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磨超细化重钙及表面改性

振动磨超细化重钙及表面改性

一、用振动研磨机对重钙进行超细及表面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樊耀虎[1](2020)在《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碳化及抗渗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建筑也在日益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老旧建筑的翻新或拆迁带来的建筑垃圾处理问题,如果对建筑垃圾不予处理,势必会对水源、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而且对城市的市容也会带来影响,并且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建筑垃圾的处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的技术不仅可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无疑是最两全的解决手段。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粒径<0.16mm的再生微粉,可以作为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制备混凝土。本研究利用实验室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微粉以0%、10%、20%、30%和40%取代率单掺再生微粉或将其与粉煤灰及硅灰复掺(RF:(FA+SF)=7:3、RF:(FA+SF)=5:5)制备再生微粉混凝土,探索单掺再生微粉和复掺矿物掺合料之间的紧密堆积效应对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碳化深度、抗渗等级、微观结构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微粉在取代率在10%40%间,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逐渐减小。再生微粉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着再生微粉掺量的增加而加深。再生微粉、粉煤灰和硅灰复掺后对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碳化深度有所改善。其次,研究发现:矿物掺合料复掺后的紧密堆积效能使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有害孔、多害孔减少,可以提高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渗等级最高可达到P8。

李光辉[2](2019)在《烷基双膦酸在矿物界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改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矿物表面-有机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是理解矿物加工、材料表面修饰等诸多学科的重要科学基础,然而,在天然矿物表面进行单分子层自组装的基础研究依然薄弱。本研究中,首先合成了一系列烷基双膦酸化合物;然后分别以三种天然矿物云母、碳酸钙和羟基磷酸钙为基底,通过一个湿法吸附反应及一个后续低真空下的加热处理过程,对矿物表面进行了单分子层改性,并研究了其改性机理。论文工作及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下,采用商品化的试剂,合成了八个链长逐渐递增的烷基双膦酸化合物(碳原子数从9至23个),通过FT-IR、高分辨质谱和核磁谱图确认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长的递增,膦酸头基氢1H NMR的质子信号向高场移动,同时亚甲基的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红移,化合物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迅速下降,烷基双膦酸呈现更强的亲脂性和更有序的晶体结构。(2)在原子级平坦的云母表面,制备了有序的烷基双膦酸单分子层。十六烷基双膦酸、十七烷基双膦酸和十九烷基双膦酸单分子层的高度相应为2.4 nm、2.37 nm/2.70 nm和2.80 nm,这些双膦酸基单分子层的倾角均小于相同链长的单膦酸基单分子层,表明同样链长的拥有两个头基的烷基双膦酸单分子层在云母表面“站”得更直、更稳。TOF-SIMS和XPS分析表明,烷基双膦酸的头基P-OH与云母表面的Si+通过共价结合形成了牢固的P-O-Si键,长链烷基朝向云母表面外侧;单分子层包覆后,改性云母片表面的界面自由能下降,从亲水变为疏水。其机理如下:第一阶段,OH基团参与吸附过程,双膦酸头部的OH基团依靠氢键相互作用与云母表面羟基结合,从溶液中扩散至云母表面,侧链间的范德华力促进了长链烷基尾部有序排列在云母表面外侧,实现了烷基双膦酸在云母表面的物理吸附。第二阶段,在真空和105℃加热的条件下,双膦酸头基与云母表面Si+之间通过数小时的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P-O-Si键,最终促进了双膦酸与云母表面硅元素的化学吸附。(3)在平坦的冰洲石表面,制备了烷基双膦酸单分子层。TOF-SIMS分析表明,烷基双膦酸吸附到冰洲石表面后,烷基双膦酸的头基和冰洲石表面的Ca+发生了共价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P-O-Ca键,将改性剂分子锚定在冰洲石表面,长链烷基朝向冰洲石表面外侧,自组装形成烷基双膦酸钙单分子层。改性后的冰洲石表面水接触角在1020~1040。其机理如下:在吸附反应发生的第一阶段,冰洲石表面羟基与双膦酸头部的P-OH基团通过氢键相互作用,参与并促进了吸附过程,同时,双膦酸在溶液中释放出质子H+,与碳酸钙表面的CO32-发生酸盐分解反应,释放出CO2气体并促进了化学平衡的右移,形成较稳定的烷基双膦酸钙复盐。第二阶段,在真空加热的条件下,通过缩合反应脱去一分子水,膦酸头基与冰洲石表面Ca+之间形成稳定的P-O-Ca键,实现双膦酸与冰洲石表面钙元素之间完全的化学吸附。(4)在乙醇-水溶液体系中,应用烷基双膦酸对重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达到粉体全部活化。分别通过ICP-AES、TG以及TEM-EDS的面扫模式对改性重质碳酸钙表面P含量进行独立分析,三项数据具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确认了重质碳酸钙表面的单分子层改性。(5)在乙醇-水溶液体系中,实现了十三烷基双膦酸对牛骨粉表面的单分子层改性。牛骨粉改性反应中产生的主要无机盐成分是Ca(H2PO4)·2H2O。对牛骨粉及其改性牛骨粉的IR、31P CP-MAS NMR和13C CP-MAS NMR谱图分析表明,烷基双膦酸中的一个膦酸基替换了骨矿物相中的一个PO43-从而把整个分子化学吸附到骨矿物表面,烷基链朝向表面外侧使得改性牛骨粉体呈现疏水性。(6)通过烷基双膦酸在矿物表/界面的单分子层自组装形成P-O-M共价键,为矿物或更广泛氧化物表/界面的单分子层改性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表面修饰方法,不仅适用于平坦表面,也适用于具有复杂微观形貌的颗粒材料。

邱洁[3](2017)在《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统计,我国钢渣产生量已超10亿吨,但其利用率不足30%。大量排放的钢渣造成了土地侵占和环境污染,研究表明将钢渣超细粉碎至D50<10μm,能有效提高活性,作为矿物掺和料资源化利用。但现行的超细粉碎设备效率低、单机规模小,制约了超细钢渣粉的应用。本文利用钢厂余热蒸汽作为动力,对钢渣进行超细粉碎,为钢厂余热的利用,钢渣的低成本、规模化超细粉碎提供新的工艺与设备。利用CFD软件建立蒸汽动能磨粉碎腔(喷嘴喉径dc=3.5mm)的数值模型,研究粉碎腔内流场及颗粒加速特性;对其配套的分级机及除尘器进行系统设计,建立蒸汽动能磨的中试试验平台并进行试验;在此基础上,放大模拟了大流量喷嘴的颗粒加速特性,以指导蒸汽动能磨的工业化设计。结论如下:(1)通过喷嘴(喉径dc=3.5 mm)加速的蒸汽气流速度大于空气,入料粒度50200μm的颗粒,经蒸汽工质加速达到最大的无因次距离(气流喷射距离与喷嘴出口直径的比)为1521倍,粒度越大加速距离越长;颗粒群在轴心的加速速度最大,相对体积分数最低,但沿射流轴心向外加速速度越低,相对体积分数越高。(2)蒸汽动能磨易将钢渣粉碎至D50(指50%通过粒径)=410μm;当分级机转速一定,粉碎粒度D50=7.1μm时,随着入料粒度的增加,粉碎钢渣的产量下降,说明入料粒度对钢渣粉的产量有明显的影响,这与数值模拟中颗粒加速的特性一致;(3)喷嘴喉径dc=8 mm、dc=16 mm、dc=24 mm、dc=32 mm条件下,d=100μm的颗粒加速达到的最大无因次距离均为17倍左右,与喷嘴喉径dc=3.5 mm时相近,说明增大喷嘴喉径,颗粒加速的无因次距离基本不变,表明蒸汽动能磨放大时,可通过无因次距离来确定粉碎腔的尺寸及相关的结构参数。在相同条件下,过热蒸汽的进口压力越高,颗粒被加速达到的速度越大,加速距离有一定增加;进口温度越高,颗粒被加速达到的速度越高,但加速距离不变。

潘志东[4](2011)在《矿渣水泥和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文中提出在挤压、冲击和剪切等机械应力的作用下,机械能在材料的结构中累积,造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提高材料的反应活性,从而激发材料的化学反应。按照机械力使材料发生化学作用的条件不同,可以大致将机械力化学分为硬机械力化学效应和软机械力化学效应。硬机械力化学方法是通过对物料施加强烈机械力作用,直接合成制备材料或对材料进行改性的方法,其缺点是研磨过程的随机性、较高的掺杂量和较大的能耗。有高活性化合物参加的机械力化学反应称为软机械力化学,这些活性物质包括:氧-氢基团、过氧化物、硝酸盐、金属碳酸盐等,活性官能团可以促进机械力作用下的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反应对机械应力强度和反应时间的要求,以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掺杂的目的。因此,在机械应力作用下,如何有效激发材料的机械力化学效应已经成为目前制备先进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首先,本论文描述了可用于材料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的振动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从能量利用的角度分析了振动磨与其它类型研磨设备(如行星磨、搅拌磨、球磨机、冲击磨和气流磨)的各自特点。与其它研磨设备相比,振动磨具有显着的优点。振动磨对材料作用的机械应力以碰撞和挤压为主,使其适用于对材料进行机械力化学处理。振动磨的能量密度较为适中,应力速度可调节的范围较大,能量密度和比能较大,因此,可使产品产生较高的活性,促使其发生机械力化学效应。因此,振动磨可以对无机和有机材料进行有效的振动机械力化学处理,尤其适用于处理韧性物料。进而,本论文分别对无机材料(矿渣水泥)和有机材料(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振动机械力化学处理方法应用于不同材料时的机理。本论文研究了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对矿渣水泥水化反应活性及其硬化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机械激活使矿渣水泥的颗粒粒度减小,有效增加矿渣水泥中粒径在10μm以下颗粒的含量,并使高炉渣和硅灰颗粒与水泥颗粒均匀混合,同时,机械应力的循环作用使矿渣颗粒的结构发生变形,位错等缺陷的含量增加,使其水化反应激活能降低,水化反应速度常数增大,从而促进水化反应进行。矿渣中的硅颗粒参与水泥的水化反应,有利于C-S-H在硅颗粒上成核,加快C3S水化反应速度,促进C-S-H的形成。经机械激活的矿渣水泥样品水化后H2O和主结构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随着C-S-H相的生成,SiO44-的聚合度有所增加。振动机械激活可以显着提高矿渣水泥的早期硬化强度,并有助于提高矿渣的掺入量。本课题还采用振动机械力化学的处理方法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了脱乙酰基和磷酸盐酯化反应的研究,并探讨了经振动机械力化学改性后,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在振动机械力化学处理时,魔芋葡甘聚糖分子结构中的活性基团与碱性改性剂发生皂化反应可以快速有效地脱去乙酰基。碱性改性剂的碱性越强,脱乙酰基改性的效果越好。经过振动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处理后,魔芋葡甘聚糖样品的溶胀性能有所改善,其水溶胶的触变性随着研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在相同机械力化学处理时间下,经KOH改性的魔芋葡甘聚糖样品水溶胶的粘度比NaOH改性的样品大。脱去乙酰基以后,魔芋葡甘聚糖分子结构中拥有更多的-OH,使其有更多的机会形成分子间氢键,使魔芋葡甘聚糖分子与水分子的连接更加紧密,因此,脱乙酰基的魔芋葡甘聚糖样品具有较好的黏度稳定性,并随着改性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经振动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改性后,魔芋葡甘聚糖样品在100℃左右的失重(吸附水逸出)大于原料,与NaOH相比,采用KOH对魔芋葡甘聚糖进行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改性有利于减少其在受热时的总失重。另外,在振动磨机械应力作用下,魔芋葡甘聚糖中的羟基可被磷酸盐基团取代发生酯化反应。分析表明,通过振动机械力化学处理可以使魔芋葡甘聚糖与六偏磷酸钠发生酯化反应。经酯化改性,魔芋葡甘聚糖水溶胶的透光率优于原料,吸附金属离子量与原料相比较高。在改性时间为10 min时经酯化改性的魔芋葡甘聚糖样品的透光率和吸附性达到最佳值。魔芋葡甘聚糖大分子链的完整性对其絮凝能力的影响大于磷含量的影响。本研究将振动机械力化学方法应用于处理矿渣水泥和魔芋葡甘聚糖均获得了较好的结果,说明振动机械力化学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是一种处理材料的有效方法。

王倩,郑维艳,李家保[5](2008)在《我国碳酸钙工业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文中研究说明作为廉价的无机化工产品,碳酸钙广泛应用于橡胶、塑料、油墨、造纸、涂料、医药、食品、电线电缆等行业。随着轻工业产品市场的开发,对碳酸钙产品的需求逐年增加。概述了我国碳酸钙工业生产现状,展望了碳酸钙的未来发展态势。

连钦明,王清发,孙成林[6](2005)在《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近年国内碳酸钙工业及煅烧高岭土工业概况、并叙述新型多力场的超微粉碎机亿丰磨的研制及市场开发并介绍其在市场中的应用。

孙成林,王清发,连钦明[7](2004)在《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说明国内碳酸钙工业及煅烧高岭土工业概况、并叙述新型滚压式超微粉碎机开发与研制及在碳酸钙与煅烧高岭土生产中的应用。

王军伟,韩敏芳[8](2004)在《重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文中提出本文综述了国内重质碳酸钙的生产、应用现状,介绍了重质碳酸钙的干法和湿法制备工艺,并对过去与未来重质碳酸钙市场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孙成林,王清发,连钦明[9](2004)在《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粉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说明国内碳酸钙工业及煅烧高岭土工业概况,并叙述新型滚压式超微粉碎机开发与研制及在碳酸钙与煅烧高岭土生产中的应用。

王昌安[10](2004)在《强化球团制备的工艺及机械化学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钢铁工业的不断发展,高炉迫切需要合理的炉料结构,而高碱度的烧结矿配加酸性球团矿被认为是一种较理想的高炉炉料结构。目前,我国许多的钢铁企业纷纷生产酸性球团矿来优化高炉炉料结构。但国内造球原料—铁精粉成球性能普遍较差,许多球团厂以高配比的膨润土来解决此问题,这不但造成了球团生产的高成本,还对后道工序—炼铁工艺,非常不利。 本文拟对铁精粉进行预处理来解决其成球性能较差的问题,利用机械力作用使混合料的物化特性发生改变,从而能提高了生球落下强度,降低了膨润土用量。试验采用了润磨与高压辊磨工艺对铁精粉进行预处理。润磨的适宜工艺参数为:润磨时间为6min;润磨混合料水分为6.0%;实验用润磨机处理量为0.06t/h;润磨机转速为临界转速的0.7~0.8倍;润磨机的介质充填率为17%左右即可;润磨机的介质粒度组成以小球比例较高润磨效果较好。适合的高压辊磨工艺参数为:辊压为2.23Mpa;辊速为100r/min(轮缘线速度为1.05m/s);辊磨次数为2次。 本文通过SEM、激光粒度分析、比表面积测定、润湿热的测定及X衍射分析对润磨及高压辊磨预处理铁精粉的机械化学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铁精粉经过润磨及高压辊磨预处理后其平均粒径明显减小,细粒级含量增多,其粒径对数分布接近正态分布,-45μm粒级增加近11%,特别是1~10μm粒级含量由13%提高到24%与20%。这种粒度分布在造球过程中将使矿粒的堆积更加紧密,有利于生球强度的提高。高压辊磨预处理后颗粒形貌多为针状、片状和条形状,并且有些颗粒明显存在裂隙。这种条状、针状、片状的颗粒在造球过程中引起的搭桥式机械咬合力加强了生球的强度。润磨与高压辊磨预处理铁精粉后润湿热由1.45×10-5J/cm2提高到4.77×10-5J/cm2与9.78×10-5J/cm2,颗粒表面自由能增大,从而增加活性,提高其表面的吸附能力。有利于矿粒与粘结剂、矿粒与矿粒间的相互作用。上述作用使其成球性指数由0.242提高到0.380与0.648,生球落下强度提高了2~3次/0.5m。其膨润土配比可降至1.0%,达到国外先进水平。铁精粉经预处理后,其衍射峰有加宽趋势,衍射强度有减弱趋势,晶格扭曲、形成晶体缺陷、发生微塑性变形等,晶格变形度增加0.32%,提高了矿粒化学活性,有利于球团的氧化固结。球团氧化动力学及焙烧试验表明:润磨与高压辊磨预处理铁精粉后球团氧化反应活化能由33.96KJ/mol降低到31.68KJ/mol与31.28K5/mol,促进了球团氧化固结,球团焙烧强度提高了近1000N/个。以上说明,润磨与高压辊磨工艺是解决球团行业铁精粉粒度粗、膨润土配比高的有效途径。

二、用振动研磨机对重钙进行超细及表面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振动研磨机对重钙进行超细及表面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1)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碳化及抗渗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关键技术路线
        1.4.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与设备
        2.1.1 试验原材料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再生微粉混凝土试件制作
        2.2.2 再生微粉混凝土的养护
        2.2.3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2.2.4 快速碳化实验方法
        2.2.5 抗渗试块制作
        2.2.6 抗渗试验
第3章 再生微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再生微粉取代率对再生微粉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3.1.1 再生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再生微粉和矿物掺合料复合效应对再生微粉混凝土强度影响
        3.2.1 再生微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同种取代率下不同掺配方式的混凝土强度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碳化试验研究
    4.1 再生微粉抗碳化试验机理分析
    4.2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的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单掺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深度结果分析
        4.2.2 单掺粉煤灰混凝土碳化深度结果分析
        4.2.3 复掺再生微粉、粉煤灰和硅灰的混凝土碳化深度结果分析
        4.2.4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前后SEM分析
        4.2.5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前后XRD分析
        4.2.6 同种取代率下不同掺配方式的混凝土碳化深度比较
    4.3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MATLAB高斯非线性分析混凝土碳化模型研究
        4.4.1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模型提出
        4.4.2 再生微粉混凝土碳化模型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渗试验研究
    5.1 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渗试验结果
    5.2 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渗试验分析
        5.2.1 孔结构对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渗的影响
        5.2.2 影响再生微粉混凝土抗水渗透的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试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一、 基本情况
    二、 学习工作经历
    三、 发表的文章
致谢

(2)烷基双膦酸在矿物界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改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界面与表面的概念与特性
        1.1.2 表/界面自组装单分子层机理的研究意义
    1.2 表面改性
        1.2.1 有机改性剂分子的结构
        1.2.2 自组装单分子层
        1.2.3 有机磷单分子层在氧化物表/界面修饰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烷基双膦酸的发展历史
        1.3.2 烷基双膦酸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1.3.3 烷基膦酸及其酯/盐应用于氧化物固体表/界面的改性
        1.3.4 烷基膦酸在氧化物固体界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实验过程
        1.3.5 膦酸与氧化物界面羟基的键合模式
        1.3.6 膦酸基单分子层的表征
        1.3.7 膦酸基单分子层自组装的反应动力学研究
    1.4 有机膦酸单分子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1.5 典型含钙矿物的加工与利用
        1.5.1 碳酸钙粉体的界面缺陷
        1.5.2 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的常用小分子药剂
        1.5.3 碳酸钙改性的工艺与设备
        1.5.4 碳酸钙粉体改性的表征与改性效果的评价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实验原料、试剂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云母片与研磨的云母粉
        2.1.2 方解石
        2.1.3 研磨重质碳酸钙粉体
        2.1.4 化学试剂
        2.1.5 牛骨粉
    2.2 表征手段
        2.2.1 显微图像分析
        2.2.2 XRD测试
        2.2.3 TG-DSC热分析
        2.2.4 质谱表征
        2.2.5 光谱学表征
        2.2.6 化学成分及其含量分析
        2.2.7 NMR分析
        2.2.8 平坦表面的润湿性测定
        2.2.9 粉体改性效果指标的评价
    2.3 实验过程
        2.3.1 烷基双膦酸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云母和方解石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构建与表征
3 烷基双膦酸的合成及表征
    3.1 背景
    3.2 烷基双磷酸的合成与表征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烷基双膦酸的合成
        3.2.3 烷基双膦酸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3 烷基双磷酸的性质探讨
        3.3.1 烷基双膦酸的烷基链长递增与其质子化学位移的关系
        3.3.2 烷基链长递增与其亚甲基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位置的关系
        3.3.3 烷基双膦酸的烷基链长递增与其溶解度的关系
    3.4 结论
4 烷基双膦酸在云母表面的单分子层自组装与改性
    4.1 云母矿物的成分与表面性质
    4.2 云母表面自组装有机膦酸单分子层的背景
    4.3 烷基双磷酸在云母表面的单分子层自组装与表征
        4.3.1 云母片表面结构与特性的表征
        4.3.2 烷基双膦酸在白云母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实验过程
    4.4 烷基双膦酸在云母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表征
        4.4.1 表面润湿性
        4.4.2 IR谱
        4.4.3 AFM分析
        4.4.4 TOF-SIMS分析
        4.4.5 XPS分析
        4.4.6 烷基双膦酸单分子层的形成机制
    4.5 烷基双膦酸对白云母粉的表面改性
        4.5.1 烷基双膦酸改性白云母粉的实验过程
        4.5.2 烷基双膦酸改性白云母粉的表征
    4.6 疏水性云母片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及其应用展望
        4.6.1 烷基双膦酸改性白云母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6.2 不同疏水性表面的应用前景
    4.7 小结
5 烷基双膦酸在冰洲石表面的单分子层自组装
    5.1 烷基双膦酸在冰洲石表面自组装形成单分子层的实验
        5.1.1 冰洲石概述
        5.1.2 冰洲石表面形成单分子层的实验过程
    5.2 烷基双膦酸在冰洲石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表征
        5.2.1 单分子层形成前后冰洲石表面润湿性的变化规律
        5.2.2 单分子层形成前后冰洲石表面的AFM分析
        5.2.3 单分子层形成前后冰洲石表面的TOF-SIMS分析
    5.3 烷基双膦酸在冰洲石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机理
    5.4 小结
6 烷基双膦酸对重质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研究
    6.1 烷基双膦酸对重质碳酸钙的表面改性实验
        6.1.1 重质碳酸钙概述
        6.1.2 重质碳酸钙表面改性的实验过程
    6.2 重质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条件的优化
        6.2.1 反应溶剂
        6.2.2 反应时间的优化
        6.2.3 后处理条件
    6.3 十五烷基双膦酸改性重质碳酸钙的表征
        6.3.1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活化度与吸油值
        6.3.2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IR谱分析
        6.3.3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6.3.4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XPS分析
        6.3.5 C15-BPA改性碳酸钙粉体的XRD与P含量分析
        6.3.6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粒度与比表面积分析
        6.3.7 C15-BPA改性前后碳酸钙粉体的热失重分析
        6.3.8 C15-BPA改性碳酸钙粉体表面的接枝密度计算
        6.3.9 C15-BPA改性碳酸钙粉体的显微图像分析
    6.4 小结
7 十三烷基双膦酸对骨粉的表面改性
    7.1 十三烷基双膦酸对骨粉的表面改性实验过程
        7.1.1 牛骨概述
        7.1.2 十三烷基双膦酸对骨粉表面改性的实验过程
    7.2 十三烷基双膦酸对骨粉表面改性的表征
        7.2.1 C13-BPA改性前后骨粉的热失重分析
        7.2.2 C13-BPA改性前后骨粉的XRD观察
        7.2.3 C13-BPA改性前后骨粉的IR谱分析
        7.2.5 C13-BPA改性前后骨粉的固体核磁谱分析
        7.2.6 骨粉及C13-BPA改性骨粉的化学成分分析
        7.2.7 C13-BPA改性骨粉溶液的物理化学特性分析
        7.2.8 C13-BPA改性前后骨粉的显微图像分析
        7.2.9 C13-BPA在骨粉表面的吸附机理
    7.3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钢渣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现状
    1.4 钢厂余热的利用现状
    1.5 蒸汽动能磨简介
    1.6 蒸汽动能磨粉碎技术存在的问题
    1.7 研究内容
2 CFD简介与数值方法
    2.1 CFD简介
        2.1.1 CFD软件求解问题的步骤
        2.1.2 GAMBIT简介
        2.1.3 FLUENT简介
    2.2 蒸汽动能磨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2.2.1 物理模型
        2.2.2 网格划分
    2.3 边界条件与数值方法
    2.4 气固两相流简介
        2.4.1 气固两相流基础
        2.4.2 气固基本方程
    2.5 本章小结
3 蒸汽动能磨粉碎腔内颗粒的加速特性研究
    3.1 不同工质对颗粒的加速影响
        3.1.1 空气与过热蒸汽工质的气流速度比较
        3.1.2 颗粒经空气与过热蒸汽工质的加速比较
    3.2 颗粒群的加速性能
        3.2.1 不同粒径颗粒的速度场云图
        3.2.2 颗粒相的径向瞬时速度场的对比分析
        3.2.3 不同无因次距离蒸汽和颗粒的最大速度分析
        3.2.4 不同粒径颗粒的相对体积分数云图
        3.2.5 不同粒径颗粒的相对体积分数对比分析
        3.2.6 不同粒径颗粒的平均相对体积分数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设计与试验
    4.1 分级机设计
        4.1.1 分级机叶片
        4.1.2 分级机筒体直径与高度
        4.1.3 分级轮直径与高度
    4.2 过热蒸汽袋式除尘器设计
        4.2.1 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4.2.2 滤料选择和防结露措施
    4.3 钢渣试验研究
        4.3.1 试验设备
        4.3.2 试验参数
        4.3.3 试验原料
        4.3.4 试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蒸汽动能磨的放大研究
    5.1 蒸汽动能磨的模拟放大
        5.1.1 不同喉径喷嘴的尺寸参数
        5.1.2 不同喉径喷嘴的喷射距离
        5.1.3 粉碎腔结构尺寸的放大设计
    5.2 过热蒸汽压力和温度对粉碎气流速度的影响
        5.2.1 不同进口压力条件对颗粒加速的影响
        5.2.2 不同进口温度条件对颗粒加速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矿渣水泥和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固体的活性
        1.1.1 粒子缺陷(固体的不完整性)
        1.1.2 晶格畸变
        1.1.3 比表面积
        1.1.4 粒子的微细化与表面能
    1.2 固体粉碎和粒子结晶构造变化
    1.3 机械力化学的概念与类型
    1.4 机械力化学的基础理论
        1.4.1 与机械力化学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
        1.4.2 机械力化学机理的研究进展
    1.5 机械力化学效应的特点
    1.6 聚合物机械力化学
    1.7 机械力化学效应的表征方法
    1.8 机械力化学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8.1 机械力化学在制备无机材料中的应用
        1.8.2 机械力化学在制备有机材料中的应用
    1.9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振动磨在机械力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2.1 振动磨的工作原理和种类
    2.2 振动磨与其它研磨机的能量对比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振动机械激活矿渣水泥的研究
    3.1 矿渣水泥的概况和应用
    3.2 原料与设备
    3.3 试验
    3.4 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改性研究
    4.1 魔芋葡甘聚糖的性质及应用
        4.1.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4.1.2 魔芋葡甘聚糖的改性
        4.1.3 魔芋葡甘聚糖的应用
    4.2 原料与设备
    4.3 振动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反应的研究
        4.3.1 试验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氢氧化钠脱乙酰基改性研究
        4.3.2.2 氢氧化钾脱乙酰基改性研究
        4.3.2.3 氢氧化钙脱乙酰基改性研究
        4.3.2.4 不同改性剂的振动机械力化学脱乙酰基效果
    4.4 振动机械力化学酯化反应的研究
        4.4.1 试验
        4.4.2 结果与分析
    4.5 魔芋葡甘聚糖膦酸酯的应用
    4.6 小结
结论
将来的工作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强化球团制备的工艺及机械化学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评述
    1.1 概述
    1.2 润磨
    1.3 高压辊磨
    1.4 机械化学
    1.5 课题论证
    1.6 小结
第二章 原料性能及研究方法
    2.1 原料性能
        2.1.1 铁精矿的物化性能
        2.1.2 膨润土的物化性能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研究方法及设备
    2.3 小结
第三章 润磨强化球团制备的工艺研究
    3.1 润磨工艺参数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3.1.1 混合料水分
        3.1.2 润磨时间
        3.1.3 处理量
        3.1.4 转速
        3.1.5 介质填充率及其粒度组成
    3.2 润磨对造球工艺参数的影响
        3.2.1 造球时间
        3.2.2 生球水分
        3.2.3 膨润土用量
    3.3 润磨对球团焙烧的影响
        3.3.1 预热
        3.3.2 焙烧
    3.4 小结
第四章 高压辊磨强化球团制备的工艺研究
    4.1 高压辊磨工艺参数对生球性能的影响
        4.1.1 混合料水分
        4.1.2 辊压
        4.1.3 辊速
        4.1.4 辊磨次数
    4.2 高压辊磨对造球工艺参数的影响
        4.2.1 造球时间
        4.2.2 生球水分
        4.2.3 膨润土用量
    4.3 高压辊磨对球团焙烧的影响
        4.3.1 预热
        4.3.2 焙烧
    4.4 小结
第五章 机械化学机理研究
    5.1 机械作用下铁精矿颗粒的表面活性
        5.1.1 比表面积
        5.1.2 粒度组成
        5.1.3 表面形貌
        5.1.4 润湿热
        5.1.5 小结
    5.2 机械作用下铁精矿颗粒的化学活性
    5.3 铁精矿颗粒表面活性与生球强度的关系
    5.4 生球热稳定性特征
        5.4.1 生球爆裂温度下降的原因
        5.4.2 提高生球爆裂温度的措施
    5.5 铁精矿化学活性与强化球团固结的关系
        5.5.1 对铁精矿氧化反应的影响
        5.5.1.1 反应级数
        5.5.1.2 反应表观速度常数
        5.5.1.3 反应表观活化能
        5.5.2 对铁精矿球团固结的影响
        5.5.2.1 成品球团的矿物组成
        5.5.2.2 成品球团的显微结构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振动研磨机对重钙进行超细及表面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再生微粉混凝土的抗碳化及抗渗性能研究[D]. 樊耀虎. 青海大学, 2020(02)
  • [2]烷基双膦酸在矿物界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改性机理研究[D]. 李光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3]利用钢厂余热超细加工钢渣的研究[D]. 邱洁. 西南科技大学, 2017(01)
  • [4]矿渣水泥和魔芋葡甘聚糖的振动机械力化学效应[D]. 潘志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5]我国碳酸钙工业生产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J]. 王倩,郑维艳,李家保. 安徽化工, 2008(03)
  • [6]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中的应用[A]. 连钦明,王清发,孙成林. 2005年全国选矿高效节能技术及设备学术研讨与成果推广交流会论文集, 2005
  • [7]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中的应用[A]. 孙成林,王清发,连钦明. 2004年全国选矿新技术及其发展方向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4
  • [8]重质碳酸钙的制备工艺及应用前景[A]. 王军伟,韩敏芳. 第八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利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 2004(总第41期)
  • [9]GYM系列亿丰磨在非金属矿粉体中的应用[A]. 孙成林,王清发,连钦明. 第八届全国非金属矿加工利用技术交流会论文专辑, 2004(总第41期)
  • [10]强化球团制备的工艺及机械化学机理研究[D]. 王昌安. 中南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振动磨超细化重钙及表面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