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绵羊睾丸季节变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霞[1](2021)在《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哺乳动物的睾酮合成受很多基因的共同调控,其中某些基因的表达量减少或者缺失都将影响睾酮合成的水平,睾酮缺乏会对生精过程会产生不利影响。研究发现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在雄性动物睾丸中表达,与雄性动物睾酮合成过程以及睾丸功能维持密切相关,但是其在不同物种中的表达特征及发挥的生物学作用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利用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在3月龄(性成熟前)、1岁龄(性成熟)、3岁龄(成年)3个关键发育阶段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并运用免疫荧光技术对其蛋白的阳性信号分布特征进行检测。此外,采用q RT-PCR和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的表达特征与HSD17B3的靶向关系进行验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3月龄相比,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睾丸中STAR、HSD3B1、CYP17A1和HSD17B3 mRNA的表达量显着下调(P<0.01),而其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上调(P<0.01),1岁龄和3岁龄睾丸中CYP11A1和GLOD4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发现,STAR、CYP11A1、HSD3B1、CYP17A1、HSD17B3和GLOD4蛋白主要分布在性成熟后(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的睾丸间质细胞中,在整个发育阶段的生殖细胞中也有少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可能通过维持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及调控藏绵羊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及来参与精子发生。2.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 mRNA和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头、体和尾中均有表达。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附睾(头、体和尾)中差异表达,而其蛋白的表达均显着上调(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蛋白主要存在于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上皮细胞中,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信号强度逐渐增强。此外,在性成熟后(1岁龄和3岁龄)藏绵羊附睾(头、体和尾)管腔的精子中也存在中等强度的阳性信号分布。研究结果表明,STAR、CYP11A1、HSD3B1、CYP17A1和HSD17B3在不同发育阶段藏绵羊附睾中主要通过调控附睾上皮细胞的分泌和吸收功能进而参与附睾发育以及精子成熟。3.随着年龄的增加,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在睾丸中表达显着上调(P<0.01),在不同发育阶段附睾中呈区段性差异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发现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模拟物均明显降低了HSD17B3 3′UTR野生型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这些结果表明,oar-miR-190-3p和oar-miR-363-3p可以靶向调控绵羊HSD17B3基因的表达。
吕文华[2](2021)在《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文中指出新疆地区由于民族特色与区域独特性,是我国着名的五大牧区之一,羊只存栏量居全国第二位。新疆每年羊场有不同类型传染病发生,给各养殖场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同时有些疾病呈慢性病理过程,防控难度很大,严重影响动物生产性能,降低经济效益,危害整个新疆养羊业。目的:对石河子周边羊养殖场进行绵羊支原体肺炎、巴氏杆菌病、绵羊痘、羊口疮和绵羊肺腺瘤5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同时对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对临床发病的绵羊支原体肺炎病例与人工感染支原体模型进行病理组织学比较,探明石河子周边地区羊5种传染病的发生情况,为该地区羊群发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解剖的方法对石河子周边羊场石河子1号场、石河子2号场、玛纳斯县某种羊场和芳草湖镇某羊场开展临床发病病例调查。采集病羊及疑似病羊的鼻拭子与肺脏组织利用分子生物学PCR技术进行检测,将检测到的病原序列与国内外代表株进行比对;采集淘汰病羊的不同组织进行固定、切片、染色和观察。结果:1.石河子周边羊场羊四个养殖场均有不同的传染病发生,将所采集的鼻拭子与收集到的组织样品进行了5种传染病核酸检测,临床样本的核酸检测阳性率分别为:绵羊支原体肺炎43.58%(17/39)、绵羊痘12.82%(5/39)、羊口疮5.12%(2/39)、巴氏杆菌病5.12%(2/39)、绵羊肺腺瘤2.56%(1/39)。但绵羊痘并非自然感染,而是由于免疫失败引发,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2.从收集到的病羊不同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1)绵羊支原体肺炎:自然感染病例肺部未出现明显的间质增生性肺炎病变,肺部主要病变为化脓、气肿、纤维增生与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致密,心肌有轻微坏死;肝脏并无明显病变;脾脏白髓区生发中心变大;肾小囊中有轻微蛋白渗出,肾小球毛细血管充血;肩前淋巴结有大量巨噬细胞。(2)巴氏杆菌病与绵羊痘混合感染:肺部出现明显化脓团块,肺泡腔出血,肺间隔毛细血管充血;肝脏化脓性坏死;脾脏大量充血、出血,有大量炎性细胞;肾小管间毛细血管充血严重;乳腺间质毛细血管充血,腺泡内大量上皮细胞增生。(3)羊口疮感染:心血管充血明显;肝脏、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无病变;脑组织有轻微出血;舌部有严重坏死;口腔粘膜出现水肿;颌下淋巴结中淋巴滤泡增宽。(4)羊口疮、绵羊痘各组织均未见典型的病毒包涵体;(5)人工感染绵羊支原体肺炎:支气管周围充血充血,细支气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肺间质增宽明显。3.对病原PCR检测结果进行测序,利用BLAST在线比对和MEGA7分析其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绵羊支原体肺炎病原同源关系最近的是日本株(WP117207184)同源性为82.69%;巴氏杆菌病原与海南株(WP139639179)同源性为100%;羊口疮病原序列同源性最近的是吉林株(MG712417)为97.75%;绵羊肺腺瘤病原同源性最近的是广东株(MK164396)为93.49%。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较高,呈散发,并无其他疾病。石河子1号场羊绵羊痘呈散发性,但是该病是由于当地免疫失败引起,经测序,确诊为疫苗毒。巴氏杆菌病呈散发病例。石河子2号场多发也为绵羊支原体肺炎,羊口疮发生较少,巴氏杆菌零星发生。其中4个养殖场中,经检测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较为普遍,其中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率最高,芳草湖镇某羊场肺炎发生率为42.85%。人工感染的绵羊支原体肺炎在组织病理学上呈典型的间质性肺炎,而自然感染病例组织学并不显着。结论:本项研究通过临床病理学及分子生物学对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进行调查研究,用来丰富和完善新疆关于临床中疾病的研究成果,努力从分子水平上来进一步认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了解石河子地区病原与其他地区的遗传差异,为临床人员和兽医提供诊断和防控的科学依据。
郭亚军[3](2021)在《藏绵羊卵巢的组织形态特征及相关因子在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分布》文中指出处在繁殖季节的母羊,在生殖激素及特定细胞因子的调节下,卵巢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同时卵泡及黄体的组织结构、细胞形态等也呈现特定的动态变化。关于藏绵羊卵泡发育等卵巢生理的研究,特别是一些细胞因子如VEGF、TGF-β1和HIF-1α等在卵巢中发挥的生物学作用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研究藏绵羊卵泡与黄体的组织学、细胞学特征,以及相关因子参与卵泡、黄体发育的生物学作用,对深入认识藏绵羊的卵巢生理、通过繁殖调控手段提高藏绵羊繁殖力,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及透射电镜方法,对藏绵羊卵泡和黄体的组织学结构以及卵泡的超微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技术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m RNA及蛋白在卵泡期、黄体期和妊娠期的卵巢、不同大小卵泡中的表达,同时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方法,研究其在不同生理期的卵巢和不同大小卵泡中的定位与分布,研究结果如下:1.大多数卵泡以颗粒细胞萎缩和纤维化的形式而闭锁;黄体中膜黄体细胞和颗粒黄体细胞结构特征明显且分界清晰,其内部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随着卵泡的发育,卵泡细胞由椭圆形变为多边形,数量增多且被膜细胞包围,胞质中的细胞器数量和种类增多且联系也趋于紧密。2.妊娠期的卵巢重量显着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的卵巢长度和厚度之间差异显着(P<0.05);卵泡期主要以卵泡的生长发育变化为主,而黄体期和妊娠期主要以黄体的动态变化为主。3.VEGF和HIF-1αm RNA和蛋白在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的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趋势一致,VEGF和HIF-1αm RNA和蛋白在妊娠期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VEGF和HIF-1α蛋白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颗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4.TGF-β1m RNA和蛋白在卵泡期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黄体期和妊娠期(P<0.05),TGF-β1蛋白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5.VEGF、TGF-β1和HIF-1αm RNA和蛋白在大卵泡、中卵泡、小卵泡中均有表达,且表达趋势一致,VEGF、TGF-β1和HIF-1αm RNA和蛋白在中卵泡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大卵泡和小卵泡(P<0.05),VEGF、TGF-β1和HIF-1α蛋白的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卵泡内膜细胞和颗粒细胞。研究结果表明,藏绵羊卵巢的组织形态特征能够保障其机能的正常发挥;VEGF和HIF-1α通过调控颗粒黄体细胞和腺黄体细胞的增殖,可能在妊娠黄体功能的维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GF-β1可能参与了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的增殖,并调控卵泡的生长发育。VEGF、TGF-β1和HIF-1α主要参与了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特别是对选择期卵泡(中卵泡)的生长发育发挥了调控作用。
赵淑琴[4](2020)在《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文中认为双峰驼作为西北地区特有的经济物种,其季节性繁殖严重限制了双峰驼的产仔率。哺乳动物的季节性繁殖除受到褪黑素介导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外还受到昼夜节律生物钟的调控。越来越多的实验数据表明褪黑素的周期性分泌与生物钟基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褪黑素作用的具体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也有研究表明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在机体多个重要生理活动中的调节,但是否参与了生物钟基因的调控仍需研究证实。本研究以双峰驼为研究对象,体外培养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通过运用过表达和沉默褪黑素受体基因(MT1和MT2基因)的方法检测对生物钟基因的影响,通过q PCR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MT1/2与隐花色素(Cryptochrome,Cry)基因在生殖轴系的表达含量及定位,用Elisa方法检测MT和Cry基因对雌二醇(E2)分泌的影响,并对MT蛋白和CRY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探究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之间的联系及它们对雌二醇分泌的影响。结果显示:1.用Elisa方法检测c AMP的结果显示过表达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降低,沉默MT或Cry基因,c AMP的含量均升高。通过q 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过表达MT基因后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发现:在24 h,36 h时除了基因Cry1/2的表达极显着升高外,其他基因(GNB2,PKA,CREB,Per1/2/3,Clock)均极显着降低,在48 h时出现反馈性升高或降低或趋于平衡。沉默MT后的检测结果与过表达MT的检测结果完全相反。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因的相关性,过表达和沉默基因Cry后检测相关信号通路基因的变化,结果显示与过表达和沉默MT的结果完全一致,暗示了MT和Cry之间存在着联系,为c AMP/PKA/CREB通路机制的分析研究提供可靠科学的理论依据,并证实卵巢颗粒细胞上的生物钟作为外周生物钟与主时钟(视交叉上核生物钟)保持一致的节律。2.通过q PCR和WB实验显示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均有MT与Cry的表达,暗示MT和Cry都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影响动物的生殖。不同的是MT在松果体中的表达最多,CRY在下丘脑中的表达最多,这与褪黑素的主要分泌部位在于松果体及CRY主要存在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上的结果相印证。实验结果还发现,在相同的组织,MT1和MT2受体的表达没有组织的差异性,CRY1和CRY2也没有组织差异性。在松果体和下丘脑中,不论MT还是CRY蛋白均成弥散性表达,不同的是褪黑素受体只有细胞膜和细胞质有阳性表达,CRY蛋白则胞膜、胞质及胞核均有阳性表达。在垂体上,不论腺垂体还是神经垂体均有显着的阳性表达,四种蛋白表达的共同点是都主要位于毛细血管的管壁细胞和血管周围的腺细胞上,这一方面说明褪黑素在垂体中的运输方式是以血液运输为主,另一方面暗示MT与CRY蛋白之间的发挥着密切相关的作用。在睾丸和卵巢上,四种蛋白的表达很相似,均主要位于睾丸的基膜和间质细胞以及在卵巢上的弥散性表达,不一样的是MT在胞核上无表达,而CRY蛋白则有。在附睾上,四种蛋白有差异性表现,MT1、MT2和CRY1蛋白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上呈阳性表达。CRY2蛋白除在管腔上皮细胞、管周肌样细胞和腔面精子呈阳性表达外,纤毛呈强阳性表达,这说明CRY2蛋白在精子经过附睾的过程中,对其发育成熟发挥较大的作用。3.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褪黑素受体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CRY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加入外源褪黑素或者过表达MT,雌二醇的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阻断或者沉默MT后雌二醇含量显着低于对照(P<0.01)。既过表达褪黑素受体基因,又加入外源褪黑素,雌二醇的含量低于对照(P<0.01)。过表达Cry基因,雌二醇含量显着高于对照(P<0.01),沉默Cry基因雌二醇含量低于对照(P<0.01)。4.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理化性质、高级结构及其同源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MT1/2,CRY1/2的半衰期都是30 h,肽链N端都是蛋氨酸,且都为碱性蛋白质。除MT1为稳定蛋白,其余均为不稳定蛋白。MT1/2为疏水性蛋白质,存在跨膜结构,CRY1/2为亲水性蛋白质,无跨膜结构。这四种蛋白包含的主要二级结构元件都是α螺旋和无规卷曲。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T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膜和内质网。CRY1/2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双峰驼的MT1、CRY1蛋白与单峰驼的MT1、CRY1蛋白的分子进化距离最近,说明其亲缘关系最为密切。本论文的研究将褪黑素与生物钟基因的表达联系起来,确定c AMP/PKA/CREB通路参与了褪黑素对生物钟的调节作用。这一结果对今后研究季节性发情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调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杨涵羽璐[5](2019)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相关miRNA的筛选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养羊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绵羊不但能提供肉制品,而且能为毛纺业提供优质的细羊毛原料,解决优质羊毛供应紧缺的局面。中国美利奴羊是我国最优良的细毛羊品种之一,羊毛从毛囊发育而来,其中次级毛囊的发育决定了羊毛的细度和经济价值,所以阐明羊毛毛囊发育机理至关重要。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人们已经在细毛羊和绒山羊上做了很多研究,很多报道都针对这些miRNA参与毛囊发育的调控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关于绵羊成年时期毛囊发育各阶段的miRNA的相关报道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基础。前期研究表明,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在生长发育、生物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毛囊发育从胎儿期就已经开始,为阐明miRNA在细毛羊毛囊发育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胎儿期各分枝阶段的皮肤毛囊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确定毛囊发育的关键时间节点,进一步通过miRNA组学研究,挖掘出对毛囊发育有调控作用的miRNA,并对关键miRNA进行功能研究,揭示miRNA调控次级毛囊发育的分子机理,为开展基因调控毛囊发育以及优质细毛羊的分子选育提供依据。方法:(1)选择胎龄45d、55d、65d、75d、85d、95d、105d、115d、125d、135d、145d的33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羊,每个发育时期选取三只,采集体侧部皮肤组织,一份用于miRNA组学分析;另一份放入4%多聚甲醛保存,制作胎儿皮肤毛囊组织的石蜡切片,用于毛囊组织形态学观察。(2)应用Illumina HiSeq 2500 System测序平台进行miRNA组学分析,分析皮肤毛囊不同发育时期的差异表达的miRNAs,预测已知miRNA、保守miRNA和新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GO功能富集、KEGG pathway分析;筛选皮肤毛囊发育重要时期的关键miRNA。(3)应用qPCR对18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验证。(4)构建miRNA与靶基因的Psicheck-2 Luciferase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分别转染293T细胞,通过荧光素酶活性证明miRNA的靶基因。(5)培养绵羊原代皮肤成纤维细胞,通过转染miRNA模拟物与空白对照(NC),应用Western blot和QPCR确定miRNA对靶基因蛋白和mRNA的表达的调控作用。(6)利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了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和多胎萨福克共计260个个体在miRNA-377基因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结果:(1)通过11个发育时期的胎儿皮肤毛囊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胎儿第45d,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逐渐开始发育;胎儿第55d,皮肤结构发育完全;65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育,形成囊泡并且逐渐增大,到75d时初级毛囊已经形成;胎儿第85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初级毛囊数量迅速增加。胎儿第105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次级毛囊。(2)计算85-145d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密度,结果表明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小,次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大。计算胎儿期85-145d S/P值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3)通过miRNA组学分析,在绵羊胎儿发育的11个时期共检测到了179个新的miRNAs和152个已知的miRNAs,其中37个差异表达miRNAs与次级毛囊形态发生相关。(4)采用MEVv4.6进行层次聚类分析,11个毛囊发育期中差异表达的miRNA分为2大类和4个亚类,其中2大类包括胎儿期45-95d的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发育关键时期,以及105-145d的毛囊发育增速时期;四个亚类包括45d、55d和65d的毛囊发育期,75、85和95d的毛囊发育期,105、115和125d的毛囊发育期,135和145d的毛囊发育期。聚类分析结果与毛囊(HF)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致。(5)在75-85d的次级毛囊发育期,共有37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表达miRNA 19个和下调表达miRNA18个,在次级毛囊发育关键期,novel-126极显着下调表达,miR-196b极显着上调表达。(6)经过GO和Pathway分析,证明PRL信号通路和血小板活化通路在次级毛囊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oar-miR-133、oar-miR-376c-3p、miR-196b*、miR-2285Ⅰ、miR-504、miR-873、Novel-8*、Novel-17、Novel-20、Novel-64基因参与次级毛囊发育。(7)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证明miRNA767模拟物和DDX5野生型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能显着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P<0.05),初步说明miR-767能调节DDX5基因的表达,miR-767的靶基因是DDX5基因;oar-miR-377模拟物和SLC24A2野生型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能显着抑制荧光素酶的活性(P<0.05),初步说明oar-miR-377能调节SLC24A2基因的表达,oar-miR-377的靶基因是SLC24A2基因。(8)通过NC和miRNA模拟物分别转染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结果表明,miR-767显着降低DDX5蛋白和mRNA表达量;oar-miR-377显着降低SLC24A2蛋白和mRNA表达量。(9)通过PCR测序证明oar-miR-377核心序列上游276bp检测到T>C碱基突变,在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和多胎萨福克品种中分布。通过建立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基因型效应对细度离散系数存在显着相关(P<0.05),品种效应与毛纤维直径、细度标准差、细度离散系数存在极显着相关(P<0.01)。关联分析表明CC基因型个体的羊毛纤维直径大,细度离散系数极显着大于TT基因型个体(P<0.01)。综上所述,本研究证明85d为中国美利奴羊次级毛囊发育的关键时期;PRL信号通路和血小板活化通路在次级毛囊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oar-miR-133、oar-miR-376c-3p、miR-196b*、miR-2285l、miR-504、miR-873、Novel-8*、Novel-17、Novel-20、Novel-64基因是次级毛囊发育的关键基因,miR-767和oar-miR-377均通过转录后分别下调DDX5和SLC24A2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次级毛囊发育。oarmiR-377的CC基因型个体的羊毛纤维直径大,因此,在细毛羊育种中选择TT和TC基因型个体。
陈云蕾[6](2019)在《NYD-SP27基因对绵羊精液品质及精子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哺乳动物精子生成的过程主要是睾丸生殖细胞经分化过程后形成精原细胞,再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变化,最终分化成成熟精子。精子形成过程中受各种因子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其中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化,一些内源的调节因子和基因的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性表达调控。睾丸发育特异性蛋白-27基因(Testis development specific protein gene 27,NYD-SP27)作为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抑制剂,是精子形成的调节剂,对精子的产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将NYD-SP27基因的上调和下调载体质粒通过睾丸注射后,探究它对绵羊精子活率、畸形率、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以及精子cAMP信号通路中关键酶的表达量等方面的影响,以揭示NYD-SP27基因在精子形成过程中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本研究以Genbank中的绵羊NYD-SP27基因序列为基础设计引物,克隆羊NYD-SP27基因,将基因连接到真核载体pmcherry-n1中;载体的红色荧光蛋白和目的基因通过猪捷申病毒2 A肽(P2A)连接以实现共表达;(2)将NYD-SP27基因的上调和下调载体质粒通过睾丸注射后,电刺激采精,检测NYD-SP27基因对绵羊精子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并制作冻精,解冻后检测NYD-SP27基因对精子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影响;(3)通过ELISA方法检测NYD-SP27基因对精子内cAMP信号通路中相关酶的表达量的影响;(4)将NYD-SP27基因的上调和下调载体质粒通过绵羊睾丸注射后,采集血液,检测血清中生殖激素水平。[结果](1)成功构建了pmcherry-Flag-NYDSP-P2A真核表达重组载体;(2)对照组与FNP组(NYD-SP27基因的上调)精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Sh组(NYD-SP27基因的下调)却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FNP组和Sh组)精子畸形率差异均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FNP组绵羊精子中肌动蛋白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Sh组却差异极显着(P<0.01);对照组与试验组精子中肌球蛋白的表达量差异均极显着(P<0.01);(3)对照组与Sh组绵羊精子中环磷酸腺苷酸的表达量差异显着(P<0.05),对照组与FNP组却差异极显着(P<0.01);对照组与Sh组绵羊精子中蛋白激酶的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与FNP组却差异显着(P<0.05);(4)NYD-SP27基因下调(Sh组)对绵羊睾酮水平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结论](1)在NYD-SP27基因表达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翻译过程中猪捷申病毒2A肽片段起到了剪切作用;(2)NYD-SP27基因下调不仅对可以促进绵羊精子活率的提高,并对精子中肌动蛋白亦产生调控作用;(3)NYD-SP27基因下调对精子cAMP信号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环磷酸腺苷酸和蛋白激酶的表达产生调控作用;(4)NYD-SP27基因下调对绵羊睾酮水平的分泌产生调节作用。
孙武[7](2019)在《整合RNA-seq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控制湖羊睾丸发育的基因和调控网络》文中研究指明繁殖力是肉羊生产中最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早期选育优秀种公羊对遗传改良肉羊群体的繁殖力,提高经济效益尤为重要。睾丸是雄性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器官,因其容易测定、遗传力高,并与精液品质密切相关等特点而受到育种学家们的关注,通过睾丸大小的早期选育被认为是提高公羊繁殖力最有效的途径。睾丸的发育是一个高度复杂而精密的过程,需要对其遗传机制进行解析。本研究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透射电镜对湖羊性成熟后不同大小睾丸组织形态学进行了观察;同时利用RNA-seq技术对湖羊不同发育阶段和性成熟后不同大小睾丸组织进行差异mRNA、miRNA和piRNA分析;对207只羊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GWAS)方法筛选与睾丸大小相关的分子标记和候选基因;以期找到控制湖羊睾丸发育和大小的核心基因和调控网络。本论文得到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对6月龄湖羊不同大小睾丸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显示质量大的睾丸组织曲细精管上皮生精细胞排列层次分明,管腔有精子产生,质量小的睾丸生精上皮生殖细胞少,管腔内无明显精子产生;透射电镜(TEM)结果显示大睾丸组生殖细胞与生殖细胞之间的胞质桥要明显大于小睾丸组。(2)利用RNA-seq技术对初生(M0)、3月龄(M3)、6月龄(M6)、12月龄(M12)4个阶段湖羊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发现M3vsM0、M6vsM3、M12vsM6 3个相邻发育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s)分别为4606(上调2381个、下调2225个)、7500(上调4368个、下调3132个)和15个(上调8个,下调7个)。GO和KEGG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精子发生、授精、减数分裂等条目以及Focal adhesion、ECM-receptor interaction、RapI signaling pathway等通路。权重共表达网路分析鉴定到10个与睾丸发育相关的核心基因。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对其中两个核心候选基因在蛋白水平进行研究,发现VIM蛋白在初生时表达量最高,随着月龄推移,表达量逐渐下降;SPATA6蛋白在随着月龄表达量逐渐上升,并且在6月龄表达量最高,显着地高于初生期和3月龄。提示这两个基因在睾丸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从137只统一饲养至165日龄的湖羊群体中挑选出睾丸最大的3个个体(大睾丸组,睾丸质量为480.91±25.07 g),中间个体3个(中睾丸组,睾丸质量为220.86±1.50 g),睾丸最小的个体3个(小睾丸组,睾丸质量为62.70±28.38g)进行RNA-seq测序,分析差异表达mRNA、miRNA和piRNA。结果显示小睾丸组vs中睾丸组、小睾丸组vs大睾丸组、中睾丸组vs大睾丸组分别筛选到7019个(4143个上调、2876个下调)、7101个(4279个上调,2822个下调)和1个差异表达基因;三个比较组差异表达miRNA分别为445个(419个上调、26个下调)、127个(126个上调、1个下调)、2个(均下调);3个比较组差异表达piRNA分别为293个(290个上调、3个下调)、456个(453个上调、3个下调)、75个(59个上调、16个下调)。整合分析miRNA、piRNA和mRNA数据,鉴定得到154个miRNA-mRNA和1个piRNA16763X1—XG—uncon servative262286849(uncon servative171152267)调控睾丸大小的候选互作网络。(4)对207只6月龄湖羊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并与睾丸大小及衍生性状开展GWAS,筛选到194个显着相关的SNPs(P<10-6),注释到183基因。其中与左侧睾丸重量、长度、宽度显着相关的SNPs主要位于4、6、15、27号染色体;与右侧睾丸重量、长度、宽度显着相关的SNPs主要位于2、3、6、9、12、15染色体。基因注释分析显示THEG、APOL3、PATZI、POU5F1等是决定绵羊睾丸大小的候选基因,可以作为分子辅助标记,指导绵羊分子育种。
王朋达[8](2019)在《寒泊羊繁殖性能分析及行为学观察》文中提出寒泊羊是由小尾寒羊为母本、杜泊绵羊为父本杂交培育而成的肉用绵羊新种群,经选育后肉用性能较母本显着提高,但繁殖性能和行为学特性有待测定和观测。本文通过对寒泊羊各项繁殖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进行观察及相关基因的免疫组化及表达量的分析;及对小尾寒羊、不同月龄寒泊羊及发情寒泊羊日常行为进行统计分析,为寒泊羊的选育及日常管理提供参考。试验一:通过统计分析寒泊羊的繁殖数据,为以后选育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小尾寒羊为对照,对1-4自繁世代寒泊母羊产羔数、不同世代寒泊母羊产羔数、双羔率以及产羔月份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寒泊羊胎产羔数、产羔间隔、双羔率均低于小尾寒羊(P<0.05)。寒泊羊的1-4胎产羔数与胎次成正比,产羔集中于1-4月份,其中3月份产羔最多,而7月份最少。试验二:本试验通过研究寒泊羊睾丸发育规律及相关繁殖基因在其中可能发的作用,目的是为种公羊的选择与配种年龄的确定提供依据。本研究选取初生、7月龄、13月龄寒泊羊各3只,采集其睾丸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定量试验。寒泊羊睾丸组织HE染色结果为:寒泊羊睾丸发育符合本种属特点。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促黄体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hormone receptor,AR)均在初生寒泊羊生精小管管腔中呈阳性表达,LHR、AR均在精子上呈强阳性表达。FSHR表达量在初生及7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中呈增加趋势,13月龄降低。7月龄和13月龄LHR表达量显着高于初生(P<0.01),7月龄AR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初生和13月龄(P<0.05)。LHR的表达量与组化结果基本一致推测LHR可能与寒泊羊的精子发生有关,可作为种羊挑选的候选基因。试验三:本试验分析寒泊羊的日常行为规律,为寒泊羊的日常管理及饲喂提供参考。试验羊群共分为5组,分别为成年小尾寒羊、成年寒泊羊、3月龄寒泊羊、6月龄寒泊羊及发情寒泊羊。分别对试验羊群的采食、反刍、休息、观望、运动等行为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为:寒泊羊的采食性能优于小尾寒羊,成年寒泊羊采食频率极显着低于3月龄、6月龄寒泊羊(P<0.01),而反刍频率显着高于3月龄、6月龄(P<0.05)。发情寒泊羊与未发情母羊的休息与观望行为均存在显着差异,3月龄寒泊羊中午采食持续时间显着高于成年羊(P<0.05)。白昼时成年羊休息频率显着高于3月龄、6月龄(P<0.05),夜晚时成年羊反刍频率显着大于3月龄(P<0.01),运动频率差异显着(P<0.05)。发情羊白昼与夜晚的观望频率均高于未发情羊(P<0.05),试验羊群采食均集中于白昼,反刍与休息均集中在夜晚。结论:寒泊羊繁殖性能低于小尾寒羊,繁殖规律呈现一定季节性,繁殖性能有待加强选育提高。寒泊羊睾丸组织发育符合本种属发育特点,LHR基因可能影响其精子发生,可以作为种公羊候选基因。寒泊羊采食性能优于小尾寒羊,3月龄、6月龄采食性能优于成年羊,但反刍能力较低。寒泊羊有明显的发情行为表现,采食行为集中于白昼,反刍与休息行为集中于夜晚。
白曼[9](2018)在《小尾寒羊公羊繁殖性能研究及其睾丸发育miRNA-mRNA表达谱联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公羊繁殖性能主要体现在配种能力和精液品质两个方面,精液品质则与睾丸组织结构密切相关。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是影响公羊繁殖能力的重要因素。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的地方绵羊品种,以高繁殖力着名,是肉羊产业发展中广泛使用的母本品种,在我国肉羊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小尾寒羊公羊为研究对象:一、对小尾寒羊公羊进行繁殖性能研究挑选出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采用H.E.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二、在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组织结构和精子发生进程差异的基础上,构建睾丸mRNA文库和sRNA文库,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中mRNA和miRNA的表达谱进行分析,并对miRNA与mRNA表达谱进行联合分析,构建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筛选出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三、利用qRT-PCR方法对测序数据进行验证,并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筛选出的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的靶向调控作用进行验证。旨在为揭示小尾寒羊公羊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影响其优秀繁殖性能的分子标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尾寒羊公羊繁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小尾寒羊公羊具有性早熟特性,公羔在75-88日龄出现性行为,6月龄可达性成熟。小尾寒羊睾丸发育与睾酮分泌水平呈正相关,成年公羊射精量多,精液密度大,精子活率高,精子在体外存活时间长,精液品质好,可用于常年配种。且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在曲细精管直径和生精细胞数量等组织学上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后续转录组差异分析。2.不同月龄小尾寒羊睾丸mRNA表达谱分析:成功构建了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mRNA文库,2月龄vs 6月龄睾丸获得630个差异基因(470个上调和160个下调),6月龄vs 12月龄睾丸获得322个差异基因(218个上调和104个下调),2月龄vs 12月龄睾丸获得102个差异基因(82个上调和20个下调)。GO和pathway分析表明2月龄vs 6月龄睾丸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到雄性求偶,类固醇代谢和精子发生等191个生物过程及氨基糖与核苷酸代谢,核苷酸切除修复及AMPK等17条信号通路。6月龄vs 12月龄睾丸的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到有性生殖,发育性细胞凋亡及精子获能等311个生物过程及核糖体,多糖降解和核黄素代谢等8条信号通路。3组差异基因取并集后获得的955个差异基因趋势分析,共获得8种表达谱并归类为4种模式表达谱,根据4种模式表达谱构建了4个基因间共表达网络,筛选出29个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的关键基因。随机选取13个基因(CA3,APOH,MYOC,CATSPER4,SYT6,SERPINA10,DAZL,ADIPOR2,RAB13,CEP41,SPAG4,ODF1和FRG1)对mRNA测序数据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趋于一致,证明了mRNA测序数据的准确性。3.不同月龄小尾寒羊睾丸miRNA表达谱分析:成功构建了2月龄,6月龄和12月龄小尾寒羊睾丸miRNA文库,2月龄vs 6月龄,6月龄vs 12月龄和2月龄vs12月龄睾丸中分别鉴定出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5个,1个和4个;差异表达novel miRNA:132个,105个和24个。选取6个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oar-miR-379-5p,oar-miR-665-3p,oar-miR-200b,oar-miR-409-3p,oar-miR-495-3p和oar-miR-200c)和6个差异表达novel miRNA(has-miR-3592-5p,has-miR-6820-3p,has-miR-3615,mmu-miR-1957b,mmu-miR-182-3p和mmu-miR-1929-3p)对miRNA测序数据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与RNA-seq测序结果趋于一致,证明了miRNA测序数据的准确性。4.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预测:结合miRNA与mRNA结果,对2月龄vs 6月龄,6月龄vs 12月龄和2月龄vs 12月龄睾丸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分别得到68个,1个和9个靶基因,差异表达novel miRNA分别得到363个,168个和29个靶基因。靶基因的GO和pathway分析表明,2月龄vs 6月龄睾丸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的靶基因显着富集到细胞凋亡,减数分裂I期,顶体反应等100个生物过程及Hedgehog和Wnt等11条信号通路;6月龄vs 12月龄睾丸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的靶基因显着富集到多细胞生物生殖,精卵结合,单受精和蛋白水解4个生物过程;2月龄vs 12月龄睾丸差异表达绵羊已知miRNA的靶基因显着富集到腺苷代谢,嘌呤碱基代谢及核苷酸代谢等17个生物过程及核黄素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4条信号通路。5.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关键miRNA及其靶基因筛选验证:构建了3个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基于GO和KEGG分析,筛选出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关键oarmiR-379-5p及其候选靶基因WNT8A和oar-miR-665-3p及其候选靶基因CCIN。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结果证明了WNT8A是oar-miR-379-5p的靶基因,CCIN可能不是oar-miR-665-3p的靶基因。
王俊杰[10](2018)在《促性腺激素受体和催乳素受体在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中季节性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住在高纬度地区的野生动物由于在一年内要经历食物、光照和气候等因素的季节性变化而在特定的期间内进行季节性的交配产仔行为。随着这种季节性活动的进行,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殖器官,如睾丸以及附睾会发生显着的形态和/或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在本研究中,我们以雄性野生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Brandt)为研究模型,通过探究睾丸和附睾季节性变化与促黄体生成素受体(luteinizing hormone receptor,LHR),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和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表达模式,评价LHR、FSHR和PRLR调节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和附睾季节性形态和功能中的可能作用。组织学和形态学结果显示繁殖期的睾丸及附睾在重量和体积管腔直径等形态指标上均大于非繁殖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睾丸中的LHR,FSHR分别特异性表达在间质细胞及支持细胞中,而PRLR在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均有表达。附睾中LHR,FSHR和PRLR均表达在附睾管腔的上皮细胞层中。蛋白和mRNA表达方面,在睾丸中,LHR,FSHR和PRLR的蛋白及mRNA在繁殖期的表达显着高于繁殖期。附睾中,繁殖期FSHR和PRL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在附睾的头,体和尾部中均显着高于非繁殖期。而LHR的mRNA和蛋白质仅在头部和体部的表达在两个时期差异显着,且繁殖期高于非繁殖期。此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结果表明,繁殖期雄性野生达乌尔黄鼠血清中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催乳素(prolactin,PRL)三者的激素浓度呈现高峰。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野生达乌尔黄鼠的睾丸和附睾是LH,FSH和PRL作用的靶器官,这三者可能在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的季节性变化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揭示了野生达乌尔黄鼠的睾丸和附睾中LHR,FSHR和PRLR的季节性表达模式,为研究LH,FSH和PRL在野生季节性繁殖啮齿动物性腺功能季节性变化的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
二、绵羊睾丸季节变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绵羊睾丸季节变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 睾丸与附睾 |
2 间质细胞发育及睾酮生成调控机制 |
3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3.1 STAR基因 |
3.2 CYP11A1和CYP17A1 基因 |
3.2.1 CYP11A1 基因 |
3.2.2 CYP17A1 基因 |
3.3 HSD3B1和HSD17B3 基因 |
3.3.1 HSD3B1 基因 |
3.3.2 HSD17B3 基因 |
3.4 GLOD4 基因 |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藏绵羊睾丸中的表达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组织样品收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4.1 组织总RNA提取 |
1.4.2 cDNA合成 |
1.4.3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4.4 qRT-PCR |
1.4.5 总蛋白提取 |
1.4.6 蛋白浓度测定与变性 |
1.4.7 WesternBlot |
1.4.8 免疫荧光染色定位蛋白分布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在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模式 |
2.2 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2.3 藏绵羊睾丸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免疫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藏绵羊附睾中的表达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及组织样品收集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1.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1.2 藏绵羊附睾体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1.3 藏绵羊附睾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 |
2.2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2.2.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2.2.2 藏绵羊附睾体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2.2.3 藏绵羊附睾尾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 |
2.3 藏绵羊附睾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
2.3.1 藏绵羊附睾头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
2.3.2 藏绵羊附睾体组织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
2.3.3 藏绵羊附睾尾中睾酮合成相关基因蛋白的定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miR-190-3p和 miR-363-3p与 HSD17B3 靶标关系验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方法 |
1.3.1 组织总RNA提取 |
1.3.2 第一链c DNA合成 |
1.3.3 qRT-PCR |
1.3.4 HSD17B3 3'-UTR野生型及突变型序列的设计 |
1.3.5 HSD17B3 3′-UTR野生型(WT)和突变型(MUT)重组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1.3.6 miRNA模拟物化学合成 |
1.3.7 细胞转染 |
1.3.8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1.3.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潜在调控HSD17B3的miRNAs在雄性生殖器官中的表达特征 |
2.1.1 oar-miR-190-3p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的表达情况 |
2.1.2 oar-miR-363-3p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的表达情况 |
2.1.3 HSD17B3与miRNAs在藏绵羊睾丸和附睾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2.2 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
2.3 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羊五种传染病的研究进展 |
1 绵羊支原体肺炎 |
1.1 绵羊支原体肺炎流行特征 |
1.2 绵羊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 |
1.3 绵羊支原体肺炎病理变化 |
1.4 绵羊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测方法 |
2 绵羊巴氏杆菌病 |
2.1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特征 |
2.2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
2.3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
2.4 绵羊巴氏杆菌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3 绵羊痘 |
3.1 绵羊痘的流行特征 |
3.2 绵羊痘的临床特征 |
3.3 绵羊痘的病理变化 |
3.4 绵羊痘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4 羊口疮 |
4.1 羊口疮的流行特征 |
4.2 羊口疮的临床特征 |
4.3 羊口疮的病理变化 |
4.4 羊口疮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5 绵羊肺腺瘤 |
5.1 绵羊肺腺瘤的流行特征 |
5.2 绵羊肺腺瘤的临床特征 |
5.3 绵羊肺腺瘤的病理变化 |
5.4 绵羊肺腺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的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样品来源与发病情况 |
1.1.1 石河子1 号场 |
1.1.2 石河子2 号场 |
1.1.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 |
1.1.4 芳草湖镇某羊场 |
1.1.5 主要试剂 |
1.1.6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引物合成 |
1.2.2 肺脏组织DNA提取 |
1.2.3 肺脏组织RNA提取 |
1.2.4 鼻拭子DNA提取 |
1.2.5 鼻拭子RNA提取 |
1.2.6 PCR扩增 |
1.2.7 测序分析 |
1.2.8 RT-PCR检测 |
2 PCR检测结果 |
2.1 绵羊支原体肺炎PCR扩增 |
2.2 绵羊巴氏杆菌PCR扩增 |
2.3 绵羊痘PCR扩增 |
2.4 羊口疮PCR扩增 |
2.5 绵羊肺腺瘤PCR扩增 |
2.6 数据分析结果 |
3 测序结果 |
3.1 绵羊支原体肺炎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2 巴氏杆菌病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3 羊口疮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3.4 绵羊肺腺瘤测序结果比对分析 |
4.讨论 |
4.1 石河子1 号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4.2 石河子2 号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4.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传染病流行特点 |
试验二 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病理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材料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 |
1.2 方法 |
1.2.1 调查病史 |
1.2.2 临床状态观察 |
1.2.3 病理剖检观察 |
1.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2 结果 |
2.1 临床调查 |
2.2 临床状态观察 |
2.3 病理剖检 |
2.4 病理组织学观察 |
3.讨论 |
3.1 石河子1 号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3.2 石河子2 号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3.3 玛纳斯县某种羊场病理组织学特点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天根血液/细胞/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二 TRIZOL法提取肺脏组织RNA |
附录三 天根高效口腔拭子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四 病毒检测用RNA提取试剂盒说明书 |
附录五 切片具体操作步骤 |
附录六 四种病原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3)藏绵羊卵巢的组织形态特征及相关因子在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中英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哺乳动物卵巢功能的研究进展 |
1.1 卵泡发育与排卵 |
1.2 激素分泌 |
1.3 黄体的形成机制 |
2 哺乳动物发情周期的调节 |
2.1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激素调节 |
2.2 发情周期和妊娠期的内分泌调节 |
3 影响绵羊繁殖性能的因素 |
4 卵巢生理相关因子对繁殖过程的影响 |
4.1 VEGF |
4.2 TGF-β_1 |
4.3 HIF-1α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藏绵羊卵巢组织学及卵泡超微形态的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3.1 卵巢物理参数的测量和组织切片制作 |
1.3.2 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1.3.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卵巢的物理特征和组织形态 |
2.2 黄体的组织学特征 |
2.3 卵泡的组织学特征 |
2.4 不同类型卵泡闭锁的状况 |
2.5 卵泡的超微形态 |
3 讨论 |
3.1 藏绵羊卵巢组织学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
3.2 卵泡的超微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
4 小结 |
试验二 VEGF、TGF-β_1和HIF-1α在藏绵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试剂 |
1.2 试验样品 |
1.3 试验方法 |
1.3.1 HE染色 |
1.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3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
1.3.4 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
1.3.5 基因相对表达量检测 |
1.3.6 结果统计 |
2 结果 |
2.1 不同时期卵巢组织的物理参数和组织学特征 |
2.2 VEGF、TGF-β_1和HIF-1α在卵巢不同时期中的表达 |
2.3 VEGF、TGF-β_1和HIF-1α在卵巢组织中的定位 |
2.4 VEGF、TGF-β_1和HIF-1α蛋白在卵巢中的表达 |
3 讨论 |
3.1 VEGF在卵巢中的表达特征及功能 |
3.2 HIF-1α在卵巢中的表达模式及功能 |
3.3 TGF-β_1在卵巢中的表达模式及功能 |
4 小结 |
试验三 VEGF、TGF-β_1和HIF-1α在藏绵羊卵泡中的表达与分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及样本采集 |
1.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1.3 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卵泡中的总蛋白 |
1.4 RNA提取和逆转录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VEGF、TGF-β_1和HIF-1αm RNA在卵泡中的表达模式 |
2.2 VEGF、TGF-β_1和HIF-1α蛋白在卵泡中的表达特征 |
2.3 VEGF、TGF-β_1和HIF-1α蛋白在卵泡中的免疫定位 |
3 讨论 |
3.1 低氧环境对卵泡发育的影响 |
3.2 VEGF、TGF-β_1和HIF-1α基因在卵泡中的生物学作用 |
3.3 VEGF、TGF-β_1和HIF-1α蛋白在卵泡中表达的生理意义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4)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中文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 褪黑素的作用机制及在动物繁殖中的应用 |
1.1 褪黑素的理化性质 |
1.2 褪黑素的生物合成、人工合成和代谢 |
1.3 褪黑素受体 |
1.4 褪黑素的信号传导 |
1.5 褪黑素对生殖的调控 |
2 昼夜节律与生物钟基因 |
2.1 昼夜节律系统 |
2.2 生物钟 |
2.3 哺乳动物生物钟周期的调控 |
3 褪黑素信号通路与生物钟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
3.1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间接交互作用 |
3.2 褪黑素与生物钟的直接交互作用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褪黑素受体通过c AMP/PKA/CREB通路对卵巢颗粒细胞生物钟基因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的定位与表达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基因与Cry基因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的定量检测 |
2.2 褪黑素受体蛋白MT与CRY蛋白在双峰驼生殖轴系各组织中的表达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褪黑素及Cry基因对卵巣颗粒细胞分泌雌二醇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细胞鉴定结果 |
2.2 褪黑素对双峰驼卵巢颗粒细胞的药物毒性 |
2.3 细胞免疫荧光鉴定 |
2.4 卵巢颗粒细胞转染过表达基因和沉默效果检测 |
2.5 褪黑素对卵巢颗粒细胞雌二醇(E2)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MT蛋白与CRY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T1、MT2、CRY1、CRY2 蛋白理化性质及亲水性分析 |
2.2 蛋白质磷酸化位点及糖基化位点预测 |
2.3 蛋白质信号肽与跨膜域预测 |
2.4 蛋白质二级拓扑结构分析 |
2.5 蛋白保守结构域预测 |
2.6 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
2.7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2.8 不同物种的MT1 及CRY1 蛋白的进化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5)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相关miRNA的筛选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羊毛纤维及毛囊的研究概况 |
2.2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2.3 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
2.3.1 非编码RNA的分类 |
2.3.2 lncRNA的研究进展 |
2.3.3 circularRNA的生物学功能 |
2.3.4 microRNA的生物起源 |
2.3.5 microRNA在畜禽上的应用 |
2.4 羊皮肤毛囊组学相关研究 |
3.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1 研究内容 |
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羊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学观察 |
前言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仪器设备 |
1.1.2 主要试剂 |
1.1.3 试验动物 |
1.1.4 组织切片制作 |
1.1.5 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1.2 结果与分析 |
1.2.1 皮肤的结构 |
1.2.2 毛囊形态发生变化过程 |
1.2.3 毛囊密度与S/P比值 |
1.3 讨论 |
1.4 小结 |
试验二 不同发育时期的胎羊皮肤毛囊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 |
前言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仪器设备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验动物 |
2.1.4 总RNA提取 |
2.1.5 总RNA质量鉴定 |
2.1.6 构建文库与高通量测序 |
2.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7.1 测序数据 |
2.1.7.2 序列比对 |
2.1.7.3 已知miRNA鉴定和新miRNA预测 |
2.1.7.4 小RNA分类统计 |
2.1.7.5 miRNA表达量归一化分析 |
2.1.7.6 差异分析 |
2.1.7.7 差异miRNA聚类分析 |
2.1.7.8 靶基因预测与功能富集分析 |
2.1.8 差异表达miRNA的验证 |
2.1.8.1 皮肤毛囊中miRNA的提取 |
2.1.8.2 miRNA的反转录 |
2.1.8.3 miRNA的QPCR验证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总RNA质量控制 |
2.2.2 测序数据统计 |
2.2.3 miRNA长度分析 |
2.2.4 miRNA的分类注释 |
2.2.5 miRNA的序列比对 |
2.2.6 不同毛囊发育阶段差异表达miRNA的鉴定 |
2.2.7 差异miRNA聚类分析 |
2.2.8 靶基因的功能分析 |
2.2.9 KEGG通路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试验三 miR-767调控靶基因DDX5的研究 |
前言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主要仪器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原代培养 |
3.1.4 miRNA与靶基因结合位点预测 |
3.1.5 绵羊DDX5基因3’UTR扩增和鉴定 |
3.1.6 靶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构建 |
3.1.7 miRNA模拟物化学合成 |
3.1.8 细胞培养 |
3.1.8.1 细胞复苏 |
3.1.8.2 细胞传代 |
3.1.9 细胞转染 |
3.1.10 双荧光素报告酶检测系统 |
3.1.11 Western blot检测miRNA对靶基因翻译水平的影响 |
3.1.12 QPCR检测miRNA对靶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绵羊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 |
3.2.2 miRNA与靶基因结合位点预测 |
3.2.3 双荧光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 |
3.2.4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 |
3.2.5 Western blot检测miRNA对靶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 |
3.2.6 QPCR检测miRNA对靶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试验四 oar-miR-377调控靶基因SLC24A2的研究 |
前言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主要仪器设备 |
4.1.2 主要试剂 |
4.1.3 miRNA与靶基因结合位点预测 |
4.1.4 绵羊SLC24A2 基因3’UTR扩增和鉴定 |
4.1.5 靶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载体构建 |
4.1.6 miRNA模拟物化学合成 |
4.1.7 双荧光素报告酶检测系统 |
4.1.8 Western blot和QPCR验证oar-miR-377对SLC24A2翻译和转录水平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miRNA与靶基因结合位点预测 |
4.2.2 双荧光酶报告基因载体构建 |
4.2.3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 |
4.2.4 Western blot检测miRNA对靶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 |
4.2.5 QPCR检测miRNA对靶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试验五 oar-miR-377、OAR-MIR-133和MIR-76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
前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主要仪器设备 |
5.1.2 主要试剂 |
5.1.3 试验动物 |
5.1.4 羊毛纤维直径的测定 |
5.1.5 基因组DNA模板的制备 |
5.1.6 引物设计与合成 |
5.1.7 PCR扩增及SNPs检测 |
5.1.8 绵羊群体中oar-miR-377、oar-miR-133和miR-767的前体和侧翼序列SN Ps的基因型分析 |
5.1.9 oar-miR-377、oar-miR-133和miR-767的前体和侧翼序列SNPs与羊毛品质的关联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羊毛纤维直径的测定结果 |
5.2.2 绵羊miRNAs前体PCR扩增 |
5.2.3 miRNAs前体的遗传多态性分析 |
C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5.2.4 oar-miR-377的-276T>C位点遗传多态性分析 |
CSNP与毛细度的关联分析'>5.2.5 oar-miR-377的-276T>CSNP与毛细度的关联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NYD-SP27基因对绵羊精液品质及精子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精子的发生机制 |
1.2 精子的发生调控 |
1.3 去能因子研究 |
1.3.1 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 |
1.3.2 脂肪酸结合蛋白 |
1.3.3羧酸酯酶类7 |
1.3.4 NYD-SP27 |
1.4 精子因子假说 |
1.5 磷脂酶C的研究 |
1.5.1 PLCζ概述 |
1.5.2 PLCζ结构 |
1.5.3 PLCζ与雄性不育 |
1.5.4 钙离子的激活机理 |
1.5.5 PLCζ的蛋白功能 |
1.6 精子中cAMP信号通路 |
1.6.1 cAMP的生成与降解 |
1.6.2 腺苷酸环化酶 |
1.6.3 蛋白激酶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试验一 绵羊NYD-SP27 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验菌液 |
2.2 试验方法 |
2.2.1 P2A片段设计与合成 |
2.2.2 绵羊NYD-SP27 基因的克隆 |
2.2.3 绵羊NYD-SP27 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4 重组质粒转染HEK-293FT细胞 |
2.2.5 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2.2.6 细胞内总RNA的提取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退火、合链 |
3.2 绵羊NYD-SP27 基因的克隆 |
3.3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3.4 荧光检测 |
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3.6 反转录c DNA的 RT-PCR检测 |
4 讨论 |
5 小结 |
试验二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品质及精子细胞内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载体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慢病毒质粒NYDSP27-sh RNA-1 的构建 |
2.2.2 精液染色液的配制 |
2.2.3 精液稀释液的配制 |
2.2.4 质粒大量提取 |
2.2.5 绵羊睾丸注射 |
2.2.6 保定与采精 |
2.2.7 精子的伊红染色 |
2.2.8 精子的姬姆萨染色 |
2.2.9 精液的稀释与平衡 |
2.2.10 颗粒冻精的制作 |
2.2.11 颗粒冻精的解冻 |
2.2.12 超声破碎 |
2.2.13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精子伊红染色 |
3.2 精子活率统计 |
3.3 精子顶体染色 |
3.4 精子畸形率统计 |
3.5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肌动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6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肌球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NYD-SP27 基因对精子活率和畸形率的影响 |
4.2 NYD-SP27 基因对精子中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三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cAMP信号通路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载体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质粒大量提取 |
2.2.2 绵羊睾丸注射 |
2.2.3 保定与采精 |
2.2.4 超声破碎 |
2.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AC表达量的影响 |
3.2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cAMP表达量的影响 |
3.3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PDE表达量的影响 |
3.4 NYD-SP27 基因对绵羊精子中PK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NYD-SP27 基因对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的影响 |
4.2 NYD-SP27 基因对环磷酸腺苷酸和蛋白激酶的影响 |
5 小结 |
试验四 绵羊NYD-SP27 基因对绵羊生殖激素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主要载体 |
2.1.3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质粒大量提取 |
2.2.2 绵羊睾丸注射 |
2.2.3 样品采集及指标测定 |
2.3.4 数据处理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NYD-SP27 基因对T水平的影响 |
3.2 NYD-SP27 基因对FSH水平的影响 |
3.3 NYD-SP27 基因对LH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整合RNA-seq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控制湖羊睾丸发育的基因和调控网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睾丸发育过程 |
1.2 睾丸发育过程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2.1 睾丸发育不同阶段差异表达mRNA的鉴定 |
1.2.2 睾丸发育过程miRNA的鉴定及调控 |
1.2.3 睾丸发育过程piRNA的鉴定及调控 |
1.3 睾丸发育过程相关蛋白的鉴定 |
1.3.1 特定时期睾丸组织或细胞蛋白质的鉴定 |
1.3.2 不同发育期睾丸组织或生殖细胞蛋白质的鉴定 |
1.4 睾丸大小GWAS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6月龄湖羊不同大小睾丸组织形态学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2.1.2 试剂和仪器 |
2.1.3 试验方法 |
2.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2.2.1 HE染色分析 |
2.2.2 电镜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RNA-seq技术筛选与湖羊睾丸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3.1.2 试剂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3.2.1 测序reads的分析 |
3.2.2 测序reads在参考基因组分布 |
3.2.3 差异表达基因的获取 |
3.2.4 GO富集分析 |
3.2.5 KEGG富集分析 |
3.2.6 AS分析 |
3.2.7 WGCNA分析 |
3.2.8 qRT-PCR验证差异基因 |
3.2.9 Western blottin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 |
3.3 讨论 |
3.3.1 测序reads质量 |
3.3.2 比对效率 |
3.3.3 差异表达基因及蛋白水平特征分析 |
3.3.4 GO和KEGG富集分析 |
3.3.5 AS分析 |
3.3.6 WGCNA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湖羊不同大小睾丸转录组测序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4.1.2 试剂和仪器 |
4.1.3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1 测序reads的获取 |
4.2.2 差异表达基因获取 |
4.2.3 GO富集分析 |
4.2.4 KEGG富集分析 |
4.2.5 AS分析 |
4.2.6 SNP分析 |
4.2.7 qRT-PCR验证结果 |
4.2.8 Western blotting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特征 |
4.3 讨论 |
4.3.1 测序reads质量 |
4.3.2 差异基因的分析 |
4.3.3 GO、KEGG功能富集分析 |
4.3.4 AS分析 |
4.3.5 SNP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绵羊不同大小睾丸小RNA测序及相关miRNA的验证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
5.1.2 试剂和仪器 |
5.1.3 试验方法 |
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5.2.1 测序reads的分析 |
5.2.2 测序reads在参考基因组分布 |
5.2.3 miRNA序列特征分析 |
5.2.4 piRNA序列特征分析 |
5.2.5 small RNA相关性分析 |
5.2.6 DE miRNA获取 |
5.2.7 DE piRNA获取 |
5.2.8 DE miRNA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注释 |
5.2.9 piRNA靶基因预测及靶基因注释 |
5.2.10 DE miRNAGO富集分析 |
5.2.11 DE piRNAGO富集分析 |
5.2.12 qRT-PCR检测DE miRNA |
5.3 讨论 |
5.3.1 测序reads序列特征分析 |
5.3.2 DE miRNA、piRNA分析 |
5.3.3 DE miRNA、piRNA靶基因功能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绵羊不同大小睾丸mRNA-miRNA-piRNA联合分析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试验方法 |
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
6.2.1 TDETGs的获取 |
6.2.2 mRNA-mi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
6.2.3 miRNA-mRNA-piRNA调控关系构建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湖羊睾丸大小性状GWAS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
7.1.3 基因组重测序 |
7.1.4 测序数据统计及指控 |
7.1.5 比对参考基因组 |
7.1.6 变异检测与注释 |
7.1.7 GWAS分析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重测序测序结果 |
7.2.2 SNPs检测及注释结果 |
7.2.3 GWAS分析结果 |
7.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文中相关的表格 |
附录Ⅱ 文中相关的图片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寒泊羊繁殖性能分析及行为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丘脑下部-垂体-性腺轴 |
2、繁殖相关基因结构与功能 |
2.1 促卵泡素及其受体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
2.1.1 促卵泡素基因及其功能 |
2.1.2 促卵泡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2.3 促黄体素及其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 |
2.3.1 促黄体素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2.3.2 促黄体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2.4 雄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结构与功能 |
2.4.1 雄激素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2.4.2 雄激素受体基因结构及其功能 |
3、绵羊的繁殖性能研究进展 |
3.1 不同品种母羊繁殖性能比较 |
3.2 公羊睾丸组织发育研究进展 |
4、动物行为学 |
4.1 行为和行为学 |
4.2 羊行为学研究进展 |
5、研究目的和意义 |
6、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寒泊母羊繁殖性能测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饲养管理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小尾寒羊与寒泊羊产羔数比较 |
2.2.2 小尾寒羊与寒泊羊不同胎次产羔数比较 |
2.2.3 不同世代产羔间隔、双羔率及成活率比较 |
2.2.4 不同选育世代母羊不同胎次间产羔数比较 |
2.2.5 不同选育世代母羊产羔月份分布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月龄寒泊公羊睾丸组织发育及其相关基因表达比较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动物及组织采集 |
3.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3.1.3 HE染色及免疫组化试验步骤 |
3.1.4 实时荧光定量实验方法 |
3.1.5 数据分析及图像采集 |
3.2 结果 |
3.2.1 不同月龄公羊睾丸组织发育分析 |
3.2.2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中FSHR、LHR、AR的表达定位 |
3.2.3 RNA质量与完整性检验 |
3.2.4 目的片段扩增结果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曲线结果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溶解曲线结果 |
3.2.7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中FSHR、LHR、AR基因表达量 |
3.3 讨论 |
3.3.1 寒泊羊睾丸组织发育情况 |
3.3.2 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中FSHR、LHR、AR基因表达定位分析 |
3.3.3 在不同月龄寒泊羊睾丸组织FSHR、LHR、AR基因表达 |
3.4 小结 |
第四章 寒泊羊行为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观察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寒泊羊与小尾寒羊日常行为观察 |
4.2.2 不同月龄寒泊羊日常行为观察 |
4.2.3 发情与未发情寒泊母羊日常行为观察 |
4.2.4 不同月龄寒泊羊采食持续时间观察 |
4.2.5 不同月龄寒泊羊白昼、黑夜行为观察 |
4.2.6 发情与未发情羊白昼、黑夜行为观察 |
4.2.7 不同月龄寒泊羊及发情羊昼夜行为学观察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9)小尾寒羊公羊繁殖性能研究及其睾丸发育miRNA-mRNA表达谱联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哺乳动物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 |
1.1 睾丸组织学结构 |
1.2 精子发生 |
1.3 精子发生的调控 |
第二章 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2.1 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
2.2 减数分裂相关基因 |
2.3 精子形成相关基因 |
2.4 凋亡相关基因 |
第三章 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相关miRNAs的研究进展 |
3.1 miRNA概述 |
3.2 睾丸发育相关调控miRNA |
3.3 精子发生相关调控miRNA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小尾寒羊公羊繁殖性能的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月龄小尾寒羊睾丸组织mRNA表达谱分析及验证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月龄小尾寒羊公羊睾丸组织miRNA-mRNA表达谱联合分析 |
3.1 试验材料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oar-miR-379-5p和oar-miR-665-3p的候选靶基因验证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促性腺激素受体和催乳素受体在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中季节性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野生达乌尔黄鼠 |
1.2 睾丸及附睾的功能 |
1.2.1 睾丸的功能及精子发生 |
1.2.2 附睾在精子成熟中的作用 |
1.3 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
1.4 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与性腺功能 |
1.4.1 促性腺激素及其受体 |
1.4.2 LH与性腺功能 |
1.4.3 FSH与性腺功能 |
1.5 催乳素及其受体与性腺的功能 |
1.5.1 催乳素及其受体 |
1.5.2 催乳素与性腺功能 |
1.6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野生动物季节性繁殖的调控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动物获取和组织提取 |
2.2 组织学方法 |
2.3 免疫组织化学 |
2.4 免疫印迹 |
2.5 总RNA提取 |
2.6 RT-PCR |
2.7 激素浓度测定 |
2.8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和附睾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
3.2 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中LHR、FSHR和PRLR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
3.3 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和附睾LHR、FSHR和PRLR的季节性表达 |
3.4 野生达乌尔黄鼠血清LH、FSH和PRL的浓度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的季节性变化 |
4.2 LHR、FSHR和PRL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的季节性表达 |
4.2.1 LH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的季节性表达 |
4.2.2 FSH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的季节性表达 |
4.2.3 PRL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睾丸的季节性表达 |
4.3 LHR、FSHR和PRL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附睾的季节性表达 |
4.3.1 促性腺素受体在野生达乌尔黄鼠附睾的季节性表达 |
4.3.2 PRLR在野生达乌尔黄鼠附睾的季节性表达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绵羊睾丸季节变化的组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藏绵羊睾酮合成相关基因在睾丸和附睾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功能[D]. 王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21
- [2]石河子周边地区羊五种传染病临床病例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D]. 吕文华.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藏绵羊卵巢的组织形态特征及相关因子在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分布[D]. 郭亚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褪黑素介导的生物钟基因Cry对双峰驼雌二醇分泌的影响[D]. 赵淑琴.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儿期皮肤毛囊发育相关miRNA的筛选与功能研究[D]. 杨涵羽璐.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6]NYD-SP27基因对绵羊精液品质及精子信号通路的影响[D]. 陈云蕾.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7]整合RNA-seq和全基因组测序数据解析控制湖羊睾丸发育的基因和调控网络[D]. 孙武. 兰州大学, 2019(08)
- [8]寒泊羊繁殖性能分析及行为学观察[D]. 王朋达.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9]小尾寒羊公羊繁殖性能研究及其睾丸发育miRNA-mRNA表达谱联合分析[D]. 白曼. 吉林农业大学, 2018(02)
- [10]促性腺激素受体和催乳素受体在达乌尔黄鼠睾丸及附睾中季节性表达研究[D]. 王俊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