于时域训练序列的频偏估计算法 |
3.3 整数倍频偏估计 |
3.4 相偏估计 |
第四章 多径信道下的OFDM系统同步算法 |
4.1 高动态信道建模 |
4.1.1 航空信道场景分析 |
4.1.2 信道建模 |
4.1.3 信道模型的实现 |
4.2 地空通信环境信道模型的实现 |
4.3 地空通信环境下的性能仿真 |
第五章 OFDM系统下信道编码辅助的同步研究 |
5.1 Turbo码的基本原理 |
5.1.1 Turbo码编码器结构 |
5.1.2 Turbo码交织器结构 |
5.1.3 Turbo削码删余器 |
5.1.4 Turbo迭代译码器 |
5.2 Turbo码性能仿真分析 |
5.2.1 不同分量码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
5.2.2 迭代次数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
5.2.3 帧长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
5.2.4 编码速率对Turbo码性能的影响 |
5.2.5 Turbo码相关的优化设计方案 |
5.3 Turbo编码的OFDM系统 |
5.4 OFDM系统的频偏总体性能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符号定时同步技术 |
1.2.2 采样钟定时同步技术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篇章结构 |
1.3.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2 本文的篇章结构 |
第二章 宽带MIMO-OFDM传输技术理论基础 |
2.1 MIMO-OFDM系统技术简介 |
2.1.1 OFDM调制基本原理 |
2.1.2 OFDM调制信号帧结构 |
2.1.3 MIMO多分支收发机制 |
2.1.4 MIMO-OFDM系统模型 |
2.2 时频同步误差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
2.2.1 OFDM符号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
2.2.2 频率同步误差的影响 |
2.2.3 采样钟定时同步误差的影响 |
2.3 设计的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 |
2.3.1 系统接收机同步模型 |
2.3.2 接收机定时同步总体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算法 |
3.1 OFDM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1 联合最大似然算法 |
3.1.2 多点集相关算法 |
3.1.3 提出的多径时延联合估计算法 |
3.1.4 算法性能仿真与分析 |
3.2 采样钟定时同步与恢复算法 |
3.2.1 模拟域恢复方案 |
3.2.2 数字域恢复方案 |
3.2.3 性能仿真与分析 |
3.3 OFDM接收机同步管理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FPGA实现 |
4.1 接收机定时同步电路实现方案设计 |
4.2 算法模块电路设计 |
4.2.1 符号定时同步模块电路设计 |
4.2.2 采样钟同步模块电路设计 |
4.2.3 频偏恢复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3 射频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
4.3.1 AD9361寄存器配置 |
4.3.2 AD9361数据传输方式 |
4.3.3 射频部分硬件实现 |
4.4 方案综合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CO-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CO-OFDM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同步算法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CO-OFDM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 |
2.1 OFDM技术基本原理 |
2.1.1 OFDM信号的频谱特性 |
2.1.2 OFDM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
2.1.3 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 |
2.2 CO-OFDM系统结构与关键技术 |
2.2.1 CO-OFDM系统结构 |
2.2.2 相干接收技术 |
2.2.3 光纤的传输特性 |
2.2.4 CO-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 同步技术 |
2.3.1 同步技术的分类 |
2.3.2 符号定时同步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2.3.3 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2.3.4 采样钟偏差对系统的影响 |
2.4 CO-OFDM仿真系统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O-OFDM系统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 基于PN序列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1 Schmidl&Cox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2 Minn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1.3 Park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2 基于CAZAC序列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2.1 CAZAC序列 |
3.2.2 Ren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2.3 改进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2.4 算法性能分析 |
3.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3 基于CAZAC序列与PN序列结合的符号定时同步算法 |
3.3.1 定时同步算法原理 |
3.3.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3.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O-OFDM系统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4.1 Schmidl&Cox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4.2 基于训练序列和虚子载波的时频同步算法 |
4.3 改进的时频同步算法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7)协作OFDM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研究价值与意义 |
1.3 OFDM 同步技术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
第二章 OFDM 无线通信系统 |
2.1 无线衰落信道的特性 |
2.1.1 小尺度衰落 |
2.1.2 大尺度衰落 |
2.2 OFDM 和协作 OFDM 基本原理 |
2.2.1 OFDM 无线通信系统原理 |
2.2.2 OFDM 系统优缺点 |
2.2.3 协作 OFDM 技术基本原理概述 |
2.2.4 LTE-Advanced 协同通信关键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 同步算法研究 |
3.1 OFDM 系统同步误差分析 |
3.1.1 定时同步误差 |
3.1.2 载波偏移同步误差 |
3.2 SISO-OFDM 系统中的同步 |
3.2.1 典型 OFDM 同步算法 Schmidl.C 同步算法 |
3.2.2 改进型的 OFDM 同步算法 |
3.2.3 基于 CAZAC 序列的时频同步方案 |
3.3 OFDM 系统时频同步算法仿真结果及性能比较 |
3.3.1 定时偏移估计性能分析 |
3.3.2 频率偏移估计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协作 OFDM 定时同步算法研究 |
4.1 协作 OFDM 定时同步误差分析 |
4.2 协作 OFDM 定时同步方案 |
4.2.1 基于 UPSP 的协作 OFDM 定时同步 |
4.2.2 基于 OFDM 协作中继系统的同步方案 |
4.3 协作 OFDM 时频同步改进方案 |
4.3.1 帧结构设计与符号模型 |
4.3.2 时频同步算法 |
4.4 协作 OFDM 系统定时同步算法仿真与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协作 OFDM 频率同步算法研究 |
5.1 协作 OFDM 频率同步误差分析 |
5.2 协作 OFDM 频率同步方案 |
5.2.1 基于两个相同 OFDM 符号的协作 OFDM 频率同步 |
5.2.2 基于离散导频的小数倍载波频率同步方案 |
5.3 频率偏移估计算法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双选信道下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OFDM技术的发展历程 |
1.2 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符号同步算法概述 |
1.2.2 载波频率同步算法概述 |
1.3 无线信道环境 |
1.3.1 多径传输 |
1.3.2 相对运动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OFDM技术的基本原理 |
2.1 OFDM系统原理 |
2.1.1 OFDM系统模型 |
2.1.2 子载波间的正交性 |
2.1.3 IFFT/FFT实现调制与解调 |
2.1.4 加窗技术 |
2.1.5 保护间隔 |
2.2 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的影响 |
2.2.1 符号定时偏差的影响 |
2.2.2 载波频率偏差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技术研究 |
3.1 符号同步算法 |
3.1.1 数据重复算法 |
3.1.2 序列加权算法 |
3.1.3 序列共轭算法 |
3.1.4 相位恒定算法 |
3.1.5 循环相关算法 |
3.2 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3.2.1 数据重复算法 |
3.2.2 频率搜索算法 |
3.2.3 移位相关算法 |
3.2.4 导频相加算法 |
3.3 多重相关性算法 |
3.4 算法仿真与分析 |
3.4.1 符号同步算法仿真 |
3.4.2 载波频率同步算法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突发通信中的帧结构设计与同步算法研究 |
4.1 系统参数 |
4.2 帧结构设计 |
4.2.1 OFDM符号设计 |
4.2.2 导频符号设计 |
4.2.3 信令符号设计 |
4.2.4 帧结构性能 |
4.2.5 与其它的帧结构比较 |
4.3 同步算法研究 |
4.3.1 符号同步算法 |
4.3.2 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4.4 同步算法的MATLAB仿真 |
4.4.1 符号同步算法 |
4.4.2 载波频率同步算法 |
4.5 同步算法的CCS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项目经历及研究成果 |
(9)OFDM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英文缩略语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3 OFDM 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无线信道 |
2.1.1 无线信道的特性 |
2.1.2 无线信道的数学模型 |
2.1.3 无线信道对OFDM 系统的影响 |
2.2 OFDM 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1 子载波的调制 |
2.2.2 FFT 实现 |
2.2.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2.3 OFDM 系统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 |
3.1 OFDM 系统中同步技术概述 |
3.1.1 信号的相关函数 |
3.1.2 符号同步 |
3.1.3 载波同步 |
3.1.4 采样率同步 |
3.2 两类同步算法的综述 |
3.2.1 非数据辅助型同步算法 |
3.2.2 数据辅助型同步算法 |
3.3 同步的一般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非数据辅助型的同步算法 |
4.1 基于循环前缀的最大似然估计 |
4.1.1 ML 算法介绍 |
4.1.2 ML 同步算法仿真及性能分析 |
4.2 ML 的改进算法 |
4.2.1 基于多个连续符号的ML 估计 |
4.2.2 基于ML 频偏估计算法的改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辅助型的同步算法 |
5.1 Schmidl 算法 |
5.1.1 Schmidl 定时同步算法 |
5.1.2 Schmidl 符号定时同步算法的性能分析 |
5.1.3 Schmidl 频偏估计算法及性能分析 |
5.2 基于训练序列的定时改进算法 |
5.2.1 改进的Schmidl 滑窗算法 |
5.2.2 Minn 定时偏差估计算法 |
5.2.3 Park 定时偏差估计算法 |
5.3 三种算法的定时性能仿真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制系统中的同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OFDM技术综述 |
1.2 OFDM技术的应用 |
1.2.1 无线局域网 |
1.2.2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
1.3 GNU RADIO介绍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GNU RADIO平台简介 |
2.1 GNU RADIO平台的基本概念 |
2.1.1 软件无线电的提出 |
2.1.2 GNU RADIO组成 |
2.1.3 USRP简介 |
2.2 GNU RADIO平台的开发流程 |
2.2.1 编写PYTHON应用程序 |
2.2.2 C++模块的编写 |
2.2.3 将C++与PYTHON进行链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载波数字通信中的同步技术 |
3.1 数字锁相环原理 |
3.2 基于PLL的单载波QPSK的载波相位同步仿真 |
3.3 最佳符号采样点的QPSK同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OFDM系统中的同步技术 |
4.1 OFDM技术基础 |
4.1.1 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 |
4.1.2 OFDM系统的DFT实现 |
4.1.3 保护间隔和循环前缀 |
4.1.4 OFDM系统收发机结构 |
4.1.5 OFDM技术优缺点 |
4.2 各种同步偏差对OFDM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1 载波频率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2.2 符号定时偏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4.3 OFDM系统同步过程综述 |
4.4 定时同步和载波同步算法研究 |
4.4.1 定时同步算法研究 |
4.4.2 载波同步算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GNU RADIO平台的OFDM同步系统设计 |
5.1 基于GNU RADIO平台的OFDM系统发送端设计 |
5.1.1 发送端数据流程 |
5.1.2 子载波分配及参数 |
5.1.3 前导序列 |
5.2 OFDM系统接收机同步系统设计 |
5.2.1 接收机数据流程 |
5.2.2 接收机的符号同步和载波频率同步 |
5.3 验证结果 |
5.3.1 采用信道 |
5.3.2 各种同步偏差对系统造成的影响的仿真结果 |
5.3.3 GNU RADIO平台下不同算法的结果比较 |
5.3.4 性能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小结 |
6.2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OFDM系统符号粗同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NC-OFDM通信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与实现[D]. 申冰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数据辅助的OFDM系统符号定时偏差和载波频偏联合估计方法研究[D]. 王雨新.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3]VDES中基于训练序列的OFDM同步技术研究[D]. 赵汝雪.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地空宽带OFDM系统下的同步算法研究[D]. 陈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5]宽带MIMO-OFDM接收机定时同步方案与实现[D]. 许森.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CO-OFDM系统同步技术研究[D]. 许彦朋. 河北工业大学, 2019
- [7]协作OFDM同步技术研究[D]. 黄海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8]双选信道下OFDM系统的同步技术研究[D]. 蔡星星.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7)
- [9]OFDM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D]. 黄宗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4)
- [10]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数字调制系统中的同步技术研究[D]. 赵海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