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我校本科考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辛思洁[1](2021)在《黑龙江大学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级-2019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教学实习在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采用了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归纳的方法对黑龙江大学2017级-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国内汉语教学实习具体情况展开了调查,主要研究本校组织的在两所实习基地进行的汉语教学实习。首先,通过了解部分高校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现状,对实习的优势及实习模式进行概括介绍;其次,针对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两所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调查实习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实习基本情况等内容,逐步了解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的实际情况;并在调查实习生的基础上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调查,对实习生的具体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进而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实习生在教学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并根据实习生与实习指导教师的反馈总结出实习安排与评价中有待调整的方面;最后,基于调查与结果分析,对黑龙江大学的汉硕学生及未来的国内汉语教学实习安排与评价提出相关建议。
郭世存[2](2021)在《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对课程质量及培养现状的满意度,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我校全科医学教学质量。方法:选取我校全科医学专业定向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即2017级、2016级及2015级学生)及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共185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电子问卷,对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按照国内外教学满意度的问卷结构结合我校全科教学的特点进行设置,并组织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结构提出修改建议,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进一步修改后,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收集结果,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近5年全科毕业生毕业的就业情况,综合分析我校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结果:1.总共发放电子问卷185份,回收161份,问卷回收率87%;问卷的Alpha系数为0.994,KMO值为0.957,说明问卷的信效度均较高。2.学生对本科教学情况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03,处在“满意”水平。在专业课教师、技能课教师、专业课实施、技能课实施、自我学习情况、学校其他方面、教学改革、临床带教教师、临床实践感受9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4.05、4.07、4.07、4.07、3.81、4.01、4.04、4.08、4.08,可观察出对自我学习情况维度的满意度均值低于其他维度。3.根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校生与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去向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选择规培比例均较高,分别为65.5%和82.4%;在校生在毕业意愿上选择考研比例高达23.6%;在校生毕业后意愿违约率达34.5%。结合2015-2019届实际毕业总人数为181人,履约率为90.06%,实际违约率为9.94%,其中考研和重新择业人数分别占毕业人数的3.86%及6.07%。4.在专业课实施维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考核模式及学习效果题项、出勤率题项、推迟见习和实习时间、临床实践总体维度及临床思维提高、医患沟通提高、科研素养提高题项上,大三学生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大四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p<0.05)。在对临床带教教师维度,在临床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性、临床教师理论带教、临床教师技能带教、临床教师思维带教、临床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大四的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5.在毕业去向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选择规培、考研、工作以及其他去向意愿的学生对我校本科教学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转行的学生。结论:1.我校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对教学质量及培养现状的满意度整体水平较高,且毕业后的履约率较高。2.高年级学生对教学医院的临床带教、临床实践部分满意度较低,需要提升临床带教意识,增加本科实习生参与临床实践机会。3.高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薄弱,加强信息素养培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和输出的能力。4.建议政策上取消对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考研的限制,满足全科医学本科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5.提升报考考生服务基层的信念,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欧阳润[3](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周媛媛[4](2020)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文中认为在“汉语热”的背景下,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及汉语言文化传播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且招生人数在逐年扩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作为热门的新兴专业,市场需求与就业比例失调、人才培养力度不到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等成为阻碍该专业发展的显着性问题。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生所在的就业单位为调查对象,分析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就业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反馈,并基于成果导向教育原则,从社会市场需求出发,结合本学院该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本文主要分为绪论和正文两个板块。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相关概念界定、文献综述。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业去向统计分析。分析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统计出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与云南师范大学整体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相比较,分析其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第二部分,调查问卷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反馈调查问卷》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反馈情况。第三部分,以就业去向分析和问卷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社会市场、学校教育、学生个人三个方面分析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第四部分,基于第三部分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结合本人对云南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思考,针对社会方面的专业/学科定位、专业宣传、职业体系建设;学校方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设置、实践管理、就业指导;学生方面的专业的准确认知、知识技能的提高、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提出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改进建议,并展望本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子义[5](2020)在《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篮球硕士研究生作为我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后备人才力量,其综合能力对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篮球教育和产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人选择《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为论文题目,通过对黑龙江省五所高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专业的在校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分析研究,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专业研究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水平的现状,并找出其中的不足。根据黑龙江高校教学现状分析影响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各项因素,从而为提高黑龙江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参考。通过对黑龙江省五所高校的篮球硕士研究生的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黑龙江篮球硕士研究生在理论知识和运动技术能力方面水平参差不齐,上下波动较高,且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难以两全其美,主要影响因素为课程设计和生源质量(2)调查对象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在参与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发表方面相对不足。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和学生对科研的心态(3)实践能力差异较显着,除学校实践课程以外,篮球硕士参加实践活动种类和数量与其自主性有直接关系,进而影响其实践能力。(4)黑龙江篮球硕士研究生在爱国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思想水平普遍较高,但在自律性和积极进取方面有待提高。这是校园环境和社会影响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针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篮球事业发展趋势,从相关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寻找出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改进方案:即控制生源质量,加强导师引导,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活动和构建良好环境。
赵莹莹[6](2020)在《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腾飞,教育事业也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据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仅2018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29.50万人,如此快速的增长,使高校招生数量逐年递增,随之带来的挑战是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越来越多的本科大学生选择考取硕士研究生来继续充实、完善自己,这其中,不乏部分学生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而选择跨专业攻读研究生,于是,在硕士研究生群体中出现了“跨学科研究生”的现象。跨学科研究生在每个学科领域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近年来跨学科报考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现象呈上升趋势。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对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的研究,试图在理论上探索更为合理的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期为相关培养单位的方案制定和过程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运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笔者所在学校哈尔滨师范大学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为研究个案。分析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跨考的动机,分析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并分别从录取方式、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过程、教学方式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得出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归因分析,有效构建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研究表明:提升学历,为将来就业或读博做学历或知识储备;对体育学科的兴趣爱好或具有较好的体育条件和基础;本科对口专业就业及考研难度大,体育学研究生相对容易考取;出于热门城市、名牌学校、从众心理等其它原因的选择是目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跨考的原因,其中最集中的跨考原因是对体育学科的兴趣。目前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如下:在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录取方式上,研究生全国统一考试,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并未进行加试,招生范围较广,招生时初始专业没有要求;在培养目标方面,未区分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未区分是否跨学科;学习情况上,全日制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占主要成分,论文撰写能力较强,运动兴趣不高,教育实习所学知识有限;在就业情况上,就业率较差,许多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找不到与体育相关的工作,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录取方式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在复试过程中缺少专业技能测试的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缺乏对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单独设置的培养目标;在培养方式方面,缺少非全日制的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方面,存在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素养不足、专业技能课程上课过程中未将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统一编班不便于管理等问题;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缺少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学习。根据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拟从以下方面构建较为合理的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考核和录取方式,全面考察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水平;确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引领跨学科研究生成长成才;培养方式要多样化,加强导师个性化指导与辅导;优化培养过程,扎实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根基;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跨学科研究生专业素养。
仰永丽[7](2020)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研究生学习动力激励策略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文中提出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普及,高校扩招也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研究生的贬值、水平低、就业难等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些问题的存在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个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共同导致了这些问题。由此使得体育院校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这也导致了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不足。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学习动力问题更加凸显。本研究选取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基本路线为“初步调研、文献阅读、确定选题、访谈提纲、问卷设计、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结论和建议”,采取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结合学习型社会理论、需求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对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学习动力进行分析,并提出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开发策略。本研究通过对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作出结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显现不足。其一,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学习动力存在时间上的波动变化;其二,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需要层次较低;其三,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在年级、学位类别以及毕业打算三个层面存在显着差异;其四,内部动力是影响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最后,体育院校研究生终身学习意识欠缺。据此,提出了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激励策略,即以个体的学习追求个体的发展、以组织学习的方式激发学习动力、培养研究生终身学习意识和研究生管理方式。对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学习和体育院校的研究生教育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尚学阎[8](2020)在《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开办主要是适应我国社会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被国家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对人们对健康的需要,面对人们不断升级的健身服务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承载了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和推进的重担。但由于社体专业开办时间较短、发展速度快、规模扩展广等时代原因,导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不甚满意的结果。为了解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分析社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社会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本研究从不同类型高校办相同专业特色不同的角度探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通过运用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梳理研究等方法,并从全国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高校中选取了九所院校的培养计划。对国内外关于社会体育发展及社体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的就业情况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对我国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情况和学生教学实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并对学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各大院校社体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课程开设等方面均符合国家培养标准,在培养方案制定上显现出精细化发展,在培养方式上,也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2)在课程方面,除了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课程,学校想办法于开设社会热门专项、学校特色专项等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部分学校利用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样化需求。(3)在就业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企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就业方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学生就业意识薄弱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眼高手低,不愿意去中小型企业工作,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4)在实践能力教育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朝着校企联合培养方向发展。学生的实习教育制度有待加强和规范。(5)部分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意识方面较为薄弱,在实践活动方面更倾向于“兼职性”的活动,忽视了学校的实践活动教育。根据研究结果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对的建议:改善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明确职业生涯目标;提升就业能力注重自身专业能力、培养积极发展个人实践能力。
赵晶[9](2020)在《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学习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09年教育部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以来,国内体育人才稀缺的现象得以缓解,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招体育硕士研究生。同时,越来越多的体育型人才加大了全国的毕业生总量,也带来了日益加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全日制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关系着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量化指标,另一方面也反映着国内体育市场的兴衰程度。“十三五”规划制定以来,全国各省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普遍对体育学科增加科研投资和政策倾斜,体育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同步增加。天津体育学院是天津市教委和天津市体育局共同管理的排名较高的专业类院校,其培养的毕业生有情怀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天津市的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了解目前体育类人才的就业形势以及目前社会市场的需求,与时俱进的调整培养方案,通过市场调控培养,更有利于为天津市的体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以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及学习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2016、2017级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硕士2016、2017级学生的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学校,以中小学为主,就业分布趋势逐渐呈现多样化。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硕士2016、2017级学生意向单位特征主要体现在有较好的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及福利,发展空间及可实现的职业目标明确,环境好待遇优的对口单位。3.现阶段影响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国家政策、社会因素、培养单位因素。其中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级体育硕士认为个人因素是影响就业意向主要因素。4.天津体育学院在校生学习模式分为三类:适用于体育教师招聘考试的学习模式;适用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学习模式;适用于招警考试的学习模式。同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促进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优化课程改革,打造实用性的复合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培养模式总结研究,加强学生之间经验交流;研究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质,增加就业竞争力。
徐圆[10](2019)在《武汉体育学院本科足球人才培养方案与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等教育改革体系中,本科足球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它区别于一般足校以培养足球运动员,获得竞技体育比赛优胜为目的。高校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党的十九大再次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培养高质量人才来提升本国综合实力是发达国家的通识。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而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是整个高校教育链的基石。要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首先就要了解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因此,我校本科足球人才的培养方案是什么,在培养的过程之中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改进,都需要我们分析讨论和解决。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了文献资料方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及数理统计法等多种科研方法,就我校现行本科足球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分析。整体的思路是先调查我校足球学院基本概况和人力资源现状。其次对我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素进行分析,要素分为课程设置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学时分配、教学评价。最后找出问题,并得出如下结论:1.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作为试点学院,总体上运行良好;2.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学生规模呈上升趋势,师资力量符合办学要求,但教师数量较少,需要引进更高学历人才和年轻教师以解决师生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3.我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标,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足球人才的需求。但需要加强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以扩大学生就业面;4.我校本科足球人才的培养原则和改革重点全面,指向性正确;5.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和考核评价合理。但青少年训练理论教学较少,教学语言不够生动,假期安排时间较长,评价主体比较单一。应改进通识课安排比例,提高教学质量;增加青少年训练理论的教学时数;课堂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假期时间适量减少或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
二、对我校本科考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我校本科考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龙江大学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级-2019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优势及模式 |
第一节 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优势 |
一、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便利性 |
二、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有效性 |
第二节 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模式 |
一、实习地点与方式 |
二、实习规模 |
三、实习管理与考核制度 |
第二章 黑大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一、针对实习学生的调查 |
二、针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调查 |
第二节 两处教学实习基地调查结果分析 |
一、黑龙江大学国教院实习基地调查结果分析 |
二、哈尔滨工程大学国教院实习基地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黑大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问题来源 |
一、实习学生自身问题的来源 |
二、实习安排与评价的反馈来源 |
第二节 实习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
一、在真实课堂中的教学实践能力有待加强 |
二、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
三、就业竞争能力亟需强化 |
第三节 实习安排与评价中有待调整的方面 |
一、实习学生反馈的问题 |
二、实习指导教师反馈的问题 |
第四章 对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的建议 |
第一节 对实习学生的建议 |
一、教学实践能力方面的建议 |
二、综合素质方面的建议 |
三、明晰就业方向 |
第二节 对实习安排与评价的建议 |
一、合理规划实习时间与实习人数 |
二、拓展实习形式 |
三、加强实习指导与培训 |
四、完善实习评价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17级-2019级黑大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学生情况调查 |
附录2 2019级黑大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指导教师调查 |
致谢 |
(2)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调查对象与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 |
1.3 问卷的制备 |
1.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成果导向教育 |
二、完全学分制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及主要成果 |
二、成果评述 |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 |
第一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就业去向 |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
二、就业去向分布 |
三、就业地区分布 |
四、就业质量分析 |
第二节 2014届至2018届本科毕业生分别就业去向 |
一、2014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二、2015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三、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四、2017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五、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反馈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二节 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一、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分析 |
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分析 |
第四章 影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市场因素 |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
二、专业宣传不到位 |
三、市场需求不平衡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因素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培养力度不到位 |
三、就业指导不完善 |
第三节 学生个人因素 |
一、对专业了解不够清晰 |
二、对知识技能掌握不够扎实 |
第五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优化建议 |
第一节 社会方面 |
一、明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及学科定位 |
二、客观宣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
三、完善汉语国际教育职业体系 |
第二节 学校方面 |
一、以需求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破除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 |
三、完善选课制度,科学设置课程 |
四、明确教学实践要求,加强实践管理 |
五、完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 |
第三节 学生方面 |
一、认真了解专业,避免盲目报考 |
二、扎实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 |
三、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树立谋业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问卷Ⅰ |
附录 B 问卷Ⅱ |
附录 C 访谈提纲 |
附录 D 访谈记录(1) |
附录 E 访谈记录(2) |
附录 F 访谈记录(3) |
附录 G 访谈记录(4) |
附录 H 访谈记录(5) |
附录 I 访谈记录(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2.1.1 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内涵 |
2.1.2 篮球硕士综合能力构成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研究评价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现状 |
4.2.1 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 |
4.2.2 科研能力现状 |
4.2.3 实践能力现状 |
4.2.4 思想道德水平现状 |
4.3 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各项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科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3 实践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4 思想道德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提高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综合能力的措施 |
4.4.1 优化课程设置 |
4.4.2 注重生源质量 |
4.4.3 加强导师引导 |
4.4.4 拓展实践活动 |
4.4.5 建设校园环境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篮球硕士研究生调查问卷 |
附件二 篮球硕士研究生导师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6)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注释 |
第二章 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历程 |
一、“跨学科研究生”的发展 |
二、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发展 |
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 |
注释 |
第三章 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跨考的动机分析 |
一、提升学历层次,为未来就业或读博做学历或知识准备 |
二、本科对口专业就业及考研难度大,体育学研究生相对容易考取 |
三、对体育学科的兴趣爱好或具有较好的体育条件和基础 |
四、出于热门城市、名牌学校、从众心理等其它原因的选择 |
第四章 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
一、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方式 |
二、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
三、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
四、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情况 |
五、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
第五章 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及归因分析 |
一、录取方式方面 |
二、培养目标方面 |
三、培养方式方面 |
四、培养过程方面 |
五、教学方式方面 |
六、质量评价体系方面 |
第六章 有效构建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策略 |
一、完善考核和录取方式,全面考察跨学科研究生专业水平 |
二、确定适合的培养目标,引领跨学科研究生成长成才 |
三、培养方式多样化,加强导师个性化指导与辅导 |
四、优化培养过程,扎实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根基 |
五、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跨学科研究生专业素养 |
六、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跨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研究生学习动力激励策略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体育院校研究生相关研究 |
2.学习动力相关研究 |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4.研究思路 |
5.研究工具的设计与实施 |
(五)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
1.研究假设 |
2.研究的创新点 |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支撑 |
(一)相关概念 |
1.学习型社会 |
2.体育院校研究生及其特征 |
3.学习和学习动力 |
(二)理论支撑 |
1.学习型社会理论 |
2.需求层次理论 |
3.期望理论 |
三、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分析 |
(一)体育院校研究生对自我学习的认知情况 |
1.我为什么成为“我”:攻读体育院校研究生的动机 |
2.我要做什么成为“我”:基于对学术和技能投入的分析 |
3.现在是怎样的“我”:体育院校研究生自我评价 |
(二)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差异性分析 |
1.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2.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
3.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
4.不同读研途径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
5.不同毕业打算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的差异分析 |
(三)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水平总体情况 |
四、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与成因 |
(一)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 |
1.终身学习理念下:“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
2.组织学习理念下: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不够 |
(二)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成因 |
1.体育院校研究生自我驱动力不足 |
2.外部合力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现象 |
五、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激励策略 |
1.以个体的学习追求个体发展 |
2.以组织学习的方式激励学习动力 |
3.培养研究生终身学习意识 |
4.改善体育院校研究生管理方式 |
六、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一)全文总结 |
1.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存在时间上的波动变化 |
2.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需要层次较低 |
3.研究生学习动力在年级、学位类别与毕业打算方面存在差异 |
4.内部动力是影响体育院校研究生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
5.体育院校研究生终身学习意识欠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概念阐述 |
2.1.1 人才的概念 |
2.1.2 专业人才 |
2.1.3 社会体育 |
2.1.4 人才培养 |
2.1.5 社体专业人才培养 |
2.1.6 社会需求介绍 |
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及相关研究 |
2.2.1 有关国内社会体育发展历程 |
2.2.2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 |
2.2.4 有关国内社体人才需求现状方面的研究 |
2.2.5 有关国内社体专业人才就业现状相关研究 |
2.3 有关国外社体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
2.3.1 有关国外社会体育发展方面有关研究 |
2.3.2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2.3.3 有关国外社体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和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现状分析 |
4.1.1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
4.1.2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培养培养规格与要求分析 |
4.1.3 各大高校社体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分析 |
4.1.4 毕业生就业岗位和在校学生就业意向分析 |
4.1.5 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
4.2 社会需求与社体专业能力需求分析 |
4.2.1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就业能力基本要素需求对比分析 |
4.2.2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学生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3 事企业单位与毕业生专业技能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2.4 事企业单位与已毕业学生职业价值与素养能力需求对比分析 |
4.3 社体专业学生培养存在问题分析 |
4.3.1 部分高校培养方案有待完善 |
4.3.2 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
4.3.3 学校培养制度方面的不完善 |
4.3.4 学生个人能力培养意识缺乏 |
4.3.5 政府未设置相应的岗位 |
4.4 改善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举措 |
4.4.1 高校完善学生培养体系 |
4.4.2 企业应肩负起责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
4.4.3 学生个人要建立自我能力培养意识 |
4.4.4 政府应设置相应的职业岗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学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国内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研究 |
1.3.3 国外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研究 |
1.3.4 国内现阶段学习模式情况 |
1.3.5 国外现阶段学习模式情况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 级体育硕士的基本情况 |
3.2 体育硕士就业意向情况 |
3.2.1 2016、2017 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种类 |
3.2.2 2016、2017 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单位特征 |
3.2.3 现阶段关于就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
3.3 体育硕士采用的学习模式情况 |
3.3.1 2017 级体育硕士使用学习模式的情况 |
3.3.2 2016 级成功就业体育硕士使用的学习模式的情况 |
3.4 体育硕士采用的学习模式情况 |
3.4.1 不同就业意向体育专业硕士采用的学习模式对比研究 |
3.4.2 相同就业意向在读学生与成功就业学生学习模式比较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个人简历 |
(10)武汉体育学院本科足球人才培养方案与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选题依据 |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
2.国家对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
3.深化高校足球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
4.加快武汉体育学院足球方向学科建设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关于本科体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
(三)本科足球人才教学内容的研究 |
(四)本科足球人才教学方法的研究 |
(五)本科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资料法 |
2.专家访谈法 |
3.问卷调查法 |
4.数理统计法 |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基本概况 |
1.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
(1)学生对培养目标评价分析 |
(2)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评价分析 |
2.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人才培养基本原则分析 |
3.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重点分析 |
(二)武汉体育学院足球学院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1.足球学院本科学生规模分析 |
2.足球学院学生选拔方式分析 |
3.足球学院新生足球技术基础情况分析 |
(三)足球学院足球专项课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1.足球学院足球专项课教师年龄结构 |
2.足球学院足球专项课教师学历结构 |
3.足球学院足球专项课教师职称结构 |
(四)足球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要素分析 |
1.足球学院本科课程体系分析 |
(1)课程设置影响因素分析 |
(2)足球专项课实践部分课程设置分析 |
(3)足球专项课理论部分课程设置分析 |
2.足球学院教学时间安排分析 |
(1).教学环节周数分配 |
(2).足球学院教学时数分配 |
(3).足球专项课教学时数分配 |
3.足球学院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
4.足球学院学生考核评价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四、对我校本科考生考研意向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龙江大学汉硕国内汉语教学实习情况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7级-2019级为例[D]. 辛思洁.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D]. 郭世存. 皖南医学院, 2021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4]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及人才培养策略探析[D]. 周媛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黑龙江省篮球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王子义.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0(11)
- [6]跨学科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 赵莹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建设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研究生学习动力激励策略研究 ——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D]. 仰永丽.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8]社会需求导向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D]. 尚学阎.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天津体育学院2016、2017级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学习模式研究[D]. 赵晶.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武汉体育学院本科足球人才培养方案与其优化研究[D]. 徐圆.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