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扇磨制粉系统煤粉调节器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彤[1](2020)在《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电企业在传统能源行业里面占有较大份额,随着近年来煤炭联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革命和现代数字革命的深度融合形势下,看似接近夕阳产业的火力发电依旧是能源行业里面的支柱产业。煤粉制造过程作为火电厂燃料燃煤的主要工艺流程,其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锅炉整体的燃烧经济性,从而影响火电厂安全经济运行。因此,深入研究煤粉制造过程、优化生产系统,设计出一套更加稳定、高效、可靠的制粉系统就有很大的必要性,对于火电企业继续在未来能源行业中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火电厂制粉过程为课题背景,从煤粉制造过程的整个工艺流程和制粉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工作原理入手,构建以磨煤机为主体,给煤机、一次风机及辅助系统为辅的制粉系统。通过对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功能要求的剖析,本着安全、可靠、高效、实用和先进的原则,把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分析。着重提出关于钢球磨煤机的六个控制量与之对应的六个被控量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此为研究基础,依次建立了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方法、磨煤机煤位控制方法、磨煤机负荷、磨煤机容量风及总风量的控制方法。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对制粉制造过程进行了设计,构建了DCS和工业以太网的控制系统,对系统进行了整体设计,对系统的硬件、软件配置进行了研究和选择,最终形成一套可行、先进的控制方案。一方面是由于它的优越性能,系统整体的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在于它的汉化能力,更有利于平常操盘人员的操作和检修人员的维护,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过程效率、化繁为简。针对煤粉制造过程的特点和性能要求,采用DCS作为制粉过程控制器,并设计采用了远程I/O服务方式的主备系统,以提高制粉过程的可靠性。通过运行工况及趋势的分析,可以得出整个制粉过程是一个串级、多级控制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将磨煤机出口为温度、冷热风门的开度、入口压力维持在稳定范围内,可提高磨煤机的出力即磨机负荷,以降低设备的单耗,提高了制粉效率。该制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更加精准,系统的可靠性和实时性良好,满足了设计要求,提高了煤粉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了企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郑义明[2](2019)在《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烧器是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的核心部件,燃烧器的综合性能决定了沥青成品料经济性。多功能环保型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合理选择经济性燃料煤粉或天然气,采用先进的燃烧控制方案,运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降低燃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对沥青搅拌设备配套厂家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处于优势地位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某2000型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为例,研究重点于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烘干筒结构进行分析,指出筒内预热区、加热区和燃烧区叶片的布置,通过烘干筒内的热平衡计算,得出了燃煤、天然气的消耗量,为下一章仿真提供了参数依据;通过计算产生的烟气量和蒸汽量,分析了影响烟气温度的主要因素,可得出干燥过程中废气温度与颗粒物料形成的料帘和热烟气的接触面积有关。(2)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Pro/E软件进行三维建模,ANSYS ICEM软件对流体域进行网格划分,然后导入CFD仿真软件FLUENT对单独燃烧煤粉和单独燃烧天然气时烘干筒内流体域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煤粉和天然气喷射速度对流场分布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流场速度分布规律、温度分布规律等,从而确定合适的喷射速度,提高滚筒内热效率以及颗粒物料的烘干质量。(3)以S7-200 PLC作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按照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具体功能着重对系统硬件进行设计和说明,针对想要实现的功能,提出了PLC的选型方案,之后完成了硬件地址的分配和模块的接线。(4)在分析燃烧器控制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可实现对沥青混合料温度监控、炉膛压力监控、风煤比调控等功能,并对控制系统相关变量进行调试。
尹文涛,蔡云峰,王友权[3](2018)在《微油点火技术在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褐煤锅炉上的应用》文中认为微油点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油技术,由于具有节油率高,系统简单,投资省、节约环保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収展,华能伊敏电厂为实现节约环保型企业,将现有六台机组利用机组检修机会迚行改造。目前已经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后少油点火系统节油显着,在机组启动期间节油率最好达到70%。本文主要介绍微油点火技术在华能伊敏电厂二期机组上的应用,机组在启动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赵云龙[4](2017)在《衡丰发电厂钢球磨煤机建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持续的能源供应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为世界能源市场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全球能源安全,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被破坏的代价。出现这种尖锐矛盾的原因有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燃煤电厂是电能重要的生产单位,又是能耗大户。制粉系统是电站燃煤锅炉重要的辅机系统,磨煤机作为电站锅炉重要的制粉设备,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电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本文以衡丰电厂某单进单出钢球磨煤机为例,做了以下工作:对我国发电用煤的进行分类研究,分析不同煤种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对煤的各个成分进行分析,指出其对燃烧的影响,对不同的煤分析基准进行了研究。对钢球磨煤机原理进行研究,对磨煤机出力和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钢球磨煤机筒内钢球磨损进行数学建模,提出了对钢球磨损度预测的方法,通过建立运行前后钢球的级配变化求出钢球磨损稳态特性矩阵,求出各个级别钢球的补充量。实际运行结果显示,该补球方案能够有效降低钢球损耗和电耗,实现节能减排。对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分析了磨煤机出口温度、进出口压差、入口风压影响因素,并通过MATLAB的Simulink模块对模型进行仿真研究。发生扰动后,各参数变化曲线与实际运行结果相符,能够较好的实现对钢球磨煤机运行的预测。
张瑞祥[5](2017)在《神华胜利发电厂磨煤机选型及其控制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煤炭大国,随着自动化技术和电力技术的发展,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设备选型成为发电厂科研工作者需要攻克的重要课题。磨煤机又是制粉系统中的最核心辅机,而各种磨煤机的结构、出力、煤种适应性等均不同,故对其选型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文以神华胜利发电厂磨煤机选型及其控制系统研究对象,通过理论方法和仿真实验得出温度改进和出力改进的方法。为了解决磨煤机选型和验证所选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比HP和MPS类型磨煤机工作原理、规格参数、运动特性、性能参数计算和结构特性,并结合对出口、入口的温度和煤量仿真验证最安全和最稳定的磨煤机,并给出了提升性能的建议和方法。通过对煤和煤粉系统特性的分析确定了磨煤机的选型及其外部设备的选择。使用数据资源对比法解决了针对当地煤种的高效利用问题。本文确定了制粉系统和磨煤机的选择之后,从理论上提出了一套基于PLC的系统控制方案,确定了MPS-HP-II型磨煤机控制系统的PLC硬件和软件系统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工程参数整定的磨煤机PID控制参数整定进行了讨论,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刘翠翠[6](2016)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速磨入炉煤量软测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制粉系统作为火电机组中重要的辅助系统,其运行状况会对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其中入炉煤量的准确测量会对火电厂的节能环保与经济运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软测量技术首先选取一些能够精确测量且易测量的过程参数作为辅助变量,其次利用它们和待测变量(称为主导变量)间的数学模型,最终实现传统仪表无法测量或难以测量的主导变量的在线预测。本文查阅大量文献,针对制粉系统中入炉煤量的测量问题,采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入炉煤量软测量方法。文中对中速磨制粉系统中入炉煤量进行软测量研究,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首先,通过机理分析选择了相应的辅助变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辅助变量选取的合理性;其次,采用拉依达准则和滑动均值滤波法分别剔除了数据中的过失误差和随机误差。为了降低辅助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解决辅助变量维数高的问题,使用主元分析技术对数据预处理后的建模数据进行了处理;第三,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了软测量模型,并对建模过程中的核函数,初始参数的选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对建立的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校正分析。经过电厂实际运行数据的验证,建立的软测量模型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预测结果,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为后续的实际现场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参考意义。
尹文涛,滕忠顺,蔡云峰,郑金,马静波[7](2015)在《微油点火技术在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褐煤锅炉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微油点火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节油技术,由于具有节油率高,系统简单,投资省、节约环保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华能伊敏电厂为实现节约环保型企业,将现有六台机组利用机组检修机会进行改造。目前已经全部改造完成,改造后少油点火系统节油显着,在机组启动期间节油率最好达到70%。本文主要介绍微油点火技术在华能伊敏电厂二期机组上的应用,机组在启动运行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
郭鸿峰[8](2012)在《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全程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本文针对中间储仓式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的强耦合、大惯性、大迟延以及时变性等特点,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以高井热电厂10号、11号磨制粉系统优化控制改造项目为依托,设计了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全程优化控制系统。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储式球磨机制粉系统结构、工作原理、控制要求、对象特性和动态特性特点,其次对制粉系统优化控制总体方案进行了探讨和设计,接着分别从制粉系统稳态控制和启停过程控制两个方面对制粉系统优化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和方案设计。最后,对高井热电厂10号、11号磨制粉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并且通过实验数据及设备实际运行情况对优化控制系统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指出了此项目改造在提高制粉系统自动化水平和制粉效率、改善制粉系统启停对炉膛负压影响、降低制粉系统单耗、优化系统性能指标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罗运辉[9](2011)在《非线性多变量热工过程多模型控制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现代工业生产工艺越来越复杂,具有强非线性、参数时变和高维数特性的过程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为应对节能降耗和产品质量的需求,对生产过程控制的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传统的基于固定工作点线性化模型设计的单回路控制结构和算法,由于对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的控制品质下降,越来越不能适应现实的挑战。然而,由于对象特性复杂造成建模困难、控制结构和参数整定不易适应全局非线性和回路间的耦合等原因,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的控制既有理论上的难度,也有工程实施上的难度。在热工系统中,很多典型过程(如球磨制粉、火力发电等)都属于这类非线性强耦合的多变量系统,并且这些过程的大工况范围运行特性使得对它们的控制进一步复杂。尽管近年来各种先进控制算法层不出穷,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软硬件支持、控制器参数和实际对象物理意义缺乏明确关联等原因,先进控制算法在热工过程中应用有限,实际生产中底层回路控制仍然普遍采用PID控制。因此,研究基于PID算法的实用有效的多变量系统控制策略,满足对热工过程越来越高的可靠和经济运行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典型热工过程,以多模型方法处理工况非线性、以PID控制结构设计和参数整定处理回路耦合,在提出的过程控制-监督优化层级控制框架下,研究系统化的非线性多变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复杂工业过程大范围运行控制提供一种有效且易于工业应用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工作包括:(1)对于非线性多变量系统的建模与辨识,研究了面向控制的建模方法,以及基于频域的局部MIMO模型辨识方法。以球磨制粉系统为例,完整地通过机理建模、参数辨识、以及经验分析和简化,建立钢球磨煤系统实用的面向控制的模型,为实际系统控制设计提供仿真测试平台。为获取多模型局部线性模型,利用阶跃测试方法,将闭环控制系统分解成多个单回路的开环系统,利用频域中极小-极大截止频率搜索算法求得各回路传递函数。面向控制的建模给出了从设计控制系统的目的出发进行简化建模的方法,基于频域的多变量闭环辨识提供了一种无需过多过程先验知识获取高精度非线性多变量系统局部模型的方法。(2)对于多模型局部控制结构选择,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结构选择算法。首先将多变量PID控制系统总结为五种基本的控制结构:完全分散控制、完全集中控制、稀疏控制、完全解耦控制、稀疏解耦控制,分析了每种控制结构的特点。继而,通过从多变量系统的耦合特性分析着手,引入相对正则化增益矩阵及耦合指数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基于耦合指数判据的控制结构选择一般方法框架;并且将该方法扩展应用到含积分特性的多变量系统、非方多变量系统。耦合指数直接利用过程传递函数计算得到,简单方便,易于工业应用。控制结构的确定为控制器的有效设计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结构选择算法的有效性。(3)对于多模型局部控制器设计,针对五种基本的PID控制结构,分别给出了详细的控制器设计和参数整定方法。首先,通过引入有效传递函数的概念,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完全分散、完全集中、稀疏控制器设计方法,该方法将系统等效成单个的回路进行设计控制器和整定参数,不必关心回路间的耦合作用。接着,对完全解耦和稀疏解耦控制结构,在所提出的基于功率谱的过程模型近似逆的求解的基础上,通过定义的解耦指数概念,解析设计解耦补偿阵。该解耦补偿阵兼顾了期望的闭环性能,计算简单,易于理解,也易于工业现场实施。另外,针对含积分MIMO系统,提出了分离积分环节的处理方法;针对过程中存在大时滞环节时,系统响应慢,控制品质恶化,提出了一种基于DMC的预测PID控制方案,该方法能有效补偿时滞,兼有PID控制和预测控制两者的优点。大量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简单有效。(4)对于多模型控制方法框架中的监督优化层设计,以典型热工过程为例提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结合火力发电机组和球磨制粉系统的工作特性,针对非线性多变量多模型控制中系统区域划分和局部模型切换的难点,分别提出实用有效的兼顾了系统的非线性区域分布特性的多模型区域划分方案。局部模型切换基于模糊切换控制策略确定各局部控制器输出的模糊加权值,实现多模型的平稳无扰切换控制。考虑到实际过程工况变化特性,始终监测控制性能,如有必要,增加额外的局部控制器和局部模型。设定点优化方面,针对球磨制粉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稳态增益的优化初值方法和动态寻优算法。结构体系中,过程控制层实现回路控制的设定点跟踪和抗扰,监督控制层实施控制器调度和设定点优化,分层协作达到控制目标。火力发电机组和球磨制粉系统的仿真研究验证了这种层级结构的有效性。(5)成功将所提出的多模型控制框架应用于钢球磨煤制粉系统控制工程。通过在制粉系统面向控制的模型上的仿真测试、不断改进和完善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根据热电厂球磨系统工艺特点和控制要求,进行了硬件配置、控制方案设计、软件设计和工程实施。开发了功能完整的优化设定软件、多模型切换控制软件、过程监控软件、PLC过程控制软件。工业现场应用效果表明,所设计的球磨制粉优化控制系统,不仅能改善系统动态响应品质、提高系统适应工况变化的能力,得到满意的控制效果,而且与现有系统相比,降低了制粉单耗,实现了节能降耗。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若干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袁钢[10](2009)在《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磨煤机是火电厂重要的辅机,磨煤机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火电厂锅炉能否安全、经济、稳定运行,也直接关系到电厂整个机组能否安全、经济、稳定运行。磨煤机是电厂的用电大户之一,它消耗了火电厂厂用电的15%~25%左右,所以磨煤机也是一个潜在的节能大户。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已广泛应用于300MW及其以上的机组,但是目前很难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的数学模型,有关于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有效、好用的控制方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目前火电厂的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大多数投不上自动,处于手动运行状态。本文采用机理分析法,分别分析了给煤机给煤量、热风门开度、冷风门开度变化对磨煤机煤位、出口温度、磨煤机负荷的影响,分析了各输入与输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它们的数学微分方程,得到了各自的传递函数。以此为基础,在SIMULINK环境下对各环节及被控对象整体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到了它们在阶跃扰动输入信号下的输出曲线,仿真结果验证了所得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本文分析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现有的常规PID控制方案。在前面已建立的磨煤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使用目前广泛应用的串级PID控制方案对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仿真研究。在SIMULINK中建立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的整体仿真模型,在大量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了各控制器参数的整定结果。在已得到的最佳控制器参数的基础上,对各个控制系统在给煤量、热风门、冷风门阶跃变化时进行了仿真研究,给出了这些阶跃变化下磨煤机煤位、出口温度、磨煤机负荷的输出曲线。并对控制系统的鲁棒性进行了研究,各输出曲线与实际运行曲线基本相符。本文对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各个常规PID控制系统进行了改进,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各个控制系统原来的单常规PID控制器改为模糊PID控制器,或者改为模糊控制器和常规PID控制器结合使用的结构。根据电厂实际运行数据确立各被控量偏差及偏差变化率的量化区间,根据电厂运行经验设计模糊控制规则。对控制系统在各主要环节的重要参数发生改变时进行了仿真研究,对各模糊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进行逐个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了改正后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和良好的鲁棒性,和现有的常规PID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进行比较,得出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模糊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要略高于常规PID控制系统控制品质的结论。
二、风扇磨制粉系统煤粉调节器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扇磨制粉系统煤粉调节器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火力发电现状 |
1.2.2 国内火力发电现状 |
1.3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1 煤粉制造过程的发展 |
1.3.2 煤粉制造过程的现状 |
1.4 制粉过程控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 |
1.4.1 磨煤机控制方法的发展趋势 |
1.4.2 磨煤机先进控制方法 |
第二章 过程工艺、设备概况、特性以及原理 |
2.1 过程工艺 |
2.2 设备概况 |
2.2.1 主要设备 |
2.2.2 磨煤机 |
2.2.3 给煤机 |
2.2.4 煤粉分离器 |
2.2.5 一次风机 |
2.2.6 皮带输送机 |
2.3 煤粉制造过程控制原理 |
第三章 磨煤机控制系统原理 |
3.1 控制原理 |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
3.1.2 控制原理 |
3.2 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
3.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数学模型 |
3.2.3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
3.2.4 磨煤机钢球数学模型 |
3.3 控制方法 |
3.3.1 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
3.3.2 磨煤机煤位控制 |
3.3.3 磨煤机负荷控制 |
3.3.4 磨煤机容量风控制 |
3.3.5 磨煤机总风量控制 |
3.3.6 料位监测方法 |
第四章 制粉过程硬件设计 |
4.1 DCS系统概述 |
4.2 DCS硬件体系结构 |
4.2.1 DCS控制结构 |
4.2.2 DCS层级结构 |
4.2.3 DCS冗余结构 |
4.2.4 DCS硬件结构组成 |
4.3 制粉系统配置 |
4.3.1 磨煤机I/O清单 |
4.3.2 其他辅助系统I/O清单 |
4.3.3 磨煤机测点及一次元件清单 |
4.4 风速监测设计 |
4.5 转速监测设计 |
4.6 压力及差压监测 |
第五章 制粉过程软件设计 |
5.1 DCS软件体系结构 |
5.2 监控环境 |
5.3 制粉过程设备流程 |
5.3.1 磨煤机启动流程 |
5.3.2 磨煤机停止流程 |
5.3.3 给煤机启动、停止流程 |
5.3.4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 |
5.4 制粉过程逻辑建立 |
5.5 运行状况及分析 |
5.5.1 热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2 冷风量对出力的影响 |
5.5.3 磨煤机出口温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磨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B 给煤机启停流程图 |
附录C 其他辅助系统流程图 |
附录D 磨煤机控制逻辑图 |
附录E 磨煤机条件跳闸逻辑图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国内外发展现状概况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燃烧系统结构分析 |
2.1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简介 |
2.1.1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结构 |
2.1.2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工作原理 |
2.2 烘干筒主要参数确定 |
2.2.1 干燥筒体体积V确定 |
2.2.2 烘干筒直径D初步确定 |
2.2.3 烘干筒长度L的确定 |
2.2.4 烘干筒直径D的确定 |
2.3 热力学计算 |
2.3.1 干燥滚筒的耗热量 |
2.3.2 燃烧耗煤量计算 |
2.4 影响热烟气温度的因素分析 |
2.4.1 燃料燃烧时消耗空气量 |
2.4.2 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烟气量 |
2.4.3 水分蒸发过程产生蒸汽量 |
2.5 烘干筒结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器数值计算模型 |
3.1 FLUENT软件简介 |
3.2 数值模拟中的假设和基本方程 |
3.2.1 基本方程 |
3.2.2 边界条件 |
3.3 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 |
3.4 煤粉颗粒的运动 |
3.5 煤粉燃烧模型 |
3.5.1 煤粉颗粒加热模型 |
3.5.2 挥发分析出模型 |
3.5.3 挥发分燃烧模型 |
3.5.4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
3.6 辐射模型 |
3.7 天然气燃烧模型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烧器数值分析 |
4.1 数值模拟过程 |
4.2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几何模型 |
4.3 流体域的网格划分 |
4.4 流体仿真求解设定 |
4.5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4.6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的数值仿真及分析 |
4.6.1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单烧煤粉仿真分析 |
4.6.2 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单烧天然气仿真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燃烧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 燃烧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燃烧系统设计要求 |
5.1.2 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5.2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简介 |
5.3 PLC选型 |
5.4 PLC及其模块接线 |
5.4.1 I/O地址分配 |
5.4.2 模块接线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燃烧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6.1 STEP7 软件 |
6.2 燃烧器基本控制方案设计 |
6.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3.1 控制算法流程 |
6.3.2 主程序模块 |
6.3.3 温度控制模块 |
6.3.4 压力控制模块 |
6.3.5 空燃比控制模块 |
6.3.6 通信控制模块 |
6.4 程序调试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术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衡丰发电厂钢球磨煤机建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钢球磨煤机系统建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发电用煤的研究 |
2.1 发电用煤分类 |
2.1.1 无烟煤 |
2.1.2 贫煤 |
2.1.3 烟煤 |
2.1.4 褐煤 |
2.2 煤的成分和分析基准 |
2.2.1 煤的元素分析 |
2.2.2 煤的工业分析 |
2.3 煤的成分基准 |
2.3.1 煤的成分基准 |
2.3.2 煤的发热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球磨煤机运行原理 |
3.1 概述 |
3.1.1 钢球磨煤机的工作原理 |
3.1.2 钢球在筒内的运动 |
3.1.3 建模理论及方法 |
3.2 影响磨煤机出力的因素 |
3.2.1 煤位对磨煤机出力的影响 |
3.2.2 通风量对磨煤机出力的影响 |
3.2.3 筒体转速对磨煤机出力的影响 |
3.2.4 原煤含水量对磨煤机出力的影响 |
3.3 影响磨煤机功率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球补装球研究 |
4.1 引言 |
4.2 钢球磨损原理 |
4.2.1 冲击磨损 |
4.2.2 磨剥磨损 |
4.2.3 磨损总量 |
4.3 补装球 |
4.3.1 磨损量的计算 |
4.3.2 计算补球参数 |
4.3.3 补装球操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球磨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 |
5.1 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 |
5.1.1 控制系统建模 |
5.1.2 常规解耦控制方案 |
5.1.3 钢球磨煤机制粉系统控制策略 |
5.2 磨煤机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 |
5.2.1 磨煤机出口温度数学模型 |
5.2.2 进出口差压数学模型 |
5.2.3 入口风压的数学模型 |
5.3 仿真研究 |
5.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5.3.2 磨煤机数学模型仿真方框图 |
5.3.3 模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神华胜利发电厂磨煤机选型及其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课题介绍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发电厂磨煤机原理及特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磨煤机分类及其特性 |
2.3 MPS型磨煤机 |
2.3.1 MPS型磨煤机结构特性 |
2.3.2 MPS型磨煤机运动特性 |
2.3.3 MPS型磨煤机性能参数计算 |
2.4 HP型磨煤机 |
2.4.1 HP型磨煤机结构特性 |
2.4.2 HP型磨煤机运动特性 |
2.4.3 HP型磨煤机性能参数计算 |
2.5 MPS型磨煤机和HP型磨煤机对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MPS中速磨煤机数学模型仿真控制实验以及改进建议 |
3.1 引言 |
3.2 MPS中速磨煤机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磨煤机出力数学模型 |
3.2.2 磨煤机进出口压差数学模型 |
3.2.3 磨煤机出口温度数学模型 |
3.3 MPS中速磨煤机仿真实验 |
3.3.1 MPS中速磨煤机阶跃仿真实验 |
3.3.2 提升出口温度的方法 |
3.3.3 提升出力的改进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神华胜利发电厂磨煤机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具体方案实施 |
4.1 引言 |
4.2 中速磨煤机制粉系统选型设计 |
4.2.1 660MW中速磨煤机选型原则 |
4.2.2 660MW中速磨煤机选型方法 |
4.3 煤和煤粉及制粉系统特性 |
4.3.1 煤质特性 |
4.3.2 煤粉细度选择 |
4.3.3 制粉系统选择 |
4.4 磨煤机选型分析 |
4.4.1 磨煤机选型 |
4.4.2 中速磨煤机台数的确定 |
4.4.3 磨煤机设备选择 |
4.5 磨煤机选型与控制系统分析 |
4.5.1 基于PLC的PID控制原理 |
4.5.2 基于PLC的磨煤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5.3 基于PLC的磨煤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速磨入炉煤量软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入炉煤量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中速磨煤机及制粉系统特性 |
2.1 中速磨制粉系统概述 |
2.2 中速磨HP863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测量技术及支持向量机理论 |
3.1 软测量技术概述 |
3.2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
3.2.1 统计学习理论 |
3.2.2 支持向量分类机与回归机 |
3.2.3 核函数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入炉煤量软测量实现 |
4.1 辅助变量选择 |
4.1.1 基于机理分析的辅助变量选择 |
4.1.2 基于相关性分析的辅助变量选择 |
4.2 数据预处理 |
4.2.1 误差处理及标准化处理 |
4.2.2 主元分析技术 |
4.3 支持向量机建模 |
4.3.1 支持向量机核函数选择 |
4.3.2 初始参数的选择 |
4.4 建模后的模型校正 |
4.4.1 校正信号的计算 |
4.4.2 校正方法的选择 |
4.5 入炉煤量软测量结果及分析 |
4.5.1 稳态工况下入炉煤量的预测 |
4.5.2 非稳态工况下入炉煤量的预测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全程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简介 |
2.1 引言 |
2.2 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的控制任务 |
2.4 磨煤机制粉系统的对象特性 |
2.4.1 热风量对磨煤机入口负压的影响 |
2.4.2 冷风量对磨煤机入口负压的影响 |
2.4.3 给煤量对磨煤机入口负压的影响 |
2.4.4 热风量对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影响 |
2.4.5 再循环风量对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影响 |
2.4.6 给煤量对磨煤机出口温度的影响 |
2.4.7 热风量对磨煤机负荷的影响 |
2.4.8 再循环风量对磨煤机负荷的影响 |
2.4.9 给煤量对磨煤机负荷的影响 |
2.5 磨煤机动态特性特点 |
2.5.1 被控参数动态特性差别大 |
2.5.2 被控参数耦合性强 |
2.5.3 干扰因素较多 |
2.5.4 差压迟延大 |
2.6 磨煤机动态特性对控制系统的影响 |
2.6.1 测量参数不能真实反映被调量大小 |
2.6.2 调控手段较少 |
2.6.3 被控参数耦合导致系统振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方案设计 |
3.1 引言 |
3.2 制粉系统控制的难点 |
3.2.1 多变量强耦合特点 |
3.2.2 调节手段有限 |
3.2.3 非线性特征显着 |
3.2.4 负荷特征表达不稳定 |
3.2.5 复杂的时变性 |
3.3 制粉系统全程优化控制的总体方案 |
3.4 系统功能设计 |
3.4.1 稳态控制功能设计 |
3.4.2 启停控制功能设计 |
3.5 系统指标设计 |
3.6 实施步骤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控制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制粉系统稳态控制方案和原理 |
4.2.1 制粉系统稳态控制方案设计 |
4.2.2 系统控制基本方法 |
4.3 制粉系统启动和停止过程控制方案和原理 |
4.3.1 对制粉系统启停过程的要求 |
4.3.2 启停控制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制粉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 |
5.1 引言 |
5.2 硬件配置及接线 |
5.3 系统软件构成及使用方法 |
5.3.1 数据通信管理软件DataSpy.exe |
5.3.2 系统控制软件MecsRun.exe |
5.3.3 组态编辑调试软件editer.exe |
5.3.4 历史记录模块hisdata.exe |
5.3.5 其他软件 |
5.4 通信接口设计 |
5.4.1 通信接口说明 |
5.4.2 通信点清单及说明 |
5.5 控制逻辑方案设计 |
5.5.1 稳态控制设计 |
5.5.2 优化定值计算与控制设计 |
5.5.3 启停控制设计 |
5.6 基本功能块组态 |
5.6.1 程控启停及吹扫命令 |
5.6.2 制粉系统电机的启动 |
5.6.3 调节门执行机构功能逻辑 |
5.6.4 开关门执行机构功能逻辑 |
5.7 操作画面组态 |
5.7.1 稳态控制功能画面组态 |
5.7.2 启停控制功能画面组态 |
5.7.3 再循环风路吹扫功能画面组态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调试及实施效果 |
6.1 引言 |
6.2 制粉优化控制系统调试方案 |
6.2.1 制粉系统定值稳态运行闭环调试 |
6.2.2 制粉系统优化控制调试 |
6.2.3 制粉系统启停过程调试 |
6.3 制粉优化控制系统实施效果 |
6.3.1 总体实施效果 |
6.3.2 功能及性能指标实现 |
6.3.3 MECS2008系统控制与手动控制的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非线性多变量热工过程多模型控制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非线性多变量系统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多模型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的典型热工过程建模与控制综述 |
1.4.1 球磨制粉系统 |
1.4.2 火力发电机组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1.6 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面向控制的建模与局部多变量模型辨识 |
2.1 引言 |
2.2 面向控制的球磨制粉系统建模 |
2.2.1 面向控制的建模方法 |
2.2.2 球磨制粉系统的数学模型 |
2.2.3 模型参数确定 |
2.2.4 模型验证 |
2.3 局部多变量模型辨识 |
2.3.1 基于频域的多变量系统辨识 |
2.3.2 仿真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局部控制结构的确定 |
3.1 引言 |
3.2 多变量PID控制的基本控制结构 |
3.2.1 完全分散控制结构 |
3.2.2 完全集中控制结构 |
3.2.3 稀疏控制结构 |
3.2.4 完全解耦控制结构 |
3.2.5 稀疏解耦控制结构 |
3.3 基于系统耦合特性的控制结构选择 |
3.3.1 耦合特性指标 |
3.3.2 控制结构的选择算法 |
3.3.3 仿真研究 |
3.4 含积分特性系统控制结构选择 |
3.4.1 含积分特性系统控制结构选择 |
3.4.2 仿真研究 |
3.5 非方系统的控制结构选择 |
3.5.1 非方系统控制结构选择 |
3.5.2 仿真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局部控制器设计与参数整定 |
4.1 引言 |
4.2 完全分散、完全集中和稀疏PID控制 |
4.2.1 等效传递函数 |
4.2.2 基于等效传递函数的PID参数整定 |
4.2.3 完全分散、完全集中和稀疏PID控制器设计 |
4.2.4 仿真研究 |
4.3 完全解耦和稀疏解耦PID控制 |
4.3.1 解耦补偿矩阵的设计 |
4.3.2 双自由度PID参数整定 |
4.3.3 完全解耦和稀疏解耦控制器设计 |
4.3.4 仿真研究 |
4.4 含积分特性的多变量系统控制:分离积分 |
4.4.1 对积分环节的处理 |
4.4.2 仿真研究 |
4.5 含大时滞特性的多变量系统控制:预测补偿 |
4.5.1 基于DMC的预测PID结构 |
4.5.2 预测PID控制器设计 |
4.5.3 仿真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模型控制结构的监督优化层设计方法 |
5.1 引言 |
5.2 总体结构 |
5.3 局部区域划分及切换策略 |
5.3.1 局部区域划分 |
5.3.2 模糊切换策略 |
5.4 性能监测 |
5.5 设定值优化 |
5.6 仿真研究 |
5.6.1 球磨制粉系统 |
5.6.2 火力发电机组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球磨制粉系统工程应用 |
6.1 工程概况 |
6.2 硬件设计 |
6.2.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6.2.2 系统的硬件配置 |
6.3 软件实现 |
6.3.1 软件平台 |
6.3.2 控制方案工程设计 |
6.3.3 软件设计与开发 |
6.4 工程实施与控制效果 |
6.4.1 实施过程 |
6.4.2 投运效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及主要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数学模型建立 |
2.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工作的原理 |
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的数学模型 |
2.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的数学模型 |
2.2.3 双进双出钢球磨钢球负荷的数学模型 |
2.3 仿真研究 |
2.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2.3.2 磨煤机数学模型仿真方框图 |
2.3.3 仿真曲线 |
2.4 小结 |
第三章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现有控制系统 |
3.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方法 |
3.1.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控制 |
3.1.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 |
3.1.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 |
3.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控制系统 |
3.2.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控制仿真研究 |
3.2.2 煤位控制系统PID 参数整定 |
3.2.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控制仿真结果 |
3.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系统 |
3.3.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仿真研究 |
3.3.2 出口温度控制系统PID 参数整定 |
3.3.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控制仿真结果 |
3.4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系统 |
3.4.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3.4.2 负荷控制系统PID 参数整定 |
3.4.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系统仿真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的模糊控制系统 |
4.1 模糊PID 控制系统的设计 |
4.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模糊控制系统 |
4.2.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4.2.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煤位模糊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3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模糊控制系统 |
4.3.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4.3.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出口温度模糊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4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系统 |
4.4.1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4.2 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负荷模糊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5.1 控制系统对比分析 |
5.1.1 煤位常规PID 控制系统与模糊控制系统的对比分析 |
5.1.2 出口温度常规PID 控制系统与模糊控制系统的对比分析 |
5.1.3 负荷常规PID 控制系统与模糊PID 控制系统的对比分析 |
5.2 全文总结 |
5.2.1 建立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的数学模型 |
5.2.2 对现有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进行了全面的仿真研究 |
5.2.3 提出了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模糊PID 控制系统 |
5.3 进一步的研究设想 |
5.3.1 进一步提高数学模型的精确性,针对不同工况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 |
5.3.2 模糊规则爆炸问题 |
5.3.3 进一步研究模糊控制策略在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四、风扇磨制粉系统煤粉调节器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火电厂煤粉制造过程的设计与研究[D]. 李彤.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6)
- [2]煤/天然气两用燃烧器关键技术研究[D]. 郑义明. 长安大学, 2019(01)
- [3]微油点火技术在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褐煤锅炉上的应用[A]. 尹文涛,蔡云峰,王友权. 2018清洁高效燃煤发电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 2018
- [4]衡丰发电厂钢球磨煤机建模与优化研究[D]. 赵云龙.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3)
- [5]神华胜利发电厂磨煤机选型及其控制系统研究[D]. 张瑞祥.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6]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中速磨入炉煤量软测量技术研究[D]. 刘翠翠.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7]微油点火技术在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褐煤锅炉上的应用[A]. 尹文涛,滕忠顺,蔡云峰,郑金,马静波. 2015火力发电节能改造现状与发展趋势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8]中储式钢球磨制粉系统全程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D]. 郭鸿峰. 华北电力大学, 2012(02)
- [9]非线性多变量热工过程多模型控制及其应用研究[D]. 罗运辉. 山东大学, 2011(07)
- [10]双进双出钢球磨煤机控制系统研究[D]. 袁钢.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