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推进中国妇女参政(论文文献综述)
郑吉伟,李雪薇[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意蕴》文中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历程中,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中国的妇女解放进程。党根据中心工作和基本路线,制定了具有不同时代特征、聚焦不同群体的妇女解放政策。党始终坚持组织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解放路径,领导妇女进行生产与组织建设,同时也注重培养妇女的参政能力和自主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题中,我们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坚持新时代妇女解放的价值主张与战略目标,营造有利于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
唐宇彤[2](2021)在《《妇女生活》视域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7-1941)》文中研究表明
张茜[3](2021)在《改革开放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研究(1978-1995)》文中提出
谷丽君[4](2021)在《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我国妇女地位提升的理论和实践》文中指出
何婉[5](2021)在《新时代我国妇女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吴苏丽[6](2021)在《新时代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刘钰钦[7](2021)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
史佩岚[8](2021)在《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女解放历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解放的程度也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先进与落后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下,长期存在着严重的妇女问题,广大妇女受“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的规范和束缚,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身心饱受煎熬。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先进文明和民主思想的传入,妇女解放问题开始逐渐被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一段时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十分重视妇女工作,在提高妇女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李达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的重要传播者,也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文章旨在对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及其社会实践路径等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与研究。李达不但通过翻译、撰写大量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与论着,对妇女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地研究,还在剖析了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论述了妇女解放的必要性及实现妇女解放的途径之后,在妇女解放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深邃的思想。同时,他致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妇女解放的社会实践运动,指导创办《妇女声》刊物、开办平民女学、参与制定妇女运动的决议,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本文在梳理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因素之后,进一步系统阐述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与社会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特征,最后对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进行了总结。李达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与实践,对当时妇女的解放、社会革命以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指导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在实践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妇女自身的觉醒与解放,加快了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革命的进程,为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妇女问题的解决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代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增强妇女的主体意识与内在驱动力,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与立场、坚持多学科相结合分析研究当今的妇女发展问题,不断与时俱进,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且,要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使其在新时期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赵梅[9](2021)在《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地位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000多年,女子地位较男子相比,一直处于低贱状态。近代以来西方“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传入我国,这对我国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女子形象产生了冲击,女性地位悄然发生改变,民国时期的女性地位的变迁也逐渐显露出来,它不仅是社会思潮影响下的产物,更与当时的政治革命息息相关。不论是康梁变法中维新派大力倡导创办女学,还是抗战爆发以来,女子应该走向社会抑或回归家庭的争论,这些事件无疑都是女界的转折点,对女性形象和新角色的转型起到推动作用。女性以何种形象奉献社会,服务家庭也能够更直观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风尚,这无疑是社会史与女性史的结合。《妇女共鸣》杂志发表时间为1929-1944,它作为核心杂志被共鸣社创办,基本跨越整个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它的出刊受到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主体内容集中于20世纪30年代。期间虽然由于经费短缺和抗战的爆发屡次遭遇停刊,但总体出刊时间较为连续,在研究20世纪30年代的女性杂志中具有代表性。本文主要从历史学角度分析对本杂志所反映出的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的认识,主要内容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对杂志主体内容进行介绍,角度集中于办刊机构、主创、主要内容以及办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第二章至第四章从不同方面对本杂志展现的女性地位变迁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家庭、社会以及政治。家庭方面既包括女子在恋爱方面的追求自由和在婚姻方面的力求达到理想状态,也包括婚后节制生育思潮和科学育儿观的传入对我国女性在新型家庭建构方面造成的影响,以此来说明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开始摆脱传统模式,自主地位逐渐提高。但20世纪30年代以来受国际“3k主义”的影响,国内刮起“贤妻良母”风,这一思潮在各大妇女杂志上纷纷涌现,《妇女共鸣》从新角度对这一概念做了全新阐述,但引发了《女声》、《妇女生活》等知名女性杂志对这一观点的声讨。第三章主要是女子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迁。长久以来女子受教育人数之低限制了女子的从业率,民国以来政府倡导女学的效果也仅是少数女子拥有了受教育的权力,这样一来的后果导致大部分女子争取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养家糊口的压力,加之传统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和为婢现象,导致民国时期废娼和解救婢女成为政府的新任务。普及女子教育和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等相关措施的逐渐落实让解放娼妓和婢女成为可能。这也从侧面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特殊群体的存在已经引发了社会的整治,而“禁娼令”和“释放婢女”政策的落实以及女子在职业和教育方面引起的社会的重视,足足可以说明这个时期的女性地位发生了质的改变。第四章主要立足于政治角度,通过论述女子对参政权力的争取以及新法律的制定、政府逐渐落实对女子财产继承权的规定说明女子在政治方面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女子更加渴望能像男子一样参政并且手握一定的合法权利,她们渴求通过政治方面的改革创造一个新型男女平等的社会状态。抗战的爆发使妇女运动进入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使大批优秀青年女子进入战场,不论是担任宣传激情抗战的发声者,还是在抗战后方积极治疗伤兵的女护士,抑或是渴望进入战场杀敌的女战士,都为了保家卫国从不同领域向我们展示了新时期的新女性在保家卫国的任务上不输于男子的胆量,也反映了国难当头的背景之下女子逐渐从家中走向社会和战场,而女性在战乱时的行动也必然会导致女子政治形象和地位的提升。
杨方[10](2021)在《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性别歧视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性别平等至今仍然是世界性的美好愿景。中国在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不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妇幼健康高绩效十个国家之一,而且无论是在消除义务教育性别差距方面,或者女性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还是最近的互联网领域中女性创业者数量,都有相当可观的成绩;这跟两百年多前的封建社会相比,跟一百多前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跟七十多年前的旧中国相比,都是翻天覆地的巨变。但“建设一个妇女免于被歧视的世界,打造一个包容发展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事业的伟大成就和重要经验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及其早期实践是研究新中国妇女事业的逻辑起点。实现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妇女接受教育,成为自身解放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特别注重妇女教育事业。党和国家有关妇女教育的方针、政策如何落地重要、发挥作用,需要对其进行具体的考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为指导,以局部区域为代表,以当事人为对象,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口述史研究等多种方法,结合相关档案材料,既有利于挖掘、丰富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教育的史料,也有利于发现、梳理妇女解放、妇女教育事业发展的特色、经验、历史贡献和当代启示。泰兴地处苏北,解放初期的广大农村有三种不同类型,即老解放区、恢复区和新解放区,由于战争频繁,男子人口比例长期低于妇女,而且还有不少缺乏劳动力或者劳动力不足的烈军工属。以泰兴为样本,研究这一时期妇女教育问题,具有典型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妇女教育。国民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时期,基本确立了“人人平等,教育人人”、教育形式上不局限于学校、除了知识技能还要将革命思想融进教育并提高妇女政治参与能力的主要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妇女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妇女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败的重要力量,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苏区妇女教育模式,即妇女干部培养、妇女识字培训、女童学校教育、女工职业教育紧密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紧密结合,在民主根据地,妇女支前、妇女生产、妇女参政,无不体现出妇女的力量;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主要围绕服务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展开,重点是培养妇女干部和提高妇女觉悟。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对全国女性教育重新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化、大众化改革,使女性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妇女教育问题,可以设立四个“观测点”,即:女童入学教育,识字扫盲教育,妇女社会教育,妇女干部教育。女童教育既是妇女解放和妇女教育的起点,也是从源头上阻隔农村文盲、半文盲妇女产生的重要途径。新中国初期泰兴当地政府加强女童入学教育的政策措施,满足了农村妇女的内在要求,切合了当地社会的具体实际,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新中国初期泰兴女童入学教育的基本经验就是提升学龄女童入学率、降低辍学率,具体教育实践中主要把握好了四个关键点,即:整体设计,协同推进;统筹兼顾,循序渐进;深入基层,有的放矢;创新教法,确保质量。泰兴的农村识字扫盲工作开展比较早,早在1941年冬,当时的泰兴抗日民主根据地就开展大规模的冬学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泰兴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积极动员农民继续参加冬学运动,并成立了专门的妇女识字班,开展识字扫盲;农村妇女在区乡妇联干部、村妇女干部和妇女代表的动员下,参与积极性远高于男性,不仅参加人数多,而且持续时间长,至1956年渐成高潮。泰兴妇女积极参与扫盲识字运动,宏观上讲为开展救灾备荒、实行土地改革、推进互助合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具体而言,不仅使广大妇女能力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切实增加了家庭收入,从而也为妇女地位的提升营造了氛围。通过社会教育活动促进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是促进妇女自身解放的重要路径。基于不同阶段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基于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新中国初期泰兴农村妇女社会教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2年,在苏北行署领导下,主要围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生产救灾、贯彻婚姻法等中心工作开展;1953-1956年,在江苏省委和扬州专区的领导下,主要结合基层普选、增产节约、农业合作化和统购统销运动等开展。但不管哪个阶段,形势政策、思想政治、生产劳动、卫生健康都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和主要内容。苏北妇女社会教育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妇女自我意识越发觉醒和增强,主体作用日益显现,社会地位显着提升。但也暴露出教育对象的局限性、教育过程的间歇性、教育内容的抽象性和教育形式的有限性等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妇女干部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整体氛围都是显着的影响因素。培养妇女干部、重视妇女参政是中国共产党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最具特色的重要举措。泰兴属于革命老区,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许多妇女积极分子脱颖而出成长为妇女干部,为根据地和解放区经济发展和民主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成立妇女自己的组织动员机构,将妇女干部充实到各级党政机构,推举妇女干群模范,是这一时期泰兴妇女解放事业的三条战线。围绕这三条战绩,泰兴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培养路径更加多样,教育内容也日渐丰富;而通过开展文化教育,妇女干部的工作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通过学习时势政策,其业务水平也得到相当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妇女干部队伍的稳步发展,切实引导了社会舆论导向——她们不仅以其成功形象吸引着同辈人的效仿,而且影响、教育了守旧的父母及周遭“他者”,从而既在更大程度上获得社会认可,又反过来触动社会文化转型。但妇女干部教育同样也受到传统思维方式、现实社会环境甚至家庭方面的制约。新中国初期的泰兴农村妇女教育,不仅对农村社会秩序的重建、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妇女解放事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留下了可供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借鉴的历史经验。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其经验就在于,要以农村妇女素质的提升促进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在推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促进妇女解放。新中国初期泰兴妇女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妇女解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其经验对于加强与改善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对于实现《北京宣言》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全面推进中国妇女参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推进中国妇女参政(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一、根据党的中心工作制定妇女解放政策 |
1.党制定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妇女政策 |
2.党制定聚焦不同妇女群体的妇女政策 |
二、坚持组织性与自主性相结合的妇女解放路径 |
1.党领导妇女生产与组织建设,开展自上而下的妇女解放运动 |
2.党培养妇女参政和自主意识,引导自下而上的妇女解放运动 |
三、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之路 |
1.明确新时代妇女解放的发展道路与时代主题 |
2.坚持新时代妇女解放的价值主张与战略目标 |
3.营造新时代妇女解放的国际环境和合作理念 |
(8)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因素 |
2.1 近代中国的女子解放运动 |
2.1.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妇女地位 |
2.1.2 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的酝酿与准备 |
2.1.3 近代中国女子解放运动的两大浪潮 |
2.2 世界范围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
2.2.1 女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基础 |
2.2.2 近代欧洲国家的妇女解放与女权运动 |
2.3 李达留学日本接触新思想 |
2.3.1 日本留学经历 |
2.3.2 编译妇女解放相关着作 |
2.4 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与理论探索 |
2.4.1 马克思主义零星传入中国 |
2.4.2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入中国 |
2.4.3 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妇女解放理论 |
第三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内涵 |
3.1 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
3.1.1 经济根源 |
3.1.2 文化根源 |
3.1.3 阶级根源 |
3.2 妇女解放的必要性 |
3.2.1 从社会问题视角分析 |
3.2.2 从两性问题视角分析 |
3.2.3 从社会运动视角分析 |
3.3 妇女解放的途径 |
3.3.1 制度层面 |
3.3.2 经济层面 |
3.3.3 社会习俗层面 |
3.3.4 文化教育层面 |
第四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社会实践路径及主要特征 |
4.1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社会实践路径 |
4.1.1 创办妇女报刊 |
4.1.2 兴办平民女校 |
4.1.3 参与制定《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 |
4.2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主要特征 |
4.2.1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4.2.2 批判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
4.2.3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
第五章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
5.1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
5.1.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5.1.2 为中国共产党指导妇女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
5.1.3 促进妇女自身解放,加快社会革命进程 |
5.1.4 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
5.2 李达妇女解放思想的当代启示 |
5.2.1 重视增强妇女主体意识,挖掘妇女内在驱动力 |
5.2.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与立场分析当今妇女问题 |
5.2.3 坚持多学科相结合研究当代妇女发展问题 |
5.2.4 不断与时俱进,促进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9)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来源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妇女共鸣》杂志概述 |
第一节 《妇女共鸣》的创刊背景 |
第二节 《妇女共鸣》简介 |
一、办刊机构 |
二、主创人员和读者群 |
三、办刊宗旨及主要内容 |
四、办刊主要困难及应对措施 |
第二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家庭地位的转变 |
第一节 恋爱与婚姻 |
第二节 家庭生活 |
一、节制生育 |
二、科学育儿 |
第三节 “新贤良主义” |
一、国际背景——“3k主义” |
二、关于“新贤良主义” |
三、对“新贤良主义”的争论 |
第三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社会地位的转变 |
第一节 废娼运动与解放婢女 |
一、废娼运动 |
二、解放婢女 |
第二节 经济独立与谋求职业 |
一、近代以来的女性职业观 |
二、女性职业概况 |
三、从近代女子就业看女性地位的转变 |
第三节 教育平等与努力求学 |
一、近代以来的女性教育观 |
二、学校教育 |
三、从近代女子教育看女性地位的转变 |
第四章 《妇女共鸣》杂志中女性政治地位的转变 |
第一节 追求解放与参政运动 |
一、女子参政频遇阻碍 |
二、女子为什么要参政? |
三、近代女子对参政权的争取 |
第二节 权利平等与法律制定 |
一、女子继承权 |
二、新法律的制定 |
第三节 民族危机与救亡运动 |
一、女性抗战动员 |
二、妇女运动与民族复兴 |
三、女性爱国救亡运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理论的形成 |
一、传统中国妇女教育及其近代嬗变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
三、中国共产党妇女解放问题的基本主张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前党的妇女教育理论与实践 |
一、国民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二、土地革命时期的妇女教育 |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四、解放战争时期的妇女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学制改革与女童入学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根据地学制与女童入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女童教育概述 |
三、新中国初期学制改革与小学教育 |
四、学校教育恢复中的女童入学教育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学校教育 |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二、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小学教育 |
三、苏北农村学龄女童入学的基本状况 |
四、影响女童入学教育的多元因素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女童入学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女童入学率的提升 |
二、苏北农村女童辍学率的降低 |
三、苏北农村女童教育环境的改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识字扫盲教育政策与措施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识字扫盲教育概述 |
二、全国农村识字扫盲的方针政策 |
三、江苏农村识字扫盲的具体措施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识字扫盲运动中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状况 |
一、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文盲率 |
二、“三区”并存下的妇女参与社会变革 |
三、政府主导的升级识字扫盲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的识字扫盲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能力素质的提高 |
二、苏北农村妇女家庭收入的增加 |
三、苏北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
四、苏北农村识字扫盲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社会教育 |
一、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概述 |
二、农村妇女社会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内容 |
一、形势政策教育 |
二、思想政治教育 |
三、生产劳动教育 |
四、卫生健康教育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主要成效 |
一、农村妇女主体作用的显现 |
二、农村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
三、农村妇女自我意识的增强 |
四、农村妇女社会教育的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党领导下的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一、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二、新中国初期农村妇女干部政策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成就 |
一、苏北农村妇女干部规模迅速发展 |
二、苏北农村妇女干部培养路径多样 |
三、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内容丰富 |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干部教育的意义 |
一、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妇女解放 |
二、妇女干部教育与农村社会进步 |
三、妇女干部教育与妇女自身解放 |
四、妇女干部教育的制约因素探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启示 |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历史贡献 |
一、女童教育构筑了男女性别平等的基础 |
二、扫盲教育提升了农村妇女的综合素质 |
三、社会教育提高了农村妇女的主体地位 |
四、干部教育促进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动员 |
第二节 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的当代启示 |
一、为新时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
二、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改革提供方法 |
三、为新时代农村妇女教育提供借鉴意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口述材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全面推进中国妇女参政(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解放的历史经验与时代意蕴[J]. 郑吉伟,李雪薇.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1(06)
- [2]《妇女生活》视域下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研究(1937-1941)[D]. 唐宇彤.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改革开放初期妇女政治参与研究(1978-1995)[D]. 张茜. 三峡大学, 2021
- [4]从毛泽东到习近平:我国妇女地位提升的理论和实践[D]. 谷丽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5]新时代我国妇女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与现实路径研究[D]. 何婉.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6]新时代推进妇女全面发展研究[D]. 吴苏丽.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钰钦.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8]李达的妇女解放思想与实践研究[D]. 史佩岚.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9]从《妇女共鸣》看民国女性地位的转变[D]. 赵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新中国初期苏北农村妇女教育研究(1949-1956) ——以江苏泰兴为例[D]. 杨方. 扬州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