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泾电站10MW锅炉给水泵汽轮机(论文文献综述)
徐帅[1](2020)在《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汽轮机热力性能参数是衡量机组运行水平的主要指标,性能参数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发电厂和热力系统的经济性。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是准确评估汽轮机运行特性的重要方法,通过热力性能试验进行现场测试获取汽轮机的热力性能数据,在汽轮机性能的评价和鉴定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汽轮机热力性能试验基本原理和具体试验过程,选取国产某300MW机组的热力性能试验为例,基于ASME汽轮机试验标准对汽轮机热力试验数据进行详细地计算分析,得到了全部的汽轮机性能试验结果并介绍了一个完整的汽轮机热力试验性能计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基于电站模拟仿真软件Ebsilon对热力试验计算流程进行建模,开发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基于热力试验的规则设计热力试验机组模型的迭代方法,实现了热力性能数据与热力模型的耦合关联。主要完成了几方面的工作:根据试验规程和标准,说明了热力试验测点布置原则,结合汽轮机原则性热力系统图提出机组全面性试验测点清单;介绍了机组热力性能试验计算的基本原理,分为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对试验结果的修正;以国产某300MW机组的热力性能试验为例,结合机组实际的运行状态,对汽轮机热力试验数据进行详细地计算分析并说明其中所用到的计算方法;基于热力试验的计算规则设计机组模型的迭代方法,开发了汽轮机热力试验计算的Ebsilon程序,并用计算程序对案例机组的热力性能指标进行计算,展示了其良好的适应性和精确性。
叶中华[2](2019)在《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环保是目前我国能源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方向,对于燃煤电厂来说,一方面为响应国家政策,另一方面为提高企业自身经济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对现役汽轮机机组进行通流改造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为此,针对台电600MW机组进行通流部分结构优化及改造,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实际改造,并检验该方案改造后的机组性能,优化方案如下:(1)高压缸采用高压静叶持环一体化设计方案,包括高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高压转子更换端部轴封优化10处改造。(2)中压缸改造方案包含中压静叶隔板配合新叶型设计更换、中压静叶采用弯扭新叶型、端部轴封优化等9处优化。(3)低压缸改造方案包含11处优化改造,其第五级、第六级叶顶采用蜂窝汽封末级叶片采用915mm叶片。经检验,优化后系统性能如下:机组THA工况下,汽轮机的高压缸效率88.44%,较设计值高0.46%,较保证值高约0.27%,较改造前缸效率提高3.20%。试验中压缸效率为93.53%,较设计值高0.6%,较保证值高0.92%,较改造前高3.05%。经过低压缸排汽容积流量修正后的低压缸效率(UEEP)平均值为90.28%,较设计值高0.70%,较保证值高1.07%。在阀门全开工况下,高压缸效率为90.04%,中压缸效率为93.48%,经过一、二类修正后的热耗率为7852.1kJ/(kW·h),较设计值低17.9kJ/(kW-h),经济性高0.23%。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机组通流能力达到设计值630MW。由此可见通流改造后,THA工况下的高、中缸效率达到保证值及设计值,低压效率达到设计值。四阀全开工况下机组通流能力得到提升,改造成功,效果良好。
程世伟[3](2016)在《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日益减少的化石能源储量,加之减排带来的压力,降低发电煤耗率成了当务之急。在发电厂众多设备中给水泵的耗电量最大,因此对给水泵的节能改造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给水泵的工作原理、配置原则和配置现状,重点分析了给水泵的驱动方案和调节方案。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了给水泵常用的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的差异。建立模型以发电煤耗、厂用电率和供电煤耗三个指标,分析了小汽轮器驱动给水泵和变频器配合液力耦合器驱动给水泵的能耗差异。在此基础上确定了300MW机组调速系统的改造方向,又详细分析了前置泵、液力耦合器和变频器的改造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机组参数详细设计了300MW机组电动机配液力耦合器调速系统的改造方案。最后结合改造前机组运行情况,分析了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的投资及节能效果。分析表明给水泵调速系统经过变频改造后,预计两台给水泵一年可节电1077万千瓦时,节电收益约为323.1万元,每年增加利润199.35万元,预计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张祺[4](2015)在《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型火力发电机组中再热器是锅炉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高再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品质对火电机组平稳安全运行十分重要。再热汽温控制的目的是将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在设定值上,保护再热器不超温且保持汽温稳定,以保证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电厂自动控制系统中,再热汽温具有大惯性、大延时的特点,因此其较难控制且不易稳定。本文以上海吴泾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600MW亚临界机组为例,针对机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对机组的控制策略进行优化。机组原再热汽温控制采用燃烧器摆角控制为主、减温水控制为辅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控制方式的理论计算和实际运行数据分析,分别对燃烧器摆角方式和喷水减温方式进行优化,并提出一种改进的状态变量控制策略,优化了再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逻辑,完成了改进控制策略的现场试验和参数调整。最后,综合不同的汽温控制方式,根据机组的实际情况,提出再热汽温控制的最终优化方法。优化后汽温控制系统的投用相比原控制方式下的再热汽温,其控制品质和稳定性明显有了提高,从而能提高机组AGC的正常投用率和确保机组的安全运行。
郑骏[5](2014)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和火电机组节能减排背景下发电企业若干技术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风电、太阳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风电、光伏产业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大力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电企业大力发展新能源项目,装机容量快速增长,但由于风电、光伏项目容量小,分布地域广,场站数量多,运维人员少的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新能源电站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新能源的远程运营监管平台,实现对所有风电、光伏电站的远程监管具有很重要意义。虽然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但我国火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68.8%、发电量占总发电量78.4%,在未来较长时期内,火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占据较的高比重。近年来,随着600MW、1000MW机组的快速发展,300MW机组虽然仍作为目前主力机组,但受到火电厂能耗、排放和污染问题等影响,逐渐成为电网调停的主要对象。供热机组由于受到对外维持热供给,在维持热管压力的要求存在最小负荷,受电网调整影响较小,因此对300MW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具有显着意义。本文结合本人所在单位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基于目前17个风电、光伏电站的新能源运营监管平台暨远程监控中心的方案和基于下属吴泾电厂300MW纯凝机组供热改造热控方案的设计。本文首先基于目前公司现状分析了新能源远程运营监管平台方案设计的背景、建设和设计原则,重点完成了数据传输、系统架构和数据接入的设计,并规范统一设计了基于新能源远程运营监管平台风电、光伏电站侧监控系统的技术规范,明确了接入新能源远程集控中心电站所需配置、功能和技术指标。同时,结合公司下属吴泾电厂#11机组进行了供热改造的热控设计研究。针对汽机本体控制、补水控制和协调控制逻辑进行了修改,并对改造后的抽气供热机组进行了试验,对发现的AGC和一次调频问题进行了优化。本文设计的新能源运营监管平台方案将在2015年开始实施,纯凝机组供热改造热控设计研究已经实际应用在吴泾#11机组改造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李传永,姬锋军[6](2014)在《神华河曲2×350MW CFB电站给水泵配置优化》文中指出本文借鉴国内同容量机组的设计经验,采用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神华河曲2×35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煤机组给水泵配置方案进行了优化选择,该优化方案满足了电厂安全、经济、实用以及降低工程造价的需要。
魏艳珍[7](2012)在《大型机组100%汽动给水泵驱动方式综合分析》文中认为给水泵是电厂热力循环系统的主要设备之一,100%汽动给水泵配置方案将使热力系统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可靠,节省造价,降低机组运行成本。
李芳芽[8](2008)在《锅炉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的经济性比较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锅炉给水泵是火力发电厂的重要辅机,国内给水泵常用的驱动方式有小汽轮机驱动和液力耦合器调速电动机驱动两种,关于这两种驱动方式的经济性比较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300MW、600MW火电机组汽动给水泵、电动给水泵运行情况和配置标准的调研以及对给水泵各种不同配置方案的综合分析,确定了更经济的给水泵配置方案。综合考虑了影响给水泵运行经济性的各种因素,分析以往计算方法存在的片面性及难度,提出相对功效率的概念及理论计算式,简化了计算过程,制定了一份较为全面、简便的计算方案。对国内某300MW、600MW机组的给水泵进行实例计算比较,并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最后得出汽动泵的热经济性优于电动泵,但是选型时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的结论。
常旭东[9](2008)在《宁德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宁德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采用等效热降法和热力系统状态方程对其的热经济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经过详细的计算得出各项热经济性指标。对比宁电600MW超临界机组和国产引进型600MW亚临界机组的热经济性指标,超临界机组热经济性明显优于亚临界机组,主要在于通过机组初参数的大幅提高影响到理想循环热效率和汽轮机相对内效率,最终提高了全厂热效率。同时对比了宁电机组实际运行数据和设计数据,分析其热耗率没有达到设计值的原因是汽轮机本体各缸效率低及轴封漏汽量大。此外,运行参数偏离设计值、再热器减温水的投入及小汽轮机用汽流量偏大也是造成机组实际热耗率偏高的重要原因。
夏友才[10](2007)在《200MW机组给水泵驱动方式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提出对200MW机组给水泵采用电驱动和汽轮机驱动两种驱动方式下,机组的主要热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证了200MW机组给水泵电动改汽动的可行性。结合汽轮机的三缸改造,对下花园发电厂200MW机组采用小汽轮机拖动给水泵进行了热经济性工业对比试验,给出了200MW机组进行汽动给水泵改造的经验与建议。结果表明,200MW机组给水泵驱动改为小汽轮机驱动,热经经济性与电驱动方式基本持平,但改造后相当于增加了机组容量,因此,具有很大的经济实用价值。
二、吴泾电站10MW锅炉给水泵汽轮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泾电站10MW锅炉给水泵汽轮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机组热力试验测量方法 |
2.1 热力性能试验测点布置原则 |
2.2 测量方法 |
2.2.1 压力测量 |
2.2.2 温度测量 |
2.2.3 流量测量 |
2.2.4 其他参数测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机组热力试验结果分析方法 |
3.1 机组热力性能评价方法 |
3.1.1 主要热力性能指标 |
3.1.2 热耗率 |
3.1.3 焓降效率 |
3.2 试验结果修正方法 |
3.2.1 第一类修正 |
3.2.2 第二类修正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 |
4.1 案例机组介绍及热力试验测量结果 |
4.2 高压加热系统分析 |
4.3 试验热耗率计算 |
4.4 低压加热系统分析 |
4.5 缸效率计算 |
4.6 试验结果修正 |
4.6.1 第一类修正 |
4.6.2 第二类修正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开发 |
5.1 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提出 |
5.2 Ebsilon软件基础模块介绍 |
5.2.1 锅炉模块 |
5.2.2 汽轮机级组模块 |
5.2.3 回热加热器模块 |
5.2.4 参数设置模块 |
5.2.5 数值传送器模块 |
5.3 Ebsilon热力试验性能分析系统设计 |
5.3.1 高压加热系统自动计算程序设计 |
5.3.2 低压加热系统分析 |
5.4 两种分析方法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通流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
1.2.2 国外汽轮机通流改造研究现状 |
1.3 台电600WM机组通流改造的必要性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概述及现状 |
2.1 机轮机通流损失概述 |
2.2 汽轮机通流损失及常用解决方法 |
2.2.1 汽轮机级内损失 |
2.2.2 级外损失 |
2.3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组简介及存在问题 |
2.3.1 台电600MW亚临界汽轮机参数 |
2.3.2 机组存在问题 |
2.4 总结 |
第3章 汽轮机通流技术升级改造方案 |
3.1 高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
3.2 中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
3.3 低压缸通流改造方案 |
3.4 方案对比研究与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组通流改造后性能试验分析 |
4.1 改造后机组主要经济指标 |
4.1.1 汽轮机组主要设计参数 |
4.1.2 汽轮机主要热力工况 |
4.2 试验目的、标准及基准 |
4.2.1 试验目的 |
4.2.2 试验标准及基准 |
4.2.3 其他标准 |
4.3 试验概况 |
4.4 试验热力系统及测点布置 |
4.4.1 试验测点 |
4.4.2 流量测量 |
4.4.3 温度测量 |
4.4.4 压力测量 |
4.4.5 电功率测量 |
4.4.6 水位测量 |
4.4.7 系统明漏量测量 |
4.4.8 数据采集系统 |
4.5 试验步骤 |
4.6 试验结果计算 |
4.6.1 主凝结水流量计算 |
4.6.2 试验缸效率计算 |
4.6.3 给水流量计算 |
4.6.4 高价热平衡计算 |
4.6.5 除氧器热平衡 |
4.6.6 除氧器流量平衡 |
4.6.7 给水流量 |
4.6.8 系统不明泄漏量计算 |
4.6.9 主蒸汽流量 |
4.6.10 冷再热蒸汽流量 |
4.6.11 热再热蒸汽流量 |
4.6.12 热耗率计算 |
4.6.13 汽轮机加权保证热耗率 |
4.7 修正计算 |
4.7.1 一类修正计算(系统修正) |
4.7.2 二类修正计算(参数修正) |
4.8 试验结果及评价 |
4.8.1 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8.2 70%THA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8.3 THA及70%THA工况加权热耗率 |
4.8.4 四阀全开(4VWO)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8.5 能力(TRL)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8.6 能最大连续出力(TMCR)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8.7 高加切除工况下的试验结果 |
4.9 各负荷基准工况试验结果 |
4.9.1 63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
4.9.2 6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
4.9.3 441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
4.9.4 315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
4.9.5 300MW负荷工况试验结果 |
4.9.6 机组负荷和热耗率关系曲线 |
4.9.7 主蒸汽流量和调节级压力关系曲线 |
4.9.8 机组轴系振动试验结果 |
4.9.9 凝汽器性能试验结果 |
4.9.10 真空严密性试验结果 |
4.10 汽轮机经济性及耗差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泵运行方式现状 |
1.2.2 给水泵调节方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2.1 给水泵 |
2.1.1 火电厂给水系统 |
2.1.2 给水泵的工作原理 |
2.2 给水泵的配置 |
2.2.1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原则 |
2.2.2 给水泵机组的配置现状 |
2.3 给水泵的驱动方案 |
2.4 给水泵的调节 |
2.4.1 节流调节 |
2.4.2 变速调节 |
2.4.3 节流调节与变速调节比较 |
2.5 给水泵调速系统的节能改造 |
2.5.1 给水泵运行存在的问题 |
2.5.2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基本原则 |
2.5.3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的途径与措施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方案的选择 |
3.1 阀门节流调节与转速调节的能耗比较 |
3.2 恒压变流量调节与变压变流量调节的能耗比较 |
3.3 不同驱动方式的能耗比较 |
3.4 国内电厂变频改造分析 |
3.4.1 给水泵变频改造节能分析 |
3.4.2 国内电厂泵机变频改造成本回收年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300MW机组给水泵调速系统节能改造 |
4.1 机组情况简介 |
4.2 给水泵变频改造需要注意的问题 |
4.2.1 给水泵对驱动电机变频器的要求 |
4.2.2 前置泵的改造分析 |
4.2.3 液力耦合器改造分析 |
4.3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 |
4.3.1 前置泵的改造方案 |
4.3.2 液力耦合器的改造方案 |
4.3.3 变频器改造方案 |
4.4 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驱动方式改造方案节能效益分析 |
4.4.1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投资估算 |
4.4.2 给水泵驱动电机变频器改造节能收益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简介及意义 |
1.1.1 课题简介 |
1.1.2 再热器和常用汽温控制方式的介绍 |
1.2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机组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简介 |
2.1 机组概况 |
2.2 机组锅炉简介 |
2.2.1 锅炉总体简介 |
2.2.2 机组锅炉的主要参数 |
2.3 机组的汽温控制 |
2.3.1 机组原再热汽温控制方式简介 |
2.3.2 再热汽温控制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的探讨 |
3.1 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原控制逻辑 |
3.2 关于再热汽温两种控制方式的理论计算 |
3.2.1 燃烧器摆角控制汽温下的再热汽温动态特性计算 |
3.2.2 减温水控制汽温下的动态特性计算 |
3.3 关于燃烧器摆角控制再热汽温的探讨 |
3.3.1 摆角控制汽温有时呈非线性 |
3.3.2 摆角控制汽温存在的其他一些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水减温方式控制再热汽温的优化 |
4.1 喷水减温原逻辑分析 |
4.2 再热汽温优化控制 |
4.2.1 优化控制改进设想 |
4.2.2 控制系统PID参数重新整定 |
4.2.3 控制方式的优化 |
4.2.4 系统优化后的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在再热汽温控制中的应用 |
5.1 概述 |
5.2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在再热喷水减温控制中的应用 |
5.2.1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应用的设计方案 |
5.2.2 状态变量控制技术的原理与计算 |
5.2.3 再热汽温被控对象的动态特性 |
5.2.4 对前后两种汽温控制系统进行仿真比较 |
5.3 再热汽温控制的调试 |
5.4 机组再热喷水减温控制系统的最终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和火电机组节能减排背景下发电企业若干技术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远程监控系统现状 |
1.2.2 供热机组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能源远程运营监管平台的设计概述 |
2.1 设计背景 |
2.2 远程运营监管平台建设的目标及作用 |
2.2.1 建设目标 |
2.2.2 远程运营监管平台作用 |
2.3 建设和设计原则 |
2.3.1 建设原则 |
2.3.2 设计原则 |
2.4 方案设计规划 |
2.4.1 实施数据接入范围 |
2.4.2 方案可行性 |
2.4.3 方案总体规划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能源远程运营监管平台的设计 |
3.1 数据传输方案 |
3.1.1 集团新能源运营监管平台数据传输方案 |
3.1.2 股份公司汇聚中心新能源数据传输方案 |
3.2 运营监管平台数据中心系统架构 |
3.3 新能源远程运营监管平台实时数据接入设计 |
3.3.1 近期解决方案 |
3.3.2 最终数据接入方案 |
3.3.3 同部分合作控股单位申能数据交换方案 |
3.4 新能源远程监控中心扩展应用功能方案 |
3.4.1 重大事件短信报警功能 |
3.4.2 iSIS移动端应用 |
3.4.3 性能检测分析功能 |
3.4.4 高级应用功能 |
3.5 基于平台的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方案规范设计 |
3.5.1 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原则 |
3.5.2 电站监控系统结构配置 |
3.5.3 电站监控系统功能 |
3.5.4 电站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
3.5.5 电站监控系统场地与环境 |
3.5.6 电站监控系统电源 |
3.5.7 电站监控系统防雷与接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吴泾 300MW纯凝机组供热改造热控设计及优化 |
4.1 火电厂热电机组原理研究 |
4.2 供热改造工程介绍 |
4.3 供热改造热控设计 |
4.3.1 本体控制部分设计 |
4.3.2 补水控制部分 |
4.3.3 协调控制部分 |
4.4 试验测试分析 |
4.4.1 机组带抽气供热的跳闸试验及分析 |
4.4.2 机组AGC试验及分析 |
4.4.3 机组一次调频试验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神华河曲2×350MW CFB电站给水泵配置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况 |
2 研究内容 |
3 给水泵驱动方式 |
4 汽动给水泵组配置方案优选 |
4.1 汽动给水泵容量配置选择 |
4.2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方式优选 |
4.3 前置泵与主给水泵同轴/不同轴方案优选 |
4.4 前置泵与主给水泵布置方式 |
4.5 启动电动给水泵配置方案优选 |
5 结论 |
(7)大型机组100%汽动给水泵驱动方式综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动给水泵应用概况 |
1.1 国内应用情况 |
1.2 国外应用情况 |
2 100%汽动给水泵案例经济性分析 |
2.1 上海外高桥三期100%汽动给水泵案例经济性分析 |
2.2 海勃湾发电厂电动给水泵改100%汽动给水泵案例经济性分析 |
2.3 国内外全容量汽动给水泵机组事故统计 |
3 结论 |
(8)锅炉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的经济性比较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中国能源现状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给水泵组的配置及驱动方式 |
2.1 给水泵组的配置原则 |
2.2 国内300MW,600MW 机组给水泵组的配置情况调研分析 |
2.2.1 国内给水泵配置情况 |
2.2.2 国内给水泵组的配置方案分析 |
2.2.3 备用给水泵的容量配置分析 |
2.2.4 给水泵运行情况统计 |
2.3 给水泵组的驱动方案 |
2.3.1 驱动方案概况 |
2.3.2 常用的调速方式 |
2.3.3 驱动方案的选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各种驱动方式的热经济性比较 |
3.1 火力发电厂的热经济性指标 |
3.2 给水泵驱动方式经济性比较的方法总结 |
3.2.1 比较各自的相对效率 |
3.2.2 比较两种驱动方式的输出净功率 |
3.3 比较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经济性的一种新算法 |
3.3.1 相对功效率的计算 |
3.3.2 给水泵扬程的计算 |
3.3.3 给水泵效率的热力学测量计算 |
3.3.3.1 热力学原理 |
3.3.3.2 实验条件下泵效率的计算式 |
3.3.3.3 试验系统精度要求 |
3.4 主机排汽焓的计算 |
3.5 液力耦合器的运行效率计算及节能分析 |
3.5.1 调速型液力耦合器的特性 |
3.5.2 给水泵安装液力耦合器节能效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组不同驱动方式经济性比较实例 |
4.1 300MW 机组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经济性比较实例 |
4.1.1 主要热力参数 |
4.1.1.1 主机的主要技术规范 |
4.1.1.2 泵组的主要特性参数 |
4.1.1.3 运行方式 |
4.1.2 给水系统特性 |
4.1.3 实验及计算结果如下表 |
4.2 600MW 机组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经济性比较实例 |
4.2.1 主机的主要技术规范 |
4.2.2 实验及计算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经济性比较 |
5.1 经济技术比较的原则与方法 |
5.1.1 经济分析指标 |
5.1.2 技术经济比较的原则和条件 |
5.1.3 经济技术比较的方法 |
5.2 投资费用比较 |
5.3 不同驱动方式下给水泵组的可靠性分析 |
5.3.1 可靠性在电厂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 |
5.3.2 泵组可靠性及其对泵组经济效益的影响 |
5.4 经济效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9)宁德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宁德600MW 机组设备概述 |
2.1 锅炉设备 |
2.2 汽轮机设备 |
2.2.1 凝结水系统 |
2.2.2 给水系统 |
2.2.3 循环冷却水系统 |
2.2.4 真空系统 |
2.2.5 旁路系统 |
2.3 发电机设备 |
第三章 等效热降理论在热力系统计算中的应用 |
3.1 等效热降法简介 |
3.1.1 等效热降的概念 |
3.1.2 抽汽等效热降 |
3.1.3 抽汽的H j 及ηj 的计算通式 |
3.1.4 新蒸汽等效热降 |
3.1.5 再热机组新蒸汽等效热降 |
3.1.6 等效热降的应用和循环热效率增量的求法 |
3.1.7 应用等效热降法的条件 |
3.2 热力系统矩阵方程 |
3.2.1 热力系统汽水分布方程 |
3.2.2 热力系统输出功率方程 |
3.2.3 热力系统输入热量方程 |
3.2.4 热经济性指标 |
3.3 小结 |
第四章 设计工况下机组热经济性计算 |
4.1 热力系统简介 |
4.2 热经济性计算 |
4.2.1 计算原始资料 |
4.2.2 等效热降法对热系统计算 |
4.2.2.1 抽汽等效热降H j0 和抽汽效率ηj0 的计算 |
4.2.2.2 新蒸汽等效热降的计算 |
4.2.2.3 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4.2.3 热力系统矩阵方程对热系统计算 |
4.2.3.1 汽水分布方程 |
4.2.3.2 功率方程 |
4.2.3.3 吸热量方程 |
4.2.3.4 热经济性指标的计算 |
4.3 小结 |
第五章 机组热经济性比较与分析 |
5.1 超临界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的比较 |
5.1.1 国际上超临界机组的发展现状 |
5.1.2 国内引进超临界机组的运行情况 |
5.1.3 超临界机组与亚临界机组热经济性比较 |
5.1.4 提高机组初参数对热经济性影响的定性分析 |
5.1.4.1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理想循环热效率的影响 |
5.1.4.2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相对内效率的影响 |
5.1.4.3 提高蒸汽初参数对绝对内效率的影响 |
5.2 宁电机组设计与运行工况热经济性比较与分析 |
5.2.1 机组流通部分效率 |
5.2.1.1 通流部分的动静间隙偏大 |
5.2.1.2 制造加工与设计存在偏差 |
5.2.1.3 通流部分结垢 |
5.2.2 高压缸至中压缸冷却蒸汽量的影响 |
5.2.3 轴封漏汽流量 |
5.2.4 运行参数的影响 |
5.2.4.1 驱动给水泵汽轮机用汽流量 |
5.2.4.2 再热器减温水流量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10)200MW机组给水泵驱动方式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给水泵的驱动方式 |
1.2.2 国内给水泵配置情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火电厂锅炉给水泵驱动方式比较 |
2.1 给水泵的调节 |
2.1.1 给水泵变速调节的优点 |
2.1.2 给水泵变速调节原理 |
2.2 给水泵的驱动方式 |
2.2.1 电动驱动方式 |
2.2.2 汽动驱动方式 |
2.3 两种给水泵驱动方式的比较 |
2.3.1 主机输出净功率比较 |
2.3.2 运行经济性比较 |
2.3.3 热经济性比较 |
2.3.4 其它方面 |
第三章 200MW 机组汽动泵的改造 |
3.1 汽轮机组运行经济性 |
3.1.1 汽轮机组的热经济指标 |
3.1.2 主汽轮机效率 |
3.1.3 驱动给水泵汽轮机效率 |
3.2 200MW 机组汽泵改造的可行性 |
3.3 给水泵驱动方式的论证 |
3.4 汽动给水泵改造的经验与建议 |
第四章 下花园电厂200MW 机组汽动泵改造试验 |
4.1 主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 |
4.1.1 影响主机的主要因素 |
4.1.2 主机通流部分改造的具体措施 |
4.1.3 主机通流部分改造原则 |
4.1.4 主机通流改造后参数 |
4.2 汽动泵的改造 |
4.2.1 汽动泵的组成 |
4.2.2 汽动泵的运行 |
4.3 试验方法 |
4.4 试验结果 |
4.5 试验结果分析 |
4.5.1 210MW 工况分析 |
4.5.2 170MW 工况分析 |
4.5.3 120MW 工况分析 |
4.6 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详细摘要 |
四、吴泾电站10MW锅炉给水泵汽轮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SME标准的火电机组热力试验性能分析方法研究[D]. 徐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台电600MW汽轮机通流部分改造方案研究[D]. 叶中华. 华北电力大学, 2019(01)
- [3]300MW机组电动给水泵调速系统改造与技术研究[D]. 程世伟. 华北电力大学, 2016(03)
- [4]600MW机组再热汽温的优化控制研究[D]. 张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5]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和火电机组节能减排背景下发电企业若干技术问题研究[D]. 郑骏.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6]神华河曲2×350MW CFB电站给水泵配置优化[J]. 李传永,姬锋军. 价值工程, 2014(17)
- [7]大型机组100%汽动给水泵驱动方式综合分析[J]. 魏艳珍.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6)
- [8]锅炉给水泵不同驱动方式的经济性比较与方法研究[D]. 李芳芽.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9]宁德600MW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热经济性分析[D]. 常旭东.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8(11)
- [10]200MW机组给水泵驱动方式的研究与实践[D]. 夏友才.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7(06)