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评中国热点经贸法规(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李苗苗[2](2021)在《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近10亿的中国人在网络上获取他们想要掌握的信息,交流他们对于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这样的生活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求知途径,还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同时,对于国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也会因其接受知识的不同而产生理念冲突。青少年网民是网络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比例占我国网民总数的二分之一强。而新时代的青少年任务艰巨,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担当,而他们的身心发展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过度的关键期,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利用新时代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克服其负面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视角。首先,从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着重指出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即新时代网络既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提供了新的教育载体,又强化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次,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机遇体现在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工作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效果优化提升。挑战体现在弱化了教育工作者的权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针对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把重点放在积极发挥新时代网络作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优势。学校要充分发挥其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家庭要重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青少年要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四方联动,形成合力,使得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做得到位、落到实处、收到效果,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好入口关。
瞿田甜[3](2020)在《Y酒店OTA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发展和全球人均收入增加,在线网络预订旅行业务(Online Travel Agency,OTA)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慢慢被大家接受。旅行业务中酒店营销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有酒店利用互联网采用新科技对酒店产品进行销售,酒店产品也因为互联网的介入传播范围也变得更大,客人预订酒店从之前的电话预订,通过旅行社预订逐步变成自己通过互联网预订。全球联系更加紧密的现在,中国民众国外旅游也越来越普遍,外国友人来中国旅游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通过互联网预订旅游行程和酒店将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旅游住宿产业的在线营销发展会越来越迅速。Y酒店位于河南省会郑州市,是一家民营本土品牌酒店,国家评定白金五星级酒店。沿袭传统酒店商业模式,即寻找客源,询问诉求,提供服务,赚取利润。Y的客户主要是来自河南省内及华北地区,部分全国其他区域客户,以及少数国外旅客。Y酒店作为郑州东区较早挂牌的五星级酒店,在河南省行业内较有影响力,在“携程”、去哪儿和美团等主流平台有较高评价。作为一家本土品牌酒店,酒店负责人对企业的定位很明确,即打造本土行业标杆。Y酒店客源本省内居多,随着省内酒店业的不断崛起,市场竞争逐年激烈,需向外拓展华北、华东市场,由于本土品牌的局限性,在市场拓展时不如国际品牌酒店具有品牌的优势。随着客户越来越依赖OTA这一模式进行预订,Y这一本土品牌遭受越来越严重的危机。本文通过应用SWOT分析法和PEST分析法,来分析Y酒店实施OTA战略的确定可行性,不但需要考虑郑州市场作为外部环境的优劣,还需考量Y酒店自身的情况。通过科学的分析法来制定既能符合Y酒店自身情况能适应激烈的外部市场的环境竞争变化和符合当下内部资源的策略,其中创新和突破是Y酒单目前所需要的,同时本文希望在单体高星级酒店管理经营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和参考价值。
张贝尔[4](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王明伟[5](2020)在《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研究 ——以R市问政节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视问政是电视传媒行业发展与公民问政意识增强的产物,它为政府与民众搭建了公共管理问题的沟通交流平台。当前,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背景下,我国电视问政节目已成为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表达民生诉求、关注热点问题的重要渠道。同时,作为一种双向式互动平台,电视问政也为政府回应提供了表达机会,直面不足,举一反三,改进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不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升政府满意度。电视问政给了民众第一次能够直面政府、对话政府、质询政府的机会,也为政府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回应民诉搭建了平台,是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步的体现,是政府与民众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有效尝试。但是,随着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政府对民众的回应能力未见明显提升,反而日渐衰退,电视问题的作用及影响效果大打折扣。电视问政的问政内容涉及不深,节目形式简单重复,缺少制度保障;政府回应模式化、套路化,政府工作人员在电视机前红脸、出汗的场景已经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面不改色的承诺“立即调查”“深表歉意”“马上就改”的套路式回应。政府节目现场承诺回应积极,问政节目过后承诺迟迟不见落实,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逐渐丧失,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成为空谈。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政府回应能力是当前政府亟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学术界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的研究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大多数相关的论文多为研究电视问政栏目的制作、形式、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对于政府回应领域的研究亟待发展。本文以善治与治理理论、责任型政府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支撑,通过文献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参与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详细深入分析电视问政和政府回应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尝试对电视问政、政府回应、政府回应能力等概念及内涵做出相对科学、合理的界定,结合国外关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实践经验以及我国的自身实际情况,以R市问政节目——《问政R市》为例,分析政府回应的构成要素、现状及原因,对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影响因素及相关有效对策进行深入探索,尝试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助推我国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
王珍妮[6](2020)在《《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政府在“美国优先”思维的引导下,持续推进美国对内对外政策的深刻调整,对华战略中的负面因素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贸易问题上,美国政府多次提出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认为中国政府在技术转让、知识产权和创新等领域损害了美国经济,并以此挑起对华贸易争端。从2018年至今,中美两国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贸易交锋,这场世界经济史上规模最大的贸易战因其复杂性、综合性、多变性和严重性等特征,成为了国际新闻中的热点议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长时间和大面积的跟踪报道。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一国际热点的报道中,国内主流媒体如何呈现国际经济性议题,搭建报道框架、话语体系以及建构国家形象都直接影响着国际社会对此次争端实质的看法和对中国声音的认知。《人民日报》“两微一端”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具有典型性特征,形成了特定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从“进展-影响-立场”三大主题搭建了冲突、合作、责任归属、经济后果、领导力和历史六大报道框架,多方位地展现中美贸易摩擦事件全貌。关注受众,转变话语体系,坚持用权威话语和情感话语的双重表达来建构国家认同,发出中国最强音,实现情感共鸣,引领社会舆论。在扭转海外负面言论和传达中国立场的过程中,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了外界舆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以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策略和全媒体矩阵式传播完成了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自我塑造。然而,“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也存在一些问题,仍需进一步优化。《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我国国际经济议题报道的改进也具有启示意义。以受众思维来创新话语体系,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都是今后主流媒体需要努力的方向。
杜坤[7](2020)在《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城镇化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发展的新阶段。过去几十年间,城市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给城市街区活力、历史人文传承、城市安全出行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城市道路主要关注系统性的交通功能,对以服务街区为主的慢行交通以及沿街功能和活动关注不足。由城市道路、附属设施和沿线建筑等诸多元素共同构成的街道空间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亟需满足更多“人性化”需求。因此,必须对既有的建设管理模式进行转型与创新,实现从道路向街道进行“人性化”的转变。街道空间的设计和管理不仅是城市管控的重要内容,更是当前加强城市管控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在新形势下,加强街道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可以进一步改进城市服务供给,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塑造城市精神。在我国城市规划逐渐由过去二三十年的“大拆大建”向精细化规划编制与管理转型的背景下,定量城市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为定量城市研究提供了大量新的数据。在新型城镇化时期,新数据环境所蕴含的关于社会空间和人群行为活动的丰富信息,被认为是促进城市规划科学化与城镇治理高效化的有力工具,为相应的学术研究、规划实践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向存量的街道空间规划,建立健全存量空间资源利用的政策法规和规划理论体系、转变存量规划思维方式、完善存量空间资源利用的规划编制方法、创新存量空间的规划技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人本主义规划思想视角,以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构建以街景影像为主要数据的街道空间数据库,利用深度学习、GIS和图像处理技术和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实践调研及城市空间量化分析等方法,构建了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提出了街道空间规划的研究框架和流程体系,并以北京为例进行了街道空间实证优化研究,对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归纳如下:(1)在梳理既有人本主义的街道空间规划理论、空间尺度相关理论及街景影像在街道空间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的含义、理论与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满足街道空间不同使用功能及心理需求为导向,重点强调街景影像对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明确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的目标、原则及关键点,并构建优化街道空间的研究框架和流程体系。(2)提出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方法中的关键技术及难点的解决方案。街景影像处理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取街道特征及街景影像的投影处理。在爬取街景影像的基础上,基于研究框架及街道空间规划需求,利用深度学习中的物体检测识别和语义分割技术提取街景影像中相关要素,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将图像投影为鱼眼镜头或普通镜头,以进行相关指标计算分析。此外,还需要对街道空间数据库中的其他数据进行量化及分类处理,主要包括对道路矢量数据进行拓扑简化处理、POI数据的分类及道路类型判断等。(3)基于本研究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北京中心城区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北京街道空间存在的“多”、“少”、“乱”问题,分别对应选取交通护栏、街道绿化空间和街道空间品质进行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分析相关评价指标的空间分布,了解城市街道空间整体现状,归纳总结街道空间的总体特征,结合城市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解读,探究影响街道空间现状的机制原因,进而提出规划治理街道空间策略,促进街道空间规划科学化和治理高效化。
刘青[8](2020)在《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法律规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互联网产业急速发展,大数据随之在市场上拥有越来越多的“出镜率”,数据发展迎来了黄金时段。互联网产业中,经营者通过免费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方式能够高效集聚大量用户,从而使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中记录下各种数据信息。经营者即能精细而准确地分析、预测用户的行为趋势,从中取得可观利益的同时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因此,期望利用数据信息巩固有利地位的互联网经营者相继转战数据市场。与此同时数据竞争之战遍及整个市场之中,不断有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案件发生。文中数据利用行为是指互联网市场中主体获取、使用、公开数据的行为。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典型数据利用案例,分析、总结后认为不正当的数据利用行为具有行为手段多样性,行为极其隐蔽且成本低廉,损害后果非常严重且难以计量的特征;且从总体上来看,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不但会损害数据权益方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侵犯互联网用户和社会公共的利益,更会侵扰互联网市场竞争秩序;纵观我国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规制现状,存在具体规制条款缺位、过度依赖反法一般条款、对数据利用行为认识及不正当竞争判定不足等问题导致规制困难。故而对其法律规制进行研究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迫切性。梳理域外数据保护情况发现,美国侧重行业监管,欧盟突出对个人数据信息的保护,日本则倚重竞争法来规制数据问题。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地对数据利用行为的规制措施各有优劣。总结域外经验汲取精华后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典型数据利用案例进行梳理,以行为方利用数据所采取的手段是否违背数据权益方的意志为分类标准,将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分为违反数据权益方意志和未违反数据权益方意志两类;以被利用数据的公开程度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完全公开数据、不完全公开数据和不公开数据三类。并通过前述举动总结出数据利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规则,提出判断数据利用行为正当性与否可以从经营者是否享有合法数据权益,行为方是否违背数据权益方意志,被利用数据的公开程度和行为方是否违背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几方面出发。为更好的规制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本文提出可以遵循行为规制模式,在反不正当竞争法视域下对不正当得利用数据的行为进行分类,并结合一般条款予以双重规制;可以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设数据利用不正当竞争类型条款,并出台相应的司法解释具像化前述类型化条款。除此之外自律公约作为协会规范性文件,对自愿加入或从事该行业经营业务的成员具有广泛的强制作用,所以鼓励互联网行业拟订自律公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法律对数据利用行为规制的不足。
卢敏思[9](2020)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美贸易战背景下,中国跨国公司华为多次遭遇美国的不公正对待,为应对企业危机的负面影响,华为对此展开了一系列危机公关行动。华为作为中国知名跨国民营企业,其海外危机公关策略运用可为中国企业提供重要参考。本文以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料整合与案例分析,挖掘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本文指出,华为的危机公关强调任正非核心人物的作用。基于事实层面,华为善于否认不实指控,重构话语权;价值层面上,善于运用情感因素,寻求组织内部人员、海外、国内利益相关者的同情合意。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分别为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危机公关历史的影响。“实体清单”事件的危机公关整合了华为、政府、其他企业、他国的资源,危机公关行动呈现弱化公众的消极情感,提升中立情感比例的特点,但中外媒体对“备胎转正”危机公关呈现出“科技独立”与“科技依赖”两种观点,其内在原因包括华为海外危机公关传播力度不足、跨国危机公关核心信息失衡、“西强中弱”话语权现象尚存,以及科技创新实力仍需理性评价。最后,华为的企业危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中国企业应当吸取华为的经验与教训。危机前期,应当夯实企业实力,主动建构企业公关战略体系;危机发生阶段,加强与外媒的沟通,善用媒介掌握话语主动权;危机后,应当尊重地域差异,善用情感因素重构价值。
杨卓异[10](2020)在《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文中提出自1992年中国与俄罗斯建成“友好国家”关系以来,两国关系随着贸易往来的逐年增多而变得逐渐紧密,于2019年上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两国合作领域和层次的不断拓展,环境问题对两国合作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两国关注。本文从一国视角出发,探究俄罗斯2008年至2018年不同时期的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对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的影响。将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情况作为本研究的考察对象,以中国对分布在俄罗斯13个行业的直接投资存量为样本,选取较为综合全面的环境绩效指数作为衡量环境规制强度的代理指标,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俄罗斯环境规制强度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为中国政府及企业有关对俄投资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由实证结果可得,俄罗斯的环境规制强度显着抑制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这种抑制作用既作用于污染型行业也影响着清洁型行业,且这种抑制作用在污染型行业影响更强烈。此外,俄罗斯的其他经济特征,如资源能源禀赋、技术水平因素对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有显着的激励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和市场规模显着地抑制了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时,实证结果证实“污染天堂假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于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的进程中。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政策含义,对中国来说,即在对俄罗斯各行业进行投资时,环境规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逐渐引起中国投资者的风险防范,两国政府也应加强关注和协商有关环境政策的制订和实施。根据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选择合理投资行业、推动“绿色投资”、针对清洁型行业设立专项投资发展基金、加强环境政策交流四个方面,加深两国经贸合作,推进两国间经贸合作持续稳速地发展。
二、点评中国热点经贸法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点评中国热点经贸法规(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之处 |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1.1 文化的概念 |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
2.2.1 历史背景 |
2.2.2 经济社会背景 |
2.2.3 国际背景 |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
5.1 文艺论 |
5.1.1 文艺的特性 |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
5.2 宗教论 |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
5.3 网络文化论 |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
8.1.1 文化交往 |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
9.3.1 理论意义 |
9.3.2 实践价值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2)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2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概述 |
2.1 新时代网络 |
2.1.1 新时代 |
2.1.2 网络 |
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2.1 青少年及其生理、心理特征 |
2.2.2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3 新时代网络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
2.3.1 新时代网络满足了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
2.3.2 新时代网络的负效应迫切要求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
2.3.3 新时代网络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
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
3.1 调查基本情况及调查数据分析 |
3.1.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1.2 调查的数据分析 |
3.2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
3.2.1 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2.2 创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
3.2.3 提升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3.3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
3.3.1 挑战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权威 |
3.3.2 冲击了传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3.3.3 加剧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
3.4 新时代网络给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原因分析 |
3.4.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到位 |
3.4.2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途径不适应新时代网络的要求 |
3.4.3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作用发挥不够 |
3.4.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
4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4.1 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
4.1.1 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
4.1.2 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 |
4.1.3 加强青少年校园网站建设和维护 |
4.2 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网络环境 |
4.2.1 加强红色网站建设 |
4.2.2 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体系 |
4.2.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 |
4.3 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
4.3.1 家长要引导孩子合理利用网络 |
4.3.2 家长要以身作则 |
4.3.3 加强家校联系 |
4.4 新时代青少年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
4.4.1 青少年要提升网络认知水平 |
4.4.2 青少年要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
4.4.3 青少年要加强网络法律素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青少年部分) |
附录2 新时代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访谈提纲(老师部分)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Y酒店OTA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述评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评 |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理论及OTA概念 |
2.1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1 营销环境战略分析 |
2.1.2 市场营销前沿理论 |
2.2 OTA营销概念 |
2.2.1 OTA定义 |
2.2.2 OTA渠道营销 |
第三章 Y酒店营销现状分析 |
3.1 Y酒店概况 |
3.1.1 Y酒店营销数据分析 |
3.1.2 竞争对手和行业数据分析 |
3.2 Y酒店营销存在的问题 |
3.3 Y酒店营销产品分析 |
3.3.1 产品类型分析 |
3.3.2 产品定价分析 |
第四章 Y酒店OTA营销策略环境分析 |
4.1 Y酒店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4.1.1 从政治法律角度分析 |
4.1.2 从经济的角度分析 |
4.1.3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
4.1.4 从技术角度分析 |
4.2 Y酒店OTA营销策略确立的SWOT分析 |
4.2.1 Y酒店OTA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
4.2.2 Y酒店OTA的机会和威胁分析 |
第五章 Y酒店OTA营销策略制定 |
5.1 目标客户和市场定位 |
5.1.1 目标客户确定 |
5.1.2 市场定位确定 |
5.2 OTA产品营销方案 |
5.3 实施动态定价 |
5.4 优化OTA渠道 |
5.5 增加OTA好评数量 |
5.5.1 如何获得客户好评 |
5.5.2 OTA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 |
5.5.3 OTA顾客参与度与忠诚度 |
5.5.4 利用新兴媒体扩大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三)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
三、理论依据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三维信用论 |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
(一)信任 |
(二)信用 |
(三)政府信用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
(一)文化定位 |
(二)制度定位 |
(三)平台定位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
后记 |
(5)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研究 ——以R市问政节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关于电视问政的研究现状 |
2.关于政府回应的研究现状 |
3.研究综述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个案分析法 |
3.参与观察法 |
4.问卷调查法 |
(四)论文创新点 |
1.论文研究对象的创新 |
2.论文研究方法的创新 |
3.论文研究范围的创新 |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电视问政 |
2.政府回应 |
3.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 |
(二)理论基础 |
1.善治与治理理论 |
2.责任型政府理论 |
3.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政府回应与电视问政的内在相关性 |
1.电视问政反应的民众诉求、公共问题是政府回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2.政府回应与电视问政对立统一 |
3.政府回应与电视问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4.电视问政是政府与民众实现充分互动的载体,是社会民主的必然选择 |
(四)电视问政情境下的政府回应流程简析 |
二、R市电视问政中政府回应现状分析 |
(一)R市电视问政的实践回顾 |
1.电视问政类节目起源 |
2.R市电视问政实践情况 |
(二)R市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影响要素 |
1.政府回应主体——政府 |
2.政府回应客体——民众 |
3.政府回应内容——公共问题 |
4.政府回应反馈——满意度评价 |
5.政府回应结果——问题解决 |
三、R市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R市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存在问题 |
1.政府回应主体:政府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 |
2.政府回应客体:民众问政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 |
3.政府回应内容:内容浮于表面,回应形式化严重 |
4.政府回应反馈:评价过程存缺陷,满意度结果未运用 |
5.政府回应结果:问题解决缺乏后续监督 |
(二)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政府方面 |
2.民众方面 |
3.机制方面 |
4.外部环境方面 |
四、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对策分析 |
(一)政府方面 |
1.建立正确政府回应意识 |
2.增强政府人员回应素质 |
3.优化政府回应体制 |
(二)民众方面 |
1.加强民众问政意识 |
2.提高民众问政能力 |
3.提升民众的问政积极性 |
(三)机制方面 |
1.完善传统回应机制 |
2.健全新型回应机制 |
3.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四)外部环境方面 |
1.改善经济环境 |
2.充分发挥第三部门作用 |
3.健全回应法律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架构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事件概述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整体样态 |
一、报道量与事件发展态势密切相关 |
二、报道形式丰富多样 |
三、报道信源以本报系统为主 |
四、多主题呈现新闻事实 |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框架类型 |
一、冲突框架 |
二、合作框架 |
三、责任归属框架 |
四、经济后果框架 |
五、领导力框架 |
六、历史框架 |
第二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分析 |
第一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文本分析 |
一、标题:清晰简洁、形式多变 |
二、词汇:客观中立、时代语感 |
三、句式:情感充沛、立场鲜明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话语语境分析 |
一、权威话语表达引领社会舆论 |
二、内外融通叙事呼唤国家认同 |
三、民间话语与“人情味”转向 |
第三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话语的风格与修辞分析 |
一、报道话语的语言风格 |
二、报道话语的修辞特色 |
第三章 “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
第一节 “自我”建构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
一、独立自主与爱好和平的中国 |
二、不惧挑战与努力实干的中国 |
三、积极主动与合作共赢的中国 |
第二节 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策略 |
一、以客观主动的报道解构“刻板印象” |
二、刚柔相济的双重叙事展现大国风范 |
三、全媒体矩阵式传播放大中国声音 |
第四章 关于“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的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以用户思维创新话语体系 |
一、选用亲切自然的报道风格 |
二、注重民间话语和情感叙事 |
三、提升报道趣味性和可读性 |
第二节 以融媒体思维讲好中国故事 |
一、掌握报道话语权和主动权 |
二、突出报道专业性和深度性 |
三、加快媒体融合的深度推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街道空间人本规划理念 |
1.2.2 新数据环境下的定量城市研究 |
1.2.3 图像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区域 |
1.3.2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
1.3.3 街景影像及相关数据处理 |
1.3.4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应用研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研究 |
2.1 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内涵及比较 |
2.1.1 人本主义内涵 |
2.1.2 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潮发展 |
2.1.3 我国人本主义规划思潮发展 |
2.1.4 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潮演进比较 |
2.2 空间尺度辨析及研究 |
2.2.1 空间尺度内涵研究 |
2.2.2 微观空间尺度辨析 |
2.2.3 空间尺度感知研究 |
2.3 街道空间含义及演变发展 |
2.3.1 街道空间含义及功能类型 |
2.3.2 街道空间演变发展 |
2.4 街景影像处理技术 |
2.4.1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语义分割 |
2.4.2 街景影像投影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
3.1 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内涵 |
3.1.1 人本主义规划思想核心发展趋势 |
3.1.2 人本尺度含义 |
3.1.3 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内涵 |
3.2 当前城市规划对街道空间形成的影响及局限性 |
3.2.1 城市总体规划对街道空间的影响 |
3.2.2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街道空间的影响 |
3.2.3 街道设计导则对街道空间的影响 |
3.2.4 传统规划研究方法局限性 |
3.3 街景影像对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的支撑 |
3.4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 |
3.4.1 背景理论与思想 |
3.4.2 研究框架 |
3.4.3 研究方法 |
3.4.4 规划目标、原则及关键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区域与街景影像处理关键技术 |
4.1 研究区域 |
4.1.1 北京街道空间发展演变 |
4.1.2 北京街道空间现存问题 |
4.2 街景影像特征提取及投影计算 |
4.2.1 爬取街景影像 |
4.2.2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取街道特征 |
4.2.3 街景影像投影处理 |
4.2.4 鱼眼图像中可视因子计算 |
4.3 基于可视因子的街景影像数据有效性验证 |
4.3.1 可视因子概述 |
4.3.2 基于BSV和3D-GIS的 SVF结果比较 |
4.3.3 基于3D-GIS估算SVF和 TVF的不确定性 |
4.3.4 与部分国际大城市的SVF比较 |
4.4 POI分类与道路数据处理 |
4.4.1 POI分类处理 |
4.4.2 道路数据处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交通护栏优化研究 |
5.1 交通护栏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
5.1.1 交通护栏的作用及影响 |
5.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5.2 研究框架 |
5.2.1 研究目标 |
5.2.2 技术流程 |
5.2.3 关键技术 |
5.3 北京中心区域护栏分布及其街道活力特征 |
5.3.1 护栏分布特征研究 |
5.3.2 设置护栏支路的街道空间功能及活力特征研究 |
5.3.3 北京与上海中心区域对比研究 |
5.3.4 护栏设置现存问题 |
5.4 北京中心城区交通护栏分布优化研究 |
5.4.1 交通护栏设置优化方案 |
5.4.2 优化后的交通护栏设置与周边空间关系 |
5.4.3 优化方案小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多时相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绿化空间优化研究 |
6.1 街道绿化空间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
6.1.1 街道绿化空间的作用 |
6.1.2 街道绿化空间量化指标概述 |
6.2 研究方法 |
6.2.1 研究目标 |
6.2.2 技术流程 |
6.2.3 关键技术 |
6.3 北京三环内街道绿化空间特征 |
6.3.1 基于街景采集点的绿化空间特征分析 |
6.3.2 街道绿化空间特征分析 |
6.3.3 街道绿化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6.3.4 街道绿化空间现存问题 |
6.4 北京三环区域内街道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
6.4.1 街道绿化空间整体方案 |
6.4.2 优化方案具体措施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品质优化研究 |
7.1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综述及认知 |
7.1.1 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综述 |
7.1.2 街道空间品质认知 |
7.2 研究方法 |
7.2.1 研究目标 |
7.2.2 技术流程 |
7.2.3 关键技术 |
7.3 北京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品质现状特征 |
7.3.1 基于街景采集点的街道特征分析 |
7.3.2 街道空间品质特征分析 |
7.3.3 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
7.4 北京中心城区街道空间品质优化研究 |
7.4.1 基于街道空间品质研究的再思考 |
7.4.2 基于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的优化策略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概述 |
第一节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特征 |
一、行为手段多样 |
二、行为隐蔽且成本低 |
三、后果严重难以计量 |
第二节 规制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必要性 |
一、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侵害互联网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
二、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侵害网络消费者和公共的利益 |
三、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扰乱互联网市场竞争秩序 |
第三节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规制模式选择 |
第二章 不正当的数据利用行为规制困境及域外经验借鉴 |
第一节 不正当的数据利用行为规制困境 |
一、法规体系存在缺陷 |
二、司法实践存在不足 |
第二节 域外数据保护经验借鉴 |
一、美国侧重行业监管 |
二、欧盟突出重点保护 |
三、日本倚重竞争法保护 |
四、域外经验借鉴 |
第三章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分类 |
第一节 国内外典型案例梳理 |
第二节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分类 |
一、手段是否违背数据权益方的意志 |
二、被获取数据的公开程度 |
第四章 数据利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
第一节 数据利用行为主体 |
第二节 不正当的数据利用行为侵犯客体 |
一、互联网经营者对数据的合法权益 |
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三、市场竞争秩序 |
第三节 数据利用行为不正当性判断 |
一、经营者是否享有合法数据权益 |
二、行为方是否违背数据权益方意志 |
三、被获取数据的公开程度 |
四、行为方是否违背商业道德和诚实信用原则 |
第五章 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法律规制建议 |
第一节 类型化条款结合一般条款双重规制 |
第二节 增设数据利用不正当竞争类型条款 |
第三节 出台针对数据利用类型化条款的司法解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危机公关研究现状 |
1.2.2 危机反应策略研究现状 |
1.2.3 关于华为的研究现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情景式危机传播理论 |
1.3.2 危机传播管理“事实—价值”对话范式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企业危机 |
1.4.2 危机公关 |
1.5 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创新思路 |
第2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的企业危机 |
2.1 华为的危机周期阶段概述 |
2.1.1 危机酝酿前期: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受到冲击 |
2.1.2 危机发展阶段:从“孟晚舟事件”到“实体清单” |
2.1.3 缓和与反弹期:中美缓和与“李洪元251”事件 |
2.2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企业危机特点 |
2.2.1 危机引发因素复杂:国家博弈与企业利益冲突 |
2.2.2 危机扩散范围广泛:跨国企业国际形象受影响 |
2.2.3 危机沟通渠道多元:社交媒体成危机沟通场域 |
2.3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困境 |
2.3.1 美国主流媒体的负面“他塑” |
2.3.2 危机公关证据真实性问题 |
2.3.3 危机历史强化公关的困境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基本现状 |
3.1 样本选择与类目建构 |
3.1.1 样本范畴 |
3.1.2 类目建构 |
3.2 任正非成华为危机公关核心人物 |
3.3 事实之维:否认不实指控,重构建话语权 |
3.3.1 否认危机存在,告知事实真相 |
3.3.2 弱化危机影响,提醒企业贡献 |
3.3.3 转移负面关注,重构话语主权 |
3.4 价值之维:情感支援公关,寻求同情合意 |
3.4.1 组织的内部人员:内外情感联动 |
3.4.2 海外利益相关者:寻求情感承认 |
3.4.3 国内利益相关者:调动民族情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案例分析 |
4.1 “实体清单”事件梗概 |
4.2 “实体清单”事件海外危机情景 |
4.2.1 错误型危机:威胁安全的华为 |
4.2.2 危机强化:海外安全危机历史 |
4.3 “实体清单”事件危机公关策略分析 |
4.3.1 华为层面:立足组织归因,多元策略组合 |
4.3.2 政府层面:声援中国企业,维护正当权益 |
4.3.3 企业层面:助力危机应对,借力提升声誉 |
4.3.4 他国层面:行动支持华为,谋求广泛合作 |
4.4 公众情感:危机公关行动提升中立情感 |
4.5 “备胎转正”:媒体评价两极化的危机公关 |
4.5.1 中国媒体:科技独立的民族企业 |
4.5.2 海外媒体:依赖美国技术的华为 |
4.5.3 华为公关媒介双重观点原因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启示 |
5.1 跨国情景危中藏机:华为的危机公关思考 |
5.1.1 跨国情景公众归因复杂 |
5.1.2 国家力量协同企业公关 |
5.1.3 适配策略运用的灵活性 |
5.1.4 “自塑”企业公关灵魂人物 |
5.2 华为危机公关对中国跨国企业的启示 |
5.2.1 危机前:夯实企业实力,建构海外战略公关体系 |
5.2.2 危机中:加强外媒沟通,善用媒介控话语主动权 |
5.2.3 危机后:尊重地域差异,运用情感因素重建价值 |
5.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问题 |
1.2.2 俄罗斯环境规制问题 |
1.2.3 环境绩效指数测度问题 |
1.2.4 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特色与不足 |
1.4.1 研究特色 |
1.4.2 研究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环境规制的相关概念 |
2.1.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及假说 |
2.2.1 环境规制的相关理论 |
2.2.2 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
2.2.3 污染天堂假说 |
2.2.4 波特假说 |
2.3 环境规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现状及俄罗斯环境规制现状 |
3.1 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现状 |
3.1.1 俄罗斯投资环境概述 |
3.1.2 中国对俄罗斯直接投资现状 |
3.2 俄罗斯环境规制现状 |
3.2.1 环境政策演变 |
3.2.2 环境规制体系 |
3.2.3 俄罗斯环境绩效指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理论假设 |
4.2 模型的建立和样本选择 |
4.2.1 基础模型设定 |
4.2.2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3.1 基本回归结果 |
4.3.2 内生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选择合理投资行业 |
5.2.2 推动“绿色投资” |
5.2.3 针对清洁型行业设立专项投资发展基金 |
5.2.4 加强环境政策交流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点评中国热点经贸法规(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时代网络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李苗苗.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Y酒店OTA营销策略研究[D]. 瞿田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4)
- [4]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5]基于电视问政的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研究 ——以R市问政节目为例[D]. 王明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人民日报》“两微一端”中美贸易摩擦报道研究[D]. 王珍妮.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街景影像的人本尺度街道空间规划理论与方法 ——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D]. 杜坤. 武汉大学, 2020(03)
- [8]数据信息的不正当利用行为法律规制研究[D]. 刘青.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9]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危机公关策略研究[D]. 卢敏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10]俄罗斯环境规制对中国对俄直接投资的影响[D]. 杨卓异. 新疆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